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3 07:13:29| 人氣1,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何教養獨生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同前評《教養的迷思》之「青少年同儕至上論」,Susan Newman的《如何教養獨生子》也是「獨生子至上論」,那為何又批中共「一化」(p.13)呢! (另參本館:《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破碎的大地》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Susan Newman《如何教養獨生子》 (遠流出版 1996)

 

    內容簡介 

  「你們想生幾個孩子?」大概是每對夫妻或情侶最常被問及的問題之一;而不論是以傳宗接代為重任的傳統家族觀,或是主張自我實現的頂客族(double incom no kid),似乎都讓人有心存壓力的猶豫。

 是的,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菁英式重質不重量的生兒育女觀念,確已成為時代趨勢;獨生孩子,正是平衡要與不要、現實與理想種種矛盾間的最佳選擇。

 更何況,在父母全部心力的照料下,獨生孩子也將成長為更優秀的下一代。不過,你可能還是不太放心,因為長久以來有太多關於獨生子的刻板印象讓你生疑。

 本書即以時代環境的剖析與破除獨生子迷思入手,繼而綜合專家意見與實際經驗的訪談,為「如何教養獨生子」提供面面俱到的建議,並告訴你在面對各方壓力而有所遲疑時,該如何選擇與堅持自己的決定。

 所以,就只養一個小孩吧!別擔心太多有的沒的,最重要的是:你只想養一個小孩。

     作者簡介

  蘇珊‧紐曼(Susan Newman)是《上班族父母》(Working Parents)和《今日母親》(Mothers Today)兩雜誌的採訪編輯,並經常為美國官辦期刊撰寫和養兒育女主題相關的文章。她的著作頗受兒童與青少年歡迎,其中如《向陌生人說不》(Never Say Yes to A Stranger)、《向酒精和毒品說不,你也做得到》(You Can Say No to A Drink or A Drug)兩本書,曾被拍攝成影片並獲獎。

    目錄 

第一篇、考慮有個獨生子

 第一章:新傳統家庭

 第二章:揭穿迷思

 第三章:三人行家庭

 第四章:二人家庭的世界

 第二篇、獨生子的養育之道

 第五章:做父母的態度

 第六章:芝麻小事

 第七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第八章:獨生孩子不寂寞

 第三篇、做個明智的抉擇

 第九章:再生一個

 第十章:給自己壓力

 第十一章:未來的問題

 第十二章:唯一是唯一的選擇

 

獨生子女  維基百科

 

    獨生子女是一種出生排行,指沒有親兄弟姐妹的人,獨生子又稱作獨苗或獨丁。

 一般認為中國大陸由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造就了大批的獨生子女。另外,世界多個先進國家和地區均出現少子化現象,不少夫婦只生育一至兩個子女,令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但其實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成因很複雜,形成獨生子女的主因有以下幾點:

 1.父母一開始就只想生出一個孩子。

 2.父母本來打算生首名孩子後再生育,但無法再懷孕。

 3.由於兄弟姐妹過世而成為獨生子女。

 4.雙薪家庭父母無暇照顧過多子女而只生一個孩子。

 (至於中國大陸因國家政策限制而產生獨生子女,又是另一種狀況了,姑且不列於此幾點中。)

  特徵 

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父母過於的溺愛和經濟水平的提高,這些獨生子女往往嬌生慣養,並且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但日本心理學者田村正晨認為,現代的父母因為很清楚沒有兄弟姊妹的環境將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多半會在教育上加強補足;而年輕一代獨生子女幼兒時就進入學校過團體生活,不一定會因嬌寵而缺乏社會性,甚至參加義工活動的人也以獨生子女為多。獨生子女缺乏社會性是一般人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這種印象和二次大戰結束前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稀少,戰後嬰兒潮那一代通常有五六個兄弟姐妹有關。

 獨生子女由於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注較多,成長環境豐富,多半聰明且有很強的感受性,了解社會上對獨生子女容易有負面印象,因而害怕「自我主張」遭到同儕的厭惡,有時甚至會衍生出自我厭惡感。此外,由於缺少兄弟姊妹的對立競爭,獨生子女較容易對他人產生信賴感,對朋友也較為體貼(由於沒有像兄弟姊妹這樣的玩伴,朋友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也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

 獨生子女的父母往往會把期望集中在子女身上,令他們承受沉重心理壓力,因而成就動機較高;正面來說,不執著於眼前的得失而肯定地朝大方向邁進,較容易自我實現;但就負面角度而言,獨生子女面對挫折的抗壓性較低,受到打擊容易變得憂鬱消沉。

 獨生子女習慣獨處,較喜歡進行思考性的活動;成年以後,多半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傾向選擇較能發揮自己興趣的工作,特別是能單獨完成並發揮自己獨特性的創造性工作。在團體生活中,獨生子女由於對競爭、對立的體驗較少,較容易站在中立的角度,在工作場所中處於派系和權力鬥爭的緩衝地帶;一般人認為獨生子女對工作要求完美不易妥協、孤僻難以接近,多半是因為他們沒有兄弟姊妹競爭,從小不需強烈主張自己的意見以博得父母關注,而導致溝通能力略為不足,但其實了解獨生子女真正的想法之後,這種狀況就能改善。

 在亞洲,由於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或不普遍,加上有「養兒防老」和重視孝道的傳統觀念,獨生子女長大後需要一人供養父母,如果擁有子女,則一人要同時供養父母和子女,有時更包括配偶和配偶的父母,造成沉重的經濟壓力。但隨著時代改變,人們的心態也逐漸改變,經濟許可的父母會為老年預作規劃,獨生子女所受到的壓力也在減輕。

 雖然中國大陸社會上有一派人認為,大量長期的獨生子女對社會民族的發展是不利的,整個民族會處在長期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壓力下;但中國大陸因國家政策限制而產生獨生子女,本就和其他國家因社會變遷自然產生獨生子女不同。因社會變遷自然產生獨生子產生的獨生子女,並不一定只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性格跟生活狀態因人而異,要片面捕捉獨生子女的性格是不可能的。目前先進國家正由講究團體生活的「有兄弟姊妹的社會」轉型為自由化、價值觀多元、尊重個人差異的「獨生子女型態的社會」,除去有色眼鏡,了解並尊重獨生子女是有必要的;而獨生子女也可因此消去對人群過度防衛的態度,了解自己,將過往認為對獨生子女不利的一面轉為有利的一面,融入社會生活。

 

獨生子女問題“全球化” 4/28/2001

 

為了減少地球人口壓力,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只生一個孩子,而這些獨生子女的教育就成了大問題。社會學家曾有“四二一綜合征”一說,即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四個老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兩個大人(父母)圍著被稱為“小皇帝”、“小太陽”的一個孩子轉,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家庭及社會問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獨生子女問題也全球化了。

    媳婦沒時間生孩子,“瑪利亞奶奶”直犯愁

據央視報道﹐一到天氣晴朗的日子,意大利羅馬市工人住宅區的兒童樂園里就開始傳出一陣陣兒童玩耍的嬉笑聲,3歲的小男孩費里奧就是其中的孩子之一。每到這樣的日子,他就由奶奶帶到這里來同其他小朋友玩耍,奶奶瑪利亞則在一旁疲倦地看著可愛的孫子。她說:“他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什麼親戚。我一直告訴兒子再生一個,可他們就是不聽。意大利人以前都是大家庭,但現在當媽的因為要工作,所以她們就沒有時間生孩子了,這真是要命的事!”

    這就是今天意大利的“瑪利亞奶奶們的普遍憂慮”。目前意大利婦女人均生育1.18個孩子,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每年的死亡率已超過出生率。在這種情況下,要維持國家人口數量,唯一的辦法就是靠外來移民。面對本國人口銳減、外來移民日益增多的現象,羅馬大學人口學專家戈里尼驚呼:“意大利的文化將毀滅,國將不國,我們所熟悉的意大利社會將消?p盡。”

    這位人口學家的估計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有一點卻是正確的,那就是,隨著人口的減少,意大利以前獨特的幾代人圍著大餐桌吃飯的景象將成為歷史。家庭規模的急劇收縮,不但發生在意大利,而且出現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在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獨生子女的家庭也越來越多。雖然這樣的家庭的精確數字很難統計,因為誰也說不上今天的一孩家庭明天會怎麼樣,但至少從目前來說,不論是出於需要還是其他打算,獨生子女的家庭正呈直線上升趨勢。

    生育率降低看數字

歐洲婦女人均生育孩子數已經從10年前的1.76個降到2000年的1.46個。同期,亞洲婦女的人均生育數也從3個以上降到2.54個。

    聯合國資料顯示,在最發達國家里,婦女的人均生育數已經降到..57個,而在48個最不發達國家里,目前高達5.74個的婦女人均生育數到2050年也將跌至2.51個。

    西班牙獨生子女家庭急劇上升,從25年前的38%上升到今天的50%以上。

美國人口統計局統計,獨生子女家庭已經從1976年的9.6%上升到1998年的17%,而在同一時期,美國3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縮減了21%。

    在德國,1972年獨生子女家庭占46%(不包括當時的東德),1999年,全德1290萬個家庭已經有50%以上是獨生子女家庭。

    人口增長越來越慢 只生一個省錢省心

30年前人類最擔心的是,失控的人口增長有一天會消耗掉人類賴以生存的全部資源。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厄立克1968年就在其專著《人口炸彈》中提出過警告。如今雖說世界人口總體一直呈增長趨勢,但增長的速率已經降到1.2%。其中起作用的有這幾個因素:避孕措施更到位,晚婚晚育成時尚,大量女性加入勞動大軍,以及越來越多的女性從農村來到城市,生育觀也隨之變化。此外,還得歸功於許多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起推行的積極的計劃生育政策。

    不過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之所以只要一個孩子可能還有一個更實際的理由:省錢省心。法國社會學家卡夫曼認為,獨生子女家庭“是個人的希望(不生孩子)和老人的愿望(多子多孫)之間的一種妥協”。

    說得實在點,獨生子女家庭上四星級飯店消費,甚至出國旅游,在經濟上比較能夠接受。在房價逐日上升的擁擠的大城市里,獨生子女家庭的生存空間問題也顯得容易解決一些。在教育問題上獨生子女的優勢就更明顯了,父母怎麼會不舍得花錢讓唯一的孩子上好學校呢?

    “獨子網站”吸引眼球 未來呼喚正確看待

現在的獨生子女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信息時代,這一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為他們提供了同外界溝通的無限空間。信息時代的影響已經從各種網站和出版物反映出來。

    從《獨生子女:如何獨自生存?》到《照顧獨生子女妙法》,各種出版物層出不窮,而由美國洛杉磯懷特夫婦創辦的“獨子網站”更引人注目。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懷特夫婦創辦這個網站的目的就是希望社會能更好地了解獨生子女。該網站自創建以來已有1250名注冊者,其中不乏世界級名人,如印度前總理甘地、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等。該網站每個月的點擊量至少在20000人次,點擊來自亞洲、南美,甚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懷特夫婦希望社會了解,獨生子女面臨著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所無法體驗的困難。例如,因為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就成了他們唯一的榜樣﹔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家中大事的決定只能由他們自己拍板﹔也正因為沒有兄弟姐妹,他們肩上的責任就要比其他人重。

    隨著職業女性的不斷增加,未來的父母會發現他們不得不在多子女和事業之間作出選擇。意大利的一次最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年輕女性明確表示“一個子女也不要”,或者客觀地選擇“在不和事業沖突的條件下,才會考慮生兒育女”。隨著獨生子女的“全球化”,如何正確對待獨生子女也將成為“全球化”的課題。

    老齡化引發“大災難”“小皇帝”面臨大挑戰

出生率的降低意味著世界人口的老齡化。聯合國資料顯示,今後50年里,60歲以上人口將增長3倍,80歲以上老人將增長5倍。目前全球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比例是100比11,到2050年,這個比例將上升到100比26。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休特說,這無論從經濟還是社會的角度來看,都將是一場“大災難”。

    對於在各種語言中均被稱為“小皇帝”的獨生子女這一代人和他們的父母來說,這一前景無疑是一大挑戰。父母擔心獨生子女將來的生活、工作及社交能力,現在就要開始教會子女獨立處理問題,而不能再一味溺愛。

    山本太太拒絕了8歲的兒子買游戲機的要求,還教他要把所有好吃的東西一分為三──爸爸、媽媽和自己各一份。山本太太說:“我們有必要提醒他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他一個人,必須讓他明白,不是他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長大成人的獨生子女也開始意識到本人形象和社會責任等問題。29歲的日本母親石見太太自己就是個獨生子女,她創立了日本首個“獨生子女聯盟”網站。她說:“許多人對獨生子女有成見,以為他們自我中心的傾向很嚴重,我們要長期同這種偏見作斗爭。”

    印度19歲的獨生子女桑克爾組織了一個獨生子女志愿隊,專在發生災難時援助災民,例如最近的大地震就成了他們顯身手的機會。桑克爾說:“人們總以為我們被寵壞了,是問題的一代,我現在要做的就是糾正這種偏見。 

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8/n81955.htm

 

 

 

獨生子女有7大“通病” 2008-2-22

 

  獨生子女的環境容易使孩子產生哪些“通病”呢?

  1、“獨我”行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2、窩囊好哭。整天只與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失去了動手能力,也沒有與小同伴競爭玩耍的機會,變得膽小窩囊、害怕困難,一遇到挫折、痛苦就會哭。這是由過度的保護形成的過分懦弱。

  3、心理早熟。早熟并不是缺點,許多才華聰穎的人都是早熟的。獨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點。因為他沒有與兄弟姐妹同級心理活動的交往,只得整天與大人打交道。爸爸為什么背著媽媽抽煙,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這些本不是小小年紀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還參與意見。一個4歲的小女孩坐在沙發上評判爸爸媽媽爭吵中的是非,讓人聽起來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講起來卻一本正經。

  4、膚淺的知識。獨生子女看上去都比一般孩子懂事、知道得多,為什么說是膚淺呢?因這些本事、知識都是口頭上的,并沒有真實的體驗,而且這些知識都是些非兒童性的道理、概念。用這些道理、概念作為與父母交際游戲的工具。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不起作用了。父母聽孩子講“大人話”可能喜得眉開眼笑,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用模糊的膚淺知識取悅家長。

  5、神經質,喜怒無常。一不順心就大哭大叫,發脾氣扔東西,表面上非常主觀執拗,樣樣事情自己說了算,否則就吵鬧不休,而實質上是情緒不穩定,借機發泄。吵起來膽子很大,離開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為大人環境帶來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樣的生活,得不到自然發展,加上父母不斷“灌輸”過沉的知識,這都對孩子神經系統的平衡帶來危害。過多的“教育”、過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驚人的神經質孩子。

  6、身體和心理的嬌氣。嬌氣往往只被人理解為行為上的撒嬌、耍賴,其實嬌氣意味著軟弱無能。現代家長往往忽視耐寒、吃苦、負重對孩子意志培養的重要性,這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獨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鍛煉。有人嘆息,“現在的男孩、女孩已經沒有上一輩人剛強了”,這句話并不是聳人聽聞。受了別的孩子的氣就跑到家里向媽媽發火,老師要他沖洗廁所就哭鼻子,這都是沒志氣的表現。

  7、性格孤僻。獨生子女整天關在家里,與外界和小伙伴很少來往。見到別人家的孩子來了可能開心得不得了,甚至當小伙伴回去時會拉著對方不放手。獨生子女心靈的孤獨是生活天地狹小造成的。獨生子女孤僻的獨特性是好自言自語,好像成人一樣羅嗦,經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過了很久,還會向爸爸媽媽問同一個問題。這種追根問底的特點,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學,也許反映了孩子思維的呆板和不易轉移。

http://www.jx828.com/huaiyun/yuer/xueqian/xinli/200802/14069.shtml.html

 

 七大策略 教好獨生子女 

    

  為獨生子女營造虛擬手足團體,青梅竹馬的關係可使欠缺的能力獲得分享與彌補。 

  獨生子女最大的不幸,就是不懂「匱乏」,如何才能避免養出小霸王?以及偏差的品格與行為?父母要注意了!

  這天,3歲半的小曦坐著啜泣。他一人分飾兩角,以不同的語氣,自問自答著。

「小曦,你怎麼啦?(模仿媽媽語氣)」

「我被爸爸罵。(小孩語氣)」

「為什麼被爸爸罵?」

「因為我不乖。」

「哪裡不乖呀?」

「因為……我搗蛋。(幾近啜泣狀)」

最後他責罵說:「那你活該!」

  孤單,是他的宿命。他重複這些話,自我解嘲。像小曦這類的獨生子,越來越多。根據主計處統計,2008年台灣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15到49歲婦女生育率),將降至1.1人,「只生一個」成為趨勢。

  不只台灣,全球家庭都有獨子化的趨勢。在日本,婦女的生育率只有1.22人,韓國為1.29人,德國、西班牙超過半數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而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大陸,獨生子女人數更逼近9,000萬人。

  因此,獨生子女的教養已成新顯學。然而,100多年前,獨生子女被貼上各種負面標籤:自私、驕縱、缺乏獨立性、不合群。美國心理學者史坦利‧霍爾(G. Stanley Hall)甚至憂心忡忡指出:「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病症!」

  然而,近年的學術研究已顛覆此結論。美國加州心理學家們,針對40萬名中學生,進行一項長達20年的獨生子女研究。他們發現: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聰明、更有創造力,也顯得更有教養、更成熟。

  親子關係攸關成就 4成獨子:父母影響自己最深

美國研究排行的心理學家雷門(Kevin Leman)形容,「獨生子是父母苦心孕育的特殊寶石。」

  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就是個天才獨生女,她15歲跳級進入丹佛大學讀政治,27歲就在史丹佛大學教書,會說好幾種語言,也是業餘的室內樂鋼琴演奏家,曾和馬友友演奏布拉姆斯,風靡全場。她聰明而勤奮,全天下似乎沒讓她感到做不到的事。 她是當今最有權勢的女強人之一,更是獨生子女群中,熠熠生輝的那顆寶石。其他有名的獨生子,還包括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等。

  但問題是,不是每顆石頭都會發亮。在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眼中,寶石變成一顆「骰子」,「現在很多人只生一個小孩,那叫做賭一把。」孤注一擲的結果,獨生子女父母必須面對擲出骰子後龐大的不確定感。

  事實上,親子關係的確是影響獨生子女成就的關鍵。專研獨生子女30多年的專家法波(Toni Falbo)博士過去一份針對大學生的調查就顯示:40%的獨生子女認為影響他們最深的人是父母,而長子或排行中間的子女卻只有3%及2%。

  顯然,父母的教養態度之於獨生子女,比一般孩子還重要。那麼,就應剖析獨生子女的心理特色。

  獨生子女特殊的排行,形成三個特色。第一個特色,唯一性。獨生子女兼具老大與么子雙重身分,不需要與手足爭奪資源,從小便獲得父母全部的愛,甚至全家族不虞匱乏的資源。如果把愛量化,他們得到的關愛,可能是一般孩子的4倍(加上祖父母)。也因為在家中是唯一的孩子,獨生子為避免寂寞,會使出渾身解數,去贏取同儕團體肯定,因此,他們總顯得聰明、大方、慷慨、不善於吵架(競爭)。

  沒有橫向同儕關係 易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個特色是,缺損性。獨生子女缺乏手足互動帶來互相學習刺激的「利益」。兒童成長過程,不止需要「縱向親子關係」,也需要「橫向同儕關係」。對獨生子來說,他們嫻熟和父母對應,洞悉父母想法,擁有各種技巧利用父母情感,卻缺乏橫向發展的手足關係。

  一般來說,兒童早期與手足相處的經驗,奠定他未來與同儕交往80%的基礎。但因為獨生子女缺乏與手足相處的經驗,比較缺乏同理心,或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第三,孤獨感。不可避免的,獨生子女有較多獨處經驗。這是壞事嗎?美國《獨生子》(Only Child)雜誌主編卡洛琳.懷特(Carolyn White)說,她訪問過的每個成年獨生子女都表示,他們的「孤獨時光」是世上最美好的時光。

  小時候,知名網路文學作家藤井樹的媽媽總是工作很晚才回家,爸爸沉默寡言,除了他,家裡沒有別的孩子,「家裡常常很安靜,最大的聲音,是按馬桶的聲音。」

  他一個人和自己相處的時光,就如同卡洛琳描述的,「孤獨的滋味對我們的孩子有所幫助,孤獨時光就像塑膠黏土,你可以擰它、拉扯它,想怎麼捏就怎麼捏,它給你空間去測試自己的想像力有多大。」

  於是,藤井樹躲入漫畫世界,把紙上角色當成朋友,傾吐心事。「從小習慣自己一個人,讓我長大以後,可以長時間一個人靜下心來專心寫作。」他也意外的成為暢銷書作者。

  總結上述三大特色,教養獨生子女的要訣,就是適度製造匱乏感,擴大「唯一性」、「孤獨感」所帶來的好處,想辦法彌補「缺損性」造成的缺點。也就是說,父母應該想辦法為獨生子女盡量製造青梅竹馬的「虛擬手足」關係。

  然而,多數的父母卻不盡如此,卡洛琳就指出,他們雜誌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一半是關於獨生子女父母只生一個的「內疚感」。於是,常「以愛之名」犯錯,最直接的就是溺愛,養出驕縱獨生子。

  卡洛琳列舉獨生子父母最易犯下七大項罪狀,包括:過度放縱、過度保護、缺乏紀律等。一胎化盛行的大陸,也有學者指出,獨生子女父母常犯「六過」及「四怕」。所謂「六過」:愛之過甚、擔心過度、照顧過多、遷就過多、誇耀過多、希望過奢;「四怕」:怕不孝、怕生病死亡、怕學壞、怕不成材。 製造匱乏感 學習延遲欲望的滿足

  全天下獨生子父母,心態大抵雷同。有能力的父母像資源豐沛的好園丁,在設計精密完善的溫室裡,全心全意栽培一顆種子,他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傾其所有,卻不會揠苗助長。製造匱乏感,才能讓孩子不被過多的愛與資源淹沒。

  像小曦的爸爸就堅持「即使給一顆糖,都要有策略」。他觀察,小孩子永遠看到自己沒有的,而不會看到自己有的,不斷滿足他,只會讓他欲望無窮。

  原本,小曦的媽媽會用小糖果鼓勵他,有一天,糖果沒了,小曦便用哭鬧的方式要糖吃,媽媽心軟,便答應給他買更好的玩具,久而久之,3歲半的小曦懂得「以小搏大」,操縱、控制媽媽。於是,小曦的爸爸決定剝奪他的享受,與他約定一段時間表現良好,聖誕老公公才會視表現好壞送他禮物,「要他學習延遲欲望的滿足,別急著給孩子吃棉花糖。」

  國際通商主持律師陳玲玉就擔心優渥的環境,會讓獨生女洪紹凡耽於安逸,也刻意製造女兒的欠缺感。「我一直深信,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才有激勵人向上提升的動力。」女兒就讀賓州大學後,每月只有固定而有限的生活費。「除了買書、或到紐約觀賞文化藝術表演外,我每個月底都要跟她對帳單的。」

  「如果這個月超支,一定從下一個月的生活費中扣掉。」陳玲玉從不讓步,紀律嚴明。

  對獨生子女的寵溺,源自內疚與不確定,因此,父母要停止自責,放手,還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空間。那麼,接下來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力為其營造虛擬的手足團體了。

  打造青梅竹馬般關係 模仿、分享,彌補所缺能力

小潔、軒軒和小文,是三個年齡相近的獨生子女,週末,三對爸媽帶著他們,從台北開車遠到花蓮的東華大學遊玩。三個孩子衝出車子,立刻在廣闊的草原奔跑打滾追逐。這是軒軒的媽媽及閨中密友刻意為孩子們組成的「小圈圈」。當她抱定只生一個孩子,還在懷孕時,就想用自己的人脈,為孩子打造一種「青梅竹馬」的同儕團體。 因為三個家庭都住台北東區,保母、幼稚園都相同,因此,三個獨生子女常常玩在一起。年紀稍長的小潔自動變成大姊,軒軒變成老二,小文成了老么。雖然三人都上了幼稚園,但軒軒的媽媽認為,「老師很容易介入管理,下指導棋。但我們家庭聚會時,卻讓孩子自己相處,不干預、不出面仲裁,如果有衝突,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在這個圈子,孩子們得以藉由模仿、分享,擴展原本沒有的能力。「我們是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創造出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軒軒的媽媽說,好像回到以前大家庭同住三合院的感覺。她說,將來孩子們到了叛逆期,跟父母鬧得不愉快,不想回家,「至少還有個接納他們的空間,有第二個家可以選擇,得到擁抱關心。」

  獨生子女的優、缺點其實互為表裡,只要協助盡早融入同儕,就可以在天平的另一端取得平衡。(選錄自《商業周刊》1046期)

  【教養獨生子女 你可以這樣做】

  不要過度放縱

父母心態:反正只有這一個,拚命用遊戲、衣服、玩具做安慰劑。

較佳做法:設定界限,好的東西都需要等待,才是人生寶貴的經驗。

  切莫過度保護

父母心態:害怕會失去孩子,安排、控制孩子生活的每一面 。

較佳做法:把擔心表列出來,挑出孩子可以解決的,鼓勵孩子做。

  對孩子建立紀律

父母心態:如果我管他,他會討厭我,不如不管。

較佳做法:向孩子「定義」紀律與違反紀律的後果,並切實執行,表現好才贏得新權利。

  跳脫過度補償的內疚

父母心態:出於內疚的補償心理,希望孩子沒有失敗,永遠幸福快樂。

較佳做法:對抗只生一個的內疚感,停止責備自己,不要和別人家庭比較。 別苛求完美

父母心態:將孩子的夢想、成敗與自身緊密相連,時刻在替孩子照鏡子,不滿意就整型。

較佳做法:別用顯微鏡觀察孩子以及太在意輸贏,孩子不是你的替代品。

  不把孩子當作成年人看待

父母心態:聽孩子講話好像懂很多,像個「小大人」,把家裡所有的事都告訴他。

較佳做法:負擔過多大人世界的獨生子,可能無法擁有真正的童年。

  讚美不可過度

父母心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誇讚,充斥大量不實讚美。

較佳做法: 讚美是一種籌碼,給得濫不如給得好,過度受尊崇的孩子,只能依靠他人獲得肯定,沒有自我。

(資料來源:卡洛琳.懷特著《別驕壞你的孩子》,整理:吳錦勳)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fineprint.php?id=33995

 

台長: 阿楨
人氣(1,2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學習已經落伍了》
此分類上一篇:《教養的迷思》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