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紐時網路上已將標題更改成「中國儲蓄助長美國泡沫化」,並在文末加註:中國人並未從美國經濟衰退中獲利,文章只是要討論這次金融危機是房地產泡沫及大量消費的惡果。企圖修正原先引發的誤解,將此文導到理性思考層面。該文開宗明義引用蘇格蘭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的洞見:通常只有富國借錢給窮國,但這次是窮國借錢給富國。其次借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2005年還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時的論文,說明美國人過度消費、舉債度日,而借債的對象是中國,因為中國人過度儲蓄。
柏南克當時並未提出解決辦法,只建議耐心等待,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終會過去。他可以說是先知,能預見問題的嚴重性。只時沒有想到,現在這個問題演變成這次金融海嘯的原因。他也成為關鍵的當事人,亟思解決之道。
借錢上癮 美佬像煙毒犯
金融海嘯由次貸風暴、二房危機引起。房地產泡沫及不合理的過度消費,是資本主義發展漫無節制的後果。怎麼會跟中國有關?背後的邏輯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大量入超,美國消費太多中國廉價商品。中國賺取巨額美元順差,累積近兩兆外匯存底,有一兆美元買了美國國債,使美國壓低利率,也因此造成貸款成本超低,資金流動氾濫。
過度消費和低利率的惡性循環一直沒有終止的跡象。紐時文章說「美國現在才知道,靠從外國借來的資金無法支撐過度消費的生活,即便如此,也很難解決問題。甚至為了減緩金融危機扶持經濟,現在反而要從外國借更多錢。」文中也引曾想立法提高關稅以懲罰中國的參議員葛蘭姆的話說:「美國現在如同煙毒犯,沒有人想戒除毒癮。」
代罪羔羊 美今找上中國
人性遇到災難後,總會找藉口卸責。現在美國就怪罪中國一直不肯遵循浮動匯率制度的自動調整機制:順差就應該要升值來減少出口,增加進口,以平衡貿易。多年來,人民幣一直採釘住美元的方式,雖然人民幣略微升值,但杯水車薪無法改變大局。因此惹火美國,這也是意料之事。2001年諾貝爾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倒是持平公允的說:「美國一直試圖找代罪羔羊,1980年代歸咎日本,今天則怪罪中國。」
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也幫中國講話,他指稱,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百害而無一利」。中國相對是比較貧窮的國家,維持穩定的匯率制度,發展經濟,全世界都同蒙其利。
貨幣戰爭 亞洲國家應合作
另外,中國也記取1985年廣場協定(Plaza Accord)的教訓。廣場協定簽訂後,不到3年,日圓兌美元升值達50%,日本製造業大受打擊,美元資產卻因此大幅縮水,金融受到美國控制,陷入長期經濟危機。因此緩慢升值,成了中國奉行的政策。在台灣,我們不用管美中的「貨幣戰爭」。
但平心而論,歐元上路10年了仍未成氣候。長久以來,美元因為是世界通用貨幣,美國貿易財政雙赤字,印鈔票解決,也沒引起通貨膨脹,享有世界上的許多利益。現在美國金融海嘯拖累全球,全世界可以說都被美國綁架了。
如果亞洲國家能通力合作,成立強大的亞洲經濟體,發展一個穩定的貨幣新單位,華元或亞元,超越美元、歐元的世界地位,讓該貨幣成為原油計價單位,各國外匯存底的儲存單位,未來的世界應該會更美好。
美財部改口:中國未操縱匯率【聯合報張宗智09.04.17
美國財政部15日公布全球貨幣政策報告,數月前在任命聽證會批評中國操控匯率的美國財政部長蓋納,15日在報告中改口表示,中國已「採取提升匯率彈性的步驟」,未再點名任何國家操控匯率,也不再批評中國操控匯率。
不過,蓋納仍重申美國認為人民幣值被低估的立場。
美國財政部近日依法送交國會一份探討美國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的報告,列舉包括中國與台灣在內等21個與美國經貿關係密切的經濟體財經狀況。
財政部報告在中國的部分,一開始就稱許中國面對這波經濟風暴,採取了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內部成長,也有助全球景氣復甦。中國已採取提升匯率彈性的步驟,中國官員在今年元月也再度保證要落實較大的匯率彈性,人民幣自去年6月至今年2月,也已升值了16.6%。
在台灣的部分,這份報告一開始就指台灣在去年下半年,貿易流通大幅下滑,也是亞洲國家中,受到全球需求下滑影響最嚴重的經濟體。
份報告也提到,台灣當局採取包括發送消費券等振興景氣的方式,企圖擴大內部消費,但消費券僅能增加短期消費,「台灣的經濟成長,依然十分仰賴淨出口。」
被指將出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前共和黨國會眾議員、前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李奇(Jim Leach,愛阿華州),15日就匯率報告對本報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非常重要,需要經營,點名中國操縱匯率沒有助益。
派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拉迪(Nicholas Lardy)對本報說,美國這次不可能點名中國,中國的經濟振興計畫對美國有利,而且人民幣在15個月來大幅升值20%以上,這是美國的勝利。
(楨:唱雙簧)
IMF:人民幣實質遭到低估【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2009.04.17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史特勞斯卡恩16日預測說,美元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呈現相當的彈性,未來仍將維持世界參考貨幣的地位。他並且表示,人民幣「實質遭到低估」。
史特勞斯卡恩16日在華盛頓全國新聞俱樂部發表演說,他在答覆有關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時說:「美元沒有理由不能繼續扮演世界參考貨幣的角色。」他說:「有很多理由讓我相信,在危機結束之後,我們仍將處在一個由美元扮演相同角色的體系。」還說:「更令人訝異的是,美元在危機中的表現非常出色。」
史特勞斯卡恩說,如果兩年前有人告訴經濟學家會發生這麼大規模的危機,源於美國的龐大不良資產會重創全球經濟,然後問他們美元會有什麼的後果,所有人一定都會說美元勢必崩潰。
他說:「這樣的結果並未發生...... 可見在動盪的時機中,人們依舊對美國經濟的前途有信心。」
當詢及人民幣的幣值問題時,史特勞斯卡恩說,人民幣「實質遭到低估」。然後又說,中國政府的經濟振興措施應能協助解決人民幣的問題。
他說:「中國的成長動能逐漸從出口轉向內需的成長後,我預期人民幣匯價會重新獲得評估。」
中國操縱匯率? 龍永圖槓克魯曼【聯合報09.05.13
新一代經濟學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前天北京「非凡財富克魯曼中國周」上演講,聲稱中國巨大貿易順差,是政府干預的結果;隨後演講的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強硬反駁,表示中國不應因貿易順差多受到指責。
「證券時報」報導,克魯曼認為,中國巨大貿易順差,並不完全是比較優勢的結果,而是由政策原因造成;如果減少官方對人民幣匯率干預,赤字不會這麼大。中國應盡力減少貿易盈餘,因為整個世界不太可能再繼續接受中國現在這麼大的貿易赤字。
龍永圖反駁說,一個國家不能因為有比較大的貿易順差,就成為國際指責的對象。中國的貿易順差是一種合法的順差,中國一直試圖增加進口,擴大內需減少貿易順差。
克魯曼辯稱,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並且保持一個相對弱幣的地位,這是中國貨幣政策的結果,「美國財政部每次說到中國沒有操縱匯率的時候,都是在撒謊」。 龍永圖再駁,世界各國中,有些實行自己的貨幣不可兌換,有些決定不開放自己的資本市場。中國的目標是想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體系,這種體系改變後,人民幣變成自由兌換的時候,才會有一個真正全球公平的自由貿易。
克魯曼認為,中國央行把蒐集起來的外匯購買外國的國債,非常奇怪的,他懷疑中國的外匯政策有問題。
龍永圖第三度反駁說,「我同意克魯曼先生講的中國出口大量的商品,換取一些美元,然後又買美國的國庫券,是很奇怪的現象。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主要是因為全球金融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我們現在還暫時沒有力量去改變」。龍永圖認為,中國可能在今後幾年都不會實行人民幣匯率自由兌換,這是出於防範匯率風險的需要,「不選擇自己貨幣進行自由兌換的國家,就是操縱匯率嗎?」
克魯曼:有生之年看不到人民幣國際化【朝鮮日報記者崔有植09/05/12
「我認為人民幣在我有生之年,可能難成為國際貨幣。」「中國為何把巨額貿易順差用在不能創造投資利潤的地方(購買美國國債)?這一點無法理解。」
11日在北京舉行的演講會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抨擊了中國的經濟政策。應中國民生銀行邀請訪華的克魯曼當天面向中國經濟專家、企業家和教授等人發表了兩次演講,同時面向轉播演講的新浪網等門戶網站舉行了記者會。
克魯曼在記者會上就人民幣國際化的提問表示:「這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他說:「歐元歷經很長的歲月才成為歐洲統一貨幣,但作為國際貨幣,現在還無法同美元相提並論。人民幣國際化也需要經歷漫長的歲月,可以斷定,我此生很難看到人民幣國際化。」
面對經濟大師 龍永圖硬氣十足【聯合報記者陳東旭09.05.13
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對槓,雖未爭的面紅耳赤,但各持己見、毫不退讓,看得觀眾目瞪口呆。龍永圖面對全球經濟學大師的不怯場、反駁得頭頭是道,讓很多大陸民眾拍手叫好。
今年六十六歲的龍永圖,早年擔任外交官,受前中共副總理吳儀提攜,轉進對外經貿部(商務部前身)從事經貿工作,擔任大陸入關、世貿組織的首席談判代表。
大陸入世談判波折不斷,龍永圖除得應付外國人的得寸進尺,還得面對大陸內部的質疑聲浪。龍永圖為讓民眾了解入世的重要,編了「趣說WTO」,用生動的比喻、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告訴各界。現今大陸九年級的教學課本,即把世界貿易組織與談判代表龍永圖列為教材。
龍永圖豐富的學養,讓他底氣十足,面對外國人指控時,毫不客氣地反擊回去。一年多前,中國產品迭被外國「妖魔化」,龍永圖高調反擊:「我就不相信他美國能夠找到替代中國製造的企業。他可以向別的國家買東西,但是你買不到像中國這樣質優價廉的東西。」
龍永圖不僅對國外高分貝,對大陸內部現象也毫不掩飾他的態度,去年六月他到廣東增城,談到釘子戶問題時說:「對待刁民,政府要硬氣,不要被挾持。」引發譁然,但龍永圖的「刁民論」,確實說出許多人心聲。
台灣民眾對龍永圖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四月蕭萬長副總統參加博鰲論壇時的一幕插曲,台灣某平面媒體說蕭萬長是花了廿五萬美元才得以坐在第一排等禮遇,龍永圖大怒,痛批台灣媒體低水平,「以後台灣媒體如何面對國際社會,如何成為有信任的媒體?」圍繞他身旁的台灣記者,聽得面面相覷,回不上話。
克魯曼:中國操控匯率 是麻煩製造者 【朝鮮日報記者金載坤09/05/13】
「中國巨大的對美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是由操控人民幣匯率造成的。」
「美國的貿易逆差如此之大,緣於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美國人花錢太多。」
正在訪問中國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12日就中國的對美貿易順差和全球金融危機解決方案提出一些意見後,中國專家對此予以反駁,雙方展開激烈爭論。
克魯曼當天在上海發表公開演講時表示:「很多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感到憤怒,不會再容忍中國繼續保持如此龐大的貿易順差。」他表示:「過去都是貿易順差國幫助逆差國,但這一原則現在已經被打破了。」他還將中國稱作「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克魯曼前一天在北京發表演講時也表示:「中國的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中國政府政策(操縱人民幣匯率)造成的。」
他就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法表示:「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大多是短期措施。中國應該減少順差並擴大內需。」他還就產業結構高度化戰略提出消極看法,他說:「韓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轉變成創造高收益的產業國家花費了數十年時間,考慮到這一點,中國也需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做到這一點。」
對此,中國專家立刻予以反駁。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當天表示:「GDP佔世界總量四分之一的美國才應該為拯救世界經濟承擔最大責任。而歐巴馬的救市計劃是優先採購美國產品(Buy American),這說明什麼呢?」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周林表示:「即使是人民幣走強的2006年至2007年,中國貿易順差也是持續上升。貿易順差並不一定取決於匯率政策。」
此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於11日在克魯曼發表演講後舉行的討論會上表示:「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均衡現象源於美國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美國消費者的過度消費。」經濟官員出身的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也表示:「中國並不想繼續保持龐大的貿易順差,目前正努力擴大進口和內需。」
胡錦濤:中美共抗金融危機【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2009.06.03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昨(2)日接見美國財政部長蓋納時表示,中方對美國經濟及歐巴馬政府處理金融危機的做法很有信心,並承諾北京將與華府共同對抗這場全球危機,這等於是給蓋納和歐巴馬投下信任票,並確立美中國際合作的態勢。
新華社報導,蓋納此行最重要成果,就是美中雙方就首輪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重要共識,兩國定於7月下旬在華盛頓舉行,對話的重點包含雙方近期和長期戰略利益,範圍涉及雙邊、地區和全球議題。
胡錦濤接見蓋納時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是兩國加深了解、互信與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雙方密切配合,加緊工作,精心準備,確保這次對話取得成功,並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健全和完善這一機制,為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美方將原有的美中戰略對話,連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兩者合而為一,成為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美方是由蓋納與國務卿希拉蕊領銜,中方由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及國務委員戴秉國負責。
法新社報導,蓋納昨天向媒體表示,在首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中,能源將是核心議題,兩國將討論如何發展替代能源,並提高能源效率。
蓋納說:「全世界都會看我們怎麼一起做,看我們如何解決全球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我們是這個星球上能源使用最密集的國家。兩國共同做出的判斷,將奠定更加能源效率與未來低碳成長的基礎。」
蓋納昨天拜會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時指出,美國希望加強與中方在貿易、提高能源效率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合作,並共同致力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
路透報導,蓋納透露,中方高層對美國政府挽救經濟的做法形同投下贊成票,北京當局了解,龐大預算赤字是暫時性的必要措施。
蓋納說:「對於美國經濟的彈性與動能,我在中國這裡真的感到(中方)有很大的信心,是合理的信心。」
【中國銀行】
三大陸銀淨現金量 名列世界前茅>中時08.12.31
在全球金融風暴下,「現金為王」已成普遍共識,現金流成為衡量企業實力的主要指標。據調查,在以市值計算的全球百大企業中,只有廿九家擁有淨現金,而中國的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三大銀行的淨現金量,則名列前四名。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投資之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淨現金量一千零六十億美元位居首位,引人注目的是,緊隨其後的三家企業都由中國的銀行。
中國銀行(BOC)、中國工商銀行(ICBC)和中國建設銀行(CCB)的淨現金量分別為一千零一十億美元、八百九十億美元和八百二十億美元。對於金融機構擁有大量淨現金,一名分析師認為,「銀行明顯在囤積現金」。
另一方面,法國《經濟論壇報》指出,這場金融風暴已改變了全球銀行的排行榜。按市值排行,目前全球最大的六家銀行中,有三家是中國的銀行,另有兩家美國銀行和一家歐洲銀行。
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以一千七百八十二億美元排行第一,而建設銀行排行第二,坐擁一千三百零二億美元,中國銀行則有一千零九億美元,排行第六。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排名第三,英國匯豐銀行排名第四,美國富國銀行排名第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三家中國銀行市值最少,但淨現金保有量卻最高。
大陸銀行 排名上升【工商時報09-02-09楊泰興
金融風暴打亂了全球銀行的市值排名,過去經常名列前茅的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名次大幅下滑,而大陸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業則佔據現在市值排行前3名,中國交通銀行也首度擠入前10名。
據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報導,由於金融危機,全球銀行排行重新洗牌,過去佔據主導地位的銀行排名下滑,以今年2月市值為準,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甚至跌出10名外。
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前10名銀行依次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英國匯豐銀行、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美國富國銀行、西班牙國際銀行、日本三菱UFJ銀行、美國高盛公司、中國交通銀行。
報導指出,所有大銀行在此次風暴中無一倖免,市值幾乎都下降;且這次金融風暴受創銀行最大特色是,「業務凡是涉及投資銀行業務越多者,受創越嚴重,涉獵越少且儲蓄和信貸業務又擴大的銀行,成績越好。」
在美國各大銀行中,摩根大通銀行顯然未受收購貝爾斯登公司的影響,它和富國銀行仍在十名之內。反而是過去領先的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已落於10名之後。
分析家表示,儘管市值目前仍是衡量銀行大小最為主要的指標,但銀行的強弱要看盈利能力和業務佈局。中國的金融業雖市值驚人,但這不代表中國銀行業沒問題。
花旗目前縮水近半,但其業務非常均衡,中間業務收入較大,而中國銀行業去年雖然仍是獲利,但銀行仍偏重於信貸業務。就國際化水準而言,花旗集團有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海外的業務,而工商銀行確有95%以上收入來源於中國本國,遠遠不如國際大行。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表示,這說明中國銀行業跟國外成熟的金融機構仍有很明顯的差距。「不過,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的確在提高。」
郭田勇談中國大陸銀行業排名突出:防止出現“虛胖”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4-03 張達智/整理
針對有媒體報導說“中國大陸三大銀行現在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賺錢的銀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大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3日表示,西方各大銀行在金融危機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這使得中資銀行在國際銀行排名中地位更為突出。從經營的內核來看,中國大陸銀行業要防止出現“虛胖”情況,這點恐怕跟西方的銀行相比仍然是有差距的。
據大陸中新網報導,郭田勇是在3日上午接受中新網視頻專談,解讀G20峰會的意義、影響與成果做上述表示的。
郭田勇首先稱“應當說還是符合這個情況的”。他指出,中國大陸這幾年銀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危機中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一直保持很高的業務增長。而西方各大銀行,無論是花旗、滙豐,這些在危機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損失。一方面有些銀行甚至被分拆,業務出現分拆,同時股票價格大幅度下降,所以就導致它的市值大幅度縮水。這種此消彼漲的情況使得中資銀行在國際銀行排名中地位更為突出。
郭田勇還指出,雖然中國大陸銀行業表面上非常大,但從經營的內核來看要防止出現“虛胖”情況,這點恐怕跟西方的銀行相比仍然是有差距的。
郭田勇繼續分析稱,中資銀行還有很多處在粗放型的經營階段。盈利多規模大是得益於中國大陸整體經濟增長率這些年非常快的經濟大背景。但在金融創新上,金融產品開發上,包括金融服務的改善上,可能工作做的並不到位。社會上各方面對金融服務領域、對銀行提出的質疑還是非常多的,這也反應了銀行業未來應該在產品創新和服務改善上還是要進一步來提高。而且國際大銀行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值得中國大陸銀行業學習的。
陸銀去年賺2.8兆 笑傲全球【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 2009.04.14
大陸銀行業去年大賺,稅後淨利達人民幣5,834億元(約合新台幣2.87兆元),較前年成長30.6%。亮麗業績之中,人行官員表示,經濟周期、人民幣逐步可兌換及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將是銀行未來三大考驗,考驗銀行控制風險能力。
人民日報報導,去年大陸銀行業共實現人民幣5,834億元的稅後淨利潤,資本報酬率達17.1%,預計比全球銀行業平均水準高出7個百分點以上,全行業利潤總額、利潤增長和資本報酬率等指標都列全球第一。
在大陸已上市的14家銀行中,工商銀行堪稱「賺錢大王」,去年稅後淨利達人民幣1,112億元,占全體銀行淨利的五分之一。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則拿下「業績進步王」寶座,去年淨利達人民幣125億元,較前年大幅成長127.61%。
報導指出,去年國際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大陸銀行業能獨樹一幟,與近年加快銀行業改革有關。截至去年底,大陸有193家商業銀行的資本適足率符合標準,達標銀行資本占銀行總資本比重高達99.5%。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副行長易綱日前在一場論壇上則認為,大陸銀行業未來還要面臨經濟周期、人民幣逐步可兌換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三大考驗。銀行風控體系能否控制風險,要經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
易綱認為,要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需要滿足產權清晰、自由競爭和完善退出機制等方面要求,現在離這種狀態還比較遠。實現利率市場化還要滿足一個條件,即匯率要實現市場化,目前實際上是人民銀行承擔了大部分匯率風險,能否放開所有的子體系是需要考量。
工行客戶存款 全球最多【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 2009.04.14
據新浪財經報導,截至今年3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的客戶存款餘額超過人民幣8.9兆元,折合新台幣約44.5兆元,比年初增加約人民幣9,500億元,一舉超越歐美日等國銀行,成為全球客戶存款第一的商業銀行。
若計入金融同業存款,工商銀行的存款為人民幣9兆7,825億元,更遙遙領先全球金融同業。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目前全球的銀行都開始重新審視存款業務的重要性,並出現向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回歸的趨勢下。
過去幾年,歐美和日本的大型銀行透過不斷互相兼併擴充,使得其資產和存款迅猛增加。目前美國銀行業存款第一的摩根大通銀行,就在收購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後,存款才達到創紀錄的10,093億美元。
報導指出,相對的,工商銀行基本上是以「內生性」發展為主。因此,工商銀行能成為全球存款最多的商業銀行,更令人側目。
分析人士指出,以工行為代表的中國商業銀行客戶存款的穩定增長,是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財富持續積累的真實反映。相較於其他總體經濟指標,客戶存款的增加,更能直接地體現該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狀況,反映所在國居民和企業財富收入與現金流量的增加。
工商銀行除存款餘額高居全球銀行之冠,工商銀行還擁有龐大的客戶群體。目前工行的企業客戶數量達310萬戶,個人客戶更達到1.9億,幾乎相當於英國、德國和法國三個國家的人口總和。
美學者:紐約倫敦 面臨滬港挑戰【聯合報09.05.15
曾任美國商務部副部長的耶魯大學教授傑弗瑞.賈登,十三日在倫敦「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全球金融中心正向東方轉移,紐約和倫敦兩個金融中心,正面臨以香港和上海(稱之為「滬港」)合作形式出現的競爭,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賈登認為金融重心向東方傾斜,具重大意義。
賈登指出,經過金融危機後,紐約和倫敦都花很多年來恢復元氣,兩座城市的市政預算赤字將非常龐大,預計兩座城市都要將加強金融監管,意謂政府隨意干預將增多,從而增加在這兩座城市經營的成本和難測性。
他指出,未來幾十年,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賈登認為,中國擁有數家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銀行,資本都很充裕,中國還擁有許多大型企業,和即將在香港和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新銳企業。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率仍高於百分之六(而美英是負增長),因此,在擺脫金融危機後,中國將較美國或英國更強大。
他認為,中國沒有華爾街或倫敦金融城那麼複雜,但考慮到複雜和不透明證券產品導致的混亂,一個更簡單的體系,有其自身的優勢。
他說,中國可望從加強香港與上海的聯繫入手,發展全球金融中心。
北京可以宣布,上海和香港將實施一套共同的監管措施,並將招募一些全球最好的金融家支持其監管架構。
此外,如果中國大陸繼續質疑美元的主導地位,認為有必要換一種貨幣體系,其他國家可能別無選擇,只能聽從並逐步採取行動。美元衰落,將映射出人民幣走強,這將保障「滬港」的突出地位。
朱民:大陸要做最大金融市場【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安妮 2009.07.04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表示,全球銀行業正處在「冰火兩重天」,中,美、英、日系銀行直接遭金融海嘯撞擊,但今年底,大陸銀行業資產規模預計可達人民幣80兆元(約新台幣385兆元),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朱民3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經濟60年論壇」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打擊了美國、日本、英國等老牌金融中心地位,但大陸金融業卻因涉入有毒資產較輕,加上大陸宏觀經濟還算健康,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中行在2007年統計,全世界1,000大銀行總資產約68兆美元,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是62兆美元,全球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面值是596兆美元,但隨著金融危機的去槓杆化,如果2007年是頂峰,那麼金融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中行估計,在金融海嘯後,全球1,000大銀行資產將縮減15%,全球股票市值縮減30% ,金融衍生產品名義交易縮減50%,甚至全球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對沖基金都會倒閉。
朱民說,儘管全球的金融格局正隨著金融危機洗牌,不過,中資銀行的發展,還是大有可為。特別是大陸正在實施人民幣4兆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對於銀行承作貸款、消費金融,帶來很大空間。
此外,這次危機也給大陸銀行開了一個新的空間,讓中資銀行可到海外去收購,「和十年前相比,去年流進來的FDI增長十倍,但流出去的CDI(China direct investment)卻增長了100倍」。
他預估,今年底大陸銀行業資產規模,有望達到人民幣80兆元規模,屆時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銀行業市場。
全球銀行市值前三強 陸銀全包2009-07-20 工商時報 黃怡錦/綜合報導
法國「財經周刊」最新一項統計至今年6月底的全球銀行市值排名資料顯示,由於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受到全球金融風暴重創,使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市值躍升為全球前3大。
次級房貸引發全球市場流動性危機之前,2007年6月底時全球銀行市值排名,花旗集團、美國銀行與匯豐控股皆以逾2,150億美元,分占前3名。
然而,在歷經次債、金融海嘯之後,法國「財經周刊」近日發布統計至今年6月底,全球銀行市值的排名,中國工商銀行以2,570億美元市值,在全球各大銀行集團中勝出;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則分別攻占第二、第三名。
與前年6月底相比,全球排名前15大的銀行集團市值總額,截至今年6月底的縮水幅度為28%;當時市值逾1,000億美元的銀行集團有13家,今年則只剩下6家;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花旗集團市值從2,560億美元,降低到只剩145億美元、匯豐控股市值縮水幅度也達到二位數的32%。
法國「財經周刊」分析,金融與經濟危機重創歐美大型金融集團獲利,使全球銀行市值排名出現變化。觀察前年6月底與今年6月底全球15大市值銀行的排名變化,瑞士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已經跌出前15名之外,高盛集團、瑞士信貸等則為新進榜者;此外,中國交通銀行也以593億美元市值,排名全球第十三位。
【美國銀行】
歐美銀行 掀起國有化旋風【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09.02.24
全球金融海嘯持續發威,歐美銀行幾乎全面沈淪,以致銀行國有化成為八大工業國會議議題,顯示歐美有志一同,決心推動銀行國有化,美國甚至決定從25日起,針對要求紓困的銀行進行「壓力測試」,為銀行國有化預作準備。
美國財政部、聯邦準備理事會、聯邦存保公司和其他主管機關23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美國政府會確保銀行擁有足夠的資本與流動性,足以融通經濟恢復成長所需信用,美國政府在金融艱困期間,堅決支持銀行體系。」
這項聲明證明美國政府保證會對大銀行挹注額外資金,以免大銀行倒閉,也顯示美國政府要開始評估檢驗,判定大銀行是否擁有足夠資本。
需要額外資金,卻無法向民間籌募的銀行如果通過所謂的「壓力測試」,證明銀行擁有足夠資金,能夠熬過更嚴峻的經濟環境,就可以用「強制轉換特別股」的方式,取得公共資金,這種特別股只有在有需要時,才會轉換成普通股。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即將宣布壓力測試的細節,預期此一測試可以判定哪家銀行擁有額外的緩衝資金,可以熬過更艱困的經濟氣候,未能通過測試的銀行會得到政府額外的金援。
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上周股價暴跌,起因就是傳言政府可能把持有的兩家銀行和另20多家銀行的特別股,轉換為普通股,變成過半數落入政府手中,形成國有化。
據說花旗集團高級主管也已經討論利用國有化擺脫困境的作法。
除了美國,歐洲大國政府上周也紛紛宣示計劃接管艱困銀行。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20日表示,如果任何金融機構爆發債務違約事件或倒閉,各國政府就應該準備接管銀行。
義大利總理貝魯斯康尼表示,八大工業國上周討論過銀行國有化問題。德國政府上周核准一項草案,為接管房貸銀行Hypo鋪路,可能準備推動1930年代以來第一件政府接管銀行的案例。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已接管北岩銀行和Bradford & Bingley兩家銀行外,還持有蘇格蘭皇家銀行過半數股權,也是駿懋銀行最大股東。
美國和歐洲國家一樣,銀行國有化呼聲最近才突然出現,著名經濟學家羅比尼、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杜德、參議員葛蘭姆、前Fed主席葛林斯班紛紛表示,銀行國有化是解決銀行危機的方法。
其實聯準會的這番舉措,應是可以預期得到的。自從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政府各種挽救金融及經濟振興方案陸續推出後,馬上要面臨的就是財務融通的問題。一般而言,政府財政融通的資金來源有三:其一、租稅融通,亦即加稅,但在目前經濟衰退的情勢下,美國政府不會笨到以加稅犯眾怒來取得資金;其二、公債融通,這是美國政府常採行的方式,尤其是前些年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經貿大幅改善,外匯存底快速增加,所持有的外匯中有相當高的比重以美國政府公債保有,因此美國的財政赤字其實是靠外國政府融通,因而沒有總體教科書上所謂的國內資金排擠效果(發行公債使國內資金流向政府部門,而使民間可貸資金減少,引起國內利率上升);其三、貨幣融通,亦即直接向央行(聯準會)借貸,或是由聯準會購買政府債券,變相地由聯準會印鈔票給政府救經濟。通常聯準會不樂意以這種方式融通政府財政,因為以聯準會做為中央銀行的立場而言,通貨膨脹的防範畢竟是首要任務,因此美國政府的財政融通鮮少以此方式為之。這也正是何以3月18日聯準會的宣布,立刻引起全世界一片嘩然。
美國政府或聯準會出此「下策」,表面上不得不然,其實有其高明之處。所謂不得不然,是因為中國、印度、俄羅斯等以出口為成長導向的國家,在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出口成長減緩甚至衰退,外匯累積隨之成長趨緩甚至外匯存底減少,使美國政府公債的海外銷售難以為繼,沒有海外金主的供應,只好自求多福,轉請聯準會融通了。至於高明之處,則是此次的貨幣融通,以印鈔票的方式救經濟,將有一舉數得的效果。
誠如前面所述,聯準會購買政府債券(即已收歸國有的二房之長期擔保債券),將使美國長期利率維持低檔甚或下跌,導致美元疲弱。美元疲弱則對美國的出口大有幫助。歷史經驗顯示,在2007年中至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期間,美國曾創下連續10個月出口持續成長紀錄,成為當時經濟成長重要貢獻因素。所以表面上美國政府不像瑞士政府日前明白宣示要調降瑞士法郎幣值一樣,引發國際間匯率戰(currency war)的疑慮,但美國聯準會大量注資使利率降低,從而促成其幣值貶低,實質上也是以貶值作為提升出口及帶動成長的工具。
目前許多經濟學者仍擔心全球是否步入通貨緊縮,印鈔票救經濟所帶來的物價上升效果適足以抵銷通貨緊縮壓力。面對這一波又急又猛的全球經濟大衰退,各國政府都已奉行凱因斯的主張,甚至幾近瘋狂地增加政府財政支出。然而很有趣的是,在美國扮演救世主的,很可能還是聯準會。看起來有點奇怪,其實這只是對症下藥而已:美國此波不景氣是肇因於次貸風暴及金融海嘯所致之流動性問題,解決流動性問題的根本主角當然非聯準會莫屬。
聯準會以1.2兆美元購買美國政府長期公債及房利美與房地美所擔保之房貸債券,預料將會產生一舉數得的效果:提供流動性於金融市場、提供資金來融通政府財政、壓低幣值來提升美國出口競爭力及促進經濟成長、化解通貨緊縮壓力,回復民間投資信心。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情況與美國不同,不宜以印鈔票來救經濟。因為目前國內銀行業整體而言,並沒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甚至錢滿為患。大量印鈔票會導致台幣貶值,表面上貶值會提升出口競爭力,但因為貶值同時會使台灣進口的重要設備、關鍵零組件及原材料成本上升,從而抵銷貶值對出口競爭力的幫助;此外,台灣目前也沒有嚴重的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的現象。因此美國聯準會可以印鈔票救經濟,我們則不宜東施效顰。
避免成為美國「五鬼搬運」與「金蟬脫殼」下的犧牲品【工商時報社論09-04-14
美國為了拯救本身的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自去年第四季起便大幅擴張公共支出,而挹注公共支出的唯一財源便是大量發行公債。據報導,3月份單月以及2009會計年度上半年(去年10月到今年3月)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均創同月與同期的歷史新高。此種大膽的舉債動作,不啻是由美國政府「做莊」,公然實施「五鬼搬運法」;如果未來再以「金蟬脫殼法」,來處理龐大的赤字,則對國際經濟與金融所可能造成的衝擊,思之不免令人不寒而慄。
美國3月份聯邦預算赤字達1,923億美元,比去年3月高出近三倍;累計2009年度上半的赤字總額達9,568億美元,也創上半年度的新高。歐巴馬政府更預估全年度赤字為1.75兆美元,比2008年度的4,548億美元亦高出三倍。另外依據國會預算署3月時的估計,歐巴馬政府的預算方案將在未來10年造成9.3兆美元的赤字。美國政府當局對此則不以為然,仍深信未來一旦經濟復甦,稅收自然增加,而政府用於刺激景氣與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亦會減少。這當然是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否能夠如願,還要觀察中、長期間景氣循環的軌跡。然而純粹就金融面來看,預算赤字激增,即代表政府對資金的需求增加,理論上將使市場利率大幅上升,對此美國政府的因應措施便是由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來「印鈔票、買公債」。至於外國投資人(包括外國央行)是否會擔心美國的赤字規模過大,而停止或降低美國公債的買進?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默斯說得好:由於投資人以美國公債為「安全天堂」,反而使公債的需求增加。
觀察美國這套政策,不禁令人聯想到我國已故經濟學大師蔣碩傑先生在20多年前提出的「五鬼搬運法」與「金蟬脫殼法」。蔣先生當時曾撰文指出:如果銀行發行貨幣去放款,就等於銀行幫助借款人施展「五鬼搬運法」搬運別人(存款人)的財物,來供借款人使用,此無異「竊盜」行為。對照當前的情況,所不同者在於並非由銀行來扮演「五鬼」,而是由美國政府擔綱演出;所「搬運」的標的,也不只是美國民眾的存款,還包括外國政府的外匯存底與民間資金。美國所仰仗的是美國在全球經濟體系的地位及美元的國際流通能力,迄今仍無可取代;而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仍驚魂未定之際,美元資產仍被認為是相對較安全的避險標的。再加上美國擁有國際「鑄幣權」,由Fed以擴張信用來壓低美國公債的殖利率,使外國政府與投資人須以較高的價格來購買美國公債,讓美國政府能夠取得廉價的資金,用來擴大公共支出,從而刺激美國經濟復甦。
「五鬼搬運法」的名稱固然不雅,基本上仍屬於「願者上鉤」,畢竟美國政府並未強迫他國購買美國公債。但接下來的「金蟬脫殼法」,則對國際經濟乃至於個人財富的衝擊卻不可忽視。蔣碩傑當時是以此來比喻「通貨膨脹政策」的影響,即由於物價上漲,使債務人所負擔的實質債務減少,形同「金蟬脫殼」,而存款人則成為「金蟬脫殼法」下的受害者,因而造成財富分配的不均與社會的不穩。以當前美國的情況來看,則「金蟬脫殼」的方式不僅有「通貨膨脹」,還有「美元貶值」。如果在美國政府積極擴張財政支出的刺激下,經濟順利復甦,屆時通貨膨脹率自然會比現在高出許多,加上Fed必然調整貨幣政策,市場利率因而回升,公債價格則反向下跌,於是現在買進高價公債的投資人(包括外國央行)便要吃虧。同時經濟復甦後,政府稅收增加,公債發行減少,於是美國政府可以用較低的價格來買回(償還)公債。如果天不從人願,景氣並未順利回升,政府必須持續擴大支出,則公債價格終將重跌,同時還會引發美元貶值。如此一來,現在以高價格、高美元匯率買進美國公債的外國投資人,將會承受價格與匯率的雙重損失;而擁有外國資產的美國企業或個人,將因美元貶值而得利,美國政府亦可間接受惠。兩大法寶巧妙運用,順利完成「金蟬脫殼」,可謂不亦快哉!
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資本主義所主導的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原本就是一片殺戮戰場,因此不必以「道德」的角度來評斷財金政策的是非,而應以長期的綜合影響為考量。美國這套政策固然在短期間對經濟復甦有利,但長期間終將侵蝕美國經濟與美元在國際間的地位。最近已有不少國家倡議用其他機制來取代美元的「國際準備貨幣」地位,雖然時機尚不成熟,但也代表一股反思的力量正逐漸抬頭。台灣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固然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至少要注意避免成為「五鬼搬運」與「金蟬脫殼」之下的犧牲品。
投資界三巨頭 齊唱衰美元【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09.05.13
知名投資人羅傑斯(Jim Rogers)加入唱衰美元的行列,說美元近期漲勢將以「貨幣危機」告終,可能在今秋或者明秋出現。
羅傑斯還說,股市連漲九周之後他現在考慮要放空了。
羅傑斯說:「我們即將迎接一場匯率危機,可能在秋天或者2010年秋天。」美元危機「已經醞釀很久很久了」,而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一波美元的超級漲勢,一波虛假的漲勢,所以該是匯率危機發生的時候了。」
羅傑斯說,他在兩三年內都不會買股票,由於經濟不振,他看不出有什麼投資股市的理由;事實上,經濟可能持續不振十年。
這與正在大陸訪問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曼的看法不謀而合,克魯曼認為,最近的股市飆漲基於期望經濟會在近期快速復甦,而這不太可能。美國正在重蹈日本「失落十年」的腳步。
羅傑斯說,美元近期的漲勢只是資金空頭回補所致,他會增持一點日圓,偏好歐元資產,避開美元或英鎊。曾與羅傑斯共同創立量子避險基金的索羅斯最近也表示,雖然金融體系免於崩解,但美元現疲態,已是弱勢貨幣。
以《黑天鵝》一書聲名大噪的泰力布(Nassim Nicholas Taleb)也看空美元,但他也看空歐元與其他貨幣。泰力布7日說,全球正面臨通貨緊縮的危機,因此他寧願「持有黃金或黃銅,也不要美元或歐元」。羅傑斯也同樣繼續看好商品市場,他的理由是產能依舊不足,但他的偏好不同。
羅傑斯正在買進農產品期貨,偏好白銀,而非黃金、鈀金或白金。
自3月9日的低點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已經飆漲34%,今年來的跌幅全數漲回;MSCI全球指數也大漲38%。羅傑斯說:「美國市場已經連續九周大漲,所以現在當然是修正的時候。基本面沒有改變。我現在不在任何市場買股票,雖然我還沒放空,我不認為兩三年內股市會是個好地方。」
羅傑斯說,加拿大或者巴西這類供應天然資源的國家,股市表現應該會比美國好。
曾準確預言花旗集團崩盤的「命運女神」,歐本海默公司前分析師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說,雖然美國的銀行正「坐在成堆的腐爛資產上面」,她不建議放空銀行股,因為美國政府在撐這些銀行。她建議的放空標的是零售與非必需品消費類股,這些公司都將受到失業上揚與經濟疲弱打擊。
歐巴馬:我們正抵押孩子的未來【聯合晚報09.05.15
美國總統歐巴馬14日說,當前的赤字支出「無以為繼」(unsustainable),美國若持續靠向外國舉債度日,利率勢必飛揚,何況中國和其他國家總有停止購買美國債券的時候。
歐巴馬在新墨西哥州的Rio Rancho參加鎮民大會時說:「我們累積的長期赤字和債務不可能維持下去,我們不能繼續向中國或其他國家借貸。我們必須為這些債務支付利息,而這表示我們正抵押我們孩子的未來,以獲得愈來愈多貸款。」
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今年2月底止擁有744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歐巴馬說,如中國和其他國家對美國債券失去興趣,國家債務會造成更大的經濟問題。
他說:「他們遲早會對購買我們的債務感到厭倦。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提高利率以維持借貸能力,使每個人的利率為之提高。」
白宮估計本會計年度美國將有1.84兆美元預算赤字,而歐巴馬保證四年內讓赤字減半,雖然施行刺激經濟計畫短期內仍會使赤字擴大。
歐巴馬也繼續敦促國會改革信用卡法規,讓發卡公司不能任意提高利率、收取不公平的逾期付款費用,保護消費者免於不公平措施與隱藏費用的壓榨。不過他也嚴厲警告寅吃卯糧的消費者,他說:「民眾必須為自己負責…你不能借自己負擔不起的債務。」
他指出美國人現在每年為信用卡支付的罰款約達150億美元,而且幾有一半美國家庭積欠卡債。他要求國會儘速通過法案,讓他可以在5月25日以前簽署成為法律。
眾院已通過包含歐巴馬尋求的一些保護條款的議案,而參院最快本周將對略微不同的提案進行表決。兩院提案都禁止對大部分原有卡債提高利率,規定提高利率必須提早45天通知顧客,並限制發卡給未成年人。
美債信堪慮 公債美元大跌【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09.05.23
英國債信評等展望降級,投資人擔心美國恐面臨和英國相同困境,大舉拋售美元資產,美元對歐元22日跌至半年來最低,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升抵半年來最高。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21日調降英國債信評等展望,並警告可能調降其主權債信評等。投資人立即聯想到美國的負債也可能壓垮其信用評等,美股和美債賣壓湧現,美元也一洩千里。
美元對歐元匯率22日在紐約早盤一度大跌1%,跌破1.4美元關卡,報1.403美元,為半年來最低;對日圓最低跌0.6%至93.86日圓。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22日漲破3.4%,為去年11月來首見,最高升抵3.429%,價格下跌11/32,報97又21/32。30年期公債殖利率升抵4.37%,價格下跌27/32,成為98又3/32。公債殖利率和價格走向相反。
野村信託與銀行外匯交易主管網倉表示,標普給了一個明確的標準,一國的債務負擔若逼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0%,債信評等可能就會下滑,這提醒投資人他們不該對美國的信評狀況這麼樂觀。
計算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匯價的美元指數,22日跌至79.858,為去年12月來最低。先前全球股市因經濟衰退而暴跌,投資人搶進美元以避險,該指數3月時攀抵三年新高。
但全球股市自此展開大反攻,經濟也出現觸底反彈跡象,投資人開始轉進收益和風險較高的貨幣和資產,美元就失去吸引力。
如今美國又面臨債信評等遭降級的威脅,對美元更不利。巴克萊資本公司分析師沃辛頓表示,如今驅動國際匯市的因素是財政惡化的速度,「英國和美國掉得又深又快,德國和法國的跌幅較有限。」
美國是否符合AAA最高評級的資格,已爭論多時,因為美國的支出和赤字不斷膨脹。
不過信評機構不曾改變對美國債務的展望,許多分析師也認為美國的債信評等不可能下修。
穆迪(Moody’s)和標普已表明不會改變美國的評等。
葛洛斯:美AAA評級 終將不保【經濟日報編譯紀迺良09.05.23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Bill Gross)表示,美國最終將失去AAA的評級,但不會在短期內發生。
美國可能遭降級的憂慮21日在金融市場激起恐慌情緒,可能將使美元、股市和債市持續面臨沉重賣壓。葛洛斯表示,如果美國真的遭降級,至少是三至四年後,但市場會比信評機構更早體認到問題,就像市場21日時的反應一樣,他說:「當然這不會在一夕之間就發生,但市場開始有這種預期心理。」
葛洛斯向路透社表示,21日市場的挫跌是因為投資人憂心美國「步上英國的後塵--失去AAA評級,這影響到所有金融資產和美元」。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公司(S&P)21日調降英國AAA評等的展望,由「穩定」下修至「負向」,並表示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調降其債信評等,因為英國政府的負債可能攀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0%,而目前美國國債相當於GDP的45%。
歐巴馬政府把美國國債一舉推向6.36兆美元的歷史新高,11日還上修今年的赤字預估至1.84兆美元,比2月預估高出5%,相當於GDP的13%。
葛洛斯說:「美國、英國每年赤字增加10%,過幾年兩國負債可能接近GDP的100%,到時候就可能調降評等。」
葛洛斯前曾表示,美國政府還要再多花4兆美元以因應經濟趨緩的衝擊,聯準會3月也表示將買入1.8兆美國公債級房屋相關債務,以降低借款成本,當時葛洛斯認為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可能將增至5兆美元或6兆美元」。截至13日止,聯準會的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已膨脹到2.2兆美元。
公債狂印 價格狂跌【聯合晚報 2009.05.22
美國財政部21日表示,下周發行的2年期、5年期和7年期公債總額將達到1010億美元,平4月創下的發行紀錄,這項消息也使美國公債價格繼續下跌。
財政部表示,在償付下周到期的190億美元貼現債券後,將能獲得820億美元淨資金。大量發行新公債引發的憂慮,也造成公債殖利率近幾周持續上揚。
舊金山Action Economics公司分析師魯培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在經濟恢復前還需填補更多的預算缺口,財政收入減少,支出卻不斷上揚。」
財政部預計28日發行400億美元的2年期公債、350億美元的5年期公債與260億美元的7年期公債,發行總額與4月最後一周相同。
美國財政部5月初剛增發710億美元國債,以償還3年期、10 年期以及30年期公債,這也打破每年只發行八次長期國債的慣例。
財政部已證實市場猜測,表示2009會計年度可能總共發行8兆美元的國債,淨增2兆美元新債。分析師擔心,本年度最終的新增國債金額將會超過2.5兆美元,甚至接近3兆美元。一旦國債發行超過經濟承受的範圍,就可能危及國債的AAA級信用評級,導致美元、股票等金融資產價格都受到衝擊。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表示,歐巴馬政府決心降低聯邦政府預算赤字,目標是降到GDP的3%。
蓋納:承諾降低財政赤字【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09.05.23
針對市場憂慮美國AAA最高債信評等恐將不保,財政部長蓋納21日親上火線對市場信心喊話,強調政府決心縮減預算赤字,目標是把赤字降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
蓋納說:「國會和總統務必推行政策,把預算赤字在中期內降到可持續下去的水準。」他表示,美國政府的目標,是把今年度的聯邦預算赤字從預估達GDP的12.9%,降到3%左右。
蓋納也說,今年財政部公債殖利率上揚,顯示「經濟情況正在好轉,衰退加深的憂慮已減緩」。
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21日躍升17個基點至3.37%。今年來,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上揚約1個百分點,3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從年初的2.68% 攀升至4.31%。
Pimco共同投資長葛洛斯(Bill Gross)稍早說,美國政府公債「終將」喪失AAA的最高評等,但「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事」,只是金融市場正開始關注這種可能性。
共和黨籍的國會議員主張,蓋納應該把銀行償還政府貸款的錢,用在降低聯邦政府的債務負擔,但蓋納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財政部計劃把銀行還款拿來繼續協助金融業。他說:「我們仍舊處在極具挑戰性的經濟及金融情勢中。」
蓋納保證,7,000億美元的政府紓困基金不會變成永久性的金融救援工具。他提醒眾院撥款小組委員會,國會去年秋天通過的紓困基金法案過了12月31日便自動失效,雖然該法案授權財政部長可延長九個月效期,但「這不是永久性的法案」。
蓋納也表示,他無權移用銀行還款,用來協助州政府和市政府,但會和國會合作,讓各級政府更方便借到錢。
不過,他拒絕排除用納稅人的錢幫助加州或其他州脫困的可能性。
蓋納出席聽證會,是為了和國會議員討論財政部2010年度預算要求134億美元,比今年度高出5%。
美追加913億 因應阿、伊戰事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09.05.23
美國參議院21日通過913億美元(約3兆台幣)的軍事追加預算,讓國防部得以因應美軍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事,包括訓練、裝備派駐在兩地的美軍。美軍對伊拉克及阿富汗軍費總額已超過9000億美元。
參院以86票對3票表決通過追加預算案,不過民主黨參議員巴克瑟表示,「我不支持無限制在阿富汗派駐美軍。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該有的進展,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在那邊的戰爭和策略。」
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經費超過9000億美元,不過美國總統關閉關灣監獄的8000萬美元預算仍沒著落。參議院在20日否決的歐巴馬關閉關灣監獄的計畫,並以90票對6票的比數,禁止關灣監獄的240名人犯移監美國本土。
另參本館: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一) 阿戰越戰化(二)
美債台高築 恐引爆下波經濟危機【工商時報09-07-06 林家群
美國人這幾天在慶祝國慶,歡欣鼓舞之餘,不免有人為國債的債台高築而憂心忡忡。據官方統計,美國國債已高達十一兆四千億美元,也就是不分男女老少,每人要承擔三萬七千美元。更驚人的是,國債正以一年多一兆美元的速度成長。
更精確來說,依美財政部計算到七月一日的數據,國債為十一兆五一八四億七二七四萬二八八八美元,佔GDP八成以上。幾乎各學派經濟學家都認為,若政府再不祭出具體作為,那麼龐大國債將引爆下一次全面性經濟危機。目前看來,加稅或縮減聯邦福利與服務,是解決國債問題不可避免之道。
總體而言,美國立國兩百多年來國債呈現往上增加的趨勢。過去數十年國債陡增,近年更因布希總統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以及歐巴馬上台後提出各種經濟紓困方案,債台更上層樓。
一九九八年,當美國國債「僅」二.七兆美元時,紐約「時報廣場」設置了一座「國債鐘」(debt clock),提醒美國人注意。沒想到二○○八年國債跳升到十兆美元,國債鐘的數字不夠用而停擺,經重新翻修增加數字才再度啟用。
沒錢編預算 美州政府等著破產【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09.07.06
美國加州政府已經開始用欠條代替現金發薪水,而在慶祝美國223年國慶的當頭,數個州政府也和加州一樣,瀕臨破產邊緣。
美國46個州政府依法要在6月30日提出新年度預算案,而且除了佛蒙特,所有州政府的預算都不可以有赤字。但在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下,想達成收支平衡簡直是天方夜譚。除了北達科塔與蒙大拿這兩個商品資源豐富的州,所有州政府今年都將面臨預算缺口。
許多州政府為平衡預算,只得關閉監獄,削減社會福利,調高稅率與規費,或陷入預算案遲遲無法過關的僵局中。面臨243億美元預算缺口的加州,州長阿諾只能徒勞地送一對鋼製牛睪丸給議長,請他在削減開支時「硬起來」。
加州、伊利諾、康乃狄克、北卡、賓州、俄亥俄與亞歷桑納都無法在7月1日之前提出新預算案。加州更是已耗盡現金,只能靠發行向銀行兌現的欠條來支付費用。
如果不是美國聯邦政府今年初通過的經濟刺激方案,提不出預算案的州恐會更多。在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中,聯邦政府撥款逾1,350億美元補貼地方,協助州政府平衡預算。
但這筆補助款本年度就會用掉,根據華府的預算與政策研究中心(CBPP)推估,單是2010年財政年度的州政府預算缺口就達1,660億美元。到2011年財政年度結束,美國50個州的總預算缺口將達3,500億美元。
這使州政府面臨極大的籌資壓力,自今年1月以來,已有37個州加稅或考慮增稅,像夏威夷州在所得稅新增三個稅目,伊利諾州州長甚至希望把所得稅調高50%。
但這些作法仍無法填補缺口,許多州必須削減教育與社福支出。根據CBPP,有32個州已經減少撥款給大學,或者調高學費;至少21個州已經削減健保支出。在美首創開辦全民健保的麻州,已把健保預算削減12%。
經濟學家憂心,待美國聯邦政府的暫時性經濟刺激方案退效後,稅收可能仍舊無法復原,讓州政府繼續陷入巨額的預算缺口。而嬰兒潮世代紛紛退休,開始領取年金,問題將愈加惡化。今年可能是痛苦的一年,但接下來恐怕更艱困。
州政府削減支出也將抵銷掉聯邦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的刺激效果,讓經濟更加艱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州政府猶如「數十個小胡佛」,讓歐巴馬更難用羅斯福式的「新政」來撐住經濟。
國慶快樂,記得欠債要還【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09.07.06
美國開國元勳、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的漢彌爾頓曾說:「只要國家舉債不要過多,債務也將是一種祝福。」
從革命戰爭到今日,美國的國債一直在增加,近期是以每年1兆美元的速度膨脹,現在已達11.4兆美元的水準。等於每個美國人欠債3.7萬美元,實在很難當成國慶日放煙火慶祝的事情。
無論黨派立場,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同意,這筆債務如果缺乏有效管理,很快會變成下一場經濟災難。美國政府屆時恐將不得不同時調高稅賦並減少社福支出。
為了對抗這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國會正大舉增加政府支出,經濟衰頹卻使政府稅入減少,一來一往間,美國的財政赤字缺口擴大,讓債務更為嚴重。
光光為了支付這筆龐大債務的利息,美國聯邦政府去年就耗費了4,520億美元,這筆利息錢僅次於醫療保險、社會安全與國防支出。沈重的債務負擔正快速侵蝕其他支出所需的預算,而財政部發現美國公債愈來愈難賣。
美國聯邦政府在1790年承接大陸會議所欠下的戰爭債務後,開啟了美國的赤字歷史。從此之後,美國政府僅有在1834-1835年間沒有欠債。
美國的國債在過去數十年間急速增加,僅有在1998到2000年間享有罕見的年度財政盈餘,能讓債務不增反減。美國國債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期間急速增加,而隨著政府舉債刺激經濟,美國聯邦政府今年的預算赤字將高達1.85兆美元。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附近著名的「國債鐘」,是在1989年美國國債增至2.7兆美元設立的。隨著美國負債突破10兆美元關卡,國債鐘不得不在去年關閉更新,增加新的位數。
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諾,要在他的第一任任期結束時把年度財政赤字「減半」,但這也只是讓美國政府單年入不敷出的幅度減少,總計債務仍將大增。
以一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計算,國債目前占美國經濟的比重約80%,比起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20%仍不算高。
但彼得森研究所指出,美國政府另還有45兆美元的退休金與醫療保險費用,沒被算進負債數字中。如果加計在內,美國政府的總負債將高達56兆美元,等於從嬰兒到老嫗,每人欠下18.4萬美元。
美財政加速惡化 後患無窮【工商時報09-07-15劉聖芬
美國財政加速惡化,聯邦預算赤字總額於6月升破1兆美元大關,秋季時上看2兆美元。這種難以想像的預算赤字,不僅將加深外界對美國經濟的疑慮,造成利率揚升、通貨膨脹增溫與美元貶值,歐巴馬政府也將因為阮囊羞澀,無法推動建保等改革,讓他的施政處處受到掣肘。
美國財政部周一宣布,6月份預算赤字為943億美元,累計去年10月展開的本會計年度預算赤字總額已膨脹到1.09兆美元。根據歐巴馬政府的預測,本(2009)年度預算赤字將攀升至1.84兆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或更高,此比例將是該國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高。
美國預算赤字迅速擴大,主要是因美國政府大手筆增加公共支出以紓解經濟衰退,以及稅收銳減所致。此外,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的龐大花費,也是美國沈重的財政負擔。
不僅如此,美國政府也將其對2010與2011會計年度的預算赤字預測數字分別上修至1.26兆美元與9,290億美元。
加州州立大學史密斯商學院經濟學家Sung Won Sohn說,「這些都是十分驚人的數字。」他並指出,外國投資人開始擔心的不僅是美元的價值,還有就長期而言,他們在美元資產上的投資是否安全。
美國財政惡化,令購買美國債券的國外買家大為緊張,有可能迫使美國財政部支付較高的利息以提高美債較長期吸引力。歐巴馬政府振興經濟的努力與實施其較長期的政策議程,都可能因美國財政惡化而趨於複雜,因為躥升的預算赤字,可能會令美國政府在因應經濟問題上綁手綁腳。
美國需要第二套振興方案的呼聲已響起,但政府財政惡化,恐難使國會點頭通過。
怵目驚心的高預算赤字預測與一路走高的失業率,似已開始傷害歐巴馬的政治資本。一些共和與民主黨議員正對歐巴馬提出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主張全民都應享有負坦得起的健康醫療照護感到憂心,因為此一政策將使政府在未來10年所增加的財政負擔最多可達1兆美元。
喬良少將:美發動戰爭最終目的是維護美元霸權 2011-02-25 中國青年報
《超限戰》之後,喬良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金融領域,這看似“不務正業”,實則與他的主攻方向戰略研究領域並行不悖且密不可分。學術研究常常是聰明人下笨工夫,曆經數年探究,他仍自謙爲“外行”,但他說,我一直從軍事和戰略的角度觀察經濟及金融問題,並且得出了自己的觀察結果。本文由他將幾篇演講錄音稿改寫而成。
美國並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過去20年裏,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爲什麽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爲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系在一起?
爲美元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
從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國在全世界推廣了一場堪稱“完美風暴”的運動——全球化,在紙幣美元基礎上建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金融帝國。這一帝國的觸須伸向地球各個角落,在每個地方都機械般上演同一個來複式動作:美元流向世界,財富流向美國。
爲了使這種綠紙換財富的遊戲,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經濟自由化浪潮的結果,而不是少數美國人精心構織的深刻影響20世紀後半葉人類發展進程的金融大戰略的産物,這些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裏(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必須先了解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
所以,要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最好不要聽美國人說什麽。美國人會告訴你許許多多它的國家戰略構想,而所有這些戰略構想的背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那麽,美國人極力要維護它的霸權又是爲了什麽?答案只有一個:爲了延續美國作爲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國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好辦法,不是聽美國人自己說什麽,而是要了解美國的生存方式。
美國人在過去40年裏,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美國人發現自己可以不用生産其他的産品,只生産一樣東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過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國人可以用生産美元來過好日子,就此意義上說,美國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懂得,爲什麽在過去的40年裏,美國把它所謂的垃圾産業、夕陽産業紛紛轉移到其他國家,轉移到新興國家包括中國,而讓它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過去半個多世紀裏,美國完成了一個制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的轉型,它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因爲任何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你的戰略一定是圍繞你的生存方式展開。按西方的說法,中國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廠。要做世界加工廠你就需要獲得資源,獲得能源,然後生産出産品。你的國家戰略也要圍繞這一切展開。而美國人不是這樣,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美國在過去40年裏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美國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國家戰略和戰略金融體系是什麽時候形成的?讓我們先回頭翻翻世界近現代史,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完成了人類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國崛起,這也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完全新型的帝國。人類自有帝國曆史以來,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這種方式是什麽呢?就是占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爲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20多年後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曆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裏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曆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于是,如何巧妙地設計並建立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帝國,就成了美國一代代政治家、戰略家們的重大曆史課題。
逐漸“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國的藍圖
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突破美國憲法限制,連續幹過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應該說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處在于他的影響超出了20世紀,甚至到21世紀美國和世界也還生活在他的影響中。比如說聯合國,再比如說關貿總協定(即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就是在他的主導下創立的。
更重要的還有“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叫做布雷頓森林的小鎮上,盟國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和少量經濟學家雲集在一起,經過幾番激烈爭吵,討價還價,商量出了一個世界貨幣體系,這個貨幣體系被稱爲“布雷頓森林體系”。它的實質用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那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因爲這個時候的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世界上80%的黃金都捏在美國人手裏,與此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産能力和軍事機器。
通過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人一舉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這個地位一直延續到1971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穩定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的國家,自然,美元信譽也是最好的。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美國人的好日子也有到頭的那天。在朝鮮戰場上鎩羽而歸的美國人,並沒有接受那場戰爭的教訓。
1959年,美國人又遠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戰爭。在越南打了將近17年的仗,到1975年結束倉皇撤離西貢時,美國人一共被擊落上萬架飛機,丟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後卻一無所獲!這場戰爭打掉美國8000億美元,相當于現在3萬億美元。相應的,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 到1971年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美國已經是捉襟見肘,錢不夠花了。而那時的美國人卻不能像今天應對金融危機這樣,實行“適度貨幣寬松政策”,打開印鈔機狂印美元。因爲,有“布雷頓森林體系”橫在那裏,讓美國人不能隨心所欲,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你就不能印足夠多的美元!因爲你對全世界有承諾,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貨幣,你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使美國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戰爭還在繼續進行,黃金儲備日漸減少,多印美元沒有可能,美國人思來想去,沒別的辦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鈎。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過去每印35美元都要准備一盎司黃金,現在起碼從理論上說,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國人並非傻瓜,還不至于傻到以爲光印鈔票就能解決問題。美國人當然懂得,超量印鈔就是自掘墳墓。當你自己把自己的錢貶得一文不值時,你的這個國家就跟著完蛋。于是美國政府就出錢讓人去做一個研究報告,看看美元跟黃金脫鈎後,究竟對美國有什麽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會有什麽影響?半年後,研究報告《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出爐。研究者的名字叫邁克爾?赫德森,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輕經濟學家,他在報告中提醒美國政府,美元跟黃金脫鈎,在短時間內對美國有好處,因爲美國可以在全世界還沒回過神來時多印鈔票,用沒有黃金背書的紙幣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長期看,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決不是什麽好事,尤其對美國,無疑是飲鴆止渴。美國政府拿到這個報告後,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儼然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他們根本不理會邁克爾?赫德森的警告,對邁氏的報告反其意而用之。在這些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者看來,既然這麽幹短期對美國有好處,幹嗎不把它變成一個長期的好處,讓美國人永久享用呢?當然,這首先需要與黃金脫鈎後完全變成一張綠紙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這就意味著美元必須保持它的霸權地位。怎樣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呢?美國政府認爲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有了這兩根支柱,就能確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爲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美國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隨心所欲地玩紙幣轉移實物財富的魔術。
但美國人也擔心,僅僅靠美國自身的實力,別人不買你的賬怎麽辦?那麽,與黃金脫鈎後的美元,最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鈎,才能確保美元的地位穩如磐石。機會很快就來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後戰況逆轉,以色列反占上風。
一場旗開得勝的戰爭最終以被迫停戰告終,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郁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從其他地方去獲得。于是,歐佩克——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用石油做武器,擡高油價打擊西方。這個辦法果然比戰爭來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這時,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西蒙秘密地飛到了沙特,去見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歐佩克秘書長,告訴他:你們想把油價打多高我們不管, 但是要想不讓美國人與你們爲敵,你們必須接受一個條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與整個世界一樣,對美國人這一招棋的深遠機心並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應了美國人的要求,從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挂鈎,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後40年裏,牢牢地與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鈎。
走到這一步,美國人設計出的這個新型帝國漸漸開始顯現出輪廓,這就是人類帝國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金融殖民帝國。美國人發現,比起當年德國人虎口奪食去爭取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這種愚蠢做法來,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通過讓世人幾乎覺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讓他們把手中財富交出來,而又不制造仇恨。要達此目的,沒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辦法了,這辦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納入美國的金融體系中,然後,像擰開自來水水龍頭一樣讓財富滾滾流入美國人的口袋。
“全球化”不是曆史必然,而是美國人的精心設計
爲了實現這個大戰略目標,美國需要推進全球經濟的變化,以適應美國的胃口。首先要完成是全球産業大分工,即所謂的全球化。爲了造勢,更爲了讓美國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認同,必須有一種理論爲其搖旗呐喊,爲此,美國人擯棄了凱恩斯,選擇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把它作爲一種先導性理論,爲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開道。
要使全球産業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經濟規律,美國人用比較優勢理論把全世界分成了兩塊,一塊是美國,美國人認爲它的優勢就在于生産美元;另一塊是全世界。全世界的優勢在哪兒呢?比如,中國人,你的比較優勢就在于你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你的發展就只能借助這一優勢。這理由簡直讓你心服口服,通過比較優勢理論,美國就永遠處在了全球經濟生物鏈的高端,而像中國這樣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就別無選擇地只能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産業,不可改變地永遠居于整個經濟生物鏈的低端,其他國家以此類推,全球産業大分工就這樣完成了。
由美國人作爲一方,全世界作爲另一方,由美國人負責生産美元,而全世界負責生産用美元交換的産品,這就是美國人主導的全球産業大分工的本質,從此,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當這樣一種對應關系形成之後,在美國和全世界之間,會出現什麽情況呢?
美國用自己的金融體系,把全世界與美國緊緊捆綁在一起,這種由美國向世界輸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國提供産品的交易模式,其結果就是全球財富快速向美國集中,這也就是美國在1990年前的200多年裏,GDP最高時才不過達到7萬億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20年裏,GDP居然翻了一番,達到14萬億的根本原因。當然,美國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這種方式聚斂的財富,僅僅靠全球産業大分工是不夠的,甚至再加上石油與美元挂鈎也還不夠,還需要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個手段,美國不足以從世人手中掠走那麽多的財富,而這個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軍事實力。
20年間連打四場戰爭,美國人爲什麽而戰?
美國人爲什麽要打伊拉克戰爭?答曰:爲了石油。那麽,接下來的問題是:爲什麽美國占領伊拉克後,卻不從伊拉克免費拉走一桶石油?美國普通百姓爲什麽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價的煎熬?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經給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挂鈎。
當美國打下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是什麽情況?全球油價飆升。油價飆升,交易又以美元結算,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後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場戰爭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當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當然除了産油國,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爲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的産品去換,從而再一次加入實物換綠紙的遊戲。此時美國政府的印鈔行爲可以說名正言順,而用不著像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如此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國家的手裏,流到了産油國的手裏,也流到了需要購買石油的國家手裏。這麽多美元攥在這些國家手裏能幹什麽呢?除了作爲財富的符號讓人開心外,就是變爲廢紙的前景讓人擔心,因爲美元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貶值,天天在貶值,天天都在變成廢紙,這個時候你唯一的選擇,就是美國人早就爲你准備好的選擇:購買美國的國債。
購買美國國債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國,也使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那麽,美國爲什麽需要讓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回流美國呢?因爲不擔心經常項目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的美國,卻十分擔心短期的資本項目出現逆差,換句話說,一個幾乎沒有儲蓄率的美國,必須始終保持資本項目的順差,而這個順差的額度在2001年前後的時候,大約是每年70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需要每天淨流入美國20億美元。因此,美國需要大量的世界資本回流美國,才能保持其正常經濟生活的流動性,否則,大部分美國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難以爲繼,因此,美國不怕經常項目逆差,惟恐資本項目逆差。爲了保持資本項下的順差,美國會不惜動用戰爭手段,去打壞別國、別的地區的投資環境,像驅趕羊群一樣,把美元驅趕回美國。所以說,表面上看,兩次伊拉克戰爭都和石油有關,但實際上主要是和美元有關。因爲只要在産油區打仗,油價就會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會隨之上升。如此一來,美國人就可以開動印鈔機,印更多的美元,從全球換回更多的實物財富,道理就這麽簡單。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科索沃戰爭劍指歐元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區並不産石油,美國人爲什麽還要打科索沃戰爭?打科索沃戰爭和美元是什麽關系?在打響科索沃戰爭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傳機器的一面之詞,認爲美國人打南聯盟,是爲了進行人道主義幹預。因爲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西方媒體聯手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政權在科索沃屠殺了9萬阿族人。事後證明這完全是一個謠言,但是當謠言澄清之後,美國早已打敗了南聯盟。
那麽,美國打科索沃的真正動機到底是什麽?要看清楚這一點我們需要把日曆前翻。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999年3月,但耐人尋味的是,1999年1月1日,發生了另一個重大事件:歐元正式啓動。當時歐元和美元的彙率是1∶1.07,歐元作爲一種全新的國際結算貨幣,一上來就對美元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和威脅。僅僅兩個月後,科索沃戰爭打響。戰爭還沒結束,世人便發現,深受戰爭創傷的,不光是南聯盟,還有歐元。有歐盟各國空軍做幫手的72天的狂轟濫炸,其最重要的結果,不光是米洛舍維奇政權的垮臺,還有歐元與美元彙率的倒挂,由1歐元兌換1.07美元,變爲0.82美元兌換1歐元,歐元跌幅達30%。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打科索沃戰爭是“項莊舞劍,意在‘歐元’”。西方人喜歡標榜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但美國人在歐洲的腹心地帶打的一仗,首先打壞的是歐洲的投資環境,從而使歐元剛剛誕生就立刻面臨夭折的危險,因爲美國絕不能容忍還有其他什麽貨幣與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歐洲兄弟的歐元也不行。
理解美國人的這種心思並不難,在歐元出現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儲備貨幣、基准貨幣,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貿易結算幾乎都是用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擁有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向全世界征收隱形鑄幣稅的權力。突然間出現了歐元,一個龐大的歐元經濟體從此後不再由美國人收鑄幣稅,這對美國來講,其打擊不僅僅是鑄幣稅的損失,而且是美元霸權根基的動搖。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國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後快,也必定會果斷出手,對這個挑戰者實施毫不手軟的打擊,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戰爭向我們展示的美式戰爭與貨幣資本及美國金融大戰略的關系,還不僅僅體現在美元與歐元的貨幣霸權之爭上,其他的現象同樣耐人尋味。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前,有關資料數據顯示,大約有7000多億熱錢在歐洲遊蕩,晃來晃去,找不到投資的去向,因爲此時歐洲上空已戰雲密布,一旦戰爭打響,投資環境便會迅速惡化,你的投資就可能面臨顆粒無收血本無歸。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所有投資者的信條,但同時既要獲利,還要安全的獲利,如果不安全,寧可不投資,這也是投資者的信條。
結果,戰爭一打響,7000多億熱錢中有4000多億立刻從歐洲抽逃,其中2000多億去了美國,直接支持了美國已經連續90多個月的經濟繁榮。美國曆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此漫長的經濟增長期。
另外的2000多億則去了香港,香港怎麽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化這麽多錢?顯然是那些投資人或投機家,看好中國內地市場,想拿香港做跳板,進入中國內地。讓人備感蹊蹺的是,恰在這個時候不早不晚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美國人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誤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接下來,美國人慣用的通過軍事手段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用炸彈像驅趕羊群一樣驅趕資本的情況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個星期之後,滯留香港的2000多億熱錢從香港抽逃,最後去了哪兒呢?又去了美國,4000多億熱錢全部流到了美國,去支持美國已經連續90多個月的經濟繁榮,一直到小布什上臺,這個經濟繁榮期才告結束。
打阿富汗不是爲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資本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
從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發動的戰爭和其他國家間發生的戰爭,從目標到方式再到結果都很不相同。美國人的戰爭除了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之外,還驅趕資本流入美國。因爲儲蓄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幾(現在也不過剛達到6.9%)的美國,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撐這個國家的流動性。這是美國在過去20年裏,連續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時也是其以反恐爲名,倉促打響阿富汗戰爭的原因。
爲什麽說阿富汗戰爭美國是倉促打響?因爲“9?11”發生之後兩個月不到,美國就打響了這場戰爭,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戰爭准備規律。1980年之後,美國人連打了四場戰爭,除阿富汗戰爭之外另外的三場戰爭,美國人的戰爭准備時間都在半年左右,這意味著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半年的准備,但是阿富汗戰爭卻是個例外,不到兩個月就倉促打響。倉促到什麽程度呢?倉促到美國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時候,居然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這個時候還在繼續打,怎麽辦呢?五角大樓只好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拆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
既然明知道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准備半年時間,那美國人幹嗎不准備充分一點再打這場戰爭呢?不行,因爲時間不允許,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允許。因爲這個時候正是“9?11”發生之後不久,大量的資金開始撤離美國。因爲全球的投資人突然對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美國産生了疑慮。美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紐約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而華爾街是紐約的中心,世貿大廈則是中心的中心。現在,這個中心的中心居然讓恐怖分子給撞毀了,誰還敢對你的投資環境保持信心呢?于是,從這時起,據說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了美國,前面提到美國每年需要吸納大約7000多億美元的淨流入,這個時候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美國,而這一年還有幾個月的日子要過,沒有錢怎麽行?所以美國迫切需要一場戰爭,需要用一場戰爭,打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
果然如此,當阿富汗戰爭打響之後,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瓊斯指數就在短期下探後很快回升,華爾街一片叫好,隨著戰況進展順利,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這場戰爭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現代戰爭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資環境不好而短期內又無法改變的話,那我就用戰爭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壞,反襯出美國相對的好。你不是認爲我的投資環境不安全嗎?那我就打一場戰爭給你看,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美國人想打誰就打誰,你要覺得美國的投資環境不安全,還有別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個地方還在發生戰爭。這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如何爲它的金融大戰略服務。
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用快變量控制全球資本流
過去,美國人喜歡說,當世界上什麽地方出現麻煩,美國總統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裏?現在這種說法正在逐漸成爲過去時。當互聯網把全球連成一個整體,網上交易、網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飯,隨便敲幾下鍵盤,成百億、上千億甚至數萬億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間完成轉移或者是抽逃時,這種幾乎以光速運行的資本流動,是每小時以三四十節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艦無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飛行的艦載機,也同樣跟不上。因爲無論航母還是艦載機,都是物流經濟時代的産物。是爲爭奪海上霸權,控制海上物流而設計的海面武器平臺。在資本流已成爲全球經濟生活主流的時代,美國人顯然已經意識到需要一種能與資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變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變全球資本的流速和流向。
爲此,五角大樓對其軍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盡快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這一系統要求美軍的軍事打擊能力,能比航母爲代表的傳統軍事手段更快捷地打擊地球上任何目標,打擊時限也一再縮短,從號稱一小時打遍全球,縮短到28分鍾打遍全球。這個速度有什麽意義呢?其意義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資本流動的速度了。當大氣層返回式彈道導彈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落在地球的某一點上時,這一地區的投資環境就會迅速改變,驚慌的投資者們會迅速把資金撤離這個地區,那麽,撤離後這些資本會去哪裏?總不能懸在半空中,總要有個去處。這個去處還必須是安全的。哪個地方最安全呢?當然是誰的拳頭大,誰那裏就最安全。美國急于發展“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用軍事手段這個快變量,像當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樣,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今天,已經持續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整體實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小的美國國力的支柱和象征——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奧巴馬總統上臺後,宣布一系列壓縮軍費計劃——原定采購381架F-22戰機,現在減爲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驅逐艦,現在變成3艘;原准備用140億美元部署TMD、NMD導彈攔截系統的攔截導彈,現在計劃取消;原准備生産140架C-17“環球霸王”這種飛遍全球不加油的運輸機,現在不生産了。最後,連耗資130億美元的總統直升機項目也下馬了——這一切都傳遞出了美國軍力捉襟見肘的信息。
但是,我們都不能據此就得出美國會從戰略上整體收縮,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權的結論。因爲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壓縮之舉的同時,我們會看到五角大樓的另一些耐人尋味的舉措:比如說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說建立全球第一支網軍,又比如說全球第一架空天飛機的試飛,再比如說正在研發的5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所有這些,又都在向我們傳遞與前述信息相反的信息,那就是五角大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注重美軍的速度——從部署的速度到打擊的速度,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流速和流向有關,因爲美國人心裏最清楚,今天的美國是一個建立在紙幣上的帝國。要讓這個帝國不垮塌,就必須保持美元的霸權,現在,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軍事手段,美國人手上似乎已沒有其他什麽管用的家夥了。 (作者爲空軍指揮學院教授、少將)(另參本館:《超限戰》國際金融新體制)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2-25/1357634679.html
救歐債大鬥法 梅克爾勝歐巴馬【聯合報2011.12.12
紐約時報報導,歐盟峰會9日提出歐債危機最新解決方案之際,美國與德國卻對如何處理此次危機不同調,美國力主撒錢救市、速戰速決,德國卻認為應趁此良機改善歐盟體質,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撒錢刺激經濟的主張,過於短視。
歐巴馬對於自己成功處理次貸風暴,避免美國經濟崩潰十分自豪。他相信,正是由於聯準會砸錢救市,才讓全世界躲過大蕭條。
歐巴馬將歐債危機視為總統連任之路的重大威脅,因為若歐洲國家實施的撙節措施讓景氣更衰退,將拖累美國經濟。德國官員對此心知肚明,私下抱怨歐巴馬要求歐洲砸錢救市,只是為了自己明年的選舉考量。
德國將歐債危機視為改革契機:若非公債殖利率超過7%紅線,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不會被迫辭職;若非市場對歐元失去信心,多數歐盟國家不會同意國家預算受監督,遑論赤字超標將受懲。
許多德國人認為,英美兩國對於金融業的保護與推崇,正是近年來西方國家競爭力不敵東方新興國家的原因。大型銀行創造泡沫經濟,危機時又要求政府提撥巨額紓困款,卻從未締造可長可久的經濟成長;反觀德國模式卻能奏效,今年德國出口將創1.3兆歐元(約台幣52兆元)新高。
歐巴馬擔憂歐盟峰會通過德國主導的加強財政同盟方案,特地派遣財長蓋納出訪警告歐洲。
歐元區國家迫於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別無選擇,只好追隨德國。顯然這次梅克爾贏了。
英相拒新歐盟條約 副手不滿【經濟日報2011.12.12
雖然英國首相卡麥隆在上周布魯塞爾高峰會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獲得英國多數民眾支持,但副首相克萊格(Nick Clegg)稍早的支持態度卻一百八十度轉變,說他感到「生氣」,指責卡麥隆此舉不利英國經濟利益。
克萊格的憤怒,使籌組英國聯合政府長達19個月的保守黨與勢力較小的自由民主黨陷入最嚴重的緊張關係,而一些歐洲議員此刻則把英國視為破壞協定達成「老鼠屎」(deal breaker)。
英國獨立報11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克萊格私底下非常不爽。他擔心英國影響力減少,可能變「歐洲孤鳥」,對倫敦而言,對美國的影響力與外國投資都會變少,「使英國被孤立,這不符國家利益」。
不過英國外交大臣海格(William Hague)11日則表示,卡麥隆此舉不會使該國陷入孤立,或被歐洲邊緣化。
根據英國星期日郵報10日出爐的民調,大多數英國人認為卡麥隆否決歐盟條約修訂案是正確的抉擇,他贏得62%民眾支持,僅19%受訪者認為他做錯了。
不過歐盟廣泛認為卡麥隆動用否決權誤事,更傳出卡麥隆在歐盟峰會陷入孤立,遭法國總統沙克吉冷落。
每日郵報報導,卡麥隆在歐盟高峰會歷經一整晚煎熬後,走向沙克吉伸出右手準備握手,但心存芥蒂的沙克吉假裝沒看見,飛快轉向一旁朝他人揮手,此舉被解讀為不爽卡麥隆。遭冷落的卡麥隆只好把伸出的手拍拍沙克吉肩膀,昂著頭走過,臉上還帶點苦笑。
歐洲債信 穆迪下季重估 歐美股收黑【經濟日報2011.12.13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再讓打手信評出擊!)
信評業者穆迪公司(Moody's)12日宣布,將於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洲國家的債信評等;標準普爾公司(S&P)並警告,歐元區化解危機的時限日漸緊迫,恐面臨降評。
穆迪以歐元區持續缺乏決定性的政策措施為由,重申將在明年第一季重新評估歐盟國家信評的決定。雖然在歐盟峰會中,26國達成協議要厲行財政紀律,短暫提振市場信心,但穆迪認為峰會幾乎沒有提出新措施,意味高負債國在公債市場將遭遇更多困境。
穆迪宣布此消息後,道瓊歐盟STOXX600指數跌逾1.5%,歐元兌美元盤中下跌1.26%至1歐元兌1.3218美元,歐洲政府債務違約擔保成本也攀升至歷來新高。
紐約黃金2月期貨最低跌3.3%至1,660.3美元,跌幅創三周來最大;紐約原油1月期貨最低跌1.85%至97.57美元。
相關新聞
歐盟峰會達協議 歐財政聯盟成形 全球股市勁揚
壓力測試結果 歐銀需增資1,528億美元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英攪局 恐自食苦果
要求特權 英國搗蛋被孤立
伊爾艾朗專欄/歐洲央行踢皮球 救市沒誠意
彭博資訊/歐洲財改綁救市 當心兩頭空
名家觀點/陶冬:歐洲財政同盟 中看不中用
歐盟防長決議,集資提升軍力2011-12-1(楨:歐債危機反促使歐盟各國在國防/貨幋/財政……一體化)
標準普爾烏龍 誤降法國債信評級 2011-11-12 (另參本館:經濟巫師
信評公司 守門人或麻煩製造者?
歐元區經濟報告出爐 法現警訊 三A債信岌岌可危
債券殖利率飆…法國告急 芬蘭拉警報
穆迪降德10銀行信評 惠譽對美銀行業示警
歐元區15國 標普列負向觀察
歐盟反擊 抨擊信評機構是金融海嘯幫兇
觀察站/標普 捲入政治漩渦
國際降評潮…葡降至垃圾級 日法被點名
三大信評 輕放美國 看扁歐洲
避風港!美債搶手 殖利率跌破2% 2011-11-10
倒述
(楨: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和南歐的歐豬四國聯想到布羅代爾的《地中海史》之長時段下之地中海衰退史。該書從總體觀視角出發,將地中海世界視爲一個整體加以全面考察,獨創了“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曆史時間三分法”理論,並以此爲“解釋工具”來確定各種物質與非物質的因素對曆史發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又由西方民主和文化起源地古今希臘皆衰亡於民粹暴民式民主聯想到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歐豬四國 民主形式萬歲 民粹亡臺)
公投紓困協議橫生枝節 希臘爆新危機2011-11-2
公投的弔詭(另參本館:公投誰不會玩)
希臘民主悲喜劇
民主的實現與侷限
流產的公投與希臘的鬧劇
西方的沒落
撙節時代 歐美福利制度面臨存亡危機
逃稅成全民運動 南歐地下經濟占兩成
貪婪時代的終結
IMF憂全球經濟陷「失落十年」
希臘要公投是否接受紓困 歐美股暴跌
被歐債拖累 明富環球破產
明富環球破產 金融業不怕
歐債危機燒 亞洲冒黑煙
陳冲領軍成立景氣對策小組
劉憶如:將衝擊訂單
希臘公投4變數 步步驚
希臘公投若否決紓困 歐元區恐解體
希臘公投震撼彈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
不知好歹的希臘 禍延全球
希臘政府內鬨 公投添變數
希臘紓困 德法下通牒
希願撤公投 歐美股市翻紅 2011-11-4
政治賭徒 希臘總理這回輸了!
希臘總理下台 成立聯合政府保紓困案 明年2月大選
歐央行前副總裁 任希臘總理
希臘擠兌!領走近3%全國存款額
減債方案未過 義拉警報 借貸成本激增 2011/11/04
步希臘後塵? 義公債殖利率飆新高
全球急救義大利 貝老打瞌睡
預算案過關 義總理寶座仍不穩
老貝搞砸義國 連歐洲都受累
義總理支出案過關 下台聲再起
義總理允辭職 美股歐元叫好 2011-11-9
希臘之後又一人! 義總理被逼下台
老貝叱吒義政壇 一本風流帳
貝老辭職 問題還在
義殖利率飆升 歐美股重挫 2011-11-10
義大利提改革案 歐美股回穩 2011-11-11
義大利若陷倒債危機 比希臘更嚴重
殖利率飆高 沒人買公債
義國新預算過關 歐美股歡呼 2011-11-12
義、希政局趨穩 全球股漲
蒙提出任義總理 歐股先漲後跌 2011-11-15
義西公債殖利率飆 歐美股跌
義大利新內閣專業入主 撇政客舞伶(另參本館:解毒馬蕭配)
比利時同志總理上台 終結無政府2011-12-6(另參本館:比賣國為榮
無政府狀態542天 創世界紀錄 經濟問題 新內閣首務
西法公債殖利率飆升近7% 歐股跌五周來新低 2011-11-18
西大選人民黨大贏、美減赤破局 股市全趴 2011-11-22
歐債搞垮執政黨 又增西班牙
人民黨領袖拉霍伊坦言:救西班牙需要奇蹟
歐債危機 愛爾蘭也中彈
西、葡嗆撙節 軍人也上街
歐債燒到東歐 匈牙利求金援 2011-11-23
歐元區 明年不排除深陷衰退
歐洲經改失利 全球代價慘重
經建會副主委胡仲英:風暴不會擴及全球
歐元區工業生產下滑 跌幅兩年半最大
歐元區連環燒 Q4恐爆衰退
歐債解危 明年Q2才有望
名家觀點/歐債 不會成為雷曼第二
巴菲特:歐洲經濟 十年後更強
羅傑斯:100%會再爆金融危機
索羅斯:歐元危機 比次貸還棘手
歐元區瓦解 惡夢恐成真
遏危機 梅克爾:歐盟要更團結 2011-11-14
歧見加深…法籲ECB印鈔買債 德反對
德國減稅 感謝民眾扛起歐債
歐元區問題多 德人懷念舊貨幣馬克
出手救希臘 梅克爾:最後一次
懶惰鬼希臘欠錢 德國為何埋單?
德與希臘 恩仇難解
德國發債失利 歐元區瓦解機率升高 2011-11-28
歐債風險飆高 美股重挫 2011-11-24
雙英膠著 台股創2年新低(另參本館:2012大選)
唯恐兩岸利多泡湯 外資先落跑
政府護盤 台股守住十年線
美感恩購物季 524億業績創紀錄 美股收紅 2011-11-29
亞股領漲台股勁揚114點,量能不足反彈恐有限
六央行聯手救市 歐美股市狂飆 台股破底解危 2011-12-1
G6打強心針 西法公債熱銷
觀察站/美元及時雨 不能澆熄歐債風暴
薩夫特專欄/六大央行聯手 聲譽大於實力
觀察站/聯合干預 只是緩衝非解答
聯合筆記/六國聯軍救市真相
美失業率降至近三年最低 復甦添馬力(楨:?另參本館:歐巴馬 )
美失業率降 利多無效 美股平盤作收
台股量縮至582億 下跌至7098點 2011/12/04
歐洲危機 讓美國愈來愈恐慌 (楨:美英唯恐歐盟壯大,試圖裂解不成!)
歐債危機蔓延 英國央行按兵不動 2011-11-11
歐債輪誰落馬 英財相點名法國
英政府為歐元解體預做準備
英國大罷工 1日蒸發5億英鎊 2011-12-1(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穆迪警告:美減赤若變卦 將降信評
協商失敗 美被迫啟動自動減赤機制2011-11-23
美國還能領導全球經濟嗎?
G20峰會/未加碼援歐 美歐股跌 2011-11-5
援助歐債危機 展現中國巧實力
中國有機會成為G20峰會贏家
沙克吉求救 胡錦濤點頭 2011-10-28
沙柯吉乞援中國 法反對黨砲轟
歐洲求援 陸:將見相關部門
陸:擴大投資貿易金融合作
拔刀相助 大陸坐穩高姿態
解決歐債協議 中:積極但艱難
徹底解決歐債危機 得看美中臉色
IMF救歐債 美無意注資
救市非無條件 歐媒:窮國救富有點難
中國救歐債 金援千億美元
專家激辯 多數傾向有條件援助
EFSF 可望發行人民幣債券
陸已購EFSF債券 可能持續加碼
中國不是歐債救世主
陸前官員:中國援歐遇瓶頸
援不援歐?陸媒:取決可靠回報
歐債陸救? 眾說紛紜
商務部長:積極挺歐 胡錦濤訪奧 可能伸援歐債?
胡錦濤:歐洲可克服債務危機
人行有條件購千億美元歐債 胡錦濤:解決歐債主要靠歐洲
北京坦言 「不可能英雄救歐」
外媒諷中趁人之危
圍堵中?德反對用SDR強化EFSF
歐洲可能明年承認中市場經濟地位
陸專家:援歐難度高 中不應出手
歐債救星與失格的台灣人(另參本館:真有哈臺族?)
援歐是人民幣國際化捷徑
拯救失落10年 拉加德籲中放鬆貨幣政策
陸專家:為何要幫歐有錢人
歐債敲警鐘 亞元路迢迢
亞元誰說了算 大陸逼退日本
歐洲招商 陸企海外投資豐收
大陸錢潮湧進 歐洲焦慮拒或迎
歐債危機 歐洲央行是唯一救星
金磚五國拯救歐豬五國?
求中國注資歐洲是不是向龍叩首
歐債危機陸伸援 開政治價碼遭拒絕?
未持希義西國債 中行:不受歐債影響
大陸趁金援歐盟提3條件 遭拒
IMF、亞銀籲中印出手救歐元區
世銀:中國不該救歐洲
林毅夫:大陸無力救歐債
金援歐洲 陸外交部強力回絕
中國促勿將經濟合作政治化
歐盟或將提前承認陸市場地位
歐元之父孟代爾:陸別借錢給歐元區
人民幣案美參院過 眾院挑戰大 2011-10-12中央社
美國聯邦參議院今天投票通過制裁中國大陸操弄人民幣的法案。由於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不傾向表決此案,除非此案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它要在眾院過關還有得拼。
相關新聞
日政府「干預到滿意為止」 日圓重貶 2011-11-1(楨:只准美友干預不許美敵干預!)
報復人民幣 對美國經濟不利
制裁人民幣匯率案 歐巴馬反對
美國政治風險
人幣制裁案有用?美國人都懷疑
逼升人民幣 美國如何拿捏分寸
蓋特納籲中國 速允人幣升值
人民幣法案 陸學者:兩敗俱傷
陸外交部:人民幣案損人不利己
人民幣若升值 美通膨更慘
反擊參議院 陸三大部門齊轟
人行警告 恐引發貿易戰
人民幣若遽升 陸出口剉咧等
美中匯戰可能點到為止
美匯率草案 陸商務部:不公正
中國強烈反擊:匯改以來升值近30%
中方邊罵邊承諾改革
揭穿老美假道學的面目……吵嚷不休的中國人民幣議題,說穿了就是虛偽二字。
普丁:美元壟斷是世界經濟寄生蟲
敏感期 美延後匯率報告 2011-10-15
人民幣 升值壓力緩解
「匯戰」 美、中都不想鬧大
大陸9月加碼美債113億美元達1兆1,483億美元 穩居美國最大債主
中國發動遊說 手段純熟
人幣案 陸專家:不必過度反應
人民幣升值 不受外力脅迫
溫家寶表態 不會加速升值
美通過涉匯法案 人民幣嗆貶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官方智庫:該讓人民幣走弱了
全球對沖基金做空中國
人民幣連貶3天 長期看升5字頭 2011-10-15
歐債拖累中國10月外銷減速
大陸救出口 要靠非洲拉美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預言:逆差兩年後出現 人民幣會貶
美10月貿易逆差降4% 赤字降30%
美10月貿易逆差 近10月新低 但進出口值皆告萎縮,顯示內外需求均不振。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為亞洲四小龍代工 陸成順差替死鬼
大陸前11月順差1383.98億元 年減18.79%
中國世界貿易第1大出口國及第2大進口國 世界經濟陸貢獻超美
高盛:陸16年內取代美 成世界第一經濟體
美前商務部長:中國 將決定全球經濟成長
林毅夫預言:2030年 中國躍經濟最強國
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委員會表示:人民幣10年內威脅美元地位
諾貝爾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西蒙尼‧詹森預言:人民幣 25年後取代美元
學者:人幣30年內成自由兌換貨幣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20年內 美元仍是老大
人民幣取代美元需要過三關:貿易結算貨幣;國際投資貨幣(楨:此投機性中不要);國際儲備貨幣。
熱錢月流1800億 人幣走勢看貶
市場觀點:熱錢撤離 逼人行出手
陸媒:11月人民幣貶0.5%
G20逼升人民幣 胡錦濤堅拒 2011-11-5
三年首見 人民幣連六天盤中跌停2011.12.08
陸官方表態:未操縱匯率 走勢可證明
滙豐:人民幣升值潛力 長期看好
熱錢避險 人民幣反轉走貶
有升有貶 人民幣將更市場化
中國將維持穩健貨幣政策
看匯率 夏斌:明年人民幣升壓變小
人民幣升值預期 急凍
陸港貨幣互換規模 倍增
夏斌:搶人民幣離岸 台灣不夠積極
夏斌:兩岸速簽貨幣清算機制
中美大戰 掃到美零售業巨頭沃爾瑪
流彈波及 工廠傳惡臭 可成停工早有端倪
陰謀論陸反擊蘋果 向可成開刀
外交部談沃爾瑪事件:外企不能僅靠優惠政策
削蘋果大陸推環保稅
中國駐世貿組織大使易小準:中國與世界實現共贏2011-12-12 新華國際(另參本館:《中國入世》)
入世10年,中國對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可以從經濟、政治、法律三個方面來認識。
經濟上,入世10年,中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進出口已佔到全球進出口的十分之一。這一數字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對中國而言,中國出口佔世界十分之一,說明中國的外部需求有多麼大,中國GDP增長中有多麼大一塊是靠向世界市場出口拉動的。這是中國參與全球化,融入世界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對世界而言,中國進口了全球近十分之一的貨物,這證明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這兩個十分之一,既反映了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顯示了世界對中國的重要性,是一個“雙贏”的典型。
政治上,縱觀世界近代史,我們不難發現,從1840 年至今的170多年歷史中,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曾經做到進出口佔全球十分之一——英國、美國和德國。今天,中國也做到了。而且,中國是做到這一點的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增,實現歷史性跨越,使中國歷經百年滄桑後,終于完成向世界經貿大國的轉變。對世界而言,中國入世10年,是中國與各國分享繁榮、實現互利共贏的10年。中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每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從中國的參與中獲得好處。中國以大國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實現發展目標,展示了中國說話算數、勇于擔當的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10年歷程也證明了世貿大家庭接納中國是一個正確的抉擇。這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勝利,也是現代國際關係史上一個成功的范例。
最後,從法律上看,對內而言,中國入世10年,守諾履約,遵循國際規則和市場經濟理念,開展了大規模的法律法規清理工作,穩步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世貿原則的法律體係。
相關新聞
中國入世十年「與狼共舞」?
入世十年 中國的成長與反思
巴西又在WTO向人民幣發難 實為行貿易保
瞄準人民幣 WTO同意明年討論貨幣傾銷
陸入世十年 美譴責國家資本主義
VS
美媒:美應向中學習計畫經濟
北京措辭強硬:美保護主義升級
貿易戰一觸即發 台商皮繃緊
中願進口美國產品但受限制
陸太陽能電池 遭美雙反調查
反擊「雙反」措施 陸14家太陽能廠聯合抗美
中輸歐皮鞋反傾銷案 WTO判歐盟敗訴
積極應對多層木地板相關產品雙反 陸企首次完勝
王岐山:中美經濟問題政治化 雙輸
中美太陽能「雙反」戰 恐雙輸
中對美反擊 太陽能貿易戰開打
太陽能企業:美國別傷人害己
陸製太陽能產品 恐遭美封殺 (另參本館:綠能產業(一)
美反傾銷調查 中國太陽能業黯淡
貿易戰 恐阻礙陸十二五新能源發展
形勢逆轉 陸風電業恐死一批
太陽能電池 兩岸囊括8成
過度投資 LED業不再發光發亮
電動車市場慘 比亞迪難挽頹勢
太陽能輸美雙反案 陸轟挑釁
十二五太陽能發電目標提高50%
陸遭雙反 盧明光:台廠未必得利
報復!陸醞釀提高多晶矽關稅
衝擊發酵 太陽能組件恐大漲
雙反 美、加盯上陸鋼製品
保護主義當道 佛山輸歐陶瓷少16.5%
美歐化纖原料乙二醇EG涉傾銷 大陸調查
大陸毛巾 台灣擬續課反傾銷稅(另參本館:欺中怕美
陸CPI驟降 經濟軟著陸成功 2011-11-10 工商時報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9)日公佈10月份CPI升幅為5.5%,連續第3個月下降,也創下近5個月來新低,與9月份相比,更大減0.6個百分點,是2009年2月以來的最大月度降幅。
通貨膨脹風險驟降,被視為是大陸經濟「軟著陸」的成功象徵,也讓投資人對於政策放鬆預期普遍增強,但在外部經濟環境不穩情況下,市場普遍認為信貸政策鬆動空間有限。
相關新聞
世銀:陸軟著陸 今年成長率9.1%
大陸經濟 林毅夫:還能高速發展20年
歐債導致原物料行情回檔
歐債 反助金磚四國抑制通膨
製造業降溫 陸11月PMI跌破50
出手救市 人行調降存準率2碼
大陸降息 最快明年初
大陸銀根鬆了 幅度將超預期
名家觀點/中國人行 發射「經濟大砲」
證券業看法:緊縮結束 陸股牛來了
銀監會主席:繼續提高直接融資
人行:民間借貸利率 4倍為限
衝著艾未未?北京嚴打非法集資(楨:啥都能扯到政治?針對溫州借貸事件啦!另參本館:中共為何反維權 )
溫總一席話 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港股齊攻高
通膨降溫 貸款暴衝 陸貨幣政策緊轉穩
陸財政部:新振興方案規模4兆人民幣起跳
拓內需拚轉型 消費月展決心
陸發動秋季外交 劍指「美帝」 2011-11-09 中時 亓樂義
今年九月中旬起,中共中央九名政治局常委當中,有五位相繼出訪,近至俄羅斯和中亞,遠至歐洲,其中去俄羅斯兩次,副總理李克強甚至同時訪問南北韓,此前尚無先例。到中國訪問的有菲律賓總統和越共中央總書記等政要,此兩人均首次登陸,都談到敏感的南海問題。
不僅如此,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近來出席廿國(G20)集團領導人峰會,溫家寶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接著胡、溫二人還將分別前往在夏威夷召開的APEC峰會,以及在印尼舉行的東協首腦等系列峰會。世界四大峰會,中共無一缺席,角色愈顯重要。
相關新聞
中俄攜手:反對大國主宰世界
溫家寶提點子上合組織設銀行 會員支持
溫家寶喊話 擴大本幣互換
APEC未登場 中美煙硝味濃
美力推TPP 中國不埋單
TPP議題 中方再槓上美國
APEC前嚷TPP 美爭亞太主導權
中美大戰 從APEC延燒到東協
強化亞太影響力 美駐軍北澳
歐巴馬矢言續留亞太 坦對大陸
美澳軍事合作 中嗆不適當
美菲簽宣言 南海問題齊抗中
歐巴馬:美國是太平洋強權
歐巴馬的「亞洲祭」
溫家寶公開演說籲外部勢力退出南海
雖然美國近來四處宣揚其重返亞洲計劃,瑞士媒體稱美國無力對中國展開遏制蘇聯般冷戰
東亞峰會/政經議題 美中火辣角力
歐巴馬的亞太文攻武嚇
東亞峰會/無視美反對 選緬甸當2014主席
中國外交面臨戰略調整
希拉蕊會緬甸總統 恩威並施
(楨:緬親西將重蹈利比亞?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評:挑撥中緬關系失風度
白宮毫不掩飾對中國遏制意圖 笨拙而愚蠢
緬甸改革 中國樂觀其成
中日較勁 爭相砸錢助東協
溫家寶喊話中國、東協 擴大本幣互換
會歐巴馬 溫家寶:增強人民幣浮動彈性
人民幣帝國 築長城抗美元
美掏不出東西給亞太國家 2011-12-05 中國時報
美國要拉攏緬甸,緬甸則要利用美國,西方多數媒體似乎認為美國讓國務卿親自訪問,緬甸應該受寵若驚,事實上卻不盡然。
緬甸人要聽其言也要觀其行,希拉蕊口口聲聲要緬甸推動民主進程,卻不提解除禁運制裁,而這是緬甸人所想望的。
美國要在亞洲遏制中國是很明白的,但現在美國已在走下坡,不但欠中國大量國債,未來還將大幅削減國防外交預算,還能拿出什麼使東亞國家動心、使中國恐懼?
美國刊物說:美在澳洲派駐二千五百陸戰隊,很難想像這支小部隊在什麼情況下能派上用場,它在軍事部署上無用,徒然激起中國反感,歐巴馬重申與菲律賓間近乎垂死的同盟,也可得到同類結論,三流的菲律賓軍隊在任何危機中都不是安全伙伴。
希拉蕊去年訪問柬埔寨,鼓勵柬國勇於向中國提出關乎柬國利益的問題。但她沒有說美國將給柬國什麼東西,一年過去了,不能拉開柬中關係。這次美國想拉開緬中關係,倒是中國替美國出主意:「解除對緬制裁」,但美國能嗎?且等明年此時如何。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攪和,確實使中國疑心,但究竟產生什麼實質效果?有評論認為當今區域中等力正崛起,對大國形成有力制衡,甚至能左右、挾持大國為自己服務。究竟是美國利用南海國家?還是南海國家利用了美國?
TPP 擴大自由貿易圈 2011-11-14 中國時報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是二○○五年由新加坡、汶萊、智利、紐西蘭等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組成的多邊貿易協定,主要目標是因應金融海嘯衝擊,與加強亞太經濟推動擴大對外自由貿易圈。直到二○○九年美國加入才進一步擴大,先後有澳洲、秘魯、越南、馬來西亞加入,共九個經濟體。其主要討論議題,主要鎖定勞工、環境、政府採購、政府投資、智財權等領域。這次美國大張旗鼓的準備擴張TPP,讓它成為一個龐大的自由貿易組織,被認為是對大陸在亞洲勢力的挑戰。
目前TPP區內的人口數有5億人,與ACFTA域內擁有19億人口,TPP規模還是相形遜色。不過隨著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新力軍,讓原本規模遜於ACFTA的TPP,頓時成了APEC區域內兩大自貿區。
新華社評論:美欲一石三鳥 2011-11-14 中國時報
針對歐胡第十次會面所拋出的TPP議題,大陸官方新華社評論指出,美國積極推動開展TPP談判「意欲一石三鳥」,首先是為了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其次是借此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還希望「借此促進出口,挽救美國低迷的就業市場」。
新華社指出,儘管TPP談判在一年半多時間裡已進行了9輪,但在一些敏感領域分歧大,談判進展不順,短期內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相關新聞
美推TPP架空APEC?中冷淡以對
是否加入TPP 中改持開放態度
人民幣匯率 歐胡會交火過招
歐巴馬警告 陸應遵守遊戲規則
美強推TPP 與中針鋒相對
陸學者:排中 顯見美短視且矛盾
搶當亞洲一哥 TPP燃中美戰火
美國以TPP再君臨亞洲
美中邁向對峙 TPP布局掀經濟冷戰?
時殷弘:TPP能否成功得看中、日
外媒:日入TPP打亂陸東亞戰略
日相改口:TPP損國家利益 就不加入
歐巴馬:TPP明年定案
TPP明年完談目標 恐因日拖緩
受美鼓舞 加拿大入TPP談判
台灣入TPP 還有漫漫長路
我憂邊緣化 洽簽雙邊FTA突圍
馬:10年內創造條件參加TPP
選ECFA或TPP 台處在夾縫中
美韓FTA的愛恨情仇
催淚彈鬧場 韓美FTA強行過關
催生FTA 中日韓:年底完成投資條約
各有算計 TPP很難搞定 2011-11-15 工商時報 蕭麗君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宣揚TPP,然而事實上TPP已成中美政治的角力戰,加上日本政府雖支持,國內卻是強烈反彈,反映各國國情不同,對TPP的參與程度也不盡相同。凡此種種,都意味TPP要簽定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參與TPP的國家加總起來只占美國總貿易的6%,對美國經濟助益並不如外界預期。TPP議題,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實質利益。同時,歐巴馬也期待藉此來拉抬國內人氣,以迎接明年選戰。
林中斌:中國欲不動武主宰東亞2011-12-08 中央社(另參本館:中國與東協 東協加三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海軍 《國家海上利益論》《海權論》 保釣再起?)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記者最近在台北專訪林中斌。今天在國際版刊出記者與林中斌的對談內容。
針對最近美國與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緊張關係,林中斌認為,看這個問題,要考慮到4項重點。
第一,強硬的外交經常是為了向國內交代,2012年歐巴馬總統要尋求連任,而中國領導階層也將更迭。
第二,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鄰國,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都不是出於自願成為美國的盟友,而是基於自保。
第三,美國不僅有經濟問題,政治也陷入僵局,所以,美國的軍事支出會大幅削減。也因此,可能無法維持在太平洋地區的強勢地位。
第四,北京有一套細密的大戰略,有一部分可追溯到鄧小平。這一點常被忽略。鄧小平說過:「我們和美國人交涉立場非常強硬,但絕不會斷絕關係」。這正是北京目前的做法。它的戰略其他部分就是主宰全東亞不必用軍事手段。中國並沒有意圖超出這個範圍。
他指出,北京打算藉由經濟、外交、心理、文化及傳媒等非軍事手段達到目的。武力則是這個戰略的支柱。中共人民解放軍的信條為:「隨時作好準備,但是儘可能不必動用。」這個觀念和一百年前美國羅斯褔總統提出的概念相似。羅斯褔的說法:「口氣要軟,不過要隨身帶根大棒,這樣就萬無一失。」
關於美國遏阻中國的戰略能否收效的問題,林中斌的看法是:就長期來看,未必有效;然而,仍是可以運用的手段,在未來的談判桌上可以挫大陸的銳氣。
他強調不能錯誤地低估美國。當下的美國不同於以往,已有能力自省和自我批評。這一點也挽救了美國。雖然可能不再是第一大國,卻仍然是一個被信賴的外交強權。
解讀一些中國軍事將領的武嚇作勢,林中斌說,中國軍方將領有分工,有些負責對外武嚇,有些負責策劃。一些常耀武揚威的將領,從一星升到兩星軍階後,立即封口。
根據他的分析,中國解放軍早已是被拔了利齒的老虎。當年鄧小平僅晉升17位三星上將,江澤民時期卻有79位。被封官削權的將領們對內張口無牙,只能對外舞爪。
他同意「標準報」記者的看法: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實施演習是對外武嚇。不過,他也提醒,在中國的戰略傳統,關鍵在於不讓對手看清虛實,並非威懾。西方國家會盡可能展現自己的實力。對中國而言,卻無此必要。他特別引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所言:「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分析稱中國有多種戰術組合應對駐澳美軍 2011-11-25環球時報
美國軍事專家拉裏?沃策爾這樣表述:澳大利亞北部確實遠離中國,不過具有較高機動性的海軍陸戰隊,仍可輕易鉗制中國的動作。此外,中國軍隊最近加強部署中程彈道導彈,而澳大利亞不同于沖繩,不在中程彈道導彈的射程內,這在戰術上是一大優勢。
但中國的武器庫中遠不止有中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導彈。中國的核潛艇具有全球巡航能力,中國航母的發展,不久也會讓沃策爾的自信變得不可靠。此外,中國還有足夠多的戰術組合,可以讓入侵者的出發地不落到打擊範圍之外。和武器平臺比起來,更重要的是中國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決心,讓中國人民和軍隊只挨打,還不了手,是不可想象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25/1106675030.html
中美太平洋大博弈【經濟日報社論2011.11.15
首先,必須觀察進入新世紀這十年來,全球戰略形勢的變化,要言之,兩個大趨勢:美消與中長。從2001年遭911恐怖襲擊後立即發動反恐戰爭開始,美國先後陷入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泥淖,元氣大傷,國際形勢受損;又繼之以世紀金融海嘯,有點焦頭爛額。另外一頭,中國埋頭搞經濟,GDP的全球排名上升到僅次於美國,外匯存底全球第一,中國與東協十國的自由貿易區也正式啟動,而美國在亞洲則疏於經營,與東協、日本、韓國關係有點鬆動;也正是在這段期間,中國成了全球最大債權國,美國則是全球最大債務國。這即是「美消中長」。
被《時代周刊》稱為美國「地獄十年」告一段落之際,正是歐巴馬總統上台之時。歐巴馬一上台,即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三個重點:(1)戰略退卻,自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2)戰略統戰,積極全面改善與矛盾國家如俄羅斯、古巴、緬甸、委內瑞拉等的關係。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為了(3)戰略進取,即針對中國進行的全面戰略部署做準備。也就在這個時候,歐巴馬說出了「我要做太平洋總統」、「我不接受美國成為世界老二」的話。一個所謂的「重返亞洲」、劍指中國的大戰略隱然成形。
希拉蕊指出,建立「跨太平洋體系」涉及六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加強與盟友關係、深化與強權間工作關係、緊密與地區多邊機構關係、擴大貿易和投資、廣泛的軍事存在,及提升民主和人權。這些工作中,民主、人權、軍事存在等,都有明顯的「項莊舞劍」意涵。(楨:越南等有民主、人權?)
與這一套「跨太平洋體系」的理論架構配套,是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包括(1)TPP的經貿外交戰略;(2)即將舉行、美國總統首次出席的東協加美國高峰會(ASEAN+A),這個高峰會將把中國極力避免國際化的南海問題正式列入議程;(3)一個已浮現輪廓、欲隱又現的美、日、澳、印四國間的「亞洲版北約」。看來美國的「重返亞洲」,從戰略思慮到行動部署,邏輯井然,動作確實。中國大陸似乎是落於後手了。
在理論上,中國大陸的訴求是和平與和諧,似略失之於抽象;但中國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方向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新秩序」的內涵是什麼?如何建立?撇開理論不談,中國大陸在實際行動上還是相當積極的,除了與東協「10加1」的自貿區已正式啟動外,中國與中亞及俄羅斯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極可能從安全及反恐領域延伸到經貿與金融,中國與日、韓也將展開雙邊的自貿區協商;當然,兩岸四地之間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與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在運作之中;甚至原本很抽象的「金磚五國」概念,最近也開始針對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展開討論。
總體看來,美國與中國正在亞洲及太平洋這個大棋盤上展開世紀大博弈,目前大棋盤上正在交手的領域有經貿、軍事、價值(民主與人權)、金融(人民幣)等,有的平分秋色,有的互見優劣。
德班大會落幕 取得四項協議 2011-12-12 旺報(另參本館:氣候峰會
歷經兩周馬拉松式磋商,最後加碼數十小時衝刺「延長賽」,《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南非大會終於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2013年執行,綠色氣候基金啟動,成立工作小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安排等四項協議成果。
陸支持印度責任區別
爭議甚大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將從2013年起執行,明年5月1日前提交減碳承諾;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負責2020年後減碳的具體安排。
歐盟這項提議引發大陸和印度強烈不滿,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說,印度不會因各方聲浪就不顧貧、富國責任分擔原則,不會因任何形式的威脅或恫嚇就退縮;大陸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態支持印度,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新華社報導,這次德班會議達成決議如此困難重重,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如美、日、加拿大等國不考慮第二承諾期的減碳指標,對《議定書》也抱持消極態度,美、加甚至不願簽署。歐盟雖然相對積極,卻額外要求大會敲定「路線圖」,在2015年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在2020年生效。
陸籲開發國拿出誠意
大會觀察員分析,美歐態度迥異,是因為美國不願為減碳犧牲利益,歐盟卻試圖用減碳和成熟的碳排放交易系統獲取利益。大陸代表團在會後指出,這次未能全部完成談判,最主要是因為已開發國家對減碳及提供開發中國家資金、技術轉移的政治意願不足所致。
綠色科技賽 中國領先【經濟日報2011.12.12
中國已在綠色科技競賽中跑在前端,其成果最終可能比年年召開、卻仍無法有效因應氣候變化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更能拯救地球。
雖然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但同時加速投資綠色科技。
率歐洲議會代表團前往南非德班與會的議員萊恩(Jo Leinen)表示:「世界有場非正式的綠色科技競賽,由中國領頭,可能比正式協議取得更成功的結果。」
美國皮尤環境組織表示,中國去年投資低碳能源技術達540億美元,高於美國的340億美元。
由於中國有提供13億人口食物、燃料與水的迫切需求,因此比他國更知道抑制全球暖化的能源型式價值,因為全球暖化已國內大片土地沙漠化。
爭議不斷 歐盟和基礎四國槓上 2011-12-12旺報
這次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從9日一路延長到11日清晨,才得以有協商成果,主要是受到歐盟和大陸、印度等開發中國家意見分歧所致,直到11日清晨才完成協商。
歐盟在大會中突然提出「路線圖」,並提出2018年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框架,並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其他議題與此掛勾,小島國也附和歐盟立場。
大陸和印度則強調,不能忘記公平原則,應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印度環境部長那塔阿拉賈(Jayanthi Natarajan)強烈反對並激動反駁:「公平在哪裡?」大陸代表團團長、大陸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也表態支持印度,並質問已開發國家應給發展中國家資金和技術支援,「快20年了,你們做到了嗎?」
9日下午,美國、大陸、巴西等國家都取消記者會,外界傳出,歐盟連合小島國、中南美洲國家形成小集團,向他國施壓。
9日晚間被稱為「基礎四國」的大陸、印度、南非和巴西舉行最後磋商,印度當場表態支持大陸,南非和巴西也都認為磋商順利,當場粉碎9日上午歐盟記者會傳出「四國分裂」說法。
德班大會期間,不斷傳出「基礎四國」已分裂的說法,某些成員倒向已開發國家,新華社報導,解振華還對此澄清:「我們每天要碰頭三、四次,每個重大表態都經過協商。」
新華社昨天報導,德班大會最後是在「基礎四國」團結一致,對發展中國家最關切的問題同聲同氣,才使得德班取得「里程碑」成果。
減碳政治角力 開發中國家低頭【聯合報2011.12.12
一九九七年的京都議定書將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區隔開來,開發中國家不需受到減少碳排放的約束。德班會議的最大成就,是說服印度和大陸未來接受法律約束,雖將雙軌制再保留幾年,但許多國家希望在二○二○年京都議定書下一階段屆滿時,完全打破雙軌制。
應對氣候變遷 誰是阻礙合作的壞蛋?2011.12.12
【聯合報╱鄭方婷/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南非德班)】
會議本應於九日結束,在歐美等傳統大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之間政治衝突劇烈之背景下,延長兩天,號稱有史以來最長的締約國會議。
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美國與歐盟有著極大的根本差異。美國基於其國內產業界與議會的不支持,自京都議定書之後,就主張建立一個不設定強制性減排年限、目標,但要求所有主要排放國提出自主性減排目標,並接受國際與國內的測量、報告與證明,以確保自主性目標獲得落實。美國在本次會議的最大目標,就是具體實施去年坎昆會議達成的幾點重要成果。
相對的,歐盟主張應該設定一套路線圖,提出於二○一五年完成協商,至二○二○年為止成立包含主要排放國接受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國際合作方案。同時歐盟宣布,即便日本、加拿大與俄羅斯不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仍舊承諾第二約定期,至二○二○年從一九九○年基礎上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歐盟的主張受到絕大部分發展中與最貧窮國家的歡迎,在歐盟強力遊說下,隨著中國暗示可以考慮在二○二○年以後接受法律約束後,巴西與南非也表示可以接受。美國對於歐洲提出的路線圖是否成立並不重視,也不支持建立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議定書,美歐雙方差距甚大,難以相互讓步。最後在中國、印度等國的讓步之下,歐盟的主張獲得採納。
對於歐盟而言,削減百分之廿至卅的排放量並非難事,而且歐洲的減排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很有限,但是歐盟在國際談判中對於先進國家的減排行動積極主張,的確獲得廣大的開發中國家的歡迎。
相形之下,美、日、澳、紐、加等國被型塑為阻礙國際合作發展的壞蛋,苦思如何爭取中、印等主要排放國的支持。氣候變遷的國際政治當中,重要的是如何擴大支持力量;在歐盟獲得中國等主要發展大國的支持下,美日等國顯得孤立。若美日選擇繼續參與氣候變遷國際談判,勢必得與歐盟取得妥協。
新減碳承諾 我將自願遵守【聯合報2011.12.12
南非德班氣候大會達成減碳承諾,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新減碳承諾應會變得更「嚴格」,台灣屆時也將自願遵守;且若各國減碳達共識,彼此之間應會建立「碳關稅」制度,作為履行減碳承諾的約束機制,台灣外銷產品必定面臨製程減碳的壓力。
另參本館:歐豬四國 《歐洲新霸權》 《歐洲共同市場》 國際金融新體制(一)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中國大戰略 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宣言(館長代胡擬) 雙率大戰 貿易保護主義 美中互為人質?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臺股 股市的貪瞋癡 連戰出任APEC特使 G2 G20 vs G7 美國價值2 歐盟向俄求援? 姓資姓社 經濟巫師 忽漲忽縮 全球糧荒 東協加三 中國崛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