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09 09:47:19| 人氣6,61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朱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朱蒙- 韓國觀光公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iOJCbfo8&list=PLScDcixfV637H5G9Y3VLcmH6P8Ka7qUGt

韓劇「朱蒙」是第一部以高句麗(BC37~668)時期為主題的劇作,朱蒙的製作費高達300多億韓元。朱蒙的劇本由<茶母>的作家鄭亨修; 及<許俊>、<商道>的作家崔莞圭共同執筆。收視率創下50%的佳績,每天約有五千名觀眾造訪外景地,朱蒙的魅力席捲整個韓國,欲罷不能,原本早該結束的此劇,加演至今。 

導演: 李州喚、金銀弘
劇本: 崔莞圭、鄭亨修
演員: 宋一國、韓惠珍、金勝修、全光烈等
電台: MBC
播放期間: 2006年5月15日~ 2007年3月6日/週一、二晚間9點55分
官方網址: www.imbc.com/broad/tv/drama/jumong/index.html (韓) 
 劇情簡介
「朱蒙」以朝鮮高句麗開國前群雄割據的局勢為背景,講述了朱蒙統一朝鮮半島不同的小國並成為朝鮮開國君王的過程。在兵荒馬亂的背景下,古朝鮮的將軍解慕漱英雄般的組織軍隊,抵抗漢國,不料此戰役解慕漱挫敗,下落不明,柳花只好帶著解慕漱的孩子投靠扶餘國,自小在扶餘長大的朱蒙,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斷然離開扶餘,聚集遊民,致力完成父親的遺業。  
人物介紹
 朱蒙_宋一國飾
朱蒙為解慕漱和柳花夫人的孩子,但在抵抗漢國的戰役中,解慕漱失蹤,柳花只好帶著肚中的孩子投靠金瓦(扶餘的國王),自小在扶餘長大的朱蒙,謂為扶餘的三太子,但在一次機緣巧合中,朱蒙遇見了生父,就此展開不同的命運。朱蒙與召西奴相愛,但無奈命運捉弄,兩人未能結合。
 召西奴_韓惠珍飾
召西奴足智多謀,自小在父親領導的商團中學習長大,是小國郡主的女兒。思緒慎密,卻被命運捉弄,無法與一生的至愛朱蒙成婚。是朱蒙建立朝鮮的大功臣。  
 帶素_金勝修飾
扶餘的大王子,自小就因為父王對朱蒙的愛而對朱蒙心生嫉妒,愛上召西奴的他,在得知召西奴已對朱蒙心有所屬後,便處心積慮的要陷害朱蒙。 
 金瓦_全光烈飾
與解慕漱情同兄弟,當年和解慕漱一起組織軍隊對抗漢,但卻自己屈服於漢,背叛了解慕漱。愛慕柳花的他,在解慕漱失蹤後,納柳花為妾,視朱蒙為親骨肉,但朱蒙長大後,從朱蒙的身上看到解慕漱的影子,讓他不斷產生罪惡感。
柳花_吳連秀飾
因救了在戰役中復傷的解慕漱,並隱瞞漢軍隊解慕漱的下落,使得同族遭殺害。懷有解慕漱之子,在解慕漱下落不明後,不得已投靠愛慕自己的金瓦,成為金瓦的妾。 
<朱蒙>劇中出現的扶餘宮、鐵器房及街景等皆是在這裡拍攝的。斥資180億韓元的影視外景地,佔地4萬5千坪,若想要整個走完,需要一小時左右。栩栩如生的城壁和建築,和四周環境呼應,做為景點觀光也十分適合。此影視外景日後也將做為任何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戲劇使用。
旅遊諮詢熱線: +82-31-1330 (韓英日中)
門票: 1500韓元
住宿: 56,000~350,000韓元(房間大小和旅遊旺季皆影響價格)
交通: 東首爾客運巴士站搭開往楊平的巴士(06:15~21:10, 30分一班/ 費用3,300韓元/ 約需50分)->於楊平市外客運巴士站搭開往龍川里的公車,於終站下車(06:50, 10:20, 18:20/ 約需50分)
http://www.visitkorea.or.kr/cht/CU/CU_CH_3_1_1_6.jsp

「朱蒙」的真假與虛實
http://blog.udn.com/babykon/847266

高句麗建國史詩:《朱蒙》
http://cybersiren.pixnet.net/blog/post/18429544

韓國歷史電視劇列表(楨:韓國歷史電視劇一般冗長且乏影音文字魅力)

三國時代前
MBC《朱蒙》(2006)
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
SBS《千年之愛》(2003)
SBS《薯童謠》 (2005)
SBS《淵蓋蘇文》 (2006)
MBC《太王四神記》(2007)
KBS《風之國》(2008)
SBS《王女自鳴鼓》 (2009)
MBC《善德女王》(2009)
MBC《金首露》(2010)
統一新羅時代/南北國時代
KBS《大祚榮》(2006)
KBS《海神》(2004)
高麗時代
KBS《太祖王建》(2001)
KBS《帝國的早晨》(2002)
KBS《武人時代》(2003)
MBC《辛旽》(2005)
SBS《飛天舞》(2008)
KBS《千秋太后》(2009)
朝鮮王朝時代
太宗年代
KBS《龍之淚》(1997)
世宗年代
KBS《大王世宗》(2008)
世祖年代
KBS《王與妃》(1998)
KBS《死六臣》(2007)
成宗年代
SBS《王和我》(2007)
中宗年代
SBS《女人天下》(2002)
MBC《大長今》(2003)
KBS《黃真伊》(2006)
宣宗年代
MBC《醫道》(2000)
KBS《不滅的李舜臣》(2004)
光海君年代
SBS《王的女子》(2003)
仁祖年代
KBS《最強七友》(2008)
SBS《一枝梅》(2008)
MBC《令人垂涎之島》(2009)
KBS《推奴》(2010)
KBS《名家》(2010)
肅宗年代
SBS《張禧嬪》(1995)
KBS《張禧嬪》(2002)
MBC《同伊》(2010)
英祖年代
MBC《大王之道》(1998)
KBS《巨商金萬德》(2010)
正祖年代
MBC《李祘》(2007)
KBS《漢城別曲-正》(2007)
MBC《洪國榮》(2000)
CGV《八天-正祖暗殺之謎》(2007)
SBS《風之畫員》(2008)
純祖年代
MBC《商道》(2001)
憲宗年代
KBS《太陽人李濟馬》(台譯:醫道2:神醫李濟馬傳奇,但故事與《 醫道》完全無關)(2002)
高宗年代
KBS《燦爛的黎明》(1995)
KBS《明成皇后》(2001)
SBS《濟眾院》(2010)
日治時代
SBS《土地》(2004)
SBS《野人時代》(2002)
MBC《黎明的眼睛》(1991)
KBS《漢城1945》(2006)
KBS《京城醜聞》(2007)
 近代
MBC《第五共和國》(2005)
KBS《黃金蘋果》(2005)
MBC《朋友,我們的傳說》(2009)
SBS《巨人》(2010)
KBS《戰友》(2010)
MBC《Road No. 1》(201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F%A9%E5%9B%BD%E7%94%B5%E8%A7%86%E5%89%A7%E5%88%97%E8%A1%A8&variant=zh-tw

朱蒙>百度百科

朱蒙(東明聖太王)(公元前59年-公元前19年),姓高,諱朱蒙,亦作鄒牟、衆解、中牟、仲牟、或都慕。他是傳說中高句麗的開國國君。約公元前 37年,在沸流水(今富河)畔之紇升骨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國。
人物生平
高句麗國始祖--朱蒙 (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扶余人) 最早記載于中國南北朝曆史書‘北史’中。   
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曆史爲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所以在北史之前的曆史記載中並沒有朱蒙極其兒子的故事。   
兩千年前,北扶余王子朱蒙曆盡艱險,來到今遼寧桓仁地區,建立了中國古代東北地方政權高勾麗國,朱蒙成爲高句麗第一代國王,被高句麗奉爲始祖,桓仁則成爲高句麗700年基業的肇興之地。   
朱蒙,又稱東明、鄒蒙、鄒華、衆解等,生于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余人(漢化的肅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父說是天帝子解慕漱,其母叫柳花夫人,傳說是河伯的女兒,後爲夫余金蛙王的婢女。關于朱蒙降世,許多史料都有神話般的記述。一日,柳花“爲夫余王閉于室中,爲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後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厭惡大卵,先後把它丟給狗和豬,狗豬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抛在荒野,群鳥又以羽毛呵護。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還給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似乎荒誕的神話,實際上反映了高句麗人對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時便善于狩獵,“年甫七歲,巋然異常,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領。朱蒙一詞,便是夫余語言的音譯,意即善射,和靺鞨語朱蒙一詞同義。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遊戲,此試射技高低。然而他們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長子帶素認爲“朱蒙非人所生,將有異志”,請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後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視。夫余王未聽帶素之言,但卻給了朱蒙一個微賤的活計,讓他喂馬。朱蒙很有心計,特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馬喂肥。國王不察,挑選肥馬自乘,瘦馬給了朱蒙。一次,國王舉行田獵,有意刁難善射的朱蒙,僅僅給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雖少,射獲卻多,于是又引起了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預謀殺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訴了朱蒙,勸他快些逃走,並鼓勵他說:“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與其遲留受苦,不若遠適而有爲。”朱蒙聽了母親的話,遂與夫余人烏伊、摩離、陝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東南奔走。   
途中,一條大水橫阻了去路,追兵在後,“浴濟無梁”,朱蒙于是向水神禱告,說:“我是日子,河伯外孫,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濟?”于是魚鼈並出,搭起了一座浮橋,朱蒙過河後,魚鼈突然消失,追兵無法渡過河去,只好作罷。魚鼈浮橋,顯系神話,卻反映了高句麗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觀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滯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經吉遼兩省的渾江。   
過河後,朱蒙和烏伊等三人來到一處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內),遇見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納衣,一人穿水藻衣,這三人可能代表著當地不同經濟形態的三個部落,麻衣者應以農耕爲主,納衣者應以狩獵爲主,水藻衣者應以漁業爲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興,分另賜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並說“我方承景命,欲啓之基,而遇此三賢,豈非天賜乎!”于是根據三人特長,“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領大家前行,來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見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險固”,于是准備立都,但未急于修建宮室,只在沸流水(今富爾江)旁結廬而居,國號高句麗。關于朱蒙建國之地,《魏書》等史籍作紇升骨城:“朱蒙至紇升骨城,遂居焉,號曰高句麗。”紇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與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麗早期城址,兩者均是高句麗創國初期的都城,高句麗國王平時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戰時則居于高山之巔的紇升骨城。   
朱蒙建國當年,“四方聞之,來附者衆”。爲了鞏固政權,朱蒙對周邊民族和部落開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鄰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縮畏服,不敢進犯。一天,朱蒙忽見沸流水中有菜葉隨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于是假作狩獵,前去尋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國。沸流國國王松讓出來相見,對朱蒙說:“寡人居處偏僻之地,不曾見過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從哪來此?”朱蒙回答說:“我是天帝之子,現在紇骨升城立都。”松讓欺他“立都日淺”,打算把高句麗納爲屬下的附庸之國。朱蒙非常氣憤,兩人爭辯不已,于是進行射技較量,來決勝負,松讓最終不敵朱蒙,只好認輸。次年六月,“松讓以國來降”,被封爲多勿候。朱蒙建國第六年十月,派遣烏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東南荇人國,“取其地爲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滅之,以其地爲城邑”。通過一系列征討,朱蒙政權不僅行到了初步穩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爲高句麗日後勢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朱蒙建國之初,未建宮室,待到國力稍強,便開始了營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黃龍見于鶻嶺”,秋七月,青赤色的祥雲又“見鶻嶺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營作城郭宮室”,這座城郭,便是紇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夫余王金蛙以太後禮安葬,又立神廟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訪夫余,饋贈方物,報答夫余王的恩德。   
朱蒙在夫余時,曾聚禮氏女爲妻,生一子,名類利,後爲高句麗第二代王。到卒本後,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溫祚(父親是解夫婁庶孫優臺),後南下建百濟國,皆在作爲。   
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于卒本東崗,葬龍山,時年40歲。朱蒙死後,高句麗人(大武神王)在卒本川立廟祭祀,號始祖廟或東明王廟,後來的國王繼位後,大多前去拜謁。

韓國對高句麗和王氏高麗的歪曲
王氏高麗立國于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爲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爲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曆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爲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于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爲“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爲高麗。另一個立國于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爲“高麗”。爲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呼前者,因爲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爲其統治者姓王。因爲兩個政權都名爲高麗,後人或以爲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爲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曆史的認識産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
  曆史發展歸屬不同高氏高麗建國于公元前37年,最初爲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詔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于爲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爲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些劃歸興起于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于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爲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爲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爲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爲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于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爲界,北達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曆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 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爲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爲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
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爲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爲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爲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于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曆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爲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爲高麗族。王氏高麗爲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爲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
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于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爲“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爲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于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于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爲紇升骨。   
2.高句麗曆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無恤時代,也就是王莽竄漢時代。王莽貶高句麗爲下句麗,從此引發了戰火。高句麗連戰得手,擊敗新莽政權,占有樂浪。並吞並了周圍的小國,勢力進入朝鮮半島。後光武帝劉秀擊敗高句麗,收複樂浪,以朝鮮半島上清川江爲界,以南歸東漢,以北歸高句麗(因此太祖王時高句麗並沃沮)。後來,高句麗趁五胡亂華時期大舉入侵,名義上尊奉北方政權,但暗中掠奪土地,到南北朝末,不僅占有了遼東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政權,迫使其臣服。   
3.隋統一後,爲收複遼東四郡地方,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失敗引發國內的叛亂。隋亡後,唐王朝仍然不忘收複四郡,終于在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高句麗人大部分被唐軍俘虜後帶入內地,分布在河北山東地區,一部分逃入百濟,新羅。百濟,據說是高句麗貴族所建立的國家,後來唐也滅亡了位于朝鮮半島的百濟。   
4.在高句麗滅亡後250年,新羅人的大將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麗政權。之所以叫高麗,是新羅曾經臣服于高句麗,自居爲高句麗繼承者。但是,新羅人是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人(馬韓、弁韓、辰韓)的後裔,與夫余人的高句麗沒有血緣關系,有高句麗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麗人。王氏高麗爲李氏高麗取代,李氏高麗臣服于中國,自稱“中國孝子”(朝鮮《宣祖本紀》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韓合並,李氏高麗滅亡。李氏高麗是南北朝鮮的前身。無論王氏高麗還是李氏高麗,領土都不出朝鮮半島。   
5.朝鮮人自己以前也不認爲是高句麗後裔。建立王氏高麗的王建在臨終前的“十訓錄”中稱自己建國“賴三韓山川庇佑”,可見自認爲是三韓後裔,不是高句麗人。在文化傳承上,王氏高麗直到今日朝鮮族繼承了高句麗很多,但日本繼承中國文化也很多,不能說中國曆史就是日本曆史。   
6.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我國古代將高句麗簡稱爲高麗。高句麗又稱爲“高氏高麗”。宋代以前,史書對高句麗的曆史定位是准確的,由于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了混亂,乃至明顯的錯誤。   《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的始作俑者。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後的幾部史書。《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爲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爲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而且爲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將屬于我國曆史的箕子朝鮮、衛氏朝鮮、漢四郡、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其結果不僅“高麗”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爲源出于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而且作爲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朝鮮”戴在了自己的頭上。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爲“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高句麗王”——中國朝鮮族聖祖
中國扶餘族又稱“鳧臾”,俗意爲野鴨子,即“洛鳥”。扶餘族人以野鴨爲圖騰,生活在今天的吉林長春地區。在松花江,嫩江流域平原上,生長著一種樹幹生有鹽的扶桑樹,就是“扶餘”。和中國南方的越族人一樣,他們都把“鹽”稱爲“餘”。扶桑樹又被稱爲“雒常”樹,《山海經》中又記載爲“雒棠”,“服常”,“雄常”。   吉林扶餘族人與後來因戰爭而南遷的鳧臾人爲同族,河北樂亭古稱“雒亭”,昌黎古稱“扶黎”,都是臾夷奚人的生活地區。奚人自古結繩索編發辮,統稱“索離”。後來分支又有“朝族”,“鮮族”,“韓族”,“乾族”,“斡族”,“陽族”等,其中“朝族”居潮河,“鮮族”居鮮水。“韓族”居紅山,即爲太陽韓荒。奚人祖居今天的“本溪”,“朝陽”,“盤錦”。“朝族”和“鮮族”合並爲“朝鮮”,韓族人建立“韓國”。現在有媒體將韓國人又稱爲“高麗人”是訛誤,實際上“高句麗”是北扶餘的分支,東扶餘族人的後代,並不屬于南方的“韓族”。   
扶餘族當時勢力很弱,是索離王國的臣民。索離老國王“解夫婁”老來膝下無兒,進鯤源神山求子,一路拜山而感動山神,令兩巨石流淚,聽到嬰兒啼哭,急命護衛武士移開後,在深潭中喜獲金蛙男娃娃,遂帶回宮中撫養,長大後立爲索離太子,後將國師河伯小女柳花許配金蛙太子,婚後生下一只奇怪的巨蛋,此乃天降“洛鳥”卵氣幻化而生。
  解夫婁以爲巨蛋是“不詳之物”,派護衛武士將其抛棄在江中。巨蛋沿掩虒水順流而下,所有魚蝦鼈怪都湧出水面,將巨蛋托在頭頂,一直護送到扶餘族人的聚居地,被東扶餘族的女王高驪所救,在日光照射之下,這奇怪的巨蛋裂開,有一男孩破殼而出,高驪將他收爲義子,撫養長大,取名“朱蒙”,七歲就已經武藝超群,能自己制弓射箭,百發百中。被東扶餘族內人尊稱“東明”太子。   
索離老國王“解夫婁”聞聽東扶餘族的“東明”太子是自己遺棄的怪胎,十分擔心他長大以後會報複自己,率領東扶餘族人聚衆造反,遂派索離大軍征討朱蒙。東扶餘城軍民拼死抵抗,高驪女王爲掩護朱蒙而戰死于亂軍之中,朱蒙含悲忍淚,與三位結義兄弟烏伊,摩離,陝父,一同逃離,順掩虒水南下,至毛屯谷,又遇到三個部落的首領克,仲室,少室,共結成七兄弟聯盟,最後在紇升骨城(遼寧桓仁)創建都城,即高句麗國。   
索離王大軍繼續攻打高句麗國,朱蒙率領衆兄弟將軍隊集結在吉林集安,以鴨綠江,長白山爲天然屏障,發起反擊,一舉擊潰索離王大軍,成爲高麗國軍隊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朱蒙的東扶餘族高麗國橫跨中國東北三省全境,朝鮮半島,西伯利亞,濟州島和日本列島,成爲空前繁榮強大的扶餘王國。直至唐代,肅慎族的後裔粟末靺鞨大祚榮將軍又建立了渤海國,創造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全盛時期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鹹興附近。王城上京龍泉府是東北最大的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以來堅持渤海國爲中國靺鞨族人建立的政權的說法,否認其爲東扶餘族高句麗王國的繼承國。   
朱蒙曾對紇升骨城周邊的靺鞨部落,沸流國大舉征討,又連續北伐太白山的荇人國,滅北沃沮,朱蒙之子類利爲高句麗第二代王。次子沸流和溫祚在南方建立百濟國,隸屬高句麗。高麗是高句麗滅亡後建立的,高麗吞並新羅後再滅百濟國。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建立朝鮮國。中國漢代玄菟郡高句麗和明代朝鮮半島“高麗”到底是否有繼承關系一直在爭論探討,隋唐時期渤海國更是疆域遼闊,但都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朱蒙的高句麗以桓仁到集安,平壤,在南北朝時最盛,東至日本海,西至遼河,北達吉林琿春,南到漢江北部。   中國元朝時期爲了進攻日本而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幹涉高麗國政。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遂成爲元朝的附屬國。元滅亡後,大明帝王朱元璋要統一收複東北,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大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在開城自立爲王,改國號爲朝鮮王國,此後高麗國滅亡。   
中國國內觀衆一直認爲大型韓國電視連續劇《朱蒙》有意篡改中國曆史,但是,面對韓國人咄咄逼人搶奪占取我們中國文化資源的時候,中國國産的影視劇卻在泛濫著青春偶像劇,惡搞戲說劇的東西充斥銀屏,污染下一代的耳目,看不到類似的國家民族勵志劇。本來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資源,卻讓韓國人斥巨資來拍攝,怪人家胡亂篡改中國曆史,可誰讓我們不拍呢?   
2005年10月韓國率先申報“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同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還有“韓國國飲豆漿”,神農中醫、甲骨文漢字、活字印刷術、孔子和西施,張衡的渾天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韓國慶州出土的古新羅陶器,清楚地表明朱蒙南逃渡掩虒水的場景,以及扶餘的廣大疆域。另外繪有與朱蒙一起隨行渡河的氏族部落圖騰,包括金蛙,鳧臾洛鳥,黑蛇,玄龜,紅狐,蜥蜴,說明當時朱蒙創建的是多民族共存的高麗王國。   
從現在韓國濟州島當地的古建築中,發現與中國山東古齊國都城瓦當中相似的結構。韓國濟州島最早的居民是從山東濟水流域遷移過去的。山東濟水流域是風姓東夷族的聚居地,都是太昊伏羲的後代。山東齊人渡海之後,仍把新的居住的稱爲“齊”。但由于濟州島新地臨海,所以“齊”與“水”合稱爲“濟”州。韓國濟州島最初的居民都是中國山東齊人的後裔,與北方的韓族人和朝鮮族人迥然不同,韓族人和朝鮮族人全都是中國東北扶餘族的後代子孫。

韓國電視劇《朱蒙》
電視臺:韓國MBC   
首 播:2006年5月15日(每周一、二播出)   
編 劇:崔完奎 鄭炯秀   
導 演:李株煥   
主 演:   
宋一國—飾朱 蒙   
韓惠珍—飾召西奴   
金承洙—飾帶 素   
全光烈—飾金 蛙   
吳妍秀—飾柳花夫人   
2100多年天朝統治北方之地的衛滿朝鮮,朱蒙的曆史從衛滿朝鮮倒下的瞬間開始。天帝的兒子桓雄以弘益人間的理念降臨地上,跟熊女結婚生下檀君,檀君建立了古朝鮮,這就是古朝鮮誕生的神話。古朝鮮倒下後,國家的遊民們四散的瞬間,朱蒙出現了。分裂、破壞和戰爭……已被遺忘的時間,從公元前108年開始……   
韓劇《朱蒙》主要人物介紹   
朱蒙--東明聖王,高句麗開國君主(宋一國飾演):再次找回古朝鮮天空的高句麗王解慕漱和柳花夫人的兒子,但被背叛父親的金蛙長大。一直渴望跟父親的相見,但在解慕漱去世之前,朱蒙卻一直不知道其實他的老師就是父親這個事實。雖然一生當中只愛過一個女人,但是卻跟別的女人結了婚。   
然而,所有的煎熬和悲傷也阻擋不了他的命運和殘暴的野心。爲了侵占天朝的北方的大地,建立高句麗,帶給古朝鮮民族最野蠻與瘋狂的曆史…   
召西奴(韓惠珍飾演):鐵之女王   
雖然有通觀局勢、先知未來的聰明伶俐,可是因爲身爲女人而實現不了自己的野心;雖然有無所畏懼的勇氣,但因爲自己是個弱小國家的平民而經曆了比死亡更痛苦的痛苦…   
雖然把美麗的身體給了朱蒙,卻最終沒有成爲他的妻子,但是卻輔佐他讓他站在了最高的權力地位上。   
雖然愛情如火,但愛情不是她的全部。   
她是日後被朝鮮民族所銘記的最初的女王。   
帶素--金蛙王長子,後來繼承扶余國王位(金承洙飾演):嫉妒的化身
  小時候,被朱蒙奪去父愛。成年後,不得不放棄自己愛慕的女人。是個心中有很多傷痛的人物。   
害死朱蒙的父親解慕漱,篡奪父親王位,爲了搶奪召西奴不擇手段,甚至最後將其奸污。   
爲了實現自己自不量力的野心入侵天朝,被屬下出賣,在天朝的攻勢下被俘   
最後在天朝首都遭受淩遲,身死國滅   
金蛙--扶余國國王(全光烈飾演):愛憎的王   
曾經跟解慕漱一起並肩戰鬥,但是最終爲了野心背叛了解慕漱。向天朝投降。   娶了一直思慕解慕漱的柳花夫人,在愛憎和負罪感的複雜感情下將解慕漱的兒子朱蒙撫養成人。   
柳花夫人(吳妍秀飾演):悲哀的母性   
誰都會一見鍾情的女人,外貌秀麗。河伯族的女兒。   
無微不至地照顧身負重傷的解慕漱,然而隱藏解慕漱的事被發現後,河伯族被天朝軍討伐。   
趙良正-- 天朝玄菟太守:頑強的梟雄   
朱蒙與金蛙最大的敵人,曾經是蓋馬國王子後被古朝鮮軍隊滅族,爲追隨天朝皇帝的宏圖霸業,對古朝鮮的叛亂者進行正義的討伐,卻在朱蒙的陰謀下壯烈犧牲   
王之敬-- 天朝遼東太守:忠義的武士   
有勇有謀,原爲兵部尚書,是天朝丞相之子,爲了守護遼東,討伐朱蒙的侵略罪行,親自趕往遼東臨危受命,向扶余提出同盟要求,然而卻反被扶余國王帶素出賣,爲了天朝皇帝的榮耀戰至一兵一卒,被朱蒙和帶素殘酷殺害。   
劉徹-- 天朝孝武皇帝: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少年登基, 敢作敢爲.,善于用兵與謀略   
爲了鞏固帝國版圖,以三千軍力討伐數萬古朝鮮叛軍後來在遼東與朱蒙的決戰中看穿對方戰略,一舉進攻,迫使朱蒙兵敗自殺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

80集的《朱蒙》是2006年韓國最火爆的電視劇,平均收視超越40%,超過當年的《大長今》。在2006年年底舉行的韓國電視劇界權威頒獎典禮“2006MBC演技大獎”中,《朱蒙》還擊敗另一部人氣劇集《宮》,一口氣拿下10個獎項,男主角宋一國捧得“最佳男演員”和“終極大獎”。   
《朱蒙》投資超過300億韓元,折合約2.3億元人民幣(以當時彙率)。劇中群星薈萃,除了因《愛情的條件》走紅的男主角宋一國外,還有憑《加油!金順》躍居一線的女星韓惠珍以及演技派的金勝秀、全光烈等。該劇講述的是高句麗“始祖”朱蒙克服種種磨難最終建立高句麗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他與兩個女人的感情糾纏、與母親柳花的親情以及與養父金蛙王、王兄帶素等人之間充滿矛盾的感情。劇中的淒美愛情故事、逼真的大型戰爭場面,在韓國都備受好評。   
由于反響太好,該劇的續集《風之國》(但KBS不予以承認爲續集,因爲KBS與MBC不是一個臺)已經出爐,而且是邊拍邊播。根據最新消息,《朱蒙》上檔8個月,收視終于突破50%,成爲韓國名副其實的“國民電視劇”。   
許多中國觀衆已經通過影碟或網絡提前看到了《朱蒙》,而亞視播出該劇後,網上有關討論越來越多,劇中部分情節更引起了爭議,其中關于古代高句麗歸屬問題的帖子數不勝數。有網民認爲,高句麗是漢朝時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並不是古朝鮮的創始者,但在《朱蒙》中卻否認高句麗人屬于中國,還稱高句麗人創造了高麗,將韓國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朱蒙”變成古高句麗的創始者。有網友將之形容爲“亂認祖宗”,而且有“刻意美化韓國古代曆史”之嫌。   
從《大長今》開始,有關古裝韓劇的爭論便時有耳聞。有網友認爲,商業化的韓劇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或曲解,“假作真時真亦假”,有可能使世界誤讀中國文化,比如將中國的國粹誤認爲韓國的國粹,這個問題不容小視,“電視劇如同小說,一旦深入民心之後,便可能像《三國演義》一般,在百姓心中代替《三國志》”。當然,網友對《朱蒙》的觀賞性還是抱欣賞的態度:“有人說這部戲韓國人篡改了曆史……但我認爲還是值得一看的,很像中國的古裝劇,宮廷內的皇親貴族爲了各自的利益你爭我鬥。”   

分集介紹
第1集
  公元前108年,統治了2100年的衛滿朝鮮,終被漢的鐵騎所征服。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四郡:玄菟、臨 屯、樂浪、真番,並同時分別駐有軍隊。對此古朝鮮的遊民激烈反抗,首領就是解慕漱。夫余王解夫婁爲古朝鮮遊民的獨立領袖解慕漱定居在夫余而高興,可是此戰死了一個漢皇帝十分器重的軍士 。忠臣夫德佛勸告夫余王說如果繼續保護古朝鮮的遊民的話,會給夫余帶來巨大的災難。占卦的巫人汝美乙說夫余的太陽裏出現了三腳烏(住在太陽裏的有三只腳的烏鴉),其中的兩只腳分明就 是夫余王和金蛙,可是另一只腳的存在卻無法確認… 玄菟郡的太守傳喚夫余部族的首領,金蛙替父親到玄菟郡去,在那裏見到了河伯的女兒柳花。太守宣布凡是幫助解慕漱或者藏匿他的人一律被處斬,並在部族首領面前無情地屠殺古朝鮮的遊民。看到這個情景的 金蛙雖然滿腔怒火,但因爲害怕後果而不知所措。這時,只聽柳花大喊:“停止屠殺”…
第2集
  以藏解慕漱的罪名,漢的鐵騎軍無情地殺光了除了柳花以外的所有的河伯部族的人。鐵騎軍到河伯 村之前,出奔逃命的解慕漱見到率領移動的蓮大伯一行後得知河伯部族被滅族的消息後大受打擊。蓮大伯看到解慕漱格外吃驚的樣子立刻明白他就是解慕漱,于是想設詭計將解慕漱賣給漢的太守,就這 樣,蓮大伯接納了解慕漱。此刻,蓮大伯受到匪賊的襲擊,借助解慕漱的拼命保護蓮大伯才從危險中擺脫出 來。 容易令人放松警惕的夜晚,金蛙率領多勿郡打倒值夜的守衛軍,把柳花救出來後逃走。金蛙從傷心的柳 花那兒聽到解慕漱活著的消息後這才放心。 蓮大伯的妻子生下一個足月大的女兒,就給她起名字叫召西奴。蓮大伯下決心讓召西奴成爲比男人更強 的孩子…
第3集
  後來金蛙聽到讓解慕漱墜入陷阱的人是自己的父親解夫婁後感到非常悲哀。金蛙帶領幾個軍士成功 地將解慕漱救出來了,但是被隨後追上的鐵騎軍射中胸部,墜落懸崖… 過了一些日子,柳花生了個男孩子,給他其名字叫朱蒙。金蛙勸說帶著孩子要離開的柳花,說如果離開 夫余的話,怕這個孩子不能好好兒地成長,同時金蛙強調說一定會把朱蒙作爲自己的兒子的。汝美乙算卦看到夫余的太陽裏的三腳烏飛走了,告訴夫德佛有不祥之兆。夫德佛覺得朱蒙有可能是解慕 漱的兒子,便指示大將軍的杞殺害柳花和她的兒子。 柳花覺察到一些可疑的苗頭,于是抱著孩子往夫余城外逃,但遇到漢的軍士陷入很危險的境地。正在這 時的杞及其部下出現了病救下了娘倆,可是的杞告訴柳花一個驚人的消息,即殺害解慕漱是解夫婁的意思, 然後舉起刀要殺柳花和朱蒙…過了20年,經過金蛙王的不斷征戰,夫余領土已經擴大爲先王時期的兩倍。
第4集
  朱蒙由于捉弄芙蓉被關在庫房沒法參加迎鼓祭,這使金蛙大爲失望,被罰20個板子。站在旁邊的帶 素請求金蛙說明天要跟朱蒙一起去請多勿弓(夫余的始祖爲了開創國家一生連一刻也沒有離開身邊的神物), 這次過錯先記下,以後再罰。金蛙王考慮了一 下兒就答應了。朱蒙決心不讓母親再度爲他失望。一大早,朱蒙、帶素和英彪爲了找到多勿弓出宮。帶素要求朱蒙在前 領路。山路霧蒙蒙的,很長時間也沒有變化,朱蒙感到不安。朱蒙環顧四周,竟然沒找到二人。這時,地突 然塌了,朱蒙掉進池沼裏… 幸虧朱蒙被爲跟荇人國的交易經過這裏的召西奴一行救活。後來朱蒙發現救自己的人竟然是女人,不禁 望著她那神采飛揚的神色出了神… 帶素和英彪照著地圖來到石鳥山尋找多勿弓,可是因爲不明白漢詩的意思而只能在山中徘徊。天黑以後 ,帶素和英彪終于明白了漢詩的意思,忙騎馬來到多勿弓所在的山洞。
第5集
  帶素本以爲朱蒙已經死了,沒想到朱蒙卻活著回來,帶素叫令包緊密監視朱蒙的動態...長期以來一直不露聲 色的柳花告訴朱蒙一定要成爲夫餘國的皇帝,完成必須要實現的偉業,並給朱蒙介紹了習武的師傅茂松。   茂松看了看朱蒙柔嫩的雙手,指著山頂讓朱蒙爬上山頂後再返回來。朱蒙對總是讓自己反複上山下山的茂松 非常生氣,他質問茂松什麽時候才教自己武術,茂松把他帶到一個隱秘的洞穴...隨著時間的流逝,朱蒙演示 的基本動作逐漸像模像樣了。   金蛙王和不得不聽說夫餘的鐵器房秘密煉制出了新武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連忙來到鐵器房。正在大家爲 試劍而准備進行比劍的刹那,帶素自稱自己想要試試新劍的威力,提議要跟朱蒙比劍。朱蒙考慮了一下,答 應了帶素的要求。   延陀勃看到女兒召西奴去沃沮成功地完成交易,商隊安全返回卒本,感到十分欣慰。他把召西奴,季弼和憂 臺叫到書房告訴他們,從現在開始要想盡辦法搞到夫餘制作鐵器的方法,他強調這是卒本唯一的一條生路...
第6集
  不得不無法相信解慕漱仍然活著,他跟隨餘美乙一起來到了解慕漱被關押的牢房。兩人讓茂松在前面帶路, 朱蒙見到不得不和餘美乙向牢房走來,非常吃驚他們能找到這裏,連忙藏了起來… 一直以爲解慕漱已經死了 的不得不親眼看到解慕漱仍然活著後,轉身離開山洞,並囑咐茂松不許告訴任何人自己來過這裏。帶素得知 朱蒙幾乎每天都要離開宮後,把朱蒙叫到練武場,扔給朱蒙一把劍,告訴朱蒙自己要交他幾招。朱蒙猶豫片 刻,雖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接下了劍,當帶素用劍指向朱蒙時,朱蒙也下了決心,開始跟帶素比武 。   深夜,朱蒙拿著一瓶酒去找夫餘制作鐵器的工匠長牟八慕。他請求工匠長幫他做一個像帶素的劍一樣,砍不 斷的劍。牟八慕很難爲情的告訴他,鐵器房裏的劍沒有金蛙王的允許是不能偷著拿出去的。擁有鐵武器的鮮卑族又開始到處挑起戰爭。玄菟城新任太守在去玄菟城之前,要先到夫餘來,金蛙王聽到這 個消息後,不知爲什麽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他連忙把各大臣召集起來…
第7集
  玄菟城的新任太守梁正給夫餘送來書函,告知要隨時檢查夫餘關閉鐵器房一事,金蛙王大氣之下,命令燒掉 書函。中使伐開建議金蛙王,如果不想再遭受這樣的屈辱,一定要盡早立太子。金蛙王說現在還不是立太子 的時候,讓他不要再提著立太子這件事。   元後聽說立太子一事要推遲的消息,認爲問題就在朱蒙身上。令包決心自己除掉朱蒙,朱蒙被令包的刺客刺 中腹部,摔倒在地。正在逛市場的摩離,狹輔和烏伊發現了躺在胡同裏,已經不省人事的朱蒙,把朱蒙帶到 芙英那裏。卒本的延陀勃計劃襲擊走私鹽的都赤,決心掌管鹽生意。但召西奴襲擊都赤失敗,都赤大怒之下把召西奴抓 走作人質...
第8集
  朱蒙得知召西奴在都赤手中,于是偷偷走近召西奴。召西奴不相信來救自己的朱蒙,跟朱蒙爭持了一會兒, 後來還是相信朱蒙成功地逃了出來...延陀勃爲救出召西奴帶人來見都赤。   當烏伊,摩離和狹輔得知是朱蒙放了召西奴,揮刀刺向朱蒙。在情況危急之時,芙英沒辦法只好說出朱蒙是 夫餘的王子這一事實。金蛙王允許帶素和令包出入鐵器房,並命令兩人找出煉制的秘訣。尋找藏身之地的朱蒙一行,最後還是重新回到了山洞牢房,一直在查朱蒙行蹤的柳花夫人跟茂松一起來到了 山洞裏的牢房。
第9集
  朱蒙看到解慕漱精湛的劍法,不禁爲之失神,他很想學會解慕漱的劍法。解慕漱讓朱蒙坐在自己身邊,用手 從朱蒙的頭部到腰部推摸了一下,將手掌緊貼朱蒙背後,並讓他拼住氣,過了一會兒,當解慕漱的手離開朱 蒙時,朱蒙才得以喘氣,不過他馬上就昏倒過去。帶素和令包爲了除掉朱蒙,帶領武士找到了山洞裏的監獄。金蛙王同樣爲了親眼確認山洞秘密監獄的存在而 帶著護衛們上路了。解慕漱和朱蒙正在山洞裏練功時,來到山洞的帶素和令包從洞口就開始進行無差別的砍 殺,並打進了洞內。不一會兒,朱蒙和解慕漱就與帶素一行人對峙起來。朱蒙面色緊張地准備交戰,帶素和 令包則摘掉黑面,朱蒙看清兩人之後十分驚訝。事後,金蛙王一行來到山洞,看到的只是橫屍遍地,護衛們馬上向金蛙王報告,金蛙王大怒之下,下令讓手 下一定要查出事實真相 。
第10集
  金蛙王得知解慕漱還活在世上後,不禁陷入了回憶之中。柳花夫人來到金蛙王的居所,金蛙王說自己想起以 前的事情,並提起了解慕漱,喝光了杯中之酒。柳花想起解慕漱也不禁落淚。季弼走到獨自在酒館喝酒的牟八慕身邊,想用白請牟八慕喝酒來跟他套近乎。不一會兒,醉意甚濃的牟八慕 搖搖晃晃地走出夫餘宮,朱蒙突然出現在他面前,請求他給自己弄幾把劍。解慕漱從懷中取出竹簡,把它交給朱蒙,並讓朱蒙絕不要暴露身份,把竹簡交給金蛙王。朱蒙找來武德,讓 他秘密將竹簡轉交給金蛙王... 金蛙王在閱讀延陀勃送來的木簡時,發現了解慕漱送來的竹簡,表情變得嚴 肅起來...
第11集
  柳花跟金蛙皇輕裝來到解慕漱住處時,只見到滿身中箭的解慕漱,倆人都感到很傷心,然後金蛙把解慕 漱的屍體帶到崖邊,他見到解的體時回想當日倆人在出發准備對付中國時,解慕漱對金蛙說,如果他死去的 話,請他好好照顧柳花小姐,因爲他的緣故,柳花小姐才會受那麽多的苦,他亦想給予柳花小姐像平常人一 樣的生活,他知道柳花小姐很愛他,如果他死去的話,柳花小姐可能會跟他死去,
第12集
  所以他要拜托金蛙代他好好照顧柳花小姐,而他亦知道金蛙一定會對柳花小姐好的,金蛙亦對解慕漱說 請他放心,他一定會好好照顧柳花小姐回到現在的這個情境,解慕漱真的死了,他很擔心柳花會跟解慕漱一 起離去,于是他叫侍女把柳花帶走,這時柳花已經不支暈倒了! 朱蒙醒後馬上問他的3名好兄弟,他的師傅怎樣,當他知道師傅已經死去後,馬上就走到他跟解慕漱一 起生活的屋子去,但只事解的旁身劍,連屍體也不見了,他發狂的叫師傅,但是任他怎樣叫也不會再有回話 !
第13集
  夜裏他的兄弟把食物帶來給朱蒙吃,他沒有吃東西已經一日,兄弟們很擔心,朱蒙跟他們說,今後他們 的關系就結束,已後各行各路永不相識,然後他一人離去!
第14集
  柳花回宮後不吃不飲,不說話,只趟在床上,任何人也不見,皇後知道柳花的情況後要馬上探望,因爲 她想知道柳花到底死了沒有,于是她來到柳花的門外等候侍女回話,那侍女告知,夫人沒有任何反應,希望 皇後日後再來探望,皇後那肯聽從別人的意思,于是她硬進入房間,當她見到柳花後,她又再假慈悲在說些 單打的說話來刺激柳花,柳花小姐只管合上眼睛,連見她的面也不想,然後皇後才肯離去;金蛙皇來到柳花 的房間,他對柳花說了些話,然後柳花就開始留淚,當他出來之後就吩咐下屬找尋朱蒙下落,然後帶他回宮 ,因爲他知道只有朱蒙才可以打消柳花尋死的念頭 金蛙傳招了大將軍,並問他有誰知道解慕漱的下落,然後要大將軍暗中調查到底是誰殺了解慕漱,因爲 從弓箭及現場所見,應該會是宮中人所爲...! 帶素的弟弟來到告訴帶素說父王已經派人調查宮中護的情況,而他是負責護衛工作的,所以父王一定會 知道是他調動護衛的事,那怎麽辦?怎麽辦才好?然後帶素叫他放心,他會負責;然後金蛙皇傳招那2王子 問話時,他沒辦法回話,于是帶素就進入皇殿,並對金蛙說他要私下跟父皇說出原因,當衆人離去後,帶素 承認是自己把解慕漱殺了,金蛙非常氣憤,他想一劍殺了帶素,但是被帶素的說話令他放棄殺了帶素,之後 他很傷心的來到柳花小姐床邊說很對不起柳花小姐!
第15集
  朱蒙投靠召西奴的父親的商團,原本召西奴父親不答應,因爲堂堂一位扶餘國的王子爲何有王子不做, 而來商團作事,這種要求令召西奴父親不解,但是朱蒙多番要求並說明自己已經不再是王子,爲了謀生他只 好投靠大人的商團,他想成爲商團的一份子,   所以懇請大人收留,他雖然想當一名商團的護衛,但他要一步 一步的成爲護衛,所以他願意從低做起,只要大人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用心的做,在朱蒙的請求下,團 長沒辦法就收留朱蒙在商團工作。 另方面帶素到了楊洲,但就得不到節道使的接見,他苦無對刪,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令他不解,然後他 想到返回扶余國找方法,他沒有告訴大使者回扶余的目的,只是要求大使者不要告知任何人他回國的事,然 後他帶同近衛一起回國,然後要近衛爲他做一件事,就是把金蛙的近身護衛不理他用何種方法也要帶來見他 ,當這護衛被帶到帶素面前後,他們立即要求他把解慕漱下葬的地點告訴他,然後帶素命令近衛去把解慕漱 的骨骼起出來,然後帶到楊洲作爲送給節道使的禮物,(真卑鄙連死人都不放過?)這次節道使真的很配服 帶素,並且承諾不再對扶余國自己制作武器的事追究,于是帶素就立了大功回扶余國。 在帶素秘密回扶余國的時候,他曾經到訪召西奴的商團,原本他是要見心上人的,但是又被朱蒙破壞了 好事,當兄弟倆見面時,他不但對朱蒙來到商團工作的事感到不滿,而且還質問朱蒙爲何在國家處于危機的 時候不爲國家謀方法減去握,而選擇到商團工作,這是作爲一名王子的應有行爲嗎?朱蒙沒有回太多的話語 ,因爲他知道令到扶余國出現這種危機的人到底是誰,但是由于自己跟帶素現在的勢力仍有一段距離,所以 他不作正面跟帶素交手,于是他選擇忌辱負重的方法面對帶素的進迫,然後他就向召西奴告辭!召西奴從他 們兄弟倆的見面後的表現知道一點點的事情,但是這是他們的家事所以她沒有追問倆人,到底所爲何事而成 爲這種局面!
第16集
  朱蒙穩身在商團之中,是想避開有野心的人的追纏;因爲金蛙的一個決定,令到3位王子都想成爲最後 的扶余國繼承人,于是各自爲自己作好准備,但由于節道使發現了扶余國私下制作武器,用意很明顯是想日 後用作對付中國,所以迫不及待要召見金蛙皇,帶素成著這次機會提出由自己代替金蛙到楊洲謹見節道使, 原本不獲接見的帶素利用皇朝忌諱解慕漱的勢力,于是他利用解慕漱的首級作爲對皇朝的忠心,最後獲得節 道使接見,而且可以暫時令皇朝對扶余國制做武器之事不提,太子之位帶素先勝一仗。 召西奴父親跟女兒及史勇在山上見到朱蒙練箭,對朱蒙的舉動很是好奇,因爲朱蒙在商團的工作跟射箭 沒有任何關系,爲何朱蒙要練習射箭呢?在朱蒙發現團長在身後時,他恭恭敬敬的跟團長及各人打了招呼後 ,團長想起召西奴出世的時候,他跟解慕漱相遇的過程,于是他說當時解慕漱在商團工作時,就是當日召西 奴出生之日,然後召西奴將解慕漱的名字說出口,朱蒙聽了解慕漱的名字後立即說出解慕漱是他的師傅,他 的箭術是解慕漱,然後團長問解慕漱仍然在生嗎?由于朱蒙不知道解慕漱是生是死,因爲當天他雖然知道解 慕漱被圍攻,但是他回後找不到解慕漱的屍體,所以他不知道他是生是死,當他們想繼續談論下去時,來人 說帶素從楊洲回來了,他要召見召西奴,他們的談話就到此爲止。 汝美女由于已經得不到金蛙的信任,于是她跟其它神宮的宮主商量對冊,她知道自己在再也得不到金蛙 的信任,于是她召見了神童,並要求她爲她尋找下任統治扶余的人物;另方面大使者知道了汝美乙被趕出宮 的事情後,想在金蛙面前替汝美乙說好話,但是金蛙說絕對不能再信任汝美乙,因爲這20多年來,她明明 知道解慕漱沒有死,而且被禁在山中的監獄之中,但她一句話也不說,他難保將來她還有何事情不告訴他, 枉他那麽信任她,雖然大使者想爲汝美乙說好話,但是聽了金蛙這番說話之後,他亦不想連自己也不被金蛙 信任,最後他只有同情汝美乙! 浦英王子因爲跟舅父合謀將兵器房的兵器私買中飽私囊,但因而被節道使查出兵器是扶余國所制做而令 扶余國陷于危機,他因爲受到刀七的疏擺而想爭逐太子之位又因帶素把國家的危機化解而得到金蛙的信任, 他上門找刀七晦氣,刀七用盡各種方法開解浦英,浦英只管借酒解愁,因爲他知道如果帶素知道兵器是他偷 買,他不但失去爭逐太子之位,甚至會因此而死,一想到這件事情他的心情那會開懷呢?于是要刀七把扶英 帶來,當他想侵犯扶英時被扶英推開,于是他更加心情沈重;這夜他帶著醉意准備回宮時被汝美乙傳召,汝 美乙問了他幾個問題,他原本不認,但是後來不敵汝美乙的追問,他終于承認了一切,但是這些事情帶素是 知道的(那些問題不知道是不是跟解慕漱有關的,因爲聽不懂,所以只略過了!) 朱蒙招集了那3名好兄弟後就到刀七那裏,想帶走扶英,但是刀七以扶英現在是他的奴隸,如果想帶走 他的奴隸只要付出金錢便可以了,于是朱蒙問要多少錢,刀七開出的數目暫時對朱蒙來說是個大數目耶!所 以他只好對扶英說要她忍耐多一點時間,他一定會來帶她走的,扶英朱蒙的舉動而感動流淚!(她感激朱蒙 對她的心意!)
第17集
  朱蒙跟第一位師傅進入皇宮跟母親柳花小姐見面,因爲他要將這位師傅留在身邊,然後朱蒙見母親瞼色 不好就安慰母親說,他絕對不會令母親失望,並叫母親放心,柳花小姐原本想告訴他解慕漱就是他父親的事 ,但是她感覺仍未是時候,于是她說日後才跟 他說。 跟母親見過面的朱蒙又再之招集他的班底,3兄弟,武器房的班長及第一位師傅,他對所有人說,以下 他的話要大家保守秘密,他要暗中查出制作武器的主事人是誰,首先後他要兵器房的班長找商團長,想看一 下他從貿易之中購下的刀劍之類的兵器,因爲商團是唯一可以在世界上行走的人,所以他們可以接觸到很多 在扶余國接觸不到的東西包括兵器這件工作就交給兵器班長,然後他要師傅當兵房的守衛,師傅不明白,但 沒辦法,他雖然不知道原因,既然是朱蒙安排他這個職位,那就只好接受! 兵器班長的工作順利完成,他從 團長那裏得到了一把七首,于是他就利用這把七首制作了第一把就算在石上揮舞也不會斷的新劍,這個好消 息他想立即讓朱蒙知道,于是他跟守護的人一起見朱蒙,但是在街上已經被人跟蹤,最後守衛叫兵房班長逃 走,當朱蒙知道後馬上追上去營救師傅,擊退追兵後他發現那些人原來是浦英的下屬,于是他知道了兵器被 人偷出宮作買賣的人就是浦英
第18集
  朱蒙來到召西奴的房間,他跟召西奴提議尋找扶余國沒有的商品來售買,因爲他知道,扶余國的鹽是從 皇道那邊買回來出售的,長期由別國供應好是好,但是價格經常會因爲供應而不穩定,所以如果能夠在國內 也找到這種商品的話,那就不會再受價格升降之苦,召西奴應爲也有道理,但是由于她一個人不能決定,她 要跟父親商量再可以答覆朱蒙這個提議!然後朱蒙在門外等消息...! 召西奴跟父親,史勇等人商量,史勇提出了現在售鹽的權利全在扶余國的官員手上,如果現在商團也出 售鹽的話,他恐怕日後會跟扶余國的鹽吏有所沖突,這不但會危害到生意那麽簡單,更有可能會被扶余國取 消他們在扶余國的商營權,所以他要團長三思!另外一位行首亦提出類似的後果,但是團長是個愛冒險的商 人,他覺得這個提議不錯,所以他想一試,召西奴很高興父親亦贊同這個建議,最後由于團長的同意,召西 奴告訴朱蒙他的計劃獲得了同意,並叫朱蒙早日准備好出發的日期! 朱蒙得知團長同意之後他返回宮向母親報告此事,因爲這個買鹽的提議當初是柳花小姐由于自小在父親 身邊獲得鹽不但對人的生活重要,而且對扶余國的命脈亦一樣重要;幸好朱蒙能夠打動召西奴的商團作出此 次的行動;朱蒙臨離開母親的時候,柳花小姐把解慕漱跟她的訂情信物交給朱蒙(就是那只介指)她要朱蒙 好好保存此只介,朱蒙答應母親一定會好好保護好的! 商團開始爲出發而准備的時候,帶素派人到商團要召西奴入宮跟他見面,召西奴在朱蒙面前跟帶素派來 的人說,她現在很忙沒時間入宮跟王子見面,雖然帶素派來的人說,帶素王子堅持要召西奴入宮,召西奴再 用強硬的語氣要傳話的人回去告訴帶素,她很忙,她沒空見王子;當傳話的人把召西奴的話告知帶素後,帶 素感到很意外,因爲從來沒有人敢拒絕他的召見,現在竟然被這女子所拒絕,這樣不但沒有激怒他,反而令 他對召西奴更感興趣哦! 史勇跟行首邊行邊分析召西奴爲何會聽從朱蒙的這個提議,然後史勇看穿了行首喜歡召西奴的心意,雖 然行首不肯承認,但他的心意就是被史勇看穿! 另方面汝美乙跟金蛙已經再沒有任何聯誼系,這夜汝美乙來到柳花小姐的房間,因爲她從神女那裏知道 了扶余國的將來是會由朱蒙來主宰,于是她想告知柳花小姐,但是這夜金蛙王亦在柳花小姐的房間,原本金 蛙不充許柳花跟汝美乙見面,但是柳花小姐想知道汝美乙找她有何事,所以她請求金蛙讓她們見面,汝美乙 最終可以進入柳花小姐的房間,當三人見面後,汝美乙想將自己知道的扶余國未來的事告知柳花小姐時,金 蛙要柳花小姐不要相信汝美乙的說話,而他亦不想聽汝美乙說的話,所以最後汝美乙沒有把說話說完就回到 神宮去!她召集了四出道來開會,這是個關乎神宮命運的會議,因爲汝美乙很快就會離開皇宮;另邊箱英浦 王子在宮內見到一批新入宮的金蛙皇的後宮,他竟然不怕金蛙知道,看中了其中一個女妃嬪,他的舅父不值 他的這個行爲,但是他的藉口竟然是宮中有那麽多的少女入宮,如果見不到金蛙,但是就要留在宮中那未免 可惜點,他只是在幫這幫女子而已,況且父王亦沒有那麽多的時間知道這等小事,這把舅父氣得沒話說了! 在殿上金蛙問朝臣有關國的事情,當問到帶素時,帶素的回話得到金蛙的肯定,但是英浦就愈發恐慌, 所以在退朝時,英浦拉著帶素並把他們三兄弟上次到扶余國的聖地時所發生的事情時,帶素非常憤怒,因爲 他氣英浦把當時的情竟說給了汝美乙知道,而汝美乙跟金蛙皇的關系有多親近,英浦不是不知道的,如果汝 美乙把這件事情告知金蛙皇時,他們的後果會有多慘淡,所以他會這樣氣英浦的不懂事!帶素把這事告知皇 後,皇後于是派人請汝美乙來見面,但是汝美乙不肯再跟皇後見面,因爲她知道日後的扶余國命運,所以她 不願跟皇後見面!
第19集
  朱蒙去救受到襲擊的召西奴..幸人國的人被朱蒙打到都逃跑了...召西奴處于驚嚇中..朱蒙問了召西奴有 沒有事..召西奴說沒有現場留下一名幸人國的遺體..史勇認出是幸人國的人..小召在做第一次商團行首時, 曾經要殺的軍官被優臺攔住的那群人那些人就是當初的那些官軍,後來就落草爲蔻了。剛好遇到小召,一心 要報仇召西奴很不安...朱蒙擔心的看著她 金蛙王一人回想著..楊錚來訪時所說的話...楊爭到扶餘是因爲漢朝准備和一個叫做肅沃的國家開戰。扶 餘派一萬援軍。金蛙沒立刻回答,所以,楊爭找到帶素,要帶素去說服陛下。帶素問如果扶餘派軍扶餘能得 到什麽好處。楊爭答應提供軍備,帶素要楊爭用漢朝的鋼鐵軍備武裝這一萬軍士,戰後帶著軍備反還扶餘。 帶素去向陛下說這些條件,陛下說萬一漢朝戰敗,百姓的怨氣要怎麽辦。由于肅沃在扶餘的旁邊..所以延陀 勒與優臺也談論著楊錚的來訪... 另一方面因爲沒有別的路,只有2條路。山寨是必經之地,所以朱蒙與陝父先來到了山寨....觀察他們而 鳴伊也混了進去...有一人看見,鳴伊射了凶器將他射死...摩離則邊看著地圖..邊看著某商團經過..被一群 人劫走..鳴伊與摩離陸續與朱蒙會合,報告狀況...幸人國部屬回報偷襲失敗...頭目很生氣.. 召西奴、史勇、優臺商討著,管家和史勇都不同意冒然再向高山國,要撤退,朱蒙向小姐提出要2天時間 ,2天內拿回土匪頭目的腦袋,卻沒告訴小召會去山寨,只說要2天時間。三個朋友勸說著朱蒙..朱蒙決定和 三個朋友一起出發..結果土匪果然來了..朱蒙跟三個朋友假裝屈服...想混進去敵營.. 史勇問小召想什麽,小召說其實自己真的很想冒險闖過去,繼續去高山國。因爲,對商團是可以等以後 再找機會去,可是對朱蒙來說,這是迫在眉睫的事,她雖然很想通過高山國之行得到父親的承認。可是朱蒙 更需要用這次高山國之行得到金娃皇帝的承認。史勇說,看來那杆稱是完全傾斜了。
第20集
  金蛙王問朱蒙說怎麽知道高山國有鹽,朱蒙說是聽母親說的,河伯族郡長外公說過此事。都是母親和小 召帶領商團有功,召西奴說是朱蒙的功勞,但朱蒙說召西奴也很有功,金蛙王問了召西奴,召西奴的回答很 謙虛也很妙,好像爲了老百姓說話,朱蒙聽了很感動,金蛙王被召西奴感動並且答應了她的請求,召西奴說 皇恩浩湯。 晚會結束之後,召西奴一個人走著..帶素叫手下去請召西奴...要與她見面...小召看起來不太自在..帶 素說聽到他們被行人國的土匪抓住,他很擔心,很想馬上就趕去救她,可是因爲要准備跟沃沮的戰爭,所以 沒能去。他說,他一定會做上太子,還會讓小召當上皇後,朱蒙經過..看到二人在談話..有些不開心........ 帶素與元後談著話,好像跟手下去辦些事金蛙找朱蒙來...並且封朱蒙爲代表陛下的特使,讓他堂堂地去 給楊錚傳話。朱蒙聽了金蛙的話..很開心.. 最後叫大將軍進來..要黑齒將軍保護朱蒙去見楊錚...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578.htm

高句麗>維基百科

高句麗(拼音:Gāogōulí,諺文:고구려)又稱高麗或 句麗。王建建立王氏高麗後又稱高句麗為高氏高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時期又寫作高句驪),是發源於中國東北後佔據遼東,朝鮮半島大部的一個東北亞古國,在公元5世紀到7世紀的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引用傳說,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鴨綠江沿岸的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高句麗建國後,迅速擴張,逐步統一了其周邊的扶餘、沃沮、東濊并吞並漢四郡。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對新羅,百濟的強勢,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和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中原政權交戰,國力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高句麗人被渤海國、唐朝以及新羅所吸收。
高句麗立國700餘年,曾成功抵禦倭對朝鮮半島的入侵和隋朝百萬大兵的入侵,在東北亞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麗獨特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朝鮮半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2],中國傳統歷史界將遷都平壤後的高句麗視為朝鮮歷史範疇[3][4]。1980年代起,高句麗爭議浮出水面,由於高句麗本源於中國境內,後擴展至朝鮮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東北、北韓大部及南韓北部,三國都認為高句麗自始至終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權。
 
建國神話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引用傳說,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鴨綠江沿岸的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中記載:『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不過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1世紀中期。不過還沒有證據證明這些濊貊人自稱自己為高句麗。首次將高句麗和濊貊部落聯繫起來的是《漢書》對公元前14年高句麗起義擺脫玄菟郡的記載。[5][6] 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進而襲取了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7] 西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國內城。
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東漢接受高句麗的朝貢。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將長城內候城、高顯、遼陽三縣劃歸玄菟,將玄菟遷到長城以內,轄今日瀋陽、撫順一帶,人口約4萬餘,事實上承認了高句麗對於玄菟故地的吞併。
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組成的。[8] 據《三國志》記載,濊的「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麗同」。[9]
據公元4世紀的好太王碑記載,高句麗的始建者朱蒙是扶餘國王(解慕漱)與河伯女兒柳花夫人的兒子,後被金蛙王收養。朱蒙遭到帶素的謀殺後,逃離東扶余,來到卒本扶余。朱蒙與卒本扶餘國王的女兒(召西奴)結婚,後又成為卒本扶餘國國王,創建高句麗國。建國第一年驅逐勿吉,公元前36年,高句麗滅沸流國;公元前33年,滅荇人國;公元前28年,滅北沃沮。[10] 大武神王時代殺東扶餘王帶素。有觀點認為高句麗一名,來自沸流國的高夷。高句麗的王族是桂婁部。沸流國的高夷是高句麗基本族源,溶入一部分扶餘與貊人,漢人。高句麗一字有人以它字根桂婁解釋,說是城池,另一說法是貊人。
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認為高朱蒙是在古朝鮮部落句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於公元前27年建立朝鮮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主義國家。在主體史學中,高句麗為朝鮮的第二個國家主體。
高句麗的國名來源有較多說法,比較起來"建築於高山上的城堡"這一說法較為被各方接受。除此之外還有"搞離"說, "山高水麗"說, "高大黑馬"說,"介菜"說,"高台建屋"說, "雙足馳行於高山曲谷間"說, "銅"與"黃銅"說,  "中京"或"中國"說,  "首邑"或"上京"說等等。[11]

漢晉郡縣和鮮卑政權的制約
天漢年間東北亞局勢
西元三世紀的朝鮮半島高句麗建國於西漢吞併衛滿朝鮮後建立的玄菟郡,得名於玄菟郡的第二個郡治高句麗縣。雖然高句麗長期臣服於玄菟郡,但與玄菟郡時有衝突。[12] 《三國史記》記載建國後,高句麗迅速向外擴張,先後吞併太白山東南人國和北沃沮,[13] 並擊敗鮮卑使其臣服。[14] 公元12年,王莽強行將高句麗人編入遼西郡進攻匈奴等民族。[15] [16][17] 由於高句麗士卒脫逃,王莽怪罪於高句麗王並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又名樂鮮,仍屬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進而襲取了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18] 王莽部將嚴尤誘殺高句麗的君主閔中王邑朱,高句麗遂意圖脫離中原王朝獨立。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東漢接受高句麗的朝貢。建武八年(公元33年),高句驪遣使朝貢,漢光武帝復令下句麗複名高句麗,並復高句驪國王號。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19] 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20]
後漢書/卷85中記載:「太守耿夔擊破之,斬其渠帥。安帝永初五年,宮遣使貢獻,求屬玄菟。」而12世紀《三國史記》記載新大王時期,高句麗國相明臨答夫在坐原戰役中大勝東漢玄菟郡太守耿臨的軍隊。[21]
東漢末年,高句麗受到東北亞軍閥公孫家族的控制。公元197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軍,攻陷高句麗都城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22]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儉破高句麗東川王,東川王敗走,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丸都城70年後又重建,美川王即位後還都國內-丸都地區。而此時遼東成為鮮卑慕容家族的勢力範圍。302年,美川王率三萬軍隊侵入玄菟郡,俘虜八千人,遷至國內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襲取遼東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樂浪郡,314年,入侵帶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麗,虜走了高句驪百姓五萬多口,最後一把火燒了高句驪王宮,並將新丸都城再次變為平地。343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驪重修由於毌丘儉東征而被摧毀的舊丸都城,並於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個月後,丸都山城就再次毀於戰火。391年「廣開土大王」即位後,高句麗再度從遼東崛起,並一度成為東北亞大國。

卒本城時期(公元前34-公元3年)
傳說中高朱蒙自夫余避禍南逃,大約於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國稱王。前34年,築紇升骨城作為王都。紇升骨城,學術界大都認為高句驪在此定都歷時40年以上。有關早期高句麗國君之記載,主要見於1145年的《三國史記》。而《三國志·魏書》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與之差異頗大,故難以相合。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歷史為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
三國史記的作者認為高句麗迅速向外擴張,先後吞併太白山東南人國和北沃沮,[23] 並擊敗鮮卑使其臣服(琉璃明王時代)。[14] 而三國史記的種種無依據的記載也深深影響了後世對於東北亞曆史的研究。[24]

國內-丸都城時期(公元3 -427年)
高句麗壁畫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並在國內附近建築丸都城和平壤城(非樂浪郡)作為衛城。公元12年,王莽強行將高句麗人編入遼西郡進攻匈奴等民族。[15] [25][17] 由於高句麗士卒脫逃,王莽怪罪於高句麗王並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又名樂鮮,仍屬幽州。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進而襲取了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26]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鴨綠江南的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19] 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27]
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和加強。公元56年,太祖王吞併東沃沮, 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28] 高句麗在這時期也開始接受其周邊國家的朝貢,[29][30] 也「遣使如漢」。[31] 與此同時, 高句麗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多次發動攻勢,意圖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32] 118年,高句麗聯合濊貊攻打玄菟郡華麗城。[33] 121年,太祖王「攻玄菟・遼東二郡 焚其城郭 殺獲二千餘人」[34] 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攻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濊貊共萬餘攻玄菟郡,但是由於扶余對漢朝的援助,高句麗的攻擊沒能取得勝利。146年,太祖王襲擾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樂浪太守妻子。[35] 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玄菟・樂浪二郡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179年,新大王傳位給故國川王。三國史記中敘述184年,故國川王親自領兵打退樂浪軍。[36] 191年,故國川王採納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員。其中包括任用農民出身的晏留、乙巴素(被任命為高句麗國相),使高句麗出現了治世。
197年,故國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繼位,遭到其兄反對,引發內亂。* 《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和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記載漢末控制遼東的公孫度攻打高句麗,『王遼東』,但後世三國史記記載公孫大敗。[37] 據三國志等記載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麗軍,攻陷高句麗都城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22] 209年,山上王遷都丸都。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22]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儉破高句麗東川王,東川王敗走,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丸都城70年後又重建,美川王即位後還都國內-丸都地區。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北部處於強勢。[38] 朝鮮半島從此進入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高句麗的對外擴張幾次招致亡國。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麗,虜走了高句驪百姓五萬多口,最後一把火燒了高句驪王宮,並將新丸都城再次變為平地。343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驪重修由於毌丘儉東征而被摧毀的舊丸都城,並於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個月後,丸都山城就再次毀於戰火。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前樂浪郡),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39]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當於憲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為高句麗國教,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40]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鼎盛時期
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個城池,1400個村莊。 好太王與遼東地區的後燕也互有征戰;並降服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大敗百濟;瓦解了伽倻;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將新羅變為高句麗的保護國(399年)。就這樣,在好太王時期,朝鮮半島形成了一個長達50年的鬆散統一局面。[41] 好太王時期,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面積已達到半島面積的1/2。北部包括今中國東北大部分,東最遠延伸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

平壤城時期(公元427 -586年)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於475年攻破百濟首都漢山城,殺百濟蓋鹵王,併吞漢江流域,使國家在半島領土的面積增加成3/4,他又吞併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萬戶,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裏,南北一千餘裏」。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的高句麗聲震央原,南北朝雙方政府都對高句麗王以樂浪地區最高領導人的冊封。但由於其擴張方向已經轉向朝鮮半島,故未見於後世的中國歷史中,而東西魏之前的高句麗在傳統的歷史圖中被標註成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491年長壽王死後,扶余被勿吉國滅亡後內附於高句麗,領土達到最大狀態。 而在朝鮮半島也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態勢。

長安城時期(公元586 -668年)
高句麗在6世紀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鬥。最後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6世紀50年代,高句麗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551年,百濟和新羅聯合開始攻打高句麗。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高句麗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麗滅亡。歷時83年。
註:唐軍攻陷高句麗長安城後,唐史學家認為高句麗長安城就是平壤城,而古籍中的平壤城更接近於國內城的衛城,而非今天的朝鮮平壤市。

6世紀末和7世紀初的戰亂
6世紀末和7世紀初,高句麗開始與隋,唐頻頻交戰。高句麗與百濟和新羅的關係在這一時期很複雜,一會兒是友,一會兒是敵。

丟失漢江流域
6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551年,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從此失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朝鮮半島中部之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
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於竊取到了人口眾多,富饒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後擴張打下良好基礎。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西界毗鄰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原王朝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樣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直接從中原王朝學到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新羅與中原王朝的直接溝通與聯盟最終使得在七世紀中期邀請唐軍赴朝鮮半島作戰,給高句麗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高句麗與隋的戰爭
隋開皇九年(589年)四月,隋平南陳統一中國本部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高句麗與隋朝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開皇十年(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隨時準備迎戰隋朝大軍。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突襲遼西的營州,激怒隋文帝,引發高句麗與隋朝第一次戰爭。隋文帝發兵攻打高句麗。但隋軍因遭大雨,運糧困難,水軍遭遇風暴,與高句麗交戰損失慘重。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發現高句麗與隋朝的藩屬突厥聯盟。導致大業九年(612年),楊廣親率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路同時討伐高句麗,但遭到高句麗的強烈抵抗,幾乎全軍覆沒。大業十年(613年)和大業十一年(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起兵反隋煬帝和高句麗投降並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使得隋對高句麗的這兩次戰役取消。大業十二年(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
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衰落,引發隋末民變。[42] 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爭也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朝鮮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
古朝鮮 辰國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前三國時代 三韓 東濊 沃
沮 漢四郡 高句麗
三國時期  伽倻 百濟  高句麗 
新羅
  唐熊津、安東等府
南北國時期 統一
新羅 安東等府 渤海國
後三國時期 新羅 後百濟 後高句麗 渤海國
王氏高麗
(中後期受崔氏政權、元征東行省控制) 雙城 東寧 耽羅
李氏朝鮮
大韓帝國
日治時期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盟軍託管時期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北韓)
* 朝鮮半島君主列表‎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和與新羅的聯盟
隋朝攻打高句麗失利後,國內發生民變而滅亡。高句麗對於繼起的唐朝仍然敵視,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九州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對高句麗的進攻起初很不成功,在無數次的戰役中失守戰略要點。[39] 在擊敗高句麗的盟友突厥後,唐與新羅聯盟。642年高句麗將軍淵蓋蘇文刺殺榮留王後,淵蓋蘇文對唐的挑釁使唐與高句麗的關係緊張。
645年,唐太宗再一次對高句麗發動進攻,但高句麗在淵蓋蘇文和安市城主(18世紀以後朝鮮的筆記小說稱其名為楊萬春)的帶領下擊退了唐的入侵。649年,直至唐太宗離世前也一直經營海軍意圖大舉拿下高句麗。[43]660年,唐和新羅的聯軍滅了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又隨後的661年—662年,唐與新羅的聯軍持續攻打高句麗。雖然唐的攻擊給高句麗帶來損失,但在淵蓋蘇文在世期間,唐和新羅一直都沒能擊滅高句麗。[44][45] 662年後,淵蓋蘇文離世後淵家族內部鬥爭給戰爭帶來了轉機。

滅亡
666年,淵蓋蘇文去世後,淵蓋蘇文長子淵男生到前方視察軍情備戰。讓兩個弟弟淵男建和淵男產留守平壤。淵男建和淵男產趁大哥不在誣陷他叛逃到唐,並逼高句麗寶藏王通緝淵男生。淵男生走頭無路,只好投靠唐朝並被唐重用。淵男生率領唐軍攻打高句麗,以期望能奪回大權。許多高句麗護城將領見到淵男生紛紛放棄抵抗。淵男生投靠唐朝成為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的重要轉折點。由於淵男生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麗軍事信息,唐朝於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麗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處俊副之,與契苾何力、龐同善率兵15萬并力以擊高句麗。詔獨孤卿雲由鴨淥道,郭待封由積利道,在百濟故地駐守的劉仁願由畢列道,新羅金仁問由海穀道,並為行軍總管,與運糧使竇義積,皆受李勣節度,河北諸州租賦悉詣遼東給軍用667年,李勣在推進途中遇到極其頑強的抵抗,推進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麗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由於新城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對於高句麗西線戰線來講是毀滅性的打擊;後薛仁貴以策略拿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領路的淵男生順利在鴨綠江附近集合;李勣等攻取扶余城後,又攻下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經過了漫長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鴨綠江邊會師。高句麗發動最後的反擊,唐軍依然繼續推進到平壤城。高句麗經過了數個月的守城,淵男產被寶藏王委派投降,但淵男建拒絕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有機會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
與此同時,在南線由於金庾信的攻勢,淵蓋蘇文的弟弟淵淨土向新羅投降。就這樣高句麗由於內部紛爭,長年饑荒和唐與新羅南北聯合攻擊下最終滅亡。
高句麗被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但遭到了新羅的反擊。新羅擁立投降的淵淨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王(史稱報德王),賞賜金姓。並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佔據。

後繼運動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大批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反對唐和新羅聯盟的運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劍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等。唐曾多次試圖在高句麗東部故地建立都督府控制此地區,但都失敗了。
高句麗滅亡後的渤海國和統一新羅唐為管理原高句麗故地而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最初是由薛仁貴來管理的。後來唐朝任命高句麗寶藏王高藏為遼東州都督、朝鮮王。寶藏王因治理無能被流放。寶藏王的兒子高德武接管了安東都督府。
安史之亂時期,高句麗遺民李正己在營州加入唐朝軍隊,後隨唐軍南遷山東淄青,在獲取對淄青唐軍的掌控權後,成為地方軍閥。這是在歸化唐朝的高句麗人中,少有的歷史名人。[46] 781年李正己病死後,其割據政權後被其後裔李納,李師古和李師道繼承。
劍牟岑最初在百濟故地漢城立寶藏王后裔安勝為王,試圖重建高句麗,並得到了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後來由於內部紛爭,劍牟岑被謀殺,安勝投靠到新羅。新羅給了安勝一片土地,讓他建立了報德國。新羅神文王滅了報德國後,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
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和他的兒子大祚榮原都是高句麗統治下的靺鞨人大將。668年,高句麗滅亡後,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並從唐朝手裡征服了原屬高句麗的部分國土。乞乞仲象去世後,713年,震國接受唐朝賜予的新國號渤海國,臣服於唐朝。渤海國打著繼承高句麗的旗號控制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和中國東北的部分地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則被新羅控制。
10世紀初,弓裔反新羅建立摩震國,史稱後高句麗。摩震國和後來取代新羅的高麗也都自稱繼承高句麗。有些高句麗人到了日本,姓武藏的人可能與他們有關,也有一武藏國。

政治體制
高句麗王位以世襲方式傳承,王以下有部落首領,稱大加、相加或古雛加,合稱為「諸加」,與扶餘國相同。王的臣僚包括沛者或對盧(即宰相)、主簿、優台、丞、使者、皂衣、先人,而諸加同樣有類似臣僚制度。諸加可支配下戶(百姓)、奴婢,數目達萬人。受支配的下戶、奴婢需向諸加供以穀物、魚鹽。
高句麗由諸加審理共論犯法案件,重罪者死,其妻沒為奴婢,竊盜罪賠償12倍。[47] 諸加也評論國政,高句麗的王有時也受制肘

社會文化
高句麗壁畫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48]。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衪有農業神的性質,從洞穴中迎出,移到鴨綠江邊國內城的木製神象,象徵水神與日神交接,東盟的高潮)陽光與水是作物生產基礎,有求豐收之意,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也有養馬,朱蒙的果下馬是高句麗的土種馬。高句麗與勿吉,鮮卑不同,不剪髮與辮髮,而是結髮為髻(與扶餘相同),這種東盟祭不是只是在桂婁部進行,五部也進行,但整個過程中主祭是國王。
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塚。高句麗有二座神廟,一是祭祀扶餘神柳花夫人)由朱蒙立祀,一是祭祀登高神(朱蒙)由大武神王立。周書/卷49中記載:『一曰夫余神,刻木作婦人之象;一曰登高神,雲是其始祖夫余神之子。並置官司,遣人守護。蓋河伯女與朱蒙雲。』舊唐書卷199上記載後世的高句麗『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49].
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後男方入住由女家準備的「婿屋(在婿屋中受辱,通過外家考驗,可結婚」,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是母系社會產品 高句麗社會雖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並不認為男女之間有染可恥。在這種風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誘"。可見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性關係隨便而不受約束,"兄死妻嫂"(如山上王續娶兄長故國川王之妻),寡婦改嫁,均屬常見。『多詐偽,言辭鄙穢,不簡親疏,乃至同川而浴,共室而寢。風俗好淫,不以為愧。有游女者,夫無常人。婚娶之禮,略無財幣,若受財者,謂之賣婢,俗甚恥之。』[50]
國王世代與絕奴部通婚,通過婚姻關係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51]

高句麗語言
高句麗滅亡之後衰亡,作為一種語言已不存在。根據中國資料的記載,與扶余、沃沮、東濊、百濟(統治階層)的語言屬於同系,在中國東北部至朝鮮半島形成扶余語系。此語言系列被認為與肅慎的語言有相當大的差異。由於朝鮮半島南部居民先於北方人民從大陸遷徙而來,高句麗語與三韓的語言在用字上也有所不同。據史籍記載,屬於夫余語系的高句麗語與屬於三韓語系的新羅語不能相通,朝鮮語就是在新羅語基礎上發展而來。
有不少人嘗試把高句麗語、百濟語及現時的日本語系諸語連繫在一起(Beckwith 2004)。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嘗試透過約140個含有高句麗詞語的地方面來重新構建高句麗語的發音。他發現:高句麗語在文法構詞方面與日語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麗人的共同源地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國遼西地區;之後這個人群的一支向東越海到達日本,而過了幾百年後另一支則向東北遷徙,形成了高句麗人。不過白桂思的這一的觀點,遭到了很多的質疑。一些學者認為白桂思對古高句麗語言的處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認為是錯誤的。《三國史記》中記載的高句麗地名大多為高句麗佔領的原百濟與濊的領地,之後更變為新羅的版圖,故亦有看法認為重構的辭彙可能事實上屬於百濟語和濊語的範疇。此外,由於資料所限,重構辭彙中有相當部份僅有孤證或少數證據支持。有的研究者認為不甚可信,從而強調新羅、高句麗、百濟三者語言間的親緣關係(金東昭),但未給出可靠依據。史書記載,高句麗與新羅語言不通,高句麗使節出使新羅需要帶翻譯。

高句麗古墓中的三足烏、龍、鳳壁畫[編輯] 三足烏、龍和鳳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龍和鳳。高句麗的三足烏文化由中國中原地區傳入。三足烏又被稱為金烏,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
高句麗壁畫中的女媧
高句麗壁畫中的神農氏[編輯] 伏羲、女媧與神農
高句麗人也崇拜伏羲、女媧與神農氏,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伏羲、女媧和神農氏位列中國史籍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52],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所崇拜的祖先神和遠古聖王。
世界文化遺產
朝鮮從2000年開始申請世界遺產名錄,當初在2003年舉行的第2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巴黎會議上準備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過由於中國的反對,未能列入。中國從2003年開始了申請,在2004年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蘇州會議上,朝鮮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麗墓葬群)和中國東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兩項獨立的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處及貴族墓26座—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 貴族墓:角抵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
高句麗舊地
高句麗建立之初所在地區曾經是漢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的漢四郡,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不久高句麗遺民和新羅聯合展開抗唐戰爭,渤海國和新羅奪取遼東半島以外的高句麗領土。
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後,自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進行北伐政策,接著渤海遺民回復到鴨綠江以南的高句麗舊地。自《舊五代史》開始,歷代正史卻將不分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並承認兩者有繼承關係。關於中國史書不辨兩個高麗的原因,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可以看出:「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 高句麗21王的譜系清晰可考,但高句麗滅亡之後幾百年,怎麼會出現一個王建的高麗來,史館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公式繼承高句麗社稷。中國各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承認高氏高句麗與王氏高麗王朝有繼承關係,但在近代隨著考據學的興盛則產生了很多爭議。
明朝以前,如契丹(遼)、金朝等的王朝仍控制有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和圖門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元朝控制鴨綠江以南和圖門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元朝失去中原後高麗王朝再次進行北伐政策、再次回復到鴨綠江以南土地。朝鮮王朝建國過程中,繼承高麗王朝的北伐政策,派兵佔領圖門江以南的女真部落。後來朝鮮王朝鮮得到明朝冊封,正式明確圖門江為朝鮮和女真的界河。
漢江流域高句麗遺址出土的屋瓦,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編輯] 高句麗遺民
高句麗遺民裡一部分變為新羅人、渤海人[53],渤海國滅亡前後和復國運動過程中部分渤海人遷入到高麗王朝境內融入高麗人。復國運動過程中被契丹俘虜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多數高句麗王族和一部分百濟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內,在洛陽北邙山一帶發掘面世的高句麗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濟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銘,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者羅振玉編成《唐代海東藩閥志存》一書。[54]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保隆認為有1/3到一半的高句麗人曾被內遷至內地,並且成為中國內地一重要的武人集團,在唐末五代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5]
高句麗王族高麗若光率領高句麗遺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56]開拓高麗郡,並建立高麗神社。[57]
高句麗史和渤海國史的現歷史定位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周書/卷49http://zh.wikisource.org/wiki/周書/卷49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http://zh.wikisource.org/wiki/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http://zh.wikisource.org/wiki/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http://zh.wikisource.org/wiki/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金史·卷一http://zh.wikisource.org/wiki/金史·卷一
以正史「二十四史」為根據,高句麗史和渤海國史同時是朝鮮半島史、韓民族史和中國東北史的一部分。
許多中國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不承認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渤海國王室雖然沒有漢化,但是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於該國絕大部份領地都在當時及現今的中國境內,且粟末靺鞨也為起源並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因此渤海國歷史應當屬於中國古代歷史的一部份。朝韓和部分日本歷史學者根據史書認為渤海國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上說大祚榮是粟末靺鞨的酋長,粟末靺鞨是從高句麗分離出來的。《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上說粟末靺鞨的大祚榮,原來附於高句麗。由於國王大祚榮是高句麗的從屬,故渤海國可說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原高句麗的大部被大祚榮這個高句麗大將佔領下來建立了渤海國,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國征服,被征服前後大量渤海王族貴族和人民逃命到自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高麗進行聲稱恢復高句麗舊地的北伐政策,收回到鴨緑江南岸。《金史·本紀第一世紀》載「金之始祖諱函普,初從高麗來,年已六十餘矣。」,由此可說金的始祖的函普來自高句麗。《金史·太祖本紀》載:1114年十月完顏阿骨打「招諭渤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1114年到1117年間據《金史》載黑水靺鞨(即女真)佔鴨緑江以北的渤海舊地。女真金國登用被遼國俘虜的原渤海貴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漢人之上。《金史》中姓「大」這個渤海國國姓的人有不少:海陵王完顏亮的母親姓「大」、大㚖、大懷貞和大興國。這都是被拉到中原的原渤海貴族(即白山靺鞨),後又併入女真金國的直接證據。[58]渤海國不是漢族史,也不是朝鮮半島史,但卻是女真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9][60]
高句麗的現代爭議
高句麗關係演化圖對於高句麗的歷史歸屬,中國、北韓和南韓的現代學者自20世紀後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
 參見
高句麗與倭的戰爭
中國本部
千里長城
百濟
新羅
唐朝
高句麗君主列表
朝鮮半島君主列表
注釋與參考資料
1.^ 【三國史記】 第三十二卷 雜誌第一 祭祀·樂「玄琴之作也, 新羅古記雲: "初, 晉人以七絃琴, 送高句麗. 麗人雖知其爲樂器, 而不知其聲音及鼓之之法, 購國人能識其音而鼓之者, 厚賞. 時, 第二相王山嶽, 存其本樣, 頗改易其法制而造之, 兼製一百餘曲, 以奏之. 於時, 玄鶴來舞, 遂名玄鶴琴, 後但云玄琴.」
2.^ 鄭欣, 劉兆偉:《論高句麗、渤海及朝鮮族傳統體育文化特點及價值》,《遼寧體育科技》
3.^ 周一良,《世界通史》, 北大出版社
4.^ Byington, Mark.「The Creation of an Ancient Minority Nationality: Koguryo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In Embracing the Other: The Interaction of Korean and Foreign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World Congress of Korean Studies, III. Songnam, Republic of Korea: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02.
5.^ 《後漢書》:「莽大說,更名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於是貊人寇邊愈甚。」
6.^ 'Mark E. Byington, "A History of the Puyo State, it's History and Legacy", p. 233'
7.^ 《三國史記》:「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無恤為太子 委以軍國之事 秋八月 王命烏伊・摩離 領兵二萬 西伐梁貊 滅其國 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
8.^ Rhee, Song nai (1992) Secondary State Formation: The Case of Koguryo State. In Pacific Northeast Asia in Prehistory: Hunter-fisher-gatherers, Farmers, and Sociopolitical Elites, edited by C. Melvin Aikens and Song Nai Rhee, pp. 191-196. WSU Press, Pullman ISBN 0-87422-092-0.
9.^ 《三國志》記載:「濊... ...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麗同」
10.^ 《三國史記》*卷13:「十年 秋九月 鸞集於王臺 冬十一月 王命扶尉 伐北沃沮滅之 以其地爲城邑」
11.^ 高句麗名稱的由來
12.^ The War of Words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China Over An Ancient Kingdom: Why Both Sides Are Misguided "In exchange, the Koguryo leaders gained Han recognition of their status, along with various prestige items and access to Han trade. Koguryo leaders were otherwise free to exercise government over their people as they wished."
13.^ 《三國史記》:「六年 秋八月 神雀集宮庭 冬十月 王命烏伊扶芬奴 伐太白山東南人國 取其地為城邑。十年 秋九月 鸞集於王台 冬十一月 王命扶尉 伐北沃沮滅之 以其地為城邑」
14.^ 14.0 14.1 《三國史記》:「扶芬奴當關拒戰 斬殺甚多 王舉旗鳴鼓而前 鮮卑首尾受敵 計窮力屈 降為屬國」
15.^ 15.0 15.1 王莽 伐匈奴
16.^ 《三國史記》卷13「三十一年 漢王莽發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強迫遣之」
17.^ 17.0 17.1 談金富軾對王莽朝記事的篡改
18.^ 《三國史記》:「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無恤為太子 委以軍國之事 秋八月 王命烏伊・摩離 領兵二萬 西伐梁貊(梁水一帶沒內附的高句麗族) 滅其國 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
19.^ 19.0 19.1 《三國史記》卷14:「二十年 王襲樂浪 滅之」
20.^ 《三國史記》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漢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樂浪 取其地 為郡縣 薩水已南屬漢」
21.^ 《三國史記》記載:"八年 冬十一月 漢以大兵向我 王問群臣 戰守孰便 眾議曰 漢兵恃眾輕我 若不出戰 彼以我為怯 數來 且我國山險而路隘 此所謂 一夫當關 萬夫莫當者 也 漢兵雖眾 無如我何 請出師御之 答夫曰 不然 漢國大民眾 今以強兵遠斗 其鋒不可當也 而又兵眾者宜戰 兵少者宜守 兵家之常也 今漢人千里轉糧 不能持久 若我深溝高壘 淸野以待之 彼必不過旬月 飢困而歸 我以勁卒薄之 可以得志 王然之 嬰城固守 漢人攻之不克 士卒飢餓引還 答夫帥數千騎追之 戰於坐原 漢軍大敗 匹馬不反 王大悅 賜答夫坐原及質山 為食邑"
22.^ 22.0 22.1 22.2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yW9Lyom56T4C&pg=RA1-PA8&lpg=RA1-PA8&dq=%E5%85%AC%E5%AD%AB%E5%BA%B7+%E9%AB%98%E5%8F%A5%E9%BA%97&source=bl&ots=BQF41kstZl&sig=xiEhSYNznQeW0RXWyTwBLL9SiTM&hl=en&ei=Xg2KSpffKpCwsgOj46HF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8#v=onepage&q=%E5%85%AC%E5%AD%AB%E5%BA%B7%20%E9%AB%98%E5%8F%A5%E9%BA%97&f=false 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 By Jiang-zuo Jian]
23.^ 《三國史記》:「六年 秋八月 神雀集宮庭 冬十月 王命烏伊扶芬奴 伐太白山東南荇人國 取其地為城邑。十年 秋九月 鸞集於王台 冬十一月 王命扶尉 伐北沃沮滅之 以其地為城邑」
24.^ 三國史記
25.^ 《三國史記》卷13「三十一年 漢王莽發我兵伐胡 吾人不欲行 強迫遣之」
26.^ 《三國史記》:「三十三年 春正月 立王子無恤為太子 委以軍國之事 秋八月 王命烏伊・摩離 領兵二萬 西伐梁貊(梁水一帶末歸屬的高句麗族) 滅其國 進兵襲取漢高句麗縣」
27.^ 《三國史記》卷14:「二十七年 秋九月 漢光武帝遣兵渡海 伐樂浪 取其地 為郡縣 薩水已南屬漢」
28.^ 《三國史記》卷14:「四年 秋七月 伐東沃沮 取其土地為城邑 拓境東至滄海 南至薩水」
29.^ 'Gina L. Barnes',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2001 Curzon Press, page 22'
30.^ 《三國史記》卷15:「二十五年 冬十月 扶余使來 獻三角鹿・長尾兔 王以為瑞物 大赦... 五十三年 春正月 扶余使來獻虎 長丈二 毛色甚明而無尾... 六十九年... 肅愼使來 獻紫狐裘及白鷹・白馬 王宴勞以遣之"
31.^ 《三國史記》卷15:「太祖王五十七年遣使如漢 賀安帝加元服,後又遣使如漢 貢獻方物 求屬玄菟。」
32.^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33.^ 《三國史記》卷15:「六十六年 夏六月 王與穢貊襲漢玄菟 攻華麗城
34.^ 《三國史記》卷15:「攻玄菟・遼東二郡 焚其城郭 殺獲二千餘人」
35.^ 《三國史記》卷15:「秋八月 王遣將 襲漢遼東西安平縣 殺帶方令 掠得樂浪太守妻子」
36.^ 《三國史記》卷16:「「六年 漢遼東太守興師伐我 王遣王子須拒之 不克 王親帥精騎往 與漢軍戰於坐原 敗之 斬首山積」
37.^ 《三國史記》卷16 「公孫度從之 延優遣弟須 將兵御之 漢兵大敗」
38.^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
39.^ 39.0 39.1 (MyGoguryeo Unknown year)
40.^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41.^ De Bary, Theodore and Peter H. Lee, "Sources of Korean Tradition", p. 25-26
42.^ 東漢外戚宦官專政隋滅與唐興
43.^ 舊唐書
44.^ 資治通鑑:卷198、卷199、卷200、卷201
45.^ 三國史記:卷22[1]/三國史記卷22
46.^ 試論唐代營州的高句麗武人集團(刊於《江蘇社會科學》2007第2期)
47.^ 朱立熙(2003),《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書局,頁13。
48.^ 高句麗人的衣食,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49.^ 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
50.^ 周書中的高句麗民俗
51.^ 高句麗人的婚俗,鳳凰網,2006年9月15日。
52.^ 《史記·三皇本紀》、《運斗樞》、《元命苞》
53.^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54.^ 高句麗遺民高足酉墓志銘考釋,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55.^ 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56.^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縣全縣、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縣東北部
57.^ 高麗神社網站,2007年3月28日驗證。
58.^ 《金史·太祖本紀》:「(太祖為都勃極烈二年)十月朔,...。召渤海梁福、斡答剌使之偽亡去,招諭其鄉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我興師伐罪,不濫及無辜也。」使完顏婁室招諭系遼籍女直。」「(收國)二年正月戊子,詔曰:「自破遼兵,四方來降者衆,宜加優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直、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己降或爲軍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爲罪。其酋長仍官之,且使從宜居處。」」
59.^ 《舊唐書·渤海靺鞨傳》:「祚榮驍勇善用兵,靺鞨之衆及高麗餘燼,稍稍歸之。聖曆中,自立爲振國王,遣使通於突厥。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里,南與新羅相接。越熹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編戶十餘萬,勝兵數萬人。風俗瑟高麗及契丹同,頗有文字及書記。」
60.^ 《新唐書·渤海傳》:「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衆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爲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外部連結
(韓國)申瀅植《高句麗史》結語 - 梨花女子大學出版部2003年9月版
高句麗歷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中國學者對於高句麗歸屬問題的觀點
走進高句麗──中韓歷史的交叉點,鳳凰網。
東北亞歷史財團駁中國東北工程 東北亞歷史財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B%98%E5%8F%A5%E9%BA%97&variant=zh-tw

台長: 阿楨
人氣(6,61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太祖王建
此分類上一篇:《大長今》

(悄悄話)
2010-10-06 19:50:03
阿楨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台評哈《雙面君王》哈到韓流1成為亞洲的好萊塢2了。其實《雙》片喜劇部分尚可!扳起臉當王就失史實失法理了!
  談起「影視史學」3,別說韓國歷史劇4失實,就連【圖博館‧影視史學】上百部的影視也多失實!
  問題是《雙》片完全顛覆了當時朝鮮史觀!
  韓國要獨立於儒家中華文化圈,當然要否定當時的韓中朝貢體系5。不只如此,還要對對東亞輸出此種去中國化6觀點,雖然儒家中華文化曾是東亞的「普世價值」。
  不就是「軟實力」7,重造「中國模式」8就是了!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29182
2014-01-23 09:14: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