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8 07:25:35| 人氣5,76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萬夫莫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萊塢對羅馬帝國之電影比如《萬夫莫敵》《神鬼戰士》《賓漢》《暴君焚城錄》,為何老愛扭曲史實對焦於奴隸反叛爭自由(比如羅馬奴隸制並沒像《萬夫莫敵》所言,因斯巴達克斯的反叛而消亡,或更加獨裁;同樣,史實上的斯巴達克斯也並非如電影中的仁慈,詳參《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p77-8)、Gladiator 在競技場的血腥打鬥、暴君酷吏及對基督徒的迫害、當然還有少不了的愛情故事呢?

這個嘛!你得了解所謂的美國精神+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娛樂性。

萬夫莫敵 Spartac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SlCUO3PyE

導演: 史丹利庫柏立克 (Stanley Kubrick)
演員: 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
年  份: 1960   
 這齣眾星雲集的古羅馬史詩電影,被推崇為自默劇時代以來,第一部知性電影,描寫發生在西元前73年古羅馬的一段真實故事。當時,一名古羅馬的奴隸(寇克道格拉斯飾)不堪暴虐而起身反抗,成為了英勇的鬥士,他帶領其他的奴隸發起叛變,欲推翻羅馬帝國暴政。此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場戰爭高潮戲,動員了8000個西班牙的真實士兵,呈現出一種悲壯動人的氣勢。此片曾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彼得尤斯汀諾夫)、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四項大獎。導演史丹利庫柏立克曾以「2001年太空漫步」、「發條橘子」等片,一躍為當代美國大導演之一,日前才去世,留下最後作品「 大開眼戒 」。
如果用 Google 搜尋 Spartacus 這個單字可以得到 4,510,000 項,如果把搜尋範圍限於臺灣只有 3,010 項,可以想像這個單字絕對不僅只是一部電影的片名而已,Spartacus 「斯巴達克斯起義」是羅馬帝國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奴隸起義事件,因此它具有許多象徵性的意義,在西方各國的歷史書上都是不容忽略的一個章節,Colin Farrell 在 The Recruit 片中就把他研發的破壞軟體命名為 Spartacus,俄國的作曲家 Khachaturian 還做了一首動聽的 Spartacus Suite。然而我印象中臺灣的歷史課程從未提及 Spartacus 這個單字吧!
西元前 77 年當時羅馬仍由元老院統治,比起其他文明羅馬的路線比較趨近現今的共和制度,也使羅馬文明受到西方的推崇,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此一制度僅限於當年的羅馬上層社會,貴族蓄奴被認為是裡所當然的行為,據估計當時具有羅馬公民的男子約 90 萬人,不具公民身分的老幼婦孺約 700 萬人,奴隸人數約 300 萬人。這裡的「奴隸」並非全都是自由遭到限制的勞力工作者,比起當年的漢朝,羅馬文明具有包容性(楨:奴隸制之包容性?真好笑!),他們將來自各地(從北歐、北非、東歐到中東)的俘虜在市場上販售,依照羅馬人的經驗以及奴隸的專長分配工作,等級從高到低有家庭教師、醫生、畫家、管家、商販、工匠、舞者一直到童奴以及在農礦場工作的奴隸。羅馬文明從西元前 400 年到淪亡之間 800 年,階級制度從未被打破,就以西元前 77 年為例,表面上是共和體制,私底下卻是幾個富商家族勢力影響政策,元老院的勢力卻漸日遭到削減。
當時最有力的羅馬家族是龐培 (Pompey, 106~48 BC )和克拉蘇 (Marcus Licinius Crassus, 115~53 BC),至於後來大放光芒的凱撒 (Julius Caeser, 100~44 BC) 當時年紀較輕尚未前往高盧征戰,地位不如前兩者,這部片中 Gracchus 這位資深元老為羅馬的前途擔憂,他有一句對白最能代表當時羅馬的狀況「羅馬就像一個有錢的老寡婦,我們愛戴她,尊敬她,但是龐培和克拉蘇卻想娶她。」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西元前 73 年在羅馬城南方爆發了「Spartacus 起義」,Spartacus 是一個原籍 Thracian (中譯色雷斯,現保加利亞境內)的奴隸,原先在礦場擔任勞工,因為體格甚佳被培養 Gladiator 的人口販子看上選進了 Gladiator 訓練學校,當時培養 Gladiator 在競技場互鬥算是貴族們的休閒活動,從電影《神鬼戰士》、《賓漢》、《暴君焚城錄》、《血灑競技場》劇情都可以看出 Gladiator 這行業的概況,當時羅馬境內到處都是這類訓練所,換言之可說羅馬境內滿佈著炸藥就等著點火的人,Spartacus 帶著 74 個 Gladiator 訓練所的夥伴在西元前 73 年在羅馬以南維蘇威火山附近的 Capua 首先發動起義,往南前進,沿路的奴隸和 Gladiator 甚至農民紛紛起來打倒地主貴族,然後加入 Spartacus 的行列,甚至如《萬夫莫敵》片中在克拉蘇家裡工作的 Tony Curtis 都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加入「叛軍」行列,沒有訓練的民眾卻數次打敗羅馬的軍隊,最後估計有 12 萬人加入起義,接下來 Spartacus 和另一位將領 Crixus 產生內鬨,Spartacus 認為應該往北突破直到離開羅馬的勢力,Crixus 不願離開,主張留在境內繼續抗爭,接下來 Crixus 被羅馬軍隊消滅,Spartacus 北上多次打敗羅馬軍隊直到現義大利中部,部分奴隸向北或經由海路逃出羅馬的勢力範圍,Spartacus 卻回頭向南繼續和羅馬軍作戰。
說到這裡,應該回顧一下前面龐培和克拉蘇的故事,想娶羅馬這個寡婦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和元老院談好條件,然後站出來鎮壓 Spartacus 事件,兩人當然不願失去機會,兩人南北夾擊,在義大利最南部將 Spartacus 殘餘軍隊打敗,還將最後俘虜的 6,600 人全部釘在十字架上以警告其他奴隸。
這個故事在 19 世紀共產黨崛起之後被廣為推崇,也成為 20 世紀大多西方國家歷史教材不可或缺的章節,1950 年代正逢以羅馬帝國為題材的古裝片盛行之際,大導演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1960 年將這部片搬上銀幕,或許當年臺灣片商不懂這個故事的象徵意義,片名訂為《萬夫莫敵》。另外電影版的時間不夠,Crixus 內鬨的片段被全部跳過,倒是加進了沒有獲得證實的女奴 Varinia,把 Spartacus 起義的原因一半歸於兒女私情,不過比起其他羅馬古裝片,這部片的真實性還算是相當高。
這部片眾星雲集,飾演 Spartacus 的是至今仍健在的 Kirk Douglas(1916~),把他釘上十字架的克拉蘇由演莎劇出身的 Laurence Oliver (1907~1989) 飾演,在《暴君焚城錄》裡演昏君尼祿的 Peter Ustinov (1921~2004) 在這片降格演訓練 Gladiator 的商人,其他還有 Jean Simmons, Tony Curtis, 早逝的 John Dall (1918~1971),還有曾經被預測要選美國總統的 John Gavin,但是演技最突出的莫過於英國老演員 Charles Laughton (1899~1962),他飾演元老 Gracchus (這是一個謬誤,起義發生時 Gracchus 早已去世),拼命阻擋克拉蘇要娶「老寡婦」這件事,他真是演什麼像什麼,看過一大堆老電影之後,能讓我有此感受的就是他和 Edward Robinson (1893~1973) 兩人,這兩個外表不出色完全以演技取勝的老演員以後還有很多機會提到。
http://miklosrozsa.blogspot.com/2008/01/1960.html

斯巴達克斯

  斯巴達克斯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侵入北希臘時,他被俘虜,並被賣爲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參訓。他鼓動同伴們奪取武裝,逃到維蘇威火山上發動起義。 起義隊伍由七十余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爲十余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前72年,斯巴達克斯率軍沿亞得裏海岸穿過整個意大利,在摩提那會戰中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然後又揮師南下。羅馬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命令克拉蘇統率大軍前往鎮壓。當年秋,起義軍在布魯提亞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被迫于前71年春試圖突襲意大利南部港口布林底西,渡海前往希臘。羅馬軍隊四面圍剿,終于在阿普裏亞決戰中將起義鎮壓下去,斯巴達克斯戰死,余部在意大利許多地區堅持戰鬥達十年之久。

布魯提翁戰役(公元前72年)

  斯巴達克斯起義由盛轉衰的重要戰役。前72年秋,起義軍在意大利布魯提翁半島集結,計劃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前往西西裏。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只,斯巴達克斯自造木筏渡海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恢複了古老的“十一抽殺律”,並在起義軍身後、陸地最狹窄處挖掘了一道兩端通海的大壕溝,切斷其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經過激戰,斯巴達克斯突破了攔阻,但在突擊中,軍隊損失了近三分之二。

阿普裏亞戰役(公元前71年)

  斯巴達克斯起義最終失敗的戰役。前71年,斯巴達克斯欲通過布林底西港前往希臘,羅馬元老院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與路庫魯斯的軍隊調來增援克拉蘇。爲了阻止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斯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直接攻擊克拉蘇。在阿普裏亞省南部的激戰中,起義軍以少敵多,遭到慘敗,包括斯巴達克斯在內的六萬名起義者戰死,約五千人逃往北意大利,被龐培消滅,六千名俘虜被釘死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斯巴達克斯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2.《斯巴達克斯》(電影)

  公元前七三年,羅馬加普亞格鬥學校的奴隸在斯巴達克斯帶領下發動起義。
  奴隸起義震驚了羅馬的統治集團,激化了貴族派和平民派的矛盾,貴族將領克拉蘇乘機擊敗平民派首領革拉古,篡奪了首席執政官的權力,實行獨裁。
  革拉古爲了打擊克拉蘇,打算私下放走奴隸大軍;克拉蘇卻重金收買了海盜。與此同時,羅馬又召回在國外作戰的兩支大軍。斯巴達克斯起義軍三面受敵,寡不抵衆,結果數萬奴隸戰死,他與六千幸存的戰友被克拉蘇所俘,被活活釘在十字架上。
  斯巴達克斯的妻子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在革拉古的幫助下獲得了自由,逃出羅馬城。
    《斯巴達克斯》是一部大制作的古羅馬史詩式的電影,它敘述了古羅馬的奴隸因不堪奴隸主的暴虐而奮起反抗,但最終被鎮壓的史實,是一部歌頌羅馬奴隸鬥士追求自由解放的影片。裴多菲的著名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最高的價值體現。其中的細節堪稱經典——奴隸主以死來威脅敢于反抗的奴隸斯巴達克斯,他獰笑著問:“還有什麽比死更可怕的嗎?”而斯巴達克斯的回答是:“有,人格的受侮比死亡更可怕!”
    影片在雄偉壯麗的外觀之外,亦有著細膩生動的對主要角色的內心世界和人生戲劇的描寫,因而呈現出遠勝同類作品的悲壯氣氛和深度內涵。
《斯巴達克思》是根據霍華得‧伐斯特1952年的小說改編的。小說詳細敘述了發生在公元前73年的一件真實的曆史事件——一個格鬥士帶領自己的奴隸夥伴們起義反抗羅馬帝國的故事。
  斯坦利‧庫布裏克在電影僅開拍一周以後接替了安東尼?曼恩的位置擔任電影的導演。電影耗資一億兩千萬美圓,共拍攝167天,有超過1萬人參加了拍攝。電影中的戰爭場面是在西班牙拍攝的,動用了上千名西班牙士兵。電影獲得了六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男配角(彼得‧阿斯提諾夫)。
  1992年,《斯巴達克思》被享有盛譽的修複師羅勃特.A.哈裏斯(在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斯坦利‧庫布裏克的協助下)耗資近1百萬美圓,爲原來的電影版本修複了在首次發行上映時被刪掉的那近5分鍾的膠片(包括東尼‧科爾提司和勞倫司‧奧利弗在浴室中的鏡頭)。這增加的5分鍾鏡頭完全遵從了原來電影的精髓和神韻,重新錄音並添加配樂。並由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代替當時已經去世的勞倫司‧奧利弗配音。
  這部規模宏大的史詩般的電影,通過對曆史真實地敘述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永恒的自由之戰。而導演庫布裏克運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讓斯巴達克思在波瀾壯闊的曆史舞臺上上演著人類的愛與承諾。

3.《斯巴達克思》(書)

  長篇曆史小說《斯巴達克思》是意大利民主主義作家拉喬萬尼奧裏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小說以曆史的真實事件爲依據,敘述公元前73年羅馬爆發的最大一次奴隸起義。奴隸起義軍在卓越的軍事統帥斯巴達克思的指揮下,在3年多時間裏轉戰南北,出奇制勝,所向披靡,屢屢擊潰優勢的敵人。維蘇威山奇襲官軍,兩敗瓦利尼烏斯,輕取瑙拉城,阿昆納城的芬提城大捷等戰役給羅馬大軍以致命打擊,使他們聞風喪膽,落荒而逃。本書同時描寫主人公與範萊麗雅在戰火中的真摯愛情,反映了革命者在戰場上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態。
  《斯巴達克思》是一部傑出的曆史小說,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曾先後被譯成數十種語言。
  意大利共産黨創始人葛蘭西曾高度贊揚了《斯巴達克思》的人民性,指出它是當時風行國外的爲數極少的意大利小說之一。
………………
http://baike.baidu.com/view/90396.htm

萬夫莫敵2004  Spartac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9MmnAxtWM

導演: Robert Dornhelm
演員: 哥倫維奇(Goran Visnjic)亞倫貝茲(Alan Bates)亨利西蒙斯(Henry Simmons) 
上映日期: 2004   
 將史丹利庫柏立克在六十年代執導的奧斯卡得獎古羅馬詩史巨片「 萬夫莫敵」重新演繹,動用多達三萬二千人傾力製作,場面磅礡,氣勢浩大,媲美羅素克洛的「 神鬼戰士」。敘述公元前72年,古羅馬一段悲壯的奴隸抗爭故事所交織出愛恨情仇。古羅馬奴隸斯巴達格斯(哥倫維奇飾演)被賣給了專門練古羅馬格鬥士巴提亞圖司,經過幾個星期的訓練,斯巴達格斯意識到他永遠也無法逃避在競技場上被殺的命運。於是,他帶領著其他奴隸一起決心起義,推翻他們的主人。他們的起義大軍不斷地從一個城市進發到另一個城市,而他們的隊伍也隨著出逃的奴隸的加入而不斷擴大。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4/Spartacus/Spartacus.html

庫布里克的10部電影--《斯巴達克斯》(組圖)

  《斯巴達克斯》:征服好萊塢和爭取自由

  《光榮之路》成功後,庫布里克接到了馬龍‧白蘭度的電話。這個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演員此前成立公司從派拉蒙騙錢,來供自己和死黨酗酒嫖妓,如今快要敗露了,就匆匆找些投拍項目。到了1958年5月,已花掉派拉蒙50萬美元的白蘭度不得不啟動《亨德利‧瓊斯的可靠死訊》,山姆‧派金帕以少得可憐的3000美元接下劇本工作。但派拉蒙執意讓庫布里克執導,於是派金帕被殘忍地解雇了。但庫布里克也被白蘭度折磨得心灰意冷,在牌桌上片名被改成了《獨眼龍傑克》。但當庫布里克拒絕白蘭度塞進來一些床上功夫好、根本不懂表演的女人時,他也被解雇了。白蘭度成了那部影片的導演,他的痛苦回憶總是讓派金帕和庫布里克很欣慰。
  好消息來自道格拉斯,他擔任製片和主演的《斯巴達克斯》剛開拍六天,就難以忍受安東尼‧曼:這個以挖掘人物最細微情緒著稱的導演並不喜歡道格拉斯過火的表演,而更欣賞片中的英國演員勞倫斯‧奧立佛和查爾斯‧勞頓。道格拉斯就想用自己扶植起來的庫布里克來代替曼。結果這個“穿著寬大拖地的褲子,看上去像17歲的孩子”一樣的年輕人一去就開掉了女主演(她把這段失敗的明星夢故事賣給《生活》,拿到了比片酬更多的3.5萬美元),連曾為奧遜‧威爾斯和霍華德‧霍克斯掌鏡的攝影指導的拉塞爾‧梅蒂也被放逐到了工人席上。不過,後者就這樣“等”到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庫布里克在任何時候都是自己電影的主宰,當然包括這部《斯巴達克斯》

  雖然接受該片是期望道格拉斯能為《洛麗塔》投資,但庫布里克沒有浪費機會。當時,隨著大銀幕電影的問世,評判導演成功的標準已經是看他能否駕馭史詩巨片。
  斯巴達克思起義是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力的象征,但片中他和信仰民主的統治者Gracchus的死去及獨裁者克拉蘇的勝利卻讓人難免將其解讀為參議員麥卡錫和“國會反美行動調查委員會”的寓言。畢竟,編劇之一就是曾寫出《羅馬假日》的黑名單作家特朗博。但庫布里克堅持在編劇欄署上自己的名字:他來了,就要蓋上自己的印章。他的野心是讓這部影片成為所有史詩片中最寫實的一部。為了呈現逼真的戰爭效果,他讓化妝師去“雇佣一些四肢不全的人,甚至是那些腦袋上缺了東西的人,還製造出許多具無頭假尸,拍攝現場灑滿了動物的腦漿和內髒。”為了劇本上特朗博留下的“一部超現實的大屠殺”幾個字,庫布里克招募了8000西班牙軍人來充當群眾演員。
  儘管庫布里克証明了他可以拍攝大製作的賺錢電影──《斯巴達克斯》耗資一千兩百萬,首輪放映收回一千四百六十萬的票房──這個經歷卻是他無論如何不允許再發生的。他成了好萊塢機器的一個部件,被衝突的力量向不同方向拉扯,不能控制創造(“在《斯巴達克思》中,我試圖使影片儘可能接近真實,但我是在對抗一個幾乎不忠實于斯巴達克思歷史的啞巴劇本,成果只能很有限。”)。他也否認這是屬於他的影片,雖然後來買下了它的版權,但庫布里克的性隱喻手法已開始使用,特別是在勞倫斯‧奧利佛扮演的克拉蘇一角上,他的表演狡猾且充滿著美感:他相信統治是自己生而有之的權力;他對祖國和羅馬的愛是真實的,甚至透著性愛的意味──他說自己的軍隊不會進入她,因為這會侵犯她的法則;他還可能是個雙性戀,他性格中原始的性衝動通過桑拿和沐浴兩場戲被強化,他向瓦里妮婭和安東納尼斯都表現出愛意,卻沒有得到回應,這時他占領羅馬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瓦里妮婭和安東納尼斯跟隨斯巴達克思逃跑後,這一心理動機更加清晰起來:克拉蘇不僅僅在保衛他深愛的羅馬,也在為愛人的離棄而報復。他強迫斯巴達克思和安東納尼斯決斗,就是一個明顯的暗示。
  拍攝一直被演員缺工之類的問題困擾,庫布里克就將把表演獨立出來,不再完全依賴劇本。如果趕上一場戲還沒有對白,庫布里克就播放情緒音樂來傳達情感。拍攝《光榮之路》時的一些攝影機運動方法和觀念在這部作品中也被沿襲了下來。比如,巴蒂阿圖斯走在利比亞的礦場上時,和斯巴達克思在大進攻前夜檢閱奴隸部隊的兩個推拉鏡頭都與《光榮之路》中達克斯穿越戰壕時的鏡頭甚為相似。元老院的地板被繪成黑白相間的格子,很像城堡的地面。拍攝《斯巴達克斯》中的大戰,庫布里克把鏡頭切到了緊張的鼓點,以此提升張力,而《光榮之路》結尾處的行刑場面採用了一樣的方法。角斗士是表演者,他的決斗就是一場演出,而圓形競技場就的他的劇院。電影中庫布里克把圓形競技場作為一個象征。角斗士們逃跑時,他們強迫一部分羅馬人在斗獸場里互毆,斯巴達克思厭惡這種做法,阻止了他們,憤怒地問道:“我們是動物嗎?”這與《光榮之路》中稱呼士兵是低級動物的台詞相呼應。後來羅馬軍團被打倒,羅馬城的長官站到了叛亂者圍成的圈子里。最後,斯巴達克思又在羅馬士兵圍成的環形中央和安東納尼斯決斗。
http://news.sina.com/m/f/2008-07-23/23252111976.shtml

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國的電影導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由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曼主演)四天之後去世。著名作品《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2001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ssey)、《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閃靈》(Shining)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同時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製片、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

(楨:本台已評《發條橘子》《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詳參【圖博館】:庫柏力克:名導演34

早年生涯

庫柏力克在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Bronx區,祖先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年庫柏力克12歲,父親教授他西洋棋,他隨即成了高手,西洋棋是庫柏力克生活重要的一部份。13歲時,父親送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1941年至1945年庫柏力克在威廉·霍華德·塔夫脫高級中學(William Howard Taft High School)讀書,庫柏力克在學校的成績一直很差,當1945年他從高中畢業,學校里充滿了從二戰退回來的士兵,過低的畢業成績使他打消了去二級學院深造的念頭。
讀高中的時候,庫柏力克曾任一年的校方攝影師,畢業那年,他把自己的攝影作品賣給紐約的《展望》(LOOK)雜誌社,並開始在該雜誌社兼職。為了增加收入,庫柏力克還在曼哈頓很多西洋棋俱樂部和紐約中央公園下象棋。他並在City College的夜校進修。1946年,庫柏力克正式加入《展望》(LOOK)雜誌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
在《展望》雜誌社供職期間,庫柏力克與托巴·梅斯結婚,並且搬往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居住。這段期間,庫柏力克開始頻繁的留連於現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和全紐約的各大電影院。他深受麥克斯·奧菲歐司(Max Ophüls)複雜的、流動的鏡頭風格的啟發,並且影響了他以後影片的風格。

投身電影

早期作品

1951年,庫柏力克接受朋友阿里克斯·辛格(Alex Singer)的提議,開始製作新聞紀錄短片,他獨立籌資完成了紀錄片《拳賽之日》。儘管那一年發行商業務一般,庫柏力克還是成功的將這部短片賣給雷電華電影公司(RKO Pictures),賺了100美元。同年,庫柏力克辭掉了《展望》雜誌工作,開始準備他的第二部記錄短片《飛行的牧師》,由雷電華投資。第三部影片,《航海家》(1953),是庫柏力克第一部彩色影片,這是一部為國際航海家聯合會(Seafarers' International Union)拍攝的三十分鐘宣傳片。他還在一部講述亞伯拉翰·林肯生活的電視系列片中擔任副導演。
1953年的影片《恐懼和慾望》是庫布里首部完整長度電影。《恐懼和慾望》講述的是在一個虛構的戰鬥中,一小隊士兵在敵後被困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尾,士兵們發現他們所有的敵人,面孔都相同(由同一個演員扮演,在此後的多部影片中,庫柏力克都讓一個演員分飾多角)。庫柏力克的妻子托巴·梅斯是電影唯一的工作人員,劇本由庫柏力克和他的好友霍華德·塞克勒(Howard Sackler)共同撰寫,塞克勒後來成為成功編劇。《恐懼和慾望》獲得好評,但是沒有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之後庫柏力克被視為業餘水平導演而被解職,這使他十分沮喪,所以當他成名之後,他不允許電影院公開放映這部影片。《恐懼和慾望》之後非正式的發行了DVD。有人評價這部影片的失敗是「值得嘉獎的」。
庫柏力克和他第一任妻子,同時也是高中時代的戀人托巴·梅斯的婚姻,在拍攝《恐懼和慾望》的過程中宣告結束。1954年,他與第二任妻子,澳洲舞蹈演員魯絲·索博卡(Ruth Sobotka)結婚,她參演了他下一部影片,1955年的《殺手之吻》。和《慾望和恐懼》一樣,《殺手之吻》是一部一個小時多一點的短片,在票房和評論上的表現都很有限。《殺手之吻》講述的是一個次中量級拳擊手在職業生涯行將結束的時候捲入一場犯罪案件的故事。《恐懼和慾望》和《殺手之吻》的資金都是由庫柏力克向其家人籌借。

殺戮(1956年)

阿里克斯·辛格(Alex Singer)把庫柏力克介紹給年輕的製片人詹姆斯·哈里斯(James B. Harris),兩人遂成為終生朋友。哈里斯和庫柏力克合夥創辦的哈里斯-庫柏力克公司,該公司為庫柏力克接下來的三部電影籌資。哈里斯和庫柏力克購得了萊昂內爾·懷特的小說《一刀兩斷》(Clean Break)的改編權,改編成電影《殺戮》(The Killing)(港譯《殺手》),庫柏力克是編劇之一。電影由斯特林·海登(Sterling Hayden)主演。《殺戮》是庫柏力克第一部有專業演員和製作團隊完成的影片。影片的非序時的描述手法給人影響深刻,這種手法不同於其他50年代的影片。同樣的,儘管在商業上沒有取得成功,《殺戮》使庫柏力克廣受讚譽。電影的廣受好評使哈里斯-庫柏力克公司受到米高梅電影公司的注意。米高梅給這對新人提供了大量擁有版權的故事材料,讓他們挑選用以下一部電影。他們最終挑選了德國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小說《燃燒的秘密》。庫柏力克和考爾德·威林翰(Calder Willingham)合作編寫了一個劇本,但是和米高梅公司的合作在電影投拍之前就宣告瓦解。

光榮之路(1957年)

庫柏力克嘗試改編亨弗萊·考伯(Humphrey Cobb)的小說《光榮之路》,場景設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故事講述了三個年輕的法國士兵由於膽怯而被自己長官控告以殺一儆百的故事。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在影片中扮演充滿人性的軍官達克斯上校,他試圖阻止三人被處以死刑。哈里斯和庫柏力克的這部影片沒有引起外界多少興趣,直到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加入,聯星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s)同意給影片投資。《光榮之路》(1957年)成為庫柏力克第一部在商業上和藝術上雙豐收的影片,它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庫柏力克作為一個有潛力的導演的地位。評論界讚揚影片里戰鬥場面不加修飾的真實感和庫柏力克對於鏡頭的運用技巧。其中有一個道格拉斯獨自穿過戰壕的場景,運用了完整的,毫無破綻的逆向拉伸的鏡頭,成為電影課堂上被引用的經典案例。後來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稱《光榮之路》是庫柏力克電影中他最喜歡的一部。
《光榮之路》拍攝於德國城市慕尼黑,拍攝期間,庫柏力克遇到了年輕的德國女演員克里斯汀·哈蘭,她扮演了電影中唯一有台詞的一個女性角色。克里斯汀生於1932年,比庫柏力克小四歲,她生於一個舞台藝術家庭並被培養成一名舞蹈者和演員。兩人在當年結婚。這次婚姻是庫柏力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婚姻,一直持續到他1999年逝世。除了撫養克里斯汀上一段婚姻留下的一個女兒凱瑟琳娜(生於1953年),兩人還育有兩個女兒:安雅(生於1958年)和薇薇安(生於1960年)。克里斯汀的兄弟,詹·哈蘭在1975年以後一直擔任庫柏力克電影的執行製片人。

斯巴達克斯(1960年)

回到聯星電影公司以後,庫柏力克為馬龍·白蘭度的影片《獨眼傑克》(One-Eyed Jacks)(1961年)工作了六個月。後來庫柏力克聲明他被開除,原因是白蘭度想自己導演這部影片。在這之後庫柏力克被柯克·道格拉斯邀請出任影片《斯巴達克斯》(港譯《風雲群英會》)的導演,代替前任安東尼·曼(Anthony Mann),此人在電影開拍兩周後被解職,原因是缺乏領導才能(更有可能的是與道格拉斯意見不和)。這是一部根據羅馬奴隸斯巴達克斯起義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奠定了庫柏力克知名導演的地位,但這部作品,並不是一次愉快地經歷。作為影星和電影的製片人,道格拉斯和庫柏力克之間在創作上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庫柏力克苦於自己沒有實際創作的控制權,後來更發展到否定了這部影片。這次控制權之爭使他與道格拉斯在拍攝《光榮之路》時建立的良好關係以激烈的爭吵告終。在以後的幾年裡,道格拉斯在談及庫柏力克時稱他為「有天分的狗屎」(a talented shit)。斯巴達克斯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評論界也報以掌聲,但是這場鬥爭是庫柏力克想要尋求一種既能獲得好萊塢的經濟支持又能保持創作上的獨立性的系統。這成為庫柏力克在1962年移居英國的部分原因。

洛莉塔(1962年)

1962年,庫柏力克去英國拍攝電影《洛莉塔》(港譯《一樹梨花壓海棠》)並在那裡定居下來直到去世。《洛莉塔》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並不讓人感到驚奇。它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十二歲的少女之間的不倫之戀。早在庫柏力克選擇它作為電影藍本之前,這部小說就已經臭名昭著。電影主題引起的困難問題最後以嘲弄的方式表現在電影的副標題上:「他們怎麼能把洛莉塔搬上熒幕?」。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小說的作者寫出了長達三百頁的劇本,但後來被庫柏力克否決。最終的劇本據說是出自庫柏力克自己之手。儘管把洛莉塔的實際年齡從十二歲改成更能接受的十四歲,電影為了上映,還是在多處進行了修改。結果是電影格調與原著相去甚遠,並認為在多個方面與原著不符,有時只是給觀眾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在片中扮演洛莉塔的女演員蘇·里昂(Sue Lyon)當時十六歲。庫柏力克後來表示,如果他早知道審查制度會如此嚴格,他恐怕就不會拍攝這部影片了。儘管如此,庫柏力克一直給詹姆斯·梅森極高的評價,他在片中扮演有戀童癖傾向的亨伯特·亨伯特教授。庫柏力克說與詹姆斯的合作是一次愉快的經歷。《洛莉塔》也是庫柏力克第一次與英國喜劇明星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的合作,這次合作是他早期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

奇愛博士(1964年)

庫柏力克的下一部電影拍攝於1964年,是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作品《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港譯《密碼一一四》)。改編自小說《紅色警報》,作者是前英國皇家空軍中尉彼得·喬治(筆名作彼得·布賴恩特),《奇愛博士》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經典作品。雖然《紅色警報》是嚴肅的反映冷戰的警示性作品,《奇愛博士》卻被庫柏力克逐步的、甚至差不多是偶然的,發展為他自己所謂的「噩夢喜劇」(nightmare comedy)。
庫柏力克最初的想法是讓影片毛骨悚然,但後來很快發現核戰爭實際上是如此荒謬,結果電影馬上轉向黑色幽默多於恐怖的敘事風格。庫柏力克將電影重新定位為荒誕喜劇之後,招募了美國諷刺作家特里·薩登為電影注入無政府主義諷刺元素。
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由於在上一部電影《洛麗塔》中的精彩表演,被邀請在《奇愛博士》中一人分飾四角。實際上賽勒斯扮演了其中三個,主要原因是他腿部受傷,還有就是難以掌握轟炸機飛行員的德克薩斯口音。庫柏力克在談到塞勒斯的表演時說:「神奇」,但同時也很遺憾塞勒斯的精力很難超越兩到三個角色,因此,庫柏力克為塞勒斯架設了兩台攝像機,並且允許他臨場發揮。《奇愛博士》被認為是彼得·塞勒斯最好的電影之一,也充分驗證了他作為喜劇演員的表演天賦。
庫柏力克讓這部電影由反應「冷戰」的恐怖題材轉變為黑色喜劇承擔了一定風險,但是他本人和派拉蒙電影公司都得到了回報。湊巧的是,派拉蒙電影公司在同一年還推出了另一部反映核戰爭的影片奇幻核子戰(Fail-safe,1964年,亨利·方達在片中扮演美國總統),庫柏力克曾經考慮通過法律途徑來抵制這部影片發行,但是最後打消了這個念頭。
《奇愛博士》描述的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和俄國之間的意外的核戰爭。這場戰爭由瘋狂的傑克將軍(由斯特林·海登,Sterling Hayden扮演)發動。場景在空軍基地和戰略研究室(War room)之間切換。彼得·塞勒斯扮演的空軍上校曼德拉克前往阻止傑克將軍發動戰爭。同時在戰略研究室,美國總統(也由彼得·賽勒斯扮演)和神經質的德國科學家奇愛博士(仍然由彼得·塞勒斯扮演)也試圖阻止B-52轟炸機飛行員把核彈投向俄國。肯·亞當為電影設計了所有場景,其中戰略研究室的設計被認為是經典。
把看似神聖的政治較量藐視為僅有兒童智力水平的爭鬥,電影《奇愛博士》預示了六十年代末文化傳統的變革,並體現了新生的反主流文化的巨大成功。影片獲得四項奧斯卡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並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獎。《奇愛博士》的成功讓電影公司相信庫柏力克能夠製作出流行的影片,雖然他常常產生不尋常的想法。

2001太空漫遊(1968年)

庫柏力克花了五年時間準備他的下一部影片,拍攝於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用寬銀幕70毫米膠片拍攝)。庫柏力克與科幻小說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共同完成了劇本創作。劇本根據克拉克的科幻小說《哨兵》改編。劇本和小說同步創作並且聯合推出,儘管小說推出以後只署名克拉克,而且電影情節也多處嚴重偏離小說故事。庫柏力克和克拉克後來皆給予對方高度評價。
電影的特效由庫柏力克指導,由特效先驅道格拉斯·川博(《銀翼殺手》)完成。由於他們劃時代的創新和靈感,許多特技效果影響了後來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特效被認為是同類型影片中為數不多的,至今看來還足以以假亂真的傑作。為了使電影中無論是特定的物件或者是日常用品都看起來像2001年的風格,他們諮詢了許多製造公司。電影推出以後,小說作者克拉克在米高梅電影公司主辦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中評價說,電影中描繪的景象,會使整整一代工程師依照電影中的形象來設計真正的太空梭,「甚至就算那不是最好的設計。」儘管電影獲得了包括導演、編劇和製片等多項提名,奧斯卡最後還是把最佳視覺效果獎頒發給了庫柏力克,這也是他獲得的唯一一次奧斯卡獎。
影片還以運用的古典音樂作品聞名,如理察·施特勞斯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更加著名的是庫柏力克運用了-雖然未經授權-同時代的匈牙利先鋒派作曲家György Ligeti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還包括《閃靈》、《大開眼界》、《盜火線》、《查理的巧克力工廠》)。導演對Ligeti作品的運用,第一次向世人介紹了Ligeti,並幫助他奠定了作為20世紀後期歐洲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地位。庫柏力克在電影中對配樂的運用對於那個時代是不尋常的,在電影中音樂成了電影精髓的組成部分,而不僅僅起到陪襯和詮釋的作用。
《2001太空漫遊》標志著庫柏力克告別了他以往的電影風格和好萊塢主流電影的路線。電影的前一小時和最後半小時沒有對白,對白對於當時的畫面和音樂來說都會是多餘的。故事情節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晦澀難懂的,而他曖昧朦朧的結尾仍然讓今天的觀眾為之困擾和著迷。庫柏力克空前的、並且之後也再沒有如此費力的、完全的為電影打上試驗性的標籤。雖然電影具有如此非主流的風格,但還是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並且形成流行的風潮。這股風潮之前的時期是大眾對主流文化的普遍漠視,之後是反主流的口語文化的潮流興起。這部電影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劇院里享受觀眾的品評,在電影上映的頭兩周票房很冷清,電影幾乎要被拉下馬。傑克·尼科爾森後來證實,庫柏力克曾經數過,電影首映當天有兩百一十七人曠工,其中包括電影廠的高層們。庫柏力克通過在一部很難廣泛發行的影片上取得成功,從好萊塢贏得了完全的創作主動權。
一開始評論界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壓倒性的批評,他們攻擊電影缺少對白,情節膚淺單一。影片獲得成功以後,許多影評者修正了他們的評價。觀眾們喜歡這部電影,特別是六十年代擁抱反主流文化的人們,他們喜歡電影中時空穿梭的迷幻色彩。來自剛剛萌芽的毒品文化的朝拜和追捧,讓電影發行商們在電影海報上加上了「終極旅行」的字樣。
對《2001太空漫遊》的解讀由於電影的廣泛傳播而流行起來,儘管電影拍攝於1968年,今天仍能看到由它引發的爭論。當評論家約瑟夫·戈爾米斯問庫柏力克這部電影的意義的時候,庫柏力克回答說:
 這是我不願討論的話題,因為這是很主觀的,而且會在觀眾中傳播開來。從這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可以是觀眾自己所認為的任何東西。如果它攪動了觀眾的情緒,滲透了他們的意識;如果它刺激了,哪怕是剛剛開始刺激觀眾宗教般的的、虔誠的嚮往,並且推動這種情緒,那麼它就成功了。 
《2001太空漫遊》可能是庫柏力克最著名的、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史蒂芬·史匹柏稱它為他們那一代的「驚雷」,吸引了他們對於邁向太空的注意。那些由庫柏力克首創的特技效果,被雷利·史考特和喬治·盧卡斯分別運用於電影《異形》和《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是逼真表現太空旅行的少數幾部電影之一,舉幾個例子,如在任何太空場景中都完全沒有聲音摻雜;失重狀態被幾乎嚴格的呈現;太空人穿著太空衣的順序,以及在穿著過程中只能聽到太空人的呼吸聲。唯一的嚴格意義上的瑕疵是一系列月球行走的鏡頭,在那些鏡頭中月球引力被處理成和地球上無二致,而且之前並沒有提及使用了人造重力裝置。
使這部電影今天仍然富有生機的是它的神秘感。它的主要的幾個主題包括:生命的原始意義,超級智能電腦,地球以外的生活,尋找上帝和宇宙中的某處,重生和進化。所有這些主題都經過藝術的處理而顯得朦朧如它初始的狀態。這些讓這部電影一直引來爭論和思考,甚至在21世紀。所有解讀這部電影的書籍,包括原著作者克拉克的書都沒有記述庫柏力克在製作這部電影時確切想表達的內容,只指齣電影百分之九十都是庫柏力克的幻想。

拿破崙

庫柏力克下一個計劃是關於拿破崙的大型傳記影片。他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閱讀了上百種關於這位法國將軍的書籍,寫出了初步的劇本。庫柏力克親自考察了歷史遺址,並且計劃在這些拿破崙生命中的重要地點實地拍攝影片。根據由庫柏力克的經紀人保存的筆記中可以知道,庫柏力克曾表示他並不確定這部電影要如何拍攝,但他希望拍出一部「前所未有的佳作」(「the best movie ever made」)。這個計劃最終被放棄,部分原因是實地拍攝一部這樣野心勃勃的影片成本太高;當時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剛剛推出了他的史詩片,改編自托爾斯泰同名小說的《戰爭與和平》(1968年);還有1970年的拿破崙題材的影片《滑鐵盧》票房慘敗,都影響了庫柏力克計劃的實施。《拿破崙》的劇本後來在英特網上傳播開來。大量的歷史研究後來影響到了庫柏力克的影片《巴里·林登》,這部電影的場景設置在十八世紀晚期,剛好在拿破崙戰爭之前不久。

發條橙(1971年)

為了取代被擱淺的電影《拿破崙》,庫柏力克希望找到投資少的短平快項目,這就是1971年的影片《發條橙》。這部影片是對人類社會暴力傾向的黑暗探究,成為美國為數不多的被評為「X級」的非色情影片,雖然後來改為「R級」。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講述的是一個年輕小混混阿里克斯(由馬爾科姆·馬克杜瓦爾扮演)的故事,他沉醉於殺戮、偷竊、強姦,完全 沒有罪惡感和悔過,後來被收監。他在監獄里被用來作為新的治療方法的試驗品,最後,他失去了作惡的意識和能力,被之前的流氓同夥們狠狠教訓了一頓之後,他陷入了完全無助的境地。電影留給觀眾一個問題:剝奪一個人選擇作惡的權利,和不顧自由意志強迫他人為善,哪樣更好?
庫柏力克很快的完成了《發條橙》的拍攝,幾乎完全利用倫敦現成的景觀。雖然比起《2001太空漫遊》,影片技術含量很低,庫柏力克還是在有限的環境里做出相當的創新。有一次,為了製造出眩暈的效果,他把一部攝像機從屋頂扔下。音樂方面,庫柏力克邀請了電子音樂的先鋒溫迪·卡洛斯,她是《時髦的巴赫》(Switched-On Bach)的創作者。庫柏力克讓她改編一些古典音樂,比如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改編成由穆格電子琴演奏。卡洛斯創造了一種熟悉而又怪誕的旋律,加強了這部電影在充滿反烏托邦的幻想色彩的同時,又結合現實主義的風格。
由於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直白的描述,《發條橙》引起了劇烈的爭議。它與同年推出的另外兩部影片,山姆·派金法執導的《稻草狗》、唐·西格爾執導的《骯髒的哈里》一起,通過銀幕暴力描寫,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瘋狂、殘忍的狂潮。在英國,出現了與電影里穿著相同風格衣服,說著電影里角色台詞的犯罪分子,全社會對這部電影的抨擊更加激烈了。庫柏力克對於評論家說他讚美暴力感到不知所措,但當他和他的家庭收到反對者發出的死亡恐嚇信時,他採取了非常手段:將影片從英國院線撤下。這部電影后來再也沒有出現在英聯邦國家,直到2000年,也就是庫柏力克去世的第二年。電影在英國引起的禁令,顯示了庫柏力克空前的影響力,在餘下職業生涯里,他完全控制著他電影的各個方面,包括營銷和廣告,這是華納兄弟公司對他的影片的信任。
安東尼·伯吉斯對這部影片的感情很複雜,儘管庫柏力克的電影結局和原著小說大相徑庭,安東尼卻向他的美國發行商抱怨,而非庫柏力克。因為庫柏力克的劇本是基於這部小說的美國版,而美國版將小說的最後一章刪去了。原著的結局是:阿里克斯選擇放棄他的暴力方式,開始過一種平靜忙碌的新生活。庫柏力克沒有讀過這最後一章,直到電影開拍,讀過之後也認為這樣的結局和設計的電影基調不符,從而棄之不用。伯吉斯最後把他的小說《拿破崙交響曲》給庫柏力克,這部小說的創作參考了庫柏力克的意見。實際上,根據網上「庫柏力克常見問題解答」,拿破崙交響曲被庫柏力克作為他曾經想拍攝的電影《拿破崙》的開端。根據安東尼 伯吉斯1986年的自傳《You've had your time》記述,《發條橙》只是被當作一個不重要的小作品看待,伯吉斯希望自己因為更宏大的作品揚名。但由於電影的影響力,《發條橙》最後成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這也是他對這部電影愛恨交加的原因之一。

巴里·林登/亂世兒女(1975年)

庫柏力克的下一部影片採用了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小說《巴里·林登的運氣》,也稱作《巴里·林登》。這部小說描寫的是18世紀的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通過自己巧妙手段,逐步爬到上流社會的故事。這恐怕是庫柏力克讚譽最少的影片了-一部「奇愛」影片。雖然有萊恩·奧尼爾(Ryan O'Neal)、瑪麗薩·貝倫森(Marisa Berenson)和愛爾蘭女演員瑪麗·吉恩(Marie Kean)的傾情演出,再加上庫柏力克富有創新的攝影技術和對時代細節的關注。雖然在美國,影片票房慘敗,但在歐洲卻贏得了廣大的觀眾,特別是在法國。
巴里·林登,拍攝於1975年,被一些評論家,特別是庫柏力克最大的論敵波林·基爾(Pauline Kael)認為是一部冷漠、慢節奏、死氣沉沉的影片。影片長達三個小時,緩慢的節奏嚇跑了眾多的評論家和美國觀眾。儘管如此,影片在美國還是獲得了一些人的好評。《時代周刊》的封面故事披露了影片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消息。像大多數庫柏力克影片一樣,對《巴里·林登》的讚譽也是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一些電影導演中間。馬丁·斯科西斯說這部影片是庫柏力克影片中他最喜歡的一部。史蒂芬·史匹柏讚揚這部影片「完美無缺」,儘管年輕的時候他喜歡說這部影片「像中午餓著肚子在林蔭道上散步」。
就像他的其他影片,庫柏力克在《巴里·林登》中運用了創新的攝影技術和燈光效果。最著名的,是在很多室內場景中,庫柏力克運用了高速靜止鏡頭拍攝,這種技術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太空計劃而發明的。由此使很多場景籠罩在燭光效果中,好像18世紀的油畫一樣。庫柏力克制定了很多歷史劇需要執行的音樂、舞檯布景、服裝道具和表演方面的標準。這部影片獲得了四項奧斯卡金像獎,多於其他任何庫柏力克作品。但儘管如此,《巴里·林登》在票房上的表現卻沒有之前的作品好,據傳聞,庫柏力克對於大眾對這部影片的不接受感到氣餒。作為他其後影片的開山之作,在這部影片中,庫柏力克第一次在他所有影片共同的諷刺意味背後加上弗洛伊德思想的調子。

閃靈(1980年)

《巴里·林登》之後庫柏力克放慢了腳步,直到1980年拍攝影片《閃靈》,這部電影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恐怖小說。影片由傑克·尼科爾森和謝麗·杜瓦爾主演。講述了一個潦倒的作家獲得了一份工作,就是在淡季去「瞭望酒店」(Outlook Hotel)當看管員,這是一個科羅拉多深山中的高級酒店,接受這份工作,他和他的妻子還有孩子必須獨自在酒店度過整個冬天。他的小兒子丹尼,天生具有一種心理感應的特異功能-「閃靈」,可以瞥見過去和未來。酒店里開始不斷有恐怖、飄忽的畫面出現在小丹尼的眼前。最常見的是兩個小女孩,她們幾年前在這家酒店里被她們的爸爸-從前的淡季看管員-殺害。傑克慢慢的也出現了精神異常,也許是被瞭望酒店里的鬼魅纏身,他最終崩潰並且瘋掉了,拿著斧頭追殺他的妻子和兒子。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是在倫敦附近的Elstree和Pinewood攝影棚完成,那裡為了拍攝需要建起了一整座大迷宮。瞭望酒店的外部畫面在奧勒岡州滑雪勝地,Mount Hood的Timeberline飯店拍攝。庫柏力克在影片中廣泛的運用了新發明的Steadicam(一種平滑軌道拍攝技術,運用於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有了這種技術,導演可以讓攝影機在密閉的空間里平滑自由的運動,製造出在幽閉的酒店里壓抑、恐怖的氣氛。《閃靈》比其他任何電影更能表現庫柏力克那種狂妄的完美主義者氣質。據傳聞,庫柏力克曾在女演員謝麗·杜瓦爾的某個鏡頭上拍攝了數百次,謝麗很不習慣庫柏力克這種製作電影的方式。庫柏力克的女兒薇薇安,在電影拍攝期間拍攝了一個小型紀錄片,和電影的DVD一同發售,是庫柏力克以後的電影生涯中為數不多的紀錄片資料。
電影招來很多負面評價,但票房成績卻讓人滿意,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賺了很多錢。也像其他庫柏力克電影一樣,隨後的評價就越來越好。史蒂芬·金不滿意這部影片,他說庫柏力克「想法太多,感覺太少」。金1997年和米克·加利斯(Mick Garris)合作把小說改編成了電視劇,但從那以後,金在談起庫柏力克和他的電影時敵意就少多了。據說史蒂芬·金不喜歡這部影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電影拍攝期間金總是頻繁的遭到庫柏力克的電話騷擾。據說有一次庫柏力克在凌晨三點打電話給金問他:「你相信上帝嗎?」
《閃靈》是庫柏力克類型電影中一個有趣的例子。史蒂芬·金曾公開指責庫柏力克不懂恐怖片。電影《閃靈》的確體現了某種衝突:傳統的恐怖片風格和庫柏力克自己的思想以及敘事方法之間的衝突-這部電影完全是庫柏力克式的類型電影,和那些科幻、戰爭、愛情、歷史題材影片一樣,導演對待恐怖電影的態度,也是僅從原著小說中拿走他需要的類型元素部分,然後用自己的手法將這些元素構造成電影。
在恐怖電影迷的心裡,《閃靈》和《驅魔人》一樣,是邪典電影的經典,是最好的恐怖片,有些畫面,比如從古董電梯里噴涌而出的鮮血,成了庫柏力克電影里最典型的鏡頭之一。雖然遭遇《巴里·林登》在美國票房的失敗,華納兄弟公司還是重新估量了庫柏力克拍攝有藝術感又能獲得商業成功的電影的能力。在流行文化的背景下,出現了很多對《閃靈》的滑稽模仿,比如《辛普森一家》、《瘋狂雜誌》(雜誌)、和最近的影片《鬼娃新娘》。

全金屬外殼(1987年)

《全金屬外殼》(台譯《金甲部隊》,港譯《烈血焚城》),改編自古斯塔夫·哈斯福德的越戰題材小說The short-timer,由Matthew Modine,Adam Baldwin,R. Lee Ermey和 Vincent D'Onofrio主演。電影在海軍陸戰隊的訓練營中開始,在那裡,士官長哈德曼(Hartman)通過嚴酷的訓練和懲罰措施釋放新兵們的殺戮本能。新兵派爾由於體重超標和未能在訓練中達標而遭哈德曼士官到殘酷的體罰和無情的侮辱,由於過度的疲勞,精神緊張以及同袍的排擠,他漸漸的崩潰了。結果,派爾開槍打死了哈德曼,然後飲彈自殺,重複著他們海軍陸戰隊的訓練口令:「這是我的來福槍,雖然有很多支和它一樣,但是這支是屬於我的。」這是訓練營場景的最後一個鏡頭。
影片的第二部分主角是士兵Joker,自從他升為軍士(沙展)以後,他希望能四肢健全的從越南回來。作為美國軍事報紙《星條旗》的戰地通訊員,他以中立的立場,充滿智慧和挖苦的筆調,揭露出這場戰爭荒謬的本質。但同時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員,他又不得不保持基本的立場和道德底線。影片的結尾部分是一個美軍排在向Hue市進發的途中,遭遇了越方頑強抵抗,美軍大批犧牲。最後,一場激烈的陣地戰在Joker所在的排和越軍狙擊手之間展開,攻入地方據點之後,他們驚奇的發現對方竟然只是一個小姑娘,Joker殺掉了她以免她受到同伴的折磨,這是他第一次殺人。
在英國本土拍攝越戰影片,對於庫柏力克和他的團隊都是一次挑戰。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在倫敦灣區拍攝,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景象由產品設計師安東·福斯特完成。這讓這部影片和其他同時期的越戰影片比如「野戰排」、「漢堡高地」風格迥異。影片的後半部分在城市展開,而不是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注入與此類電影叢林戰不同的城市巷戰元素,也給影片帶來了某種超現實主義風格。這是對普通觀眾對越戰影片概念的否定。庫柏力克表示,他被哈斯福德的小說吸引的原因是:「既不反戰,也不主戰」,「沒有道德上或者政治上的觀點」而只是「聚焦事物發展的原貌」。
《全金屬外殼》得到的反響不一,雖然被奧利佛·斯通的經典影片《野戰排》奪去了光環,影片還是贏得了應有的觀眾。庫柏力克沒有拍攝《Aryan Papers》的原因之一也是怕被史蒂芬·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搶了風頭。

大開眼戒(1999年)

《全金屬外殼》之後的十年,庫柏力克完全從好萊塢銷聲匿跡,以至於人們紛紛猜測他是否已經退休。與此同時,關於庫柏力克下一部影片的傳聞也越來越多,包括《Aryan Papers》和《人工智慧》。庫柏力克的最後一部作品實際上是《大開眼戒》(或者翻作「緊閉雙眼」),由當時的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曼夫婦主演,他們在片中扮演夫妻,是居住在曼哈頓中產階級家庭,由於婚外情而導致了一場家庭風暴。改編自Arthur Schnizler的小說,美國版名字《夢》(Dream Story),講述了醫生威廉在聽自己的妻子愛麗絲坦白說自己曾經和另一個男人有過一夜情之後,他對婚姻的執著信念被徹底粉碎,無意中捲入了一場地下淫亂聚會。他被這個神秘而邪惡的聚會當作入侵者,本來參加這樣的宗教儀式是為了尋求對家庭和婚姻的報復,威廉醫生突然意識到他的行為讓他的家庭陷入危險。1999年,在為家人,主演湯姆·克魯斯夫婦和華納兄弟公司的高層放映了《大開眼戒》的最終版本後,庫柏力克在睡夢中由於突發心臟病而與世長辭,享年70歲。他被葬在英國赫特弗德郡的Childwickbury莊園他最喜歡的一棵樹旁邊。
影片拍攝歷時兩年,經歷了兩套演員班子,哈維·凱托和珍尼佛·傑森·蘭斯在拍攝中被克魯斯夫婦替換。儘管故事發生在美國紐約,影片的所有場景卻是在倫敦拍攝。由於庫柏力克對這部電影的情況高度保密,以至於謠言四起,不過大部分的猜測都嚴重失實。特別是電影的性愛內容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有些記者猜測這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性愛影片」。
影片放映引起的票房爆炸在上映一周後逐漸冷卻,與性愛驚悚的猜測大相徑庭,《大開眼戒》節奏緩慢,神秘而朦朧。對性愛的描繪也是迷幻而不真實。評論界對這部電影的反應也是負面居多。他們攻擊它的慢節奏。庫柏力克的擁護者推測評論界和票房的反應是受之前胡亂猜測和謠言誤導的結果,影片不受歡迎是因為它與人們的期望相去甚遠。和其他庫柏力克電影一樣,《大開眼戒》的名聲也隨著時間推移越變越好,根據庫柏力克的家人和朋友講述,《大開眼戒》是庫柏力克個人最喜歡的影片。
和之間的《洛麗塔》一樣,《大開眼戒》在放映前也受到審查機構的責難。在美國和加拿大,有些性愛鏡頭裡的人物被數字處理遮蓋,以保證電影能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獲得上映。而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電影保持了未刪減的原貌。

未完成

作為一個苛刻的完美主義者,庫柏力克在醞釀某個計劃之前都會花幾年的時間做詳細的研究,在他的導演生涯當中,有許多沒有實現的拍攝計劃,除了其中一個在後來被拍成電影,其他的都胎死腹中,這些沒有完成的影片也成了庫柏力克迷們的興趣所在。
在這些未完成影片中,最著名的是庫柏力克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題材-拿破崙一世,這部電影本來的主角是安排給傑克·尼科爾森,庫柏力克在看了他在《逍遙騎士》中的精彩表演後做出了這一決定。傑克·尼科爾森和庫柏力克的合作最終在影片閃靈中達成。在醞釀了數年之後,這一計劃被其他更加切實可行的計劃取代。直到1987年,庫柏力克仍然表示,他已經閱讀了超過500中這一歷史人物的書籍,他沒有放棄拍攝拿破崙題材的影片。他確信至今還沒有一部拿破崙影片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
20世紀90年代早期,庫柏力克計劃拍攝根據Louis Begley的小說《戰時謊言》改編的電影。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屠殺,一對母子的逃匿生活。劇本的第一稿取名叫《雅利安報告》(Aryan Papers),由庫柏力克完成,他最後決定放棄這一題材,是由於史蒂芬·史匹柏1993年推出了他的著名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另外,根據庫柏力克的妻子透露,另外的原因是這個題材十分壓抑難以拍成電影。實際上庫柏力克認為二戰大屠殺這個題材並非銀幕能準確表達。

人工智慧

有一個庫柏力克電影后來被另一個導演完成,史蒂芬·史匹柏。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庫柏力克為了「人工智慧」的題材與很多作家合作,他最終選擇了Aldiss的短篇小說《一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這是一個科幻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個被設計成兒童的機器人,被賣給一個家庭,當作他們處於深度昏迷中的兒子的替代品。最後,當他們真正的兒子醒來,機器人小孩被他的所有者無情的拋棄在森林里,而沒有把他送回工廠銷毀。餘下的情節就是講述這個機器人小孩試圖理解他與人類的差別,尋找他在這個瀕臨毀滅的世界里殘存的價值。
據報導,庫柏力克為這部影片和史匹柏進行了長時間的電話討論。2001年庫柏力克去世後,史匹柏取得了從庫柏力克遺孀手中取得了大量庫柏力克的筆記,根據這些,他編寫了新的劇本,並且與庫柏力克留下的製作班底合作,拍攝了影片《人工智慧》,由哈雷·喬·奧斯蒙特主演。
影片把名譽製片的頭銜給了已去世的庫柏力克,並在結尾有「獻給史丹利」的字樣。影片包含了很多庫柏力克式的主題,如一個無所不知的旁白,極端的三段式結構,人性和非人性,帶有諷刺意味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
《人工智慧》沒有獲得票房成功和評論界的讚譽。兩個在很多方面有巨大差異的導演風格的結合,在評論者眼中是混亂的失敗,它既不能吸引庫柏力克的影迷,也不能吸引史匹柏的影迷。但是,這部電影后來受到許多科幻故事迷的追捧,並被某些人認為是史匹柏最好的電影。

其導演的主要電影包括:

1999年《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
1987年《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
1980年《閃靈》(Shining)
1975年《巴里·林登》(Barry Lyndon)
1971年《發條橙子》(A Clockwork Orange)
1968年《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4年《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
1962年《洛麗塔》(Lolita)
1960年《斯巴達克斯》(Spartacus)
1957年《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1956年《殺戮》(The Killing)
1955年《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1953年《航海家》(The Seafarers)
1953年《恐懼和慾望》(Fear and Desire)
1951年《戰鬥之日》(Day of the fight)
1951年《飛行的牧師》(flying padr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AF%E5%9D%A6%E5%88%A9%C2%B7%E5%BA%93%E5%B8%83%E9%87%8C%E5%85%8B

羅馬帝國奴隸制度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時占據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古代羅馬國家。羅馬帝國史是古典奴隸制度在地中海地區達到最高度發展並最終走向衰亡的曆史。通常把帝國分爲前期帝國(前27~公元192)和後期帝國(193~476),有時又從後期帝國中分出3世紀危機時期(193~284)。
前期帝國共和末期內戰的勝利者G.屋大維按共和傳統身兼一系列最高職位,實際上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公元前27年1月13日,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意爲神聖、偉大)尊號。奧古斯都采用元首(意爲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稱號,故史稱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爲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它的建立,標志著羅馬由意大利境內的羅馬公民占有特權地位的城邦,轉變爲包括各個行省的所有奴隸主共同統治的帝國。奧古斯都的長期統治,在帝國全境造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開創了延續百余年的所謂羅馬和平時期,爲1~2世紀奴隸占有制在廣大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公元14年奧古斯都逝世,其養子提比略(14~37在位)繼位。再後則由卡利古拉(37~41在位)、克勞狄一世(41~54在位)和尼祿相繼爲帝。從奧古斯都至尼祿,史稱克勞狄王朝。該王朝不斷加強皇權,鞏固專制統治,發展官僚體系,殘酷鎮壓反對者。尼祿的揮霍無度和恣意妄爲,引起公元66年巴勒斯坦發生猶太人的大規模起義和後來許多行省總督的擁兵自立。經過68~69年一些行省總督爭奪皇位的內戰,由T.F.S.維斯帕西安(69~79在位)建立了弗拉維王朝。該王朝皇位也由皇帝親屬繼承,提圖斯(79~81在位)和圖密善(81~96在位)相繼爲帝。他們進一步推行加強皇權、削弱元老院權力的政策。圖密善死後,M.C.涅爾瓦(96~98在位)繼位,開創了羅馬史上的安東尼王朝。這一王朝的多數皇帝都生于行省,因爲有才幹而由前任收爲養子。M.U.圖拉真當政時,繼續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規模:東到美索不達米亞,南至北非撒哈拉沙漠,西起不列顛,北至喀爾巴阡山脈和黑海北岸。哈德良當政時致力于加強皇權,整頓內政,使從奧古斯都開始的建立帝國官僚機構的工作最終完成。M.安東尼統治時期羅馬帝國達到極盛。他對外采取防禦政策,對內維持和平局面,加強行省的管理,整頓財政,興修道路,促進了行省的繁榮和商業發展。馬可?奧勒留當政時期,羅馬帝國危機四伏。帕提亞帝國屢犯邊疆,北方蠻族也乘虛而入。入侵者雖被挫敗,但羅馬實力已顯不足。192年皇帝L.A.A.康茂德(180~192在位)被殺,安東尼王朝告終。
後期帝國193~284年間,羅馬奴隸占有制社會處于全面危機之中,史稱3世紀危機。危機的根源在于奴隸占有制生産關系日益腐朽,已經成爲生産力發展的桎梏,導致社會經濟停滯和萎縮,政局陷于混亂狀態。從塞維魯王朝(193~235)起,帝國的統治開始動搖。L.P.塞維魯(193~211在位)以提高軍餉、優待士兵、賄買軍隊等手段維持自己的統治。其子M.A.安東尼努斯(亦稱卡拉卡拉,211~217在位)即位後,爲了緩和矛盾和擴大稅源,于212年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塞維魯王朝覆滅後,政局陷入混亂,軍團和行省各自擁立皇帝,互相殘殺,出現所謂三十僭主,並在西方形成了包括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在內的高盧帝國(259~273),在東方産生了地處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帕爾米拉帝國(262~272)。與此同時,奴隸和隸農起義遍及意大利和行省,尤以高盧的巴高達運動聲勢浩大和持續長久。蠻族也大舉突破邊防,湧入帝國境內。
284年,近衛軍長官G.A.V.戴克裏先取得了帝國政權(284~305在位)。他改元首制爲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采用東方君主的宮廷朝儀,完全抛棄了殘存的共和外衣。爲了強化統治,實行四帝共治制,並進行行政、軍事、賦稅和幣制改革。他殘酷鎮壓了高盧和北非的起義,迫害基督教徒,對外積極作戰,暫時穩定了局勢。但他退位後,帝國又陷入帝位覬覦者的紛爭之中。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統一帝國。由于帝國經濟、文化重心東移,330年君士坦丁一世把首都由羅馬遷到拜占廷,改名爲君士坦丁堡。他在許多方面繼續執行戴克裏先的政策,改組國家機構,擴充官僚體系;頒布一系列法律,竭力維護奴隸制度,使得奴隸和隸農的境遇更加惡化。爲了利用基督教鞏固反動統治,君士坦丁一世于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基督教逐漸成爲帝國的重要支柱。337年君士坦丁一世死後,爭奪帝位的鬥爭重新開始。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在位)當政時一度恢複統一,但他死後,帝國分裂爲兩部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和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從4世紀中葉起,羅馬帝國接連不斷發生被壓迫人民起義和外族入侵。高盧的巴高達運動再次興起,北非也爆發了奴隸、隸農和貧民參加的阿哥尼斯特運動。378年西哥特人大敗羅馬軍隊,繼而于410年攻占羅馬城,418年在高盧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進入北非,于439年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匈奴人于452年侵入意大利,給西羅馬帝國以沈重打擊。在高盧東南部,457年出現了勃艮第王國。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傭軍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遂亡。東羅馬(拜占廷)帝國于1453年爲奧斯曼帝國所滅。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933345.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5,76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神鬼戰士》
此分類上一篇:《布匿克戰爭》

阿楨
帝國戰記 The Eagle 2010

導演: 凱文麥唐納
編劇: 傑瑞米布魯克
演員: 查尼塔圖 馬克史壯 傑米貝爾 唐納蘇德蘭 塔哈拉辛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暢銷同名小說,由《最後的蘇格蘭王》凱文‧麥唐納執導,探討羅馬歷史上最大懸案-消失的第九軍團是消失了還是被消滅了,導演企圖重建古羅馬時代當時的恢弘和富庶。
年輕又有企圖心的羅馬第九軍團百夫長馬可仕(查尼塔圖飾),為了恢復當年擔任第九軍團指揮官父親的名譽、以及尋回象徵榮耀的軍徽,來到蠻荒的不列顛群島的北方。
馬可仕帶著他的不列顛僕人艾斯卡(傑米貝爾飾),開始了困難重重的拓荒入侵。這一對主僕,在共同對抗險惡環境和一連串的災難,漸漸產生出兄弟平等情誼。然而,在這一場生死難以預料的冒險中,兩人又能否平安回到家鄉?另一方面,當時的第九軍團慘遭毀滅的真相又是如何?
  影片短評
世紀戰魂比較好看, 這部片太虛了,要爆點沒爆點要笑點沒笑點…
  開眼BBS
不要浪費錢去看,沒場面,劇情空洞,結局粗糙...看完真的蠻失望的,沒啥高潮、劇情平淡
  回應
1F
還算不錯的古代戰爭片!!戰鬥畫面拍的不錯, 羅馬的龜甲陣, 導演對服裝, 場景, 歷史作了一番考據.有蘇格蘭高地的風景, 有點像 英雄本色.只是羅馬奴隸似乎對主人沒那麼忠心, 當時發生過好幾次奴隸反抗的戰爭, 如 萬夫莫敵就是描述奴隸戰爭.現在古代戰爭片很少了, 這一部差強人意了.
3F(詳參【圖博館】:《萬夫莫敵》 《耶穌受難記》 《阿波卡獵逃》)
花了心血考據古代衣服道具 卻拍出羅馬人說英文 哀 一點都不用心 梅爾吉勃遜拍耶穌受難記 用希伯來文 拍阿波卡獵逃 就用馬雅文 這樣才上道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5943
2012-10-17 11:11:01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11: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