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芳的《中亞戰略格局和中國安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是由她2002年國防大學戰略學博士論文,增修之作,雖無啥創見,但由下目錄可也看出平實而完整,還合胡主席的和諧外交基調。
第一部分 中亞在國際戰略格局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中亞地緣政治地位…………………………
一、中亞地緣政治環境變遷…………………………
二、中亞新的地緣政治環境…………………………
三、阿富汗與中亞地緣政治環境……………………
第二章 中亞能源的戰略價值…………………………
一、中亞能源及環裏海經濟圈………………………
二、中亞能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地位……………
三、裏海能源的分割與中亞地區的安全和發展……
第三章 中亞民族矛盾和伊斯蘭複興運動……………
一、中亞民族宗教問題的曆史軌迹…………………
二、中亞民族主義的反饋與伊斯蘭複興運動的回應
三、中亞三股勢力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部分 各大戰略力量在中亞的角逐
第四章 美國的中亞戰略……………………………
一、中亞在美國歐亞戰略中的地位…………………
二、美國的中亞戰略目標……………………………
二、阿富汗戰爭後美國大舉進入中亞………………
第五章 俄羅斯的中亞戰略構想……………………
一、俄羅斯對中亞國家的最初定位…………………
二、俄羅斯對小亞戰略構想…………………………
二、阿富汗戰爭後俄羅斯對中亞政策變化…………
第六章 歐亞大陸主要國家對中亞的戰略意圖………
一、歐洲國家對中亞的戰略意圖及其目標…………
二、伊斯蘭大國對中亞的戰略謀劃…………………
三、業洲日、韓、印等國中亞政策述評……………
第七章 主要戰略力量在中亞的角逐………………
一、美俄在中亞的戰略角逐…………………………
二、主要戰略力量在中亞的分化與組合…………
第三部分 中亞國家的戰略選擇
第八章 中亞國家的戰略定位…………………………
中亞五國
“中亞”一詞所指的範圍,學者們曆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初的規定,中亞的範圍西起裏海,東到大興安嶺;北自阿爾泰山、薩彥嶺,南至喜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屬于中亞地區的國家有7個,即:阿富汗(北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國、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蘇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蘇聯解體後,關于“中亞”所指的範圍仍引起廣泛爭論。一些學者提出將中亞地區分爲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
廣義的中亞是“東到蒙古國東境和內蒙古東部;南始伊朗和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肅河西走廊等中國西北地區;西起裏海,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北達西伯利亞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一帶。”
狹義的中亞以阿姆河和錫爾河西河流域爲中心,蘇聯解體後,這一區域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政權已形成一個比較共同的政治文化區域,因而,狹義中亞一般來說是指中亞五國。
對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範圍的界定既反映出曆史上各個時期、各種不同的民族在該地區活動的範圍,也反映出今天這裏出現的新的政治格局。
中亞五國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在民族分布上,中亞有著明顯的“巴爾幹化”色彩。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民族居住在這裏,錯綜複雜、彼此滲透,沖突與融合並舉,合作和危機同在。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775.html
中 俄 共 謀 中 亞 戰 略 新 格 局
7月1日下午3時零5分左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
邊境問題解決
中俄兩國出於戰略考慮,曾有過一段為時不短的分分合合,甚至還兵戎相見。從中國來說,北方的龐大鄰居曾經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近當代史進程;從俄方來說,特別是在前蘇聯時代,與中國的關係也曾極大地影響了其國際戰略選擇。
今年6月2日,中俄外交部長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偏遠的俄遠東城市互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批准書,這一舉動標誌著兩國徹底解決了所有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這場經歷了40多年的漫長談判和曲折,最終塵埃落定,中俄之間長達4300公里邊界線的走向全部確定。
在訪問前夕,胡錦濤接受採訪時說:10多年來,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國建立起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雙方政治互信不斷加深,經貿、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和擴大,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相互支持,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俄關係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政治層面不存問題,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近年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取得新成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在經貿領域,中俄貿易額已連續六年保持高速增長。去年10月,兩國元首共同批准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對兩國各領域的合作作出總體規劃,提出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600~800億美元、2020年前中方向俄羅斯投資120億美元等重要目標。在這次訪問中,胡錦濤就落實上述綱要、加強雙方經貿合作同普京總統進一步交換了意見,共同探討優化貿易結構、擴大項目投資、推動大項目合作、促進高技術領域合作、規範貿易秩序的有效途徑。
中俄簽署了能源、金融、電力等領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正如,俄駐華臨時代辦貢恰羅夫所說,俄中雙方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政治層面不存在任何問題,目前兩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進一步挖掘經貿合作的巨大潛力。
此外,一直紛紛擾擾的中俄石油管道問題,似乎開始了 "起航"。
由於個別國家的插手,在輸華石油管道上,俄方就曾幾經反覆。 "安大線" 和 "安納線" 的舉棋不定,不但對中國的能源引進不利,對俄方所急需的資金引進也起了反作用。我們可以看到,在中俄邊界問題明朗化的同時,俄方對輸華石油管道的態度也開始明朗。
據透露,此次峰會極可能簽署了建設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通向中國支線的文件。日前俄羅斯遠東管道因環保人士擔心可能破壞貝加爾湖生態而被叫停的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不會影響主體管道以及中國支線的修建。
上合組織新增三個觀察員
訪俄行程結束後,胡錦濤又參加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會議期間,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被正式接納為上合組織觀察員。三個亞洲國家的加入將使該組織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
由於伊朗的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匯聚了中國、印度這樣的能源消費大國和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這樣的能源生產大國,很顯然,上海合作組織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將得到增強。
冷戰結束後,美國制定了新的全球戰略,就是不容許出現任何能挑戰美國的國家、國家集團和勢力,建立美國領導的單極世界,並把中亞看成是實現其新全球戰略的中心環節。
因此,美國急欲在歐盟尚未強大、俄羅斯尚未復興、中國尚未崛起之前控制從西亞經中亞到東亞的廣大弧形地帶,以反恐為名駐軍中亞後又試圖通過“顏色革命”在中亞推銷美式自由民主。
伊朗申請成為觀察員,表明伊朗在受到歐美逼迫的情況下,積極探索與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合作,藉以牽制美國。這點,因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
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的範圍內似乎應該更進一步推動經濟合作,從根本上綁定這些國家。而伊朗的加入,則是美國戰略受到牽制的要素,我們當然不可放過!
聯合軍演共防顏色革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俄雙方都面臨著美國在亞洲咄咄逼人的軍事壓力。尤其是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美國對其全球軍事戰略作了相應調整,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大亞太地區軍事干預能力方面,北約的東擴和美日安保條約的強化使中俄在亞洲的戰略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兩國領導人都清醒地認識到,加強雙邊睦鄰友好和戰略合作關係,增強共同的安全防禦力量,已經成為兩國最好的選擇。
即將在中國境內舉行的代號 "友誼-2005" 中俄聯合軍事演習是中俄(蘇)建交55年來的第一次雙邊軍事演習,標誌著兩國新型軍事互信合作關係達到了40年來的新高點。中國北海艦隊與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將成為這次演習主力。俄太平洋艦隊司令費奧多羅夫透露,俄方參演兵力約3000人,包括最精銳的第76空降師、第55海軍陸戰隊,蘇-27戰機,以及長程轟炸機圖-160、圖-95及圖-22。中國方面則派出5000兵力。
有消息說,俄方將在此次軍演中展示更為先進的武器,而展示先進軍事技術,常常是武器出口進一步放寬的先兆。此外,據報道,聯合軍演的任務從 "反恐" 擴大到了 "登陸" ,結合現在的亞太局勢,這一舉動顯然意味深長。
俄方面臨著周邊環境逆轉的挑戰,這與個別國家欲在中國周邊 "佈局" 、 "鉗制" 中國不無相似之處。兩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使兩國找到了新的利益交匯點,這交匯點又轉化成兩國合作的動力。
http://info.hktdc.com/report/top/top_050704.htm
另參本館<上海合作組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034729/20080903062443/
中國與中亞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1068393/20071230055346
中亞五國
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阿塞拜疆隔裏海相望。五國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裏,1995年總人口約5400萬。各共和國面積、人口具體情況如下:
1995年中亞五國面積人口
面積(萬平方公裏) 人口(萬人)
哈薩克斯坦 271.73 1654.4
烏茲別克斯坦 44.74 2300.7
吉爾吉斯斯坦 19.85 454.5
土庫曼斯坦 48.81 456.7
塔吉克斯坦 14.31 588.4
其中哈薩克斯坦領土遼闊,是其它四個共和國總面積的兩倍,另外,它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而烏茲別克斯坦領土雖然僅爲哈薩克斯坦的1/6,但人口卻比它多出近四成。現就中亞五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簡史概述如下。
自然地理
關于“中亞”這一地理概念在學者中認識並不統一。在西文中有Central Asia(中亞),Inner Asia(內亞),Haute Asia(亞洲腹地)等,在俄語中有Средняя Азия (中亞)和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中央亞細亞)。蘇聯學者所謂的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般指的是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即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國及哈薩克斯坦南部,因此中亞五國又常常被稱作“中亞和哈薩克斯坦”。中亞五國的東部以西天山的南脈爲界,南部以科畢達山脈和阿姆河的中遊及其上源噴赤河爲界,與中亞的自然地理界線並不吻合,這是上個世紀沙俄征服中亞和蠶食我國西部領土的結果。它的北部已越過哈薩克草原,深入到西西伯利亞南緣的額爾齊斯河流域,也是不與那裏的自然地理界線吻合。唯有它的西界是天然界線,那裏是裏海的東岸,海岸線蜿蜒,形成一些半島、島嶼和沖積的沙嘴。在自然地理風貌上它大致爲南部的荒漠、綠洲和山區與北部的草原、平原和丘陵,其界線大體在伊犁河、錫爾河的北岸到裏海一線。
一、地形和地貌
總體上呈現東南高、西北低。在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西部天山地區山勢陡峭,海拔在4000-5000米,其中海拔7495米的共産主義峰和7134米的列寧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峰。在哈薩克斯坦西部裏海附近卡拉吉耶窪地發現有前蘇聯陸上低于海平面132米的最低點。在這東西之間廣闊地區,荒漠、綠洲在海拔200-400米之間,丘陵、草原在海拔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山區在海拔1000米左右。中亞地區綿亙著溫帶最壯觀的山地,冰川超過4000條,總面積達11000平方公裏,其中最大的費德欽科冰川長71公裏,它包括33條支流、面積達900平方公裏,而山腳下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幹旱炎熱的荒漠,荒漠的水平線在彌漫如煙的粉塵黃土中漸趨消失。崇山環抱的山谷盆地和撒在廣袤荒漠中的綠洲是中亞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滋養著這一方農人,而遼闊的北部草原和山坡草地馳騁著一個個馬背上的民族。
二、山脈和山谷盆地
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帕米爾號稱“世界屋脊”,無疑是中亞的制高點。它的東部占優勢的是剝蝕高原和壟崗地形,這裏的山脈相對高度不大,徐緩地向絕對高度3500-4000米的山間谷地傾斜。它的西部占優勢的是切割劇烈的高山地形、狹窄而幽深的峽谷。帕米爾高原北緣是兩座平行的高山──阿賴山脈和外阿賴山脈,由西向東傾斜。阿賴山在5301米的伊格拉峰附近又分成平行的三支山脈──突厥斯坦山、澤拉夫尚山和吉薩爾山,繼續向西傾斜而最終消失在撒馬爾罕綠洲附近的荒漠。由阿賴山向東北方向延伸是巍峨的天山山脈,西部天山的主峰在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海拔6995米的汗騰格裏峰。由汗騰格裏峰往西又有兩支平行的天山支脈──昆格阿拉套-吉爾吉斯山和捷爾斯克依阿拉套山,環抱著高山湖泊──伊塞克湖。在天山隘口中國通往吉爾吉斯斯坦口岸吐爾尕特附近,又有一支脈費爾幹納山往西北延伸再轉西南恰特卡爾-庫拉明山,圈出中亞最著名的盆地──費爾幹納。費爾幹納盆地東西長300公裏,南北最寬150公裏,形如一只巨大的橢圓形碟子,緩緩地由西向東傾斜。哈薩克斯坦東部邊緣地區有幾組平行山脈:阿爾泰山、塔爾巴哈臺山、阿拉套山,在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聯邦交界線上的別盧哈峰海拔也達4506米。在中亞的西南緣土庫曼斯坦的科佩特山是由帕米爾向東南延伸出的興都庫什山的余脈,其高峰卡拉古拉峰僅有1977米。哈薩克斯坦西部還有幾座山,但與東部的高山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三、河流和湖泊
作爲自然地理的中亞來說,它的所有河流都沒有通向大洋的出口,河水除了被引走用于灌溉外,或者消失于荒漠,或者注入于內陸湖泊。錫爾河是流經中亞的最長的河流,全長3019公裏(含上遊納倫河),發源于天山山區西部。它所灌溉的費爾幹納和塔什幹綠洲,是中亞最重要的經濟區。千百年來勤勞的中亞各族人民充分利用了錫爾河及其支流的水,創造出費爾幹納綠洲繁榮富庶的景觀:枝繁葉茂的果園、碧綠的田野和銀練似的渠道。阿姆河全長2394公裏(含上遊噴赤河),是中亞水量最充沛的大河,發源于帕米爾山區,落差大,擁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其上遊建成最大的努列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270萬千瓦。錫爾河、阿姆河這兩條大河最終注入中亞最大的湖泊──鹹海。鹹海面積約6.4萬平方公裏,按面積來說,它是世界第四大湖,但由于過度濫用這兩條大河的河水,鹹海的水位已急劇下降,悲觀者認爲它將因水源枯竭而迅速消失,由此産生鹹海生態危機。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是條重要的河流,它發源于阿賴山。“澤拉夫尚”意即“含金的”。它哺育著中亞腹地美麗的綠洲──撒馬爾罕綠洲和布哈拉綠洲,沒于克孜爾庫姆沙漠。阿姆河左方有兩條河──卡拉捷詹河和穆爾加布河,它們發源于伊朗、阿富汗高原,滋潤著土庫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綠洲和馬雷綠洲。錫爾河的右方有發源于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山區的兩條河──塔拉斯河和楚河。楚河灌溉著比什凱克附近的沃土,它與中亞最美麗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西岸僅3公裏處擦肩而過。伊塞克湖爲高山深水湖,已知最大深度爲702米,在歐亞大陸的所有湖泊中僅次于貝加爾湖。伊塞克湖以其巨大的容水量影響著湖區的氣候,它雖然高踞海拔1600米,但即使在隆冬也不結凍,因此又以“熱海”聞名于世。在哈薩克斯坦東西兩端有兩條重要的河流──伊犁河和烏拉爾河。伊犁河發源于我國新疆天山深處,全長1439公裏,在哈薩克斯坦境內802公裏,注入巴爾喀什湖。巴爾喀什湖面積1.7-2.2萬平方公裏,它的奇特景觀是:西半部鹹水,東半部淡水,其間僅有極窄的水道相通連。流入巴爾喀什湖的至少有七條較大的河流,因此這一地區又被稱作謝米列契(七河)地區。烏拉爾河發源于俄羅斯聯邦的南烏拉爾山,在哈薩克斯坦境內長1084公裏,注入裏海。裏海面積37.1萬平方公裏,低于海平面28.5米,沿岸有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俄羅斯聯邦五國。
越出自然地理的亞洲腹地,在北哈薩克斯坦有條大河額爾齊斯河,發源于我國阿勒泰山區,攜帶其支流伊希姆河、托博爾河彙入俄羅斯聯邦的鄂畢河而最終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長4248公裏,在哈薩克斯坦境內1400公裏,它河道平穩、水量充足,在航運、灌溉、城市供水方面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
四、荒漠和草原
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占據從裏海到天山山地之間的巨大面積。阿姆河和卡拉捷詹河之間的卡拉庫姆沙漠(35萬平方公裏)和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克孜爾庫姆沙漠(30萬平方公裏)是中亞最大的沙漠,地勢平坦,海拔均在300米以下,大部分爲沙壟、龜裂地,間有閉塞的窪地和孤山。極度幹旱、貧瘠、缺少植被,如克孜爾庫姆沙漠東南部就被稱爲“饑餓草原”。在哈薩克斯坦,草原覆蓋在長1200公裏的哈薩克丘陵和長達630 公裏的圖爾蓋谷地,海拔在300米左右。由于受到北冰洋濕氣影響,比起中亞腹地的荒漠要濕潤一些。在北部臺地、丘陵與南部沙漠之間的是別克帕克達拉草原,其地貌處于草原、半荒漠、荒漠的過渡地帶。撒在荒漠中的綠洲,擁有豐富的栽培植被,它的翠綠色彩在荒漠灰黃底色襯托下顯得格外賞心悅目。1954-1960年在中亞哈薩克斯坦、裏海沿岸低地開展的大墾荒,使那裏出現了大片農田,這是人類與自然鬥爭創造的新的地理景觀。
五、氣候
由于處于歐亞大陸腹地,尤其是東南緣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該地區氣候爲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極其幹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鹹海附近和土庫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僅爲75-100毫米,而山區年降水量爲1000毫米,費爾幹納山西南坡甚至可達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區,如帕米爾的年降水量僅60 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發量大。中亞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陽光輻射每年可獲10-13 平方萬卡熱量,在土庫曼斯坦則幾乎達到16萬卡。科學測試,在中亞北緯40度地方夏季所獲陽光照射量並不遜于熱帶地區。空氣極其幹燥和高溫引起大量的蒸發,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發量達1798毫米,即比這裏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溫度變化劇烈。許多地方白天最高氣溫與夜晚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20-30℃。在帕米爾高原則有日溫差40℃的記錄。從哈薩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庫曼斯坦最南端,縱跨北緯57度到35度,表現爲寒溫帶經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區外平均氣溫一般在26℃至32℃之間,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氣溫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過渡。
六、礦産資源
各種礦藏豐富,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品種比較齊全,煤探明儲量爲1624億噸(1972年),集中分部在卡拉幹達、埃基巴、馬斯圖茲、圖爾蓋、日蘭奇克、楚河、伊犁河大型煤田。此外,還有鐵礦、錳礦、銅礦、鉀鹽等礦藏,其中鉻鐵礦探明儲量有2億噸,僅次于南非、津巴布韋居世界第三。吉爾吉斯斯坦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特別是稀有金屬汞、銻的儲量可觀。烏茲別克斯坦的礦産資源主要是銅礦、鉛鋅礦、鉬礦、鎢礦。此外,費爾幹納的石油以及布哈拉和希瓦的天然氣有比較豐富的儲藏。然而,石油、天然氣的最豐富的儲藏在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水電資源豐富,尤其是塔吉克斯坦的水電資源達6400萬千瓦。
七、人口狀況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決定了它的人口分布及構成的突出特點是:第一,人口密度很小,平均每平方公裏僅12人。其中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平均每平方公裏只有6.1和7.2人,只有烏茲別克斯坦人口較密,達到51.4人;第二,人口分布極不均勻。山區每平方公裏只有1-2人,在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哈薩克斯坦中部的荒漠幾乎是渺無人煙,而綠洲及大城市周圍密集了大量人口,如富庶的費爾幹納盆地每平方公裏高達300-400人。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所在的楚河盆地僅占共和國國土的1/12,卻集中了共和國35%的人口;第三,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高。中亞各國出生率普遍在30‰以上,自然增長率在25‰左右。這一情況與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不適應的;第四,本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絕對人口增加迅速。以吉爾吉斯斯坦爲例,在本世紀90年中人口增加了5.6倍,近三十年人口翻了一番,絕對人口增加了200多萬。烏茲別克斯坦也是如此,1959年爲500萬人,1979年翻了一番,達1050萬,1989年接近2000萬,又差不多翻了一番;第五,本世紀以來城市化有長足發展。城市人口由原先的10%左右增長到40%左右,其中哈薩克斯坦一些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如卡拉幹達州、傑茲卡茲甘州、曼格斯套州城市居民已占這些州總人口的80-90%。70年代以前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歐洲地區的移民,70年代以後主要是共和國內部人口流動的因素。然而,在中亞有些地區,如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由于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大大超過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以及俄羅斯人遷出,近年城市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
八、民族的構成
本世紀初中亞的主要民族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卡拉卡爾帕克等世居民族。蘇維埃時期,隨著中亞地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有大量俄羅斯及其他斯拉夫居民遷入,另外還有一些民族,如韃靼人、德意志人、朝鮮人是被政府當局以強行手段遷入中亞的。目前,中亞各共和國都成爲多民族國家。據蘇聯1989年人口統計資料,在中亞地區生活的有130多個大小民族。構成中亞五國的主要民族成分是:世居民族即各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和俄羅斯人,下表是關于各共和國人口最多的五個民族占共和國總人口的比例:中亞五國占前五位的民族人口比例
國 名 哈薩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1996年) (1994年) (1994年) (1994年) (1990年)
一 哈薩克48.1% 烏茲別克73% 吉爾吉斯56.5% 塔吉克65% 土庫曼72%
二 俄羅斯34.1% 俄羅斯8% 俄羅斯18.8% 烏茲別克26% 俄羅斯10%
三 烏克蘭4.9% 塔吉克5% 烏茲別克12.9% 俄羅斯2% 烏茲別克9%
四 德意志2.4% 哈薩克4% 烏克蘭2.1% 韃靼1.4% 哈薩克3%
五 烏茲別克2.3% 卡拉卡爾帕克2% 德意志1% 吉爾吉斯1.3% 烏克蘭1%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這些民族總合占各共和國總人口的90%左右。這裏再簡單分析一下主體民族與俄羅斯人的情況。
主體民族只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占絕對多數(2/3以上)。哈薩克族在哈薩克斯坦1959年占30%,1979年占36%,直到1989年才達到39.7%,成爲該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但仍未達到該國人口總數的簡單多數(1/2以上)。哈薩克斯坦獨立後,建立的是“自決的哈薩克民族國家”,對哈薩克族不占國家總人口的多數十分憂慮。近年來采取一些措施號召境外哈薩克人“回故鄉”,同時有俄羅斯人、德意志人和其他斯拉夫居民遷出,哈薩克族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是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並不景氣,對境外哈薩克人吸引力不大,同時犧牲非哈薩克人特別是俄羅斯人的利益可能迫使這部分人的加速流失,這不僅會造成族際關系緊張和社會動蕩,而且會對共和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損害。目前,該國正在調整其民族政策以阻止具有技術和管理能力的俄羅斯人出走。據哈官方報道,1996年初哈薩克族已占該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即達800多萬人。這意味著,自1989-1996年8年期間,哈薩克族人口增加了170多萬人,即每年增加達20多萬人。
俄羅斯人在中亞五國共約1000萬,其中約600萬居住在哈薩克斯坦,尤其是在城市。在哈薩克斯坦北部幾個州占有很大比重。近二三十年俄羅斯人在一些國家的絕對人口有所增加,但占共和國總人口比重卻逐年下降。如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人由1970年的147.3萬增加至1989年的162.4萬,但人口比重由12.5%降至8%;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人由1959年的62.4萬增至1990年94萬,但人口比重由30.2%降至21.5%。中亞五國俄羅斯人占該地區總人口的20%,占蘇聯解體後居住在俄羅斯聯邦境外俄羅斯人的40%。因此,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地位問題,不僅是這些國家中最重要的民族問題,也是俄羅斯聯邦與這些國家關系中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九、宗教情況
中亞五國是以伊斯蘭教爲主的多宗教地區。中亞各國主體民族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族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此外,這裏居住的卡拉卡爾帕克人、維吾爾人、東幹人、韃靼人也屬于穆斯林民族。這些民族群衆普遍信仰伊斯蘭教,至今信教人數在其人口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中亞地區伊斯蘭化差不多有千年的曆史。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在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始終把宗教認定是最保守的社會意識形態,70年來把反宗教宣傳、無神論宣傳作爲共産主義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經過幾代共産黨人的努力,伊斯蘭宗教思想在中亞日益淡化,尤其是在本來宗教觀念淡漠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中更是如此。中亞地區究竟有多少教徒還是一個不清楚的問題,官方不曾進行過這樣的統計,也從未公布過這類數字。一些社會學家提供了一些數字,但相距甚遠(從穆斯林居民中的1/3到1/2到80%)。因爲沒有科學根據,很難說哪個數字更爲准確。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解體後,伊斯蘭宗教思想在中亞出現“複興”,這與劇變信仰發生危機有直接聯系,同時也受到來自西亞伊斯蘭複興運動的影響,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塔吉克斯坦內戰就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中亞各國政府盡管實行比較寬松的宗教政策,但迄今仍堅持反對宗教幹預政治的立場。中亞地區的穆斯林絕大多數是遜尼派,只有塔吉克族少部分穆斯林屬什葉派。此外,在中亞的俄羅斯人、斯拉夫語族居民中有相當數量的東正教教徒,還有部分群衆信仰天主教、新教和猶太教,這些教徒的數量不多。
十、語言狀況
中亞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1989年全蘇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認爲本民族語言爲母語者占90% 以上,但這種情況並未准確地反映語言使用的實際狀況。以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族爲例,官方統計資料說,99.6%的哈薩克族認爲哈薩克語爲母語,62.8%的哈薩克族流利掌握第二語言俄語。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撰文指出,“主體民族的語言(指哈語)未在國家機關裏使用,成了生活的‘廚房’的語言了。幾乎有30%的哈薩克人要麽一般不講哈薩克語,要麽就掌握得很差。爺爺已經不能用母語同自己的小孫子談話了。” 在蘇聯解體前夕,中亞各國都頒布語言法,確立主體民族語言的國語地位,將俄語作爲族際交際語。這一規定在俄羅斯人中引起不安,統計數字表明,哈薩克斯坦622萬俄羅斯人中只有0.9%的人流利掌握第二語言哈語。1995年通過的哈薩克斯坦新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賦予俄語第二國語的地位,但規定在國家組織和地方機構中,俄語和哈語一樣可平等地正式使用。目前,在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國語的使用情況要好于哈、吉兩國,但俄語在這些國家當中也可以廣泛使用。
體現時代特征的合作模式——“上海五國”
“上海五國”誕生于1996年4月26日。其初衷旨在增強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邊境地區的軍事信任,共同謀求邊境和平。爲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與上述四國即開始就邊境裁軍和加強邊境地區軍事互信舉行談判。在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國元首首次在上海舉行會晤,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4月24日,五國元首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了《關于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
正是按照這兩個協定的指導原則和精神,中俄兩國率先解決了中俄邊界西段的遺留問題。中哈兩國全長1700多公裏的邊界問題也得到了全面解決。中吉兩國基本解決了兩國間1000多公裏長的邊界存在的問題。中塔兩國也已決定就尚未取得一致的邊界地段繼續進行談判,尋求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五國間還就軍事領域中的相互信任和交流達成了重要共識:五國相互承諾裁減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使其只具防禦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謀求單方面軍事優勢;交換邊境地區的重要軍事情況,彼此邀請觀察實兵演習,預防危險軍事活動,加強軍方之間的友好交往。
上述兩個協定的簽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它標志著以安全合作爲主軸的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會晤機制在上海誕生,由此被稱爲“上海五國”。
“上海五國”的發展
繼上海之後,每年一次的五國峰會先後在莫斯科、阿拉木圖、比什凱克和杜尚別舉行。經過近五年的努力,“上海五國”機制已發生重大變化,從當初如何解決五國邊界分歧和加強軍事互信兩個主要議題,發展到五國在政治、安全、貿易和經濟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發展到五國政府安全、國防和外交部門高級官員會晤,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會晤機制;由最初的雙邊合作發展成爲多邊合作機制。
近年來,以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爲代表的“三股邪惡勢力”在中亞及鄰近的高加索地區同流合污,活動日益猖獗,嚴重威脅著本地區乃至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1998年7月,“上海五國”阿拉木圖會晤中,首次探討上述有關問題。1999年8月,在比什凱克會晤期間,五國元首提出“采取聯合行動”打擊國際邪惡勢力。2000年7月,杜尚別會晤發表的《杜尚別聲明》重申,各方決心聯合打擊對地區安全、穩定和發展構成主要威脅的民族分裂主義、國際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這三次首腦會晤均強調:各方“不允許利用本國領土從事損害五國中任何一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及社會秩序的活動”。
“上海五國”在安全領域中合作的深化還表現在五國領導人一直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本地區的各類紛爭和沖突。五國對阿富汗持續不斷的軍事政治對抗深表關切,積極支持聯合國在政治解決阿富汗沖突方面所作的努力和主導作用。中、俄、哈、吉四國一直積極支持塔吉克斯坦國內的和平進程和民族和解努力。五國還多次呼籲和平解決克什米爾爭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並支持俄領導人爲解決車臣問題所采取的方針。有觀察家認爲,“上海五國”機制已成爲維護中亞穩定和安全的中流砥柱。
安全合作的深化必然推動經貿、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目前,以能源、交通合作爲主要內容的五國間經貿合作正在逐步推進,五國在旅遊、環保、水資源利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也已展開,杜尚別首腦會晤還決定大力推動五國間的文化合作。顯然,一個區域合作迅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已經形成。
多領域的合作也必然要求建立多層次的定期會晤機制。五年來,除每年一次的國家元首會晤外,五國政府首腦將于今年開始舉行會晤。五國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安全執法部門負責人等部長級會晤已經開始定期舉行,不久還將舉行經貿、文化部門負責人的定期會晤。
“上海五國”正在逐步發展成爲一個開放性的地區多邊合作機制。1998年《阿拉木圖聯合聲明》指出:“五國間相互協作是開放的,不針對第三國。……各方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同意就安全問題積極進行雙邊和地區對話與磋商,並歡迎本地區對此感興趣的所有國家參與這一進程。”2000年7月,五國元首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總統伊•阿•卡裏莫夫參加杜尚別元首會晤表示歡迎,並在《杜尚別聲明》中表示:“各方支持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關于建立中亞無核區的倡議,認爲中亞無核區條約應符合已實施的同類文件的原則和標准。”2001年6月,五國元首將再次聚會上海,烏茲別克斯坦也將參加會晤。這次會晤將確定“上海五國”在21世紀的發展方向,因此在“上海五國”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江澤民主席在2000年7月“上海五國”元首杜尚別會晤上講話時指出:“我們不僅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條五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健康發展之路,而且也爲國際社會尋求超越冷戰思維,探索新型國家關系、新型安全觀和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可以說,‘上海五國’機制的誕生是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國際關系中的重大事件。‘上海五國’的發展曆程體現了一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精神,這就是:睦鄰互信、平等互利、團結協作、共同發展。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機制,使這一曆史進程能在促進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的確,正是在“睦鄰互信、平等互利、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精神的指引下,“上海五國”機制對維護中亞地區的穩定、和平與繁榮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加強了五國間的互信與合作,逐步化解了五國間的矛盾和爭端;其次,它使五國能夠緊密配合,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以及跨國犯罪活動,緩解了五國內部的不穩定的因素,進而阻遏了外部勢力對五國的滲透和沖擊;第三,五國積極推動以和平方式解決各類沖突,又對五國以外中亞地區的動亂點形成和解攻勢,有利于整個中亞地區的和平發展事業。
然而,“上海五國”精神的重要意義決不僅限于中亞地區。當前,國際形勢雖總體上趨于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有新的發展。一些人堅持“冷戰思維”,熱衷于強化和擴大軍事集團,奉行“新幹涉主義”,動輒對別人進行制裁,甚至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對別國動用武力,結果嚴重毒化了國際氣氛,破壞了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和平或和解進程。個別國家爲謀取霸權,不惜破壞全球戰略平衡,力圖建立國家導彈防禦體系,結果必然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這些行徑構成了對全球和平的巨大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江澤民主席在杜尚別元首會晤中提出倡議,呼籲五國加強在國際舞臺上的合作,在維護聯合國特別是安理會的權威,維護尊重國家主權,互不幹涉內政等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等重大國際問題上協調立場,相互配合,共同伸張國際正義。
五年來的事實已經證明,不同于冷戰思維的“上海五國”精神適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需要,其成功的實踐已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範例,在促進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與穩定方面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影響,並逐漸成爲指導國際關系的重要原則。
回顧“上海五國”五年走過的曆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上海五國”必將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進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中能源合作-----中哈輸油管道
1997年9月,中石油獲得了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斯克和烏津兩大油田的開采權.中哈雙方就提出兩國共同建設運營從上述兩油田至中國新疆的輸油管道。
1997年至1999年,中哈雙方完成了管道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2年底,哈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訪華時稱,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與中國領導人共同商談鋪設中哈輸油管道項目。
2002年,中石油與哈國家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共同出資修建了中哈原油管道的先期工程肯基亞克---阿特勞段。
2004年5月17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陳耕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總裁卡拉巴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訂了《關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阿塔蘇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設基本原則協議》。
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word=%D6%D0%D1%C7%CE%E5%B9%FA&submit=search
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影響因素比較分析>許勤華
摘 要: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是關係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針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需求、中亞能源供給的可能前景以及該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本文從學理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影響這種合作的各種因素與變數,並綜合考慮其結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一種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走勢的思路。
中亞是中國進行國際能源合作的重點地區。經過十餘年的摸索、嘗試與實踐,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與領導人的親自推進下,中國石油企業在與中亞國家的油氣合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重點投資哈薩克斯坦,大力建設中哈油氣管道,積極參與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其他國家油氣開發的合作格局。隨著中國對進口能源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實現油氣來源“多元化”和能源輸送的“安全性”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迫切要求。在上述背景下,中亞在中國能源戰略佈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針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需求、中亞能源供給的可能前景以及該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對於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課題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的。
中國與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合作,是在一定的主觀、客觀條件下實現的。沒有雙方對能源合作的需求、地緣上的接鄰、經濟發展水準的互補、文化宗教上的相親以及有利的地區力量格局,能源合作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同時,對於影響合作的各種因素,也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一,經濟利益是推動合作的決定變數。
作為理性選擇的結果,雙方都認為開展這種合作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中亞國家作為能源生產方,需要穩定的市場;中國作為消費方,需要穩定的供給。這種利益上的需求,構成了雙方合作的前提,而地緣上的相鄰則為這種合作提供了適宜的條件。這種經濟利益不僅表現在未來中亞國家由中哈石油管線向中國境內輸送原油最大量估計約為3000萬噸,通過中土、中哈天然氣管道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總量將為300億立方米左右;而且表現在通過石油管線的陸路運輸方式將更為便利,更有利於中國持有自主性。據預測,現在全球的油氣資源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在很長時間內滿足全球的需要,中亞里海地區也不例外,並不存在著“油(氣)荒”論所描繪的現實。油氣資源有不同于其他不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就是隨著現有科技水準的提高,探明儲量和開採量都還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間。在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中,經濟利益將始終是最積極推動因素,因此稱這個變數為決定變數。
第二,中亞地區的大國關係是關鍵性變數。
俄美對中亞能源的爭奪,特別是美國影響力在中亞地區的不斷加大,有可能會對中國與中亞能源合作產生消極影響。在里海能源爭奪戰中,不同的國家關注的重點並不相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關注的是能源利益。這些國家把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作為本國發展的重點並確立了油氣立國的戰略。土耳其、伊朗屬於地區強國,它們積極參與里海能源的爭奪,油氣並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多是出於地緣政治上的考慮,伊朗是要打破美國的封鎖和制裁,擴大在中亞穆斯林國家的影響,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土耳其則希望擴大自己在中亞突厥語系國家的影響,成為“突厥語國家聯盟盟主”。
美國、俄羅斯作為有世界影響的大國,里海能源,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對他們來看,可以說並不十分重要,它們參與里海能源爭奪更多的是從自身地緣政治全局考慮,美俄把這一爭奪看作是自己地緣政治大棋局中的一個“金角”。里海能源爭奪對它們來說並非目的,而只是它們參與中亞地緣政治角逐的切入點和手段之一。美國的目標在於:在力爭控制里海能源的過程中,北遏俄羅斯,南遏伊朗,使中亞戰略成為聯繫其北約東擴戰略和中東戰略並最終完成歐亞大陸地緣戰略部署的關鍵一步。俄羅斯則在受到北約東擴、日美聯盟兩方面鉗制的情況下,力圖保持自己在中亞的影響,改善自己的地緣政治環境。(王新謙、吳鋒:《阿富汗戰爭後的里海能源與中亞地區國際關係》,《寧夏社會科學》,2002第3期)此外,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韓國、阿富汗和歐洲國家也希望參與里海能源的開發,以獲得經濟利益,確保本國的能源安全。
因此,中亞地區的大國關係是關鍵性變數。中亞地區的大國關係(主要是美國、日本、中國和俄羅斯四國的雙邊、三角和多邊的重重制約關係)是否平衡和穩定,尤其是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軍事和安全存在及承諾是否會有實質性的收縮,是設計、制定、推行、落實中亞安全規則的關鍵因素。(王逸舟著:《探尋全球主義國際關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頁)雖然美國在地緣上沒有優勢,在政治上要面對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深厚影響,在經濟上要面對中國的有力競爭,其影響力是有限的。但是,中亞國家在俄羅斯與美國爭奪之間到底是“親美”還是“親俄”是中亞國家對華政策變化的關鍵,如果“親俄”,它們在與中國油氣合作中會採取比較積極的態度;如果“親美”,則會採取比較消極、甚至於不合作的態度。
第三,中亞各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是影響各國對外政策,並進而影響中亞國家與中國進行能源合作的重要變數。
在這一方面,可能發生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各國政府是否穩定,是否支持雙方能源合作的政策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這種政策會受國際關係的影響,但亦會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就這些國家來說,政黨政治的走向,政府是否清廉,社會是否穩定,發展是否協調,民族宗教關係是否正常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四,在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中,非國家行為體的影響將呈上升趨勢。
自蘇聯解體以後,各種各樣非國家行為體的大量湧現和作用的凸顯,構成了當代中亞國際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些非國家行為體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伊斯蘭宗教政治團體和走私、販毒的有組織跨國犯罪集團等。在這些非國家行為體中,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與中亞國家進行互動的重要的平臺,而一些西方的跨國公司、犯罪集團和日趨活躍的宗教極端勢力則可能是影響這種合作的消極因素。
綜上所述,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關係,在新地緣政治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綜合考量這些因素,可以看到,地理因素作為首要因素,構成了不可改變的自然條件,這種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上任何一方都不能“離開”對方,也包括中亞國家豐富的能源資源。經濟因素受市場規律和雙方的國家利益所決定,是一個不會發生重大改變的因素,即只要雙方的國家利益不發生意外的重大轉變,這種買與賣的互動就會穩定地長期持續下去。大國關係作為一個國際政治因素,主要取決於俄美中在中亞博弈的發展。這種博弈的局面不會改變,但三者力量的對比可能發生變化。不過,這種權力關係的改變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跨國公司因素作為一種變數,有可能對東道國的國內政治和對華政策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更多的是體現在經濟領域。這種影響所導致的鬥爭,固然會受到西方價值觀念的支配,但也會受市場規律的左右。由於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本質上是一種經濟交易,市場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來說都屬於干預性變數。這些干預性變數對雙方的合作都有影響,但影響都是有一定的限度和範圍的。中亞國家的國內政治因素以及宗教極端勢力和跨國有組織犯罪組織的影響,基本上都屬於關乎相關國家社會穩定的因素。這些因素從目前的情況看,還都屬於可控制的因素,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的影響都是間接的,是有限的。綜合考慮新地緣政治的各種因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的條件是有利的,消極因素不會影響合作的大局。
作者:許勤華 出處:《理論前沿》
http://www.wretch.cc/blog/clchaostw/16687181
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孫壯志
[內容提要] 本文對21世紀中亞地區地緣政治形勢和國際安全格局的變化做出了基本的判斷,對可能影響中亞地區格局走向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分析,並預測了新世紀中亞安全形勢的前景。中亞地區的穩定是比較脆弱的,容易受到不利環境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和沖擊。因此,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是避免沖突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必須重視與中亞國家在安全和經濟領域內的合作,參與該地區的國際競爭,明確本國在中亞的戰略。
21世紀將是新的國際格局徹底取代舊格局的世紀,同樣,新的世紀也是人類生存環境受到更多挑戰的世紀,世界各國會比以往更注重自身的安全。中亞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對于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來說相當嚴峻,而中亞地區內部的問題,如“三股勢力”的合流,毒品的走私和種植,生態所面臨的危機等,也會使國際安全面臨重重障礙。“9?11”事件後,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使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更加受到關注。
一 地區格局變化的基本態勢
(一) 地區國際格局的新特點
所謂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規模或樣式。國際格局,指的是國際上各種力量中心之間一定曆史時期內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結構狀態 [1] 。格局的特點實際上是主要國際力量對比關系的表現。研究一個地區內國際格局的變化,需要分析的是對地區政治、經濟發展能夠獨立起作用的主要力量的對比狀態,這種力量可能是內在的,也可能是外來的;可能是國家,也可能是國家集團。地區國際格局的變動與全球格局的演進有密切聯系,但並不完全一致。
中亞地區國際格局變化的第一個特點是由一元格局變成了多元格局。蘇聯解體後,中亞很快走出了原來的政治空間,通過廣泛的對外交往和鞏固國家獨立步入國際社會。俄羅斯的衰落和其他國家對中亞的關注,使這個地區很快出現了多種力量抗衡的局面。
中亞地區國際格局變化的第二個特點是由穩定的格局變成了不穩定的格局。中亞區域化、集團化步履維艱,中亞國家的“平衡”政策實際上也是因爲難以確定值得信賴的力量中心。俄羅斯對中亞的政策幾次調整,美國加強在中亞的“攻勢”,其他多種外部勢力的介入,使中亞地區的力量對比經常發生變化。
中亞地區國際格局變化的第三個特點是政治經濟格局都處于過渡狀態。中亞的地區經濟進入國際經濟循環需要較長的時間,中亞國家完全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同樣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經濟格局的確立,或者說一種正常、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中亞的形成,是政治格局完成過渡的基礎。而這個過程還要經曆時間的考驗。
中亞地區國際格局變化的第四個特點是安全格局的形成具有優先的、特殊的意義。中亞地區安全形勢的複雜性和國際化的潛在危險是非常突出的,各種力量的碰撞也往往通過爭奪“安全利益”體現出來。俄羅斯、美國、中國在中亞最關心是對本國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在某種情況下,安全格局甚至可以成爲地區政治經濟秩序形成的重要前提之一。
中亞地區國際格局變化的第五個特點是非國家的,即非國際行爲主體的力量占有特別的位置。國際組織、區域性國家集團在該地區具有被廣泛承認的影響力。另外,以文化、宗教面目出現的非政府力量,由于具有跨國聯合的特征,能夠直接對各國政治經濟局勢和對外交往産生影響,甚至可以使地區安全格局受到考驗,因此也不容忽視。
國際格局的新舊交替,是個複雜的過程,新的國家在新的格局當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是個更爲複雜的過程。在目前的形勢下,國際格局處于變動時期,各種力量相互抗衡,相互制約,各個力量中心或者受到嚴峻的挑戰,或者還未最後形成。這些力量中心在中亞地區反映出的對比關系,以及中亞國家與這些力量中心的關系,都是不穩定的、多變的。
(二) 內因、外因相互交織
爲了維護本國的主權和安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亞各國要努力,在國際交往方面保持平衡,中亞的政治“真空”還將繼續存在,加之這裏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會引發激烈的國際競爭。美國長期依靠海灣的石油供應,但那裏對美國來說很不穩定,因此美國需要另外一個“波斯灣”,以避免對中東石油的過分依賴。中國、日本、印度隨著經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會大量增加。中亞便是這些國家石油供應最合適的選擇之一。“9?11”事件以後,美國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采取了軍事行動並取得成功,還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立軍事基地,大大加強了對中亞的影響力。俄羅斯仍會把中亞視爲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會放棄這個地區。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國利用文化、宗教、地理方面的便利條件各施所長,在中亞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將來還會試圖加強影響。歐洲國家、亞洲的中國、日本、韓國、印度也非常重視這個地區,會繼續在中亞進行大範圍的投入,以鞏固業已建立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中亞國家將繼續推行“全方位”、有重點的外交戰略,實際上是力圖在大國和地區力量之間謀求“平衡”,爲自己的獨立與發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從內部來說,中亞國家能夠影響到地區,乃至全球國際關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因素,中亞五國的政治獨立本身就改變了地區的國際關系,中亞五國內外政策的變化同樣可以影響一些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二是資源因素,中亞五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都很豐富,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三是地緣因素,中亞五國所處的地理位置獨特,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四是環境因素,中亞地區生態條件複雜,問題相當嚴重,能夠對地區乃至世界産生直接影響;五是安全因素,中亞地區能否保持穩定,能否不出現類似于阿富汗和中東地區的問題,同樣令國際社會關注。
從外部來說,國際關系中能對中亞地區有積極或消極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世界經濟因素。當前國際政治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是同世界經濟最近以來的不平衡發展密切相關的,中亞五國作爲發展中國家,會受到經濟全球化、南北差距等問題的困擾;二是大國關系因素。當前大國的競爭在全球展開,中亞地區也是重點之一;三是民族和宗教因素。冷戰結束,後一些地區的民族和宗教問題有了新發展,突出的特點是民族問題宗教化、宗教問題民族化,並有極端化和國際化的趨勢,還伴隨著與國際恐怖主義結合起來的危險,中亞地區作爲伊斯蘭複興的新區域,民族關系又十分複雜,很容易受國際上這類問題的影響;四是軍事安全因素。冷戰結束後,雖然經濟的作用迅速上升,經濟安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軍事在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並沒有減弱,北約作爲軍事集團還在強化,一些地區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中亞國家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五是周邊因素。中亞五國周圍既有中國、俄羅斯這樣經濟上、政治上潛力很大的強國,又有一系列局部熱點,存在著地區沖突和動亂 。如何變不利因素爲有利因素,在國際格局曲折變化當中尋求穩定和發展,是中亞五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要准確地把握中亞地區格局的走向,必須把內外兩種因素結合起來,既要了解中亞五國對國際格局的作用,也要分析國際關系對中亞國家的反作用,兩種過程是相輔相成的。內部因素制約著中亞地區格局的新舊更替,國際因素同樣可以影響中亞地區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
(三) 幾種前景
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或者說國際新格局的形成,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平等參與,共同修改和制訂各種國際政治經濟規則,參與創造各種新型國際關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中亞國家積極提出對地區政治與安全的各種建議,反對大國主宰世界和幹預弱小國家的內部事務。中亞國家認爲,“國際社會本身越來越多極化”,需要深刻地認識和重新評價過去的“國家間相互關系機制”,“冷戰時期作爲國際關系基礎的一些公理、原則和思想,需要從根本上重新研究。整個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完整的和相互依存的體系”,要建立一個文明的世界新秩序。
中亞國家在未來的國際格局當中會鞏固政治獨立,發展本國經濟,與國際社會融爲一體,並發揮獨特作用,但也不能忽視霸權主義逆流和其他消極因素在國際上給中亞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副作用。中亞地區安全的前景,不外乎保持穩定、穩定與動蕩共存和發生大的動蕩與沖突三種可能。第一種可能,必要的條件是五國政局保持平穩、阿富汗真正實現和平、國際恐怖活動被有效控制、周邊不出現新的武裝沖突等;第二種可能,實際上是現狀的一種延續,多數中亞國家基本穩定,個別國家、個別地區出現動亂,經常受到來自鄰近不穩定地區的幹擾和極端勢力的侵擾,但維護穩定的力量仍占有主導地位;第三種可能,阿富汗問題再度激化並波及中亞國家,因民族矛盾、政治鬥爭不斷加劇,導致政權更叠和戰亂,特別是宗教和民族極端勢力奪取政權,政治動蕩導致經濟崩潰,各種危機一並爆發。這第三種可能,是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雖然目前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已告一段落,了卻了一些中亞國家安全上的“心病”,但從短期來說,中亞國家的安全環境不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有惡化的可能。這是因爲:中亞五國的經濟形勢尚未徹底好轉;阿富汗實現真正的和平還比較遙遠;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的活動在中亞並未被完全根除,其社會經濟基礎依然存在,還有死灰複燃的可能;地區內的民族矛盾、國家關系還比較複雜;中亞五國缺乏單獨抵禦外部消極因素的能力。也就是說,今後5~10年,維持現狀的可能性最大。
從中期和長期來看,也就是20年以後,中亞的安全形勢會有所好轉,這是因爲:由于中國和俄羅斯國力的增強,中亞國家的外部環境會有所改善,中國和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會帶動中亞國家經濟的起飛。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會逐步與世界接軌,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都希望中亞地區能保持穩定;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中亞國家打擊地區內跨國犯罪的力度會增大,中國、俄羅斯等國之間結成長期穩定的戰略關系,中美、俄美關系趨于成熟,也有助于地區內各種沖突的和平解決,中亞五國在國際上能夠發揮的作用也會相應增大。
20世紀中東地區的混亂局面有可能在21世紀的中亞出現,因爲中東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中亞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民族、宗教的複雜性,社會經濟發展的困難,偏重于資源輸出,大國在該地區的競爭,地緣政治局面難以控制。極端主義在20世紀末期在中亞已經形成了現實威脅,與中東、阿富汗、南亞地區同時成爲沖突的“易發帶”。中東和平進程屢屢受阻,印度、巴基斯坦積怨難消,阿富汗大規模的戰事雖已結束,但美國的軍事存在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平衡;打擊跨國犯罪、解決生態問題、合理分配地區內的各種資源都需要長期的努力,中亞的地區安全任重道遠。
未來的中亞地區格局,仍然是由大國來主導,其中全球性大國和重要的國家集團占有中心位置,地區性大國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作爲地區內的國際行爲主體,中亞五國由于還不能成爲真正協調一致的國家集團,對國際事務、地區事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擺脫被動和從屬的狀況。今後10~15年,中亞各種力量的分散與相互制衡仍會繼續保持,內部的力量與外部的力量會繼續共同發揮作用,外強內弱、內外結合的態勢也會保持下去。而且,隨著美國尋求戰略優勢,俄羅斯、中國在這個地區力量的進一步增長,大國之間關系如何發展對中亞地區的影響也會更明顯。
二 中亞穩定的前提與條件
(一) 誰能左右地區安全
對于獨立只有短短10年的中亞五國來說,維護地區安全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政治上,中亞國家要通過廣泛的國際活動來保證國家的安全,解決自己單獨無法解決的地區性和國際性問題;經濟上,中亞國家要擺脫經濟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完成經濟改革和結構改造,離不開國際社會的幫助。中亞是很有經濟發展潛力的地區,資源豐富;同時也是潛伏著不少危機的地區,政治上的民族主義、文化上的本土主義在該地區呈急劇上升的勢頭,容易産生各種沖突和矛盾,一些嚴重的問題會在周邊地區,甚至全球産生消極的影響。中亞地區地理位置獨特,文化傳統、民族關系複雜多樣,在國家發展上曲折多變,本身就是國際安全格局中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
影響地區安全的因素可以包括:經濟因素,即經濟能否順利發展是國家實力增長、社會安定的保證;政治因素,即政局走勢,特別是地區能否在總體上保持政治穩定是一個基本條件;文化因素,即如何彌合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對平息和避免沖突是有直接作用的;軍事因素,即武裝對抗、發展軍備的狀況是地區能否保持和平的試金石;民族因素,即民族的分布、民族關系是否和諧對地區的穩定也很重要;宗教因素,即宗教脫離社會意識範疇走向政治化、極端化容易産生破壞作用;生態因素,人類生存基本環境的變化已經不完全是自然界的問題,其影響也超出自然環境而可以制約社會的發展。
中亞國家的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決定了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容易受國際形勢,特別是周邊地區形勢變化的影響,對外部力量的抵抗能力比較差。因此,未來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但是,保持長期的基本穩定也是可能的,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亞五國能否使本國的經濟平穩發展,維持社會的基本穩定。目前中亞國家的經濟都比較困難,多數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社會面臨動蕩的威脅;
第二,中亞的地緣政治形勢如何變化。阿富汗的形勢、裏海問題、俄羅斯的車臣戰爭、外高加索的民族矛盾、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端,都會影響甚至破壞中亞的穩定;
第三,中亞地區的國際合作能否順利進行。中亞國家之間、中亞國家與俄羅斯之間、中亞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在一系列有爭議的問題上如果能協商解決,特別是邊界、水資源、生態等敏感問題能夠互諒互讓、通過合作來解決,對地區的和平是非常有益的,反之可能造成的後果會直接破壞地區的穩定;在打擊地區內的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活動方面也需要進行有效的國際合作;
第四,大國關系如何調整、變化。中亞國家國內政治經濟發展不會非常平穩。從政治上講,中亞國家確立的權威主義政治體制對領導人個人的依賴過深,未來會産生“接班人”問題和政治精英的短缺;官吏的腐化如果不能根治,同樣會危及社會的穩定;民族和宗教問題也是個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會長期困擾中亞國家;社會領域內的兩極分化、貧困化如果不能減緩,政權就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從經濟上講,中亞國家的經濟改革目前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未來每向前走一步都會充滿阻力,來自于結構難以根本調整和既得利益者的巨大障礙,加上國際環境在一段時期內不會有明顯的改善,都使其經濟發展的前景不十分樂觀。此外,還有外債增加、技術落後等嚴峻的問題。因此,未來10年內,中亞五國的國內形勢將不會有大的轉機,甚至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這對中亞地區的穩定會形成一種最直接的沖擊。
(二) 地緣政治要素
在地緣政治形勢方面,10年來,對中亞地區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北邊的俄羅斯,西邊的美國、西歐,東邊的中國、日本、韓國,南邊的穆斯林國家,也可以包括印度。1991~1995年,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關系有所疏遠,一體化進程受阻,經濟矛盾增多,但俄羅斯仍在中亞占有明顯的優勢,中國、美國、西歐大國、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韓國等國都受到中亞國家的重視,但與俄羅斯相比都處于下風。這個時期,“冷戰”的地緣政治平衡仍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即俄羅斯—伊朗—印度對美國—土耳其—巴基斯坦。
1995-1999年,美國采取了大規模的“攻勢”,全面加強與中亞國家的合作,特別是北約開始進入中亞,俄羅斯失去了舊有的絕對優勢,東方國家與中亞國家的關系相對平穩,而南方國家與中亞國家的關系出現了複雜的狀況,主要是宗教極端勢力的活動增多。一些國家地緣政治地位下降,各種因素明顯開始進行重新組合。
2000年以後,俄羅斯調整了對外戰略,力求加強在中亞的影響力,由于在“上海五國”框架內與中國共創地區合作機制,北方與東方出現一種和諧,但西方仍試圖與俄羅斯競爭,並利用了南方的複雜狀態,同時也繼續對俄羅斯、伊朗等國采取遏制的政策。到2001年“9?11”事件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和在中亞維持軍事存在,使中亞地區的國際關系發生了有利于西方的變化。
未來中亞的地緣政治形勢,基本上會保持一種西進東穩、北防南擾的態勢。俄羅斯不會放棄在中亞地區的傳統影響,通過加強安全、經濟合作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防範其他國家對自身構成威脅;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會繼續利用經濟上的優勢,爭取在資源開發、運輸領域的主導權;東方的中國等會繼續穩步推進,重視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關系,但無論是政治關系,還是經濟關系,都無法與俄、美抗衡;南方的情況最爲複雜,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分屬不同的陣營,彼此互有矛盾。西方對穆斯林國家的影響,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對抗,巴基斯坦對阿富汗新政權的態度,加上伊斯蘭極端勢力的滲透,使南方與中亞的關系錯綜複雜。
在中亞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中,北有聯東的願望,即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有所加強;西有爭南的趨勢,即美國積極介入裏海石油運輸等問題,改善與印度的關系。在中亞地緣政治中,西與北的競爭是主流,東和南是必不可少的平衡力量。美國與歐盟有隔閡;中國、韓國對日本很警惕;俄羅斯一方面與美國爭奪,另一方面也防範中國;美國想從俄羅斯和中國的矛盾中謀利;南方穆斯林國家也都不甘落後。這些因素共同制約著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中亞地區外部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于南方,如宗教極端勢力的蔓延,但北、西、東在維護中亞安全方面又難于進行坦誠的合作。從而使中亞國家將來的地緣環境只能是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雖然可以勉強保持這個地區的穩定,但卻不利于中亞的持久和平與健康發展。
中亞地區的穩定,既是地區內各個國家的責任,同時也是各個對該地區有興趣國家的共同責任。地區內的國際合作,首先在于要加強相互理解與信任,創造一種合理的、透明的合作機制,因爲中亞地區形勢複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積極或者消極的因素。而大國關系在這個地區如何處理,如何協調,是和平競爭還是武力對抗,是互利合作還是彼此威脅,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 中國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合作不僅僅是一種雙邊的或鄰近國家之間的睦鄰合作,同時也是在國際局勢不斷變化當中的一種合作,離不開大的國際背景。觸及的不僅僅是雙方的利益,還有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利益。不管中國能否接受,是否願意,都要面對在中亞的一場國際角逐。
中亞五國的獨立,使中國的外部安全環境得到較大改善,過去蘇聯對我國西北部的軍事壓力消除。中國是最先承認中亞國家獨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之一,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關系發展都比較順利,中亞國家的領導人都曾多次到中國訪問,中國領導人也訪問過中亞國家,簽署了一系列雙邊協議。由于五國政府對中國都比較友好,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邊境地區裁軍、相互信任等方面取得許多共識。經過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徹底解決了邊界問題,與塔吉克斯坦的邊界談判也有了進展。
總的說來,中亞國家重視與中國發展合作關系,雙邊關系走勢平穩。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關系中,也存在一些困難:
第一,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進展不快,水平不高,甚至嚴重滯後。影響到雙方政治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中亞國家在外交上把中國放在相對次要地位,更重視與美、俄及歐洲國家發展關系;
第三,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存在跨界民族、邊界劃分、資源利用等敏感問題,中亞國家一些人對中國的政策缺乏理解和信任。
由于中亞地區是中國的近鄰,中亞的穩定和安全對中國有直接的影響。從曆史上看,中國與中亞山水相連,互通有無。中國最強盛的時期,都保持了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並促進了絲綢之路上貿易的繁榮,對中國和中亞經濟的發展都有益。在當今的國際格局內,與中亞相鄰的中國西北部地區的穩定和發展,都與中亞地區的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由于中亞地區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又有大量的跨界民族存在,中亞各民族與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特別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一些民族有著文化和血緣關系,中亞的安全與中國西北部的安全,特別是新疆的安全是密切相關的。中亞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會對中國與該地區各國的關系産生影響,同時給我國西北部地區的社會穩定帶來一系列問題。
從國內的方面說,中亞的安全可以影響到中國西北部的長治久安和“西部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從而影響到中國整體上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關系到中國下一步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即到21世紀中葉成爲中等發達國家能否成爲現實。具體地說,中國面臨的問題是:
1.中亞地區的武裝沖突和軍事對抗有可能波及中國;
2.中亞地區的民族宗教矛盾、跨國犯罪有可能向中國境內滲透;
3.中亞國家有些人至今仍把中國視爲安全上的潛在威脅;
4.一些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把中亞作爲據點,利用中亞與中國相鄰,向中國傳送非法書刊、音像制品,進行反華宣傳和鼓吹宗教極端思想,妄圖在新疆制造混亂;
5.跨界民族的不穩定性對新疆穩定有影響,中亞形勢的變化對“東突”分裂勢力起了刺激作用,西亞的伊斯蘭極端主義也影響到新疆,特別是在中亞有幾十個所謂“東突厥斯坦獨立”組織,利用跨界民族來往頻繁,從事分裂中國新疆的活動。
從國際方面說,中亞的安全可以爲中國營造更加良好的周邊環境,可以幫助中國與歐洲、西亞建立穩定、通暢的陸上聯系,促進中國對外經濟聯系的發展,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如果中亞再次完全倒向俄羅斯或投向西方,都會使中國在中亞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利益受到威脅。
目前在中亞地區,與中國直接相關的有安全和經濟方面的利益。中國應該把中亞地區放在自己的全球戰略中去考慮,冷靜、積極地應對在中亞地區的各種挑戰和困難。中國的發展與穩定需要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需要一種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如果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處理不好,會直接破壞中國的外部環境,進而對中國的穩定與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中亞國家對中國比較友好,也重視與中國發展合作關系。但中亞國家國力不強,必定要追隨一些能給予本國幫助的大國。在其他大國的進攻態勢面前,中國宜進不宜退,也要積極增大對中亞的投入,用經濟手段提高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同時,中國應在軍事安全領域多幫助中亞國家,除三個中亞鄰國以外,還應重視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作用,發展對中亞國家的戰略關系要繼續本著睦鄰友好、平等互利、平衡發展、共禦外患的原則,爭取一個對中國有利的局面。
我國應該明確自己在中亞的戰略目標,近期目標是:與中亞各國鞏固政治上的友好關系,全面加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安全合作;在中亞應把當地的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活動作爲最大的敵人,而不是把美國和其他大國作爲假想敵,即中國在中亞與美國和其他大國的關系也應該是既鬥爭又合作;爲本國的“西部開發”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經濟領域,中國、美國和其他大國的企業優勢可以互補,相互合作有利于投資環境的改善,促使中亞國家接受國際慣例;在安全領域,一方面堅決反對某個或某些大國在中亞進行任何與反華有關的活動,另一方面,加強與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合作,完善“上海合作組織”機制框架內的各種合作。
長遠目標是:避免中亞地區出現大規模動亂,制止各種形式的極端主義泛濫,實現共同的穩定與繁榮;堅持中亞地區的資源開發必須有利于中亞各國人民的生活安定,使中亞各國成爲國際合作的受益者和平等的一員,不破壞地區的生態環境;通過“絲綢之路”的複興使中國、中亞、歐洲的經濟交往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促進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12.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