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9 05:00:00| 人氣1,2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馬克•吐溫:世界百大作家6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克•吐溫


File:MarkTwain.LOC.jpg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國幽默大師、小說家、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作品風格以幽默與諷刺為主,既富於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長篇)、《百萬英鎊》(短篇)等。
  他被稱為美國文學史上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為“美國文壇鉅子”,擅長寫具有諷刺意義的小說。其交友甚是廣泛,迪士尼、魏偉德、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于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是美國鄉土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切當代美國文學都起源於馬克•吐溫一本叫《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的書”。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于紐約州艾瑪拉。
  人物生平
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於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撒母耳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一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廠當學徒,當過送報員和排字工,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
1939年秋,馬克•吐溫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了他後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德堡的城市的靈感。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瞭解奴隸制,這成為了往後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馬克•吐溫是色盲,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
1843年3月24日馬克•吐溫的父親約翰•克萊門斯死於肺炎。1847年,家世寒微的馬克•吐溫開始去做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淘金工人、記者等工作。
1851年,馬克•吐溫成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並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誌》(HannibalJournal)寫草稿。
1852年5月1日在波士頓的幽默週刊《手提包》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拓殖者大吃一驚的花花公子》。
1858年,馬克•吐溫回到密蘇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領航員。
1861年歐萊思被林肯總統派去西部內華達領地政府任秘書,他隨同前往,試圖在經營木材業與礦業中發財致富,均未成功,便轉而以寫文章為生。1862年在內華達佛吉尼亞城一家報館工作。1863年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1864年,在三藩市結識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提高了寫作的本領。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使他全國聞名。此後經常為報刊撰寫幽默文章。
1866年去夏威夷島採訪。1867年,一家當地的報紙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區的輪船旅遊。在他往歐洲和中東的旅程期間,他寫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在此期間,他遇見了查理斯•蘭登(CharlesLangdon)並看到蘭登姐姐歐麗維亞(OliviaLangdon)的相片,吐溫對她一見鍾情。
1870年馬克•吐溫與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奧莉薇婭•蘭登結婚。婚後居住在布法羅,自己編輯發行《快報》,一年後因、賠錢過多而出讓。1872年出版《艱苦歲月》一書,反映了他在西部新開發地區的生活經歷,其中記載了一些奇聞軼事,特別是富有美國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1873年他同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
1871年馬克•吐溫舉家移居東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這時他已成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說家。此後的幼年是他創作的豐收年代。1875年馬克•吐溫應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之約,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為題材,寫了7篇文章,後彙集成書,名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後,他回到家鄉,把這本書擴充成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出版。它雖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鎮為背景的少年讀物,但為任何年齡的讀者所喜愛。書中寫淘氣的湯姆和他的夥伴哈克貝裡•費恩以及湯姆的女友貝姬•柴契爾的許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許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節。
1876年馬克•吐溫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於開始執筆,1884年出版。這部小說得到批評家的高度評價,深受國內外讀者的歡迎,同時也不斷遭到查禁。
1889年馬克•吐溫出版了《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它和《王子與貧兒》(1881)都是以英國為背景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長篇小說。1894年,馬克•吐溫寫了《傻瓜威爾遜》,塑造了一個富有鬥爭性的女黑奴羅克西的形象。在這前後,他的家庭遭到不幸:兩個女兒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惡化;他投資製造自動排字機失敗而破產。為了償還債務,他外出旅行演講,訪問了夏威夷、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南美等地。
1897年寫成《赤道旅行記》,其中諷刺並譴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反對帝國主義成為他此後創作的中心思想。1896年出版《貞德傳》,它描寫15世紀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的一生。1898年馬克•吐溫還清全部債務。1900年10月,在離開美國旅居歐洲幾近十年之後,他和全家回到美國,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文藝界的領袖。1900年以後發表的許多時論作品,鋒芒仍未削減。
1904年,妻子在義大利逝世。馬克•吐溫進入了事業的最後階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中已有表現的對“人類”(實為對有產階級)的悲觀情緒,此時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調。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麼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來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書筆錄的《自傳》。
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因狹心症不治逝世。[1]
  創作歷程
1852年5月1日,馬克吐溫的處女作《拓殖者大吃一驚的花花公子》發表于波士頓的幽默週刊《手提包》上。
馬克•吐溫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即《卡拉維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在1865年11月18日在《紐約週六報刊》首次出版。這作品在那裡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它完成得太遲,趕不及納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國西部特色著作的書中。這以後,《沙裡緬度聯邦報》派馬克吐溫去當時被稱為三明治群島的夏威夷作通訊記者,給聯邦報寄來關於那裡的事情的信。他在三藩市《加利福尼亞大地報》工作的內容也是根據旅途中完成的幽默信件寫出的,因為報社派他取道巴拿馬運河從三藩市到紐約市作巡迴記者。當時他就不斷寄出信件給報紙出版,諷刺而幽默地記錄他的所見所聞。
1867年6月8日,吐溫乘遊艇前往費城,要住5個月。這一游導致了《傻子旅行》的誕生。1872年,吐溫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學著作《艱苦歲月》作為《傻子旅行》的續集。《艱苦歲月》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後期生活的半自傳式描述。這書以“傻子”對歐洲和中東的很多國家的批評來諷刺美國及西方的社會。
  吐溫的下一作品《艱苦歲月》把焦點放在美國社會上。之後的《鍍金時代》並不是旅行文學作品,因為這以前的兩本書都是旅行文學作品,而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這本書亦很著名,因為這是吐溫唯一一本與人合作寫成的書:是由吐溫和鄰居查理斯•達德利•沃納寫成的。此後他的兩本著作均是關於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經歷。《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於《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溫對浪漫主義的醒悟。吐溫在《舊日時光》之後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後吐溫寫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描寫了他在漢尼拔的童年。吐溫模仿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出湯姆•索亞的性格來。這書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貝利•費恩為配角。
  《王子與貧兒》的故事情節雖然今天常出現於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但其實並不普遍被接納。這是吐溫首次嘗試寫“乞丐”,其缺點是吐溫在英國社會並沒有太足夠的經歷。《王子與乞丐》寫作期間,吐溫亦開始了《頑童流浪記》(即《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寫作,並也把另一部遊記《浪跡海外》完成。《浪跡海外》是馬克•吐溫往中歐及南歐旅行的遊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本書出版以後,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後者更為濃厚。這書成為了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為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為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
  吐溫的妻子死于1904年,這以後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審查員及編輯者--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出版。這些書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這本書並未在吐溫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們找到1897至1905年之間的三種版本的手稿。這三種版本令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很混亂,而現在才可得到吐溫最先寫的版本。
吐溫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傳。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編輯者把這自傳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其作品格式。
  主要作品
《馬克•吐溫自傳》
《湯姆•索亞歷險記》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百萬英鎊》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康乃狄格》
《苦行記》
《競選州長》
《案中案》
《卡縣名蛙》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壞孩子的故事》
《三萬元遺產》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被偷的白象》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鬥》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麥克威廉士太太與閃電》
《談撒謊藝術的沒落》
《愛德華•密爾士與喬治•本頓的故事》
《案中案》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乞丐公主》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
﹍﹍﹍﹍﹍﹍﹍﹍﹍﹍[2]
  代表作品
  《馬克•吐溫自傳》
1910年4月21日,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因心臟病病發辭世。死前,他遺下5000頁的自傳手稿,因其間有對政治的尖銳批評,因而遺言:逝後100年內不得出版”。
  馬克•吐溫有著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被稱為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為“美國文壇鉅子”。擅長寫具有諷刺意味小說的他將這種風格帶到了他的自傳之中,書中,這位睿智的學者嬉笑怒駡,談笑風生間將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展現給了我們。對與自己同時代的文學人物,馬克•吐溫沒有談及太多,但對批評家這一行當表達了自己的觀感:“我認為,批評家的工作是所有職業中最腐化墮落的,沒有任何真正價值。”“儘管如此,隨它去吧。”“這是上帝的旨意,我們必須要有批評家、傳教士、國會議員和滑稽演員,我們必須承受這些負擔。”同時,這本自傳也不乏馬克•吐溫對私生活的講述,他甚至用了很長的篇幅,抒發他對一個女人的憤怒。他似乎是以一種很隨意的方式在書寫自己的人生,想到了就說出來了然後記錄下來,可是,細細斟酌之下,字裡行間都包含著他的睿智。
  《湯姆•索亞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小說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於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幹一番英雄事業。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5]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又名《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頑童流浪記》)是馬克•吐溫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就跟大家見面的哈克貝利•費恩。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勤勞樸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脫被主人再次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6]
  《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TheMillionPoundNote)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在三藩市一個礦業經紀人那裡當辦事員的亨利•亞當斯出遊時流浪到倫敦的一次奇遇。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愛情,在兄弟那裡也獲得了一份工作。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7]
  作品評價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遊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界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8]
  筆名由來
馬克•吐溫的真名叫“薩繆爾•蘭亨•克萊門”,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為這個筆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術語,意思是:水深12英尺。薩繆爾曾當過領航員,與其夥伴測量水深時,他的夥伴叫道“MarkTwain!”,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約3。7米,1潯約1。852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船長塞勒斯,曾是位德高望重的領航員,不時為報紙寫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筆名“馬克•吐溫”。
1858年,塞勒斯船長發表了一篇預測新奧爾良市將被水淹沒的文章。調皮的薩繆爾決定拿他開個玩笑,就模仿他的筆調寫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諷刺小品。誰知這篇遊戲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長的心,老船長從此棄筆不寫,“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從此在報紙上銷聲匿跡了。四年後,當上記者的薩繆爾得悉塞勒斯船長謝世的噩耗,為自己當年的惡作劇追悔不已,決心彌補這一過失,於是他繼承了“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並以此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但亦有一說,指其在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8]
  人物評價
馬克•吐溫作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創作的觸角紮根于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隨著生活閱歷加深,馬克•吐溫對美國表面繁榮掩蓋下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他開始在作品中探討一些深刻的社會問題,這個時期是馬克•吐溫創作的黃金時代,也是他在繼續觀察社會的基礎上加深對美國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時期,尖銳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是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要特點。其作品的基調也由早期的幽默樂觀轉為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筆鋒更加犀利,諷刺更加激烈,幽默諷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強了。作品生活畫面的廣闊和人物形象的確立,反映了作者藝術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為豐富多彩。[9]
  參考資料
1.劉建明,王泰玄,谷長嶺,金羽等 .《宣傳輿論學大辭典》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2 .
2.馬克•吐溫  .中國新世紀讀書網 [引用日期2013-11-3] .
3.馬克•吐溫自傳  .豆瓣 [引用日期2012-09-25] .
4.《馬克•吐溫自傳》  .中國作家網 [引用日期2013-11-2] .
5.《湯姆•索亞歷險記》  .現在讀書網 [引用日期2013-11-2] .
6.何新,王均,石夫,楊再立 .《中外文化知識辭典》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6 .
7.何明烈,丁啟紅;《語文建設》 2013年23期
8.馬克•吐溫  .世界名人網 [引用日期2013-11-3] .
9.海外英語雜誌編輯部 .海外英語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第06期 .
http://baike.baidu.com/view/21384.htm

【圖博館】:《頑童流浪記》詳參【圖博館】:《兒童電影》

  重讀馬克吐溫的《頑童流浪記》(天華,1978,譯文佳,故未再買商周版),我感受到的是湯姆乃是位美式無害的頑童,而前評《蒼蠅王》乃英式性惡的殘童,《城南舊事》的小英子乃中式少女的童稚,《魯冰花》則是台式少男的悲情。
  是嗎?你以下的評文可不是如此簡單化:
  《蒼蠅王》代譯序的:「代表文明的拉爾佛和他的智囊人物小豬之間的爭執(小猪的眼鏡打破表示理性影响漸次瓦解。),以及他們與傑克之間的爭鬥,也就是現代社會相等的野蠻勢力之間的爭執或爭鬥。」(p.4)很能詮釋高汀的真正主題!
  本來就是這樣,作者在小豬被殺之後,不是透過傑克說:「我是酋長」(p.289)。又夾議道:「他們真的是野蠻人了。但畢竟還是人類;然而,深夜隱藏的恐怖已經來臨。」(p.295)
  你看人家表明的多清楚,是你被書名誤導了,一廂情願地要從《蒼蠅王》中找出什麼人性尤其孩童本惡的意含。
  這麼說來高汀骨子裡還是西方尤其大英帝國伝統的東方主義之理性感性、文明野蠻、民主極權、善惡、對錯……等二分了?
  廢話,不然書中他怎會安排拉爾佛和傑克的二元對立。
  以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只覺「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自然毫不造作,道盡人事複雜的情感。」
再看吳貽弓導演、上海電影1982出品的同名電影,愈覺「在淡淡的憂傷中感染一股濃濃的詩意」。
  別外行人看熱鬧了,電影少了小說<蘭姨娘>的以下情節:
「蘭姨娘很會燒煙…爸和蘭姨娘橫躺在牀上,面對面,枕著荷葉邊的繡花枕頭,上面是媽媽綉的拉鎖牡丹花…忽然,在噴雲吐霧裡,蘭姨娘的手,被爸一把捉住了… 『別胡鬧!沒看見孩子?』…他側抬起頭,衝我不自然的一笑,爸的那付嘴臉!我打了一個冷戰…媽的臉色好難看…我的心又冷又怕,好像和媽媽放丟在荒野裡。我整日守著蘭姨娘,不讓她有一點點機會跟爸單獨在一起。」
  兒童不宜嘛,再說童真無邪,酒家女出身很討人愛的蘭姨娘,在英子的牽線下,與德先叔相好,當《傀儡家庭》裡敢反抗惡劣環境的新女性,徒留空遺恨的爸爸、和暗喜的媽媽。
  不過電影將四篇獨立的短篇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串聯的更像一部長篇小說,尤其將<爸爸的花兒落了>的小結:「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與<驢打滾兒>的小結:「(得知小孩已死而要回老家的奶媽女傭)宋媽盤腿坐在驢背上…小驢兒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一個個清楚的蹄印兒。」結合成:喪父的小英子與媽坐車,和失子的宋媽騎驢,在雪地上依依不捨地各奔前程。這似乎更具影像魅力。
  我以為皆是佳作,小說與電影,從一開始的:「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牠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到結束,都能散發文字與影音(尤其駝鈴聲、背新詩聲、唱驪哥聲)的魅力。
  我覺得楊立國1989年導演的同名電影,拍得比鍾肇政的原著小說《魯冰花》(風雲,1989年版,1960年「聯副」連載)有魅力。連《魯冰花》書尾難得稍有文字魅力的:「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黄色花朶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然而,人世間的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一點什麼呢?他(老師)迷惘了……。」(p.226)也被改成只剩片頭的「使茶園得到肥份」,電影畫面結束於象徵天上星星、媽媽心肝、閃閃淚光的湖面波光,和「魯冰花」的主題曲音樂。
  「一粒種籽死了新生更多」只不過是紀德引自約書的陳腔爛調。改編的好!使得電影《魯冰花》像一首淒美傷感而深沉的詩,像一幅美麗水鄉的山水畫。
  一般影評只提及男女童星的演技純真自然,其實陳揚的下首主題曲音樂,串起整部電影,每次聽都會賺人熱淚:「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呀,魯冰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可惜以整部電影而言,《魯冰花》還是不如《城南舊事》有影像魅力,至於小說的文字魅力更不能比了。
  湯姆乃是位美式無害的頑童?有人可不是如此解讀:
在唸美國文學的當時,一直疑惑於這樣著名的一部兒童文學《湯姆歷險記》,何以沒有列入美國文學的書目中,而是《頑童流浪記》?基於這樣的疑問,於是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大抵而言,《頑童流浪記》與《湯姆歷險記》最大的差異在於,透過《頑童流浪記》,讀者可以一窺當時美國舊社會環境下的黑暗面及其恐怖,相較於《湯姆歷險記》,湯姆可以說是遊走於法律邊緣,而哈克(酒鬼之子)則真正帶領讀者進入那樣混亂及危險的處境中,難怪在文學史上《頑童流浪記》的成就大於《湯姆歷險記》。
  馬克吐溫確實是一位厲害的作家,無怪乎他號稱美國最偉大的作家,從一開始閱讀《頑童流浪記》 便可以清楚體認馬克吐溫名言中「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承接《湯姆歷險記》,馬克吐溫本著相同深具幽默及諷刺的筆法完成這本書,比較不同的是,《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明顯發現馬克吐溫蘊含在笑鬧片段中的深刻意涵,透過主角哈克的自述,把當時美國社會的一些黑暗現象描繪得一覽無遺,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為當時社會上的不公平與歧視暗自叫屈。《湯姆歷險記》中的湯姆以幽默嬉笑的態度去度過日常生活內的鎖事,而《頑童流浪記》中,哈克卻因幽默而每每化險為夷,由此也不難理解馬克吐溫在自己生命中最混亂時期是如何堅苦度過,也許正是憑藉著這股幽默的力量讓他輕易得將生命中的挫折一一擊潰,也成就自己的一番功名。
  從馬克吐溫自傳中可以發現他對於美國的黑奴制度是相當感到不認同的。在《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感覺得馬克吐溫對奴役黑人及歧視黑人等情事充滿了無限的同情。主角之一吉姆雖為一個黑奴,但卻心性善良,且謙遜待人,在與哈克流浪的日子裡,他伴演著亦父亦友的角色,同時在有意無意間給與哈克不少的啟發。也許可以說,當哈克掙扎於是否告密吉姆逃跑時,正代表著馬克吐溫對當時黑奴制度的敢怒而不敢言,透過哈克將自己的真正心意表達出來,而哈克與吉姆的互依互存的朋友關係,對當時白人歧視黑人的社會下,或許也有相當的震撼。
  《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哈克的成熟與懂事,相較之下,湯姆在《頑童流浪記》裡的一切行徑,在讀者看來總有股幼稚、不成熟的感覺,讀來往往因湯姆的行為感到氣憤與好笑,特別是在後面篇章中,湯姆明明清楚老小姐已在遺囑中將自由歸還於吉姆,卻要吉姆與哈克與他共同搬演一齣拯救黑奴的戲,在這同時,馬克吐溫也透過哈克的頻頻疑惑─何以湯姆會幫助解救吉姆─中暗示了,其實湯姆早就明白吉姆已是自由身了。《湯姆歷險記》中的湯姆是個鬼點子多,一世聰明的小孩,在許多《湯》的讀者眼中,或許湯姆是他們的偶像,覺得他是個非常有趣及有創造力的人,然而在《頑童流浪記》裡的湯姆,不知道是馬克吐溫的刻意塑造與否,這裡的湯姆給與讀者的感覺是「湯姆畢竟只是個孩子」,一個胡鬧輕浮的孩子。而哈克在此給與人的感覺,不若湯姆,卻是堅強、不畏難、負責、勇敢及富正義感。
  在《湯姆歷險記》中,馬克吐溫以第三人稱的筆法告訴讀者故事發展的經過,而在《頑童流浪記》裡,馬克吐溫透過哈克的自述,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告訴讀者整個故事。比較起來,第三人稱的筆法下,讀者是可以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看待湯姆所遭遇的一切情事,但在第一人稱的狀況下,給與讀者的感覺卻是如身歷其境般,讀者也跟著哈克的情緒、心情,一同感受他們所經歷的苦難與困境,特別在一些場面相當危急的篇章中,讓人往往因此而替哈克與吉姆捏了一把冷汗。我想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最大差異在於,第三人稱下,讀者是可以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發生的事物,感覺也比較置身事外,情緒不易因此而受到強烈衝擊;但在第一人稱的狀況下,讀者卻無法再以客觀的看法去面對自己所聽聞、或看到的一切,隨著故是情節的進行,讀者也隨著屈屈折折而感到緊張刺激甚至害怕恐懼,我想當時馬克吐溫在著手著述《頑童流浪記》時,必定有將此考量進去,才能寫出一部代表著美國文壇上美國文學泉源的小說。
http://www0.nttu.edu.tw/ice/breeze/%e8%a5%bf%e6%b4%8b%e9%a2%a8/

《湯姆•索亞歷險記》--童年的回憶 2009-04-06 

   《湯姆•索亞歷險記》中,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孩童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條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作了種種離奇的冒險,試圖改變自身的處境。    
   在這部小說中,主人翁湯姆的形象被塑造得很豐滿(也很高大):他有理想、有抱負、也有煩惱,是孩子們的領導者,也是長輩眼中十足的頑童。他叛逆,強盜是他心目中劫富濟貧的好漢,"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盜""血手魔王""海上霸王",都是他嚮往的頭銜。他頑皮,在主日學校,他不斷製造惡作劇,麻煩多多,是老師眼中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他機智,週末被罰刷牆,竟用隻言片語讓夥伴自願為他代勞,且自動奉上謝禮。他正直,去墓地探險時目睹一起兇殺案,在無辜者即將遇難時,他勇敢地站出來指證真凶。他勇敢,郊遊時在山洞中迷路,他不僅救了自己和小夥伴佩琪,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寶藏。    
   相較于湯姆,他的朋友哈克•費恩則不那麼好命了。一個出身卑微的小流浪漢,衣衫襤褸、饑腸轆轆,幾乎沒有人正眼瞧他;愛逃避現實,從不願承擔責任,不諳世事,常常說“傻話”。與英雄式的湯姆相比,他更像個單純的孩子:不那麼聰明、不那麼勇敢、不那麼受人歡迎,卻那麼鮮活真實、那麼熟悉親切。從他的一言一行中,我們常能找到兒時某個夥伴的影子。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哈克才是本書中塑造得最最成功的角色。    
   小說在頌揚孩子們勇敢、善良、真誠的同時,也在細微處批駁著當時社會上虛偽、軟弱、唯利是圖的污濁風氣。如在柴契爾法官一家到訪鄉村的集會上,每個人都在“賣弄”,在炫耀自己:法官端坐在臺上望著全場,面帶莊嚴地微笑,陶醉於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中;鄉紳們爭著與大人物親近,聽著台下羡慕的竊竊私語,“就像聽見音樂一般心情舒暢”;校長、教師、甚至圖書管理員,都“一副官樣”,到處發號施令,給予指導,顯示自己也享有某種“權威”;小姑娘和小夥子們亦不甘示弱,勁頭十足地胡鬧,渴望以此顯得“特別出眾”……上至貴賓,下至頑童,寥寥數筆間,社會各階層的可笑嘴臉躍然紙上。    
   拋開學術層面、政治層面的一切,這本小書給我最深的觸動,其實是充溢於字裡行間的,那種異常溫暖的奇妙的熟悉感。讀著一串串天真幼稚的捉弄人的小把戲,我常常浮想聯翩,自然而然回憶起若干年前某段相似的經歷,不知不覺中,嘴角便掛了一抹會心的微笑。    
   也曾異想天開,幻想自己與仙人結伴,乘著雲霧周遊世界; 
   也曾盼望忽然生病,可以不用上學,過個自由自在的一天; 
   也曾緊閉雙眼,雙手合十,祈禱睜眼後作業本被全部填滿; 
   也曾傻傻地對著滿天繁星,許願和小朋友們一輩子不分開……    
   那些單純美好的過往,一轉眼都已如飛絮飄散,我卻跟著湯姆、希德、佩琪……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重拾逝去的童年。忽然發現,兒時的那份童真、那份甜美,並沒有離我遠去,只是沉睡於心底一處柔軟的角落,在這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伸伸懶腰,輕輕叩醒我的記憶。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48842/

馬克吐溫作品集(免費網文) 
 
譯序 競選州長 湯姆索亞歷險記 哈克貝裏芬歷險記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三萬元遺產 案中案 苦行記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鬥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http://www.millionbook.net/wg/t/tuwen/index.html

譯者的話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一生著述頗豐。他擅長使用幽默和諷刺,針砭時弊時一針見血,毫不留情,其創作將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抒情和諧地統一。他的作品對後來的美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說描寫的是以湯姆•索亞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們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境,作出了種種冒險經歷。 
  湯姆是個聰明愛動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沖出桎梏,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 
  小說塑造的湯姆•索亞是個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煩惱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媽眼裡,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可是她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謀”給軟化了。 
  在主日學校裡,他拿出賣刷牆特權時得到的財寶換來的條子去領取新本《聖經》,結果當有位太太考問他《聖經》內容時,他卻答得牛頭不對馬嘴,引得大家瞠目結舌。當他和貝基的關系出現“危機”時,“於是,湯姆大步流星走出教室, 
  翻過小山,走到很遠的地方,那一天他是不打算再回學校了。” 
  小說第二章中有關出讓刷牆權的那段描寫充分展現出湯姆具有傑出的領導才能。本不知不覺地自願成了湯姆的“俘虜”,他不僅替湯姆刷牆,而且為了能刷上牆,連自己的蘋果也賠上了。當孩子們搶著刷牆時,湯姆卻暗自高興。 
  在第二十三章,湯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勇敢地站出來作證,解救了莫夫•波特,它再次體現出湯姆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優秀品格。 
  馬克•吐溫在描寫以湯姆為首的一群兒童時並沒有僅停留在人物的一般刻畫上,而是按照兒童的天性發展,對兒童的心理方面也作了較深層次的描述。在第三十五章中,當哈克請求湯姆讓他“入夥”一起當強盜時,湯姆說:“總的說來, 
  強盜比海盜格調要高,在許多國家,強盜算是上流人當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類的人。”盡管這些見解出自兒童之口, 
  但它卻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給兒童造成的心理印象。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兒童所能思考的範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小說雖是為兒童寫的,但它又是本寫給一切人看的高級兒童讀物。正如馬克•吐溫在原序中寫道:“寫這本小說,我主要是為了娛樂孩子們,但我希望大人們不要因為這是本小孩看的書就將它束之高閣。”因為閱讀這本小說能讓“成年人從中想起當年的他們自己,那時的情感、思想、言談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作法。” 曹曉紅 於曉光 
http://www.millionbook.net/wg/t/tuwen/tmsy/001.htm

湯姆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938)

導演: Norman Taurog / 喬治•庫克
編劇: 約翰V•A•韋弗
主演: May Robson / 沃爾特•布倫南 / 維克托•喬裡 / David Holt / Victor Kilian

非常生動精彩,忠實於原著  2010-01-04

   雖然版本舊了點,不如現在拍攝的片子精美精緻,但是片子的確拍得非常不錯,人物生動,性格突出,風趣幽默,非常忠於原著,較好地反映出來小說的原貌。是一部老少鹹宜的經典兒童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12288/

台長: 阿楨
人氣(1,20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作家 |
此分類下一篇:斯特林堡:世界百大作家64
此分類上一篇:拉辛:世界百大作家62

D’Artagnan
湯姆歷險記除了主人翁的冒險故事外,也能一窺19世紀中期美國的生活情形
2013-11-11 17:18:58
版主回應
的確
2013-11-12 09:18: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