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號航空母艦 维基百科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官方名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簡稱遼寧艦,舷號為16,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原來為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2號艦瓦良格號(俄文:Варяг;英文:Varangian)。
1980年代中後時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因而中斷。由於經濟原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無辦法達成協議;1995年,俄羅斯決定將瓦良格號從俄羅斯海軍編製退出,並且作為償還債務的替代品正式送交予烏克蘭;烏克蘭則決定將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1998年至1999年年間,一家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以商業原因向烏克蘭方面購買瓦良格號,幾經拖延及波折,終於購買成功。於1999年7月開始,瓦良格號被拖回中國,然而中途亦都受到阻撓,最終瓦良格號於2003年3月4日方才抵達中國大連港。至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被拖進大連造船廠的乾船塢,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更改安裝及繼續建造。解放軍的目標是對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艦進行更改製造,及將其用於科技研究、實驗及訓練用途[4][5]。2012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公布瓦良格正式更改名稱為遼寧;同日早上,官方舉行了交接入列儀式,將遼寧艦正式交付予解放軍海軍。
指揮官
艦長:張崢,海軍大校。
政委:梅文,海軍大校。[6]
航母艦員
遼寧艦的編製等級為正師級,編製員額1,000餘人。首批艦員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軍官達到98%以上,其中具有碩士和博士的有50餘人。與其他國家的航空母艦一樣,遼寧艦上有5%為女性人員[6][7]。
命名
自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關於其的命名便眾說紛紜。最早於2008年時,有中方媒體編造西方媒體名義之新聞,稱其為施琅號(施琅為明末清初軍事家,明鄭降清將領,幫助清攻佔台灣)[8]。但是這一說法隨後遭到了國務院台辦發言人的否認[9];並且一部分輿論認為,如果航空母艦命名為施琅號的話,「無疑會在台灣地區以及國際社會產生負面影響。」[10]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上,很多網民認為該艘航空母艦可能會名為毛澤東號、孫中山號或者北京號等[11],亦有消息人士指稱軍隊可能將這艘航空母艦命名為薩鎮冰號[12]。
《鏡報月刊》報導,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將被命名為旅順號,因為旅順口記載了當年日本及俄羅斯對中國的侵略,以及蘇聯為培育訓練中國海軍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本有一艘江衛II級527號旅順艦,年前已經更改名稱為洛陽艦,就是為了騰出該名。[13]
2012年8月19日,解放軍少將羅援表示,可以考慮將瓦良格號冠名為釣魚島號[14]。
2012年9月2日,瓦良格號被塗以阿拉伯數字16的舷號。其後,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表示估計,航空母艦會以湖北號命名,理據是湖北是第16大省份,且是中國航空母艦之父劉華清的故鄉。然而,為了避免艦艇重名或者交叉,三大艦隊艦艇名稱必須要嚴格地按照區域來劃分,湖北號劃歸東海艦隊。若果航空母艦被編制入北海艦隊,則理應用華北、東北與西北等14省區的名稱來命名[15]。9月10日,《南方都市報》引述權威人士消息,瓦良格號「將會以改造時它所在的省份來命名」,即遼寧號。[16] 9月25日,官方公布其命名為遼寧號。[17]
建造背景
瓦良格號原屬於前蘇聯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1982年5月7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決議按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空母艦,「定單105」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在1982年開始工程,次年,蘇聯再次決議生產「定單106」的第二艘航空母艦。兩艘航空母艦都是分配給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黑海造船廠之所以有利於航空母艦生產,在於其擁有芬蘭科尼公司生產的兩部具有900噸起重能力的天車,面積達1.8萬平方米、具備40,000噸承重能力的造船平台,以及過往製作航空母艦的經驗。1985年12月4日,名為里加的「定單106」移動至造船台,1988年11月25日下水。1990年7月,「定單106」被正式命名為瓦良格號,以紀念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巡洋艦。至1991年11月,瓦良格號的完成度達到68%。
此時蘇聯解體,正在工程中的瓦良格號由於位於烏克蘭國內,因而只能夠停靠在廠區外的南布格河口。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俄羅斯海軍總司令格羅莫夫和烏克蘭總理庫奇馬來到黑海造船廠,討論完成瓦良格的可能性。烏克蘭要求俄羅斯支付整艘航空母艦的造價,俄羅斯則堅持支付當初蘇聯政府未支付的30%貨款,最後討論中斷。1995年,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編製,作為償還債務的替代品交予烏克蘭;時任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決定將瓦良格號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18][19]
中國購入
早在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部分人士均有自行生產航空母艦的打算。1985年3月,廣州造船廠拆解報廢的澳大利亞海軍墨爾本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曾派員參觀,這次拆解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研究人員留下深刻印象。而當時劉華清打出「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認為航空母艦是戰略中的一環。但是限於國力,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無力生產或者保有航空母艦。進入1990年代中期,生產航空母艦的言論因為實際上無能力負擔的情況下而冷卻。
1997年,簡氏雜誌的報導《瓦良格號即將解體》後,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號再度引起世人關注。當年的工程並非是解體艦隻,而是將艦上所有的機電設備拆除。工程完成後,烏克蘭公佈希望以2,000萬美金的價錢,招攬為此艘艦隻解體的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對此很感興趣,當時烏克蘭政府預計解體該艦需2.5億美元,廢鋼卻只值500萬美元。烏克蘭為此曾接觸包括中國的多個國家,中國軍方亦派出代表團前往了解。一家法國公司曾打算將瓦良格號改造成海上航空母艦酒店,但是因為船艙太低而作罷。還有一家英國公司打算將航空母艦改造成海上監獄。[11]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內部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買個半成品回來改造,另一派支持自行研發航空母艦。經計算,需要昂貴的投資才能夠使到航空母艦完成,軍方高層於是決定放棄購買。(一說為兩國私下秘密訂立買賣協議)[5]
1984年從廣州軍區體工大隊退役的香港創律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徐增平,在1997年通過新聞報導了解到烏克蘭正在出售瓦良格號後,就飛赴烏克蘭實地了解考察,提出以創律公司名義購買航空母艦的構想。[20] 他以自己的名義註冊了一家名為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的私人公司,並且以購買船隻為賭船為理由,前往商量及討論購買事宜[21]。有資料顯示,當年大舉投資實業的華夏證券投入了5.8億人民幣以購買瓦良格號,其有可能為徐增平的資金來源。[22][23]
1998年至1999年年間,航空母艦本體初步定價在1,800萬美元,在中方提出需要航空母艦的設計圖紙用於改造時,烏克蘭將價格提高到2,000萬美元。雙方初步同意後,中方等候批覆,烏克蘭方面卻突然稱需要通過拍賣會拍賣。經過公開競標,中方正式以2,000萬美元投得航空母艦及30多萬張、近20噸重的設計圖紙,然而當中部份關鍵的設計圖紙有遺失。烏克蘭方面的船廠人員及警衛在圖紙交接完畢後,敬禮送別,不少人為之流淚。[24]
拖回中國
交易達成後,瓦良格號的設計圖紙由專機運往中國,航空母艦本身則於1999年被拖往中國。瓦良格號船身的名字旁,標有英文「聖文」單詞,代表該船的新註冊地聖文森特島和格林納丁斯群島的首府。按原定計劃,船將會經過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地中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這時,土耳其以無動力大型艦隻的拖運若發生意外,有可能阻塞博斯普魯斯海峽或達達尼爾海峽為理由,拖延發放航行許可。中方為此與其展開長達一年半時間的談判。
談判中,土耳其認為即使中方能遵守其約定的20條海上防範措施,對海峽內的船隻威脅只能降低60%-70%。為此土耳其方面需要在航空母艦通過期間,禁止船隻通過,使用7艘拖船和消防救生船維持秩序,另要求所有船隻安裝由土耳其提供的通信設備,通過時打開船上所有照明設備。對於其通過時的所有風險,運輸方全部承擔,並且需要支付10億美元保證金。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航空母艦得以允許通過。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在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時,共有16名領航員和250名水手參與運輸工作。11月3日航空母艦進入愛琴海後,遇上了風暴,3艘拖船的拖纜相繼刮斷,航空母艦失控。航空母艦上3名俄羅斯籍水手、3名烏克蘭籍水手和1名菲律賓籍水手儘力挽救仍無法阻止航空母艦失控,最終航空母艦在希臘優卑亞島擱淺,希臘海事救護直升機救走水手。11月6日,拖船哈里瓦冠軍號(Haliva Champion)的水手阿力士·利馬在試圖固定拖纜時殉職。11月7日,運送公司用3艘拖船和1艘希臘船隻再次控制住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從地中海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再從西岸環繞非洲大陸。2001年12月11日,航空母艦駛過好望角後橫穿印度洋。2002年2月5日,航空母艦駛入馬六甲海峽,隨後進入中國的南海區域。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整個航程達15,200海里,花費3,000萬美元[4][25]。
改造
2011年7月3日拍攝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旁邊舷號88是中國海軍的徐霞客號海軍豪華客輪(也有說法稱為訓練艦),用以航空母艦訓練人員的輪換。
2002年3月4日瓦良格號停靠在大連港後,並未如早前所宣稱般改作為賭場用途,而是將其放置在海港上一年而未有任何動作,甚至任由民眾靠近參觀。有資料顯示,徐增平通過關係找到已經退休在家的海軍中將張序三,表示只要軍方想要,願意原價賣給海軍。由張序三牽線與負責艦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聯繫,最終將航空母艦交予中國軍方。[5]
2005年4月26日,大連港輪駁公司的6艘大馬力拖輪把瓦良格號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的乾船塢,8月初,瓦良格以標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灰色塗裝再次下水;並且開始進行更改安裝工程,包括結構更改安裝:取消艦首12單元反艦導彈垂直發射筒,將士兵船艙前移合併,以獲取擴充機庫的空間;安裝了4台總功率為200,000馬力的TB-12蒸汽輪機等等。然後中國又花費了約一年多的時間,將船上的部分設施拆除[26]。直至2008年7月,瓦良格號仍然未有更多的改造工程進行。[27] 2008年末,中國戰略評論家張召忠少將公開指稱瓦良格號將會是中國的第一艘航空母艦。這番言論使得瓦良格號再次成為世界軍事論壇上的焦點。與此同時,瓦良格的改造工程重啟,艦首部分和遠程反艦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被拆除,並開始加裝新的武器設施。[28] 與此同時,航母工作人員的訓練工作展開。位於武漢中國艦船設計研究中心新區的形似瓦良格號航空母艦艦橋和甲板的建築建成,並被用作模擬訓練。該建築物尺寸和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十分相似,擁有和瓦良格號類似的滑躍式飛行甲板和艦橋,建築頂部還停放有飛機模型。[29][30]
2009年5月,瓦良格號艦首的蘇聯海軍的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船身的俄文艦名被鏟去;8月21日艦島改造開始。經過了幾個月的改造,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號進入舾裝碼頭,進行外部改造。[31]
2011年4月,環球網及新華網等官方媒體均轉述予外國媒體有關該航空母艦的消息。[32] 同年6月,瓦良格上的工作人員開始清理甲板,相控陣雷達和地對空導彈已加裝在艦上,這被外界認為是主體改造工作完成。[33]7月27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此為官方對瓦良格號的軍事改造工作的首次承認。[34]
試航
2011年8月1日,甲板經清理及塗漆工作完畢,傍晚數以百計的海軍官兵列隊登上了航空母艦進行系統測試。[35] 8月10日,瓦良格號出海進行航行試驗,主要測試其動力輸出系統,8月14日上午返航,共計5天時間。返回後繼續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工作。[36]
2011年11月29日,第2次出海,開展相關科研試驗,12月11日返回,持續時間長達13天。[37]
2011年12月20日,第3次出海試航,[38] 12月29日返回,持續時間達9天。
2012年1月8日,中國航空母艦平台第4次出海試驗,1月15日返回,歷時8天。
2012年4月20日,8時許再次從大連啟航,出海進行第5次海試,[39] 經過11天海試,於4月30日在濃霧中悄然駛回大連港,海試比預期超出一天時間。[40]
2012年5月6日,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進行第6次試航,5月15日17時許駛回大連港泊位,完成了為期9天的海上測試。[41] 5月23日9時起至6月1日7時,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進行第7次試航,持續時間超過200個小時,共計10天。[42][43]
2012年6月7日9時5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開始進行第8次航海測試[44],6月22日10時42分,完成第8次海試返回大連港,[45][46] 共計16天。
2012年7月6日上午,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再次駛離遼寧省大連市造船新廠碼頭,開始進行第9次航海試驗[47]。7月30日8時2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完成長達25天的第9次航海試驗,返回大連造船新廠碼頭,這是迄今歷次海試中時間最長的一次[48],歷時25天。
2012年8月27日15時35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在經過近一個月的休整之後,駛出遼寧省大連市的停泊碼頭,開始第10次海試。[49] 8月30日9時30分,中國航空母艦平台在經過4天的第10次海試後,平穩地停靠在遼寧大連港碼頭。此次海試時長度不足70小時。[50]
入列
2012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公布艦隻更改名稱為遼寧號;同日早上10時許,官方於大連造船廠舉行交接入列儀式,將16號艦隻正式交付予解放軍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均有出席[51],其他人士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國務委員及國務院秘書長馬凱,中央軍委委員及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中央軍委委員及海軍司令員吳勝利等。眾人於儀式完成後登艦視察,檢閱海軍儀仗隊及視察艦上設備[52][53]。
設計特點
在設計之初,蘇聯意圖建造一種達90000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性能與美國配備有蒸汽彈射器的航空母艦相似;但因應資金,技術及戰略需要,蘇聯被迫降低標準,作為基輔級航空母艦向烏里楊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的過渡艦型。最終,該級別航空母艦為65000噸級,放棄了配備蒸汽彈射器轉而採用滑跳式甲板。艦載固定翼戰機依靠使用本身的引擎動力,衝上跳板升空。這種設計比起採用平面彈射器的航空母艦具備更高的飛機起飛角度和高度,所需要的操作人員較少;但飛機離艦的動力完全依靠該飛機的自身引擎,要在較短的甲板上達到足夠的離艦速度,增加了對其艦載機設計的難度。故此,對於艦載戰機起飛的重量亦有所限制,較難實現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升空,大大降低了其作戰效能。為了保證飛機在超低速的狀態下平穩而不進入失速狀態,會對飛行員的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54][55]
該艦原也可以擔任巡洋艦,因為它原裝有12枚長程P-700 花崗岩/SS-N-19海難反艦飛彈和諸多武裝。中華人民共和國購入該艦後,在後期的改造工程中拆除了反艦飛彈發射裝置,並予以改裝以適合其它用途。[28]
原艦參數
主尺寸:艦長302米(全長)、281米(水線)、艦寬70.5米、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4,5米、寬75米
機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
排水量:55000噸(標準) 67000噸(滿載)
動 力:4台蒸汽輪機 4軸 200000馬力
航 速:29~31節
續航力:大於7000海里/18節
艦 員:1960+626(飛行人員)
武器裝備:
12單元SS-N-19反艦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2枚) 4座六聯SA-N-9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備彈192枚) 8座「卡什坦」(Kashtan)導炮合一近防系統 4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 2座10管RBU 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 最大可載50架飛機,約為Su-33(Su-27)和Mig-29戰鬥機、Ka-27反潛直升機、Ka-31預警直升機等類型 電子設備:
聲納:Zvezda-2 主動搜索/攻擊(中低頻)聲納和MGK-345 Bronza/Ox Yoke 艦體聲納 雷達:兩座三面對空搜索雷達;1座MR-710「頂盤」三座標對海/空搜索雷達,D/E波段;2座MR-320M「雙支柱」對海雷達,F波段;3座「棕櫚葉」導航雷達,I波段 火控:4座「十字劍」,K波段,控制對空飛彈;8座「熱閃」火控雷達,J波段,控制近防系統 電子干擾:2部PK-2、10部PK-10[18]
遼寧號武器裝備
18聯裝HQ-10(FL3000N)防空飛彈×3:左舷前部,左舷後部,右舷前部 30毫米近防炮(10-12管?)×3:左舷後部,右舷前部,右舷後部 12聯裝反潛/反魚雷多管火箭(RBU-6000)×2:左舷後部和右舷後部 多功能干擾火箭:24聯裝×4(左舷後部和右舷後部各1座,右舷中部2座),16聯裝×2(左舷中部)
各方反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於7月27日正式宣布中國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後,各方對此作出了表態。
美國:美國時任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擁有航空母艦很正常,中美兩國有足夠的智慧避免衝突,和平共處」[56]。
日本: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7月28日表態稱「(中國航空母艦)不僅僅令日本產生擔憂,也將成為整個地區和國際社會面臨的問題」,「期待中國公開包括擁有航空母艦的具體目的、今後的建造和部署計劃在內的信息」[57]。
菲律賓:菲武裝部隊發言人米格爾·羅德里格斯海軍准將表態稱「中國的有關舉動不會影響西菲律賓海(即南海)的穩定」,「我認為那影響不大。那是世界各國海軍建立信心的舉措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在建造航空母艦,但沒有理由感到擔憂[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囯防部發言人楊宇軍於2012年5月31日在記者會上回應有關「瓦良格號頻繁海試是否意味著中國航母的列裝日益臨近」的提問時說,「自去年8月以來,我航母平台已經多次進行出海試驗,後續還要按計劃開展一系列的科研試驗,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58]
2012年7月26日,楊宇軍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有傳聞稱,該航母平台將於建軍節前後入役」的提問時說,「至於剛才所說的航母平台將於8月1日前後交付部隊使用,我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消息。」[59]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89%AF%E6%A0%BC%E5%8F%B7%E8%88%AA%E7%A9%BA%E6%AF%8D%E8%88%B0
中國航空母艦 - 百度百科
“遼寧號”[1](Liaoning)[2]是中國海軍001型航空母艦的首艦。是在蘇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001型航母在總體設計上沿襲了庫茲涅佐夫元帥級航母的設計特點,其艦型特點、尺寸、排水量、動力裝置等都與庫茲涅佐夫元帥級基本相同,但001型航母在上層建築、防空武器、電子設備、艦載機配備等方面均做了較大改進。
“遼寧號”航母由蘇聯時期尼古拉耶夫船廠(又稱黑海造船廠)建造,到1991年11月,該艦的總體工程進度達到68%,後由中國大連造船廠完成後續建造。艦長304米,艦寬70.5米,航母吃水深度10.5米,標准排水量57000噸,滿載排水量67500噸。從底層到甲板共有10層,甲板上的島式建築也有9層之多,分別是消防、醫務、通信、雷達等部門和航母戰鬥群的司令部。[3]
“遼寧號以4臺蒸汽輪機爲動力,4軸4槳雙舵推進。航母由四臺蒸氣輪發動機驅動,總計20萬馬力,最高航速可達32節,在航速30節時續航力爲4000海裏,在航速20節時續航力可達12000海裏;艦上的電力系統可提供14000千瓦的電力,燃油儲量爲7800噸,航空汽油儲量爲5800噸。艦首使用滑躍式起飛甲板,艦艇中部設有4道飛機降落阻攔索及1道應急阻攔網。艦橋島式建築位于飛行甲板右側,前後各有一臺甲板/機庫升降機。
由于“遼寧號”航母上載艦員人數衆多,其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也十分完備,設有餐廳、超市、郵局、洗衣房、健身房、垃圾處理站等,連酒吧都有鬧吧和靜吧兩種,生活相對比較便利。還將根據實際需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最大限度地保障官兵的生理和心理健康。[3]
航母入列
2012年9月23日下午16時許,中國第一艘航母平臺16號艦在大連舉行交船儀式,16號艦與相鄰停泊的88號艦全部挂滿旗。16點40分,16號艦艦橋桅杆升起五星紅旗,艦首升起八一軍旗,艦尾升起海軍旗,17點20分,交船儀式完成。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已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當天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同出席並宣讀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4]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艦長爲張崢,政委爲梅文。[5]
船艦配置動力系統
原“瓦良格”號采用了4臺TB一12蒸汽輪機,TB一12的前身是TB-8,而TB—8正好是國産051型驅逐艦的主機,國産型號爲453型蒸汽輪機。TB-8的功率是36000馬力,當年旅大級驅逐艦采用2臺TB-8蒸汽輪機,達到了38節的罕見高速,TB一12的功率則爲45000馬力。 蒸汽動力的技術要求不高,國內通過自身努力,加上現代級驅逐艦GTZA-674型蒸汽輪機(TB—12的改進型)和“瓦良格”號航母上TB-12的維護和整修經驗,要造出TB-12級別的軍用蒸汽輪機並非難事。所以,從技術延續性和保證建造時間節點等方面的考慮,國産航母沿用常規蒸汽動力的可能性極高。應該還是類似原“瓦良格”號的動力配置,4臺蒸汽輪機、8臺增壓鍋爐、4軸推進、總功率20萬馬力。
“瓦良格”號是作爲一艘常規動力航母設計建造的。固然,核動力航母比常規航母擁有航程上的優越性,一般核動力航母三十年內不用更換核燃料,而常規航母航行一段時間後就需要補給燃料。加之核動力航母在動力設計上不需要占用太大空間,也省去了常規航母的煙道,節省了大量甲板空間,可以停放更多艦載機,所以核動力航母有很大優勢。
如今,海上霸主美國已經將其最後一級常規動力航母小鷹級全部退役封存且不再生産常規動力航母,標志著核動力航母將逐漸取代常規動力航母。但是核動力航母技術複雜,使用費用高昂,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制造使用得起的。何況作爲常規動力航母設計建造的“瓦良格”號如果改裝成核動力航母的話,勢必要對整艘航母的內外結構進行徹底的改造,這既不符合“瓦良格”號作爲中國航母發展史上由簡入難的敲門磚的定位,又失去了修複改裝舊艦以節省成本、積累經驗的意義。因此“瓦良格”號采用了常規動力。
中國的航母戰略肯定是先發展常規動力航母,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在技術成熟後肯定會向核動力方向發展。中國不僅在建造普通航母,而且准備建造核動力航母。中國航母設計圖紙模型的大小外形結構現在都已經定型了,常規動力代號085,核動力代號爲089,都是同一圖紙的衍生。085/089計劃的外觀大小相似,只是內部動力不同。
艦載機型
關于中國艦載機型號,早先風傳很多種可能,最有可能的一種是購買或者引進俄羅斯、烏克蘭的艦載機以及相關技術,隨著殲-15艦載機的圖片在網上曝光,中國很可能是獨立研發自己的艦載機,但是參考或者仿造部分國外先進技術,這也是中國目前所走的軍事裝備建設的基本步調。 目前中國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正在抓緊調試和完成殲-15艦載機的試驗,並于2009年8月首飛,預計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定型,首批量産型殲-15列裝時間不會早于2015年。有分析稱,殲-15是在2005年從烏克蘭購買的蘇-33原型機T-10K-3基礎上研制而成的。2011年2月9日,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報道,中國目前已制造出了首架艦載戰鬥機殲-15的原型機。該機仿制自俄海軍航空兵現役蘇-33戰鬥機的原型機T-10K。[7] 目前,全挂載起飛重量30噸、擁有12個外部挂架,最大載彈量6500公斤、最大作戰半徑1500公裏的蘇-33型戰機,是各型艦載機中唯一能與美海軍F-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相媲美的機型。且蘇-33型戰機的原型機蘇-27生産線中國引進多年,並已經實現國産化,中國飛行員已經熟悉和掌握其訓練規律。通過先期引進一批蘇-33型戰機,完成配套訓練,逐步消化吸收,實現艦載機國産化,似乎更爲契合中國海軍的需求。但在殲-15艦載機正式列裝之前,爲了避免瓦良格號航母今後一段時間“裸奔”的尷尬,專家認爲,中國可能在獨立研發的艦載機還沒服役之前用其它戰鬥機臨時代替。 除了艦載戰機,預警機也是航母上重要的組成部分。運-7改裝的預警機原本的呼聲很高,但是瓦良格號缺少其必需的彈射器,因此幾無可能選用。那麽,在瓦良格號上裝備自主研發的直-8預警直升機可能性比較大。 同時美國多個戰略問題網站刊文認爲,中國海軍可能裝備了配有著艦鈎的殲教-9“山鷹”高級教練機,用于訓練航母艦載機飛行員。 據透露,中國目前已具備自主研制航母艦載機的能力,改裝的航母訓練艦可搭載約30架艦載殲擊機和直升機,均爲中國自主研制艦載殲擊機,采用滑躍起飛,甲板跑道可滿足飛機300米起降動作的要求。
殲十五是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也是典型的第三代艦載機。殲15是以T10K原型機爲基礎研制的一代國産艦載戰鬥機,其氣動外形類似于俄羅斯的蘇33艦載戰鬥機。殲15是雙發,雙垂尾的重型戰鬥機,帶鴨翼的三翼面氣動布局,帶有著艦攔阻鈎,采用電傳飛行控制系統。2009年8月31日上午,國産殲-15艦載機在沈陽成功實現原型機首飛。
殲-31 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第四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其采用雙發、單座、固定斜垂尾、無鴨翼、加萊特進氣道。目前猜測主要用途有三種:一是與殲-20形成高低配;二是出口型號;三是用做艦載機。
航母不僅要解決艦載機的問題,還要幫助它們從航母上起飛。面對艦載機起飛這道世界性難題,世界上主流的起飛方式有三種:滑躍起飛、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
目前,擁有蒸汽彈射器與電磁彈射器的設計制造技術的只有美國(法國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配備的也是美國制造的蒸汽彈射器)。蘇聯曾設想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配備蘇制的蒸汽彈射器,但由于蘇聯隨後的解體而未能如願。而目前俄軍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設計之初的“瓦良格”號,乃至于俄爲印度改造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現稱爲“維克拉馬迪特亞”號)均采用的是滑躍甲板。
遼寧號航母滑躍甲板與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滑躍甲板幾何參數相近,但是參照庫茲涅佐夫號實際運用經驗,將滑行甲板角度由12度增至14度。這對中方研究蘇聯航母設計經驗,探索解決艦載機航母水平起降這一難題的途徑,是個不錯的參照物。另外,相較美國航母艦載機先進卻複雜的彈射起飛方式,蘇聯航母的滑躍起飛技術簡單實用,其技術研發成本和風險控制成本相對較低,這是“瓦良格”號在建造與中方改造過程中考慮的一大因素。
從長遠來看,單純用滑躍起飛能較快地解決中國有無航母的問題,但很快就會遇到種種限制,最後陷入技術上的尷尬。中國對蒸汽彈射並無經驗,各種技術問題要解決起來技術風險一點不比電磁彈射小,現在從頭研制蒸汽彈射的話,費時費力,還不能和滑躍起飛相結合以取長補短,既保證長遠的技術潛力,也容易盡快形成戰鬥力。所以,滑躍起飛加電磁彈射可能是中國未來航母可能采用的技術方案。
武器系統
遼寧號航母上的雷達及武器系統的相繼曝光。它的最終命運逐漸清晰起來,從武器系統上看該艦絕不會僅僅是艘訓練艦。
美媒稱,遼寧號航母將在改裝完工後進行一個月左右的海上試航,而在過去的數月乃至數年中,工程人員已經爲航母安裝了幾乎所有必須的艦載武器裝備。在目前已經出現的衆多照片中顯示:該航母已安裝了兩個重要的艦載武器系統,即FL-3000N近防系統和AK-1130全自動多管近防炮,作爲攔截導彈的中堅力量,包括新型相控陣雷達在內的各種電子設備共同擔負起艦隊防空以及末端反導防禦。
航母的兩側,船首(接近船首或航母前部)安裝了一套FL-3000N型24單元導彈發射裝置。船尾(船的後部)也安裝了一套FL-3000N系統,其後裝有一門新型多管近防炮。該航母中部可能還另外裝有4個火炮或導彈系統,兩側各裝有2個。
新型多管近防速射炮是傳統857近防炮(7管)與AK-630(6管)近防炮(前者配備于052C、051C、054A等國産新型驅護艦上,後者配備于956“現代”級驅逐艦、071級船塢登陸艦及022型隱身導彈快艇等艦艇上)的升級版,升級到11管,普遍猜測認爲擁有9000-10000發/分鍾的理論射速,可發射30mm炮彈攔截來襲導彈,有效射程4-5千米。
FL-3000N類似于美國的拉姆艦載點防禦導彈,不同之處在于,“拉姆”采用18聯裝導彈發射裝置,而中國則采用24聯導彈發射裝置,精度相對較低。FL-3000N是3年前才推出的,使用的導彈比“拉姆”系統要小。FL-3000N導彈長2米,最大射程爲9000米。該導彈彈徑120毫米,采用與“拉姆”類似的制導系統,但是在飛行過程中不如“拉姆”靈活。
航母艦隊
如果未來航母進入中國海軍服役,也需組建完整的航母戰鬥群。中國現有艦艇,防空艦只可以使用052C型驅逐艦或其改型,反潛可使用054系列護衛艦,還應配置核潛艇作爲水下尖兵用于警戒、對付敵方艦艇特別是敵核潛艇。設想爲2艘052C防空驅逐艦,4艘054A反潛護衛艦,1艘核潛艇,1艘綜合補給船。
從中國海軍的新驅和新護的設計思路看,它們已明顯擺脫了蘇式艦艇的風格,而更多的靠近美國,這本身也是我們爲建造航母所做的准備。最先進的052C驅逐艦應該說就是爲了給航母護航而設計的,因爲近海防禦根本就用不了這麽大的軍艦。052C是中國首型能應付高強度空中威脅的防空艦艇,它的出現證明了中國艦艇科技挑戰西方頂尖水平已經成爲可能,使中國海軍在面對潛在對手時,至少在個體部分擁有技術優勢。盡管052C的排水量、垂直發射單元偏少,持續火力不足,與美國的宙斯盾艦存有明顯差距,但是中國在052C之後的一些更成熟技術,很可能已經應用到了正在建造的第二批次中華神盾艦上,隨著第二批次中華神盾艦的開工,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會彌補052C的不足之處。因此,052C定會在未來中國航母編隊中擔任主力防空艦的角色。
新列裝的054A護衛艦使用了更爲先進的導彈標准化模塊,該艦上的垂直發射系統(VLS)是綜合多年來的相關技術,研制出的一款新型的熱發射型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配合其裝備的4個MR90“”照射雷達,不管是探測距離,目標追蹤鎖定,還是反應速度等都比之前的系統有根本區別。快速發射能力和開闊的射擊角度,將會有效的配合052C作戰,也會使“神盾”系統有了質的提高。在反潛作戰方面,054A裝備的反潛裝備也是目前國産艦艇中最齊全的,主要包括反潛火箭發射器、反潛導彈、反潛魚雷、反潛直升機及相關探潛設備,這些使具備了成爲專業反潛艦的潛力。因此,在未來的航母編隊中054A很可能會以類似于美國航母編隊中的佩裏級與斯普魯恩斯級的混合體出現在其編隊中,扮演中近程防空與反潛的角色。
綜合來看,以“瓦良格”號爲核心的航母戰鬥群,綜合作戰能力將會出現質的飛躍。它的主要活動範圍應該是處于第一至第二島鏈之間,進可攻,退可守,將能對本國利益區進行有效保護,同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産生一定程度的威懾作用。[8]
艦載機
航空母艦艦載機的降落速度必須相對其它飛機要小,而且還要能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大多數類型的艦載機機翼都可折疊,以便節省機庫甲板空間。[9]
殲擊機 搜尋、摧毀敵方陸上或海上目標的飛機。這種飛機攜帶有火箭、制導導彈、魚雷、水雷、常規炸彈或核彈。它已取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航空母艦艦載機魚雷轟炸機和俯沖式轟炸機。 一般比強擊機質量輕、速度快,更容易操控。殲擊機可以攔截敵機、保護水面部隊、護航強擊機,也可以增援地面部隊。它們都裝備有固定武器,通常爲一對或兩對20毫米口徑大炮,可以攜帶導彈和其它武器。[9]
直升機 主要用在那些噸位較小、執行反潛戰或兩棲攻擊任務的艦只上。直升機還用于掃雷,以及營救、運輸、偵察等一般通用任務。噸位大的艦只可以搭載一架或兩架直升機[9]
偵察機 裝備有雷達、紅外傳感器和攝像機,用于搜尋敵艦或敵機的飛機。偵察機還裝備有電子對抗設備(ECM),以迷惑敵人雷達或目標設施。[9] 攻擊機
攻擊機是作戰飛機的一種,主要用于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或淺近戰役縱深內的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國外也稱之爲近距空中支援飛機。強擊機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地面小目標能力,可配備品種較多的對地攻擊武器。爲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害部位有裝甲防護。強擊機由德國首先使用,另外有些戰鬥轟炸機也被稱爲攻擊機。[10]
反潛機 反潛機具有快速,機動的特點,能在短時間內居高臨下地進行大面積搜索,並可以十分方便地向海中發射或投擲反潛炸彈,甚至最新型的核魚雷.反潛機大致可以分爲水上反潛飛機,反潛直升機,岸機反潛飛機,艦載反潛機。[11]
預警機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Air Early Warning,AEW),是爲了克服雷達受到地球曲度限制的低高度目標搜索距離,同時減輕地形的幹擾,將整套遠程警戒雷達系統放置在飛機上,用于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12]
加油機 進行空中加油,使飛行直徑增大。[13]
航母不僅要解決艦載機的問題,還要幫助它們從航母上起飛。面對艦載機起飛這道世界性難題,世界上主流的起飛方式有三種:滑躍起飛、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
擁有蒸汽彈射器與電磁彈射器的設計制造技術的只有美國(法國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上配備的也是美國制造的蒸汽彈射器)。蘇聯曾設想在烏裏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上配備蘇制的蒸汽彈射器,但由于蘇聯隨後的解體而未能如願。而目前俄軍現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設計之初的“瓦良格”號,乃至于俄爲印度改造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現稱爲“維克拉馬迪特亞”號)均采用的是滑躍甲板 。
“遼寧號”號航母滑躍甲板與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滑躍甲板幾何參數相近,但是參照庫茲涅佐夫號實際運用經驗,將滑行甲板角度由12度增至14度。這對中方研究蘇聯航母設計經驗,探索解決艦載機航母水平起降這一難題的途徑,是個不錯的參照物。另外,相較美國航母艦載機先進卻複雜的彈射起飛方式,蘇聯航母的滑躍起飛技術簡單實用,其技術研發成本和風險控制成本相對較低,這是“瓦良格”號在建造與中方改造過程中考慮的一大因素。
從長遠來看,單純用滑躍起飛能較快地解決中國有無航母的問題,但很快就會遇到種種限制,最後陷入技術上的尷尬。中國對蒸汽彈射並無經驗,各種技術問題要解決起來技術風險一點不比電磁彈射小,現在從頭研制蒸汽彈射的話,費時費力,還不能和滑躍起飛相結合以取長補短,既保證長遠的技術潛力,也容易盡快形成戰鬥力。所以,滑躍起飛加電磁彈射可能是中國未來航母可能采用的技術方案。[14]
起飛
飛行甲板雖然對于甲板上的工作人員來說非常危險,但危險性最大的還要數飛行員。飛行甲板對于大多數軍用飛機的正常起降來說是不夠長的,因此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必須使用一些特殊機器輔助。
如果您看過飛機如何飛上藍天,可能已經知道飛機需要讓大量氣流經過機翼以産生升力。爲了讓起飛稍微容易一些,航母可以通過在海上朝起飛方向逆風行駛,令飛行甲板獲得額外氣流。經過機翼的氣流可以降低飛機的最低起飛速度。 讓氣流經過甲板很重要,但主要的起飛輔助工具還是航母的四個飛行彈射器,它可以讓飛機在很短距離內産生極高的速度。每個飛行彈射器由兩個活塞構成,藏在兩個平行汽缸內,每個汽缸的長度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其位置在甲板下方。每個活塞的頂部有一個金屬突緣,通過每個汽缸頂部的窄口向外突出。兩個突緣通過橡膠邊緣向外延伸,封住汽缸,穿過飛行甲板上的一個缺口,再連接一個小型的彈射梭。
爲准備起飛,飛行甲板的工作人員將飛機移動到彈射器的尾部位置,並將飛機鼻輪(前輪)的彈射杆挂到彈射梭的一個槽中。工作人員將另外一個杆,即後撐杆放在輪子後方和彈射梭之間(F-14和F/A-18戰鬥機的後撐杆位于鼻輪內部,對于其他飛機則是單獨部件)。
當一切就緒後,飛行工作人員升起飛機後方的射流導流槽(JBD)(在此例子中爲飛機尾部)。當 JBD、彈射杆和後撐杆都就位,並完成所有的最終檢查後,彈射指揮員(又稱爲“射手”)在彈射控制室讓彈射器就位。彈射控制室是一個封閉的小控制站,也就是在飛行甲板上的一個透明圓頂突出物。
飛機准備起飛時,彈射指揮員打開閥門,向彈射器汽缸填充由航母反應堆産生的高壓蒸汽。蒸汽提供必要動力,高速推動活塞,將飛機向前抛射,産生必要的起飛升力。最初,活塞是鎖定于原位的,這樣汽缸內的壓力會不斷增強。彈射指揮員小心監控壓力水平,使其適應特定的飛機和甲板環境。如果壓力太低,飛機就無法獲得起飛所需速度,彈射器就會將其投擲到海裏。如果壓力太大,驟然推力會一下子將鼻輪折斷。 當汽缸達到了合適的壓力水平時,飛行員開始發動飛機引擎。引擎産生相當大的沖力,飛機依靠後撐杆停在彈射梭上。彈射指揮員隨即放開活塞,其推力讓後撐杆松開,蒸汽壓力向前猛擊彈射梭和飛機。在彈射器尾端,彈射杆從彈射梭射出,放出飛機。這個完全由蒸汽推動的系統可以在兩秒鍾內將一架2萬公斤重的飛機從靜態加速到266公裏/小時!
如果一切順利,高速前進的飛機會産生足夠的升力起飛。如果不成功,飛行員(可能是多個)會打開他們的彈射椅在飛機紮入船前方的大海之前逃出(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但風險總是存在的)。
起飛非常困難,但真正的難題在于降落。在下一段中,我們將會介紹標准的航母降落,或者說返航降落的過程。[15]
降落
在關于航母的討論中,大家往往對艦載機的起飛方式給予極大的關注,實際上降落安全性才是發展航母的技術瓶頸,而航母甲板的大小也主要由降落區的面積決定。因此,輕型航母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艦載機降落技術的進步。 艦載機在甲板上降落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危險的過程, 微小的誤差都可能導致沖出甲板或與艦上其他飛機相撞, 甲板的橫搖幅度過大也會使艦載機機輪觸及甲板時産生傾覆。甲板降落方式還帶來了飛機結構增重, 因此與同類型的陸基作戰飛機相比, 幾乎所有的艦載機戰術技術性能都有相當大的下降。
很顯然,艦載機降落安全性與航母降落區的長度和寬度有很大關系。這和降落在陸上機場的道理是一樣的,跑道越長越寬,降落的安全性越高。增加航母的排水量是一種降低艦載機降落難度的方法, 但要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往往就不是輕型航母了。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爲例,該級艦安裝有4臺C-13-1/2蒸汽彈射器,軌道長度不足百米,而降落區長度則達到256米左右。
采用彈射起飛/阻攔降落方式的航母,降落區面積均大于起飛區。二戰中的美國大型航母通常把直通甲板的三分之二做爲降落區, 長度在200米上下, 剩下的做爲彈射起飛區。戰後在“埃塞克斯”級的基礎上改裝的航母降落區長度146米, 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70年代, 基本上可以滿足使用要求, 只是在保證安全降落及飛行作業時有些不理想, 因此後來設計的航母降落區長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一般來說,艦載機的降落速度越低越好,但飛機的降落速度越低, 操縱性就越差, 飛行軌迹就越不精確。爲了著艦時保持正確下滑軌迹,避免進入失速狀態,三代戰機都在250千米/小時的速度範圍進行下滑著艦動作。這一著艦速度對于輕型航母來說,甲板長度就有些吃緊了。不過,隨之推力矢量技術的成熟,著艦速度完全能夠大幅降低。
如果艦載機采用矢量推力技術,由于矢量推力的操縱效果與飛行速度無關, 只要機翼能産生足夠的升力, 就可以使飛機的最低平飛速度降低到與之相對應的速度上去。更爲重要的是, 矢量推力能在較短時間內提供很大的操縱力矩, 響應速度比氣動舵面靈敏得多, 因此能大幅度提高飛機的下滑軌迹精度。 對于艦載機而言,速度的降低和下滑軌迹精度的增加就意味著降落安全性的大幅度提高。美國利用F-15改裝的矢量驗證機進行了大量的短距降落和起飛試驗, 通過試驗得出的結論是起飛距離可以縮短到40%到60%, 降落距離也可以達到同樣水平。
2003年,X-31試驗機成功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完全由電腦控制的超短距起降試驗飛行。驗證了裝備推力矢量裝置的艦載機可以采用“雀降”方式,即先以大迎角下滑, 在即將著艦時矢量噴管上偏, 使迎角進一步增大, 然後再反向,這樣的降落軌迹可以大幅度降低著艦時的下沈速度和水平速度。
推力矢量技術配合大氣數據系統和高精度信標著陸系統,未來艦載機的降落進場速度完全可以降低到180千米/小時,著艦精度從以前的縱向正負13米提高到正負2-3米的程度, 橫向精度則可以達到0.5米以下的水平。預警機和其他支援飛機雖然不會采用矢量推力技術, 但同樣可以在高精度定位技術的幫助下大幅度提高降落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