八集紀錄片《昆曲六百年》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潮劇青春版《梁祝》小百花潮劇團
昆曲《遊園驚夢》梅蘭芳版(詳參【圖博館】:《梅蘭芳》) 昆曲《尋夢》張繼青
昆曲《牡丹亭》張志紅
昆曲名劇名段
長生殿
桃花扇
西廂記
玉簪記
百花記
紫釵記
憐香伴
郭小莊思凡
雷峰塔
林沖夜奔
2008昆曲優秀青年演員展演北方昆曲劇院專場
繼續八卦張志紅 2009-04-05豆瓣
我個人非常喜歡張志紅,難得有扮相有閨門旦氣質,做工極佳。我看了以前的視頻,她原來的唱功不錯。不知道張志紅的嗓子是怎麼倒的?現在她怎麼樣了?
回應
據說抽煙抽壞的,現在麼天天打麻將,也是對自己沒要求一類.
青春版火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拉起了促進兩岸交流的大旗。所以梅花獎、黨政幹部儲備人才、火炬手什麼什麼都跟著來了……這個意義上,崑曲的式微確實是體制和主旋律的問題。
白先勇有王爾德情結,一心追求所謂的唯美,而不太注重事物的本來面目。個人認為,青春版新版的這個那個,只能說是把崑曲作為一個形式、架子,往裡糅進各種元素的某種舞台藝術。造成的這樣大的影響,恐怕是白本人不能完全預料與控制的。
年輕演員有選擇他們自己道路的權利。有時候覺得,崑曲未來的希望所在,不是他們中一部分人的選擇如何,而是有這麼多曲友在恨鐵不成鋼。只要有人還記得這種藝術應該是什麼樣子,還在爭論怎樣才是好的,崑曲就應該不會這麼快消亡。
原來哪裡都有內部鬥爭啊,沒想到白先勇排青春版牡丹亭還招來很多同行的怨恨,既然都叫青春版了,一定有白先勇想突破的地方,不作突破和包裝,相信青春版牡丹亭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響,青春版的主角是沒有專業選手專業,但如果還是老套路,勢必無法打開市場。有人肯定要說了,那樣不就喪失了崑曲的精華,不過我想,這個時代,是死是生?總要允許別人做一些嘗試吧!
招來很多同行的怨恨?好像是招來蘇崑內部分裂.
繼續討論張志紅,可以不僅限於八卦,我喜歡討論她的藝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932468/
(阿楨:對比方亞芬的越劇《西廂記》、昆曲尤其青春版的《牡丹亭》/黃梅戲尤其凌波的《梁祝》,則顯幽美之情/煽俗之情有餘、戲劇之情/內心之情不足!
詳參【圖博館】:崑劇:表演藝術14 京劇:表演藝術13)
彭麗媛邀多國第一夫人逛豫園聽京劇昆曲 (詳參【圖博館】:第一夫人) 賞江南戲曲,品海派名點
中新網上海2014-05-21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21日邀請出席亞信上海峰會的部分國家領導人夫人共同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文藝演出。
上午,柬埔寨首相夫人文拉妮、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夫人阿塔姆巴耶娃、亞塞拜然總統夫人阿利耶娃、哈薩克總統女兒納扎爾巴耶娃抵達豫園,受到彭麗媛熱情歡迎。
習近平夫人彭麗媛與參加此次亞信峰會的各國元首夫人相約海上古典名園——豫園,用視、聽、味的曼妙多重奏,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
第一夫人們在遊覽豫園後,到達庭院中素有江南第一臺之稱的古戲臺觀賞江南戲曲表演。古戲臺宏偉軒敞,藻飾華麗,雕刻精美,貼有金箔,富麗堂皇,戲臺藻井呈穹窿狀,上有二十二層圓圈與二十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隻金鳥展翅欲飛。
彭麗媛陪同來賓們觀看金山農民畫、面塑、顧繡、木版水印、扎染,她們邊看邊聽取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負責人的介紹,饒有興趣地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絕活兒,對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贊不絕口。
在還雲樓,彭麗媛和來賓們欣賞少兒歌舞、京劇、昆曲、滬劇、太極拳、書法、剪紙藝術。濃濃的中國元素、精彩的文藝演出,贏得來賓們陣陣掌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521/12489967.html
崑曲
崑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崑曲是發源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唸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1]。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崑劇。素有「百戲之母」的雅稱。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為「中州韻」,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
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
目錄
1 歷史
2 崑曲名劇
3 職業崑劇團體
4 典籍
5 參考文獻
6 研究書目
7 外部連接
歷史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像
金代和元代,在北方興起雜劇,由許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戲文起源於建炎南渡前後。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戲文加北雜劇成傳奇。
根據文徵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燈鎮),精於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元代末年崑山顧堅為崑曲創始人。今崑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根據周玄暐的《涇林續記》,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崑曲,可見當時崑曲的規模已經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稍遲出現了用崑腔演唱的傳奇新作《玉玦記》、《鳴鳳記》、《浣紗記》等,新腔始風行大江南北,成為領導性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然薪盡火傳,其聲腔和表演藝術深刻的影響了後來劇種,如京劇;民間曲社唱曲活動也一直綿延不絕,成為保存曲唱規範的主力。
花部又稱「亂彈」,根據《揚州畫舫錄》卷五,特別以「亂彈」來統稱花部諸調便可以知道。徐扶明〈亂談亂彈〉一文指出,「亂彈」又名「鸞彈」、「爛彈」、「亂談」。花部腔調劇種中所用的音樂風格較活潑嘈雜。因此在清朝時,不論梆子腔、西秦腔、吹腔、二簧調、弋陽腔或時調小曲等,都有以「亂彈」一詞作為代稱或自稱的例子。
崑曲的旦角
崑曲的丑角
行當,又稱家門,崑曲以生、旦、淨、末、丑、外、貼七個家門為基礎,[3]而生又分為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直到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崑曲腳色行當,由「江湖十二腳色」更精細的分工,發展成為「二十家門」。[4]樂器方面,主要採用笛、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等。[5]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舞台藝術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由於戰亂和政局動蕩,藝隨人走,今天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保護成為當務之急。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周恩來在觀看演出後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
2001年5月18日,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崑曲名劇:浣紗記;牡丹亭;長生殿;十五貫;琵琶記;繡襦記;玉簪記;西樓記;南西廂記;寶劍記;鳳凰山;紅梨記;艷雲亭;金雀記;桃花扇;爛柯山;牆頭馬上
職業崑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崑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崑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江蘇崑劇院、上海崑劇團、杭州浙江崑劇團(現與浙江京劇團合組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崑劇團6家崑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典籍
《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6]
參考文獻
1崑曲傳習班教授各項戲曲課程,世界新聞網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藝術. 新華網. 2003-09-27 (中文(中國大陸)).
3崑曲六百年. 中央電視台 (中文(中國大陸)).
4崑曲大補丸. 台灣崑劇團 (中文(台灣)).
5人民日報. 崑曲聯姻歌舞伎 日歌舞伎大師演繹杜麗娘. 新華網. 2008-5-7
6崑曲簡介. 香港城市大學 中國崑曲年鑒.2013蘇州大學出版社
研究書目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外部連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崑曲(英文)
中國崑曲網
崑曲與京劇(另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崑劇:表演藝術14)
崑曲和京劇在藝術上有那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學性方面作一比較。崑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劇作家或知識分子;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姓名有的不可考。崑曲的唱詞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京劇唱詞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變體到十字句,有著源自説唱文學的痕跡。崑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稱雖有一樣的,但曲調隨字的四聲陰陽不同而變化;京劇是所謂板腔,由少數十分單調的曲調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黃兩種,是上下句的説唱文學套上音調而構成,音樂非本質,本質是吟哦)加以幾個變型,型式少,調子往往聽來千篇一律。因屬吟哦,所以才以板為單位拉長縮短,這就是板腔的來源———説唱文學的“吟哦”。因而,崑曲是中國古典歌劇,京劇不是歌劇,是來自説唱曲藝的“説唱劇”,它唱的不是歌。崑曲的音階大部分是五聲音階,少部分是七聲音階構成;京劇則由七聲音階構成。崑曲的語言是中州音韻的國語,有些演員喜用深度蘇州方言化的語言進行演唱;京劇則以國語為主,有些有湖廣音。
再從表演藝術方面比較。崑曲的主奏樂器是曲笛(加上屬於節奏樂器的拍板);京劇的主奏樂器是京胡。崑曲基本上是隨著唱腔而有舞姿,每個樂句甚至字詞都有由代代傳下來的固定身段及表情來表演出來;京劇在傳統上是呆站著唱,有動作的時候是不唱的。在武戲中尤其可以看出來。京劇在武打時是純武打,到開口唱時整個舞臺就沉寂下來,只有唱者在開口唱。崑曲則是邊舞邊唱,舞(打)得越熱烈,唱得也越激烈。
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2-08/08/content_5185608.htm
白先勇教授主講「崑曲新美學:傳統與現代」
白先勇南开讲述青春版《牡丹亭》
我的文學創作和我的崑曲之旅
華美人文學會於本年十一月三日週六,特別請到馳名中外四十餘年,中國當代文學巨辟,傑出小說家及崑曲藝術傳介人白先勇教授以“我的文學創作和我的崑曲之旅”為題作講演。此為白氏首次於紐約作公開講演。美華藝術協會, 哥倫比亞大學亞太發展協會和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大中華協會是此次活動的協辦單位﹐在此我們僅表示衷心的感謝!
白先勇教授廣西桂林人,為國軍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哲嗣。白教授於美加州大學執教多年,現已退休,專心致力於寫作與推廣崑曲工作。
白先勇教授小說創作風格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之人物故事與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及人世滄桑感。中國文學評論大師夏志清教授寫道:“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藝术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並讚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
白氏自己說:“政治是一時的,文化則是永恆的。對於我來說,後者更重要。”並謂:“崑曲是超越性別、超越年齡、超越地域、超越時間、超越文化層次的藝術, 我想用個人的力量來吸引媒體吸引大家對崑曲的關注,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最美的藝術,要讓中國的青年人知道我們有這麼美的東西.”
就由於他如此深深認識到文學藝術之美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近年他不僅寫作,並大力推崇崑曲藝術,擔任崑曲《牡丹亭》策劃人和製作人。其製作“青春版牡丹亭”風靡中國,台灣,香港,美國西岸各地,極獲好評與讚賞。
人文學會於十一月三日“白先勇教授演講會”中將放映白氏製作的“牡丹亭”片段﹑根據白氏著名小說“遊園驚夢”改編的話劇片段以及由香港電視台制作的《杰出華人系列——白先勇》紀錄片。
關於此次活動的詳細節目表﹐請注視本網站。
美東岸所有對中國文學,戲曲與藝術有興趣人士,絕不可錯失此一極為難得之盛會!
此次活動將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
白先勇:我的崑曲之旅
很小的時候我在上海看過一次崑曲,那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梅蘭芳回國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美琪是上海首輪戲院,平日專門放映西片,梅蘭芳在美琪演崑曲是個例外。抗戰八年,梅蘭芳避走香港留上鬍子,不肯演戲給日本人看,所以那次他回上海公演特別轟動,據説黑市票買到一條黃金一張。觀眾崇拜梅大師的藝術,恐怕也帶著些愛國情緒,景仰他的氣節,抗戰剛勝利,大家還很容易激動。梅蘭芳一向以演京戲為主,崑曲偶爾為之,那次的戲碼卻全是崑曲:《思凡》、《刺虎》、《斷橋》、《遊園驚夢》。很多年後崑曲大師俞振飛親口講給我聽,原來梅蘭芳在抗戰期間一直沒有唱戲,對自己的嗓子沒有太大把握,皮簧戲調門高,他怕唱不上去,俞振飛建議他先唱崑曲,因為崑曲的調門比低,於是才有俞梅珠聯壁合在美琪大戲院的空前盛大演出。我隨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遊園驚夢》。從此我便與崑曲,尤其是《牡丹亭》結下不解之緣。小時侯並不懂戲,可是《遊園》中《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以致許多年後,一聽到這斷音樂的笙簫管笛悠然揚起就不禁怦然心動。
第二次在上海再看崑曲,那要等到四十年後的事了。一九八七年我重返上海,恰好趕上“上昆”演出《長生殿》三個多小時的版本,由蔡正仁、華文漪分飾唐明皇與楊貴妃。戲一演完,我縱身起立,拍掌喝彩,直到其他觀眾都已散去,我仍癡立不捨離開。“上昆”表演固然精彩,但最令我激動不已的是,我看到了崑曲——這項中國最精美,最雅致的傳統戲劇藝術竟然在遭罹過“文革”這場大浩劫後還能浴火重生,在舞臺上大放光芒。當時那一種感動,非比尋常,我感到經歷一場母體文化的重新洗禮,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大唐盛世,天寶興寶,一時呈現眼前。文學上的聯想也一下子牽繫上杜甫的《哀江頭》,白居易的《長恨歌》:“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到樂隊吹奏起《春江花月夜》的時刻,真是到了令人“情何以堪”的地步。
從前看《紅樓夢》,元妃省親,點了四齣戲:《家宴》、《乞巧》、《仙緣》、《離魂》,後來清楚原來這些都是崑曲,而且來自當時流行的傳奇本子:《一捧雪》,《長生殿》、《邯鄲夢》還有《牡丹亭》。曹雪芹成書于乾隆年間,正是崑曲鼎盛之時,上至王卿貴族如賈府,下至市井小民,對崑曲的熱愛,由南到北,舉國若狂。蘇州時明清兩代的崑曲中心,萬曆年間,單蘇州一郡的職業演員已達數千之眾,難怪賈府為了元妃省親會到姑蘇去買一班唱戲的女孩子回來。張岱在《陶庵夢憶》裏記載了每年蘇州虎丘山中秋夜曲會大比賽的盛況,與會者上千,彩生雷動,熱鬧非凡。當時崑曲清唱是個全民運動,大概跟我們現在台灣唱卡拉OK一樣盛廳,可見得中國人也曾是一個愛音樂愛唱歌的民族。由明萬曆到清乾嘉之間,崑曲獨霸中國劇壇,足足興盛了兩百年,其流傳之廣,歷時之久,非其他劇種可望其項背。而又因為數甚眾上層“雅部”,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精緻藝術。與元雜劇不同,明清傳奇的作者倒有不少時進士及第,做大官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寫過傳奇《續琵琶》,可見得當時士大夫階級寫劇本還是一件雅事。明清的傳奇作家有七百餘人,作品近兩千種,存下來的也有六百多,數量相當驚人,其中名著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早已成為文學經典。但令人驚訝不解的是,崑曲曾經深入民間,影響我國文化如此之巨,這樣精美的表演藝術,到了民國初年竟然沒落得幾乎失傳成為絕響,職業演出只靠了數十位“崑曲傳習所”傳字輩藝人在苦撐,抗戰一來,那些藝人流利失所,崑曲也就基本上從舞臺消失。戰後梅蘭芳在上海那次盛大崑曲演出,不過是靈光一現。
南京在明清時代也曾是崑曲的重鎮。《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寫風流名士杜慎卿在南京名勝地莫愁湖舉辦唱曲比賽大會,竟有一百三十多個職業戲班子參加,演出的旦角人數有六七十人,而且都是上了裝表演的,唱到晚上,“點起幾百盞明角燈來,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聲飄渺,直入雲霄”。城裏的有錢人聞風都來捧場,雇了船在湖中看戲,看到高興的時候,一個個齊聲喝彩,直鬧到天明才散。這一段不禁教人看得嘖嘖稱奇,原來乾隆年間南京還有這種場面。奪魁的是芳林班小旦鄭葵官,杜慎卿賞了他一隻金盃,上刻“艷奪櫻桃”四個字。這位杜十七老爺,因此名震江南。金陵是千年文化名城,明太祖朱洪武又曾建都於此,明清之際,金陵人文會萃,亦是當然。
一九八七年重遊南京,我看到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崑曲劇團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癡夢》。我還沒有到南京以前,已經久聞張繼青的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你到南京,一定要看她的《三夢》。”隔了四十年,才得重返故都,這個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托了人去向張繼青女士説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那天晚上我跟著南京大學的戲劇前輩陳白塵與無白匋兩位老先生一同前往。二老是戲曲專家,知道我熱愛崑曲,頗為嘉許。陳老談到崑曲在大陸式微,忿忿然説道:“中國大學生都應該以不看崑曲為恥!”開放後,中國大學生大概都忙著跳迪斯可去了。當晚在劇院又巧遇在南京講學的葉嘉瑩教授,葉先生是我在臺大時的老師,我曾到中文系去旁聽她的古詩課程,受益甚大。葉先生這些年巡迴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抱著興滅繼續的悲願,在華人子弟中,散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苗。那天晚上,我便與這幾位關愛中國文化前途的前輩師長,一同觀賞了傑出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三夢》。
張繼青的藝術果然了得,一齣《癡夢》演得出神入化,把劇中人崔氏足足演活了。這是一齣高難度的做工戲,是考演員真功夫的內心戲,張繼青因演《癡夢》名震內外。《癡夢》是明末清初傳奇《爛河山》的一折,取材于《漢書朱買臣傳》,及民間馬前潑水的故事。西漢寒儒朱買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饑寒,逼休改嫁,後來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難收,破鏡不可重圓,最後崔氏瘋癡投水自盡。這是一齣典型中國式的倫理悲劇: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希臘悲劇源於人神衝突,中國悲劇則起于油鹽柴米,更近人間。朱買臣休妻這則故事改成戲劇葉經過不少轉折。《漢書朱買臣傳》,崔氏改嫁後仍以飯飲接濟前夫,而朱買臣當官後,亦善待崔氏及其後夫,朱買臣夫婦都是極厚道極文明的,但這不是悲劇的材料。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最後卻讓朱買臣夫婦團圓,變成了喜劇。還是傳奇《爛河山》掌握了這則故事的悲劇內涵,但是在《崑曲大全》老本子的《逼休》一折,崔氏取得休書後在大雪紛飛中竟把朱買臣逐出家門,這樣兇狠的女人很難演得讓觀眾同情,江蘇昆劇團的演出本改得最好,把崔氏這個愛慕虛榮不耐貧賤的平凡婦人刻劃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讓張繼青的精湛演技發揮到淋漓盡致。她能把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最後讓人感到其情可憫,其境可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真功夫了。張繼青演《爛河山》中的崔氏,得自傳字輩老師傅沈傳芷的真傳。沈傳芷家學淵源,其父事“崑曲傳習所”有“大先生”尊稱的沈月亭,他自己也是個有名的“戲包袱”,工正旦。張繼青既得名師指導,又加上自己深刻琢磨,終於把崔氏這個人物千變萬化的複雜情緒,每一轉折都能準確把握投射出來,由於她完全進入角色,即使最後崔氏因夢成癡,瘋瘋癲癲,仍讓人覺得那是真的,不是在做戲。《爛河山》變成了張繼青的招牌戲,是實至名歸。我們看完她的《癡夢》大家嘆服,葉嘉瑩先生也連聲讚好。
在南京居然又在舞臺上看到了《遊園驚夢》!人生的境遇是如此之不可測。白天我剛去遊過秦淮河、夫子廟,亦找到了當年以清唱著名的得月臺戲館,這些名勝正在翻修,得月臺在秦淮河畔,是民國時代南京紅極一時的清唱場所,當年那些唱平劇、唱崑曲的姑娘,有的飛上枝頭,變成了大明星、官太太。電影明星王熙春便是清唱出身的。得月臺,亦是秦淮水榭當年民國時代一瞬繁華的見證。我又去烏衣巷、逃葉渡,參觀了“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重遊南京,就是要去尋找童年時代的足跡。我是一九四六年戰後國民政府還都,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的,那時抗戰剛勝利,整個南京城都盪漾著一股劫後重生的興奮與喜悅,漁陽鞞鼓的隱患,還離得很遠很遠。我們從重慶那個泥黃色的山城驟然來到這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的名勝古跡,真是看得人眼花繚亂。我永遠不會忘記爬到明孝陵那些龐然大物的石馬石象背上那種亢奮之情,在雨花臺上我挖掘到一枚胭脂血紅晶瑩剔透的彩石,跟隨了我許多年,變成了我對南京記憶的一件信物。那年父親率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爬上那三百九十多級石階,是一個莊嚴的儀式。多年後,我才體會得到父親當年謁陵,告慰國父在天之靈抗日勝利心境。四十年後,天旋地轉,重返南京,再登中山陵,看到鍾山下面鬱鬱蒼蒼,滿目河山,無一處不蘊藏著歷史的悲愴,大概是由於對南京一份特殊的感情,很早時候便寫下了《遊園驚夢》,算是對故都無盡的追思。臺上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皂羅袍》:
原來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在台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去了。 離開南京前夕,我宴請南京大學的幾位教授,也邀請了張繼青,為了答謝她精彩的演出。宴席我請南大代辦,他們卻偏偏選中了“美齡館”。“美齡館”在南京東郊梅嶺林園路上,離中山陵不遠,當年是蔣夫人宋美齡別墅,現在開放,對外營業。那是一座倣古宮殿式二層樓房,依山就勢築成,建築典雅莊重,很有氣派,屋頂是碧綠的琉璃瓦,挑角飛檐,雕梁畫棟,屋外石階上去,南面是一片大平臺,平臺有花磚鋪地,四週為雕花欄杆。台北的圓山飯店就有點模倣“美齡宮”的建築。宴席設在樓下客廳,這個廳堂相當大,可容納上兩百人。陳白塵、吳白匋幾位老先生也都到了,大家談笑間,我愈來愈感到周圍的環境似曾相識。這個地方我來過!我的記憶之門突然打開了。應該是一九四六年的十二月,蔣夫人宋美齡開了一個耶誕節“派對”,母親帶著四哥跟我兩人赴宴,就是在這座“宋美宮”裏,客廳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到處大紅大綠,金銀紛飛,全是耶誕節的喜色。蔣夫人與母親她們都是民初短襖長裙的打扮,可是蔣夫人宋美齡穿上那一套黑緞子繡醉紅海棠花的衣裙就是要比別人好看,因為她一舉一動透露出來的雍容華貴,世人不及。小孩子那晚都興高采烈,因為有層出不窮的遊戲,四哥搶椅子得到冠軍,我記得他最後把另外一個男孩用屁股一擠便贏得了獎品。那晚的高潮是聖誕老人分派禮物,聖誕老公公好象是黃仁霖扮的,他背著一個大袋子出來,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一隻小紅袋的禮物。袋子裏有各色糖果,有的我從來沒見過。那只紅布袋很可愛,後來就一直挂在房間裏裝東西。不能想像四十年前在“美齡宮”的大廳裏曾經有過那樣熱鬧的場景。我一邊敬南大老先生們的酒,不禁感到時空徹底的錯亂,這幾十年的顛倒把歷史的秩序全部大亂了。宴罷我們到樓上參觀,蔣夫人宋美齡的臥居據説完全維持原狀。那一堂厚重的綠絨沙發仍舊是從前的擺設,可是主人不在,整座“美齡宮”都讓人感到一份人去樓空的靜悄,散著一股“宮花寂寞紅”的寥落。
這幾年來,崑曲在台灣有了復興的跡象,長年來台灣崑曲的傳承徐炎之先生及他弟子們的努力,徐炎之在各大學裏扶導的崑曲社便擔任了傳承的任務。那是一段艱辛的日子,我親眼看到徐老先生為了傳授崑曲在大太陽下騎著腳踏車四處奔命,那是一幅令人感動的景象。兩岸開放後,在台灣有心人士樊曼儂、曾永美、洪唯助、曹馨園等人大力推動下,台灣的崑曲欣賞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大陸六大昆班都來台灣表演過了。每次都造成轟動。有幾次在台灣看崑曲,看到許多年輕觀眾完全陶醉在管笛悠揚載歌載舞中,我真是高興:台灣觀眾終於發覺了崑曲的美,其實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糅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裏,我還沒有看到過,包括西方的歌劇芭蕾,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終究有點缺憾。崑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出最繁複的情感意象來。試看看張繼青表演《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白先勇簡介:
白先勇1938年生於廣西桂林市,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現旅居美國。大學時,和歐陽子、陳若曦等創辦《現代文學》雙月刊,大學畢業後又創辦了晨鐘出版社。代表作品有:《驀然回首》、《孽子》、《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 、《金大奶奶》 、《遊園驚夢》等。
張小虹:杜麗娘的胸部 青春版的猥褻2009-03-21中時:異議文化
五年前看白先勇教授為蘇州崑劇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雖覺演員生嫩、戲味不足,但對其在崑曲薪傳與如何帶領年輕觀眾進入崑曲世界的苦心孤詣,卻是深感佩服,而該劇也不負眾人之所望,全球公演一百六十多場,成功開展了當代崑曲技藝的新生命。
而今年五月青春版《牡丹亭》的原班人馬,又將來台推出明朝高濂舊劇新排的《玉簪記》,描繪道姑與書生突破禮教禁忌的愛情故事,勢必再將崑曲風潮推上高峰。
但在看到該戲宣傳用的海報時,卻仍不免一陣愕然,不為其他,只為海報上道姑妙常明顯可見的胸部輪廓,不是說道姑不能有胸部(無關古代的性壓抑,亦無關當代的性查禁),而是說崑曲身段之美的「平胸美學」似乎已然被徹底摧毀。
這愕然之感,立即強烈召喚五年前觀看青春版《牡丹亭》時最大的尷尬:舞台上遊園驚夢的杜麗娘,胸部怎麼這麼大?
這並不是說女演員本身的體態是否特別健美,戲服遮不住而「春光外洩」,而是說在崑曲改革創新的努力中,哪些元素可動而增加了當代的美感經驗,哪些元素不可動,否則將嚴重破壞了崑曲作為「百戲之母」的抒情寫意美學。
換言之,舞台上杜麗娘的胸部跑出來,不是女演員的身材問題,而是戲服的寬鬆緊窄問題。青春版《牡丹亭》的各種舞台燈光身段唱腔實驗,甚至對用「年輕」演員才能掌握「年輕」杜麗娘與「年輕」柳夢梅的堅持(不再「虛擬化」演員年齡與角色年齡的落差)都還是在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範圍,頂多只是改得好的地方鼓個掌,改得不好的地方抱個怨而已。
但對戲服「合身」這件事卻真的不願讓步,其重點不在於病危消瘦的小姐是否可以有胸部,而在於不論是否病危消瘦,也不論是由男演員或女演員演旦角,都不應該看得見胸部線條。
崑曲抒情寫意的美學,本就在「虛擬」的「意」,而不在「寫實」的「真」,而其戲服形制乃是遵循參酌中國傳統服飾的基本要件,不顯現體態曲線的「蔽形」美學。
近幾年有不少針對傳統戲服改革的一些努力嘗試,像葉錦添為全版《長生殿》設計的全新戲服,強調將崑曲「水磨腔」的委婉細膩,轉化為戲服設計的含蓄古雅,於是放棄原本刺艷華麗、對比鮮明的用色,而讓「紅是棗紅,黃是明黃,黑是層次,白是淡的五彩,綠是深綠與粉綠,藍是墨藍,紫是灰紫」。
話雖說得漂亮,做出來的舞台效果卻未必如人意(對比色改為調和色,沒了喧譁,就沒了喧譁中的蒼涼),但這種改革創新的努力重點,主要還是放在戲服的色彩配置上,而非戲服形制結構上的基本變動。
而青春版《牡丹亭》就不一樣了。量體裁衣、服裝合身這件事,卻徹底破壞崑曲表演「氣韻生動」底蘊。戲服不宜過寬亦不宜過窄,必須要讓戲服與身體之「間」」留有游移飄動的空間,以至於走快步跑圓場時可以衣袂飄飄,就連優雅緩慢的身段動作,也有蓮步輕移、微風徐擺的飄逸之感。
這不僅在布料的材質上要講究,更在服飾的形制上要用心,才能在唱作念打中體態輕盈,步若流雲。而一旦戲服變得較為合身,壓擠出戲服與身體之間的「氣」,也許視覺上較合乎現代對身體「線」條的美感,但卻失之在「露」(洩了氣,漏了形),讓崑曲的「雅」中竟出現了「肉慾」之感。
更遑論改了合身戲服卻不改基本身段,讓原本須透過身體牽動而出的飄逸美感,因戲服合身而顯得動作過大,好似刻意賣弄(胸部之明顯不僅在於戲服合身,也在於改了戲服未改身段),就連舞台上杜麗娘一個「臥魚」,看得都讓人驚心動魄,不是擔心年輕女演員的肩膀貼不到地,而是怕她身上戲服就要蹦裂開來。
歲月不饒人,昔日「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角也已年近三十,「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只是真的不希望在《玉簪記》琴曲書畫的雅緻貞觀裡,又看到一個大胸部的道姑進進出出。(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比基尼京劇:該變的可變 該守的要守 2012-10-21中評社(詳參【圖博館】:京劇:表演藝術13)
中評社香港2012-10-21電/“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近日引起廣泛關注,關注的原因倒不是三點式比基尼,而是比基尼選手那戴著“京劇頭飾”的扮相,該組照片在網上被廣泛轉發,並引發口水,有人稱之為“糟蹋國粹”,有人稱之為大膽創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究竟是糟蹋還是創新?其間的尺度如何?頗值得玩味。
據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解釋,這個頭飾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比賽中採用這種形式,會更加出彩、更有東方韵味,也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向世界傳遞東方美感。他說,這個引起網友熱議的“京劇頭飾”是賽事組織方創作出來的,並沒有刻意模仿京劇的造型,只是採用一種“寫意”的形式去表達中國傳統戲劇文化。此前,他們還用旗袍、青花瓷、道德經、江南水鄉等中國文化元素嫁接過,似乎並無“異議”,此番引發口水,有點出乎意料。但他闡發的動機,竊以為並無不當:“比基尼屬於西方文化,如何與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相結合,是一個大課題,如何挖掘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元素體現得更深刻,需要不斷探索完善。”
東西方文化如何融合,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確實是一個大課題。在這個大課題下進行各種嘗試,其前提當屬無可非議,“非議”的,只是嘗試的手段。怎樣的手段屬於“糟蹋”?怎樣的手段屬於“創新”?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的。這裡且擱下“寫意”層面的“比基尼京劇”,不妨看一看傳統戲曲的“創新之辯”:前不久在媒體引起廣泛討論的“昆味兒不正”的《2012牡丹亭》,演出後論辯雙方陣戰甚酣,最終演變成一樁“文化事件”。論辯聚焦於“傳統戲曲可不可以創新”?“守派”有守派的說法,“變派”有變派的看法。釐清兩者的立場,從中找到合理的答案,對於回答“比基尼京劇”同樣適用。
《2012牡丹亭》編劇、台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的名字,始終都與京劇改革、戲劇創新勾連在一起。對於而今的傳統戲曲生態,她有自己的看法:“在大學裡教戲曲,每天跟年輕人接觸,等於做民調。因此我十分清楚同一齣戲在不同時代的學生中有什麼反應。現在的孩子離京劇,離中國的文化、歷史越來越遠。”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青年人重新建立起關聯?這是王安祈考慮得最多的問題。“我們必須實驗和嘗試新事物,這是復興昆曲的唯一途徑。”《牡丹亭》主演者、著名昆曲演員張軍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這樣表達觀點。在“變派”看來,傳統戲曲想要復興,就需要有更多觀眾的關注,假如現代理念時尚元素的加入能夠吸引年輕觀眾,就說明這種創新是成功的。
而“守派”更多的是從保護遺產的角度質疑創新,擔心“變派”以創新之名把遺產弄丟了。就昆曲而言,他們認為,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昆曲,哪些可以動哪些不可以,不能不顧傳統,隨心所欲。不能把各種各樣屬於流行的東西,放置到作為經典的戲曲遺產裡面去,這樣做將失去遺產的價值。一位昆曲研究者說:“把昆曲改成周傑倫,那大家直接看周傑倫就是了,何苦來看昆曲?如果昆曲成了周傑倫而吸引了年輕觀眾,那也是周傑倫的勝利而不是昆曲的勝利。你把大家引導到錯誤的路子上去,那只能加速昆曲的滅亡,把李白的詩都改成白話,那還是李白嗎?”這是許多戲曲學者的共識。
其實,守還是變的問題是一個偽問題。戲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關鍵還是看變的尺度。面對文化遺產,不能以庸俗的文化進化論看待之:以為現代的藝術一定超過古典的,今天的一定比過去的好,所以傳統的、古典的戲曲藝術必須改革以適應今天的時代、今天的觀眾。著名學者王元化曾指出,“以西學為坐標的風習由來已久”,對中國戲曲的改革,假如不是從戲曲傳統的思維出發,而是按西方的藝術模式削足適履,未必有好的結果。
回到“比基尼京劇”。首先,這個調侃的提法是不恰當的,京劇符號只是“寫意”到頭飾上,與改編京劇是兩碼事,不能簡單地據此以為是“糟蹋國粹”。但酷愛京劇者們的汹汹民意又提醒人們,對於國粹的觸碰,決不能隨心所欲,京劇符號承載下的民族情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如與大眾審美相距太遠,就有可能引起反感,乃至造成文化情感的傷害。雖然我不同意有人把這種嘗試簡單歸結為“美女經濟加低俗表演”的路子,但我同時認為,此類“露透社表演”,由於先天具有時尚和煽情的功能,一旦將經典京劇的典型符號雜糅進去,或有“穿著芭蕾服跳街舞”之弊,喜感則喜感矣,但對於“把中華文化元素體現得更深刻”則未必有益,甚至有可能南轅北轍。
該守的守,該變的變。如何把握其中的藝術創新尺度,是對當事者“了解傳統”與“合理創新”的全面考量。不要害怕嘗試,不要回避辯論,理清思路後的創新才會走向正道。
體育女主播曝半裸彩繪照 京劇造型美臀隱現2014-1-17中國網
日前,90後體育女主播張心兒曝光一組人體彩繪寫真,以京劇造型亮相。其稱“京劇是我們國家最大的戲曲劇種,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淡忘了,我希望通過一種創新的表現方式,繼續傳承我們的國粹。”不過,有網友表示反感,“京劇穿的很嚴實,你的宣傳畫該放在酒吧、浴室、洗頭房效果更好!”
http://sports.china.com.cn/2014-01/17/content_31224801.htm
京劇比基尼別扣帽也別拔高(楨:偽京劇偽時尚)
近日,一組名為“比基尼京劇”的圖片在網上瘋傳。圖片中,性感的模特門穿著比基尼卻打扮成京劇扮相現身T台,代代相傳的國粹京劇被如此演繹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的網友認為這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時尚潮流;也有網友表示,創新是好事,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種進步,不過怎麼看怎麼都覺得不倫不類,重點是這些女孩子沒有京劇基礎,動作眼神都很生硬。還有網友激動地呼籲,不要污染國粹糟蹋京劇。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24日下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網上廣為流傳的這組照片來自今年4月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表演者為往屆獲獎選手。“在去年7月舉行的第36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中國總決賽上,採用了手工繡花比基尼和具有中國傳統戲劇特徵的頭飾,以崑曲作為選手們表演的背景音樂。在今年4月舉行的第37屆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新聞發布會上,部分往屆獲獎選手再次以這個造型進行了表演。”[ 詳細 ]
亂扣糟蹋國粹的帽子是文化不自信
組圖:國際小姐比基尼京劇裝引爭議組圖:國際小姐比基尼京劇裝引爭議
如果說比基尼選手頭戴傳統戲劇特徵頭飾跳舞是糟蹋國粹,那麼如果有老外將漢字紋在身上是傾慕漢學呢還是糟蹋漢字?可能比基尼和傳統戲劇頭飾放在一起有很衝突的視覺效果,但是不要忘記,在現代社會,比基尼選美比賽並不是色情表演,在這個比賽的中國總決賽上體現中國元素無可厚非。
觀者可以指責比基尼和傳統戲劇頭飾的搭配並不好看,但是扣一頂糟蹋國粹的帽子實在是有些小題大做,一旦傳統文化元素以非常態的形式出現,就擔心傳統文化被扭曲、被糟蹋,實際上就沒有考慮到傳統文化能延續千百年至今不衰,自有其生命力。
這種扣帽子的言論其實是文化不自信的體現,怕傳統文化被異化,怕傳統文化失去其精髓,怕傳統文化以非純正的形態傳承……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發展的規律,也是文化延續的規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會有異化,會有改變,如果這種異化和改變是不符合歷史潮流哪怕是當時人的審美習慣也會被淘汰掉,所以,對於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偶爾出現的異化,不需過於擔憂,可能會有利用傳統文化異化譁眾取寵的現像或者對傳統文化創新的失敗探索,但是沒有什麼力量真的可以糟蹋傳統文化。
別用弘揚國粹來拔高商業噱頭
選美比基尼京劇引爭議主辦方:弘揚國粹選美比基尼京劇引爭議主辦方:弘揚國粹
國際比基尼小姐大賽組委會執行主席李裕龍24日下午在接受采訪時說,他認為這個頭飾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比賽中採用這種形式,會更加出彩、更有東方韻味,也會讓西方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向世界傳遞東方美感。“我們的本意是依托比基尼小姐的賽事弘揚中華文化,決沒有故意'糟蹋'京劇的想法。”
國際比基尼小姐選美大賽只是一個商業比賽,商業比賽的目的是獲取商業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比賽進行一些包裝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在中國總決賽現場融入中國元素也是不錯的包裝創意,但是面對質疑時將“弘揚國粹”搬出來,就給人裝大尾巴狼的感覺。
在讓選手穿比基尼時戴上傳統戲劇頭飾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了?放一首崑曲背景音樂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了?
如果真的是弘揚中華文化,能不能給傳統戲曲單獨展示或安排致敬環節?能不能對選手進行稍微專業點兒的培訓,起碼讓她們在台上的動作不那麼不倫不類?
商業活動就是商業活動,借傳統文化之勢就是藉傳統文化之勢,活動主辦方應該清楚,是商業活動需要傳統文化噱頭,而非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而將戲曲頭飾和比基尼放在一起。所以,請別把一個商業活動包裝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高度,因為傳統文化是沉甸甸的所在,你們拎不起。
莫棒殺也莫捧殺
華西都市報:不必棒殺比基尼京劇的混搭華西都市報:不必棒殺比基尼京劇的混搭
從已亮相T台的“京劇比基尼”的效果來看,主要體現在比基尼女郎的頭飾和服裝部分襲用了京劇“行頭”,其手眼身法、輾轉挪騰上如何體現“京劇味兒”,“嫁接”出來是否又游離比基尼的本質,轉而成為“比基尼京劇”,則考驗著創意者的審美組合能力和分寸拿捏。如果僅僅把更具現代氣息和開放精神的“露”的藝術——比基尼,與含蓄蘊藉、博大厚重的“藏”的藝術——京劇的戲服硬生生湊在一起,只能給人以不倫不類之感,結果也只會是兩頭不討好,兩邊都招罵。
不過,創新無論如何都應當予以鼓勵的,不排除這或許只是一個膚淺、低俗的噱頭,但若是有利於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刻意製造的“驚艷亮相”當也在包容之列,至少可以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
切記不要僅僅滿足於從形式上去討巧,就自鳴得意,而應汲取其他門類藝術的元素為我所用,並努力做到文化氣質上的契合。比如,“京劇比基尼”尚可接受,但如果女孩子全無半點京劇的基礎,動作僵硬、眼神冷漠,甚至咿咿呀呀地唱將起來,那恐怕就會走向創新的反面,只能淪為轉瞬即逝的搞笑式“創新”。
總之,不要過早“棒殺”,而急煎煎地“捧殺”也是一種浮躁的媚俗。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時代,如果墨守成規,拘於傳統,也就沒了時尚的立錐之地;傳統,不就是用來被挑戰的嗎?!只要改造適宜,嫁接成功,說不定過些年,“京劇比基尼”會成為新的時尚,越看越耐看,越看越順眼。這就應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
http://news.sina.com.cn/z/bjnjj/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