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2 07:00:00| 人氣7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沃爾特•司各特:世界百大作家7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沃爾特•司各特

File:Sir Walter Scott - Raeburn.jpg
司各特肖像,Henry Raeburn1822年所繪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第一代從男爵(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1771年8月15日-1832年9月21日)英國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和詩人。他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愛丁堡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當過副郡長,他以蘇格蘭為背景的詩歌十分有名,但拜倫出現後,他意識到無法超越,轉行開始寫作歷史小說,終於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
  殘疾少年
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 8月15日生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古老家族,父親是律師。母親安妮•拉塞福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給司各特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對他以後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影響至深。司各特18個月時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導致終身腿殘,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但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他把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學的閱讀和創作之中。對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還有他的舅舅拉塞福醫生,瓦爾特通過他結識了不少博學多才的人。
  司各特小時候很喜歡聽古代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各種宗教迫害故事,對蘇格蘭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耳熟能詳,終身興趣不減;他對描寫普通百姓的傳統通俗文學也是鍾愛之至。此外,由於幼年多病,他長期在蘇格蘭山區修養。這一切對他後來從事歷史小說創作,激發他的想像力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司各特的正規教育開始於1775年到1776年間,當時他正在英國的巴思接受麻痹症治療。1779年,他進入愛丁堡的一所高中。他學業平平,但記憶力驚人,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具有非凡的敘事能力,常常給同學們敘述一些動人的故事。從這個時候起,他對中世紀騎士傳奇和歷史故事特別迷戀。1783年離開高中以後,他又進入凱爾索的一所文法學校。1786年3月,他跟隨父親進入律師界。1789年,他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當時他年僅22歲,聆聽了許多法律方面的講座。因此他對蘇格蘭從封建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有了較為透徹的瞭解,這對他的小說創作產生了一定作用。他同其他學生一樣,參加了許多文學和哲學協會,討論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歷史、文學、政治、哲學等問題。1792年,他終於不辜負父親的期望,當上了律師,然而,他對此並不怎麼感興趣。他後來說,要不是身體殘疾,他會去從軍。
  社會生活
他曾花費很多時間遊遍蘇格蘭各地,特別是蘇格蘭與英格蘭的交界處已經蘇格蘭高地,廣泛瞭解蘇格蘭的過去、現在以及風土人情,採集了大量民謠。 同眾多年輕人一樣,司各特對大眾文化和前衛文化也十分感興趣。他曾和見過朋友一起研究德國“狂飆突進”文學運動。翻譯過德國著名民謠《萊諾爾》。這個文學流派的追隨者反對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對本國的民間傳說比較感興趣。當時的德國作家對德國文學受法蘭西文學的影響深感不安,而蘇格蘭的許多年輕人也有類似的焦慮,因為他們的文學也深受外來文學的影響。所不同的是,這一影響不是來自法蘭西文學,而是來自英格蘭文學。此外,德國“狂飆運動文學”的作家認為蘇格蘭文學對他們也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司各特來說,他感興趣的可能不是“狂飆運動文學——一個誘惑者”的文化和政治,而是這一派作品中的新意、民族性和前衛性。
  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初,司各特經歷了一場感情危機。他深深地愛上了一位名叫威廉明娜•貝爾思奇的姑娘。可姑娘的父母認為他配不上他們的女兒,結果把她嫁給了別人。司各特失望至極,傷心不已,內心留下了一道經年不愈的傷疤,多少年以後,每當想起這位姑娘,他依然久久不能平靜。1797年12月24日,他娶了一位法國女人——夏洛特•卡彭特。這樁婚姻雖然平穩,但夫婦間沒有多深的感情。他們共生育了五個孩子。
  除了蘇格蘭啟蒙運動,對年輕的司各特影響最深的事件恐怕是法蘭西革命及其對大不列顛和蘇格蘭的影響。司各特對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堅決反對雅各賓主義。當時的蘇格蘭,雅各賓主義十分盛行,人們對它的鎮壓也特別殘酷。1797年,司各特幫忙組建了一支騎兵志願隊。同當時大不列顛其他地方的軍隊一樣,這支志願隊也是由中產階級組成,一方面藉以抵抗法蘭西的入侵,另一方面則用來威懾那些支持法蘭西,時常造反的工人們。司各特在這支隊伍裡表現出了無比英勇的氣概,然而,這畢竟不是他的事業。
  桂冠詩人
1799年被任命為塞爾扣克郡副郡長。1802至1803年,他搜集整理的 3卷《蘇格蘭邊區歌謠集》出版,引起了廣泛的注意。1806年被任命為愛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長。1805年,第一部長篇敘事詩《最末一個行吟詩人之歌》問世,給作者帶來了聲譽。這部長詩通過兩個蘇格蘭世家之爭,表現了16世紀蘇格蘭封建貴族的生活。1808年,長詩《瑪密恩》出版。它以151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進行的弗洛登戰役為背景,描寫英國貴族瑪密恩使用誣陷手段奪取貴族拉爾夫的未婚妻,最後陰謀暴露,瑪密恩在弗洛登戰死。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司各特最優秀的長詩。他的膾炙人口的長詩《湖上夫人》(1810)敘述中世紀蘇格蘭國王和騎士冒險的事蹟,描繪了蘇格蘭的自然風光。以後他創作了《特裡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司各特的長篇敘事詩採用歷史事件或民間傳說作為題材,有豐富的想像和較高的藝術技巧,但也流露了對封建王朝和騎士理想的同情。
  小說巨匠
司各特的詩充滿浪漫的冒險故事,深受讀者歡迎。然而,隨著浪漫派詩歌巨匠拜倫的出現,其他詩人的地位變得搖搖欲墜了,司各特深感自己在詩歌創作上無力超越拜倫,因而退而求其次,轉向英國歷史小說創作,為英國文學提供了30多部歷史小說巨著。然而,當時人們對小說並沒有給予足夠的地位,認為小說是給低俗人群看的。或許由於這個原因,司各特從開始創作小說一直到1827年都沒有用真名署名。司各特這麼做,是擔心從事小說創作會危及他作為詩人的名聲。1814年,司各特匿名發表一部歷史小說《威弗利》,描寫1745年詹姆斯黨人起義的歷史事件。他讚揚熱愛自由的蘇格蘭山地人民的鬥爭,同時也指明蘇格蘭落後的氏族社會制度在資本主義衝擊下必然衰亡的命運。這部小說深受讀者的歡迎,司各特便用“威弗利作者”的化名接連寫了許多部歷史小說,直到1827年才公開承認自己是這些小說的作者。
  司各特有不少歷史小說取材於蘇格蘭的歷史,其中最優秀的除《威弗利》外,還有《清教徒》(1816)、《羅布•羅伊》(1817)和《米德洛西恩的監獄》(1818)等。《清教徒》描寫1679年蘇格蘭清教徒反抗英國當局的迫害而爆發起義的事件,作者歌頌起義群眾的自我犧牲精神,揭露統治階級殘暴的鎮壓,但也說起義的領袖是失去理性的宗教狂熱分子。馬克思曾高度讚揚這部作品。 《羅布•羅伊》描寫1715年詹姆斯黨人第一次起義前夕蘇格蘭山地人民反抗英國政權的鬥爭。羅布•羅伊是“蘇格蘭的羅賓漢”,本是正直的山地氏族領袖,在封建壓迫下鋌而走險,成了反抗統治階級、殺富濟貧的綠林好漢。 《米德洛西恩的監獄》以1736年愛丁堡市民反對英國的壓迫的一次暴亂為背景,描寫蘇格蘭農村姑娘珍妮•丁斯長途跋涉前往倫敦求見王后,使無辜被判死刑的妹妹獲救。作者表達了他對蘇格蘭人民的同情和讚揚。
  從1819年起,司各特創作了取材於英國和歐洲歷史的小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艾凡赫》(1819)和《昆丁•達沃德》(1823)。《艾凡赫》生動地表現了12世紀英國“獅心王”理查在位時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揭露了諾曼貴族的驕橫殘暴和撒克遜勞動人民的苦難。作者把“獅心王”理查寫成是緩和民族矛盾的英明的君主。《昆丁•達沃德》寫15世紀法國國王反對封建割據、建立中央集權的鬥爭。司各特認為路易十一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行動具有進步意義,但並不掩飾他在消滅封建諸侯時的狡猾和殘忍。路易十一是司各特筆下最為鮮明生動的形象之一。
  1813年,他被授予“桂冠詩人”稱號,但他拒絕了;不過,1820年國王喬治四世授予他“從男爵”勳位時,他倒是榮幸地接受了。1825年,司各特的出版社合股人破產,司各特以英雄氣概承擔了114,000英鎊的全部債務。他加緊寫作小說,因此後期的歷史小說顯得草率。他的健康也因此受到損害。1832年 9月21日於阿伯茲福德去世。
  社會評價
司各特的作品有 7部長篇敘事詩,27部歷史小說,一些中、短篇小說,以及歷史著作和傳記,如《小說家列傳》(1821~1824)、《拿破崙傳》(1827)等。司各特最大的貢獻是他的歷史小說,它們象一幅幅巨大的歷史畫卷,把從中世紀到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社會生活包羅無遺。不同時代的風貌和社會習俗,各個歷史時期宗教、民族、階級的鬥爭,都被生動地描寫出來。他還善於表現普通人民在歷史運動中的作用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他筆下出現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勞動人民的形象。但他著意刻劃的人物往往成為體現騎士理想和妥協思想的蒼白的工具,他寫的下層人民的形象反而生動、豐滿。他對歷史進程持保守觀點,鼓吹用妥協辦法調和社會矛盾。在揭露蘇格蘭人民所受的民族壓迫時,又美化了蘇格蘭古老的宗法制社會。
  司各特的歷史小說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出色地反映了英格蘭、蘇格蘭和歐洲歷史重大轉折時刻的矛盾衝突。在他的筆下,歷史事件毫不枯燥,總是和故事人物悲歡離合的曲折遭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司各特的創作對歐洲歷史小說起了開創作用,被尊為歷史小說的創始人(如俄國評論家別林斯基把司各特看作“歷史小說之父”)。英國的狄更斯、斯蒂文森,法國的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俄國的普希金,義大利的曼佐尼,美國的庫柏等著名作家都曾受到司各特的深刻影響。其中美國的庫柏有“美國司各特”之稱。
  作品簡介
  《艾凡赫》
《艾凡赫》是司各特歷史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獅心王"理查東征時失蹤,其弟約翰趁機奪位攝政。撒克遜貴族塞得利克打算聯合本族人恢復王朝。與此同時,理查秘密回國,他得到一些諾曼人和塞得利克之子艾凡赫及綠林好漢羅賓漢等撒克遜人的幫助,終於戰勝約翰,重登王位,肅清叛逆。塞得利克等人也認清了形勢,決定和諾曼統治者合作。作品反映了12世紀英國"獅心王"理查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征服英國的諾曼人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層和勞苦人民的階級矛盾,刻畫出貴族的驕奢和人民的苦難。這部小說浪漫主義氣息濃郁,富有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語言古雅,人物形象豐滿。
《艾凡赫》中人物語言書卷氣很重,沒有太多的口語化現象,便於翻譯成其他文字。或許正因為,這部小說十分受歐洲及其他地區歡迎。《艾凡赫》不僅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廣泛發行,而且還被許多作家加以模仿,更有些國家把它改編成歌劇和戲劇上演。
  《驚婚記》
《驚婚記》也是司各特歷史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以十五世紀法國 國王路易十一反對封建割據勢力的鬥爭為歷史背景。小說主人公是一個初到法國宮廷充任國王貼身衛士的蘇格蘭青年昆丁•達威特。喜愛冒險的青年讀者一定會被昆丁在法國遇到的種種驚險的遭遇吸引住。故事的主要情節是:昆丁愛上了一位為逃婚到法王宮廷避難的貴族少女,國王和少女的保護人勃艮第公爵為奪取對少女財產的控制權進行了種種明爭暗鬥;昆丁也捲進了這場鬥爭,但他終於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避開了國王設下的一道道陷附,救出了少女,並且獲得了她的愛情。
  《紅酋羅伯》
本書是司各特最優秀的歷史長篇小說之一,它反映了1715年蘇格蘭人民起義的英雄事蹟,寫出了當時的民族、宗教和社會等方面的錯綜複雜的茅盾,以及各階層人物的種種心理狀態。該書的發行,曾受到馬克思的高度讚揚,故事中人物的描寫被人稱作為“蘇格蘭的羅賓漢”的部落英雄。在以紅酋羅伯夫妻為代表的蘇格蘭人民武裝同英王喬治一世政府軍的軍事衝突中,幾乎遭到了不測之禍。故事中描寫的希爾德布蘭除賴希利外,錢部殉難。法蘭西斯因此繼承了叔父的田產。由於他把狄安娜與其父藏匿于家中,與他們同遭賴希利逮捕。俠盜羅伯趕來想盡辦法搭救,將菲德烈、狄安娜護送出國。最後,法蘭西斯屈從老父意願而經商,威廉也允許他的獨生子打破宗教隔閡,從法國修道院中迎娶了狄安娜,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1]
  《肯納爾沃斯堡》
取材於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伊莉莎白女王和賴斯特伯爵的戀愛,萊斯特伯爵夫人愛梅之死,是當時頗為引人注目的宮廷秘聞,曾轟傳一時。愛梅死於1560年,死因不明,外界盛傳為萊斯特所害。司各特將愛梅之死推遲了15年,安排在本書的高潮——肯納爾沃斯堡宴遊(1575年),而且使兩者緊密交織在一起,生髮出十分曲折、生動的故事。是一部非常有意思且非常能反映當時蘇格蘭人民日常生活狀態的作品。
  逸聞軼事
  事件一
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雖然為他很貧窮,但是人們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為人正直,他的一個朋友看見他的生活很困難,就幫他辦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於經營,不久就倒閉破產了。這使原本就很貧窮的作家又背對背上了六萬美元的債務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們商量,要湊足夠的錢幫助他還債。司各特拒絕了,說:“不,憑我自己這雙手我能還清債務。我可以失去任何東西,但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為了還清他的債務,他像拉板車的老黃牛一樣努力工作,他的朋友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是一個正直高尚的人。
當時的很多家報紙都報導了他的企業倒閉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滿了同情和遺憾。他把這些文章統統扔到火爐裡,他的心裡對自己說:“瓦爾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憐憫和同情,他有寶貴的信用和戰勝生活的勇氣。”
在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幹的活,經常一天跑幾個單位,變換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事件二
有一次,他的一個債主看了司各特寫的小說後,專程跑來對他說:“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講信用,但是您更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您應該把時間更多地花在寫作上,因此我決定免除您的債務,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錢就不用還了。”
司各特說:“非常感謝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幫助,我不能做沒有信用的人。”
這件事之後,他在日記本裡這樣寫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睡得這樣踏實和安穩。我的債主對我說,他覺得我是一個誠實可靠的人,他說可以免掉我的債務,但我不能接受。儘管我的前方是一條艱難而黑暗的路,但卻使我感到光榮,為了保全我的信譽,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卻死得光榮。”
由於繁重的勞動,司各特曾經病倒過。在病中,他經常對自己說:“我欠別人的債還沒還清呢,我一定要好起來,等我賺了錢,還了債,然後再光榮而安詳地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84.htm?fromtitle=%E5%8F%B8%E5%90%84%E7%89%B9&fromid=5377823&type=search

艾凡赫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內容簡介 
《艾凡赫》(1819)是司各特最出名的小說,也是他描寫中世紀生活的歷史小說中最優秀的一部。我國早在一九○五年就出版了林紓和魏易合譯的文言文譯本,改名為《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嗣後又陸續出版過好幾種語體文譯本,但都是節譯本和改寫本。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末英王獅心理查一世被囚在國外前後。理查王黷武喜功,一一九一年發起十字軍東征,因參加遠征的基督教國家內部分崩離析,不久就被迫班師。在歸途中遇風暴,理查率領少數隨從喬裝平民取道維也納回英,被奧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一年余,後來付了大量贖金,才於一一九四年獲釋歸國。
  小說《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於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十二世紀末英國封建主義全盛時期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中複雜的矛盾。自從一○六六年諾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國後,英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受到異族的壓迫,廣大的農民淪為農奴,原薩克遜封建主也受到諾曼封建貴族的欺淩。當時的統治階級主要由兩個階層所組成:封建貴族和僧侶。封建貴族中還建立了各級騎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紀末,封建主們經過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在各自領地上的統治已比較鞏固,日趨驕橫自滿,有的相互兼併,有的公然反叛國王。他們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斷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迫使部分農民鋌而走險,例如本書中的羅賓漢和他手下的綠林豪傑們。當時的教會則自成一股勢力,直接歸羅馬教廷管轄,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勢力的教派如本書中的聖殿騎士派,甚至敢於跟王室對抗。這些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在小說中都有生動的描寫和反映,如諾曼征服者統治集團內部以約翰親王為代表的諾曼封建貴族與國王理查一世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以塞得利克為代表的薩克遜貴族與以布里昂•德•波阿—基爾勃為代表的諾曼貴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和紛爭,以及以羅賓漢為代表的被壓迫農民與弗朗•德•別夫等諾曼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和鬥爭。
  作者在小說中再現中世紀英格蘭生活的時候,雖然描繪了一些富於浪漫色彩的比武、決鬥等場面,但並沒有把中世紀社會美化,而是用生動的文筆,揭露了封建貴族和僧侶們的腐化墮落,並在書中意味深長地指出:“小說書裡的描述,還未將那一時代中黑暗悲慘的實況完全揭露出來。”

老版本圖書的樂趣 2011-11-09 

  司各特的書妙趣橫生,文學價值與可讀性均高,這一本更是好讀得很 
  而最有趣的是序,充滿特定時期的意識形態,由於馬克思著作中批駁過獅心王理查,所以司各特在書中將理查塑造為正面形象這一點被作序者大加抨擊,被冠以意識形態之類的大帽子,雖然司各特在書中清楚的寫到理查是一個很好的遊俠騎士而不是一個好的君主,對於國計民生之類的大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處理草率而易變,而書中塑造的黑甲騎士理查王的形象與這描述十分的符合,而並非十全十美的理想君主,不由得讓我想起被列寧引用過從而形象穀底大翻盤的王安石,這實在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另一種形式,而這種形式更加危險,對於沒有鑒別力的人,很容易因此輕易的接受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小說人物與情節的定性,進而將這一套習慣成自然的歸納為自己的邏輯體系,危哉 
  而最有趣的事情是理查王與塞德里克達成共識的事件,本是完美結局所需要的結果,也不顯得很突兀,只是雙方基於當時形勢達成的有限共識,也被序言吐槽為妥協和投降,放棄了階級對抗,指責司各特曲解歷史,政治立場保守,站在人民的對立面,看著這些劍拔弩張的詞彙,啞然失笑 
  作序者乾脆的指責司各特將艾凡赫這個著力最深的人物理想化,將騎士精神與超越了階級的美德集中於其一身,我想這個傢伙根本沒好好看這本書,這個序言可能只是讀了個內容簡介以後寫出的,凡是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感覺書名名不副實,作為主角的艾凡赫出場不久打了一仗,受傷,錯過全書高潮,到了最後結局,出來打一仗,收尾,作者在他身上沒花多少筆墨和心思,反而小丑汪巴【這JB名字】,羅賓漢,黑甲理查王,狄布萊西,瑞貝卡等人被刻畫的有血有肉性格鮮明,反襯的艾凡赫蒼白無力,不多的幾句臺詞實在不能說明太多的事情,他和女主角羅文娜都是臺詞少出場少性格特點無的人物,可能是司各特有意為之,總之配角喧賓奪主是定然的事情,說到騎士美德,全場出場的騎士無論是正是反,對騎士信條的恪守實在是無可指摘,這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的規範的威力,在狄布萊西身上體現的尤為鮮明,他也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 
  司各特最見功力的一段在德別夫城堡攻防戰,五百人攻百餘人守的小城池小戰役,被寫的史詩一般,瑞貝卡轉述的寫法更是新穎,感覺非常好 
  至於不足,我有一點倒是和序言相同,文中理查王和艾凡赫都是打完了十字軍東征歸國的戰士,文中把這次戰役寫的很正面,無可厚非,但是十字軍東征這回事你我心知肚明,有了這個背景,看他們的眼光未免有些複雜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司各特,很喜歡,這本書實際上放在當時也就是一通俗讀物,沒什麼思想也談不上內涵,不過讀來還是很輕鬆很快活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162162/

英雄艾凡赫 Ivanhoe (1952)




導演: Richard Thorpe
編劇: Æneas MacKenzie / Marguerite Roberts / Noel Langley
主演: Robert Taylor / Elizabeth Taylor / Joan Fontaine
  劇情簡介
  效忠約翰王子的諾曼人與效忠獅心王李察的薩克遜人互相對抗。薩克遜英雄艾凡豪賣力地籌集贖金,希望將被俘的李察從諾曼人手上贖回,因而跟惡棍蓋利伯發生了連場惡鬥。期間,艾凡豪也跟兩個美麗女子路文娜及麗貝嘉發生了三角戀愛…… 
  影片改編自英國歷史小說家司格特的《艾凡赫》(又名《撒克遜劫後英雄傳》)敘述了騎士艾凡赫為囚禁在外的英王理查回國重新執政而建功立業的故事。在宏偉的歷史畫面構成的大背景下,血與火的戰場,騎士與美女傳奇式的愛情,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演繹。 
  本片既是一部古裝騎士片,又是一部愛情片。明星陣容強大,包括羅伯特.泰勒、喬治.桑德斯、瓊.方丹、伊莉莎白.泰勒等。導演理查.托普敘事手法流暢,尤其安排兩名騎士各持長矛策馬衝鋒對刺的場面,已成為觀眾對這類電影的難忘印象之一。此後,又有人多次翻拍該片,但都不如這個版本(1952年版)吸引觀眾。

觀後感  2009-10-01 

  好萊塢拍攝於1952年的【劫後英雄傳】,屬於好萊塢黃金時代史詩片熱潮中的一員,內容改編自司科特爵士的中世紀傳奇小說“艾凡赫”,小說古早以前看過,至於內容全忘了。    
  大概是——    
  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末英王獅心理查一世發起十字軍東征,因參加遠征的基督教國家內部分崩離析,不久就被迫班師。在歸途中遇風暴,被奧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一年余,效忠約翰王子的諾曼人與效忠獅心王的薩克遜人互相對抗。薩克遜英雄艾凡赫賣力地籌集贖金,希望將被俘的國王從諾曼人手上贖回,因而跟惡棍吉爾波特發生了連場惡鬥。期間,艾凡赫也跟路文娜公主及猶太姑娘麗貝嘉發生了三角戀愛的衝突,構成了一個熱鬧動人的故事。 
  不過我看這個老電影完全是沖著那一堆大牌明星去的: 
  Joan Fontaine(片中飾演Lady Rowena)    
  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好萊塢女星,出名的的那部【蝴蝶夢】,當時她21歲初出茅廬,飾演了一個自卑內向膽小的女主人公,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獎項,也是希區克柯片子裡唯一獲這個獎項的女演員,她演得太好,以至於我猜她在生活中是否也是這樣的戰戰兢兢膽小害羞,不過完全不是這樣    
  ——生活中的Joan Fontaine脾氣倔強,與任何人都合不來,自傳裡她直白地告訴讀者她恨Laurence Olivier、恨Vivien Leigh(因為這夫妻兩在試鏡時拼命想擠掉這個新人,可惜老希早就定下女主角了,反而加以利用煽動氣氛……我注意到老希的女主角絕對都是金髮碧眼的,所以黑髮美人沒戲)恨Judith Anderson(她拍戲時經常遲到)、恨XXX、恨XX……很多不記得了,與姐姐Olivia de Havilland的關係惡劣,小時候就互相掐架惡語相向,打鬥中還踩斷了肋骨(誰踩誰不記得了),就連奧斯卡領獎時也互不理睬互翻白眼,當然光是脾氣不好不能吸引我,重要的是她多才多藝、興趣廣泛、意志堅強,從騎馬、駕駛飛機、烹飪、園藝無所不能~    
  晚年時姐姐Olivia de Havilland生活陷入窘境,Joan毅然伸出援助之手,老姐妹重修舊好,現在這倆姐妹依舊健在,健康長壽啊!!從黃金時代過來的人能與我等共存於一個世界真是件美妙的事情~ 
  Elizabeth Taylor(片中飾演猶太姑娘Rebecca)    
  與Joan Fontaine 第二次合作(好像也是最後一次),第一次是1944年版的“簡愛”,沒啥對手戲,Taylor演的是早殤的小海倫,1952年拍Ivanhoe時Taylor剛19歲,非常年輕非常漂亮!!片中就是三角關係,估計實際情況中Fontaine也不會喜歡她…    
  那時Taylor正感情低潮,米高梅公司為了拆散Taylor的一場不倫戀情強迫她到英國參加拍攝,有趣的是到英國後這個感情豐富的小姑娘立刻陷入另一場不倫之戀,並且修成正果,在1952年與英國演員Michael Wilding 結婚,這是她的第2次婚姻。    
  Taylor經歷了的8次婚姻,一般人聽到估計都覺得不可思議~其中第一次婚姻才8個月就和那個小氣冷漠的希爾頓財團繼承人分手了,與Michael Todd的火熱甜蜜生活由於他的意外死亡而中止, 另兩次是和一生的至愛“永遠的馬克安東尼”Richard Burton。    
  不過這在當時的好萊塢不算太特別,演員們結婚在4次左右很普遍,比如參與此片拍攝的其他演員Fontaine、George Sanders 、Robert Douglas等。    
  回想了看過Taylor的一系列電影(郎心似鐵、巨人、熱鐵皮屋頂上的貓、魂斷巴黎、埃及豔後等等),突然發現她在電影裡從來不笑,90%的鏡頭都是略帶憂鬱的面無表情…剩下10%的笑也是淡淡的微笑、冷笑、嘲笑=。。= 
  Robert Taylor(片中飾演Sir Wilfred of Ivanhoe)    
  對於這位英俊男演員的八卦沒有深入挖掘,30年代是典型的奶油小生,到了40年代留起了鬍子更有種老派紳士風度~ 
  George Sanders (片中飾演Sir Brian de Bois-Guilbert)    
  這位出生于俄國的演員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蝴蝶夢】裡飾演Jack Favell——Rebecca的表哥,浮誇的花花公子(和Joan Fontaine也是第二次合作),大概長得不太象好人所以飾演的角色都是類似的,比如之後在【曼哈頓的故事Tales of Manhattan】(關於一件被詛咒的燕尾服的故事)裡面他演的一個小角色。    
  在【Ivanhoe】裡就是最大的反派“聖殿騎士吉爾波特”,最有勁的是和Elizabeth Taylor的對手戲!老謀深算的諾曼貴族愛上了純潔虔誠的猶太姑娘~多麼讓人心花怒放啊~~~ 
  imdb的評論上關於Sanders的最後結局有些讓我意外:    
  “He continued to play mostly villains and charming heels until his suicide in 1972.” 
  此片是米高梅公司的野心之作,“他們想通過英國典雅、大器的異域空間,富麗堂皇的仿古佈景,中世紀的名貴服裝,空前龐大的明星陣容,把司科特爵士的經典著作再現為一部好萊塢彩色片。”可惜,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故事情節平淡無奇,不如小說精彩,從場景、服裝、建築的華美精緻程度來看中世紀題材顯然比不上同時期的古羅馬題材,知名度則不如拖跨福克斯公司的【埃及豔後】,只能說是一部不溫不火的平平之作。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437979/

新劫後英雄傳 Ivanhoe (TV)




導演: Douglas Camfield
編劇: 約翰 蓋伊 (John Gay (II)) / 沃爾特•斯科特
主演: 安東尼•安德魯斯 / 山姆•尼爾 / 奧麗維婭•赫西 / 麗賽特•安東尼 / 詹姆斯•梅森
  劇情簡介
  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沃爾特•司各特中世紀騎士文學代表作《艾凡赫》(1819),描述效忠約翰王子的諾曼人與效忠獅心王李察的薩克遜人互相對抗。薩克遜英雄艾凡豪賣力地籌集贖金,希望將被俘的李察從諾曼人手上贖回,因而跟惡棍蓋利伯發生了連場惡鬥。期間,艾凡豪也跟兩個英麗女子路文娜及麗貝嘉發生了三角戀愛的衝突,構成了一部熱鬧動人的電影。 

台長: 阿楨
人氣(7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聶魯達:世界百大作家78
此分類上一篇:馬奎斯:世界百大作家7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