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21 06:48:11| 人氣2,542| 回應2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巴分立:克什米爾衝突的濫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陳延琪《印巴分立:克什米爾衝突的濫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同前評《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是新疆羚羊建築公司成立的天山文化研室「新西域文庫歐亞戰略叢書」之一,但偏重介紹印巴分立,對克什米爾衝突分析的不夠深入詳盡。
 
第一章 背景
第一節 印度的“基本一致”與多樣性
第二節 克什米爾的歷史
第三節 克什米爾的民族、宗教
第二章 英國殖民統治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一節 女皇王冠上的“寶石”
第二節 民族主義的覺醒
第三節 國大黨
第四節 穆斯林啟蒙運動
第五節 穆斯林聯盟
第六節 穆斯林聯盟和印度教大齋會的對立和衝突
第三章 印度裂變與克什米爾
第一節 老牌殖民主義的“分而治之”
第二節 “巴基斯坦思想”的形成
第三節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關係的破裂
第四節 1928-1933年印度民族運動的新高漲
第五節 克什米爾:從反封建到民族解放
第四章 印巴分立與克什米爾爭端
第一節 二戰初期英國殖民當局的政策
第二節 立法議會和制憲議會的選舉
第三節 蒙巴頓方案
第四節 各土邦的合併
第五節 印巴建國之戰:爭奪克什米爾
第五章 克什米爾衝突恐怖主義化
第一節 印巴戰爭
第二節 世紀之交的戰火
第三節 2002年的三次暴力恐怖浪潮
第四節 克什米爾的暴力恐怖活動何以如此猖獗
第五節 克什米爾衝突的相關問題
第六章 南亞局勢與克什米爾的前景
第一節 印度:世界大國夢
第二節 巴基斯坦:低調固守
第三節 克什米爾極端勢力呈上升趨勢
第四節 克什米爾衝突與新疆穩定
第五節 克什米爾的未來走向

 印巴分治

英國殖民者把統一的印度分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屬印度人民反英鬥爭高漲的形勢下,英殖民者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對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規定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爲兩個自治領,即主要分爲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爲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土邦有權決定參加前者或後者,但不能自治.當時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別成立自治領,正式實行分治.其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于1950年和1956年先後宣布爲獨立共和國.
http://baike.baidu.com/view/93604.html

印巴戰爭

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于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于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
1965年4月,印巴之間因庫奇蘭恩地區的邊界糾紛發生沖突。此後,印度把邊界沖突擴大到克什米爾,越過1949年7月劃定的停火線,向巴占克什米爾地區挺進。9月,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從而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戰爭進行17天後,雙方宣布停火。1966年1月,雙方簽署《塔什幹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3次戰爭是在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發生的。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系協定》。
http://baike.baidu.com/view/933277.html

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占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于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于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裏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幹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複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于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46.html
 
印巴沖突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爲19萬平方公裏。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爲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爲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爲爭奪克什米爾主權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于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爲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爲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于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爲“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啓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淩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http://baike.baidu.com/view/675059.html

印度軍隊克什米爾遇襲 10死14傷【中央社08.07.20  
 
軍方表示,在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地區首府斯利那加近郊公路上,回教分離主義游擊隊今天引爆強烈炸藥,攻擊印度政府軍的一輛交通車,造成車上至少十人喪生、十四人受傷。
克什米爾地區分離主義游擊隊「回教真主游擊隊」,已公開承認為這起攻擊事件負責。
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已在今天傍晚發表聲明,譴責游擊隊攻擊政府軍,同時誓言印度政府將繼續維持克什米爾地區的穩定。
據軍方表示,這是今年以來政府軍遭遇傷亡最嚴重的一次攻擊事件。昨天下午,斯利那加市區中心的公路車站,也發生一起手榴彈攻擊事件,造成二十四人受傷,包括四名軍人。
克什米爾地區居民以回教徒居多,激進份子主張獨立或與緊鄰的巴基斯坦合併,遭到印度政府高壓統治。印、巴兩國也曾為此爆發三次戰爭,目前仍處於停火及談判階段。

另參本館<中國與印度>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905422/20071227062346/


克什米爾

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人口598萬(1981)。77%居民信伊斯蘭教,20%信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克教與佛教徒。全境多山,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侖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國和克什米爾之間的喬戈裏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屬喜馬拉雅山脈西段,13個山峰超出6000米,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爲查謨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上下、印度河上遊及其支流傑盧姆河流貫境內。境內山高水深,現已有公路和鐵路與外界聯系。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東北遞減:查謨達1150毫米,東北部最少僅50-80毫米;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爲14℃,列城在0℃以下。礦藏有煤;多礦泉與溫泉。森林占總面積八分之一。克什米爾河谷地與查謨地區是重要農業地區,産稻米、玉米、小麥和油菜籽、蘋果。畜牧業以養羊和牛爲主,所産羊毛世界聞名,犛牛是山區重要交通工具。有毛織、絲織、地毯、坎肩和木雕等工業和手工業。還發展了旅遊業。1947年前爲英屬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別獨立時,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未獲解決。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爾發生武裝沖突。1949年劃定停火線。巴基斯坦控制區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四分之一,其余爲印度控制區。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兩次印巴戰爭,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方爲印度占領。
  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占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于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于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裏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幹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複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于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概況

  克什米爾,又稱喀什米爾,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的交界處)的一個地區,曾爲英屬印度的一個邦。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
  曆史上,“克什米爾”這個詞原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而現在,“克什米爾”以被用來泛指包括克什米爾谷地、查謨、蓬奇、吉爾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達克的廣大地區。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爾谷地,海拔較低,土壤肥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風景如畫,民風奇特,是該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大多數爲穆斯林。而查謨的居民多爲印度教徒,拉達克的居民從文化習俗上來看則與西藏較爲相近。
  占有現在克什米爾一半土地的拉達克地區,文化主要受中國西藏影響,自十三世紀起,曾分別被穆斯林政權、西藏政權和印度控制,至今主權仍倍受爭議。現在拉達克在克什米爾只占東邊一小部分,居民幾乎全爲藏族。西方拍攝反映西藏的電影亦多到拉達克取外景。
  斯利那加是克什米爾在英屬印度時期的土邦首府,海拔1600米,坐落于該地區最大的蕪拉湖畔,是著名的避暑勝地,也是現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獨立,原英屬印度內部的克什米爾土邦的當地王公已經決定加入印度,而當地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因此歸屬難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爲此爆發了幾次戰爭。現在大部領土由印度控制,少部分由巴基斯坦控制。印度控制區稱爲查謨-克什米爾(即查謨-克什米爾邦)。巴基斯坦控制部分稱爲“北部地區”,中巴之間的喀喇昆侖公路南北方向穿過,首府爲“吉爾吉特”。
  本來作爲英國殖民擴張與侵略的受害者,中國一直試圖在克什米爾爭端中保持中立和局外人的角色,極力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與印巴雙方確立克什米爾部分與中國的邊界。印度依然采用前英國殖民主義立場,無理要求並派軍隊進占中國領土,毫不理會當時中國政府的談判呼籲,終于導致1962年邊界戰爭。而196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談判確立了相關邊界臨時協議,雙方都在領土問題上作了讓步。這樣就出現了印度聲稱的所謂的“中控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地區由兩個國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印度方面則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了部分東北部地區(阿克賽欽和喀喇昆侖走廊)。錫亞琴冰川同時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制了其中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聲稱對除中控克什米爾以外的地區都是巴基斯坦領土,而印度一直沒有正式承認中國和巴基斯坦對該地區的控制權,聲稱包括中巴于1963年簽署的邊界所劃歸中國的喀喇昆侖走廊地區等都屬于印度領土。巴基斯坦將整個克什米爾地區視爲有爭議的領土,而印度則援引其憲法證明克什米爾地區爲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什米爾地區也有一部分人傾向于獨立建國,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對。由于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克什米爾向來被認爲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領土爭端之一。印巴兩國爲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曾經爆發了三場戰爭: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有最近一次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的卡吉爾邊境沖突(某些人稱爲第四次克什米爾戰爭)。
  下文中爲避免歧義,將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所管理的克什米爾地區分別稱爲“中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和“印控克什米爾”。

現代曆史

  在十九世紀初期,克什米爾的控制從阿富汗的杜蘭尼帝國和穆斯林的莫臥兒帝國、波斯人和阿富汗人手中轉到錫克王朝。及後錫克王朝被英國打敗,大部份地區受英國控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克什米爾爲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成爲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1947年10月印、巴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了印、巴問題委員會,並建議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同年7月,兩國代表在卡拉奇達成協議,確定了停火線,由聯合國駐印、巴軍事觀察小組監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進行。根據停火線,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印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區內成立了自由克什米爾政府。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印度占領了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方。

分治

印控克什米爾
  印度控制了大約 45.5%的地區(101387平方公裏),在控制地區成立了查謨-克什米爾邦,該邦主要包括四部分: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錫亞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爾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爲兩個區域: 一爲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大約13350平方公裏,二爲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大約72496平方公裏,共約85846平方公裏,名義上是巴基斯坦的一個自治區,有自行選舉的總統、總理、立法及司法機關。

中國控制部分(印度聲稱)
  喀喇昆侖走廊部分,位于克什米爾北部的小片地區。1963年,巴基斯坦與中國簽訂雙邊臨時協議確定該地區爲中國領土。當然中國也放棄部分領土要求。如果該地區地位將來被重新談判,中國將保留對相關的已經出讓的領土的權利,這顯然又是印度不願意看到的。
  阿克賽欽:大約37555平方公裏。位于新疆與西藏間的原無人高原。按中國與克什米爾已確定的邊界點喀拉昆侖山口和班公錯連線,本來就在中國境內。而且新疆和田縣早就對其中的大部分地區進行著非正式管理。該地區以前從沒有正式劃界。前英印政府曾提出許多版本的邊界方案,但都沒有被清政府接受,更不談有任何協議了。印度靠前英印政府人員的提議和計劃來要求阿克賽欽的主權,本生就是荒謬和無知的。

人口

  克什米爾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聚集地,並擁有衆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數佛教在拉達克地區最爲盛行。
  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喀什米爾包含北部地區和阿薩德克什米爾99%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政府鼓勵人民移居包括在此境內的阿富汗人和旁遮普人聚落。
  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包括查謨,克什米爾山谷和拉達克)占70%的是穆斯林(根據印度2001年的數據)。人口的其他部分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其他宗教徒。拉達克居民是 印藏種, 而查謨的南部卻居住了許多部落,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鄰近的印度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德裏市。
  在1941年時,印度人占了總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克什米爾山谷的印度居民被強制驅逐(根據某些調查亦可以認爲是“自願離開”)。當年的十六萬人中,現今只有一萬五千還居住于此地

文化

  克什米爾人的生活型態是純樸的,對於宗教信仰的差異是寬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爲緩慢地進步的步調。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樣化的文化足夠反映宗教的多樣,當部落歡慶節日時才可以使他們遠離平淡的生活。 克什米爾人以喜好各種不同的音樂而聞名,男性和女性著裝顔色都非常鮮豔。克什米爾華特爾地區的男性多能表演著名的當地舞蹈“獨哈”。當地女性則表演另一種民俗舞蹈“鹿弗”。克什米爾早已因精湛的美術而聞名數世紀,這其中包括詩歌和手工藝品。
  克什米爾的伊斯蘭教義受到蘇菲派影響較深,這使得這裏的伊斯蘭教與其他南亞地區的正統遜尼和什葉派很不同。在曆史上,克什米爾由于對文化的包容而聞名,這體現在“克什米爾主義”中,1969年的北約核武器裁減和平條約正是這一主義的體現。

經濟

  克什米爾的經濟基本以農業爲核心。在曆史上,克什米爾曾以世界著名的開什米羊毛成爲經濟帶動點而出口到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克什米爾人都是編織和制造圍巾、絲地毯、墊子、kurta以及陶器的能手。克什米爾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紅花——克什米爾/印度藏紅花的産地。自然生長的水果和蔬菜作爲有機食物主要被出口到中東。肥沃的克什米爾谷地是印控克什米爾經濟支柱。該地區以養蠶業及其他農産品如蘋果、梨及許多溫帶水果如堅果聞名。自20世紀初克什米爾與朝聖一道成爲受歡迎的旅遊地點,直到90年代關系越來越緊張爲止。
  旅遊業也是克什米爾絕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經濟資源和收入之一。然而,自從1989年克什米爾暴動事件之後,克什米爾的旅遊業遭受沈重的打擊。
  2005年10月17日克什米爾大地震後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導致巴控喀什米爾方至少七萬巴基斯坦人死亡以及印控克什米爾大約一千五百人的死亡。
http://baike.baidu.com/view/27474.html

關于藏南(中印邊界)及六二年對印戰爭問題

  
  序語:
  
  實際在探究藏南問題時,首先引起我很大興趣的是,所謂“九萬平方公裏被占”一說本身就遭到了進行了嚴肅考證的網友的懷疑。根據“地圖愛好者聯盟論壇”網友Elite提供的利用中印雙方數據計算得到的結論都是——中印邊界東段有爭議地區中印度控制區域面積約在六萬平方公裏左右(注一)。   
  然後發覺的是藏南地區(現印控區)複雜的曆史歸屬及淵源(以前雖略有耳聞,但畢竟所知零星),既有達旺等地曆史上明顯受到西藏地方管轄的;也有如下察隅這樣,只是在清亡前兩三年中國勢力曾經短暫到達過的;還有珞隅在現代之前,既沒有受中國(西藏)控制,也不在印度(英國)治下的地區。後二者,似乎與中國(西藏)更多聯系是宗教文化或種族上,而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政治管制(注二)。   
  另外關于62年對印戰爭在一片勝利之聲中突然單方面停火,然後在印度沒有做出任何讓步之時就全面撤軍,基本回到原實控線的原因,我就比較熟悉與肯定了——其實一般的業余軍事愛好者也都明白——天然地理、氣候條件導致的後勤保障難以長期保證是我軍無法克服的致命弱點(注三)。這直接致使PLA無力在藏南地區和印軍長期大規模作戰,主要正是出于這個理由(當然,當時還有另外一些對我不利的因素),62年的軍事勝利才沒有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對于爭議地區的實際控制。   
  總而言之,藏南問題的來龍去脈與現今坊間最流行的簡單化解釋之間有著相當的實際距離,它或者放大了說——中印邊界問題——大背景其實是和整個西藏從19世紀末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與中國主體分分合合的曆史糾纏在一起,不了解這些,也就無法了解中國沒能及時將藏南納入有效管制之下的種種原由。小子不自量力,竟欲作一小文,以對藏南問題的曆史及背景略作管窺之引。然而以在下的淺薄見識,文中充滿謬誤自是難免,所以還請方家不吝斧正

 首先,按中國寫文章的老規矩,先得上一堂曆史課。本文本來就是要談曆史的?那就先講更老的曆史。沒從盤古開天、三皇五帝說起,就已經很節略了^0^   
  西藏現在毫無疑問是中國的領土,但我們的曆史教科書上,把西藏歸屬中國的起訖一直上溯到唐朝,那確實有點誇張了。吐蕃是唐朝最大最強的外敵,雙方在長達百年裏一直打得你死我活,所謂“甥舅之盟”的“友好交往”,其實不談也罷。總而言之,唐朝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認爲吐蕃是自己的藩屬。五代十國,中原混戰,而到了兩宋時期,吐蕃已經崩潰,而趙匡胤以玉斧劃界後,對大渡河以西不聞不問成了中原政權的國策,西藏地區幾乎從(中國)史書上消失了。元代設理藩院,可以說是將西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統治之下的開始,但元對西藏完全是遙控,既沒有派軍隊也沒有派官員進藏駐紮,西藏此時基本仍然屬于是外藩。明代對西藏方向的邊疆政策和元差不多,甚至在青海方向還有收縮。衆所周知,明代對于開疆擴土,開國初葉之後一向沒有什麽大興趣。西藏無可否認的歸于中國,不得不說是清朝的功勞。
  
  其實據我個人看史料得出的印象:清開始時對西藏本身興趣也不大,主要是爲了更好的利用喇嘛教控制蒙古高原各部落,所以清皇室才裝出是藏傳佛教(即俗稱的喇嘛教)信徒(注四),與藏傳佛教的高層不斷交往,許以厚利,引誘他們倒向清方。隨著清與准噶爾在整個中國西部的長期戰爭,清廷更逐步認識到,西藏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地緣戰略上對中國整個西部的安全與穩定都相當重要,于是日漸傾向于將西藏直接收入版圖。康熙年間,清軍入藏驅逐了准噶爾部,結束了長期以來,西蒙古部落對于西藏世俗政權的輪流控制。不過,此後不久,可能出于政治原因或是後勤問題,清軍也又退出了西藏。西藏內附最關鍵的轉折出現在1793年,尼泊爾的廓爾喀人入侵西藏,清廷應西藏的求救,派軍入藏救援,擊敗尼泊爾後(尼就在這時也成爲清的一個外藩),訂立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長留駐軍,並規定駐藏大臣爲西藏世俗權力的最高人物,又以“金瓶掣簽”制度直接控制了達賴、班禪等喇嘛教主要活佛的産生,由于喇嘛教及其高級活佛在西藏的特殊地位,這種制度不但進一步加強了對于西藏的控制,更證明了西藏的最高權力已經合法轉移到中國中央政權手中。可以說,以此爲標志,西藏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但是,由于文化及地理、氣候原因,終清一朝,都沒有對西藏實現改土歸流的改革,舊藏地方政府仍然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作者注:舊藏地方政府名稱一般被叫做嘎廈)控制,曆任清駐藏大臣,除了對于少數重大事件和涉外及安全事務會比較積極參與外,對大多一般事務方面往往不加過問,長期如此行事之後,其甚至處于被架空的狀態。所以,西藏的實際行政權力仍然基本被政教合一的嘎廈控制。清亡前數年,由于英國勢力不斷入侵及與以十三世達賴爲首西藏地方政教勢力的一系列沖突,清曾再次派遣大批軍隊入藏,直接控制了西藏,驅逐並宣布廢黜了十三世達賴,並計劃在西藏進行改土歸流,但沒來得及實施,辛亥革命就爆發了。

辛亥革命後,由于內地大亂,再無人過問西藏,藏族地方勢力趁機擊敗軍心動搖的原駐守西藏的清軍,並迎十三世達賴回到西藏,其後在西藏建立起了一個以達賴爲首的政權。這個政權對內以政教合一和農奴莊園制爲基礎,對外主要依攏英國、對抗中國,由于各種因素,這個小政權成功維持了近四十年不受挑戰的獨自統治西藏,甚至偶有“對外斬獲”。這段時間自然也就成了如今達賴流亡集團心中最美好的“黃金時期”了。 

  這裏俺忍不住要暫時扯開主線,談幾句題外話——如今,所謂的“西藏香格裏拉論”甚囂塵上,不僅在歐美,甚至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小資”或是“藝術家”聲稱西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如何符合“天人合一”的精妙思想以及如何“與自然最和諧的相處”,其中很有人或明或暗、或曲筆春秋或赤膊上陣的批評近幾十年來對于西藏社會及生活的改變。俺並不反對如果有人自己願意,可以去過“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但據俺所知,至少俺們國內這些最“熱愛純樸充實的自然生活方式”的主大都住在鋼筋混凝土森林的大城市中,似乎沒幾個打算把戶口搬到西藏去的,即使是西藏首府的拉薩市都不幹。當然,如果進一步要求他們撿犛牛糞生火、幾年不能洗澡確實屬于故意出難題了,雖然這確實是西藏原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本來,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完全正確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也確實令人向想不止。但萬事過猶不及。把原來實際極爲艱苦的西藏平民生活吹得天花亂墜原本是達賴流亡集團與外國一些媒體、作家基于共同利益(外國人倒不一定都是出于反華,很多更是爲了名氣、金錢和推銷自己的理念)結成的宣傳同盟所爲。實際上,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工業化以前,都可以說有一副“田園牧歌”式的外表,但在這個外表下,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營養不足、疾病流行、短壽易折,更不用說信息閉塞、等級森嚴了。西藏舊有生活方式有一些好的方面,但它更有差的或者說不適應當代現實的一面,當外界的情況、影響足夠多的滲入之後,就不可能繼續不變的維持下去。最簡單的例子:對于一名普通孩子來說,可口可樂就是比無任何污染的天然礦泉水更好喝;對于幾乎所有的普通人來說,電視(通常是各式各樣的肥皂劇和綜藝節目)的誘惑力也遠遠超過了曆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戲劇。雖然我們這些來自城市的旅遊者多會認爲,前者都是垃圾,後者才是極品。但我也相信,把任何一名這樣認爲的外來遊客扔進“原生態或田園地區”三個月,回來後他(她)的首先最想做的事十有八九就是一邊大嚼“垃圾食品”一邊看“垃圾節目”。至于那些能對遇難的登山隊員,大唱“膽敢挑戰神山的人死得很好”的“充滿對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相處之愛”與“真正尊重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選擇權”的“愛心正義人士”,他(她)們這種人的所謂“愛心”與“正義”,只不過是一堆狗屎。

  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題。1912年後影響西藏的大環境、大走向,大家一定比較熟悉了。民國年間,中國長期混戰不止,北洋政府時期幾乎是對西藏不聞不問,國民政府時設立了蒙藏委員會(它的另一個針對對象是外蒙),並成功說動在拉薩設立了聯絡處,但除此之外,實際收複工作也沒有多大進展。這段時期西藏在實際管制上是完全獨立于中國之外的,現在達賴集團制造的“獨立西藏”的理論主要也正出在此。不過幸好的是,由于舊藏那些活佛、貴族們的水平還遠比不上清末的軍機大臣,再加上當時英俄大角逐尚有余波的因素,舊藏政府沒能實現得到外部正式承認其獨立的企圖,使得中國對于西藏整體的主權,在法理上並沒有受到致命的挑戰。但這期間發生了一樁對後來的藏南甚至整個西藏問題都影響深遠的事情,對了,就是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間導致“麥克馬洪線”出籠的西姆拉會議。 
  其實在西姆拉會議上,英國的野心遠不止于要劃一條中(藏)印東段的麥克馬洪線(附圖九-1),事實上,那僅它的次要目的。它的主要目標是將整個西藏(還不止于現西藏自治區的地理區域)都從中國實質分裂出去,以作爲英控印度次大陸的“緩沖區”的計劃(附圖九-2,請注意所謂的“內外藏分界線”)。不過這沒有得逞。對此,可以參考Alarm兄已在河裏的轉過的《“麥克馬洪線”的三重含義》一文。具體來說,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1914年3月24日,英方代表在德裏與藏方代表夏紮一份秘密換文中,在附件中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的地圖。夏紮簽字真正的理由已經不得而知,一般認爲,既是因爲他畏懼英國兩次成功入侵西藏的曆史而屈服于英方的壓力,也是由于垂涎英方私下答應贈給西藏的5000支槍、50萬發子彈(後于1914年出售給藏方),及將在外交及其它各方面上支持西藏的許諾。舊藏政府一開始對麥線的態度如何,如今已無從確實考證,可以肯定的倒是:當時他們中大多數人更關心的是“漢藏分界線”,而且他們對此的胃口大的驚人,對夏紮這方面的成果很不滿意,例如十三世達賴就在召見夏紮時,就指責他同意將藏區分爲“內藏和外藏”,而不是在堅持在條約中將整個藏民聚居區域都劃爲“西藏”(《喇嘛王國的覆滅》P33-34 美 梅.戈爾斯坦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似乎達賴對于割讓麥線以南並沒有表示太大不滿,當然這也可能是達賴或記錄者更關心其它方面的緣故。 
而且由于英方認爲讓西藏保持在中國一個虛宗主權之下的實質獨立對英國更有利,並把此寫進了西姆拉條約,這更令藏方不滿(喇嘛和嘎倫們想要得到完全獨立的承認)。所以當後來發生達旺之爭時,舊藏政府以中方沒有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爲由,表示不承認這條邊界線(但1959年達賴出逃後就又承認了)。不過,也必須說明的是,這種否認並不徹底幹脆,而是用詞相當含糊。根據以後多年藏方各次表述,可以比較肯定的推斷:藏方對于麥線,至少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真實底牌是暫不承認,等英方能迫使中方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或者以新約方式使中國承認西藏獨立,西藏方面就會承認麥線作爲對英方的報答(注:此推斷主要基于《喇嘛王國的覆滅》一書提供的資料)。不過不管藏方內部是如何打自己的如意小算盤的,藏方畢竟沒有否認夏紮的簽字效力,所以簽約之後,英方對于麥線還是非常滿意,梅.戈爾斯坦記錄到一位查爾斯.貝爾爵士(抱歉,沒查到他官居何職,從語氣看應該是個大人物)總結在西姆拉會議上英國的收獲“……五。西姆拉協定包括割讓西藏的達旺地區給我們,這片土地大約有2000平方英裏,西藏還割讓了東北部邊境地區部落的一大片土地……”(《喇嘛王國的覆滅》P33)
不知出于何種原因,英國人並沒有馬上公開“麥線”,並予以占領。相反,他們甚至對此長期保密,國內學者說到這節時,往往說是因爲英國自覺其行爲不符合“正義、公平”的原則,所以感到心虛。這簡直是笑談,英國在漫長的殖民史上,什麽時候因爲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就心虛、停止入侵過?或者說,他們的行爲有多少時候是符合真正的公平、正義原則的?西方現在的主流解釋是由于其後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從印度平原進入這些“未開化的荒野地區的困難”,使英國沒能馬上采取行動,而後又由于官僚體系作風的緣故遺忘了很長時間,這倒似乎更符合邏輯一些。不過,對于後半段,我更傾向于認爲,英國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有此懷疑,除了這本就是英國人一慣的風格之外,很有一部分是由于麥線問題再現,確實正是在1934-1935年間,當班禪返藏問題成了西藏的頭等大事之際,而英國實際動手搶地,則又主要集中在1938-1944年中國陷入艱苦抗戰、而西藏又積極謀求獨立,而都不敢得罪英方的時候。不過在實際上,在英方、甚至藏方眼裏,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圍繞麥線的爭執其實已經主要集中在僅占藏南一小部,與西藏本部關系最緊密的達旺地區了,最多還包括達旺以南的德讓宗的部分區域及麥線附近的一些有宗教意義的山、湖,這對以後中方對藏南的要求很不利。不過1935年恐怕沒人想的那麽遠,且以力量對比,對于當時藏方僅企圖主要保住達旺地區的這點,恐怕也不能太苛責。   
  1935年英國植物“探險學家”肯東瓦德(F.Kingdom Ward)事件,是引發達旺實際之爭的主要導火索。肯東瓦德事件本身還是老一套——未經許可自行入境,私自采集標本,被地方官吏逮捕,于是大英帝國表示嚴重關注其臣民的命運雲雲——我們就不談了。反正據說(當然是英國人說),在對肯東瓦德是否確實越境的調查過程中,英方官員“再次發現”了麥線,隨後當然是據此提出了領土要求。嘎廈由于在班禪事件上正有求于英方的支持,所以對此事采取了含糊的拖延戰術,除了並不實際撤退駐達旺地區的人員外,在口頭上不時說些英方愛聽的話。以至于當時駐拉薩使團負責人帕特(Battye)中尉在電報這樣向英國政府報告——“西藏政府已表明堅持與肯東瓦德案件相聯系的那條紅線(即麥克馬洪線,作者注)。”(《喇嘛王國的覆滅》P235,摘自英國原印度事務部檔案,L/PS/12/4200,印度政府國務大臣致新德裏外交和政治部的電報)

  另外對此事,後來中央派遣入藏工作的高級幹部楊公素引述嘎廈官員的回憶說:他們(英國人)是根據西姆拉條約後的附圖提出這一要求的(因爲藏方是正式簽過字承認西姆拉條約的)。這就又有個問題——西姆拉條約後的附圖上到底是一開始就和那個私下換文中麥線是重合的,還是原來兩者是不同的——按說原始地圖的制作者都是英方(中方在會談中受到有意的邊緣化,而藏方,按英國人的說法是“根本不懂畫地圖”),兩者重合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楊公素的回憶中,似乎也是這個意思(原話是:“他這裏所指的條約附圖說的是西姆拉會議由英藏雙方而中國未簽字的所謂西姆拉條約劃分內外藏的紅藍線附圖,圖上的紅線是劃分中國內地與西藏外藏的界線,英國人在這裏做了個手腳,這個劃分西藏與中國內地的紅線,其中從雲南的尖高山以西到不丹與西藏交界的一段,就是夏紮與麥克馬洪私劃的印藏邊界的一段即‘麥克馬洪線’相合是一條線。”《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但另有一種說法——英國人在1938年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時,篡改了該卷中關于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僞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並在僞版本出版後,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這種說法似乎也不無可能,比如在梅.戈爾斯坦先生的《喇嘛王國的覆滅》一書中也提到1936年英方將《西姆拉條約》收入《艾奇遜條約集》中時未附地圖(P236,另,這裏時點與上述1938年有所不同,有可能是其中一方記述有誤,也可能是西姆拉條約收入《艾約集》與《艾約集》公開出版的時間不同),但我沒有見過所謂1929年《艾奇遜條約集》14卷“兩個版本”的對照,不敢輕易采信這種說法,僅錄于此,供讀者參考。
  在此後幾年,英國人開始了對藏南地區實際大規模占領。1938年4月,英軍上尉萊特福德(G.S.Cinghtfoot)首次率軍進入達旺,同年,英國駐亞東商務商務委員再次正式提出要占領達旺。1940年和1941年,英軍分別在卡科(Karko)和達旺東部思昂河畔的熱嘎(Riga)建立了軍事哨所。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英國人來說,是歐戰的爆發),英國並沒有馬上占領達旺地區。但到了1943年,英國爭奪達旺的行動又開始積極起來。1943年3月英印政府給嘎廈的備忘錄中,有要求噶廈召回其駐達旺地區人員,並停止對更南邊的如巴、歇爾崗、噶拉塘等地的征稅。1943年4月噶廈外交局給英國複信。其中提到關于達旺地區的內容,仍堅持達旺地區是西藏地方。但表示承認達旺以南的如巴、夏貢(歇爾崗)、噶拉塘等地區爲英國屬地。據楊公素回憶,嘎廈官員柳霞與他談到這個複函中放棄如巴等地的原因,是說噶廈當時還想依賴英國得到武器與資助,並保持西藏貴族、寺廟去印度經商的便宜,不願與英國搞僵。此後,英國又在1944年分別侵入占領了下察隅的瓦弄地區,以及達旺地區色拉,並于1944年9、10月與藏方的會談中,企圖再次用“支持西藏獨立”的許諾來換取領土讓步,但受到了藏方的拒絕(1945年3月原西藏外交局至錫金專員代理巴布洛桑信)。(以上資料來源于梅.戈爾斯坦的《喇嘛王國的覆滅》和楊公素的《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然後,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長期內戰終于以中國共産黨的勝利而告基本結束,新中國政府很快把目光投向了西藏。1950年,就在朝鮮戰爭已經爆發之際,以18軍爲主力,組建了進藏部隊,經過衆所周知的軍事、政治雙重手段鬥爭,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京,新中國中央政府和舊藏地方嘎廈政府簽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也就是俗稱的“17條協議”。1950年10月26日,第18軍先頭部隊到達拉薩。   
  幾乎與此同時,同樣獨立不久的印度(但印度是和平獨立,尼赫魯爲首的印度新政府按預定計劃從英印政府手中接管了政權,除了印巴分治帶來的幾個月的難民潮外,印度的獨立過程可以說是按步就班,相當順利的),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于他務,還無暇也無力顧及中印邊界問題之機,于1951年2月派兵越過西山江、達旺河,占領了達旺;印度在侵占達旺前後,還侵占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又在直升機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印軍反而進一步加緊侵吞,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占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此後,印軍又越過“麥線”向北推進,侵占了西藏的兼則馬尼等地 。   
  因爲這段時間上有所重合,現在很有些人指責當時入藏的PLA沒能盡到保護國土的責任(即進藏後沒有馬上派兵去麥線以南駐守,並驅逐已有的印軍),甚至有人據此並聯系到62年的勝後撤軍,聲稱從一開始,新中國的領導層就有一個准備放棄藏南地區,以討好印度的政策。其實,這種推測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其它的理由先不說,首先,在50年代早期,中央根本就不知道藏南問題到底是怎麽回事,麥克馬洪線也只有極少數人聽說過,但卻沒人見過,就是想“賣”也無從“賣”起。前面說過,這條“麥線”一度長期被英國人保密,而新中國政府既沒能繼承原來的國家外交資源(都拿到臺灣去了),自己培養積累的外交人才和資料也相當匱乏,更無法相信英國人或印度人(總不見得就以他們提供的資料,作爲自己去談判的佐證),而一直到1953年底,中國政府開始與印度進行有關西藏問題的談判時,嘎廈才向中央代表提供了藏方所藏的“麥克馬洪線”原圖。——據負責接收的楊公素所說,那是一份大小不到一平方米的地形圖,但既無等高線,也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只有一條西起不丹與我國西藏交界處、東至中緬尖高山交界處的紅線。他還問及是否有其他文本協議或條約性質的文件時,噶廈予以否認。其實還有一個換文,這個圖只是換文的附圖(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從這裏可以看出,直到這時,中央都還不完全了解當年到底在“英藏劃界”上具體都發生了什麽

 還有一個插曲,當時嘎廈同時還提供了另一份圖,聲稱這個圖劃的就是被英國曆年來侵占的西藏土地,那張圖從拉達克一直到阿薩姆,甚至包括了錫金和大吉嶺區域在內大片土地。可是它的劃法同中國舊時各省地方志劃的界線圖一樣,只有山水河流,既無經緯度,也無等高線,東西南北方向是用藏文寫在圖的邊側上。噶廈認爲這些都是英國從西藏奪取的地方(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作者注:這裏要解釋幾句,拉達克地區在現中印邊界西段印方一側,所以前面沒有提到。這個地區的原住民族與藏族屬于同一族系,主要也信奉藏傳佛教,所以西藏地方政府也視拉達克居民爲藏人,對其派過差役,並據此將拉達克視爲自己管轄地。但克什米爾的印度統治者(這裏的“印度”是指英殖民以前的概念)也認爲拉達克是他的統治區域,雙方爲此還打過仗,從此看,拉達克原來應該是兩屬地區。1846年英國吞並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占領拉達克地區(鄧禮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英占領拉達克的具體時間沒能查到資料,根據邏輯推斷,應該至少在1865年英印當局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勘察”之前。至于亞東以南的錫金等地,老實說,更算不上西藏的固有轄地,那裏只能說是由于宗教等因素,可算是西藏的“屬藩”(注五)。)——由于似乎要價過高,所以從以後的事態發展看,中方並沒有按著這份地圖去和印度談邊界,仍然是以否認西姆拉條約及德裏換文的有效性爲理由,主張中國與印度之間從來沒有劃過界,只有一條習慣線(注六)。   
  那麽51-53年間,PLA爲什麽沒有分兵到藏南呢?實際上,還是因爲舊藏嘎廈政府與中央之間鬥法、牽制的緣故。衆所周知,“17條”其實是昌都戰役打出來的,嘎廈方面對此深懷不滿的人多的是,或者說,根本就沒幾個舊藏官員、喇嘛不想著把PLA早點趕走,恢複從前自己獨尊的地位。而且這批漢人還和從前的蒙古部落、滿清朝廷不一樣,即使從17條中也可以看出,他們可不准備滿足于僅挂個宗主虛名的地位。而且舊藏的老爺們再閉目塞聽,也知道新中國是不可能永遠容忍西藏維持舊有的政教合一與農奴制度的。而根據17條,西藏地方的實際行政權力又仍然基本都掌握在舊藏地方政府手中(這種狀況基本要一直持續到1959年叛亂之前)。結果就是舊藏的權貴們變著法子給PLA制造限制和麻煩,最突出的方面就是盡可能不賣東西給入藏部隊和工作人員,甚至包括基本食品。出于政治原因,PLA又不能強迫他們出售物資,這在後勤上給進藏部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時西藏不通公路,從數千裏之外的成都、蘭州地區運輸物資,成本和損耗大得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爲了保證進藏部隊的給養需要,全國的駱駝就幾乎死了近一半(駱駝在青藏高原上似乎比騾馬更適合遠途運輸)。再加上政治上安撫舊藏勢力的需要,所以實際進藏的部隊人數並不多,而且基本被局限在拉薩與內地進藏道路沿線。這段時期的情況(張國華後來對這段時期的西藏局勢,曾總結爲“軍事上我們有優勢,政治上嘎廈有優勢”),自然無法分兵到邊界上去了。  
  到了1953年,中國政府在西藏(這裏及以下出現類似情況,都僅僅是爲敘述方便起見,沒有任何將西藏及其原地方政府與中國及中國中央政府在政治地位上並列的含義)已經初步立穩了腳跟,朝鮮戰爭也簽約停戰了,中國開始能騰出手與印度談判解決關于西藏曆史遺留的問題。不過一開始的中印談判並不是主談邊界,而是印度在西藏的特權問題。也許現在很多人也已經不知道了。印度直到50年代初,一直在西藏擁有大量特權,甚至有駐軍,這是繼承自英國兩次侵藏戰爭的“成果”。印度駐軍主要地點在江孜(就是《紅河谷》曆史背景的所在地)和亞東,特別是其中與印度最接近的亞東(雖然理論上當時還隔著一個錫金,但從印度一獨立始,錫金就完全被印度徹底控制,這個也是繼承自英國,所以其實中印在錫金-亞東一早就是直接接壤的,這個也可見《錫金政治史概述》中的相關介紹),實際上是處于印度的占領之下。中印談判自1953年12月31日始,到1954年4月29日雙方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不過這份協定本身主要是規定印度與中國西藏地方正常的交通通商來往辦法,取消印度在藏的特權則在作爲附件的一件照文(注七)中。這個條約簽署之後,中印關系的友好程度也一度達到了高峰。比方說此後不久後舉行的萬隆會議前後,公平的說,尼赫魯爲中國作了不少外交疏通工作。在對待中國在西藏的問題上,印度不但完全承認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這點很重要,由于印度對西藏的地理位置和曆史聯系,印度的承認使得西方一些國家一度企圖制造的“西藏是個獨立國家”的計劃破産),而且在1954-1962年期間。中央駐藏軍政人員的供給大半由印進入,大大減輕了進藏運輸的壓力(這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直到62年,內地入藏的交通還是多麽困難)。這裏再提一下這份協定後來的結局(後面就不再提了),62年邊境戰爭後,這個協定原定的8年有效時間也到期了,印度拒絕延長,此後印(中)藏間的貿易和交通往來就長期中斷了。另外順便說一句,中印在爲領土爭議反目後,印度也有學者、政客對尼赫魯批准這份協定大加抨擊,認定當時印度讓步太大,而沒有把此些籌碼與邊界問題挂鈎。
1954年起,駐藏PLA開始逐漸向邊境地區分兵駐守,並著手進行對中印邊界的調查研究工作。這裏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各種因素外,我認爲後勤交通條件有所改善也是一個重要客觀因素,1954年12月25日,西藏曆史上的第一條公路全線通車(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雖然通車了,可進藏公路由于地質和氣候原因,每年都會時不時要中斷一段時間,短則一兩天,多則幾個月),中國在西藏的底氣粗了不少。隨著PLA進入中印邊境地區,中印在邊界上矛盾與沖突于是就不可避免的頻繁和尖銳了起來。   
  這仍然主要是由于印度繼續采取“全面的向中印邊界進軍”的政策,即能占領的就占領,一時不占領的也常派巡邏隊來視察。在阿裏方面(即中印中、西段邊界),在過去原英印時代占領了什普奇、普蘭江巴、香紮、拉不底、巨哇、曲惹、沙則等地的基礎上,還占領了桑,蔥沙。1954年後又新占領了楚魯普、波林三多,還強占桑格藏布河西岸屬西藏的碟穆綽克(印稱阿裏與拉達克在這條河上以河爲界)。在中印邊界東段(即“麥線”一段)印度越“線”占領朗久、馬其頓。在中段,印度1956年後又派邊防部隊占領烏熱。在同新疆接近的地方,印度逐漸派軍前來“巡邏”到阿裏新疆公路控制的國境線,即企圖巡邏阿克賽欽地區(這些情況是PLA報告給中央代表的,嘎廈方面,據與中央聯絡的官員柳霞稱,有些嘎廈並不知道,有些知道,也交涉過,但都沒有向中央轉述過)(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在中央駐藏人員請示後,外交部下發了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指示(注八),後來又發來中央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方針——就是中印邊界以穩定爲主,確保我已控制線,避免武裝沖突,印方過去占領的地方要收集證據視情況時提出交涉,新占領的通過交涉撤退。據楊公素回憶說,這一方針的背景是——當時中方還只認爲印度的企圖是在繼續占駐英國的侵占線,占著對他有利的控制線點,制造糾紛,迫我談判承認它的邊界主張。如果楊說的確實是當時中方包括高層在內的對于中印邊界的真實想法,那麽可以說,這時中方是幻想通過談判,以類似亞東等問題的方式一樣解決問題,這裏是有判斷失誤的(對印方的決心)。根據這些指示,PLA派出了邊防部隊進駐一些重要據點,並對另一些地區如烏熱等派出巡邏隊,以求阻止印軍進一步蠶食。對印軍占領的地方則采取交涉,加強對邊界地區情況的調查(亦見注八)。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烏熱”這個地點同時出現了在當時中印行動的範圍內。不錯,這個“烏熱”確實成了中印最早的正面直接爭奪邊界地區之一,並成爲雙方正式談判的由起。烏熱是個高山牧場,當地人把它當作夏季牧場,同時也是印藏間的一個邊境貿易市場,傳統上,藏方宗本會來收稅。1956年,印方突然派出人員趕走藏方人員,此事報告外交部後,中方將其作爲印方新侵領土開始與印度交涉(後來發覺其實烏熱糾紛已經有年代了)。1958年(外交部的動作真慢),中方代表(這代表裏又有楊公素,此公當年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真可謂是少有的主要當事人了)前往印度與印方談判,這是中印爲領土爭議進行的第一次官員級的談判。談判中雙方連談判區域都沒能達成一致,不過據楊公素回憶說,因爲當時並未交峰辯論,所以“氣氛良好,談判空虛,無果而散”。  
  中方代表回國後,去北京外交部彙報談判情況,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聽後,對中印邊界原則發表了重要指示——“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方針,仍應是在邊界未經兩國政府商談確定前,力求使邊界現狀能夠穩定下來,既要堅決阻止印度新的侵占陰謀,也要嚴守中央業已批准的控制線,不越過印方控制線。對印度新的侵占,必須及時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其撤出。對印方幾年前侵占地方(指我進軍西藏前後期間)我須采取不承認態度,至于是否提出交涉看情況而定。對‘麥克馬洪線’事實上我不越過,但應逐步將‘麥線’以北重要地點控制起來,發現印度軍隊侵入麥線以北地區,由外交部提出交涉,我當地部隊應避免武裝沖突。難以判明"麥線"南北的地方、習慣上雖屬西藏而在線南的地方我暫不進駐。阿裏方面發現印方新的占領,我通過外交部向印方提出交涉,同時應盡量避免發生武裝沖突。新藏公路地區,印方越界人員令其撤退,不撤出可以逮捕,按照越界處理。”(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這段指示後來經常被一些人解釋成是放棄麥線以南地區的宣示,並將此與以後59-62間中國政府對待中印邊界上的一系列政策、行動都聯系起來,指責其一開始的政策就是准備接受麥克馬洪線,全面向印度投降雲雲。   
  然而,其實仔細分析陳毅的這段指示精神,只能說,當時中國的政策是仍然將主要希望寄托在談判解決問題的想法之上(想要談判解決,自然要以避免沖突爲主),我們後人可以根據已發生的曆史批評當時對國際關系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但從“對印方幾年前侵占地方(指我進軍西藏前後期間)我須采取不承認態度”就可以看出,說政策就是准備完全放棄麥線以南地區是誇張不實的(當然也不可否認,在中央了解了藏南的實際情況後,恐怕也就沒有抱著能通過談判得到全部爭議地區的奢望)。同時還可以看到,在這一指示中,對印我力量對不同的地區,下達的處理方針也不相同,規律是對比越是對我有利的地區,處理的態度就越是強硬。東段要避免武裝沖突,而在新藏公路地區就可以抓起來(在這段指示下不久就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見注九)。對此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中方高層對待邊界糾紛的態度實際上取決于如果發生沖突時雙方可投入力量的評估。另外,楊公素關于朗久事件(亦見注九)的回憶也證明,中方正在不斷采取實際行動,一方面鞏固已有控制區,一方面爲下一步的談判作積極准備(當然,後來並沒有能談,不過這是起初無法想到的了)。   
  同時還需要說明一個極重要的背景:在1958年,西藏舊貴族和宗教勢力掀起的叛亂已經開始大規模漫延,實際上,以廣義上的藏區而論,早自1956年,康藏地區的大叛亂就開始了。而到了1958年,這些在康區已經受到打擊的殘部正紛紛逃入西藏,與舊藏地方勢力結合,象所謂的“四水六崗衛教軍”已經給駐藏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麻煩(西塞羅網友在河裏對這支叛軍有過專文介紹),整個西藏完全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況。在這種條件下,駐藏部隊的主要任務只能是保衛西藏本部主體及其重要城鎮,准備迎接(潛在)叛軍的挑戰,而不是急于與印度打邊境甚至全面戰爭。  
  實際從印度方面的動作也可以看出西藏局勢的變化對于雙方在邊界問題上態度強硬與否的關鍵性影響。比如批評藏南等中印邊界問題主要是由于新中國對印軟弱,甚至有意放棄領土造成的人,往往說在1956年,周恩來就通過緬甸向印度傳話,暗示願意接受麥線,反而導致了印方進一步胃口大開,對麥線以北和阿克賽欽地區提出主權要求,喪失了對印邊界談判的主動。但對此說,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如上已述,印方對中印爭議地區的奪取,主要是在1953年前完成的,而1954-1959這段時間,相對來說,印方對于邊界地區的搶占要緩和的多,直到1959年,又突然大大提速。如果尼赫魯早在1956年就認定中方會完全接受麥線,他甚至可以更多占大片地區,爲什麽在1956-1959間,印方對邊界地區的搶占速度和規模既無法與之前比,也無法與之後59-62年間比?而爲什麽到了59年,印度又改變“蠶食”政策,再次企圖大規模北進,是什麽導致了尼赫魯在三年之後突然開始執行極爲強硬的對華政策?(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正式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兩國官員舉行會晤,分別提出和審查對方提出的邊界主張的論據,印方要價極高,且毫無妥協之意;而到了1962年8月至10月,更多次拒絕與中國繼續舉行談判)。 這幾年中,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軍隊在西藏陷入止叛和平叛的工作,其次是中國經濟上遇到了“三年災害”,再次是在外交上,除了原來與西方的對立,又與蘇聯公開發生嚴重分歧。按任何嚴肅的邏輯推理,這都是尼赫魯改變態度最可能與最主要的原因——趁著西藏叛亂之際,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再象51-53年那樣大撈一票。老實說,從印度的立場出發,這一策略應該是正確的。當然後來事實證明,尼赫魯們被一連串所謂的“拿破侖式的勝利”沖暈了頭腦,高估了自己在邊界附近的實力,更過分低估中國的力量;具體用兵上又犯了先驕後躁的錯誤,導致了62年在軍事上的慘敗。不過這是後話了。
http://hi.baidu.com/gongli3210/blog/item/96eaf31912f2864743a9ad9d.html

  說到59-62年的西藏叛亂。在大多的公開介紹中,似乎就是PLA簡單的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初期關鍵的拉薩之戰就贏得十分凶臉,如果不是舊藏軍的戰鬥力太差,如果他們有康藏叛軍的素質,如果他們有一個比較完善的作戰計劃,以兵力對比,PLA很可能會吃大虧。而一旦在拉薩敗北或者僅僅是不能速勝,整個PLA的駐藏部隊就都成了被分割的各個孤立集團。即使拉薩之戰獲勝,PLA隨後也沒能實現聚殲叛軍主力的戰略計劃,叛軍大多安然退出國境,其後數年,PLA不得不將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平叛上,加上“三年災害”已經來臨,這時候同樣不可能是和印度開戰的好時機。這也就可以解釋,爲什麽毛澤東會在1959年下令在中印實控線上單方面後撤20公裏((雷英夫口述回憶,《文彙讀書周報》))。但關于這一點,雷英夫的回憶卻同時又提到“1960年1月,我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實際控制線20公裏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先提出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後,發還武器,讓其離去。”——奇怪的是,如果PLA真的完全退出實際控制線20公裏,那麽怎麽還會有命令部隊在此區域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的需要?如果PLA不是仍然完全或至少部分控制著實控線一側,又怎麽會有“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的可能?聯系當時的情況,我的推測是,所謂“後撤20公裏”實際很可能只是將實控線一側20公裏內的固定哨所暫時後撤,但仍然會有部隊不時巡視。顯然,這些(固定哨所後撤以及“幾不”)舉措都是爲了防止印度完全倒向達賴,支持、武裝叛軍的而在外交上示好的需要。而在叛亂基本被徹底平定的62年就爆發了中國“忍無可忍”的對印反擊戰,難道僅僅是巧合?

  62年的中印戰爭,如今倒是這段曆史中最爲人所熟知的了。相關的資料都不難查到,所以就只簡單的說一下: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自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10月20日至28日爲第一階段,主要是擊潰了印第七旅,俘其旅長,攻克了克節朗-達旺地區,其間比較重要的事態還有,10月22日以國防部名義正式宣告我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第二階段主要是從11月16日到21日,我軍從西到東,全線大捷,特別是在東段,當面印軍主力基本全部被擊潰,我軍前鋒直逼中國所主張的“習慣線”,甚至可以說,當時只要我方願意,飲馬布拉馬普特拉河也應該不是件難事的。可以說,這是建國之後的對外戰事中打的最暢快淋漓的一場。不過也正是由于戰場上壓倒性的勝利,使得更多的人反而更加不理解其後的無條件全面撤軍,有的人更是借此抨擊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視國土如棄履,爲了個人的“天朝心態”而丟掉了所有的勝利果實。但這種批評是相當不公正客觀的,檢視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就可以看出,作出主動撤軍的決策是非常符合對于當時中印雙方在邊界上可投入力量對比的清醒估計。   
  任何略知軍事常識的人(即使是在下這種半瓶子醋)都知道,對于一場戰爭,初戰的勝負並不一定具有決定性意義,那取決于(失利)一方有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決心和實力,而62年的印度兩者都不缺乏。前者,印度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輿論一致高呼要“收複”失地;後者,印軍當時總兵力數十萬,也有大容量與可靠的交通設施可供迅速調兵至前線地區,只需很短時間就可以恢複甚至擴大戰場上軍事優勢。——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句,取得了輝煌大捷的我軍三戰部隊,主力僅僅是一支師級的藏字419部隊,僅4個多團,幾乎沒有重裝備(能運輸到前線的最大口徑火炮只是120迫擊炮,炮彈還是靠當地民工背的),更不可能有空中支援(當時我們的空軍比印度強,但問題是在西藏既沒有可供支援前線作戰的機場,也沒有適合在西藏氣候地理條件下作戰的飛機),這支英雄的部隊從此跨入了我軍頭等主力的行列,現在是我軍唯一的正式山地師。然而,無論是中國參戰部隊的勇猛善戰、機智靈活,還是印軍的指揮低下、戰技生澀,都不是可以長期依靠的條件。曆史證明,一場長期化的戰爭,最終的勝負必然取決于雙方國力能夠並願意投入的多少上。事實上,即使這種初期戰果甚至也是完全出乎中國方面自己最樂觀的預料。在戰前的估計會上,作爲前敵總指揮的張國華也只認爲能夠“打得贏”卻沒能擺出必勝的客觀理由,而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毛澤東甚至估計:“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我國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國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雷英夫口述回憶《文彙讀書周報》)我們都知道,無論如何評價毛澤東,他的膽量氣魄極大都是毫無爭議的。雖然說戰前不料勝先料敗是軍事好手和庸材之間的區別之一,但能讓毛澤東如此擔心仍然可以讓我們看出,中國方面對于這場戰爭的勝負以及最終導致的結局是沒有多大把握的。
  而這一顧慮,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交通困難導致的後勤補給問題。建國之初的PLA,曆經千錘百煉,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從總體來說,當時的印軍與PLA並不在一個層級上,但是,正如有力氣並不代表在所有場合都能施展、可以施展出所有力氣一樣,例如金門之戰,一水之隔就使得葉飛兵團主力只能坐視戰友苦戰不支,再如何憤怒卻也無能爲力。而在當時的物質、科技以及國內外政治條件下,無論是從外來威脅的主要方向考慮,還是從實際可以長期維持的角度考慮,都是無法在西藏長期布署大批主力部隊的。而從注三中更可以看到,即使不考慮從內地進藏的交通問題,可從西藏前往藏南地區,雖然直線距離要比前者短,但卻是更大的挑戰。因爲此時要面對的對手,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清朝的福康安都明白,越過喜馬拉雅山的戰爭優勢無法持久,即使他的對手僅是小小的尼泊爾,更何況是當時國力(不是軍力)基本和中國同一等級的印度(還不考慮其它強國可能的武裝幹涉)。現代戰爭很大程度上打得就是後勤戰,再強大的現代軍隊,沒有了後勤供應也會不堪一擊,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   
  那麽,中國在62年戰爭中的收獲究竟是什麽呢?當然首先是爭取到了中印邊境上長期的基本穩定。毛澤東當初估計,中印邊界上打一仗,可以爭取十年的邊境安定(這一細節也與坊間流傳的有所不同),而實際上,這種安定基本維持到了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其中即使是發生最嚴重的對峙的1987年,雙方最後也都克制住了,沒有發生大的沖突。值得注意的是,早自七十年代,印方在中印邊境地區,特別是在東段上,就一直具有了壓倒性優勢的軍事力量,但幾十年來,始終沒有敢借機複仇。除了可能的中國戰略核力量的威懾力外,應該說,也有當年PLA奇迹般的勝利余威尚在也是個重要因素。僅此一項,節約的資源就是非常巨大的,中國當年爲了防備蘇聯和美國入侵,在三北、在沿海布防,花費的資源和或有損失之大有目共睹,更不用說如果發生真的沖突,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啊。其次,是無意的副産品——老巴成了我們最鐵杆的朋友,通過這條線,無論是在外交上,還是一些敏感活動上,都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獲。不過說實在的,這只能說是中印關系破裂後的極爲勉強的彌補,畢竟,印度的塊頭比巴基斯坦大得多(但話又得說回來,老巴至少在目前爲止,表現得它是一個很忠實的盟友,比中國從前任何一個大力援助過的國家都有良心)。再有,就是助長國威,連印度這麽大個,三下五除二就被打了個大馬趴,不管印度是不是不服氣的在旁邊喊:“我是沒准備好”,所有人仍然得承認,新中國實力非凡。沒有包括這次在內的幾次外戰勝利,當年中國也沒有資格成爲中美蘇大三角中的一員,雖然是其中最弱而且是弱得多的一角,但是畢竟能擠進去就極不錯了。八十年代中國外交上的一段黃金時期,及在此基礎上打開的改革開放初期比較良好的局面,其實大部分底子還是靠建國初打下的,其中也包括對印戰爭的一份功勞(當然如果估算比例的話,並不大)。   
  從上面的史實和邏輯分析可以看出,從1954年到1962年的時期內,仍然沒有任何站得腳的、難以辯駁的證據及建立在其之上的推測可以表明:中國政府高層中有或有過一個放棄整個藏南的實際計劃或事實政策。相反,能得出的比較可靠的推論只能是:中國在這段期間,因爲一直有大量不利于與印度攤牌的客觀限制條件,所以一直抱持著企圖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或至少暫時緩和矛盾的策略。而62年戰爭大勝時“突然”的撤軍決定,也是建立在對于後續局勢發展的清醒認識上的——勝利的成果固然是出人意料的巨大,但同時也可能是個巨大的陷阱,如果被勝利沖暈了頭腦而作出就地堅守新取之地的話。  
  不過,該檢討的還是得檢討。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對印外交政策有沒有失誤?有的,主要是確實存在著對國際關系思考過于理想化的問題,這是國際共運和傳統王道思想帶來的國際浪漫主義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于高層外交思維中的後果。反映在對印的具體策略上,就是在61年叛亂氣焰已經被基本打下去,駐藏部隊的力量與藏民人心的收取上都有了很大改善之後,而印度卻仍在步步進逼時,仍然以爲靠後撤、隔離就可以穩定邊界狀況,這被事實證明顯然是判斷失誤的。另外,在62年大獲全勝的情況下,東線是不是可以不撤得那麽徹底,比如在麥線以南至少保留幾個象征性的據點,也是可以探討的(不過西段就並沒有撤得很徹底,見附圖十,東段是否實際也是如此,不得而知)。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五六十年代絕大多數時候,這種浪漫、天真的思考方式並沒有占據決策的主要考慮地位,尤其在中印邊界這個具體問題上(實際上,這種浪漫主義外交政策的毛病主要出在另外一些涉外事務上),出臺的(對印)忍讓政策基本都是由于當時的實際條件所限,甚至可以說是不得不走的棋步——如果不想在最不利的時間、條件下進行攤牌的話。

  另外,當初采取那些“軟弱”的政策、措施,除了不想和印度過早沖突之外,也有保持與印度關系,祈望印度也能夠最終以同樣的態度來商討問題。當然,上面已經提到,我們現在可以認爲,這是過于天真的想法。但在這點上,也必須考慮到,當時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一度相當友好,雙方除了在邊界上的爭端外,似乎結成了牢固的准盟友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整個50年代),認爲最終可以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不僅是中國方面的想法,其實也是印度方面的想法。事實上,在50年代,整個第三世界(當然,當時還沒有“第三世界”這個稱呼)國家中,都有一股認爲發展中國家可以全面團結起來,成爲一個獨立的、能與美蘇陣營抗衡的力量的想法。只不過,印度以尼赫魯爲首的領導層,大都受過長期的西式教育及熏陶,對于建立在西方規則基礎上的現代國際鬥爭方式和特點的了解更透徹,而且他們在獨立運動及獨立初的印巴分治、土邦歸屬鬥爭中積累了相關的豐富經驗,所以在與中國的邊界爭端中同時采取了兩方面的策略,爭取到了更大的主動。不過在“稱贊”印度的策略高明的同時,仍然要指出,這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印度有這樣選擇的自由度。天然條件是國際競爭中各國不平等的起始點,而在藏南上,印度的(對中國)天然優勢極大,這是無可否認,也不應回避的事實。   
  任何公正客觀看待問題的人,都不會認同將某件曆史事件完全從當時的背景、條件下割裂、抽離出來,單獨進行看待的做法。因爲那樣除了可以把曆史當成面團,隨心所欲的按自己的需要解釋外,沒有任何意義。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在藏南問題上,各方在各個時期采取的態度與策略是不可能繞開當時所面臨的局勢背景的。如當PLA入藏時,麥線以南地區主要要點都已經多落入印度之手,而中國能從內地調入西藏的力量嚴重受限,同時西藏本部內部卻又有重重潛伏危機,在這種條件下與印度開戰能是能收回藏南?還是更有可能會丟掉更多控制區,助長印度氣焰;甚至導致印度全面出兵,努力扶植一個“獨立西藏”(這是當時美英都非常樂意樂見、甚至已經私下向印度積極鼓勵的)?很顯然,任何對國家負責的領導人或者政府,都不可能也不應該在那種極端不利的條件冒險決戰,而只能是選擇暫時維持、穩定邊界現狀。事實上,新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扭轉這種局勢,比如通過談判的和平手段盡可能收回外國特權、爭議領土;大力加強內地與西藏交通建設,盡量彌補在後勤上的致命弱點;宣傳民主改革、大施福利恩澤與舊嘎廈政府爭奪藏民人心,爲全面、深入的鞏固在西藏的地位打基礎、作准備;同時占據實控線以北要點,阻止進一步的入侵,了解地理、曆史知識,根據力量對比,對不同的地區采取不同的策略。最後更是進行平叛和民主改革、建立了真正服從中央、認同國家的自治區政權。了解西藏曆史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在西藏全面建立了真正忠誠與服從中央的地方政權,實現了國家對西藏基層的直接有效治理。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努力的成果似乎成了理所當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的,而沒能取下藏南卻成了極大的罪狀。政府的尷尬在于無法公開承認無力在與印度的對峙中保持藏南,何況自己還把失地數字說得那麽大(這倒本是所有國家對爭執領土的通例——即先畫進地圖再說,而國朝還有個要和民國、包括逃臺後的國民黨競爭的壓力),這本來只能是心照不宣,而不可能在公開場合進行宣傳的(公開承認無法收複甚至保護領土是任何政府都不肯承認,也不能承認的,那在政治聲譽的損失上將是災難性的)。于是有些人正好利用這種不得已又不能說的苦衷,先以要誓死捍衛每寸國土的高姿態搶占道德制高點,然後不負責任、斷章取義的摘取某些情況進行上綱上線的大批判。遇到這種麻煩的情況,政府又幹脆發揮了本朝的“特長”——閉口不談。而攻擊其的人更不會替他們解釋具體情況。時間一長,大多數人除了僅僅知道一個“藏南九萬失地”之外,對于事情真實的來龍去脈自然一無所知。說實在的,這是標准的鴕鳥政策給自己制造或者說擴大麻煩的例子。扯開說一句,這又一次證明,僅靠一味的隱瞞和拖延,從長遠看,不但無助于真正解決任何問題,而且只會增添更多的困難。只有真實、完整與透明的披露非必需保密的信息才是最有利、最聰明的政策(當然,這裏並不排除披露技巧的重要性,太遠了,不提了)。  
  另外,在藏南問題上,還有一些誇大其詞、但又流傳甚廣的說法,比如聲稱藏南有著極爲豐富的、而中國現在甚爲短缺的森林和水(能)資源,如在我手,必得厚利;又比如藏南土地肥沃,印度已經向其移民六七百萬之多,如果藏南在我們手中,向那裏大量遷進內地移民,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西藏問題雲雲。在這裏也略作分析。根據天涯社區的尼丹小網友通過直接的印度數據考證(http://www1.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worldlook&idArticle=34318&flag=1),整個印度“阿魯納恰爾邦”(中印藏南爭議領土印控區基本都在該邦)現人口也不過一百余萬,其中有部分地區尚不在中方主張區內,如果再考慮到其中人口最密集的,位于中國主張習慣線附近的有關地域本來就是有大量原住民的兩屬地區(這個問題的詳細解釋請參考呂昭義先生的《關于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很顯然,所謂“印在藏南移民六七百萬”一說是完全失實的。這同時也顯示,企圖在藏南地區大量安置內地移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至少也是相當困難的,很可能不比直接向西藏本部移民更容易(其實藏東南部分地區的海拔也不比雲貴、西北高原高得太多,僅從理論上,向那裏大量移民也不存在移民很難以適應氣候條件的因素)。至于藏南的兩大資源——森林和水(力)。前者,還是一個如何不經印度,合乎成本的運輸出來的問題;而後者,好象如今最宏偉的水利構想——南水北調,其中最最樂觀的人也只敢想象“五江並調”,腦筋最遠動到怒江頭上,我甚至還沒看到有把雅魯藏布江水調到缺水的西北的科幻小說,因爲與其那樣,似乎還是從南北極運冰山更便宜方便一些。至于發電,首先西藏大部分潛在水力資源現在就在我方控制區內,其次,除非把電力賣給南亞地區或是能源傳輸技術有質的突破,否則藏南即使開發了大量電力也無處可用。
     
順便談一下藏南問題可能的走向。近期,中印雙方在邊界談判上有加速、突破的兆象,最明顯的莫過于溫總理訪印時達成了關于邊界走向的原則協議。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以清晰天然的地理特征爲劃分中印邊界原則”一語,因爲喜馬拉雅山脈是中印之間最無可爭辯的“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征”,所以一般推測,這可能暗示將來的中印東段,即藏南地區的中印邊界線走向主要將和麥線差不多。但中方完全接受麥線也是不可能的,那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感情上都是無法向海內外交代的。在中印邊界劃分原則中,另外一句“考慮敏感性和民族感情”,應該就是指這一點。當然,根據“清晰天然地理特征”,印度在中西段同樣必須基本放棄他們的領土要求,由于和我們差不多的長期宣傳影響,不作一定象征性調整,協議估計也同樣過不了印度國內的關。所以,中印邊界的明確劃分仍然是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工作,雙方同樣有難以大幅退讓的理由。即使達成了,估計雙方國內也都少不了直沖雲霄的痛罵聲。而且據在下猜測,中國內部的不滿會更大,畢竟從目前推測估計,我們(將)在地圖上的失地更大(附圖十一1-4),而我們要求藏南的理由(至少是對其中部分地區),比印度要求阿克賽欽的理由更占得住腳。不過現在畢竟都是憑空猜測,無法作准。以我個人認爲,如果中西段基本保持,東段能收回達旺、色達地區,在洛隅、察隅也有至少部分象征性收獲,是可以接受的底線。否則還是寧願在法律上繼續拖下去。至于有人以可以等待時機爲理由,拒絕任何不收取全部爭議領土的妥協方案,我倒是很不以爲然。
首先,如上述很多資料已表明的,所謂藏南九萬失地,很大一部分或者說大多數本來是無主地或是兩屬地,爲了這些長期和印度這樣的周邊大國對峙,而不是盡可能化敵爲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都是弊遠大于利的。其次,藏南遠沒有宣傳中的重要、富饒,對于中國的地緣及經濟戰略地位也在可有可無之間。領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但並非至高無上。中國現在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及必須保證的主要方向都肯定是東方的海洋,而西部當以穩定爲上,與印度即使不能再複曾經的親密朋友關系,也不應該樹爲死敵。這都決定了對藏南只能采取和平妥協的解決辦法。既然以談判完全收回藏南已是不可能的,那麽就應該現實的盡可能多的收回一些地區。至于有人提到簽了約,一旦時勢有變卻無法乘勢擴大收益,將會追悔莫及。我以爲其實仍然是太好人了。在任何可預見的時期內,要發生了中國有能力以可接受的代價大取藏南之地的變化,必然是印度有劇變,或者是如蘇聯那樣的崩潰,或者是被外敵徹底打敗。這兩種情況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似乎沒有發生的可能,而如果真出現了,那種亂局下,只要有決心,還怕找不到廢約的借口?地圖嘛,人畫得,人就能改。關鍵時刻只有國家的力量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最後要向地圖愛好者聯盟的Elite、東郭逡、14軍等網友表示感謝和致敬,沒有他們的辛苦、卓越的收集、考證、制作原始資料、地圖,並無私上傳共享,本文大半將會是無源之水。   
也要感謝前駐藏高級幹部楊公素先生、雲南大學呂昭義教授、美國藏學專家梅.戈爾斯坦先生、著名網友尼丹小、愚人-等諸位,他們的著作和文章所提供的曆史及背景資料對于本文的作用猶如骨架之于人身,再次向他們表示致敬。   還要感謝天涯社區的陳小黑網友,沒有與他究根問底式的辯論,一向懶惰的筆者是不可能會提起筆完成本文的,所以也要向他表示致敬。   
最後要感謝能看到這裏的讀者,並致以最崇高的敬禮——因爲你們居然能夠忍受看完了如此繁瑣、無趣而又喋喋不休的濫文。寫本文的過程中,俺最大的收獲就是——終于從懷疑自己是個廢柴進步至充分認識到在下確實是個廢柴……(向內褲門大人致敬!《暴風雨中的蝴蝶》萬歲!!!^0^)   
PS:如有意轉載本文,最後的感謝與致敬嚴禁刪節,並請注明西西河社區www.cchere.net首發。  

注一:中印東段邊界爭議領土印控區面積      作者Elite 摘自地圖愛好者聯盟論壇      
中印東段爭端領土好多資料都是說9萬,下面是我根據資料的計算,供各位參考。      
從地圖(附圖一)上看,麥線涉及5個縣,隆子縣涉及極少,下面主要討論4個縣,也就是錯那縣墨脫縣察隅縣朗縣。4個縣的面積從我們的論壇可以查到,視覺上看,除了朗縣外3個縣面積接近,也就是都是3萬多的樣子,論壇的數字基本可以采用:錯那縣34979 墨脫縣30997(30553)察隅縣31659 朗縣 4186 總面積是101821。當然這個101821不是都被印度占領,下面我們計算被占領的面積。      
我可以查到的資料是(從中方資料看)   
1)、錯那縣http://www.cuonaxian.com/cngk/cngk.htm   
政區總面積爲34979(也有24937)平方公裏,其中包括被印度非法占領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爲10094平方公裏。如此計算被占領的是24885,這個數據基本可以采用。   
2)、墨脫縣
http://www.e56.com.cn/minzu/rich/rich_main1.asp?County_ID=398 http://www.tibettour.com.cn/txxz/2003120031212155837.htm   
印度非法占領我九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其中有墨脫縣2.1萬平方公裏) 總面積34000(30997/30553)   多個資料說我們實際控制面積是10000左右,如果按照34000計算,減去21000則不是2.1   萬,如果按照30997計算,這個2.1萬也是一個可取的數據。(目前找不到更精確的數據)   
3)、察隅縣http://www.qyrb.com/20030823/zmtk/200308230029.asp   
察隅縣總面積31659平方公裏(實控面積19200平方公裏)。東西長250公裏,南北寬約180公裏,邊界線總長538公裏。其中中印邊界長400公裏,中緬邊界138公裏。這個數據基本可取,被占領面積爲12459。   
4)、朗縣4186,被占領的面積大約1/3,因爲找不到更好的資料,按照1395計算(注:朗縣和隆子縣在麥線南的面積是重疊的,紮熱區(有印占部分)原屬于朗縣(見下圖),現在劃入隆子縣.現在朗縣已經不和印占區接壤-ELITE)   
這樣簡單計算,印度占領約59739(由于四個縣數據來源不同,彙總時會有一定差異),可以說是6萬平方公裏(算上隆子縣一些面積)左右。
  中印東段爭議地區的面積問題(從印方資料看):   
根據中國1959年公布爲約90000平方公裏。   
根據印度政府公布,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面積爲83,743平方公裏(附圖二),我們認爲因爲當地在印度控制之下,印方經過實地測量,數字應當是准確的。   
2001年分爲13個縣,面積情況分別如下   
1、 達旺縣(Tawang)2172平方公裏   
2、 西卡門縣(West Kameng)7422平方公裏   
3、 東卡門縣(East Kameng)4134平方公裏   
4、 帕普派爾縣(Papum Pare)2875平方公裏   
5、 下蘇班西裏縣(Lower Subansiri)10135平方公裏   
6、 上蘇班西裏縣(Upper Subansiri)7032平方公裏   
7、 西桑朗縣(West Siang)8325平方公裏   
8、 上桑朗縣(Upper Siang)6188平方公裏   
9、 東桑朗縣(East Siang)4005平方公裏   
10、迪邦山谷縣(Dibang Valley)13029平方公裏   
11、洛西特縣(Lohit)11402平方公裏   
12、長朗縣(Changlang)4662平方公裏   
13、特拉普縣(Tirap)2362平方公裏   
分爲三種情況:   
第一種:全部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外有二個縣:長朗縣(Changlang)和特拉普縣(Tirap),計7024平方公裏   
第二種:全部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有八個縣:達旺縣(Tawang)、西卡門縣(West Kameng)、東卡門縣(East Kameng)、帕普派爾縣(Papum Pare)、下蘇班西裏縣(Lower Subansiri)、上蘇班西裏縣(Upper Subansiri)、西桑朗縣(West Siang)、上桑朗縣(Upper Siang),計48283平方公裏   
第三種:部分土地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有三個縣   
1、洛西特縣(Lohit)11402平方公裏,有約1/2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5701平方公裏   
2、迪邦山谷縣(Dibang Valley)13029平方公裏,有約4/5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10423平方公裏。   
3、東桑朗縣(East Siang)4005平方公裏,有約2/3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計2670平方公裏。   
以上三縣在中國主張的領土範圍之內合計18794平方公裏。   
第二和第三部分合計爲67077平方公裏。這一面積應是真正的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土地,占整個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的80%。      
綜合各方情況,中印東段爭議領土面積應在61000-67000平方公裏之間(附圖三),如果在加上在地圖上調整給不丹塔希岡宗東部的約4000平方公裏,1959年中印邊界爭議公開時東段爭議面積實際是65000-71000平方公裏,和中國政府當時宣布的約9萬平方公裏差距較大。我們認爲中國政府宣布的約9萬平方公裏數字是不可靠的,原因是中國政府沒有控制過該地,沒有實際測量過,而在地圖上推算,也因爲當時該地區地圖不精確而誤差較大。      
PS:本文中所有附圖都是由地圖愛好者同盟論壇Elite、東郭逡、14軍等網友制作及上傳。         
注二:中國在藏南部分地區相關活動曆史介紹資料幾種      
1。中印邊境區域早期有關中外文獻記載      
作者:愚人- 首發于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 鏈接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475862&Key=660218940&idArticle=21498&strItem=no05      
門隅-洛隅-察隅地區,中國文獻最早記載的是清乾隆末刻本的盛繩祖《衛藏圖識》,按《清史稿》,是書共五十卷。書謂:
 “洛渝(三點水應以反爪代,以下同),野人國也,在藏地之南數千裏,其人名‘老卡止’,……衛藏凡犯罪至死者,解送赴怒江,群老卡止分而啖之”(任乃強按,此爲盛繩祖誤雅魯藏布江爲怒江)   
其後,同治《四川通志》、《西藏圖考》所記洛渝情況,皆拮《衛藏圖識》之句,有不足道也,唯改“老卡止”名爲“古名羅卡布占國”。    
光緒初,江西貢生黃(木矛木)材受四川總督丁寶禎之命,往西南探險,黃自西康入滇,西遊緬甸,印度,回川後撰《西輏日記》,又撰《印度劄記》。     《西輏日記》記印度“亞山”(即今之印度阿薩姆)有雲:
 “亞山部,一曰阿賽密(阿薩姆),在孟加拉之東北,四境多山,……又東北有一路,曆怒夷俅夷至江卡,而達于四川檄外之巴塘,尤爲險阻,人迹罕到,其道理無可考(愚按:此似指由洛隅至察隅,至芒康轉巴塘)。蓋東北二面,皆洛渝野人,《衛藏圖志》所謂‘戳裸烏魯爾兔族’是也,又名老卡止,唇割數缺,塗以五色,穴居巢處,生啖蛇蟲,英人以利誘之,亦漸馴服。”   
英人貝爾之《西藏今昔》(或《西藏志》,民國時出版)(1918)曰:
“吾國既與不丹定約,獲得其主權矣,然余總嫌有所未足也。緣不丹之東,西藏東南部,與阿薩姆緬甸之間,有多數野蠻部落,以亞波爾(門隅)、密西米(洛隅)爲最著。其地縱橫七八十哩至一百哩,藏人稱曰‘洛巴’,分爲‘卡洛’與‘頂洛’兩部,即‘門口洛夷’與‘洞底洛夷’之義。前者沿西藏之工部與波密而居,經商西藏。後者居印緬邊界,與康藏無往來,惟以土産橡皮至印度平原交易食鹽。   
……川邊西南,即西藏之東南部,本爲西藏最低部分,亦最溫暖肥沃。……凡七百哩,……。其時余爲印度政府(英印政府)之藏事顧問,……曾于1909年(宣統元年)七月,向印度外交署提議,派人考察此等部落之內容,其地方可以開辟達于何地,其山谷能否作爲印緬之藩籬,其宗主權究竟屬于中國或西藏,政府未曾采納余議。然次年,……謂中國軍隊已抵康地民族境內(康地即康地龍,今之察隅東南,屬緬甸。任乃強按:當時邊軍(趙爾豐邊防軍)勢力實未深入康地龍,不過駐門空(今西藏門工)邊軍曾使人招撫康地人而已)。……   
于是印度政府(英印政府)決然而起。1910年(宣統二年)8月,某要人主張瑰集關于此等民族之報告,計劃收撫,並力言關系重大,不可再緩。……于是此四五萬方哩之大面積地方,爲吾人探險殆遍,漸次收撫其人而鉗制之。……   自是以後,印度之北東兩面,皆有險障自保,西北自克什米爾起,東南至緬甸止,其距離在兩千哩以上,爲倫敦至愛丁堡距離之五倍雲。”
  2。1910-1912年趙爾豐部屬在察隅地區的劃界(附圖四)   
(節選自《關于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作者:呂昭義:雲南大學曆史系教授)   鏈接http://history.xmu.edu.cn/ziliao/show.asp?id=10844(由于此文太長,不再直接貼上,僅給出鏈接。)      
3。清末中國在西藏東部的行動(附圖五)   
作者:Elite 地圖愛好者同盟論壇 鏈接
http://www.sinomaps.com/asp/forum/index.htm      
根據艽野塵夢和一些相關材料,可以勾畫出清末中國在西藏東部的大致情況:   
1)、1909年,鍾穎率川軍進軍西藏,趙爾豐的邊軍(川邊軍)位于川軍的南側,保障並管束川軍的行動。  
2)、1910-1911年,鍾穎川軍進入拉薩後,其一部(陳渠珍部)駐紮在工布地區,就是以現在的工布江達爲中心的一大片地方。在工布的東部,當時存在著一個即不受中央政府管轄,也不受西藏政府管轄的獨立部落-波(首領叫“白馬青翁”),這個部落活動在現在米林-波密周圍,阻隔著西藏和珞瑜地區,並且不斷騷擾周邊,爲此,川軍陳渠珍和邊軍共同對“波”進行了圍剿,軍事行動的結果是消滅了“白馬青翁”,把當地納入軍事控制下,但未建立行政政權。在軍事圍剿的過程中,川軍從北側靠近過後來的麥克馬洪線地區,但是並沒有到達此線的位置,更談不上越線進入山南珞瑜地區地區。   
3)、1910-1911年以及其後的一段時間,邊軍程鳳翔部進軍察隅,該部越過了後來的麥克馬洪線,並在當地進行了樹立界碑,建立政權的活動,但活動範圍只限于察隅,沒有涉及珞瑜地區。   
4)、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藏清軍陷入混亂。陳渠珍的川軍放棄了剛剛征服的波密,全軍開向拉薩(陳等人在半路逃走),在拉薩的川軍又和藏軍沖突,最後從印度回到內地;邊軍程鳳翔部情況不太清楚,看來尚有一個暫時穩定的時期,但13世DALAI回到西藏後不久,就在川邊地區發生了藏民的暴亂,邊軍在各地被圍困,由于當時內地軍閥混戰,政府無暇他顧,到1914年,藏漢以雅礱江爲界劃定了停戰線,估計那時候,察隅也已被放棄。   
5)、1914年,在印度召開了西姆拉會議,當時已經是西藏謀求獨立(內藏和外藏的劃分),麥克馬洪線也同時出籠。   
6)、從現有資料來看,現在的中印邊界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門隅、珞隅、察隅三個地區中,門隅一直是受西藏政府管轄的;察隅是在清帝國即將覆亡的最後幾年才被內地的軍隊占領的;而珞隅地區始終沒有被中央或西藏地方政府管轄過。當然1910年前後,中國的勢力曾經非常接近過那裏,從發展趨勢上看,也許只要給當時的川軍或邊軍幾年時間,中國就會在當地擴展政權,牢牢控制住珞隅和下察隅,但遺憾的是辛亥革命打斷了這個進程,這個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附:陳渠珍著-《艽野塵夢》
http://www.tibet-web.com/wenxue/mzmp/qiuycm/qiuycm.htm         
注三:中印邊界地理、氣候條件及對雙方後勤補給的影響      
作者:Elite 地圖愛好者同盟論壇 摘自《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三、後勤的影響因素有多大?   ……   
在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附圖六):   
阿克賽欽沖突地區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當地人煙稀少,終年嚴寒,在交通方面,中國的新藏公路通過此地,並且從中方通向邊境一側地形較爲平坦,有利于車輛通行,有多條公路支線直接通道最前沿,而印度方面雖然也有一條公路穿過克什米爾群山通到楚舒勒,但從楚舒勒到爭議地區是上坡的地形,沒有公路,印軍運輸不便,所以從運輸條件上,中印雙方旗鼓相當,我方略爲占優,在氣候方面,該地從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時間,由于印度克什米爾位于南方受暖濕氣流影響,降雪反而較多,大雪封山反而比我方嚴重,因此我方在補給便利上占優勢,有利于我國作戰和堅守,也有利于我放和印軍作長期的較量,在這種戰場上作戰,雙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作戰,且戰場人煙稀少,戰場容量小,沒有有意義的城市,對戰局的發展並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不是中印邊界作戰的決定性戰場。   
在東線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附圖七):
後勤補給中心方面:
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我放在後勤補給便利上和印度比較處于劣勢,首先是後勤基地上,由于我國西藏極端落後,甚至連電都沒有,更沒有軍事工業,糧食亦不能自給,無法完成基本裝備的制造和維修,西藏在戰爭中的作用只是轉運站而不是後勤綜合補給基地,我國的實際的後勤中心應但是蘭州、西寧和成都,從這些地區通往西藏的公路均在1000公裏以上,路況及差,不能保證四季通行,且高原行車,空氣稀薄,車輛的牽引力和載重均大受影響,運輸效率低下。   反觀印度,大城市提斯普爾離麥線最近,僅300公裏,大部地區公路良好,僅從西山口到達旺翻越雪山是會遇到與我相同的難題,但由于距離近困難比我方小得多。   
空中運輸方面:   
在空運方面我方處于劣勢,我雖建成當雄機場,但該機場系土質跑道,載重力低,大型飛機不能降落更不能降落殲擊機,不具有真正的後勤運輸意義和防空價值,由我方能用于高原的運輸機極少,多爲C-46,還系國民黨的美援飛機,設備老舊。另我國現在尚不能生産雷達和空中導航設備,蘇聯已對我進行封鎖,我國目前無能力在西藏高原建立飛行導航網和雷達保障網,也沒有航圖,在此種情況下安全飛行都無保障,大規模空運更是免談。   
反觀印度,在二戰期間,爲了進行對日作戰和駝峰運輸,印度阿薩姆邦有完善的機場網,且機場離麥線極近,飛機不需加油機可往返,現印度能在麥線南進行頻繁的空中運輸均依賴此種便利條件,雖目前印度的空軍和空運力量不是很強,但我們不能不考慮開戰後,美空軍利用這些機場給我方造成重大困難的因素。   
公路運輸方面:   
以麥線達旺方向爲例(附圖八),   
11月-次年4月:   
我方:由于我西藏高原位于北方,會從北到南逐漸降雪,高原山口進入大雪封山的季節,運輸中斷,由于降雪自北而南,只要最北面的山口不能通行,即使南方不下雪,運輸也會中斷。   
印方:麥線以南大部分地區進入旱季,運輸便利,僅邦迪拉到達旺的公路在西山口段在雪大的年份會封山,但由于該地比我方的山口位置都南,封山的時間也比我方晚,開山時間反比我方早,所以西山口的封山對我方來說也沒有什麽便宜好占,相反如果我軍南進越過西山口,西山口的封山對我方來說是重大的補給障礙。   
次年4月-7月:   
我方:天氣轉暖,冰雪開始熔化,我方原封山地區開始開山,但由于我方的補給系從北向南,北方開山晚于南方,所以我方的運輸要等最北面的山口開山後方能運行,非常耽誤時間。開山後由于冰雪融化,泥石流和滑坡加劇,道路坍塌,運輸很難進行。   
印方:進入雨季,也存在和我方一樣的難題,但由于運輸距離近,困難情況稍輕。   
7-11月:   
我方:7-9月是高原暴雨的季節,如遇暴雨,道路比爲泥石流或滑坡阻斷。10-11月,天氣晴好,天氣逐漸轉冷,原來以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的路段因爲逐漸上凍而好轉,此時運輸便利,利于作戰。   
印方:山南逐漸進入旱季,運輸補給均便利,利于空軍活動。   ……
  注四:清室的信仰(筆者自釋)      
其實,清朝皇室,在入關前主要信薩滿教,後來信仰薩滿成爲清室的祖宗成法,一直到清亡,薩滿名義上也一直是清室宮內的首席(這個用詞可能不用恰當,大家知道意思就行了)宗教。但實際上入關後,清皇室在各方面迅速漢化,從順治起,直到慈禧,大乘佛教就成了清室內部真正的主流宗教信仰。同時出于政治需要和實際漢化的雙重影響,儒家思想則被宣布爲清朝和清室的正統思想。此外,少數一些清皇室成員也崇信過道教,比較有名的是雍正。而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說實在的,除了一些嫁入清室的蒙古後妃,皇室主要男性成員基本沒什麽人真非常崇信它。但是,由于政治需要——從精神上聯系、控制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藏族地區——清室又在公開場合極力尊崇藏傳佛教,不但大封活佛,猛修寺廟,而且皇帝們也大都聲稱自己十分崇信喇嘛教。康熙之後,還幹脆半主動的接受了大喇嘛們拍馬獻上了“文殊菩薩轉世”的頭銜,就是說清朝皇帝也成了大法王。不過我一直沒想通,他們究竟是怎麽解釋同一個菩薩在父子間轉世的。當然,這種在信仰問題上同時腳踏幾只船,還都面面吃得開的情況,也只有在流行“不管是什麽神仙,先多拜拜總沒錯”的中國才會發生。   
注五:關于錫金及它與西藏的關系,請參看王在田先生的《錫金政治史概述》鏈接http://www.cchere.net/cbbs/Ps/RA2.asp?AID=303400)         
注六:關于中國一直所稱的中印習慣線(也就是中方現在地圖上的主張線)的來曆,呂昭義教授在《關于中印邊界東段的幾個問題》中有相當詳盡的闡釋。鏈接http://history.xmu.edu.cn/ziliao/show.asp?id=10844         
注七:1954年中印協議      
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大事記》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4年4月29日,以副外長章漢夫爲全權代表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同以印度駐華大使賴嘉文爲全權代表的印度政府代表團(經過四個月的談判)在北京簽訂《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該協定是基于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通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此系首次在公開的外交文件上出現——編者注)而締結的。協定規定中國在新德裏、加爾各答、噶倫堡設立商務代理處,印度在亞東、江孜、噶大克設立商務代理處;指定中國西藏某些地方和印度某些地方爲貿易市場;規定兩國香客朝聖和商人、香客的出入與往來過境事宜等。雙方還互換照會:規定印度政府將其駐在亞東和江孜的武裝全部撤退,並將其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郵政、電報和電話等企業及其設備和12個驛站及其設備全部交給中國政府;此外,還規定雙方商務代理的某些職權和有關雙方商人、香客的事項等。雙方同意上述換文成爲兩國政府間的協定。         
注八:外交部對中印邊界問題的指示及西藏地方具體執行辦法      
摘自: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1、中印邊界全爲未定界,曆史上由于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造成不少糾紛。西藏解放後,印度進一步侵占,又形成一些新的糾紛。近年來印度在軍事上和外交上都加強活動,企圖擴展印度的領土範圍,中印邊界問題已成爲兩國關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2、印度對中印邊界的意圖,是想通過使我承認英印曆來侵占西藏領土所造成的既成事實,並利用邊界尚未劃定的情況,乘我軍力尚未控制的空隙,搶先進占一些地方。同時,由于中印邊界問題尚懸而未決,印方對我尚有疑懼。   
3、我國對中印邊界的基本方針是:既要維護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在外交交涉中堅持立場和原則,在邊防工作中,采取積極措施制止印軍侵入;又要從團結爭取印度的目的出發,不使中印兩國在邊界問題上的矛盾尖銳化。目前徹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條件還不具備,但我內部加強各種准備工作,爭取在將來的適當時機,同印方通過外交途徑求得這一問題的合理解決。”   
“根據外交部及中央的指示,我們會同軍區、公安部門的有關單位,研究出具體執行辦法:1、派邊防部隊進駐我應控制的重要據點,除米及墩(馬其頓,印方稱爲塔馬頓),桑噶爾桑坡,勒、龍等地,紮西崗、什普奇等暫維現狀;對楚魯普、什普奇。烏熱等地派出巡邏隊。所謂暫維現狀就是我邊防部隊不前進,不發生武裝沖突,也不讓印軍前來占領。2、提出交涉,在印軍占領的地方由地方宗本就地提出交涉,或由我邊防軍提出警告,再就由外交部通過外交途徑交涉。3、規定重點工作地區爲①新(疆)藏(阿裏)公路西側靠拉達克接壤部分;即班戈湖(斑戈湖跨越中印兩地,邊界線習慣以湖靠西邊庫爾克堡爲界,但印軍時常越過界線)。②馬其頓及則拉宗一帶(則拉宗管轄的有英國曾提出讓步劃給西藏的聖山、雜日山聖湖等地),所謂重點工作就是作好軍事邊防工作,派人進駐把守,因爲這些地方很明顯是中國領土,或者派人巡邏到印軍後方調查。同時收集資料、證據,准備外交交涉。”         
注九:朗久和空喀山口事件 摘自: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      
4.朗久事件   
根據中央、外交部及陳老總的指示對于中印邊界的方針政策是清楚了,特別對于"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明確了,但是"麥線"究竟在地面上實際在哪裏,我們還是不大清楚的。   "麥克馬洪線"在那張簡略的地圖上只劃了一條較粗的紅線,因爲沒有具體勘察過,那條線在地面上實際在什麽地方就不知道了。線南的門達旺原來歸錯那宗管轄,印度占領了門達旺,他們派人巡邏達旺寺管轄地到北邊山口,西藏錯那宗本不能派人越過山口,我們軍隊進駐錯那宗後自然也不能越過山口,但是那山口究竟是不是"麥線"所劃的界線呢?這就需要經過實地去勘察。噶廈接到報告說印度軍隊占領了馬其頓,馬其頓是藏民朝拜雜日聖山必須停留經過的地方。   
爲了要弄清楚"麥線"實際在哪裏,1959年我們會同軍區組成一個考察團,去那些地方(如馬其頓)實地去調查。這個考察團由西藏外事處蔣副處長和軍區派的白團長帶領一個加強班和外事處的翻譯及工作人員組成,以蔣爲團長,沿錯那宗至雜日聖山一帶考察。行前西藏工委、軍區領導一再指示,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小心謹慎,不要引起沖突與糾紛。   
他們從錯那宗出發,到了離馬其頓不遠的朗久地方,那裏駐有印度邊防哨所,根據當地藏民報告,馬其頓、朗久曆來就是他們的地方,他們過去一直從那裏去朝拜雜日聖山,近來印度軍隊占領了,不許他們去朝山了。   
蔣、白商議後要去馬其頓、朗久附近勘察,白天去怕被印軍哨所發現,決定夜間由向導帶路摸索前去。這個決定沒有報告拉薩就由蔣拍板定下了。誰知到了夜間前去時,因爲看不清周圍環境,走到了印軍哨所附近,被值勤的印軍發現並遭到射擊,我軍在自衛下也開槍還擊,結果打死打傷印軍各一人,其余印軍十余人,連夜撤離哨所逃走了。   
這就是"朗久"事件,引起了兩國政府的交涉。當調查團回來彙報經過時,軍區首長批評白團長不應盲目回擊,而實際決定夜行軍摸索前進並批准開槍還擊的是我處的蔣,他卻未作任何檢查。   我在會上指出這次查明了印軍確實越過"麥線",在我控制線內占地設哨的情況,但不應該夜間行軍,開槍回擊,這是違背中央和工委軍區指示的精神的。朗久事件後,無獨有偶,同年冬季又發生西段的空喀山事件。   
空喀山口爲中印邊界西段是我國傳統習慣線的一個山口,我國派有邊防哨所駐守。1959年10月20日印度武裝人員3人在空喀山口地區非法進入我國領土,中國邊防人員在勸告他們退出遭到拒絕後,立即解除了他們武裝並予以扣押。21日又一支70余人的印度軍隊在同一地方侵入中國領土,並向在該地巡邏的中國邊防部隊進行武裝挑釁,以優勢兵力分兩路包圍,逼近人數很少的中國邊防軍,並開槍射擊。中國邊防軍不得不進行還擊,在約兩小時的沖突中,雙方各有傷亡,7名印軍被中國巡邏隊俘獲。在這兩次沖突事件發生後,中印政府間展開外交交涉,于是有了外交"照會戰"。      
又注:本文寫作時,除了上述注解中已提到的諸位先生提供的資料,非常可能或者說幾乎可以肯定還有參考了並受影響于其他學者、網友的相關著作、文章、觀點,由于時間長遠,更兼繁雜,無法清晰回憶以一一列明致以敬謝。對此,只能表達真誠的歉意並深刻反省自己一慣的懶惰。
http://hi.baidu.com/gongli3210/blog/item/e066cd1079de0803213f2e9d.html

另參本館:

中國與印度 金磚or土磚四國? 啥是G8?  G20  中國與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印巴分立:克什米爾衝突的濫觴》《印度與中國》《中國龍與印度象》《龍與象》《繼承失落的人》

 

台長: 阿楨
人氣(2,542) | 回應(2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國際 |
此分類下一篇:《美洲歷史》
此分類上一篇:《車臣跨世紀的反恐戰爭》

虔誠軍
暴徒是虔誠軍 印巴火柴棒【聯合報08.12.02

印度孟買恐怖暴徒被指是巴基斯坦激進伊斯蘭教團體「虔誠軍」(Lashkar-e-Taiba),這個組織當初成立目的是為了在克什米爾(Kashmir)對抗印度統治,過去與巴基斯坦情報單位和凱達恐怖組織有所關聯。
虔誠軍被美國列入恐怖組織觀察名單上,成員也被英國和多個西方國家禁止入境。
虔誠軍是由激進穆斯林薩伊德(Hafiz Mohammad Saeed)創立於1989年,作為伊斯蘭教組織 Markaz Dawa-wal-Irshad的軍事部門,總部設於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合爾附近。
薩伊德成立虔誠軍的資金,據知來自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金主和巴基斯坦情治單位。虔誠軍成立後,在當地取得大片土地,進行武裝組織和訓練。
印度過去發生過幾起嚴重攻擊事件,皆指向虔誠軍所為。例如在2001年12月,印度國會遭到攻擊造成10人死亡,這場攻擊後來差點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兵戎相見。巴基斯坦當局也因此案將虔誠軍列為非法組織。
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案奪去53條人命,4名自殺炸彈客的其中兩人是巴基斯坦裔英國人,據研判他們是在虔誠軍的一個活動據點,被凱達組織的領導人吸收為成員。
2008-12-03 07:18:37
版主回應
帝國玫瑰Jodhaa Akbar (2008)

導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Ashutosh Gowariker)
演員:艾許維亞雷伊、赫利希克羅桑(Hrithik Roshan)
★榮獲2009印度奧斯卡 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和配樂四項大獎
★榮獲印度「銀幕週報」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等14項大獎提名
★榮獲聖保羅國際影展「觀眾票選獎」最佳外語片
★驚創連續五週TOP 1印度票房總冠軍
劇情簡介
《帝國玫瑰》劇情描述擁有成吉思汗血統的「蒙兀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志業,決定力排眾議,和與他毫無愛情的印度公主珠妲聯姻。沒想到,珠妲為改變好戰的阿克巴,竟拒絕與他同房,並提出兩個不可思議的條件…。阿克巴不但沒生氣,反而為珠妲的傲骨所折服。在了解她的大愛與用心後,阿克巴決定改變自己,終於成為印度歷史上最功業彪炳、寬容愛民的大帝,並開創了空前的黃金盛世。
這部深情款款又氣勢磅礡的《帝國玫瑰》,除了敘述阿克巴大帝與珠妲公主的動人愛情外,全片更完全展現16世紀「蒙兀兒王朝」的豪奢大氣,就連戰爭場面亦發動數千名騎兵,甚至出動大象兵團、駱駝軍隊群起圍攻,忠實呈現中古世紀浩瀚驚人的戰爭場面,令人大開眼界!為求忠於史實,《帝國玫瑰》片中不論宮廷裝飾與服裝、後宮與宦官制度,甚至是印度教的婚禮儀式及新娘回門時的「認妻考試」,都經過文史學者的詳加考證。最奇特的是,《帝國玫瑰》竟獲特准深入印度三大皇宮實地拍攝,將「蒙兀兒王朝」具有回教風格的宮殿內部,一一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帝國玫瑰》阿克巴大帝與珠妲公主的絕美動人故事,一點都不遜於「泰姬瑪哈」的傳奇。有趣的是,阿克巴大帝後來的孫子,竟就是建造「泰姬瑪哈陵」的深情皇帝沙賈汗…,讓人驚嘆:這種愛美人更勝江山的「浪漫」,原來也是會遺傳的!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102

帝國玫瑰 Jodhaa Akbar

初次接觸印度寶來塢電影「寶來塢生死戀」時,我覺得相當新鮮有趣,一方面是因為,儘管劇情老套到媲美瓊瑤連續劇,有時讓人忍不住發笑,但另一方面,又被宛如豪華舞台劇的印度歌舞懾服,印度歌曲向來特色強烈,搭配愛恨分明、情感濃烈的劇情,對主題的強調很有加分效果。
【帝國玫瑰】講述的是印度歷史上最動人也最傳奇的異族通婚故事,十六世紀印度最強盛的統治者,信仰回教的蒙兀兒帝國阿克巴大帝娶了印度諸侯之女為妻,公主珠妲(Jodhaa)不僅美若天仙,聰明大方、一身傲骨,更讓阿克巴大帝著迷,而原本以為阿克巴只是個嗜血暴君的珠妲,也從宮中發生的點點滴滴裡了解到阿克巴寬厚仁慈的一面,並逐漸被他的柔情融化。但就在一場政治聯姻看似漸入佳境時,風起雲湧的政治陰謀又將兩人推入深淵,惟有愛與信任能解救他們。
以史詩號稱的【帝國玫瑰】,果真氣勢磅礡,大場面戰爭戲甚至連象兵團都出動了,讓人見識到寶來塢電影做為娛樂工業的成熟度與動員能力。既然是皇家的故事,電影場景當然要極盡奢華,寶來塢電影追求的美從來都是奼紫嫣紅的牡丹,不會是清新淡雅的茉莉,金光閃閃、色彩鮮明是基本,鋪天蓋地的華麗更是必須,你說他俗豔嗎?倒也不是,就是熱情直接、毫不收斂地呈現在你眼前,好像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真性情,耀眼得教人無法不正視。
【帝國玫瑰】最可觀的還是男女主角的互動,愛情仍舊是電影的主軸,軍事戰爭、政治謀略儘管佔有重要的分量,其實過程是被省略的,往往一個人出來講幾句話就帶過了,相反地,對於浪漫愛情的鋪陳可是一點都不馬虎,大量的歌舞納入其中,為的都是男女主角互訴情衷、描述相思之苦,我想這也是為何寶來塢影星非得容貌優秀、能歌善舞不可,否則誰有耐心看那麼多歌功頌德的冗戲。
但我承認,寶來塢愛情電影在調情方面確實比其他國家電影高明很多,好萊塢是男女主角見面三句話就可以上床,但就以【帝國玫瑰】來說好了,阿克巴與珠妲從頭到尾眉來眼去,連比個劍都能彼此挑逗,觀眾看得都心急了,奈何他們就是不親嘴。最後終於要圓房了,兩人熱情得不得了,但觀眾還是什麼都看不到,床上的紗罩一遮,鏡頭拉遠,偷窺到此為止。回想起來,寶來塢電影好像都沒有露骨床戲,不知是否印度政府有規定?
整體說來,我還是喜愛【帝國玫瑰】的,看著阿克巴與珠妲攜手克服困難、迎向愛情,心裡多少有一絲絲感動,時代的動盪雖會替愛情帶來險阻,但如果愛情太平淡,變成了一灘死水,那才是最糟糕的事。
http://blog.udn.com/amemiya/2370249
2010-03-06 10:21:10
阿楨
我的父親甘地Gandhi, My Father>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我的父親甘地是2007年的印度電影,由費羅茲·阿巴斯·罕(Feroz Abbas Khan)導演,寶萊塢的演員阿尼爾·卡浦爾(Anil Kapoor)擔任製片人,本片公演于2007年8月3日。
影片攝制于南非、印度的孟買和艾哈邁德堡。籍甘地之子哈里勞·甘地的口敘述聖雄的一生。
背景與原作
影片主要參照Chandulal Bhagubhai Dalal著:《哈里勞·甘地的一生(Harilal Gandhi:A Life)》以及Khan導演的戲劇:《聖雄和甘地(Mahatma vs. Gandhi)》
影片首映式
因為影片裡很多場面攝於南非,2007年7月影片首映於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致賀詞,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總統與各內閣成員全數出現在首映儀式上,以示對聖雄甘地的崇高敬仰。
印度對影片的評議
影片尚未發行,爭議已經很多,印度教徒說在影片中甘地的兒子已皈依了回教,不屑再代議其偉大的父親,據說在印度許多邦个里面禁演此部影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7%9A%84%E7%88%B6%E8%A6%AA%E7%94%98%E5%9C%B0
2010-03-06 10:40:38
版主回應
好戲重溫…《甘地傳》

本片是英國與印度兩國合作拍攝的電影,榮獲第5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美術等8項大獎。
導演與監製都是李察艾登布祿(Richard Attenborough),飾演甘地的是英、印混血演員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接演《甘地傳》前,他是英國有名的舞台劇演員,專科出身的他扮演甘地,形神俱備,獲獎實至名歸。
全片透過描述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自主而倡導以非暴力抗衡英國政府,以及為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暴力衝突而絕食抗議,使秩序得以暫時恢復,來宣揚這位歷史偉人的風骨。
影片沒有刻意把甘地神化,反而處處強調他的無力感,面對權力鬥爭、種族仇視、宗教敵對等問題時,他是何等無奈與愁苦。他被歷史洪流沖上政治舞台,卻深知此間之風險,他堅守信念「真理與愛能戰勝強權與暴力」,這是他童年時所唱的一首詩歌的歌詞,當時不明所以,日後影響一生。
全片可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節以1948年1月31日甘地被槍殺,印度為他舉行盛大葬禮開始,然後追溯到1893年,商人後代出生的甘地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律師,從倫敦受僱到南非處理一單訴訟案件,途中在火車上因膚色而被驅逐,令他第一次嘗到種族歧視的侮辱,他決心投身為僑居南非的印度僑民爭取平等權利的抗爭。
21年來,他倡議採用不合作主義和非暴力手段與南非當局進行抗爭,他團結當地的印度人成立『國大黨』,是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個爭取公民權益的組織,並帶領鐵路工人進行罷工抵抗壓迫。在南非他曾多次受過監禁與毒打,最後還被「邀請」離開南非,條件是南非當局撤消限制印度人必須按照基督教禮儀舉行婚禮,婚姻才算合法的條例。
第二節集中在1914年他回到印度,本來沒有打算再上政治舞台的他,看見當時印度人民在英政府統治下的悲苦,而有勢力的本土人卻因種族與宗教差異而嚴重分化。他開始到印度各地考察,探究民情,最後他連結「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領袖,採用不合作和非暴力手段對抗英政府。
為了抵制英國成衣,他與太太以身作則自己織布製衣,抗衡英國紡織厰的攏斷。他的非暴力主義並非完全奏效,印度人民跟英政府軍兵的流血衝突仍然不斷發生,受壓迫的印度人沒有放棄用以暴易暴的手段來反抗英政府,給英帝國藉口進行血腥鎮壓。
甘地體會到印度要爭取獨立時機仍未成熟,他進行第一次絕食,迫使印度人民冷靜下來停止暴力對抗,免除英政府武力鎮壓的口實,最後他被判監六年,服刑兩年就提前釋放。
第三節從他服刑出獄回到家鄉開始,他從新思考印度的前途,他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發動歷史有名的『德里遊行』,從德里到Ahmedabad海邊徒步遊行400公里,追隨者數以千計。到達海邊後,他採鹽製鹽來抵制英政府的製鹽權。
後來他組織羣眾堵塞全國鐵路癱瘓商業運輸系統,最後迫使英帝國移交政權,令印度在1948年1月正式獨立。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出席慶祝活動,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他擔心的事情很快就發生,印度人和穆斯林人的暴亂衝突無日無之。
甘地開始他的第十四次絕食告示大眾:除非內戰停止,否則絕不會進食。雖然他成功促使局勢暫時穩定,但是在1948年1日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槍殺。
影片到此,鏡頭回到喪禮火化場面上,接著是親人在船上把骨灰撒向「恆河」裡,夕陽金光映照在恆河水面,磷光閃閃,在印度傳統音樂配襯下,故事緩緩落幕。
電影節奏明快,利用高明的攝影與剪輯技術,流暢交代很多歷史事實,利用人物的對白接連各個時段的關係,把甘地55年的事蹟濃縮成190分鐘,令觀眾隨著鏡頭一步一步認識甘地處身的年代,體會人物肩負的歷史責任。
電影沒有建造一個完美的英雄,他絕非萬能,也非聖人,有爭扎的時候、懊惱的時候、軟弱的時候,以及迷惑的時候。影片宣揚的仁愛精神,在對白「以眼還眼,世界就變成盲目了…」表露無遺。
透過電影,觀眾體會到甘地沒有把自己當成聖人,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為自己掠奪權力。他堅守信念,用真誠打動羣眾,身體力行帶領羣眾走出惡運。雖然他死後不久印度就一分為三,至今仍紛爭不斷,但是甘地確實為印度人民的尊嚴而終身竭盡全力,以後的種族與宗教分化非他所能控制。
電影沒有誇張甘地的偉大,平實陳述整段歷史,故事鋪陳手法獨特,鏡頭運用講究,節節相連,層層緊扣,沒有冷場,當年中場根本不想休息,三個多鐘轉眼則過,今天重看感覺依然,正是好戲不厭百回看!
http://catspri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14540
2010-03-06 10:41:39
阿楨
台灣論:邏輯邪34/66

《台灣論》係啥米碗糕
怎會變台獨的專利品呢
應該學美國民族大熔爐
族群融合擺脫族群幽靈

美國還不是熔成WASP火爐
好比台灣論成福佬沙文主義
對中華民國屎很敏感很史盲
又有獨特的台獨屎觀道德觀
中國反日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台灣親日是皇民的愛國主義
忘了日本殖民台灣屎有多臭

如此屎盲啊,那就來聞香一下,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析判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民族國家主義、族國主義),國家主義(nationalism),種族主義(racialism,種族偏見、種族歧視),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四種相關但又各具特質的概念。從廣義來看,古希羅、英、法、德、日、美、俄、中等都具四種特質,其實只要能力允許都會兼具,比如台灣民族主義就含有河洛種族主義、台灣國國家主義、和經濟上東南西進的後帝國主義。但就狹義而言,民族主義產生於君主專制之後。國家主義是指國家具無上權威,對內外均可為所欲為。種族主義是指白人優越論,尤其希特勒的滅種運動。而帝國主義是西方族國主義興起之後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產生的。
  後三者人人皆貶之,但民族(愛國)主義則令人愛恨交加,其因是它夾雜著從共同的語言、宗教、血統、習慣、風俗、文化,到求國家統一而強調民族靈魂、文化傳統、國家精神,再到積極地擴張民族國家的對外發展等。以西方民族國家形成來看,均包含了這些,由此可知Arendt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民族國家因是人民基於真誠,主動組成政府和國家,是其有公共領域政治自由的國家,故不會像資本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是謬,台灣民族主義亦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18452
2014-06-18 08:10:06
圖博館
印媒:印度小地方意識到中國影響但對中國了解少

  印度 Scroll網站2017.1.24文章,原題:印度小地方意識到中國影響,但對中國了解很少馬哈拉施特拉邦索勒布爾一所夜大的教授莫漢最近招收到一名博士新生:正在該校做兼職的某中學教師班達里。他們在準備應對相當陌生的課題:中國。
  如今,中國投資者和官員正走遍印度內地以尋找投資機遇。但在印度的小地方,當地官員直到最近尚無與中國打交道的經歷,也無可供諮詢的專家。中國是印度最大貿易夥伴,但印度對中國的了解僅限於學術圈:德里的小型智庫以及西孟加拉邦和南印度的某些大學。
  “對中國研究的大力投資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位於德里的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阿爾卡•阿查里雅說,“我們需要在大都市以外地區培養更多人才,使他們能夠直面中國在就業及經濟機遇乃至社會交往領域的存在。”在印度,研究中國的學術會議已從大都市擴展至南部和東北部的大學。但分析人士稱,長期參與該“小眾”領域研究的新人仍微乎其微,各研究中心也不具備在印度各地培養此類學者的實力。
  相關新聞
印媒:被遙遙領先!印度旅遊業遠遜於中國的5個原因2017-01-24
英媒:中國對出口依賴將低於印度可抵禦特朗普任內貿易緊張2017-01-23
印媒:2017年,印度應擁抱中國而非美國!2016-12-27
印媒:印度乘客愛上中國低價航班世界航空面臨挑戰2016-12-26
  回應
 印度當年在錯誤的觀念下跟中國打了一仗,不從自己角度分析,吸取教訓;此外對中國對中華民族了解相當膚淺,誤以為中國跟那些老牌或者新興的殖民地國家一樣,一直對中國懷有不正確的想法,不肯與中國真誠合作,不願意接受中國的援助。可以說這是它的致命傷。日寇也罷,美國也罷,是不可能真誠幫助它的。
 這個國家依然沉浸在大英帝國殖民的輝煌記憶中,對東方龍的騰躍視若無睹。
 就像越南對中國愛恨交加一樣,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印度必須接納中國經濟的春風……其實隨著中國川藏鐵路的施工,中國內地鐵路從西藏經尼泊爾到印度也就是十年多一點的事,就怕印度小雞肚腸……
 印度從西方學了不少殖民主義的流氓伎倆。
 阿三仍活在狹隘夜郎自大的思想裡
2017-01-29 12:13:52
阿楨
告別千年水患 葉爾羌河大壩近日封頂 2019-09-06 聯合報

新華社報導,據中核集團新華水力發電有限公司透露,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是大陸國家「十三五」期間100個重大項目之一,總投資109.86億元人民幣,將在保證塔里木河生態供水條件下,發揮防洪、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
作為新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加之具有高地震烈度、高壩、高邊坡以及壩基百米級深厚覆蓋層等世界性設計施工難題,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被業內專家稱為「新疆的三峽工程」。
全長1289公里的葉爾羌河發源於喀喇崑侖山,流域內有400萬人口,灌溉總面積超過650萬畝,是新疆最大、全大陸第四大灌區,也是新疆洪災最多的河流。千百年來,葉爾羌河水患一直對沿岸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構成嚴重威脅。時常發生的融雪型、暴雨型、「潰壩型」洪水,以極高的起漲速率和高洪峰值聞名世界。
為了解決千年水患,大陸當局將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作為重大民生項目加以推進。阿爾塔什水庫大壩等主要建築物設計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為10000年一遇。
工程建成後,將徹底解決葉爾羌河千年水患,每年減少大量防洪投入,還將提供清潔能源,改變南疆三地州電力短缺狀況,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推動南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相關新聞
歷時42年耗資22億建成的大壩不到1天崩塌 印度官員神回應:老鼠洞引發的潰堤 2019-09-05 觀察者網。
印度2019-8-5廢除克什米爾特殊地位再度引爆南亞火藥庫
印巴於克什米爾08-17再度交火互有傷亡
克什米爾爭議08-20巴基斯坦揚言告上國際法院
印控克什米爾居民08-30指控印軍濫施暴力
2019-09-06 08:11:28
阿楨
印上將:中國將擁有10艘航母 印度也必須擁有三艘 2019-12-05 新浪軍事

  在經歷了建造過程中的數次拖延之後,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終於發動機組的首次試車,宣佈2021年交付,都讓印媒掀起了新一輪高潮。
  印度海軍參謀長在“海軍節”前宣佈,由於中國未來可能部署10艘航母,所以印度也必須擁有三艘航母,保證兩艘處於部署狀態。
  相關新聞
印航母主機點火3年後服役 能趕中國第3艘航母前面嗎
  回應
阿三終於謙虛一次,終於沒說自己要十一艘。

印專家:中國閱兵給印度上了4堂課 重點提及3款武器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019-12-03文章稱,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在國慶閱兵式上再次亮相,這對於網路戰、電子戰方面起步較晚的印度來說,無異於一記警鐘。印軍雖然成立了國防網路局(DCA),但負責制定三軍理論的陸軍訓練司令部與情報部門缺乏互動,印軍的資訊作戰在特定任務中很難部署下去。
  從戰略上實現威懾力量的現代化是印度需要向中國學習的第二課。東風-17、東風-41和巨浪-2表明,中國軍隊已經實現了戰略力量現代化,增強了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相比之下,印度仍然依賴規模型軍隊打長期戰爭,在今年2月的印巴衝突中,印軍武器裝備老化、關鍵設備過時、基礎設施落後等短板暴露得淋漓盡致。如果要在短期衝突中戰勝巴基斯坦,印軍就必須獲得遠端超輕型榴彈炮、多功能戰鬥機、重型偵察車、遠端狙擊武器、輕型坦克和裝甲車、重型直升機等。印度還需要實現海軍現代化,擁有在印度洋遏制中國的高效海軍力量。
  重視發展和使用無人機是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第三課。
  重視國防工業自主化也是中國給印度上的一課。
  回應
印度也有頭腦清醒的,不都是狂熱幻想一步超越中國的。
印度極少數聰明人也許能看到問題的結症,但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印度學不來!體制/國民素質/思維觀念不同,註定印度落後。
2019-12-06 09:44:25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19:53:40
阿楨
逾千解放軍撐腰 陸在洞朗續修路 印度傻眼 2017/10/07 中時電子報

中印邊境爭議表面上已告一段落,但仍暗潮洶湧。在500名解放軍的保護下,中國修路隊繼續在拓寬洞朗地堡工事附近的道路。而在距洞朗數十米的地方,約有1,000解放軍部署,印度軍隊對此保持高度警戒。
據《印度時報》等媒體6日報導,由於這次中方並沒有像上次一樣,朝著能俯瞰所謂「咽喉」戰略要地擴建,因此印度仍按兵不動。
洞朗修路之所以會引發中印對峙,是因為只要從洞朗直出幾十公里,就能截斷印度本土與東北領土相連的「西裡古裡咽喉」,六邦可能趁機獨立,就如1971年印軍進入東巴基斯坦最後獨立成孟加拉一樣,而中國也可以取回藏南。
在長達數個月的邊境對峙後,中印在金磚峰會前達成協議,讓事件落幕。
事實上,新德里並沒有像協議所說的撤軍,反而讓印軍繼續駐守在離中國陣地約150米處。而中國也按照計畫繼續修路,並以大批解放軍作後盾,以保障計畫持續進行。
  相關新聞
到底誰退兵了?中印洞朗對峙結束,兩國表述大相徑庭 2017-08-30
美媒:印軍永久部署中印邊界 中國軍隊大都在邊界外

洞朗--維基百科

洞朗(藏語:གདོང་ལམ,藏語拼音:Donglam),位於中國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下亞東鄉,是毗鄰中國、不丹和印度三國交界處的狹長高原。洞朗地區距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約15公里,是西藏春丕河谷的一部分。1998年,中國和不丹簽署書面協議達成一致,同意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現狀。2017年6月,印度軍隊越界阻止中國在這一地區修路,引發了中印之間長達71天的對峙。
2020-03-02 07:44:59
阿楨
才與陸談和 印度轉身與巴基斯坦交火 軍民死傷 2020/06/12 中時

從5月底以來中印邊界駐軍發生互毆衝突以來,北京一直低調應對,印方也不願讓局勢惡化,雙方最後於6月7日達成協議,和平解決邊界對峙。不料協議剛完成,印即在10日晚對與巴開火,印方2死1傷,巴方傷亡不明。

對印度展現大規模跨區投送能力 陸重裝部隊直上4200米高原 2020/06/12 中時

大陸官媒《央視新聞》罕見地連續多日報導解放軍向西北地區運送部隊的消息,有數百大型裝備在幾小時內運美7千多空降部隊官兵到達西北高原,還有以鐵路運送整個合成旅及所屬99坦克和重型步兵戰車至海拔4200米的昆侖山腹地。演練針對的是最近屢生磨擦的中印邊境,對印方集中展現共軍現代化部隊快速機動能力與遠端投送能量。
一個陸軍合成旅裝備的99A坦克就有112輛之多,還有大量04A式重裝步兵戰車、自行火炮和野戰防空裝備。
報導說,陸軍機動速度雖然沒那麼快,但是戰鬥力要強過空降兵許多倍,攜帶的武器彈藥也更為充分。
《央視》指出,和平時期不可能把大量主力作戰部隊放到邊境線,這兩場大規模跨區機動證明解放軍完全有能力應對任何對手的挑釁,空軍空降兵何以在局勢惡化之後幾個小時到達前線,而陸軍重裝集團軍的主力部隊也會在很短時間到來。兩場演練跨越了數千公里,意味著在2天內就可以在邊境線部署十幾萬軍隊,這些二線作戰兵力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報導說,很多人認為大量裝備戰略運輸機才是國家戰略機動能力的關鍵,但從這兩次演習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誤區。在國內完成跨區機動,完全可以動用民間力量,鐵路、公路、海運和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才是基礎。現代戰爭打得是後勤,除了要有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外,交通運輸網路同樣至關重要,這兩方面都是中國大陸的強項。
2020-06-13 08:07:13
阿楨
中國外交部2020-06-19詳細介紹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來龍去脈

加勒萬河谷位於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中方一側。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此正常巡邏執勤。今年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修建道路、橋樑等設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議,但印方反而變本加厲越線滋事。5月6日淩晨,印軍乘夜色在加勒萬河谷越線構工設障,阻攔中方巡邏,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在中方要求下,印方同意並撤出越線人員,拆除越線設施。但6月15日晚,印方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相關新聞
2017中國試圖在洞朗修建公路,引發73天的邊界對峙,之後,印度在邊界修建設施。
加勒萬河谷衝突17印軍凍死,環時總編輯胡錫進:印救助能力嚴重落後,中方沒有公佈傷亡數字,是不想對比,從而刺激公眾情緒,這是北京的善意。(回應:據不可靠的消息來源,這夥印軍剛出營地就被我方的無人機發現了,然後面對夜視儀配發到單兵、身穿凱芙拉護具、手持狼牙棒的我軍,結果毫無懸念。)
印度網傳陸56士兵死亡名單 陸網大驚:這是挖了八寶山?(回應:印度人普遍有自卑感產生自大狂。)
印媒報導中國58人死亡(中國正副指揮官陣亡)79人失蹤,但實為印軍釋放的謠言。
中國空降兵遠端部署,99式坦克群出動,15式輕坦到達4700米高原實戰化演練.
77集團軍在高原腹地考核 武直對目標實施類比攻擊
印度人搶購"抵制中國"文化衫 一看產地"中國製造"
印度無力抵制陸貨 陸網友譏:我們只能抵制神油(回應:印度76%手機是大陸的四大品牌,蘋果及三星,很多印度人買不起。中國已成世界工廠,低價產品,是一般民眾的主要需求,世上窮人比較多,他們無所選擇。)
印度在中印和中巴邊境吃虧後2020-06-12又有5人被尼泊爾打死打傷
印軍士兵抱怨裝備差,肉搏戰失敗因對手狡猾,俄專家譏諷瞎找藉口
為什麼印軍體能差?除年齡外,還伙食保障差,訓練不足.
印軍高層召開會議,尼泊爾已收復大片失地,印巴交火愈發激烈
印度吞食領土之心不死自食惡果,遭遇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兩面夾擊.
尼泊爾一支精銳部隊迂回包抄,印軍後路被斷驚慌失措,15分鐘後潰不成軍
尼泊爾數萬大軍抵達前線,計畫建500個哨所,防備印軍偷襲
印度山地部隊兵力20萬世界第一,但分兵把守各個山口:兵少了不夠用.
2020-06-20 08:54:35
阿楨
中印邊境兩側軍力對比:印方"數量優勢"真的存在嗎? 2020-06-21 觀察者網

印度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經營許久,自認為有基建和兵力的優勢,因此在過去兩個月不斷前出騷擾,妄圖蠶食我實控線地區,甚至敢於主動出擊我實控區域。然而,20人死亡、近百人傷亡的慘敗證明,我軍在物質條件、官兵身體素質、組織度和軍用設備上均優於印軍,依然有能力掌握西部邊疆主動權。這是綜合國力的優勢。
  對於印軍的兵力,自2017年洞朗危機開始,就不斷有人在說什麼“印度18萬山地精銳部隊”,“印度有高原實戰經驗”,“印度有坦克步戰車兵器數量優勢”,我軍“地理條件差,前線缺乏屯兵設施”云云,渲染印軍在中印邊境有“兵力優勢”。
  印度35個步兵和裝甲師中,在印巴一線和喀什米爾地區部署了20個師。其絕大部分裝甲師和裝甲旅,約3000輛坦克,2500輛步戰部署在印巴西線和喀什米爾一線,對付巴基斯坦約2200輛坦克。
  而在整個中印邊境是以山地步兵為主共是13個師, 10個山地師、一個步兵師、2個裝甲旅、一個裝甲團,以及約20多個邊防部隊、步槍營、邊境員警等准軍事力量。兵力數量約為10萬乘坐卡車的摩托化步兵,3個坦克團177輛坦克和兩個機械化步兵營120輛步戰車,13個炮兵團700門以上榴彈炮、重型迫擊炮(其中72門為FH-77B,其餘為120迫擊炮或105榴彈炮)。其中,東線約為8萬步兵,無坦克裝甲車輛,西線為2萬步兵和坦克裝甲車輛。沒有陸航、遠端炮兵,缺少電子對抗力量。
  中印邊境線長,負責西段的是新疆軍區,東段是西藏軍區。新疆軍區應對印軍的部隊有兩個機步師又3個邊防團/營;西藏軍區則有8個邊防團和3個合成旅,其中一個是裝備了04A型步兵戰車、15式坦克的新銳合成旅。按照我機步某師裝備有93輛坦克和124輛步戰車/裝甲輸送車,合成某旅擁有112輛坦克和步戰車計算,我軍在一線約擁有267輛坦克,360輛步戰車/裝輸,同時邊防團高機動步兵營的步戰車和突擊炮未計入在內。我軍在一線部署的步兵數量少於印軍,西線和印軍大致相同,但前線哨所兵力相對較少。東線兵力約為印軍人數的一半以下,但是技術兵器,包括坦克、自行火炮(印軍沒有)、自行火箭炮多於印軍,且部分單位元的坦克、步戰車品質高於印軍。
2020-06-22 08:18:12
阿楨
儘管印度人多車少,在師旅級編制中還勉強能做到“對位”,但在師級以上,集團軍級支援單位的部署上,印軍有極大的劣勢。印軍摩步單位多,機械化程度低,且體系有缺失,缺少資訊化、陸航部隊和遠端打擊能力。而這些又恰恰是我軍的長處。我軍在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都擁有一整套集團軍級,甚至戰區級的情報支援/火力打擊體系。新疆和西藏加起來有兩個炮兵旅12個炮兵營,裝備了包括履帶和車載兩款155毫米自行火炮、300毫米遠端火箭炮,以及在國慶閱兵中最新展示的370毫米火箭炮(尚不清楚西藏軍區炮兵單位到沒到貨)。同時,兩個軍區還有陸航旅、特戰旅和電子對抗旅。這些都是印軍不具備的。
  除了兩個機械化步兵師以外,新疆軍區還有一支裝備有武裝直升機和運輸機的陸航某旅,一個具備豐富經驗的特戰某旅和一個裝備300毫米遠端火箭炮和05式自行火炮的炮兵旅。我軍在高原的戰略講究信火結合。也正是由於這些打擊力量的優勢,讓印軍在東西兩段都處於一個依託堅固據點的防守態勢,裝甲兵力僅僅作為防止我軍機動部隊擴大戰線的“救火軍”。
  印軍在西線沒有數量和體系上的優勢,而在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的東線,印度則面臨我高原資訊化重型合成旅“降維打擊”的風險。在2017年洞朗危機以後,我軍加快了西藏軍區炮兵、陸航、特戰和合成旅的換裝速度。在今年已經完成了西藏軍區某旅的15式坦克和紅箭-10等資訊化裝備換裝。印軍為了在戰術上堵住這個旅的突擊,往往要在預設作戰地域部署數個旅,以“天爐戰法”,堵住所有可能的突破口,防止 我機械化單位突入縱深圍殲前線印軍。
  由於該旅在“信火一體”為主的拔點作戰中已經“火力過剩”,甚至有富裕裝甲單位去支援“友軍單位”。就在近期央視放出的演習視頻中,這支重型合成旅還派出了一個合成營,支援地處林芝的某合成旅。
  林芝某旅傳統上是一個針對山地作戰的合成旅,裝備卡車炮、猛士車族和山貓,用於陡峭的山地環境下應對印度山地師。因為15式坦克機動性強,通過性強,整體重量輕,傳統上只有山貓上得去的地方,15式坦克也能上去,所以該旅在演習中進行了非常復古的步坦協同演練——雖然全球僅有中國一家能在海拔4000米的山地演練步坦協同。
  如果印軍從對巴基斯坦前線抽調單位,我軍也可以依託效率遠高於印度的鐵路、公路運輸網,向前線運送76、77集團軍,做到“一錘定音”。
2020-06-22 08:20:22
阿楨
我軍76集團軍目前有三個重型合成旅、兩個輕型旅和一個中型旅,投送到新疆軍區以後,可以徹底壓制印軍遠道而來的、缺乏資訊化火力體系的裝甲旅與機步旅。
  而在東線,我軍則可以將77集團軍成建制投送到邊境,實際上,早在2017年洞朗對峙時期,我77集團軍剛剛列裝的PLC181型自行火炮就已經投入對峙一線,接受實戰的檢驗了。此外,中部戰區的機動兵力,也可以隨時投入到高原作戰當中。
  可以說,印軍在我國東西兩線都沒有所謂的“兵力優勢”,要說優勢,目前印軍只有“前線人數優勢”,而我軍增援部隊依託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抵達前線後,印軍僅有的人數優勢也會喪失殆盡。這種軍力上的劣勢,也促成了6月19日以後印軍方面迅速和解降調。
  當然,以印軍的“下克上”的傳統,加上莫迪當局一貫的民族主義激進風格,這次衝突以後,印軍肯定會繼續在中印邊境製造緊張局勢。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6-21/doc-iirczymk8185927.shtml

陸挖土機進爭議邊界 印度軍機升空戰巡 2020/06/21 中時

據《每日郵報》等媒體20日報導,中方動用推土機,似乎是要攔河築壩。雖然中印雙方政府都表示,將透過和談解決爭議,但衛星影像卻顯示,兩國都大幅向邊境增兵。印度方面大約有30-40輛軍車,而解放軍則遠超過100輛。
儘管印度空軍發言人南迪拒絕證實,但消息已傳出,空軍將蘇-30MKI,幻象2000和美洲豹(Jaguar)戰機調到最前線,以隨時執行緊急任務。此外,為了空中支援東拉達克的陸軍,也在附近部署了阿帕契攻擊直昇機。
而解放軍在當地則部署了殲-10,殲-11和蘇-27戰機。中方最近舉行了旨在摧毀高海拔山區敵方要塞的實戰演習,並動用了新裝備的15式坦克、紅箭-10反坦克飛彈、11式火箭炮,還有07A型自行火炮等。
從衛星圖像看來,中方似乎正在加勒萬河谷造路,並可能在攔河築壩。印度才剛在加勒萬河谷上建成戰略橋梁,讓部隊能「快速動員」。然而,中方將河流改道,很可能讓印度白費工夫。
2020-06-22 08:21:02
阿楨
改變現狀 印度和陸拚了 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 2020/07/31 中時

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和《南華早報》2020/07/30,印度在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這可能改變3,488公里「實際控制線」(LAC)的現狀,並使印度已吃緊的軍費更拮据。
雖然印度是全球第3大軍費支出國,但三軍裝備的卻大都是過時的武器,軍費中約有60%都用在支付130萬印軍的薪資,剩下來的則用來付以往的軍購費用。
  回應
印度人一貫的做法,虛張聲勢,自吹自擂。中印邊界那鬼地方,印度擺了大量的兵力,純屬人海戰術。後勤補給困難,武器萬國牌,本來彈藥儲備就只有幾個星期的,到時候還得進口。臨時抱佛腳,緊急進口俄國法國武器,剛來了五架法國狂風,就號稱是Game Changer,說連大陸的殲20都遠遠不如。真打起來,這幾萬人都會被包餃子了。反觀中國大陸,基礎設施勝過印度,多層防禦支援體系。武器遠勝印度。解放軍靠的是機動性,後勤優良,武器的全面性遠超印度:火力的射程、精確度、多層次的情報支援。後面依託的是中國完整先進的國防工業和龐大的經濟力。

外媒:印度陣風對巴軍威脅極大 梟龍最容易受攻擊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歐洲時報》報導,最近抵達的法國“陣風”戰鬥機給印度空軍的實力帶來了巨大提升。該機裝有超視距的“流星”空對空導彈,號稱是亞洲最強大的戰機。流星射程為120公里,優於巴基斯坦的F-16戰機AIM-120C-5的100公里。
  回應
梟龍3相控雷達加PL-15,陣風未必是它的對手!
陣風的全球銷量,客戶們是在用腳來投票的呀!別說什麼梟龍,殲十還沒人買之類的話,中國戰機外銷是牽扯到購買國與某些大國之間的政治關係的。

印度買的法國陣風為何出口情況不佳 美媒:質次價高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美國防務媒體《軍事觀察》網站報導,由於陣風體積小,並且許多技術都受到限制,不僅在技術上落後F-35一代,而且價格還更高,每架售價2.4-2.6億美元,這導致了出口不佳。
2020-08-01 08:19:48
阿楨
印度軍隊野戰防空實力如何:裝備十分落後戰力低下 2020/07/31 兵工科技

  印度陸軍防空兵團擁有3個獨立防空旅,45個防空團,裝備有薩姆-6、薩姆-7、薩姆-8、薩姆-13、伊格拉及山貓等型防空導彈和L-70、ZU-23-2及ZU-23-4等型高炮。從規模數量來看,編制規模很大,但從裝備來說,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及以前的老式裝備唱主角,性能都比較落後,且欠缺類似“道爾”的中低空自行式防空導彈系統。
  印度防空另一勁旅——印度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共裝備有25個S-125防空導彈中隊、6個薩姆-8 9K33中隊、與以色列合作開發的巴拉克-8阿卡什中隊及1個SPYDER獨立分隊。
  與遲遲難以大規模列裝的巴拉克-8一樣,SPYDER的問題也是裝備太少只1個中隊,技術能力再突出,也難以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7-31/doc-iivhuipn6070328.shtml

外媒:美軍顧忌中國反導系統 特別提到HQ-19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陸軍識別》網站報導,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20年7月28日發佈的報告,俄中正在發展能力越來越強、數量越來越多的導彈防禦系統,並在與美國競爭時將這些反導系統納入其防禦戰略。
  HQ-19是HQ-9的升級版,HQ-9是一種中遠端、主動雷達制導地空導彈。HQ-19能夠在低地球軌道的低端對抗彈道導彈和衛星(ASAT),這相當於美國的“薩德”系統,可以攔截射程在約1000至30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有能力對抗射程在30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
2020-08-01 08:21:36
阿楨
印中邊境兩個半月之後(2020/09/01)二度衝突,印軍「藏族流亡戰士」陣亡

印中1日分別證實,短暫在喜馬拉雅邊境達成降溫共識的印度軍隊與中國解放軍,29日深夜與31日再度於拉達克主權爭議區的「班公錯」南側高地大打出手。西藏流亡議會方面卻證實印軍方面確有傷亡,因為在29日的班公錯衝突中,「印軍的『特別邊境部隊』(SFF)裡,至少有一名流亡從軍的『藏族戰士』不幸陣亡!」印度軍方也透過網軍放出了一系列「特別邊境部隊對著班公錯的大地...揮舞著『雪山獅子旗』」的影片。
整合印媒、與國際外媒的消息, 8月29日夜間至30日清晨,一批印軍的「特別邊境部隊」(SFF)大舉開進班公錯南岸高地——中方指控這是印度軍隊侵略在先,因此才會出動部隊與之衝突;但印方說法則是收到(楨:?)中國解放軍「異常進入」的情報,因此才會出動插旗、威嚇解放軍的進逼對峙。
「雪山獅子旗」是目前西藏流亡政府的旗幟,本回擔當印軍箭頭的「特別邊境部隊」,其實就是印度招募藏族流亡青年從軍的「獨立兵團」,是一支地位特別、由印度內閣秘書處情報單位直轄的「外籍兵團」。
這批以藏人為招募主力的特殊部隊,不僅被印軍用於防衛中國,與巴基斯坦作戰、國內反恐與鎮壓,也都有SFF的身影——像是1971年印巴戰爭、1984年印度鎮壓旁遮普錫克教分離主義者的「藍星行動」、1999年印巴邊界的「卡吉爾衝突」...都是SFF曾經參戰過的戰鬥任務。
  回應
達賴喇嘛的哥哥嘉樂頓珠書中寫過我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與CIA合作訓練藏族武裝遊擊隊。由此可知這些藏族流亡戰士的來歷與背後的指使單位就是美國的CIA。
藏人是悲歌,台人呢?
2020-09-03 08:03:11
阿楨
印度用陣風威脅中國?外媒:威脅巴基斯坦都要等幾年

  2020-09-10,印購首批5架法國“陣風”戰機正式服役,到2022年全部36架90將接收完畢。即使全部36架都加入了印度空軍,印仍能無法對抗中巴空中力量。中已成世界第三大空軍,而巴有有870架飛機,75架F-16,JF-17已超100架裝備中製PL-15空空導彈射程200公里,要比“流星 150公里遠得多。“陣風”想達完全作戰能力,至少還要等兩年。
  相關新聞
美媒評印度陣風服役:價格比F35還貴 性能不如殲16
中印邊境衝突 拉達克的解放軍一個集團軍 150架戰機 防空導彈和火箭軍各就各位!
密集火力打擊!解放軍在西藏高原多兵種聯合演練
環球時報:落實中印五點共識,新德里需有誠意
中國軍隊已向印移交此前“失蹤”的5名裝扮成獵人的印方情報人員
環球時報:印軍沒能占到一分便宜,解放軍取得中印邊境對峙優勢

海軍力量PK 美媒:大陸四大優勢輾壓印度 2020/09/11 中時

據美國《海軍技術》網站9月9日指出中印四大懸殊差距:
1.兵員,印度海軍67,000名現役人員,中國海軍235,000人
2.潛艇,中國擁有70多艘潛艇,印度僅約20艘潛艇。
3.航空母艦,中國航母艦載機更多。中國目前有兩艘航母,而印度只有一艘。
4.海軍航空兵,中國海航有殲-10、殲-11戰鬥機,而印度僅有16架米格-29K。
2020-09-13 09:18:59
阿楨
印軍伙食差 帳篷「中國製造」 陸網:快回家少受罪 2020/09/21 中時

中印邊境部隊近日再度啟動軍方會談,但隨著冬季漸近,雙方在邊境的大量駐軍開始面臨部隊過冬與後勤補給問題。大陸網上流傳一組中印邊境部隊伙食的比較圖片,其差距之大令人咋舌。網路流傳的訊息還指出,印軍向歐洲企業採購的保暖帳蓬竟也是「中國製造」,讓印軍為之氣結。網民對印方喊話稱,這樣的後勤能力要如何過冬?不如早點回家少受罪。

印媒談抵制中國貨太難:繞屋走一圈,都是中國造

近一段時間,印度多地蔓延著一股“抵制中國製造”的情緒,並呼籲使用印度製造的產品以減少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然而,印媒2020/09/21指出,抵制中國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印度多名商人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中國貨已經進入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停止進口恐將導致印度市場癱瘓。
  據《印度斯坦時報》21日報導,在印度最大的燈飾批發市場巴吉拉特宮,一樓的商店店主瑪律霍特拉表示,在自己的店鋪中,幾乎所有的燈都是從“中國燈飾之都”古鎮鎮進口的——它們更精緻、更便宜。“中國的古鎮擁有成千上萬的燈飾製造工廠,而印度的小製造商在品質、品種和成本上都無法與之匹敵。”
  除了燈飾,中國在印度家庭用品市場的主導地位也在距離巴吉拉特宮3公里的Sadar集市有所體現。該集市的交易商協會主席亞達夫表示,市場上銷售的70%商品來自中國。在這個迷宮般狹窄的集市裡,數以萬計的商店出售著掛鐘、化妝品、玩具、塑膠製品、人造珠寶、食品切割器、咖啡機、攪拌機、吹風機等等日用品。亞達夫說:“只要你說得出來的我們都賣。但說實話,大部分都來自中國。交易商們沒有選擇,因為印度製造商無法滿足需求。”
  回應
印度人只要去廟裡拜拜濕婆大神,要什麼沒有?樹上摘點果子,吃飽了河邊拉個屎說不定還能抓個小姑娘解決生理問題。工業化這種東西耗體力,費腦子的活留給中國人幹吧。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要什麼燈具?有沒有杯具來一打,這茶棒極了。
印度需要學習甘地,過最簡樸的生活,裸體加手抓咖喱。
實在餓的受不了再練一個瑜伽,耐饑最佳應對之策。
2020-09-22 08:52:03
阿楨
港媒:印度已被中國拖進戰略競爭 代價十分高昂

  香港《亞洲時報》2020-11-20稱,印度被中國拖進了代價高昂的戰略競爭,印度浪費了大量本可用於其他地方的資源。
  北京不再將印度視為當下競爭對手,因為印度的經濟和軍事能力遠遠落後於中國。但是北京認為印度可能是未來的競爭對手。根據各種國際組織的預測,到2050年或以後,中國的競爭對手將不再是美國,而是印度。因此,中國它想為印度作為未來競爭對手的發展製造障礙:
  首先,中國希望驅動印度進入代價高昂的戰略競爭。例如,中國不停地將自建航母投入現役,而印度則需外購。美國一艘福特級航母約130億美元,印度國防預算年年為736.5億。中國還將測試各種射程的導彈,迫使印度購買防禦系統來應對。
  其次,中國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軍隊後,印度將大大增加其國防開支。
  第三,為使印度海陸空軍現代化,新德里將浪費大量資源。由於印度的民族主義,將使印度政府將稀缺的財政資源用於不合理的專案,例如在喜馬拉雅山區修建道路或機場,或購買航母。
  第四,由於上述三個因素,印度必須將重點放在邊境的保護上,而不是將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和減少貧困放在首位。
  如果印度犯了這樣的錯誤,那麼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無可爭議的經濟和軍事強國。印度參加了最近舉行的四方演習,退出RCEP,就像中國期望的那樣。
  回應
 標題有問題。中國早在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表示,絕不搞侵略擴張稱霸,從沒有拖印度進入什麼戰略競爭。
 但印度事實上已被拖進戰略競爭了。
2020-11-25 09:12:20
阿楨
阿根廷空軍再次盯上梟龍戰機:將實現前所未有的飛躍 2020-12-02 新浪軍事

  10月底韓國航太(KAI)致函阿駐韓大使,稱由於6個英國製造的關鍵元件無法獲得英國政府頒發的出口許可,FA-50暫無法出口阿根廷。
  近日阿空軍參謀長,稱西方飛機製造商很容易屈服於英國的壓力,阿經濟無法負擔像F-16和JAS-39這樣的昂貴系統。阿已將JF-17“梟龍”Block 3列入選擇,阿一個特別委員會已經於2017年參觀了該機。
  梟龍Block 3作為JF-17的最新改型,具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電子戰系統、座艙大屏顯示器、飛行員頭盔顯示器、全數位化電傳飛控等先進特性,在超視距空戰性能上將不輸于英國空軍部署在馬島的颱風戰鬥機。
  回應
阿根廷名義上有40多億美元一年國防預算,實際沒外匯。也只有中國可以接受牛肉/大豆/豬肉來交換
  相關新聞
韓國K2坦克心臟病復發

韓媒報導,韓國國防計畫採購局(DAPA)2020-11-25決定,第三批K2坦克採購德國RENK公司製造的變速箱。這項決定給韓國歷時15年的坦克動力包自研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也難免會影響K2坦克的出口之路。
  回應
韓國K2除殼子,有幾個系統,是自己研發的?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系,生產一流的武器裝備,不現實!
2020-12-03 10:13:23
阿楨
印軍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的士兵 比戰死的還要多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日前,由印度聯合服務機構(USI)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擁有超130萬兵力的印度軍隊中,超過一半的人“似乎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報告指出,印軍每年因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在對抗敵人時戰死的還要多。自2010年以來,印軍內部所發生的各職級層面的自殺或“自相殘殺”事件已超過1100起。
  研究總結發現,在印軍內部,軍官們面對的壓力主要是“領導能力不足、負擔過重、資源缺乏、秩序混亂、職位晉升不夠公正透明、住宿條件差和請假不易”;而對於一些基層的印軍士兵來說,壓力則主要包括“延遲或被拒絕休假、長期的戰鬥、家庭問題、被上級羞辱、缺乏尊嚴、對手機使用的不合理限制、伙食差、缺乏娛樂,以及與同事間的衝突等等”。此外,還有許多印度士兵和軍官受到高血壓、心臟病和精神疾病的困擾。
  相關新聞
印媒:印軍經費面臨巨大困境 與中國對峙代價高昂
印媒:印度軍費將削減30% 淪落到要靠租賃武器作戰
  回應
與中巴兩線作戰,印度空軍將需要全部42個飛行中隊…開玩笑吧,42個中隊怎夠印度人摔..
2021-01-14 09:04:19
阿楨
不丹與中國簽署邊界談判備忘錄

  中國與不丹2021-10-14日簽署《關於加快中不邊界談判路線圖的諒解備忘錄》。
  印媒在報導上述消息時,幾乎都提到了2017年中印持續70多天的洞朗對峙。讓印媒大失所望的是,不丹外相對記者只是表示“希望洞朗的對峙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
  有網友吐槽“印度只能對這份諒解備忘錄發出微妙的警告!”
  “不丹已經理解並開始在沒有與印度協調的情況下自己做出決定。”

環時社評:只要印度不作梗,中國不丹應能談成

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國土面積3.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80萬,處在中國和印度中間。不丹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的任何一個均無外交關係,原因是印度對不丹長期施行全面控制和影響,限制了不丹對外發展關係。
印度是南亞最大最強國家,但它對不丹的舊式控制應當結束了,它對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施加超正常影響的欲望也應克制。印度應當超越狹隘的地緣政治思維來看待那些國家與中國加強經濟等各種聯繫,不要放縱中國在“包圍印度”的想像和敏感。當今世界哪有那麼多包圍,中國與那些國家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搞軍事同盟,也沒有其他針對印度的特別合作。印度立志於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為此它首先需要心大一些,不要神經兮兮的。
中不看來早晚要談成邊界協議,也會最終走向建交,這是兩個鄰國應有的相互關係進展,如果這一切都中途停頓了,甚至擱淺了,那麼人們都會想:是不是印度又給不丹施壓了,給它的主權上鎖了?我們不希望印度以地區霸權的形象繼續面對國際社會,它應當是真正開放的,自尊並且尊重鄰居和夥伴的。
2021-10-16 08:31:44
阿楨
美國《外交》雜誌:印度七宗罪! 2021-11-13 1

 舊症新疾,可以粗略歸納成印度的“七宗罪”。
 支持恐怖主義
今年8月,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三輛載著中國工人的班車遭俾路支解放軍自殺性炸彈襲擊。2020年6月,證券交易所遭4名俾路支恐襲,該交易所40%的股權歸中國的3家公司所有。2018年11月,卡拉奇市的中國領事館遇襲。俾路支解放軍,已經被至少28個國家列為恐怖組織,它受到印度或明或暗的支持與贊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宗教迫害
今年8月,一名穆斯林男子遭受幾個印度教暴徒的拳打腳踢,旁邊是他受驚的女兒,痛哭流涕懇求暴徒住手。3月,一名進入印度教寺廟喝水的14歲穆斯林男孩遭到毆打。6月,一名小販因在印度教地區賣水果而被打。對穆斯林的暴力是猖獗、普遍,也被大多數印度教徒接受。
 種族歧視
極端印度教民族主義分子還炮製了一長串煽動“伊斯蘭恐懼症”的話語:“土地聖戰”“人口聖戰”“經濟聖戰”“歷史聖戰”“子宮聖戰”“愛情聖戰”……所有這些,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極盡所能打壓印度14%人口的穆斯林。
 種族歧視
印度29個州中至少有6個州已經出臺法律,禁止通婚去年,印度記錄了3000多起與榮譽、愛情或非法關係有關的謀殺案。
 人權打壓
2019年報告了3.2萬多起涉嫌強姦婦女的案件,真實數字還要高得多,因為許多受害人出於恐懼和羞恥而沒有報告。
 抗疫失敗
印度曾佔全球新增感染的46%去世的25%,儘管國際社會説明陸續抵達,但情況依舊嚴峻:缺床位,缺氧氣,缺搶救設備。
 貧富分化
印度1%最富人擁有全國財富一半以上。而全國一半以上窮人,僅4%。赤貧人口約占全國20%以上。一邊是印度某些療水準在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但另一邊卻是醫院人力、設備和藥物嚴重不足,農村人口根本看不起病。
 治理失靈
在宗教迫害、種族歧視、人權打壓以及貧富分化等種種現實問題下,印度政府“治理失靈”問題已經顯而易見。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ZIQkHXVvp
2021-11-17 07:14:20
阿楨
習近平為什麼不出席印度G20?

中國外交部2023年9月4日宣佈國務院總理李強將於9月9日至10日出席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
近年來G20會議機制已經陷入僵化,成員利益分化、作用弱化、議題泛化非常突出。中國不會在沒有進展的方向投入更多外交精力。

習近平已無必要出席本次G20峰會

2023年南非金磚峰會擴容成員後,足以與G7分庭抗禮,未來將以金磚會取代G20。相對於美中關係的停滯,美印關係卻是快速增溫。集中力量於「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相關新聞
李強抵印尼東協峰會試乘雅萬高鐵. 李強::反對集團對抗和「新冷戰」 合作牢不可破 東協對南海議題態度軟弱. 李強與岸田文雄與為核污水互嗆(回應:中國有骨氣說NO!)
習首缺席G20峰會 美媒CNN意在重塑全球治理體系 冷落美印主導的峰會
陸智庫批印度 挾帶私利辦G20: 印度三月於阿魯納查省(中國藏南)主辦G20邊會;五月在克什米爾舉辦G20觀光會議。
G20習近平缺席 拜登藉機宣佈美版一帶一路(回應:到處罵一帶一路,經典的美式雙標。 美國沒錢沒人才沒技術,基建能力那來?中國公司來建設保證成本最低。 拜登對外援助跳票的記錄是不忍卒睹:拜登攜G7推6000億美元全球基建計畫!)
普京預計10月訪華出席“一帶一路”論壇
習缺席G20 星學者向紐時彭博表示:皇帝心態作祟--自由時報(回應:李家坡才是皇帝世傳的獨裁專制國家吧。)
G20都不去了,誰說習一定去美國 APEC (回應:敗燈不過是想在見習時,發表一些強硬言論,做內銷救選情) 美國禁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APEC,習拜甭談了?
烏砲轟:印度G20領袖宣言避提「俄羅斯侵略」
巴西總統盧拉:如果普京2-24年來巴西參加G20峰會,我們不會逮捕他
烏軍貪汙,24徵兵官員被炒,國防部長遭開除:能逃就逃!烏男不惜代價為躲徵兵,軍官倒賣武器庫裝備賺外快,伙食費虛報翻倍,高價買冬外套錯買夏衣.
印度不叫India了?改名Bharat婆羅多!
中國偷偷在中印邊界搞這舉動 11處工程「轉入地下」 Newtalk頭殼新聞(回應:自己的領土做軍事攻事有何不是? 頭殼壞! 記者弱智?軍事設施不隱蔽,難道要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等著被轟炸?)
中國公佈標準地圖納入「台.中印邊界.南海」惹議(回應:印日…一樣納入地圖。)
2023-09-11 08:40:03
阿楨
環球時報社評:戴著這頂帽子的印度真的很難看2023-10-11

印度2023-10-10逮捕中國智慧手機vivo的4名高管,vivo回應:vivo在印度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將採取所有可行的法律措施進行應對。”
印度戴了那麼多年“外資墳場”的帽子,它自己大概都戴習慣了不想摘了。但這對印度真不是好事,也真的很醜。
顯而易見的是,自2020年6月中印發生邊境衝突至今,印度當局對中國企業發難的次數明顯增多,中國智慧手機企業更是成為重災區。從發出指控恐嚇,突擊搜查辦公室,凍結資金,再到現在的抓人,印方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打擊行動在逐步升級。吃相越來越難看,與印度很在意的大國地位和形象是非常不相稱的。
印度法律法規像迷宮一樣錯綜複雜,往往導致普遍性違法和選擇性執法。這為印度當局勒索外國企業提供了便利。但印度這幾年對中企指控,幾乎都查無實據。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回顧外企在印史,確實是一部血淚史。從2014到2021年,共有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子公司,在印度註冊的跨國公司從2014年的216家下降到了2021年的63家。實際數量恐怕還不止。包括美國福特和通用汽車、德國大眾等選擇退出印度市場。印度的營商環境惡劣且多變,是幾乎所有在印外國企業的一大共識。
人們已經總結出了印度的套路,先給外資一些甜頭或者美好的許諾,誘使外企向印度投資。等到外企在印取得了一定效益,印度當局就通過各種方式來對外企進行勒索,我們奉勸印度,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莫迪政府上臺後,曾雄心勃勃地推出“印度製造”計畫,立志要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這兩年美對中企的打壓和遏制,加上美西方輿論對“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的鼓噪,讓一些印度人有點飄了。實際上,印度離實現這一雄心還差得遠。可以肯定的是,印度不可能通過打擊中國智慧手機企業,從而把印度本土的手機產業扶持起來。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只有在充分競爭中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離開了中國產業鏈的支援,印度智慧手機很難做大,印度製造業發展也會受阻。
  相關新聞資料
印度被退100萬部蘋果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j0IuOIvo8w
2023-10-12 09:33: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