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01 07:00:00| 人氣3,0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林飛龍:世界百大畫家9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三世界美學大師 ── 林飛龍的叢林系列 by曾長生


叢林 林飛龍 
  林飛龍(Wifredo Lam,1902-1982)無疑是第一批來自第三世界的藝術家,他能出自內心的瞭解到西方最偉大畫家創作與所有原始社會藝術創作之間的潛在關係,他在一開一合的頃刻之間,詭異地又重新將數世紀被征服者與奴隸制度所破壞的關係連結起來,他不需要任何學習即体驗到此種關係的存在。林飛龍的思想並不是經由表象的發展,他的思維是由神奇的背景文化所構成,此文化背景可說是結合了現在與古老的所有人類共同文化的匯集之地。
  林飛龍的繪畫靈感,來自將非洲藝術與立體派造形予以結合。畢卡索的立体派後來發展成一種相對的立体派,而林飛龍則找尋到一種造形蛻變的感覺。畢卡索曾給予林飛龍自信心,而布荷東則對林飛龍有決定性的影響。布荷東認為原始藝術具有隱喻性,它是動感的而非靜態的,它隨時都在準備轉化,一種隱喻的動力學(Dynamics of Metaphor),他認為原始藝術本身即具有詩學。
  綜觀林飛龍一生的藝術演變,他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葉最具獨特風貌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獨創性並不是因為得利於與同時代知名的畢卡索及布荷東交往關係而來,林飛龍的獨特性主要源自他全然拒絕了西方傳統的藝術正典,此種拒絕正典的精神,可以說影響到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藝術革新運動。林飛龍開始創作時,正當西方世界轉首開始關注第三世界的多元文化財富時,此多元文化財富先前不是被忽略,就是完全被當成民俗或人種學看待,而林飛龍卻能將嶄新的知覺意識融入,創造出一種具有高層次意涵的藝術造形,此種造形已與傳統切斷關係,它改變了過去的藝術策略,而重新建立起新的地理與美學疆界。他的後期作品<叢林>已全然放棄了西方的傳統。
  儘管林飛龍投入了大量心力於創作,他並未隨五○年代所流行的自動技法前進,不管他如何添加潛意識的形象或夢境,均不會像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那樣藐視繪畫。林飛龍所潛心探討的是普世的生存價值,因此,他所結合的多元派別,在前衛藝術世界中即顯得格外突出,也正反映了他在西方藝術斷裂後的獨特才華表現。林飛龍來自歐洲與拉丁美洲背景的混雜文化,讓他能從多重視角來觀察西方世界,他那多元超然的豐富元素,包容了非洲、加勒比海等各方資源。林飛龍可說是多元族裔具体化表現的代表人物,他已超越族群社會階級區分,堪稱為二十世紀第一位真正探究人類本質的藝術大師。
【本文作者簡介】
曾長生1946出生上海
學歷:紐約大學藝術博士班、師大美研所藝評組博士班
經歷:旅居歐美地區三十年。出版藝術論著三十餘種,發表藝術論述專文近三百篇。並曾應邀在台灣、南北美洲與歐洲等地區美術館與畫廊舉行過三十多次個人畫展。
現任:任教台藝大、世新、淡大
專長:藝評、藝術創作、文化論述
最近一次展覽名稱時間地點:2005 天梯系列 天棚藝術‧台北
花狼系列 曾長生 
http://web2.lionart.com.tw/artistsayart100/?p=20

意象的造形詩人林飛龍與其作品「團聚」的簡介

 
林飛龍,原名Wilfredo Lam,中文名字是藝評家謝里法取的。他是混血兒,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非洲黑人與印地安混血的古巴土著。林飛龍的作品有非洲原始情愫,主觀地把對象變形,造形強烈有力。他的作品大都是百號以上大幅的,喜愛青綠,灰黑與  紅等色彩,顯出深沉幽暗的氛圍。他的畫著重線條的發揮,以纖細有力的線條勾勒物象,不注重表象。 
他主要的作品有亞當與夏娃,叢林聚會等,描寫原始林的生物與動物的生活百態,神祕象徵物,原始的咒物直接顯現在畫面上。二戰後遠離歐洲,他回到古巴的時期,對西印度群島的巫毒教以及熱帶雨林有濃厚興趣,並運用立體派與超現實派等繪畫風格與技巧將之帶到畫面,使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他是二戰後超現實派的重要畫家。 
這張畫「團聚」顯示有些神話動物棲息在一個黝暗鳥巢似的地方,像在樹林或是洞穴的內部。左邊有隻動物是馬、魚、與女人的混合體,右邊有個像是圖騰的人物,由魚、鳥以及骷髏等元素組成。整體的構成似乎是惡意的形象,半是幻象,半是真實。畫面上幽暗的氛圍,隱藏著巫毒教的神靈,暗示亡靈的團聚。林飛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與他的密友米畢卡索的主體派作品之怪異地混合幻象有典型的關連。他的作品充滿古巴的背景,原住民的面具,異國的野獸,以及原始的部落擺飾。這張作品的題目,可能跟他希望與二戰時的老同志聚會有關。
http://tw.myblog.yahoo.com/jw!SGJqgMSZHxkEhl45Sf8dGvURwthsxA--/article?mid=94

林飛龍  維基百科

File:Lam.jpg
林飛龍
持刀的女人
林飛龍,原名威弗雷多·奧斯卡·德拉·康塞普西翁·拉姆·伊·卡斯蒂利亞(Wifredo Óscar de la Concepción Lam y Castilla,1902年12月8日-1982年9月11日),古巴超現實主義畫家。其父為來自廣東的華人移民。曾於西班牙學藝,內戰爆發後遊歷法國,結識畢卡索和安德烈·布勒東等人,受到畢卡索的賞識。1942年回到古巴,其畫作以超現實主義與立體派的技法融合西印度群島的宗教及神話。《亞當與夏娃》、《叢林》、《達巴拉的阿巴拉契之舞,唯一的神》、《聚會》等名作均以原始森林為素材,充滿象徵意味。他注重線條,畫的色彩一般偏暗。1964年在古根海姆國際美術展上獲獎。  早年
林飛龍1902年12月8日出生在大薩瓜,是家中幼子。他的父親林顏從廣東經舊金山、墨西哥移民古巴,生下他時已82歲。林顏懂多種漢語方言,也常為當地華人代筆寫信,政治上支持辛亥革命。母親具有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非洲人血統。母親常給他講故事,比如混血兒何塞·卡斯蒂利亞因遭不公正判決而打死一名騙取他土地的西班牙人,結果被砍右手消失於叢林的悲慘故事。飛龍的教母曼托尼加·威爾遜是當地巫醫,精於招雷神祛除病魔的儀式,童年的林飛龍也善於幻想,她便想讓他繼承自己,可林卻以自己不是純非裔血統拒絕了。
童年時林已能熟練運用鉛筆創作速寫,12歲給父親畫的肖像已然線條感十足。1915年則以寫實手法創作了風景畫《海邊》。1916年林被父親送往哈瓦那讀法律,同時繼續學習繪畫藝術。他對聖亞里杭德羅美術學院的傳統藝術教育不感興趣,便常常私自到街上、植物園裡去寫生。1923年,哈瓦那美術家與雕塑家協會的美展展出了林的作品。同年他的畫作還被家鄉的文化廳展出。不過,不久他即決定到歐洲深造。
  西班牙
1923年底,林抵達西班牙馬德里,師從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索托馬約爾·伊·薩拉戈薩。林早上到普拉多美術館聽索托馬約爾的課,下午則到自由學院學習,受到反體制思潮的侵染。在普拉多林得以目睹委拉斯開茲和戈雅等人的畫,他覺得不對自己的路子,而更喜歡耶羅尼米斯·博斯、老彼得·布呂赫爾等荷蘭畫家那些充滿人道色彩的畫作。這期間林參觀了馬德里考古博物館,對那些史前藝術品十分欣賞。
在馬德里,林認識了許多古巴藝術家和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有時也離開首都到鄉下考察。1929年娶一農村女子艾娃·皮里斯為妻.次年得子,然而兩年內母子均因肺結核死去。這期間林化了一些描述農村生活的肖像畫。1926年的《客棧風景》用幾何圖形處理建築物,採用了分析與綜合的方法。1932年與他的朋友們一起支持西班牙共和黨,還參加了宣傳部的工作。1936年創作了具有裝飾風格的《窗戶》,顯示出馬蒂斯的影響。1937年因腸炎住院,期間結識了雕塑家馬諾洛,經他介紹認識了畢卡索。
  法國
在西班牙居住14年後,林飛龍前往巴黎。在一次法國印象派畫展上他碰見了畢卡索,二人一見如故,畢卡索親切的稱林為「堂弟」。經由畢卡索,林得以與費爾南·萊熱、亨利·馬蒂斯、喬治·布拉克、胡安·米羅、保羅·艾呂雅、特里斯坦·查拉等藝術家和評論家結識。他接觸了當時各類藝術運動,並與作家安德烈·布勒東和班傑明·佩雷特經常往來。不久他與經紀人皮埃爾·勒布簽約,1936年6月30日更舉辦了首次個人展。這一時期林的畫作,如《人物》(1939)、《橫臥著的裸女》(1939)、《長發裸女》(1940),均由人物佔據畫面大部、細節簡化,嘗試運用圖示化或平面化的手法,沒有明顯的主題。
林飛龍的人物畫往往沒有特別的表情,他畫了《父與子》、《災難》來表現人類的苦難,《西班牙的災難》(1938)以西班牙內戰為題,畫了兩個非常悲傷的女人。林巴黎時期的畫作明顯受畢卡索的影響,他很欣賞後者對非洲傳統美術風格的吸納。1938年他畫的一系列母親形象就與象牙海岸表現部落母親的雕塑十分神似。戰爭日益臨近,林經波爾多前往馬賽,與一些超現實主義者(包括布勒東)相聚。
  重返古巴
由於希特勒的侵略,林飛龍、布勒東和他們的同伴一起離開法國,抵達西印度群島的馬丁尼格島。他們住了一個多月,與宣揚黑人文化的詩人艾梅·塞澤爾相遇,後者的理念給了林飛龍很大鼓舞。由於遭到不友善對待,最後布勒東於1941年去了紐約,林飛龍則選擇回歸祖國。他目光所及,發現種族歧視的情況並未好轉,當地流行著腐化墮落的生活。他拒絕為觀光作畫,而堅持表現黑人精神。期間曾任哈瓦那室內交響樂團副團長,並經常下鄉採集民間音樂。
1941至1942年的作品,常將面孔常加以變形,如《婚禮》(1942)中,新娘的臉被處理成水牛或河馬的模樣。而1943年的《私語》已體現出其畫風的明顯轉變,簡化手法已被削弱,代之以多元重疊。人物上半部類似奧立沙雕塑,極具神秘主義色彩。[2]:58-611942年至1943年創作的《叢林》是林飛龍的代表作之一,垂直與斜線、植物動物和人體部分的組合形成了畫作的韻律感,瀰漫著一種不和諧感,描繪了一個充滿威脅、侵略和死亡的地帶。林的一個朋友曾對他說,這幅畫的精神頗似中世紀的地獄。米歇爾·萊里斯認為畫中四個生物不只對應古典宇宙論的四元素,也提示了「戰爭的恐怖面貌,還有化身的希望場所」。而阿蘭·茹弗魯瓦則稱它像一篇代表第三世界藝術的第一篇革命性宣示。林飛龍自己則稱想要描述「人類地球動亂的宿命」。
林的作品受到宗教儀式的影響很大,《陰鬱的馬倫波,十字路之神》(1943)描繪十字路神為人們指出出路,《奧哥昂》(1945)描繪了金工、農夫和鐵匠的守護神。1944年所作的《穀倉》、《滲透之歌》則表現求生本能,《永恆的當下》上刻畫了四肢、睾丸、乳房、水果和三角刀等夢幻般的形象,左邊是象徵種族墮落的妓女,右邊是一個拿刀的人,暗示混血兒的優柔寡斷,右上角畫了雷神,表現大自然的生命力。
1944年,他與德裔女化學家海倫·霍爾澤結婚,同年訪問了海地和其他一些拉美國家。《婚禮》(1947)上出現了一顆向下吊著的犧牲者的頭顱,《加勒比海公雞》(1954)則畫了鳥嘴形盾形物上突出的尖刺,極具侵略感。
  晚年
1946年,他決定在義大利的小鎮阿爾比索拉馬里納建立新的工作室。1947至1952年,林飛龍輾轉於巴黎、紐約、哈瓦那三地。1950年與海倫離婚,1952年獲哈瓦那沙龍大獎後定居巴黎。1960年與五年前相遇的瑞典藝術家盧·勞林結婚,後來育有3個孩子。1966年創作了向古巴革命致敬的《第三世界》。1968年在巴黎現代美術館舉行了個人回顧展。
1950年代的作品中,林飛龍的畫法已離西方傳統越來越遠。他描繪神秘暴力的生物,採用超現實主義「精緻屍體」手法,超越了族群來探索人類本質。在阿爾比索拉馬里納,林飛龍認識了阿斯格·強,開始對陶藝感興趣。1961年一度中斷,1975年又回歸了這條道路。他的陶藝作品在當地的陶藝博物館展出。
1982年9月11日,林飛龍逝世於巴黎。

超現實主義在二十世紀現代繪畫中的表現風格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一 群畫家與詩人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 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殘酷景象,以及理性社會的虛偽與工業社會的無情,憤而展開的反叛美學。超現實主意者與其前身達達主義同樣反對戰爭、揚棄教條、嘲諷反覆的情感、輕視侷限的知識。但是,超現實主義者更具有批判性與重新建構觀點  力量。超現實主義者以拼貼不同平面與不同空間的現實,來呈現日常現實生活之外的現實 一 種超級的現實。在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與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超現實主義思維方式的三大特性:
    非理性批判
利 用 自 由 寫 作 或 夢 境 意 象, 來 解 放 潛 意 識, 使 想 像 自 由 運 作, 達 到 直 覺 式 的 批 評, 也 就 是 達 利 所 謂 的 「非 理 性 批 判」 或 是 「妄 想 症 批 判」。 根 據 達 利 的 看 法, 這 種 非 理 性 批 判 的 方 式 能 夠 使 人 們 對 世 界 採 取 主 控 的 姿 態, 系 統 化 地 處 理 混 亂。 而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批 判 的 對 象 時 常 是 中 產 階 級 的 道 德 觀 與 宗 教 觀、 日 常 生 活 的 習 慣 性 思 維、 理 性 認 知 模 式, 以 及 人 類 好 戰 的 本 性。
    重 新 建 構 觀 看 的 方 式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強 調 的 不 是 去 辨 認 物 品 的 現 實 外 貌, 而 是 要 解 放 物 品 的 日 常 功 能 向 度, 思 考 其 象 徵 意 義。
    重 新 建 立 語 言
超 現 實 主 義 者 將 外 表 不 相 干、 意 義 斷 裂 的 意 象 連 結, 目 的 是 要 使 人 們 以 一 種 新 的 語 言 呈 現 斷 裂 意 象 之 間 內 在 的 感 情 聯 繫。 無 論 是 文 學、 繪 畫, 或 是 電 影, 藝 術 家 重 新 組 合 不 同 現 實 中 的 意 象, 以 建 立 新 的 藝 術 語 言。
〈多 重 現 實 的 拼 貼: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文 學 及 藝 術 中 的 風 格 轉 換〉 是 「文 學 與 藝 術」 這 門 課 中 的 一 個 單 元, 介 紹 學 生 超 現 實 主 義 在 不 同 藝 術 形 式 與 不 同 文 化之 間 的 轉 軸 會 帶 來 那 些 風 貌 上 的 變 化。
    無理性的拼貼
現實主義最重要的原則是 以毫無邏輯的偶然方式 拼貼兩個遙遠的現實, 呈現在對兩者 都不適宜的平面上。 這兩種現實 表面上毫不相關, 甚至彼此之間 的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但是, 在並置對立的意象的同時, 一種極度尖銳衝突引 起的 「痙攣性的美感」(convulsive beauty) 會產生, 內在的情感聯繫 以及意義張力 也會同時擴張。 這種瘋狂的自由 能夠使心靈得以 自由展現, 潛意識的 慾望得以釋放。
達利的「夢的逼近」 中不成比例的 人與山重新組合, 德爾沃的 「粉紅色蝴蝶結」 拼貼古典的建築與 身著粉紅色蝴蝶結的裸女, 便是以 非邏輯的方式拼湊 不屬於同一空間的物體。 我們在畫例中 可以看到其他形式的 無理性拼貼。
Threatening Weather
On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The Conqueror
Youth Illustrated
The False Mirror
Rape
Moi et le Village
    違反基本物理原則而造成的幽默與荒謬感
超現實畫派的作品 亦時時以違逆 基本物理原則 之方式安排畫面物體, 例如堅硬的表殼 變成柔軟如 布面的質料, 而造成荒謬 或是 黑色幽默的效果, 令人看了 忍不住發笑, 卻又同時有一種 背脊骨涼颼颼 的感覺。夢魘般的神秘氣氛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時常流露夢境般的幻覺效果,具有神秘色彩, 虛幻而不真實。
Eyes-Paranoia
Pink Bows
    不成形狀的人形
在超現實畫派的作品中, 我們會看到被減約而不成形狀的人, 沒有頭, 沒有臉, 分解變形的 肢體骨骸任意地組合, 或是某些部位 被誇張扭曲, 如腳、 性器或體毛。 也有一些畫作中 把人畫成野獸 或是機器人。 這些不成人形的 人物塑造 反映出 超現實畫家 對戰爭中 殘酷人性的批判, 直指人類 與禽獸無分。
    不成人形、肢體殘缺
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tion of Civil War 
Magnetic Woman
The Pine Family
Massacre in a Field 
   扭曲變形、誇張部份的器官
Standing Woman 
The Maudible
The Status
Woman
Figure
Man and Woman in Front of a Pile of Excrement
Woman with Stiletto
Object
Rape
Doll
The Machine-Gunneress
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非人、人獸不分
Barbarians 
The Numerous Family
Angel of Hearth and Home
    枯骨殘骸
Bitter Abyss 
Head/Skull
    荒原景觀
在超現實畫派中的大地景觀 也是一片荒原景象, 瘋狂、 無人、 冷漠、 疏離、 陌生, 令人無法親近。 荒原、無人、無法辨認、疏離、冷漠
Landscape of Wonders
Invasion of the Night
Shadow Country
Neither Legends nor Figures
The Forest
Flower of the Abyss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The Dream Approaches
The Transparent Simulacrum of the Feigned
Specter of the Day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interart/project3/paint-s.htm

超現實主義  維基百科,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超現實主義」的觀念。
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並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
創作手法
藝術上的表現以探索潛意識中的矛盾為主,如生與死、過去和未來等,超現實主義的畫家也為了表現這樣的奇發異想,大多運用拓印法、黏貼法、自動性技法等,特殊的表現技法來創作。另外為了表現與真實世界的扭曲或矛盾,他們也常常採用精細而寫實的手法來表達超現實的世界,甚至出現幽默的效果。
代表人物
很多藝術家和作家都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較著名的有以下幾位: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是超級現實主義派的主要討論者,他自己主要當了超級現實主義的作家和詩人,又寫了《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ealisme)。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列耐·馬格利特 (Rene Magritte 1898-1967)
米羅(Joan Miro 1893-1983)
喬治·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1888-1978)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 1897-1994〕
夏卡爾〔Marc Chagall 1887-198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

台長: 阿楨
人氣(3,0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巴爾杜斯:世界百大畫家93
此分類上一篇:封答那:世界百大畫家9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