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19 07:23:07| 人氣6,186| 回應34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巫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些科技預測師們就不拍重蹈<經濟巫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682292/20090101070435

怕啥?科學家不也源自煉金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55/20060304072005

至今<政治科學人>們仍在<假科考之名>大玩<氣候政治學>!

未來十年訊息科技大預測>知識通訊評論 2008/10/13 

 《自然》雜誌訪問此領域的一些專家,提出他們對未來十年訊息科技發展的預測,也描繪出一幅未來人類生活新景象。 

電子紙:布斯頓(Bill Buxton) 加拿大多倫多,微軟首席研究員 

我同意克藍柏格(Melvin Kranzberg)提出的科技第二定律:發明為必需之母。科技雖是為了滿足需求,但也能創造需求,下世代科技將實踐現有承諾。
過去百年的通訊科技史顯示,任何將影響未來十年的事物,必已先已有十年的發展歷,例如十年前網路讓Google得以成功,而網路當時業已成形十年,電子紙在未來便很有潛力,不僅在微光下也能閱讀,更幾乎不耗費任何能源。電子紙源於十年前的E Ink技術,如今已應用在亞馬遜書店推出的電子閱讀器Kindle等裝置中,雖然未臻成熟階段,但肯定已進入研發後段。Kindle和其他電子閱讀裝置就像過去福特第一部量產車原型Model T一樣,五年後應該就能大量普及。
這項科技將大幅改變我們對紙張的態度,我能理解人們對紙和書本的迷戀及熱愛,我也無法忍受在電腦上閱讀。但隨著這項科技發展,社會將會開始質疑,究竟是否該不斷砍伐五十萬棵樹,以供應北美地區出版與新聞紙張每週的用量。

觸控學:黑渥(Vincent Hayward) 法國巴黎,巴黎第六大學工程學教授 

十年前若有人提到「觸控學」(HAPTICS),多數人會以為是某種肝病(譬如B型肝炎hipertitis B) 。過去能提供觸覺回饋的介面仰賴創新,因為在技術上相當困難、昂貴且市場有限;如今隨著螢幕觸控式裝置增多,市場需求也不斷擴大,未來目標是更直覺式的介面,減少使用視覺,不用看就能操作,這就是觸控學的潛力。
目前市面上已有兩三家手機品牌推出觸控功能手機,也有部分汽車廠跟進。這項技術以觸覺回應,故使用者按下螢幕按鈕也會有感覺;當然還有些更基本的技術,人類身為動物,都是依據預期心理行事,而視覺介面會降低你我的預期能力,因為當我們觸碰某種不存在的事物,就不會出現預期感受,行為所產生的觸覺感受也不足,觸控式回應滿足人類預期心理,也完成整個控制步驟。
目前觸控式顯示器最多只能提供單一接觸或操縱選單的反應。但未來觸感、形狀與靈敏度都會更加精緻與平價,乾燥的平面螢幕也能創造毛皮或濕潤感。

影像眼罩:皮爾森(Ian Pearson) 英國伊普史威治,Futurizon顧問公司 

我們總希望能創造出科技,可以結合在網路與實體世界的行為,任天堂的Wii也因此暢銷全球,我聯想到影像眼罩的概念,可將電腦畫面重疊在你我周遭環境中。
類似產品數年前便已出現,但解析度仍太差,未來品質會提升、成本會下滑、需求會成長,因為影像眼罩能在行動時提供資訊,消費者手中已有iPhone與黑莓機,可提供眾多資料與功能,但還需要更大的顯示器。戴著眼罩起初或許突兀,但手機與藍牙耳機剛上市時同樣引人側目,如今早已普及。
若結合視覺影像與歐洲伽利略衛星的全球定位資訊,便可將網路資訊與實體世界組合起來。當走在熱鬧的市區街道上,便可同時看見商家與餐廳評鑑、相關服務廣告、其他興趣相似用戶等。
當戴上視覺眼罩,周遭環境面貌將大不相同,眼前的漢堡餐廳可能只是個大漢堡,沒有可笑的都市規劃法規。別人眼中的你我可能是Second Life的虛擬人物、演員強尼戴普(Johnny Depp)、或名模克勞蒂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網路和真實兩個世界最美好之處合而為一。

記憶功能產品:卡坎南(Leo Kärkkäinen) 芬蘭,諾基亞研究中心首席規劃員

日常用品將備有記憶體,能儲存自始至終的歷史記錄,讓消費者能輕易取用。
這可以考慮使用電磁頻率識別標籤,這項技術現已應用於追蹤庫存與防竊,不僅價格低廉,本身需用的電力,透過讀取裝置的電磁訊號即可取得,不過未來或許還有其他科技可取而代之。
近距無線通訊系統讓手機可做為悠遊卡或電子錢包,便於通勤及付款使用,若這項科技能幫助消費者與產品溝通與消費,也能協助消費者避開不健康、易造成過敏、製程有害環境、聘用童工生產的產品。
許多科技都有其陰暗面,故我們必須在系統內建隱私保障功能,使消費者自行決定是否接受追蹤。

自主機器人:格蕾納(Helen Greiner) 美國麻州,iRobot公司主席兼共同創辦人 

其他人已提過這一點,但我能夠更篤定地預測,機器人在未來十年肯定將更普及,而關鍵在於自主性。除非機器人依據任務而有自主權,否則事事都必須由人類操縱,這在軍事行動等重要任務很合理,但通常人類操縱只是浪費時間。現在機器裝置已可逐漸自動作業,如耕作、割草、打掃辦公室等,隨著機器人自主性提高,就能從事更複雜精密的工作、行為,參與農務、營建、物流產業,並照顧高齡者、軍隊與家庭。
若要自主,必須對環境有所認知、具備智慧型軟體構造,以及實際的軀幹與行為系統,Roomba真空清淨機便是完備上述特點的自主範例。
我們所打造的機器人運作系統Aware 2.0,以操縱應用軟體程式的邏輯控制機器人行為,如此不僅簡化新型機器人創造過程,也簡化機械設計模組,讓科學家能以過去成功經驗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例如研發出導航行為後,其他平台亦可延用。
 
基因資訊:戴森(Esther Dyson) 美國紐約,營利暨非營利新創公司投資者 

我身為美國加州山景城23andMe公司的董事,該公司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基因資訊,並在自願情況下供他人研究使用。
該公司目前只針對大多會顯現風險指數的共同遺傳變異進行探究,這些基因異常只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中,才會真正等於病變,但異常基因也無法明確指出病變時間與強度。公司提供的服務現要價一千美元,不過隨著處理過程、化學品與顯像科技成本壓低,價格也會更低廉,擴及更多消費者。
第一批使用者多為贊助人,後來者則是受益人,在成千上萬人參與計畫後,所獲的基因資訊可供我們進行研究分析,再結合基因互動及其他因素,就能對基因了解更深,許多疾病亦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我也希望這項科技能改變人類行為,鼓勵他們改善飲食、增加運動,因為他們會更明白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每個人皆有死因,基因組能告訴我們哪種死因對個人機率較高,不過不可能準確告知死亡種類與時間,人類對足球及賭博相關數據的認識每每令我驚訝,因此人們也有可能了解基因的關聯與因果差異。

開放式內容管理:伊藤穰一(Joi Ito) 日本東京,Infoseek創辦人兼執行長 

未來大發明將以如同Google般的簡易構想,便將人與想法串連起來,讓維基百科、Facebook及其他事物結合得完美無缺。這聽來理所當然,但卻又不易想像,不過在Google以前,我們也難以想像搜尋應是什麼面貌,在伯納李(Tim Berners-Lee)以前,人們也難以設想網路世界。
其中一項關鍵在於,利用軟體自動標示我們取得及分享的各種內容。人們希望與人共享內容,但法律與設備卻提高其困難度,法規阻礙許多創意發想,如果有軟體能找到你所需的內容,又能自動註明出處來源,若可應用在各種內容上,便能建構允許更多創意的網絡。

三度空間環境:鍾安社(Anshe Chung) ,全球首位在虛擬世界淨獲利百萬美元

隨著三度空間環境在一般瀏覽器與手機呈現日趨簡單,實體與虛擬世界將融合為一。
三度空間場景將呈現真實人類與環境,當走入當下的美國曼哈頓城三度空間場景,並與虛擬或實際人們互動,所代表的意涵將遠超過幻想世界或遊戲畫面。
像Second Life這樣的社會網路世界,能夠創造出數十萬人共存的三度空間社群,但光要是進入這個角色環境,便需要學習與努力才能達成。其實有多種科技都有助達成這項目標,第一是電腦繪圖,以製作出擬真圖像;第二是利用科技捕捉多數實體世界影像,將之加諸於三度空間世界,Google與微軟等公司已運用衛星照片與大批市區影像,另加上用戶也貢獻各種資料;第三是在虛擬空間中再現人形,並增添更多互動機會。

語意網路:凱利(Kevin Kelly) 美國加州Pacifica,《Wired》雜誌創刊執行主編 

語意網路不易解釋,因為沒有可參照的對象,Google至少還有個首頁,語意網路什麼也沒有,但我認為其整體效應將不亞於Google。
根本概念在於,若網路上所有事物都能如語言般,簡化為名詞、動詞及述語,電腦便能「閱讀」網路,此事意義非凡,當機器可閱讀資訊,便能做許多和一般人相同的事。若想預約計程車到飛機場,語意網路讓機器有能力知道特定訊息,能了解班機時間、至機場的道路系統、偏好的計程車公司等,「二階效應」讓資訊來到使用者眼前,不必再費心搜尋。
但要如何走到那一步,又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人工編碼相當費力,初期效應相當微薄,故除非達到特定規模,很難說服他人投身其中。過去搜尋引擎的轉捩點在於頁面排名,而對於語意網路而言,分水嶺或許在於自動語法剖析程式,將內容意義自動編碼,Twine等網站已開始朝此方向前進。

更進步的瀏覽器:施朗瑟(Sam Schillace) 美國加州山景城,Google 

在Google誕生以前,大家都認為搜尋功能僅此而已,但其實還有許多進步空間,現今的瀏覽器亦是如此。
在網路世界裡,簡單比完整更重要,使用平台必須簡單、一體適用且水準夠高。瀏覽器便是平台,讓任何螢幕都能成為看見個人資訊網絡的窗口,我每天使用三部電腦,但從來毋需擔心找不到檔案、照片或電子郵件放在哪一部電腦,因為一切都在網路上,透過瀏覽器就能找到。
現有瀏覽器不需另安裝軟體,便能讀取相當複雜的應用程式,行動裝置也逐漸跟進,下世代的瀏覽器與應用程式將使通訊及合作更加透明,讓使用者真正專注於串連彼此、完成工作,讓網路成為超級處理器,不僅幫助你我互動,更大大改變我們的工作模式。


未來兩年十大科技產品趨勢大預測>林家興

目前科技產品琳瑯滿目,若再加上新技術不斷地問世,那麼,到底未來科技產品的趨勢走向為何呢?在美國的著名IT雜誌「PC World」就針對未來兩年間全球十大IT產品進行預測,相信這些變化,也將間接改變你我的生活習慣。

1.「雙核心CPU」:除了前陣子發表的64位元CPU外,雙核心CPU技術的問世,也將引領未來CPU的發展趨勢。
2.「更輕薄、高清晰顯示器」:未來顯示器將集CRT及LCD兩者優點於一身,不僅超輕薄,就連色彩也能達到前所未有的表現程度。
3.「智慧型影像軟體」:未來數位相機甚至手機,都將內建GPS系統,而你只要將照片對應智慧型影像軟體,就能自動分析照片拍攝地點、高度…等資訊。
4.「200 GB超大容量光碟」:目前SONY所推出的4層藍光光碟具備100 GB儲存容量,預計到2007年,將有8層可儲存200 GB容量光碟問世。
5.「更具智慧的電腦病毒」:預計在未來兩年內,電腦病毒將變得更有智慧,甚至新一代病毒會不斷攻擊你的電腦,直到攻擊成功。
6.「多功能手機」:目前手機雖然內建數位相機或播放音樂功能,但在未來,內建大容量硬碟手機,將成為明日之星。
7.「家電遙控不是夢」:目前美國10X智慧家電標準,雖然行之有年,但還是問題叢生,而新一代的Insteon標準推出,將可提供我們更有智慧的家電產品。
8.「新概念車」:新一代汽車除了會將所有儀表板資訊設計於駕駛員前方外,未來,WiFi(無線上網)及電子漆(可自動變換顏色),也將被普遍運用。
9.「電腦將無所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氧工程」計畫,將創造一個人性化環境,屆時,你可能就會出現對著牆壁電腦講話、視訊或對冰箱打電話等情形發生。
10.「紙張電池」:未來電池將採用紙張及纖維製造,與目前電池相較,將具備更大儲存容量。
http://74.220.223.38/redirect.php?tid=798&goto=lastpost

08年半導體產業的10大預測

經充滿著不確定──各家市調機構的預測對於2008年及其以後的整個半導體產業、以及IC設備產業的展望,似乎各有不同的觀點,而為了協助釐清市場中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筆者提出我自己對晶片市場的預測以及對2008年的其它預言。 (原文: Top 10 predictions for semis in 2008) (作者Mark LaPedus為美國版EETimes資深編輯)

08年半導體產業恐將出現零成長

其一,請原諒我的悲觀…但是我認為,與2007年相較,2008年半導體產業將出現零成長。進入2008年,市場出現了一些不妙的徵兆,比如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全球飆升的油價,以及可能給美國各政黨帶來不確定性的美國總統選舉。
在微觀經濟方面,這是我真正擔憂之處──DRAM市場依舊供大於求。我認為,DRAM市場在2008年不會出現好轉的跡象;有太多的產能上線,特別是在台灣。此外美光(Micron)以及奇夢達(Qimonda)正遭遇虧損,Hynix也預期將出現赤字,而三星(Samsung)的成長則停滯。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在於:微軟(Microsoft)的Vista作業系統,並未如預料般成為DRAM市場需求的推動力。此外,特別是記憶體,原先設想會把DRAM投入消費性產品,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與此同時,NAND快閃記憶體市場持續不確定。我認為,ASP的悲劇會延續。在驅動微處理器需求的個人電腦市場,則依舊沒有新鮮事,並將在2008年顯示黯淡的成長。不過,虛擬化(virtualization)依舊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至於驅動DSP、NOR快閃記憶體、RF以及其它元件的手機市場,也將波瀾不驚。這些日子究竟多少人鐘情於iPhone呢?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也缺少變化。我仍然在期待一些新的、有趣的殺手級應用。
不過仍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類比元件市場將復活,WiMAX以及4G也一樣。然而,我們需要更多的殺手級應用。

IC設備市場面臨低潮

其二,請再次請原諒我…但是我預期半導體設備市場在2008年將出現另一次低迷時期。代工廠產能擴充以及資本支出──以我的觀點看──有可能銳減。
我的預測是:IC設備市場在2008年可能下滑20%。
我希望我的判斷是錯的,但這就是現實。晶圓廠沒有那麼多的擴產或採購計畫,DRAM玩家正遭受煎熬。NAND製造商正擴產,但市場將成長緩慢。英特爾(Intel)可能會採購更多的設備,但該公司也學會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設備。

半導體設備領域吹整併風

其三,這是一個頭腦簡單的想法──在半導體設備領域預期將出現更多的整併;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大量的合併,而今年我認為我們將看到一些真正的驚人消息。
在過去的兩三年,我已經預測應用材料(Applied)和Cannon將組成微影領域的合資企業;但今年,我的預測可能會成真。Cannon在浸潤式微影市場的角逐中落後,應材則企圖進軍微影市場,因此這樣的結合可說是天造地設。
應材近來也對太陽能領域投以高度關注;無怪乎該公司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成長。在2007年,應材兼併了一些太陽能設備公司。在2008年,該公司可能會向Amtech、BTU、Spire或者Oerlikon等業者拋媚眼。
此外我認為,Novellus被併購的時機已經成熟;預期Tokyo Electron會是買家之一。至於業界期待已久的Lam-Novellus合併,應該是不太可能發生。Lam不久前收購了SEZ;這意味著晶圓清洗產業已經出現擁擠情況;因此Akrion、FSI等其他公司可能會是下一波被收購的目標。
我也認為,KLA-Tencor可能會收購Nanometrics。Rudolph也可能會競逐收購Nanometrics。收購大戰已然開始了嗎?在自動測試設備(ATE)領域,Credence恐怕玩不下去了;我相信,Teradyne將鯨吞它們以獲得邏輯自動測試設備的市佔率,Verigy也可能會角逐對LTX的收購。

EUV將在45nm製程時代陣亡

其四,談到晶片製造,超紫外光(EUV)微影將在2008年緩慢而痛苦地壽終正寢。EUV原定用來在65nm製程節點,然後它會被45nm製程踢出局,再來是32nm製程技術;而現在最新的進展則是22nm。
我知道ASML以及Nikon均努力研發EUV技術,但是看來EUV技術並沒有取得真正進展。目前整個產業面臨一個大問題──我們還要在EUV技術上砸更多錢嗎?另一個問題是:在32nm及其以下製程節點,晶片製造商該做什麼?
遺憾的是,以上的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我也無法回答。EUV是個無賴,奈米壓印(nano-imprint)技術尚未準備就緒,而多電子束(multi-beam e-beam)技術還處於科學研究階段,僅希望193nm浸潤式以及兩次圖形曝光(double patterning)設備能夠解燃眉之急──我們需要在193nm浸潤式技術上取得高指數流體(high-index fluids)突破。

IBM可能會分割其半導體業務

其五,什麼時候IBM才會分割其的半導體業務?這正是我以及其他許多人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而2008年可能是發生重大變化之年。在過去的幾年中,IBM透過改革,已經把他自身從一家硬體公司,轉變為軟體和服務供應商。半導體部門適合這一策略嗎?答案是模棱兩可。
一方面,IBM仍然是主要的ASIC、處理器以及代工服務供應商。但這位「藍色巨人」的秘密武器就是──晶片部門也是主要的IP供應商。實際上,一些人稱IBM為“無晶圓代工廠”。
然而,另一方面,我預測IBM可能會分割其晶片業務單位,並利用私募股權公司的資金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我知道財務市場不健康,但如果IBM與Francisco Partners各自持有IBM為電子50%的股權呢?

虧損連連的中芯可能將被收購或合併

其六, 說到IBM,就得提一下不久前的一條新聞,該公司宣佈把45nm製程技術授權給中國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這則新聞告訴我什麼資訊?即中芯無力開發自有的45nm製程,以及他不想因IP侵權問題被台積電(TSMC)控告。
而真正的答案,是這也意味著中芯將自身定位為某家公司的接收目標;連連虧損的中芯已經暗示要走向私有化。
在2008年,我預測特許半導體(Chartered)以及中芯可能會合併,而此舉可能威脅台灣的兩大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與聯電(UMC)。特許是IBM「代工俱樂部(fab club)」的成員之一,而中芯也想參一腳。

Freescale可能會走IPO回頭路

其七,我看不到飛思卡爾(Freescale)走私募股權之路獲得了怎樣的好處;由於該公司走向私有化,營收也開始出現赤字,還有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
Freescale正尋求再次公開上市(IPO);而我的預測是:我期待著該公司的分裂來拯救他自己。英飛凌(Infineon)可能收購Freescale的無線和/或有線,和/或汽車晶片部門,或者可能收購整個公司。此外恩智浦(NXP)或意法(ST)也可能收購它的一些部門。

AMD將被收購或走向私有化

其八,無法斷定在下降漩渦中的AMD是否能夠擺脫困境;該公司正失去大量的資金以及市場佔有率。該公司最近從中東阿布達比業者Mubadala Developement獲得了一些現金,但那只是權宜之計。
那麼,誰將在2008年拯救AMD呢?一家網站最近暗示,蘋果(Apple)可能是追求者,不過這真是胡扯,多瞎的配對…為什麼蘋果需要一家連連虧損的晶片公司呢?
我認為,AMD有三種可能的前途:
第一,IBM購買AMD的股份。IBM是AMD的技術合作夥伴,而IBM可能想再次與英特爾(Intel)競爭。幾年以前,IBM試圖在x86處理器市場展開角逐,但卻因這位藍色巨人卻在整個過程中遍體鱗傷而告終。
第二,AMD走向私募股權之路。不過私募股權是過時且不能保證幸福的策略,這問NXP或Freescale就知道了。
第三,三星(Samsung)可能想重新進軍處理器市場而收購AMD。很久以前,三星試圖在處理器業務透過Alpha晶片來競爭,不過你記起那段失敗了嗎?我懷疑,即便三星想在處理器市場中與英特爾對壘,但三星是一家記憶體製造商,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所以答案比較可能是第一或第二。

Micron與Qimonda可能牽手

其九,我認為兩大記憶體製造商美光(Micron)以及奇夢達(Qimonda)將發生一些事情。
首先,讓我們談談美光,該公司處於虧損之中,且暗示正在尋求某種合作夥伴關係。像AMD一樣,美光可能走私募股權之路;而或許美光會將其記憶體業務與德國的奇夢達合併。
這是一種奇怪的結合,但DRAM市場凶險莫測,這兩家公司在整個2008年再承受不起出現赤字的風險。
而如果以上兩家公司的聯合不是選項,那麼奇夢達可能最終選擇與台灣的DRAM合作夥伴南亞(Nanya)合併。而可能只有採取這類的冒險才能與三星抗衡。

日本半導體業者將掀起整併風潮

最後要關注的是在日本業已發生的一些情況。在艱難的產業環境中,那裡有太多反應遲鈍且動作緩慢的IDM業者;但其中東芝(Toshiba)是個例外,表現得很好。
新力(Sony)在半導體領域或多或少是一個失敗者。下一個是誰?愛普生(Epson)、NEC電子、沖電氣(OKI)、瑞薩(Renesas)和三洋(Sanyo)均無法承受半導體產業再出現一個不景氣之年。
三洋以前曾經試圖出售其半導體業務,但未取得成功,我期待三洋拋棄他的半導體部門。而OKI以及愛普生將維持其半導體業務,不過只是小角色。
留下來的只有瑞薩以及NEC電子。在遙遠的將來(2008年以後),我認為,東芝將併購NEC電子,而瑞薩將作為一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而長期生存下去。
此外在未來兩年內,DRAM專業製造商Elpida可能會與其台灣合作夥伴力晶(Powerchip)走向合併之路。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99965_480102_NT_94dd9fa7.HTM

美刊:未來十大預測 個人隱私變少 汽車時代將結束

新華網消息:美國《未來學家》雜志2008年11/12月號(提前出版)發表文章,題目是“2009年展望”。文章說,性行為變多,抗抑鬱藥變少;網上的透明度變大,實際生活中的個人隱私變少。這是世界未來學協會最新搜集的70多項預測的一部分。該刊對2009年及以後的十大預測如下:

預測一:到2030年,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將被記錄在案。等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快結束時,肉眼看不見而又無所不在的納米設備將實現全世界所有人之間的實時通訊與監視。人類將被植入納米芯片,組成一個無所不在的通訊網絡。每個人將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I P地址。由于納米存儲能力幾乎是無限的,因此所有的對話和活動都將被記錄在案,而且是可恢復的。

預測二:隨著獲取技術變得更容易,生物暴力將成為更大的威脅。新興科學,特別是地理經濟學、納米技術等微觀科學,將為生物襲擊鋪平道路。細菌和病毒可能被改造,以增加殺傷力或應對抗生素。

預測三:汽車作為公路之王的時代行將結束。無線通訊的發展將減少人類對出行的需求,航空運輸將逐漸取代卡車,限制私家車的政策及其他因素可能會剝奪汽車對于環境和文化的歷史主宰地位。如果任憑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25年,全世界公路上的汽車將達到30億輛。

預測四:職業和大學專業將更加專門化。大學冷門專業的增加可能預示著新興專業學科的發展。學生們不再籠統地學習商業學,而開始選擇細分專業,例如可持續商業學、戰略情報學和企業家學。另外一些冷門專業也將吸引學生的興趣,例如神經學與納米技術、計算機與數字辯論學、漫畫藝術。

預測五:在不久的將來也許還不會出現世界法,但各國法律體係將聯網。作為國家和地方法律數據庫,全球法律信息網絡(GLIN)目前由50多個國家組成,到2010年將增加到100多個國家。這個數據庫將為人們了解各國法律的多樣性提供基礎,為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帶來新的機遇。

預測六:像上個世紀的太空競賽那樣,21世紀將出現生物醫療與基因改良競賽。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格雷戈裏·斯托克說,人類已經做好了發展生物醫療和基因改良技術的準備,資金已經到位。

預測七:專業知識過時的速度幾乎和人類學習專業知識的速度一樣快。專業知識過時的速度將比以往快得多。大多數專業需要不停的學習與培訓。就業市場與職場技能的快速發展要求每一名員工都重新接受職業教育。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都會有很大一部分勞動力在重新接受職業培訓。

預測八:到2030年,城市化程度將達到60%。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口住到城市裏,城市為了容納他們而進行的快速發展將導致現有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惡化。由于擁擠的住房和惡劣的衛生條件,傳染病會變得更加常見。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減少,全球變暖的速度也許會加快。

預測九:中東將更世俗化。據密歇根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伊拉克等地,民眾對宗教政府的支持率在下降。

預測十:到2030年,全世界83%的地區將用上電。電是提高生活標準和享用產品服務的基礎。撒哈拉以南非洲等貧困地區的電氣化率仍然很低,烏幹達的電氣化率只有3.7%。
http://my.i-formosa.com/?action-viewthread-tid-6990

2008年消費性科技產品9大預測> Forrester FIND研究員:高佑嘉

在2007年,全球消費者繼續展現對數位產品永不滿足的慾望,展望未來一年,Forrester的預測2008年將是消費性科技產品的過渡時期,可分為以下九點:

1.網路電視-雖然電視仍舊是美國家庭裡必備的產品,但是線上電視節目帶來的便利仍是一大優勢,因此Forrester預測在2008年,網路電視會像網路購物一樣蓬勃發展。

2.WiMAX-WiMAX網路的發展將會有明顯的成長。美國通訊業者Sprint表示在2008年底WiMAX網路將會涵蓋全美一億的用戶數,但是這新服務能否被使用者所接受,有待時間來證明。

3.Apple iPhone-儘管蘋果即將推出的更新模組透等於公開表示iPhone的最大問題在於「上網的速度太慢」,但是不可否認在2008年,iPhone在銷售上仍會有驚人的突破。

4.Green PC-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的高漲,個人電腦也開始進行綠色革命,包括採用環保電池、可回收的零組件原物料…等。

5.Windows Vista-Forrester的預測指出:隨然Windows Vista的使用評價不如預期,但是雖著個人電腦的更換週期,Windows Vista仍將在2008年成功打入兩千七百萬個美國家庭中。

6.社群網站widget工具的開發和廣告收益-隨著Google開放平台的成功,許多社群網站如Facebook也開始走向開放平台的腳步,讓其他的開發商能夠替這些社群網站開發一些應用程式,藉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參與並提升獲取廣告收益的機會。

7.手機上網-iPhone為消費者們拓展了手機上網的新視野,Google和Yahoo!也把行動電話市場視為他們下一個拓展的新目標,無線網路業者Verizon和T-mobile也表示它們預期2008年將會有更多的新產品和服務,手機龍頭Nokia也開始研發新的通訊協定。2008年對於無線網路市場來說,只是個持續成長的開端。

8.行動廣告-隨著行動通訊裝置與網路服務的普及,業者們開始透過簡訊等工具來進行廣告行銷,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行銷通路,在2008年將會被大量地使用。

9.除了上述之外,還有許多的新商品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像是:T-mobile的Sidekick、ASUS的Eee PC、Nokia的N810智慧型手機、Amazon的電子書閱讀機、Garmin的行動導航裝置…等。2008年將會有更多的新產品問世,儘管這個產品可能沒辦法快速的普及,但是放眼2009年,這些產品將會累積足夠的能量,並且對市場造成更直接的衝擊。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297096-bbs-2.htm

09年互聯網7大預測

       北京時間08-12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根據業內人士對明年互聯網發展的看法,科技博客ReadWriteWeb近日總結了七大預測。
      
1.單一ID將可登錄多個社交網站

分析師克裏斯?布洛根(Chris Brogan)認爲,未來只要有一個完整的用戶信息,用戶就可以根據情況登錄不同類型的社交網站。現在各大社交網站之所以還沒有這麽做是因爲每個網站都希望將用戶信息存儲在自己的網站上,不過這種情況在2009年將有所改變。

2.Ionut Alex Chitu博客對2009年谷歌的三大預測

1)微軟Live Search市場份額將上升,谷歌搜索市場份額將下降;
2)谷歌將推出OneGoogle,允許用戶在不同的谷歌應用程序中快速切換。
3)谷歌將很快在美國推出GrandCentral,並且這個服務將和Gmail整合在一起。

3.企業博客上的信息將更加實時

Mark Logic首席執行官戴維?凱勞格(Dave Kellog)認爲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使用博客來作爲傳遞企業信息的工具。戴維認爲企業博客上的信息一定要實時更新才有用。

4.財經新聞網站Tip’d將越來越受歡迎

GigaOM創始人奧姆?馬利克(Om Malik)表示,Tip’d(tipd.com)作爲一個搜集財經類新聞的網站,每天都能吸引他上去看看新聞。雖然Tip’d還是一個剛剛興起的網站,根據Compete.com的數據,這個網站在11月份還只有10萬名訪客,不過像Digg一樣,Tip’d的前景很光明。

5. WordPress創始人馬特?穆倫維格(Matt Mullenweg)認爲,RSS服務的實時性將增強,而博客也將越來越互動。

6.Uber博客和新媒體將興起

Uber博客是一種彙聚不同信息內容的綜合大型博客,知名科技博客作者鄧肯?萊利(Duncan Riley)認爲Uber博客在2009年將興起。Uber博客的興起同時也將意味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7.市場調研機構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則對2020年以前的互聯網做出了預測。它認爲手機將成爲互聯網訪問的主要工具;語音識別和觸摸技術將更加普及。
http://www.tvbnow.com/thread-561750-1-1.html

楊振寧預測未來科技發展將向“技”傾斜 >浙江日報2007-05-30
 
    “未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重點將向‘技’方面傾斜,會更加注重應用性。”這是著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今天在浙江大學主辦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第11次校長年會上對21世紀世界科技發展所做的判斷。   
    楊振寧在題爲《21世紀的科技》的演講中對人類曆史上科技的發展進行了回顧。他把科學技術研究分爲三個領域:基礎研究、發展研究和應用研究。他認爲,科學技術通過長時間的發展,取得了基礎研究的豐碩成果,這些成果在20世紀得到廣泛應用,諸如火車、高樓、無線電、計算機、生物工程、網絡通信等新生事物不斷湧現,由此造就了今天的繁榮景象。   
    對于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楊振寧預測,全球科技發展的重點將向“技”方面傾斜。楊振寧對“科”和“技”這兩個概念解釋爲:基礎研究加發展研究是“科”,是大學與研究所裏面的研究;發展研究加應用研究是“技”,是工業研究所與工廠裏面的研究。   
    楊振寧分析說,一方面,相比應用研究,基礎研究所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大,況且目前基礎研究已取得巨大進步,以後每進一步將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處于發展經濟的考慮,各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科技時從“科”向“技”傾斜、注重應用研究的傾向將會特別明顯。此外,經濟的發展還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也迫切需要加強應用研究。   
    楊振寧此次是應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邀請前來作報告的。成立于1997年的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是環太平洋地區各著名大學的聯合體。
 http://www.zju.edu.cn/zdxw/jd/read.php?recid=20082


社會未來︰預測的理論與反思>授課教師:李長潔

課程旨意:通過大眾文化的文本與社會科學的哲學思考「預測」與「反對預測」,深化預測與未來思考的觀念。

課程進度表︰

本課程將穿越前現代、現代、二次現代、到後現代的思潮,由社會科學的哲學層次切入「預測」與「反對預測」的主題,進而搭配相關的經典研讀,通過未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與倫理學深化預測與未來思考的觀念,並適當地佐以電影、電玩、小說與時事震盪各個主題的思辯。期中考、期末報告原則上就以各個經典的內容為基礎,來針對「預測」與「反對預測」之間的諸多論說發出疑題與紓發。理論研讀的部分均以中文文獻為主,並可分為以下四個不同而穿插的單元主題:

單元一、預言、預感與歷史

從Paul Halpern的《科學家的預言簡史》出發,作為一趟「預言之旅」的發軔,探求古代的占卜中人類對未來的慾求。而後,透過新史學家Peter Berger的著作《歷史學與社會理論》、Bell的《未來學導論》去思考社會的變遷及其歷史觀、世界觀與引介未來學的概念與方法。在這個單元中,本課程將播放好萊塢科幻老片《火星歷險》、與探索頻道製播的《ten ways to see into the future》,並解讀探索未來的原初動力與後設思維。

單元二、預測的可能與井然有序的世界

在一般的脈絡中,未來相關的描述最常見的,大概莫過於進化、秩序、發展相關的詞彙與隱喻。例如,許多未來學家或社會學家談到自己當初決定開始動筆發展未來思考的動機時,往往都會提到發展、烏托邦、進步、規劃,而其研究方法亦圍繞著這種未來思考。本單元將藉由預測方法與理論的介紹,與經驗研究及當代文化,進行對未來的繪製。譬如借以電玩PS2的《太空戰士》、《惡靈古堡》、《絕命絕體城市》等系列遊戲,觀察在電玩中人類的歷史與世界觀為何;詳讀台北市城市文宣《發現台北》,以質性的閱讀去發現台北的文化發展;另外,藉由科幻文本(電影或小說),《大都會》、《銀翼武士》等去探索正/反烏托邦;藉由「宜蘭民宿」與「北宜高規劃」的交會,去討論預測與政策發展在地方上所造成的影響。本單元,部分由同學分組討論、製作報告,實際參與預測活動。

單元三、反對預測與社會科學的新規則

通過對現代性與社會科學之路的反思,從Durkheim、Comte的社會科學實證主義構想,過渡到Giddens與Popper的社會科學反思,討論「反對預測」這個主題。思辯後現代社會的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或是後現代社會的風險特徵以至於必須預測。並且,在本單元,通過《神隱少女》與《哈利波特》的比較,思考文化差異在思考未來時所產生的歧差;與通過台灣發生SARS大流行的時期,去思考風險社會、後規範科學、與自我預言迴避;以及從《極樂寶島》一紀錄片中,反思政策之外、預測之外的種種。本單元,部分由同學分組討論、製作報告,實際參與預測與反對預測的辯論。

單元四、危機、永續、關懷與未來思考

最後將未來學的思考轉向一種倫理學的關懷與願景描繪的藝術,透過對生態的討論,進入思考科技與自然的辯證關係,討論所謂公共與私人的衝突。並藉由生態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去刺激未來思考的遠見與倫理思維。

用科學預測未來?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希望預知和控制自己的命運,因此占星術大行其道。克卜勒為了維持生計,也曾兼差擔任占星術士。霍金並不相信占星術,因為占星術牴觸了已知的科學理論。自從哥白尼和伽利略發現行星並不環繞地球,克卜勒和牛頓發現天體運動的定律,占星術的原理就變得不合時宜。占星術所根據的,是天體在天幕上的投影,但這些投影與天體的實際位置天差地遠,又怎會影響遙遠地球上一群自稱智慧的生物,甚至控制其行為軌跡?霍金說,這實在沒道理。占星術至今仍然相當流行,如「本月火星進入人馬座,是尋求自覺的時刻」,或「你將對人生有極佳的洞察與體悟,這將令你徹底改變」,用一種模稜兩可的語言,滿足人類對運勢和心理狀態的好奇,只能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或文化活動。
  反過來說,既然占星術不科學,是否可以用科學方法預測未來?兩百年前,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主張,若輸入所有粒子的資訊,就可以預測整個宇宙的未來發展。就像根據棒球投出時的速度和位置,就能用物理定律計算棒球落點一樣,只是複雜許多。
但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第一,二十世紀發現了「測不準原理」,讓我們無法同時找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資訊收集不精確,再厲害的電腦也算不出準確的答案,因此第一個條件就無法成立。第二,即使克服「測不準原理」,方程式也太複雜,讓一般的電腦無法精確計算。「混沌理論」有名的例子是:遠方一隻蝴蝶振翅,也會影響本地的天氣變化,使得天氣預報常常不準確。即使在同樣條件下,一點點擾動都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使預測未來失去準度。我們也可以說,科學證明世事無常,沒有「命中注定」之事。
  多數科學家同意,未來是可以大致預測的。如加入「混沌理論」後的電腦模擬,可以大概地預測天氣。不過有一個地方最無法預測,那就是黑洞。黑洞是重量級恆星塌陷後變成的,連光都跑不出去,所以眼睛看不見,是一種「隱形恆星」。黑洞會吞噬物質、光和資訊。在黑洞邊緣,不僅時間停止,甚至資訊也會失蹤。至於失蹤的部分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有的科學家認為資訊就這樣失蹤了,有的相信這些資訊會在黑洞消失之際重新出現。科學家無法計算出黑洞的命運,但公認最可能的結果,似乎是任何黑洞都終究會完全消失。
http://sci.nctu.edu.tw/index.php?now=room&page=room_show.php&now_page=1&article_id=395&person_name=???

科學家預測未來50年世界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科學家們日前對人類未來50年可能發生的狀況進行了預測,這對於人類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前途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預測顯示,在今後50年時間裡,人類將會實現載人火星探測、在月球定居、建太空工廠、在小行星上采礦、擦除記憶、大腦移植,甚至還能遠離死亡獲得永生。而人們目前經常使用的煙灰缸、郵局、錢包和臺式電腦等,則很可能會永遠的消失。
  以下為科學家們對未來50年的預測:
  2010年
  將消失:手寫書信;『正常氣候』的概念;個人隱私;煙灰缸;擠奶工。
  將出現:真假識別器;穿在身上的計算機;夢機器。
2015年  
將消失:迷路;感謝信;陸上電話。
  將出現:人類在月球上定居;可以隨便使用的移動電話;智能化妝品;專門用來睡覺的賓館。
2020年  
將消失:帕麗斯-希爾頓(明星);郵局;免費停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幸存者;沒有隔離欄的海灘;秘書;DVD;俄羅斯民主;電話薄;『徹底退休』的概念;政府退休金。
  將出現:機器人外科手術;人造眼球。
2025年  
將消失:正確的拼寫;在免費的道路上駕車;臺式電腦;周末不工作;馬爾代夫。
  將出現:氫燃料充注站;海上監獄;記憶擦除器;感官互聯網。
2030年  
將消失:高清電視;大堤礁(珊瑚礁的一種);工會;遺產稅;進食午餐;皺紋;整容手術。
  將出現:機器人照料嬰兒;虛擬假日;伸向太空的梯子;人工記憶增強器;自動駕駛的汽車;人造細菌。
2035年  
將消失:兒童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玩耍;硬幣;石油;微軟;中產階級;廉價旅行;孟加拉國。
  將出現:可自我修復的道路;根據個人基因定制的食譜;3D打印機;虛擬窗戶。
2040年  
將消失:鈔票和錢包;汽油發動機;成癮和耳聾均可治愈;本國貨幣;免費的公共空間;『對不起』這一概念;歐盟。
  將出現:在太空中建造工廠;單一的全球貨幣;可以播放電視的牆紙;將一些國家完全用作監獄。
2045年  
將消失:壟斷;鞋帶;英國的君主制;自然分娩。
  將出現:根據你的污染排放總量來征收個人所得稅;隱身外衣;人類前往火星。
2050年  
將消失:家務勞動;比利時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永久性失明;Google;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幸存者;『丑陋』這一概念;聯合國;死亡--除非你想死。
  將出現:控制害蟲的微型機器人;大腦移植;記憶下載;全球身份證;選舉和繳稅;反常駕駛;機器人警察;人造大腦;在小行星上采礦;Web 4.0;可監測並控制你壓力的衣服。
http://www5.uwants.com/redirect.php?tid=7112389&goto=lastpost

日本預測未來30年最重要的十大科研課題大中小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組織大規模技術預測調查的國家。從1971年開始,日本就開始每5年組織一次技術預測調查,至今已進行了7次(見附表1、附表2)。這項調查由内閣科學技術會議提供資金,原科學技術廳主管,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具體組織實施,預測調查的時間跨度為30年。
  日本文部科學省日前公佈的第7次“技術預測調查報告”結果認為,今後30年最重要的科學技術將出現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學和地球環境保護三個技術領域,以下是按重要度指數排出的對日本未來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相對重要的10項課題。

  1、在數日前預測裏氏7級以上地震的技術;
  2、把廢物産生量减少到現在的1/10以下的廢物處理技術,並實現商業化服務;
  3、高放射性物質處理技術;
  4、確定糖尿病、高血壓、動脉硬化等病的致病基因技術;
  5、使信息通信網絡免受黑客與病毒侵襲的技術;
  6、蛋白質功能解析技術;
  7、有效防止癌轉移的醫療技術;
  8、廉價、大容量的信息通信技術;
  9、在地層中填埋高放射性廢物的安全評估技術;
  10、最小尺寸為10納米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
http://big5.sipo.gov.cn/www/sipo2008/dtxx/gw/2003/200804/t20080401_351919.html

未來可能毀滅人類四大災難(科學預測組圖文)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地球長達45億年的曆史長河中,經曆了許多猶如世界末日的大災難:火山爆發、流星撞擊、大火和寒冰一度幾乎徹底毀滅了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靈,甚至威脅到地球本身的存在。日前,英國電視4臺推出一檔《災難》欄目,探討大破壞所包含的科學,揭密人類以及地球未來可能面臨的災難。

  以下就是未來可能再次發生的四大災難:

  1、毒氣雲團籠罩地球

  1783年,冰島拉凱火山爆發,毒氣和熔岩噴射持續長達8個月之久,熔岩覆蓋面積達500多平方公裏。拉凱火山爆發産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造成人類眼睛灼傷、動物脫皮、植物枯死。整個歐洲上空飄浮著大量的毒氣雲團,這是現代英國遭受最沈重打擊的一次自然災害。酸雨、煙霧等各種極端惡劣天氣在英國持續了數月之久。
  據估計,這次拉凱火山爆發造成至少23000名英國人死亡,而且拉凱火山還有再次爆發的可能。近幾個世紀以來,冰島共有18座活火山處于活躍期,是地球上活火山最爲集中的地區之一。火山爆發帶來的煙灰、毒雲和硫酸雨可能會從冰島再次吹到英國上空。

        2、堪比海嘯的破壞性潮汐

  40億年前,地球上的潮汐比現在要高出1000倍,而且以近500公裏的時速向岸邊推進。如此高速的巨能潮汐可以進入極遠的內陸地區,給陸地造成巨大的災難。每次潮汐的破壞程度都與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相當。潮汐就好象是一個巨能攪拌器。退潮後,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海岸線。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斷運動,地球、月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發生周期性變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變化,這就使潮汐現象周期性地發生
  潮汐是由于地球和月亮的引力所引起。在40億年前,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比現在近,因此潮汐的能量更大。正是由于潮汐的作用,爲地球生命的出現創造了完美的自然環境。退潮時,海水將陸地上的礦物質和養份帶入了海洋之中,于是形成了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最原始環境。科學家們認爲,正是這種環境産生了最原始的堿性蛋白。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源自這種堿性蛋白。海水隨著地球自轉也在旋轉,而旋轉的物體都受到離心力的作用,使它們有離開旋轉中心的傾向,這就好象旋轉張開的雨傘,雨傘上水珠將要被甩出去一樣。同時海水還受到月球、太陽和其它天體的吸引力,因爲月球離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較大。這樣海水在這兩個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潮汐災難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因爲月亮正在慢慢變小,漸漸遠離地球。

        3、新的冰川期寒流

  每隔10萬年,我們的地球都要經曆一次冰川期。大約在6.5億年前,地球呈現完全冷凍狀態,表面溫度驟然跌落,整個地球覆蓋在3000多米厚的冰層之下。這一冰凍期持續了大約2500萬年之久。科學家們認爲,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大氣層中缺少二氧化碳。如果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地球就會變得酷熱;反之,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太低,地球就會進入冰川期。如今,地球上的動植物在控制著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但是在6.5億年前,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只有海洋中的單細胞微生物,而且它們還需要從大氣層中攫取二氧化碳。
  冰川還可能會引起另一種連鎖災難。美國的科幻電影《後天》,講述的是全球溫室效應改變了海洋暖流的運動,從而使得地球在幾周時間內進入到了冰川期。冰可以反射85%的太陽光,而海面對陽光的反射率不足10%。冰川越多,暴露于陽光之下的海面也就越少,那麽地球吸收的陽光能量就越少,氣溫就會越來越低。一旦地球被冷凍,單細胞微生物就會死亡或退化。這樣,只有發生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幾十甚至上百億噸熾熱的火山熔岩才有能溶化厚厚的冰川。
  在5.7億到6.8億年前的先寒武紀裏,地球經曆了第一紀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規模覆蓋了澳洲、歐洲、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在4.1億到4.7億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紀冰川期。此次冰川覆蓋了非洲、南美洲、歐洲、北美洲北部地區;地球經曆的第三紀冰川期是在2.3億到3.2億年前,冰川覆蓋面積擴大至整個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紀冰川期是從250萬年前開始並一直持續至今,我們現在就生活在第四紀冰川期裏。
  在漫長的曆史中,地球曾曆經三次溫度持續下降的時期,地理學家將之稱爲“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紀與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續了幾千萬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則持續了兩百萬年。 關于冰河期的成因學界至今仍無一定論,部份學者認爲,可能和地球自轉時,地軸周期性傾斜角度的改變,導致陽光照射量減少有關。冰河期的發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學的一個謎。雖然科學家已相當肯定地球的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與冰河期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但這些變化並不會改變太陽的入射能量,只改變了入射陽光的分布,卻能引起地球上氣候極大的變化,這令科學家們感到十分困惑。

        4、超級火山噴發

  科學家們推測,下一次最有可能爆發超級火山的地點應該是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所處的地殼之下,蘊藏著一個超大火山熔岩庫,大約離地面8公裏深。熔岩區長約50公裏,寬約25公裏,相當于倫敦城面積的500倍。自2004年,黃石火山口每年都會上升8厘米左右,科學家們相信這是一種火山即將爆發的迹象。雖然黃石超級火山已經至少7萬年沒有爆發過,但它仍然處于活躍期。大多數專家都相信,將來它必定會爆發。至于它的爆發程序到底如何,是中等還是更具災難性,目前還無法預測。黃石火山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發生于64萬之前,而在過去200萬年間也曾發生過數次與此規模相當的爆發。
  在7.5萬年前,印尼托芭曾發生了一次規模相近的超級火山爆發事件。托芭火山爆發造成了地球上60%以上的生命死亡,火山噴發物比起64萬前的黃石超級火山噴發物高出2倍。但可能再次爆發的黃石超級火山會導致更嚴重的災難。它在220萬年前的第一次爆發仍然是至今爲止地球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
http://fuxing.bbs.cctv.com/viewthread.php?tid=11951393

地球未來200年最新科學預測(圖)

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個“世界地球日”,地球未來將會如何變化再次成爲各界關注的焦點。世界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們對地球未來將要遭遇的風險進行了分析,並對地球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進行了預測。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地球氣候變暖的所有因素中,人爲因素占據了90%。
2010年前,地球的平均氣溫將會 持續上升,海平面則會上升約2英尺。科學們還預測,地球未來的自轉速度可能會發生變化,冰河將會消退直至消失,世界上有些地方會發生史無前列的大洪災,但 另外一些地方的旱情則會繼續加劇。科學家們還預測,人類未來的水短缺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饑荒和疾病也也有可能進一步肆虐,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動植物都將面 臨滅絕的風險。  
以下是科學家們對未來世界的預測:

2007年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會遷移到城市生活,這將會改變土地的利用模式。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突破66億人。  
2008年   
根據瑞典物理學家設計的計量模型,全球石油産量在2008年至2018年間將會達到頂峰。另外一些科學家則表示,在2020年之前,全球石油産量的拐點 並不會出現,一旦該拐點出現,全球的石油産量就會急劇下降,這很可能會引發全球經濟衰退、食物短缺,以及國家間因爲爭奪日益減少的石油供應而發生沖突。
2020年  
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山洪暴發的可能性將會大幅增加。在世界上的某些國家,由于降雨量急劇下降,將會導致這裏的農作物産量減産50%以上。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76億人。 
2030年  
在世界上一些低收入國家,因痢疾引起的疾病可能會上升約5%。受到氣候變化和其它環境災難的影響,全球約18%的珊瑚礁將會消失。在亞洲海岸線附近,珊瑚礁消失的比例將會達到30%。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83億人。受到地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非洲赤道附近的溫帶冰川將會徹底消失。在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數量將會增加一倍,達到40億人。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數量也將會增加約20%。  
2040年  
在北極附近的海洋中,夏季將再也無法看到結冰,即使到了冬季,冰層的厚度也將會急劇降低。但另外也有一些科學家則表示,
在2060年至2105年間,北極海域在夏天仍然可以看到結冰。  
2050年  
全球大部分小型高山冰川很可能會全部消失,而那些大型高山冰川則會減少約30%到70%。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科學家羅蘭德-佩塞勒稱,上述變化還只是一個保守的估計,最快在2037年,全球的小型高山冰川就會全部消失。在澳大利亞,每年因爲氣溫過高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增加3200人到5200人,尤其是那些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到的沖擊尤其嚴重。在美國紐約,每年 因氣溫過高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增加500到1000人。在英國則完全相反,那些因爲氣候惡化降溫而死亡的人數會大幅增加。全世界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94億人。在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農作物的産量將會增加約20%,但在中亞以及南亞國家,農作物的産量則會減産約30%。相同的農作物産量變化也會發生在其它的一些洲。全球的生物多樣性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威脅,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動植物將面臨滅絕之災。
2070年  
由于冰川和河流的消失,再加上日益嚴重的幹旱困擾,世界上的許多水電站的發電量將會大幅下降。其中歐洲是受沖擊最大的地區,這裏的水力發電量平均將會減少6%,而在地中海地區,水力發電量則會減少約50%。由于氣候變暖、天氣幹燥,地球上旱災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會顯著增加,發生火災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這些氣候災難會顯得尤爲明顯。  
2080年   
當世界上的一家國家和地區面臨嚴重幹旱時,其它一些國家則可能會發生洪水災難。科學家們預測,全球20%的人口目前居住在江河流域的盆地,因此也就更加 容易受到洪水的影響。據估計,全球每年將會有超過1億人受到洪水的困擾,而且這些災難大多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而那些生活在沿海的居民,則會更多地受到熱帶風暴的影響。全世界生活在沿海的居民數量將會達到50億人,而在1990年,這一數量僅爲12億人。大約有11億到32億人將面臨水短缺問題,超過6億人將面臨饑荒。在美國紐約海岸線,海平面將會上升超過3英尺。美國的羅克威斯市、柯尼島以及南部的布魯克林地區也會面臨同樣的威脅。 
2085年  
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感染登革熱的人數將會增加到35億人。 
2100年  
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地球的生態系統將會達到極限。生態系統已經無法依靠自然力量來對氣候進行調節。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將會比以往65萬年中任何時候都要高。海洋的PH值很可能會大幅下降,降至0.5單位,這將會比以往2000萬年間的任何時候都要低。這將會使得一些海洋生物,如珊瑚、螃蟹、牡蠣逐漸消失。受地球永凍帶融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地球大地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將會比它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高出很多。如果地球的氣溫按照目前2到3度的溫度持續升高,到2100年,地球2007年統計的物種約有20%到30%會消亡。地球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將會滅絕,其數量超過100萬種。  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歐洲部分地區、非洲以及中東地區的旱災很可能會持續增加,其濕度也會發生顯著的變化。 
2200年  
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海洋洋流將會從赤道向地球兩極延伸,這將會使用每天的時間比目前減少0.12毫秒。由于地球的兩極更加接近地球的旋轉軸心,這將會增加地球的自轉速度。
http://frend1.bokee.com/viewdiary.23013040.html

科學大預測:看看500萬年後的地球生物  2007年03月29日09:10
 
  500萬年後地球再度進入冰河期,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陸與歐洲融爲了一體,直布羅陀海峽就此封閉,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匱乏變得幹涸,曾是魚來之鄉的北美洲變成了一片幹旱荒蕪的沙漠……
  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被冰丘所覆蓋,而其余的北歐地區大多數都變成了遼闊的凍原。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氣候異常惡劣的冬季,陽光明媚的夏季轉瞬即逝,只留下匆匆的腳步。向北漂移的非洲在陸與歐洲融爲了一體,直布羅陀海峽就此封閉,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匱乏而變得幹涸。在盆地的最深處,坐落著一個含鹽量極高的礁湖,一望無邊的鹽堿灘的邊緣,以及曾是度假勝地的克利特島和塞浦路斯島上,地表已漸漸從白色變成了灰色。這裏成了喀斯特岩溶區——一種石灰岩地貌,深不見底的岩溶溝將其與周圍隔絕。
  500萬年後,曾是魚米之鄉的北美洲變成了一片幹旱荒蕪的沙漠。滿眼望去,只剩下綿延2400公裏的黃沙和岩石。這裏一年到頭都刮著寒冷而強勁的北風,不時掀起陣陣可怕沙塵暴。
  全球性的氣溫下降和氣候幹燥,對亞馬遜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昔日繁茂的熱帶雨林,如今已萎縮,僅沿著亞馬遜河呈帶狀分布,大部分地區都已變成幹旱的稀樹大草原。幹旱,意味著經常會發生林火,並且能以極快的速度蔓延到整個草原。然而這裏的生命早已進化出獨特的本領,足以適應草原環境,甚至能抵禦林火的侵襲。
  生物進化無時不刻不在進行,我們對于地球生命的認識也隨時在發生改變。科學家認爲,在幾百萬年以後,地球的物理條件將使得人類生命無法繼續生存,人類將在銀河系中尋找其他更適合居住的地方。影響未來500萬年動植物進化的最大因素將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將不斷發生變化,那些無法找到遷徙地的物種將最終滅絕。最近,美國發現頻道在其網站公布了未來500萬年新冰河時代地球上可能會出現的新物種。

  雪地漫步者(Snowstalker)   産地:北歐

特征:擁有剃刀般鋒利、馬刀形狀的長牙,每平方英寸的咬合力可達2000磅!說明:雪地漫步者的前身是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體格強壯、生性凶猛,喜歡攻擊視線內的任何動物。犬牙長達15厘米,在掠食過程中,鋒利的長牙足以割斷獵物的動脈從而使之癱軟。它是凍土地帶中最強大的掠食動物,全身的肌肉、皮毛以及長牙僅重28公斤。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凍土地帶中隱蔽行走,最主要的獵物是蓬毛鼠。雪地漫步者往往單獨生活和行動,這使得它們進化出一套特殊的生殖機制:雌性雪地漫步者每21天排一次卵。

  卡拉克拉(Carakilla)   産地:亞馬遜河草原

特征:身高可達7英尺,擁有一對退化了的有爪翅膀,奔跑速度快,每小時可達到40英裏,這使得它成爲亞馬遜河草原上強大的掠食動物。說明:卡拉殺手鳥的前身是産于中南美洲吃腐肉的長腿兀鷹,幾乎什麽都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卡拉殺手鳥是一種迅猛掠食性鳥,高達2.5米,羽毛呈紅色,貌似火雞。翅膀已退化無法飛行,但是仍有助于它們在全速追捕獵物時平衡身體。每只翅膀都長有一只長而彎曲的爪子,用于捕獲撕扯獵物

 卡裏夫狒狒(Babookari)   産地:亞馬遜河草原

  特征:地球上僅存的靈長類動物,其長長的尾巴是識別同類的標記。說明:據科學研究,卡裏夫狒狒的祖先是南美適應力最強的靈長類動物“ooakari”,它們成群結隊,食物多種多樣,可以在樹林中和地面上生活。有著紅色、類人面孔的卡裏夫狒狒是地球上最後的靈長類動物。自從森林消失以後,它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草原上。堅硬、紅末梢的尾巴已不再是它們穿梭于樹林中的平衡物,而只是起到一種標記的作用,一種在茂密草原上辨認同類動物的標記作用。

  哢噠背甲獸(Rattleback)   産地:亞馬遜河草原或者北美沙漠

  特征:背上的皮毛相當厚實堅固,足以抵抗火焰燒烤和嚴寒冰凍。說明:哢噠背甲獸的祖先是南美的一種齧齒動物,單獨居住于洞穴之中。它以植物根莖爲食,背上的鱗狀覆蓋物如同裝甲一般,可以通過共振來抵擋掠食動物的襲擊,而且還是極其完美的絕緣體。其頭部的毛發在暴風中起到保護面部的作用。“鱗片”事實上是堅硬的毛塊,“鱗片”之間的空氣起到保持體溫的絕緣作用。“鱗片”之下是一層厚皮,周邊還有一圈防禦用的尖銳剛毛
 
  賓克(Spink)   産地:北美沙漠

  特征:這些10英寸長的生物以群居形式生活于地底下,擅長挖掘隧道,彼此之間通過唧唧喳喳的叫聲實現交流。說明:斯賓克鳥是從鵪鶉進化而來的,它保留了鵪鶉與衆不同的特殊叫聲以及黑白條紋的羽毛,然而翅膀已經進化成大有用處的“鏟子”,其鳥喙則可以在地面上鑿洞。斯賓克鳥已經不能飛行,生活于北美幹旱沙漠的底下洞穴中。除了鏟子狀的前足外,斯賓克鳥還進化出適應底下生活的其他特征:它們的眼睛就只有針孔般大小,因爲光線對于它們並不是必須的;它們通過尖叫聲或者碰觸來進行交流。
 
  死亡拾穗鳥(Deathgleaner)   産地:北美沙漠

  特征:巨大的翅膀上長有4個足,強勁有力,可以連續飛行100英裏。說明:死亡拾穗鳥是一種類似禿鷹的蝙蝠的遠親。當發現獵物時,死亡拾穗鳥就會在天空中盤旋飛翔,憑借著強勁有力的巨爪和1.2米長的翼展輕松捕捉地面上的獵物,它們是沙漠中動物的可怕天敵。爲了在如此的沙漠寒冷氣候中儲存熱量,它們會先將血液暖化,然後輸送擴散到翅膀上去
 
  蓬毛鼠(Shagrat)   産地:北歐

  特征:本地域內最大的動物,其層層厚皮毛重達150磅,可抵禦嚴寒。說明:有著不同的尺寸和形狀,21世紀的齧齒動物是地球上最多能的哺乳動物,它們能適應任何環境。蓬毛鼠是從土撥鼠進化而成的。隨著地球溫度的降低,爲更好地儲存熱量,土撥鼠的體形進化得越來越大,最大可達56公斤。它厚實絕緣的皮毛足以抵禦地球上的最低氣溫,重量占據體重的五分之一。蓬毛鼠是歐洲最大的齧齒動物,體形像綿羊,頭部像美洲野牛,成群行動。生活于廣闊的草原,借助數量上的優勢來保護自身不受其首要掠食者——雪地漫步者的襲擊。
 
  鵝鯨(Gannetwhale)   産地:北歐

  特征:對付企圖靠近的掠食者的秘密武器是嘔吐噴射出強烈有害的不完全消化的魚類食糜。說明:這種遷徙到北極圈的巨型兩棲鯨是由北部一種叫“plange”的捕魚鳥所進化而來的。與大多數海鳥不同,plange利用類似精巧魚鰭的翅膀潛到深海中去尋找小魚類。Plange的獵物競爭者主要是海豚和鯨魚,但在這時候已經滅絕。逐漸地,plange喪失了飛翔能力,翅膀進化成魚鰭,腳進化成“方向舵”,最終成爲“鵝鯨”。它們休息時就爬上海岸,采用古代企鵝的繁殖方式,將鵝鯨蛋放置于身體和腳之間進行孵化,然而這減少了它們在躲避首要掠食者-雪地漫步者時的靈活性。它們的防禦機制主要是喙以及從眼部頂上噴射出不完全消化的有毒魚類食糜嘔吐物。
http://env.people.com.cn/GB/41895/5536193.html

人類未來大“預測”2008-03-28

科幻小說經常爲我們描繪未來世界的景象,例如現代科學小說中一部經典之作,便是韋爾斯于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科幻發燒友則一直希望將來的世界是正如《星空奇遇》所描述的一樣。1962年,著名科幻小說克拉克更出版了一本非小說著作《未來概況》,預測人類未來的科技發展。
  然而,1895年和1962年畢竟距離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期間,人類科技發展迅速。因此,現時再進行一次未來預測,相信是頗有意思的。進行今次預測的“先知”也是大有來頭的,被譽爲克拉克接班人的得獎作家巴克斯特。他的預測如下:

  公元1996至2096年

  首先,我們不再害怕地震了。公路、汽車、建築物已可抵銷地殼的震動而屹立不倒,原理就像我們在公共汽車內可隨公共汽車的震動一樣。此外,我們已再沒有修路工程了,因爲我們已發明了懂得自我修複的混凝土。
  新聞的頭條是什麽?──全球最富有的國家(越南、韓國、日本、中國、馬來西亞)正舉行會議,商討如何經濟援助歐洲。
  生態方面,我們已可控制甚至逆轉生態災難了,例如我們已可派遣飛行器修補臭氧層洞孔。不過,整個地球可能要被一個保護罩蓋著,就像一個動物園般。──幽閉恐懼症的的人別無選擇。
  好消息是:100年後的2096年時,人類應當仍活著,而且變得更長壽、更健康。經濟發展亦將繼續。然而,人口膨脹是一個最大的難題,隨之而來的便是是食物短缺和能源耗盡等問題。看來,我們要向太空其他星球發展了。

  公元2096年至2996年

  人類已開始居住在其他星球上了(例如月球和小行星),但地球仍然是我們的大本營。
  可是,我們預計下一冰河時期將發生在公元4000年,到時在如此冰冷的環境下相信我們無法仍留在地球上,因此,我們需要移民往另一星球上。在太陽系中,火星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由于火星的環境暫時亦不適宜人類居住,因此我們首先要改變火星的環境。但這需要頗長時間。我們前往10萬年後看看。

  公元2996年至10萬年

  火星已變得十分美麗和適宜人類居住了:南半球是綠油油的一片大地,北半球則是藍色汪洋。此外,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和衛星,如水星、金星、木星衛星等,都將居住了人類。
  此外,由于可依靠一些“蟲孔”(wormhole)或空間缺憾等渠道,我們從地球往木星也只需四至五小時而已。因此,以旅程時間來說,太陽系已變成像地球一般小了。
  此外,我們開始離開太陽系了。然而,由于我們尚未找出任何快于光速行走的方法,因此一切發展仍是十分緩慢的。
  第一艘星際太空船,可能需要數百年才到達另一顆恒星。而且,相信我們一直都找不到其他星體上有任何生物。
  接著,人類便會在銀系的其他行星上居住和建立王國。王國之間可能會發生戰爭,王國可能會此起彼落,就像地球上的人類曆史一樣。但是“移民潮”仍是不斷繼續向外展開的,雖然速度不會太快。現在,我們走向更遠的未來:1億年後。

  公元10萬至1億年

  現在,整個銀河系都住滿了人類了,而能源則可能從各個恒星上提取。然而,我們將看不到任何其他星球上有生物存在,因爲若他們存在的話,我們應當老早已看見他們了。
  這時候的“人類”已與我們現在異常不同了,他們已演化成更有用的形態,就像一棵電子樹一般。他們已可在太空中生活,並可直接從星光中制造養分。
  這可說是人類的高峰──雖然那時“人類”一點也不像人類了。我們繼續前行。

  公元1億至100萬億年

  太陽愈來愈熱。在10億年後,地球由于沒有足夠二氧化碳維持光合作用,因此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50億年後,太陽開始死亡。它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把地球吞噬;最後,太陽會再次收縮,變成一顆白矮星。
  地球告終了。然而,我們還有其他銀河系上的太陽系可供居住,而且新的星體也不斷在形成中。可是,整個銀河系上的氫氣開始耗用完畢了。
  1000億年後,沒有新星可以形成了;100萬億年後,最後的星體也死亡,變成了矮星。

  公元100萬億年

  現在,宇宙變得漆黑和冰冷一片,太空中只余下矮星和黑洞。生命還可能繼續存在嗎?
  由于能量有限,因此人類不能像我們現在般存在了,可能只可以“虛擬現實”的形式,以巨型電腦內的意識作爲存在方式。
  這段宇宙黑暗時期將維持很多億億億年。
  在100萬億億億年後,物質本身也開始衰變了,最後只剩下大型黑洞,以及它們周圍的電子、正電子和中微子等。
  這是便是宇宙的終結了。除非,正如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在《最後的問題》所說的,最後一部電腦說了一聲:“要有光!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8/0328/A20080328200769.shtml

(楨:雙林萬磁王!另參本館:自作孽的親民黨 科技巫師 從《難以置信》到狂信 氣候政治學)

林瑞雄稱遭電磁波攻擊 兇手原來是萬磁王?! 李鴻典 2011-12-7
 
2012總統大選的第二場辯論會本周六(10日)登場,將由副總統參選人擔綱,辯論會上,藍綠橘三位副手將擦出什麼火花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老宋副手、醫界頑童林瑞雄一再宣稱自己遭電磁波攻擊,屆時必定成為話題。現在在網路上已有熱心網友建議林瑞雄,要是真的這麼擔心電磁波,那就學學「X戰警」中的「萬磁王」,「在頭上罩個頭盔,就萬事OK!」
  成為老宋副手後,林瑞雄一度「人間蒸發」41天,隨後現身又自爆遭電磁波攻擊;林瑞雄驚爆,房間遭到1875萬赫茲電磁波攻擊,害他3天3夜睡不著只好搬到飯店,並說「因為我是專業人士,才知道是電磁波」。
  林瑞雄指出,他在9月20日遭到電磁波攻擊,9月23日就跑了,不然「早就發瘋了」,對於有學者認為林瑞雄指稱的電磁波干擾程度還不及微波爐,林瑞雄回應說:「他們不知道啦!」林瑞雄更強調,干擾他的電磁波,需要很高的Technic(科技)。
  不過,國家安全局也跳出來澄清,絕無任何以電磁波或其他科技方法干擾特定人士的技術及裝備,且任何干擾都違法,若林瑞雄懷疑遭電磁波干擾,可向權責機關申請派員監測。
  「林瑞雄遭電磁波攻擊」事件,同樣在網路上造成熱議,有人說,難道萬磁王不用負責嗎?相信林瑞雄口中「國安局之上的國安局」,應該就是那個號稱英雄聯盟的神秘組織,其組成份子為美國隊長、史塔克軍火聯盟、浩克等人。還有網友說,「萬磁王攻擊林瑞雄那天,我偷拍到萬磁王和暴風女在嘿咻;據我調查,應該是魔形女假冒萬磁王!」
  也有人說,「其實雷神索爾才是元兇…,小心,林瑞雄會被萬磁王告上法院。」建議林瑞雄可以跟萬磁王買鋼盔,這樣啥波都不怕了!
  甚至有網友直接化身萬磁王呼籲:「瑞雄兄,想抵抗頻率1875萬電磁波攻擊?!快拿個大同電鍋學我戴在頭上就好了!除了可以提防有心靈感應力的人控制,說不定還可以吸納電磁波,成為操縱一切磁力的台灣萬磁王。」譏諷意味十足。
http://www.nownews.com/2011/12/07/11754-2764285.htm
 
林中斌《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時報出版,2012)
 
  內容簡介
  2012年的末日之說只是無稽之談,但諸多跡象顯示,
  2020年之前天災人禍將愈趨激烈,我們該怎麼面對?
  全球磁變、氣候異常、強震不斷,種種災情接連而來;
  人心失控、生物猝死、意外頻傳,神祕禍端層出不窮。
  世界的未來是更趨昏暗或漸露曙光?
  .「全球暖化」並不能充分表達近年來氣候變遷的特色,「氣候極端化」才是更好的描述。
  .風災、水災、傳染病、生物失衡等災變,近年都有上升的趨勢。
  .大約從2000年之後,全球地震和火山活動上升的趨勢更為顯著。
  .全球磁變標示了自然界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可能超越全球磁變本身,引起地球失序並衝擊地球生靈,但非大絕滅。
  .地磁變化對世界近年來人禍頻仍的影響雖未廣為接受,但不能排除也不能忽視。
  .太陽活動是否觸發地球地震及火山活動?科學界仍有爭議,但肯定性的研究結果數目在增加中。
  .對災變的「末日情結」與「否定闢謠」之外,更可務實準備,樂觀前瞻。
  作者簡介 林中斌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臺灣大學地質系學士(1965)、美國保齡格綠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地質碩士(1969)、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企管碩士(1975)、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政治系碩士、博士(1986)。
  美國丹佛爾城曼威爾公司資深地質師及財務分析師、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及政治系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陸委會第一副主委兼發言人、國防部副部長。
  曾於美加礦業公司及財務企業服務12年,於1974年發現美國蒙大那州靜水白金礦(Stillwater Mine, Montana)第一個露頭。
  居留北美29年,未入外國國籍。
  平生從未參與國內外任何政黨。
  林中斌部落格:blog.yam.com/CPLin
  名人推薦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四端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汪中和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聯合推薦
  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李河清
  在這本書裡,從太陽輻射、大氣層、地表,貫穿到地下、地底,完整的探討氣候變遷的成因與衝擊。地上加地下,大氣連宇宙,建構出氣候變遷的全面書寫。我認識林中斌多年,他的研究背景,從地質地理跨界到企業管理和國際關係;他的治學態度扎實而周延,總能由細節中勘踏學理,從幽微裡爬梳脈絡。這樣的全面書寫,只有他做得到、做得完整。
  臺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陳宏宇
  1965年畢業於臺大地質系的林中斌教授,以引經據典的科學方法,孜孜不倦的學者精神,鉅細靡遺的整理了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型式,並歸納了不同學者專家的論述,提出另一項相關自然災害思維的剖析--「全球磁變」。栩栩如生的事實陳述,另類的想法,相當引人,是非常值得您細嚼品味,一窺全貌的好書。
  氣象達人 彭啟明
  很感佩林中斌教授的用心,尤其在許多似是而非的理論上,他主動詢問了許多專業學者,逐條的驗證探討。他毫不藏私的把他畢生的經驗與體會分享給大家,對也是科學研究者的我們,無疑是最佳的典範。看完這本書以後,相信您也會和我一樣,深深的嘆一口氣,體認到我們該努力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多關心地球一些,強化防災的作為,面對這些災變才更有應對的能力。
  航太博士 樓宇偉
  林中斌教授願意接受出版社邀稿,花時間為讀者以他宏觀的視野,寫一本超越多項科技與專業的整合性全球趨勢預測書籍,真是大家的福氣。要寫這種書的作者必須有以下的特質:1.視野宏觀、2.立場中正、3.立論確實(有根據)、4.邏輯清楚、5.社會責任感強、與6.開放的頭腦。而我已認識30多年的林中斌教授正好是少數具有這6項策略思考特質的研究者。
  目錄
推薦序1 李河清
推薦序2 陳宏宇
推薦序3 彭啟明
推薦序4 樓宇偉
  自序
第1章 災變升起:電影或事實?
指出一般災變言論的死角,瞰覽災變趨勢,提出災變分類。
第2章 極端氣候:海底宣言和凍裂鐵軌
從世界氣候高峰會議各國對暖化議題形式上的重視,引出寒冬連年、暖化的爭議和熱浪、野火、沙塵暴等「氣候極端化」的現象。
第3章 暖化可解釋的地面災變:從龍捲怪風到水母峰會
探討風災、水災、傳染病和生物失衡的現象。
第4章 暖化難解釋的地面災變:地震海嘯與火山
探討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上升的趨勢與並與官方保守說法對比。
第5章 來自地下的原因:全球磁變
簡介地球磁場的來源,描述全球磁變的3大現象(磁極移轉、地磁弱化、南大西洋異常區)以及磁極翻轉的可能性。
第6章 辭便對生物的影響:從鯨豚迷途到親子相殘
探討生物對地磁的感應,說明地磁弱化對動物及人類的衝擊,包括人心浮躁、行為乖張的社會病象舉證。
第7章 來自天上的原因:主角太陽
探討太陽對地球災變的影響,包括太陽磁爆、氣候變化、地震,以及小冰河期來臨之可能性。
第8章 來自天外的原因:銀河及其他
探討可能來自太陽系以外因素對地球災變的影響,兼論來源不明的災變。
第9章 趨勢總覽:災劫與曙光
回顧本書各章,探索災變的脈絡,提出對個人、國家、國際的建議,前瞻世界的未來。
  內容連載
最熱的一年全球出現酷寒現象
「因為全球暖化,請多穿衣服!」
  這是2010年底,美國專欄作家朱達‧可恩(Judah Cohen),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所寫的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可恩寫這句話的當下,全球各地正發生酷寒現象:2010年12月底,波蘭酷寒奪走66條人命;歐洲最忙碌的倫敦和法蘭克福機場因大雪關閉;德國積雪40公分創百年紀錄;美國東部7州因「魔鬼暴雪」,陸空交通全部癱瘓,並創溫度新低紀錄;莫斯科冰雨壓斷電線,造成大停電;黑龍江被大雪覆蓋,車輛進退不得;暴雪襲擊日本,壓沉370艘漁船……。
  但是,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卻在2011年1月宣布:2010年是自1880年人類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與2005年同列高溫榜首。這還不提:之前半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U.S. National Oceanic &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說,過去10年是131年以來最熱的10年。
  這些生硬數據呈現的畫面是:50年後,北極冰融,飢餓的北極熊互相殘殺,熊媽媽血噬親生寶寶;南極企鵝成群渡海北上巴西覓食;太平洋島國如斐濟等淹沒;俄羅斯野火不斷,柏油路面燒融;紐西蘭牛羊不肥,體積縮小;澳洲大堡礁白化殆盡;中國稻田龜裂,遍地饑荒;印度人民揮刀搶水,社會失控;美國黑人貧民窟燠熱暴動;人類終日揮汗如雨,像在煉獄中煎熬……。
  值得深思的是,紀錄裡最熱的一年,為何頻頻出現酷寒現象?
暖化、地震、磁爆
無怪乎,對於「全球暖化」這個熱鬧的議題,大家意見紛歧。
  粗略劃分有4種看法。
1.末日派:暖化是世界毀滅的前兆,那天快要到來了。
2.否認派:「全球暖化」是大騙局。放心燒碳,沒事!
3.暖化派:大氣溫度上升嚴重,而且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4.質疑派:大氣溫度上升不如暖化派所說嚴重,而且人類活動並非主要因素。
  我們姑且排除末日派和否認派。如果照暖化派說法,寒冬如何解釋?如果照質疑派說法,人類可以繼續大量燒碳,酸化的海洋成為水母世界,酸雨毀滅森林,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擠氧氣,威脅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怎麼辦?
  讓我們換個話題,從地面上的災變轉向地下。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發生9級大地震,引發海嘯和核災,傷亡空前。而之前15個月內,在中國、海地、智利、紐西蘭等地也已相繼發生大地震。3月底,《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負責觀測地震的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仍然保守的說,自從1964年開始有可靠數據以來,全球每年7級以上的地震並沒有增加,都在17次以內。
  其實,整理美國地質調查所公布的資料庫統計顯示,全球7級以上的地震在1990、1999、2007年各有18次;1995年有20次;2010年有22次。
為什麼專家的說法和一般人的認知如此不同?
  再讓我們從來自地下的災變轉向太空。
1989年3月,太陽磁爆引發地球磁爆,使加拿大魁北克省斷電9小時;2003年10月底,太陽磁爆在瑞典造成類似的停電;美國政府委託的多份報告中都有記載,例如: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8年的報告「嚴重太空天氣事件」便是其中之一;但2010年7月,某位政府氣象機構專家卻說:「太陽活躍期產生的強烈輻射及帶電粒子流直接癱瘓地球上電力系統,造成經濟損失的案例,都沒有很直接的證據。」
  為什麼專家之間的說法如此不同?
災變趨勢
先讓我們回顧近年來災變發生的狀況。
  近年來,一般人的印象中災難似乎愈來愈多。這到底是災難電影盛行下產生的心理作用,還是有客觀科學統計支持的趨勢呢?
  1980年,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比利時政府共同支持下,「災難流行病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CRED)成為聯合國的合作組織,專門收集各地災難的資訊,加以整理並公諸於世。此中心所公布的統計令人驚訝:全球災難不止有增加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開始的時間比我們認知的還要早。
  全球自然災害近半世紀以來明顯增加,至少從每年報導的次數來看就是如此。在1950年代,不過50次左右;到了1980年代,則超過100次;到了1990年代,飆到250~400次;進入21世紀,次數居高不下,每年均未曾低於350次。根據本圖,雖然在2000年,次數上升趨勢稍微減緩,但是一般資訊顯示災害規模直至2011年底並未下降,反而繼續上升。例如,從2011年7月至10月底泰國的水災及10月底美國東部破紀錄早到的雪災等。
  自然災害每年影響多少人?1960年代,平均每年影響約3,000~4,000萬人,以後便一路攀升;1990年代已高達2.5億人左右;進入21世紀,更是超過3億人以上。雖然實際數字每年有上有下,但是總體趨勢仍是持續上升,只是上升坡度在2000年左右減緩。
  至於每年自然災害導致多少經濟損失呢?1975年之後,損失的金錢數字便快速攀升;在1980年代,每年平均損失300億美元左右;但是進入21世紀之後,已倍增至600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在2000年所納編的「國際災害減低策略辦公室」,把全球自然界災難分3種:1.水文氣象性的災難,如:水災、風災、旱災等;2.生物性的災難,如:傳染病;3.地質性的災難,如:地震、火山、海嘯。根據這組織的統計,這3種自然災難都呈現愈趨頻繁的走勢。水文氣象性災難的發生頻率在1950年代便開始上升,其他兩種災難發生的次數,在1970年代中期之後也都增多。
  以上是專業機構有系統整理後,所呈現出的災難愈趨頻仍的圖像。毫無疑義的,半世紀以來全球各類自然災害,在發生的頻率上、破壞的力度上、波及的人數上,都在持續上升。
  除此之外,有許多其他類別的災變也出現了。雖然尚未經過大規模有系統的統計,但就筆者個人累積的觀察而言,這些現象應值得注意和探討。
  總體來說,各類災變所影響的對象不限於人類,發生的地點超越國界,破壞力量的來源超越地面。
  暖化解釋的侷限
除了氣候極端化、傳染病變多、生物失衡,來自地下的災變(地震、火山爆發、海嘯)、來自太空的災變(太陽風暴)及不明來源的災變(意外事故頻頻、鳥魚群猝死、天坑),均無法圓滿、甚至根本無法用「全球暖化」解釋。也就是說,「全球暖化」只能解釋部分來自地面的災變,而無法充分解釋來自地面以下和來自於太空的災變。而來源不明的災變中,鳥魚群猝死或許和「全球暖化」有關,但是原因可能更複雜。
  來自地下的災變呢?有人說地震變多是「全球暖化」引起,因為北極、南極的冰山融化了,地面上負荷的重量減輕,所以地殼反彈造成地震。可是這種說法有兩點很難解釋,一是冰和水的重量應該是一樣的,整個地球表面在冰融之後的負荷應該一樣。二是兩極的冰山融化,水向他處流動,應是南北極地表重量減輕,為何發生更多地震的地點卻是印尼、海地、日本、土耳其而不是南北極呢?
  說「全球暖化」引起地震變多有另一理由,那就是:地面溫度升高影響了地殼下岩漿,使它變得更活躍而引起更多的地震。這個說法相當勉強,因為:1.地面溫度百年來只增加攝氏0.74度,而地殼下岩漿高溫達攝氏1,300度。地面升溫和地殼下高溫不成比例,就像丟顆小石子入大水池,如何能激起洶湧的波濤呢?2.全球地殼厚度各地不等,由3~60公里都有。就算是最薄的地方都有3,000公尺厚的石塊,再高的溫度要穿透它都不可能,何況百年來升溫還不到攝氏1度?
  來自太空的災變呢?全球暖化引發太陽磁爆造成北歐、加拿大斷電、衛星受損?這種幻想力過於豐富的說法更不可能。
  看來,「全球暖化」無法解釋各地所有愈趨頻仍的災變。「全球暖化」不是最終的答案。
  2010年強震頻率空前
近年來地震的確有趨於頻繁的趨勢,但這看法並未得到權威機構和人士的認同。
  美國地質調查所是最具權威的官方機構,所提供的世界地震資料是最可靠而全面的。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的解釋,全球每年地震總數的確變多,然而那是因為媒體更加發達(報導更多),以及地震觀測站的增設、儀器更加精良所導致的結果。美國地質調查所強調,自1900年以來的紀錄顯示,每年大地震次數幾乎沒變:每年7~7.9級地震17至18次(每月平均1.5次),8級以上地震一次。例外很少,只發生在1970年和1971年,那兩年7~7.9級地震是20和19次,平均每月1.6次。
  可是這說法在2010年初就不管用了。從1月3日到4月19日,3個半月中,7.0~7.9級地震已有8次,平均每月2.3次,遠高於專家所說的1.5次,甚至高於極少出現過的1.6次上限。而全年通常只有一次8級以上的地震則早在2月27日出現於智利。這次8.8級地震,威力之大居然震偏了地球自轉軸,使每天自轉速度加快1.26微秒(1微秒=百萬分之一秒)。
  不要忘了,表中還有2次地震群出現:2月27日琉球7級和智利8.8級地震;3月4日到3月5日24小時內有高雄甲仙6.4級和印尼蘇門答臘6.8級地震。
  以上是進入2010年強震頻率變高的現象。也許有人會認為地震活動升高只是最近的短期現象,不足以表示長期的趨勢。但如果從1900年開始算起,縱觀過去110年,情形又如何呢?
  讓我們先看媒體對死亡人數的統計,再看專業機構(美國地質調查所)對地震強度的統計。
  根據美國CBC新聞2010年3月1日發表的統計,從1900年以來24次傷亡最多的地震中,有10次發生在2000年以後,也就是說,過去110年來,在最近9%年分裡,集中發生了42%傷亡最多的地震,這種分布明顯是不成比例的。更強調的說法是:過去110年來,傷亡最多的24次地震中,有10次發生在2003~2010年,也就是,在最近6.4%年分裡,集中發生了42%傷亡最多的地震。傷亡多的地震,隨時間的推進,變得愈發頻繁了。
筆  者猜想或許會有人質疑這樣的統計不夠科學,因為死亡人數變多可能是全球社會發展快速所導致,而不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這些社會現象都可能增加地震致死的人數,和地震本身規模增強、次數增加無關。
  真是這樣嗎?我們換個方式來看。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2010年3月29日更新的統計,可以發現15次最強地震中4次發生在2000年以後,也就是說,過去110年中27%強震集中發生在最後9%時間裡。甚至可說都集中在2004~2010年,也就是,過去110年中27%強震集中發生在最後6%時間裡,這種分布也是不成比例的。強度高的地震,隨時間的推進,變得愈發頻繁了——換言之,強震愈來愈多了!
  即使如此,或許仍有人無法拋開舊有的觀念,認為統計上尚不足令其信服。那麼我們再透過另一種角度,檢驗全球地震頻率是否增加。
  各級地震總數攀升36年後陡降又上升
自1973年起,美國地質調查所蒐集了完整的全球每年各級地震的資料,可以看出39年以來全球每年地震次數的趨勢,有5點值得我們注意:
1. 長期大趨勢呈現上升:全球每年地震總次數自1973年持續攀升至2008年。
2. 高強度地震頻率自2005年後猛升:每年強震(5.0級~9.9級)次數在2005年之前變化不大,大致維持在1,096至1,788次之間。然而2005年之後,猛然上升衝破1,800次大關,2010年後更已超過2,000次。
3. 低強度地震頻率35年來倍增:2.0~4.9級地震頻率從1973~2008年35之間增加6倍。
4. 2009年後地震總頻率陡降:高強度和低強度地震頻率都戲劇性減少,2009年總次數(13,043)跌到1992年的紀錄(13,053)。再於2010年谷底彈升,該年總次數(21,411)已接近(但低於)2003年的紀錄(25,154)。如此陡峭的下滑又躍升的情形在39年中從未出現過。
5. 2003年低強度地震頻率出現高峰:2.0~2.9級地震頻率在2003年到達高峰,之後便明顯下滑,下滑程度和2003之前兩年上升程度類似。而3.0~3.9級地震頻率也在2003年後稍稍下滑,再於2007年上升至2008年的頂點,之後急速下滑。4.0~4.9級地震頻率則不同於2.0~2.9級地震,也不同於3.0~3.9級地震。4.0~4.9級地震頻率在2003年後依然大幅上升至2005年,之後雖稍有下滑,但又再上升至2008年頂點,然後也像其他各級地震的頻率,出現戲劇性的下滑。
  此時我們再回顧前文提到美國地質調查所用「地震觀測站的增設、儀器更加精良」等理由解釋地震頻率上升的問題,便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現象:
1. 為何2008年後地震總次數陡然下降,再於2009年谷底反彈攀升?
2. 為何2.0~2.9級地震頻率在2003年後從此下滑,而4.0~4.9級地震頻率在2003年後依然上升至2005年(甚至2008年),之後才猛然下滑?
顯然地震觀測站增加並不能完全解釋地震次數的增加。
  同樣的,偵測儀器精密度的改進也不能完全解釋地震次數增加而又減少的情形。那麼,地震頻率增加,有多少成分是人為的社會發展因素?又有多少成分是非人為的自然變化?美國地質調查所沒有進一步說明。
  因此筆者合理推論,作為政府機構,美國地質調查所有責任避免引起大眾對天災增加的憂慮。但是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美國地質調查所太過保守而忽略了全球地震次數和強度增加的大趨勢?
  地磁不穩地震火山增加?
近來地球磁場不穩定,而地震和火山活動明顯增加,讓人不禁思考這兩者有關係嗎?
  我們先看火山活動。
科學家從南北極冰蕊中的火山灰發現,地磁不穩時,火山活動增加,例如:在4萬年前的「拉尚飄移」(Laschamp Excursion)時期和12萬年前的「不萊克飄移」(Blake Excursion)時期就是如此。但是也有火山活動多,而地球磁場並沒有特別異常的例子,如1萬2,000年到1萬年前。
  除了觀察長期紀錄之外,近期的觀察也顯示地球磁場變動和火山活動多少有關。
  有一件很生動的案例發生在2011年6月4日。那天,強烈的「太陽風」引發二級(G2,最高5級)的地磁風暴,智利普耶韋(Puyehue)火山在休眠50年後突然爆發,關島也發生5.2級地震。
  地磁變化和火山活動的關係向來不是熱門研究題目。但過去20多年來,當偶爾有科學家就某座火山研究觀察後,其結論並無否認地磁變化和火山活動的關係。這包括1989年希臘研究團隊發表用地磁強度變化觀察該國色拉(Thera)火山活動的報告,以及同一希臘團隊2007年發表對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Popocatepetl)火山地磁變化的研究。
  接著我們再看地震和地磁變化的關係。
1993年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成立觀測地磁變化中心,地點設在阿拉斯加州的嘉坤納(Gakona),隸屬美國空軍「高頻主動式極光研究項目」(簡稱HAARP)。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9級大地震之前10天,該中心所使用的儀器——「磁通門磁力儀」(Fluxgate Magnetometer)顯示地球磁場出現強烈的波動,3月10日強烈的波動再度出現,直至11日。類似的現象在該中心儀器上經常出現。
  此外,在7級以上大地震前,地球磁場會出現強烈的「超低頻率」波。1964年3月27日,在阿拉斯加發生美國史上最強的9.2級強震。當時已有科學家注意到此現象並在期刊上發表報告,但是未受重視。直到1990年後,才陸續有數篇類似報告發表出來。
  倒是俄國地球物理學家波格瑞布尼可夫(M. M. Pogrebnikov)在1984年便發表地球磁場變化和強度地震的關係。他的研究團隊從1965~1975年觀察了100個7級以上的強震,發現在強震之前,測量地球磁場的一個成分叫水平組件波動(Kp Index)會突然降低。美國則要等到1990年之後,在史丹福大學教授福瑞塞史密斯(Antony Fraser-Smith)領導下才陸續有學術論文發表。而令美國學者重視這現象是起因於1989年10月17日7.1級的舊金山大地震(Loma Prieta Earthquake)——在舊金山地震2週之前,「超低頻率」波便升高到背景強度的20倍;地震發生當時,飆得更高。
  2010年1月,海地7級大地震前1個月,法國衛星觀察到地面上「超低頻率」波強度增加360%。
  至於此現象原因究竟如何,科學家尚無定論。有人說是地殼岩石中結晶體因擠壓產生所謂的「壓電磁性」(piezomagnetism),也有人認為是深層帶離子的地下水進入地殼岩石縫隙所產生。
  總之,科學界對於地球磁場不穩定而地震、火山活動增加兩者的關係尚沒有一致的說法。但是大部分注意到全球磁變的「外行人」,都難免認為地球磁場不穩定,地殼內壓力有變化,岩漿流動異於以往,地球形狀改變(1998年後赤道變寬,南北極距離變短),於是地震和火山活動跟著增加。
誰也不能否認,隨著全球磁變,地震和火山活動明顯升高!
 
災變預言篇/全球災變愈演愈烈 反思安度 2012 自由時報
 
  二○一二倒數計時!如果你還沉浸在好萊塢災難影片《二○一二》的夢魘中,那麼建議你放下末日恐懼;不過,專家提醒,儘管今年全球各地天災不斷,災損總額已創歷史新高,但噩夢還沒過去,二○二○年前各種天災人禍還將愈演愈烈!
  二○一二末日來臨? 專家闢謠
「安心吧,不會有末日的!」沒錯,除了鑽研災變與二○一二新世紀的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
作者:林中斌闢謠;今年剛從馬雅古文明勝地墨西哥回台的二○一二專書作者李欣頻、王慧芳更談到:「馬雅後人聽到末日說,簡直覺得莫名其妙!對馬雅人來說,明年冬至後將是新紀元的開始,代表了希望,是全人類心靈提升的好機會。」
  不過,林中斌在新書《大災變》中卻警告,全球災變早在二○○○年就逐漸升高,到二○二○年前各種天災人禍將愈演愈烈;受到全球磁變的影響,人類各種浮動與乖張的現象將更嚴重,人們必須開始學習定心、互助,安頓好自己的身心。
  天災人禍頻仍 提供人類蛻變機會
《安度二○一二》作者章成則引述瑞士再保公司的統計,今年全球各地天災災損已創歷史新高,達三千五百億美元,損失慘重的包括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泰國洪災、美國強烈龍捲風等;至於中東上演的茉莉花革命、全球金融危機、占領華爾街運動等政經劇變,每一個看似黑暗的過程,其實都是引導人類反思及蛻變的機會。
  全球災變中最不能輕忽的就是人禍,林中斌談到,六十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攀升,已是過去四十萬年地球歷史的上限。它將直接影響到全球生命的存亡,除了水中的魚、空中的鳥陸續快速大量的死亡,肺癌及慢性病等疾病也可能大幅增加。
  林中斌疾呼,節能減碳等消極的作為雖重要,卻緩不濟急;積極尋找無污染的綠色能源刻不容緩。
  林中斌也推翻了過去自己認為地球磁變觸動地震及火山活動;他發現,太陽活動才是幕後主使,他引述科學家哈里洛夫的說法,預測全球太平洋火環帶火山和地震活動的大幅增加,將出現在二○一二到二○一五年。
  林中斌嚴肅建議,人類無法改變天災,卻可以透過反省、愛及合作,創造生命共同體的強大力量;政府則應思考非戰爭的軍事行動力,多向民間救難組織取經;各類防災知識也應納入學校及社區教育;救災預算必須增加;國外糧食的依賴則必須減少。
西南大旱背後的地球磁變 專訪林中斌教授 文 ◎ 陳柏年
集地質、戰略背景於一身,中華民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淡江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的林中斌教授,談到目前中國西南大旱時,首先調整了「全球暖化」的說法:「其實除了旱災之外還有水災,熱浪之外有雪災。這些現象歸在一起,叫做『氣候極端化』。」
  自然界異象叢生
林中斌教授指出,地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史上五個損失最大的颶風都在一九九二年後,其中四個在二零零四年後。「中國大旱不是第一次。零七年四月,青海、甘肅早就有旱災。零九年二月,十五省大旱。世界各地也有愈來愈多的沙塵暴、瘟疫、人禍等。」
  氣候劇變下,各式人畜傳染病浮現,以及「生物的失衡」。林教授以水母驟增為例:「海裡有各樣的水母,小如核桃,大若冰箱,牠們猛吃魚卵。於是從蘇格蘭到日本的漁夫都抱怨海中魚量大減。俄國本來靠黑海魚子醬賺錢,現在水母吃掉黑海的魚。去年夏天,黑海的水母竄到地中海去,義大利希臘的沙灘被迫關閉。」
  還有「生物迷途」,例如鯨魚、海豚擱淺,候鳥偏航。這些是自然界、地表以上的變化。地表以下也有驚人的異動:「地震、火山日漸增多。」林中斌取出美國地質調查所最新紀錄,從一九七三到二零零九這段期間,地震發生明顯頻率上升。一九五零後,全球火山活動逐漸繁多。
  除卻自然界的變動,人類行為也日趨狂暴乖戾:「人有異於禽獸,就是親子情深,即使虎毒尚不食子。但是翻開報紙,父弒子、女弒母,各國比比皆是。還有信徒廟會、拍賣商品時,群眾失序,踐踏致死。其他如校園濫射案、軍隊喋血案……不一而足。」
  外太空的劇變
地球本身的災難之外,還有來自外太空的變化:「太陽磁爆影響著地球越發強烈。」一九八九年三月、二零零三年十月,太陽風暴造成大停電,原經北極航線繞道、而造價昂貴的太空船損壞。另外驚人的是,不單是地球有暖化:「科學家發現一百年來,地球升溫了0.74℃,但是二十年來,火星就升溫了0.65℃,暖化比地球快四倍。」根據天文觀測,冥王星表面越來越紅,應是沙塵暴,似乎整個太陽系都在升溫。
這麼多異象同時發生,單用「全球暖化」很難解釋得了。林中斌教授說:「比較全面的說法,是全球磁變。」
  天體週期 災變頻仍
林中斌教授解釋「全球磁變」:「一八三一年,人類第一次在加拿大找到磁北極。第二次一九零四年再定位時,磁北極已在七十年間移動四十公里。目前磁北極幾乎沿直線向西伯利亞加速移動,每年移動十至四十公里」。地球磁極移轉,牽動地球磁力變弱,使得世界不穩定。
「地球磁力最強在是北美、西伯利亞,最弱的在巴西、西非一帶。」林中斌對照地域政權更替和磁力的強弱:磁力強的區域如歐、亞、北美洲北方,抗拒改變,政權更遞速度慢。而磁力弱的地區,如南美、非洲,政變多。
林中斌教授以圖像說明,從整個太陽系的運行,可以解釋地球已接近一個汰舊換新的階段。眾所周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圈需一年。太陽系繞銀河系宇宙運行,一圈約二億五千萬年。太陽系繞銀河系運行,一上一下,成波浪狀前進,每一波浪循環約為二萬六千年。二零一二年為太陽系波浪狀運行週期的交接點,舊週期結束,而新週期開始。也就是說,二零一二年前後,太陽系圓盤狀的赤道和銀河系圓盤狀的赤道大致對齊。在那一年,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中心的大黑洞連成一線,這是二萬六千年出現一次的循環。地球磁場受影響,天災人禍,可能會更多。
  氣候政治化 自我定心
雖然全球磁變說可以解釋許多現象,但是目前大家仍聚焦於「氣候變遷」,其中「全球暖化」是主流看法。「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長年來奮力提醒世人氣候危機,但是當『暖化說』變成政治正確後,他們就不太注意個人行為和技術細節,引起許多爭議。」學術政治化,探討問題也情緒化。
林中斌教授指出,由於災難無法逆轉,人要預作安渡的準備。早在台灣八八水災之前一年半,他就建議天災應該列入國安項目,當時乏人理會,如今印證他是對的。「現在政府已這樣做了,真高興。」而個人方面,他建議應理智認識。二零一二前天災更趨頻仍,「二零一二年之後,災難會慢慢減少。」為了因應地磁弱化,個人要更注意飲食運動以增強免疫力,同時力求沉靜定心,「讀好書、聽美樂、看日落,尋求宗教或是氣功的幫助,都很好。」更重要的是心念的影響:「不是有一個實驗,當人心存感謝時,就會發出好的能量嗎?」
  西南大旱的後續演變
目前西南大旱,兩千萬人缺水,甚至中南半島國家乾旱災起並指中國應負責。大陸將來如何變化?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第一副主委兼發言人,長年研究兩岸情勢的林中斌教授認為,在中共威權統治之下,社會控制更趨緊縮,「如果地方群眾事件動作上要串連,很不容易。」
台大地質系畢業,在美國獲得地質碩士、企管碩士、政治學碩士、博士的林教授,居留北美二十九年未入外國國籍,一生從未參與國內外任何政黨,平日涵泳於文藝心靈領域,對於古典音樂、文化藝術、攝影、電影皆深感興趣。談到中國文化的彌足珍貴時,他語重心長的說:
「中國文化中,最大的特點是『心』與『物』的比重中,『心』高於『物』。另外的特點,就是能整合矛盾,這是西方文化很少見的。無論是易經中的陰陽平衡、老子所說的奇正相生、孫子兵法中的虛實並用,都是如此。」這種觀點,西方要到二十世紀量子力學出現,才逐漸體會到。林中斌教授認為擁有如此優越文化的中國人,對世界有其責任。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相信會在新紀元的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
http://mag.epochtimes.com/b5/169/7784.htm
 
"大災變" : "典範轉換" 與 "人心轉變" 2011/12/27
by 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理事長 樓宇偉 博士
 
時報出版社在今年最後第二天(2011年十二月三十日)要為林中斌博士的新書"大災變"開發表會,這書名一看就知道是出版社為了要賣書吸引銷售量的 推銷手段。 這與立論實是求事的林教授,也與本學會為研究主客觀現象而 強調理性討論當今全球環境變局的宗旨略有落差。不過至少在台灣出版這類 書已早就不需擔心書籍內容審查與強勢主流觀點,也就算勉強可以接受吧?!
當我在為林教授這書寫序言的時候,這書名曾是比較中性的"天地磁變",探索當前每個人都親身體驗的 "時間加速"與"變化突然" 這種現象背後的可能科學研究與解釋。還好再半個月就已經是 2012年,應該再不會有人被出版社邀請來寫 2012現象,我這個”2012序言專家”也可以清靜一點,回去研究"未來科技"與"人類身心靈文化"的主題了。
 林中斌教授的新書"大災變"讓我想到人類社會的"典範轉換"與"人心轉變"
 一、2012一般出版物與本書的差異:
 過去兩年半(2009中旬到2011年底)之內,因為有新時代中文通俗著作(如《2012重生預言》作者李欣頻 方智出版社 與《引爆2012》作者銀河七號本心文化)、翻譯的科普(如《後2012世界如何改變》 方智出版社)與翻譯的新時代英文暢銷書(如《地球大拙火》橡實出版社 與《跨越2012》生命潛能)等多本相關2012主題的中文書出版,中文讀者應該已經對西方早於本世紀初就開始接觸,而且在2005年之後就已熟悉的未來地球可能轉變這主題已經不陌生。但是由於一般民眾往往由電影、電視或網路上獲得片面,甚至是不正確的地球劇變訊息,以至於仍然有很多人將這種改變簡化為是「世界末日」(像電影《2012》情節)或是「科學界已證明地球暖化是人類造成」(主流媒體論述)等等並非完全是事實的言論。
 因此當林中斌教授願意接受出版社邀稿,花時間為中文讀者以他宏觀的視野,來寫一本超越多項科技與專業的整合性全球趨勢預測書籍,真是大家的福氣。因為要寫這種書的作者必須有以下的特質:1.視野宏觀、2.立場中正、3.立論確實(有根據)、4.邏輯清楚、5.社會責任感強與6.開放的頭腦。而我已認識卅多年的林教授正好是少數具有這六項策略思考特質的華籍研究者。
 這是前段所提到的諸本中文已出版書籍中,所不能完全具有的特色;而且林教授將資料的來源標示清楚,收集多幅重點彩色圖片,並且為讀者特別製作了多張圖表,方便喜歡簡明論理的華人文化市場作為讀者未來參考研究與進一步引述討論之用,更是難得。
 即使是西方的研究者,也少見出版有這類結合科技文化大趨勢與國家非傳統安全領域的推理與預測著作。因此如果日後將本書譯成英文,對於西方讀者也將是耳目一新的論述。
 二、本書的三大重點:當前具意識形態的主流報導所引用的資料不全面、地球外來源的電磁影響被忽視 與 新紀元的人類轉變已露曙光。
 「全球暖化」顯然是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顯學,它的主要論述:「人類工業化已對地球氣候環境造成傷害,必須盡力防治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也是開始由少數學者在多年與工業界以及鼓勵經濟發展的各國政府互相爭議與折衝之後,才達到的成就。它讓全球人類都意識到我們的工業化社會行為,對於環境有很大的傷害,不可以無止盡的延續,這對人類意識的進化有著非常正面的意義。
 但是當這種顯學被主流科學或是政客與媒體拿來簡化為一種「全球暖化」的口號或意識形態,我們就要小心它是不是會被用來排除一些不同意見或創新的觀點,阻止我們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林教授這本書的前半部,就是用大量的索引與參考資料,指出「全球暖化」這個說法過於簡化,無法公平與全面的包括科學界對於全球氣候變遷與災難防治研究的實質內容,而「全球氣候極端化」是比較合理的說法,而且不能排除;「全球進入寒冷期」與「二氧化碳可能造成長期生物圈災難」等尚未成為顯學,但值得人類重點關注的議題。這也是人類科學歷史中不斷以「典範移轉」這類事實教訓來提醒我們必須謙卑與謹慎面對客觀事實的關鍵功課內容。
我們一般民眾常常被專家學者提醒:「不是看不見的事,就不會影響你。」但事實上,這句話對於研究地球與太空科學的學者也同樣適用。像是地球與太陽的核心結構我們看不到,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它們對我們在地表的生存環境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當前地球與氣象研究學者還沒有辦法有系統的建立起因果與互動關係的重要議題。林教授在本書中後半部試圖收集與整合(東西方尤其是以往被台灣忽略的東歐與俄國科學資料)對於地球磁場與太陽磁場互動,以及生物受到磁場變化而影響行為的各種因果關係研究,指出人類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行為變化與天外的電磁變化息息相關(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能力用科學儀器收集的數據來討論這個主題;對於習慣於以「自我中心」或「還原論」觀點來看世界的某些群組與民眾,這是很奇特的科幻未來世界。
由於林教授的著作著眼於「全球變化」的策略性觀點,已經在地質、氣候、地磁與社會心理行為等大格局的系統科學上,由分析最新與非主流資料得出「天地磁變,可能影響地球人類」的重要結論,那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當前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各種劇變(或許有些人將它簡化稱作「2012全球劇變」)所對我們生活與觀念的影響呢?
在這方面林教授也沒讓我們失望。他建議政府要加強救災準備與國際合作,社會上各個組織要超越意識形態的堅執,科學界要跳出專業分科與還原論的限制;而對於每一個人(也就是你我),則應該回歸內省,以快樂、健康、靜心、合作、助人……等基本人性價值觀念,來改變或回歸自心,由安定自己做起。這樣才能由小世界影響到大世界,共同度過這已經在我們周圍發生的全球劇變時期。
 三、科學最新發現:支持科學典範必然轉換的論述。
 但是一般人如果只是參考一般主流的科普讀物,似乎無法得到上段這麼清楚的邏輯論述,頂多只是某一個領域最新發現的現況報導,似乎科學界有一股潛在的保守力量,有意或無意的保護與支持現有的還原論與機械論的八股典範,不讓新的典範立足。這在物理、生理與心理三個領域(或層次)都很明顯,在中文的科普市場更是無處不在。
 不過這種表面上的平靜,卻無法掩蓋科學界目前主流理論只能解釋自然現象5%~10%的事實。像是:(1)物理界未知的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合計占宇宙質能的95%以上;(2)生理界未知的人體循環位能(也就是中醫的「氣」)占人體循環能量95%,比較當今主流醫學所研究的人體循環動能(也就是「流體力學」)的5%,足足大了19倍;(3)心理界未知的人體潛能、意念的力量、瀕死經驗,奇蹟、靜坐、助人、甚至人腦液體(也就是「水」的晶體特性、)…等等意識的現象,比較當今主流心理科學所承認的腦神經認知科學(與醫學)的範疇又是擴大了何止廿倍!
 我們只要有開放的頭腦與胸襟,就不難看出當今科學界典範的局限與受到這種以物質科技為主流意識所造成的人類社會扭曲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盡力邀請像是林中斌教授這種眼界寬廣,充滿社會責任感並且立論扎實的未來主流趨勢開創研究者來到中華生命電磁科學學會三度演講,並且將演講紀錄上網(見www.bioem.org.tw)的原因。我們當然還請了很多華人非主流但是有創新與扎實論據的各領域研究者,如:蔡志忠、陳建德、王唯工、吳清忠……等人為大家簡介最新的科學非主流論述。其目的不外就是鼓勵理性與客觀的討論,去除一般民眾對於所謂的「科學」領域類似迷信式的信仰;而且促進大家對於「宗教」的領域,也能夠面對最新的研究,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社會整體的素質,說不定能夠減少未來因為社會集體面對環境災變而產生的負面與被動心態!
 如果您能夠理性的思考這些經過整理的客觀(科技理論與實驗)資訊,我相信您也會與我們一樣的支持科學典範必將轉換的論述。這也是「2012全球劇變」的一個重要議題與環節!
 四、「天地磁變」與「人心思變」互動?
 根據南美洲馬雅印地安文化與其他世界心靈傳統的說法:「2012全球劇變」的現象是一種週期結束與開始的轉接過程。而過去一萬三千年左右的人類文明發展,因為物質文明受到過分的強調,已經對於地球這個母親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目前我們人類面臨的各種自然與社會劇變只是要讓人類覺醒於這種偏離正道的生活方式,重新找回「生命與意識的提升」才是人類降生於這個次元地球環境的主要意義!
 當然我們以現有的科學理論與實驗並無法清楚的回答這類「地球母親叫醒人類小孩子去學習提升生命與意識」類似詩歌傳奇的問題,以至於往往某些論點的贊成與反對者,均能各自據理力爭,無有定論。不過根據人類心靈傳統與當今科技對於少數高功能師父與中功能修行人的共通研究與最新了解,我個人是比較偏向於支持「心念與時空轉換」是有一定的關係(如史丹佛大學名譽教授William Tiller 對於念力的研究),而當前學術界也出現了「統一場論」必然包括「意識」,這兩種觀念結合的新典範理論(如Nassim Haramein與Elizabeth Rauscher的「碎形全相統一場論(Fracto-holographic Unified Field Theory)」)。
 所以我們現在去討論未來地球環境轉變,是否根源於地球之外的太陽與宇宙各類電磁波輻射的同時,也不能排除我們人類的集體意識也可能是整個環境變換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止是被動的接受者,更不是我們有時難免會自艾自憐認為的受害者。當然這種觀點會產生很多的延伸與衍生的哲學與倫理影響,這或許正也是我們人類未來的新紀元世代所必須學習與面對的集體人生經歷。
 但就《天地磁變》這本書來說,林教授已經以全新的寬廣視野,為我們中文讀者開啟了一扇面對全球劇變的窗戶。我們可以忽視這本書中引述的各種主流與非主流科學研究,認為它們是在做「白日夢」而回到主流科學界完全以抽離的心態來看未來災變的客觀立場,但是對於一般社會民眾這可能反而是個「惡夢」,因為它讓我們感到「無力回天」。但更為積極與合乎作者以及大眾心願的態度,或許應是正向的靜心與助人的思考,將現在與未來的劇變當作是我們人類「洗心革面」,重新改變社會發展模式與重心的美好機會,或許那「天地磁變」與「人心思變」就「自然」的形成了正向互動的因果連結,這是多麼美妙的夢想!?
http://www.bioem.org.tw/dispPageBox/BioemCp.aspx?ddsPageID=CHINESE3&&dbid=3470366684

 

 

台長: 阿楨
人氣(6,186) | 回應(3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情人節
此分類上一篇:醫幫

阿楨
中國崩潰、美國分裂?專家預言大錯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0/12/23

全球知名投資戰略大師麥嘉華(Marc Faber)今年5月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曾預測說:「2010年中國股市將暴跌,經濟走向崩潰(crash)。」在美國活動的瑞士投資大師麥嘉華因成功預測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而聞名於世。但中國在2010年實現的高度增長徹底粉碎了他的預言。
「中國經濟恐崩潰」
錯誤預測中國經濟的不僅僅是麥嘉華一個人。《外交政策》報導說:「過去30年預測中國經濟將崩潰的人沒有一個人猜對。」
「希臘和愛爾蘭不需要外部資金」
今年2月,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Georgios Papandreou)面對國家破產危機依然沈著冷靜地表示:「經濟陷入了困境,但不需要外部資金的支援,因為首次碰到這種情況,感到有些陌生。」但兩個月後,帕潘德里歐親自前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歐盟(EU)請求金融救濟。愛爾蘭總理布賴恩‧考恩(Brian Cowen)也在11月15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愛爾蘭經濟能夠自救,不需要金融救濟。」但僅過一周他就向歐盟請求幫助。
「查維斯被驅逐出境,卡斯楚逝世」
美國時事雜誌《新聞週刊》在去年年底發表的《2010年世界展望》中預言:「委內瑞拉軍事勢力將發動政變,驅逐支持率較低的查維斯(Hugo Chavez)總統,恢復秩序。」查維斯稱《新聞週刊》是「充斥著帝國主義憎惡的媒體」,並在9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勝。《新聞週刊》還預測,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卡斯楚因健康惡化,將在今年去世。但《外交政策》報導說,在今年剩下的幾天裡,卡斯楚病逝的可能性不大。
「美國將分裂成6塊?」
去年3月,在俄羅斯外交部下屬外交學院供職的伊戈爾‧帕納林(Igor N. Panarin)預言:「由於未能成功克服金融危機,美國在移民者問題和道德墮落等諸多問題的作用下,將在2010年7月左右分裂成6個小國。」但如今到了12月,美國依然是世界超強大國。
此外,錯誤預言還有,駐阿富汗美軍司令麥克裡斯特爾(Stanley McChrystal)在今年2月說的「塔利班佔領的馬爾紮被攻陷僅僅是時間問題,阿富汗文民政府已做好了接管準備」、美國總統歐巴馬說的「將在今年年內關閉關塔那摩監獄」、美國副總統拜登說的「美國經濟將從今年夏天開始復甦」等。
2010-12-25 11:01:23
版主回應
王道還:不知為不知【聯合報╱王道還 2011.05.06

一九六二年六月底,倫敦,美國精子學者麥克勞德(John Macleod,1905-1984)出席英國生殖科學會年會,發表大會演講。
對麥克勞德而言,那可算衣錦榮歸。他出生於愛丁堡。由於家貧,又是長子,他十二歲便輟學掙錢,補貼家計。後來愛丁堡大學生理學科需要幾名實驗室「小弟」,除了當清潔工,還要為一年級學生打理實驗作業,是全職工作。兼差雇主出面打點,他錄取了;不出幾年,便從六名小弟中脫穎而出,成為實驗助理,承擔一部分實驗教學。十六歲,他再度升職,協助教授做研究。十七歲,實驗室總管,直屬科主任。
幾年下來,麥克勞德愛上了科學研究,可是也明白自己的不足:缺乏正式教育。可惜他賺的錢、以及業餘的時間都不足。一九二七年,他廿二歲,科裡一位教授接受紐約大學聘書,順便把他帶到美國,他的人生從此改觀,成為「美國夢」的一筆註腳。
到了美國,他大學文憑都沒有,名字已出現在正式出版的生理學論文上。一九三八年,他還沒有博士學位,就獲得洛克斐勒醫院研究部的正式職位,並容許他到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念博士學程。
正好那時美國計畫生育運動鬥士瑪格莉特.桑格(Margaret Sanger,1879-1966)資助紐約醫院設立男性不孕症門診。麥克勞德因緣時會,分潤了瑪格莉特提供的研究經費,開始研究精子;博士論文「人類精子的代謝」於一九四一年通過。此後,精子成為他的終身事業。一九五○年代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建立了評估精子品質的量化工具,如精液量、精子數、精子運動、精子形態等,成為國際標準。
因此,一九六二年麥克勞德是以精子權威的聲望,受邀在祖國同行菁英面前做專業報告。
麥克勞德站上講台,秀出的第一張幻燈片是顯微鏡下的芸芸精子。他指著其中一粒:「各位女士、先生,那是一個健康的人類精子,…。」話沒完,黑暗中講堂後面便響起了一個聲音:「恕我打岔,請問你怎麼知道?」此人是派克思(Alan Parkers, 1900-1990),前一年才上任的劍橋大學生殖生理學教授。一九五○年代,他開創了冷凍生物學:不止精子能夠低溫冷藏,各種細胞、組織、甚至器官、胚胎都成。
有人認出派克思的聲音,滿心期待一場高手過招的好戲。因為精子量是卵子受孕機率的指標。一九二九年的研究結論是:每毫升精液含有的精子必須超過六千萬個,卵子才容易受精。為什麼效率那麼低?至今沒有公認的答案。
以顯微鏡觀察過精液的人都知道,大量精子中,活力、形態各有差異;「卵子只接受其中最強健的」,純屬廢話。派克思提出的正是考驗專家手眼的問題,大家都屏息以待。
哪裡知道,麥克勞德在講台上一面翻講稿,一面哼哼啊啊、不知所云。最後整個講堂只迴盪著紙張的沙沙聲。麥克勞德察覺自己失態了,立即收拾講稿、走下講台、走出講堂,再也沒有回過英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半個世紀後回顧麥克勞德的行事,我們越發珍惜他的風範。例如兩年前這個時候,新流感爆發,有些所謂專家紛紛發表意見、煞有介事,事後證明無非瞎扯。
不過,樹立典範、傳述懿行從來是各級教育的內容,多一個麥克勞德的故事,未必便移風易俗。我們不免好奇:要不是出現令麥克勞德不得不誠實面對的質疑,而他又受制於不得不誠實答覆的義務,他還會成為典範嗎?(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另參本館:科技巫師 《精子戰爭》 流感政治學 疾病政治學
2011-05-08 11:42:46
阿楨
言論自由與末世說2011-05-11 中國時報【邱師儀】(另參本館:科技巫師

 南投埔里預言五一一大震的「王老師」,使人聯想到一九九三年美國的德州韋科(Waco)發生的大衛教派攻堅行動,大衛教派深信舊約聖經啟示的末世說,整個教派傳到領導人科瑞什(Koresh)手上,不但在韋科東北方與世隔絕佔地建營,並且由科瑞什拆散教徒群中的夫婦成員,進行雜交,企圖繁衍大衛營世界。
 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不但保障言論自由,也保障宗教自由,但南方幾個州長包括柯林頓(時任阿肯色州長),曾為了解散這些末日論狂熱組織,軟硬兼施,道德勸說與進行逮捕,原因無他,正是末日論的言論尺度已到了蠱惑民心、波及旁人、甚且危殆政府統治正當性地步。
美國人建國幾百年來,面對「種族仇恨性言論」、「宗教末日論」、與政治表意方式如「政治人物模仿秀」非常有經驗,前兩者如鬼魅般糾纏美國,令受辱罵者與政府單位非常頭痛,最後一個則受法律保障,任何被模仿的公眾人物想要大舉興訟,常常無功而返。
 剛好年輕的台灣民主都在經歷這一些,最近的「名作家興訟藝人」風波延伸出的砲火,不正是因當事人不滿被政治模仿秀長期揶揄?
 在多元社會中自由說話的尺度可以到哪?當個人論述侵犯到他人人格權、或宗教論述動危及社會秩序時,一個成熟公民社會「不只在」法律層面尋求仲裁,更應在文化層次反省。
譬如說看似現代的首善之都台北,有多少廟宇神壇、癌末救星、氣功師父、末日先知?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先知」往往學歷不高,但信徒不乏博士與白領,似乎後殖民特徵的台灣社會,長期難以累積思維底蘊,在「速食」與「潮流」的都市地區,許多民眾物質不虞匱乏,其實心裡相當脆弱空虛,所以民眾寧願接受一些似是而非,實則套套邏輯(tautology)的言論。
 這些言論從馬克思觀點看,具宗教的麻藥效果,助人逃避現實,整個市民社會往往忽略其實思索哲學與接觸藝術,才是根治文明焦慮的良方,當台灣社會仍舊難以達到那樣境界時,我們是否反省為什麼容易被「廉價末世論」吹皺一池春水?為什麼公眾人物易被在歐美民主司空見慣的模仿秀惹惱? (作者為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相關新聞
王老師預言破功 10:42:37 台灣未傳地震
留言
這就是台灣人的幼稚思考方式, 什麼都可以扯上選舉. 除了選舉,你們這群假民主的幼稚人士還有沒有別的?
2011-05-11 12:04:54
版主回應
大陸能南水北調 台灣缺水卻看老天2011-05-11中時社論

 一如預期,今年第一號颱風艾利確定「過門不入」,西半部晴朗炎熱,僅局部地區午後有短暫雨,期待颱風帶來及時雨解除旱象,希望落空!
馬英九總統將於今日召開抗旱因應會議,本周內亦將視察旱象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石門水庫,了解當前水庫供水情況,並研商抗旱措施對經濟及社會的影響。會議將就各項限水及因應措施內容及影響提出評估。治水抗旱從行政院內的經濟部,拉高到總統府的國安層級。
……………  
 台灣缺水警訊也不是今年才有的,過在幾年也常常發生。以這一次缺水危機地方為例,真正缺水的只是石門水庫與曾文水庫南北兩大水庫,如果全國水資源連結相互支援供應系統能夠儘早建立,南水北調、中水北調或者是北水南調,如此一來缺水危機必然緩解。
然而這套系統,不知道講了多少年,所要經費也不過是幾十億,最多不過幾百億就能完成,但迄今這項全島水資源支援系統,卻仍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再看看對岸的大陸,北京缺水,南方有水,中國大陸中央一聲令下,從南方二、三千公里的長江調到北方的黃河,不到十年的光陰,兩條南水北調的工程就宣告完工,一年幾百億公噸的水就調到北京。兩岸水資源管理效率,高下立判。
……………
留言
只要台灣刁民繼續存在,就別想做好。看看南部的越域引水計劃,結果小林村的問題,就硬栽在頭上。
另鬧了,現在是南北都缺水,是南水北調還是北水南調?
專制中國蓋1條千里高鐵只要4年 民主台灣捷運新莊線10幾年還沒蓋好.除了謾罵,可以多點反思嗎?大陸貧富差距大,台灣難道小?我們擁抱西方的民主,認為這才是真理,但實際上我們只有投票的那一天才是真正人民作主,其餘時間只能上網發發牢騷,打打嘴砲...我們得意的自豪新聞自由透明且公正,但實際上呢?不是政治傾向明顯就是新聞毫無深度可言...
反觀大陸,綠化減碳,太陽能運用,雲端技術的成效已經要把我們拋在腦後了,在我們還要捧著水電繳費單要到7-11繳費時,人家早已數位化一卡搞定了,當我們政府只能呼籲民眾節能減碳時,北京早已家家戶戶裝上太陽能板了,當我們兩黨還在煩惱五都選舉要派誰來制衡時,人家已經快完成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了....
許多人嘲笑大陸人水準素質低落,但能再嘲笑幾年?人民素質的提昇靠的是教育金錢跟時間,大陸前兩項都有了,那時間呢?
台灣花了二三十年,大陸富起來到現在也才幾年?但我認識的一些新一代的大陸人教養談吐跟想法已不輸台灣人了,甚至在國際觀,在積極度上遠遠超越我們.面對這種狀況,沒有人為台灣感到憂心?還在大言不慚笑別人是專制國家,素質低落?
我生在台灣,衷心希望台灣能更好,但現在台灣人普遍對大陸的想法,讓我想起了”夜郎自大”的故事.
李光耀十分憂心現在新加坡年輕人要求政治開放,將撕裂社會使新加坡失去凝聚力無法進­步。 他表示在新加坡最容易贏得多數選票的方式,是告訴選民「我­們是華人,他們是印度人馬來人所以請投我一票」
你會不會覺得跟現在的台灣很像?事實上我覺得新加坡的一黨專政開明專制才是所有華人社會的典範.新加坡不論GDP/清廉度/競爭力/社會治安/城市建設..都是華人4地最高的.也是唯一能吸引移民的.為什麼李不肯開放民主?就是為了族群和諧.偏偏不論台灣或大陸都有族群/種族問題.台灣甚至還有統獨問題.為什麼台灣經濟最好的的時候是一黨專政時期?像台灣政黨輪替後核四停工損失千億是絕對不會在專制的中國新加坡發生.看看新加坡就知道一黨專政不必然跟腐敗劃上等號.只要有獨立肅貪機構與陽光法案司法獨立.李登輝根本不是民主先生.他民主化是為了台獨.不然也不會搞成黑金政治及撤換馬.
我支持新加坡中共的開明專制菁英政治.傾聽民眾意見但最後施政由政府的專家決定.台灣是民粹政治.施政要考慮選票.動不動就要公投.我認為新加坡才是中國學習榜樣
大陸是一個『開明專制』的政權,雖然不民主,可是他高度尊重專業意見,依照學者與專家的意見來進行施政,這樣的政府治理型式好嗎?對比台灣,雖然有民主的外衣,可是政府的施政卻不按照專業意見,一切以民粹為依歸,這樣的型式又有比較好嗎?這樣的台灣與這樣的民主是否還有希望?回到台灣,打開熟悉的台灣電視節目,回來台灣,打開電視機,就是一堆名嘴、民代在彼此叫駡。台灣現在民粹當道、理性消失,長期下來,台灣一定落後於大陸。胡鞍鋼與陳揮文,一邊是專家治國,一邊是名嘴治國,大陸雖然暫時落後,可是我已經看到兩岸的對比與差距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51100429.html

另參本館: 民粹亡臺 「水深火熱」新解 民主形式萬歲 大陸環境危機 中共的救災能力 名嘴治國?
2011-05-11 12:11:03
阿楨
有那麼嚴重嗎!手機電磁波爭議不斷,到底誰的說法才是真的?

 手機電磁波的問題,最近又吵得很兇,主因是大眾電信又因為PHS電磁波的問題,再度槓上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威寶等業者所組成的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連帶地,之前網路盛傳俄羅斯記者利用行動電話來煮蛋;或是當手機電池剩一格的時候,電磁波強度增強一千倍等似是而非的論點,突然間又成為網路上大量流傳、轉寄的訊息。
 手機的電磁波問題嚴重嗎?
 行動電話究竟有沒有電磁波?當然有!(這是個廢話問題,我知道)。凡是會釋出能量的物體,都會釋放電磁波,甚至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磁場,地球磁場來自於地殼內的循環電流。而你家裡的電器用品,舉凡電視、微波爐、廣播、吹風機等大大小小電器用品,到廣播電台、電視發射塔等,全都會釋放電磁波。這麼講好了,你我所生活的環境中,根本就是暴露在電磁波的環境之下。
 既然所有電器用品都會有電磁波,所以要討論電磁波的重點,其實在於電磁波強度是不是在管制範圍以內,單挑GSM手機作為電磁波爭議的箭靶,坦白說有點失之公允。
 電磁波究竟對人體會不會有影響?
 生活中的各種電磁波是否對人體有害呢?其實,電磁波對生物的影響很複雜,每種電磁波因為來源不同而產生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組合的電磁波,其對人體的影響程度也互異。更何況,手機電磁波屬於非游離輻射,頻率介於電視、電台與微波爐之間,只要不在短期內傳太多能量給人體,生理組織就能加以調控,理論上並不會產生累積性傷害。
 一般而言,人體是極差的非游離電磁波接收體,只要電磁波強度符合標準,並不會超過人體可接受的安全範圍。且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一般的非游離電磁波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當然沒有人敢保證未來會不會找到直接證據,但現階段很多無謂的懷疑,只是庸人自擾,要完全避免電磁波的最好方法,就是什麼電器用品都不要用,但,有誰做得到呢?
(附註:前面所提到的用行動電話來煮蛋的謠傳,事後也被證明:做不到!請看這裡)
……………
http://tw.myblog.yahoo.com/jeremy-3c/article?mid=854&page=1
2011-05-17 11:15:13
版主回應
手機訊號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媒體這麼說,咱們就這麼信?

如果你在Google裡頭搜尋「手機 蜜蜂」,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從2007年開始,每一年都會有一波「手機是蜜蜂殺手」、「蜜蜂消失的原因:手機!」、「研究:手機訊號造成蜜蜂大量死亡」之類的報導充斥在媒體報導中。然而這些在媒體跟網路上不斷流竄的恐懼-「我們用的手機殺死了蜜蜂」- 到底是怎麼來的?
美國蜂農哈肯柏格是第一個將工蜂莫名失蹤的問題報告給美國昆蟲學家的人,當時是2006年底,這個嚴重的現象被稱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剛好我手邊有一本《科學人》雜誌 2009年5月號,封面故事就是《蜜蜂消失了?》,文章把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並列出了四個可能的「嫌疑犯」,分別是化學藥劑(農藥、除草劑、殺蟎劑等)、蜂蟹蟎(會吸取蜂蛹的血液)、寄生菌(蜜蜂微粒子,是單細胞真菌)、還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多數發生CCD的蜂群感染此病毒)。然而蜂群消失並不是受到單因影響,歐美科學家逐漸形成共識,認為這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下才產生的結果,其中也包括「營養不良」- 因為人類大規模栽植單一作物、喜歡維持環境的整傑,然而整片綠草坪對蜜蜂來說就像沙漠一樣,沒辦法提供多元的食物來源。
儘管這些大咖嫌疑犯已經夠讓人頭痛了,而且我們該著手改善的方向也很明確,還是有人覺得這樣謎底就被解開太無趣、太平淡,決定再多找幾個兇手來墊背;全球暖化、基改農作…還有電磁波跟手機訊號,都被牽扯進來,而電磁波跟手機訊號因為有「研究結果支持」,所以最受媒體喜愛…不論這些研究是否合理。
就以最近這波報導來說好了。這篇又引起媒體不斷轉述的「研究」(全文在此, PDF)作者是瑞士人丹尼爾法佛(Daniel Favre),他是瑞士洛桑國家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這頭銜大概是媒體唯一沒錯報的,讓這則研究跟報導顯得頗具權威性。先讓我們看看媒體是怎麼說的:
自由時報:蜜蜂大量亡 手機訊號是元兇
瑞士科學家研究證實,全球蜜蜂數量驟降的原因是手機發出的訊號所致,因為手機發射的訊號會對蜜蜂造成干擾,令牠們亂飛甚至遠離蜂巢,最後死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兩個蜂箱中間放置一支手機,當手機發射訊號時,蜜蜂振翅的頻率從450赫茲增至4000多赫茲,增加了8倍,而蜜蜂振翅的頻率增高後,會開始亂飛,進而死亡。
報導中的說法好像終於找到幕後黑手,把CCD完全歸咎於手機訊號,不顧之前科學家提出過的其他證據。同時你可以自己看看研究全文,裡頭有沒有提到一個「死」字?答案是沒有,也沒有瀕死、殺死、餓死…通通沒有…即使我們先不質疑論文的正確性,全然相信內容,也不該把這研究跟各地方發生的蜂群衰竭失調混為一談,說成是「主因」,因為就連作者自己也只是說這篇研究提供了一種解釋的可能性,媒體上過度肯定的聳動標題完全是加油添醋。
接著就要質疑一下論文本身了。研究者直接將手機放在蜂房上,但是現實情況中有誰會在講電話的時候把手機貼著蜂房呢?就像有研究為了知道手機對性能力的影響而做實驗,把手機就貼著兔子的睪丸放著一樣(而且這實驗還沒有證實手機對性能力有影響),這樣類比真的對嗎?就算因此而得到某種顯著結果,又真的有意義嗎?
即便我們接受這樣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也費人思量。論文中說,實驗組(手機通話中)過了三十分鐘之後,蜜蜂才開始有發出聲音(worker piping),然而過了20小時直到實驗結束,蜜蜂都沒有出現其他行為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蜜蜂遠離蜂巢」(swarming)、「蜜蜂亂飛」等等情事,完全是媒體唬爛。
研究中沒有說明,但我們可以馬上想到的是,使用中的手機會發熱,而且螢幕可能還會發光,把這樣一個東西放在蜂房上,蜜蜂有反應是很正常的。過去研究指出蜜蜂對於溫度跟光都很敏感。而且論文裡,除了描述不同蜜蜂嗡聲以外,沒有說明這些反應跟手機訊號開始傳輸後之間的關係,也沒有數據呈現,這實在是很難取信於人。
當然我很清楚,台灣的媒體只是跟著國外媒體起舞,只對吸引眼球的結果有興趣,反正大家一起不查證,責任就分攤掉了…真不知道這樣的偽科學新聞我們還要忍受多久?也難怪王老師人人都可當了。
最後,回過頭來,也得檢驗一下這論文的基礎,那就是地磁跟電磁波到底是不是蜜蜂判別方向的工具。如果不是,或是不是唯一的工具,那就更難說這些類似研究能跟蜜蜂大量消失有關了。(見蜜蜂與數學)
在此不是要說手機訊號或電磁波絕對不可能影響蜜蜂,但可信服的研究出現之前,還是別陷入無謂的恐慌吧。
http://pansci.tw/archives/3818
2011-05-17 11:16:22
阿楨
2012 電影影評 瑪雅人曆法預言(另參本館:《明天過後》

根據瑪雅人的長曆法 (Long Count Calendar),2012年12月21日將是本次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此後,人類將進入與本次文明毫無關係的一個全新的文明。
瑪雅人沒有提到什麼原因使本次文明終結。看來這個大劫難的到來,全人類從而進入新的文明。
瑪雅人不擁有我們現代的科學技術,但他們對天文及數學的精通令人嘆為觀止。此外,還有很多令人猜不透的迷。他們有發達的道路系統但卻不使用輪子,這樣,他們也就不需要役使牛馬。但他們是知道輪子的,因為後人發現了他們用輪子給孩子做的玩具。他們信手就可以把月亮背面的圖像刻在月亮神廟的門上當作裝飾,讓我們的科學家一開始捉摸不透,等科學家證實了這是月亮背面圖像時又百思不解:他們怎麼能看到的?因為月亮永遠只把一面向著地球。這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宇宙意識曾賦予他們特殊的智慧,瑪雅人曾有他們自己的修煉體系。瑪雅人在他們文明的鼎盛之際不留痕跡地遁去,使後人費盡心機也猜不出其中的原因。
公元1521年,入侵的西班牙人得到的只是被瑪雅人遺棄的空城。西班牙人毀去了大多數瑪雅人留下的文字記載,僅存的三本書使後人無法破譯他們的文化。
瑪雅人雖然早就消失了,但曆法卻留下了,而且預測了幾千年以後本次文明的終結點。預言在2012年12月21日,人類將走向全新的文明。
http://adad123.pixnet.net/blog/post/27979578
2011-06-09 12:36:44
版主回應
越科學的預測 越不可相信 ‧大衛.墨瑞2012/10/18

商業史中真的充滿了許多不高明的預測。一九八五年,蘋果電腦的董事會讓賈伯斯走路。企業家裴洛〈Ross Perot〉在一九七九年曾想從比爾.蓋茲手上買下微軟,但兩人始終沒有交集,後來裴洛認為這是他「做過最糟糕的一次決策」。
【前言】
你一定沒想到:
.罐頭發明了57年之後,才發明開罐器
.iPhone手機、iTunes的開發都是意外,賈伯斯原本的計畫是做平板電腦
.世界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原本的計畫是做類似台灣10元店的生意
.微軟根本沒想過開發DOS作業系統,是IBM臨時決定找比爾蓋茲下單
.臉書的原計畫是成為大學生的聯誼工具,結果……
.阿波羅13號登月計畫大失敗,為什麼事後被視為成功典範?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麼?
他們都會做計畫,但他們的成功都靠「B計畫」——知道何時該轉彎、何時不堅持、計畫該如何變形。
  越科學的預測、越不可相信
在亞馬遜網路書店上,你可以找到五萬七千本以上有關未來的書籍,其中《爆米花報告》〈The Popcorn Report〉作者波普康〈Faith Popcorn〉,預測了美國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因此賺進了大把的鈔票。但如果碰到某些情況,例如經濟發展、長期全球氣候變化、經營趨勢和保險業務時,要得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就變得很困難。
  理由很簡單,如果某一事件的最後結果由三個獨立的變數構成,就意味著可能有一千個不同的結果;如果獨立的變數超過一百個,則可能結果將以數十億來計。
  當然,摩亞薩米和其同業都知道這點,所以他們分析過去、判斷哪個變數最能影響不同的結果,將現實狀況簡化之後,再持續觀察這些變數、推測未來。也就是說,他們根據歷史資料發展出合理的量化模型,再運用這些模型來預測未來。
  不過,這種方式有瑕疵,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變數,也不能確定最終決定結果的變數。一旦受到預測所採用的數學與科學理論矇蔽,就會看不清真正會發生什麼事,就如塔雷柏〈Nassim Taleb〉在《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所言:「一個背後有越多科學基礎的預測,我就越不相信。」
  同樣地,在一九八一年太空梭尚未首航前,美國太空總署預測飛行失事率為十萬分之一。不過,第二十五次飛行時,挑戰者號失事了、第二十八次飛行時哥倫比亞號也失事了。這樣算下來,失事率還高於三十分之一,和原本做過縝密思考的預測完全不同,不是嗎?
  還有一個故事。一九九九年時,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認為合創的網路事業會影響學業,因此決定出售,他們認為這個事業值一百萬美金。當時雅虎不感興趣,搜尋引擎公司 AltaVista 也不考慮買,與 Excite〈一九九○年代時頗負盛名的入口網站〉談不攏,他們於是決定不賣了。今天,這家公司 〈就是 Google〉的價值高達兩千億美元。
  商業史中真的充滿了許多不高明的預測。一九八五年,蘋果電腦的董事會讓賈伯斯走路。企業家裴洛〈Ross Perot〉在一九七九年曾想從比爾.蓋茲手上買下微軟,但兩人始終沒有交集,後來裴洛認為這是他「做過最糟糕的一次決策」。迪卡唱片〈DeccaRecords〉曾經拒絕了披頭四,說他們「在演藝界中沒有市場可言」。一九五○年代後期,《商業週刊》說:「日本汽車工業搶不了太多的美國市場。」IBM總裁華生曾說:「我想全世界大概需要個五部電腦吧。」比爾.蓋茲曾經這麼預測:「對任何人來說,640k 的記憶體就很夠用!」
  為什麼聰明的人會做出差勁的預測呢?那我們又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在一開始的預測就很完美呢?
(本文轉載自大衛.墨瑞新書《讓你成功的,永遠是B計畫》,中文版由大是文化出版)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04049
2012-10-21 11:12:39
阿楨
驚奇預言又來了美經濟股市轉好2012-01-05 中國時報

 美國華爾街著名預言家、「百仕通顧問合夥人公司」(Blackstone Advisory Partners )副董事長韋恩(Byron Wien)發表二○一二年度「十大驚奇預言」(10 Surprises),除了看好今年美國經濟與股市表現,也預言國際油價每桶將下探八十五美元。
 韋恩預言,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將破三%,失業率可望跌回八%之下,美股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也將衝破一千四百點大關。此外,他也看好今年中國、印度與巴西股市漲勢可期,預估上漲一五%至二○%。韋恩自一九八六年起公布年度「十大驚奇預言」。
 韋恩今年度的「十大驚奇預言」還包括:前麻州州長羅姆尼最終將贏得共和黨提名,與現任總統歐巴馬競逐白宮大位,民主黨將贏回聯邦眾議院,但參議院拱手讓給共和黨。
 另外,在歐盟(EU)、歐洲中央銀行(ECB)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各方努力下,歐洲終於達成歐債危機的長期解決方案,徹底化解歐元解體的危機。
 此外,電腦將成為恐怖攻擊的新武器,來自東歐和亞洲的電腦駭客將侵入主要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迫使銀行短期關閉,「廿國集團」(G20)緊急會商因應;北歐、澳洲、新加坡與南韓等國家政府管理績效廣受好評,它們的貨幣也將獲得投資人青睞。
 其次,美國國會終於敲定,在未來十年削減美國聯邦政府赤字一.二兆美元,計畫刪減國防、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與農業補助預算,同時取消部分減稅措施。韋恩也預言,敘利亞總統阿塞德今年將遭罷黜。
2012-01-05 10:20:37
版主回應
科學史十大錯誤 BBC知識 2012/02/21

  1. 非電影場景:殺人蜂四處流竄
  一位科學家讓當地蜜蜂和凶猛的非洲蜂交配,創造出新品種蜜蜂,後來這種混種蜜蜂飛出實驗室,開始殺害人類─這種狀況聽起來很像好萊塢電影中的場景,不過一九五七年時還真的發生過這種事情。當時巴西遺傳學家華威克‧柯爾在實驗中創造的「非洲化」蜜蜂逃出,開始散布到美洲各地,人和動物經常因為遭到這種蜂螫刺而死亡。
   2. 連鎖反應: 粒子偵測器爆炸
    日本的「超級神岡」粒子偵測器位於池之山地底。這具偵測器內部裝有五萬公噸非常純淨的水,圍繞著一萬一千支超高感度的光偵測器,用以測知次原子粒子的存在。二○○一年,在更換故障的偵測器時,一名工作人員不小心弄壞其中一組,導致它在水中爆炸引發震波,接著又造成六千九百組偵測器損壞,損失總金額高達一千九百七十萬美元。
  3. 數也數錯的生物學家: 24對染色體 
  曾經有數十年的時間,微生物學教科書中記載人類細胞有24對染色體。這是由一九二○年代的美國動物學家塞奧菲勒斯‧佩因特(Theophilus Painter)所發現,後來又經過其他專家證實。不過到一九五○年代中期,有人發現這些專家都錯了,人類細胞應該只有23對染色體。如果回頭翻閱以前的教科書,可以發現原始圖片中確實只有23對染色體,但沒有人敢質疑專家。
   4. 天才也凸鎚: 宇宙有限理論
  愛因斯坦很少犯錯,但他最大的錯誤可說是天文級。一九一七年時他發現,依據他的新重力理論,宇宙會不斷擴張,這跟他的宇宙有限理論(theory of a finite Universe)相抵觸。當時愛因斯坦出於驚懼修改了方程式。一九二九年,天文學家發現宇宙確實在不斷擴張,且愛因斯坦原本的方程式才是正確的。愛因斯坦可說錯失了史上最重要的預測。
  5. 取之不盡:黃金海洋
  一九○五年,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瑞典科學家斯萬提‧阿瑞尼斯(Svante Arrhenius)估計,全世界因河流沖刷而流入海洋的黃金高達八十億公噸。雖然換算下來的濃度十分稀薄,仍然吸引德國科學家的注意,試圖用它償付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的賠款。但他們進行最高機密調查後,發現了驚人的事實:阿瑞尼斯將實際數量超估了一千倍之多。
   6. 「猿」來不是你:失落環節
    化石獵人一直在尋找「失落的環節」,也就是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一九二○年代,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出現一項令人振奮的證據,是一枚牙齒。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亨利‧奧斯本(Henry Osborn)甚至將它命名為「西方古猿」。不過這次命名顯然太過倉促,因為後來又在附近發現其餘的牙齒,並判定它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野豬。
  7. 有「看」沒有「到」: 海王星的發現
  一八四六年,英國數學家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宣稱我們有可能在寶瓶座發現新的行星,但前提是得有人願意花工夫去找。當年七月,劍橋大學天文學家詹姆士‧查利斯(James Challis)開始搜尋,並在兩星期內記錄了它的位置。但是因為太過匆忙,他沒有辨識出看到的是什麼。將近一個月後,德國天文學家也看見這枚「行星」,並被公認為海王星的發現者。
  8. 真叫人臉紅:探索火星
  火星氣象衛星,如果它當時把所有數字都乘以4.45就好了
  火星一向以極度隱密、難以探索著稱。前往這枚「紅色行星」的太空船有三分之二到不了目的地,讓火星詛咒的說法甚囂塵上。不過美國航太總署於一九九九年花費一億美元的「火星氣象衛星」(Mars Climate Orbiter)最後之所以失敗,原因卻只不過是度量衡單位混亂。探測船在設計時使用的是公制,因此當它接收到英制單位的指令時,就發生混淆,最後墜毀。
  9. 名不副實:聚合水
  一九六六年,蘇聯科學家宣稱創造出一種新的水,這種水具有幾種不尋常的特質:密度更大、黏滯性更高,且較不易沸騰和結凍。這事立刻引起轟動。科學家爭相要證實這種「聚合水」確實存在,且有人成功。其他沒有成功的人,其中之一是美國科學家丹尼斯‧胡梭(Denis Rousseau),他發現汗水的特性居然相當類似。不久後,詳細分析證明所謂的「聚合水」只不過是含有雜質的普通水。
  10. 尿中乾坤: 磷的發現
   某些錯誤的結果還算不錯,十七世紀德國煉金術士漢寧‧布蘭德(Henning Brand)就有這種經驗。他相信將鉛變成黃金的神祕成分隱藏在尿液中,因此煮沸大量尿液,試圖證明自己的理論。最後他沒有發現想找的神祕成分,但發現了會在黑暗中發光的白色物質,他將此物質命名為「磷」(化學符號為P),為第一種在實驗中發現的元素。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69638
2012-04-04 13:25:58
阿楨
從「達文西密碼」到「聖經密碼戰」

 Umberto Eco那部著名的作品「玫瑰的名字」,一樣是藉由豐富的知識來展開推理的情節,所有的故事也與聖經密切結合,綜合了推理以及懸疑的元素。「達文西密碼」在深度以及廣度都無法超越「玫瑰的名字」所塑造的知識迷宮。但小說家顯然也無意要做這樣的挑戰,他一心在故事中向好萊塢靠攏。無論是達文西以及密碼,只是一種用來達成目的的工具罷了。
 這樣的說法,對於這本小說的成就並沒有任何的貶抑之意。「達文西密碼」是一本很成功的商業小說,娛樂性十足。小說雖然很厚,不過讀起來不吃力,大約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了。雖然故事的情節很好萊塢,架構其實也很簡單,但是娛樂性很強,十分出色。
 一講到這個主題,就聯想到在2001年台灣曾經上映過的電影「聖經密碼戰」(The Body),由安東尼班德拉斯主演,故事是描述在耶路薩冷挖掘出一具骨骸,科學家懷疑可能是耶穌的遺體。而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就表示耶穌沒有復活,他只是個凡人。那麼,聖經所說的就是假的,而整個基督教也面臨了危機。
 「達文西密碼」的確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小說,但是將它拍成電影,小說裡頭既沒有什麼需要用到特效的地方,又沒有什麼特殊的高難度動作場面,甚至嚴格說起來,就連幾場主要場景的切換其實也很少,大概在羅浮宮附近拍一拍,就可以把整個三分之二的故事給拍完了。
 在「達文西密碼」中,關於誰在幕後操弄這一切事件的描述寫的很隱諱。我猜測是因為作者很聰明的在玩兩手策略,既不想得罪宗教人士,也不想放棄想知道真相的讀者。所以故事在前半段聲勢浩大,到了後半段卻顯得有點虎頭蛇尾。這是典型好萊塢故事的通病。
 但是在「聖經密碼戰」中,則一開始就從宗教以及政治的角度切入,告訴你「事情就是他們搞出來的」。「聖經密碼戰」跨過了那道危險而具有爭議的界線,直接讓自身陷入爭議,挑戰宗教信仰。關於這一點,我們得說導演的勇氣要比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來得更進一步。
 不過這不代表「聖經密碼戰」在其它方面的成就,要來得比「達文西密碼」高。「聖經密碼戰」說的故事看似比較完整,但是到了片子的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來了個典型好萊塢式的動作結局,用槍彈來將故事說完。就在飛車追逐以及槍林彈雨中,讓我們沮喪地發現自己回到了好萊塢,而信仰與宗教再也不重要。
http://blog.sina.com.tw/753/article.php?pbgid=753&entryid=6770
2012-02-04 10:01:25
版主回應
聖經密碼 维基百科 (另參本館:《碼書》達文西密碼 科技巫師)

 最先出自13世紀一位名叫Bachayah的猶太教拉比的著作。20世紀初,這一內容被居住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位猶太教教士Michael Ber Weissmandl發現。並在他死後的1957年,由他的學生將其公之於眾。
 到了1980年代,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Eliyahu Rips和物理學家Doron Witstum利用計算機高速計算對比(一套精密的數學運算模式),挑選聖經時代以來的32位知名人物,結果發現他們的名字和出生與死亡日期在《創世記》中都是編在一起的。後來他們把整本希伯來文聖經原文去除了所有字間距,連貫成總長304805個字(因為根據傳說,摩西從上帝手中接受的聖經就是「字字相連,無一中斷」),採用計算機跳躍碼方式,在字元串中尋找名字、單詞和片語,最終找到了一系列相關信息。據此完成了《創世記等距離字母順序解碼》(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 in the Book of Genesis)這篇論文。
 經過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希伯來大學多名數學家驗證,以及美國Statistical Science雜誌(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的機關期刊之一)的三次複核後(他們經過數學分析,證實聖經密碼為巧合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五億分之一,後來研究人員以更高難度測試,發現為巧合的可能性低至五萬兆分之一),於1994年8月,正式發表在了Statistical Science雜誌上(對於這篇論文的爭論參見下面的「各方觀點」)。
 1997年面世的《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引起了世人對聖經密碼的關注,作者Michael Drosnin是一名無宗教信仰的記者,曾於《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工作,他經過5年的採訪和深入調查研究後寫成此書。
 密碼原理
從聖經第一個字母開始,尋找一種可能的跳躍序列,從1、2、3 個字母,依序到跳過數千個字母,看能拼出什麼字,然後再從第2個字母開始,周而復始。一直到聖經最後一個字母。
 各方觀點
反對者則認為,希伯來文聖經自古以來均出現許多版本,幾千年來的抄寫必定會有不同的字句,解碼所研究的聖經原文已經跟古抄本有一定的差別,包括句點和字距等都不一樣。而且所解碼的希伯來文聖經,只有輔音字母(consonant),沒有母音字母(vowel)。因此它完全不值得相信。另外,這種解碼方式,實際上在傳統的猶太神秘哲學Cabala里關於如何用數學運演算法解釋希伯來文聖經時已經提出。整本聖經希伯來文有30多萬個字母,起碼可以發生100億種字母組合,所謂的密碼只是一種斷章取義。
還有一些人的質疑來自一些沒能應驗的預言,比如Michael Drosnin根據密碼找到聖經關於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會發生「核武浩劫」並沒有發生。據說他再用計算機程序找到結果出現Delay(延遲)的單詞。
1999年,數學家Brendan McKay、Dror Bar-Natan和Gil Kalai及心理學家Maya Bar-Hillel,在Statist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聲明他們提供了足夠的證據來駁斥Witztum和Rips的論文。
對此,還有進一步的爭論。儘管還有少數科學家在繼續這個工作,但是現在絕大部分科學家對此持否定的態度。
 《白鯨記》中的訊息
許多人發現,Michael Drosnin用的方法和等距字母序列那篇論文的方法相比,相當不嚴密。不少人用相同的方法,很容易發現到處都藏有密碼,就如英王欽定版的《聖經》裏,可以找到 UFO 一樣,這下子整個懷疑都出來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7%BB%8F%E5%AF%86%E7%A0%81
2012-02-04 10:02:48
阿楨
進入小冰河期? 氣象專家:嚴寒天氣是暖化後果 2012-02-8

最近全球多國正受到極寒天氣侵襲;有人說地球目前正進入「小冰河期」。但「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提出反駁。更有科學家指出:極端的嚴寒天氣其實是暖化的後果。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指出,跟2009至2010年相比,今年寒潮來得比較遲。2009年的寒冬由12月開始持續至翌年2年,而2006年冬季的情況亦較今年嚴重,因此即使歐洲當前受到嚴寒天氣侵襲,但並不代表今年會是歐洲歷史上最冷的冬季。
事實上,歐亞縱然目前正面對極寒天氣,但北美洲的天氣近日卻連連出現反常高溫,加州的長灘市(Long Beach)更錄得破紀錄的攝氏30度高溫,顯示「小冰河期」之說並不成立。
嚴寒乃暖化後果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亦指出,由於地球變暖讓北冰洋表面冰層融化,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會上升,繼而擾亂北極氣流,讓寒冷空氣湧向歐亞大陸北部,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稍早前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持續的極寒天氣顯示地球正進入「小冰河期」。縱然英國氣象局事後發文反駁,指當前的寒冷天氣是地區性的短暫現象。然而「小冰河期」之說仍然於全球各國不逕而走。

歐亞酷寒 源於「北極濤動」2012.02.09

世界氣象組織2012.02-7日在日內瓦發布消息說,根據成員氣象組織提供的信息,近期歐亞大陸部分中緯度地區出現的極寒天氣與北極地區大氣環流現象—「北極濤動」的變化密切相關。
橫掃歐亞大陸的寒流目前仍未停下腳步,截至7日,歐亞大陸至少有368人死於寒冷。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降至攝氏零下35度,捷克部分地區則降至攝氏零下39.4度,被媒體形容為「冰河期」。 與之相反的是,北大西洋、冰島至北極地區氣溫偏高。位於北冰洋的斯瓦爾巴群島連續出現攝氏5度的氣溫,高於地中海沿岸的米蘭和伊斯坦布爾等地。北美地區氣溫也較常年偏高。
專家指出,通常北極地區冬季受低氣壓系統支配,而中緯度地區受高氣壓支配。此時「北極濤動」處於正位相,限制了極地冷空氣向南擴展。但世界氣象組織7日表示,近一段時間以來,北極濤動處於負位相,導致冷空氣南侵至歐亞大陸中緯度地區,而暖空氣則北上北極地區,出現「南寒北暖」局面。
2012-02-09 08:48:58
版主回應
專家稱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系炒作

  新華網北京2012年2月6日電 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歐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遭遇了持續性嚴寒,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多地溫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攝氏度,不少地區最低溫度破了紀錄;多國因冰雪來襲而導致機場癱瘓、道路阻塞甚至路人凍死……
  “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變暖逆轉”等頗具轟動效應的詞語被一些媒體頻頻使用,以此“解讀”極端天氣。這讓不少專家乃至世界氣象組織頗感不妥,因爲對當前寒冷天氣的誤讀,會使人誤解氣候變化的真相,誤導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當前的寒冬可能並非“最冷”,有關用詞並不科學,而天冷可能使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打噴嚏一定是感冒嗎?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之正常,便如人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大家都明白打噴嚏不一定就是感冒,不過因此擔心也是人之常情,這就需要全面“診斷”各種征兆,不能只因爲幾個冷天就斷言地球要“得”小冰河期這個“大感冒”。
  針對歐洲個別地區百年不遇的低溫,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個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裏,歐洲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因此我們不認爲這次寒潮能創低溫紀錄。當然,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創紀錄低溫。”
  歐洲今冬也並非最冷。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認爲,歐洲等地區的嚴寒天氣將持續幾天,但對比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個冬季就會發現,當時寒潮來得更早,持續時間更長,它自2009年12月開始,貫穿整個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時間。而2006年冬天,情況也比今年嚴重。因此,當前的嚴寒天氣並不意味著今冬是歐洲最冷冬天。
  對整個地球來說,當前歐洲一些國家的冷天連“噴嚏”都算不上。這邊的確寒氣襲人,但同屬北半球尚未脫離冬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卻連日出現反常高溫,長灘機場氣溫超過30攝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紀錄;在華盛頓,一些櫻花也已經提前開了。如果只看北美的天氣,恐怕人們只會想到全球變暖,冰河期一說顯得滑稽。
  “冰河期”結論源自何方?
  天氣新聞、寒暑現象,與人息息相關,“極”而言之,容易制造“轟動”,但新聞報道終究還是要有原則:不能爲求“轟動”而忽略真實和准確。事實不會因炒作而改變。記者調查發現,英國《每日郵報》最先播發了“小冰河期”這樣的判斷文章,這也是目前國內許多媒體所引用的“小冰河期”的來源。在不斷引用和演繹下,媒體對情況的解讀慢慢走了樣。然而,《每日郵報》文章的結論並非出自專家。
  了解英國媒體的人都清楚,《每日郵報》慣常使用聳人聽聞的標題。它在1月29日刊登的這篇文章,雖然引用了一些認爲地球會因爲太陽活動減弱而變冷的科研人員的話,但沒有一處直接引語中有“冰河期”這個詞,而是文章作者本人寫道“我們可能甚至會走向一個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見報當天,英國氣象局就迅速在網上發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駁這篇文章中的“多處錯誤”。英國氣象局認爲,現在的寒冷不能用來否認全球變暖。該局發言人丹?威廉斯說:“當前的寒冷天氣是短暫的地區性事件,而全球變暖是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兩者之間沒有聯系。”
  全球變暖,因嚴寒而被誤讀
  無論要證明全球變冷還是全球變暖,都不是簡單地列舉幾個事例這麽容易,而需要統計和分析長期的氣象資料,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現在科學界主流看法是全球正在變暖,它和當前的寒冷並不矛盾。
  事實上,歐洲嚴寒天氣已經連續多個冬天,卻未能改變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在全球最熱年份榜單上,前13位都出現在過去15年中。因全球變暖,北極冰蓋仍在退縮。
  多數氣象學家認爲,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因此,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許多專家把歐洲嚴寒天氣歸咎于北半球大氣環流異常以及拉尼娜現象。但誰都不否認,它們與全球性氣候異常有關。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變暖,今後極端天氣現象的發生將更爲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對英國《獨立報》說,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裏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當地氣溫驟降。
  全球變暖,或許不只是溫度上升那麽簡單。它會引發一系列極端天氣,熊熊的山火、呼嘯的颶風、炎熱的酷暑、滔天的洪水都是它的結果,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天寒地凍。
http://tech.sina.com.cn/d/2012-02-06/14426687667.shtml
2012-02-09 08:54:51
阿楨
12月21日世界末日? 好萊塢電影選的【聯合報 2012.12.16

目前所知,馬雅曆法有五千一百廿六個太陽年,始於西元前三千一百一十三年或隔一年,依此推算,二○一二年可能就是這套曆法的終結。但國內外不少學者已指出,馬雅曆法並未預測「世界末日」,而是一個周期的結束,進入下一個曆法周期,甚至是「重生」的時刻。
電影「二○一二末日預言」將世界末日訂在本周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表示,馬雅人定義出精確的五千多年曆法,甚至精準預測天文現象「金星凌日」會在今年發生。他說,二○一二年是馬雅舊曆法的結束、新曆法的開始,但在哪一天結束「不知道」;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世界末日,其實是「好萊塢電影選的」。
但為何末日說仍大行其道?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王道還推測,可能是「好奇」影響人類接受末日訊息。他說,過去大眾對馬雅文化不熟悉、「好像沒人講過」,當有人以馬雅曆法為背景寫了末日小說,就引發流行。
王道還說,中國古代有許多部曆法,都是「循環」概念,而不是一切會毀滅的「末日」。西方基督教雖有末日觀念,但許多人從聖經中試圖計算末日是哪一天,也不是依據馬雅曆法。其中科學家牛頓根據聖經算出的結果,是二○六○世界末日。
  相關新聞
12月21日世界末日? 好萊塢電影選的
恐慌在蔓延…「今年沒有耶誕節」
孫維新:破解末日迷思,期待深刻省思

保命包、諾亞方舟船票 大陸熱賣 【聯合報 2012.12.16

全球瘋傳馬雅曆法今年十二月廿一日是「世界末日」,這股風潮吹到中國大陸,大陸網商藉此瘋狂撈錢,網上有人大賣「二○一二諾亞方舟船票」,也有人賣野外求生工具的「末日生存包」,大為暢銷。
大陸官方則將世界末日視為散布謠言。重慶日報報導,日前在榮昌縣有兩人用喇叭向過往群眾散布「世界末日」,也有兩名男子在北部新區公車站散布「世界末日」傳單,被警方行政拘留。另在武漢也有五名人士散布世界末日被拘。
華商報報導,近日陝西省某些地方出現「全能神」邪教組織人員,利用「世界末日說」非法聚集、上街散發宣傳資料,散布世界末日謠言,鼓吹「只有信教才能得救保平安」的現象。
2012-12-16 12:07:17
版主回應
(詳參【圖博館】:《明天過後》 《新興宗教初探》 科技巫師 排毒教父 《謠言》)

青海抓獲全能神邪教37名骨幹含7名首要分子2012-12-16青海新聞網教內容的橫幅、光碟、標語、書籍等。小方/攝

  青海新聞網訊 爲嚴厲打擊“全能神”邪教組織,徹底搗毀其組織指揮體系,12月13日晚,根據省公安廳和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市公安局在全市範圍內迅速開展統一行動,對“12?5”專案涉案人員實施集中抓捕行動,共抓獲“全能神”邪教骨幹成員37名,其中,邪教組織首要分子7名。

陝西邪教散布世界末日謠言 騙錢致許多家庭破碎 2012-12-14華商網

  近日,我省一些地方出現“全能神”邪教組織人員,利用“2012世界末日說”非法聚集、上街散發宣傳資料,散布世界末日謠言,鼓吹“只有信教才能得救保平安”的現象。
  又名“東方閃電”“實際神”
  記者了解到,“全能神”邪教組織又名“東方閃電”、“實際神”,其教義是引用和曲解基督教的《聖經》而來,主要反借“基督教”名義從事非法活動。國家宗教事務局早已對其邪教性質記錄在案,依法取締,正在嚴厲打擊。
  該組織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由美國傳入我國的邪教“呼喊派”分化衍生而來,其創始人趙維山原是“呼喊派”骨幹,因與同黨不和而另起爐竈。“全能神”打著基督教旗號,散布從基督教改編的所謂《話在肉身顯現》、《東方發出的閃電》、《全能神你真好》(又稱《跟著羔羊唱新歌》)、《基督的發表》(又稱《審判在神家起首》)、《那靈的作工》、《國度的贊美》、《真理聖詩》、《新歌》等歪理邪說非法傳教。
  該組織宣揚耶和華統治的“律法時代”、耶穌統治的“恩典時代”已過去,“全能神”統治的“國度時代”已來臨,神以一個東方女性的形象第二次道成肉身,降臨中國,將對人類進行審判。並聲稱“世界末日就要來臨”,只有信“全能神”才能得救,凡不信和抵制的都將被“閃電”擊殺。還攻擊稱“當今中國是一個沒落的帝王大家庭,受大紅龍(指共産黨)支配”,煽動信徒要在神的率領下與“大紅龍”展開決戰,“將大紅龍滅絕,建立全能神統治的國度”。
  正嚴厲打擊其破壞活動
  “全能神”1990年代開始在河南出現,並擴展至多個省,是帶有政治色彩的邪教派別。
  該邪教組織斂財騙錢的實例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出現過,不少被邪教組織“誘騙”加入的群衆深受其害。該邪教組織甚至煽動其成員離家出走,把全部身心和財産交給教主,致使許多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許多原本貧窮困苦的家庭雪上加霜。
  該邪教組織的傳播,嚴重幹擾了我省部分群衆正常的宗教信仰,擾亂了百姓工作和生活秩序,蒙蔽吸引不明真相的群衆,使許多家庭失去和睦,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危害,隨著2012年12月21日即將來臨,各地“東方閃電”組織的破壞活動可能會更加明顯甚至猖獗,有關部門正在嚴厲打擊,並提醒百姓堅決抵制。
  邪教“全能神”運營模式
  “東方閃電”(又名“全能神”)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河南由南向北傳播,1998年傳到延安、榆林等地,2004年傳到內蒙古、山西一帶,向新疆、寧夏、甘肅等地大肆滲透。內部組織體系十分嚴密,反偵查能力很強。在其內部組織體系中,最高者爲女神,下設祭司,教會分大區、小區、分號教會,負責人叫“帶領”。其傳教如同傳銷一樣,采用“人際關系網絡滾動法”,單線聯系。只管入教,不准問姓名,在交流中只稱假名,如“小白兔”、“阿狗”等,每個教友只知道自己分號教會的幾個人,教友聚會一般不超過7人;新加入者叫“新人”;被公安部門或政府部門發現叫“出環境”,被發現者要麽不說,要麽胡說;傳教者一般不准帶任何通訊工具,聯系時,多變換用當地的話吧電話,有人接送。
  如何辨別邪教
  刑法第三百條規定,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蒙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也就是說,讓人們誤了工、荒了田、抛了家、棄了學去相信“神”的;鼓吹入了“教”能治病、能消災避難的;宣傳“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只有加入他們的組織才能得救的;欺騙、威逼婦女受教主淩辱的;說傳統宗教過時了,要信新“神”的;非法聚會時鬼鬼祟祟、亂喊亂叫、亂唱亂跳的;讓人們用騙人的手段誘使他人加入的;加入後不讓退會的;以“神”的名義煽動成員對抗政府的;把社會、政府、普通老百姓當成“魔”的;打著宗教、科學的幌子編造歪理邪說的;不擇手段地騙斂錢財的;建立地下組織、進行非法活動的是邪教。
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4/015425807305.shtml
2012-12-16 12:16:03
阿楨
隕石墜落致俄羅斯1200人受傷 2013-2月16日04:21 新華網 我有話說(1080人參與)
  新華網莫斯科2013-2-15電(記者胡曉光)俄羅斯內務部新聞中心15日晚宣佈,根據最新資料,莫斯科時間15日早晨在車裡雅賓斯克州發生的隕石墜落已造成1200人受傷,主要是挫傷、骨折、割傷和腦外傷。據緊急情況部初步估計,隕石墜落造成的損失為4億盧布(1美元約合30盧布)。此前,車裡雅賓斯克州政府估計損失約為10億盧布。

普京要求對隕石事件進行損失評估並建立預警機制

俄羅斯總統新聞局15日證實,總統普京當日會見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長普契科夫,要求對遭受隕石襲擊的車裡雅賓斯克等地區進行客觀的損失評估,給予必要救助,並提示建立更好的預警機制。

俄羅斯隕石墜落目擊者稱以為世界末日來了

  當地時間15日早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天寒地凍,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街上行人寥落。突然,天空中閃現出耀眼的白光,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球,拖著濃煙形成的“白色尾巴”,向著地面墜落下來,“如同世界末日電影中的場景一樣。”20歲的古爾納•拉杜德卡當時以為“世界末日真的來了”。

  天文學家稱隕石墜落與小行星無關

  據英國媒體報導,一些天文愛好者稱,這顆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有關,2012DA14將於北京時間16日淩晨3點左右與地球“擦肩而過”。科學家闢謠稱,兩者之間並沒有關係。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羅伯特•瑪賽博士表示這顆墜落俄羅斯的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無任何關係,因為隕石是按照自東向西的軌跡運行的,而小行星的軌跡則是自南向北,它們之間相差至少12小時,相隔至少50萬公里,不可能有任何關係。
  歐洲宇航局也在推特上發文稱,墜落俄羅斯的隕石與小行星2012DA14之間沒關係。
2013-02-16 11:44:15
版主回應
  隕石有多危險?

  據美國航空航天局報告稱,幾乎每天都有數目眾多的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但其力量和體積有限,並未對地球造成傷害,而極度危險的小行星極其罕見。
  直徑 衝擊力 預計後果
  50米內 小於10兆噸 不會接觸到地球表面,消失在大氣層
  75米 10-100兆噸 類似通古斯爆炸,會摧毀小型城市
  160米 100-1000兆噸 會摧毀相當於東京或紐約市大小的城市
  350米 1000-1萬兆噸 會摧毀美國小型州,衝擊海洋會造成海嘯
  0.7千米 1萬-10萬兆噸 會摧毀等同於美弗吉尼亞州面積土地
  1.7千米 10萬-100萬兆噸 造成全球揚塵天氣,摧毀法國大小面積土地

  哪些小行星將靠近地球?

  未來100年內還有哪些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最靠近地球時間 小行星 直徑 距地球最近
  2014年9月16日 2009RR 26米 38.5萬公里
  2017年10月12日 2012TC4 17米 19.2萬公里
  2028年5月20日 2009WR52 7米 23.1萬公里
  2029年4月13日 99942Apophis 393米 3.85萬公里
  2041年4月8日 2012UE34 82米 11.5萬公里
  2047年2月13日 2012HG2 13米 7.7萬公里
  2048年10月18日 2007UD6 7米 11.5萬公里
  2095年9月6日 2010RF12 7米 3.85萬公里
http://news.sina.com.cn/w/2013-02-16/023926269230.shtml

世界十大隕石墜落事件


一、索德柏立盆地隕石事件
一顆巨大的隕石18.5億年前降落在地球表面,形 成了長64公里、寬25公里、深14公里的坑。索德柏立盆地的面積只次於弗裡德堡隕石坑。加拿大銅礦公司1891年開始在盆地開採銅,但隨後發現盆地也含有鎳。那裡的鎳產量占世界鎳供應量的一成。
二、弗裡德堡隕石坑事件
位於南非的弗裡德堡隕石坑寬299公里,是最大隕石坑所在地。隕石的撞擊時間估計是在20億年前。它據信是由一個寬9.6公里的隕石撞擊形成的。
三、巴林傑隕石坑事件
一個長48.78米的隕石5萬年前墜落在亞利桑那州北部沙漠,形成了一個1.6公里寬、深173米的撞擊坑。巴林傑隕石坑現在已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景點。科學家認為,造成隕石坑的隕石當時是以時速4602公里的速度撞上地球,引發的爆炸強度是廣島核彈的150倍。
四、巴維爾隕石事件
降落在英國最大的隕石1965年耶誕節時降落在巴維爾,博物館立刻開始現金徵集隕石碎片,這使大量隕石尋寶者和其他冒險家湧入這個平靜的小鎮。
五、荷巴隕石事件
1920年在納米比亞一農場上發現的荷巴隕石是目前找到的最重隕石,它重量接近66噸,據信是8萬多年前降落在地球上。儘管其體積巨大,但這顆隕石沒有留下任何隕石坑,專家們稱這可能是因為它是以一個非常長和淺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它現在是一個著名旅遊景點。
六、伊利諾州森林公園隕石事件
一顆隕石2003年3月26日降落在伊利諾伊森林公園,隕石使至少六間房屋和三輛汽車受損。科學家稱,隕石在解體之前的體積有汽車那麼大。
七、滅絕恐龍的隕石撞擊
許多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損石撞擊,該學說認為一個寬9.6公里的隕石撞入地球,形成了一個直徑177公里的隕石坑,將數十噸碎片和灰塵送入大氣層。科學家認為撞擊引發了數個巨大海嘯、全球火災、酸雨、遮擋太陽光達數周或者數月時間的灰塵。
八、紐約皮克斯基爾隕石事件
一顆足球大小的隕石1992年10月9日落在紐約皮克斯基爾的一戶人家,砸壞了一輛汽車。
九、通古斯隕石事件
1908年墜落在俄羅斯通古斯卡河附近的通古斯隕石在近百年後仍是人們辯論的議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一顆巨大的隕石1908年6月30日從天空降,爆炸成一團火球,把森林夷為平地,燒毀房屋,將20公里以內的人和動物燒焦。
十、昂西塞姆隕石事件
昂西塞姆隕石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隕石,它1492年11月7日墜入昂西塞姆小鎮,這顆重149公斤的隕石落入小麥地裡,只有一個年輕男孩目擊了這一切。隕石的碎片現在是全球各地博物館的收藏品,最大的一塊仍在昂西塞姆。
http://news.sina.com.cn/w/sd/2013-02-16/000426268867.shtml
2013-02-16 11:44:34
阿楨
雙基恐慌症

  就在台灣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又陷另一黑心食品一一黑心油事件1時,大陸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也在猛烈反對「61名院士聯名寫信給國家領導人 請求儘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産業化」,但環球時報一篇「全中國不能為轉基因主糧集體試吃」便暫停。
  台灣也沒閒著,除隔海論戰基因食品好壞2外,又扯進4G手機基地台傷人。
  現代人的各種恐慌症3,多因呆歹。呆到不了電子、化學和生物等科技,以致遇事則歹到亂找病因。連「蜂群衰竭失調症」(CCD)4也可扯到手機5。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172383
2014-03-17 08:50:45
阿楨
超心理學:邏輯邪5/66

超心理學
是門研究電影超人的心理學
研究超能者超能力的心理學
還是超越一般凡夫的心理學

當然是門研究超能者超能力的心理學
超心理學家可是正經的學者專家教授
不像台灣脫口秀節目的邪者磚家叫獸
整夜見鬼似地在歪論外星人怪力亂神
超心理學家自認超心理學是門科學
比一般不能實証的心理分析還科學
只是要由超能者來實証
而且無法一再重覆實証
不然將逼其用魔術造假

不能在一般人覆証的學問算啥科學
像超人電影般變魔術還說被逼造假

所以說超心理學
是門超級邪門的心理邪
是門瞧不起人的心理邪
其研究數據大多是魔數

你們才是科邪主義
有不少實証可証實
隔空移物手指識字
可你們就是不信邪

問題是超心理學家
不能秉持科學精神
忽而引用宗教的神通奇蹟
忽而引用平行宇宙量子論
來解釋隔空移物手指識字
對這些超能的現象
就不能存而不論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389233
2014-04-08 08:37:28
阿楨
俄烏戰爭

  館長真是先知,不只預知俄國普亭不再柔性吞併南奧塞1而會合法合併克里米亞,還預知俄烏難免一戰!
  館長又非政軍巫師2,只要依理性專業事實的方法論研究3再加了解蘇俄歷史4,便能預測普亭5的決策!
  原來普亭早就看穿、美國和歐盟北約會假反恐/人權6之名、計謀推翻烏克蘭民選總統,普亭於是將計就計、合併克里米亞、裂解東西烏克蘭!
  普丁果然是有吞併他國野心的大帝!
  少來了,普亭只不過模仿西方在東歐7南斯拉夫8拉美9伊斯蘭10等世界幹過的丑事!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67497
2014-05-01 09:57:13
阿楨
攻占馬桶府

  館長真是先知,又預知到反服貿/核四/自貿區/...等敢做不敢當的無賴之徒1會搞聲東擊西之計、攻占總統府!
  館長又非政治巫師2,只要依理性專業事實之研究,便能預測到金溥聰3會將計就計!
  所言極是!從對馬丟鞋、車撞總統府,在這啥都要馬負責4的民粹之島5,負責國安的金小刀、當然會想到攻占總統府!
  這些職業學生6和暴民7當無賴甭種也就算了,但怎可靠造謠說謊在反服貿/核四/自貿區/...?
  怎不可了?你沒聽過台獨的道德觀8「有比誠實更高的標準」嗎?再說、不啥都反、還叫民主反對黨?
  原來如此!這廿年來,台獨、在朝時先在教改9上灌輸反中意識形態、在野時則在網上逢迎鄉民糞青10的網路謠言文化11,難怪這些無賴甭種會靠造謠說謊在反服貿/核四/自貿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689276
2014-05-03 10:25:12
圖博館
另一地球可能發現?開普勒452b行星與地球相似指數0.98 在1400光年外 2015-07-24

另一地球可能發現?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鋒,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前一陣子“新地平線號”掠過冥王星時剛出過風頭,不過隨後霍金宣布,聯手俄羅斯IT大亨啟動史上最大搜尋外星人項目,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和霍金“爭風吃醋”,NASA在今天凌晨再次弄了個大新聞:通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KEPLER)新發現太陽系外行星開普勒452b(Kepler-452b),這是首個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跟地球的相似指數達到0.98。開普勒452b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公轉一年大約385天,和地球365天也很接近。
NASA宣布這個“激動人心”消息後,網絡輿論頓時炸鍋,平時不大關心科學話題的朋友也激動起來:“另一個地球!”“我們不再孤獨!”“活久見!”“要步入新世紀了嗎?”“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愚蠢的人類再見我要回母星了。”“黑暗森林!外星人的攻擊正在路上!”“人類禍害了一個地球還不夠,又要禍害另一個去麼?”“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是不是也還單身著……”
  回應
藝術家畫得更天堂似的,但是其實科學家能知道的也就是這個行星能導致開普勒452週期性閃爍而已。 為騙研究經費NASA也讓人醉了。 下一步還是月球永久基地,學會走再跑。達成之後也是火星木衛。我們是腳踏實地的.
那是一個地球的鏡像、並且,宇宙中有不止一個這樣的地球鏡像。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7_24_327969.shtml
2015-07-24 09:20:47
圖博館
科學家預言千年後人類模樣:紅眼睛深膚色更好看2015-10-27 新浪科技

  據加拿大科普媒體AsapScience近日發布一段最新視頻,多位科學家在視頻中模擬描繪1000年後的未來人類模樣。在視頻中,未來人類軀體將會是半人半機器,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人類會擁有更深的膚色和更高的個頭,並且在基因突變作用下擁有紅眼睛和超能力。
  AsapScience最新網絡視頻顯示,受氣候變化、人工智能和基因突變三大因素影響,未來人類的身體將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在基因突變的作用下,人類可能進化成為一种红眼睛的生物,並且受全球變暖影響人類膚色會變得更深。與此同時,隨著人工培育嬰兒的出現,未來一代將變得更聰慧、更強大且富有魅力。視頻宣稱:“未來,納米機器人,又稱微型機器人,將被植入我們的身軀,將我們變成超人。到那時候,我們將突破自身生理機能局限,由內而外地變成一個生物機器混合體。然而,就在我們不斷進化,變得更聰慧、更強大、更好看的同時,這種基因相似性,或者說是人類多樣性缺失,在未來會讓某種新疾病有機可乘,從而導致整個人種滅絕。”
  視頻預言,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人類還可能變得更瘦長,因為這種體形容易散熱。華盛頓大學計算基因組學哲學博士阿蘭-關指出,人類的臉部也會發生劇烈變化。關博士繪製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圖像,展現了十萬年後人類可能進化成的樣子。在他看來,未來人類進化的關鍵在於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在自然進化和適應人體生物學方面擁有“控制權”。關博士表示:“隨著遺傳工程學的規範化,人臉的進化命運會越來越受人類品味的決定,如人類的前額會因大腦的不斷變大而變得寬大。”由於人類能夠完全掌控遺傳形態基因,人臉會朝人們普遍認為具有吸引力的特徵方向發展:強健有力,端莊大氣,鼻樑挺拔,炯炯有神的雙眼,黃金比例的五官位置,以及完全對稱的左右臉頰。
  關博士相信,由於人類移居統治太陽系,人們開始居住生活在遠離太陽的幽暗環境中,因此雙眼會變得“大得驚人”。除此之外,眼睛還會以別的方式進化——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會覺得很可怕——如變得更亮,昏弱光線下視力會更好,半月皺襞的構造發生變化,令我們可以側面眨眼,以保護眼睛免受宇宙射線損傷。或許,人的外貌變化會比想像的時間表還要提前發生。
2015-10-27 11:26:05
圖博館
全球腦研究所研究人員卡德爾-拉斯特表示,事實上在新科技、人類行為和自然選擇的共同作用下,到2050年就會進化出現一種全新的人種。拉斯特認為,人類正在經歷一種重大的“進化過渡”,在不到四十年後,人類將變得壽命更長,老了還能生孩子,依賴人工智能完成普通任務。他指出,這種過渡非常關鍵,其重要性不亞於猴子到猿,以及猿到人的進化。拉斯特說:“你的80歲或100歲生活狀態將與你的祖輩大相徑庭,因為我們將花更多的時間生活在虛擬現實中。”
  拉斯特預言,到2050年人類將擁有更長的壽命,機器人會完成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女人生孩子的時間會推遲,人們花在從事文化活動中的時間將更多。
研究預言,到2050年一名35歲的男性工人會進化成為紅眼睛、小陰莖、大腦袋的人,擁有的高級語言能力。
  研究預言,到2050年一名35歲的男性工人會進化成為紅眼睛、小陰莖、大腦袋的人,擁有的高級語言能力。
  一些科學家相信,到2050年人類的壽命將普遍高達120歲。拉斯特宣稱,人類將表現出性晚熟,這意味著自然選擇會影響人類壽命的一些關鍵因素,如繁殖。由於大腦容量不斷增加,生物有機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時間來發育成熟,因此人們會減少生殖繁衍。拉特斯解釋說:“在我看來,人類會活得很悠長,年壽很高才會離開人世。如今,全球社會都是一團糟,未來或許有機會發生某種變化。人類的生物鐘不會一直這樣走下去,借助未來高科技,人類或許可以暫停這個生物鐘。”
2015-10-27 11:27:06
圖博館
未來十年中國最賺錢的16個新興產業你在其中嗎2017.10.14央視財經

  從發明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再到因特網的廣泛應用,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導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大調整,並不斷湧現出新的產業,促進社會進步。
  如今,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將逐漸往深度精度發展,比如從滿足用戶的普遍性需求開始向個性化需求延伸。另一方面,“互聯網+各行業”成為共識,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推動“萬物互聯”的時代到來。
  未來10年,又有哪些新產業值得我們期待?那些產業能夠給投資人帶來最豐厚的回報?下文細數了可能最具投資價值的十餘個新興產業。
  一、雲計算
  企業向雲端遷移是大勢所趨。國內云計算市場蛋糕正變得越來越誘人。
  雖然阿里、騰訊、華為等IT巨頭等紛紛進入,但中國企業級市場的複雜性使得IaaS層面依然存在機會;
  而在SaaS層面,還應重點分析具體的產品和服務是否符合國內客戶的實際市場需求
  二、大數據
  “大數據+”已經滲透到幾乎所有行業,該領域的投資策略為:
  1、對於資源型大數據公司:數據資源足夠龐大完整,數據價值足夠有想像空間,數據挖掘整合能力足夠強;
  2、對於技術型大數據公司:技術門檻夠高,並足以讓公司快速形成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從而快速佔領足夠市場份額;
  3、對於應用型大數據公司:應用市場足夠大,公司成長性好且可實現性強。
  三、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的發展前景引人想像,具備廣泛的應用空間,如游戲、影視、教育、體育、星際探索、醫療等等。
  該領域的投資策略為:
  1、短期內,能夠佈局虛擬現實產業鏈的廠商,從硬件設備、內容生產到平台分發,均具備投資價值;
  2、從長遠來看,虛擬現實的內容將是行業靈魂存在,投資成熟內容產業廠商將充滿機會。
  四、人工智能
  根據預測,2024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11億美元。初步的技術積累和數據積累已經在過去有了比較顯著的規模效應,因而人工智能重塑各行各業的大潮即將來襲,並引發新一輪IT設備投資。
  在人工智能領域內,主要關注的方向包括:
  1、計算機視覺識別(以人臉識別為典型);
  2、計算機自適應(以各類機器人為例);
  3、各項細分底層技術領域(比如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和知識圖譜)。
2017-10-15 12:18:56
圖博館
五、3D技術
  經過過去幾年3D打印的投資熱,3D打印技術步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應用市場仍有待突破。
  接下來新一輪的3D技術的關注點,包括:
  1、3D打印專用材料及其工藝技術;
  2、3D建模和個性化定制設計軟件;
  3、圍繞3D打印技術出現的行業模式創新企業(即3D打印與教育、醫療和工業4.0等行業的結合)。
  六、無人技術
  無人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美國蒂爾集團預測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會從2015年的64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億美元,發展態勢迅猛。無人駕駛汽車至今仍未揭面紗,但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該領域將會有2000億美元到1.9萬億美元產值,屆時中國無人駕駛汽車產值空間至少也在萬億規模,潛力無限。
  該領域可長期持續關注如下標的:
  1、隨著政策逐漸放開,百度、谷歌、寶馬、奧迪等巨頭加緊佈局無人駕駛汽車,可側重關注汽車電子相關硬件、車聯網相關軟件、整車等各個領域領導企業;
  2、無人機領域,重點關注部件製造與總體設計細分領域,以及無人機解決方案提供商中非常有潛力的優質企業。
  七、機器人
  由於中國人工成本上升以及整體經濟結構轉型,機器人未來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場規模已經被各大機構認可。
  1、未來的工業機器人將具備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專業化能力,向更細分的領域和結構進行創新延伸;
  2、協作機器人可以與人協同工作並且廣泛應用在生活中各種領域,屬於“跨界”的產物;
  3、服務機器人則沒有上限,具有遠超工業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潛力。
  八、新能源
  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場,發展新能源產業是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度,減少環境污染的必然選擇。
  1、鋰電池在中國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下游動力和儲能電池需求巨大;
  2、超級電容在快速充放電、高循環壽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較鋰電池有明顯優勢,能夠廣泛用於城市公交、軌道交通、風力發電、石油鑽探、港口機械等領域。
  九、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經濟的基石,我國在軍工、高鐵、核電、航天航空等尖端製造領域的快速發展均離不開基礎材料領域的突破。
  隨著基礎化學、基礎材料、納米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實力的不斷積累,新材料領域的創新點將不斷湧現:
2017-10-15 12:20:26
圖博館
1、石墨烯的柔性、力學、光學、電學和微觀量子特性與目前現有材料相比整體有明顯優勢,未來應用行業橫跨電子、生物醫療、軍工、精密製造業、化工等;
  2、碳纖維是應用相對成熟的新興材料,相對於傳統材料品質好,重量輕,未來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方面繼續努力;
  3、新型膜材料,可廣泛應用於水處理、廢氣治理、鋰電池等多個領域;
  4、生物基材料,用於齒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復人體組織器官功能。
  十、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
  隨著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生物製劑與生命科學技術正在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製劑方面,越來越多的單抗藥物對腫瘤、糖尿病等疑難雜症產生突破性療效,“重磅炸彈”級新藥頻出。
  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無疑是大健康領域極為重要的投資方向,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包括:
  1、先進的基因測序及數據分析公司;
  2、技術驅動型生物製劑公司;
  3、與基因測序解讀、個體化給藥相結合的精準醫療公司;
  4、技術上取得突破的新型生物治療方式。
  十一、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市場在國內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內老齡化程度的提高,醫療器械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一批利好政策的出台,為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的快速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包括:
  1、與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相結合的高端醫療器械;
  2、國產創新型醫療器械;
  3、智能家用醫療器械;
  4、現有成熟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產品。
  十二、互聯網醫療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引發各個行業的巨大變革,也為醫療行業帶來巨大機遇。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多領域技術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新技術與新商業模式快速滲透到醫療各個細分領域,從預防、診斷、治療、購藥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時代。
  同時也應看到,互聯網醫療在國內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對傳統醫療的改革必然是漫長而艱鉅的過程,因此對該領域的投資應保持樂觀但謹慎的態度。
  重點關注的細分領域包括:
  1、醫藥類電商平台;
  2、醫療大數據分析公司;
  3、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在線平台;
  4、智能及可穿戴式醫療設備。
2017-10-15 12:21:24
圖博館
十三、健康養老
  健康養老產業受需求迫切和政策鼓勵雙向驅動,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會。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中將挖掘投資機會:
  1、涉足養老核心產業---康復醫療,並已具備可行性和連鎖化潛力發展模式的企業;
  2、積極探索創新養老模式的企業。
  十四、體育
  中國各路巨頭正瞄準海外優質體育標的資產,漸漸向成熟體育盈利模式靠攏–門票、媒體轉播權、贊助和體育衍生品。
  因此,擁有優質賽事資源和廣大受眾的體育行業標的將會持續收到資本的追捧。可以關注如下領域:
  1、體育各個細分領域擁有優質體育賽事IP的運營公司;
  2、衝擊傳統體育的電競行業,包括內容方和直播平台;
  3、體育運動相關的智能硬件+數據分析軟件+可以導流到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業公司;
  4、聚焦大眾健身的互聯網健身上下游公司。
  十五、文化娛樂
  消費升級使得國人的消費習慣逐漸向文化娛樂進行傾斜,此外,伴隨遊戲、動漫衍生而來的二次元文化興起,生產數字化、碎片化、娛樂化內容的自媒體大爆發,都將聚集大量新一代年輕用戶,引發新的商業模式和機會。
  可以關注以下細分領域:
  1、擁有優質IP內容(生產或購買)和強大IP運營能力的公司;
  2、有海量用戶及盈利能力的自媒體和新媒體;
  3、文化娛樂行業的大數據分析公司;
  4、二次元內容聚合社區;
  5、泛娛樂直播平台等。
  十六、教育
  目前,傳統線下教育培訓機構除了擁有穩定的線下資源和師資以外,也在互聯網+的攻勢下順應時代發展做出了很多改革。教育行業對於投資機構來說仍是一座富礦,重點關注如下領域:
  1、順應高考改革而生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優質線下培訓機構;
  2、職業教育培訓機構與職業經驗分享平台;
  3、性價比高的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課堂體驗的虛擬現實技術公司(硬件+軟件+內容);
  4、專注在兒童教育領域的優質IP內容生產者。
  回應
 最賺錢的產業也是最危險的產業。它能改變人的靈魂和道德觀念。
 大部分很可能是只有幾年的好光景,作為職業來說,大多數不值。
 國家應該明文禁止各商家對大數據的保存使用,阿里京東騰訊等想不產生壟斷都難。如此不但會嚴重的影響到各個行業的良性競爭,甚至會影響到國家安定。
 16個未來產業沒有一個提到安全
 落後於時代了.安全是一個很泛的概念,每個行業都與安全有關,但安全不是一個產業。
2017-10-15 12:24:02
圖博館
馬雲:教學方法不變 30年後孩子找不到工作2017-08-21 中央社 台北21日電

陸媒「21世紀經濟報導」今天引述馬雲日前在貴州的大數據峰會上表示,人類必須要有對未來獨特的思考,對未來的把握,發揮自己的優勢。
他指出,在人類知識極具爆炸的情況下,人類過去2000年來,知識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類對智慧,2000年來幾乎沒有進化。
他說,知識是可以學來的,智慧是一種體驗。人類和人類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體驗的競爭。
馬雲說:「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30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馬雲說:「因為,你沒辦法競爭這個時代。」過去的200年是知識的時代,是科技的時代。未來的100年是智慧的時代,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因為,機器將會取代過去200年來很多技術和科技。
這篇報導列舉實例: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18分鐘後,「中國地震台網」用機器自動編寫了一篇新聞稿,只用了25秒。新聞稿用詞準確,行文流暢,且地形天氣面面俱到。
報導還指出,高盛集團2000年在紐約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櫃檯有600名交易員。但今天,只剩下兩名交易員。
報導認為,用更高的科技取代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人工勞動是所有行業的一大趨勢。估計在2、3年後,「交易大廳能空出一個足球場來」。
2017-10-15 12:25:39
圖博館
不擔心人工智能取代人類 馬雲寄語:跨出去,敢做小丑才有未來2017-10-12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曾公開稱人工智能有機會觸發第3次世界大戰,但相信最終人類會勝利,他昨日再次提出,人類不應擔心被人工智能取代,當中問題其實是出自缺乏自信心和想像力,更寄語「只有跨出去,敢唱歌、敢做小丑才有未來」。
馬雲昨日在由阿里巴巴舉辦的2017杭州•雲棲大會開幕禮中提到,現時愈來愈多人「空擔心」科技會取代人類、消滅職業及擴大貧富差異。他認為「科技是為了人而存在,對技術的擔心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對未來的想像力。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確實對傳統工業、傳統技術及傳統就業帶來衝擊,但是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早前圍棋人工智能 AlphaGo多次打敗圍棋高手,惹來人工智能已能取代人類智慧之說,馬雲卻說:「So What?(那又怎樣?)發明汽車的時候,人類就不要跟汽車比速度。」他相信人類永遠會超過機器,因為人類有智慧。
馬雲認為,人工智能或機器智能出現後,製造業將發生很大變化。而未來的工作崗位將主要來自服務行業。他又指人類對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就像他18年前也沒想到阿里巴巴會發展到今時今日的規模。他指年輕人不擔心未來,寄語大眾相信年輕人,「對下一之技術革命,如果沒有想像、沒有擔當、沒有學習,人類是悲哀的。只有跨出去,敢唱歌、敢做小丑才有未來」。
2017杭州•雲棲大會開幕昨日開幕,集團宣布成立進行基礎科學和技術創新研究的「達摩院」,並計劃於未來5年,在技術研發上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在金庸小說中,達摩院為少林寺最高級的武學研究機構。馬雲認為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人材及資本,可在科技界打造「自己的一流」,並揚言「達摩院」必須要超越科技界巨頭英特爾、微軟及IBM。
2017-10-15 12:26:31
阿楨
DNA納米機器人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克隆猴、能治腫瘤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2019-02-27,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初選會,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佈,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畫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負責人等2600余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科學進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9-03-03 08:10:10
阿楨
世界10大科學家 陸研究員受封 2019/12/19 旺報

18日,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布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10大科學人物「Nature 10’s」,來自北京大學暨北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鄧宏魁以基因編輯幹細胞以治療愛滋病、白血病的研究入選。

陸十大科學事 嫦娥、5G獲典贊 2019/12/19 旺報

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並透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
4月10日,來自全球各地的地天文學家同步公佈了人類有史以來獲得「首張黑洞照片」。
6月5日,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
6月17日,屠呦呦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8月1日,《自然》雜誌刊登來自清華大學等單位開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片。
8月13日,最大直徑15.80米泥水盾構機「春風號」在深圳春風隧道正式使用。
9月17日,習近平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等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11月14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河北省懷來縣完成。

十大新興工作 AI人才最搶手 2019/12/19 工商時報

專業社群網站領英(LinkedIn)近日公佈「十大新興工作」排行榜,人工智慧(AI)專家成為2015年至2019年企業招聘成長速度最快職位。而求職網站Indeed同樣排首位,過去幾年來暴增344%、年薪高達14.6萬美元。
第二~第五名工作依序是:機器人工程師(每年聘雇成長40%)、數據科學家(37%)、全端工程師(35%)與網站可靠性工程師(34%)。
但有趣的是,服務顧客導向的人才需求也迅速攀升,包括第六名客戶成功專員與第七名業務開發專員。這類工作仰賴人際溝通、團隊合作與解決問題技能,因此較難被自動化機器取代。
2019-12-19 08:39:51
阿楨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5G商用位居前二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
  2019-04-10,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發佈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品質為太陽的65億倍。
  5G正式商用,5G元年到來
  2019-06-06,中國工信部正式發佈5G商用牌照,至11月,中國5G套餐簽約用戶數達87萬,開通5G基站11.3萬個。同時,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之後,在5G技術領域終於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谷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
  2019-10-23,《自然》雜誌發表了谷歌研製的量子電腦首次實現“量子霸權”,這台量子電腦用200秒就能解決的問題,當今最先進的經典電腦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解決,Sycamore量子晶片由54個量子比特構成。但IBM提出質疑,認為採用先進演算法的電腦在兩天內就能完成任務。Sycamore在進行20輪模擬後只能保證0.2%的精度。筆電的中央處理器可以無故障運行數年,但Sycamore必須每隔幾微秒就停止一次。
  嫦娥4號2019-01-03在月球背面著陸
  2019-05-16,《自然》發表了: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
  死豬大腦恢復部分細胞功能
  2019-04-18,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內納德•塞斯坦發表論文,利用全新的體外灌注系統BrainEx,成功讓死豬的大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
  亞馬孫森林大火
  2019年8月,亞馬孫雨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並持續了3周以上的時間,燒毀森林超過8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毀壞面積達到20%~25%,亞馬孫雨林可能就會進入衰退期,引發生態災難。而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
2020-01-08 08:58:54
阿楨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5G商用位居前二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
  2019-04-10,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發佈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品質為太陽的65億倍。
  5G正式商用,5G元年到來
  2019-06-06,中國工信部正式發佈5G商用牌照,至11月,中國5G套餐簽約用戶數達87萬,開通5G基站11.3萬個。同時,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在5G技術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趕、4G同步的階段之後,在5G技術領域終於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谷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
  2019-10-23,《自然》雜誌發表了谷歌研製的量子電腦首次實現“量子霸權”,這台量子電腦用200秒就能解決的問題,當今最先進的經典電腦需要花費1萬年才能解決,Sycamore量子晶片由54個量子比特構成。但IBM提出質疑,認為採用先進演算法的電腦在兩天內就能完成任務。Sycamore在進行20輪模擬後只能保證0.2%的精度。筆電的中央處理器可以無故障運行數年,但Sycamore必須每隔幾微秒就停止一次。
  嫦娥4號2019-01-03在月球背面著陸
  2019-05-16,《自然》發表了:嫦娥4號在月球背面首次發現月幔物質。
  死豬大腦恢復部分細胞功能
  2019-04-18,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家內納德•塞斯坦發表論文,利用全新的體外灌注系統BrainEx,成功讓死豬的大腦恢復了部分細胞功能。
  亞馬孫森林大火
  2019年8月,亞馬孫雨林再次發生嚴重火災,並持續了3周以上的時間,燒毀森林超過80萬公頃。亞馬孫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如果毀壞面積達到20%~25%,亞馬孫雨林可能就會進入衰退期,引發生態災難。而目前,已經有15%~17%的雨林被毀。
2020-01-08 08:59:52
阿楨
世界第二例愛滋病治癒病例
  2019-03-05,《自然》:一名感染HIV的“倫敦病人”經過幹細胞移植後,病情得到了緩解。停止服用抗HIV藥物18個月後,這位病人體內仍然檢測不到HIV,他也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在他之前,“柏林病人”經歷了大劑量的放化療,完成了兩次移植後,最終擺脫了愛滋病。
  人類第一次看見量子糾纏
  2019-07-12,《科學•進展》的論文中,英國物理學家保羅-安東莞•莫羅展示了他和同事拍攝到的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莫羅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系統,當兩個相互糾纏的光子通過分束器分開後,會沿著兩條光路傳播,其中一個光子被探測器檢測到之後,也會觸發另一條光路上的相機進行拍照,進而可以捕捉到糾纏量子的圖像。
  基因研究首次論證現代人類確切起源地
  2019-10-28,澳大利亞科學家瓦妮莎•海斯發表論文稱,通過對1217人進行血液採樣,分析L0線粒體DNA,首次把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20萬年前的馬卡迪卡迪濕地,但也有不少科學家指出,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待商榷,因為僅從線粒體DNA這一個層面來確定現代人的起源地並不可靠,而且此前通過研究Y染色體,科學家還得出過相反的結論——人類起源於非洲西部,而不是南部。
  馬德里氣候大會未能取得重要成果
  2019-12-15,聯合國氣候變化馬德里大會在延時兩天之後落下帷幕,碳市場機制的探討上,各方未能取得共識,只能留待來年審議。
  相關新聞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與德荷蘭科學家合作,首次實現了20光子輸入60×60模式干涉線路的玻色取樣量子計算,在四大關鍵指標上均大幅刷新國際記錄,逼近實現量子計算研究的重要目標“量子霸權”。
2020-01-08 09:00:17
阿楨
2019年十大怪異動物新聞:海鷗不喜歡被人盯著 2019-12-31 新浪科技

  1、螞蟻同類相食
  依據11月份一項研究,被困在波蘭西部一處廢棄核掩體中的蟻群為了生存,竟然吞食自己同伴的屍體。
  2、海鷗不喜歡被人盯著
  依據8月份一項研究,人們僅需盯著海鷗看,就可以讓海鷗離開。如果人們不理睬海鷗時,手中的油炸薯片很容易被海鷗搶食。
  3、僵屍螞蟻
  依據7月份一項研究,Ophiocordyceps kimflemingiae真菌會侵入螞蟻身體,控制其大腦意識,讓感染螞蟻爬到附近植物的頂部逐漸死亡。即使螞蟻死亡,仍然被真菌控制著,真菌會從死亡螞蟻身體中鑽出來,吸引捕食者吞食僵屍螞蟻,從而尋找新的宿主體。
  4、水熊會“吃自己的嘴”
  生物學家Rafael Martín-Ledo在西班牙北部的薩哈河中採集到水熊樣本,發現其胃部存在一種由碳和鈣組成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在其嘴部周圍形成能刺穿食物的口針,這種小動物偶爾會蛻皮重新長出口針。
  5、搖頭鸚鵡“雪球”
  一組科學家家,對“雪球”播放樂曲,結果發現它的動作始終保持同步節拍,它甚至想出了全新的舞蹈動作,即興創作不同的動作配合特定曲調。“雪球”的舞蹈動作暗示人類和鳥類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音樂、社交和認知能力。
2020-01-08 09:04:44
阿楨
6、感染真菌的蟬陷入交配狂歡
  Massopora真菌含有一種混合化學物質,包括微量的安非他命和致幻劑,這些化學物質會讓蟬陷入性狂熱狀態,在真菌感染的影響下,雄性之間會模擬雌性發生交配行為,從而刺激和吸引雌性,而Massopora真菌通過這些性行為方式進行傳播。
  7、蛤蜊將岩石當作早餐
  船蛆(shipworm)經常在木船表面吃食物,它將石塊嚼碎吞食下去,再將消化的礦物質像細沙一樣排出體外。不會從石塊中獲得任何營養物質,事實上它們僅是為了挖掘更大的洞。
  8、巨蟒吞出吞食的另一條巨蟒
  當一位澳大利亞居民將一條巨蟒從自己的房屋移出時,巨蟒吞出了它的最後晚餐,正好是另一條巨蟒,被吞食的巨蟒看上去更肥胖,但兩者長度相近,大約3.5-4米。
  9、老鼠攻擊成年信天翁
  入侵南大西洋高夫島的老鼠對該島生存的信天翁帶來致命危害,它們不僅經常活生生地啃咬信天翁雛鳥,甚至還會攻擊活的成年信天翁。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次蛋,因此老鼠對信天翁的生存數量產生巨大威脅,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捕殺老鼠的行動。
  10、科莫多巨蜥不需要雄性進行繁殖
  在倫敦賈斯特動物園,一隻叫做“芙羅拉”的雌性科莫多巨蜥完成了“處女受孕”單性生殖,產下了8枚卵。目前科學家發現蛇、蜥蜴等70多種脊椎動物都存在著單性繁殖現象。https://tech.sina.com.cn/d/a/2019-12-31/doc-iihnzhfz9389165.shtml
2020-01-08 09:06:07
阿楨
“專業學術界”為何判斷失誤 2020-06-04 環球時報

世界的迭變之快令人應接不暇,充滿著多種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從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到美國大規模抗議和騷亂,一系列危機事件需要研究者做出快速解釋並加以預測。全球很多機構面對這些“黑天鵝”事件,事前出過不少錯誤預判,事後也難以做出深刻解讀和專業理論解釋,並以穩定的理論框架對未來走勢做準確研判。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歷史經驗和理論形成的線性思維難以研判類似“多元宇宙”異變的現實。二是學者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約,自身認知和視角存在偏差,極易出現研究視野盲區。也就是說,學者們對於重大危機事件的解讀預測,一般是基於個人情感傾向和利益立場,容易陷入固有思維範式,加上各種紛繁複雜的資訊干擾和傳播誤導,很難對現在局勢和未來趨勢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預測。這也是目前學者在研究方面遇到的重大挑戰。
  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多學科多維度的交叉和思考。
二是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傳統研究方法的融合。例如在分析突發危機事件時,大資料技術能像拼圖一樣將網路上的大量資訊中的有用部分進行篩選和組合,最終得到完整“圖景”,即解決了資料樣本數量、有用性和準確性之間的矛盾。當然,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也需要與小資料、線下訪談和交流等方法相結合,以達到相互印證、相互支持的作用。但是大資料本身也存在著虛假資訊和個人隱私侵犯等隱患。基於虛假矯正的人文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平臺是未來社會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的剛需。
三是感性和理性的認知整合,線上和線下結合。
四是全球視野與本土情懷兼具。
五是重大變化的風險感知能力。研究者需要高度關注高科技帶來的代際迭變,常態跟進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技術、3D列印、星際探索、混合現實等技術帶來的風險,也需要高度關注環境保護、種族歧視、地緣政治、文明衝突、產業鏈融合和重置等等議題帶來的整體影響,有了這種對於最大變化的感知能力和風險解釋能力,才能達到對問題的準確把握和預測。
2020-06-04 07:44:11
阿楨
印度神童阿南德之謎:被製造的「神童預言經濟學」? 2022/04/01 轉角說

在YouTube發表「預言全球疫情大流行」影片而爆紅的印度少年阿南德(Abhigya Anand),如今以16歲的印度占星預言家身分而廣為人知,甚至掀起了社會討論度異常熱烈的阿南德現象。
從2013年阿南德從一個「聰明的8歲小孩」,逐步成為「被認證」的天才神童,從這段歷程到後來的占星爆紅,一切因果似乎不是巧合,而是背後有著計算與層層鋪陳的「神童製造」痕跡,最終在疫情肆虐的時機下,成功打造出阿南德的預言經濟學。
從印度登報以來相隔7年,這段期間阿南德透過父母的協助,在YouTube頻道上傳影片,內容多是阿南德背誦經文、或是阿南德妹妹唱歌跳舞,偶爾父母也會一同入鏡。
轉折點就在2019年到2020年之間,正好是疫情全球大爆發的時期,阿南德因為一段「全球將有瘟疫大流行」的占星解釋影片,而被許多人認為是神準預言,儘管阿南德早前的各類占星中也提出過多種後來落空的趨勢預測,但獨獨打中一條疫情,就足以讓COVID-19的惶恐世代趨之若鶩。
2020年5月,14歲的阿南德獲得了號稱「全球公信力」的GCPA神童獎,成了世界認證的神童,在許多討論阿南德的文章裡,就此認定印度神童的稱號。然而這個GCPA神童獎到底為何物?其實是一個印度成立的民間機構,用以表彰世界各地有特殊傑出才能、或所謂的「天才兒童」獎項。申請條件是15歲以下,可以依照才能項目分類報名:像是數學、音樂、藝術、寫作、科學、運動,甚至是概念模糊的「創新」,提交申請和具體事蹟後,會由GCPA請相關領域專家鑑別,若認定核可即頒發GCPA神童獎。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裡,另一家印度的網路獨立媒體《BLTIZ》就認為GCPA的背景不太單純,追查之下發現GCPA的認證不僅欠缺公信力(其實是否將孩子特意標榜為「神童」,本身就在正規教育界有所爭議分歧),而這個GCPA還可以購過「金錢贊助」買通,換句話說只要有一些資本和人脈關係,要拿到GCPA的表揚未必困難。
《BLTIZ》循線追查後認為阿南德的神童獎,本身就存在欺世盜名的嫌疑,時間在往前回推到2013年時出現在《班加羅爾鏡報》和《印度時報》的突兀報導,《BLTIZ》發現《班加羅爾鏡報》之所以會詳細報導阿南德,是因為阿南德父母刻意的廣告業配,但相關指控《BLTIZ》僅透露是《班加羅爾鏡報》記者的內部資訊,同時也表明無法確認《印度時報》是否也存在同樣情況。
  回應
神棍都是被媒體捧出來的
2022-04-11 08:16:48
阿楨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2022-11-18 08:48:55
阿楨
【亮點交鋒】2023國際十大預測 2023.01.02 郭正亮

1、俄烏戰爭56月份停戰
2、1季度大量國家會訪問中國
3、中俄深化經濟合作
4、中國建構國際新秩序
5、美國朝野惡鬥加劇
6、中美鬥爭持續惡化
7、美國霸權持續衰退
8、英國持續沒落、分裂
9、歐洲瀕臨分解
10、日本持續沒落、政經兩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pPZwHDUNaI

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2022年全球風險展望」

一、美中關係惡化,迫使全球經濟完全脫鉤。
二、貨幣政策意外快速緊縮,致美國股市崩盤。
三、中國房地產崩盤,致經濟巨幅趨緩。
四、國內與全球金融環境緊縮,拖垮新興市場復甦。
五、對疫苗有抗藥性的新型Covid-19病毒株現身。
六、社會躁動遍地開花,衝擊全球復甦。
七、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迫使美國介入。
八、歐洲聯盟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
九、嚴重乾旱引發飢荒。
十、國際網路戰爭,癱瘓主要經濟體基礎建設。
  回應
經濟巫師
2023-01-04 06:51:57
阿楨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2023-02-10 09:11: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