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11 09:00:00| 人氣10,11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維梅爾:世界百大畫家17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巴洛克時期  維梅爾﹝Jan Vermeer﹞﹝1632 ~ 1675﹞ 

  維梅爾是荷蘭德夫特﹝Delft﹞人,為荷蘭大師中最穩健、溫和的一位畫家,不過他的生平和成就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受到注意。維梅爾顯然受到法布利契亞斯﹝Carel Fabritius﹞的影響,而且在 1653 年成為臺夫特畫家公會﹝Guild﹞的畫師,之前,可能曾是法布利契亞斯的弟子。
  維梅爾作畫的速度不快,現在能確定是他的作品只有四十幅,都是小件作品。那些畫大都是描繪家庭生活,畫中僅有一、兩個人,或伏案寫字,或做家務,或演奏樂器,畫冊上的畫看起來很像是麥斯﹝Maes﹞或荷克﹝Pieter de Hooch﹞的作品,可是看看原件那卓越的色彩,耀動的光線,如真珠般晶瑩的佈滿畫中,把日常生活詩意化了,迥異於一般荷蘭畫家像肅穆的散文的作品。他最著名的作品,《臺夫特風景》﹝View of Delft﹞與他本性略為不同,類似於海頓﹝vander Heyden﹞的城市景觀畫。
【繪畫作品選粹】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1665 ~ 1666油彩‧畫布44.5 x 39
莫瑞修斯博物館,海牙﹝Hague﹞,荷蘭
軍人與微笑的女郎﹝Officer and a Laughing Girl﹞1658油彩‧畫布50 x 46弗立克收藏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小街﹝The Little Street﹞1657 ~ 1658 油彩‧畫布 54.3 x 44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讀信的藍衣少婦 ﹝Woman in Blue Reading a Letter﹞
1663 ~ 1664 年 油彩‧畫布,46.6 x 39.1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在窗前看信的少婦﹝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
1657 年  油彩‧畫布,83 x 64 公分
國立藝術收藏館,德勒斯登﹝Dresden﹞,德國
手持水瓶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  1660 ~ 1665  45.5 x 40.5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倒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1658油彩‧畫布45.5 x 41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德夫特遠眺﹝View of Delft﹞1662油彩‧畫布 97.8 x 117.5 公分
莫瑞修斯博物館,海牙﹝Hague﹞,荷蘭
手持笛子的少女﹝Young Girl with a Flute﹞1666 ~ 1667油彩‧畫布 20.2 x 18
國家藝廊,華盛頓﹝Washington DC﹞,美國
情書﹝The Love Letter﹞1670油彩‧畫布 44 x 38.5 公分
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畫家與畫室﹝The Artist and His Studio﹞1665 ~ 1666油彩‧畫布 120 x 100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Vienna﹞,奧地利

序—小說的維梅爾,與真實的維梅爾  講者:徐成德/講稿整理:余欣穎

File: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jpg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 - 1675)是我們都很熟的一個名字,很熟的原因是,台灣翻譯了有關他的兩本書,一本是《風信子藍的女孩》,一本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兩本小說都是寫有關維梅爾的畫作,兩位小說作家都花了很多研究功夫,尤其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作者崔西.雪佛里兒(Tracy Chevalier),我去聽過她演講,發現她每寫一本書,即便只是一本虛構的小說 都做很多的考證功夫,因此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本小說裡,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背景資料,但故事本身是虛構的。
  維梅爾生前沒有留下隻字片語,我們對他的一生,完全是根據一些很零星的間接紀錄:他人到荷蘭旅遊看他的畫,或是他身前參加聖路克(St. Luke)工會所留下的一些資料,零零碎碎拼湊起來。但是,有關他本人真實生平的一些細節,甚至他跟誰學畫,他後來如何,他整個一生,我們其實都不知道。
  因此,當你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你可以發現,這本小說對維梅爾的作畫過程,他用什麼顏料,用什麼作畫,研究的非常透徹。但那個畫中主角到底是誰,我們到現在都還是只能用猜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說這個少女是維梅爾家裡的一個女僕,但你可以親自看畫作,感受一下她會不會是一個女僕。維梅爾有十一個孩子,他還要畫畫,我不曉得他哪來的時間偷情。或許他時間很多,我們不得而知,但你可以親自看他的畫,再來決定小說家這樣個想像空間,是不是能說服你。
  無論如何,我們對維梅爾很熟,但很熟的是小說家營構出維梅爾的故事,我們對他的本身,其實不熟。當我們看他的畫的時候,我們要看的不是維梅爾他要說什麼故事,他的畫像詩一樣,他是用詩的語言,而不是用散文的語言來敘述一個東西。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有一段對話提供這樣的線索。那個女孩每次去維梅爾家工作回來,她的爸爸因為做工眼瞎了,所以她每次回去時,爸爸就會問她的主人又畫了什麼。女孩就會詳細的描述很多畫中的細節、光線給她爸爸聽。有一次,她爸爸忍不住問她說:「他到底畫了什麼?他在畫什麼故事?」那女孩回答說:「他沒有在畫故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十七世紀荷蘭繪畫的主題—維梅爾生活的時代 

  維梅爾於1632年出生於荷蘭的黃金時期,他出生時,他的國家還處在獨立戰爭。荷蘭跟西班牙打仗打了八十年,於1648年宣告獨立,荷蘭本來就是一個新教的土壤,是加爾文主義滋生的地方,當荷蘭宣告獨立之後,信仰、意識型態更是跟西班牙漸行漸遠。十七世紀的荷蘭,從西班牙獨立出來之後,成為一個新教發展之處。
  荷蘭的經濟非常繁榮,因而出現了一批新的中產階級。以前畫家畫畫時,天主教會是畫家最大的客戶,過去無論米開朗基羅或是拉斐爾,很多作品都是由教皇所委任的。十七世紀之後,荷蘭獨立後,不再跟西班牙的天主教會有來往,最大的客源中斷了,這批新興的中產階級便成了荷蘭畫家新的最大客戶。這些人未必對聖經的畫感興趣,他們在家裡掛的畫,未必希望是一幅聖經的畫,由於這批中產階級的興起,有錢買畫,就在荷蘭造成另一股繪畫的風潮。
  這股風潮中主要的繪畫類型有四類。
  1、風景畫
  首先是對風景的重視。在文藝復興的時代,風景一向都不是主要的,而只是小小的陪襯,除了威尼斯畫派例外。在文藝復興畫家的畫中,諸如拉斐爾的聖母畫,達文西的畫,風景都很小,有的甚至沒有風景。但到了十七世紀,新中產階級的品味興起,科學開始發達,理性主義開始起來,人們對自然界發生了興趣…..種種因素促成了荷蘭十七世紀許多人非常喜歡風景。
小布勒哲爾( JanBrueghel the Younger,1568布魯塞爾-1625安特衛普 )
〈山景中基督的誘惑〉
  小布勒哲爾的〈山景中基督的誘惑〉主題是一幅聖經故事,左下角有兩個小人,一個是耶穌,一個是魔鬼,描述聖經記載魔鬼試探耶穌的故事。但畫家卻是把整個主戲擺在風景上,而不在耶穌跟魔鬼。如果是十四、十五世紀的畫,一定是把人物畫在中間的。這幅畫的畫法,過去只有在威尼斯畫派看得到(例如:喬久內的暴風雨,提香的抹大拉的瑪麗亞跟耶穌,也是把人擺在一旁),但在這個時期的荷蘭非常風行。
若蘭特‧薩威里( Roelant Savery,1576科提克-1639烏德勒之 )
〈有鳥的風景畫〉
  Lorenz Savory的〈有鳥的風景畫〉甚至完全沒有畫人物,純粹畫動物和鳥類。十七世紀以前,很少看到以風景為主的畫作,但到十七世紀,他們喜歡風景。這張還有點奇幻的味道,有很多奇珍野獸。後方還有些廢墟,要製造年代久遠,像伊甸園一樣一座美麗的花園。但很多時候,十七世紀的風景畫,沒有任何的寓意,單純的畫天空、樹葉、田野,也沒有聖經寓意、人物在裡頭,就是單純欣賞風景的美麗。
  2、靜物畫
  第二類畫作是靜物畫。尼德蘭地區原先是法蘭德斯地區,法蘭德斯的繪畫傳統是畫以載道。他們喜歡在畫中,加入說教寓言的成分。
  例如在花的靜物中,可以看到有些花是凋謝的。在畫盛開的花中間,放幾朵凋謝的花,暗示人生好景不長,要好好珍惜。在畫的下方,可以看到有戒指、金子、錢,告訴你這些東西像花一樣短暫,像花一樣是虛浮的,是不長久的東西。當時的荷蘭人喜歡這種畫作,因此這些靜物畫,有象徵性的意味在。
  第二種是畫能展現中產階級優渥生活的飲食,因此畫上頭的奇珍美食,有中產階級喜歡吃的龍蝦、水果、牡蠣、葡萄、美酒。畫家不再需要聖經故事或希臘神話故事,來取悅他的客戶。中產階級希望他們牆上掛的,是可以反應他們自己生活的畫,例如:美酒表示他們的生活富裕。所以,如果看十七世紀靜物畫,第一種是很多的花,第二種是很多吃的東西,第三種還是會有些象徵性的含意,如楊.費特的〈死亡的山鶉與獵犬〉。
楊.費特(Jan Fyt,1611-1661安特衛普)
〈死亡的山鶉與獵犬〉
  畫面中心是一隻獵狗和一隻死的野鳥,但重點是在教堂的尖頂。雖然這是一幅單純的靜物畫,但狗在西洋繪畫裡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忠實。法蘭德斯繪畫裡頭若出現狗,往往也會有忠實的意思。這幅畫乍看之下是打獵後的成果展覽,但卻出現教堂,很可能在暗示,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要做一個忠心的人。忠心-狗、短暫-死亡、信仰-教堂,把這些有象徵性的東西,組合起來,就傳達了一些道德性的意涵。因此,十七世紀靜物畫裡面,看起來似乎沒有象徵意味,但若仔細看一些細節時,你會發現他大部分有一點點象徵性意味在裡面。這是法蘭德斯的傳統。
  同樣都是聖母子的主題,右圖拉斐爾的作品,與左邊北方文藝復興畫家的作品風格便相差許多。左圖看起來是媽媽在餵孩子,是一個非常居家的環境。但是,媽媽餵奶怎麼可能穿這麼華麗的衣服呢?餵奶旁邊還有聖餐杯?另外,通常在瑪麗亞頭上會有光圈,但左邊這幅畫卻利用擋在壁爐前的屏障,當作瑪麗亞的光圈。
  再看左邊這幅畫的桌子,是三角的茶几。一幅很居家母親餵奶的圖,卻放入很多象徵性的東西。三角茶几象徵三位一體,聖餐杯象徵主餐,由窗子看過去可以看出是法蘭德斯的小鎮,但這位凡俗的母親就是聖母,正在餵她的孩子耶穌。而拉斐爾的聖母與耶穌,從中間分割成兩半,便是完美的和諧,這就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歌頌完美的人。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是最完美的女人。因此左右兩張圖,一張阿爾卑斯山以北,一張阿爾卑斯山以南,兩個時代沒有差太遠,都是文藝復興。而阿爾卑斯山以北就是維梅爾原先畫的傳統。在法蘭德斯的傳統,就是經常在平凡的環境中賦予信仰的意義。到了十七世紀,荷蘭畫家也承襲這個傳統繼續作畫。
  3、肖像畫
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萊登-1669阿姆斯特丹)
〈閱讀中的畫家之子—提圖斯.范.萊茵〉
  第三類中產階級喜愛的畫作類型是肖像畫。 
  巴洛克時期,畫家有種對光和影的喜愛。從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畫,你可以看出強烈光與暗的對比。這種光與暗的強烈對比,其實在林布蘭早期的作品中也看得到,例如:耶穌在船上起了風暴、參孫跟大利拉的故事。後來,林布蘭對光與暗的處理越來越柔和,越來越不那麼分明。〈閱讀中的提圖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義大利的巴洛克時期,你可以看到很多明暗強烈對比的作品。但到了林布蘭和維梅爾手下,光跟影突然有了改變。這種改變會不會跟環境有關係呢?荷蘭是個四處有水的地方,他們每天經過運河的時候,就看到建築物、人物的倒影映在水面上。那種波光、光影、柔和的反光,是不是讓他們在探討光影明暗,不用那麼鮮明的對比,而是用更自然的方式把光影呈現出來。
  4、風俗畫
  第四類是風俗畫。風俗畫就是講平常生活的一些東西。例如傑若‧德‧伯赫(Gerard ter Borch,1617卓勒-1681德文特)的〈削蘋果的女人〉,畫的是一個女人削蘋果給她的孩子吃。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在十七世紀之前是不可能上畫的。但到了十七世紀,他們把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唱歌、彈奏樂器、喝酒、聊天,這些小小的動作,甚至是削一顆蘋果,都把它們入畫。後來英文就把它們取作genre。
  風景、靜物、肖像、風俗畫這四類,就是十七世紀的荷蘭,最受歡迎的四類畫作,也就是維梅爾當時時代背景喜愛的畫作類型。
  維梅爾出生的時候荷蘭正在和西班牙打獨立戰爭,後來他長大後,荷蘭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們的畫風不再受西班牙的影響,他們畫作的題材也不再以宗教、聖經為主。維梅爾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維梅爾的父親是客棧老闆,同時也是位賣畫的人。維梅爾在成長過程中,一定看過很多畫家進進出出,他就在畫家進出家中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繪畫的天分,天時地利人和,讓維梅爾最後以畫畫作為他的職業。
  維梅爾住在荷蘭台夫特(Delft)這個小城,這小城有個工會,叫聖路克工會,所有的藝術家都可以加入這個工會。維梅爾自己也加入聖路克工會。聖路克就是基督徒所講的路加,因為傳說路加有替聖母畫過畫,一般天主教的傳統認為,路加是畫家的守護神,因此很多畫家工會便叫Saint Luke。維梅爾總活下來的孩子總共十一個,他跟他的岳母住在一起,家裡還有女傭,他是個生活在女人堆裡面的人。是不是這個原因,讓他對女人特別感興趣?在他的題材裡面,女人也總是佔了非常多的一部份。總之,維梅爾是在這樣一個繪畫環境薰陶下長大的。
http://life.fhl.net/Art/vermeer/02.htm

早期—脫離象徵傳統

1656,老鴇
  〈老鴇〉被認為是維梅爾最早期的作品。它的標題和內容應該都不需要解釋,畫作中人物的動作也很明顯。但是,這幅畫的空間處理,有點不太清楚。畫面中應該是一個欄杆的地方,上面掛著很像地毯的東西,這成為維梅爾以後畫作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幾乎每一幅畫作,都有非常華麗的地毯,當成分隔線。他喜歡把他的畫和觀畫者分隔開來,自成一個天地,似乎刻意讓畫跟觀者間,有個距離。畫面中有一個人,他右手拿著樂器,左手拿著杯子,雖然不是很清楚,但仍可以看到這人是望著觀者的。
林布蘭 浪子回頭
  這幅畫雖然叫老鴇,但在當時很多畫家用這樣的方式,畫浪子的故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林布蘭的〈回頭浪子〉,把自己畫成浪子,畫進畫作裡。林布蘭自己在畫作裡,吃好的玩好的,和他的太太薩斯琪雅好像在開舞會,非常高興。還有另一張荷蘭畫家畫的,也是把自己畫進去,然後很得意的往觀者回頭一望。根據這些線索,維梅爾很有可能他在畫這張畫,是在畫他自己。
  維梅爾畫老鴇的內容,靈感可能來自於這張畫。這張是他岳母擁有的一張畫,掛在家裡,他常常看這幅畫,這幅畫也常常在他之後作品的牆上出現。但是在維梅爾畫的老鴇裡面,稍稍作了些改變,他把自己給加了進去。有人好奇,難道維梅爾當時也曾經年少輕狂嗎?我們不曉得。不過從當時的繪畫的傳統來看,他應該是畫自己。因為這個人物,後來在他另一幅〈繪畫的藝術〉中又出現了一次。
繪畫的藝術
  有注意到衣服是一樣的嗎?頭髮也是披下來的。這張畫是講繪畫的藝術,從這張來猜,老鴇裡面回頭的人物,可能是維梅爾自己,但是我們不確定。他早期的老鴇,用色非常鮮豔,瓶子也是第一次出現。
  維梅爾的畫有個特點,他一直用同樣的東西,很多東西在重複。看完他的畫,你要問自己,他用同樣的人物、衣服、椅子、地毯、瓶子,你為什麼還會喜歡他的畫?其實從想像力和創作的心意來說,維梅爾是沒有什麼想像力的。他的題材永遠都是在抄別人的,他的內容永遠都是根據當時其他的畫家在畫,但是為什麼你會喜歡?我們不是都喜歡新的東西嗎?今天創作者不是都要推陳出新嗎?為什麼維梅爾用同樣的衣服、瓶子、椅子,你還是會喜歡?看完這些畫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 
  〈沈睡的女子〉(左圖)也是維梅爾早期的作品。你可以發現背景和前景有很大的差別。前景東西擺得非常混亂,背景很乾淨,沒有任何的東西。這樣的安排可能借用當時風俗畫的題材。
  對比同時期的另一幅畫作(右圖),畫中女孩的姿勢都相同,但這幅畫說教意味就非常濃厚。背景有一群客人,前景則是一位婦人指責女孩的懶惰,鍋碗瓢盆擺著不洗,東西都被貓偷吃了,她卻在睡覺。這是一幅要人勤勞勸勉性的畫,正是荷蘭風俗畫喜歡在普通的生活題材中,加些教訓的意味在裡面。兩張畫的基本結構非常相像,分前景和背景,但是一張背景有人,一張背景是空的。後來的人用X光照射的技術,發現維梅爾在背景曾畫了一個男人和一隻狗,狗代表忠心勤勞,剛好暗指前景的女人非常懶惰,男人則代表都已經有人了,女人還在睡覺,更加顯得懶惰。但是,後來維梅爾決定把男人和狗塗掉。
  用這兩張畫的對照,我們可以看到維梅爾生長在法蘭德斯的傳統,卻把責備的人物去掉了,把構圖單純化,把懶惰的意思沖淡了很多。雖然原本畫的內容和人物的姿勢,是取材自原本當時傳達懶惰的畫,維梅爾卻刻意沖淡這種說教的成分,脫離說教的傳統,不希望有太多象徵的意義在他的畫裡。
  如果看塔森出版的維梅爾畫集,他是採取另一個路徑,認為維梅爾的畫裡有很多濃厚象徵的意思。但是我個人覺得,維梅爾寧可他的畫中不要有太多其他的象徵,寧願他的畫欲言又止,寧願他的畫說了一半就停在那裡,像中國山水的留白空間。他的畫留白空間非常的大,他不希望在講一個故事。雖然我們很希望知道這個女的在做什麼,那個讀信的女孩背後有什麼故事,但是維梅爾本身並沒有要講那麼多的故事。他就是捕捉剎那後,讓剎那凍結在那裡,他不讓故事延續下去,因此把男人和狗去掉,單純留下一個在睡覺的女孩。另外,也有人認為在西方繪畫裡面,這個女孩的姿勢是代表憂鬱,所以,這幅畫也有可能只是畫一個心情不好的女生。而水果、美麗的毯子、白色的酒瓶、獅子頭的椅子,這些東西在他之後的畫,一直重複出現。
http://life.fhl.net/Art/vermeer/03.htm

中期—虛擬世界中凝結的瞬間

1657 讀信的少女
  從〈讀信的女孩〉起,維梅爾開始採用光線了,在此之前他的畫雖然也有處理光線,但沒有那麼明顯。這幅畫好像維梅爾發出一個宣言,宣稱他現在要開始處理光影了。他把他的人物擺在窗前,正面的對著光線,讓光投射在她的身上。
  維梅爾畫作中每個東西存在的定義,界定於光線。他是按照光線來決定一個東西的形狀是怎麼樣子。這幅畫就是一個美麗的女人非常專心在讀一封信。我們接下來看的畫,都跟這個主題有關係。維梅爾有一系列的畫,都是畫一個美麗的女人,很專心投入在做一件事情。你可以看到這幅畫中也有水果、毯子、獅子頭椅子,房間好像也是同一間房間,裡頭充滿美麗的光線。他再度用同樣的東西、人物、房間,和觀者有個區隔,讓畫中讀信者的空間形成自成一格的天地。另外,他在這畫中掛了一張看起來不太需要的簾子,這並不是維梅爾發明的,而是荷蘭當時流行的一個畫法,叫欺眼法。這個詞是從法文來的,法國人認為一個畫家就是要欺騙觀者的眼睛,讓讀畫的人有個幻覺,好像進入了另一個空間。他們用很多的方法來進行欺眼法,掛一張簾子是很常見的方式。
  例如荷蘭的另一位畫家(Gerard Houckgeest)的畫,畫的是教堂裡面。但是,在教堂裡面,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竿子和帷幕?不可能的。這就是要讓觀者認為,帷幕拉起來後,有另外一個世界。 
  維梅爾早期也用這種方法,將這女孩子的空間區隔開來,並在窗戶上有把簾子反射的影像畫出來,完全是她自己內心的一個世界。若你看原作,可以看到維梅爾將這女孩衣服的用色,用的非常的厚。衣服上的那幾條線是凸出來的,這是在幻燈片上看不出來的。這就是維梅爾非常喜歡用的手法,當他透過光線看東西看世界的時候,就注意到光投射到東西上面的時候,會產生怎樣的情況。因此,他經常利用厚塗法,用很厚的顏色,著重陽光照射後產生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如果可以,務必要看原作,尤其是油畫。
   參考維梅爾最晚期的作品〈音樂課〉這幅畫裡右邊牆上掛著的邱比特。荷蘭畫家喜歡畫畫中畫,畫裡面的牆上還會掛著畫,這些畫通常會有些含意在。邱比特代表愛情,畫中邱比特左手拿著一個牌子,這個牌子也是有傳統的。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寓意畫冊(emblem book),是用木刻的。這些畫是木刻畫,木刻畫裡頭會加一些格言。寓意畫冊裡頭有一幅畫,是邱比特右手拿弓箭,左手舉牌子,牌子上寫number one,指的是愛情要專一。
  維梅爾到晚期時的作品,牆上有邱比特的出現,但是手上的牌子並沒有寫著number one。
  〈讀信的少女〉這幅畫若透過X照射,會看到原來的牆上,也有邱比特在上面,但是後來維梅爾決定把邱比特塗掉。如果有畫上邱比特,這幅畫的愛情象徵意義就很濃厚,但是維梅爾不想要這幅畫愛情意義那麼清楚,如果愛情象徵意義清楚,我們就會把這幅畫解讀為,她正在讀遠方情人的來信。
  由〈沈睡的女人〉維梅爾刻意塗掉男人跟狗,以及〈讀信的少女〉中又刻意塗掉邱比特,可以看出維梅爾刻意把象徵性從他的畫中移除。他就是要讓你看到他的畫,被光線、表情、整個構圖而感動,沈迷在畫本身,而不在於畫中人物在做什麼。他雖然在畫以載道的環境下生長,他的畫卻在一開始就決定取出這樣的色彩。
  但是為什麼到了晚期,他又決定重新採用象徵性到他的畫呢?很有可能是因為麵包的關係。維梅爾的作品非常少,當時荷蘭畫家一般一人每年可以畫五十張畫,但維梅爾一年不過兩張到三張。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也有提到,維梅爾作畫非常慢,但這個慢不一定表示他畫的慢。專家發現,很多地方他是在顏色還是濕的時候,就在上面再畫另外一層。所以,他下筆還蠻快的,但是他可能中間停的時間很久,可能他努力畫了一段,放在那裡很久很久,再繼續畫,而不是他下筆的時候很慢。另外有人猜測,因為荷蘭地區出太陽的時間很少,他可能等待陽光出現的時候,等模特兒就定位再開始畫。當時沒有照相機,只有這樣才能在陽光下觀察。不然,就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把陽光滿面的記憶記下來,再慢慢營造作畫。
  由於沒有文字紀錄,我們無從得知維梅爾下筆為什麼這麼的慢,但是他作畫的數量,真的非常的少,因此也欠人家很多錢。他跟麵包商借的錢,後來他死的時候,他太太用他的畫來抵,結果,麵包商付了她六百多荷幣,差不多是當時三年的麵包錢。由此可見,他作畫真的太少了,無法靠著作畫維生。他晚年的畫出現象徵性意涵,可能就是他妥協了,為了讓他的畫賣出去,就加了些他不太喜歡的東西在裡面。但是,我們從打瞌睡的女孩和讀信的女人這兩幅畫,可以明顯看出,他在一開始,是刻意與當時風俗畫的傳統保持距離。
  
  維梅爾的畫作名稱,例如〈讀信的藍色少婦〉,都是後來人取的,維梅爾自己沒有給她們取標題,因此記內容比記標題重要。同樣在窗前,這幅畫和〈讀信的少女〉又差很多了。前一張的道具非常的多,但是這張卻單純很多。整張畫以藍色為主,衣服、椅子、毯子、布料都是藍色的。在這張,看不到窗戶,陽光卻很溫柔照在女子的身上,這位女子也是非常專心在讀信。牆壁上畫的是地圖,地圖確切的含意並不清楚,但是在十七世紀荷蘭家庭裡面非常流行掛地圖,可能跟當時科學發達有關係,當時荷蘭往海外拓展貿易,對旅遊和世界很感興趣,因為科學知識,他們也對地理感興趣,總而言之,十七世紀荷蘭中產階級的家庭,很流行掛畫跟掛地圖,當作裝飾品。地圖跟女孩子之間有什麼含意嗎?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她的情人遠在他方。無論如何,這張的顏色和光線,和讀信少女明顯不同,但是同樣是一位女子專心在做同一件事情。
  比對讀信少女和藍衣少婦,雖然一個少女一個少婦,但從長相應該可以猜得出來是同一個模特兒。維梅爾畫作中的女人,也是那幾個面孔重複出現。很多人因此都會去揣測,這些女人到底是誰?有些人猜測,維梅爾應該請不起模特兒,比較有可能的是她太太、女兒、或她們家的女傭。但是,英文有一句話說:你猜的跟我猜的都一樣對。在這個情況下也是一樣,我們都不知道這些女人是誰。
  聞名的〈倒牛奶〉之所以在維梅爾的畫中特別,不僅是因為它的題材,還因為畫中的女人。所有維梅爾的畫作中,這是唯一屬於勞工階級的一張畫。(把主題取作「維梅爾的虛擬實境」,正是由於維梅爾的家中有十一個孩子,天天吵來吵去,但是在他畫中的世界,卻永遠沒有吵鬧的聲音。永遠沒有一個女人在拖地,在餵奶,在做家事。待會會看到一幅在看情書的女人的畫,畫中有掃把擺在門前,你不知道誰要用這掃把,所以他所呈現的世界,跟他所實際的生活,是非常不一樣的。)
  通常,維梅爾畫中的女人都是在讀信、彈琴,做一些非常消遣性的活動。〈倒牛奶〉很有可能是他們家女傭來做模特兒,因為這個女人在維梅爾所畫的女人中,是唯一高頭大馬的一個,非常強健。維梅爾也很少把一個人的輪廓弄得這麼清楚。她周遭的環境沒有美麗的地毯、水果、酒杯、獅子頭椅子,卻在右下角擺了一個暖腳爐。荷蘭的冬天很冷,他們會在這個箱子裡放木炭,因此可以暖腳。女僕身後的牆壁也沒有那麼精緻,但牆上還可以看到釘子釘過的釘痕。維梅爾作畫時,連這些小地方都注意到了。妳如果看桌上,麵包跟水壺都是用了三種顏色,來表達層次。三種顏色參雜一起就感覺到光在跳動一般。(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維梅爾到底有沒有用其他的工具或技術,例如:暗箱、暗房,幫忙作畫?否則用肉眼,可以觀察到這麼細微的光線變化嗎?)
  畫中讓人感到最難忘的是倒牛奶的部分。這就是維梅爾畫作的一個特點,他會把一個簡單的動作,呈現出來,讓它停在那裡。
  英文有一句話叫:catch the moment,維梅爾會捕捉那一剎那,讓那一剎那永遠留在那裡。普魯斯特在他的書裡,形容維梅爾的話說:「他的畫是同樣一個世界的一個片段,在這些片片段段中把這個世界組合起來。」他的畫每一幅光線都呈現的不一樣,顏色也不同。有些以黃色為主,有些以藍色為主。藍色是他非常喜歡的顏色。有人研究過這幅女僕圍裙的藍色是ultramarine blue(群藍)。
1663 秤天秤的女人
  〈秤天秤的女人〉中也是一個女子,專心地做一件事情。女子對著窗,但是光線又跟前一張不同。這張光線就沒有那麼亮,但依舊透過窗戶投射進房內。女人身上穿的衣服,是荷蘭冬天很常見可以禦寒的外套。她拿著一座秤,桌上有美麗的珠寶盒,珠寶盒的珍珠和項鍊都散落在桌子上。她在秤什麼呢?畫中牆上的畫透露著些許信息。牆上的畫畫的是最後的審判,而這女子站在最後審判前面。最後審判代表神在審判衡量人,而這女子拿了天秤,在衡量珍珠和珠寶的價值在哪。
有些人認為,維梅爾又在這些地方玩他自己的看法。仔細看的話,會發現秤上面是沒有東西的。因此,這張可能是客戶要求,要畫寓意在上頭。於是,他就畫了。但畫了以後,他可能認為,不要表達的那麼明顯,所以在他的秤上面,就沒有畫別的東西,於是,秤上面便是空的。有可能女子在衡量這些珠寶的價值何在,但是維梅爾再次沒有講那麼清楚。維梅爾的畫,用講的不是那麼好,他的畫好在要花一段時間去看人物的臉,去看畫中人物投入的神情,例如:女僕如何專心倒牛奶,藍衣服的女子如何專心讀那封信。在一個動作上專注的表情,是維梅爾非常堅持的。
  其實有很多題材,在當時都有,但是他呈現的方式,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比如跟維梅爾差不多時代的一個畫家Carel Fabritius畫的〈看守者〉。1654年台夫特有個火藥庫,這個火藥庫八萬磅的火藥全部爆炸,這個畫家在這次爆炸中被炸死了。在〈看守者〉中Fabritius畫了一個淪落的守衛,但在守衛上方的牆上有個東西,畫的是聖安東尼。天主教傳統中,聖安東尼出名的地方就是勝過誘惑。他在曠野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來引誘他,但是他勝過那些誘惑。 
  Carel Fabritius用聖安東尼抵抗誘惑,來對照沒有抵抗世界誘惑淪落的人。並且畫一隻狗在旁邊,提醒他你要像狗一樣勤勞、忠心。這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在一幅畫裡面放很多說教性的東西。〈秤天秤的女子〉也有相同的模式,但是維梅爾刻意讓整幅畫的寓意沒有那麼明顯,讓畫中其他東西的「本身」呈現,代替濃厚的說教作品的價值。
1664 戴珍珠項鍊的女子
  〈戴珍珠項鍊的女子〉承襲維梅爾一貫的構圖,一個人物站在窗前作一個動作,她雙手拿著項鍊望向窗外,準備帶她的項鍊。女人身上的衣服,維梅爾也重複使用了很多次,他很喜歡這件衣服的顏色,光線照射過去營造出來的效果,他也很喜歡,所以在很多畫裡都有出現這件衣服。畫面中的這張桌子,也不讓人陌生了,一樣的桌子和一樣的角落,除了廚房之外,應該都是和先前幾張是一樣的。有人猜測,維梅爾所有的畫作大概用了五個房間,也有人甚至覺得他只用兩個房間,把道具擺在同樣的地方來作畫。同樣的結構,用藍色的布掛住,在暗的地方把觀看者和畫中的人區隔開來。
  當光線從窗戶照射下來的時候,女人的表情好像在做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這件重要的事情不是在讀聖經,不是在望彌撒,也不是在什麼重要的場合,而是單純地在戴一條項鍊而已。這樣單純地戴項鍊,在維梅爾筆下可以這麼莊重、神聖。維梅爾在畫中呈現的信仰成分並沒有很濃厚,他自己是一個新教徒,但是他娶了一個天主教的太太,這在當時並不多見。當他可以容忍取一個天主教的太太,表示他自己的信仰立場是很容忍的,但是他畢竟是在新教環境中長大的,新教經過宗教改革後,回到在地本土化,聖經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讀,注意生活周遭的小事情,在加爾文主義國家環境下,還是有些影響。因此,即便是生活中小小的事情,也是可以入畫,並且莊重,令人覺得享受。
1644 拿水罐女子
  〈拿水罐女子〉裡的女人一邊一手拿著水瓶,一邊扶著窗戶。她本身成為水瓶和窗戶中間的銜接。她的頭飾也在維梅爾的畫中常常出現。女子身上的衣服和窗邊讀信女子的衣服是一樣的。藍色的裙子、獅子頭的椅子都一直重複出現。維梅爾就是有辦法在一直重複出現的東西中,營造出令人看了覺得欲罷不能的一種氣氛。水壺的嘴口,跟女子的袖子是連接在一起的,這絕對是他故意安排的。他大可把水壺嘴口往前一點,或衣服袖子往後一點,但他故意把這兩者的弧度連在一起,讓他的圖畫構圖平衡穩定。
  維梅爾在描述一個真實的環境嗎?不是。這些東西都是他擺出來的,他的家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的題目會選「虛擬實境」這個詞,意思是環境是他營造出來的,雖然不是生活中的,但是畫家所營造出的實境比生活中的實境更真實,更能打動我們的情感。
1664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背景。維梅爾的畫很少用暗色作為背景,通常都是有光線的,因此這張比較例外。她的頭飾也是比較特別的。
 
  左圖是維梅爾的〈作蕾絲的女孩〉。這個題材在當時也是常見的。可以和右圖比較看看,是另一個畫家畫的作蕾絲的女孩。
  維梅爾這張畫實際上非常的小,只有二十幾公分。其他的畫大概四五十幾公分,這張畫只有二十幾,把所有的焦點放在這女孩的身上,從下投射。如果有機會看到真跡,可以好好去看他的蕾絲是怎麼畫的。蕾絲是白色的,陽光照射下來變成透明的。女孩全神貫注在做一件事情。我們認為維梅爾可能用一些照相技術幫忙的原因,因為畫面中女孩在做一個枕頭類的東西,他用的線條,幾乎就是用潑灑下來的。遠近間焦點的不同,而造成清晰模糊的對比。
  〈軍官與微笑少女〉是維梅爾畫作的另一種題材。畫中同樣有地圖、窗戶,光線照下來。在維梅爾的畫裡,很少看到一個女孩笑得那麼開心。但是他用光線來強調,這個女孩有多麼開心。女孩身上的衣服,椅子和窗角,又是同樣的東西一直在做變化。
  這張畫會讓人認為維梅爾有用暗箱的技術。暗箱不一定是一個房間,可能是一個提的盒子。這個盒子可以把頭放在裡面,就像古早照相的技術,讓你可以在暗中觀看。這張畫就呈現出暗箱觀察的影像。今天來看,我們會認為不稀奇,近處的人物本來就比遠處的人物大,但當時這種角度是非常特別的。
同樣一個題材,維梅爾不同於其他畫家在於,他經常把一個很大的空間場景,變為一個很私密的空間。甚至於有時後在一個空間很大的地方,他也會把人物變的很私密。因此同一題材,維梅爾和其他畫家的光線很角度很不一樣,把畫作中的空間變得很個人化。 
  〈一杯酒〉(左圖)在當時也是常見的題材。對比其他畫家類似題材的畫作,維梅爾的光線總是給人不算是神秘,但是有一種說不出來很特別的感覺。其他人畫光線,照下來就是照下來了。維梅爾的光線照下來,總是會在照下來的東西中,營造出一種空氣凝結了,欲言又止的氣氛,是其他畫裡所沒有的。同樣是光線,維梅爾筆下的光線非常的特別。
1662音樂課
  英國有個建築系的教授Philip Steadman曾經依據〈音樂課〉這幅畫地板的幾塊磁磚和東西的大小,作了一個模擬的空間模型(左圖)。這張畫本身上面只看到兩扇窗,但這位建築教授推測這個房間大小應該有三扇窗。他做好這個模型之後,他推測維梅爾可能在某個地方,透過暗箱來作畫。他藉由這個比例正確的模型,站在維梅爾可能觀看的位子,拍攝下模型的相片,跟維梅爾所畫出的角度景深的是一模一樣的。
  維梅爾死後並沒有留下什麼照相器材,例如暗箱暗房之類的東西,所以我們沒有實質的證據知道他真的是否用暗箱暗房來作畫。但根據Philip Steadman的研究,還是可以讓我們重回維梅爾〈音樂課〉畫作的場景。
  音樂課也是當時畫作常見的題材。 
  其他畫家畫的音樂課主題中,教的人跟學的人間往往具有交集以暗示情感互動。右圖顯然有交集,他們有互動。左邊這張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公公是藉著教琴在調情。很多這時期音樂課的作品,其實是在講愛情。維梅爾畫的音樂課,卻故意把男女之間的距離分開了一點,讓互動減少,看起來就像男人只是在教女孩彈維吉娜琴(virgino piano)。 
  這種琴通常是少女在彈,所以其他畫家都藉此發揮愛情的意涵。但是,維梅爾〈音樂課〉中的重點已經不在愛情了。他更在意的是,他畫的房間如何呈現構圖的美。另外,地上還有大提琴,一般大提琴也是有愛情的象徵。維梅爾整張的構圖非常完美,因此,他在意的不是要傳達畫中男女是否在調情,他在意的是他有沒有呈現他想要呈現的和諧與美麗。若維梅爾真想要表達什麼的話,他會把這畫全部畫出來。但是偏偏他畫這兩人只佔畫面的一點點,讓你根本無從知道這畫在表達什麼。維梅爾刻意的隱諱,讓我們無法找到明顯的線索,便推測他的畫就是在表達什麼。這就是他想要達到的目的。
1668天文學家 
1668地理學家  
  〈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是維梅爾畫中唯二以男性為主的畫作,卻是他不得以才畫的,因為他需要餵飽自己的家庭。若按照他自己的喜好與執著,維梅爾很少畫男性。維梅爾的畫主角多半是無論是在做什麼事情,都神情專注的女子,就像在講他自己,他作畫就是要用那麼專心的態度。但也許礙於面子或人情或其他原因,畫了這兩個男人。
  這兩幅畫同樣畫得很仔細,細節都非常考究,這兩位男人穿的都是學者的衣服,兩個人的所在地點相同,一個在研究天文,一個在研究地理。畫中的模特兒可能是他的一位朋友Leeuwenhoek,是位業餘的科學家,因此Leeuwenhoek的肖像畫(右圖)跟這兩張有很多東西都很像,髮型也類似,只是年紀比較大一點。
1665 寫信女士
  維梅爾另外一系列是寫信的女人,〈寫信女士〉的衣服我們很熟悉,但是神情非常特別。一般認為這個女人是他的太太。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一書裡頭,這位是朋友的太太。不論這女人是誰,她的神情有股說不出來的感覺。她望過來時,她所看到的人是她所認識且熟悉的,因此她的神情與表情不是陌生冰冷的,而是溫暖的笑容。不是像維梅爾那幾張側面的女人,看不到她們的樣子。但是這張女人望過來時,對她所看的人非常熟悉,是她喜歡的人,她才會有這樣的表情。就像維梅爾的老鴇那幅畫,回頭望的那個人很得意的笑,或者像這幅畫的女人,很專注地看著這端的人,就是有股莫名的熟悉感。寫信是維梅爾很喜歡畫的題材,也是當時其他人喜歡畫的。 
  這兩張是其他人畫的寫信主題。他們畫不出維梅爾的情境來,光線就是掌握不出維梅爾的柔和與溫馨。這兩幅畫看過就看過了,但是維梅爾的畫可以讓我們一直於其上觀看。
1667女士與女僕
  維梅爾還畫了另一幅寫信主題。〈女士與女僕〉比較大,且背景是黑的。女僕送信來時,女主人非常驚訝,僅止於此。背後的牆上沒有畫來借寓女僕送的信是什麼信,或是情書。這是為什麼有很多作家可以再往下延伸下去,因為維梅爾他就是到此為止。
1668情書
  〈情書〉一樣是女僕把信拿給女主人,但是在牆上,維梅爾畫了兩張風景畫。關於風景有很多解釋,一般解釋風景中的船或海是女主人的情人出遠門在外。另一幅風景是一個人在荒野上走路,代表需要愛情或是想念家裡的情人。
  不論怎麼解釋,維梅爾畫中的牆上雖然有放畫,但這些畫和畫面中人物的關係,從來都不是明顯的。不像荷蘭當時代的畫中畫那麼清楚。這幅畫是要讓我們感覺像面鏡子一樣。畫面中左手邊咖啡色有人覺得是門,但畫面上右上角怎麼會有像簾子的東西呢?所以,維梅爾把女僕和女主人的互動,鑲在像鏡子的空間裡面。畫面中還有一把掃把,但沒有人在用。維梅爾畫的女人沒有一人在做家事,然而,在他實際的生活當中,永遠都有家事要做,餵孩子、洗衣服、清理房間。唯一在他畫中出現的掃把,是誰來掃地我們也無從得知。應該是女僕要掃,但是她並沒有拿著掃把,而是在跟她的女主人講話。
  而這幅畫的構圖和取材,應當是從他同時期另一個畫家的畫獲得的靈感。把一對夫婦和一隻鸚鵡同樣放在像鏡子一樣的框框裡,鑲在中間。
http://life.fhl.net/Art/vermeer/04.htm

後期—向現實妥協

1674 〈信仰的寓言〉
  〈信仰的寓言〉是維梅爾後期的作品。維梅爾很少畫信仰意味那麼濃厚的作品,因此也是最沒有個人感情的一幅畫。越到後期,他就越會畫一些平常自己不太常畫的東西。一般猜測是耶穌會出錢請他畫的,因為畫中所有的象徵都是天主教中非常重要的。畫中畫是耶穌受難圖,畫中女人是信徒代表,左邊簾子上代表征服世界,地板上有一條蛇和一顆蘋果,象徵伊甸園的墮落。這幅女人的臉,和其他幅非常的不同,看不太清楚她的表情,看不太清楚她的微笑。她在這裡就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踩踏著地球,象徵踩踏著世界。維梅爾越到後期越需要靠畫養家,越需要畫能夠賣錢,就越畫他越不想畫的東西,如〈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和〈信仰的寓言〉。他喜歡的是隱喻性的東西,不是那麼明顯在闡述信仰的東西。 
  維梅爾到後期的時候,用色越來越冷。早期幾幅寫信主題的畫,人物間都還有交集。但到後期,人物與人物之間,已經沒有什麼交集,〈寫信的女士與女僕〉(左圖)看起來寧靜安祥,但那封信女僕沒有交給女主人,卻是揉起來扔在地上。從兩人的臉上表情,無法得知女主人看信時的心情,只能從這封被扔在地上的信件,約略可以猜測到她的心情。維梅爾沒有把寫信女人憤怒的心情畫在臉上,只隱約透過扔在地上的信件來傳達。
  同時期畫家Gabriel Metsu所畫的相同主題〈寫信女士〉(右圖)曾被偷過兩次,一次在七零年代時被搶去,第二次是英國的富豪在愛爾蘭買了個古堡,他在古堡裡收藏了很多畫,其中的一幅就是這幅。後來愛爾蘭有一名犯罪老大,名叫Martin Cahill,一群人把這幅畫偷了出來,後來經過很多年才把這幅畫找到。
  根據統計,偷畫賣畫是世界上第三大宗好生意。第一大宗是販毒,第二大宗是販賣人口,接下來就是偷畫賣畫。如果讀《梵谷流浪一百年》,就會發現有很多心態很奇怪的收藏者,收藏畫只是想擁有占有,不是想展示出來。《梵谷流浪一百年》中,最後一個收藏者是把畫放在保險箱裡面。還好這幅畫最後被找回來了。維梅爾有一幅畫叫音樂會,在Boston被偷,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回來。
1666繪畫的寓言
  〈繪畫的寓言〉是在歌頌藝術的偉大。我個人認為畫中的畫家就是維梅爾自己。和在老鴇中側面回頭對著讀者笑的那個人一樣,具有相同的頭髮和衣服,但在這幅畫,畫家不肯讓我們看他,他背對著我們在做畫。畫中的女主角是從書上抄來的,因為這個女孩子頭上戴著桂冠,手上拿著書和喇叭,象徵Clio,歷史的守護神。桌上有個面具,是要說明藝術是用來模擬人生的。牆上的地圖也是畫的非常精緻。這張不是非常明顯,但是從暗箱輔助器材來看,光線是有改變的。在藝術史的討論中,重點其實不是要去問有沒有用暗箱來作畫,而是假使有,呈現出來的光線是怎麼樣子的。
1673站在鍵琴前女人
1673彈建琴的女人
  維梅爾的最後兩幅畫,是兩個女孩坐在鍵琴前面,這時候他的光線變得非常的冷,沒有早期的那種暖度。人物也都有點失去了表情,他的技術還在,但畫的寓意確非常的明顯。前面看到一幅讀信,維梅爾刻意把牆上的邱比特塗掉了。維梅爾是在1675年過世的,這兩幅畫畫於1673~1675之間。最後他可能需要錢,所以照著客戶的要求,把邱比特畫了出來,而光線和女孩的表情,也沒有他先前作品熟悉的感覺。
  維梅爾在這時已經債台高住,這時期荷蘭跟法國也打仗打得很激烈,畫家生活越來越清苦困難,經濟也有衰退的趨向,整個大環境非常不好。維梅爾死後,他的太太到法院作證,維梅爾在一天半的時間從健康到死亡。
http://life.fhl.net/Art/vermeer/05.htm

真假維梅爾—維梅爾的影響力

  我們往往認為維梅爾在身前是個默默無名的畫家,其實這是個不太正確的觀念。1661年有個冊子介紹台夫特這個地方,這個冊子裡有這麼一段詩。這段詩在追悼台夫特火藥庫爆炸後死去的畫家。詩中說道「這個畫家就像鳳凰一樣,他正值盛年時消失了,他的消失是我們莫大的損失,但是還好維梅爾在他的火焰中,繼續跟隨他的腳蹤前行。」
  在這首詩中,把維梅爾和這位偉大的畫家相提並論。非常有意思的是,這首詩有另外一個版本。這個版本跟前一個版本最後三行都一樣,但是最後一行寫到:Vermeer, proved to be a great master. 意即維梅爾不僅是跟隨先賢的腳步走,而且證明維梅爾是跟大師一樣傑出,相提並論。
台夫特火藥庫爆炸
爆炸之後
  因此維梅爾身前是個知名度還蠻高的人,他是當地工會的成員,有人甚至在台夫特冊子上寫詩時,把他的名字寫進去,但是他的畫就是賣不出去。第一個原因是他的畫很少,第二個原因是曲高和寡。想像你是荷蘭當時的普羅大眾,你可能也會買有龍蝦、牡蠣、一束花,接近生活的畫。而看到維梅爾的畫可能會認為他的畫有點冷,不太適合擺在客廳。這是我們揣測為什麼他的畫沒有那麼受歡迎的原因。一直到印象派甚至現代繪畫,我們才會發現原來他的畫有那麼多的技術在,他的光線這麼精緻,這麼美。其實到他死後,他的畫一直被當作別人的畫在賣,有一幅畫還只賣了15荷幣。
  一直要到二十世紀,維梅爾的畫才慢慢地被炒了起來,中間有幾個學者有功勞。
真假維梅爾
  1937年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家都在找維梅爾的東西,因為納悶一個畫家怎麼可能只有二三十幅畫呢?當時研究維梅爾的龍頭老大Abraham Bredius,已經八十多歲了,在藝術屆最有名的一個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投下了一枚炸彈,他說有人連絡他,說發現了一幅維梅爾早期的畫,而經過他的看法,雖然畫上沒有維梅爾的簽字,但他還是認為它是維梅爾的作品。這幅作品畫的是〈以馬忤斯〉。這幅畫在1937年賣了很高的價錢,在這幅畫之後,又出現了很多荷蘭大師的作品。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搶了很多畫。(希特勒很喜歡藝術,但他考了兩次美術學院都沒過,等他大權在握,他就四處搜刮名畫)。大戰結束之後,各國開始清查審判這些透過賣畫從中獲利的人,於是被查到荷蘭有一個人叫Han van Meegeren。這個人私通納粹,把維梅爾的這幅畫,耶穌跟行淫的婦人,賣給軍人,因此而被審判,被認為是賣國。但van Meegeren在受審的時候,投下另一個炸彈,說這些畫是他自己畫的。他說他沒有賣維梅爾的畫,因為這兩幅畫都是他自己畫的。
  試想Abraham Bredius一個維梅爾的龍頭權威,雖然八十四歲了,有點老眼昏花,但為什麼會覺得這些偽畫是維梅爾畫的呢?
  van Meegeren非常厲害,但自己是一位不得志的藝術家,他畫的不錯,但功力沒有維梅爾的高,所以他的畫後來就賣不出去,他非常生氣,因為他覺得他可以畫的跟維梅爾一樣,便決定去「偷畫」。為什麼會去偷呢?人的情感層面非常容易主宰人的行為,在當時大家都太想要一幅維梅爾的畫了。突然出現一幅很像的畫時,沒有經過仔細的考證,連X光都沒有照,便以為是真品。他是根據維梅爾早期的作品仿冒的,受審之後,他為了讓大家相信這些是仿冒的,便當眾畫一幅畫給大家看。因為當時大家都不敢相信,大師鑑定的作品,怎麼可能是仿冒的。
  若對照維梅爾早期的作品〈馬大與瑪麗亞〉,van Meegeren的〈以馬忤斯〉確有點神似。另外,這幅畫的靈感是從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而來的。維梅爾有沒有去過義大利我們不知道,但van Meegeren就說維梅爾可能去過義大利,且van Meegeren最聰明的地方是他說這是維梅爾早期的作品,因此畫的不好沒有關係。而這幅的確類似維梅爾早期的風格,加上維梅爾最愛用的藍色黃色和瓶子。
  但若把瓶子擺在一起就會發現功力的高下了。
  左邊兩個瓶子是維梅爾的,右邊的是van Meegeren的。的確有點像,但是畫的好壞看畫本身會更清楚。這件事是藝術界一個非常大的笑話。後來有人統計van Meegeren造假畫賺了當時七百二十萬荷幣。今天的話大概是再二十倍。van Meegeren說他就是要故意捉弄這些藝評家,他原本想要等到死了以後再公開,沒想到在二次世界大戰被揪了出來,就不得不公開了。van Meegeren畫畫時,他加了一種樹脂,讓畫變得很快乾,或是放進烤箱裡烤,讓年代變得很久遠。油畫放進烤箱烤很快會裂開,裂了以後他再塗上黑色的東西,再擦去,在上面再塗一層亮漆,製造出年代久遠的感覺。仿畫者會用十七十八世紀不知名畫家作畫的畫布,重新拿起來畫,一般鑑定家要鑑定畫是屬於哪個年代,通常是在畫框剪一個小角。所以,仿畫者只要在像框的小角用十七十八世紀畫布作畫,就可以逃過鑑定家的眼睛。
  這事件對維梅爾是很大的諷刺,也是畫壇上非常好笑卻又可悲的事情。維梅爾和梵谷一樣,窮了一輩子,死後畫被當作其他人的畫來賣,使得仿畫者賺了七百二十萬荷幣,但他生前卻欠了很多錢,所以真正藝術的鑑賞力到底在哪裡呢?為什麼很多人到死後才出名?其實一直是藝術史上很耐人尋味的問題。

結語—片段裡的永恆時刻
 
台夫特一景
台夫特一景 局部
台夫特街道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裡經常提到維梅爾,他非常喜歡維梅爾。普魯斯特出門會有人群恐懼症,他最後一次出門是1921年,去看維梅爾的展覽。他當時在巴黎,看到維梅爾的展覽相當高興,他很想去看,但是出門會有人群恐懼症,最後是由他的朋友帶著他去看展覽。他看了維梅爾的展覽後心情非常好,看完又去看了其他展覽,但是那一次是普魯斯特最後一次出家門,之後便足不出戶。他也把那次展覽寫進他的小說裡頭。
  普魯斯特在小說裡頭寫到,他在報紙上看到這消息,非常想去看,因為藝評家提到「一小面黃色的牆」,他就下定決心要去看這一小面黃色的牆。他先經過其他人的作品,實在覺得不好看,然後看到了維梅爾的台夫特。普魯斯特形容他看到那面牆,就像一個小孩子去抓一隻蝴蝶,而那隻蝴蝶整停留在一小片黃色的牆。
  為什麼維梅爾的畫那麼吸引普魯斯特?為什麼維梅爾的畫又那麼吸引我們?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提到,唯有藝術,能夠重尋時間。追憶似水年華的原文是In search of lost time,追尋失去的時光,所以他認為只有藝術,能夠重尋那些失去的時光。
  「多虧有藝術,才使我們不只看到一個世界,才使我們看到我們的世界倍增,而且有多少敢於標新立異的藝術家,我們就能擁有多少個世界。它們之間的區別,比已進入那些無限世界的區別更大。不管這個發光源叫林布蘭或維梅爾,它雖然已經熄滅了多少個世紀,卻依然為我們發送它特有的光芒。」---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
  也許,這段話道出了普魯斯特喜歡維梅爾的原因,也道出了我們喜歡維梅爾的原因。維梅爾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世界,我們的世界,而是倍增的世界。或者說,同一個世界裡面有很多不同的片斷,它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生命中的一個片斷,但那個片斷,卻在他手中成為一個永恆的時刻。
http://life.fhl.net/Art/vermeer/07.htm

楊•維梅爾  維基百科

維梅爾(Jan Vermeer即「揚•維梅爾」(Vermeer荷蘭語讀音: [vərˈmɪər]),或Johannes Vermeer即「約翰尼斯•維梅爾」,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17世紀荷蘭畫家。他一生都工作生活在荷蘭陶都台夫特(Delft)。他有時也被稱為台夫特的維梅爾(Vermeer of Delft),或者約翰尼斯•范•德梅爾(Johannes Van der Meer)。與林布蘭一樣,維梅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著透明的顏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維梅爾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
  生平
1632年維梅爾生於荷蘭台夫特一個比較低下的中產階級新教家庭,具體出生的日期不太清楚。他是10月31日在台夫特的新教堂受洗的。他的父親雷尼耶•維梅爾(Reynier Vermeer)是一個絲綢織造商和藝術品商人,而母親迪赫納(Digna)則來自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父親給予了維梅爾最初的藝術啟蒙。
1641年,維梅爾的父親在市中心買下一幢大房子,名為梅赫倫(Mechelen),後來被作為小旅館。維梅爾的父親可能就在這裡賣畫。
1652年,維梅爾的父親去世,維梅爾繼承了父親的梅赫倫旅館和畫商生意。
1653年4月,維梅爾娶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女孩,是他當時作畫的模特卡特琳娜•博爾內斯(Catherina Bolnes)。婚後,維梅爾很快改信了天主教,並躋身上流社會。同年維梅爾加入了台夫特的畫家行會——聖路加行會,並於1662年、1663年、1670年及1671年四次當選為行會的會長。他最初打算專攻歷史和宗教題材,後來開始畫風景和肖像。維梅爾的作品只流傳下來35幅,而據專家考據,維梅爾一生的作品大概也就40餘幅。
1672年,由於荷蘭陷入經濟困境,而維梅爾不善理財,成婚以後漸漸坐吃山空,不得不將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然後搬到岳母瑪麗亞•廷斯(Maria Thins)家裡,並常常得到她的接濟。
1675年12月15日,維梅爾去世,年僅43歲。用他妻子的話來說,維梅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 維梅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維梅爾留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因為負債纍纍,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台夫特市議會(city council)處理了維梅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
  其他畫家的影響
由於資料的缺乏,不能確定對維梅爾產生直接影響的是那些畫家。但最常見的說法是,他一生都在台夫特生活,其受到影響的有:
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Carel Fabritius,1622年—1654年),他晚年生活在台夫特,維梅爾的透視、日常生活主題可能受益於他
萊昂納特•布拉默(Leonaert Bramer,1596年—1674年),另一個台夫特畫家,是維梅爾的證婚人。
義大利畫家,如卡拉瓦喬(1573年—1610年)
維梅爾購買的迪爾克•范•巴比倫(Dirk van Baburen)畫作。維梅爾兩幅作品中都受到了影響。
  風格
維梅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傑出的畫家,與林布蘭齊名,雖然他在世時沒有賣出過一張畫。他的作品展示了荷蘭台夫特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和生活曾經被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才華和成就才被認同。
維梅爾作品大多數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歡畫女性的形像和活動。他流傳下來的肖像畫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僅13位。其油畫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閒,光線一般從左側照來。
維梅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通常佈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
沒有人瞭解維梅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雷文霍克是維梅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梅爾顯然從他那裡學到了這門技術。
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人們並沒有把繪畫當成一種藝術,而只是一種手工藝,一種謀生技能而已。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
  作品
今天,維梅爾流傳下來的作品為34幅或37幅,因為有3幅的歸屬仍存疑。
  相關文藝作品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書籍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由作者特蕾西•舍瓦利耶所著,來自於維梅爾同名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由作者蘇珊•佛里蘭(Susan Vreeland)所著,來自於維梅爾同名油畫《在窗前讀信的女孩》。

荷蘭畫家維梅爾   作者﹕德馨
 
楊‧維梅爾(Jan Vermeer 或Johannes Vermeer)或譯約翰內斯‧威梅爾,生於1632年10月31日,卒於1675年12月15日。與大多數曠世名家一樣,他的作品與名氣在其生前默默無聞,直到二百年後其價值才被後人所認識併發掘出來,其作品被視為「荷蘭小畫派」的經典之作。當今人們把他列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並與倫勃朗享有同樣盛譽。
  荷蘭黃金時代
正如明星不可能脫離舞台而獨自閃耀;英雄也不能超越歷史塑造威名,藝術的發展和藝術家的誕生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歐洲文藝復興後、十七世紀的荷蘭之所以被稱作「黃金時代」,是因為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鼎盛,以最大、最富強殖民國家的姿態稱雄於世:在西班牙的統治下因商貿崛起,在為尋求獨立與西班牙長達80年的爭戰中強大,在與英國的30年爭戰後沒落。其發達的貿易成就了富庶的荷蘭,連年的爭戰又摧毀了這一切,這就是「海上馬車伕」在十七世紀的行進軌跡。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基於這一主線上延展開來,維梅爾也不例外。
代爾夫特(Delft),一個位於荷蘭西南部、臨近北海的、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小鎮,楊‧維梅爾在這裡渡過了他短暫的一生。1652年他的父親去世時,剛好二十歲的他繼承了其父留給他的名為麥哲倫的一個小旅館和畫商生意。次年維梅爾娶了自己的模特——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卡特琳娜為妻,並隨妻改信天主教,後入贅妻家,他的作畫生涯從此開始。他加入了代爾夫特畫家行會並先後四次當選為這個小鎮畫家行會的領導者。楊‧維梅爾的傳世畫作中最早的那幾幅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第一幅畫作在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前後完成,而那個時候恰好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頂峰。
  「荷蘭小畫派」
這是一個以商貿自強自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商品觀念深入人心的年代,畫作通常被視作一種商品,並不見得被崇到「藝術」的高度,「畫家」一詞在當時表述為「畫匠」更貼切。神職人員、律師、醫生、商人、企業家和國家大型機構職員構成了當時的權貴階層。祥和的家居場景是戰爭時期每個中產階級所需要的,中產階級希望自己出現在畫布上,而不僅僅是教堂和宮廷,雖然這要付出五六百個銀幣——這筆錢足以支付他們一年的吃穿用度。出身寒微的楊‧維梅爾一直希望躋身於中、上流社會,由於畫商的出身,他把最初專攻方向——歷史和宗教題材,改為畫風俗和肖像。市場需求造就了「荷蘭小畫派」,富裕的荷蘭人對畫作情有獨鍾,家境稍差者也要懸幾幅廉價油畫妝點風雅。「小畫」正好符合了這個需求:畫幅小,相對巨幅畫易於創作,適宜於市民階層室內懸掛以裝飾居室;畫作題材以市井風俗為主,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風景乃至自己的畫像躍然紙上。拉近了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容易引起興趣和共鳴。人物的特寫從中產階層貴婦到僕人、市井小民,甚至乞丐酒鬼,十分豐富;對建築的構畫從權貴奢華高雅的居室到市民的簡樸居所;對生活細節的描述富有濃郁生活氣息:從婦女梳妝打扮、彈琴唱歌、讀書寫信到做家務勞動……以迎合各階層的審美情趣。由於風俗畫突破了宗教局限,表現形式多樣,題材空前豐富。
  「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
維梅爾作為「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畫作有其獨到之處。從題材內容上看:維梅爾作品大多數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描繪寧靜、平和的家庭生活的風俗畫,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其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閒,讀信、彈琴、編織蕾絲花邊、擺弄瓶瓶罐罐……畫面溫馨、舒適、給人以田園詩意的感受,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優雅環境和恬淡和平的渴望(尤其是英荷戰爭期間)。畫作人物多展現女性的形象和活動,在其存世不到四十幅的作品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僅13位,以單個女子為主題的佔十八幅之多,迎合了十七世紀的中產階級的審美觀:人物氣質純樸大方、清新自然、擁有嬌艷的紅唇及下巴上的小窩。從畫作顏色用料來看:維梅爾大膽地使用天然的深藍與檸檬黃,還有灰色以及透明的顏色漆。色彩的成功運用在其畫作裡隨處可見:這些色彩明朗富有張力,如女人藍色的裙子、檸檬黃緞子禮服,在窗戶下面的不明朗的陰影區,用黑暗的自然青打底,採用天青石彌補光區的空白。他從不吝惜在昂貴顏料上的花費,儘管某些稀有的顏料消耗掉了他很大的財力;從繪畫技巧來看:與倫勃朗式的舞台式聚光畫法不同,維梅爾光線的處理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一技巧令數百年後的人們歎為觀止。維梅爾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沒有人瞭解維梅爾的技法,人們推測他使用了暗箱技術(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因為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是維梅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梅爾從他那裏學到了這門技術。他的畫作構圖飽滿而不複雜,人物表情自然專注,畫中人物往往佇立窗前,柔和的陽光一般從左側窗子傾瀉進來,灑落得勻稱有秩,光影映襯下的人物與空間比例力求精準,明暗對比層次分明。光線下各種織物陳設厚重沉穩,質感凸顯,生動盎然。他把光影變化處理得如此逼真,真實感強烈到與照片一樣,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
  耗時長的高質量作品
維米爾往往需要六個月甚至一兩年完成一幅作品,對這個生養了十四個子女(包括夭折的三個孩子)的畫家來講,撐起這個家的同時進行優質創作並非易事。相對於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們數萬幅的畫作,維米爾不算高產畫家。1663年夏天法國一位富裕的外交家來到楊‧維梅爾的畫室想買一幅畫,但畫室沒有畫作可供展示,維梅爾帶他到麵包師家看他的畫作,但外交家並不滿意。三年後「繪畫藝術」這幅作品作為招牌畫問世,被他用來展示其才華和藝術功底以招徠顧客。這幅畫的確不尋常,相當於其小畫尺寸的四倍,當時只展不售(二戰間曾被希特勒看好,高價購得並珍藏)。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小畫派」領軍人物維梅爾的代表作。此畫以神秘的黑暗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前景少女形象。畫面生動地展現了這位少女在轉身回眸、驚鴻一瞥間,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肖像,極富感染力。少女身著樸素的棕色外套,潔白的衣領、藍色的頭巾(藍色的頭巾是用昂貴少見的天青蘭顏料繪製而成,這種色調在維梅爾的其它作品中並不多見)和垂下的檸檬色頭巾布色調簡潔、對比鮮明。少女目光殷切、略透憂鬱,朱唇微啟,欲語還羞。畫面中少女的左耳上佩戴了一隻珍珠耳環,幾乎處在畫面黃金分割點的位置上,所以格外醒目。據稱珍珠耳環是當時上流社會富貴的象徵。為甚麼要一位勤勞純樸的女傭要佩戴它?難道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事實情況是:維梅爾畫中的人物很多是受僱而打扮成女僕模樣的富家少女)從少女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她戰勝片刻怯生後的那種無畏果敢和萌動中的希冀。有人浮想聯翩,說她這是要嫁人了,為此還寫了一本書。
我們得承認:這位畫中人的目光和流露出來的情感撼動了人們的心靈,她正在凝視你、坦然而對人們的審視,純真情愫涓涓流淌。把如此複雜的心態描繪得如此傳神,這幅畫無疑是成功的。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梅爾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麗莎」。人們無從知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的少女緣何回眸,怯語還嗔。而畫家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成功的再現了這瞬間綻放的情感?——這就是優秀風俗畫家——維米爾展現給世人的,充滿陽光的動感寫意,真實的情愫被其敏感地捕捉,憑藉他對於光影與色彩的理解,用傳神的畫筆將其定格。雖歷經滄桑,其畫作上浮現的人性光輝仍能穿越時空,浸潤人們的靈魂。揣測這位少女的身世和前程不是畫家和賞析者要做的事。少女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畫作真實地展現了她那一回眸中的內涵,觸及到人類的情感深處而獲得感知、認同,千回百轉、心態怡然。
  晚年窮困潦倒
維米爾一生以賣畫為生。雖然他的繪畫技法高超但是卻不被當時世人悅納。維梅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其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用他妻子的話來說:維梅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1675年12月維梅爾拋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與世長辭。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代爾夫特市政廳處理維梅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1676年2月29日,公證人清點了他的遺產:女裝2件,童裝21件,還有一大堆負債,包括欠麵包師的726個銀幣。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英荷三十年的戰爭耗盡了荷蘭的元氣,國運衰落,市場經濟崩潰。淒慘中一代巨匠就此隕落,留下的是身後塵封的畫作。他在荷蘭十七世紀的繪畫史上都沒有留名,更不消說歐洲的繪畫史了,但他堅信幾百年後的人們會發現其作品的價值並嘖嘖稱奇——事實的確如此:十九世紀中期,寫實主義開始風行,人們從新審視維米爾的畫作,發現它們是那樣的真實,光影真實到如同光學相機拍攝的照片。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生活從來都不善待藝術。事實上倫勃朗的晚景也好不到哪去。他們在智慧中創作,在生存中掙扎,他們的靈魂在創作中歡歌,他們的魔性在痛苦中咆哮。不單是荷蘭人有虐待他們最偉大畫家的傾向,生前的失敗與死後的輝煌似乎成為所有天才的宿命。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10/n3252599.htm

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75)

  量少質精的畫家
對不甚熟悉西洋藝術的人而言,可能根本沒聽過維梅爾這個名字。但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傭」卻常讓人有好像在哪裡看過的感覺。若論知名度,維梅爾當然不及他的荷蘭同胞前輩林布蘭(Harmenszoon van Rijn Rembrandt)與鄰國比利時魯本斯(Pieter Pauwel Rubens),但是維梅爾的作品在荷蘭本國以藝術界受喜愛的程度與上述兩位大師相較卻是有過之而不及。 在 20 世紀初,「倒牛奶的女傭」差一點就被老美買去,在荷蘭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好在荷蘭國會決議由國庫出錢買回。因此這幅畫在荷蘭已被視為國寶,外人休想染指。
  目前傳世確定是維梅爾作品的畫作僅有三十幾幅,大概都表列在下面,與林布蘭及魯本斯數以千計(註一)的作品相較簡直不成比例。現存維梅爾主要作品都出現在 1956 年到他過世 1975 年不到二十年的期間內。倘若現在能找到的畫作就是他所有的作品,一年產量平均不過一到兩幅。反過來說,這也使維梅爾的畫作更形珍貴,幾乎每一幅都是以天價被各知名藝術館搶購。而為維梅爾畫作收藏於知名藝術館(如羅浮宮、英國國家美術館、大都會 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的比率也遠較其他畫家高。
  註一:魯本斯生意做得很大,傳世的畫作據稱有三千多幅,他的畫室採用類似生產線的作業,由魯本斯設計構圖,或許加上些主要的顏色,最後再予以修飾,其他的工作則由助手代勞,因此後人也搞不清楚署名魯本斯畫作中由魯本斯親手動手的部分有多少 ,而且署名魯本斯的畫作品質差異甚大。當然,魯本斯一生生活優裕,也玲瓏八面,老於世故,絕非一般人所想像的那種窮酸藝術家。維梅爾的畫作就全是 DIY。
  維梅爾的作品乍看之下似乎無特殊之處,但就是讓人賞心悅目,這有賴於他對色彩、光影以及畫面布局的細膩處理,可以說到龜毛的程度,每幅畫都是經過一再的修改才定稿,最後又讓人覺得 恰如其份而又不露斧鑿的痕跡。以這種態度作畫,數量應該不會很多。但也正因如此,維梅爾的畫作較同時代畫家顯示更高的成熟度。甚至到兩百年後,他的技巧仍令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嘆服。
  畫作風格
維梅爾成熟的畫作中,採用了當時難度頗高的技巧,就是將具透明性質的顏料一層層塗敷上去,最後所呈現的顏色與原來的顏色完全不同。採用此技巧的作畫者必須要能預先知道數層顏料疊加起來後的效果是什麼,沒有相當的經驗是不行的。使用此種技巧所繪出的作品在不同角度下觀賞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澤(想是顏料薄膜干涉的結果),也造就了畫作中人物與物品栩栩如生的感覺。可惜這個特色無法以影像圖檔表現。
  在維梅爾傳世的畫作中,大多屬於描述日常生活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主題較易親近,這也是使他的作品較受歡迎的原因。其實風俗畫本來就是當時荷蘭眾多畫家的拿手好戲,但維梅爾的作品尤受歡迎,這當然得拜他 獨到的繪畫技巧。與其他荷蘭畫家的風俗畫比較,維梅爾畫作中的人物較少,通常是單一女性,動作較靜態,不外是寫信、讀信、沉思、凝視、演奏、飲酒、家務等,場景也集中在室內,反倒比較類似肖像畫,像「倒牛奶的女傭」就是屬於這一類。其他同時期荷蘭畫家,如 哈爾(Frans Hals)、史汀(Jan Steen)、胡荷(Pieter de Hooch)等也是以風俗畫見長,在繪畫史上也有相當的知名度,但都傾向於較熱鬧或戶外場景。在維梅爾作品中,真正算是肖像畫只有「戴珍珠耳環的女孩」與「年輕女人畫像」兩幅,但從來沒人能確定畫中人物是誰。 此外,維梅爾畫作大多呈現看起來較溫暖舒服的光線環境,不像林布蘭那種陰暗的背景。
  從後面大略以作畫年代排列的列表中可發現,維梅爾特有的風格展現於 1656 年之後,在此之前則可能是模仿其他畫作的三幅宗教與神話主題作品:「聖帕西迪斯」 (這幅是否是維梅爾的作品仍有點爭議)、「耶穌在瑪 利亞與馬大家」、「獵神黛安娜與她的同伴」,評價不如他其他的畫作。取材自戶外的畫作只有兩幅:「台夫 特街景」與「台夫特即景」,雖屬早期作品,評價捯都很高。而後期的「信仰的象徵」也算是宗教畫,因為畫中具有宗教涵義的物品實在太多也太明顯了。不過,維梅爾的通俗畫也並不是單純描寫日常生活動作,後人從畫中的擺設器物中多少也參出某些畫中所隱藏的宗教道德教訓。就拿「持天平秤的女人」這幅畫來說吧,對西畫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背景牆上的畫就是基督教義中的「最後的審判」,即世人終究要接受上帝以天平評斷其一生的善惡。畢竟說教太過明顯的東西在當時已不受歡迎,所以這些說教的東西必須以暗 諭的方式表現。
  另外,若仔細端詳「士兵與笑臉女郎」與「藝術家的畫室(繪畫藝術)」兩幅畫,做為背景的牆上都掛有地圖,乍看之下一時還看不出是哪裡的地圖,原來那是當時所流行橫擺的荷蘭地圖,但都是西邊朝上。噓!別讓對岸的大哥知道地圖可以這樣擺,不然將台灣與大陸東南沿海這般擺法,成何體統…
  在維梅爾的畫作中,幾乎有一半以上都具有相同的模式可循:背景對著牆壁,牆上掛著圖畫或地圖(南北橫擺的荷蘭地圖),光線來自左邊的窗戶,窗戶玻璃的拼花圖案都相當類似,斜拼花地板(其實是當時流行於荷蘭的室內裝潢),這不得不讓人懷疑畫中的現場都是同一個畫室,也就是維梅爾自己家中的畫室。再仔細看下去,不難發現有許多物品,如衣服、小鍵琴、牆上的地圖與圖畫等都一再重複出現,可以推斷都是取自維梅爾自己的家用品,照畫中的器物判斷,維梅爾應該過著小康的生活。
  歷史背景
維梅爾一生都待在荷蘭海牙南邊不遠的台夫特(Delft),但是可能是因為作品太少,缺乏文獻記錄,後世對他所知不多,故有台夫 特獅身人面怪(Sphinx of Delft)之稱。 維梅爾很少在作品上標示日期,簽名方式也不固定,造成後世考據上相當大的困難,包括真偽畫的判斷,乃至創作的時間。下表所列創作時間大多依據畫作風格演變判斷,而且有許多創作時間有好幾個判定版本,在此係大多以各畫廊導覽手冊所列的數據為準。
  台夫特在 17 世紀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是荷蘭釀酒 、紡織與陶瓷業(荷蘭的仿中國青花瓷器是很有名的)中心,原是荷蘭自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後最富裕的城市,也一度是政治中心(後來陸續轉移到海牙與阿姆斯特丹)。當時剛歷經宗教改革,盛行於歐北的改革教派反對在教堂內過度裝飾,使藝術作品少了一條肥水甚豐的出路,而荷蘭的民主政治制度更斷絕了藝術家的另一條生路-皇室貴族。好在工商業繁榮也造就了一批買得起藝術品的有錢人,不過口味跟以前不一樣,不能再把太明顯的道德教條 (沒人會買自討沒趣的東西)或太不實際的神話傳說(通常皇室貴族比較喜歡,至少能向人炫燿自己讀過書,因為當時的神話傳說大多是以拉丁文撰寫)放在畫裡,顧客們比較喜歡自己熟悉的主題,這就風俗畫在荷蘭盛行的原因。當時許多荷蘭畫家就曾在台夫 特定居或停留,所以維梅爾受了哪些人的影響也一直是搞藝術史的人有興趣的題目。
  工商業也是科學家的溫床,畢竟造就科學家需要完善的教育以及衣食無缺的環境,顯微鏡的發明人魯汶霍克 (Antonie van Leeuwenhock)正是維梅爾的密友。 維梅爾後期的兩幅畫「天文學家」與「地理學家」應該是向當時的科學家致敬。在維梅爾的時代,荷蘭剛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思想較開放,宗教信仰雖然是作風較保守的新教徒(天主教區獨立為比利時),但對不同教派的容忍程度較歐洲其他地區高。這也可能是促使荷蘭得以繁榮的原因之一。在這個條件下,當時荷蘭的一般生活水準與教育程度也較佳。這個優勢一直維持到今日,使這個小國家得以擠身眾列強間仍得以生存。 如今台夫特的經濟地位已不復當年,但仍是觀光勝地。
  數年前,YK 赴荷蘭海牙出差,我國外交部駐當地商務代表就強力推薦一定要去台夫特一趟(從海牙坐電車只要半小時),後來逛莫利茲官邸(Mauritshuis,藏有「獵神黛安娜與她的同伴」、「台夫 特即景」與「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時,館內服務台阿婆也做如此推薦 。YK 就抓了個公務空檔溜到 台夫特逛了兩小時,只見滿街的大學生(應該是台夫特大學的學生),鎮內水道縱橫,有點威尼斯的味道,但也隱約感受到一些說不上的親切感。可惜天色漸晚,無法久留。幾個想找的地方,如維梅爾的故居、維梅爾畫「台夫 特即景」的現場都沒找著,不知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再去一趟。 後來,YK 看到了維梅爾同鄉胡荷所繪「台夫特住家庭院」,才驚覺到那莫名輕切感是來自何處,因為除去畫中的人物,畫中的建築簡直就一如台灣鄉下。此畫現存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生平
維梅爾生逢荷蘭在美術史上最舉足輕重的時代,當時義大利藝術霸主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而法國還在起步階段。維梅爾繼承家業,經營兩家旅館,另外還兼做畫商,也是當地聖路加繪畫公會中的理事,收入應該不差。因此有人懷疑他並不是以繪畫維生,他的作品或許是平時消遣塗塗抹抹之作,所以數量不多。 維梅爾原是新教徒,與 Catharina Bolnes 結婚後改信天主教,住在老婆娘家,與理財有道的岳母 Maria Thyns 同住。維梅爾跟老婆特別會生,前後總共養了十一個小孩(外加至少四個早么)。到了 1670 年後,荷蘭不時與英法兩個強國作戰,造成經濟衰退。維梅爾面臨了旅館經營困境,再加上食指浩繁,開始靠借貸度日,最後幾年作品無論在質與量方面都不如以往,顯然沒有太多心思作畫。維梅爾於 1975 年過世,死因不明,可能是因為過度憂慮與勞累。欠了一大筆帳、拖著一大堆小孩、又沒謀生能力的老婆只好宣告破產。而協助維梅爾家人處理後事的正是魯汶霍克 。到 1700 年後,由於公眾品味轉變,再加上維梅爾本身的作品記錄又不完整,他的作品逐漸被人淡忘,甚至有些作品還被剛誤認為其他畫家所繪。 其實在 1670 年之後,歐洲繪畫進入巴洛克與洛可可兩個時期之間的空窗期,在將近五十年之間沒有幾幅可稱道的作品,因此維梅爾的過世也象徵著美術巴洛克時期的結束。 到 1720 年,歐洲的美術中心轉移到路易十四後的法國,一直維持到兩百年後的印象派時期。
維梅爾的繪畫技巧師承的一個說法是受教於英年早逝的法比妥斯(Carel Fabritus),法比妥斯是林布蘭的高足,因此論輩份,維梅爾算是林布蘭的徒孫。巧的是林布蘭晚年也鬧破產,因此維梅爾也繼承了師祖的命運。
  聲名再現
兩百年後經藝評家托雷(Étienne-Joseph-Théophile Thoré)的發掘, 維梅爾之名才再度被藝術界重視,他的畫作對追求光影效果的印象派畫家造成了不小的啟發。再加上財大氣粗的老美收藏家開出高價收購,使得維梅爾之名再度為世人所知,而現存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傅立克收藏館、伊莎貝拉佳德納博物館與華盛頓國家畫廊的幾幅作品都是最有名的幾幅,好在後來荷蘭自己留下了幾幅。
再經過一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發生了舉世聞名的「米格倫膺畫」事件,使得維梅爾之名又得以被炒作一次。雖然根據各方面的鑑定結果,傾向米格倫賣的是假畫,但仍不時有人懷疑米格倫賣的是真畫,因為米格倫仿製的是屬維梅爾早期(1656 年之前)較不為人知也不易鑑定的風格。維梅爾是在 1662 年當選聖路加公會理事,以他現存作品數目,很難在當時人才濟濟的環境下當到這個職位,除非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作品。因此,這就變成了米格倫的操作空間。不過也有人認為維梅爾是以 畫商的身分擠身公會職務。
  拍成電影
請參閱網頁: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畫意詩情)。 其中對維梅爾的作畫技巧也略為提及。
  新的發現
2004 年七月七日於一幅經專家證實為維梅爾真品的「坐在小鍵琴旁的女子」在倫敦蘇富比(Sotheby)拍賣會場高價賣出,售價據稱美金三千萬元。這幅畫所呈現的主題類似另兩幅存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以小鍵琴為主題的畫作:「坐在小鍵琴旁的女子」與「站在小鍵琴旁的女子」,創作時間也相當接近,屬維梅爾晚期的作品。 其實這幅畫早已傳世,起先也被認定疑似維梅爾的作品,但因受到前述「米格倫膺畫」事件的影響,遭到池魚之殃,也被判定為假畫。這幅畫的畫風若說接近維梅爾早期的畫風還不如說更接近米格倫假畫的畫風,與維梅爾其他成熟作品比較,背景單調得可以,彈琴女子的披風更是一大敗筆。但這是根據專家們(包括來自維梅爾老家海牙莫利茲官邸 與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的專家)歷經十年的鑑定結果認定,鑑定工作包括對使用顏料的成分分析,拿到倫敦、紐約與維梅爾真品比對,咱們門外漢只好聽專家的意見。不過,實在很想說,那幅畫就算是維梅爾所畫,可能也是畫壞的(誰說大師沒有失手的時候)。各位看倌不妨自己比對一下,評評理,看它值不值美金三千萬。
http://web.cjcu.edu.tw/~ykchen/Fine%20Arts/Vermeer/Vermeer.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0,113) | 回應(2)|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布欣:世界百大畫家18
此分類上一篇:牟里尤:世界百大畫家16

lida
讀信的藍衣女子文章的維梅爾是在荷蘭的歐洲嗎?
2015-12-31 21:28:05
威爾剛
讚~~~~!
2020-02-21 06:48: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