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搞錯,博士生才像流浪教師1一樣、多到將其指導教授鬥成雙薪肥貓2投奔共匪,怎又傳出「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呢?
莫非,忽而高學歷高失業被放無薪假、忽而過勞死光3了,還是到澳洲打工度假打成流浪漢4了?
皆非!據聯經銘手入木三分地分析,假如教育部官員不換個腦袋,多少個「幾年幾百億」5計畫也將隨風而逝!
換個腦袋有啥用,直接革掉教育部6之命才有用,此非戲論,而是有哲屍為証。
相關資料
相關新聞
朱敬一: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多少個「幾年幾百億」計畫隨風而逝!
搶救台灣人才 要換個腦袋
教改邏輯:邏輯邪57/66
台灣教改病根是民粹
不管李陳政權時操弄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或者馬專業內閣不敵
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
民粹都想奪取教育部:
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教改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是要鬆綁國家對教育的干涉,但「教改會」結束後,由教育部的種種舉措可知,台灣的教改好比其他本應歸還民間的公共事物,在傳統威權遺習、台灣意識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政權的國家機器中。就教改而言,教育部由上而下的管制及操控教改,導致教改由多元趨向一元,如此一來便喪失了民間的自主性及實驗性。馬政府時由下而上的叫改民粹,更強騎馬的教育部要一元地滿足台灣人的多元要求。不管那種民粹都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旣然如此,那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
便依理性專業事實戲論「教改邏輯」如下:
廢除或虛化教育部
教育預算還錢於民
(依窮多富少原則)
學生家長自由擇校
各級學校自由辦學
教育部只負責監督
各校的財務和品質
濕人的教「革」邏輯有夠革命性
但不合呆歹灣人理盲濫情之現實
首生 學生和家長呆歹到不知
教育部絕不可能滿足多元要求
家長多認己子能就讀明星學校
學生多想校園如遊樂園電玩店
其次 政客、叫改分子和教職員
不管為了教育目的、工具或利益
多想占有此一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才中用:戰爭瘋炸51/99
奇怪耶
自古以來
人才高處爬
古代封建中國
南蠻楚材被晉用
現代民主美國
全球人才被美用
為何自由中國的台才
反被共產中國所用呢
李陳二位總統鎖國了廿年
由上而下的台獨民粹
驅使台才被中用
兩岸開放後
由下而上的紅眼民粹
見不得人好的紅眼症
殺紅了紅眼島的肥貓
逼使台灣人才往中逃
所言極是
流浪博士眼紅其指導教授
占著茅坑不拉屎領雙份薪
名教授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健保病患眼紅其主治醫生
動不動控告醫生醫療糾紛
名醫也只好到中領五倍薪
彈丸之島有上百爛頻道
劣質節目驅逐優質節目
明星名導名歌手也多逃
…………………………
朱敬一: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2013-12-6工商時報
國科會昨(5)日舉行諮詢會議,討論主題為「國際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策略」。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我國博士級科學人才分析」為題進行報告。他表示,由於少子化、加上有意願進修博士者逐步變少、而且未來會有上萬名教授退休,雖博士生目前供過於求,但10年之後即將面臨供不應求。
朱敬一也點出目前博士生就業的狀況,太少博士生進入產業界任職,多數選擇教職及在政府部門從事研究。因應10年之後博士生可能短少,朱敬一建議,不妨引進國際學生,招生重點可放在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等新興市場。
身為國科會諮詢顧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回應表示,博士生進入產業界的比例真的非常低,原因在於台灣企業界做研發工作及相關投資是不夠的,研發投資成長比例低、或者根本沒有做研發,企業的成長率因此降低、如此一來更不能僱用更多的博士生、形成非良性的循環。
張忠謀表示「我們公司雖然有很多博士生,並不見得能夠創新」。他表示,有創意的人太少了,然而培養具有創意的人,並不一定透過唸博士來培養,另外一組條件為家庭、社會、小學、中學及整個社會環境,這個題目是大的,也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多少個「幾年幾百億」計畫隨風而逝!【聯合報社論2013.12.09
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三年四一○億」計畫,要在國民教育、技職教育、高等教育及國際化人才這三個領域,進行修法、鬆綁、推動各種機制和新計畫。試想:近年來擔心「人才流失會動搖國本」的人,看見這樣的龐大計畫,是會興奮於政府終於行動起來搶救人才,還是嘆口氣對這種動輒以「幾年幾百億」為名的計畫毫無信心?
「幾年幾百億」的政策,這幾年不時可聞,且並不見得都是用於公共工程、或增加對內投資的「實體」型計畫。用「幾年幾百億」為號召,彷彿一來強調中長期前瞻性,二來凸顯規模浩大。這些計畫一旦編列出來通過立院審查,相關單位形同拿到巨大面額的支票,各種名目的開銷都頂在「幾年幾百億」的大帽子之下任意花用。然而,後續惹人注目的新聞,卻往往不是其成效,而是其浪費,舉其中犖犖大者為例:
──最出名、花最多錢、又最無效的,首推治水的巨額經費。從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開始,即傳出「六年三千億都丟到水裡」的說法,民間團體、行政部門、乃至立法院都在檢討,從二○○四年開始的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等機關年度公務預算加上治水特別預算,三千億治水經費花下去,卻何以如此不堪一擊。二○○六年水利署的「八年八百億」計畫即將在明年到期,現在行政院和民進黨各自在「六年六百億」、「八年八百億」的新計畫上面較勁喊價,閣揆江宜樺為此強調不排除加稅以籌措特別預算。這個錢坑大黑洞將伊於胡底?重點是,遇雨成災的慘況何曾減輕?
──事關國家人才的「幾百億」,也並非始於今日教育部的白皮書。從二○○五年開始的「五年五百億」專案,以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為號召;台灣的大學及教授們是否因此變成「國際一流、頂尖」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因此名噪一時的新聞是,監察院糾正台大等大學,在此計畫的頭三年就花了一億七千餘萬元於影印機的碳粉匣及墨水匣上面,其他的浪費更可想而知。稍有良心的學界人士後來陸續呼籲,正視此一計畫造成的「畸形現象」,甚至有人直指國內學術風氣敗壞乃「五年五百億貢獻最大」。
教育部這次新提出的「三年四一○億」培育人才計畫,不但媒體已指出多是現行政策重新包裝;更重要的是,其中多項修法、鬆綁政策,本來就是行政機關的既有職責,而「鬆綁」云云更多是行政命令一聲令下就可做成,與預算何干?與「計畫」何干?其實,部會首長若有決心,只要表明政策言出必行,嚴格督促轄下公務員把手上的本分工作貫徹做好即可。公務員捨此不為,卻把力氣花在撰寫計畫書、編列預算、巧立各項花費名目上面,食人民俸祿,所忙的就是這些事嗎?
一場又一場的「幾年幾百億」計畫,已經變成各部門公務員的「作文比賽」,目標之堂皇和內容之空洞恰成對比。更可怕的是,公務員的心態也因此自我定位於「上報告」優先於「做實事」。最近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引發民眾廣大回響,江宜樺院長下令啟動整理國土計畫,但第一個指令卻是「一個月內聽取成果報告」,可想而知,接下來將是各層級多少公務員動員於「寫報告」任務,加總起來會不會又誕生一個「幾年幾百億」計畫?實在令人不敢樂觀想像。
教育部若有心要改進人才培育問題,與其用書面文章、用龐大預算堆砌出白皮書,不如仿效天下雜誌日前針對十二年國教所做的「國中現場大調查」,請蔣偉寧部長親身多訪查幾所教室現場,定可看出人才培育的關鍵缺失所在。事實上,不僅是人才培育,如治水工程、如國土規畫亦同,只要在現行法令之下杜絕弊端,令出必行,嚴懲政商勾結,一樣能把人民期待於政府發揮職能處落實做好。用納稅人血汗錢打造的多少個「幾年幾百億」已隨風而逝,但望政府勿再自欺欺人,做出一點實事來贖罪於人民。
回應
要是以民間企業的角度來看教育部的績效,老早這個部門就該被解散轉型。
你的建議在台灣行不通,目前台灣盛行的齊頭式的「平庸化」(無論在教育或是在各種政治、社會議題上),你的建議會走向「菁英化」,雖然可能有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但是沒選票,很遺憾的通知你,你的建議落選了!
幾年幾百億就是淪落到大家來分餅,每個人都分到一點,吃不飽餓不死.其實台灣比中國還要共產黨吃大鍋飯.
搶救台灣人才 要換個腦袋【經濟日報╱社論2013.12.09
為搶救人才,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要求各部會加快行動,一個月內要有具體成果。教育部隨即於次日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經建會也將依據「人力加值培訓產業發展規劃構想」,提出具體方案催生民間培訓產業。
國內人才荒、人才斷層、人才流失問題已經喊了許多年,馬英九總統第一任時甚至將其列為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歷任閣揆也都高度重視並提出許許多多留才、育才、引才的措施、方案和計畫。但是,台灣人才危機近年反而加速惡化,根據最近兩份國外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台灣將出現全球最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台灣人才指標在2015年將遠遠落後新加坡和香港。所以,搶救台灣人才恐怕不是政府高層的政策宣示或提出新政策方案所能奏效,必須換個腦袋重新思考問題出在那裡,才可能對症下藥。
要舒緩日益惡化的人才危機,必須先釐清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何以人才危機問題不斷惡化。國科會指出,近十年台灣每年淨移出人力約1萬至2萬人,許多都是菁英人口。另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去年底的調查報告,台灣外移人口高教育者比率達61.1%,冠全球,遠高於第二名印度的50.9%,亦證實高階人力外流情形的嚴重。每年上萬名高階人力大量外移是現在進行式,但政府對策多是成效不確定的中長期計畫或枝枝節節的措施,連基本的止血效果都達不到,難怪問題一年比一年惡化。
第二,人才危機問題的本質。台灣不是沒有人才,甚至高級人力目前還供過於求,但卻留不住人才,其根本原因是經濟本身出了很大問題,不但成長減緩,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且經濟成長模式過於偏重「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形態,以致國內就業機會不足,實質薪資甚至倒退回16年前水準,大學畢業生起薪普遍只有22K,因而愈來愈多高級人才紛紛赴海外及大陸尋找工作。這種因經濟危機衍生出來的人才危機,非正本清源,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產業面對的是人才不足抑或學用落差問題。台灣產業亟待轉型升級,但普遍面臨創新人才不足問題。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表示,國內博士生人數逐年減少,人才供需差距持續擴大,十年後將出現科技人才荒。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直言,台灣企業需要更多創新人才,但創新人才需求,並非絕對要博士生。他強調,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也不需要30多所研究型大學;台灣需要的是技職型學校,以及更好的教育文化,而非靠背誦來學習及通過考試的人。張忠謀道出很多企業界人士心聲,台灣學用落差問題較人才不足更為嚴重,但此一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在掌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否則,類似近年資通訊產業陷入困境,高科技人才亦淪為低薪一族的慘況將不斷重演。
第四,明辨是短期抑或長期問題,是整體抑或個別問題。處理短期問題需要立即有效的行動,如各界對強化技職教育早已有高度共識,但政府為頂尖大學投入五年500億元經費,卻吝於挹注經費推動技職教育再造,過去幾年投入經費僅區區數億元;日前教育部公布「人才培育白皮書」,宣稱三年內將投入410億元改善國教、技職、高等教育,培育2.4萬名技術人員,但實質上多是現有預算及已在執行的方案,新瓶舊酒能產生什麼效果呢?再如面對國內人才被大陸或其他國家挖角的普遍現象,相關部會往往建議為特定人才加薪,但民間人才薪資不增反減,相關機關一味建議加薪,行得通嗎?
我們建議,政府高層及各相關部會應將存在多年的問題好好想清楚,只要徹底釐清問題癥結,自然會有因應處理的不同方向和對策,人才危機才有希望逐步獲致解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