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4 08:47:57| 人氣1,497| 回應27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選擇自殺》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李冬山著的《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非常如實地陳述各自殺者可能之因,而非台版王浩威導讀所批「失望」!  (另參本館:《自殺的權利》 《人類自殺史》)

 

 

《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 (三言社出版 2004)

 

  內容簡介

  名人自殺往往讓世人驚愕萬分,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這種特殊的終結生命的方式,更讓我們忍不住想要一探其內心的究竟。

  康德說:「自殺,是以勇敢為前提還是全部以沮喪為前提,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只是一個心裡學問題。」到底,這些名人的自殺是為了避免不名譽地活著?出於憤怒而自殺?還是難於忍受那慢慢耗盡一切忍耐力的悲傷而失去耐心?

  這本書列出了35位以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中外名人,為他們一一做傳。每個名人以他們自絕生命那最戲劇化的一幕為開場。他們的自絕,各自伴隨有憤慨、有頹喪、有抗議、有屈辱、有抑鬱、甚或熱情激昂…。驚心動魄之後,作者再以流暢的筆觸,重播倒敘他們一生的曲曲折折、起起落落。

  這些名人,包括作家及藝術家如:王國維、老舍、梵谷、傑克‧倫敦、海明威、吳爾芙、高爾基、有島武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戲劇演員如:阮玲玉、艾霞、林黛、樂蒂…;以及政治人物如:戴季陶、越飛…等。這些名人我們許多耳熟能詳,也都看過他們的作品或表演,多少也聽過他們的生平。以往,這些人的猝逝多只是讓我們惋惜、不解。看過本書,我們雖然未必完完全全贊同他們的作法,卻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他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情轉折,從璀璨直到寂滅。

  有了這樣的閱讀背景,當我們再次對照閱讀他們的作品、看他們的表演、論他們的生平,我們對這些名人會更多了些文本以外的認識,也更能多方面看到不同種種面對生命的看法及態度。

  目錄

  作家/藝術家

梵谷1853-1890

──荷蘭著名印象派畫家,在精神不穩定的狀態下舉槍自盡。010

傑克.倫敦1876-1916

──美國寫實主義作家,因病債交迫而服毒自殺。022

有島武郎1878-1923

──日本白樺派代表作家,因自身的思想困境而協同一名女記者自縊身亡。038

葉賽寧1895-1925

──俄羅斯抒情詩人,因理想與愛情幻滅而自縊身亡。052

王國維1877-1927

──中國近代國學大師,痛心清廷復辟無望而投湖自盡。062

芥川龍之介1892-1927

──日本新寫實主義派作家,在不堪現實壓力與精神負擔下服藥自盡。070

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

──蘇聯早期革命詩人暨作家,因創作的壓力積勞成疾與愛情不得意而舉槍自盡。078

朱湘1904-1933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在懷才不遇的落拓心境下投江自盡。094

基爾希納1880-1938

──德國知名表現派畫家,因德國納粹對藝術的摧殘而萬念俱灰,於瑞士服毒自殺身亡。112

吳爾芙1882-1941

──英國著名女作家,女性主義文學的先驅,精神極脆弱的她在德國納粹的進逼威脅壓力下,投河自盡。120

茨維塔耶娃1892-1941

──俄羅斯女詩人,因家破人亡,連唯一留在身邊的兒子也與之疏遠,終於上吊自盡。134

褚威格1881-1942

──奧地利著名作家,在德國納粹兼併奧國後落腳於巴西,亡國的顛沛流離之痛使他帶著妻子一起服毒自盡。150

高爾基1905-1948

──美國當代知名畫家,抽象表現主義派先驅,因傷病使其藝術生涯難以為繼而上吊自盡。166

太宰治1909-1949

──日本斜陽族代表作家,一生嘗試自殺多次,終於還是成功與情人一起投河自盡身亡。174

海明威1899-1961

──美國知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不堪病痛使之喪失創作能力而舉槍自盡。184

普拉絲1932-1963

──美國著名自白派詩人,青少年時期即有自殺傾向,視自殺為一門藝術,在婚姻不順遂、生活窘迫與病痛交迫的壓力下開瓦斯自殺身亡。210

老舍1899-1966

──中國著名劇作家,不堪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的羞辱而投湖自盡。222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日本知名作家,鼓吹軍國主義復辟不成而剖腹自盡。236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知名新感覺派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追求永恆的孤獨與寧靜而開瓦斯自殺。250

嘉里1914-1980

──法國著名作家,絕無僅有的龔固爾獎兩度得主,卻也因此選擇自盡以向大眾謝罪。272

顧城1956-1993

──中國朦朧派代表詩人,因其極端性格與不堪異國生活壓力,手刃求去的妻子後上吊自盡。282

徐遲1914-1996

──中國知名詩人暨作家,結髮妻子亡故後的孤獨生活加上病痛難捱,最後從醫院跳樓自盡。300

  影視明星

阮玲玉1910-1935

──中國知名電影明星,在不實的中傷與情人的背叛下,吞服過量安眠藥自盡身亡。320

英茵 1917-1942

──中國知名女演員,對日抗戰時亦為國民政府蒐集地下情報,在工作與感情皆敗毀後於飯店裡吞鴉片自殺。330

筱丹桂1920-1947

──中國知名越劇女演員,因受其同居人誣陷而含冤莫白,最後選擇服毒自盡以示清白。340

瑪麗蓮.夢露1926-1962

──美國好萊塢著名女星,因事業挫折與婚姻失敗導致精神脆弱,吞服過量鎮定劑身亡。350

林黛1934-1964

──香港知名電影明星,四次亞洲影展影后得主,因與丈夫發生爭執而吞食過量鎮定劑身亡。366

樂蒂1937-1968

──香港知名電影明星,在事業與婚姻失敗的陰影下吞服過量安眠藥自盡身亡。376

羅蜜.施奈德1938-1982

──奧地利電影明星,國際知名女演員,因家人身故與病痛纏身,服毒自盡。386

  政治人物

陳天華1875-1905

──中國民主革命活動家暨宣傳家,以投海自盡換取國人的醒悟與自覺。400

拉法格1842-1911

──法國工黨與第二國際的主要創建人,馬克思的女婿,因自覺年邁體衰、無力再為理想奉獻而協同妻子服毒自盡。408

越飛1883-1927

──俄羅斯早期革命家暨外交家,為抗議反對派領袖托洛茨基遭史達林一派開除黨籍而舉槍自盡。416

奧爾忠尼啟澤

──俄國共產黨與國家領導人之一,史達林的多年親密戰友,在政治鬥爭中與史達林漸行漸遠,於最後一次與史達林爭執後舉槍自盡。428

戴季陶1891-1949

──中國國民黨的理論權威,在國民黨節節敗退而好友陳佈雷自盡身亡後,步上好友的後塵。442

貝赫戈瓦1925-1993

──法國前總理兼國防部長,在政治醜聞與敗選的雙重壓力下,舉槍自盡。452

  序

  如何對還活著的人,論述他人的自殺?

  翻著大陸作者李冬山《人生苦旅》,我忽然想到這個問題。當然,李冬山先生也許並沒有考慮這問題。對他來說,這是自己解惑的過程(「我發現中外名人中有一些是在功成名就、事業如日中天時忽然辭世的,這使我感到了某些困惑。」),也是檔案工作一般的資料收集(「從1992年夏天開始,我把大部分業餘時間花在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未來的寫作上。有時為了訂正某位名人的生辰年月或是從某個事件的不同說法中理出合理性的觀點,往往要耗費數天乃至數星期的時間。」)至於其他的,一般自殺學所關心的,作者並沒有上在心上考慮。

  自殺學(suicidology)所關心的,當然是以總體人口為對象,延伸到某些特殊社群(性別、年齡、階級、族群、年代、地點等等)。它關心的是整體的現象,涉及可能的原因、預防和影響。然而,針對個別案例的,類似病人誌(pathography)的討論,個人自殺故事的討論往往只是一小部份。也許像梅寧哲這位精神科醫師的《生之掙扎》(志文,1977再版),希望從精神動力學瞭解人的自殺行為,書中一部分處理到某些個案的病人誌;也許像承續艾瑞克遜(E. Erickson)心理史(psychohistory)的理念,只針對一個人一生的歷史、一生的心理活動,至於自殺,雖然是這鋪陳的關鍵性場景,卻也只是場景之ㄧ。

  李冬山先生並不理會這些,或許他也從不涉獵這些。他在書中,以解或為出發點,以收集資料為手段,自然發展出一套「瞭解真相」的思考模式。於是,在他的筆下,所有人的自殺都是有道理可循的。可能是為情所傷,可能貧病交迫,可能理想幻滅,可能政權迫害,也可能只是一種抗議或復仇。只是,自殺可以這般單純嗎?

  李先生是勤於資料蒐集的。他收集的資料可能是當時的報章雜誌,可能是傳記書籍,總之,都是可以浮上檯面的說法。然而,面對自殺,活著的人是充滿矛盾情緒的,自責、他責、罪疚、憤怒、找代罪羔羊等等(有興趣者不妨參考《難以承受的告別》,心靈工坊,2002),根據他們說法所完成的資料往往只是將表面可以說的理由加以浮現出來。至於那些深層的,不可以說的或無意是層面的呢?如果讀者要找尋這樣的思考,在李先生的文章裡,恐怕是失望的。

  不過,這也可能是《人生苦旅》的好處。也許他知道深層探索的複雜度,將自己的作品僅僅侷限為自殺死亡登錄,反而避免了西方或台灣作者可能太容易的分析。西方或台灣的討論,最糟糕的毛病就是將自殺視為簡單的精神疾病診斷,或是套用一些庸俗而簡化的精神分析術語,將所有人的個別性全抹滅了。這樣的不足,單純的登錄,反而成為李先生作品的一項特色。

  李先生在資料選擇上,似乎也知道資料可性度有待保留。因此,他反而完整的留下最不容質疑的當事人遺書。譬如阮玲玉寫給不同人的遺書,不像台灣往往只用其中一兩句;譬如法耶捷夫留給赫魯雪夫的遺書,死後許多年才出土。這些冗長的文字,李先生全都留下來了。這是不容易的選擇。遺書內容也許瑣碎,最是最真實的瞭解之道。

  只是,解釋了一個人的自殺,卻不解釋另一個人的不自殺。譬如,為何褚威格自殺而赫曼赫塞為何繼續在瑞士提契諾活下來。這樣的不足,或者,這樣的不說,往往讓自殺這一行為又不自覺地浪漫化了。有些時候,真的,活下來比選擇死亡還需要更多的理想力量,更多的浪漫。

  對於繼續活著的人,也許思考某些人為何可以不自殺但又繼續堅持,反而更有意義。

 

《選擇自殺》2005-05-04 

 

「最好的不過的,是自殺而無遺書。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川端康成。

一、

5月1日,可作為五、六年級共同回憶之一的喜劇藝人倪敏然在失蹤多日後被發現在宜蘭上吊自殺。沒有留下遺書。

後續的相關的報導出現後,各界拼湊他選擇自殺的原因,債務、不倫之戀、憂鬱症、病痛……

當大家都在惋惜這樣一個喜劇泰斗以自殺結束人生時,一個從高中以來就經常說,「我不想人生活超過30歲」、「很想死一死」的同學說,「我真羨慕他,這樣很好呀...」

二、

去年秋天,初去工作時,在誠品晒書時撿了一本《選擇自殺:中外名人的人生苦旅》。以故事集結的方式,列述了35位選擇自殺的中外名人的故事。當時只是心想,自殺是個社會現象/問題,也許拿來當故事看,可以作為日後遇到自殺相關新聞的參考資料。時至今日,工作已先辭去,書也才看了三分之一,就被我丟在一旁。

三、

書初到手,在新鮮感仍在時,撿了阮玲玉與川端康成的故事來看。據這本書,對於阮玲玉服安眠藥自殺前寫下控訴情人張達民的遺書(要報館刊登)、同居人唐季珊的遺書中的不卑不亢、情理周到印象深刻。將死的阮玲玉在遺書中寫「我不死不能明我冤」、要同居人「不要悲哀、因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我死而有靈,將永永遠遠保護你」、「我死之後,請你拿我的餘資來養活我母親...」、「另外公司欠我之人工,請向之收回,用來供養阿媽...」

想像在龐大社會流言壓力下,選擇以死證明自己的阮玲玉的心情。我相信,是外界對她的不解與流言蜚語,讓她唯有一死以罷。

而川端康成,一個終其一生都活在破碎家庭陰影中的文學巨人,情感上始終傾向厭人棄世,渴望隱遁深山,孤寂獨住。二次戰後,日本投降,川端一手提攜的年輕新銳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帶給他相當影響,兩年後在長期創作思想漸趨消沉、疾病纏身的情況下,同樣選擇自絕棄世,一字未留,雖然他在生前曾多次表示反對自殺。

對於他生前曾說,「最好不過的,是自殺而無遺書。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我似懂非懂,帶著對大師的崇敬。

而後這本書就逐漸被擠到書架不起眼的地方。

四、

今年春天,有次趁著工作之餘的周休二日,想說一次把這本「故事集」拚完好了,於是打算從頭開始翻閱。但不知道是不是悲傷的故事看太多,本來以為只是將別人選擇自殺的故事「當故事看」,可是好像看多了,那種失序、自我棄絕的氛圍也久久縈繞不去...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幾乎都有類似的理由:情感受挫、現實壓力、疾病來磨、理念難伸……但即使是生活裡本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外在打擊,最難受的,還是情感空虛、精神折磨這種內在苦悶。

看完林黛的故事,差不多已看了1/3。加上當時剛好看的電影《登峰造擊》、《戰地琴人》都相當程度地在傳達人們掙扎求生、甚至求死的過程。整個人的精神狀況因為這些外在的故事,變得非常奇怪。原本例休應該好好放假,腦袋好像也因此出走了兩天,一直處在一種魂不附體,無法聚焦的狀態。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趕緊把書丟在一邊。

並告訴自己,短時間內,應暫時停止接觸容易令人灰心喪志的內容。也發現在這些人生題材前面,原來自己是仍需要成人輔導的未成年觀眾。

五、

倪敏然自縊,同學在網路上聊天時告訴我,「他這樣真是解脫了」,我反駁了她,「活著,就有機會看到峰迴路轉時…」

昨天我再想到這本書,想到這些名人,甚至是各個領域的巨人,選擇自殺的理由與死前的生活心情。也許,就像《登峰造擊》的女主角,曾經如此風光、馳騁自得過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看到自己的才華消逝、能力墮落的。人生有很多無法掌控的意外,他們,只是在死前,再力拚一次,自己可以掌控的死亡方式。

我不知道。因為我沒辦法跟已經死的人對話,問他:「你是不是真的感覺解脫了?快樂了?沒有壓力了?」

同樣,也無法問川端,「什麼叫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在這個問題上(贊成或反對自殺),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立場與原因。但除了選擇與立場外,也許就是再多一些同理與尊重,對活人跟往生者都是。

五、

這個問題,想到這邊,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這本書,就任由它繼續被丟在角落好了,直到我找到下一份工作之前。

http://mypaper.pchome.com.tw/bakery/post/1246904576

 

台長: 阿楨
人氣(1,497) | 回應(27)|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骨血暴力》
此分類上一篇:《新興宗教初探》

阿楨
美國中年人自殺率 10年飆升28%【聯合報2013.05.03

根據美國政府2日公布的報告,在1999年到2010年的10年間,美國中年人自殺率飆升28%。這段期間美國經歷了經濟衰退和房貸危機。
中年的白人男性和女性的自殺率明顯增加,在這段期間上升了40%。

遺骨會說話 美拓荒者餓極吃人中央社2013.05.03

美國研究人員昨天公布1名14歲女孩骸骨的鑑識結果說,英國人早年移民美國時,第1個永久殖民地詹姆士敦曾發生吃人慘事。
史密森尼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人類學家說,1609到1610年冬天,維吉尼亞州詹姆士敦的拓荒者,可能因初抵美國,環境異常艱困,因此有些人顯然嘗試挖出1名已死小女孩的大腦。
小女孩的骸骨2012年出土,由於高度碎裂,被認為有不尋常之處。史密森尼法醫人類學家歐斯里,分析小女孩的頭骨與脛骨,他說:「骨頭碎片顯示有不尋常的切剁痕跡,支解遺體、割取大腦與臉部的肉食用的企圖明顯。」
先前已有文字資料證實詹姆斯敦人吃人,史密森尼學院的雜誌曾刊登詹姆士敦統治者裴西寫的1封信件,透露「飢餓時期」曾有過人吃人。

研究:燒炭自殺新聞 恐成自殺率不減禍首 健康醫療網 2013-04-15

近3年來,台灣自殺死亡者中約3成使用燒炭,這項自殺方式在台灣已風行超過10年,但是如何在台灣生根?以往一直未被深入探究。近期國內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當燒炭自殺初發跡時,媒體對燒炭自殺的報導則數,與其發生率成正相關,每則相關報導增加16%燒炭自殺率,之後即便媒體報導量下降,但仍在社會中持續擴散,燒炭自殺率也繼續上升。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415/9367715.html
2013-05-03 12:57:57
阿楨
瑞士「自殺觀光」 人數5年來倍增 2014年08月21日

瑞士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少數可合法實施安樂死的國家,因此愈來愈多外國人赴瑞士尋求協助自殺,「自殺觀光業」愈來愈夯。根據CNN報導,自2009年以來,赴瑞士的自殺觀光客倍增,從每年86人倍增到172人。
根據統計,2008至2012年,共611名「自殺觀光客」前往瑞士尋求協助自殺。這些觀光客來自31個國家,其中德國與英國人最多,平均年齡為69歲。

詳參【圖博館】:《生死一線間》 《自殺的權利》《選擇自殺》《人類自殺史》
2014-08-22 09:17:31
圖博館
土地被強徵求償17年未果印度2.5萬農民請求總統賜準自殺

據《國際金融時報》2015-8-10援引印度媒體報導,因為土地遭強制徵收建設戈庫爾攔河壩(Gokul Barrage)、抗爭求償17年未果,多達25000名農民請求總統拉納布•慕克吉批准他們在印度第69個獨立日、8月15日這一天上吊自殺。
報導稱,這些農民本應該獲得8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8億元)的補償,印度政府為了建戈庫爾攔河壩在沒有獲得農民的同意下強制徵用了700英畝(約283公頃)的土地。
很多農民為了爭取自身權益一直在抗爭,他們得到了印度教民主主義團體民族志工組織的幫助,該組織的分支“印度農民工會”代理了馬圖拉農民的訴求、帶領他們向政府尋求補償。但是卻受到了來自當局粗魯的對待,去年,有警察在爭端中甚至向農民開火。
不但沒有獲得補償,馬圖拉的農民們還面臨非季節性大雨導致的農作物產量下降,今年年初,該地已經有超過40名農民為此自殺。
不僅如此,印度Rediff網站還報導,由北方邦政府發行的因為農作物受損的補償支票還遭到撤回。
近年來,印度農民自殺問題日益嚴重,印度的官方數據顯示,自1995年以來,19年間印度全國自殺農民已超過29萬人,幾乎是每30分鐘就有一人自殺。2004年,自殺人數更是達創紀錄的18241人。
  回應
  我也是醉了!這樣也不起來反了!三哥的精神也被閹割的太厲害了!只求來世,不求今世!果然,宗教是最可怕的麻醉藥,麻醉的讓人失去了反抗精神。       
  印度缺少我們國家的革命精神!造反精神!英國統治印度這麼多年!培養出甘地(不抵抗,不暴力)的人物!用他來潛移默化!所以戰爭的最高形式就是文化戰爭!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製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馬克思。

另詳參【圖博館】:《自殺的權利》《選擇自殺》《人類自殺史》 《三農問題》中國與印度
2015-08-11 10:35:26
圖博館
菊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5/08/01
  內容簡介
《菊與刀》是二戰后期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國政府之命,為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調查分析報告,旨在為美國管制戰敗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據。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
本書自1946 年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已經成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讀書,並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研究直接運用於政治實際操作的傑出例證。
  魯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早年學習英國文學,故其作品文筆高妙,並善於作詩以及細膩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與《菊與刀》最為著名。盡管她論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論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
作者: (美)大貫惠美子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10/01
  內容簡介
二戰末,盡管日本正面臨戰敗,為什麼一萬多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兵」自願加入「神風特攻隊」?在這部關於象征主義和美學在日本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國家如何通過操縱日本歷史悠久的櫻花的象征意義來說服人們,為天皇「如美麗的飄零的櫻花」那樣死去是一種榮耀。
作者依據學生兵的日記,描述了這些年輕人的痛苦,乃至他們對帝國意識形態的反抗。這些神風特攻隊員熱情地向往世界主義的知識傳統,因此他們不是以軍事眼光來看待櫻花,而是視之為一種痛苦的美麗以及他們悲劇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結的象征。
作者以日本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實際動作。
2017-04-13 23:46:03
圖博館
大貫惠美子,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以歷史人類學、象征人類學研究見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多次獲古根海姆獎等學術獎項。着有《作為自我的稻米》(1993)、《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日本歷史上美學的軍國主義化》(2003)、《神風特攻隊日記:反思日本學生兵》 (2006)等。
  短評
神風特攻隊員並非(?)信仰軍國主義,為天皇含笑赴死的頭腦簡單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大多是出身重點中學、頂尖高校的學生兵,各自擁有一份令人敬畏的閱讀清單和追求愛、純潔、美麗、理想的信仰世界。這些青年的理想主義遭到國家意識形態借助櫻花美學意象的操縱和愚弄,最終把他們送上死亡之路。
知識精英們能夠輕鬆識別(?)出軍方和政府的帝國主義思想的灌輸,但是終究卻輸在了自己追求的東西上了。當他們追求的理想和美學被潛移默化地操縱影響了之後,他們也開始走向了自己的悲劇之路。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 孫隆基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1-6
  作者簡介
孫隆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教於美國堪薩斯大學、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和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現任教於美國田納西州猛菲斯大學。著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未斷奶的民族》等。
  短評
所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結構主義之類大詞,實可拋棄不用。反正以後要寫關於“中國人劣根性“”文化優劣“之類的文字,盡可從此書摘抄。別的似乎沒什麼好說的。

「簡素」的背後是「空無」(空無?死亡!) 2016-10-30 維舟

在全球化的時代,任何特定的文化類型常常都意味著一種標誌差異的風格。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無疑有其鮮明的特點——哪怕你沒去過日本,但積年累月在各種圖像、文字中接觸到的那些日本的建築、器具和藝術作品,都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它們內在地具有某種統一的特質;因而,你或許無法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出日本文化的特質,但當你看到時就能立刻明白,這是日本的風格,而不是中國、韓國,更不是英國和美國的。
2017-04-13 23:46:57
圖博館
這種使日本有別於其它文化的特質是什麼,眾說紛紜,新渡戶稻造認為植根於武士道,岡倉天心主張從茶藝去觀察,鈴木大拙推舉禪的精神,而九鬼周造則覺得是在藝伎生活背後的「粹」(洒脫、洗鍊);不過,這些視角往往多是由某一領域的生活實踐為視角,但「文化特質」應是某種更根本的存在,即能夠日常性地產生出所有這些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岡田武彥認為,這種根本性的精神特質便是「簡素」。
  中國人多多少少也體會過這種日本式的「簡素」——日本的現代設計往往線條簡潔而富於表達,既保守地暗合傳統禪宗精神元素,又往往因其簡潔而顯得相當現代;無論是在裝飾、餐飲還是包裝上,日式風格通常不求華麗,而以簡易平淡為基調,追求本色和原味,即便是東京希爾頓這樣的五星級酒店,和式早餐也多可見野菜和蘿蔔等尋常蔬菜,而不以花式豐盛、滋味濃郁見長;甚至在格鬥中也是如此,日本的劍道極少華麗繁複的招式,相反推崇質樸有力,如「一刀流」。概言之,日本文化蘊含著某種對自然的敬畏(而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人定勝天」),更注重本色而拒斥過分人為的修飾添加,強調對內在的靜觀和自我抑制,而非自我彰顯。
  岡田武彥在書中說得明白,「所謂簡素,就是表現受到抑制。由於抑制而追求簡素,原有的內面精神則變得愈加豐富、充實以至深化,這就是簡素的精神,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審美觀。」他在裡面反覆強調,日本人「立足的根基是未分化的世界」,在文化基因里自認相對於「天」和自然是卑微渺小的,採取一種謙抑的姿態,而不像西洋和中國那樣對世界以更為張揚、能動的積極態度來面對。體現在社會關係中,便是日語有繁複到令人頭疼的敬語系統,語言表達曖昧含糊,語句構造不以主語為中心,人際交往中不突出自我個性(張揚自我往往倒是令人討厭的)。他認為,這都是因為日本人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是「崇物」的,即自視為龐大自然的一員而非與之對立的存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人們對物的把握必然是直觀的,而不那麼強調理性認識。
2017-04-13 23:48:02
圖博館
如果說這種精神特質在日本最為堅韌而突出,那或許是因為日本人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較為豐足而滋潤——可以想見,對遠古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這個列島上的森林、水產、植被都是相當豐裕的,而與此同時,遠隔重洋、頻繁地震、海嘯和火山噴發,又使人覺得要掌控自然是極難的。在這樣條件下發育出來的人類社會,自然不同於在兩河流域和歐洲文明中那樣強調對嚴酷單調自然的能動征服,也不同於中國那樣對人力干預自然的信念。呈現在思想和生活中,那就是日本人確實比中國人遠為拒斥「人工」。中國文化(尤其是道家)雖然也強調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但同時卻歷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人為」在中國思想中也並不含有貶義。事實上,中國傳統上很少欣賞純粹的「自然」之美,相反,一個「人文化了的自然」才是美的,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座山值得欣賞,不是因其本身的自然景致,而是因為有了「仙」這個人文性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的確比中國文化能更徹底地揚棄外表,靜觀內在,它變成了一種對本色的最高讚美,強調不去觸動地欣賞事物本身。這意味著這種哲學認為平淡簡素是最高的美,它所看到的不是那個外表,而是外表之下豐實深厚的內在世界——值得補充的是,它之所以格外拒斥外在修飾,恐怕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觀念之下,任何外在修飾都成了妨礙去體驗這種內在之美的存在。這道理也很好理解:如果你喜歡青菜本身的滋味,那麼做菜時放太多醬油調料,就不再是豐富了菜餚的滋味,而變成了干擾你去品嘗其原味的豐富性了。
  不過,儘管岡田武彥一再聲明「簡素」作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所用以舉證說明簡素精神的原文,一如他自己在書中所承認的那樣,「主要還是從中國文獻中引用過來的」。對這種簡素哲學的形成尤為巨大的禪宗精神(日語中常有「茶禪一味」、「劍禪一味」的說法,指茶道和劍道在精神本質上與禪宗是完全一致的),當然也源出中國。至於主張平淡、樸拙、留白有餘味,乃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在中國文化史上向來史不絕書。如果這樣推想下去,「簡素」二字尚不足以確切地概括這種精神特質,因為「簡素」本身也是表現形式,其內在精神其實是「空無」。毫無疑問,最早將這一思想哲學化的,正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無為」、「有生於無」。
2017-04-13 23:49:13
圖博館
當然,日本文化很早就表現出其推尚自然的特質,在其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被歌詠最多的一種花卻是幼小可愛、並不鮮艷的胡枝子,這確實與中國人在對牡丹、梅花、菊花等的偏好中流露出的審美特性迥然不同;但恐怕也是中國思想的引入,才極大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形成。日本人或許遠在無文字的遠古就已推崇這種本來之美,但也要到這種新思想的輸入,才能得以形成生活實踐的結構本身。就此,內藤湖南在《日本文化史》中有個著名的論斷:「過去日本學者對日本文化的起源解釋成樹木的種子本來就有,後來只是由於中國文化的養分而成長起來的。我卻認為比如做豆腐,豆漿中確實具有豆腐的素質,可是如果不加進使它凝聚的外力,就不能成為豆腐。日本文化是豆漿,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鹽滷。」兩者的確缺一不可。
  雖然書中不止一次舉出托爾斯泰的話說「擁有永久歷史的民族文化,必有其自身的價值,而不應該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較中談論其價值」,但事實是,岡田武彥在論證「簡素精神」時,一直是在與西洋、中國的三分體系內對照來看的;在這個參照系內,他認為中國是在西洋和日本之間,但更偏西洋(理性的、人為的、能動的、華麗的)。即便是水墨畫,他也要強調中日自有不同,而「日本式的繪畫要比中國式的繪畫顯得更為簡素」。他反覆強調中國文化理智、理性的一面,但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以西方為參照系,卻強調中國文化受感性主導。這與其說是事實論述,倒不如說是在什麼坐標系中進行觀察:中國人的比較坐標往往是二元的「中西」或「中外」,而日本則自古是三元參照系(天竺、震旦、本朝),現在只是把「天竺」替換為「西洋」,有時則乾脆直接以西方作為參照系,而自視為東洋的代表。
  其實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包含內在矛盾的巨系統,日本傳統文化遺產中也有不同傾向的事物同時存在(如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就極具裝飾性),而「中國」和「西方」這樣巨大的文明,則更為豐富複雜。如果說到「日本之美」尚可以用「簡素」二字來概括,那麼要以幾個詞來概括「中國之美」,可就要困難得多了,因為中國之美本身就內在地多元,恐怕首先得定義「中國」本身。
2017-04-13 23:50:22
圖博館
「簡素」與「空無」本身也是中國文化的源流之一,只是中國文化的複雜豐富如江河併流,以詩歌而論,所謂「詩分唐宋」(一如歐洲古典傳統中的品達與賀拉斯),可容納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而唐詩中又可分出許多種風格流派,畫也有寫實、寫意,但日本則善於把一端發揮到極致。也正因為「中國之美」太豐富而很難提煉,不幸的結果之一是:現在的「中國元素」往往變成零碎元素的拼貼點綴而不是內在精神的呈現,而不像「簡素」的日本風格仍以強大的內在延續性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簡素」並不僅僅等同於某種現代的「簡潔美學」。西方文化中也有推崇簡潔的一面,但那種精神導源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注重的是數學、幾何的比例分割(如現代的蒙德里安繪畫),即便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則,強調的也是去除繁瑣的實體,其內在精神仍是重實存、理性的特質,而不是那種強調事物本來面貌、餘味未盡的感受,那種只能感覺而不可分析的感知,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其背後是「空無」。
  說起來,這種對直覺、感性的含蓄與餘味的推崇,除了對自然界的態度,恐怕更多地也因為中國、日本都是某種「高語境社會」,在這樣熟人之間互動為主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很多溝通並不依靠直接說出來的話語,有時一個眼神和表情就已會心。這與其說是「自我抑制」,不如說是「不需要自我表達」,因為這種社會關係中更強調「意會」而非「言傳」,說出來反倒沒意思了。從這一意義上說,這真的完全是對「本來之美」、「自然之美」的推崇而排斥任何人為痕跡嗎?不,它只是以「不顯示人為痕跡」為宗旨,就像「化妝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出化妝」一樣,但本質上,那仍是一種特殊的人為之美,證據就是:人們欣賞的仍是這種文化精神,而非事物本身。
2017-04-13 23:51:33
圖博館
湖南一女生兩次作弊被同學舉報留遺言跳樓身亡

  據綏寧新聞網2017.4.20下午2時左右,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綠洲中學初二175班學生龍某(女,14歲)從學校教學樓五樓跳下,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綏寧縣委政法委事故調查組在綏寧新聞網上發布通報稱,該女生20日在期中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教師批評,隨後又有作弊嫌疑被發現,留下遺言後從五樓教室窗戶跳下。
點擊查看大圖
 通報稱,死者龍某系綏寧縣綠洲中學175班學生,在校表現尚好,但成績較差。4月20日,綠洲中學組織期中考試,龍某在第一場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老師批評,事後班主任老師對其進行誠信考試的教育。第二場考試後,班上同學發現龍某又有作弊嫌疑並報告了班主任老師。龍某心感不安,留下遺言,於下午14時許,突然從座位站起,從教學樓5樓教室窗戶跳樓,在場的同學沒有拉住。隨後,120趕至現場實施搶救,後至縣人民醫院急救,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回應
 举报违纪呢哪里错了?那举报贪官贪官跳楼了是不是举报者也要去坐牢?
 举报作弊本应该的,但是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可以想象给举报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唉,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存在问题。希望媒体不要再撒把盐了,还是本着拯救孩子为要,多关心孩子而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撒盐的媒体还是“媒体”吗?
 可能媒体再趁机炒作一下,把举报者也"推"下楼去就满意了。
 对孩子挫折教育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惯子如杀子啊!还有多少还记得有个儿子临刑枪毙前要求吃口妈的奶,结果把妈的奶头咬掉的故事!
 叹息,现在孩子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既然这么担心作弊后果就开始不要作弊呀。如果要想成绩好还是得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是靠作弊。
 这么一点点事情都承受不了,以后如何适应社会。
 自作孽不可活,自寻死路,自我淘汰,不值得可怜
 或许是个内心比较敏感的女孩,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应该是个好女孩,缺的只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唉~
 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样的孩子只是经历的太少了,性格上有点关系,家庭的教育也有一些关系。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23_404942.shtml
2017-04-23 11:43:40
圖博館
外媒:全球自殺率都在下降 但美國是例外已猛增18%

  自殺長期被視作一個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而企圖自殺的人數則要更多。
  英國《經濟學人》2018-11-24稱,自2000年以來,得益於城市化、政府政策等因素,全球範圍內自殺率下降了29%。然而,美國卻成了一個“最大的例外”,這一數字足足上升了18%。
  這篇新一期封面文章以《為何世界各地的自殺率都在下降》為題。文章稱,世界不同地方自殺率下降的情況正以不同的速度發生,“全球自殺率自2000年來下降了29%,這等於有280萬人被拯救”。
  而就在全世界的人們開始活得更加“樂觀”時,美國卻似乎陷入到了絕望的氛圍裡。“美國是個巨大例外。”《經濟學人》報導稱,自2000年以來,其自殺率上升了18%,達到了12.8/100000,遠高於中國目前的7/100000。
  《經濟學人》分析,美國自殺率大幅增加的群體主要集中在白人、中年、教育程度較低的男子,而且他們居住在曾經經濟良好,但遭受金融海嘯嚴重打擊的地區。
  有意思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16年當選時,其主要支持者就來自白人、男性且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經濟學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巧合。
  美國的自殺率的上升,離不開該國的擁槍率。
  報導認為,美國人自殺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槍支,持槍自殺者占了自殺人數的一半。在美國,擁槍率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各州自殺率的差異。長期研究26個發達國家擁槍率與謀殺率之間相關性的哈佛大學學者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蒙大拿州每10萬人中就有26人自殺,而華盛頓特區每10萬人則有5人自殺。
  有關全球自殺率顯著下降的情況,《經濟學人》認為,有3類人群自殺率下降的尤為明顯。
  文章稱,一個是中國和印度的年輕女性。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老年人自殺的情況往往比年輕人嚴重,而男性則甚於女性,但在中國和印度,年輕女性的自殺傾向卻非同尋常。如今,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善。
2018-11-28 09:00:37
圖博館
外媒:全球自殺率都在下降 但美國是例外已猛增18%

  自殺長期被視作一個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而企圖自殺的人數則要更多。
  英國《經濟學人》2018-11-24稱,自2000年以來,得益於城市化、政府政策等因素,全球範圍內自殺率下降了29%。然而,美國卻成了一個“最大的例外”,這一數字足足上升了18%。
  這篇新一期封面文章以《為何世界各地的自殺率都在下降》為題。文章稱,世界不同地方自殺率下降的情況正以不同的速度發生,“全球自殺率自2000年來下降了29%,這等於有280萬人被拯救”。
  而就在全世界的人們開始活得更加“樂觀”時,美國卻似乎陷入到了絕望的氛圍裡。“美國是個巨大例外。”《經濟學人》報導稱,自2000年以來,其自殺率上升了18%,達到了12.8/100000,遠高於中國目前的7/100000。
  《經濟學人》分析,美國自殺率大幅增加的群體主要集中在白人、中年、教育程度較低的男子,而且他們居住在曾經經濟良好,但遭受金融海嘯嚴重打擊的地區。
  有意思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16年當選時,其主要支持者就來自白人、男性且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經濟學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巧合。
  美國的自殺率的上升,離不開該國的擁槍率。
  報導認為,美國人自殺的主要方式是使用槍支,持槍自殺者占了自殺人數的一半。在美國,擁槍率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各州自殺率的差異。長期研究26個發達國家擁槍率與謀殺率之間相關性的哈佛大學學者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蒙大拿州每10萬人中就有26人自殺,而華盛頓特區每10萬人則有5人自殺。
  有關全球自殺率顯著下降的情況,《經濟學人》認為,有3類人群自殺率下降的尤為明顯。
  文章稱,一個是中國和印度的年輕女性。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老年人自殺的情況往往比年輕人嚴重,而男性則甚於女性,但在中國和印度,年輕女性的自殺傾向卻非同尋常。如今,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善。
2018-11-28 09:00:48
圖博館
日本中年男人為什麼選在週一自殺? 2018-11-08

中年男人環顧四周,卻發現身邊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而自己卻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就像一棵樹被藤纏繞。中年男人所承受的壓力似乎有些“窒息”。最近,日本早稻田大學和大阪大學的聯合研究顯示,一周當中,週一是日本中年男人自殺的高峰期。
這個研究組以1974年至2014年自殺的87萬名成年人為樣本,發現根據年齡和性別不同,自殺的高峰期也不同。40歲至65歲的中年男人傾向于在早上4點至8點之間自殺,1995年到2014年這經濟不景氣的20年間,40歲至65歲的男人自殺率高於任何一個年齡層的男人和女性。週一清晨自殺的中年男人是深夜自殺的中年男人的1.57倍,是週六的1.55倍。
也就是說,日本中年男人往往選擇在週一早上的4點到8點之間,也就是正準備出門工作前的時間段自殺,最常用的方式則是上吊和煤氣。
中年男人自殺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原因?如果說週一是高峰期,那麼必然是工作上的原因。但筆者認為,每一個自殺的人導火索或許相似,但背後的故事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兩個人同樣是遭到了權力欺淩,而一個人是因為妻子總是話裡話外暗示他沒用而自殺,另外一個人卻是因為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如一葉浮萍,漂泊無依而自殺。
當然,中年的壓力感和無力感並不是失敗者特有的。就連履歷書堪稱完美的前任新潟縣知事也會感慨:“像我這樣的男人,又有誰會喜歡呢。”可見,不論世俗意義上的優秀和平凡或是失敗,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境遇當中,遇到自己難以越過去的障礙,更何況是眾人當中需要活成一棵樹而不是一根藤的中年男人。
自殺當然與日本社會的職場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超時加班、過勞致鬱、上下級關係森嚴等因素都讓人有些窒息。不少將一生多數精力奉獻給職業,老後會被當做“粗大垃圾”的中年男人,可以談得上是趣味和愛好的也不可能多,更不會是在職場外有豐富生活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才最容易感到生活雖日復一日,卻不知走向何方。所以,在壓力累積卻又感受不到精神寄託的時候,他們往往更容易自殺。
2018-12-03 09:15:02
阿楨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2019-03-20 08:14:54
阿楨
不堪忍受牙痛折磨,英國38歲男子上吊自殺 2019-10-24 觀察者網

  英國《鏡報》10月21日報導,今年4月初,南安普頓發生了一起自殺案件,經警方半年調查,是因為受不了牙痛。據母親雪麗回憶,兒子早在今年1月就說牙不太舒服,診斷為智齒發炎,需要拔掉。
  但拔牙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想不花錢就要找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申請,但他們的候診時間很長很長……NHS官網顯示,從線上預約成功或醫院受理申請開始算起,非緊急病患的最長輪候時間可達18周。什麼算緊急的呢?癌症/疑似癌症。這樣就只需最多等待2周。
  安東尼每天只能服用大量撲熱息痛和布洛芬。看到兒子這麼辛苦,雪麗開始攢錢,打算帶兒子找私人診所做手術,這樣醫藥費大約需要1500英鎊(約合人民幣1.3萬元)。當然,私人診所也要排隊,不知道要等多久。
  過了兩個多月,雪麗終於攢下900英鎊,再用幾個禮拜就能湊夠錢了。但安東尼的病情越來越重,寢食難安,連班都上不了了只能請病假。他不僅加大了止痛藥的劑量,每晚還必須要靠威士卡才能入睡。雪麗清楚地記得他抱怨過,“已經受不了了”。幾個禮拜後,安東尼選擇上吊自殺。臨終前他試圖向老闆提出加班申請,因為卡裡透支了3000英鎊。
  回應
 這特麼就是傳說中發達國家?這特麼過得什麼日子?還有,說好了的西方國家年輕人獨立自主不啃老呢?
 號稱是發達國家的英國,拔一顆智齒竟然需要1.3萬元,半年前拔智齒,連前期拍牙片到拔結束,300元搞定。從這樣一件小事情就能看得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優勢。
 等你有了孩子,孩子整牙的時候,你就知道有多貴了,而且還不能用醫保
 整牙是什麼?如果是帶個牙箍那種,那是屬於美容,本來就不能用醫保,而且小孩兒繳的醫保屬於居民醫保,一年幾十塊錢,只有住院才能報銷。另外,現在中國小孩填補牙冠溝,是免費的。
 這新聞是在說拔牙的問題嗎?隨便搜搜觀網往期的新聞,什麼孕婦排隊排到流產,渾身流著血排隊排到去世這些新聞歷歷在目。他自殺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衰落後底層人民對未來深深的絕望。醫院排隊,本質上就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少數富人壟斷了大多數社會財富,他們想幹嘛就幹嘛,剩下的大多數窮人就要爭奪僅存的那些富人吃下的殘羹剩飯,醫療資源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教育,工作,甚至自由被剝奪的問題多了去了。而那些被逼到活不下去的窮人,永世不得翻身,因為西方的階級已經固話了,根本不存在上升通道,窮人絕望到自殺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2019-10-26 08:19:43
阿楨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2020-05-11 08:48:48
阿楨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2020-05-11 08:49:14
阿楨
印軍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的士兵 比戰死的還要多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日前,由印度聯合服務機構(USI)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擁有超130萬兵力的印度軍隊中,超過一半的人“似乎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報告指出,印軍每年因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在對抗敵人時戰死的還要多。自2010年以來,印軍內部所發生的各職級層面的自殺或“自相殘殺”事件已超過1100起。
  研究總結發現,在印軍內部,軍官們面對的壓力主要是“領導能力不足、負擔過重、資源缺乏、秩序混亂、職位晉升不夠公正透明、住宿條件差和請假不易”;而對於一些基層的印軍士兵來說,壓力則主要包括“延遲或被拒絕休假、長期的戰鬥、家庭問題、被上級羞辱、缺乏尊嚴、對手機使用的不合理限制、伙食差、缺乏娛樂,以及與同事間的衝突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印度士兵和軍官受到高血壓、心臟病和精神疾病的困擾。
  相關新聞
印媒:印軍經費面臨巨大困境 與中國對峙代價高昂
印媒:印度軍費將削減30% 淪落到要靠租賃武器作戰
  回應
與中巴兩線作戰,印度空軍將需要全部42個飛行中隊…開玩笑吧,42個中隊怎夠印度人摔..
2021-01-14 09:04:01
阿楨
新冠疫情期間,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給我們什麼啟示? 2021-02-14 新浪科技

  2021年1月,《自然•人類行為》研究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下,日本自殺率先降後升。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高自殺率的國家之一,不過至2019年的10年裡在下降。可是新冠疫情似乎扭轉了這一趨勢,呈現出先降後升的態勢。
  在第一波疫情(2-6月)中,相比下降了14%,但第二波疫情(7-10月),則上升了16%,女性上升了37%,兒童和青少年增加了49%。
  疫情初期自殺率下降,以往的國家性災難事件中,其實都出現過類似現象,這種初期的自殺率下降被稱為“聚集效應”或“蜜月效應”。
  在日本第一波疫情,政府補貼、工時減少和學校停課等因素,都導致了早期自殺率的下降。
  而在第二波疫情中,自殺率出現反彈,可能有幾個潛在原因。政府干預程度下降,受到影響的更多是年輕上班族,他們更可能是低技能的,且在相對缺乏保障的合同下工作,因而失業率更大。第二次疫情爆發的時間,和學校在關閉後重新開放的時期相吻合,學生們幾個月沒有上學,返回學校壓力加劇,從而可能加重心理抑鬱。
  疫情持續更多影響到了女性占主導的行業,比如裁員現象嚴重的酒店、食品服務和零售行業,而且女性在兼職員工中所占比例也更大。除了對收入的擔憂,女性還需要應對急劇增加的無償護理負擔——在疫情期間,女性在清潔、育兒、烹飪、購物等每一項家務勞動指標中,承擔比例都比男性高。
  除了日本,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國家的自殺率都出現些許波動。
  一是社交隔離造成的孤立令許多人感到不安,並可能加劇現有的精神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症和自殺傾向。
  二是經濟衰退,可能會加劇與失業和經濟困境相關的自殺風險。
  三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增加。極度的壓力、對疾病的恐懼、無助感,以及目睹病人孤獨死亡的創傷,都可能增加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自殺風險。
  四是患者遭遇的恥辱感和歧視可能會增加自殺幾率。
2021-02-15 07:58:14
阿楨
人有自殺的權利嗎 2021-03-30 風聞

  人們擔心,安樂死走得太遠、太激進,甚至出現了立法上的滑坡。反對者最常見的觀點呈現一種宏大的敘述:“安樂死的文化破壞了我們處理痛苦的能力,這對社會非常不利。”
  個體的同情和社會的接受產生裂痕,這樣的爭論可能會無休無止,恐怕也不會有答案。有必要把矛盾的焦點扭轉一下。我們要討論的不是安樂死,也不是自殺的文化意義,而是回歸個體層面,我們如何回應一種理性抉擇的自殺。
  在人類的精神意圖領域,很多科學技術、理論和方法,都可能會失效。自殺根植於本能,也來自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人有意識地選擇自殺,正是人與動物的一個區別。
  很多自殺干預模型所起到的作用,比我們想像中要微妙,也並不能直接降低自殺概率,相反,它只是嘗試性地調整自殺者的認知,至於作何選擇,仍在於自殺者自身。
  過去,西方宗教裡,自殺是一種彌天大罪,是對上帝權力的篡奪。教會禁止自殺,延伸至世俗的普通法,直到啟蒙運動宣導理性主義,全面逆轉了宗教對自殺的觀念,其後興起的浪漫主義思潮甚至美化自殺。
  中國孝經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傳統,奉行一種“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文化。這與“受之於上帝”是異曲同工的。不同的是,中國古代沒有針對自殺的禁忌,屈原這樣“殺身成仁”的自殺之舉千古傳唱,但無關民族大義和崇高理想的情感性自殺,遠不是一種光彩的品質和道德,是一種失敗者的體現。
  20世紀前半葉,種族主義和優生學將安樂死演變成一種毀滅人道的手段。二戰後,全世界的政治文化體制遭到年輕一代的猛烈衝擊,迎來了一個解放個人權利的時代,醫學、法律和倫理學的交鋒和換位,對生命的意義和生命如何開始和結束提出了新的問題。
  死亡自主權興起背後,這種價值似乎面臨著失落的風險。自殺問題背後的價值判斷,變得越來越簡單、純粹。“生活是一種簡單的選擇,快樂的時候,你可以好好生活,當你變得痛苦或者沮喪,你可以結束它。你不必為此受苦。”
  回應
個體是不能擁有重大人身處分的權利,因為這會導致權利被濫用,這就如同禁止賣淫和人口買賣那樣。自殺不能用權力,只能用人應不應該,有權力就必定會有對應的義務,對父母的義務,也就是說父母賦予你自殺的權力,你才有自殺的權力。
自殺/人口買賣是兩個範疇,權力未必有義務,如生育。
2021-04-02 07:29:32
阿楨
動物會自殺嗎? 情況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2021-08-19

據外媒報道,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會通過”自我了斷”或臨時性的行為來結束生命,但這能否稱為”自殺”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1970年4月,訓練師裡克•奧巴瑞來到美國邁阿密海洋水族館,見到了與他相處了7年的海豚凱西(Kathy)。在電視劇集《海豚飛寶》(Flipper)中擔任主角三年後,此時的凱西正因”退休”而備受煎熬。 凱西來自野外環境,它被捕獲並帶到了水族館進行表演訓練。 當時這隻雌性海豚看起來很沮喪,獨自呆在一個混凝土水箱中。 對於像海豚這樣高度社會性的動物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 奧巴瑞稱,這隻曾經的明星海豚游到了他的懷裡,然後沉入了水箱底部,並拒絕重新浮出水面,最終溺亡。
但是,凱西的自殺是真的嗎? 非人類動物真的有能力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自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殺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與人類自殺有關的風險因素,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 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有待進一步考慮的障礙”。 甚至對於人類自殺的定義也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既涉及到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涉及到哲學和語義學。
隨著人類對動物意識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有人開始聲稱某些動物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能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並能夠有計劃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擬人描述的批評
也有批評者認為,「動物可以自殺」這一觀點其實是某種”擬人主義”——將人類的品質推之於非人類的事物上。 海豚看起來很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
主張動物可能自殺的人稱批評者的這種態度稱為”人類否定”(anthropo-denial)。 儘管動物的悲傷——或抑鬱、喜悅和憤怒等——可能不會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緒是不真實的,自殺也是如此。
2021-08-20 09:19:51
阿楨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肯定的證據主要依賴於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實證證據。 相應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講述過她的黑猩猩實驗物件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這隻黑猩猩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在其母親弗洛(Flo)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在狗和大象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例子。 這些觀察結果確實令人吃驚,但這真的是自殺嗎? 其意義能否等同於我們對人類自殺的描述? 即使在受害者受到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也會認為自殺具有某種意圖。 我們無法證明,也無從知曉弗林特是否故意絕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有意義的語境中,動物界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幾乎肯定不是自殺。 螞蟻和蚜蟲會在捕食者接近時爆炸,這對它們的同類是有利的。 一些蜜蜂物種在被蠅類寄生時,會為了保護種群而放棄蜂巢。 儘管對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或許能感覺到疼痛,但這些行為幾乎肯定是本能的,並不是由個體決策驅動。 同樣,旅鼠跳崖自殺的現象更有可能是種群個體數量過剩的意外後果,而不是有意識地主動跳崖。
  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動物必須有自我意識,能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有能力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 有證據表明,一些動物具有前兩種能力,但後一種能力尚未見到。 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似乎會悼念逝者,這一事實可能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真的懂得並能夠促成自己的死亡。
如果自殺被定義:通過某種反思判斷,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之後,故意奪去自己的生命。那動物肯定是不會自殺。
2021-08-20 09:22:44
阿楨
龐建國墜樓亡 許崑源女憶亡父臉書發聲了 2022/01/12 中時

國民黨前立委龐建國昨(11)日於北市內湖區住處墜樓身亡,享壽68歲。據了解,他凌晨4點多突然在LINE群組連說數次「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突如其來的消息引起各界震驚、不捨。因為高雄市前議長許崑源也是墜樓身亡,其女兒許采蓁因此在臉書發文,說「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許崑源在2020年6月6日時墜樓身亡,事後其女許采蓁宣布將延續父親的志業,投入2022市議員選舉,勤跑在地為基層服務,如今發生類似的事件,許采蓁沉寂許久才在晚間10點多透過臉書謝謝好友們傳訊關心,並說「我沒事,我很好,我知道祂已經變成天使守護在我身邊」。
除了粉絲們留言為許采蓁加油,說「議長是我們的驕傲,而您則是議長的驕傲!加油」、「議長成為菩薩及天使一直在妳身邊護持妳,加油~我們也一直都在你身邊的喔」、「我們一起努力!堅持信念!我們都在妳身旁」、「是呀,最帥最有義氣的天使」,有「最美發言人」之稱的李明璇也為她打氣,說「給妳大大的擁抱,加油!」
  相關新聞
王淺秋在臉書指出,震撼!哀痛!拜託請大家都好好保重自己,前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帶給大家的痛還無法完全平復,只有保持健康才能照顧家人、關心國事。
  回應
孤臣無力可回天,哀痛阿。
2022-01-13 08:53:38
阿楨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2022-03-23 09:07:24
阿楨
塵埃落定的胡鑫宇案,給了我們怎樣的思考 2023-02-03

飽受關注的胡鑫宇案終於在今天迎來了結局,調查組本著專業負責和公開透明的原則召開了新聞發佈會:胡鑫宇系自縊死亡。由於學業壓力以及心理逐漸崩潰,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一個悲劇,令人歎惋動容。讓那些吃人血饅頭的所謂傳媒人失望了,調查過程中沒有發現他們杜撰的器官買賣、惡意兇殺等驚悚電影中的離奇情節。
胡鑫宇案為何引發社會空前關注?
在胡失蹤前,主流媒體大肆宣傳、鼓勵遺體捐贈,私下裡則流傳著各種聳人聽聞的流言。這時,正好遇上胡鑫宇在校失蹤,點燃了廣大學生家長的焦慮情緒,在輿論場激起了漩渦。
為何胡鑫宇案輿論遲遲不休?
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傍晚從校園失聯後,一度被網媒炒作得沸沸揚揚,傳得離奇古怪、駭人聽聞,並霸屏了全網。 “化糞池發現碎骨”“被化學老師用藥水化掉”“被人帶進醫院割去器官後拋屍河內”甚至是“外星人綁架”的說法。胡鑫宇遺體被找到後,本以為造謠之勢能有所緩和,沒想到,謠言依舊不絕於耳。
為什麼謠言難以遏制?
許多自媒體人為得流量、蹭熱度、換票子,逢熱點必發聲,他們打著為胡鑫宇發聲甚至是匡扶正義的旗號,毫不顧慮後果。只要賺錢,比真相更重要。
  相關新聞
胡鑫宇案重點不在失蹤| 在活摘器官-新唐人電視台(法輪功/大紀元)
  回應
我倒是想借這個事件,在觀察者網呼籲一下社會多關注“抑鬱症群體”。
抑鬱症在某些藥物或心理治療下,看上去治療好了,其實根本沒有用。
吃人血饅頭的還會繼續吃,造謠的還會繼續造謠,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也沒有多大影響。
自媒體和吃瓜群眾們的狂歡!如果不嚴加查處,以後會愈加張狂!
2023-02-05 08:12:02
阿楨
“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唯一辦法是老年人集體自殺”,耶魯大學日籍教授這言論引爭議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2日,紐約時報2023-02-12報導,耶魯大學38歲日籍助理教授成田悠輔(Yusuke Narita)曾公開為日本應對老齡化“出謀劃策”稱,“唯一的解決辦法不就是老年人集體自殺或者一起切腹自盡?”該說法近期在推特上引發爭議後,成田悠輔回應稱,“集體自殺、一起切腹只是抽象的隱喻,我本應謹慎對待這些詞的負面含義,所以經過反省,去年開始,我不再使用這些說法了。”
《楢山節考》。日本人有這種想法不稀奇,因為來自他們的傳統。從側面反映出日本是一個“有小節而無大義”的民族。精日們怎麼洗?
年輕人都在為這個政策歡呼,可是他們為什麼不想一想,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的啊?到時候也希望自己被自己的子孫推往斷頭臺嗎
2023-02-14 09:10:06
阿楨
瓊瑤家中輕生,終年86歲,遺書全文公佈 2024-12-04

各位親愛的朋友知音們:
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
“翩然”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飛翔”,優美而“輕盈”,我擺脫了逐漸讓我痛苦的軀殼,“翩然”的化為雪花飛去了!
這是我的願望,「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我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
上蒼對於生命的過程,設計得不是很好。當人老了,都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這段時間,可長可短,對於必將老死的人,是多大的折磨!萬一不幸,還可能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我不要那樣的「死亡」。
我是“火花”,我已盡力燃燒過。如今,當火焰將熄滅之前,我選擇這種方式,翩然歸去。我要說的話,都錄在我《當雪花飄落》的影片裡了。希望我的朋友們,多看幾次視頻,了解我想表達的一切。
朋友們,不要為我的「死亡」悲哀,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能邪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這些,我都在有生之年,擁有過了!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
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和你們。 「愛」緊緊的繫著我心,你們都是我最不捨的。為了讓我的靈魂(不知道人類有沒有靈魂),也能“翩然”,大家為我笑、為我高歌、為我飛舞吧!我在天之靈,會與你們「共舞」的!
別了!我至愛的你們!慶幸此生,曾經和你們相遇相知。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終站實行的!年輕的你們,千萬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一時的挫折打擊,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練”,希望你們經得起磨練,像我一樣,活到八十六、七歲,體力不支時,再來選擇如何面對死亡。但願那時,人類已經找到很人道的方式,來幫助「老人」們,快樂的「歸去」!
親愛的你們,要勇敢,要活出強大的“自我”,不要辜負來世間一趟!這世間,雖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各種意外的喜怒哀樂!別錯過那些屬於你的精彩!
千言萬語說不盡,最後,祝福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回應
瓊瑤女士有什麼想不開的嗎
從遺書看,應該是活了86歲,夠了,沒什麼遺憾了,與其幾年之後可能在病痛中毫無尊嚴地逝去,不如自己了斷。也不算什麼想不開。
2024-12-05 05:01: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