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1 09:53:04| 人氣1,694| 回應7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靈雞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靈雞湯》和《人生的光明面》明明是本美式資本主義下《人性的弱點》的「精神鴉片」,台生怎當勵志讀物?

  是嗎?那得共匪才能看穿<心靈雞湯與精神鴉片>:實際上于丹的心得可以完全脫離《論語》、《莊子》,她的做法是先有概念,再從經典當中摘詞擇句,然後配上一段小故事,燉成一鍋心靈雞湯。即使把內容換成伏爾泰、盧梭甚至毛主席語錄,她也完全可以生發出一套“心靈快樂”的理論,編出一套勵志叢書。畢竟,人們太懶惰,願意喝心靈雞湯的人太多,想速成心靈快樂的人太多。另參本館:《批判于丹》 《于丹論語心得》

 

 

心靈雞湯_百度百科

 

  《心靈雞湯》圖書封面《心靈雞湯》傑克?坎菲爾、馬克?漢森創作。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系列讀物之一,以其簡短、精煉的語言爲讀者講述了一個個充滿哲理的小故事。作者選文一直遵照的准則爲:以淺顯的語言表達著人間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說著五彩人生;在每一個角落把真情的火炬點燃;讓每一縷清香在塵世間流傳;讓真情在心靈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後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滿哲理的小故事。

   原版《心靈雞湯》[1]在中國國內相關書目及出版社

   《心靈雞湯——關于成長》中國城市出版社

   《心靈雞湯——關于工作》中國城市出版社

   《心靈雞湯——關于女性》中國城市出版社

  現在心靈雞湯系列圖書已有安徽科技出版社獨家出版。

擴展閱讀:

 1 心靈雞湯在線收聽:http://www.ximalaya.com/1000622/album/136

2 《心靈雞湯》全文閱讀

http://www.365jianshen.com/article/2008/1203/article_2991.html

3 就愛小說網|心靈雞湯 http://www.92text.cn/index.html

4 《心靈雞湯珍藏本》在線閱讀

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xinling/index.html

5 哲理故事-心靈雞湯:http://www.wenzhangba.com/zheligushi/

 

 

心靈雞湯與精神鴉片 于丹《論語》心得的評論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至少半數的中國人耳熟能詳,也都知道那是孔老夫子最具代表性的話語之一。這句話的解釋從來都沒有過太大的爭議,孔子與儒學對女性的歧視是現實存在沒人否認過。所以當我聽到于丹教授把“小人”解釋成“小孩子”的時候,好長時間都覺得自己聽力肯定是出了問題。   

  我向來認爲《百家講壇》是衆多的學者教授各講一家之言,聽到更多的聲音是聽衆的幸福,哪怕裏面有些雜音噪音。易中天品三國最先火起來,帶動了央視的造星狂潮,出産了一批“明星學者”。我想這不是壞事,人們迷學者總比超女強吧?但是當于丹的勢頭迅速超越易中天而席卷各地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味道有些不對了。   

  聽過幾集《〈論語〉心得》之後,我決定不再聽下去了。那時候我還不覺得于丹對《論語》的解釋有什麽問題,因爲本人沒讀過原著,我只是覺得于丹講的《論語》太虛了,不切實際。是的,誰都想要心靈快樂,但是如何才能心靈快樂?想要達到這種境界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我認爲那要經曆一個痛苦的思辨過程才能頓悟,即使頓悟之後也還會有反複有痛苦的思辨,這樣的過程普通人難以承受。想要速成心靈快樂,就只有抽鴉片吸大麻了。   

  于丹告訴人們,真理一定是簡單的,心靈快樂是可以速成的。最簡單的真理就是永遠不要羨慕別人,永遠不要責怪環境的惡劣,永遠只在自己內心深處尋找幸福。這劑藥方非常有誘惑力,讓人覺得心靈快樂的確非常簡單,人人都可以體驗這種快樂。真的那麽簡單嗎?有一個悖論是,如果真的象于丹說的那麽簡單,人人都可以領悟那種心靈快樂,那就輪不到于丹來教育我們了,孔子的《論語》已經成書兩千多年,兩千多年當中都沒人象于丹那樣從中找到“心靈快樂”的方法嗎?如果沒有,那于丹的思維方式是從哪裏來的呢?這不僅是化腐朽爲神奇了,她簡直就是外星人。如果有,那我們的心靈一定早就快樂了,不需要于丹來濟世救人了。   

  有些真理可能是簡單的,但簡單的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也不可能一定那麽簡單。人類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走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到達終極的彼岸,如果真理一定是簡單的,那人類智商一定是零。我從來不認爲《論語》可以成爲下裏巴人,它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哲學之一,它就是陽春白雪。哲學與宗教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絕大多數人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所以它在傳播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困難,因爲太少人理解。爲了廣泛傳播,宗教不得不向世俗低頭,向無知低頭,宗教選擇用奇迹來吸引群衆,這樣做實際上是把宗教的教義矮化、庸俗化,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教義還能保留多少?孔子的樂觀豁達、孟子的積極入世、莊子的超然灑脫……這些先賢的思想矮化成“安貧樂道”“與世無爭”之後,“舍生取義”“當仁不讓”要到何處存身呢?   

  實際上于丹的心得可以完全脫離《論語》、《莊子》,她的做法是先有概念,再從經典當中摘詞擇句,然後配上一段小故事,燉成一鍋心靈雞湯。即使把內容換成伏爾泰、盧梭甚至毛主席語錄,她也完全可以生發出一套“心靈快樂”的理論,編出一套勵志叢書。畢竟,人們太懶惰,願意喝心靈雞湯的人太多,想速成心靈快樂的人太多。如果某種方式不成功,人們只會認爲是速成的方式不對,于是另換一種,而不會認爲速成是根本不可能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40304/

 

廉價的禪學心靈雞湯 2012-08-31

 

  早就耳聞鈴木大拙這位世界級的“禪學大師”之盛名:用英語向西洋人傳授禪學思想而聞名于西方的人文學界,在日本被譽爲“世界性的禪學大師”;不僅如此,他還博采衆長,將世界文明精華吸收進禪學思想,可謂功德無量。

   如今得到一步他的著作中譯本,便懷有仰慕之情迫不及待讀之---不料,一遍讀了下來,無奈地得出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這不過是一道廉價的禪學心靈雞湯罷了。

   有意思的是,那位號稱“學術超女”的于丹先生的《論語心得》中也曾提到這位禪學大師:“我曾經在鈴木大拙的書中讀到一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戶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茶師,這個茶師跟隨著一個顯赫的主人。大家知道,日本提倡的是茶禪一體,茶道與參禪是二而一的過程。……其實,是什麽樣的武功使茶師取勝呢?就是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的氣勢。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東西則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悟。”

   而正如于丹將《論語》變成了心靈雞湯一樣,鈴木大師也精心將禪學炮制成了一道鮮美的心靈雞湯,物美而價廉。當然,由于其中添加了很多如基督教、西方哲學的“高級佐料”,顯得稍微精致一些----不過其實則一也。

    綜觀此書,整本講的就是兩個中心思想,其一就是本書開頭第一句話:禪是見性的方法,它指出了我們走向自由的道路。此後,冗長的敘述、繁瑣的例子,繞來繞去講的都是這一常識---這可正是符合了禪學提倡的“平常心”了罷。

   另外一個中心思想則是:“禪是訴諸個人經驗事實而非訴諸書本知識來提出解決方法的。”的確,我們知道,禪宗講究“明心見性”,是訴諸體驗而非教義的---那麽既是如此,鈴木大師您又何必花費如此之大的篇幅反反複複地去講這樣一個道理呢?爲什麽不講一下親身的參禪“體驗”呢?

   中國著名哲學家胡適,他批判鈴木的禪非理論性,指責其以超越知解爲招牌。胡適認爲,從曆史的觀點考察禪在中國的演進,決非鈴木之所言,極其合理。   

  美國的愛姆茨從實用主義立場,對禪也寄以很深同情。同時,對鈴木大拙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據愛姆茨認爲,實用主義是經驗的、合目的的,它否認一切形而上的立場。因此,與鈴木所謂的“禪即生活”的立場相一致。但是,鈴木又說,禪是無目的的。這與其無純粹主體的經驗而不能理解之說相矛盾。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這個工業化的世界裏,這個信息泛濫、“娛樂至死”的時代裏,人們是迫切需要一些簡單的、自然的、空靈的生活方式來重獲心靈的平衡的。而鈴木大師正是抓住了這個絕妙的時機,將禪學改造爲一道美味而廉價的心靈雞湯---這本是無可厚非的,難道不是麽?在美國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風潮中,幾乎與披頭士群體同時出現在美國的,正是這位鈴木大師。據說,當年喬布斯還是鈴木的“鐵杆粉絲”呢。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568264/

 

《空靈雞湯》之「另類」療癒 2012/09/24

 

《空靈雞湯從胯下教主到勵志天后,宅女小紅告訴你一生不知道就算了啦的 102 個人生奧義》

 

 內容簡介

勵志就是天生,成功絕非偶然!

看宅女小紅如何從敗犬OL力爭上游,成為藝文圈的張鈞甯暨國際品牌代言人暨全台灣專欄最多的女作家 !

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宅女小紅告訴你,這輩子不但可以這樣那樣,甚至連那樣和想了很久的那樣都沒問題呢!

(到底是哪樣呢?)

全書精選102個宅女小紅不說,你真的完全看不出來有多勵志的小故事。

心靈雞湯之傑克:「她的雞湯好像加了條人蔘,比我更勵志哦!」

路人假:「宅女小紅是我消轟時的打氣筒,賽跑時的啦啦隊,想尿尿時還能感覺到她在幫我吹口哨呢!胯下療癒系女作家轉型力作,空虛生活智慧王再升級!這次還有……

插畫界的江蕙Cherng跨界相挺,30幅宅女小紅經典動作圖像化!

《空靈雞湯》是居家必備的人蔘錦囊,出外踏青的精神伴侶,改變千萬網友的智慧箴言,讀了它,你也可以再造生命的空靈!

 本書特色

◎勵志就是天生,成功絕非偶然!敗犬OL力爭上游,變身全台最知名專欄女作家、國際品牌代言人,宅女小紅現身說法,體現華麗的變身!

◎《空靈雞湯》是居家必備的人蔘錦囊,出外踏青的精神伴侶,改變千萬網友的智慧箴言,讀了它,你也可以再造生命的空靈!

   作者介紹

 宅女小紅(羞昂)

喜歡渾噩度日、個性得過且過的中年女子,隱身於工業的內勤OL。

專長是講垃圾話和使用Excel,除了吃麻辣必點大辣之外,人生沒有什麼其他堅持。因為被拋棄於是開始寫部落格,部落格每天吸引近8萬人次瀏覽,目前累計總瀏覽人次超過2700萬人次。然後莫名其妙出了一本書•對於還有第二本感到非常意外。想不到還有第三本出版業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啊。(憂心)即便從「胯下界天后」變身「勵志教主」,這些對她而言都是虛名來著,

其實奴性很重,最大的願望是永遠有班上!(拜託公司不要裁掉我謝謝~)

(如果可以許第二個願望的話我希望李家同先生能看我的書)

★宅女小紅部落格 showon.cc

★宅女小紅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SIAOHONG•

★宅女小紅噗浪 http://www.plurk.com/lenora

 

黃俊隆:有些事,不知道就算了啦!【聯合報╱黃俊隆】

 

       或許是處在一個四處瀰漫著焦慮與恐懼的社會裡,我們需要大量告訴我們幾歲前一定要怎樣、怎樣就能成功的勵志書,書裡甚至威嚇般地告訴我們這樣或那樣一定會後悔。 

        29歲那年,我帶著佯裝勇敢卻極度害怕未知的心情,一個人創了業。唯有不時、不停地放大興趣之於人生的價值,才能壓抑、逃脫這個決定(以及30歲就在眼前)所帶來的焦慮不安。 

        30(40、50……)歲的關卡真有那麼可怕?如果29歲那年可以預知今日的人生,也許就不會那麼害怕30歲,害怕30歲會長成哪副模糊的樣子。直到今天,我才稍稍懂得30歲不再是什麼可怕、特別的關卡,因為更可怕(或許也沒那麼可怕)的事,永遠等在明天,躍躍欲試,不停地向你挑戰。 

        樂觀面對一切挫折與未知,日子或許可以過得快樂些。人生,有些事不知道,就算了啦(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也不需要知道)。這是作家宅女小紅的文章常帶給人療癒效果的重要原因。一般女生面對情傷,可能整天在家哭得死去活來,而她(當然也有哭得死去活來的時候)回顧這段歷程,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之前我前男友知道我要出書,氣到撂下狠話說你在部落格上寫得還不夠嗎?現在還要拿來出書,乾脆有天把它寫成歌、編成劇好了。」如今,她的作品,將被改編成舞台劇《羞昂APP》,十月搬上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與華山藝文中心。小紅因此常開玩笑戲稱:「你不覺得這樣很勵志嗎?這戲真是一段圓夢之旅啊。」

 

       把漫長的情傷當成一段圓夢之旅,才是真正勵志的故事(吧)。雖然相對於世俗所謂成功、偉大的概念,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有點不太長進,但人生畢竟是自己的,且也就那麼長(如同宅女小紅新書書名《空靈雞湯──從胯下界天后到勵志教主,宅女小紅告訴你這一生不知道就算了啦的 102個人生奧義》這麼長),誰說非得要聽信別人教我們該怎樣,我們才能這樣或那樣?

        千萬別誤以為《空靈雞湯》這書有多了不起的勵志小故事,隨便看一則書裡的勵志小語,你便會懂得(若她不說,你還真不知有多勵志):「買不起車又怎樣,至少不用擔心撞到人從此冤魂纏身;買不起房又如何,包租婆還要擔心房子被人種了鐘乳石呢!沒有就不用掛心,才能真正無牽無掛海闊天空哪。」

   【轉貼】讀後感

「勵志」書不知多久沒看了,

「垃圾」書倒看了不少。

偶爾小孩兒要交閱讀心得報告才會大略翻翻。

所謂「勵志書」總教人 ___

幾歲要怎樣?幾歲要賺第一桶金?

要賺夠多少錢才能退休?人生要如何規畫 ......

看得人心慌慌ㄋㄟˋ!

可做得到又如何?做不到又如何?

終日棲棲惶惶度日,像得恐慌症般,又有什麼好處?

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

「天外飛來一筆」的意外或疾病 ......,

往往就令人「招架不住」,幾要「難以翻身」!

多少「雄心壯志」,不得不任其「灰飛煙滅」!

只能自我安慰:至少還能堅強地「快活」著,這就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嗯,值得嘉獎!

http://tw.myblog.yahoo.com/maple-kid/article?mid=960&prev=962&next=959

 

 

台長: 阿楨
人氣(1,694) | 回應(7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沙籠》
此分類上一篇:《為野象祝禱》

顯示全部79則回應

圖博館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①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②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
③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這個方法展開又是一篇,我有機會另外開文講
3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只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只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連結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了傳播,至少為了思考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碎片化學習,是牛逼的人為了阻礙你成功,設下的「騙局」
越學反而越蠢?因為你掉進了碎片化學習的騙局裡!
老師們!原來這是個騙局——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越學越蠢,碎片化學習就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碎片化學習是個騙局
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古典:為什麼越努力學習反而越蠢?
乾貨丨為什麼越學反而越蠢?——如何讓碎片化學習變得有效?
2017-05-28 07:33:57
圖博館
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2017-03-09 羅振宇

從今天起,《羅輯思維》節目將迎來一次大改版,從視頻改為音頻,從周播改為日播,每天5-8分鐘,只在「得到」App播出。
為什麼要做這次改版?羅胖的回答是四個字「終身學習」。這是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話題。
1
今天是《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的最後一期,相當於臨別贈言,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我們的老境也許會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也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會改變你的一生,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2017-05-28 07:35:29
圖博館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乾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於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在我們幹什麼動不動手欠,就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今日頭條什麼的。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作關係極度複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乾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乾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2017-05-28 07:36:11
圖博館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信息網絡,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即通過不斷地蒐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沈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2017-05-28 07:36:49
圖博館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里,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乾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2017-05-28 07:37:33
圖博館
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
作者: 倪彤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使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微課視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內容涵蓋了「互聯網+」教育、微課制作相關軟件、微課設計、微課制作和慕課等。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使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項目指定教材: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主要的知識點都配備了相應的微課視頻供讀者學習。
倪彤,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專家庫收錄專家。
  目錄
  項目一「互聯網+」教育
任務一了解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任務二了解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任務三了解微課(Microlecture)
任務四了解慕課(MOOC)
任務五了解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項目二微課制作相關軟件
任務一PPT美化大師
任務二億圖圖示專家
  任務三思維導圖
任務四圖片動畫
任務五字幕制作
任務六錄屏及后期制作
項目三微課設計
任務一微課選題
任務二微課教學設計
任務三微課錄制總體原則
  項目四微課制作
任務一圖片素材處理
任務二視頻素材處理
任務三片頭片尾制作
任務四PPT型微課
任務五拍攝型微課
任務六屏幕錄制型微課
任務七手寫板型微課
任務八混合型微課
  項目五慕課
任務一慕課時代下的課程平台
任務二注冊登錄
任務三創建課程
任務四建設課程
任務五開展教學
2017-05-28 07:43:23
圖博館
媒體評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高校慕課成長的煩惱》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方面,中國高校掀起慕課建設的浪潮,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的“輟學率”較高,“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以下為文章全文: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裡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裡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藉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絡視頻教學平台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信息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於網絡、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占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台,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像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2017-05-28 07:44:03
圖博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裡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占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台,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質量。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回應
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著強制性、組織性、紀律性。離開了老師的約束,班級授課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美麗的童話。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人才率不高,並非古人笨,不想學好,而是缺乏一個學習的強制措施,缺乏一個排除學習干擾的強制機構。讓個人、社會在自由、散漫中組織開展學習,個人覺得太過浪漫,太過理想化。
2017-05-28 07:44:35
圖博館
數位癡呆症:我們如何戕害自己和子女的大腦
作者: 曼福瑞德.施彼策 暖暖書屋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作者以各種實證數據為依據,絕非危言聳聽:
  事情處理得越有深度,對記憶儲存就越好,但數位媒體卻造成了淺薄處理。
  數位媒體無助於大量資訊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養。
  三歲以下孩童在螢幕媒體前所花費的時間不僅白費,且有害心智發展。
  螢幕媒體的暴力場景,對人造成實境感受的遲鈍和麻痺。
  電腦和網路具有像菸酒一樣的成癮潛力。
  網路有比真實世界更多的謊言、欺騙和霸凌。
  社交網路造成社交腦的萎縮,降低社交能力,導致人的孤立和淺交。
  電子書的學習效率比用印刷書來得差。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進行多工處理:注意力受妨礙、喪失自制力
  數位財團跟菸業集團一樣大力推廣產品,甚至反黑為白,散播假資訊。


數位分心症候群:截斷干擾,找回專注的力量
法蘭西絲.布思 橡實文化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無線上網、資訊超載,不可自拔的網路成癮,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與社交能力;上班族生產力低落,被動、浮躁、粗心大意、一心多用、拖拖拉拉……種種數位時代的心理現象越趨明顯嚴重,沉浮在變動巨大的資訊流中,你失去的只會越來越多。 數位排毒九步驟,甩掉科技焦慮,把失去的找回來……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閱讀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記憶的能力
  數位分心,剝奪了我們獨處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創造的能力
  數位分心,讓我們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專心很重要,九個步驟解救數位分心症候群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作者: 卡爾 貓頭鷹出版 2015
內容簡介
  《網路讓我們變笨?》結合了人類智能史、腦神經科學和文化評論,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現代人的心智狀態。這本書將會永遠改變我們對於媒體和頭腦的想法
2017-05-28 07:51:03
圖博館
PISA調查/數位教學愈多 閱讀、數學愈差2015-09-30 聯合報

近幾年國內外瘋數位教學,日前由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籌畫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評比PISA」(簡稱PISA)調查發現,課堂上老師使用電腦及網路教學時數愈多的學生,PISA成績愈差。
此調查結果明顯顛覆國內教學潮流。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為了讓學習多元豐富,使用網路與電腦教學已是世界趨勢,但此調查確實也是濫用電腦的警訊。
68國家中 瑞典最熱中數位教學 學生成績擠不進前10
台灣頻率低 數學居第4
該調查是依據OECD共68個會員國學生在課堂、校外使用電腦時數,以及老師把電腦作為教學工具的時數,與學生成績進行交叉分析。
其中,瑞典最積極把電腦、網路作為教學工具。瑞典學生每天在校網路使用時間平均為39分鐘,超過平均值25分鐘。不論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等PISA成績,都未能擠入受評比國前10名。
根據PISA分析,在課堂上每天使用網路超過4小時的學生,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及數位閱讀、數位數學成績結果均最低。香港、台灣、南韓較少把電腦運用在教學上,PISA成績都排行前幾名。如台灣最新的數學PISA排名第四,台灣的數學教學很少使用電腦。
林騰蛟認為,PISA主要針對15歲完成基礎學力的學生測驗研究,國中小階段必須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內化成自己的學力。例如數學計算,光是看老師秀幾張圖表、影片,無法理解;學生必須親自練習,才能真正理解。
林騰蛟表示,這份調查也顯示了國中小階段不能完全依賴電腦、網路作為主要教學工具,只能把數位教學作為輔助工具。
2017-05-28 07:51:53
圖博館
新時代藏民磕長頭有保障朝聖方式多樣化

2017.7.11觀網評論數最多的文章是中央黨校副教授強舸一篇時評,主要是探討了西藏信教民眾磕長頭到拉薩朝聖的歷史。不過其中關於舊西藏是否存在磕長頭朝聖的話題,引起了讀者的爭議。
  “第一,在舊西藏,是不存在全程磕長頭到拉薩朝聖這種形式的。第二,朝聖之路是存在的,但這在舊西藏是只有極少數貴族或英雄人物才能做到的”
  公路是好事是進步,但又何必造假,明明是千百年來普通民眾的傳統,非說有公路才有。隨手找找舊日傳記、筆記,老照片記載到處都是,比如“1940年冬,四個康巴漢子正在拉薩街道上吃飯。他們是從康區朝聖而來的。吃飯很簡單就可以解決。拍攝者是Harry Staunton”,看看他們襤褸衣衫,是貴族還是英雄?
  既然這位同學都列出這麼明確的證據了,小編自然​​也去找到了這張照片。仔細看:左側坐著的兩個人,衣著非常齊整,身上沒有明顯的塵土,都在看著鏡頭。
左一的這個人伸著一條腿坐,我們可以看到小腿上的皮裹腿和腳上厚實的棉鞋。左二這個人,盤腿坐著,從膝蓋部看疑似穿了一條那時藏區罕見的染成黑色的褲子,其面對鏡頭臉上自如燦爛的笑容,是那個時代藏區老照片中很鮮見的,顯示出其對於洋人及洋相機並不陌生。右側兩人衣著質量稍差,但也算齊整,身上塵土較多,低頭不敢看鏡頭。他們有一個裝酥油茶的罐子,還有疑似一口鋁鍋,以及裝隨身物品的完好的布口袋。與老照片中西藏農奴及窮人的衣著物品進行對比,可以確定這四個人離“襤褸”這個詞實在差得很遠,尤其是左邊兩位。
  如果在百度上搜索這張照片出來的是新浪博客裡轉載的一系列翻拍照,名為“民國時藏區聚會老照片”。同樣屬於這一主題之下的照片都是這樣。
  1941年12月江孜郊外。一群藏族人在聚會。最左邊的是一個小僧人。在兩個女子中間的西方人是Harry Staunton。有同學猜測,照片裡的這幾位都是康巴商人。
  藏族是對以前藏王統治區內幾大族群的統稱,族群之間體貌、文化差異很大,在拉薩學校裡就可以看到天生黑皮膚、白皮膚的學生;嘉絨藏族文化素養最高,也自視最高;高大的康巴漢子是藏區商隊馬幫主力,經常往來拉薩經商,順帶拜寺廟。康藏路是最險的橫斷山脈,沒有馬幫、或者說僱不起馬幫去朝聖等於找死。這四個人就是康巴商人。
2017-07-13 11:37:36
圖博館
實際上新浪博客中的照片來源於牛津大學Pitt Rivers 博物館所收藏的西藏相冊,包含了1920至1950期間英國人在西藏所拍攝的照片。這張照片底下的描述為:“四個可能來自於藏區東部康巴的年輕人穿著皮革羊毛襯里大衣在一棵樹下休息。他們正在準備吃飯。”雖然這張照片的拍攝地為拉薩,但是並不能確認圖片中的四人是前往拉薩的朝聖者。
  那個說是康巴商人的讀者,猜的挺準的啊。
藏區解放之前留存的資料確實較少,那現在藏區人民是怎樣去磕長頭朝聖的呢?知乎上關於藏民如何磕長頭朝聖的提問裡,網友是這樣解釋的。
  後備的補給是少不了的。既然現在是要在公路上磕長頭到拉薩,一路車來車往,人身安全成為了新問題。
  怎麼解決呢?穿反光背心。
實際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磕長頭已經不是現代信教的藏民首選的朝聖方式。
根據四川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陳國典在2005年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對於如果現在準備去拉薩朝聖你選擇哪一種方式的這一問題,只有22.5%的受訪者選擇了磕長頭, 46.5%的人選擇了坐汽車,22.5%的人選擇了騎馬,剩下的8.5%的人選擇了坐飛機。
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趙興民在2011年針對藏民做的深度訪談中也顯示,只有19.4%的人選擇磕長頭,60.2%的人選擇坐車,15.3%會選擇走路過去。
有部分受訪者表示,“他們有錢,坐車來轉,轉完馬上坐車就回去了。沒錢的就走路,磕長頭。”
  信教的藏民除了去朝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於信仰的虔誠之心。比如捐錢,藏民錢多了,除了吃飯蓋房子就沒地方花了,會把80%的錢捐給寺院。
  此外,在相距較近的當地寺廟、神山、聖湖進行朝拜也是很多藏民的選擇。藏民的家中通常也設有佛堂和佛龕方便每天的朝拜。
  除了信仰佛教的藏民,穆斯林同樣也有著朝聖的傳統,但很多人也是直到最近幾年,才能踐行“一生必須朝覲一次”的“傳統文化”。
  古代穆斯林長途跋涉、一路變賣衣物、乞討奔向麥加。而隨著交通的便利,朝覲成了更容易達成的夢想。朝聖者從1921年的57000人,逐年暴增,1970年時達到150萬人,1980年突破200萬人。到了2006年,人數已接近300萬人,其中有165萬人來自沙特境外。2013年達到頂峰的320萬人,僅今年官方公佈的朝覲人數就有200萬人。2014年全國共有1.45萬名穆斯林赴麥加朝覲,中國政府派94架包機從北京、烏魯木齊、蘭州、銀川、昆明等5個航空口岸運送朝覲人員往返,其中新疆朝覲人員佔總數近1/4,約3420人。
2017-07-13 11:38:40
圖博館
來自和田的巴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前交通不便路途曲折,朝覲是阿達(維吾爾語爸爸之意)無法實現的夢想。“雖然我的腿腳不方便,但現在我可以坐飛機從烏魯木齊直飛,今天我完成了阿達的夢想。”
  回應
 “真正與漢族人不同的,是藏族同胞那種深入骨髓的對天地自然、對神明的敬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獨特的社會和文化現象。”
 說的那麼好聽幹什麼!明明就是落後和缺少文化造成的無知行為。每個人類文明在原始無知階段都是這種表現,文明發展後就會逐漸改變。
 國家犧牲這麼多建好的路,可不是給那些人用來磕頭的啊
 他們通過磕頭,親身感受到修路的困難,受到一次現實的“要磕頭,先修路”教育。
 其實一直不太明白朝聖有什麼用?為什麼要朝聖?嗑一路頭就能洗滌心靈了?就能靈魂昇華了?感覺就跟西方人到非洲做所謂的“義工”一樣,只是為了感動自己的!
 一張圖就能編一篇雞湯的時代過去了。喜看觀網打臉某網友。
 這正是我要說的:一圖幻想出一個世界,一句話編織出滿滿一鍋雞湯文。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7_07_12_417809.shtml

《岡仁波齊》七日破2000萬 獲各領域知名人士力挺2017.6.26鳳凰網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鐘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
  三日票房破600萬七日票房破2000萬 上座率持續高居榜首
  各領域大咖力挺 “朝聖”路上並不孤單
2017-07-13 11:39:35
圖博館
影片上映后,收穫了紛至沓來的好評,包括著名音樂人朴樹,著名音樂人老狼,著名歌手許巍,譚維維,薩頂頂紛紛力挺;著名導演李少紅,何平,管虎,謝飛,以及著名演員李冰冰,著名演員、導演徐崢,著名演員廖凡,黃軒,袁弘等演藝圈名人發聲支持;史航、奇愛博士、桃桃淘電影、木衛二、虹膜、伊姐看電影、毒舌電影等多位影評人及知名自媒體,韓松落,鞠白玉等作家均撰文盛贊;此外,影片更得到了包括時尚集團總裁蘇芒,著名編劇蘆葦,《新周刊》創始人孫冕,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勝軍,著名學者雷建軍,著名學者尹鴻等各領域知名人士鼎力助陣。
......

如何評價張揚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 知乎

看這個片子的這一天,剛好是我來到西藏整整13年的紀念日。作為一名邊防軍官,朝聖者們磕長頭的權力我當然也得捍衛,即使我心裡覺得併不贊同這種行為。無論是岡仁波齊本身,還是喇嘛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恐怕都不大可能改善這些人的生活,但是,自由就是意味著你可以做毫無用處的事情,只要不招惹別人。曾經有個朋友深惡痛絕的對我說:中國人沒有信仰!318國道的歷史並不長,這條路是18軍將士和平解放西藏的時候在崇山峻嶺裡硬劈出來的。在此之前,以上任意一種前往拉薩的方式,恐怕都要難上好幾個數量級。每公里川藏公路,都埋葬著不止一條18軍將士的生命。回應“中國人沒有信仰”這句話,最好的就是這條路。沒有信仰,誰來修這條路?岡仁波齊藏語的意思是山里面的智者。智者,應該是聰明的,不應該是愚昧的。很遺憾,這部電影裡我只能看到愚昧,絕望,沒有一絲希望和智慧。片頭兩個大叔坐著聊天,其中一個穿的是07式數字迷彩軍用大衣;眾人朝聖用的拖拉機,右邊擋板上印著“扶貧開發”;他們村里的路燈桿、水泥橋,他們跪拜的318國道,這些一切,很明顯不會是岡仁波切或者任何活佛賜予的。我為他們感到悲哀。地球上滅絕過的民族很多很多,其中沒有宗教信仰的恐怕還真沒有。地球上沒有滅絕的民族也有很多,其中有個叫中華民族的,不信什麼神。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最後請欣賞318國道,一群最有信仰的年輕人,為了拯救這個國家、復興這個民族而創造的奇蹟:
色季拉山口,海拔4710米。
米拉山口,海拔5100米。
色季拉山盤山道上眺望對面的大山。
林芝到拉薩一段即將通高速了。
2017-07-13 11:40:38
圖博館
我覺得吧,知乎上的部分人對宗教還是抱有非常美好的幻想。信了教,有信仰就是高人一等,連說都說不得。西藏能滿足他們對於宗教的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雪域高原,喇嘛塔瑪尼堆,高高飄揚的經幡和潔白的哈達。就像國內這幫民謠圈兒裡的歌手,天天寫歌非要搞那些個冷硬生僻的地名,最開始還是蘭州鄭州南京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後來為了追求逼格,就開始搞什麼額爾古納多倫淖爾,總之什麼聽著逼格高就來什麼,畢竟文青的錢好騙,對吧。去了一趟西藏心靈就得到了洗滌,這和信了基督就能得救,都屬於同一種傳銷套路。你這個心靈要是真的很骯髒,去哪兒都沒用。揚卡洛夫大隊長說得好,“有時候我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很多人騎車來了一次西藏心靈就被淨化了,而我在藏區待了二十年還是這麼齷齪... ..”。關於任何電影本身的渲染其實都屬於營銷的範疇了,電影只會用刻奇的內容去吸引觀眾,也只會告訴你一些淺層面上的東西,做深了給誰看去?真正上升到信仰層面的探討,那隻能叫好,可叫不了座。另外,現代化的生活是傳統宗教的絞肉機,東南地區的伊斯蘭教世俗化就是鐵證。等到藏區完全實現現代化,再看看還有幾個去磕長頭的?奉勸知乎上給宗教洗地的各位一句,好好生活,賺錢買房,要是真的有時間,就找幾本兒通識類的宗教史來看看,凡事兒都別太想當然。還是轉個揚隊的老段子:關於如何騙漢區來的女文青上床是一門大學問,自己總結一下:會藏語是必須的,教會她們用藏文寫名字即可,對於那些一般的女文青來說,你只要會唱幾句倉央嘉措情歌就行了,對付高等級的就要漢藏史書並看,《新唐書》《舊唐書》的吐蕃傳一定要看,不過這種等級一般沒有好貨色,即使自己普通話水平一級乙等,也要發重鼻音,就像剛從牧區來的,記得經常去青旅吹牛逼,必有收穫,送她們從民族批發市場買的廉價佛珠,就說是找過大喇嘛堪布開過光的。PS:形像上可以扎個辮子,曬黑,穿藏文T卹。這方法培養了許多綠茶婊剋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12615
2017-07-13 11:41:34
圖博館
強舸:當你感慨磕長頭的虔誠靈魂時,可曾想過他們身下的公路是誰修的?2017-07-11

  一、磕長頭其實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事
電影《崗仁波齊》近期引起熱議,由於我的西藏背景,每每有類似的文藝作品上市,總會朋友主動與我交流觀影體會。但我最近忙於鑽研川普大帝和國企黨建,沒看過《崗仁波齊》,自然也不會有體會。不過,我看了電影的海報,倒是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不論是在文藝作品,還是現實的藏區旅行中,我們都能看到,長頭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麼,公路是誰建的?是在黨的領導下,幾十年由一代代的建設者建的,這包括最初的十八軍和西北野戰軍進藏部隊的戰士、包括建設時期的工程兵和各族工人,還包括今天來自西藏本地的以及四川、陝西、河南多地的民工、挖掘機、攪拌機和卡車個體經營戶和各類小型包工頭。
  相比之下,公路的建設者們,無論是工程師、包工頭還是民工,都不如朝聖隊伍那麼有藝術氣息。我敬重磕長頭的人,能有毅力花很長時間做一件事的人都值得敬重。但我並不太關注這些,我更敬重的是建設者百折不撓的奮鬥和“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精神。
  拉薩公路通車紀念碑:為修築青藏公路、川藏公路,3000多名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
  雖然或膚淺或深邃的文藝青年喜歡將現代化和傳統對立起來,詬病西藏的發展讓西藏不再純潔(而公路、鐵路自然是不純潔的典型代表),但事實上,朝聖之路並非來自傳統(過去只是有這說法,但沒有實踐的可能性),而是現代化的產物。具體來說:
  第一,在舊西藏,是不存在全程磕長頭到拉薩朝聖這種形式的。因為過去沒有公路,西藏複雜、險峻的地形,很多地方猴子四條腿過去都不容易,人磕頭就更做不到了。
  第二,朝聖之路是存在的,但這在舊西藏是只有極少數貴族或英雄人物才能做到的。他們能做到,不等於普通藏族能做到。正如姚明能打NBA,不等於中國人都能長2米2。
  二、為什麼普遍的朝聖之路在舊西藏不可行?
當然,我提出上述觀點時,也常常遭到朋友反駁,包括藏族、漢族以及美利堅、法蘭西、德意志各外國民族。他們大多也都能列舉些各式各樣的證據,從歷史上的朝聖書籍等有一定根據的資料到“上次我在西藏玩的時候人家跟我說”等道聽途說的段子。
  所以,我也想認真談談這個問題,從比較公認的歷史資料以及無須質疑(人人都可以隨時驗證)的自然規律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普遍的朝聖之路在舊西藏不可行?
2017-07-16 11:20:19
圖博館
1、人身依附與物資匱乏
朝聖首先要有人身自由,但是舊西藏實行的是莊園農奴制,農奴擅自離開莊園視作逃亡,換言之,佔人口比例95%的農奴是不具有自己決定自己是否能去朝聖的權利的。並且,即使得到莊園主批准,絕大多數農奴也沒有可以支撐朝聖的物質基礎。
  具體來說,第一,舊西藏莊園制實行的是烏拉差役制度,烏拉差役具有勞役地租特徵,它要求租種土地的農奴家庭必須派出一個或以上壯年男性勞動力全年在農奴主的莊園服役,相應的,農奴家庭擁有一定的份地,但這份份地就需要其他人來耕種,這意味著一個家庭至少要有兩個成年男性才能維持生計。因此,“不能分家”的現實需求孕育了“兄弟共妻”的婚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在莊園勞動的農奴肯定不能獲得朝聖的許可,而他在份地勞動的兄弟(或者父母,但老人去朝聖,沒有成年男性做後勤,肯定會死在路上)如果去朝聖了,全家老小都有餓死的危險。責任感決定了,一個男人不會丟下自己的家人,僅僅為了個人的靈魂的昇華而去朝聖的。
  第二,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資。1951年,西藏人均糧食佔有量是135公斤,歷史時期的糧食產量數據也不可能比這高多少,尚大幅低於人均200公斤的溫飽標準。而歷史上的朝聖之路,最近的山南、日喀則核心區到拉薩也要走三個月到半年(路途遠,交通差,另外,做不到磕長頭,也至少要做到逢廟必拜,不然怎麼是朝聖,這也會耗費大量時間)。不算其他開銷,一個人至少需要100公斤口糧(長途跋涉消耗大),農奴家庭從哪裡積攢這些糧食?另一方面,現在朝聖者普遍必需較多的酥油、奶渣等脂肪補給,否則撐不過殘酷的氣候。而在舊西藏,普通農奴基本吃不到酥油的,在1990年代以前,西藏農村的流行民諺是“小孩子不能吃酥油,吃了會掉耳朵”(目的是為了防止小孩嘴饞,現在這個民諺已經作古了,大力鼓勵小孩吃酥油,我在一篇文章中詳細探討過酥油茶在藏族飲食文化中的變遷,《趣話酥油茶》,《中國西藏》2013年第9期),吃酥油習慣的真正普及,其實也是現代化的產物。
  2、後勤補給的困難
在今天物資豐裕的情況下,朝聖也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專門的後勤團隊。在今天比較好的道路和補給以及商品流通(有錢可以買到東西)條件下,後勤團隊也在藏族朝聖者隊伍中是標配。
2017-07-16 11:22:33
圖博館
一般來說,現在的朝聖者中,老人、婦女或者年紀較大的男子居多,一般是幾個人組團朝聖,因為這樣比較節省後勤力量。過去,後勤團隊使用平板車居多,那麼至少要有兩個成年男子才能保證平板車的持續運作。朝聖是有一個漫長的準備過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組建後勤團隊,比如等自己的兒子掙了一些錢、有空閒的時間,或者通過半是人情半是非貨幣補償方式找同村好友。這些年,汽車在藏區越來越普及,後勤人力下降,一個成年男子當司機也就夠了。
  然而,不論是汽車還是平板車都是在公路上才能走的,西藏到處都是高山,和內地的平原環境不一樣,過去平板車不具備長距離通行能力,就得需要大牲口(犛牛或犏牛) ,而在舊西藏90%以上的農奴沒有大牲口。而且就算有大牲口,犛牛的問題是,到了河谷地區,它熱的受不了,老想下河洗澡;犏牛(公黃牛和母犛牛的雜交品種,一般和騾子一樣不孕不育,各位同志,你們在西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旅遊時,你們以為的犛牛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犏牛)的問題是,到了高山地區,它冷的受不了。
沒有補給,怎麼支撐朝聖之路?
  3、隨處化緣可行嗎?
當然,也有朋友反駁我說,朝聖之路不需要補給,朝聖者可以隨處化緣。現在,很多書籍裡也這麼寫(主要是現代用漢語寫作的書籍)。
  藏族同胞待人熱情確實值得稱讚。即使在舊西藏,物資十分匱乏,如果有人去敲門化緣,我相信,他們也肯定會拿出自己不多的糧食。但化緣的前提是得先見到人,而在朝聖之路上,絕大多數時間不可能見到可以化緣的村莊。
  具體來說,長期徒步旅行,長期鍛煉的強壯男性在平原地區的平均速度一般是50公里/天,而在高海拔和崎嶇山路雙重效應疊加下,一天最多走10~20公里(這個眾多徒步驢友都驗證過),過去沒有公路,行徑速度要更低,也就10公里,如果是磕長頭的話,一天能走5公里就不錯了,朋友們不信可以自己實驗下。
  這樣,問題就來了,在拉薩、日喀則、山南核心區之外,50公里見不到村莊依然非常普遍,騎友們經常要靠90~110公里一個的道班以及公安檢查站休整。那麼,舊西藏的朝聖者們去哪裡化緣?
  在沒有公路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的迷路問題我們就不說了。
2017-07-16 11:23:36
圖博館
4、恐怖並漫長的冬季
以上還不是最多的困難,朝聖中最難的是:除了拉薩市轄區以及日喀則和山南的核心區,其他地區來拉薩朝聖肯定要超過半年,四川、青海藏區要超過1年,那就不可避免的遇上長達半年以上的冬季。
  西藏的冬季,在拉薩等城市的城區其實不難過,由於日照強,基本無降水,以拉薩為例,冬季白天的氣溫一般能有十幾度,比北京、上海舒服多了。夜晚的溫度就會驟然下降,當然大家都是在屋裡睡覺,也沒事。但朝聖就不一樣了,在舊西藏,絕大多數實踐肯定要露宿野外,那麼如何抵禦零下1、20度的嚴寒?而且,上面說的是最好的情況,是在3000多米海拔的河谷地區,但是,在朝聖之路上,絕大多數都是4、5000米的高山地區,這些地方,7月都能下大雪,冬天夜晚的溫度一般在零下3、40度。在冬天,如何保證自己不凍死?
  而且,山區一下大雪,積雪經常就是在半米以上。現在,工程兵在西藏冬季也要隨時待命,用大型機械也要挖個兩三天才能勉強恢復公路通行(參見今年初的西藏雪災,央視報了救災情況)。在舊西藏,既沒公路,又沒工程兵和挖掘機,在高山地區碰上雪災,就是死。而大雪是每年的常態。
  我們看對比性數據。1950年代,在基本沒有戰鬥的情況下,西北野戰軍從最容易的青藏線運輸(川藏方向的18軍比這還更難的多。編者註:有報導稱18軍為建設公路犧牲3000餘人。),非冬季最寒冷時期,而且是大集團運輸,“高原之舟”犛牛等的死亡率高達50%。而在舊西藏,不論是富人家的犛牛,還是窮人家自己扛東西的人,死亡率能比這個低?
  後來,中央政府沒辦法,為了運輸物資,選擇了物資在廣州上船,在加爾各答卸貨(週總理為此專門和尼赫魯協商),通過大吉嶺經亞東(就是最近印度鬧事那地方)運進西藏,耗時大半年。這意味著,在沒有新中國的公路建設之前,朝聖之路的運輸效率還不如去趟印度。直到今天,解放軍汽車兵的死亡率還不低。
  前兩天,有藏族學生和我說,藏族諺語“有水即可飲茶,有草即可住下”。這話是對的,但有水有草在西藏可不是容易的事,別看西藏到處是草原。在長達半年的冬季,既沒水(只有冰,變成水得有燃料,可是燃料在哪裡呢?),也沒草。自然條件決定了,西藏冬季沒有草,農區牲畜主要靠秸稈補給。現在,西藏牲畜的冬季草料主要靠小麥或青稞的秸稈,現在1斤秸稈能賣8毛~1塊,在日喀則等地,農民兄弟們年年為了爭秸稈吵架乃至打架。
2017-07-16 11:24:52
圖博館
牧區因為牧草比較多,情況稍微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去年我碰見一個例子,在那曲,有家單位院子裡雜草長得不錯,有牧民看見了就想買,單位領導不知底細抱著弄回兩、三隻羊(3、5000元)的心態去談判,結果牧民給了兩頭牛(1萬5),然後兩邊都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大概割了3拖拉機),牧民兄弟說明年的草也包了(牧民兄弟畢竟比機關領導更熟悉草料市場),可以再加錢,但不要賣給別人啊。
  三、藏族的生活和信仰不是文青想的那樣的
1、新中國和現代化才提供了真正可供實踐的信仰自由
現在我們在觀察西藏時(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大眾視角),過於強調西藏、藏族和西藏問題的特殊性,下意識的認為“藏族只追求靈魂的純淨,不希望更好的物質生活”(也就是說,“物質決定意識”在西藏是不成立),然而,事實上,沒有現代化和國家建設帶來的交通設施、增產增收等等,現在我們在西藏常常能見到的、被視為藏族“純淨靈魂”象徵的磕長頭去拉薩朝聖行為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曾經在公路上碰到過一位磕長頭的藏族老阿媽和陪伴她的家人,她們邀請我吃他們自己做的奶渣。閒聊中(我會一點藏語,也有人幫助翻譯),我問老阿媽:“磕頭的時候都為誰祈福?”她說:“為自己,為自己的家人也為辛苦修建這些公路的大好人祈福”。我很好奇,“為什麼要為修路的人祈福?”老阿媽說(她兒子在一旁補充,語句是我整理過的):“我們家在的地方,山高谷深,地域遼闊,交通非常不方便。以前沒有路,村里人一輩子別說去拉薩朝聖,連縣城都未必去過。生了病,就只能用土辦法治治,請人念經,熬著。要是沒有這些路,我這麼大年紀了怎麼可能有機會去拉薩朝聖?一路上,我看了那麼多一輩子都沒見過的東西,拜了那麼多寺廟,我給自己積下了功德。真的是要好好感謝修了這些路的大好人、大恩人,不管是藏人、漢人,他們真是做了大善事,積了大功德,佛祖一定會  保佑他們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把物質豐裕、現代化和虔誠信仰對立起來。然而,恰恰是黨和現代化才提供了真正可供實踐的信仰自由。可能沒讀過多少書的老阿媽倒是比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明白的多。
2017-07-16 11:25:51
圖博館
2、朝聖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朝聖歸朝聖,生活是生活。藏族生活不是宗教,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是相對次要的一部分。講3個故事:
第一個:一個藏族哥們和我吐槽:“在酒吧喝酒,經常有你們漢族人找我聊天,聊就聊嘛,老問我有沒有磕過長頭,我當然沒有啊,問我什麼時候去磕,我說,我家就在拉薩,我都是開我的霸道去布達拉宮的,下車再轉經,然後他們看我的眼神經常不對了,說我不像藏族。我是不是藏族輪得到你們評判?”
第二個:一個藏族導遊和我說:“現在遊客多了,是好事,老百姓能掙點錢。結果,我碰到不少游客特別是窮遊的,經常說,西藏交通方便了也不好,老百姓被帶壞了。都不像書裡寫的請我們吃喝了,居然收錢。藏族的靈魂都讓內地人給沾污了。XXXX(髒話),我們老百姓辛辛苦苦幹活賣東西,憑什麼不能收錢?”我深以為然,很多人去西藏號稱是“洗滌被蒙上塵土的靈魂”,其實洗回來,只是“佔便宜沒夠”的市儈心態進一步強化了。
第三個:去年9月底我去拉薩市堆龍德慶區調研,見了很多人,有縣里領導、有基層幹部、有各類群眾(農民、商人、包工頭等等),我和他們聊的都是不同主題,不過,不論聊什麼,聊著聊著大家都扯到一件事:“昨天城郊有戶人家,拆遷賠了2000萬!太厲害了!”
  所以,沒有房產​​,再多奮鬥也失去意義,才是普世真理。
  回應
 當盆友圈裡都在轉這部片的各種心靈雞湯的時候,我就和幾個好盆友懟過。對於他們的信仰我尊重,也就是尊重罷了。我已經過了文青的少年,青年時代。我現在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工業黨,不靠情懷吃飯
 在這個地球上,分為現實中的大自然和文青腦補出來的大自然這兩個平行位面。
 我們家在的地方,山高谷深,地域遼闊,交通非常不方便。以前沒有路,村里人一輩子別說去拉薩朝聖,連縣城都未必去過。生了病,就只能用土辦法治治,請人念經,熬著。要是沒有這些路,我這麼大年紀了怎麼可能有機會去拉薩朝聖?一路上,我看了那麼多一輩子都沒見過的東西,拜了那麼多寺廟,我給自己積下了功德。真的是要好好感謝修了這些路的大好人、大恩人,不管是藏人、漢人,他們真是做了大善事,積了大功德,佛祖一定會保佑他們的。
2017-07-16 11:26:41
圖博館
反毒雞湯:英國人會排隊全因管得嚴馬桶水不可能乾淨到可以喝 2017-08-03 :觀察者網

觀網今天關愛了一下因為退歐而被排隊“懲罰”的英國人。
這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隊成功地讓一向“會排隊”的英國人都扛不住了。
哎?話說英國人是怎麼拿到這個“最會排隊”的名頭?
  可能是因為他們真的花很多時間在排隊。
1. 英國人平均一生,六個月的時間都在排隊。
2.據統計,英國人每月平均花費53分鐘等待每週超市採購後結賬,花費43分鐘等車,花35分鐘在酒吧買酒,花33分鐘在商場為商品買單。
3.銀行和郵局號稱“時間殺手”,因為英國人每個月耗費在那裡的排隊時間大約2.5個小時。
4.據歷史學家分析,英國人喜歡在長長的隊伍靜靜等候的性子並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源於上世紀的世界大戰。那個年代食物是計量分配的,民眾必須老老實實的排隊領取食物和救濟,往往一排就要排上好幾天,如果不遵守秩序,旁邊看守的警察就會讓你重新排隊。
5.據統計,英國人平均容忍排隊等候時間為10分42秒,而這個時間隨著社會節奏變快正在漸漸縮短。
6.現在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會選擇跳過排隊:58%的英國人使用網絡銀行,54%選擇在線支付賬單,45%購買電子機票,35%會網購書籍、電器等等。
驚人,信息工業化讓英國人不再擅長排隊。
電池哥的數據是來自於2009年一家名為“瘋狂叫價” (madbid.com)的拍賣網站通過對大約3000名英國人進行的調查作出的統計和推算。
這份調查顯示,英國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月排隊大約5.5小時,一年67小時。按英國人平均壽命推算,每人一生花169天排隊,即5個月2週零5天。
其中,英國人為超市結賬、車站等車、酒吧買酒和商店付款耗費的排隊等候時間最長。
其中,82%的人認為排隊是一項英國傳統,但也有25%的人承認自己無法忍受排隊等候。所以,有超過85%的人為了避免排隊盡可能地在網上處理事情,88%的人承認當隊伍太長的時候他們也會放棄。
  看起來英國人也並不怎麼能排隊啊?
不過,畢竟數據是7年前的,最近的英國人也這樣嗎?
根據Visa Contactless在2014年針對2000名英國人進行的調查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年排隊時間超過18個小時,當地的商店,郵局和超市是最耗費的排隊時間的。不過跟2009年的每年67小時相比還是有顯著的提升。
不過,時間縮短了,並不意味著英國人更能排隊了。
實際上,超過89%的人表示,最近有因為隊伍太長而離開了一家商店,65%的人承認他們離開之後直接去了競爭對手的商店以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2017-08-04 11:04:12
圖博館
這項調查還顯示,排隊是英國人覺得最乏味的事情之一。44%的人表示排隊比洗碗更糟糕,27%的人比起排隊更喜歡上班。
對於不喜歡排隊的原因,53%的人表示是因為所佔用的時間太長,而37%的人覺得全因自己不耐煩。
  不喜歡排,但是為什麼還能排成這樣呢?
英國人排隊的習慣是很難在歷史上追溯到起源的,但是如果要真的提一個歷史事件的話,應該就是工業革命了。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當時的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大城市務工定居,由於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長,商店等公共場所變得人流眾多,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有秩序的等候方式——排隊。
  但是真正塑造英國人排隊習慣的可能還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事實上,(隊伍裡)是會有爭吵和騷亂的,警察經常被捲進去,搞清楚事情,重新恢復秩序。排隊讓人疲憊,沮喪和緊張。沒有被配給的東西時不時的會被出售,消息流傳出去,長隊就開始排起來了。人們經常都不知道是要排什麼就去隊伍的末尾排著了,他們只是希望能是有用的東西。“莫蘭教授表示。
肯特大學的社會歷史和政策教授布萊德利(Dr Kate Bradley)表示,“當時的宣傳全都是履行你的職責,輪流來。這是政府控制不確定時期局面的一種方式。”
所以,會排隊的英國人也不是簡單粗暴地用“高素質”就能解釋的,歸根結底都是有歷史原因的。
  這碗“英國人素質高所以會排隊”的雞湯可不是獨一份。有同學想起了傳說中“能喝的日本馬桶水”。
我們以前初中老師說過日本企業管理層自己擦洗廁所,裡面的衛生要達到馬桶水可以直接喝的地步……
當時什麼都覺得國外的先進,然後直到現在都對這種程度的標準很推崇,努力要求經過自己的產品做到這種程度。
但是喝廁所水這程度真有點過了。市場上需要的不是超高質量的產品,而是需要的產品。
這公司的管理人員腦袋裡估計裝的都是馬桶水。
雖然這碗雞湯的主角在各種版本中輪著換了好幾個,但是最出名的還是野田聖子。這位今天剛上任的日本總務相,她作為職場新人洗廁所的勵志故事一直都在網絡上流傳。
  但是,還是要問一句是真的嗎?
小編試著去查了一下,找到了一篇2008年的名為《“我的新人時代”在廁所嘔吐,在帝國賓館學習“精神”…野田聖子議員》的相關文章。
裡面提及喝馬桶水的是這一部分。
2017-08-04 11:05:31
圖博館
主要內容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套路,一開始,高學歷的職場新人野田聖子下不了手刷廁所,前輩以身作則,刷乾淨廁所之後喝了馬桶裡的水。自己深受震撼,每天認真刷廁所,終於有一天,像前輩一樣喝了馬桶裡的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報導這篇文章的報知新聞是日本讀賣新聞旗下的體育雜誌,至於為什麼突然做起政治人物採訪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馬桶真的能刷乾淨到能喝裡面的水嗎?
要知道馬桶的構造是這樣的。
吸水管到馬桶那塊是U型互通的。
這意味著什麼?
馬桶是不可能刷得乾淨到可以喝裡面的水的,因為再怎麼刷也夠不到裡面的吸水管,而吸水管是肯定會被沖下來的髒的馬桶水污染的。
寫到這裡小編不禁有點懷疑,為何會淪落到去科普馬桶裡的水不能喝的地步?
全都是毒雞湯的鍋。
  不過,傳世的毒雞湯可不止這兩碗。比如《讀者》的這一碗你喝過嗎?
多年前喝《讀者》的雞湯,說神馬西方人都故意往街上丟零錢,讓需要的人去撿。還有一碗雞湯說神馬西方人喝咖啡,都是交2杯的錢喝一杯,剩下那杯留給需要的人。
這兩碗雞湯感動了我很多年,直到我出國後才知道那是胡扯,我去過那麼多國家,從沒撿到過神馬零錢,也沒喝到別人付費的咖啡。
這熟悉的味道。
  人生在世,難免年少無知,話說你又喝過幾碗毒雞湯?分享一下,說不定以後有人還能少喝一碗哦。
  相關新聞
英國人:歐盟居然用排隊來懲罰我們脫歐!
  回應
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全民醫療索馬里,俄國白送房一套, 印度恒河有療效,英國美食就是好,
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烏克蘭個個有選票,不丹生活質量高,若問全球哪裡差,最大輸家我天朝。
2017-08-04 11:06:29
圖博館
人民網評:加了精神鴉片的“喪茶”喝不得2017-08-16

“碌碌無為紅茶”“浪費生命綠茶”“前男友過得比我好果茶”……這份驚世駭俗的菜單,不是網上臆想,而是近期升為“網紅”的“喪茶文化”。據報導,“喪茶”拓展的野路子已從網上蔓延至實體店,在西南多個地市當街露臉。
某喪茶菜單圖源網絡
據人民網16日報導,什麼是“喪文化”?提到這個網絡熱詞,不少人可能是一頭霧水,但是發在微信上的“馬面人身”“悲傷蛙”“長腿鹹魚”等沮喪圖像,大家其實並不陌生。這些似乎見怪不怪甚至有幾分冷幽默的文化符號,一段時間以來在年輕網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擴散,有時代表個體無奈的情緒,更多凸顯群體極端、消極、絕望的心態,很值得關切與討論。
如果說“喪文化”只是小範圍的調侃、個性化的設置,比如“葛優癱”等也無傷大雅,可風氣一旦蔓延開來便亟需警惕。往輕了說,“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年青一代的消沉、困惑與迷茫不利於個人成長,不利於家庭和睦。往重了說,“鹹魚”和“皮皮蝦”都可能被渲染、“異化”成吃人的藍鯨,釀成死亡遊戲、洗腦犯罪等不可挽回的人間悲劇。這絕非危言聳聽。
追根溯源,種種“喪文化”的動畫形像大多來自緊鄰的島國“喪劇”,還有當年歐美文學《麥田裡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這種來自異域的“喪文化”已被證實與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殺率密切相關。這種“精神鴉片”在一時麻醉年輕人的同時,還一步步誘惑他們偏離正常生活與工作軌道,於日漸頹廢中空耗歲月、沉淪沒落,極少數則選擇了極端慘烈的方式終結“喪”的無限痛楚。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愛無能酒館”“沒希望酸奶”及上街的“喪茶店”,更不要簡單化把年輕人的“喪”視為自嘲、解壓,而要清晰、冷靜地琢磨背後的文化侵蝕。與“喪文化”發源地的文化與經濟特質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沒那麼多怪力亂神,沒那麼多消極避世,現實中的民生、就業狀況也要優越得多,社會環境與其完全不相容。我們今天借之成風化人的,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事業觀,是“意映卿卿如晤……亦以天下人為念”的愛情觀,是“欲買桂花同載酒”“莫愁前路無知己”的友誼觀,是通達國家、社會與個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是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中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與無盡財富。
2017-08-17 11:15:15
圖博館
當然,現實主義情懷從來不迴避現實中的問題與矛盾,民族國家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往往同樣是個人發展較勁時,無論房價、就業,還是升學、婚戀,人生可能真沒有太多的“舒適帶”,真的需要我們奮力拼搏、合力突圍。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該有遁世逃避的心態,這正如論者言,“讓此刻沉浸在喪的悲傷中是對當下最大的浪費,有時你覺得很糟的事情,其實不過是你的臆想”。在科幻名篇《三體》中,面對外族入侵的威懾,人類曾集體恐懼、無望,陷入“大低谷”時代停滯不前,最終還是現實主義佔據了理性制高點,帶領人類從近乎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光芒。
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明天,今天孩子們的所思所想根本上決定著中華民族未來數十年的價值觀念、社會風尚。蕩滌泛起的沉渣,清潔網絡的空間,徹查工商審批的漏隙,嚴肅莊重地寫下舊邦新命的文化自信,年青一代定能汲取古聖先賢卓越智慧,笑起來,站起來,勇敢起來,拒絕喝“喪茶”,自覺走正途,著力抒寫我們這個新時代的自強不息。
  回應
官媒總算干點正事了
呵呵,少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評判你所不了解的文化
把頹靡不振當時髦就夠奇葩了,還有把這稱為文化的,真無語!
喪文化和表情包是不同的吧?碌碌無為茶前男友過得比我好茶的確是喪,葛優癱只是調侃吧,而鹹魚和皮皮蝦又犯了什麼錯?你這論調和十年前網絡遊戲會導致暴力犯罪的論調有什麼區別?
可風氣一旦蔓延開來便亟需警惕。往輕了說, “青春為什麼一定要跑步流汗,為什麼不能就在河邊虛度呢?”年青一代的消沉、困惑與迷茫不利於個人成長,不利於家庭和睦。往重了說, “鹹魚”和“皮皮蝦”都可能被渲染、“異化”成吃人的藍鯨,釀成死亡遊戲、洗腦犯罪等不可挽回的人間悲劇。這絕非危言聳聽。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8_16_423124.shtml
2017-08-17 11:16:09
圖博館
人民日報評論部談佛系: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低慾望社會”2017-12-13

你的朋友圈被《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一文刷屏了嗎?佛系朋友圈,佛系乘客,佛系戀愛,佛系健身……一大波“佛系”概念洶湧襲來。2017-12-12晚,微信“人民日報評論”發表原創文章《年輕人,真的“佛系”了嗎》,全文如下:
  12日一早,人民日報評論君翻開朋友圈,被“佛系”的90後嚇了一跳。網友總結出佛系粉絲、佛系員工、佛系甲方甚至佛性前任,考試、戀愛、健身、網購等行為也找到了“佛系”的方式。
  什麼是“佛系”?舉個兩個簡單例子,大家感受一下。比如,“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再比如,“佛系戀愛”,是“不溫不火,不會奪命追魂call,主要相處方式就是一周一兩次見面”。
  怎麼看這樣的“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網友的“夫子自道”而已。像很多事情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分兩面來看“佛系”的狀態。還原到生活場景,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好與不好,存乎一心。
  應該說,年輕人天性是熱烈的、向上的,對生活充滿熱忱、對世界充滿好奇。不過, “佛系”一詞能讓很多人覺得深有同感,也讓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狀態。業績只能“更快更好”,成績總要“再創新高”,房價高、物價貴、好工作也難找,經常要使出渾身解數,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經總是緊繃、壓力總是“山大”……有拼搏、有奮鬥,有成功的熱望、有向前的激情,不過,也難免會有緩下來、松下來的念頭——畢竟弦不能繃得太緊,容易斷。所以,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態,“佛系”一說,也承載了一種對於生活中快與慢、進與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本質上,這樣的“佛系”人生,跟“我們是誰”的咆哮體,跟“葛優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後脫髮了”,也都有些相似。不過,“佛系”之說,在無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執著、不強求”的態度,也未嘗沒有“不願給人添麻煩”的心情。這難免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吃飽穿暖不是問題;“隨緣”的人生,沒有大的野心和抱負;城市生活便捷,連跟人的交往都能降到最低……人們從中,也會看到“世代轉換”之後人生觀、價值觀的悄然轉型。
2017-12-13 11:35:57
圖博館
在“佛系”之前,還有個年輕人喜歡用的詞——“喪”。“喪”已經是消極了,更消極的是,連“喪”都懶得“喪”。或許,不管想要怎樣、能夠怎樣,年輕人終究還是要“嗨起來”。畢竟,消極不是放縱,沉穩不是慵懶,有所節制不是無欲無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非無喜無悲。不“盡人事”,怎能徒“聽天命”?
  “佛系”與90後相遇的背後,潛藏著保溫杯泡枸杞的中年隱憂。曾經拒斥“90後”這一標籤的90後,或是困惑於現實,或是迷茫於選擇,於是給自己貼上了“佛系”的標籤。積極也好消極也罷,“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膩”一樣,也不過是個標籤,並不足以指代豐富多彩到無所不有的人生。我們還能看到理工男、萌大叔、女漢子、社交宅、鏟屎官,青年既懼怕被歸類,又希望得到認同;既要彰顯個性,又要互相取暖,說到底,這或許只是年輕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社會定位,在追尋人格層面、精神層面的成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我們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標籤,而沒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撓的“鬥戰勝佛”吧。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不必太當真,也不能不當真。
  這正是:事事隨緣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
  回應
 宗教消磨人的鬥志!我信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奉行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說白了就是精神空虛.什麼卵的佛係不佛系喲
 這是趨勢,你對抗不了,佛系只會越來越多
 什麼佛系員工,就是害怕競爭、害怕多幹活,不想負重前行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是佛系員工,因為我們再怎麼表現,也是普通人。可我想,還是應該表現優秀一些,競爭力強一些,起碼不能每天安於現狀、混吃等死!
 佛教又背鍋了,這麼多人看到個佛字就跳起來批判了麼,只不過換了個有點宗教氣味的網紅流行語而已,其實這東西跟以前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摸魚心態沒什麼差別
2017-12-13 11:36:46
圖博館
如何看羅振宇2019年跨年演講? 2019-01-01 王若愚

一覺醒來,朋友圈裡鋪天蓋地都是羅胖子“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消息。有的人曬了去深圳灣春繭體育場現場享受“知識跨年”的喜悅,有的是第一時間發出了四個多小時跨年演講的全文實錄版,有的則是怕信息量太大、讀者接受不了,貼心地推出了跨年演講的精華版。
實際上,現在以個人演講方式來跨年的人越來越多,據說個個場面都很火爆,似乎有取代那種又唱又跳“闔家歡”式晚會的傾向。
比如,2018年12月30日,以“預見2019:國運70”為主題的吳曉波年終秀,在廣東珠海橫琴拉開帷幕;
12月31日,在深山科技園,公子義第一次與世界對話精彩上演,本來只邀請了5000人,結果來了15980慕名而來的觀眾。
  說實話,我是挺佩服這些能夠做跨年演講的哥們。別的不說,光一個人站在那兒喋喋不休地講四個多小時,就得消耗多少的腦細胞呀!而且光說就算了,還能吸引這麼多人花上不菲的門票錢,過來聽你喋喋不休,也確實很牛掰了!而且吸引這麼多人就算了,還能夠讓電視和網路直播,又可以賺得盆滿缽滿,那就更加厲害了。
  從這個角度說,羅振宇以及那些做“知識跨年”的同行們,是十分成功的。而且這些演講,主場大多在珠三角,這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最能接受新鮮事物的地方。
  不可否認,羅振宇的演講是下了很大功夫和精力的,籌畫準備花了很多時間,主題十分鮮明,能夠從大家可知可感的內容切入,拿出很多概念,提出很多有意思的觀點,配合很多精美的PPT,確實有一種“知識盛宴”的感受。
  今年羅振宇演講的主題是“小趨勢”。如何抓住並踐行小趨勢?羅振宇用“紮心五問”做了回答。分別是:我能看到事實嗎?我能感知“非共識”嗎?我的時間夠用嗎?我的力量從哪來?時間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透過這五問,羅振宇從五個層次進行了演繹:首先,抓住小趨勢,要先認清事實。其次,小趨勢來自於“非共識”。第三,把握小趨勢,要以整個人生為尺度。第四,落實小趨勢,需要從系統中汲取力量。第五,奉行長期主義。
2019-01-02 09:44:53
圖博館
聽完了又啥感受?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羅振宇的套路就是那麼幾個:
  一是製造概念。羅胖最擅長以一個聽起來很牛掰的概念,把聽眾唬得一愣一愣的。這些概念必須逼格要高,要讓人聽得雲遮霧繞、似懂非懂,要讓人在腦袋裡轉幾個彎後才能想明白他到底在說啥。比如說,今年的“小趨勢”,既不是“大趨勢”,但又是實實在在的“大趨勢”。
  二是販賣焦慮,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正如羅振宇開篇演講裡說的那樣,“等待信號,個體命運好像不由自己做主”,讓中產階級感受到這個時代的殘酷,感受到那麼多曾經風光一時的企業都紛紛倒下。如果抓不住這個大趨勢,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機感。怎麼把握時代呢?必須聽胖羅指點人生呀。
  三是模糊預測。前幾天,有媒體做了一個有意思的總結,就是把那些大證券公司關於2018年的預測進行了盤點,據說中金的預測是錯了九個半。那麼,如果有人把羅胖前3年的演講拿出來作個盤點,究竟會對了多少、錯了多少呢?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夠做出這麼準確的評價。因為羅胖講的都是感覺,都是趨勢,無所謂對錯,沒有硬邦邦的標準。這些模糊的預測,聽了很過癮,聽後能留下多少印記呢?恐怕也不好說吧。
  四是冒充全能。一個人就算是再博學,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識,除非他是上帝。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指點江山是沒問題的,但要是跨越了自己的知識積累,在陌生領域口若懸河,恐怕只會留下笑柄。其實,與其說硬充“專家”,還不如老老實實承認某些領域我也不知道,純粹是瞎講的。
還有就是,羅胖的演講中,有很多不同形式的廣告,這或許也讓他的講解與分享的客觀性、公正性,有了一定的偏差。
羅胖說他一共要做20個跨年演講,剛剛結束的這個是倒數第17個。未來的16年,這樣的娛樂大戲還會繼續上演,希望羅胖能夠有更多的乾貨,讓數以萬計的觀眾願意為“知識分享”埋單。
2019-01-02 09:46:57
圖博館
知名作家林清玄驚傳心肌梗塞離世 享壽65歲 2019-01-23日

生於1953年的林清玄,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在《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雜誌》任職。17歲開始創作,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曾獲時報文學獎等獎項,是台灣的暢銷作家,最著名的「菩提系列」等著作每本平均銷量達2、30萬冊。1996年卻因為婚變,完美形象崩解,甚至有婦女團體焚書抗議,因而轉往大陸發展。
林清玄在大陸知名度極高,有多篇文章被選入中小學教科書,入選數量僅次於毛澤東,〈陽光的味道〉則出現在高考試卷。林清玄曾表示,「我在大陸出版的書有100多本。有人統計過,我有26篇文章被收錄在大陸的小學到大學課本中。」
  相關新聞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 曾是火紅心靈導師
  回應
問尊敬的詩人、散文家致哀!
也是出軌外遇渣男一枚,沒有他的文字這麼動人
林清玄的散文挑上一兩篇看沒問題,看得多了就會覺得全是一個雞湯味
講得一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是偽君子罷了。算二十年前很多人亂拜的seafood吧!好在恁爸就連在書店翻一次他的書都沒有!
猥君子教別人一套又一套的,自己卻全不是那回事,跟本是個斂財的騙子。

林清玄-維基百科

畢業於台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工商時報》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獲台灣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有三百萬人次聽過林清玄的演講,林清玄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導師」他的書上說他是台灣的良心。
30歲時上山修行,下山後致力宣揚佛法。教導讀者「心靈改革」,勸人守五戒行十善,慈濟佈施,了無罣礙。
1979年與陳彩鸞結婚,1996年離婚,結褵十七年,育有一子。在與前妻婚姻存續期間就另結新歡方淳珍,她1995年進入林清玄文教基金會服務,自此滋生愛苗。1997年三月隨即娶了她。結婚三個月太太就要臨盆,引來婦女團體撻伐,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會」門口焚燒他的書。有人在網路上大罵他是「偽君子」、「說一套,做一套」,甚至有人準備好雞蛋要「蛋洗」林清玄。很多作家及他的知己,也同樣責難他,認為林清玄要對普羅大眾負責。因為社會觀感急轉直下,不得不一度取消所有演講,後來到中國大陸另起爐灶。
2019-01-24 09:57:48
阿楨
“金句”流浪漢是誰?上海徐匯:此前在區審計局工作因病休假 2019-03-21 澎湃新聞

上海一名流浪漢在網上走紅。他名叫沈巍,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書籍,並向路人講述《論語》等經典著作,被網友錄製成視頻發佈後走紅,其中不乏網路主播、微商借沈巍的走紅而宣傳自己。與此同時,有關他的傳言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畢業生,妻女車禍過世,上海徐匯審計局的公務員......上海徐匯區新聞辦:沈巍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其他情況因涉及其個人隱私,單位不便予以公開。網路上有關他從復旦畢業和妻女車禍過世的資訊都是謠言。沈巍稱自己在外流浪撿垃圾是因為對垃圾分類理念的認同,但是家人卻不理解他。
  回應
這麼長時間不去上班,不是應該辭退麼?或者辦理因病退休?
患精神病,不能開除辭退。

無知菁英太多 上海博學流浪漢被直播成網紅 2019-03-21 中央社

沈巍的走紅,是窺見中國社會諸多現象的一個切口。在強調物質生活、消費主義的時代,尤其是功利氣息相對濃鬱的中國社會,沈巍非主流的生活顯得出格,這讓不少感到浮躁的大陸民眾眼睛一亮。
復旦大教授陳雲告訴中央社記者,民眾一窩蜂的現象,與當下中國社會的趨同性有關。很多人過著與他人雷同的生活、不能反抗,這時發現了有人堅持另類生活20餘年,很自然會感到驚奇或驚喜。因為社會精英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真實的或喬裝的無知者太多,民眾才會轉而去關注邊緣社會裡面的「有識之士」(楨:精神病患?)。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雪忠認為,隨著中國的言論空間不斷縮小,社會輿論幾乎喪失了公共性,媒體不敢直面真正的公共問題,更側重獵奇的報導。

流浪國學大師憑什麼這麼火 顏值比得上當年犀利哥? 2019-03-21 聯合報

說到流浪漢,不得不提到最經典的「犀利哥」。犀利哥本名程國榮,2010年初在浙江寧波流浪行乞時,被人試用相機時拍攝下一組照片,隨後以「秒殺宇宙第一極品路人帥哥!」為題轉載於天涯論壇,受到網友的追捧,迅速成為網路紅人,連英國媒體都曾報導過他。由於「犀利哥」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他在過度關注下驚慌失措,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並拒絕前往救助站,他曾在家鄉與親人團聚,但不久後又在老家附近開始流浪生活,2013年又被送到鄱陽精神病醫院安頓治療。
2019-03-22 09:13:40
阿楨
世界各國「李子柒」集合大賞!她們為何驚人相似? 2020-05-18 文化產業評論

自從李子柒走紅國內外,親近自然、擁抱傳統的“桃花源”生活儼然成為一種潮流。然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李子柒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很相似,她們之間是相互模仿,還是真的是在過著自己獨特的生活呢?而這樣的生活又為何會備受青睞與追捧?
…….
因為都市里的我們,更多的是這樣的生活常態:
消費主義的盛行,鋪天蓋地的各類廣告;
高壓的職場文化,朝九晚五已是奢望,996、807、716等才是許多社畜們的真實寫照;
過分的鼓吹成功學,社會對成功單一的衡量標準,房奴、車奴、卡奴等不計其數;
資訊超載,資訊焦慮,難辨真假的各種新聞,各種炒作與各種黑子前赴後繼......
所以任何“詩與遠方”有關人和事總會引起大家諸多討論,而同“詩與遠方”有關的綜藝、電影以及其他作品也能擁有很好的市場。
…..
所以,無論網路紅人還是綜藝節目、電視電影,只要能“詩與遠方”“創造一種令人嚮往的美好生活方式”就能引領潮流。與成功無關,與金錢無關,只是純粹地回歸生命的美好與純粹。
  回應
其實遠離城市的生活,在油管上很早就有了,有的播放次數很驚人的,比李子柒都高,但都沒達到李子柒的高度,使觀眾產生的是獵奇心理,所以波動大,觀眾的粘性不足,僅僅是獵奇。李子柒和滇西小哥(儘管是模仿者)她們兩位元的視頻把以前老外拍的手法,個人魅力等,都昇華了,現在她們的視頻風格,拍攝、表現手法在國外也有大量的模仿者。
中國傳統之美有兩種:第一,下里巴人之俗美。第二,士大夫文人追求之雅美,典型的就是蘇州園林。李子柒表現的是雅美,不說話,就是用恬淡沉靜的神態,勤勞樸實的行為。
李子柒很難複製。幹過農活的人都知道,李子柒不是擺樣子,是真會幹農活的。
在大自然裡用刀叉吃著精緻食物喝著紅酒的沙耶香,感覺違和
2020-05-19 08:00:20
阿楨
中國人喝的雞湯,一代不如一代 2020-03-12 宅少

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錢鍾書小說《圍城》
  01.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曉」的讀者來信刊登在《中國青年》上,名為《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
上海人民出版社嗅覺靈敏,將其演講匯編成冊,推出一本《塑造美的心靈》。
首印30萬冊,短短幾天就被搶購一空。最終銷量高達1000萬冊。我們可以看到諸多風格類似的經典語句:
「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壓倒一切艱難困苦的人,而是不向任何艱難困苦屈服的人。」
「人是有巨大潛力的,當遇到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時,善於開掘自己潛力的人,方能展示自己的才華,顯示出自己的力量。」
  02.
解凍期中的青年,聽完鄧麗君、讀完朦朧詩、看完《廬山戀》後,他們對文化的渴求,十萬火急。
這時候,雞湯也要聚時俱進了。
「潘曉」向全社會吐露心聲那年,甘肅人民出版社找到胡亞權和鄭元緒兩位編輯,希望他倆能夠合辦一本雜誌。
兩人琢磨半天,也沒想出刊名。
直到鄭的孩子病了,胡去探病,看到鄭的香港朋友寄回來三本美國雜誌《讀者文摘》中譯本,胡說:
「乾脆咱們就叫這個名字。」
《讀者文摘》創刊號上,明確寫著「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
創刊號三毛一本,三萬冊很快賣空。賣到第7期,發行量高達14萬。三年後,銷量基本穩定在180多萬。
趁著80年代文化熱,《讀者文摘》以翻譯國外文章、介紹西方思想為主,甚至推薦過卡爾維諾的小說,差點把自己搞成精英刊物。
但隨著文化熱退潮,雜誌社意識到:要籠絡更多讀者,必須接近廣大人民群眾。
80年代中後期,《讀者文摘》開始走通俗路線,刊登啟迪心靈的短文。
後來由於刊名侵權,它又改了個我們無比熟悉的名字。那就是《讀者》。
打那之後,《讀者》便以精短故事、剔透文字和心靈雞湯傳教式的風格,變成一代代讀者的精神糧食。
每一個中學生,幾乎都從它上面得到了心靈滋養,收獲了作文素材,學會了熬湯行文,並實踐到了考場中。
…….
https://chinaqna.com/a/106541
2020-05-20 08:57:19
阿楨
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遇冷,超級知識IP落幕? 2023-01-07

“任澤平的跨年演講全是飄渺,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全是雞湯,吳曉波的跨年演講全是廣告,沒有一個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自己、影響社會。”
“前幾年羅振宇、吳曉波跨年演講刷屏,今年微博、朋友圈都看不到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週期律”,社會學家荒島和普通觀眾張強如此評價。
在2023年跨年知識演講後,羅振宇、吳曉波、劉潤、任澤平的演講內容,並未如往年一樣刷屏出圈。不少人認為,以前社會飛速發展,很多人渴望得到更前沿的知識內容,但經歷3年疫情後,很多人開始思考活在當下。
雞湯、炒冷飯、販賣焦慮等類型的內容,很多人早已免疫。他們更期待有實踐、接地氣、真誠的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點,未來的鑰匙似乎就在他們手上。
但也有一些觀眾,他們依舊喜歡羅振宇等大咖的演講,他們相信在“不確定性”時代,總要有人站出來撥開時代迷霧,鼓舞人心,就像大航海時代的領航燈光,也許他們自己也走錯了,但更重要的是在路上。
在他們看來,羅振宇的“不要被困難定義”,吳曉波“勇敢者的方法論”、劉潤的“進化的力量”,任澤平對經濟的10大預測,都給了很多人鼓舞。“沒有誰一定要和神一樣,但總要有人揮舞火炬。”某互聯網大廠總監李楠曾是“得到”訓練營的學員,他認為跨年知識演講給了他力量,預測明年發財的機會才是神棍。
輿論場上,對待羅振宇、吳曉波等超級IP的分化看法,正是當下知識市場的真實寫照。這與前幾年,羅振宇等知識付費“四大天王”跨年演講一票難求,各大衛視和長視頻平臺追捧轉播、第二天金句和演講全文刷屏不同,大咖們的受眾們進一步減少。
從搜索指數看,羅振宇和吳曉波都經歷了“爆火”到逐漸“退燒”的週期。資料顯示,2023年的熱度明顯不如往昔。
更多的人開始懷疑知識演講,是不是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回應
與其說他們是所謂的知識IP,不如說他們是“觀點製造者”更合適。社科的“知識”門檻,沒有那麼低
2023-01-09 08:00:27
阿楨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2023-01-09 08:06:17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2023-02-11 05:40:44
阿楨
中美“狂飆”ChatGPT,一文讀懂超20家科技巨頭最新佈局

  自2023年11月底以來,美國初創公司 OpenAI 發佈的人工智慧(AI)對話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GPT,短短5天用戶就超100萬,兩個月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應用。
  ChatGPT,既能夠寫詩歌、編代碼,還能創造劇本、幫你面試出題、發表論文,以及實現更廣泛的搜索服務等。
  近日,OpenAl 宣佈試點ChatGPT付費版本,每月20美元。據鈦媒體App推算,整個ChatGPT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如果收費模式獲得成功,對於投資者而言,ChatGPT將是巨大的利潤前景。截止目前,全球約有250家ChatGPT及 AIGC 技術相關領域初創公司,2022年吸金超過26億美元。
  如今,包括微軟、穀歌、百度、騰訊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紛紛佈局,加入到這場全球新一輪 AIGC 技術競賽,但同時也有部分上市企業尋求抬升股價而對外“蹭熱點”,引起A股、港股、美股相關股票多日震盪。
  相關新聞資料
微軟財報成績糟糕,向OpenAI再投入數十億美元,AIGC能否解救陷入掙扎的美國科技巨頭?
中國TikTok 成2022年全球網站流量冠軍!擊敗Google、臉書
美皮尤研究:青少年捨棄臉書 改用YouTube及TikTok
美議員TIKTOK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
民進黨封殺小紅書抖音
2023-02-13 07:17:38
阿楨
ChatGPT 真能搶走你的飯碗?我問了律師、編劇、程式師…..2023-02-13

在教育圈,ChatGPT最火的是「 代寫論文 」。
但一名電腦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波奇(化名)說,他身邊沒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會用它來翻譯論文、提煉參考資料的資訊或者寫個摘要之類的,輔助一下自己,但沒有人直接用它寫 ” 。一來是因為 ChatGPT 不靠譜;二來畢業論文也是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一個過程,沒必要為了省事欺騙自己。
其實,像斯坦福大學等已經在嚴查了,推出了 DetectGPT ,用來判斷文本是否由機器生成。
  程式師們對 ChatGPT 的疑慮不僅在它的代碼會有紕漏。 “ 它完成你需求的前提是,你能精准用機械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ChatGPT 最擅長不懂裝懂,它沒有智慧和事實判斷的能力 ”。它無法完成複雜業務,只能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
  但他能搶走編劇們的飯碗嗎?
編劇還不算一個文字創作行業,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製片方給出要求,編劇按照歷史背景、方向、風格、體量和節奏創作故事大綱和分級大綱,劇本的 70% 就已經完成了。比起創作,瞭解製片方的需求才是關鍵,在這一點上,AI 是很難代替人工的。當然, Chatgpt 也許可以承擔大量基礎工作( 比如給每個路人甲生成一個人物小傳 )。和提倡集體創作的美劇相比,和編劇中心制的韓劇相比,國產影視們普遍缺少健全的編劇制度,編劇在製作中權重很低。
  那麼 ChatGPT會不會取代律師呢?
“ 律師是法律在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而這裡面的人,才是關鍵 ”。在律師這一行中,總是能出現人類自己都無法預測的事,更不用提機器了。
  回應
昨晚上玩了個把鐘頭:(優點)資料庫非常龐大,答案生成時的描述很有邏輯。你得把需求說的足夠清楚全面,它才能給你滿意的答案。網上好多說能寫學術論文的,不太現實。(缺點)資料庫是猶太人訓練出來的,問點帶政治色彩的問題,一張嘴就是老CNN那個味。
  相關新聞資料
ChatGPT開始被“瘋狂吐槽” 還能火多久?ChatGPT更擅長於一些搜索、資料整理的工作。雖然郵件、發言稿這類日常文稿使用ChatGPT可以極大解放雙手,但到了學術寫作領域,經不起細讀,更像是概念的生搬硬套。特別是在一些理科領域,如金融、生化環材、電子資訊等等專業,吸引力也並不大。此外, ChatGPT背後的資料倫理和版權抄襲問題。
  回應
ChatGPT就是支援自然語言的智慧化搜尋引擎,所謂的創作能力本質上就是瞎編。
2023-02-14 08:45:10
阿楨
家裡堆滿東西卻捨不得丟 列精神治療 揭密「囤積症」背後的真相 《新聞深呼吸》第159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wngndg894

囤積病- 维基百科

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定義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為精神科疾病,另根據 Frost and Hartl 1996年定義為:患者有收集癖好,他們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例如甚至需要用到餐桌、椅子、床、樓梯或浴盆來擺放物件,臥室或浴室用作儲物室。由於囤積行為而有顯著的壓力及干擾或妨害到正常生活的運作。
不願意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當借送界線模糊時,有時候甚至會演變為偷竊行為或竊盜癖。
強迫性囤積在其最壞的例子可能會造成火災、不衛生的環境(如老鼠橫行等等之現象)、因收集物摔倒受傷,甚至對自己和其他人健康和安全構成危險。
有些患者亦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收集來的東西的價值,亦可能知道積累的物件是無用,或對物件有強烈個人的精神附屬感或寄託,則是患者明知物件是對其他人完全毫無價值的。
另有部分患者會將過期食物放保留下來,在某些情況下亦會強烈抗拒親友等人試圖清除掉他所囤積之物品。而在其他狀況下,患者仍會意識到電冰箱需要清潔,但由於被屋內其他地方的類似情況下導致他放棄清理的念頭,或因明白清除雜物的困難而導致放棄行動。
 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輔助治療方法
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相關條目
強迫症
焦慮症
拖延症
恐懼症
藏書癖
動物囤積症
2023-02-23 06:52: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