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15 10:50:35| 人氣797|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向勇主編的《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諸文品質不一,目錄中有*者較有見解,其餘多為泛論。

向勇主編《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該書是第一次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實踐進行理論總結,已在臺灣以《北大創意產業關鍵報告》出版(帝國文化,2004)
本書講述了在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相應而起的經濟文化已經成爲財富的主潮之一。討論的不是做小生意賺小錢的小問題,而是討論在文化背景之下,如何運作文化財富的大問題。書中彙集了文化産業內的知名專家、權威學者和文化産業界的優秀企業家共同授課的精彩內容,和關于“文化産業”的精彩觀點、見解深刻、眼光犀利,既有現代描述,又有個案操作,贏得受衆者的高度贊譽,並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此書是我國文化産業領域內首屈一指的最優秀人才培訓的經典教材,是我國文化産業經營管理領域的“黃埔軍校”的標准教科書。(摘自《晉圖專遞》)
目錄 
第一:全面推動一高質量起跳  
第二:文化産業離我們有多遠  
第三:如何在文化産業中“挖”出經濟效益  
第四:文化的金桶藏在何處  
第五:科學在前,決策在後  
*第六:暢銷書是這樣打造的  
第七:聲音的世界怎樣才能更完美  
*第八:從“世界三高”到中國版“圖蘭朵”  
*第九:動畫世界是一聲大蛋糕  
第十:中國下一個暴利時代是傳媒嗎  
第十一:媒體人痛並快樂著  
*第十二:大腕不可能輕易歎息(電影行銷)  
第十三:從行業“起跳”到産業  
第十四:站在國際文化視域之中  
第十五:好廣告是什麽 
*第十六:芝麻開門(文物收藏)  

文化産業>百度百科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産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産業概念界定爲:爲社會公衆提供文化、娛樂産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産業的範圍爲:
  1、 爲社會公衆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産品的娛樂産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制作、發行等。
  2、 爲社會公衆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産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産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産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産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産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文化産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産業 , 是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産業。被公認爲 “21 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 “ 朝陽産業 ” 或 “ 黃金産業”。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提出了文化産業(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
  幾年後,英國首相布萊爾又提出Creative Industry的新概念。直譯爲創造型産業,新加坡開始譯成創意産業,甚爲確切。
  英國的創意産業特別工作組給“創意産業”(Creative 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義:
  “創意産業”就是源于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産權的開發和運用,而形成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按照英國政府和專家的意見,“創意經濟”的範疇包括13個行業,即: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電視廣播等等。
  文化産業更爲廣泛;文化創意産業又高于傳統文化産業。
  創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複制,而是依靠創意人才的智慧、靈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創造、再提高,它是文化産業中真正創造巨額價值的部分。 
  英國是最早提倡創意産業的,他們列出13個行業:廣告、建築藝術、藝術品與文物交易、工藝品制作、時尚設計、時裝設計、電影及影像制作、互動休閑軟件、音樂制作、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開發、電視廣播。
  美國將創意産業分爲6類:文化藝術、音樂唱片、出版業、影視業、傳媒業、網絡服務業。
  補充新加坡將創意産業分爲3大類13個行業。第1類藝術與文化:攝影、表演及視覺藝術、藝術品與古董買賣、手工藝品;第2類設計:軟件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産品及服裝設計;第3類媒體:出版、廣播、數字媒體、電影。
  我國現在的文化産業標准是國家統計局發的《文化及其相關産業分類》,在具體實踐中,各省、各市都結合各自實際,有所出入。但這是唯一的官方標准: 
  第一部分 文化服務 
  一、新聞服務 
  1. 新聞服務 
  新聞業 
  二、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1. 書、報、刊出版發行 
  ⑴ 書、報、刊出版 
  圖書出版 
  報紙出版 
  期刊出版 
  其他出版 
  ⑵ 書、報、刊制作 
  書、報、刊印刷 
  包裝裝潢及其他印刷  
  ⑶ 書、報、刊發行 
  圖書批發 
  圖書零售 
  報刊批發 
  報刊零售 
  2.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出版發行 
  ⑴ 音像制品出版和制作 
  音像制品出版 
  音像制作 
  ⑵ 電子出版物出版和制作 
  電子出版物出版 
  —電子出版物出版 
  —電子出版物制作 
  ⑶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複制 
  記錄媒介的複制  
  —音像制品複制 
  —電子出版物複制 
  ⑷ 音像及電子出版物發行 
  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批發 
  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零售 
  3.版權服務 
  知識産權服務  
  —版權服務 
  三、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1. 廣播、電視服務 
  廣播 
  —廣播電臺 
  —其他廣播服務 
  電視 
  —電視臺 
  —其他電視服務 
  2. 廣播、電視傳輸 
  有線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服務 
  —有線廣播、電視接收 
  無線廣播電視傳輸服務 
  —無線廣播、電視發射臺、轉播臺 
  —無線廣播、電視接收 
  衛星傳輸服務  
  3. 電影服務 
  電影制作與發行 
  —電影制片廠服務 
  —電影制作 
  —電影院線發行 
  —其他電影發行 
  電影放映 
  —電影院、影劇院 
  —其他電影放映 
  四、文化藝術服務 
  1. 文藝創作、表演及演出場所 
  文藝創作與表演 
  —文藝創作服務 
  —文藝表演服務 
  —其他文藝服務 
  藝術表演場館 
  2. 文化保護和文化設施服務 
  文物及文化保護 
  —文物保護服務 
  —文化遺産保護服務 
  博物館 
  烈士陵園、紀念館 
  圖書館 
  檔案館 
  3. 群衆文化服務 
  群衆文化活動 
  —群衆文化館 
  —其他群衆文化活動 
  4. 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 
  社會人文科學研究 
  專業性社會團體  
  —文化社會團體 
  5. 其他文化藝術服務 
  其他文化藝術 
  五、網絡文化服務 
  1. 互聯網信息服務 
  互聯網信息服務 
  —互聯網新聞服務 
  —互聯網出版服務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 
  —其他互聯網信息服務 
  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1. 旅遊文化服務 
  旅行社 
  風景名勝區管理 
  公園管理 
  野生動植物保護  
  —動物觀賞服務 
  —植物觀賞服務 
  其他遊覽景區管理 
  2. 娛樂文化服務 
  室內娛樂活動 
  遊樂園 
  休閑健身娛樂活動 
  其他計算機服務  
  —網吧服務 
  其他娛樂活動 
  七、其他文化服務 
  1. 文化藝術商務代理服務 
  文化藝術經紀代理 
  其他未列明的商務服務  
  —模特服務 
  —演員、藝術家經紀代理服務 
  —文化活動組織、策劃服務 
  2. 文化産品出租與拍賣服務 
  圖書及音像制品出租 
  貿易經紀與代理  
  —藝術品、收藏品拍賣服務 
  3. 廣告和會展文化服務 
  廣告業 
  會議及展覽服務 
  第二部分 相關文化服務 
  八、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産品的生産 
  1. 文化用品生産 
  文化用品制造 
  樂器制造 
  玩具制造 
  遊藝器材及娛樂用品制造 
  機制紙及紙板制造  
  手工紙制造  
  信息化學品制造  
  照相機及器材制造 
  2. 文化設備生産 
  印刷專用設備制造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電影機械制造 
  家用視聽設備制造 
  複印和膠印設備制造 
  其他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  
  3. 相關文化産品生産 
  工藝美術品制造 
  攝影擴印服務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九、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産品的銷售 
  1. 文化用品銷售 
  文具用品批發 
  文具用品零售 
  其他文化用品批發 
  其他文化用品零售 
  2. 文化設備銷售 
  通訊及廣播電視設備批發  
  照相器材零售 
  家用電器批發  
  家用電器零售  
  3. 相關文化産品銷售 
  首飾、工藝品及收藏品批發 
  工藝美術品及收藏品零售
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及預測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市場以“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爲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起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爲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
  到2007年底,全國文化系統登記注冊的文藝表演團體達4512個,藝術表演場所2070個,演出經紀機構1024個,文化娛樂場所82174家,藝術品經營機構1112家,音像制品批發零售出租機構87137家,網吧13萬多家,其他文化經營單位11783家。文化市場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産品供給新格局和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的文化産品流通新網絡。
  2007年中國文化産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爲166.4億美元,其中核心文化産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9.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爲37.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39.9%,是2001年的6.1倍,中國文化産品進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觀。
  截至2007年底,中國經營性文化産業機構已達27.2萬家。文化産業日益成爲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開拓出文化産業新的發展空間;新聞出版媒體“整體上市”,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技術進步醞釀突破,廣電和電信産業的融合穩步推進;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這些與産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宏觀總體形勢都令人鼓舞。
  在金融危機從美國發端並蔓延全球之際,到2008年底爲止,中國文化産業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與感應最明顯的制造業特別是出口外向型企業相比,危機對文化企業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呈現集中爆發勢頭,對于一些堅持創新的文化企業來說,風暴雖然潛藏風險,但更蘊含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正好可以迫使中國下決心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會加速文化産業轉型的步伐。國家拉動內需、拉動消費、減少收入差別程度等政策的實施,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都會直接推動文化消費,直接推動文化産業發展。
  “十一五”規劃已經把文化産業作爲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確提出在五年內文化産業要實現年均15%的增長。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雲南、重慶、四川、河南、山西等諸多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目標,在規劃中都提出文化産業要高于GDP的增長速度。
  文化産業是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當代社會各種産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産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的作用,文化産業的資本盈利率比較高,文化産業方面投資熱將會長期存在。最後從消費角度看,文化産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73.html?tp=0_11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項迷思  by林乃文

六年來文創產業只聞樓梯響,口號多過實質,正期待新政府有所作為。臺灣文化預算比起先進國家明顯偏低,但我認為在談預算喊價式、宣示性加碼以前,必須先回到文化本位思考,莫以外行領導內行。市場、效率、鈔票、選票、工具化、產業化,本身並不是錯,只是據以作為文化核心看待,取代文化思維,無異殺雞取卵,結果不言可喻。文化諸君或各界賢達,請別再胡亂喧囂,先試著面對自己,老實問對幾個問題吧。
披頭四音樂、電玩「古墓奇兵」、小說《哈利波特》----他們有甚麼共同點?
一,都來自英國,二,都很賺錢。
1998 年英國率先正式提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的名詞,短短幾年擴散歐洲、美洲、亞洲、澳洲,被許多有意發展文創的國家或地區調整後採用,無論稱為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儼然是二十一世紀初全球化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熟透,加速文化力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國際社會間的綜合國力評比,除傳統國防、政治及經濟等有形的「硬國力」外,越來越看重文化力量、國際認同度等無形的「軟國力」。而軟國力的實質就是文化實力。
文化創意產業並非原發,而為橫向移植進入臺灣,搭配臺灣產業升級的需要,成為顯學。2002年遊內閣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重點。一時之間,文建會派遣去英國等取經考察的種子人才多如過江之鯽,或六周、或三個月,回國做成報告一堆洋洋灑灑。當時文建會還估計臺灣文創產業2001年的產值達到4,400億元臺幣,2008年,將達1兆1,600億元。這張支票自然是跳票了。
然而,「文化就是國力,也是臺灣的關鍵實力」的看法,仍是當今文化政見的主流;無論文化預算的「加碼」,或文化觀光部的願景,都充滿文創產業的經濟性語彙。事實上,臺灣多年來受困經濟力緊縮、外交情勢一路頹敗,多少將文創產業視為脫困突圍的靈丹妙藥。
只是,當概念橫移而來,經過東窺西望、囫圇吞嚥、而後理解的過程之後,仍須潛心靜氣,誠懇地檢視自我,方能做務實有效的調整,不重蹈政策淪為口號、無法落實的覆轍。本文絕非在汗牛充棟的分析比較中再添一筆,而是先試著問對問題:
1. 文化創意產業等於文化政策嗎?
著眼於「文化是好生意」,文創產業使得一向處於國家機構弱勢的文化部門,因有望晉身為「增產報國」的一員大將而變得重要起來,那種興奮之情身頗可體會。
但文化創意產業能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政策畫上等號嗎?
產業講究產值,獲利是目的。但文化是甚麼?文化是不論富貴貧賤都有接觸美好經典的機會,文化是對藝術品、對人格、對事物都懂得鑑賞分辨美醜的能力,文化是販夫走卒行為舉止都能有的氣度。文化可能是一個穿199元襯衫的人,卻能分辨得出南管和北管音樂,雖然這並不能幫他賺到甚麼。文化有其非功利力的一面。
在將本求利的資本主義社會裏,文化更具備「人之所以為人」的教養功能,釋放人在工具理性所囿的個性與獨特。創意也由此而生。
現代企業講究創意,發現創意往往為致勝關鍵。但創意的源頭並不是獲利,文化的本質也不在獲利。若因豐沛文化力而衍生高產值,很好,財富可以回頭滋養文化環境,促進優秀人才投入,甚至協助國家產業轉型,這是良性循環。
但著眼於獲利,對文化藝術要求立竿見影的產值,就有點本末倒置了。國家的文化政策,本應建立在對全體國民人心品質的塑造上,從文化的層理譜系:從常民文化到純藝術,從傳統藝術到前衛實驗藝術,從基礎文化教育到專業文化,做整體的規劃與資源分配。然文創產業匆匆迫降,文化主管機關亂了譜、錯了套,無功而返其實是最自然不過的結果。
甚至,文化政策已被非文化邏輯所主宰,「效率」及「工具化」的思維,進一步敗壞臺灣厚度嫌不足的文化環境。不管是「五年五百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條例」,動輒指標式地希望在幾年內達成諸多目標,將「文化創意」當作可快速增加GDP、提高就業機會的賣點。將文化視為工具,文化的格局不升反降。藝文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事實上這幾年,藝文基層的憤怒正漸漸升騰,隱而未發而已。
文創產業策略將重點放在商業設計、創意家具、創意生活、紡織與時尚、數位和傳統工藝技術,這些顯而易見容易「變現」的文化產品上,或許無可厚非。但一個國家的文化視野以及全文化的想像,也收縮到這個範疇來,就實在太可悲。就精神面來說,更是文化的倒退。
2. 文化可以被「觀光」嗎?
現代觀光產業的趨勢,從地景式的搜奇心態發展到文化性消費。觀光加入文化層面,而文化則增值一個地區的觀光潛力。當我們去西藏、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旅行,著眼並非這些地方社會特別富裕進步、或哪個地理景觀奇異瞠目,而是希望體驗其生活與文化。從這角度,文化當然是可以被「觀光」的。又如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都會,人口約三分之一流動型的國際觀光客,人潮帶來錢潮,無形也擴大了文化藝術的市場。
但一個國家文化生活與價值若建立在創造「產值」之上,只會產生淺碟式的文化,結果是一下子被看光光!試想一個地區,全部文化資產均「觀光化」,這樣的國家你會想參觀嗎?參觀多久?參觀幾遍?一旦工具性思維成為主宰,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文化國家,充其量只是一個重商國家,吸引地球村居民來從事商業活動。事實上幾年前社區總體營造漸漸疲軟的原因之一,正由於所有鄉鎮改造的結果越來越顯得一致----一致地觀光化。
英國在1997年成立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根據2003年前去考察文創產業的桂文亞的觀察分析:英國政府之所以能將「文化」、「娛樂」、「體育」、「媒體」四者加在一起成為一個部門,因在英國,「文化就是生活」是一種實踐,而不是概念,娛樂、體育、媒體早已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臺灣是否適合能如是複製?頗值商榷。我們必須誠實地說,過去臺灣的文化預算偏低(只有百分之一點三),文化政策作為妝點,文化主管酬庸性高,文化議題也普遍不受重視;當然,文化也不是臺灣外銷的強項。文化主管機關升格,原意在提升文化在政策上的層級。倏然與觀光合併,對先天不良的文化說不定反起排擠作用。不能化為觀光產值的文化,漸漸淪喪;而觀光式的文化,大行其道----這就是一個所謂「文化國家」的願景嗎?
3. 文化可以跳過內需市場而逕行外銷嗎?
臺灣可以乘遊艇的人不多,而大量外銷遊艇;臺灣可以不騎自行車不多,而大量外銷自行車;臺灣人可以用不了那個多臺電腦,卻成為晶圓代工大廠。但是,文化可以嗎?
文化可以產生自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文化的地方嗎?藝術可以自與人民土地生活都無關的真空管生產,直接外銷?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的養分來自生活,越來越多欣賞人口,擴大藝文消費市場,整體藝文水準提高,自然刺激藝文創作的水準更精煉、更高深,足以具備國際競爭力;像金字塔般,先有廣度,自有高度,這才是文化的健全生態。
譬如臺灣的表演藝術,有雲門舞集、有無垢、有優劇場,這些有國際市場的藝文團隊,是臺灣奇蹟,也證明臺灣的表演藝術有放眼國際的潛力。也因此國內逐漸產生藝文補助政策,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科系大幅增加,但整體文化消費市場,與這些團隊崛起的年代相比並無太多增長,這是一大隱憂。有多年前國片紛紛投入影展而疏離本土市場體質轉弱的前車之鑑,文化主管機關在思索國際交流方針、創造外銷數據的同時;更應該健壯內需市場,從教育上和制度面,創造國人普遍更多欣賞表演藝術的機會。因為文化藝術,不能是一朵失根的蘭花。文化藝術必須富植於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是國民權利的一部分。
雲門舞集林懷民曾說:「我們常說人的氣質要薰陶,文化要培養。培養與薰陶都暗示著長時間的作為。個人如此,國家的政策的營造與落實,更是如此。如何把文化經費真正沈澱為全民的文化教養,才是政府推動文化政策需要關心的。」
4.文化等於好生意,所以政府可以當作企業經營?
文化是好生意的說法,不知道是否暗示藝術家成為生意人,或暗示政府可以做生意首腦?不過至少觀察這幾年文化主管機關的作為,很將後者當作指導原則似的。請自問:政府的角色和企業真的一致無異嗎?從朝到野一致服膺市場性原則的國度,就是我們國民的幸福願景嗎?
那麼保護弱勢、維續傳統、協助小眾、精緻、非主流和前衛原創藝術的永續發展,使人不論貧富貴賤都有接受教育文化的權利,這些市場經濟做不到的幸福,由誰來維護?
站在市場的角度,這也是與民爭利的不公平競爭。政府本是納稅人繳錢、選舉管理者,創造集體更大福利的組織;卻利用國有土地資本,動輒ROT、BOT、OT出去,無異集最大資本聚歛的超級大包商,將原本規劃、執行文化政策的責任,發包給中遊----具備雄厚資本的文創公司,若搞得成功是政府「知人善任」,搞不成功也是承包商「經營不力」,真好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啊!
這場政府擔任大莊家的市場遊戲裡,文化創意根本----創作者,便淪為資本市場的最下遊、永無翻身成為分配的最弱勢了。
實施創意產業最「悠久」的英國已開始檢討文創成果,越來越強調個人的(individual)創造力:「創意產業源於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才華,透過產生和開發為智慧財產權之後,具有開創出財富、就業的潛力。」
而南韓自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方針,《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將第一個五年 (自1999至2003年)分三步實施。第一階段在法律、資金、人才、組織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打基礎;第二階段在發展外向型產品,開拓海外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第三階段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產業經營。反觀臺灣的文創產業,似乎想畢其功於一役,反顯步驟錯亂、欲速則不達。五大文化園區率先編列大筆預算發包興建,而制度、人才、資金募集與組織的基礎工作上,則看不見任何完整的規劃和想像!
文創產業的根本在文化,弄壞了文化,再高超的行銷、再精密的會計、再豪華的劇院或園區,也不過像「《長阪坡》沒有趙子龍,《空城計》沒有諸葛亮」!
(首登載於1101期《新新聞》:沒有文化,哪來文化創意產業?)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2926

台長: 阿楨
人氣(797)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移民上海》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企業無限公司》

圖博館
科技日報評“故宮首開夜場”:用力過猛

2019-02-19夜,故宮景象經媒體渲染鼓噪,引發一場全民狂歡。且不說文物保護問題,故宮不是青樓,為招徠生意可隨意打扮!試問,光怪陸離中,帝王風範安在?絢麗流華里,禁城威儀何存?把故宮打造成為朋友圈第一網紅。從一票難求到追捧圍觀,期待、狂歡過後,恐怕更多是失望和質疑——四個字簡單來形容:用力過猛。
  回應
媒體就是這樣,不管你做了什麼都要給你挑出個花來
小文青張口來一句“我理解的故宮是……”,其實你理解的啥,除了你自己,沒幾個人關心。故宮的大紅大亮大福字,這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式喜慶景象,和春晚一樣,圖個熱鬧和喜慶。

美國《華盛頓郵報》:從故宮亮燈到夜晚經濟

  紫禁城歷來在夜間禁止除皇帝、“幽靈”和來訪達官顯貴以外的任何人入內,但在本週二(豬年元宵節)黃昏後,隨著中國慶祝春節結束,該建築群被燈籠和其他燈光點亮。這是紫禁城在94年前化身為故宮博物院後首次在夜間對公眾開放。
  雖然在很多國家,夜間參觀博物館已不是新鮮事,但該創意使已有近600年歷史的故宮更年輕並使傳統文化進一步貼近公眾。中國的電視臺還在播放展現故宮文物修復人員的工作、館藏寶藏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紀錄片。
  相關新聞
兩岸故宮此消彼長: 2018年參觀人數1700/380萬;文創營收70/6億新台幣
何去何從 故宮處境越來越尷尬:政院敲定由獨派台灣史專家吳密察掌故宮,引發外界「去中化」疑慮。
2019-02-21 09:33:42
阿楨
文化4.0政策時代 2019-03-05 聯合報 劉維公(東吳社會學系副教授)

  文化4.0來勢洶洶。對創作型態、藝文傳播、經營模式、到人才培育等文化發展各個層面,它都帶來劇烈的衝擊。
  文化4.0的形成與第四次工業革命息息相關。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倡議者施瓦布(Klaus Schwab)的界定,大約在一七六○年到一八四○年期間,鐵路的興建與蒸汽機的發明引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十九世紀晚期到廿世紀初期,由電力與生產線所帶動的大眾生產促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一九六○年代的半導體與大型主機、七○與八○年代的個人電腦,以及九○年代的網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造成當時人類生活世界根本結構上的改變。來到廿一世紀的今日,施瓦布指出,物理、數位元與生物三大科技領域的大融合(例如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激發出再度顛覆世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參考施瓦布的時間架構,我們可以從很多層面來勾勒文化1.0到4.0的演變。例如,文化的大眾傳播載體從印刷品(1.0)、電視機收音機(2.0)、電腦(3.0)、演變到智慧型手機(4.0),而這些載體是影響人們享用文化的關鍵因素。在文化4.0時代,人們一支手機在手,就可以擁有豐富的藝文內容產品,同時得到更即時以及更多互動的體驗。
  展演方式的虛擬數位元化,是文化1.0到4.0的一大特色。例如:博物館的設立,在文化1.0時期會選擇放在傳統神殿式的雄偉建築,例如倫敦大英博物館;在文化2.0時期仰賴建築師創造新奇的展覽空間,例如古根漢美術館;在文化3.0時期則是致力於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例如倫敦泰德美術館;不同於前面三個時期仍以實體空間做為藝術品展出與參觀的主要場域,進入到文化4.0,如何運用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空間,為人們帶來更沉浸式的藝文享受,將變得越來越為重要,代表性案例是谷歌文化機構(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所設立的藝術與文化網站。
  全面審視文化4.0,是政府當務之急的工作。它將大大改變主事者對文化基本法與文化內容策進院的看法。缺乏文化4.0的視角,是現今台灣文化政策的一大隱憂。
2019-03-05 09:30:09
阿楨
文創難做! 花創慘賠8年閉門掙扎 2019-09-15 聯合報

文創是門好生意,但實際做起來卻虧損連連!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民國九十六年起,陸續將台灣菸酒公司繳回的舊酒廠土地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全台共有台北、花蓮等五大據點,但花蓮園區營運八年持續虧損,七月初承包商關閉營業場館,所有駐點廠商都被請了出去,地方憂心「是不是倒了?」
花蓮文創園區於民國一百年委由新開公司營運,維護費、租金與權利金每年得繳近千萬。接手時園區內廿二棟歷史建築都是空殼,且沒有建物使用許可,營運團隊花了上千萬元申請,還花一大筆錢加裝空調,第一年就投入八千萬元;合約中規定,十五年營運期間新開必須投入一億多元,但新開在第三年就「達標」。
團隊接手初期,每年固定舉辦花創花酒節,另也與企業合作舉辦超跑、老車聚會等,每年活動多達上千場,吸引不少人潮。後來業者為求盡早達成損益兩平,調整經營方式,近年人氣逐漸消退。去年二○六花蓮地震衍生的高額建物修繕費用,成為壓垮園區的最後一根稻草。
新開公司三月透過立委蕭美琴,向文化部請求協助,園區營業場館也從七月一日起關閉,店家全數撤出。地方熱議園區「是不是倒了?」雙方都否認解約。
不只花蓮文創園區遇到問題,文化部的五大文創園區,除台中文化資產園區屬公辦公營無虧損問題外,民國一○二年委外的台南文創園區,起初經營遇到瓶頸,去年底團隊調整後漸入佳境,才有盈餘。
最「年輕」的嘉義文創園區民國一○五年委外,被文化部定位為傳統藝術創新園區。園區執行長孫育晴表示,因定位本來就非熱門展區,每月需三百萬元營運金,至今收支無法打平。而最賺的華山文創,也是足足花了六年才達到損益兩平。
2019-09-15 07:42:23
阿楨
故宮上新護膚品了!網友這次慫了……2019-10-19 中國新聞網

對於很多人來說,故宮文創最具吸引力就是產品的設計。“故宮紫檀護膚品”也不例外,瓶子外觀包含很多故宮元素,部分成分萃取自紫檀木,由中國紫檀博物館提供原料。
目前,三件套價格為2380元,五件套為3980元。在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小程式,三件套已經售罄。
有網友表示,瓶子是真的好看。不過,也有網友評論,價格確實有些偏高。
近幾年,故宮文創可謂火爆,其產品不僅把文物和現代元素融合,還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頗受年輕人的喜歡。故宮文創的種類也一再拓寬,從明信片、鑰匙鏈、包包、服飾等,擴展到了美妝領域。
去年12月,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館發佈“故宮首款彩妝”——故宮口紅。
故宮口紅包含有6個色號,均來自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紅色國寶器物。口紅的外觀設計,則從清宮後妃服飾與繡品汲取靈感,一個外觀設計對應一款色號。目前,口紅價格為199元。
今年十月,故宮彩妝家族又添新成員——氣墊粉底。產品蘊含人參根、蓮花、蜂蜜等提取物,而粉底外觀設計則源于古人品鑒的雅好,目前售價為299元。
幾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吸引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稱,故宮出品,每次都是高顏值。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面對文創也要保持理性,價格、品質等因素都應在觀察範圍內。
故宮彩妝版圖不斷擴大,你準備入手嗎?
  回應
三件套2380,一件800了,這比180一杯的宮廷玉液酒還貴鴨。
如果是洋貨,就沒人喊貴了,
所以這也是好事,中國也要逐漸地在高端消費品方面建立自己的話語權。
2019-10-20 09:40:17
阿楨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2020-10-18 觀察者網

著名編劇汪海林最近在觀視頻發表了一個演講,嚴厲地批評了最近幾年娛樂圈火爆的流量偶像現象。
  雖然我從感情上贊同汪海林編劇對於娛樂行業的批評,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互聯網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首先,忽略了長久以來國內對於偶像文化產品的龐大需求。90年代的港臺偶像明星風靡內地,到了2000年,國內的偶像市場則是韓國偶像的天下,國內自己的文化娛樂產業的創作群體有段時間在“韓流”的打擊下潰不成軍。
  國內偶像如鹿晗、吳亦凡、王一博、肖戰等人,那時還都默默無聞。但是中國偶像市場在這些人出名之前早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並且發展到相當規模。正是由於國內資本注意到了偶像娛樂市場的巨大前景,中國內地自己的偶像團體開始湧現,比如在2012年,模仿日本偶像團體的內地女子偶像團體SNH48在上海成立。
  從一開始,國內的偶像團體就有非常濃重的日韓痕跡。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走過這樣一個從模仿山寨別人到自主研發創新的過程,連華為剛創業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的“二道販子”。
  在今天發達的互聯網環境下,文化娛樂產品的供給和傳播的成本很小,如沒自己的偶像產品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外來的就必然會來佔領我們的市場。
  不僅僅是偶像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中,國內目前在面對海外文化產品的競爭時依然還是攻少守多。其因是國內文化產業還處手工作坊時代,而國外已工業化。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稱,國內電影創作和製作的標準幾乎為零,好萊塢有800多個工業標準,不但節省劇組的時間和成本,還可以保障穩定的拍攝水準。
  而在偶像產業裡,韓國偶像產業的流水線製造和工業化運營雖也有不少缺點,但確保了長期輸出大量有市場競爭力的偶像團體和品牌,新的偶像一代代的湧現,還能一直輸出海外搶佔市場。
2020-10-19 08:34:08
阿楨
“酷日本”還酷嗎?陷入迷走的日本文創戰略 2021-01-11 觀察者網

在外界的印象中,日本似乎是一個具有極強文化輸出能力的創新大國。動漫、遊戲、時尚乃至日本料理都能成為流行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自小泉純一郎首相任內起,日本政府就開始借鑒歐美國家的“創意文化”概念,試圖在傳統動漫、影視、出版等內容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文化領域的更新反覆運算。一方面借此增強日本的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拉動其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這些考量下的直接產物,便是最近十餘年來為歷屆日本政府、尤其是此前安倍內閣所津津樂道的“酷日本”(Cool Japan)。
被寄予厚望的“酷日本”戰略確實曾引發日本文創產業的投資熱潮,各種官方和私人資本都前赴後繼參與其中,但數年來取得的成績乏善可陳,甚至還出現了國有資本流失的窘況。而日本的文創產業亦如日本媒體所評論的那樣:“正陷入迷走的狀態之中”。
  回應
主要是日本這個國家太保守了,日本現在還是二次元的動漫遊戲文化,但現在國際主流都是3D,不論是歐美中。日本的動漫看起來還勉強,但是主力幾乎都是十幾二十年的老動漫,一個主筆既要負責故事創作,還要負責美術創作,這完全是小作坊式的創作方式。反觀中國幾乎是以小說為藍本創作,分工明確,也更加專業,品質也是穩步提高。未來,取代日本動漫,已成定局。在網路手機遊戲時代,日本遊戲行業,徹底被韓中打成豬頭。
我們要吸取日本文化產業失敗的教訓,第一就是產業分工要清晰,提高了專業化程度,才能提高產品品質。第二就是要與國際新技術接軌,現代文化產業是以新技術為載體的新產業。第三就是不能封閉思想,要培養大眾的審美,而不能形成獨特的審美。獨特的審美短時間能保護自己的文化產業,而長時間來看,會讓自己的文化產業缺乏競爭力。
2021-01-12 08:59:16
阿楨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16中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達到史上最多的原因

受電子書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街頭的書店不斷減少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中國的書店數量卻不斷增加。
2002年至2012年,受租金飆升和互聯網發展的衝擊,中國的書店遭遇寒冬,近半數書店倒閉。民眾習慣了在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去網上以五六折的價格購買。但最近5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共有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全國不足1萬家,而2019年全國書店數量達到16萬家,堪稱史上最多。
書店數量增加,首先是經濟力量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有五六百家大型商場開業。很多商場為了提升格調,都會開設散發文化氣息的書店。裝飾前衛、藝術感十足的書店層出不窮。經營者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而是想讓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在書店駐足閱覽後,再去餐廳就餐,享受購物的樂趣。
其次是文化力量的結果。經營者會尋求一些提高書店盈利的方法。比如售賣咖啡或零食。很多書店還會進行製作咖啡、插花的教學以及音樂教室等活動。一些書店每年舉辦的相關活動超過300場。店員表示,“書籍的毛利潤在30%左右,咖啡是50%,而體驗活動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最後是政治力量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全民閱讀,通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來促進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戰略之一。

日媒:“包不包書皮”,折射中日不同文化

日本雅虎新聞網2021-02-22中國人不解日本人為何特意包書皮?
跟一位中國朋友去上海某書店時,我們聊起這個話題。我問“中國人為什麼不包書皮呢?”朋友反問“為何日本人特意包書皮呢?”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是為了不弄髒書,也是習慣。但中國朋友說:“畢竟買了本書,想向周圍人炫耀一下,因此沒必要包。”確實,我如果偶爾買到一本有深度的書,也會產生“擁有這本書很值得驕傲”的感覺。中國人注重面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背景(楨:? ),人們才不包書皮。
2021-02-28 09:11:48
阿楨
女方意外懷孕想結婚,男方用女拳言論來回復 2021-09-18

我自己這段事時間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和他聊完才發現這個人講話就是巧。你想,他說想要,就要負責,人家催他結婚他沒辦法拒絕。他說不想要,人家去墮胎,他也要負責,而且勸女友墮胎這個事情很可能會變成他以後的污點。所以他就是死活不表態,就是只說自己“完全尊重女方的選擇”。
他和我聊天講自己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也是講得很漂亮,就是說婚姻應該是兩個成熟的人一起的決定。他認為自己和他女友都不夠成熟,所以不適合走進婚姻。認為他女友想結婚就是被傳統錯誤的思維束縛,自己和婚姻不應該成為他女朋友的枷鎖。然後再講了一堆婚姻怎樣束縛女性的東西,這種套話我也很熟悉。
我和他談了談孩子出生後的撫養費問題。他講得姿態真的很漂亮。首先底一句話是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他作為孩子的父親孩子想上戶口他肯定配合做DNA。然後他也願意“拿出比別人更高的比例”去給孩子的母親養育孩子。他說願意拿出一半的遠高於法定的工資去給他女朋友養孩子。
我當時聽了其實挺生氣的。因為我知道這男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他講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他不願意出錢。他父母不出錢,他就拿自己那麼點工資簽合同。現在給的比例已經比法定高了,你打官司也討不到好。
遇到這樣的男的我反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聽他給我上課,教育我怎麼把話說漂亮。而且我覺得類似這樣的男孩子會自上而下的變得越來越多,根本攔不住他們變多。而且越是這樣的男孩子初始階段對女性越有吸引力,他大學期間別人知道的女朋友就十五六個。傳統思維想要結婚生孩子組建穩定家庭的男性在這些男性面前競爭力很小的。
  回應
女拳配渣男,天造地設的一對

影視劇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
  回應
影響很大。以我身邊為例,當年古惑仔流行的時候,身邊的混混女人緣驚人。而且很多人就算不是混混也喜歡穿那種混混的衣服。然後是F4流行的那會兒,身邊長頭髮的男的,幾乎都女人緣大增,這裡面也包括一些強行留長髮的。
影視娛樂是比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政課更加強力的思想改造!
 新華社:宣揚暴力、靈異,變味的“劇本殺”引擔憂(回應:又要禁了嗎? 這就是文化產業為什麼好不了的原因。官方一直在看各種文娛產品不順眼,但關鍵是要能提供類似甚至更好的競品。)
2021-09-23 10:22:34
阿楨
人民幣不好賺了 不敵陸企強攻洋品牌加速撤離中國 2022/02/08 中時

不久前一位在大陸有大量粉絲的好萊塢明星感嘆道:「人民幣愈來愈難賺了」,其實不只好萊塢,許多西方企業這些年來大賺人民幣的盛景也早已顯露疲態,許多人認為是成本上升導致經營環境惡化與政治因素干擾,倒不如說是外商這些年因為太容易賺錢而漸趨怠惰與傲慢,趕不上市場的快速變化而遭到淘汰,政治問題只是對外企雪上加霜罷了。
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西洋時尚品牌、尤其是接近一般民眾快時尚,在幾年內迅猛擴張的速度讓外商們見識了中國市場無與倫比的力量。在中國網購經營5年多的美國品牌Urban Outfitters(UO),因為沒有實體店,退得比較快速乾脆。還有GAP與其子品牌Old Navy都傳出結束中國業務,想要打包出售;美國品牌Forever 21第2次退出中國市場。英國廠商TOPSHOP、電商ASOS更早以破產與嚴重虧損而退出中國, ZARA、H&M等歐陸系快時尚品牌也都接連關閉實體店。
首先是外商多數在市場高度熱絡時進軍大陸,當時大陸消費者喜愛洋品牌的品質並且樂於追捧其品牌形象,每家快時尚都加緊速度快速擴張狂撈人民幣,既忽略了企業經營的體質,也不注重在地人才的培養,一旦市場出現新趨勢,轉型與調整變得百般困難。
此外,外商管理階層由於自視甚高,完全未能體會到大陸網路消費形態快速變化造成的影響。快時尚對供應鏈要求採用商品策劃、生產到零售一體化控制的銷售形式,或稱為SPA模式,把一般12周壓縮到3-4周,以實體店銷售與存貨來決定生產量,並要求廠商快速回應,以減少庫存壓力。這種模式被延用已有近30年時間。
但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網路商業快速發展,最流行且效率最佳的購物方式是「工廠直供」與「直播帶貨」。大約只要1至2周,對市場脈動的反應非常即時,但一般西方快時尚仍偏好實體商店的活動與擺設,以及網路商店的促銷活動。
大陸本土廠商學習能力強,對市場反應敏銳。在商業環境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激烈的競爭磨練出一批一批身經百戰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以最接近消費者需求的態度,在身段高傲的外商尚未察覺前,早已悄悄地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摸索最適應大陸社會現狀與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大陸國產貨崛起一部份是因為時尚購買主力的年輕人已經換上了成長環境與歷程完全不同的新生代,他們的在文化上較有自信,也對到處充斥的洋品牌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心理需求。
2022-02-08 07:38:30
阿楨
北京為何重啟地鐵便利店? 2022-02-07 中國新聞週刊

從2021年12月開始,北京地鐵將陸續新開130餘家便利店。北京地鐵便利店,還是在17年前。然而2004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地鐵站廳、月臺、疏散通道禁止設立商業攤點。
深圳平均每3136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和上海分別為3491人/店、3856人/店,而北京是9919人/店。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便利店為什麼會比較少呢?
城市的便利服務體系,有三個最主要場景點。第一是辦公區域和寫字樓區,這是便利店最集中的區域;第二是社區,這些店鋪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第三就是交通節點,比如地鐵網站公交網站,這是解決通勤中應急需求的最佳場所。
北京優先建住宅後建商業配套,當時開發商普遍對商業配套重視不足。北方冬季夜晚漫長、客源稀少,大大增加了便利店的運營成本。
除去房租,便利店最大成本其實來自人力成本。 北京為什麼有很多夫妻店小賣部,就是因為經營者就是店主本人,即使微利也能繼續。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北京發展較快的便利店,很多都用技術手段減少員工數量,在流程上也盡可能自動化。知名便利店品牌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開了不到200家店,而當前“便利蜂”在北京門店已經超過500家,比全家、7-11和羅森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店面總數還要多。未來北京地鐵便利店的數量將可能達到1000~2000家。
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地鐵虧損運營,地鐵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地方政府補貼。據2020年的資料,北京和深圳地鐵票款收入分別為41億和36億,而運營成本則分別為184億和133億。北京地鐵集團獲得了104.63億元的政府補貼,而深圳地鐵集團則盈利111億元。深圳地鐵採取“站城一體化”的商業開發模式,不僅在地鐵站周邊興建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或住宅等建築,還對與地鐵聯通的獨立地下空間進行開發,獲得升值效益。
  回應
北京2021年統計擁有657萬輛汽車,通勤基本是靠開車接送孩子,上下班。去便利店停車太不方便,購物不如去大型超市,何況現在京東生鮮什麼都送到家。
便利店沒前途,日本的便利店也是每況愈下,現在基本上就靠外國打工仔撐著
2022-02-08 07:46:35
阿楨
年輕人怎麼又愛趕集了? 2022-02-11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集市與城市集市也有了新的變化。
集市,原本是一種定期集聚進行商品交易的活動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定期的空間集聚現象。
集市誕生後,許多有關的活動也隨著產生,如趕集、趁墟、趕街、趕場等等,這些活動在如今的鄉村還尤為常見。
鄉村集市保留了以往一貫的商品,如蔬菜、零食、鍋碗瓢盤等等,但隨著科技的創新化及媒體平臺的發展,許多鄉村大集進入了大眾的視線,成為網紅大集。以往鄉里人喜歡跑到城裡進貨,現在反而是一些城裡人想要感受鄉土氣息與熱鬧氛圍而跑到鄉村大集裡進行採購。
比如寧夏銀川,目前其鄉村市集在直播的帶動下吸引了不少的客流量。如距離銀川市區不遠的金貴集市,交易著各種各樣的糖果、小吃、麵食。,這個占地近3.5萬平方米、有近300家商戶的鄉村大集,在每逢日期尾號為1、4、7的開集日中,平均吸引了近萬人次的人流量,若是恰逢節假日高峰,這一數值可高達3萬人次。
同樣在哈爾濱的鄉村大集中,也形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不同的文化民俗下,許多農村的趕集習俗或日期並不一致,如有的村1號趕集,有的村5號趕集,這一點倒是和廣西農村存在的“嶺頭節”有些類似。
在這種幾乎每天都有大集的情況下,許多村子輪流“坐莊”,為鄉村集市帶去連續不斷的客流量。在時間的發展與人員的管理規範下,鄉村集市越來越大,產品品質越來越好。
除了鄉村集市外,城市集市也紛紛興起。不過與作為農貿品交易、更接地氣的鄉村集市不同,城市集市往往更加地高端化、新穎化與個性化。在城市中,許多依託購物中心、步行街、景區的集市紛紛出現,涉及文創類、體驗類、主題類商品。
城市集市如今在媒體網路平臺上受到許多90後、00後的追捧,其中小紅書上搜索“集市”就能找到42萬+篇筆記,北上廣深、杭州、長沙等地的集市赫然在列。
上海網紅集市的蓬勃發展就不用說了,豫園舊校場路整條超長的校場復古集市、大學路的天地創市集、康定路的近1000平方米的Vintage集市及外灘金融中心的BFC夜市等等數不勝數,吸引了無數當地及外地的遊客。
作為網紅大城的成都,其集市經濟發展也很熱鬧。錦江畔的文創商品集市在每月推出一個主題集市下,至2022年1月中旬,已舉辦7大系列主題活動,吸引了300萬人次。
  回應
逛集市,除了熱鬧有人氣,更重要的是說不定會遇上自己意想不到的新奇玩意。
2022-02-14 10:21:00
阿楨
又醜又萌的馬踏飛燕玩偶,憑什麼出圈?

醜醜怪怪,可可愛愛。近日,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一款“馬踏飛燕”毛絨玩具,因其酷似“驢踩雞”的醜萌設計,很快被網友送上微博熱搜,並創下甘肅省博物館旗艦店人氣收藏榜、銷量榜的TOP1。同時,該玩偶走紅也帶火了甘肅旅遊業,2022-07-06搜索甘肅省博物館周圍的民宿和酒店顯示均已售完。
  盤點國內外“醜萌”文創
“玩具又醜又怪,怎麼這麼多人買?”其實,美學不僅僅只有“美”這一種形態,還有崇高、荒誕、醜、沉鬱等等。就像中國的傳統戲曲中有一個特殊的行當“醜行”(花臉),在西方 “小丑”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同理,中西方文創領域,創意設計者對文物活化利用的理念也一直隨著時間在發生變化。例如,大英博物館文創產品“賣萌”同樣有一套。2017年,推出一套小黃鴨紀念品,奶凶奶凶的鴨子們或裝扮成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或身披古羅馬戰士或者維京海盜的鎧甲、或頭戴印第安人的羽毛頭飾,以此來展示大英博物館包羅萬象的藏品。
  近年來,三星堆博物館不僅成為了熱搜“常客”,由三星堆“搞笑”文物為原型的文創產品也成為大家的熱議的話題。從古蜀萌娃微信表情包到青銅縱目面具霜淇淋;從青銅鳥提籠架鳥到三星堆川蜀麻將擺件……僅2021年入館人數就達146.8萬人次,文創銷售超過3000萬元。
  “讓文物活起來”是文博工作在新時代的一項新課題。據統計,我國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博物館數量接近5800家,僅國有可移動文物館藏數量更是超過1億件(套)。中華數千年歷史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精神財富,如何讓這些沉睡在博物館裡的超級國寶IP發揮應有的價值,或許甘博式的“萌化”創意就是一個值得探索“偏方”。
  相關新聞
港媒:超900件紫禁城珍品在香港展示,2022年7月門票已售10萬張
兩岸故宮文創PK: 北京故宮文創2019年約新臺幣15億元;臺北故宮預估2020明6.8億元。
史上最慘!收入剩1% 故宮:等疫情趨緩恢復 2020/05/07
故宮南院遊客續縮水 一年不如一年 2018-01-06 聯合報
陳其南要「故宮台灣化」 2018-07-17中時電子報
故宮南院轉型「東亞福爾摩沙」 2018-09-05 聯合報
2022-07-09 08:11:41
阿楨
日媒:日本書店或許能學習中國同行

日本SAKAMAGA雜誌2022-07-12 互聯網資訊大潮下,書店行業邁入全新階段。除了一些極有個性的小眾書店和有實力的大型連鎖書店,日本大多數書店都面臨存亡問題,實體書店20年減少一半以上。中國,新開書店數量卻在增加。首先是通過空間設計打造高顏值和舒適閱讀環境,自帶流量成為網紅“打卡地”。此外,除了閱讀,不斷拓展咖啡、美食、文創及雜貨等。日本也有書店嘗試跨界經營,但與中國根本無法相比。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拓寬銷售,控制成本等手段,原本與日本書店一樣難以為繼的中國書店正重煥生機。中國人靈活的思考和探究心值得借鑒。

日媒ENCOUNT發現:中國漫畫進日本,主打兩類內容:一是穿越“異世界”,多表現為女主角穿越到古代王朝的故事。另一是大女主 ,多表現為漫畫女主角克服困境,憑藉自己的能力闖出一番事業,與男主角相愛,不一味依靠男主角,可說是女性版半澤直樹。

風格書店的大時代來臨 2017/02/23

TSUTAYA BOOKSTORE降落台灣了,和「全球最美的20間書店」之一的蔦屋書店,同屬日本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集團。
無論是日本蔦屋,還是台灣誠品,都不是單純開著書店,代官山蔦屋書店成立之前,負責的人員曾前往誠品參考其營運模式。但幾年過去,前者卻發展出一套比誠品更細膩完善的營運心法,大步領先在前。2015年,結合「家電」與「書店」的二子玉川蔦屋家電開幕,是CCC再次跨界的新嘗試。
2022-07-14 08:15: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