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13 07:00:00| 人氣6,3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孟克:世界百大畫家5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十世紀表現主義  孟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 

  孟克出生於德國慕尼黑﹝Munich﹞。他是一位挪威畫家和版畫製作者,他的畫作主題具有強烈精神和感情,對於二十世紀早期的繪畫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孟克很多憂慮大自然的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出他的童年時期生活狀態,而且可以看出他住的是一個過度宗教信仰和抑壓的社會。孟克的母親在他在只有五歲的時候死於結核病,後來他與他的姐姐一起生活,不幸她也與母親遭遇到同一命運而死去,因此美術對於孟克來說是一個表達他悲傷情感的途徑。雖然他一生沉迷於女性,但他始終都沒有結婚。《生命之舞》﹝The Dance of Life﹞描述一個女性成長時由純真到充滿性欲,然後衰老的自然過程,但她仍然被視為是天真無邪的。
  孟克雖然飽受精神衰弱的折磨,但是能冷靜地觀察自已的神智狀況,如同在畫自己的《自畫像》中一樣,其靈魂在洞犀的雙眼下一覽無餘地穿透出軀體;但在他有名的《吶喊》中,主要人物所感受到的恐懼乃是透過天空炫爛的紅與綠,對比的曲線與直線,及簡化成雛形的人體來表達,這人體的曲線幾乎與景致合而為一。1895 年,孟克形容此作是描寫他在「孤獨和被苦悶所戰慄的一刻時感受到自然界有浩瀚無盡的吶喊」。一般均認為這件作品是工業現代化後人們產生極度痛苦的象徵。
  【繪畫作品選粹】
吶喊﹝The Scream﹞1893 蠟筆‧廣告顏料‧畫紙91 x 73.5 公分
國家畫廊,奧斯陸﹝Oslo﹞,挪威
瑪利亞﹝Madonna﹞1893 ~ 1994 油彩‧畫布 90 x 68.5 公分
孟克博物館,奧斯陸﹝Oslo﹞,挪威
手持香菸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with Cigarette﹞1895油彩110.5 x 85.5 
國家藝廊,奧斯陸﹝Oslo﹞,挪威
生命之舞﹝The Dance of Life﹞1899 ~ 1900 油彩‧畫布125.7 x 190.5 公分
國家畫廊,奧斯陸﹝Oslo﹞,挪威
吻﹝The Kiss﹞1897 ~ 1902 木刻版畫,46.7 x 46.4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unch/munch.htm

孟克為什麼吶喊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在美術課本上見過孟克的「吶喊」。一九六0年代,美術老師可能也同時是我們的地理老師,老師不會跟我們講畫家或者藝術史的故事,通常就是指定一幅畫,叫大家模仿著畫。抄的比較像的,美術科分數就比較高。美術課應該是教我們怎麼欣賞藝術的,不是嗎?竟然用抄的像不像來打分數,不知殘害了多少幼小的心靈,扼殺了他們的創意。雖然老師沒有介紹孟克,也沒有解釋他為什麼吶喊?(請見下方回應)但是少年的我一直記得這幅畫,因為不用語言,我們也看得出來畫家心中有很大的苦悶與恐懼!也許不能怪那時候的美術老師,在那與鐵幕相差無幾的時代,老師沒有多少畫展可看,這方面的書籍或資料也少的可憐。
賴傳鑑老師的這本「天才之悲劇」,我是在1979年買的。那時是工作繁忙的實習醫師,連美術社的活動也無暇參加了,買到這本介紹11位西洋畫家的生平與畫作的書籍,如獲至寶。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讀到有關孟克生平與創作背景的著作。賴老師另有一本「巨匠之足跡」。這兩本書在那資訊貧乏,也很少人出國的年代,真是有如荒漠之甘霖。雖然字體很小,印刷一點也不精美,我仍珍藏至今。
中間最下方的這位就是孟克
2000年我第一次到挪威,知道奧斯陸國家畫廊有許多孟克的傑作,奧斯陸的近郊有孟克美術館。我就帶著遠流出的這本「藝術群像:孟克」在飛機上閱讀,到了美術館幫同行的朋友當臨時的導覽,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
從奧斯陸搭火車半小時左右可以抵達孟克美術館
美術館的紀念品店
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是一位表現主義的畫家,他們已經脫離印象派客觀描繪眼睛所見事物的畫風,強調要利用藝術來表現主觀的感知和內在的情緒。他繪畫的主題有三方面:一)死亡:他的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死於肺結核,他十三歲時長他一歲的姊姊又死於相同的疾病。因此死亡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很大的傷痕。二)精神病:他的父親在喪偶之後,精神狀態非常不穩定,影響到孟克的心理發展。孟克一直有很大的不安與憂鬱情緒,中年以後發展成精神分裂症,還因此住院治療。「吶喊」的出現,與他的心理特質有很大的關係。三)愛情:是今天我想要分享的主題。
這一幅畫與「吶喊」是聯作,在同一個地點。 只是用更多的人物來表達其苦悶、焦慮的情緒  這幅畫取名「吸血鬼」。這男子有如躺在母親的胸前一般,在他所愛戀的女子身上感受著他所渴求的撫慰。但是他同時又充滿恐懼,他害怕女子會像吸血鬼一樣,對他需索無度,榨乾他的靈魂,讓他失去了自我。因此他不敢對愛情作承諾,他要逃離愛情。(他談過幾次戀愛,但終身未婚,一生孤獨。)
這是「分離(separation)」。和情人分手以後,縷縷的相思就如情人長長的髮絲一般纏繞著他不放。他右手放在心口上,手上沾著血跡,因為他的心已經碎了。
一縷相思未了情!「嫉妒」是他非常有名的創作,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情人琵琶別抱,他在一旁看著「妒火中燒」。深陷的雙眼像是長期失眠的結果,失去了愛情,讓他瞬間變成一個憔悴的老人!他是否在心裡咒罵放浪形骸的舊情人,簡直就像妓女一樣?但是那熟悉的魅人女體又是他多麼難以忘懷的呀!
也許這是他的愛情經歷,但是任何嚐過愛情滋味的人,不是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和感受,也難怪他的畫可以引起這麼大的共鳴了! 
http://bee1955.blogspot.tw/2012/01/blog-post_11.html

百味雜陳的孟克美術館 Munch Museum, Oslo, Norway
 
如果一座城市有千百種樣貌風情,在有限的旅程中,你會做如何的選擇?如果一個生命中有各式各樣的渴求,在無法掌控的時空歲月裡,你會用甚麼態度面對不完滿? 
在奧斯陸。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考量,太多的好奇,太少的時間。 
後來我知道自己不是看著衛星空拍圖就可以決定要去哪裡的人,也不是個看著地圖隨手一指就可以不顧一切迎向前去的人。更是不甘心甚麼都不知道,隨便亂晃,把時間殺光的人。而我畢竟只是個平凡(或者庸俗)的旅人,選擇安全的觀光勝地,用心眼紀錄、用資料補足,這缺乏了一點勇氣和灑脫的旅程。 
 
從精彩的公園出來,忖度著剩下的時間和昨日規劃好要前往的方向。先到公園正前方的公車站牌瞧瞧,確認有20號公車,可以前往孟克美術館(Munch museet)。 
拿著奧斯陸卡,跳上奧斯陸的公車,前往著名的孟克美術館。 
公車,真是舒子我的好朋友。   ^_^y尤其旅行在公車班次不少的城市中,我喜歡搭公車,只要有時間和耐心,事先將公車時間表的班次間距看清楚,就可以掌握時間隨時跳上跳下,欣賞沿路當地人的生活。
果真沿路看見一個 "路沖" 的美麗教堂,二話不說就拉鈴下車。先好好四周亂逛一下...
 
等下一班車來,花了十五分鐘,多欣賞了一個教堂,算很值得... 雖然還是不知道這個教堂的名字...  >"<||| 
公車上的螢幕和語音顯示,下一站就是Munch museet (挪威文,英文是 Munch Museim),心情很是興奮。
總覺得藝術作品除了個人風格呈現,最能呈現當時生活的最佳表徵。 
旅遊是主觀的,有人說喜歡的部分就接受,不喜歡的部分就略過,管他人事時地物,最重要是現在的自己。但我總覺得認識一個地方,不能忽略這地方的歷史文化,從博物館、美術館,最能了解這地方的脈絡。   (...雖然我老是背不好歷史  >"<|||)從遠遠的公車上就看見這群人在戶外喝咖啡,煦煦的陽光、潔淨的空氣,享受陽光的人們,融入自然環境中的美術館,這是我看見玻璃帷幕反映著綠樹影子的孟克美術館時的第一印象。
進館之後,反而... 一整個詭譎的氣份籠罩...這裡怎麼回事?
美術館的保全不比機場的海關簡略!金屬探測器搜身、要求參觀者先脫鞋子脫包包掃描,通過的才能入內買票。買完票還被要求把包包放在地下室的置物間。(結果我大包小走往地下室,又走上來換錢...)說是置物間一點不為過,因為一整個地下室都是置物櫃!
 
就連刷門票(下圖那很簡單的熱感紙條碼)入內,遠處警衛都非常機警的探頭觀察著...真是嚴格的美術館... 
當時只知道納悶,以為這是北歐的高規格安檢博物館。原來有一段歷史... 2004年8月22日,兩名蒙面歹徒當眾持槍挾持警衛,直接從孟克美術館的牆上,扯下孟克最為人所知的兩幅畫作「吶喊」和「聖母」,得手後跳上接應的車輛逃逸,整個劫畫過程歷時不到五分鐘!據說當時電視上反覆播放著竊賊的身影和協助逃逸的車輛,深深傷了挪威人的心...兩年後,挪威警方宣布尋回「吶喊」與「聖母」,未付贖金,未抓到劫匪,但幸好兩幅畫確定為原畫作,受損程度都可以修復,而孟克美術館事後休館一年,也斥資640萬美元(約台幣2億1千餘萬元)加強保全。
相關新聞可以參考這裡~ 
吶喊 (The Scream, 1893)
1892年1月22日,孟克日記,寫下了對於吶喊的畫作靈感:
I was walking along a path with two friends — the sun was setting — suddenly the sky turned blood red — I paused, feeling exhausted, and leaned on the fence — there was blood and tongues of fire above the blue-black fjord and the city — my friends walked on, and I stood there trembling with anxiety — and I sensed an infinite scream passing through nature.
我和兩個朋友走在路上。夕陽西下。突然,天空轉為血紅。我停下來,精疲力竭,倚著欄杆。彩霞如同鮮血和利劍般籠罩著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上空。我的朋友繼續往前走。我則站在那兒無法移動,害怕得直發抖。我感到穿透大自然而來的無盡吶喊。 
這幅巨作在記憶中是美術課本裡面的教材,但說真的就算從未聽過,在逛遍這個美術館之後,依舊會覺得「吶喊」和「聖母」這兩幅畫本身給人震撼的感覺,顏色和光影線條之間,充滿了特別壓抑的內心情緒。 
聖母 (Madonna,)
一反大家對於耶穌的媽媽-聖母瑪麗亞純潔高雅成熟的女性形象,孟克的這幅畫以不尋常的、裸露侗體的姿勢,呈現了挪威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中,現實主義的表現。兼具性感與神聖,她的眼睛閉上,謙虛迎接上方的光亮,畫作體現了平和和寧靜自信等關鍵要素。也把聖母頭頂常見的金色光環以象徵著愛與痛的紅色的光環取代。 
我只能說好幸運!   ^________^y在我的北歐自助旅行中,正好遇到吶喊「出櫃」的展期!我好開心可以勇自己的眼睛和相機拍下這些知名的畫作。 
而這些戶外教學的孩子也好幸運,小小年紀就可以欣賞到美麗大姐姐的解說!
 
這就是孟克的自畫像 (Edvard Munch, 1863 – 1944)
孟克生前就決定把自己的畫作通通現給奧斯陸,在這裡蓋一座美術館,甚至在美術館中,就有一個孟克工作室的擬真空間。
 
孟克的話有很多個階段分期,不同的畫風和主題,但一樣的是用色和線條的個人風格。 
我不知道這大姊姊如何跟小朋友說明這個親親的圖片,真的很好奇。看她講得眉飛色舞的,小朋友還發問、回答問題,但我真的不知道我們的幼稚園老師會不會跟孩子講關於大人擁抱親親相關的主題。
但那幼稚園男老師長得真帥...
 
孟克還有很多親親的作品,素描、木雕、油畫,大多把男生放在畫面左側。
孟克的親吻主題總是將男女的影子融為一個單一的整體。表達了過去外在生活,和內在無盡的永恆時空,二者之間的緊張關係。
但另外一系列的作品,反而顯得心事重重。
在這些畫作面前,我多次覺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共鳴。像底下這張... 好憂鬱...  深邃...
 
還有一系列看透人性內心、描寫死亡和疾病的作品,無怪乎是現實主義派的畫作。
頹喪的身形、變形的臉...  是生病者悲苦的寫照。
上面這幅畫的繪畫技巧也是源自於孟克。隨著較強的縱向和橫向的筆觸和交疊,讓畫布好像透過紗窗一般的視覺,讓畫面自主的由線條展現了複雜的情感。
The Death of Marat II, 1907
只是有沒有發現...  這些病患總是在吐血...
而據說孟克很愛畫病榻和死亡的主題,是因為肺結核病的關係。尤其孟克五歲的時候嬤嬤死於肺結核,而心愛的姊姊蘇菲在孟克十二歲時,也年紀輕輕就因為肺結核病過世了。當年的肺結核也許都以吐血結束生命,以至於這些當年的畫面還清晰的停止在他的內心深處,深深震撼著這個家庭,成為一種無可抹滅的記憶。所以也畫下死神降臨,大家在病榻的神態。
Death in the sickroom, 1893 
接受1100個畫作輪番衝擊之後(其實這些館藏會輪流展出,不可能一次看見1100幅啦!),想要沉靜一下的人,可以在美術館外享用一杯咖啡或簡餐,或到店裡去買買美術紀念品,那裏有很多的 "吶喊" 產品喔~  ^_^
舒子我可是無法坐下來了,因為要搭捷運去下一個地方呢!最近的捷運站是Toyen,距離美術館不用五分鐘。
但是這個站充滿了磚紅的古意...  
月台候車也是繽紛的圖形取代傳統的站牌~
還有看似原始的地鐵隧道。
我帶著對疾病的疑惑和百味雜陳的情緒,沿路思索著,從一個孩子的眼光中,是如何面對生死和哭泣的父母。而這樣的印象,能夠怎樣的影響這個人的一生。而我們又是如何的被影響...<備註:本文於2010年12月18日獲YAHOO精選>

2006.09.02  中國時報 
  孟克兩名畫 「吶喊」歷劫歸來 失主想吶喊
黃建育/綜合奧斯陸一日外電報導
挪威警方昨天表示,兩年前被三名持槍蒙面歹徒從「孟克美術館」搶走的十九世紀表現主義畫家艾瓦德.孟克的兩幅名畫「吶喊」及「聖母馬利亞」已尋獲。 這兩幅畫估計總值達一億美元,而畫作遇劫後,館方一直擔心歹徒可能將其毀損。不過挪威警方表示,昨天下午偵緝行動中取回的這兩幅名畫,狀況比預期的好很多。「吶喊」幾乎未受損傷,「聖母馬利亞」雖然有些小破損與刮痕,但仍可以修復。至於這兩幅畫作的藏匿地點與偵辦過程,但警方不願透露這次行動的相關細節。據悉,引領警方找到畫作的消息並非由被捕的劫匪提供。
  挪威警方部署兩年 終於追回 同時,警方雖有把握取回的兩幅畫確是孟克真跡,但還須等待專家進一步鑑定,因而民眾及新聞界目前尚無緣一睹這兩件作品。奧斯陸警方為取回這兩幅畫,已密集部署長達兩年由「孟克美術館」收藏的「吶喊」與「聖母馬利亞」是在二○○四年八月廿二日,被三名持槍歹徒以槍口押著館員的情況下硬生生搶走。今年五月,涉案的三名嫌犯被定罪,其中現年卅四歲、負責開車接應的塔拉森被判八年徒刑,另兩人因提供這部車而被判四年徒刑。不過,持槍行搶的蒙面歹徒猶逍遙法外,而這兩幅畫的下落也不明。畫作所有人奧斯陸市除了請求國際刑警組織配合追查外,還懸賞廿五萬歐元。警方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們認為這兩幅畫從頭到尾可能都一直在挪威境內。
  「吶喊」是孟克一八九三年完成的作品,主題是一個半張開著嘴、看似遊民的人物,表情顯然是在吶喊或聽到別人在吶喊。「吶喊」與一八九四年完成的「聖母馬利亞」是孟克以死亡、病痛、焦慮以及愛情為主題的「生命的飾帶」系列作品之二。孟克那種充滿情緒性的畫風,也直接催生了廿世紀的表現主義。孟克一八六三年出生於挪威東部,十七歲開始在奧斯陸作畫,但往後廿年多半分居巴黎及柏林兩地。而被認為是人類焦慮感現代象徵的「吶喊」是全球最知名畫作之一,各地海報攤幾乎都有複製品。英國一家著名連鎖酒吧甚至以「吶喊」為名稱。這幅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孟克美術館」收藏了其中兩個。館長巴拉絲女士昨天獲悉國寶失而復得之後說:「我高興得想吶喊一番!」
http://tw.myblog.yahoo.com/iy-blog/article?mid=25762

表現主義的興起

    利用線條及色彩之誇張與扭曲達到激情表現目的。此派繪畫運動是由兩個青年直體分別展開的; 他們是「橋」及「青騎士」 。
    「橋」派是四位畫家,於1905 年在德累斯頓(Dresden)創立的,其代表為基路飛那 (Kirchner) 。用明亮興黑暗的對比色,粗線條及筆觸,以及誇張而曲扯的造形,以宣洩內在的感受。 
    「青騎士」這個團體是成立於一九一一年。其最重要的人物為康定斯基 ( Kandinsky, 1866-1944) 、 耶倫斯基 (Jawlensky ) 和馬爾克 ( Marc,1880-1916 ) 克利 ( Klee,1879-1940)也加入了。這種藝術態度含蘊一種個人破碎化的傾向 :從畫家對「孤獨」的充分自覺而達到一種自我否定和自我蔑靦的境界。孤寂、禁忌、悲觀和病態的狂熱,是表現主義的精神特性。如梵谷(1853 - 90 ) 、恩索爾( Ensor, 1860 - 1949 ) 、孟克( Munch,1863 - 1944) 、諾爾德(Nolde,1867-1956) 
    表現主義大約在1910年左右於德國興起,是屬於對寫實主義(Realism)的一種重要的反抗運動。早先表現主義之名是用來稱呼那些師法梵谷以及高更的畫家。但不久以後,也就擴大至包含其他的藝術形式。1914年Walter Hasenclever的「兒子」(The Son)一劇初次帶來了在劇場裡的成功。一次大戰期間,表現主義的聲望如日中天,但隨著戰後俱來的覺醒,它也就漸入頹境了,到了1925年,表現主義也就不再是個有意識的運動了。
  由於表現主義者認為真理主要乃是主觀的,因此就必須以新的藝術方法表達出來。歪曲的線條,誇張的形狀,機械式的動作,以及電報式的語言,都是用來使觀眾超出表面形象的慣用手法。其劇經常是由主角的眼中觀物,而主角的觀點便可能移轉事件的重心,以及加諸激烈的闡釋。
  表現主義者視他們的世界為已遭非人的力量所歪曲,更時或辯稱,人的靈魂本身亦同。因此,他們採取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描述人的殆境。其一,其戲劇泰半專注於現狀中消極的方面,企圖顯示虛偽的理想如何歪曲了人心,而使人淪為機器。其二,較小部份的戲劇則展望社會的改造,致力於協調人的環境及其精神。大多數的表現主義劇本在結構上都是由分段插曲組成,統一性則來自一個中心思想或觀點,而非來自具有因果關係的行動。
http://www.999-art.com/hot987.html#44512

表現主義  維基百科

File:Egon Schiele 061.jpg
埃貢•席勒的《愛德華•科斯馬克肖像》
表現主義(法語:Expressionnisme)是20世紀初流行於法國、德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File:Franz Marc 020.jpg
弗蘭茨•馬爾克的《林中鹿》
雖然表現主義這個詞被用來描述一個特定的藝術風格,但是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表現主義」的運動。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製圖風格。尼采通過對古風藝術的批評在表現主義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一個疏導和關鍵的作用。
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鮮艷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
廣義地說表現主義是指任何錶現內心感情的藝術。當然所有的藝術品都表現藝術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強調和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情。尤其在社會動亂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尤其常見,而在歐洲歷史上從15世紀開始這樣的動亂時常重複:宗教改革、德國農民戰爭、八年戰爭等等,所有這些動亂和壓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跡。雖然這些作品一般從藝術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們通過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視覺藝術
File:El Greco View of Toledo.jpg
葛雷柯1595年或1610年的《多萊多風景》與20世紀的表現主義作品有驚人的類似處,一般被分為樣式主義
以下為20世紀初一些重要的表現主義視覺藝術家:
德國:埃米爾•諾爾德、弗蘭茨•馬爾克、艾里奇•鮑默、昂斯特•巴拉赫、埃里希•赫克爾、卡爾•施密特-羅特盧夫、艾恩斯特•路特維希•基希納、馬克斯•貝克曼、奧古斯特•麥克、馬克斯•佩希斯坦
奧地利:埃貢•席勒、奧斯卡•柯克西卡
俄羅斯:瓦西里•康定斯基
比利時:康斯坦特•佩爾梅克、詹姆斯•恩索爾
法國:錢姆•蘇蒂恩
挪威:愛德華•蒙克
藍色騎士組織(德語:Der Blaue Reiter)和橋社是比較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結社。20世紀里表現主義也對許多其他藝術家起了重要的影響,包括所謂的抽象表現主義。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自稱為表現主義派的藝術家或藝術家團體,而且這個運動主要集中在德國和奧地利。藍色騎士主要集中在慕尼黑,而橋社則主要集中在德勒斯登(不過後來一些藝術家遷往柏林)。橋社的活動時間比較長,而藍色騎士實際上只活動於1912年。許多藝術風格‎對表現主義起了影響作用,包括愛德華•蒙克、凡•高和非洲藝術。在法國表現主義與野獸派有一定的混淆。
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在使用顏色上都非常大膽,但是他們使用顏色的目的不同。野獸派意在唯美,而表現主義則意在使用這些顏色來表現感情。顏色的作用在於其表達能力,而不在於使用它來表達一個物件或者作品。表現主義使用顏色和狂亂的線條來表達自我。
藍色騎士的領導人康定斯基將這個做法繼續發展。他認為僅用顏色和形狀就可以傳達藝術家的感覺和情緒,由此他躍入了抽象主義的範疇,改變了20世紀的藝術。
雕塑
代表性的雕塑家有昂斯特•巴拉赫。
電影
表現主義的電影也被稱為德國表現派,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和《泥人》。
小說
弗蘭茲•卡夫卡的小說常被列為是表現主義的。
戲劇
20世紀初德國戲劇中喬治•凱澤和恩斯特•托勒爾是最著名的表現主義劇作家,其他著名劇作家有沃爾特•哈森克萊沃。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和德國演員和劇作家弗蘭克•韋德肯是他們的前例。
表現主義戲劇的特點是極端簡化的人物性格、合唱效應、雄辯的對話和高度的集中。其內容往往是主人公的覺醒和悲痛,尤其是與市民價值和權威(一般以父親來代表)的鬥爭。
表現主義戲劇中的對話不是庸長和幻想性的就是極端縮短和電報式的。
音樂
第二維也納樂派中的阿諾德•勛伯格、安東•馮•韋伯恩和阿爾班•貝爾格被看作是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恩斯特•克熱內克的音樂也往往被看作是表現主義的。表現主義音樂家使用自己的音階來取代傳統的音階,他們還試圖使用不諧和音調來表現潛意識、內部需要和不幸。
建築
File:Babelsberg Einsteinturm.jpg
波茨坦的愛因斯坦塔

台長: 阿楨
人氣(6,3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波那爾:世界百大畫家55
此分類上一篇:德朗:世界百大畫家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