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2 08:05:02| 人氣6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沙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斐蓮娜的《沙籠:失落的文化搖籃》詳述了以法國為主的歐洲沙籠史,文化法文系林玫君教授的推薦文更以反思性女性意識、精簡地介紹其沙籠史,可惜網上難尋反思性女性沙籠史資料,反倒有男性俱樂部,不然就是馬來語saron裙子,或獨籠:臺灣智庫「文化沙龍」

 

 

集合不同領域的學者就不同議題共同討論,其精神不但須符合二十一世紀 ... 因此「文化沙龍」的初步目標在於營造臺灣文化重新追溯與創新的風潮,冀望參照歐 ...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ttt/servlet/OpenBlock?Template=Home&category_id=27&lan=tc&BlockSet=

 

《沙籠:失落的文化搖籃》Europaiche Salons : Hohepunkte einer versunkenen weiblichen Kultur(左岸文化 2003)

 

  沙龍屬於歐洲文化史當中最引人入勝的現象之一。從文藝復興時期雛形初具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銷聲匿跡,沙龍為女性文化及精緻高貴的生活形態建構了一個開放空間,並賦予母系社會一個璀璨的面貌,吸引人一探究竟。才智充沛的思想之翼、智性的光輝、交織錯綜的男歡女愛以及義無反顧的政治反叛,這種種元素共同刻劃出此一以交談為主的社交活動的特徵,而位居中心位置的往往是婦女。本書首度展示出多層次的傳統和沙龍這個文化小世界當中的各種概念,並凸顯出歐洲沙龍生活當中最為迷人的婦女角色。沙龍女主人(Saloniere)一詞原本僅指「追求性靈的富家仕女」。她們對文化遺產及值得發掘之物具有敏銳的嗅覺,在社交應對方面天賦異稟,個性上對比分明且常帶怪癖,這些特質對她們的同時代人散發陣陣吸引力。而本書的目的,即是回溯這個「失落的樂園」,讓人們重新發現它,並去享受其中對未來具有發酵作用的歷史光輝。

  作者簡介

斐蓮娜.封.德.海登-林許(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大學主修音樂、哲學及羅曼語文學,獲文哲博士學位。現任出版社代表、譯者及編輯等職。著述及譯著有《自我消融的儀禮》(1982);《相互矛盾的輪廓》(1986,齊歐朗原著);《閱讀文學》(1989)現居巴黎及慕尼黑兩地。

 

  「沙龍」(Salon)一詞源於法文的「會客室」,是指法國上流社會家中,寬敞、雅緻的會客廳。在十七、十八世紀時演變為上流社會舉行的集會,而集會的性質視與會者為何種人物而定。例如:是知名文人參加的集會,稱為「文學沙龍」;是知名藝術家參加的集會,稱為「藝術沙龍」,以此類推,也有可能是政治、社會科學方面的交流討論。但事實上,一個沙龍常常集文學、藝術、政治等討論為一體,就會以主人的名字為名,或以所處的地區街道為名。十八世紀時法國沙龍文化的風氣在整個歐洲蔓延開來,有時就以「談話」兩字代替「沙龍」。孟德斯鳩(Montesquieu)說起米蘭的沙龍時,說它們有一高貴處,就是供應巧克力與飲料,而且玩牌不用付錢。與此同時,英國由blue-stockings主持的沙龍是不准賭博的。但即使沙龍裡的節目多采多姿,仍被稱為「談話」(conversationconversazione)。從這個以部分替代全部的換喻名稱裡,清楚地說明這些定期聚會存在的理由與特性。

   沙龍的主持人有時是出身高貴的巴黎名女人。已婚的,丈夫可能特別開通、理解並支持妻子的作法(如洪布耶侯爵),或因戰爭而長期缺席,或已死亡;未婚的,則是可自由決定自己生活,沒有家長管束的成熟女性。但光是這些條件並不夠,她們還得具有足夠的知識以「維繫」「會話」:引導話題、作出評斷。幾乎每座沙龍都有其特殊來賓、類似「駐所」的知識份子,如狄德羅於德畢內夫人(Madame d Epinay),布封(Buffon)於內克夫人(Madame Necker),伏爾泰(Voltaire)於夏特雷夫人(Madame de Chatelet)及之後的杜.德芳侯爵夫人(Marquise du Deffand)的沙龍一樣。男性知識份子在沙龍的份量與人數有時幾乎超越女性,但主持這些「文學共和國」儀式的仍是沙龍女主人。

  一般而言,法國到路易十五時代(1715~1774年),沙龍風氣大盛,並旁及歐洲各國。十八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波瀾壯闊,啟蒙哲學家的風起雲湧與沙龍的蓬勃發展,關係至為密切。

   法國大革命爆發,貴族們四處逃亡,沙龍因此進入隱銷聲匿跡的黯淡時光。十九世紀時沙龍又重新活躍起來,如瑞卡米耶夫人(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夫人(Mme de Girardin)的沙龍。就是在這些沙龍裡,浪漫主義逐漸成形、蔚為風潮。但沙龍的黃金時代已經不再,接下來,曾經獨領風騷的沙龍逐漸由文學咖啡館所取代。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756&subjectid=1084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巴黎的沙龍文化【文/葉綠娜《歷史月刊》】

 

很少人會意識到在古典音樂作品中,所珍藏的是百年前一整個時代的氣氛與丰彩,還有美感價值。或許以文字描述當時的歷史背景之後,才能讓人悟出其中奧妙。

  小型藝文世界之縮影

從巴哈時代的教堂樂師、宮庭樂師至莫札特,音樂家不外是教堂或宮庭之僕役,直到貝多芬才有獨立的個人思想創作,西洋古典音樂家的角色與地位一直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然而不論處於什麼時代,音樂家都必需維生,音樂創作都要能有發表與人分享的場所。因此,許多熱愛音樂藝文的富裕人士自然擔負起資助的社會責任,如此也可以同時奠定自己在社交上的地位。而作曲家所處之時代與社會地位與這些作品之風格與性質都有著分不開的關聯。

  在彈奏了數十年的《浦浪克雙鋼琴協奏曲》之後,才曉得原來它竟然與縫製我們小時候所有衣服的「勝家縫紉機」相關,也是巴黎高級社交圈沙龍文化的產物。雖然說沙龍一辭聽來不甚嚴肅,然而它卻創造了一片特殊之文化。沙龍裡演奏的音樂通常以鋼琴曲或較小型之室內樂為主,當然也都較短而悅耳,相信作曲家多少也會以女主人之品味喜好來決定樂曲風格。19世紀末至20世紀,巴黎高級社交圈的許多女士們,在家中沙龍(Salon原是法文大房間之意)都有定期音樂演出,從某方面看來,作用或許相當於現代委託創作之音樂會,只是出席的觀眾純為私人邀請來的上流社會人士及知識分子,而進出這些沙龍的著名藝術家們,也如小型藝文世界之縮影。

  沙龍的女主人們,常是忠實熱忱之愛樂資助者與新音樂作品創作之委託者,許多歷史上重要之音樂作品都是如此產生的,特別是法國作曲家之創作,如佛瑞 (Gabriel Urbain Faure, 1845~1924)、德布西(Claude Debussy)、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與浦浪克(Francis Poulenc)等人之許多作品都受沙龍女主人們之委約而形成的。

  當時在巴黎最重要的音樂沙龍之一是波利尼亞克王妃(Princess de Polignac) 的沙龍。從1894年開始,波利尼亞克王子與王妃,在他們位於巴黎亨利-馬丁大道(Avenue Henri-Martin),今天的喬治-曼德爾大道(Avenue Georges-Mandel)上的住家建立了音樂沙龍。艾得蒙‧波利尼亞克王妃的沙龍有12公尺長、10公尺寬,裡面放有兩架大鋼琴和一架管風琴,是當時音樂家公認的「當代音樂天堂」,作曲家們接受邀約,為這些沙龍音樂會創作發表新作品,因而對於後世產生巨大而永久之影響。

  波利尼亞克王妃的沙龍

在巴黎社會影響巨大的波利尼亞克王妃(Winnaretta Singer,Princess Edmond de Polignac)本是美國人,在1893年下嫁出身法國貴族世家年長許多的波利尼亞克王子(Prince Edmond de Polignac),因此被稱為Princess。而Winnaretta 的父親就是家喻戶曉的「勝家縫紉機」(Singer Sawing Machine)公司之創立者依薩克‧勝家(Issac Singer, 1811~1875)的母親依莎貝爾‧尤金尼‧玻葉爾(Isabelle Eugenie Boyer)為依薩克‧勝家之第二位夫人,原出生於巴黎,被認為極可能就是法國雕刻家佛雷德利克‧奧古斯特‧巴爾托第(Frederic Auguste Bartholdi, 1834~1904)在1886年雕刻美國紐約自由女神雕像時所採用的模特兒。波利尼亞克王妃是家中24位小孩中之第二十位。在父親過世後與母親搬到巴黎居住。

  進出波利尼亞克王妃家中的許多音樂家和藝術家,除了法國音樂家浦浪克、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外,薩堤(Eric Satie, 1866~1925)、歐瑞克(George Auric, 1889~1983)、劇作家科克托(Jean Cocteau, 1889~1963),還有從俄國到巴黎的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等人,其中夏布里耶(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佛瑞(Gabriel Faure, 1845~1924)和拉威爾等,都有許多作品於此沙龍中首演。拉威爾曾把自己作的《死公主的孔雀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題贈給波利尼亞克王妃以示感激之意。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在《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書中所描述的許多沙龍音樂會細節,也是來自於履次參加波利尼亞克王子家中的沙龍音樂會後引發靈感而作的描述,而普魯斯特對這位熱衷作曲的王子在書信中也對其作品展現愛慕之情。

  夫婿過世以後,波利尼亞王妃決定用波利尼亞克王子之名來資助科學、音樂、藝術和文學,以紀念其夫婿。當時接受委託資助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斯特拉溫斯基的《狐》(Le Renard)、薩堤(Eric Satie)的《蘇格拉底》(Socrate)、米堯(Darius Milhaud, 1892~1974)之《奧菲歐的悲劇》(les Malheurs d'Orpheo)以及浦浪克的《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與《管風琴協奏曲》(Organ Concerto in G minor)等許多作品。除了普魯斯特以外,舞蹈家鄧肯(Isadora Duncan, 1878~1927)、導演考克多(Jean Cocteau, 1889~1963)、畫家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舞蹈家狄亞格列夫(Serge Diaghilev, 1872~1929)等人也都是沙龍的常客。她也長期資助許多音樂家,如布蘭潔(Nadia Boulanger, 1887~1979)、鋼琴家哈絲姬兒(Clara Haskil, 1895~1960)、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1904~1989),以及俄國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和巴黎交響樂團。在現代藝術音樂史上,波利尼亞克王妃所占之重要地位功不可滅。

  雖然波利尼亞克王妃與王子之私生活備受質疑,因兩人各自為同性戀者,不過由於對藝文活動之支持與熱愛,讓他們婚姻有著共識並隨著所委託創作之樂曲而留名於世。

  德波斯特女士的沙龍

而在研究浦浪克雙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過程中,也發現了在巴黎的另一沙龍對當時之藝術創作也有著極大之影響,那就是珍‧德波斯特(Jeanne Debost)女士的沙龍。德波斯特女士為股票經紀人Rene Dubost之妻,而Rene是曾擔任過參議院主席Antonin Dubost之姪子。每週三下午,音樂家、藝術家、左派和極左派的政治人物,常會在德波斯特女士位於Avenue d'Iena的沙龍聚會。

  自1920年代起,作曲家浦浪克常受邀參加珍‧德波斯特女士的沙龍音樂會,在此他遇到了許多藝術家,其中包括了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音樂家們相互交流,許多特殊樂風交集而形成奇特之個人風格。

  德波斯特女士常為音樂家舉辦音樂會,當年霍洛維茲在巴黎Salle Gaveau音樂廳首演前,就先在德波斯特女士的沙龍中演奏過。於1927年十位經常在德波斯特女士沙龍作客的作曲家,為了感謝女主人的熱情與好客,一起集體創作了一部名為《珍的扇子》(L'Eventail de Jeanne)之兒童芭蕾舞劇,這是專門為珍‧德波斯特女士所主持的兒童芭蕾舞社所創作的,做為珍女士的驚喜禮物。這十位作曲家所負責的樂段如下:

拉威爾:號角(Fanfare)

費魯德:進行曲(Marche)

易貝赫:圓舞曲(Valse)

盧蘭特-曼奴奧:加那利舞曲(Canarie)

德朗諾伊:布雷舞曲(Bourree)

魯塞爾: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米堯:波卡舞曲(Polka)

浦浪克:田園詩曲(Pastourelle)

歐瑞克:輪旋曲(Rondeau)

舒密特:終曲,節慶-圓舞曲(Finale: Kermesse-Valse)

  這部作品由拉威爾負責在鋼琴上彈奏演出。此兒童舞劇於1927年6月16日在德波斯特女士沙龍首演,由戴索米葉(Roger Desormiere, 1898~1963)指揮、巴黎歌劇院的學生舞者演出,布景和服裝則由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1883~1956)製作。其中,由浦浪克負責完成的一部分《田園詩曲》(Pastourelle),在日後成為了《d小調雙鋼琴協奏曲》中第三樂章中的一段樂念。

  這些看似尋常的私人沙龍音樂會, 其實奠了一整個時代的作曲方向與風格, 而這些沙龍女主人的迷人丰采也永存在這些委託創作中。

http://belongnews.pixnet.net/blog/post/29893264

 

紳士俱樂部>百度百科  

 

  紳士俱樂部(又稱紳士會所;英文:gentlemen's club),顧名思義,原爲英格蘭上流社會男會員而設,是采用會員制的私人俱樂部(又稱會所),標榜社交、飲食和博弈等吸引力。

  然而,時至今日,紳士俱樂部大多已放寬了對會員性別和社會地位的限制。除英國外,其他國家亦有不少著名的紳士俱樂部。

  在日本(日語稱紳士クラブ)和美國,“紳士俱樂部”一詞常用作脫衣舞夜總會的委婉代名詞。這種用法在英國亦開始流行起來,聲色場所連鎖店,如Stringfellows和Spearmint Rhino正正以此招徠。

  曆史

  紳士俱樂部最早成立于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時至今日,聖詹姆斯(St. James's)地區有時仍稱爲“俱樂部街”(clubland)。在18世紀的倫敦,俱樂部在個別階層成了咖啡廳的替代角色,其影響力更在19世紀末發展至高峰。一般而言,俱樂部是由一群相熟的人組成,大家一起消遣,分享興趣。當中,博弈是重要的活動之一,一般以紙牌遊戲爲主,其他活動則因應會員在政治、文學、體育等範疇的興趣而定。此外,會員還有其他的消遺方式。很多時候,來自相同軍隊分部或大學背景的人,他們會較容易交往。

  一些舊式的俱樂部是極具貴族氣派的,後來這種經營模式的俱樂部日漸普及。19世紀末以前,男士只要表明可靠的“紳士”地位資格,就可獲俱樂部承認;除非情況很極端,譬如申請者性格、行爲惹人討厭,或者“不愛交際”(“unclubbable”,。此詞由著名文人塞繆爾?約翰遜首先使用)。此舉是爲了吸級有收入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議員和法官等。

  要注意的是,紳士俱樂部並不標榜大衆娛樂(如音樂表演,或諸如此類),而是以社交、飲食和博弈等作賣點。紳士俱樂部是男士會員的“第二個家”,他們可以放松心情、結交朋友,玩室內遊戲,或者飲食,不受拘束。在裝潢華麗的環境下,俱樂部的服務對象是以有穩定收入的上流和中上流社會男士爲主。較高級的俱樂部會聘請建築師建造,以其考究的內部陳設,與當時的鄉間別墅一較高下。俱樂部亦是男士的便利收容所,借此躲避女性親屬。不少會員把大多數時間花費在俱樂部,一些甚至在此投宿,流連至通宵達旦。

  19-20世紀,階級規定漸漸放寬起來,自20世紀末起,一些紳士俱樂部更開放予女性。她們光顧之余,也可以申請做會員。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會員級別制度,同時亦犧牲了俱樂部和男士的隱私權。

  現況

  正值傳統紳士俱樂部不再受歡迎、不複影響力之際,不少在近年起死回生。然而,高級俱樂部和普通俱樂部之間到底有何差異,人們是不以爲然的。實際上,前者仍然極其強調顧客的身份、地位,只會招特符合會籍的會員。申請者如果在入會名單上等候了很久,這意味著申請被拒。他的推薦人亦會被要求放棄會籍,因爲他帶來了不受歡迎的申請者。

  現時紳士俱樂部偏布全球,在英聯邦國家或地區和美國(特別是英語圈)占主導地位。不少俱樂部會采取互惠的經營策略,爲來自外地俱樂部的會員遊客提供殷勤招待。

  在英國,尤其是倫敦,舊式紳士俱樂部過渡到新式俱樂部,或類似的私人會員俱樂部,如Groucho俱樂部、蘇豪之家(Soho House)及Home House。它們都提供相似的設施,如優雅的環境、餐飲供應、場地租賃,以至住宿服務。

  英國

  倫敦大概有25間有名氣的紳士俱樂部,例子有Athenaeum和White's。其他有分量的俱樂部,如遊艇俱樂部(又稱遊艇會),以其特色另覓客源。在商業利益的前提下,它們大多不會考慮個體間的共同興趣,以求吸引更多會員。

  倫敦的紳士俱樂部是不准談公事的。然而,在英國和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政界和商界人士利用俱樂部討論時事。譬如,倫敦的聯邦俱樂部(Commonwealth Club)曾經招待過前英國首相貝理雅、前尼日利亞總統奧巴桑喬及前澳洲首相霍華德等具影響力的人,他們均在那裏發過言。然而,不少制度較完善的大型俱樂部曾一度嚴厲禁止公衆討論。

  會籍規定

  一些俱樂部有嚴格的入會規定,以下是一些例子:

  * 倫敦的Caledonian俱樂部規定,申請者須“擁有直系蘇格蘭血統,換句話說,血統要上承自蘇格蘭父母或祖父母”,或者“獲委員會判定爲與蘇格蘭有密切聯系”。

  * 旅客俱樂部,自1819年創立以來,拒絕“未離開過不列顛群島,即從倫敦起計,至少方圓五百英裏距離”的人士入會。

  * 哈佛校友會(Harvard Club)開放予所有與哈佛大學有關系的人士。

  * 革新俱樂部(Reform Club)要求申請者表態支持《1832年改革法案》。該俱樂部從1981年起接受女會員。

  * 東印度會沒有女性會籍,申請入會的人士要由現會員介紹和同意,方可入會。另外,只要曾經是英國公學的學生,均可以經校長推薦取得會籍(來自獨立學校的人士可經由校長聯盟推薦)。

  美國

  美國大多數重要城市至少設有一間傳統紳士俱樂部。紳士俱樂部在東岸的舊城市較爲流行,如紐約市(當地有最多著名的俱樂部)、費城、波士頓及首都華盛頓。美國很多俱樂部與倫敦的舊式俱樂部建立了互惠關系,世界各地一些俱樂部亦然。美國一些俱樂部可追溯至18-19世紀,其悠久曆史與英格蘭的相差不遠。

  澳洲

  澳洲的悉尼和墨爾本有很多紳士俱樂部,如澳洲俱樂部(Australian Club)、墨爾本俱樂部(Melbourne Club)、Weld俱樂部、Athenaeum俱樂部(相當于倫敦的同名俱樂部)及Savage俱樂部。

  南非

  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商業區是Rand Club的所在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3941.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6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公共知識份子》
此分類上一篇:《心靈雞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