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7-03 09:00:00| 人氣4,1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梵谷:世界百大畫家39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File:Van Gogh self portrait as an artist.jpg

《自畫像》

File:Van-willem-vincent-gogh-die-kartoffelesser-03850.jpg《吃馬鈴薯的人》(1885),科倫-米勒博物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 The Potato Eaters.png

《食薯者》(The Potato Eaters),1885年,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29.jpg

《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約1885年),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File:VanGogh-Houses Seen from the Back.jpg 

《安特衛普的後院》1885年,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jpg 

塞納河上的橋(1887)

File:Gogh4.jpg 

《夜晚露天咖啡座》(Cafe Terrace at Night)1888年,收藏於科倫-米勒博物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28.jpg 

《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1888年,收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 

File:Van Gogh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jpg 

《向日葵》(Sunflowers),1888年,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File: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jpg《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F571.jpg

《朗格魯瓦吊橋》1888年,收藏於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0014.jpg《曳起橋與打傘女士》1888年,收藏於德國華拉夫理查茲博物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042.jpg《在聖馬迪拉莫海邊的漁船》1888年,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076.jpg

《夜間咖啡館》1888年,收藏於耶魯大學藝術畫廊 

File:La Chambre à Arles, by Vincent van Gogh, from C2RMF frame cropped.jpg《在亞爾的臥室》第三版(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1889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Roses.jpg

《玫瑰》(Roses),1889年,收藏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File:VanGogh-Irises 1.jpg《鳶尾花》(Irises),1889年,收藏於美國加州保羅蓋茲美術館

File:VanGogh-starry night.jpg《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年,收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 The Olive Trees (1889).jpg《欖樹》(The Olive Trees),1889年,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File:Van Gogh - la Méridienne.jpg

《午睡》(Rest from Work),1889年到1890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File:Vincent Willem van Gogh 049.jpg

《麥田裡的絲柏樹》(A Wheatfield, with Cypresses)1889年,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0016.jpg 

《絲柏樹》(Cypresses),1889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File:Van Gogh - 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jpg

《有絲柏的道路》1890年,收藏於荷蘭奧杜羅庫拉穆勒美術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 Wheat Field with Crows (1890).jpg 《麥田群鴉》(Wheatfield with Crows),1890年,收藏於梵谷博物館

File:L'église d'Auvers-sur-Oise.jpg

《奧維的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File:Vincent van Gogh - Dr Paul Gachet - Google Art Project.jpg 

《嘉舍醫師的畫像》(Portrait of Dr. Gachet),1890年,收藏於奧塞美術館


文森·梵谷  維基百科

 

梵谷(荷蘭語: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谷的早期生活,堅決投身於從事藝術品商人的工作。經歷了短暫的教職生涯後,他成了貧困的傳教採礦工人。直到約莫27歲時,梵谷才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間,卻創作了超過二千幅畫,包括約900幅油畫與1100幅素描。梵谷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梵谷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其在梵谷待在法國亞爾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谷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梵谷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西奧,其從不間斷、無私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他們終身的友誼可於他們在1872年8月前往來的多封書信間查證。

  早年生活

File:Vincent van Gogh 1866.jpg

文森·梵谷,於約1866年。(13歲)

File:Van Gogh Age 19.jpg

(19歲)

文森·威廉·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位置靠近布雷達的村莊津德爾特[2]。他是安娜·柯妮莉雅·卡本特斯與西奧多魯斯·梵谷(Theodorus van Gogh)之子,其父西奧多魯斯是荷蘭歸正宗教會的神職人員。文森以他的祖父為名,其也是恰一年前頭一胎死產的哥哥的名字[3]。以此方式重新使用名字的做法並不罕見。文森在梵谷家族中是個常見的名字;他的祖父(1789–1874)於1811年在萊頓大學得到神學學位。祖父文森有六個兒子,其中三名是藝術品商人,包括另一個在梵谷信中稱呼其為「零錢叔叔」的文森。祖父文森或許是被輪到以他父親的叔父——成功的雕刻家文森·梵谷(1729—1802)——命名[4]。藝術與宗教是兩項深深吸引著梵谷家族的職業。他的弟弟西奧·梵谷於1857年5月1日出生。梵谷有第三個弟弟柯爾,還有三個姐妹:伊莉莎白、安娜與維爾敏娜。[5]

  文森小時候是個認真、沉默與慎慮小孩。1860年,他到尊得特鄉村學校就讀,其唯一的老師是天主教徒,並有約二百名學生。自1861年起,他和他的妹妹安娜在家中由家庭女教師指導,一直到1864年10月1日,他到了荷蘭澤文伯根的私立珍普洛維利寄宿小學就讀,離他家約有20英里(32公里)。

1869年至1876年,他分別在古庇畫行(Goupil & Cie)的海牙、倫敦、巴黎分店就職,遭解僱後前往英國的拉拇斯卡托(Ramsgate),在寄宿學校服務。他在1877年於多德雷赫特的畫店當助理。文森·威廉·梵谷在1878年返回艾登,在布魯塞爾的傳教士培養學校學習3個月。他在沒有領到許可證的情況下,於波瑞納吉的煤礦區開始傳教活動。次年由布魯塞爾傳教本部解除傳教士職務。他在1880年下決心成為畫家。他在1881年回到艾登向表姐凱(Kee Vos-Stricker)求婚,遭到拒絕。文森·威廉·梵谷在1886年,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但與老師對立,1個月後退學,輾轉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結識了羅特列克、貝納、畢沙羅、高更等畫家,與高更成為好朋友。

  紐南 (1883年–1885年)

在紐南時,梵谷完全埋首於繪畫中。他曾付錢叫男孩找來鳥的巢窩[6] ,然後在他們的小屋中飛快的[7] 素寫下織布鳥的樣貌。1884年秋季,鄰居的女兒、比文森年長十歲的瑪戈特·貝格曼,在梵谷獻身於繪畫時一直陪伴著他,並愛上梵谷,梵谷也予以回報(儘管沒有貝格曼的那般滿腔熱情)。他們決議結婚,但遭到雙方家人反對。瑪戈特企圖以番木鱉鹼自殺,但文森緊急將她送到醫院[8][9]。1885年3月26日,梵谷的父親死於心臟病。梵谷因而哀慟欲絕。[10]

第一次,巴黎傳來了對他的某些作品有興趣的消息。春季,梵谷創作了現被視為他第一幅主要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11]。到了八月,梵谷在油畫商盧爾斯在海牙的展覽櫥窗,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九月,梵谷遭指控,指他讓他的一名年輕農家模特兒懷了身孕[12],天主教村神父於是禁止村民為梵谷做模特兒。

  1885年,文森創作了數組靜物畫。《草帽與煙斗的靜物畫》,以及另一幅同時期的畫作《砂鍋與木屐的靜物畫》,都充分表現了梵谷畫技的熟練非凡。二幅畫皆展露了平穩、嚴密的筆觸與色彩細緻變化的特色。[13]

  在紐南的期間,梵谷的常用的色系是昏暗的大地色調,尤其喜愛深褐色,但卻不見任何在他後來的知名畫作中,鮮明生動畫風的發展痕跡。(當文森抱怨西奧沒有在巴黎付出足夠的努力來出售他的畫作時,西奧駁覆指它們的色彩太暗淡,沒有擠進當今流行的鮮亮印象派畫風。)在他待在紐南的二年間,他完成了多幅繪畫與水彩畫,及近二百幅的油畫。[14]

巴黎(1886 - 1888年)

  梵谷於1886年3月前往巴黎,就學於費爾南德·柯爾蒙的畫室,期間與弟弟西奧同住。在這段時間他倆人無需通信,所以他此時的生活詳情難以被後人所知。他創作了幾幅巴黎街景作品,如「塞納河上的橋(阿尼埃爾)」。

  逗留巴黎期間,梵谷搜集了一些日本浮世繪風格的雕版作品。早在安特衛普時,他就對這類藝術深表興趣,用浮世繪畫作裝飾了自己的畫室。他搜集了上百件此類畫作,並且在自己的很多作品裡運用了這種風格。1887年畫作「唐居伊老爹」的背景就有幾幅浮世繪。1888年作品「枝上杏花開」更是強烈地表現了梵谷對日本藝術的熱愛。

割耳事件

File:Vangoghtomb.jpg

梵谷墓

梵谷在1888年2月赴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旅居。他租賃房屋,高更於10月來訪,12月離去,隨後梵谷的右耳於1888年12月聖誕節左右被割去一大半。普遍認為,梵谷由於與好友高更發生爭執,高更憤怒之下離他而去。梵谷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於12月23日晚揮刀割掉自己的右耳。關於割耳事件的原委,學術界也有不同說法。兩名德國的藝術史研究學者於2009年5月曾提出,梵谷的左耳可能是在與高更一次爭吵中,高更揮刀誤傷而導致梵谷右耳被割掉。兩人為了掩蓋事實真相,維持友誼,而向警方謊稱割耳事件是梵谷自己動手所為[15]。但此一論點爭議性頗高,因此此事件目前尚無任何可靠解釋。

  自殺身亡

西奧在1889年4月結婚。梵谷於5月住進聖雷米(法語:Saint-Rémy)的精神醫院。他在1890年5月21日去巴黎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他在7月27日傍晚散步時用手槍自殺。終年37歲。30日葬於瓦茲河畔歐韋的公墓。一生在支持文森的弟弟西奧由於過度悲痛和精神失常在1891年1月25日逝世,死後葬於其兄墓旁。

  收藏

梵谷博物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收藏梵谷油畫二百餘件、素描550件和七百多封書信等,是收藏梵谷畫作最多的美術館,包括從初期的荷蘭時期,巴黎時期、阿爾時期直至聖雷米、奧維爾時期的全部名作。館內還有其他作家的作品,梵谷的生平介紹以及相關歷史遺物。

克勒勒-米勒博物館:位於荷蘭奧特洛。搜羅梵谷的油畫及素描作品共278件,如《夜晚露天咖啡座》、《郵遞員》、《阿魯魯弔橋》(Bridge at Arles)等。

慕尼黑新美術館:位於德國慕尼黑。主要收藏19世紀的作品,包括梵谷的《向日葵》。

  相關作品

梵谷的書信體自傳《親愛的提奧》是梵谷生前寫給弟弟西奧的書信,按日期集合成書,真實反映梵谷的創作經過與心路歷程。

1931年小說《梵谷傳》(Lust for Life),作者歐文·斯通(Irving Stone)。

1956年電影《慾海浮生》(Lust for Life),改編自歐文·斯通《梵谷傳》,由雲信·明尼里(Vincente Minnelli)執導,卻·德格拉斯扮演梵谷。

美國流行歌手唐·麥克林(Don McLean)收錄於1971年冠軍專輯《美國派》(American Pie)的作品《Vincent》,便是他在閱讀過一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後,以《星月夜》這作品為主題所創作的歌曲。

香港唱作女歌手王菀之也借梵谷為題材,創作並演繹《畫意》一曲,並收錄於2006年的專輯《詩情·畫意》。

  參考文獻

^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G is voiced, in contrast to the gh, and that both are palatal consonants (the so-called "Ich-Laut"), rather than velar or uvular (the so-called "Ach-Laut") as in Holland. (The Van Gogh Gallery)

^ Vincent Van Gogh Biography, Quotes & Paintings. Retrieved 14 June 2007.

^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being given the same name as his dead elder brother might have had a deep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 young artist, and that elements of his art, such as the portrayal of pairs of male figur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is. See: Lubin (1972), 82–84

^ Erickson (1998), 9

^ Tralbaut (1981), 24

^ Johannes de Looyer, Karel van Engeland, Hendricus Dekkers, and Piet van Hoorn all as old men recalled being paid 5, 10 or 50 cents per nest,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bird. See Wilkie, 25–26, and Theos' son's note

^ Vincent's nephew noted some reminiscences of local residents in 1949, includ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peed of his drawing

^ Tralbaut (1981), 107

^ Wilkie, 82

^ Tralbaut (1981), 154

^ The Potato Eaters by Vincent van Gogh Retrieved June 25, 2009

^ the girl was Gordina de Groot, who died in 1927; she claimed the father was not Van Gogh, but a relative; see Wilkie, 26

^ Hulsker (1980) 196–205

^ Tralbaut (1981),123–160

^ 德專家指高更揮劍割下梵谷左耳

有畫網. 梵高简介及作品欣赏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梵谷博物館(荷蘭文)

梵谷畫廊(簡體中文)

梵谷藝術館(簡體中文)

星夜(Famous Art Gallery)(英文)

梵谷 (法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6%A3%AE%E7%89%B9%C2%B7%E6%A2%B5%E9%AB%98


梵谷自殺後高更的反應   邱建一2009.10.28.讀書筆記

Bradley Collins, Van Gogh and Gauguin Electric Arguments and Utopian Dreams, L.L.C., Perseus Press. 1998.中譯本:陳慧娟(譯),《梵谷與高更》,台北.麥田,2003。頁:200-201.
未命名-1.jpg  
梵谷,1888年,〈有綠色地板的房間:阿爾〉。 
這個房間就是高更與梵谷同居65天的地方,19世紀末最驚心動魄的藝術傳說在這裡展開。
 梵谷在1890年7月29日死亡後,一如意料地在當時的藝術圈並未引起多大的注意,除了極少數親近梵谷的友人之外,絕大多數的輿論與藝術圈內人都以「瘋狂」來解釋梵谷這種令人難以理解的脫序與反社會行為。
  但有趣的是,在這些少數親近梵谷的友人當中,同樣身為畫家,而且曾經與梵谷兄弟二人都有過長期親密接觸的高更,在聽聞到梵谷自殺身亡的消息後,他的反應卻是非常的冷淡,甚至在有意無意之間刻意地避談這個話題。
  我認為,高更十足反應出同樣身為畫家,把梵谷視為假想敵的競爭心態與撇清責任的戰術。尤其是在梵谷自殺前一年多(1888年10月23日-12月26日),高更與梵谷曾經在阿爾的「黃屋」同住過65天,而最後梵谷以發狂割耳,高更倉皇返回巴黎作為收場。後來梵谷的自殺,雖然已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嚴重脫序行為,始自與高更同居的那一段時間內。
  所以,當梵谷自殺的消息傳開來後,好不容易脫離梵谷影響的高更又再度被拖回當年的場景之中,他的冷淡反應其實是可以預期的。他把彼此的關係拉得越遠,就越能夠以烏賊戰術脫離戰場。但是,高更的作為還是沒有真正達到他所想要的效果,梵谷死亡後不久隨著表現主義的興起,梵谷名氣越來越大之時,逼得高更不得不在1902年發表的《之前與之後》一書中,重新再提起當年與梵谷同住的往事,雖然此時他的語氣已經緩和了許多,不再把梵谷當作是假想敵,但是還有自我保護的念頭在字裡行間出現。
  以下內容採自Bradley Collins在1998年出版的《Van Gogh and Gauguin Electric Arguments and Utopian Dreams》(中譯本:陳慧娟(譯),《梵谷與高更》,台北.麥田,2003。頁:200-201.)在這段文字中B.Collins試圖解釋高更面對梵谷死訊的心態,他採取精神分析的做法,試圖解釋高更的心態轉折。我個人認為,這種分析方法雖然有趣,但實在是…想太多了啦!
  在讀完B.Collins的說法之後,我覺得高更的反應其實很正常,不必大驚小怪。藝術家的生理結構通常異於常人,眼睛位於髮際線上方5公分處,眼高於頂還算是客氣的了,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髮際線越來越升高之際,眼睛還會長到背後去咧!
  藝術家們彼此臭味相投而結為莫逆的例子極為少見,反倒是反目成仇彼此穿小鞋的故事經常發生。高更未必喜歡梵谷,這從在一開始的時候,高更為了西奧每個月給他150法郎的津貼,而勉強自己搬去阿爾與文生同住就已知最後的結果會是如何的了!梵谷對於高更來說僅僅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或者只是每個月的收入保證而已。
  所以,當梵谷不再是一張隨時可以兌現的長期飯票之後,高更的冷眼相待其實早可預期。
  【文本】 
1890年8月,高更得知梵谷已於7月29日辭世的消息,顯得格外鎮定。他在寫信給貝納的信中,先以一大段文字抱怨夏洛賓博士的交易,然後才談到他們友人的自殺身亡。當他提到這件事,依然保持無動於衷:
  「我聽說文生的死訊,很高興你參加了喪禮。
雖然我為這項死訊感到難過,卻無法過度悲哀,因為我早已預料到了,也知道這個可憐人如何與瘋狂掙扎而受苦。此時此刻死亡,對他而言是一種幸運,算是終結了他的苦難;如果他在下一輩子醒來,將因為這一世做的好事而有好報(根據佛教的說法)。他是在明白沒有被弟弟拋棄,而且受到一些藝術家了解的情況下過世的…。」
  高更出人意料的冷漠,加上宣稱預知梵谷自殺的浮誇,令人懷疑在他心中,梵谷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藝術家。當然,答案並不單純。高更如同梵谷,對彼此有著複雜而矛盾的心結。即使高更的愛憎情感不像是梵谷那樣的激烈,他的情緒依然多變。很不幸的是,高更在數量不多的書信中,採用冷淡而譏諷的口吻,讓人難以猜透他的心境。
  從負面看來,我們發現高更很少推銷梵谷的作品,有時其實是反對梵谷的作品受到更多曝光。在伏爾皮尼的藝術咖啡館展覽中,高更最初列入的展出畫作,梵谷被削減為僅僅六幅,而高更本人、貝納和舒芬納克,都各自展出十幅。更令人訝異的是,梵谷過世後,貝納開始籌備梵谷回顧展,高更卻極力反對:
  「…我從塞魯西葉的信中得知,你正在籌備一個梵谷作品展。多麼愚蠢啊!你知道我喜歡梵谷的作品。但是由於大眾太愚昧,梵谷的弟弟如今又面臨同樣遭遇,現在讓他們想起梵谷與他的瘋狂舉止,似乎時機不對。許多人說,我們的繪畫都瘋了!這對我們只有壞處,對梵谷也沒有好處。但是,你要做就去做吧!不過,這實在是愚蠢。」
  在這裡,高更指出西奧因為哥哥死亡而精神崩潰,這點和已然形成的梵谷瘋狂的傳奇故事,激起了高更的恐懼,認為他們隨精神錯亂而來的名聲會因之傳布。貝納沒有這些憂慮,並於1892年4月籌設展覽。(B.Collins,1998.頁:200-201.)
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post/2765767-

高更對梵谷割耳的描述

  【小引】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與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同居於法國阿爾(Arles)的「黃屋」時期(1888年10月23日-12月26日),從一開始充滿期待,到最後梵谷瘋狂割耳住進精神病院。梵谷本人對於這段經歷很少直接描述,但是高更在1902年出版的《之前與之後》一書中卻有很清楚的記載。雖然很多學者認為高更的說法有避重就輕的嫌疑,而且並非當時的事件全貌,但是這段記載卻是有關梵谷割耳事件的唯一直接描述,所以極具有參考價值。
  以下內容摘錄自Van Gogh and Gauguin Electric Arguments and Utopian Dreams,頁:195-197.它的內容包括了高更對梵谷割耳過程的描述,以及作者Collins對這段記載的評論。
  【文本】
高更在〈梵谷畫向日葵〉(1888)中,重申自己憑藉記憶繪畫的優勢。…雖然高更曾經多次見到梵谷在畫架前工作,但梵谷卻從未擔任過他的模特兒。…高更依據數張素描與他自己的想像,設計了這張畫。
  梵谷對這張畫的最初反應,…。他在12月4日寫信給西奧說,高更「正在畫一幅我的肖像,我不認為那是徒勞無功。」大約一年後,他再度提起這幅畫,僅暗示畫中嘲諷的意味:「你看過他畫我正在畫向日葵的那幅肖像嗎?從那以後,我的氣色好多了,但那真的是我沒錯,非常疲倦且充了電,一如當時的情況。」然而,在高更的回憶錄《之前與之後》中,梵谷對於這幅肖像畫的反應相當暴力,引發一連串事件,最終導致他割下耳朵:
「當那幅肖像完成時,他說:『那是我沒錯,但那是發瘋時的我。』
  那晚我們去咖啡館,他點了淡苦艾酒。突然間,他將玻璃杯扔向我的頭,我連忙低頭避開,用手臂抱住他的身子,接著離開咖啡館,中途穿過雨果廣場。幾分鐘後,文生便躺在床上睡著了,直到早上才醒來。
  他醒來時,非常冷靜地對我說:『親愛的高更,我依稀記得昨晚冒犯了你。』
我回答說:『我樂意且誠心原諒你,但是昨晚的事可能重演,如果我被攻擊,也許會失控還手,掐你的脖子。所以容我寫信給你的弟弟通知我要回去了。』
老天,真是混亂的一天!
  那天晚上,我匆忙地吃完晚飯,想單獨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我聽到背後傳來一陣熟悉的腳步聲,短促、迅速而不規則。我轉身時,看見文生正衝向我,手中拿著一把打開的剃刀,我那時的表情一定十分驚恐,因為他突然止步,低下頭,然後跑回家去…。
  我直接衝到阿爾一家上好的旅館…。
  我一直很焦慮,直到凌晨三點才入睡,我很晚起床,大約七點半。
  我走到廣場,那裡擠滿了人,在我們房子附近有些警察…。
  這就是事情的經過。
  梵谷回家後,立刻割下耳朵。」
〈梵谷畫向日葵〉真的引發他在黃屋精神崩潰嗎?高更的大部分敘述仍然令人存疑,因為他的《之前與之後》寫在離開阿爾的14年後,而且這本書的其實內容別有用心。如果,我們有另一個可靠的消息來源,他說的話是否真實就無關緊要了。
  但是這段時期的梵谷少有信件遺留,而且留下的極少數信件也難以鑑別撰寫時間。事實上,高更這段敘述中唯一可絕對證實為真的細節,除了割耳事件之外,就是他寫信給西奧堅持返回巴黎的這個部份了。至於其他的部份都有待討論。…。
  雖然缺乏相關資料證明,尤其是關鍵的12月最後兩週有標註日期的相關信件。但最說服力的重建過程如下:
  高更在12月14日前後,完成了〈梵谷畫向日葵〉,梵谷可能有,也可能沒有說過︰『那是我沒錯,但那是發瘋時的我。』他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將酒杯扔向高更。然而他做了某件事,促使高更在12月14日或15日寫信給西奧說:『文生與我決不可能相安無事地住在一起,因為我們個性不合,…。他是非常聰明的人,我相當尊敬他,我帶著遺憾離開,但是我重述一遍,這是必要的。』高更的不自在促使梵谷在12月16日或17日寫信給西奧說:『高更對於美好的阿爾城、我們工作的小黃屋,尤其是對我有點無精打采。我絕對會心平氣和地等待他做出決定。』高更沒有離去,他在12月17日或18日,與梵谷同往蒙德波利爾(Montpellier)暢遊一整天,。12月18-19日,高更寫信給西奧表示,他必須把回巴黎視為一種「幻想」,而且已經把〈梵谷畫向日葵〉寄給他了。12月23日傍晚,梵谷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拿剃刀威脅高更,但是他的確割下自己的耳朵,並且大約在晚間11點半,將割下來的耳朵送給當地的妓女拉歇爾(Rachel)作為禮物。(Collins,2003。頁:195-197)
  【附記】
梵谷割耳事件的時間序:
1887.11.  梵谷與高更在巴黎初次見面,並互相交換畫作。
1888年初高更離開巴黎,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橋。
1888.2.19.  梵谷離開巴黎,前往阿爾。
1888.5.1.  梵谷租下阿爾的拉馬汀(Lamartine)廣場2號的「黃屋」。
1888.5.28.梵谷寫信給高更,提議他一同來阿爾加入他的行列。
1888.6.29.梵谷寫信給西奧,表明高更願意來阿爾,但條件是每月他給西奧一張畫,西奧每月給他150法郎。
1888.10.23.高更抵達阿爾。
1888.11.23.梵谷開始畫〈梵谷的椅子〉、〈高更的椅子〉。
1888.12.14.高更寫信給西奧,表示他必須返回巴黎。大約就在這幾天,高更完成了〈梵谷畫向日葵〉。
1888.12.17.高更與梵谷同往蒙德波利爾暢遊一整天,並參觀當地的美術館。
1888.12.18.高更寫信給西奧,表示他先前說的「希望能回巴黎」是「幻想」,並要求西奧將他最近寫的一封信當作是「一場惡夢」。
1888.12.23.梵谷在黃屋中割下左耳的下半部,並將它送給妓女拉歇爾。
1888.12.24.高更發電報給西奧,通知梵谷的狀況。西奧於當日抵達阿爾當地的醫院探視梵谷。
1888.12.26.高更與西奧一起返回巴黎。
1889.1.7. 梵谷出院,返回黃屋。
1889.2.7. 梵谷因狂疾發作,再度入院。
1889.2.17.  梵谷再度出院,返回黃屋。
1889.2.25.  因鄰居抗議,當地警察介入處理。梵谷又被送進醫院,警察封閉黃屋。
1889.5.8. 梵谷離開阿爾,前往聖雷米療養院尋求治療。
http://amenra0131.pixnet.net/blog/post/2021954-

高更揮劍? 梵谷割耳羅生門2009/09/02聯合報

梵谷與高更,彷彿是夜空裡兩顆星星碰撞擦出的火焰,百年來,外界對兩人的愛恨糾葛議論紛紛,戲劇性的梵谷「割耳」事件更是藝術史上永遠的謎。
一八八八年二月,梵谷籌組「南方工作室」與藝術家相互切磋。十月底,高更抵達阿爾,在發生「割耳」事件後,沒多久即離開,前後只待了兩個月左右。
梵谷為何割耳?是誰動的手?一分研究報告指出,荷蘭文裡的耳朵(lel)拼法跟陽具(lul)近似,梵谷此舉形同自我閹割,是他潔淨性欲之罪的表現。另有一說,阿爾的鬥牛風俗,贏賽的鬥牛士可割下牛隻的耳朵,送給他心儀的異性。
美國藝術史、精神醫學教授Jacques Schnier分析,梵谷潛意識裡有戀母情結,妓女瑞秋被賦予母親形象,較梵谷年長七、八歲的高更被視為「父親」,梵谷割耳之舉,是想將母親據為己有。
藝術史普遍的記載是,高更準備赴巴黎過耶誕節,兩位藝術家在屋裡起了爭執,高更憤然離去,梵谷拿一把剃刀相隨,沒多久梵谷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了瑞秋。
最近出版的「梵谷的耳朵:高更與緘默協定」一書,德國漢堡大學學者考夫曼等人花十年時間考證,指兩位藝術家為了瑞秋爭風吃醋,來到瑞秋的妓院附近時,高更以劍削下梵谷的左耳垂,梵谷把左耳垂撿起交給瑞秋後回家。考夫曼認為,梵谷為了想保護摯友而謊稱自殘。
這種見解,藝術界多不認同。旅英藝評家方秀雲質疑,梵谷並非整隻耳朵被割下來,只是耳垂,除非一隻手抓住耳端,另一隻手動刀才行。若高更真是一劍砍下梵谷耳垂,將會傷及他的脖子與肩膀,然而,梵谷數張耳朵包紮著繃帶的自畫像,肩頸並無傷痕。
台灣藝大校長黃光男認為,梵谷與高更從住在一起切磋藝術到決裂,是「彼此爭第一」,以梵谷之性烈,如果高更割了他耳朵,他會跟高更拚命。
從兩位大師在割耳事件發生前寫給友人的書信,不難嗅出「瑜亮情結」。割耳事件雖導致兩人分手,卻仍惺惺相惜。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10639

 

台長: 阿楨
人氣(4,1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世界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羅特列克:世界百大畫家40
此分類上一篇:席涅克 :世界百大畫家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