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所錄看之《彼得大帝》非蘇聯版,但網上只找到維拉迪莫佩托夫1938年導演的《彼得大帝》。
蘇俄的電影較少在院線上演之故吧,看下2005臺北電影節:俄羅斯風情,其中的電影大多在臺灣均未映演過。
《彼得大帝》是Vladimir Petrov 於 1938 年拍攝,長達 229 分鐘的黑白電影,描述俄國名君,同時也是聖彼得堡創建者彼得大帝的事蹟。因為片長的關係分成上下兩部,是氣勢浩大的史詩鉅作。劇情以第二次北方戰爭 (1700~1721 D.C) 作為時間的軸線,從 1700 年彼得在納爾瓦 (Narva) 吃了敗仗開始說起。彼得時年 28 歲,而與之對陣的瑞典君王查理十二世 (Charles XII 或是Karl XII,電影裡採用 Karl XII) 年方十八,真所謂英雄出少年!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納爾瓦慘敗的恥辱激勵彼得更加奮發,在一連串要求貴族與商人支持、擴大徵兵、向當時歐洲學習商業、鍛造等技術的變革之下,勵精圖治,不久後彼得親自領軍,於1704 年攻陷納爾瓦。1703 年,彼得決定在尼瓦 (Neva) 河兩岸建聖彼得堡,並於1712 年訂為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建立之後,他以此為基地,大刀闊斧地展開改革的工作,這些改革使得俄國日漸強大,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獲致長足的進步。
1709 年,查理十二世雖然足部負傷,仍然決定進攻波爾塔瓦 (Poltava),這場決定性的戰役,瑞典大敗,查理十二世逃往土耳其。彼得為了維持海上貿易的順暢,積極建立海上軍力,學習歐洲高明的造船技術,派遣貴族子弟前往歐洲進修,根據史料,彼得自己在北方戰爭之前,就常常化作匿名軍官前往歐陸取經。
導演刻化彼得大帝的手法非常細膩,雖然枝節的部分或許和真正的歷史有所出入,但是精神掌握得很好。看完電影再讀歷史,別有一番趣味。在片中我們看到一位活力充沛的君王,凡事身先士卒,喜歡親近平民,勇於放棄傳統。然而他也是專制的,所有人都必須臣服在他絕對的權力之下,暴君和善主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戰爭底下第一個受害者就是廣大的平民,原本窮苦的生活變得更加艱困,流民、逃兵聚集起來造反,只為求一條生路,戲中提到的頓河就曾經起義反抗彼得的統治。
身為右派象徵的帝王,卻走左派激進的改革路線,這或許是彼得予人性格矛盾印象的原因。當他高喊為了祖國、為了人民而戰的同時,剷除異己同樣不手軟。戰爭究竟是彼得個人的好大喜功,還是為了國家永久的安定和平?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皆然,犧牲無數人命與財產的代價究竟值不值得?只能留給歷史來回答。
儘管彼得在政治上是獨裁的,但是他的豪爽、親切、幽默與不拘小節,卻又是那麼可愛。戲中他代替喝得爛醉如泥的酒友擔任舵手駕船,穿著簡陋接待來使同樣大方自在,遇人總是給予熱情的吻頰禮,不管身分地位的高低。他發怒的時候十分可怕,常常動手打人,誰也攔不住。彼得嚴格地要求別人,但自己付出的努力更多。他性格上複雜的面向使我們瞭解,再怎麼偉大的人也是血肉之軀,不會絕對完美。
為什麼身為皇室一員的彼得如此親民?彼得原本與伊凡五氏共同登基為沙皇,但即位之初大權旁落他人手裡,彼得因此得以自由發展,沒有受到正式皇家教育的約束,他幾乎都在民間生活,和住處附近的德國村居民友好。他自幼興趣廣泛,對軍事、數學、工學、航海等等充滿熱情。這些性格在電影裡都有反映出來,包括他親自學習打鐵,被師傅喝叱也不以為意,喜歡和百姓一起在酒館喝酒,連到了德國也是和當地的農夫一起取樂。毫不猶豫地要求貴族,剪去他們的大鬍子,改變服裝,學習歐洲的禮儀。俄羅斯人留大鬍子是宗教上的因素,根據東正教教義,我們帶著原罪,必須留鬍子遮起我們的罪顏,才可以面對上帝。
彼得甚至下令把俄羅斯具有歷史意義的教堂大鐘從高塔扔下,拿去鑄大砲。他對待宗教與傳統的態度惹來貴族和教團的不滿,信仰虔誠的皇子更是無法接受父親的作為,也種下日後父子相殘的惡因。阿列克皇子與其父是完全相反的典型,如果在承平時期,我相信他會是一個愛民的好皇帝,但是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那優柔寡斷沒擔當的樣子,不知要怎麼扛起治國的重任。或許是自己的父親太強勢,導致兒子的懦弱,一般人無法瞭解活在強人陰影下是什麼感覺。
如此恢弘的歷史題裁,必須交代的枝節浩繁,有時不得不取其意象來表達某些事件與概念。比如凱薩琳由一介女侍,搖身一變成為沙皇的女人,導演安排她從沙皇的房間走出來,當原先的主人放肆地抓住她的手,她狠狠地甩了公爵兩巴掌,眾人下跪表示對她的尊敬,由此來表示權力與身份的轉移。而彼得之死則換了一個時空變成插曲,他還是跳入洪水中救人倖免於難,但並未患病身亡。種種事件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在彼得大帝身上聚焦,得到清的形象,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導演非常成功。
十八世紀的俄羅斯,被歐洲人視為沒有文化的蠻夷之地,彼得大帝努力為俄羅斯打開一條與歐陸接軌的大道,如同片中形容:「他為俄國打開向歐洲的一扇窗。」他帶給俄斯的影響不只是表面的富裕,更是整個國家質性上的改變。彼得為俄國後來的各項改革紮根基,並在凱薩琳二世的手裡完成。彼得大帝的開創性為俄國歷史寫下新頁,是俄羅斯近代要的人物,「創世紀」與「哭泣的沙皇」兩部影片都有提到他的名字。
http://roamover.blogspot.com/2005/07/blog-post_09.html
2005台北電影節(一):俄羅斯風情 2005-07-11
俄羅斯電影過去在台灣映演的作品不多,老是給人冷冽、硬調,藝術風格過強的刻板印象。今年電影節的片單,從愛森斯坦、塔科夫斯基到蘇古諾夫,再到類型多元、兼顧藝術與商業氣息的最新作品,勢必讓觀眾在讚嘆俄國電影傳統的深厚紮實之外,也對新氣象的蓬勃多元,大為驚豔。
影展中共將選映超過四十部的俄羅斯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過去到現在,主要共分:「被遺忘的經典:向列寧片廠致敬」、「導演焦點:亞歷山大蘇古諾夫」與「解凍之後:新俄羅斯電影」三個小專題。
被遺忘的經典:向列寧片廠致敬俄羅斯經典部分,「台北電影節」將透過對俄國最古老的「列寧片廠」(至今已成立87年)的巡禮,帶出俄國影史的變化。
這裡面包括改變電影史的「俄國蒙太奇運動」時期的經典【十月】,這是俄國大師愛森斯坦為「十月革命」十週年而拍的作品,壯觀的場面叫人嘆為觀止,這次電影節將放映2003年才重新沖印出的新拷貝。
另外還有長達四小時、具有史詩規模的【彼得大帝】,他是將俄羅斯帶入歐洲,並建立聖彼得堡的代表人物。前不久,俄羅斯還舉辦過史上最佳領導人的民意調查,彼得大帝遙遙領先列寧、史達林、戈巴契夫和葉爾欽,成為俄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領袖。
至於【衝吧!七勇士】則可以看到史達林掌政時期強調意識型態的結果,這部結合了極地冒險與群體英雄的作品,是俄國觀眾最喜歡的類型電影,也是國內第一次看到此類俄國片。觀眾們不僅可以看到俄國式的動作冒險片,還可體會別國觀眾的心態。
另外,多部受限於當年意識型態控制之下的佳作,也因為告別鐵幕時代的蘇聯瓦解而重新出土。例如描述俄國年輕人從軍旅生涯到聖彼得堡黑市商人變遷的【迷走青春】就曾因為「太接近真實生活」之由被禁,氣得導演乾脆移居美國,直到11年後才受邀回俄國剪完全片。【哭泣的歌謠】則在刻畫苦悶的鄉居生活之餘,暗地諷刺1980年莫斯科奧運的粉飾太平,也被延誤了將近十年才正式上映。【重生之日】則是貨真價實的「地下電影」。現在,這些佳作不但在俄國重建天日,也將在本次電影節中上演。
其實在舊蘇聯時期,俄國也有所謂「類型電影」的存在。譬如【媽媽要出嫁】描寫一名中年女工好不容易獨力把兒子拉拔大了,也遇到一個愛她的男人,卻又擔心兒子無法接受,就是一部好看的通俗劇電影,很難想像俄羅斯早在六0年代就在影片中如此深刻地描寫單親家庭。【牽狗的女人】則是根據契可夫著名短篇小說改編的文藝片,透過一段婚外情,把人性刻畫得淋漓盡致,浪漫中猶帶感傷,還曾在坎城得獎。【寫給天國的信】則是一部毫不依賴特效的另類科幻片,以核變後的世界為題材,一個自認該為災難負責的科學家,不斷在想像中寫信給他喪生的兒子,風格化的處理手法,讓它奪得14座國際影展的獎項。【辦公室戀曲】則是俄羅斯最著名的喜劇大師梁贊諾夫的代表作,以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離婚公務員和盛氣凌人的老處女上司之間,從看不順眼到發生愛情的經過,有趣又感人。
當然也有和歐陸藝術電影風格唱和的佳作,例如【快樂到永遠】就是俄羅斯多才多藝卻英年早逝的文藝偶像史帕立科夫唯一一部導演作品,風格清麗,透過一天的愛情,檢視生命軌跡改變的可能,頗有「俄國柏格曼、安東尼奧尼」的味道。
這當中也包含了「列寧片廠」近年最浩大的製作【哭泣的沙皇】,這是以俄國短命沙皇巴維爾一世飽受爭議又悲劇性的執政生涯為背景,場景陳設美輪美奐,卻另有一種冷眼看政治與人性的清明透徹。
「列寧片廠」的總裁、製片人,以及俄國電影專家皆已受邀,屆時將訪台親自向台灣觀眾介紹他們的片廠文化與歷史發展。電影節也將邀請這幾位遠道而來的佳賓,特別舉行一場演講,親自為台灣觀眾介紹「列寧片廠」的規模、歷史,也等於是整個俄羅斯電影發展的縮影,機會難得。
導演焦點: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今年的「導演焦點」部分,電影節將向台灣觀眾仔細介紹被喻為「塔科夫斯基接班人」、也是當今最受國際肯定的大師級導演蘇古諾夫。蘇古諾夫近年幾乎成為俄羅斯電影的「活招牌」,三大影展年年搶著要他的新作加入競賽單元增輝。他的電影雖然戲劇性不強,但在影像上致力於各種實驗與形式上的大膽創新,美到令人讚嘆。像他的名作【創世紀】,以一個鏡頭到底拍完的驚人形式,至今都還是影史創舉。
蘇古諾夫曾有近作【父子迷情】在台灣上映,「台北電影節」也翻出在此之前的【母子深情】,互為對照,透過這兩部電影,觀眾可以看到他把每個畫面都當成繪畫般處理的細膩手法,也對親子之情作了大膽的詮釋。
另外伴隨他最新作品【太陽】的問世,電影節也特別邀來另外兩部同屬於歷史心理三部曲的傑作【遺忘列寧】、【希特勒末日】,對於影響現代甚巨的幾個歷史要人,蘇古諾夫有他自己一套獨特而幽微的觀點。
雖然蘇古諾夫今日看來功成名就,但其實他早年的創作生涯,崎嶇不堪。他的第一部劇情片【無言之歌】、第一部紀錄片【瑪莉亞】,都遭到禁演、甚至要求銷毀的命運,幸好蘇古諾夫把他們藏得好好的,我們才能看到他早期作品已經顯露的過人才華。
或許也是當時創作的不順遂(主要是來自政府方面的壓抑),蘇古諾夫拍了一系列以「輓歌」為題的紀錄片,本屆電影節特別遴選了【輓歌首部曲】、【旅途輓歌】、【日本輓歌】、【塔科夫斯基輓歌】,以饕影迷。尤其是為了配合【塔科夫斯基輓歌】,又特別加映塔科夫斯基導演的三部經典鉅作【安德烈盧布烈夫】、【鏡子】、【鄉愁】。塔科夫斯基在世時,不僅對蘇古諾夫十分推崇,也是少數敢公開呼籲俄國政府解禁蘇氏作品的正義之聲,蘇古諾夫充滿靈性的電影語言,也常被國際拿來跟塔科夫斯基相比,因此做個有意義的延伸,也變得理所當然了。
從來沒有亞洲影展一次放映這麼多部蘇古諾夫的作品,配合這個創舉,影展也會製作一本「蘇古諾夫專刊」,他的影迷千萬不能錯過。
解凍之後:新俄羅斯電影
「解凍之後:新俄羅斯電影」單元,一口氣網羅近年在國際大放異彩的新俄羅斯電影,不乏得獎之作,也有家喻戶曉的動畫片,展現俄羅斯影片的旺盛新活力,可說是部部精彩。
其中,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得主【愛在瘋煙四起時】甚至有加拿大歌手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跨刀演出並獻唱招牌曲「Have You Ever Really Loved a Woman」,增添浪漫氣氛。
【伏特加藍調】更是直接透過一個傳奇歌手的暴起與暴斃,揭露了新舊俄羅斯的不同,你可以在片中聆聽到許多俄羅斯流行搖滾與藍調歌曲,聽覺享受絲毫無遜於視覺快感。
被譽為2004年藝術成就最高、也是「莫斯科影展」史上第一部評審團無異議全票通過的最佳影片【敵人同志】,並同時獲頒最佳導演、男主角、俄羅斯影評聯盟獎,有著比好萊塢還精準、震撼的戰爭場面,但它更出色的是對戰時人性扭曲的刻畫,即使是同胞、親人,也不禁懷疑對方是否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緊張中帶著一絲荒謬的諷刺。
有了最具藝術性的,當然也不能缺少最賣座的。「台北電影節」將向觀眾介紹去年打敗【魔戒3】在內所有好萊塢電影的俄羅斯票房總冠軍【決戰夜】,這部奇特的科幻恐怖片,將以不可思議的快速節奏,席捲你的心跳。
如果你希望看到感人肺腑的電影,我會推薦【我的阿嬤】和【尋找幸福的起點】。前者透過一個含辛茹苦的阿嬤宛如人球的遷徙故事,訴盡人心與社會的改變,雖然毫不說教,卻讓人看得感慨萬千,非職業的女主角(她原是養牛的農婦)渾然天成的演出,居功厥偉。而另一個天才演員則是【尋找幸福的起點】的小男孩,他把一個即將被義大利人領養、卻擔心親生母親會來找他的收容所小孩,演得入木三分,卻不會油腔滑調,讓你的心完全被他的經歷所糾結。【我的阿嬤】贏得卡羅維瓦利影展評審團大獎,【尋找幸福的起點】則是剛出爐的柏林影展水晶熊特別獎(專門頒給優異兒童電影)得主。【下一站,火星】也在柏林影展被發掘,這部作品有著光怪陸離兼帶魔幻寫實的色彩,描寫一個拳手無意間到個名叫「火星」的小鎮,遇到了一群各具特色的怪人。全片顏色的運用,相當突出。雖是真人演出,卻有一種近乎動畫的趣味,以及費里尼式的幽默感。
說到動畫,本屆電影節將安排俄羅斯影史上最賣座的動畫【大力士阿羅夏】獻給一道來看電影的大朋友與小朋友。本片有可愛的人物與故事,整體成績幾乎可以媲美「迪士尼」,去年聖誕節在俄羅斯推出後,大受歡迎。
至於都會喜劇【告訴她我愛他】則有如俄羅斯版的【喜宴】,同樣是兩男一女、同/異性戀曲,但【告】片的情慾描寫更大膽、更直接,女主播、上班族和頹廢青年三人的複雜曖昧,打破俄羅斯電影給人既定的保守印象,保證讓你瞠目結舌。
電影節也邀請了俄國家喻戶曉的大導演托度洛夫斯基的兩部作品【愛人們】、【我的哥哥是科學怪人】。前者是描述兩個男人在女主角死後,才發現彼此都是她的情人,進而瞭解對方的故事。後者則是家庭和樂的男人突然接到通知,原來當年他的一段感情留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為他現今的家庭投下一顆炸彈,也炸開了俄羅斯近年所捲入的戰爭謊言。這兩部作品無論在俄羅斯國內國外,都有相當高的評價,獲獎無數。國內過去從未演過托度洛夫斯基的作品,這也是認識他的大好機會。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328&c=BA0001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稱
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爲是俄國最傑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國變成一個列強國的主要因素。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他是沙皇亞曆克西斯和他的第二個妻子維塔利爾?納利什基娜的獨生子。彼得不到4歲父親就去世了。因爲亞曆克西斯的第一妻子還爲他生了13個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繼承人問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殊死鬥爭。有一次他爲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公主(《鹿鼎記》中蘇菲亞公主的原型)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至少有6尺6寸),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印刷、航海、造船等做過研究。他是一位傑出的帝王。
彼得結過兩次婚。他17歲時與尼多克亞結婚,他倆只在一起生活了一周的時間。他26歲時把她送進了一所修道院。1712年他與她離婚並同另一位女子結婚。他第二個妻子凱瑟琳是一位出身寒微的立陶宛女子。彼得與他的原配夫人有一個兒子叫亞曆克西斯,但是父子倆的關系也相當惡化。1718年亞曆克西斯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終于死在獄中。彼得自己于1725年初在聖彼得斯堡死去,終年52歲。他的繼位人是他的遺孀凱瑟琳(不要與凱瑟琳大帝混爲一談)
彼得政績
1689年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歐落後幾百年。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爲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于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爲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胡子剪去,從而揭開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這些改革主要是在與瑞典進行北方戰爭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軍事方面,彼得實行義務兵役制,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爲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于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爲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爲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認爲俄國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曆,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俄國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彼得整個在位期間都鼓勵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城鎮的規模擴大了,資産階級在數量上有了增長,擴大了影響。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産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鬥中占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7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通過戰爭吞並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爲它給俄國提供了巴爾幹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曾稱列寧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産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爲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爲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爲什麽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于他能夠先于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由于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並駕齊驅。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曆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後,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並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埃塔特克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今天我們無疑會把俄國比土耳其強大而視爲理所當然。但是假設俄國沒有彼得大帝而土耳其當時有一位主張改革的偉大君主,那麽土耳其今天就可能是一個大列強國,而且很可能會控制住現在蘇聯的東亞地區(該地區的居民是伊斯蘭教徒;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系比與俄國人的關系要密切得多)。雖然俄國人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占領了西伯利亞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要不是彼得制訂改革和現代化的方針使俄國強大起來,他們就會把已占領的西伯利亞部分或全部地割讓給土耳其、中國或日本。
彼得大帝並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爲是他的先見之明使曆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基于這些理由,我覺得彼得在本書中應有一席之地。
在確定彼得的名次中,我把他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啓示。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但是我覺得即使是說服一個最會說奉承話的俄國人相信伊麗莎白比彼得大帝影響大都是困難的。彼得遠比伊麗莎白更富有改革和開拓精神,他使俄國人走上了一條他們以前從未想過要走的路,而伊麗莎白主要代表了她的人民的一致願望。要不是事實上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俄國的話,彼得和伊麗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
小說《彼得大帝》
本書爲長篇小說,主要描寫彼得大帝一生的業績及其對俄國的貢獻,展現了俄國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宏偉壯闊的生活圖景和曆史事件。
小說共分三卷,第一卷發表于1930年,主要描寫了彼得爲爭取權力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宮廷貴族之間的傾軋,描寫了彼得爲促進國家西歐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描寫了彼得爲奪取水域而進行的鬥爭,描寫了西歐各國之間的沖突,描寫了彼得爲准備“北方戰爭”而從事的外交和軍事活動。
第一、二卷僅僅是第三卷的一支序曲,而第三卷才是長篇小說最主要的部分。它將描寫彼得大帝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動,描寫俄國軍隊保衛尤裏耶夫和納爾瓦城的英勇鬥爭,還將描繪國際上的叱吒風雲和西方一些國家――法國、波蘭和荷蘭的絢麗多姿的圖景。
2、作者簡介
阿・托爾斯泰,是一位跨越了沙俄和蘇聯兩個曆史時期偉大的俄羅斯作家。1883年1月10日,阿・托爾斯泰生于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一個貴族家庭。 1901年入彼得堡工學院,後中途離校,在象征主義影響下開始文學創作。
他的作品有:《自以爲了不起的人》、《米舒卡・裏莫夫》、《亂世的故事》、《水下》、《美麗的婦人》、《尼基塔的童年》、《三姐妹》、《涅夫佐羅夫的奇遇》、《加林工程師的雙曲線體》、《藍色的城市》、《1918年》、《陰暗的早晨》、《彼得大帝》、《伊凡・蘇達列夫所講的故事》等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00.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