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1 07:26:49| 人氣2,6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字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萊塢電影《金字塔》是以胡夫金字塔為背景,描述法老王胡夫靠對外征戰掠回黃金和奴隸(含胡夫金字塔的設計師)建金字塔的故事,胡夫及後卻被抵押貢糧的野蠻公主(後納為胡夫妃、色誘替胡夫守衛黃金的軍官、共同後先)謀殺了,但篡位的女皇也被忠於胡夫的宰相、誘入墓室、共封於金字塔。

不合以下史實吧!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唯一一個依然存在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它是第4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爲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唉!別對好萊塢電影談史實。詳參【圖博館】:《當代好塢》《影視史學》

金字塔

金字塔相傳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但是考古學家從沒有在金字塔中找到過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主要流行于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爲正方形,四面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爲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埃及金字塔是至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徵之一,這些金字塔大部份建造於埃及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
大部份研究來源顯示埃及存在的金字塔結構數目有81座到112座金字塔,而大多數學者贊成較高的數目。1842年,Karl Richard Lepsius製做了埃及金字塔列表(List of Egyptian pyramids),當時他計算有67座,但在他後來的考古生涯中有更多經他鑑定和發現的金字塔。
許多不經確的計數,則是因為與許多保存不佳的小金字塔殘骸和碎石陵墓有關,其殘骸經常難以確認該陵墓是否為金字塔型構造,但它們確實存在也是經考古學家研究及鑑定的,大部份會將這些難以確認的遺跡分區歸類、編組計算數目,其中由北到南最重要觀察範圍中。
2007年12月26日,埃及古蹟最高委員會負責人宣稱,埃及將通過適用於全球各地的法律,要求複製埃及金字塔或人面獅身像等埃及古蹟者支付版權費作為埃及數千座法老古蹟的維修費(楨:誰付了?)),但不禁止全球各地藝術家利用繪畫或其他方式來複製各時期法老古蹟與埃及古蹟以獲得利益,只要這些作品「不是百分之百複製品」就可以。

阿布拉瓦須

阿布拉瓦須的金字塔殘骸阿布拉瓦須(Abu Rawash)金字塔殘骸是在Lepsius研究中埃及最北的金字塔之一,是一座埃及法老胡夫的兒子及其繼承者的陵墓,最初認為這座金字塔從來沒有完成過,但現今考古學認為它不只已完工,而且原來的大小約與孟卡拉金字塔相似,也是埃及第六大金字塔。
不幸的,它的位置接近主要的交通要道處,使的它反而被當成其他建築的石材來源,被露天開採及毀壞時間約為歐洲古羅馬時代時,剩下分散的殘骸僅剩下內部堆疊的石路和石堆構成金字塔的核心,不過鄰近還有一個保存較好的衛星金字塔。

吉薩胡夫金字塔

卡夫拉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位於吉薩的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奇歐普斯金字塔」)、第二大的卡夫拉金字塔(Pyramid of Khafre)及孟卡拉金字塔(Pyramid of Menkaure),附近還分布著許多較小的附屬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
在這三座主要的金字塔中,只有卡夫拉金字塔還保留部份原始磨光的石灰岩外殼,覆蓋於它的頂端附近,特別的是,這座金字塔看上去似乎比臨近的胡夫金字塔大,起因為其憑藉著較高的地基位置和較斜的金字塔角度,但實際上,無論是高度還是體積,卡夫拉金字塔皆比胡夫金字塔小了一些。
卡夫拉金字塔頂部還保留的外殼吉薩金字塔群是自古以來全球觀光客最常去的景點之一,其也是古希臘時代時由Antipater of Sidon列出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而在現今,它是唯一一個依然存在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
這個位置原為古王國兩個未完成的金字塔,一般認為較北的結構屬於法老王內布卡(Nebka),而較南的結構屬於第三王朝的法老卡巴(Khaba,塞肯凱特(Sekhemkhet)的繼承者),而卡巴僅僅四年的任期使的他的階梯金字塔在相當早時就已取消金字塔上部的工程,現今它大約高20米,雖然已經完工,但照原來的計畫,它將有原先的兩倍大。

阿布西爾
 
阿布西爾金字塔群阿布西爾(Abusir)共有57座金字塔,在第四王朝、第五王朝期間曾被用作王室墓地,在阿布西爾可觀察出第五王朝的金字塔的建築品質、技術明顯的不及第四王朝,一般認為其代表著當時王室權力與經濟的衰退,這些第五王朝的金字塔比他們的前朝金字塔小,而修造的材料也是當地低品質的石灰岩。
這裡主要的金字塔是紐塞拉、內弗爾卡拉及薩胡拉的三座金字塔,其中紐塞拉金字塔是最完整的金字塔,此處也是蘭尼弗雷夫的殘骸金字塔的所在地。而所有在阿布西爾的金字塔皆建造為階梯金字塔,另外最大的金字塔是內弗爾卡拉金字塔(Pyramid of Neferirkare Kakai),一般認為它原先建成時為高約70米的階梯金字塔型,而後將階梯缺角處填充鬆散的石材而成為「真金字塔」,且也有固定表面。

塞加拉
 
著名的階梯金字塔(左)及烏塞爾夫金字塔(右)塞加拉主要的金字塔包含著名的左塞爾的階梯金字塔(Step Pyramid of Djozer)、烏塞爾夫金字塔(Pyramid of Userkaf)及特提金字塔(Pyramid of Teti),其中階梯金字塔也是埃及最古老的石造金字塔,此處還有烏納斯金字塔(Pyramid of Unas),其甚至還保留著金字塔堤道,是埃及保存最完好的建築堤道,而這座金字塔也是在古埃及最早被嘗式修復的金字塔之一,主持者是拉美西斯二世兒子之一的一個,塞加拉還是左塞爾繼承者塞肯凱特的毀壞階梯埋沒金字塔(Buried Pyramid)的所在地,考古學家認為這座毀壞的金字塔曾經被完工,甚至還比佐澤爾著名的階梯金字塔大。

代赫舒爾彎曲金字塔

紅金字塔代赫舒爾(Dahshur)被認為是埃及除了吉薩、塞加拉以外最重要金字塔區之一,雖然直到1996年以前,仍因其位於一軍事管轄地內,使的難以進入該地研究,因此實際上在考古學中對它的所知甚少。
其中較南斯尼夫魯的金字塔是已知著名的彎曲金字塔(Bent Pyramid),一般認為它是唯一僅存的幾個表面幾乎平滑的金字塔之一,它成功的保留了金字塔原始的石灰岩外殼,明亮的外觀表現了所有金字塔最原始光亮的一面。
而較北的金字塔則是斯尼夫魯的第二座金字塔紅金字塔(Red Pyramid),選定接近彎曲金字塔的建造地點,雖較彎曲金字塔晚建造,但卻成功的成為世界最早的真金字塔,其也是埃及第三大金字塔,僅次於吉薩的胡夫金字塔以及卡夫拉金字塔。另外,代赫舒爾附近還有一座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黑金字塔(Black Pyramid)。

美茲哥哈納

美茲哥哈納(Mazghuna)位於代赫舒爾的南方,此地曾在第一中間期被許多法老用泥磚來建造金字塔,現今這些建築已耐不住風化而毀壞。

利斯特

利斯特(Lisht)的兩座主要的金字塔,是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和其子辛努塞爾特一世的金字塔,而旁邊還圍繞著十個較晚建造的已毀附屬金字塔,其中一座小金字塔是已知阿蒙涅姆赫特一世親屬卡巴二世的[5],在利斯特附近還有一個著名的法雲(Fayyum)綠洲,位於代赫舒爾與美杜姆中途,距離開羅約100公裏,此地被認為鄰近古城伊塔威(Itjtawy,實際的古城殘骸位置是未確定的),此城在第十二王朝時曾為古埃及首都。

美杜姆
 
美杜姆金字塔美杜姆其中的一座美杜姆金字塔(Meidum)是斯尼夫魯的金字塔,它是一座殘骸金字塔,但它還保留了一個完整的中心結構,被旁邊已倒塌的金字塔外殼及沙石圍繞著。
美杜姆金字塔是斯尼夫魯的統治期間內所建造的三個金字塔中的其中一個,一般認為這座金字塔已經由斯尼夫魯的父親胡尼(Huni)以及前代著手興建,然而這個學說也可能是不確定的,因為斯尼夫魯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這個地點,另外有些考古學家認為美杜姆金字塔可能是埃及最早嘗試建造的真金字塔,但後來工程並不成功。
美杜姆金字塔的外部金字塔外殼在古代遭受了嚴重的崩塌,而現今只剩下內部核心的部份仍屹立著,使它成為一座外表奇特的金字塔,其底下座落的山丘並不是自然的,事實上,這座碎石山就是當時外殼崩塌時形成的。

哈瓦拉
 
哈瓦拉的金字塔殘骸哈瓦拉(Hawara)有一第十二王朝最後一位強而有力的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其一的金字塔,接進法雍綠洲,一般推測它與代赫舒爾的黑金字塔同為他所建,而哈瓦拉的金字塔則是他最後的歸宿。
 
拉罕的金字塔殘骸

拉罕(el-Lahun)有一薩努雷特二世的金字塔,是埃及最南的皇室金字塔,其建築師巧妙的利用其建築基地核心一個12米高的天然石灰岩山,大量減少了建造時所需的工作。

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後人有幾種推想。一種是用一個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後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另一種推測是,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爲,第二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後用杠杆。
金字塔的建築,其所用的技術按現代的標準或許並不高明,但是在他們的管理與組織能力給予我們一件沈默的證明。例如胡夫大金字塔佔地十三英畝,用兩百三十萬塊石頭組成,每一塊石頭重約兩噸半。此項建築,據估計費去十萬人二十年之力。
但是,也有另外的說法,2006年時,費城德萊瑟大學材料工程學教授巴爾?索姆就推測,“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的上層時,是把混凝土灌入高處的模子內,而不是把巨石拖運到高處。”(全文發表於2006年12月的美國陶瓷協會期刊),當然這種說法也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其中他們質疑巴爾?索姆的採樣是否是採樣到近代修補金字塔時所用到的水泥。,而法國建築師讓?皮耶?胡丹於,2007年3月31日提出「由內往外蓋」論點,認為是在大金字塔外牆砌一道外置斜坡,接著再建構一條內部螺旋隧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AD%97%E5%A1%94

《台灣共犯體》第一章 宗教與社政經的關係

 一、古埃及之分析

 (一)古埃及的地緣政治

      距今五萬年前開始的第四冰河期,現今北非的沙漠地區,當時還是水草豐美的地方(一p176,二p7)。隨著冰河的後退,此地區變得愈來愈乾,乾旱導致此區當時尚屬狩獵的早住 民,遷至尼羅河河谷並形成農耕社會(二p12-4)。有關古埃及民族的形成,另有人認為是代表亞洲移民的下埃及與代表非洲早住民的上埃及,彼此對立衝突融合所形成(六p54)。另有人則認為乃地中海種的非洲人與閃族融合而成(九p214-5)。
       埃及文明的自然基礎在尼羅河河谷,尼羅河源頭山上冰水定期融化,造成尼羅河的定期氾濫。每年八至十月洪水氾濫,農耕停止,但有利於水運。十一至四月,水退土肥,是耕種季節。五至七月是熱季,大量人力投入家庭手工業及重大國家社會工程建設(三p7)。依此,古埃及的金字塔可能不純是法老王個人神權政治意識形態下的產物,而是一種結合奴隸和農閒剩餘勞力(四p87),並將之導致國家統合作用的工程,雖然工程本身並不具生產性。
      在尼羅河水豐土肥及谷地四周沙漠、海水和山脈的屏障下,早住民展開了較為自主但非孤立的文明發展(九p217-224)。可是由於人口增加、水運順暢、尤其因氾濫造成的氏族城邦(nomos)間國界紊亂,各氏族又產生了各種衝突和合作,如此一來就打破了各自獨立的村落社會形態,到元前3200年,Mones統一了上下埃及,並定都於上埃及的Thinis(四p63)。
      主張「東方專制」起因於水利工程(如尼羅河、兩河、黃河)者(二p45,八p2),認為治水需要所以產生了官僚化的專制政體,但由古文獻和考古可知,此說非但不合史實且倒果為因。何炳棣從考古和文獻上論證,中國黃土地區農業的開始與黃河氾濫平原及灌溉無關。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遺址均是近水的台地或小丘,其農地是旱地,水溝是排水用。就文獻而言,甲骨文沒有水利灌溉的記載。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文獻是襄公十年(元前563)鄭國子駟修築溝洫,但子駟本人卻因族人反對征田,在暴動中遇害(七p799-812)。其實文明初期人口不多,靠降雨(當時那些地區雨水比今豐沛)和地方性簡單的水利設施(二p47),就足以維持農耕所需。反倒是隨著文明演化而來的人口增加、社會結構的複雜化,才產生足以擔任全國性大型水利工程所需的官僚體系(二p48)。且工程之規模與人口的多少、及社會結構的複雜程度是成正比關係。隨之而來的政權盛衰、人口增減及結構的瓦解,也與水利工程的良壞息息相關。Braudel以其年鑑學派特有的「長時段」時間研究法(「長時段」是指幾乎不動的自然史時間,「中時段」是指有緩慢節奏的社會史時間,而「短時段」是指傳統史學的事件史時間,一0八六p109-110,一0八七p1-2、30-2),在《地中海》(一0八八)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平原〉的研究中,也發現環地中海區域的平原,初期由於水患、虫害頻繁,反而不如高地適合人居住,要等社會發到某一程度,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之後,平原才得以開發,但這也導致了官僚、地主資本家及貧農的產生,正因如此,所以平原的興衰常因天災人禍而起伏不定。

 (二)古埃及的社政經結構

  埃及在古王國時能統一起,當然有其社政經文化條件,但這不能說古王國的神權政治等於新王國的專制政體。由中國、埃及、羅馬的發展可知,人類政治要進入有效的專制政權並非易事,而是需要能抗拒外來入侵、壓抑並統合地方勢力、建立有效的統治機器、產生足以與政權相匹配的國家意識形態,及足以支撐中央集權運作的社會階層和經濟生產分配制度。

  1、古王國

  有關古王國的統治性質,現有的研究令人困惑。從官僚體系和統制經濟來看,古王國似乎是「一個極權主義的國家和計劃社會,並有一國家資本主義和一個良好組織的官僚制度」(五p63)。或是「神權政治或獨裁政治」(六p36)。其理由是,就官僚體系而言,中央有一首相及各種職務的官吏,地方則有中央選派的四十二個nomos長官(類似州長或省長)。從中央到地方,一條鞭地行使法律、土地清查分配、征稅、運輸、水利工程、建金字塔、監督統制工商業、及宗教信仰(二p59、61-2,四p63-4,五p36)。但不可思議的是,如此的統治其統一過程卻是志願而非軍事征伐(四p61)。法老王無正規軍,亦無民兵,有事才召集各地民兵(四p65)。nomos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二p62)。學者的看法是因埃及地緣政治屏障及水豐土肥(四p65),及借助於開放性的宗教做為統合力量(二p80-6)使然。果真如此,古埃及的中央統一及集權統治是很特殊的。別的不說,單就中國的西周封建王朝,其中央統治力不如古王國來得嚴密有效,但卻需仰賴大軍,且不時有叛亂發生,當中央軍力不敵諸侯國時,王朝即瓦解。

  2、中王國的地方割據

  由於「群縣潛奪權力,各邦獨立主義或邦權觀念持續存在、個人主義的發展、以及法老王為了進行國家發展的龐大計劃,所加諸人民的財政負擔」(六p65),加上法老王人神合一權威遭懷疑、官僚機構腐化、神廟祭司勢力日趨強大、地方諸侯勢力抬頭、及農民日益貧困化等因子,逐漸地瓦解了古王國的穩定結構(二p103-6)。古王國末期(2300-2100)歷經了二百年的紛亂,進入中王國(2100-1788)中央與地方雙元統治的時代,中王國未期(1788-1580)則陷於貴族及地方叛亂的內憂,和Hyksos人入侵的外患。Hyksos人是來自西亞的遊牧民族,有比古埃及人較強的武器--馬與戰車,所以統治了陷於紛亂的中王國。

  3、新王國帝國的興衰

  外族統治刺激了埃及民族主義的興起,Ahmose一世利用古埃及人對外族統治的不滿,於元前1580年將Hyksos人逐出,結束了異族的暴政統治。依歷史常例,統治者順著民族士氣將傳統就已有的中央統治雛型更有效地運作,憑著中央的絕對武力優勢,新王國將失落的宗教和行政權力,重新從貴族及神廟手中取回,且不斷發動從幼發拉底河至尼羅河的征伐,而建立了雄跨亞非的大帝國(帝國形成過程詳見九p355-420)。
      新王國帝國好比羅馬帝國,由於從各地掠奪大量財富湧入國內,非但未給帝國帶來建設或提振生產力,反導致官僚腐敗及宗教墮落。當武力不足以鎮壓叛亂時,不可避免地從元前十三世紀開始先有利比亞人,接著七世紀有亞述人、六世紀有波斯人、及其他外族,從帝國的四周不斷入侵,這非但結束了古埃及的政權獨立,且使得古埃及的宗教文化滅亡(六p66-70)。

  4、進入歷史之途

  解釋古埃及最大的困難大概是史料的不足(五p34),但由對伝統實証的史料史學之批判可知,豐富的史料並不表示歷史就可客觀地呈現出來,甚至還發生史料愈多史實愈不清的悖理。其因是歷史乃人在特定時空下的產物,人雖生來即處歷史中,但歷史在形成過程即摻雜了人的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尤其各種彼此既衝突又合作的共同體在長期競爭下塑造了歷史。所以歷史不要說後人的解釋,即使在形成過程它本身就已既結構又解構了,如此再多的史料也無法呈現「客觀」的歷史。(一三五八p.34)。但這並不表示歷史是可以自由公平地製作,而是有正史對野史、歷史對記憶、記憶對反記憶等之別(一三五七p.202)。
  歷史研究因史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其中常見的不外實證、進化、循環史觀。實證史觀隨著實證論的謬誤及失勢,而不再有典範的絕對權威(一一八Op.33-45)。其實在歷經伝統敘述史學、新史學、及新敍述史學等的典範革命更替之後,在處於後現代的多典範時期,不再可能有某一史觀獨占史界的霸杈了(一一八二P.568)。黑格爾、達爾文式的進化史觀,及史賓格勒、湯恩比式的循環觀同樣謬誤百出(一一八Op.67-8,75-6)。但源自馬克思和韋伯的共產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在冷戰時卻在世界二大陣營大行其道,前者不但拖跨了老大哥蘇聯和徒子東歐、徒孫則苟延喘喘(如古巴,越南、北韓、緬甸)而紛紛跟進改革開放的先驅--中共,後者雖也局部地傷了西方強權尤其美英,但卻著實地使除了日本、NICs等之外的大部分受現代化理論影響的第三世界受難。這些失敗在本書多處將予析判,但簡述之,可知其關鍵在於未能以恰當方式進入歷史。首先未能全面、充分、且徹底地了解共產及現代化之整體。反對者只看其負面,依行者反之,只有少數具反思性的讀者如Berger,p.認為吾人應揭穿這種神話,並從二者中找出一迨合自己的發展之途(一一八三p.5-10)。結果失敗之後又病急亂投藥,於是第三世界祈求於依賴理論、蘇東又重蹈現代化之謬誤(一二四五p.833)。所以進入歷史之道在於從歷史經驗中找尋符合自己發展所需。就此而論,中共的改革開放是人類歷史上的大國中少數有此自覺且成功的例子(一一四四p.83)。而本書正以兼具對歷史的縱向敘述與糢向結構的析判之方式(一一八Op.4-5)來進入歷史。

 (三)古埃及的宗教與社政經關係

  1、政教合一的理論基礎

  古埃及的宗教是從地方性的諸多保護神逐漸發展到以太陽神(有Re,Ra,Amon,Horus等稱呼)和尼羅河神(Osiris)為全國性的國家最高神(詳見二p80-90,四p70,六p125-130)。太陽神是公理、正義及真理的代表(四p71),同時又能化身為神牛(Hathor)每天生(黎明)死(黑夜)一次;化身為神鷹每天由東至西橫越天空一次(六p126);在人間則化身為法老王(四p71,六p130-1)。尼羅河神每年也要死且復活一次,年年均如此,但有一次Osiris被壞神Set謀殺,其姐兼情人Isis替Osiris復仇並使之復活,且二人生下Horus神(六p129-130)。古埃及的宗教從神到人均強調復活,人的復活有二條件:死後身體不腐敗,和死後得到Osiris審判,靈魂Ka才能復活(六p132)。
  由上背景,可很合理地得到以下結果。法老王是至高神在人間的代表,他也代表了公理、正義及真理。再結合全國宗教系統,他又成為所有神廟的最高祭司。實際上他又是全國的最高政治領袖。如此一來,法老王就完成了典型政教合一的神權政治。為了法老王的復活,很自然地要建金字搭以保護其木乃伊。
  本來古王國時太陽神信仰占優勢,可是太陽神崇拜需高度的想像力,而尼羅河信仰較通俗。所以自中王國以後,在Osiris負有人死後審判權、人民在亂世渴求來世慰藉、對外征戰帶來的非理性和墮落、及祭司可藉此發揮更大影響力等因素下,Osiris的重要性逐漸超過太陽神(四p73-5)。類似的印度佛教後期集中於佛寺,以致默教攻入印度後,佛教衰亡了,而印度教因與印度人合而為一而保存了下來。對此,西藏佛教也未因達賴政杈的瓦解而消失於西藏。
  
        2、政教合一的下場

  由於古埃及的中央權威來自神權信仰,而宗教系統在國家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和教育上享有絕對的權力,加上神廟獲取了全國大量的土地、人力及各式財富(二p107-113)。可是此時宗教又墮落為藉審判死者而謀利的工具(六p133-7,四p75)。於是中央統治的宗教支柱在墮落之後,非但喪失了原有共犯正功能,反而成為王國瓦解的因子。
  其實古埃及的宗教與其他大宗教一樣,其神也代表了公理、正義、真理;其祭司也重身心的潔淨,為宗教及政治體系的運作竭盡心力(六p131);其購買死亡之書,在精神內含上也是為了對Osiris的贖罪(六p133-5)。但最後為何會落得Amenhotep四世(元前1375年即位)另創Aton神,與傳統宗教對抗但慘敗(六p138-152,二p115-6)。不只如此,它本負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傳承的功能,也在外力入侵攻下神廟後,完全喪失,並導致古埃及的文化甚至文字均斷絕不傳(二p76)。
  從比較宗教來看,舊教在宗教改革前也同樣發生政權與神權間嚴重的衝突、教會占有大量土地及財富、教士階層大量腐化、出賣贖罪券、和各類只其儀式性的宗教行為。但舊教在新教嚴厲的革命下仍可生存並壯大,反之古埃及宗教為何不行?其因在於古埃及的至高神超越性不夠反與法老王結合,祭司階層在教義和修為上均欠一流人才,組識不如舊教健全、尤其欠一套使信徒社會化為共同體的制度,所以當神廟被攻下後古埃及的宗教與文化均跟著失傳。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古埃及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紀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這段時間內尼羅河下遊地區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地理

埃及大部分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只有尼羅河沖刷而過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綠帶,1/30的面積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恒觀念的一種崇拜産物,也是法老王的陵墓,目前埃及共有八十余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曆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裏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爲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爲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于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爲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裏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曆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複。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裏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曆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爲“小西索克”王朝,只存于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鬥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位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于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余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裏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爲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曆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曆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曆史分爲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爲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範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曆山大占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曆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一、埃及文明的發生

自然環境和居民

  埃及位于東北非洲。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西接利比亞。從地理上看,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爲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爲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較大的孤立性。
       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于蘇丹的青尼羅河彙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濫,浸灌了兩岸幹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隨流而下,也在兩岸逐漸沈積下來,成爲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爲“凱麥特”(意爲“黑土地”)。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自遠古時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爲狹窄的河谷地區(上埃及)和地勢較爲開闊、平坦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下埃及)。埃及的河谷地區幾乎常年不雨,氣候十分幹燥,生産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羅河供給。只有北部三角洲地區受地中海季候風影響才降雨。
        從古代埃及留下來的大量雕刻和繪畫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特征是:高身材,黑頭發,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他們的體形、外貌與古代的利比亞人和努比亞人不同,也與古代的亞細亞人不同,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文明的發生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它經曆了自己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邊緣的梅裏姆達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薩-巴達裏文化等)都是農牧業混合型的文化。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于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農業文化已相當發達,並已使用銅器,這爲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其後的埃及前王朝Ⅰ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系的萌芽。在屬于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裏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爲王權標志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爲其標志)。在屬于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征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志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裏•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時期,即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裏兩地,發現了與普通人的十分簡陋的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裏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爲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劃槳,還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顯系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征王權的白冠(以鷹爲其標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爲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爲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
      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爲斯帕特,其象形文字符號爲 ,表示一塊灌溉渠道交織的土地。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幹個。在這些小國家裏,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爲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符號爲 。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牆圍護起來,成爲一個要塞。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並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裏,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于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
早王朝時期 據曼涅托(生活于公元前4—3世紀之交的一個埃及祭司)記載,古代埃及國王美尼斯創建了第一王朝,此後,埃及經曆了31個王朝(到希臘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學家又將古代埃及曆史劃分爲若幹時期,每個時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幹王朝。其中早王朝時期包括第1—2王朝,時間約爲公元前3100—2686年。
據曼涅托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後,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爲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臘人對該城的稱呼),其守護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創造者、藝術和手工業的保護神)。現代考古學未發現有關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證。因此,現代埃及學家常把有文物證據的納爾邁或阿哈與美尼斯視爲一人,也有的學者懷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實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裏、阿卑多斯等地進行的發掘,本世紀30—50年代初在開羅附近尼羅河西岸的薩卡拉進行的發掘,爲研究早王朝時期的曆史提供了豐富的文物資料。這些資料反映了埃及的統一和君主專制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在希拉康波裏發現的納爾邁調色板和納爾邁權標頭,反映了納爾邁國王對北方三角洲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帶回了大批戰俘和其他虜獲物(包括牛、羊等)。如在納爾邁權標頭上刻著他從北方俘獲了12萬人、40萬頭大牲畜和142萬頭小牲畜。還有一個利比亞貢賦調色板,反映了納爾邁對利比亞進行過勝利的戰爭。在納爾邁調色板的正面,這位國王頭戴象征上埃及王權的白冠,在調色板背面,他又戴著象征下埃及王權的紅冠,也表示了他對南部和北部的統治權力。但是,納爾邁實際上並未完成對北方的征服而完全統一整個國家。
        在納爾邁以後的第一王朝其余諸王留下的文物中,有一些是與他們進行過統一戰爭有關的。例如,阿哈國王的一件文物上刻著俘虜的場面,並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銘文;阿哈還在三角洲地方建立了一個爲舍易斯諾姆所崇拜的涅特女神的神廟。又如,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登統治時期的雕刻中,國王登的頭上同時戴著象征上下埃及王權的白冠和紅冠,還第一次采用了象征上下埃及王權的雙重王銜,他大概是想以此表明他已是上下埃及之王。但是,直到第二王朝末期,一位名叫哈謝海姆的國王雕像的基座上,還刻著他殺死“北方的敵人47209人”和“48205人”的字樣,表明了對北方戰爭的巨大規模和殘酷性。大概他通過這些戰爭,才最後征服了北方,統一了全國。因此,他的繼承者哈謝海姆威(有學者認爲這兩個國王是一個人)才采用了“荷魯斯和塞特”雙重王銜,他的較完整的名字後都附加有“在其中的兩個神和睦相處”,這顯然意味著埃及傳說中的兩個部分(以塞特爲代表的上埃及和以荷魯斯爲代表的下埃及)的統一。 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統一使尼羅河成爲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也有利于在更大的規模上利用尼羅河、發展灌溉農業,從而大大促進埃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帕勒摩石碑》中對尼羅河水每年漲水情況的記載就是一個證據。
隨著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于薄弱,已遠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這些新設立的國家機關明顯地是以國王爲中心的,這表明了王權的逐步加強。君主專制在逐漸形成:王位世襲制出現了,王權神化明顯加強了,國王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在國王阿哈的墓中,發現有一個王室地産模型可以爲證),組成了王室經濟。現代學者一般把第一王朝及其以後的埃及國王稱爲法老(不過,有的學者認爲,嚴格地說,可能要到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國王才稱爲法老),即把他們視爲專制君主。

二、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

  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爲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于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于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于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爲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的奴隸制經濟得到重大發展的時期。國家的統一爲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較爲安定的環境;水利灌溉系統在更大範圍內的修建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代在埃及種植的所有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亞麻、葡萄、無花果等),在古王國時期都已種植。在農具方面,奴隸主的經濟中使用了由兩頭牛牽引的重犁,這比用簡單的木犁耕地要先進得多。從貴族墓中的畫裏可以看出,農業技術總的來說還很原始,但因尼羅河泛濫後沈積下來的淤泥十分肥沃,糧食産量仍可供養古王國時期龐大的統治階級的國家機器和廣大的手工業者。
農業生産的發展爲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建築、采礦、冶金和金屬加工、造 等等都很發達。近年來在第五王朝國王烏舍爾卡弗的金字塔入口處發掘出的數百尊青銅雕像表明,古王國時期的手工業水平很高,可能這時埃及已進入青銅時代。金字塔及其附屬建築物(神廟)不僅說明了這時建築業的高超水平,而且說明了采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從西奈地方留下的古王國時期一些國王的名字可以看出,至少在這時,埃及人已到西奈開采銅礦。以飼養豬、羊、牛、驢爲主的畜牧業,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水草豐美的三角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條件。
  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爲國內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古王國時期的國內貿易還處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一個貴族墓中所畫的一幅市場上以物易物的情景可以爲證。這時留下的一分買賣房屋的契約也是這種情況的例證。手工業者的工資都以實物支付,如油、面包、蔬菜、衣物等,偶爾也付給銅,但不是作爲貨幣,而是如同其他實物一樣,這在許多貴族墓中的銘文裏皆有提及。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國家或國王常常派出商隊到國外去。這種對外貿易往往是同對外掠奪相結合的。 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官僚貴族奴隸主的經濟占有極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占了支配地位。它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擁有極爲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他們的經濟中,既包括了農業,也包括了手工業、畜牧業、漁業、園藝業等部分,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整體,他們很少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物品,同市場絕少聯系。古王國時期的土地占有情況大致如下:國家(包括諾姆)占有的土地、國王占有的土地、神廟占有的土地、官僚貴族占有的土地等。關于小生産者或農村公社的情況,沒有直接資料說明。生活于第3—4王朝之交的大官梅騰墓銘文講到他從“尼蘇提烏”(“國王的人們”)那裏,用酬金獲得200斯塔特耕地(1斯塔特等于2375平方米),人們推測這些尼蘇提烏或許是小生産者或公社成員,但因缺乏更多資料,還不能說出什麽肯定的意見。
      各類奴隸主除了剝削奴隸外,還剝削喪失了生産資料的其他勞動者,在古王國時期,主要是剝削一種名叫麥爾特的勞動者。由于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大批勞動者失去土地,或者到奴隸主的土地上去勞動,以領取口糧和衣物等,或租種奴隸主的土地,交租納稅。貴族墓中有農民因交不起租稅而被捆綁吊打的情景,可見勞動者的處景十分悲慘。古王國時期的農民還要服勞役和兵役,其負擔必定是很沈重的。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 古王國時期,埃及的君主專制開始確立,這從許多方面可以看出來。
國王對行政權力的控制:古王國時期,國王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和代表。國王之下有一宰相(現代埃及學家借用阿拉伯語稱之爲維西爾),主持日常政務,主管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事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但決策權並不在維西爾手中,而是在國王手中。軍權也不在維西爾手中。維西爾是由國王任命的,其他高級官吏也是如此。這些官吏都對國王負責,並對國王的寵惠感恩戴德。

國王對國家經濟的控制

  古王國時期的國王不僅直接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財富,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土地、灌溉系統和對外貿易,一切戰利品也都歸國王。《帕勒摩石碑》及其他銘文記載了古王國時期國王把土地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並把土地贈給貴族的情況。國王們甚至可動用全國的人力和物力給自己、給自己的親屬修建金字塔。朕即國家,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就是將全國財政置于國王的控制之下。

國王對軍隊的控制

  古王國時期有一支相對來說是強大的軍隊,這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物質力量。這支軍隊既用之于對內鎮壓和統治,也用之于對外征戰。軍隊由國王直接統率,戰時國王常常禦駕親征,有時雖派人率軍遠征,也要經常向國王報告情況,或向國王請示。軍隊大概由常備軍和臨時征召的部隊兩部分組成。駐守在邊境要塞的多半是常備軍。戰時臨時征召部隊,在《大臣烏尼傳》中有明確的記載。

國王對司法權力的控制

  古代埃及沒有法典之類的法律文獻傳世,雖然在一些資料中提到有法律紙卷、法律皮卷之類,但現代的人們從未見過。在古代埃及,國王的話就是法律。國王可頒布相當于法律的敕令,涉及古王國末期神廟經濟的若幹敕令保留了下來。古代埃及有兩種法庭:世俗法庭和神廟法庭。世俗法庭由維西爾擔任最高法官,一般的重大案件由他審理。但國王可插手司法審判,他可越過維西爾自行任命法官審理一些案件,《大臣烏尼傳》中就說到國王任命烏尼爲法官審理內宮的秘密案件。神廟法庭一般只處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糾紛。

國王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古王國時期地方上的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是諾姆(州),其行政長官爲諾馬爾赫(州長)。州長既有世襲的,也有由國王任命的。世襲的州長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國王任命或批准。有的人可擔任兩個諾姆的諾馬爾赫。諾馬爾赫管理地方行政、統率地方上的軍隊、維持地方治安、代收國家賦稅、管理在該諾姆中的王室經濟和國家地産、管理地方神廟事務、維持地方上的灌溉系統等。古王國時期的諾馬爾赫多半是地方上的舊貴族,他們在本諾姆中的勢力和影響都很大。古王國初期,王權還能控制住他們;到古王國末期,君主專制大爲削弱,王權要在很多方面依靠他們,從他們中選拔高級官吏,有的地方貴族甚至與國王聯姻,擔任了維西爾等高級官職。因此,有的諾馬爾赫表現了極大的分離主義傾向,他們甚至靠削弱王室經濟以自肥。在諾姆與中央政府之間,在第5王朝末設有上埃及官邸,大臣烏尼就擔任過上埃及官邸的長官。有的研究者認爲,下埃及官邸的設立較晚,可能要到第11王朝時期,但在《大臣烏尼傳》中提到過上下埃及各首長、上下埃及的僧侶首長的官職,似乎表明在古王國時也已設立了下埃及官邸。上埃及長官顯然是由國王任命的。從烏尼的情況看,其權限包括:代國家征稅,戰時統率地方上臨時征召的軍隊等等。可能也起代國王監視地方諾馬爾赫的作用。

王室家族控制朝政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不僅表現在國王個人直接控制國家的主要權力,還表現在王室家族控制朝政,高官顯宦多爲王室家族成員。第4王朝時,維西爾一職多爲王子擔任,即使到第5—6王朝時,也有王子擔任維西爾的。在薩卡拉地方的第5—6王朝時的6個王子墓中,就有一位擔任過維西爾;有兩人擔任過王室事務監督和軍隊司令官的職務。在古王國末期,王權削弱,地方貴族勢力擡頭,有的地方貴族擔任了維西爾,如第6王朝時一個名叫紮烏的維西爾,原來就是個地方貴族。不過紮烏之所以能擔任維西爾之職,可能與他的兩個姐妹成了王後有關。

國王對其臣民有無限權威

  在古代埃及,國王淩駕于國家之上,一切臣民似乎都成了他的奴仆。臣民見了國王只能吻他腳前的塵土,一位駙馬被允許吻國王的腳,就會感到莫大榮幸。第5—6王朝時的一些官吏(如烏尼等人)的銘文中反映的對國王奴顔婢膝的態度,充分說明了當時君臣關系的性質。不過,梅騰墓銘文中反映的第3—4王朝之交的官吏與國王的關系似乎並非如此,第5—6王朝時的亨庫和伊比等人的銘文似乎表明地方貴族與國王的關系也並非如此。可能,象烏尼這樣的人,是國王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因此,他們對國王的態度同地方貴族有很大的區別。

王權被進一步神化

  君主專制利用神權以強化王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古王國初期及其以前,鷹神荷魯斯是王權的主要保護神。第4王朝哈佛拉國王的一個雕像,就是由荷魯斯展開雙翅保護著他的頭。那時的國王還有一個荷魯斯名(王銜名)。但是,在古王國時期,對太陽神拉的崇拜逐漸發展起來,並在第5王朝占了上風。據魏斯特卡爾紙草說,第5王朝頭三個國王都宣稱自己是拉神之子,即拉神的後代。從第3王朝時起,國王的名字被寫在一個橢圓形的框子裏。這個框子象征的是太陽照耀的區域,也是表示國王受到太陽神的保護。古王國時期,許多國王的名字的末尾都有拉的名字。爲了得到神權勢力的支持,古王國時期的國王們捐贈給神廟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神化王權既是王權本身的要求,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王權的神化也意味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神化。因此,它也爲奴隸主階級所容忍。爲此,古代埃及奴隸主豢養了整整一個祭司集團。

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的墳墓,因其形似漢字的“金”字,中國人稱之爲“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始于第3王朝第一個國王喬賽爾。當時,他讓著名的建築設計師伊蒙霍特普爲他設計一個墳墓,伊蒙霍特普最初設計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石造馬斯塔巴,地點在薩卡拉。但喬賽爾和伊蒙霍特普自己都不滿意,覺得不夠莊嚴雄偉。于是伊蒙霍特普便在它上面又加了五個一層比一層小的馬斯塔巴,這就成了現在仍可見到的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它高61.2米,底邊東西長123.3米,南北長107.4米。在金字塔的底下有走廊和墓室,在金字塔旁建有祭廟,整個建築群則用圍牆圍了起來。第4王朝第一個國王斯涅弗魯時,建造了三個金字塔。他的第一座金字塔在麥杜門,原爲一個層級金字塔。後來將各層階梯填平,成爲一個角錐體的金字塔;其後,他又命人在達淑爾爲其建造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但由于設計上的誤差,建到一半時發現角度太大,不得不改變角度,從而成了一座菱形金字塔,或稱彎曲形金字塔。對此,斯涅弗魯當然不滿意,于是他又命人在達淑爾建造了另一座真正角錐體的金字塔。可以說,斯涅弗魯時期是從層級金字塔向真正角錐體金字塔轉變的時期。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4王朝的胡夫國王(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奧普斯)時修建的,其建築師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選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羅河西岸的基澤。該金字塔高146.5米,每邊邊長約爲230米。據說該金字塔用了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頭,平均每塊重約2.5噸。墓室原建在塔底,後又在塔內的中部建了墓室。此金字塔的入口在塔北面離地面13米處,呈三角形,從而使塔身的重量均勻地散開,不致將通道口壓垮。
據希羅多德說,修建胡夫的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時間,頭10年是修築運石頭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後20年用于修建金字塔本身,每年用工10萬人。
在胡夫的金字塔旁,還有該王朝的哈佛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齊夫林)和孟卡拉(希臘人把他叫做麥凱林努斯)兩個國王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不遠處有該國王的一個獅身人面像(司芬克斯),高20米左右,長50米左右,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據說其面部是按哈佛拉的像雕成的。古埃及人認爲,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者。
在這些金字塔四周,還仆伏著許多貴族的馬斯塔巴,這象征性地反映了君主專制對其臣屬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古代埃及國王爲什麽要將墳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呢?這有兩種說法。傳統認爲,這種墳墓形式是埃及王陵形式自然發展的結果,即從前王朝的畫墓,到早王朝的馬斯塔巴,到喬賽爾的層級金字塔,最後發展成角錐體的金字塔。英國學者愛德華茲在其《金字塔》一書中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認爲,金字塔的修建,與古埃及的宗教崇拜有關。因爲,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升天,而層級金字塔的階梯就是國王靈魂上天的天梯。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的地下發現的大木船,也是用作運載國王靈魂升天的;而角錐體的金字塔則象征了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爲金字塔的四條棱線就形似太陽的光芒。他認爲,斯涅弗魯時期是這兩種不同的宗教觀念的轉換時期。
古埃及的金字塔現存約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王墓不再用金字塔的形式,而是采用了岩墓的形式)。它們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羅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古王國的衰落和第一中間期 古王國末期,由于階級矛盾的激化,王權更加依賴神權勢力和地方貴族。國王們把越來越多的土地、勞動力和其他財富給予神廟和地方貴族,豁免神廟的賦稅,使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更加膨脹,而王權更加速了衰落。第6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據說他六歲登基爲王,活了一百多歲)後,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于不能維持,君主專制也不複存在。第7王朝時,埃及陷入分裂混亂局面。據曼涅托殘篇23所記,第7王朝的70個王只統治了70天(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是同時並立,而非互相承襲的);而據其殘篇24,則爲5個國王統治了75天。殘篇記載的混亂和分歧反映了當時實際局面的混亂。從第7王朝起,埃及實已小國林立,幾乎一個諾姆就成了一個小國家。每個諾馬爾赫都感到自己是不再受制于人的獨立王國的國王,是自己獨立城市的統治者。他們往往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在自己的稱號之中。爲了擴大自己統治的地盤,他們彼此爭戰不已,使局勢更爲混亂。

王朝法老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 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 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複。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
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裏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曆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中間期與新王國時代

從第13王朝開始,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前1567)。第二中間期由于以宰相(維西爾)爲代表的官僚勢力的發展,王權有所削弱。第13王朝的宰相安庫能夠左右王權,甚至比國王還重要。由于嚴重的社會分化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第13王朝末再次爆發人民起義。與此同時或稍後,三角洲西部出現以克索伊斯爲中心的獨立勢力,稱爲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東北部,喜克索人以阿發裏斯爲中心建立第15、16王朝。在底比斯,繼第13王朝之後興起第17王朝。第17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約前1570~前1546在位)最後驅逐喜克索人,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第18王朝。
第18~20王朝是新王國時代,又稱新帝國時代(約前1567~前1085)。這一時代的埃及國王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對外侵略戰爭,圖特摩斯三世時的埃及版圖,北至敘利亞的卡赫美什,南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形成強大的軍事霸國。在頻繁的對外遠征過程中,埃及王公貴族大肆劫掠財富、牲畜、奴隸等戰利品。在軍事遠征的基礎上,新王國時期的奴隸制進一步發展。一般的自由民、甚至牧人也占有奴隸,而且出現了租賃奴隸。此時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法老已成爲國王的正式頭銜。宰相一職由兩人分擔,協助法老分管上、下埃及。但是,地方貴族特別是以阿蒙神廟爲代表的僧侶集團的發展威脅到法老的專制統治,從而導致埃赫那吞改革。第18王朝的末代法老荷倫希布死後,拉美西斯一世繼位,開始了第19王朝。第19王朝的法老謝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爲維護埃及在亞洲的霸權,與赫梯帝國發生沖突,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哈圖西利斯簽訂和約告終。第19王朝末至第20王朝,埃及國內形勢動蕩不安。伊爾蘇領導的奴隸起義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罷工沖擊了帝國的統治;日益強大的僧侶集團篡奪了部分王權,從而導致了新王國的崩潰。

後王朝時代

第21~31王朝爲後王朝時代(前1085~前332)。第21王朝時,埃及分裂爲兩部分,法老統治北部,僧侶王統治南部。第21王朝被利比亞人雇傭兵推翻後,又相繼建立了第22、23王朝。第24王朝是三角洲舍易斯地方統治者的政權。努比亞人乘埃及衰落之機入侵,建立了第25王朝(見庫施王國)。第21~24王朝是埃及國家分裂、權力分散的衰落時期,又被稱爲第三中間期。第21~22王朝時期,商品貨幣關系和高利貸業開始發展起來,債務奴隸制流行。第24王朝法老博科裏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貸盤剝,廢除債務奴隸制,但並沒有真正實行。
舍易斯地方統治者薩姆提克一世重新統一埃及,建立第26王朝。這個王朝通常被稱爲埃及的複興時代。鐵器、金屬貨幣普遍流行,商業和經濟生活較爲繁榮。尼科二世法老統治時期,開鑿尼羅河通向紅海的運河,並派遣腓尼基水手開辟航道,繞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繼承者爲爭奪埃及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霸權,曾與新巴比倫王國進行戰爭。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殘暴統治和無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爾泰烏斯領導的埃及人起義(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獲得獨立,相繼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國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 332 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滅波斯王朝,結束了延續3000年之久的法老時代。

希臘、羅馬統治下的埃及

亞曆山大征服埃及後,埃及進入希臘化時代(前332~前30),以亞曆山大城爲首都。自此,古埃及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不久古埃及人就只能用希臘字母來拼寫他們自己的文字了。亞曆山大死後,其部將、留駐埃及的總督托勒密?索特爾在公元前305年稱王,爲托勒密一世,創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繼承埃及和波斯帝國君主專制的統治形式,壟斷一切主要經濟部門,規定糧油鹽等産品的專賣權,全部土地收歸國有並重新分配。埃及農民、士兵、奴隸等不堪希臘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與奴役,從公元前3世紀末至前1世紀,屢次發動起義,動搖了托勒密王朝的統治。公元前30年,羅馬軍隊開進埃及,女王克裏奧帕特拉七世自殺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潰。羅馬征服埃及後,羅馬皇帝G.屋大維把埃及劃爲自己的私産,派遣行政長官代行統治。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強烈反抗。由農民、牧民和奴隸參加的“布科裏人”在三角洲沼澤地的起義,從公元2世紀末起延續了3個世紀之久。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埃及成爲東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
公元前3、4世紀以後,埃及的奴隸制開始衰落,與私有領地擴張的同時,隸農制也隨之發展起來,從而爲向封建制過渡准備了條件。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隸制國王的陵寢。這些統治者在曆史上稱之爲“法老”。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爲“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著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爲死後做准備。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著爲自己准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制模型來描繪他死後要繼續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仆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後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爲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爲金字塔時代。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爲什麽要將墳墓修成角錐體的形式,即修成漢字中的金字形呢?原來,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備將馬斯塔巴作爲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産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爲神,他的靈魂要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爲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爲古代埃及太陽神“啦”的標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爲,當你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爲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經過幾千年來的風吹雨打,頂端已經剝蝕了將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裏的路程。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規模的巨大而令人驚歎以外,還以其高度的建築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塊之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粘著物,而是一塊石頭疊在另一塊石頭上面的。每塊石頭都磨得很平,至今已曆時數千年,人們也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所以能曆數千年而不倒,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側離地面13米高處有一個用4塊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這個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爲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邊形,那麽,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壓力將會把這個出入口壓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壓力均勻地分散開了。在四千多年前對力學原理有這樣的理解和運用,能有這樣的構造,確實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後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遠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這是胡夫的兒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來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還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個雕著哈夫拉的頭部而配著獅子身體的大雕像,即所謂獅身人面像高。除獅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在一塊巨大的天然岩石上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曆史。

  爲什麽刻成獅身呢?在古埃及神話裏,獅子乃是各種神秘地方的守護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門的守護者。因爲法老死後要成爲成太陽神,所以就造了這樣一個獅身人面像爲法老守護門戶。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著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裏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裏開鑿秘密陵墓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8498.html?tp=0_01

 

 

台長: 阿楨
人氣(2,6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神鬼傳奇》
此分類上一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