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06 11:11:16| 人氣4,045| 回應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與南》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同叫電視劇影集《北與南》,英國BBC 2004年以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為背景的、似勝美國1985年以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北與南》?不然網上資料怎一多一少?

新舊之別吧!南北戰爭的《北與南》也是很好看的(我也有錄,但也黴了)

看過《北與南》影集的應該是五年級跟六年級前段班的人吧!演南方的派屈克史威茲讓人印象深刻,北方的那個詹姆士李德?恐怕沒人記得。原因在於派屈克史威茲的角色太過讓人同情,一見鐘情的心上人嫁給暴力傾向的丈夫,非但沒有愛上別人,終於找到機會跟她結成一對。但之後又被他妹妹挑撥又分開,直到最後一集才真正在一起。這其間,他傷心,癡情的模樣,不知感動多少婦女。也因為這角色讓他一砲而紅,開始了他大螢幕的事業;熱舞十七跟第六感生死戀,簡直把他的影壇地位推向高峰。現在雖然沈寂了,但他的演出依然是整部戲的卡斯,最近的新作就是“兩對冤家一張床”好像跟莎莉塞隆配一對吧?至於北方的詹姆士李德,多半演電視,演的電影不是不有名就是小角色!有次查IMDB網站,他居然有演“金法尤物”?而且是女主角的爸爸!當時我看電影沒看出來!其實他比派屈克史威茲小一歲,而且看影集當時也覺得他較帥。不過他在劇中的遭遇實在太順了,愛情事業兩得意,他戲裏的老婆在戲外也真成了他老婆,只不過有個麻煩的妹妹與好妒嫉他才能的大哥大嫂。對了,他那麻煩的妹妹星運比他還好,當過看誰在說話系列女主角。結果這部影集焦點完全集中在派屈克史威茲,若問看過這部影集的人,十之八九就想到他。同樣是演爸爸,派屈克史威茲演的是小孩的爸爸,可是詹姆士李德卻演的是成年女星的父親,而且戲份是一閃而逝!戲未必一定要演好戲,但角色一定要讓人深刻!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ia0215/3/2303605/20030224061846/

BBC《北與南》North and Sout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ZrYgrwAoM&list=PLAsxoiBYbOPp6--14Akc2GvUP-MvbDDqq

導演:布賴恩?珀斯沃
演員:
達妮艾爾?阿什  飾 瑪格麗特?黑爾
理查德?阿米提克 飾 約翰?桑頓
辛尼德?庫薩克  飾 桑頓夫人
迪姆?史密斯   飾 黑爾先生

《北與南》故事梗概:

《北與南》是英國廣播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名著改編電影系列的最新電視電影,故事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同名小說。影片秉承BBC經典電影系列一貫的嚴謹、大氣與典雅的風格,演繹了一出發生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一位來自南方的女子瑪格麗特?希爾與來自北方的紡織業巨子約翰?桑頓之間“傲慢與偏見”般的動人故事。

英國工業革命期間,來自英格蘭南方的中産階級出身的瑪格麗特?希爾隨父母遷去了北方制棉工業城鎮米爾頓,她被這個新環境所震撼。肮髒、嘈雜以及北方人特有的硬脾氣,一開始她對那些制棉廠主懷有成見,對這類粗俗和沒受教育的階層,她明顯地表現出的她的不滿。後來馬柏盧制棉廠主約翰?桑頓成爲她父親的學生,他深深被瑪格麗特?希爾吸引,但因爲她對他的成見,她拒絕了他的求愛。 隨著時間的過去,瑪格麗特?希爾開始關切工人制棉廠的生活,並加入他們一起爲惡劣的工作環境,與貧窮和疾病提出抗爭和訴求。而約翰?桑頓對瑪格麗特?希爾的默默關懷,以及其對雇員態度的改變,使瑪格麗特?希爾改觀,在他陷入經濟困境之時,終于接受了這個愛慕者。
http://ent.tom.com/2008-03-05/000J/31748931.html
 
幾個禮拜前在寫「簡愛」的時候,不小心看了另外一齣 BBC 的古裝大戲,叫做「North & South」﹝北與南﹞,看完之後讓我大為分心,所以當時「簡愛」的觀後感也拖了許久。這齣 North & South 雖然是 2004 年的戲﹝不是1985年的美國的電視劇喔,那齣也叫做 North & South,是講南北戰爭時代的故事﹞,但是奇怪的是我居然沒有在美國的公共電視上看到。美國的公共電視和英國的 BBC 好像是麻吉呀,如果 BBC 出了什麼 TV movie,美國公共電視就會播。大概是我最近比較少看美國公共電視的原因吧。

這齣戲是從同名小說改編的,女主角 Margaret Hale﹝Daniela Denby-Ashe 飾﹞因為父親的關係,從溫文有理的英國南方鄉下搬家搬到工業為主的北方城鎮,而在那裡認識了織棉布廠老闆 John Thornton﹝Richard Armitage 飾﹞。這位 Mr. Thornton 有一天抓到一位員工在織布廠裡抽煙鬥,他痛揍了這個員工一頓然後遣散他,完全不顧這位員工的苦苦哀求﹝家裡還有老的小的要養﹞。不巧這一幕被 Margaret 目睹,讓她很震驚。Mr. Thornton 向 Margaret 解釋說,為了整個織布廠和員工的安全,他絕對不允許員工在織布廠裡抽煙,因為廠裡堆積著棉絮等易燃物,一著火就不可收拾,員工們的性命就不保了。但是在 Margaret 的心目中已經有深深的偏見,她認為北方的人粗魯無理,而且有錢的雇主可以隨意壓榨員工,所以她對 Mr. Thornton 的印象很差勁。因為這樣,Margaret 和工廠的員工成為了好朋友,也更加認識北方中下勞工階層的人。

雖然 Margaret 對 Mr. Thornton 的印象不佳,Mr. Thornton 也知道,但是 Mr. Thornton 對 Margaret 的印象卻一直都很好。在一次工人罷工暴動的時候,Margaret「英勇」地擋在 Mr. Thornton 前面為他在頭部挨了一記石塊。Mr. Thornton一直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他認為一點都不關心他的 Margaret 會為他擋住石塊呢?事發後隔天 Mr. Thornton 於情於理都需要去探望 Margaret,也鼓起勇氣向 Margaret 求婚,但是被 Margaret 拒絕了。Margaret 的理由是,她對 Mr. Thornton 的印象還是不佳﹝雖然我覺得有點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這樣說的﹞,而且如果換成是其他人的話,她也會替那個人擋住石塊﹝什麼爛理由啊﹞。Mr. Thornton 在被這樣拒絕之後,雖然非常氣憤,但是對 Margaret 的愛慕之情卻更進一步地加深了。而 Margaret 這一方面,在她知道了 Mr. Thornton 對這次暴動的處理方式,和體會 Mr. Thornton 身為織布廠老闆的責任,以及更加了解整個北方社會的運作方式之後,她對 Mr. Thornton 的好感慢慢增加,並且開始欣賞北方人直來直往的態度,而對南方所謂「有禮」的社會開始感到虛假。就在一連串的誤解和偏見,到最後一切都化解,男女主角兩人也在一起了。

有一點類似「傲慢與偏見」的模式,但是我覺得比傲慢與偏見更精彩。這齣戲描述了很多中下階層的生活和難處,將階級的對立表現得更清楚。生活不是只有喝下午茶和舞會而已,還有更多不幸的人在為生計掙紮。還有男主角壓抑情感,但是卻又深情款款﹝押韻呢﹞的樣子,第一眼看到 Richard Armitage 在戲裡的扮相的時候,我馬上指著電視說:「噯,2006 年的傲慢與偏見電影應該找你來演 Mr. Darcy 才對!」﹝雖然 Matthew Macfadyen 也不差,但是我覺得氣勢上還是輸 Richard Armitage 一點﹞我把這齣戲推薦給朋友Dana看,才秀給她看這 DVD 的封面,她就說,這男的好像金剛狼呀﹝Hugh Jackman﹞!Richard Armitage 和 Hugh Jackman 的氣質的確有點像,不過我覺得 Hugh Jackman 更陽光一些。 Richard Armitage 也在飾演這個角色之後,女性影迷大大增加。他目前在英國的影集「Robin Hood」裡飾演壞人的角色,兩個禮拜前我發現我們家電視頻道居然也有這個節目!但是我覺得以他的演技來演這個壞人配角實在太可惜,戲份不多不是主角﹝還有另外一個戲份更多的壞人﹞,而且都只能裝一副壞人臉,編劇也 so so,所以...我就失去了看下去的慾望。我還是把印象留在 Mr. Thornton 這個角色上吧!

網路上有人分析說,為什麼 Mr. Darcy﹝傲慢與偏見﹞, Mr. Rochester﹝簡愛﹞和 Mr. Thornton﹝北與南﹞為什麼在小說出版一百多年之後,還能受到廣大的女性支持及愛護呢?因為這三本小說的男主角的社會地位、財富、相貌、各個方面都優於女主角,身邊也有眾多女性圍繞著,但是他們卻都只愛女主角一人,受到各種誘惑卻不改變心意。綜合了這些優點,現代女性也沒有辦法抵擋他們的魅力吧!
http://musicweaver.blogspot.com/2007/06/north-south.html

另參本館《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

美國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曆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爲美利堅合衆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這場戰爭的起因爲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總統爲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爲“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當日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産生巨大的影響。

起因

美國各州與中央政府之間曾有過一場持續的紛爭,不管是對于中央的權力或者公民的效忠,而這場競爭幾乎自共和成立以來便已揭幕。例如1798年的肯塔基及維基尼亞決議案(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便公然反對客籍法和鎮壓叛亂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另外在哈特福特會議(Hartford Convention)中,新英格蘭表示反對麥迪遜總統與1812年戰爭。
于1828年與1832年,國會通過了保護關稅以利北方各州的貿易。由于這項關稅政策將對倚重對外貿易的南卡羅萊那州及其它南方各州造成經濟上之沖擊,因此被譏爲“嫌惡關稅”。對此南卡羅萊那州議會召開州代表大會,通過了聯邦法令廢止權條例(Ordinance of Nullification),宣布1828及1832年的關稅法于該州內無效作廢。州議會並通過相關法令以貫徹該項條例,包括授權組織軍隊與購置武器。爲回應南卡羅萊那州的威脅,國會通過了“軍力動員法”(Force Bill),而傑克森總統于1832年11月派遣七艘小型海軍船只與一艘武力軍艦前往查理斯頓。12月10日,傑克森振辭反制聯邦法令廢止權條例的一方。
在內戰前夕,美國是由四個截然不同的區域組成的國家:1.東北部(即今新英格蘭)—成長中的工業與商業及相應之人口密度增長;2.西北部(即今中西部Midwest)—自由農民于此迅速發展,拜西北條例(Northwest Ordinance)之賜此處永無奴隸制度;3.上南方(the Upper South)-墾殖農場,但部份區域經濟衰退;4.西南方-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棉花經濟區。基于兩個本質迥異的勞工制度,社會經濟在不同地區中映射出完全不同之影像-北方的自由勞役制度與南方的奴隸制度,因此導致19世紀中葉起南北兩地轅轍互異的社會觀。
南北戰爭爆發前,美國憲法爲將來政府提供了和平辯論的基礎,並且能夠平衡這個新的國家關系中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在數年間,自由州和奴隸州的數目在妥協中逐漸令參議院得以平衡。1845年最後一個奴隸州得克薩斯得到承認,五個自由州在1846年到1859年間得以認可,原先是奴隸州的堪薩斯在先前被拒絕,隨後在1861年以自由州加入。隨後在北方興起大規模民主的工業革命和工業化浪潮,舊的兩黨格局解除,日益激烈和敵對的思想意識形態以致,以往爲了避免危機而訂立的君子協定(例如密蘇裏妥協與1850妥協)越來越不可能。同時南方各州使用奴隸讓北方各州成爲新移民優先選擇的目的地,以致北部在國會和總統選舉優勢按照人口規模日益強大。
1850年代黨爭在本質和強度急劇轉変。美國共和黨在1854年成立,這個新生的政黨反對將奴隸制在美國西部地區實行。雖然有小部分北方人支持令南方廢除奴隸制度的措施,共和黨卻有能力得到不願和奴隸競爭的北方人和西部人的支持。共和黨贏得很多前輝格黨員及擔心美國參議院、布坎南政府及最高法院受南方不成比例的影響的北方前民主黨員。
同時,棉花的豐厚利潤加深南方對種植及奴隸的依賴。少部份奴隸的主人,特別是棉花種植者,主導南方的政治和社會。
 
亞伯拉罕?林肯

第16任美國總統(1861-1865)共和黨林肯的當選引發南方的脫離。林肯是反對奴隸制度的溫和派。他承諾盡其所能反對奴隸制度在領土的擴張(及阻止任何奴隸州加入聯邦);但也說聯邦政府無力廢除已實行州份的奴隸制度,所以他會執行逃奴法。南方州份預期會對它們獨特的制度敵意增加;而不信任林肯,並對其他衆多共和黨員有意全面廢除奴隸制度起戒心。林肯甚至在1858年以“分裂之家演說”鼓勵廢奴主義者,即使那演說與奴隸制度最後繼奴隸主人的補償和前奴隸的遷居,續漸和自願終止吻合。
由于林肯的總統勝選,奴隸州失去了在參議院的權力平衡,並將會面對在總統府和國會在數十年控制後的持續弱勢。南方人也感到不能阻止類似莫裏爾關稅法的保護主義關稅。
在1798年肯塔基及維基尼亞決議案及1832年拒行聯邦法危機(Nullification Crisis)之前經已辯論,面對關稅的威脅,南方以此爲由單方面行使州權脫離聯邦。

南北對立與沖突

來自美國北方的共和黨人林肯雖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認爲蓄奴不人道,反對擴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隸來發展産業的南方對此感到強烈反對。然而,北方對于南方這種工人的壟斷者亦産生仇視心理,雙方開始出現矛盾。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而林肯在政綱中提及的保護關稅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隸主的利益。這使南卡羅來納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聯邦,而南方各州亦紛紛響應南卡羅來納州,脫離聯邦,並成立“美利堅聯盟”,推舉來自肯塔基州的傑斐遜?戴維斯爲總統。兩個月後,南方政府開始發動武裝起事,北方政府被逼應戰,南北戰爭開始爆發。

國家分裂
 
林肯入主白宮前,有七個州脫離聯邦,1861年2月9日,它們組織建立了一個新的南方政府—美利堅聯盟國。在布坎南少許反抗下,它們在取得範圍內聯邦城堡和物業的控制權。諷刺地,在脫離後,反抗的州份減弱對有爭議地域的要求,取消北方歸還逃奴的責任,並保證它們長期反對的議案和修訂得到順利通過。1861年4月12日內戰由邦聯將領皮瑞?波利加德向南卡羅萊那州查爾斯頓港的桑特堡開火開始。

南方諸州

共有七個州于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後,林肯就任前迅速脫離聯邦。這些州分別是:
南卡羅萊納州(1860年12月21日)
密西西比州(1861年1月9日)
佛羅裏達州(1861年1月10日)
阿拉巴馬州(1861年1月11日)
佐治亞州(1861年1月19日)
路易斯安納州(1861年1月26日)
得克薩斯州(1861年2月1日)
這些奴隸制和棉花種植園農業占主導地位的“深南”州(Deep South)于1861年2月4日成立了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傑斐遜?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爲總統,並且依據美國憲法建立政府。在南卡羅萊納的薩姆特堡戰役(Battle of Fort Sumter)後,林肯號召所有其余州的部隊收複薩姆特堡,結果維吉尼亞州、阿肯色州、北卡羅萊納州、田納西州四州脫離聯邦。

邊界州

在維吉尼亞州周圍的馬裏蘭州、德拉瓦州、密蘇裏州及肯塔基州雖然仍保有奴隸制度(亦即所謂的“奴隸州(Slave States)”),但並未加入南方邦聯,這四州以及西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西北方部分郡縣的居民拒絕脫離美國聯邦政府,于是另組西維吉尼亞州加入聯邦)成爲南北戰爭的邊界州。
德拉瓦州雖然在1860年的選舉支持南方的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布瑞肯裏奇(John C. Breckinridge),但是畜奴制度並不普遍,是以並未考慮脫離聯邦政府。馬裏蘭州的多數公民當初亦支持布瑞肯裏奇,不過隨著1861年巴爾的摩暴動因聯邦政府宣布戒嚴法而平息之後,州議會于同年4月27日否決了脫離聯邦政府的提案。密蘇裏州以及肯塔基州雖然並未脫離美國聯邦政府,但是部分政治人物組成了所謂的獨立政府("secessions"),並且獲得了南方邦聯的認可。.
密蘇裏州州長克雷泵.傑克森(Claiborne F. Jackson)因爲支持南方的獨立運動,所以在1861年離開了該州首府傑佛遜市,並于娜秀鎮(Neosho)組成流亡政府,並宣布脫離聯邦;南方邦聯則于同年10月30日予以承認。同一時間,美國聯邦政府在密蘇裏召開制憲大會否決脫離聯邦的提案並且另組州政府。
南部聯盟宣稱擁有的領土雖然肯塔基州並未脫離聯邦,但是在南北戰爭期間該州長期宣布中立。在南軍短暫占領該州期間,同情南方的民衆以及政治人物發起了獨立大會,並選出州長,此一政府旋即獲得南方邦聯的承認。
如前所述,維吉尼亞州西北部的居民因爲拒絕脫離聯邦政府,最終脫離維吉尼亞州,並宣布將逐步廢除奴隸制度,該州于1863年正式以西維吉尼亞州的名義加入聯邦。除維吉尼亞州之外,其他南方各州也曾零星發生類似的反獨立運動,不過都被南方邦聯以軍事戒嚴的方式敉平。另一方面,新墨西哥州雖然效忠聯邦政府,但是該州南方各郡縣決議脫離聯邦,並以亞利桑那州的名義加入南方邦聯。雖然新墨西哥州從未宣布脫離聯邦政府,但是南方邦聯宣稱擁有新墨西哥州的主權,並曾于1862年3月13日至4月6日間,短暫地占領其首府聖菲(Santa Fe),不過南方邦聯並未進而籌組新墨西哥州臨時州政府。

戰爭初始

林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獲勝引發南卡羅萊那州脫離聯邦。到1861年2月,再多六個州脫離。在2月7日,七個州爲邦聯采納臨時憲法並在蒙哥馬裏建立首都。戰前的2月在華盛頓特區召開的1861和平會議嘗試解決危機失敗。其余南部各州仍然留在聯邦。部分脫離聯邦的州奪取在範圍內的聯邦要塞(但未取得薩姆特堡),總統布坎南抗議,但除嘗試補給桑特堡失敗外沒有作出認真的軍事反應。不過,麻薩諸塞州、紐約州及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秘密購入武器及訓練軍隊。
少于一個月後,在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在他的總統就職會場上,他主張憲法作爲一個“更完美的結合”,有別于之前的邦聯條例作爲一份有約束力合約;並宣稱脫離聯邦“在法律上無效”。他聲稱無意入侵南部州份,但將使用武力以維持聯邦物業的所有權。他的演說以恢複聯邦關系的請求結束。
南部曾經派出代表到華盛頓並願意爲聯邦物業付出代價及與美國討論和平條約。林肯以邦聯不是合法政府爲由拒絕任何與邦聯代表的交涉,而交涉等同承認邦聯爲一個有主權的政府。
南卡羅萊那州查爾斯頓的薩姆特堡是三個在邦聯範圍內仍然受聯邦控制的要塞之一,而且林肯堅持要守住它。在邦聯總統傑佛遜?戴維斯的命令下,邦聯政府的皮瑞?波利加德部隊在4月12日炮擊要塞,迫使要塞投降。北方應林肯向各州的號召派遣部隊重奪要塞及保護聯邦。在當時叛亂顯示的小規模,林肯在90天召集74,000志願者。在數個月前,部分州長已經慎重地准備了民兵;在次日開始行動。
四個上南方州(田納西州、阿肯色州、北卡羅萊那州及維吉尼亞州)雖曾經多次拒絕邦聯提議,但此時拒絕聯邦派遣軍隊對抗他們的同胞,宣布脫離聯邦,並加入邦聯。爲報答維吉尼亞州,邦聯遷都到裏奇蒙。那個城市是邦聯的標志;一旦失守,邦聯將失去法律地位。裏奇蒙是一個在迂回曲折的補給線上難以防守的地點。雖然裏奇蒙已經深溝高壘,城市的補給被謝爾曼占據亞特蘭大削弱並在格蘭特包圍彼得斯堡及補給裏奇蒙的鐵路後完全中斷。

蟒蛇計劃及聯邦封鎖 1861
 
1861年史考特"蟒蛇計劃"的漫畫美軍司令溫菲爾德?史考特(Winfield Scott)訂定蟒蛇計劃(Anaconda Plan)[1]以盡量減少流血之下勝出戰爭。他的計劃是以聯邦封鎖(Union Blockade)主要港口來削弱邦聯經濟;然後奪取密西西比河以切斷南部。林肯接納計劃,但否決史考特反對立即攻擊裏奇蒙的警告。
1861年5月,林肯對所有南部港口實施聯邦封鎖,終止邦聯大部分國際船運。違法的船只及貨物被擄獲而很多時不被保險所保障。在1861年後期,封鎖阻止了大多數港口之間的交通。封鎖中止了棉花貿易,打擊南方經濟。英國投資者建造小型快速的走私船從古巴及巴哈馬運來軍火及奢侈品交換高價的棉花及煙草。被擄獲時,走私船及貨物被出售而收入歸聯邦水手,英國船員則獲釋。封鎖引發糧食及其他用品的短缺,加上邦聯征收糧食引致南部惡性通貨膨脹及糧食暴動。
1862年3月,邦聯海軍鐵甲艦維吉尼亞號(CSS Virginia)向聯邦海軍發動攻擊打開封鎖;初時勢不可擋,但次日在漢普頓錨地海戰與新型聯邦戰艦莫尼特號(USS Monitor)交戰。戰役不分勝負,在聯邦而言是保住封鎖的戰術勝利。邦聯在逃走時失去維吉尼亞號以免于被擄,于是邦聯建造莫尼特號的複制品。由于欠缺建造高效能戰艦的技術,邦聯嘗試向英國購入戰艦。1865年1月聯邦在第二次非瑟堡之役的勝利封鎖最後一個南方可用的港口並中止偷運。

東部戰場 1861–1863

由于在維吉尼亞州馬納沙斯小撮邦聯軍隊的猛烈抵抗,在1861年7月,在爾溫?麥克道威少將率領一次向邦聯的行軍並進行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5](第一次牛奔河之役),及後被邦聯軍將領約瑟夫‧強斯頓及皮瑞?波利加德擊退返回華盛頓。這次戰役邦聯軍將領湯瑪士?傑克森得到“石牆”的稱號,因爲他有如石牆般抵禦聯邦軍隊。被這次失敗所驚醒,及以防更多奴隸州脫離聯邦,同年7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Crittenden-Johnson Resolution,聲稱戰爭是爲保存聯邦而不是終止奴隸制度。
喬治‧克萊倫少將在7月26日接手聯邦波多馬克軍團(他曾當聯邦軍司令,但其後讓亨利?郝列克接替),戰爭在1862年正式展開。
在總統林肯強烈要求開始進攻行動下,麥克萊倫在1862年春季由裏奇蒙東南,約克河與詹姆斯河之間的維吉尼亞半島入侵維吉尼亞州。雖然麥克萊倫在半島行動(Peninsula Campaign)中到達裏奇蒙大門,約瑟夫‧強斯頓在七松之役(Battle of Seven Pines)阻止他的前進,繼後羅伯特?李和部下詹姆斯?隆史崔特、約瑟夫‧強斯頓在七天戰役將他擊退。北維吉尼亞行動,包括第二次牛奔河之役,均以南方勝利告終。麥克萊倫違反司令郝列克增援約翰‧波普在維吉尼亞州聯邦軍的命令,令羅伯特?李的邦聯軍更易打敗爲數兩倍的敵軍。
在第二次牛奔河之役的鼓勵下,邦聯首次入侵北部,9月5日李將軍率領北維吉尼亞軍團45,000人越過波多馬克河進入馬裏蘭州。林肯隨後向麥克萊倫歸還波普的部隊。9月17日麥克萊倫和李在馬裏蘭州夏普斯堡附近安提耶坦之役[9]交戰,是美國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李的軍隊到最後被制止,在被麥克萊倫殲滅之前回到維吉尼亞州。安提耶坦之役被認爲是聯邦的勝利,因爲它阻止李的北侵並讓林肯有機會宣布《解放奴隸宣言》
謹慎的麥克萊倫未能在安提耶坦追擊後,他被安伯洛斯?本賽少將接替。本賽很快就在12月13日的弗雷德裏克斯堡戰役落敗,向瑪莉高地正面進攻徒勞無功,超過12,000聯邦士兵傷亡。戰役後本賽被約瑟夫?胡克少將接替。胡克同樣不能擊敗李的軍隊,雖然數量上與邦聯比較超過2比1,他在1863年5月在錢斯勒斯維爾戰役遭到羞辱。在6月李的第二次北侵被喬治?米德少將接替。米德在7月1日至7月3日的最血腥的蓋茨堡之役打敗李,並被認爲是整場內戰的轉捩點。在7月3日的皮克特沖鋒亦是邦聯軍的最後高潮,不單是因爲它代表了李將軍計劃向華盛頓施壓的終結,而且控制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據點維克斯堡在翌日陷落。李軍死傷約28,000人(米德軍23,000人)。但是林肯不滿米德未能攔截李的撤退,在米德非決定性的秋季攻勢後,林肯決定轉向西部戰場一決雌雄。

西部戰場 1861–1863

正當聯盟軍在東部取得了無數的勝利時,然而他們卻在最關鍵的西部上失敗了。聯盟軍在早期的Pea Ridge戰役中被聯邦軍從密蘇裏州趕了出去。另外,聯盟國的李歐尼達斯?波克(Leonidas Polk)將軍在肯塔基州發動的侵入行動,結果也激怒了該州的民衆,因此,肯塔基州便成爲了聯盟國的敵人。
納許維爾(田納西州的首府)也于1862年輸給了聯邦軍。自從1862年5月份,密西西比州的第10號島(Island No. 10)、密蘇裏州的New Madrid、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幾個南方大城市都被聯邦軍占領了,從此,聯邦軍便可在密西西比州的土地上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只剩下Vicksburg(密西西比州西南部的城市)在整條河的對岸繼續與聯邦抗拒。
聯盟軍的布雷斯頓?布瑞格(Braxton Bragg)將軍亦在第二次肯塔基州的侵略行動中被聯邦軍的比爾(Don Carlos Buell)將軍,于血腥的培利維爾(Perryvillel)戰役中被趕走。數月後又在Stone River戰役裏被William S. Rosecrans的軍團于田納西州打敗。但慶幸的是,聯盟軍于近田納西州的邊境,佐治亞州裏的奇卡牟加戰役(battle of Chickamauga)中取得了勝利。因爲布雷斯頓?布瑞格將軍在這場戰役裏得到了James Longstreet軍團的支援(李將軍的東部援軍)。盡管聯邦的George Henry Thomas軍團在那裏英勇奮守,最終也只能撤退。
聯邦的主要戰爭策略是來自西部的尤裏西斯?辛普森?格蘭特(Grant,Ulysses Simpson)所出的謀略,他曾在這次內戰中控制了敵軍的Donelson和Henry等要塞,和田納西州的坎伯蘭河。鞏固了聯邦政府對于密西西比州的控制,以及開始了美國內戰的轉捩點。而且,尤裏西斯將軍更把聯盟軍由田納西州趕了出去,並向聯盟國的“心髒”地點進行入侵,那就是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

泛密西西比戰場 1861–1865

于1861年,聯盟國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戰役都一直順暢。而且該地的居民亦很快適應了聯盟國的條令,更要求聯盟國派出軍隊將當地駐守的聯邦軍趕走。後來,聯盟軍便派出Col. John Baylor將軍執行任務,並攻占了新墨西哥州的一個叫Mesilla的城鎮,還活捉了幾名聯邦將領。次年(1862年),聯盟軍隊欲北上奪取聯邦的領土,但可惜被由聯邦派出的加州援軍打敗,因此被逼退守亞利桑那州。
Glorieta Pass戰役是一場“小規模戰鬥”,因爲在此次鬥爭裏雙方各有損傷(聯邦有140人死,聯盟則有190人死)。但若聯盟軍繼續向北追上,就有可能奪取到聯邦的要塞和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城。所以,有一名來自德州的市民就發言說“如果沒有那些來自派克峰(Pike's Peak)的混帳(聯邦軍)來阻擋我軍,可能整個國家都是屬于我們的了!”在4月份,加州組織了聯邦軍隊,並于Picacho Pass戰役中將駐亞利桑那州的聯盟軍徹底趕走。至于美國的東部,雙方的戰爭已進行了近3年,而西北部的戰役亦宣告終結。
聯邦國曾經在1862年戰爭快結束的時期,幾次欲奪取得克薩斯州、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領土。因此,這三個州便在河流上進行封鎖行動。尤其是得克薩斯州,他幾乎占領和封鎖了所以東部的港口。同時,爲了給聯盟國有“後門”可逃,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西部地區一直以來都不停地在路地上,向墨西哥的Matamoros自治市提供棉屬植物等莊稼,更派人航行至歐洲各地交換供應,以收買人心。聯邦國爲了阻止這些行動,決定對得克薩斯州進行侵略,但是每次都失敗。聯盟國的勝利例如在:得克薩斯州境內的加爾維斯敦和Sabine Pass戰役。這兩次戰爭都把聯邦的軍隊徹底地擊退。特別是聯邦軍災難般的失敗,就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西部的紅河戰役(Red River Campaign),和知名的Mansfield戰役。這些勝利終結了聯邦軍對這些地區的侵略計劃,直至到聯盟國垮臺之後。自從聯盟軍在東部被困和李將軍的投降,內戰在未來幾國月裏依然沒有停止。雙方的最後會戰是在得克薩斯州南部的Palmito Ranch戰役。諷刺地說,這是聯盟軍的“大勝利”。
1863年時格蘭特將軍已經控制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將南方分割成東西兩個部分,戰略格局從此改變;但北軍在戰略以及經濟上的優勢使得1865年4月李將軍終于放棄了南部聯盟的首都(裏士滿),北軍勝利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 李將軍在裏奇蒙淪陷後一周內被俘。
1865年5月26日,南軍全數投降,戰事宣告結束。

南北教會

由于南北雙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有出現了嚴峻的考驗,北方的教會對于聖經了理解把握得更加靈活,不斷設法透過對聖經的詮釋針對解放黑奴加以辯護。在南方的教會領袖如:羅伯特?劉易斯?達布尼(Robert Lewis Dabney)使用加爾文宗的思想爲奴隸制,和南方脫離聯邦的行動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理論依據。因爲南北的分歧,使得教會間互不信任、互相抨擊,而導致了教會的分裂。長老會早在1837年早已分裂,這除了種族問題其它的事件使得分裂更爲複雜化。而衛理公會及浸信會也在這一波風暴中分歧的相當嚴重。

戰後

邊境州份密蘇裏州及馬裏蘭州隨戰事的進展終止了奴隸制度,在1864年12月, 國會動議美國憲法第13修正案;第13修正案在1865年尾被完全訂立,全美國廢止了奴隸制度。1868年第14修正案確定公民權利及給予聯邦政府更大權力以要求各州提供平等法律保障。1870年訂立第15修正案保證男性黑人(不包括女性黑人)投票權利。第14和第15修正案推翻了美國最高法院Dred Scott在1857年的決定,但特別在第14修正案,有意想不到及深遠的影響。
由1876年大選到1964年大選,佐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及阿肯色州沒有選舉人票投給共和黨,南卡羅萊那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例外的各只有一張。大部分其他曾脫離聯邦的州份也壓倒性地投票反對共和黨,各州的地方選舉也有同樣主流性的支持趨勢。這個現象被稱爲Solid South。但是,當民主黨總統林登?詹森在1964年簽訂公民權利法案後,在1964年南部州份的民主黨員離棄他而轉投共和黨的貝利?高華德。雖然貝利?高華德慘敗,共和黨在南部的支持仍然很強,也令南部成爲共和黨的據點。
南方的生存者還是受到戰後的貧窮。此外,大部分的政治權力都轉移到北方。由于聯邦侵南的原故,南方多地飽受摧殘。雖然聯邦願意在戰後重建南方(Reconstruction)(1865—1877),但戰後75年內,Vicksburg城的市民都一直拒絕紀念美國獨立日,而密西西比州的州議會直到1995年才接受美國憲法第13修正案。
同樣地,美國的北部雖然享受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勝利,但也因此而付出了很多犧牲,其中包括被支持南方的恐怖份子刺殺的林肯總統。戰後數十年裏,共和黨的政治人物仍通過挑起戰爭的記憶來攻擊自己的對手民主黨(這一策略被稱爲“揮動血衣”)。並且,戰爭和重建導致的南北沖突不斷,令許多北方人對南部失去興趣,這使得共和黨在1876年大選後並不費力地就放棄了重建南方的計劃。同時,南方的貧窮現象日益嚴重,北方人也視之不理,更說南方的政治人物經常給聯邦政府添加麻煩。同時,北方也沒有在南方嚴格保護民權。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人的思想觀念都有所改變。1932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當選爲總統,令南方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南方人也和北方人一樣,開始重新考慮聯邦政府在經濟上的地位。此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公衆設施興建計劃,像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就爲南方建設立了不少公共設施(如鐵路、公路、下水道等)。盡管如此,沖突並沒有因爲這樣而停止,在戰後仍存在的有民權活動,與一系列守舊的反聯邦政治行動。另外,問題所在的是:該如何平息戰後的怨恨?關于南方聯盟的旗幟(Southern Cross),該不該再次使用?
重建南方
戰後,南方被美國實行“半軍事管制”,但美國聯邦政府對奴隸主很寬容,致使重建中的南方一直存在奴隸制的殘余,很久以後才擺脫。南方在戰後形成了一些‘3K黨’。南方的重建一直是很艱難的。

電影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冷山》Cold Mountain
《戰役風雲》Gods and Generals
《蓋茨堡之役》(英文原著《天使殺手》)
《光榮戰役》 Glory
《南北軍魂》
《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小說:《飄》《小婦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8C%97%E6%88%98%E4%BA%89

 

台長: 阿楨
人氣(4,045) | 回應(14)|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亂世佳人》
此分類上一篇:《騎兵隊》

阿楨
南北戰爭與國共內戰的差別 2010/08/17(楨:美化至極!另參本館:黃埔軍魂 亂世佳人 《與魔鬼共騎》 《北與南》 《分裂的一代》 《流氓國家》 美國民族大熔爐 民主形式萬歲)

有網友在「(從民視「新兵日記」的「黃埔軍魂」談起)」一文懷疑我談的美國內戰與中國內戰的差異,其實,我講的都是「戰後」的互相對待吧。
「戰爭期間」互相殺人或奪取或毀壞財產,全世界哪個國家不是這樣呢?南北戰爭Grant經常對南方都市進行圍城,不也死傷慘重,共產黨對長春圍城也死了極多人。
然而,南北戰爭結束,即使是李將軍也受到特赦,後來還當了校長,共產黨卻把所有國民黨當成戰犯,現在共產黨對國共內戰仍恨之入骨,包括被蔣介石抓來拉伕的士兵都是「共犯」。
到了電影「亂世佳人」中,我談的不是戰爭而是戰後,南北可以和平相處,在韓國電影「太極旗」中,忠誠之外還有親情,但在中國「集結號」與之前的所有電影,國共內戰與最底層的「不願意」士兵們都是「蔣介石的走狗」。
……………
我因此能瞭解美國人的文明跟中國人的文明差距極遠,南北戰爭結束後南方並沒有被追究,南方將士可以活著見隔天的太陽,美國奴隸主不會被清算鬥爭活活打死,所謂「殺死南方的子弟兵, 還要將南方人的財產化為灰燼」也僅限於戰時。而中國人,在戰勝之後還有大規模的反右、文革、殺土豪分土地,所有土地收為國有,共產黨對政敵及其後人的毀滅性是會持續到它政權結束的,即使投降了也一樣。
我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反右、文革的亡魂與美國南北戰爭後的南方人,可以替我做證,美國人打仗的方式不是比中國人人道「多了」而已,是人道「萬倍」以上。
中華民國臺灣的民主再怎麼惡劣,至少兩個蔣皇帝歸天之後,這種「禍延子孫」政治制度總算結束了,還真是天佑臺灣。
……………
http://blog.udn.com/blackjack/4327847
2010-08-17 10:50:16
版主回應
林博文專欄-美國上演新內戰2011-04-20 中國時報(另參本館:歐巴馬 《分裂的一代》《美國的分裂》

 這一陣子,美國文字媒體和電視都在推出南北戰爭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專輯。按正史記載,內戰第一槍(應是第一砲)是在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開打,堅持脫離合眾國的南卡羅萊納民兵向查爾斯頓港外的森姆特堡小島開砲,島上有八十多名聯邦駐軍。兩天後,森姆特堡陷落,長達四年的南北血腥廝殺於焉開始。
 人類史上,凡是內戰(或稱兄弟鬩牆)都比一般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殘忍,死傷更多。美國南北戰爭就死了六十二萬五千人,如以目前美國人口三億來換算,在今天即等於死了六百萬人。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中國內戰,大陸出版的一些史書說死了約一千一百萬人,有些則說「殲滅國民黨軍八百零七萬人」。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韓戰,雙方軍民至少死了將近三百萬人。遠的不提,十餘年來非洲幾個國家內戰(或內亂),動輒死數十萬人。
 美國內戰打得如此猛烈、凶殘,如此充滿恨意,一百五十年前凌晨南卡州分離主義民兵在短短兩天之內,竟向彈丸小島森姆特堡發射三千多發砲彈(所幸無人死亡)。令人想到,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共軍向大小金門發射五、六十萬發砲彈。美國內戰雖早已煙消雲散,遍布蓋提斯堡和其他古戰場的大砲亦已銹蝕無聲,但從廣義的角度來說,那場內戰其實還沒有打完,甚至還沒有結束。一百五十年前內戰爆發時,總統是勉強解放黑奴的林肯,一百五十年後美國出現了黑人總統,許許多多白人跳腳受不了,再高喊內戰前的「州權至上」、「聯邦不要管地方的事」等口號。連提倡「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極右茶黨都大顯身手,使美國的政治版圖變了顏色。
 內戰於一八六五年停火後,一百四十六年來已有六萬五千多本相關著作問世。在世界出版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主題在一百多年內竟有如此眾多的書籍出版,幾乎等於一天出一本。但美國專業史家和民間史家、北方史家及南方史家、白人史家與黑人史家,對內戰起因、結果及其意義的看法,竟南轅北轍,沒有定論亦乏共識。
 著有《林肯時代》的南卡州史家歐維爾.佛農.波頓(Orville Vernon Burton)及大批南方史家認為,內戰乃源於北方工業州與南方農業州之爭、聯邦與州權之爭、關稅之爭和兩種不同文化之爭。這種看法刻意忽略了黑奴問題,而黑奴(當時美國有四百萬黑奴,等於今天的洛杉磯人口)和黑奴制度的存廢,才是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楨:假廢奴之名的假統獨吧!另參本館:假獨與假統)。所幸最近在《時代》周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和《史密桑尼》雜誌等主流刊物,都有史家強調內戰就是為了黑奴的存廢。他們指出,同情南方分離主義的史家一百多年來都不願面對史實與史因,而企圖以偏概全或抹煞事實。也有些善意的正統史家表示,南方史家與政論家故意「忘記」─忘掉那一段美國史上極不光彩的蓄奴時代,其目的就是要和過去取得和解,因為「忘記也是和解的一部分」。
 不過,在廢奴之爭裡面,亦涵蓋不少極複雜的因素,並沒有哪一方是完全正義的,百分之百對的。如高舉廢奴大旗的北方諸州與世界各國貿易賺大錢,當時華爾街和北方大亨賺最多的是向海外賣棉花,棉花收入竟占了美國貿易收入的四成,而在南方種植棉花的人就是成千成萬的黑奴。但是蓄奴制遠在建國開始就是美國的良心負擔,同時也是凸顯美國人民(特別是開國先賢)雙重道德標準、言偽而善、表裡不一的偽君子心態。蓄奴問題在一七八七年召開費城憲政會議時即已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其時「奴隸主」華盛頓、傑佛遜等人都沒有或不願解決這個問題。曾說過:〈沒有書就活不下去〉(I cannot live wishout books)的傑佛遜養了一百多個,並與女黑奴莎莉.黑明思(Sally Hemings)生了一或二個孩子。
 內戰解決了分裂爭論,而迫使要分家的十一個州不情願地回到合眾國。蓄奴制廢除了,但南方一些地區仍繼續保存殘留的黑奴達三十幾年之久。儘管國會通過憲法第十三條、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修正案以保障黑人權益,但在內戰結束後的所謂「重建時期」和遍行南方的吉姆.克勞(Jim Crow)種族歧視,仍使黑人無法翻身。直至詹森總統時代一九六四年國會通過民權法案、一九六五年通過投票權利法案,黑人始享有完整的公民資格與權益。
 美國是個極其矛盾的國家,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有非常保守、落伍反動的社會思潮。這一陣子共和黨裡的極右派和茶黨,藉內戰開戰一百五十周年之際,大肆鼓吹反聯邦(主要是反歐巴馬)、反大政府、反移民,甚至要求今後的總統候選人必須提出出生證明(也是針對歐巴馬)。南方史家亦在這個時候為他們的老祖宗當年輸掉「失敗的事業」(Lost Cause)而發生吼聲。美國內戰已沒有硝煙,但意識形態之爭卻方興未艾!
2011-04-20 11:10:01
圖博館
喬治·華盛頓奴隸名單手稿曝光約於1799年左右手寫

2016-05-19,美國弗吉尼亞佛瑞德·史密斯之喬治·華盛頓研究國家圖書館,華盛頓於1799年左右手寫的弗農山莊奴隸名單曝光
  華盛頓11歲那年便從父親的遺產中繼承了10名奴隸。此後,他繼續購買奴隸——其中有直接從奴隸市場購買的,也有在旁系親屬死亡後收購過來的。1759年,在富有的寡婦馬莎·丹德里奇·卡斯蒂斯嫁給華盛頓之後,他們豢養奴役的人數達到了頂峰。華盛頓的新妻子為弗農山莊帶來了80多名奴隸。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有將近150個靈魂被算作華盛頓夫婦的私有財產。
  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打響兩天之後,喬治·華盛頓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城鎮登出一則廣告,懸賞捉拿10個逃亡奴隸。其中兩個是“尼格羅奴隸”,即黑人奴隸;另外8個是白人奴隸,其中包括來自蘇格蘭的中年製磚匠威廉·韋伯斯特和20歲的托馬斯·皮爾斯(一位來自布里斯托爾的木工)。
  1789年,華盛頓成為美國首任總統,這名成為總統的種植園主不但准許黑奴制度的存在,自己也使用了大量的奴隸。為了維持自己的財富、生活方式和名聲,華盛頓需要奴隸們為他勞動。
  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是獨立、民主、自由的象徵,他同時又是奴隸主。這兩面都是真實的,甚至可以說密不可分。然而我們在社交平台更多看到的是對華盛頓一邊倒的讚美(有些甚至硬傷頗多),而對其蓄奴的事實不聞不問,這似乎也算是中國的輿論場中有趣的現象之一。
  2014年11月,某位大V“盛讚”華盛頓歸隱田園的故事,不少網友一一指出微博中存在的常識性錯誤,比如華盛頓領導的是美國對外的獨立戰爭而非內戰,而且打完沒幾年,華盛頓就當選總統後又連任等等
  華盛頓死於1799年12月14日。在他去世時,弗農山莊的318名奴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列在總統名下。華盛頓曾立下遺囑,要求在他妻子去世後解放在他個人名下的奴隸。他終於在死的時候完成了生前一直不願做的事情。華盛頓之所以立下這樣的遺囑,恐怕也是因為他沒有親生子女繼承自己的遺產,使這個艱難的決定變得容易了許多。
  瑪莎·華盛頓活到了1802年,她死時將自己所有的“人員財產”留給了自己的繼承人。她沒有解放任何一名奴隸。
  回應
 華盛頓壓根不是欣然放棄連任回家的,而是在政治鬥爭中處於下風所致,最簡單的,查查他離任前後的報紙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居然有白人奴隸!我還以為美國祇有黑人奴隸,白人至少是公民
 債務奴隸
2016-05-27 11:13:44
圖博館
落櫻神斧,黑奴捕手,印第安屠夫,美國自由之父。華盛頓外號可真多,這些外號還充分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
  華盛頓下台之後,美國很多的報刊、媒體、各種輿論發表了很多文章來攻擊華盛頓,在當時的美國輿論中間,華盛頓被塑造成了貪婪、狡詐、兇殘的形象,包括他用黑人的皮做皮靴,強姦黑人女奴,他家裡有多少地,在當時的美國人筆下,華盛頓是很荒淫無度的,是沒有道德底線的。如果在我們中國找一個詞,來對應美國人筆下的華盛頓的話,這個詞就是人渣。但是後來,美國人很快就清醒了,他們覺得美國人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總統,如果把華盛頓徹底搞掉了,那美國精神的基礎在哪裡?美國價值的根基在哪裡?於是,美國人就掀起了一場運動,就是“美化華盛頓”運動。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華盛頓的故事,包括他小時候用小斧頭砍樹等,很少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是我告訴大家,我們今天看到關於華盛頓的各種故事,99%是假的。在“美化華盛頓”運動中,美國人找了很多專家,找了很多人編了很多關於華盛頓的正面故事。然後通過媒體、書籍、跨國公司等各種渠道把這些故事廣泛傳播,經過持久的宣傳,現在美國人提起華盛頓是充滿敬意的,再也不說他是人渣了,而且不僅美國人提到華盛頓充滿敬意,就連我們中國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提到華盛頓,還會知道他幹過的見不得人的事嗎?不會了。華盛頓被美化、塑造成一個全世界都敬仰的領袖形象。
 早應該從根上揭開“民主,人權,自由”謊言,打好意識形態領域的防衛戰
 我主要的目的是我們國家的統一。如果因為統一而不釋放黑奴,我就這麼幹;
如果釋放黑奴可以完成統一,我也這麼幹;或者為了統一需要放一部分黑奴,一部分不放,我也願意幹。——1862年8月《給格利雷的信》林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5_26_361878.shtml
2016-05-27 11:14:57
圖博館
程亞文:撕裂的美國還能破鏡重圓嗎2017-01-04環球時報

摘要:隨著時間進入2017年,特朗普上任的日子越來越近。蓋洛普2日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逾半美國民眾在多項議題上對特朗普沒信心,這一支持度是20多年來歷任總統中最低。黑人奴隸的數量,在19世紀上半葉隨著蓄奴州的增多不斷增長,這使得非蓄奴州異常緊張,擔心失去在美國經濟、政治生活中的主動地位。
  隨著時間進入2017年,特朗普上任的日子越來越近。但是,美國民眾似乎對這位新總統沒有多大信心。蓋洛普2日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逾半美國民眾在多項議題上對特朗普沒信心,這一支持度是20多年來歷任總統中最低。
  這一結果其實繼續反映出總統大選所暴露的美國社會嚴重撕裂,這個世界上許多人覺得最“靠譜”的美國,如今政局卻顯得最為撲朔迷離。許多人在問:美國會不會拉美化,內部種族、階層對立會不會引發重大衝突?
  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大分裂
  可以把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前夕的狀況,來與今天的美國做個對比。在去年總統大選即將投票之際,特朗普曾到葛底斯堡發表演講,而在150多年前,林肯也曾在那裡發表過著名演講,他們演講的收尾一句話,都是一樣的。林肯當年站在葛底斯堡的時候,也是美國處於最危險的關頭,但自此之後,美國又走向了新的起點。特朗普選擇同樣的地方發表演講,也是想藉此提醒美國人,又到了美國歷史的新的嚴峻時刻。真的有那麼嚴峻嗎?
  美國在南北戰爭前夕走向內部衝突的五個現象值得注意:
  一是美國異質人口的擴大。黑人奴隸的數量,在19世紀上半葉隨著蓄奴州的增多不斷增長,這使得非蓄奴州異常緊張,擔心失去在美國經濟、政治生活中的主動地位。
  二是地區間不斷強化的經濟發展差別。內戰之前,南北方不僅在經濟形態上迥然有別,一方奉行工商業資本主義經濟,另一方面奉行奴隸制種植園農業經濟,而且在經濟聯繫上也高度分化,北部與西部合流、成為全國性經濟體系,而南部的棉花主要輸往英國,與北部的經濟往來稀少,也就是說,南北方當時缺少共同的利益聯繫。
  三是存在核心爭議。在奴隸制問題上,南北方不僅在價值觀上道不同難相為謀,而且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也為之尖銳對立。
2017-03-25 21:44:15
圖博館
四是產生了不可通約的政治理念,身份認同發生分裂。美國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國家?當年的美國南方和北方產生了不同的認知,其實這個問題在美國建國時就存在,“自由”的北方與蓄奴的南方通過談判達成了相互妥協,在1790年前後,美國南北方經濟與人口大致維持均衡,而到19世紀60年代之際,這個均衡已被完全打破,政治觀念上的差異已無法彌合,不同的身份認同已不可妥協。
  五是形成了完全對立的地域性政治集團。到19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的兩大全國性政黨輝格黨和民主黨都發生了分裂,新出現的兩大政黨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是地方性的,分別代表北方和南方,美國內部出現了有組織的對抗力量。
  今天的美國分裂比看到的更嚴峻
  將這五個現象與今天的美國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有諸多相似:
  一是傳統白人人口成為最大少數族裔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人口構成上,19世紀上半葉黑人奴隸的擴散,演變成美國政治中的焦點問題,如今拉丁裔等非傳統白人人口的大量增長,將打破傳統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人口的主流地位,也正在美國國內引來越來越強的不適應,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正是將移民作為主要話題。
  二是在經濟形態和經濟聯繫上發生了顯著變化。20世紀絕大部分時間,美國都是以製造業為主,在國內大規模組織工業生產,於是中產階層興起並與產業資本形成共生和利益共享關係。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製造業大量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經濟日益虛擬資本主義化,金融資本不再依靠往昔的中產階層提供勞動創造價值,中產階級成了全球化的失意者,與產業資本的經濟聯繫逐漸喪失,美國社會以往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合作和利益共享體系趨於瓦解。
  三是在重要政治議題上意見極為對立。在移民、福利制度、同性婚姻等等議題上,美國社會的不同“意見分子”們“尿不到一個壺”的狀況已出現板結化。以往美國有足夠大的經濟體量,可以將這些問題消化掉。現在美國居於頂層的金融和高科技群體,大部分利益已經不是通過美國內部,而是通過外部去獲取,美國已經沒有以往那樣大的經濟彈性去消化內部的問題。這次美國大選,特朗普跟希拉里的政策主張路線差異明顯:希拉里對內強化政府乾預,在“多元化”旗號下進行國民種族群體細分和進行立足於此的財政轉移支付;對外繼續堅持大規模干預,擴大海外存在,堅持“價值觀外交”。
2017-03-25 21:46:14
圖博館
特朗普則立足於美國傳統主體民眾的經濟社會政策和傳統價值觀,主張減少經濟干預,放棄“多元文化主義”;對外主張戰略收縮、減少承擔聯盟責任,“美國優先”。這兩種路線,反映了繼續推進全球化和從全球化中退縮的兩種不同意願和利益需求。
  四是在身份認同上也在發生裂變。即對“美國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國家”問題再次出現認知分裂,這主要是人口結構變化引起的。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各種鬧劇,可謂是“老美國”與“新美國”難以調和狀況的一次大暴露。“老美國”是指以傳統白人人口及其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美國,“新美國”是不問種族出身且允許多種語言、宗教和文化體係並存的美國。
  相關新聞
歐巴馬連任,分裂的美國走向何處? - 天下雜誌
從佛格森事件,談談美國的「黑人犯罪」 苦勞網
美国黑人运动_互动百科
美国分裂论_互动百科
國家分裂- 維基百科
美国会分裂吗? 百度贴吧
美国为什么不怕分裂? 万维读者网博客
特朗普贏下的美國,已越來越像羅馬
分裂的美國 反川普 全美掀抗議潮
民主黨票倉加州高喊獨立

南北戰爭-維基百科

南北戰爭,或稱美國內戰(英語: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目錄
1 內戰起因
2 國家分裂
3 戰爭過程
7 後世影響
9 文藝相關
  內戰起因
於1828年與1832年,國會通過了提高對歐洲工業產品的關稅以利北方各州的工業。南方農業州擔心歐洲各國會報復美國而提高對美國農產的關稅,因此強烈反彈。
在內戰前夕,美國是由四個截然不同的區域組成的國家:
東北部(即今新英格蘭)—成長中的工業與商業及相應之人口密度增長;
西北部(即今中西部)—自由農民於此迅速發展,拜西北條例所賜此處無奴隸制度;
上南方-墾殖農場,但部份區域經濟衰退;
西南方-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棉花經濟區。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8C%97%E6%88%98%E4%BA%89
2017-03-25 22:06:25
圖博館
南方與北方North & South (2004)
  劇情簡介
  成長於英國南部田園風光中的瑪格麗特(Daniela Denby-Ashe飾)因為作為牧師的父親辭了工作,一家人搬到了全然陌生的北方小鎮米爾頓。不同於南方的溫暖舒適,處於工業革命時期的米爾頓陰冷又髒亂。路上不再是芳香花草,取而代之的是粗魯的工人,棉絮飛舞的紡織車間。除了新環境的不適應,還有來自紡織廠的廠主——年輕的實業家約翰桑頓(Richard Armitage飾)的盛氣凌人及對工人的苛刻,這讓瑪格麗特對桑頓的第一印像極其糟糕。
  隨著米爾頓生活的加深,瑪格麗特漸漸認識到工人粗魯暴脾氣背後的溫柔和疾苦,堅定的站在他們一邊。和其立場相反的雇主桑頓則對瑪格麗特一見鍾情,但不善表達的他似乎在無形中把瑪格麗特越推越遠。二人如同南方與北方,截然相反但又緊密相連
  評論
BBC系列系列劇中最出名的當算95年的《傲慢與偏見》,《南與北》有一點不同,影片放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中,著墨於工人的境遇,英國工業的掙扎和成長。相似之處在於,人物充滿張力,愛情與自尊總是對立。

英國人身體健康的南北分野

英國跟很多其他國家一樣,都存在著南方和北方地區之間的大分別。南方天氣比較好,財富充裕,而北方則比較寒冷,人們的生活環境都比較差。
  這次《英格蘭健康剖釋》調查報告比較駭人的結果是,平均計算,在英格蘭北部地區生活的男性的壽命比較生活在南部地區的男性的壽命短兩年。在英格蘭南部的女性的壽命平均比較在北部地區的女性的壽命長一年。這與生活在北部的人身體超重的情況比較多以及較多吸煙導致的疾病有關。
2017-03-25 22:13:06
圖博館
陸防長引喻「南北戰爭」防分裂 陸委會斥錯誤比擬 2018-11-10 聯合報

美中外交與安全對話(D&SD)今天在華府舉行,大陸國防部長魏鳳和引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為例表示,「如果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會像美國當年南北戰爭一樣,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中國主權。」陸委會今天特別發出新聞稿痛斥,「中共錯誤比擬,完全悖離台海歷史與現實。」
  回應
兩岸關係不是美國歷史上的南北關係?無知又無心肝的陸委會,請你告訴我們,那到底是什麼關係?怎麼連歷史都不懂?
引諭是說給老美聽的,台灣跳上桌是衝蝦米?
南方宣佈脫離聯邦後,成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擁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國旗/軍隊/錢幣/總統/議會/首都/...,直到被統一!
南北戰爭的軍民總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二戰,且當時總人口比二戰時少得多,故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
2018-11-11 07:42:06
阿楨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2020-09-21 08:12:01
阿楨
岑少宇:網友一討論,原來北方供暖還有這麼多改進空間 2020-12-12 觀察者網

沒有人想中斷供暖,問題是否有必要在冬季把室溫保持到20度以上。
南方認為,如果北方朋友在室內穿得像南方一樣多,那麼就可以適當降低供暖的溫度,從而節省能源。
北方朋友吐槽南方夏天空調低,這非常正確,南方人夏天也經常在商場和地鐵裡冷得要命,所有浪費能源的行為,都要反對。畢竟節約能源和浪費能源的現象,都不分南方人北方人。
  回應
北方人對南方人的熱難以理解,南方人對北方的冷難以理解!因為都存在理解的境界差距!
關鍵北方人每年供熱費都是幾千元左右,我們要求室溫高一點這很正常啊,你說我們錢也花了,然後摸著門口入水管的溫度冰涼,不罵娘才怪了。 如果南方人家里弄個電暖氣或者冷暖空調,在冬天每月多花一千多元的電費一樣可以達到東北的室溫,南方冬天最多2個月,算下來電費花的錢跟東北的取暖費差不多,他們自己不花錢就靠一身正氣禦寒,也不能怪我們啊
我覺得爭論的重點不是北方不該裝暖氣,而是北方是不是可以降低1,2度,南方夏天升高1,2度,犧牲點體感舒適度以節約能源,畢竟我國對外能源依賴還是挺大的。
  相關新聞
華南用電拉警報,3省祭限電措,義烏關路燈:發改委17日表示,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和低溫寒流疊加導致電力需求超預期高速增長,目前全國電力供應能力總體充足。國家電網:戰寒潮鬥冰雪保供電,全力以赴滿足用電需求(回應:國家電網還是可信賴的,戰鬥力很強。)
2020-12-20 09:27:10
阿楨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2020-12-20 09:28:29
阿楨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2020-12-20 09:34:04
阿楨
真理的史詩:美國全史(三冊套書)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吉兒.萊波爾 Jill Lepore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10/05
  目錄
第一部 概念1492-1799
第二部 人民1800-1865
第三部 國家1866-1945
第四部 機器1946-2016
第十六章 美國,已被破壞
  政大教授嚴震生導讀
  中譯本發行的時間,剛好碰到美國極為動盪的二○二○年。
  許多美國獨立建國的英雄及制憲先賢,因為曾經蓄奴或是沒有反對這個制度,過去認定美國的偉大歷史經驗乃是由白種盎格魯撒克遜基督徒所創建的共識,如今受到修正主義的挑戰。
  新冠病毒、族群衝突、歷史修正主義已經讓美國兩個政黨的激化程度大幅提升。
  本書相當精采的一部分是敘述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三十六歲時拿下一八九六年民主黨的總統提名。布萊恩代表美國十九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後、農民生活相對困頓下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州的利益,他自認是小市民及被剝削勞工的代言人,因此在競選過程中,搭乘火車到二十七個州進行了約六百場的演講,企圖靠著反對建制派來獲得選民認同,但仍然敗給東部代表工商業利益的麥金利。
  一百二十年後,同樣是以民粹方式崛起的川普,卻成功地當選美國總統,在布萊恩獲得勝利的二十二個州中,有十八個是在一百多年後支持川普的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各州。
  作者在不強調修正史觀的情況下,閱讀少數族群及女性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經歷後,我們不難發現為何種族及性別歧視仍然根深柢固地存在美國社會中,而獨立宣言中所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這些真理」不僅尚未完全實現,不時還會出現倒退的現象,這或許是對美國民主實踐最大的諷刺。
2021-01-28 09:24:19
阿楨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
2024-05-20 02:49: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