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19 06:54:10| 人氣1,000|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塚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哇噻!原來綠的「國家xx」的機構改名之目的是在消滅中華民國、中華文化。

你太小見多怪了吧!不滅中,獨假的嗎?

當然是假獨了,全是<假愛台之名>啦!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7151878/2007052705572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7575158/2007102805343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258180/2008091606514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360014/20080124055700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5096985/2008032706381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5927527/2008041606192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532229/20080127061658

 
接收「文化政權」 藍軍擔心不測【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8.10.08

弊案纏身的前總統陳水扁,至今仍是國家文化總會會長,是政壇一大笑柄。據透露,由於文化總會慣例由現任總統兼任會長,為讓「文化政權」和平移轉,總統府日前悄悄布局,展開「另類扁馬對決」。
府方高層證實,馬英九總統上周三邀集相關學者、幕僚會商,就國家總會交接事宜沙盤推演,由於是高度敏感的扁、馬接交,府方低調以對。
知情人士解釋,陳水扁的會長任期到十一月十八日屆滿,慣例上雖應由現任總統續任會長,但會長異動須經全體會員改選程序,基於阿扁執政「綠化有成」,府院憂慮文化總會無法「和平移轉」,才審慎以對。
據透露,在馬總統指示下,委由輔選大將楊渡操盤,積極運作、拉攏不少親藍的藝文界人士加入文化總會,藉此平衡文化總會藍綠失衡局面;楊渡是內定秘書長人選。
府院暫定文化總會十一月下旬召開會員大會,馬英九將以會長身分親自出席,加上陳水扁已卸任,屆時應不會出現扁馬同台的尷尬場面。
目前除陳水扁、呂秀蓮有文化總會正副會長身分,有案在身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是會務委員,羅文嘉、蘇進強、杜正勝等是諮詢委員,加上秘書長陳郁秀等,扁嫡系人馬勢力不小。
據指出,文化總會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總會,擁有龐大資源,尤其文建會等單位每年補助至少兩千萬元,等於是半官方性質,是政府推動文化活動的重要機構。
馬政府積極運作取得文化總會主導權,外界也關注該會是否正名為中華文化復興總會,府高層低調說,變更組織名稱牽連甚廣,府方並無既定立場,官方低調說,若把「中華」兩字納入組織名稱,難保不引發另一場政治風波。

國家文化總會 反共堡壘到去中指標【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8.10.08
 
「國家文化總會」前身是政府出資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於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當年中共大搞文化大革命,政府打著「反共抗俄」的旗幟成立文復會,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八十九年政府輪替後,文復會難逃綠化命運,當年九月二十五日,推選前總統陳水扁出任會長,揭示「文化台灣‧世紀維新」的願景,並更名為國家文化總會,拿掉「中華」的字眼,被視為是扁政府「去中化」的指標。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中華民國以復興文化為名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由於中國大陸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嚴重。為了保護中華文化,並與中國共產黨的文革運動分庭抗禮,1966年11月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等一千五百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次年(1967年)七月臺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後改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發起大會,蔣中正任會長,運動即在臺灣和海外推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9%81%8B%E5%8B%95


文化總會改名 扁:建立台灣文化主體為宗旨

【大紀元06年1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九日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今天下午召開會員大會,通過更名為「國家文化總會」。總統陳水扁以文化總會會長身分致詞指出,正式通過更名後,明年起將以新的名稱再出發,同時以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弘揚普世人本精神為宗旨,成為推動文化工作的最佳平台。
陳總統指出,每個國家或群體在不同的階段都肩負不同的使命,早年中央政府還沒有設置文建會、地方政府也沒有文化局的情況下,文化總會的成立,具有推動文化工作、提升人文素養的階段性使命與任務。
他說,當這個階度性任務完成後,文化總會於一九九一年轉型為民間社團,扮演政府與民間溝通的橋樑,繼續深耕台灣文化、展現在地活力,並將觸角廣泛地伸向國際,開拓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文化總會在每一個時期都能適應時代需要,與時俱進地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積極功能。
陳總統表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為完成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經過深思熟慮並請益社會賢達,在上次會員大會提案討論,並經諮議委員會通過後,將再一次調整角色功能,隨即修訂組織章程,如果今天大會正式通過,明年起將以新名稱國家文化總會再出發。
陳總統期許未來文化總會,以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弘揚普世人本精神為宗旨,以提倡優質文化,表彰人文典範;營造人文社會,協助文化產業;型塑國家形象,建構文化願景;活絡多元文化,強化國際交流做為推動會務的四大任務。
文化總會共有會員三百多人,下午約一百八十人出席會員大會。文化總會專門委員曾明財指出,會員大會無異議通過更名國家文化總會。

林果顯著《中華文化復興與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稻鄉出版社,2005)

一九九五年的台灣「文化復興運動」與「文化建設」成果
http://blog.udn.com/cty43115/1520075

 

蔣公以「復興中華文化」對抗「文革」>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石朝穎


【大紀元08年10月30日訊】記得在二十幾年前的台灣,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蔣公誕辰紀念日」,人們都要紀念這位所謂的「民族救星」…
在今天,這個日子已漸漸被人們淡忘,但蔣介石先生在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以「復興中華文化,光復大陸國土」為口號,所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台灣在承傳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精神上,產生了一種移植「原生文化」的現象…。

雖然,當時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為了對抗中共在大陸推行破壞古典中華文化的「文化大革命」,不過,也正因為這種「文化意識型態」的對抗,使得台灣成為今日全球華人居住地區,最能承繼中華傳統文化的地區。

我們回顧台灣近代史,就能清楚的觀照到: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內戰失守後,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把當時在中國大陸的國民黨中央政府搬遷到台灣來,造成人類史上的一次大遷移,人數有近兩百多萬人,這一批移入台灣的人口中,除了跟隨國民黨的軍隊外,就是有一大批中央政府的行政人員和眷屬、學者、知識份子…等。這批隨國民政府移入台灣的學者或知識份子,在文化知識水平上,可以說是程度不錯的一批人。

其中最特別的是:國民政府竟然把整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文物,都搬運到台灣來,這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大遷移中,可算是一件不可輕忽之事!因為這批搬運來台灣的故宮文物,可以算是中華文明的「原生文化」的一種精神象徵,這也使得後來隨同國民政府遷移台灣的這批知識分子,能夠依此護衛中華文明「原生文化」的精神…

那麼;所謂的「原生文化」指的是什麼?如果我們以錄音機的「錄音」來比喻,就是所謂的「原聲帶」(或「母帶」)同樣的一個文化的原始發源地,我們也可以稱作「原生地」。換句話說;在一個文化原生地逐漸形成的文化,我們也可以稱它為「原生文化」(The Culture of Origin)。

在六零年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政策下,台灣在當時從小學教育到大學的入學考試,以及政府的公務人員的考試,都大量強化了學習古典中華文化的相關科目。尤其是以孔子為主的儒家學說,受到特別的推崇。原因也是因為中共當時為了政治上的鬥爭,進行所謂「批林批孔」的運動,把孔子的儒家學說,打成「反動派的文化」。蔣介石為了反抗中共對孔子學說的打壓,在台灣成立了以維護孔子學說為使命的「孔孟學會」,也以復興中華文化為教育的目的,成立了「中國文化大學」,以進行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研究之任務…

從「文化人類學」來說,蔣介石以信仰中華文明「原生文化」的領導者,推動的這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確實影響到後來生活和在台灣接受教育的整個一代人。這也使台灣成為移植中華「原生文化」成功的基地。這在保存人類古典文明共同遺產的價值上,是不能被否定的成就!
http://news.epochtimes.com/b5/7/10/30/n1885071.htm

政治與經濟:以文化爲旗幟——臺灣“中華文化複興運動”述評  

臺灣當局于1966年底發起的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到80年代中後期隨著蔣經國先生的去世已告一段落。這是一場兼具政治和文化雙重屬性的社會運動。從政治層面講,它旨在追求“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中華民國”三位一體的政治目標。從文化層面看,它實際展現了“中華文化複興——三民主義實踐——儒教資本主義建立”的東方式現代化發展模式。
  我們正是立足于後者,對此運動作一述評。

  一、思想背景和現實背景

  國民黨的創建者是孫中山先生。從這位革命先行者的思想看,至少在理論上國民黨與中國傳統文化維持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中國文化中的“國”與“天下”是兩個概念。一姓的江山終結了,繼之而起的統治者並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准則,反而必須到其中去爲自己的政權尋求合法性基礎。孫中山先生在與第三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的談話中強調,“中國有一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而發揚光大”。從其最重要的著作《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看,以三民主義爲核心的孫文學說主要是通過引證儒家學說而得以論證闡揚的。
  其論民族主義雲:“民族主義的基礎是以仁愛爲中心的道德”,並“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做基礎,去感化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他的民權主義也異于西方文化中以個體爲本位的天賦人權論。他認爲民權的真義是一種通過法律達成的社會公正,把天生的不平等(體力智力的差異)與人爲的平等(貧富貴賤)打成平等。他的民生主義既不同于否定私有制的共産主義,也區別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而是主張“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節制資本,平均地權”,追求“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東方社會理想。
  這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致中和”的哲學思維和“求大同”的仁愛精神在特定時代的具體體現和落實。正統的性善論實際是以文化爲人的本質。孫氏的基本認知亦是如此:“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于是“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因爲“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故民生主義在三民主義中占據核心地位。《禮記?禮運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的理想,亦是孫氏唯生論的完滿體現。
  孫氏對東西方文化的分野十分清楚,他有著堅強的民族自信心,反對全盤西化。在一次講演中他指出:西方文化是一種主張功利強權的霸道文化;東方化則是講仁義道德的一道文化。
  儒家的文化理想表達的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平民的願望,因而總是寄望于聖賢將它付諸實現,政治上表現爲精英主義或賢人政治。孫氏十分欣賞行井田的王莽和行新法的王安石,認爲這些“都是民生主義的事實”。但二十世紀初期的內憂外患使這位臨時大總統有名無實,無所施其仁。
  蔣介石是以孫氏的三民主義傳人自任的。著名學者艾森斯塔特在《傳統、變革與現代性》中將國民黨1927—1937這十年的工作特點概括爲“新傳統主義”。說它“仍是按照傳統主義的方式來定義社會、政治和文化秩序中的中心象征,並將由革新性群體所形成的新象征和取向的內部整合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這時的艾氏是一個以西方爲中心的單線進化論者,他所謂的“新象征和取向”即是歐美文化。所以,他的貶評正說明了國民黨不僅在理論上,同時在實踐上與傳統文化確是頗有淵源。
  1952年,從大陸潰退臺島後的國民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把“保衛中國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爲“複興基地”建設的工作重點。當然,這一切者是在“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專制政體下實施。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交,臺灣的經濟已趨穩定。但經濟發展並不等于社會發展。現代性是社會的穩定因素,現代化過程卻因導致社會結構的重組而常常引起社會動蕩。臺灣社會的危機來自(1)以歐美社會爲發展參照的“西化派”(自由派)知識分子;和(2)極端的地方勢力“臺獨派”。
  以胡適等人爲代表的自由主義西化派曾經是國民黨的忠實盟友。但當他們對當局的政治批評發展到與地方勢力全作組建“在野黨”時,這種盟友關系也就走向了反面。由于這個群體本身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隨著當局對《自由中國》雜志的查封,他們也就基本銷聲匿迹了。
  《文星》雜志可視爲這個群體的回聲或余響。其主角李敖把這一種思想或思路發展到了極端,即全盤西化,否定自身的文化傳統。李敖的激烈言辭風動一時,反映了經濟強壯,文化貧血的臺灣社會思想的迷惘。當時世界上風頭正勁的將傳統與現代作二元劃分的現代化理論,爲這種思想提供了認知上的基礎。依此理論,工業化過程即是西化過程。在相當長時間內,它誤導著第二次工業化浪潮中的國家和地區。
  但更爲嚴峻的挑戰來自“臺獨”勢力,。由于曆史的原因,臺島近代以來長期孤懸海外,殖民文化有一定影響。“二?二八”事件和國民黨政權的大播遷使臺灣的人口自然地劃分爲臺灣人和外省人兩大塊。土地贖買政策使臺灣本地人在工商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增加強了他們表達自己意願的渴望和能力。以彭明敏、廖文毅等爲代表的“臺獨”運動在美國、日本等國際勢力的支持鼓勵下,將內部的政治矛盾放大爲一般的文化乃至種族沖突。他們鼓吹:“臺灣與大陸分離太久,文化習俗不同,已不同于中國人”;“臺灣應由臺籍人執政”,“臺灣前途由1800萬臺灣人決定”等等。
  凡此種種不能不激發以中華文化衛道者自居的國民黨當局的警醒與自覺,:經濟起飛已經開始,但它將把“中華民國”帶向何方?從內部說,這種警醒和自覺乃是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所以發起的最深刻的動因(從外部說,還有大陸所謂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刺激作用)。

  二、運動的展開:倫理建設

  前文介紹的思想和現實背景實際已暗示了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所要采取的形式。蔣介石不僅爲這場運動制定了思想綱領,還親自出任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複會)會長。
  他說:“中華文化之基礎,一爲倫理;故日‘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其始也,固在‘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且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棄者皆有所養’。二爲民主;故日:‘民爲貴’,‘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乃日‘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三爲科學,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故孔子以爲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壽。而致富且壽道,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耳。余篤信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石也。”
  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有經有權,有常有變。孔孟荀所稱道的三代禮樂文化,內聖與外王之道是統一的。但到宋明理學之後,二者漸趨分離,使儒學僅僅成爲一種心性修養功夫。孫中山先生以革命先行者的膽識和氣魄,勾勒出了孔子以仁愛爲哲學基礎,以大同爲社會理想的新形象,爲儒學在現代的複興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作爲其政治綱領的三民主義,最初只是三個十分具體的目標(驅除撻虜;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缺少理論的超越性。稍後,將它們定義爲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則又完全失去了中華文化自身的特征。
  蔣介石的這一段講話的意義即在于,在孫氏的三民主義思想框架裏,把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精華整合到一起,從而將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文化展模式落實爲貫通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同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綱領。蔣氏據此綱領,提出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的基本路線是“守經知常,創新應變”,表明複興不是複古,一方面要發揚傳統,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來文化之積極因素。它的前途是“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融合一種新型的第三種文化。”
  由蔣氏親自挂帥,黨政要員擔綱的文複會從“發揚倫理道德,培養法治觀念,促進生産建設”三個層面展開工作。這裏的倫理道德較之“三綱五常”有更爲豐富的內涵,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孫中山嘗謂,“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文複會秘書長谷鳳翔則說,“要健全社會,必須以孝弟仁愛的精神維護家庭倫常關系”,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建設互助盡已的大同社會。所謂“促進生産建設”,也不只是單純經濟發展,而是指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實施充分就業,做到均富安和”。至于“培養法治觀念”,主要是指促進社會由“訓政”向“憲政”的過渡。
  文複會設有衆多專門機構,各司其職,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負責倫理道德之發揚工作的是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1967年,文複會即發起了“複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定出“青年生活規範”三十條。“規範”包括通則、食、衣、住、行五大部分,斟古酌今,均是按照可行性原則,以培養健全優秀的國民爲目的。此後,文複會又制定了“國民生活須知”,對全體國民在食、衣、住、行、育、樂諸日常生活方面出了基本要求。1970年,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正式頒行,把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擴展爲全社會的生活理想。
  重視教育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臺灣當局對教育實行經費保證和法律保證。1969年,義務教育從六年延長至九年。這不僅有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同時也有助于中國文化在社會生根。孫中山認爲語文教育是統一國家,團結民族的重要工具。蔣介石亦指示“國文是一國文化的根基,無論學習文科和理科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亡國先亡史。日據時期,臺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史,光複以後,臺灣教育部門爲增強民族認同,培養民族自信心,堅持以“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爲重的政策,自小學至大專院校,均講授《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民思想》等課程,冀使中國文化和道德“得以生根闡揚”。
  臺灣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後,1986年文複會又通過“現代國民生活綱要”,指出文化複興運動推行的目標是;“提升現代化的國民素質,建立現代化的幸福家庭,締造現代化的社會國家”。針對工商社會物質主義對人的精神生活的侵蝕,這場“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重點推行孝弟、勤儉、禮節、秩序與整潔諸德日,希望借此使人們確立生活准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尤其是希望能通過發揚孝道,由孝親而推廣爲愛人,以至于愛國愛民族,“使世界人類認識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鼓舞群倫,相與爲善”。
  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指出:“中國文化傳統之落根處在家,中國文化複興之著力處亦必在家”。工商社會使人與人的關系日趨理性化,人文資源日漸稀缺。東方式的現代社會應該具有經濟與倫理二元合一的特征。文複會將蔣介石去世的四月定爲“教孝月”,以促進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民族的團結,堪稱爲中華文化培根固本之舉。文複會的具體措施有評選孝行楷模、編印《孝行傳真》、鼓勵三代同堂制度,建宗詞修族譜等等。八十年代,又會同教育部門推出了“加強家庭教育的五年計劃”。
  當局重孝,確有“推此孝順之心,擴大爲民族感情,爲民族盡大孝”的考慮和作用,但同時也包含有移孝作忠,爲專制黨國尋求社會基礎的動機。在體制上,國民黨政權與其它專制國家的差別只在程度上。但從其五十年代以來的實踐看,卻屬于享延頓所謂的新權威主義,亦即傳統文化所謂的賢人政治。從二個角度可以對這種新權威主義表示理解。其一是臺島孤懸海外,需要某種權威維持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其二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極易發生的“發展病”,諸如通貨膨脹、失業、分配不公和社會脫序等,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機構加以預防克服,爲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保障。
  哈佛大學的傅高義教授在述及臺灣社會和政治後來演變時寫道:“與共産主義不同,臺灣在實現工業化以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放松了政治控制,實行民主化。在臺灣工業化頭幾十年中取得巨大經濟發展和對財富的公平分配,使臺灣當局獲得更大的民衆支持,這種支持在其它後起工業化國家中是很少見的”。因爲這時的臺灣社會結構中,中産階級占有主導地位,保證了民主程序不致淪爲各種利益落差過大之社群間進行鬥爭的手段,而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障。

  這應歸功于民生主義的實踐。

  三、運動的展開:民生的建設

  盡管倫理建設表現爲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的重頭戲,但實際並不表現爲“運動”形式的民生主義經濟實踐,才是這一運動更爲本質的內容。
  同是儒教資本主義,在日本,儒學是作爲一種社會資源,在民間促成了東方式的管理文化的形成;在臺灣,卻是通過三民主義而被最高當局當作社會發展的價值標准,自覺追求“東方式現代化”。這自然要“先立乎其大者”。在運動的領導者乃至孫中山先生看來,“大者”就是中庸之德,以大同社會爲終極目標的民生主義經濟。
  中國曆史上沒有個體本位的自由主義傳統。“均富安和”的文化理想決定了執政當局必然在市場經濟的生産和分配過程扮演某種解色,來發揮協調和均衡的作用,而不可能象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所鼓吹的那樣,放縱個人行爲,相信物競天擇即可自然而然形成合理的制度格局。臺灣官方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政策是根據民生主義而制定的,是計劃性自由經濟”。所謂自由,是指允許民營經濟的自由發展;所謂計劃則是指公營經濟以社會責任爲動作軸心,二者公私相協互補,共同促進。從均富安和的社會發展目標出發,對自由的民營經濟並不完全放任。當局一方面節制個人資本,防止兩極分化,一方面又平均地權,使“耕者有其田”。有學者將此民生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對照,認爲:資本主義偏于個體和自由,社會主義偏于群體和公平,民生主義則同時兼顧二者。換言之,在解決公平與效率這背反之二律的問題上,民生主義是取其中道,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
  這種思想有著傳統文化的背景依托。《易傳?系辭》謂:“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及萬民。”“富民”與“教民”是政府的本分和義務。孫中山從“正德、利用、厚生”的人文主義出發,提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1)個人企業;2)國家經營。他特別強調,“要完全解決民生問題,不但要解決生産問題,分配問題也是要同時注意的”。毫無疑問,孫氏“實業計劃”中的“分配社會化”,必須以相當規模之分營經濟的存在爲前提。1958年,臺灣分營企業産值爲全部工業産值的50%。隨著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這個比率逐漸下降,但是在70年代降至20%左右時,便穩定下來。
  蔣介石認爲,“政治的內容,綜合起來講,就不外國計民生四個字”。但他並沒據此即認爲政治家即等于經濟管理之專門人才。傅高義注意到,從表面上講,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是經濟政策的最高決策機關。但在實際上,1949年後的幾十年中,一部分受到技術訓練的官員們被賦予極大的權力,指導工業的發展。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臺灣的44位最高層經濟計劃官員中,有43位是大學畢業;其中52%在美國取得學位,9%在歐洲取得學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官員中工程師的比例較經濟學家爲高。因爲民生主義並不崇拜市場,而注重社會系統工程的協調,強調政府在獲得科技成果,爲重點項目分配資金和指導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因此,有研究者將尹仲容、李國鼎這樣的專家比作傳統的儒家謀士。
  正是由于這種儒家謀士的存在,才使政府投資中公營事業的高投資比率得到維持,才使臺灣經濟的民生主義性質得到組織上的保證。在石油危機和世界範圍內經濟衰退的1974年和1975年,臺灣經濟大幅下跌,外貿出現巨額逆差。但十分注重協調就業增長率與收入增長率關系的臺灣決策機構並沒象一般資主本義國家那樣,用裁減員工的手段以保證收入的增長,也沒有通過壓低工資以維持充分就業,而是通過由政府采取財政與金融措施,動用公營經濟力量,保證老百姓在困難時期亦能爭取就業率與收入的同步增加。
  論者注意到,“臺灣在經濟發展、産業政策、貿易方式上采取一套非常精致細密的幹預及鼓勵政策。臺灣的奇迹不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指導型經濟所産生的結果。”這種指導既體現在生産上,也體現在分配上。臺灣當局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爲促進社會之均富安和的重要一環。統計資料顯示,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財産收入的比重則在總比重中呈下降趨勢。80年代初,“臺灣研考會”所做的第五次現代化調查表明,臺灣地區有56%的民衆主觀上認爲自己屬于“中産階級”。臺北和高雄兩個人口逾百萬的“院轄市”,在1988年則有94%的人口認爲自己屬于“中産階級”。
  節制資本而又鼓勵民營實業,于是導致了中小企業的繁榮。1982年,臺灣中小企業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5%,占全部從業人數的70%。全部附加值的55%和出口總額的65%。這些中小企業不僅是臺灣經濟的基礎,也是臺灣社會發展的基礎。從文化角度看,中國傳統家庭的通財之義,節儉之德,以及光宗耀祖的成就動機結構,均有助于零細資本的集中和積累,促成農業人口向工商業(手工業、加工業和零售業)轉變。臺灣經濟發展的決策者意識到並利用了這種文化資源。
  曾經有人認爲日本儒學以忠爲核心,中國儒學以孝爲核心,所以日本的儒學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中國的儒學則構成經濟發展的障礙。中日儒學的差別源于中日社會結構的不同。中國的社會結構是“家——社區——國家”,日本的家則是一種家督主義,相當于中國社會結構中的擬血緣結構(社區),而不是血統主義的家庭。臺灣的經驗證明,以孝爲核心的家庭跟以忠爲核心的企業一樣,可能對經濟生産及其過程發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由于孝是一種互相對待的愛的天性或情感,故能成爲“德之基”。盡管在企業文化層面它容易導致“裙帶風”諸消極影響,但卻能夠升華出具有普遍意義的仁,爲社會生活提供價值標准,維持人性的完整、自然和豐富。
  民既富,則教以禮讓,因爲作爲三民方義理想的大同社會並不僅僅是就物質文明而言,同時包含著“講信修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文明因素。王道事業,就是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即《易傳》所謂“正家而天下定”。
  社會變遷往往以文化變遷爲形式。傳統文化的符號價值系統,經過重新闡釋與建構,能夠成爲新型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而此文化的連續性又使社會變遷過程中群體的文化認同得到維持。臺灣經驗之實與中華文化複興運動所追求的理想之間不免存在差距,但客觀地說,其成就已遠遠超過了單純文化認同的維持,而是通過三民主義的接引過渡,使有著五千年曆史的中國文化的價值在現代世界重新得到確認。

  四、幾點啓示

  國民黨迄今的曆史可以劃分爲在大陸和在臺灣兩個階段,失敗成功,判然分明。但成敗的原因卻同在其處理政治與文化的關系:以文化價值作爲政治運作的軸心,“政作民之所好”,則興;反之,把集團利益置于天下人利益之上,“政作民之所惡”,則敗。
  王夫之《讀通鑒論》論文化與政治之關系雲:“儒者之道與帝王之統並行于天下,而互爲興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分,而帝王之統絕,儒者猶保其道以孤行而無所待,以人存道而道不亡。”儒者雖能“以人存道而道不亡”,但其爲天下蒼生計,總是要經世致用“爲王者師”,希望“天下以道而治”。但是,千百年來,道統總是受到政統的抑壓摧折,故朱熹憤激而言日:“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國民黨在大陸時期即是如此。只是一敗再敗之後,退居一隅痛定思痛,才終有所悟而回心向道。在這“匪惟由人,蓋亦天數”的感喟之中,得道者昌,逆道者亡,應視爲臺灣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帶來的最重要的啓示。
  文化與經濟的互動在理論上說可以在三個層面進行,即管理文化的建設,經濟學範式的建立和社會發展模式的設計。就東亞那些可以稱作儒教資本主義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日本的突出成就在管理文化方面。新加坡達到了第二個層面,即儒學精神滲透到其所使用的經濟理論範式之中。但是,唯有臺灣,是先立乎其大者,把儒學的社會理想自覺當作追求的目標,因此,不僅文化與經濟的互動在多層面立體進行,而且幾十年努力的成功,直接成爲中華古老文化的複興。這樣的運動,是不能僅僅局限在學術界和教育界,亦不是僅僅靠民間社會自發地發展,還必須有政府的倡導,有政治領導者的自覺;上下貫通,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時代潮流。這是啓示之二。
  中國大陸改革已結束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主義,而開始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種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共在建國方略不僅已經抛棄了斯大林模式,也已開始反思具有濃厚歐洲中心論色彩的社會曆史發展的五階段學說。但究竟什麽才是中國特色呢?竊以爲它不應是指相對于經典理論中社會主義革命“前夜”生産力高度發展而爲言的“人口多、底子薄”,那只不過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缺乏信心的托辭。中國特色在其文化,在其獨具特點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原則。明乎此,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東方式現代化社會模式及其道路的具體化。
  如果這一切能夠成立,那麽,啓示之二對我們就是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適者生存的市場是人的自然。市場理性是一種盲目的必然力量,它要求把一切事、物和價值乃至人本身商品化。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文主義,強調“化性起僞”。“僞”即是文化,是對自然之性的超越。“均富安和”是人的文化理想,而不是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好的”中央政府來保障它的實現。
  全盤西化不僅不是必然的,也遠不是必要的。現代化之初,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群體差異都帶有一定必然性。在社會結構重組的過程中,民主是一把雙刃劍,極有可能毀掉發展本身。因此,新權威主義不僅無法回避,我們也必須承認它的某種合理性。不能不承認,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才能進入“政治——經濟——社會”三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圈。這是啓示之三。
  最後的啓示來自對中華文化複興運動的反思。也許國民黨當民確實是在效法先王力行仁政,但卻不能因此即自以爲聖王再世,而把一切與自己不同的聲音均斥爲異端。儒學是建設的,執著的,亦是批判的,反思的。作爲三民主義之實踐的中華文化複興運動,在民權主義方面乏善可陳,因而遭致了象徐複觀這樣政,這場運動的發展無疑會更健康,成果亦更豐碩。

  也許我們所期望的太多了。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03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體認
 
  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國父一百晉一誕辰,先總統 蔣公發表中山樓中華文化會堂落成紀念文,其中言曰:「余篤信倫理、民主、科學乃三民主義思想之本質,亦即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石。」當時參加此紀念會之全體人士,遂聯合簽名籲請政府明定每年十一月十二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同時為中華文化復興節,並於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恭請先總統 蔣公為會長,督導推行中華文化復興工作,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即由此開始。
  民國六十年,中華文化復興會擧行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時,先總統 蔣公兼會長對大會指示中華文化復興工作,要「守經知常,創新應變」。守經知常,是發揚原有的優良傳統,創新應變,是吸取外來的新知。中華文化的復興就是要用優良的文化傳統,融合新的文化知識,以創出適合現代需應的更新的文化果實。這是我們對中華文化復興工作的體認,也是我們對中華文化復興所堅守的工作原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常以此自傲,但決不能以此自滿。近百年來世界局勢的演變,我們因受國內外各種不同因素浪潮的衝擊,中華文化已面臨到了嚴重的危機。
  第一、西方科學文化的發展,物質文明登峯造極。科技的進步,已進步到把人送上了月球,我們實不能再墨守成規,泥古不化。
  第二、共匪文化大革命,在大陸上已明目張膽要毀棄中華傳統文化,且想將中華文化從根剷除。我們民族文化已瀕臨存亡絕續的嚴重關頭,人類的精神文明將面臨到人獸不分的境界。
  第三、經濟的繁榮,社會組織和生產結構的變遷,原有的傳統文化,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要。如何重估傳統,甄選傳統,來融合現代,適應現代,這是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促進國家現代化的動力,所以它的指導行則,不是泥古返本,而是溫故創新。因為溫故創新,就必須依據現代的生活需求標準,對文化傳統的價值系統和價值觀念,應重新加以評估、研判,而予以甄選;壞的不合時需的予以改革,好的合乎時需的予以保留,並將其融合於現代的科學精神,而予以發揚光大,這才是中華文化復興之道。
  先總統 蔣公曾指示:「不按傳統空言現代化,則必失之妄。而墨守傳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自將為時代所淘汰,必始終成為一劣等民族。因此文化傳統其不合於時代和環境者,故當改革矯正,而其為民族優良歷史文化者,則當審知其不變和可變的軌跡,融合時代和科學精神,而與時俱興,並使之日新又新。」這段話,就是說明了創新文化,必須從傳統的基礎上著手,一方面可藉傳統來啟導我們現代化應有的方向與內涵,一方面可藉西方國家的經驗來甄別與復興某些傳統質素,則所創新的文化,不僅是現代化的,而且是中國的。
 
  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目標
 
  (一)以倫理道德為淑世之本:倫理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精華,也是福國淑世最理想的行為準則。其最具體的行為表徵,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其最重要的哲學基礎是「仁」字,孔子對「仁」字的解釋,雖然因人因事各有不同的說明,但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最接迎孔子思想本意的闡明。所謂忠者盡己之謂;所謂恕者推己及人之謂。「仁」就是一方要盡其在我,另方面又要推己及人的行為原則。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溝通人與人的文化,誠然不錯;因為儒家很明瞭社會上人與人關係的重要。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則社會上一切問題都可化戾氣為祥和;人際關係相處得不好,則家庭問題、社會問題、國家問題、世界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會發生,國民自無安樂幸福可言。但如何來融洽人際關係,就要靠倫理道德學說思想來促進,來維護。倫理道德的信條,是要大家來遵守,是相對的而不是單方的;是推己及人,達到人我共存共榮,相親相睦的目的。
  儒家教學的出發點,著重在個人的修身;所謂「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由個人的修身而形成廣大的社會風氣,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能建立起良好的倫理關係、道德信守,而後發揮出沖和淑世的精神;但這首先必須從教育著手。
所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教育上,將國民教育改為九年。而且特別注重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學生的生活教育。

(二)以民主自由為福國之則:我國民主制度的建立,雖然是本世紀的事情,但我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觀念,卻早在二千年以前儒家即已發明並加倡導。書經上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禮運篇更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可見民主自由思想,不全是西洋的產物,我們早就有了。到 國父創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才確立民主的定義,建立了一套完美的民主制度和政治理想。他說:「民主政治賴以維繫不墜者,其根本功能在於法律;必須全國有共同遵守的大法,使政治擧措有常軌。必須國會能自由行使其職權,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所謂民治,就是法治」。可見 國父所倡導的民主是要以法治來配合,而不是濫用民主的口號來作宣傳。
  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民主風度與自由精神的建立,除了依法運用外,更重要的還要有道德的修養,才不會逾越常軌。一方面政府官員要真正作為民僕的好榜樣,徹底革除官僚惡習;要有接受國民意見的雅量,負責盡職,為國民興利除弊,使社會安和樂利,以厚植反共復國的力量,而建立必勝必成的信心。一方面國民要了解個人的自由,要在法律範圍以內才能享受,不要濫用自由,作違法犯紀的勾當,不能讓自由的口號走入歧途,成為罪惡的護符。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自由思想,是要在 國父民權主義遺教中去多加體驗,多加了解。而且要在合法的自由民主權利內,團結一致,爭取國家最高榮譽,最大成功。這樣才可以防杜西方民主自由的偏差,才可以表現我們民主自由的風範。
 
  (三)以科學技術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實:科學的研究與發展,在我國古代並不是陌生的學識,我國所發明的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對世界文化曾產生極大的影響作用,是人類文明躍進的關鍵所在。我們祖先對科學的智慧並不落人後,在千百年前卽有促進人類文明的科學發明。後儒因專心於性理之學的研究,疏忽了科學的重要性,至科學落後,給國人逐漸失去了研究科學的信心,所以 國父說對西方科學文明要迎頭趕上。但研究科學為的是在造福社會,而不是要殘害人羣,其終極的目的,是在養民,養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樂六項,故國父特以此六項科學化之建設,為正德、利用、厚生之張本。
  近代科學方法,講求觀察分析、實驗考證,所以有應用科學之發展。而應用科學用在生產方面,就是機器工業的建設,也是西方國家富強的最大因素。今天我們國家正努力於各項經濟建設,邁向開發和現代化的途徑,發展科學,要厚植科技基礎,培養創新的能力。而整體籌畫,配合國家經建計畫,不僅要培植科學技術人才,而且要作育大規模企業組織的科學管理人才;有高度配合的組織,加上有紀律與效率的科學管理,才能使國家走上現代人的旅途,而獲致文化復興的真正效果。
 
  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行則
 
  (一)從教育改革為文化復興奠基:教育的功能除了增進人類智慧,灌輸生活技能外,並指導人類如何順利的適應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而生活的各種表現就是文化。所以教育促進人類文化—生活表徵的動力。教育的進步促進了文化的興盛,而文化的興盛,更提高了教育的水準,充實了教育的內涵,擴大了教育對人類啟導的領域和功德,可見教育與文化確有互為因果的影響關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先從教育改革做起,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奠基的工作。先總統 蔣公在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同時,也指示九年國民教育改制的成功,這是中華文化復興在我國教育制度改革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在教育的科目方面,以德、智、體、羣四育並重;不僅使國民知識水準普遍提高,而且使國民就業的機會普遍增多。重視生活教育,改訂了國小與國中學生生活教育的課本,將倫理道德貫注於學生日常生活中,切實教育施行。因國家經建的成長,對專業人才的急切需要,所以特別注重學生的科技教育,除在國民中學內實施試探性的職業陶冶,而於高中則側重於職業學校的發展,以配合國家經建及生產工作的需要;中華文化復興會並設立科學技術研究發明獎,以獎助社會一般人士對科技之研究發明,數年以來獲得本會獎助之科技人員及物品,不下十餘種之多。由是改善了整個國家的人力結構,提高了人的能力素質,使國家經建順利完成。在體育方面,注重全民體育的倡導與推行,團隊的合作與運用,改進學校與社會的體育設施,加強體育組織及團隊的訓練與活動,並經常擧辦國際體育活動與聯繫。發展體育學術研究,提高全民體育技能,以達到全民體育的良好風氣,使國民強健的體魄與優良的智慧,以發揮其建設國家現代化的高度能力,而達成教育改革的功效。
 
  (二)從學術整理為文化復興開路:先總統 蔣公曾指示:「以心物羣己關係的和諧,造成新中國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的社會藍圖,是導致文化的整合。」所謂「文化整合」,就是要將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作一番整理,去蕪存菁。同時並選擇西洋文化的精華,吸取採用,合中西文化融於一爐,而造成一種更新的能造福人類的中和文化。所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對古籍的整理而加以今註今譯者計五十七種之多,已有三十餘種註譯完成,現已出版。文字顯明易懂,確能達成宏揚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功能的效益。編印中華文化概述,出版中國歷代思想家(一百位),介紹其生平思想行誼及其著作的影響作用,使國人對中國學術思想之演變,有較深入之認識。編印中國歷代忠孝人物故事(一百位)及忠孝文選,以發揚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宏偉風範。重新英譯四書,並向海外發行,以加強國際學者對中國文化之了解與景崇。譯介西方名著,有關於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等各方面者,已有多種出版。翻譯英人李約瑟所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印「中國科學技術史」叢書、「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中國史學論文選集」、「中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史叢書」、「中國近代法制研究」、「中國文獻西譯書目」、「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專輯、「中華文化總論書目」、「中華文化復興論叢」、「研訂標準行書範本」等書,均已出版。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吸收新的科學知識,以加強國家現代化的行程。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俾收文化整合之助益。這些學術上的整理工作,是光大中華文化所必循的途徑,也是融合中西文化所必採的方法。
 
  (三)從文藝研究為文化復興發皇:文化復興所倡導的文藝,是要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吸取民族歷史文化的滋養,而後才可開出民族文藝的花朵,以表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性。從民族文化人文主義所掀起文藝思潮,第一是宏揚倫理道德的具體行為,以表現國民的忠孝仁愛精神。第二是倡導反共產反奴役反迫害的民主意識,以穩固民主思想與制度。第三是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科技進步,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與現代文明。從這個立場和意志所作的文藝研究工作,它是有步驟、有計畫的在求研究與發展。其中最顯著的工作項目,如國家文藝基金會的成立,文藝政策的擬定。本會國劇推行委員會對國劇的改進與推行,如國劇的定期演出,劇本的整理與創作,場面人員的訓練,國劇課程的設計與課本的改進,擧辦各大專青年暑期國劇研習會等。並由中央到地方各文化中心機構的建立,聯合全國文藝界擧行文藝座談,各種文藝季的擧辦,文藝創作的獎勵,文藝研究班的設立,輔導各種文藝活動,如書畫展覽、戲劇演出、舞蹈表演、音樂演奏,各種文藝創作的比賽,各種傳統藝術的改進與弘揚。辦理國際文藝交流,研習國際文藝創作技巧。編印中華文藝史,糾正共匪對文藝的荒繆思想。配合大眾傳播的文藝節目,發揚文藝工作的多彩多姿。精印中國當代名家書畫專輯,表現文藝技術的優良進步,…凡此等等,都極強烈的顯示民族文化復興努力的成果,臺灣再也不會是文化沙漠了。

  (四)從國民生活輔導為文化復興紮根:文化是生活的表徵,修明倫理,發揚道德,一定要從輔導國民的生活做起,使國民了解立身處世、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把倫理道德的真義涵詠於國民日常生活行為中,使其和睦相親與人為善的心理和行為,相習成風,以達成文化復興的紮根工作。因此,國民生活須知的訂定與推行,國民禮儀範例的倡導與實踐,使人與人相處的交互關係,有一定的標準尺度和適當的依據,才不致逾越常軌,有所歧擾。過去農業社會,人與人的接觸比較單純,倫理道德的行為目標,祗著重在家庭和單純的農業社會,問題較少。現在因工業社會的快速成長,經濟繁榮,交往頻繁,人際關係的急速變動,原有農業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已不能全面適應;所以除了原有的倫理關係和個人道德修養,仍須積極輔導推行外,為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需要,第一,因社會的繁榮,大眾公共關係的增多,加強了公共道德的擴建,如清除髒亂,遵守秩序,愛護公物,維護交通等,均分門別類研訂條款,共同遵守。使國民在道德觀念上,覺得公共利益重於個人利益,就可消除個人自私自利的心理;減少公共的危害,卽可增進社會的福祉。第二,因經濟的發展,個人職業種類增多,職業道德更屬重要;而職業道德的性質,隨著職業的種類各有不同,如醫師、律師、教師、牧師、會計師、農工技師、商人攤販、新聞記者等,他們個人工作的品德,不僅關係大眾的禍福,甚至影響社會的安危。所以各種專門職業社團要簽訂公約,共同遵守,以達成社會的革新和國民的安和樂利。這是國民生活文化的表徵,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的紮根工作,做的好,可以最顯明的永遠展示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光彩。
 
  (五)從融合中西文化達成文化創新的目的:為光大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使中華文化與現代西方學術思想深相結合,藉以攝取西方文化精華,從而促進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經擬訂「中華文化與現代西方學術思想融合發展推行計畫」,提本會第九次全體委員會議通過實施。並依照此計畫,復擬訂「中華文化叢書編印實施計畫」。其主旨在肯定中華文化價值,復興民族文化,闡揚 國父遺教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精義,並宣揚三民主義建設成績,貫徹反共復國國策,並進而使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學術思想相結合,與目前我國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等相結合,俾從該叢書各種科目的研究撰述中,促進中西文化融合發展,完成文化創新的目的。
  融合研究發展之叢書,共分十二類,其涵蓋範圍頗廣,包括:1.中西哲學之比較研究發展。2.中西倫理思想之比較研究發展。3.中西文學之比較研究發展。4.中西藝術之比較研究發展。5.中西政治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6.中西法制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7.中西經濟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8.中西教育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9.中西社會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10.中西禮俗之比較研究發展。11.中西國防思想制度之比較研究發展。12.中西科學技術交流之研究發展。
  前項十二類叢書所需編撰出版之書,共計一百五十九種,編撰工作分十二個小組分別進行。依照進度管制,現已進到第四階段。全部作業,均有整套妥善之計畫與辦法,預定於五年內全部(包括編印)完全,以達到復興中華文化、融合中西文化之目的。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推行,迄今已十三年,成績如何?社會人士自有公正之定評;惟在此有必要一言者:第一,文化復興導向了正確的路線,倫理、民主、科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亦為三民主義思想的本質;復興中華文化,卽須切實的實踐三民主義。第二,文化復興促進了文化的蓬勃,過去國際人士謂臺灣是文化沙漠,現在臺灣各種文物活動,各種書刊印行、各種演講會、座談會、觀摩會、展覽會…的擧辦,幾乎每日都有,隨時可見,造成國家一普遍中興景象。第三,文化復興抬高了我國的文化聲譽和地位,在國際上,臺灣被認為是保存中國優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地方,增加了國際學者仰慕臺灣,崇敬臺灣,甚至熱愛臺灣而增加了來臺觀光人士的數量,改變了國際學者對臺灣的觀感。
  凡此種種,皆全國同胞莊敬自強,團結奮鬥所獲致的文化復興成果。雖然這些成果,距我們的理想還相差很遠,但願全國同胞繼續努力,必能開創我們復國建國更好的機運和更新的局面。(陳立夫)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30&nowpage=7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000) | 回應(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政客 |
此分類下一篇:扁起訴
此分類上一篇:馬考官

阿楨
楊渡:兩岸攜手用中華文化做出貢獻2011-12-04 旺報

  ▲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 (記者宋丁儀攝)
 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昨天表示,兩岸可以合起來做許多事情,比方說成立扶貧基金、文化基金,在幫扶、教育領域一起做出貢獻。楊渡表示,華人社會可以一起攜手,一起用中華文化、文明奉獻給世界,並試圖改變世界危機。
 楊渡在「王道文化與21世紀全球發展」圓桌座談上說,目前兩岸一起編中華大辭典,明年初會有初步成果,辭典中蒐羅各式各樣兩岸差異用詞、常用詞3萬多筆,都會存在雲端資料庫裡,這本辭典就是為了讓中華文字語言留下一個「物種庫」。他舉例,台灣選舉文化中「掃街」一詞,在大陸就完全不同,未來這個詞語也可能有消失的一天。
 楊渡指出,兩岸在史觀裡都充滿西方觀點,比如說,中國歷史把發展階段區分為5個階段,用這個主義或那個主義來套用,他說,中國不一定要按此方向走。現在全世界已漸從西方回到以東方為主的世界觀。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也認為,當前台灣與大陸學術界都犯類似毛病,學術全盤西化,由海歸派主導了話語權。他說,很多西方學術完全無法套用於本地,社會科學應該重拾話語權,包括大陸也應該建立自身的社會科學體系,他也對來台求學的大陸博士生學生,談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問題。
 黃光國說,大陸角色很重要,因為大陸體制尚未完全被西方資本主義所侵吞,勢必在未來發展方向上,扮演尋求不同出路的角色。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教授馬箭飛則表示,近10年來大陸經濟變化顯著,全世界重新把目光投往東方,尤其是投向中國,重新檢視東方哲學東方文化的價值,他認為,華人社會應有所擔當,或許華人文化可以作為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一個切入點。他說,現在兩岸能攜手就是一個好的起點,兩岸現在一年能開兩、三次會,一起推動許多實質性的合作。
2011-12-04 10:28:49
版主回應
談大陸文化體制改革 劉:機不可失 2011-12-03 旺報

 ▲大陸前人大委員長、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左三),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中)攜手率領兩岸學者共同探討王道文化。(記者宋丁儀攝)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高舉文化體制改革,並將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對《旺報》表示,他多次赴大陸跟許多大陸學者交流文化議題,也感受到此議題的迫切性,他說,大陸現在是經濟大國,復興中華文化此一機會稍縱即逝。
 中共將文化體制改革高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獨有偶,昨天劉兆玄的演講中,最多提及的詞彙也是「中華文化復興」。劉兆玄說,這裡指的中華文化復興,不是2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所謂的「復興」,應該要讓王道文化融入21世紀,適用於當下工商業社會的中華文化。
 劉兆玄說,他與許多大陸學者交流,他們都已非常感受到文化體制改革的迫切必要性,這次大陸高喊文化體制改革,他認為對大陸文化改革是一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說,雖然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人者王,王不待大」,但回顧人類歷史,不同於歐美霸權,中國崛起是唯一有「既大且『王』」的首例,大陸作為世界巨大經濟體之一,具備經濟實力支撐,具備實踐王道的機會,在此當下復興中華文化的機會是稍縱即逝。
 劉兆玄1年半內多次赴大陸「談文化」,包括今年4月赴南京暢談王道精神在當下社會的意義,其後又去了桂林進行文化學術交流,在大陸正是將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大政方針後,這次又與大陸重量級學者共同探討王道精神,耐人尋味。
 這次應邀來台灣演講的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許嘉璐則認為,王道思想乃是應動亂社會而生,他認為,當代社會亂象,人們迷茫,競爭激烈的情況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無異,只不過過去是各國戰亂,現在則是文化爭取多元齊鳴的時代,多元思想競鳴。
 許嘉璐曾任中共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這次應邀來台,與劉兆玄同台論文化,頗受外界矚目。同時,劉兆玄更是全程聆聽其演講。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教授何包鋼則表示,從歷史來看,最終勝利者還是儒家提出的王道政治。他說,儘管毛澤東在上世紀70年代動用國家機器,從上到下展開批林批孔,如今看來是一場笑話,今天大陸卻在世界廣建五百多所孔子學院。
2011-12-04 10:30:14
圖博館
文化部官員變演員 肥皂劇難看2015-10-15 聯合晚報

文化部次長邱于芸(右)坦言自己寄存證信函給文化部長洪孟啟。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只是一件單純且遭退回的提案,卻演成洩密案,從部長請辭、政院退回辭呈、政風調查被指洩密的次長、次長寄存證信函給部長,演到部長「氣急攻心」在會議上昏倒,步步驚心,實在是齣難看的肥皂劇。
文化部因為前部長龍應台的知名度與行事作風,曾是媒體報導的焦點,但首長換成洪孟啟後,新聞相對平淡;這次文化部因負面事件大紅大紫,占盡媒體版面,但多數人對文化部在演哪齣,如同霧裡看花。
政次邱于芸指媒體報導謬誤,說自己是被誣陷,但當時周刊報導已延燒一整天,記者也傳簡訊明示採訪主題,邱于芸自己不肯面對媒體,讓報導獨缺她的說法,這個呈現方式本來就是她的選擇,竟然還揚言告媒體。
文化部的行事作風也很奇怪。這次洩密案的「嫌疑人」,無論是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活耀的事務官,或者國民黨執政後才上任的政務官,無一不是部長洪孟啟提拔的,從用人、指揮、內控、調查到危機處理,文化部的危機處理一直在提油救火,讓事件越演越烈。
立委協助藝文團體向文化部申請補助,有一定的審查程序,通過審查才會給補助,其他部會也有類似的辦法;但文化部卻可將這件事情搞得沸沸揚揚,把官員變成肥皂劇演員,難道說文化部看不下去台灣戲劇品質,想親自下海演一齣?
  回應
眼白過多(在一般睜眼情形下,眼白露出於眼珠之上或下),在傳統面相看來,必須小心此人! 眼珠習慣往上吊,這種人在心性上必然有點偏差,不是有自卑感就是過度自大,想把人「看」下去。
現在是國民黨執政,不然妳們想怎麼樣
2015-10-16 13:01:17
圖博館
明明是文化團體 政黨輪替就改名2016-11-11聯合晚報

文化總會雖然登記為人民團體,過去卻有總統擔任會長的傳統慣例,使它抹不去官方色彩,而它也隨著政黨輪替浮沈、多次更名,被賦予不同意義及功能。
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民國55年,為反制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文化的摧殘,乃有11月12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議,文復會於民國56年7月28日成立,故總統蔣中正為會長。
  民國80年3月,李登輝擔任文復會會長時,有鑑於社會變遷迅速,文化價值觀漸趨多元化,同時配合人民團體法的規定,將文復會改組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簡稱文化總會)」,同年3月28日舉行成立大會,推舉李登輝擔任會長,通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章程。章程明定該會為依法設立的社會團體,非以營利為目的。
  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民國89年推選陳水扁總統為會長,民國95年12月19日,陳水扁總統指示下,會員大會決議更名「國家文化總會」,並修訂宗旨及任務,陳水扁宣示,國家文化總會將以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弘揚普世人本精神為宗旨,成為推動文化工作的最佳平台。
  國民黨於民國97年重返執政,文總會員大會推舉馬總統為會長、副總統蕭萬長為副會長。民國99年1月14日,選出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為會長,馬英九、蕭萬長轉任名譽正、副會長。同年底更名「中華文化總會」。劉兆玄今年11月屆滿,文總將推選新會長。
  相關新聞
洗綠文總? 蔡政府祭人海戰術
學者:文總換人 不該牽扯政治
綠插手文總 劉兆玄:政府搶民間財產
劉兆玄裸退下一步…重拾畫筆 構思新書
  回應
民進黨蔡英文一定改"台灣文化總會"!
2016-11-12 09:32:24
圖博館
劉兆玄另立山頭 和文化總會別苗頭?2016-12-15曾嬿卿

宣稱離任文化總會會長的劉兆玄,早有另起爐灶準備,在去年底即取得設立許可的「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顯然劉對於文化總會的人事更迭,早有備案。
  11月10日文化總會執委會流會、藍綠爭奪文化總會大戰台面化,雙方交戰不斷,繼11月21日、12月6日兩次執委會又流會後,會長劉兆玄先在第2次流會後宣告離任,在副會長劉吉人不願代理會長職務,第3次會議也因為劉吉人在國外而流會,讓文化總會人事迄今仍懸而未決。
  成立基金會 商界麻吉劉吉人出錢出力最賣力
這個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財產總額3千萬元的基金會,成立地址竟然與文化總會一樣!完全把文化總會當成根據地。特別的是,該基金會在去年12月即獲文化部設立許可,今年1月19日、即總統大選後3天,正式獲准成立,顯然劉兆玄早就對政黨輪替後的情勢有所準備。 成立新基金會 董事人選皆為劉派人馬 攤開基金會董事名單,可以發現主要有兩股人馬,一是劉兆玄在政界左右手如邱正雄、薛香川、蔡清彥等人,以及學界好友朱雲漢(台大政治系教授、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黃俊傑(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等人。
  另一個則是劉兆玄長期夥伴劉吉人的系統。劉吉人是台灣最大基金集團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台灣)的實際負責人,除了他之外,董事鄺蕙玲、屈亞欣、監察人羅尤美等人,都是集團旗下富蘭克林投顧的副總經理。
  劉吉人與劉兆玄結緣甚早,他是東吳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多次捐贈東吳大學,尤其在劉兆玄2004到2008年擔任東吳大學校長期間,不但成立個人獎助學金,嘉惠他的政治系學弟妹,還出資1億元,獎勵修習雙學位的校友,這也是東吳最大筆捐款。
  劉吉人是財政部前部長、央行副總裁錢純的女婿,這20多年來,在代理美國富蘭克林相關基金後,身價一飛沖天,後來又將業務拓展到中國,一樣在中國投資市場呼風喚雨,相當活躍。劉吉人的投資領域從金融橫跨地產、能源、工業、甚至文創,兩岸人脈、錢脈、投資都相當驚人。
  劉吉人為了劉兆玄可謂兩肋插刀,劉兆玄兩年前出版的88萬字武俠小說《王道劍》,與中國的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合作,改編為電視劇,台灣的合作單位,就是劉吉人投資的吉富文創,而且他還負責募資五億元籌拍《王道劍》,以每集1千萬元的大手筆預算開拍,據說短短2天就募資完成。
2016-12-15 11:30:20
圖博館
新活水復刊 李昂:台灣若沒好的文化雜誌 真丟臉2017-09-01 聯合報

由中華文化總會發行的「新活水」雜誌,今天舉行復刊號記者會。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表示,希望「新活水」能讓社會力量、文化力量源源不絕。作家李昂更表示,如果台灣連一本高水準的文化雜誌都維持不下去,真的是「Shame on Taiwan」,台灣就丟臉到極點了。
  復刊號的「新活水」,以「1987 :一場不遠的青年文化爆炸」專題,透過30位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人們,在黑暗的戒嚴體制下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回顧台灣解嚴30年。「新活水」強調是一全新打造的文化雜誌,每期將深度探討台灣的重要文化議題與文化現象,深化台灣文化與思想的論述,並成為各種跨界激盪的平台。
  今天記者會由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新活水」雜誌總編輯張鐵志主持,出席者除江春男、李昂,還有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漫畫家陳繭。
....
  江春男表示,政治的解放,是不斷崩解與重組的過程,到了今天,好像大家對自己及台灣前途沒有信心,比較茫然,但前幾天世大運又重燃了一些信心,想不到台灣的人才及運動健將那麼多,就像前幾年的太陽花運動,不曉得年輕人思想那麼成熟。
  「新活水」在2005年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以雙月刊形式發行,江春男說,過去辦得不錯,可惜未獲太多人注意,新的文化總會認為這個雜誌應該好好辦,決定重新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挑戰,一代人做一代事」,解嚴過去30年了,未來的路更長,希望「新活水」能讓社會力量、文化力量源源不絕。
  李昂則以香港有「明報月刊」這樣高水準的文化雜誌為例,強調國家一定要有一本文化性的雜誌,如果連這個都維持不下去的話,真的是「Shame on Taiwan!」,台灣就丟臉到極點了。
  回應
太陽花運動年輕人思想那麼成熟…?江春男年前因為酗酒貪杯誤事,失去了一個到手滾燙的工作,現在為了一份頭路,真的是什麼死人骨頭的混話、怪話、謊話都敢說!
李昂是第一代北港香爐,而江春男又是第一支香.....
好巧
2017-09-02 12:34:49
圖博館
文化部搶救蘭陽戲劇團掀論戰 前文建會主委批鄭麗君「有應媽」 2019-02-18 聯合報

文化部長鄭麗君出手補助經費救了蘭陽戲劇團,讓其他歌仔戲民間劇團很吃味,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諷刺鄭麗君是有求必應的「有應媽」,用撒錢去補錯誤的政策,成營養不均的文化貧困;但民俗戲曲專家林茂賢認為,蘭陽戲劇團擔負民間劇團做不到的教學與推廣,存在角色與功能是不同的。
全國唯一公立的蘭陽戲劇團在27年前由前縣長游錫堃成立,上個月被縣議員刪除1千多萬元全部預算,除非縣府5月編列追加預算獲議會審查過關,否則劇團岌岌可危。文化部長鄭麗君上週六到宜蘭瞭解文化活動也關切團員演出,一口氣同意補助劇團400多萬元,包括200多萬元的劇曲創新與200萬元演出。
因部長出手相救,暫解蘭陽戲劇團燃眉之急,但是讓其他民間劇團看了很吃味,戲曲界人士也有不同看法。
前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在臉書重話批評,現在的文化部太有錢了,部長像有求必應的「有應媽」,鈔票撒向天、鋪滿地,文化到處開花?他還把流彈射向前縣長遊錫堃,指前縣長與縣立文化中心在浪漫的地方文青慫恿下,好大喜功,捨本逐末,鄉下小孩開起超級跑車,然後每年為了預算跟縣議會答嘴鼓,禍延迄今的誤謬政策,文化部竟用簡單方法協助解決。
邱說,春風滿面的有應媽發紅包,受惠者皆大歡喜,卻解決不了撒錢補錯誤政策,所造成的營養不均的文化貧困。
劇曲專家江武昌則要求,鄭麗君該去瞭解近20年宜蘭傳統戲班的消長,看看那些演藝環境因蘭陽戲劇團的出現而受擠壓、不得不散團、消失的劇團和藝人。
宜蘭悟遠劇坊執行長林紋守看到文化部補助蘭陽戲劇團,貼文以「非常的沉痛」形容心情; 至於主張刪除預算的陳鴻禧議員呼籲縣府官員醒醒吧,請讓蘭陽戲劇團回歸本位,救救宜蘭的歌仔戲生態!
但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林茂賢有不同看法,他認為,蘭陽戲劇團創立目的在於歌仔戲教育傳承與推廣,戲劇團應擔負民間劇團不會作或作不到的事,例如校園、社區教學、推廣、傳承本地歌仔、北管亂彈戲、樂譜整理、歌仔戲研究著作、音樂出版。
縣府文化局長宋隆全表示,還記得20幾年前有些民間野台戲演到一半,出現唱流行歌曲或伴唱帶,成立蘭陽戲劇團至今,多年來已產生正向導引效果,劇團成員也必須到社區與學校教學傳承,這次文化部補助還包括要傳承即將失傳的北管戲,民間劇團有可能做到文化保存、創新與人才培育嗎?
2019-02-19 10:12:46
美國黑金
2020-01-13 08:35:41
阿楨
公視國際影音案突喊卡 文化部挨批「把公媒獨立踩腳底」 2020-07-29 聯合報

文化部委託公視打造國際影音平台案大逆轉,公視董事會日前才以總經理辭職換取通過國際影音平台前導專案,文化部昨突發聲明宣布終止國際影音平台委託案,但打造國際平台的政策方向不變,將徵詢各界意見尋求最佳執行方式。
文化部此舉看似止血,卻也為公視再掀波瀾。當初投下同意票的公視董事徐瑞希,昨聽聞文化部終止委託案後立刻宣布辭去董事。她形容文化部「說一套做一套」,「兩天之內把台灣廿多年建立的公媒獨立踩在腳底」;並在聲明中表示,對文化部以中止計畫方式「羞辱董事會決議、踐踏公視公共媒體獨立性」的舉措,表達最沉重的抗議。
  相關新聞
公視董事批國際平台急卡 再度證明文化部隻手瓦解董事會
聯合報社論/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羞辱公視!蔡政府玩法躲監督 醜事才剛揭幕…
藍批政府一一三億元標案 獨厚親綠媒體
假自製真委外?藍委批文化部涉包庇華視
柯文哲批綠:赤裸裸將黨政軍伸入媒體
董事批公視「被政府的計畫補助圈養」
  回應
蠢豬圈裡滿是狗!
2020-07-31 05:22:51
阿楨
御用綠色評委未利益迴避!故宮解聘李厚慶、終止三立契約 2020-08-06 聯合報

多樁政府標案遭爆聘「御用綠色評委」,未利益迴避;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李厚慶,自二○一七年起迄今擔任兩百多件政府標案評委,其中不少案子由其親人任職的公司得標。故宮昨決議李厚慶擔任評委的「故宮南院品牌塑造」,決標金額七二二萬元,評選結果無效,並終止與得標廠商三立之間的契約。
李厚慶六月擔任「故宮南院品牌塑造整合行銷勞務採購案」評委,最終由三立得標。但李妻白舒樺任職三立,未利益迴避,故宮昨開會決議此案評選結果無效。故宮說,調查結果顯示李厚慶有「採購評選委員會審議規則」第十四條第二款應利益迴避之情形,使該評選會委員出席人數不符規定,導致該次評選結果無效。
根據「採購評選委員會審議規則」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評委)本人或其配偶與受評選之廠商或其負責人間現有或三年內曾有雇傭、委任或代理關係,應即辭職或予以解聘。李厚慶在「故宮南院品牌塑造」一案中明顯未迴避其妻與三立之間的利益關係,故宮有充分理由解聘。
一名打算投標的業者說,看到評委名單「心涼了半截」,「反正最後還是會給親綠廠商」。他認為這些「御用評委」應當自動請辭,否則會影響投標廠商的信心。
故宮採購案為何一再聘李厚慶當評委?誰圈選的?故宮不願透露。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黃子哲說,故宮終止三立契約證實違反採購法事證明確,此外還有許多李擔任評委的標案,同樣存在沒有利益迴避的問題,李應請辭文總副秘書長。
有資深文創業者說,綠色御用評委遊走各政府標案,「是業界都知道的事」,而且「工程愈大御用評委愈多」。這幾年她心灰意冷,已有一年半時間未參加政府標案,「反正都知道誰會中選了」。
她還透露,綠營不只為「自己人」量身打造標案,還圖利「學校的民進黨種子」。這些人一畢業就有一堆案子可接,文創、設計界都很清楚,綠營該行為讓台灣文創業「正在劣幣驅良幣」。
  回應
台灣多蠢豬, 出事後解決一個當樣板就OK了嗎?
2020-08-06 08:19:01
阿楨
挨轟修毀鹿港龍山寺 文化部喊停 2022/10/18 中國時報

國定古蹟彰化鹿港龍山寺的彩繪修復踏出第一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斥資5600萬元(整體修復計畫編列2億預算,目前規劃分3區,)啟動「夔龍窗」示範修復卻引發譁然,原本靈動的魚眼上色後竟變成呆滯遭轟「死魚眼」、螭虎頭也畫成「青煙」,且「螭虎爐堵」宛如加上廉價畫框,被質疑「修毀」國寶,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17日考察,文化部長李永得當場要求停工。
有200多年歷史的鹿港龍山寺是台灣龍山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包括木雕、石雕、彩繪,處處是國寶,五門殿兩側木雕窗櫺「夔龍窗」更是眾多欣賞焦點的一絕,圖騰取自《易經》,以兩魚象徵兩儀,四隻夔龍代表四方之象。
地方原本就對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意見紛雜,今年中央編預算啟動,彩繪工程由雲林科大團隊以5600萬元得標,首先展開的「示範區」修復工程為「夔龍窗」,豈料一塗裝,就讓文史工作者全傻眼,質疑魚眼從靈動有神變得死板呆滯,國學博士兼書法名家林俊臣指出,新作用色、畫法與原作不同;更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怒轟變成「死魚眼」。
公民團體「構社」成員整理缺失後指出,除夔龍窗用色與原作不同,朱顏百首變青面紅顏,也未參考等比模擬復原圖稿,圖像左右不對稱。此外,屋簷下古意「螭虎頭」被塗成豔彩青煙;夔龍窗下方「螭虎爐堵」,原本紅漆底色以纖細白、藍色退暈、黃線條構成簡潔外框,卻被畫成俗麗濃綠畫框。
鹿港公民會堂質疑,修護團隊在官方粉絲頁公佈「示範標準」,是否有科學考證,另質疑9月夔龍窗上彩前,未依規定先開說明會;且修復團隊私將木雕納入單彩範圍,將夔龍窗重新上彩等,不符核定的計畫。
  回應
文化部專長浪費公帑,多少荒唐,假文化之名以行
文化塚會/文賤會...
桃園的工程品質夠爛了 在這裡重演
凡事都有個過程的,先設法爭取修復立項,然後修得生不如死,只好追加預算,再修,再追加三修,三追,大家覺得 12億這個數字如何?
2022-10-19 06:17:33
阿楨
國發會好扯 《飲食男女》也要轉型正義 2023/01/03 中國時報

接手促進轉型正義基金,國發會將自中影公司取得的202部影片資產所有權及著作財產權,捐贈文化部轄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片單赫見大導演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等钜作。不過國發會新聞稿提及,這批影片需作為轉型正義相關文化事務之用,引發外界沾染政治味的疑慮。
中影2018年被黨產會認定為不當黨產,118億元資產慘遭凍結,雙方展開漫長行政訴訟,最終於2021年8月24日締結行政和解契約,包括給付國庫9.5億元,及2006年4月27日前的著作、影片權都讓與國有。
中影這批轉讓作品包括軍教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侯孝賢早年作品《兒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李安的《推手》、《囍宴》、《飲食男女》以及蔡明亮《愛情萬歲》等電影著作權,及其影片資產所有權讓予政府。在促轉會依法解散後,轉由國發會承接促進轉型正義基金業務。
國發會去年9月召開首次會議,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透過契約捐贈方式,將這批影片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並約定相關使用時應落實傳達轉型正義理念。也強調係因各方的支持與努力,這批影片才能由促轉基金贈與國家影視聽中心,接續妥為保存並研究推廣,普及轉型正義理念,發揮資產公共化價值。
對於國發會說法,藝文界頗有微詞,認為這批影片雖然是中影拍攝,但如今都是珍貴文化資產,就別再扯政治了,如果連取得授權使用,都得提交說明,編一大串落落長的轉型正義理由,「不累嗎?」
導演蔡明亮表示,「沒有特別的想法。」國家影視聽中心則說,收到這些影片後,會策劃不同的主題影展,強調中影電影承載了很多台灣人的成長經驗,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會善加利用及推廣。
  回應
不到臺北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蔡果然是綠共!
人不要臉則天下無敵!
司馬昭之心。
2023-01-03 09:52:42
阿楨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楨回應:
染政毒(獨)之中研院院士即變終研院怨士
染政毒(獨)之文化總會即變文化塚會
染政毒(獨)之文建會即變文賤會
染政毒(獨)之國史館即變狗屎館
2023-02-28 06:50:54
阿楨
中時社論》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 2024/07/26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台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此事已引起學界的嘩然,特別是語言學界,深恐讓台灣變成一個學術上的孤島,鬧成國際笑話,讓人感到丟臉極了。正在此際,賴清德總統日前參加民進黨全代會時也全程使用閩南語致詞,並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引發議論。
如果說,「台語」是一個社會上通俗使用的說法,大家都沒有話講。但是如果要做為「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正式名稱,這將涉及到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就必須依照語言學的學術標準正確使用,才具有認證的意義。否則只有台灣自認的台語,在國際上無人知道你意何所指,那就毫無意義。
立委無知可以原諒,但教育部與文化部跟著起舞,這是何其可悲、自甘沉淪的文化教育!
事實上,就算改名叫「台灣台語」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從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多少台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刻意在民間用「台語」教授古文經典。
抗日的台灣知識分子要以此跟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對抗,與台獨所意欲標榜的政治意識,又恰是相反的,那麼,改為「台灣台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從歷史語言學的層面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台灣的語言構成是原住民族的南島語族、移民而來的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再加上1949年遷徙而來的全中國百萬軍民文人所共同構成。而現在還要加上百萬餘人的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帶來新的語言、生活與文化,那是多元包容的開放社會的根基。把閩南語獨尊為「台灣台語」那不僅是一種「河洛沙文主義」,更是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反智去中 走向愚民社會
民進黨為了遂行其台獨主張,一心一意去中國化,教育部、文化部全然不顧文化的淵源與史實,而賴清德以國家元首之尊不思扭轉這種錯誤的文化認知,反而以意識形態引領如此反智的去中化風潮,令人思之極恐。

李遠(1951年10月30日—),筆名小野,生於臺灣臺北市,作家、編劇。現任文化部部長,曾任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其在中央電影公司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
2024-07-27 03:26:45
阿楨
揪《零日攻擊》劇本荒唐!郭正亮轟5大不合理:自嗨、丟臉 2024/08/01 中時

以台海戰爭為背景的台灣電視劇《零日攻擊》耗資2.59億元,號稱由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投資、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擔任總顧問,日前釋出17分鐘前導片,引發網路討論。前立委郭正亮指出,片中對軍事戰爭政治的邏輯簡直是荒誕無比,包括大陸沒有登陸就控制台灣的網路電信設施、黑道被長期滲透在開戰前逼監獄釋放重刑犯、總統說我們沒有國家等5處不合邏輯,跟大陸抗日神劇一樣自嗨。
第一是「倒數第7天,它說發生了一個封鎖台海的事件,解放軍以搜救名義出動海空軍包圍台灣,散播棄戰思想,脅迫台灣簽署和平協議」,但他看過很多美國文獻,但從來沒有看過有這樣的假想,封鎖戰就可以逼台灣簽和平協議,這是怎麼推論的?而且事實上大陸不會輕易採取封鎖台灣這個策略,因為它會驚擾到國際勢力的介入。
第二點是「倒數第3天,連電視台都被插播中國的統戰廣告」,但這等於台灣的網路、電信都被中國大陸控制,「在沒有登陸部隊的情況下,就能控制網路電信設施,這是什麼科技啊?有哪一個國家做到這一點?簡直是天方夜譚」。
第三更離譜,「中國大陸長期滲透黑道,所以逼台灣的監獄釋放重刑犯製造動亂」,看到都要昏倒了,如果解放軍沒有真的控制台灣,要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台灣的監獄單位、那些監所的那些所長怎麼會遭到脅迫?如果解放軍沒有登陸,怎麼可能控制台灣的監獄呢?到底在講什麼邏輯呢?
第四點是「倒數第2天,第五縱隊就出發了,還邊騎機車邊唱歌『全世界的艱苦人要站起來』」,以及第五點是「最後一天,全面混亂大逃難開始,總統出來講台灣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一個動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國家」。郭也反問,去煽動這些人有什麼用?解放軍都已經控制台灣了,還需要他們?簡直是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個電影要傳達什麼,我們沒有國家?賴清德認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影片還說我們沒有國家是什麼意思?
郭正亮認為,電影要符合軍事跟政治的常識啊,好比大陸抗日神劇,一個女生一腳可以踢翻4個日本兵,寫這種劇本就是抗中神劇、自嗨而已,拍這種荒唐的劇本,是丟了台灣的臉。
  回應
拿國家的錢做認知作戰?
零日攻擊他只是一部2028總統大選的競選宣傳片 不合理的地方當然多
  相關新聞
中時社論》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 2024/07/26
2024-08-01 17:23:40
阿楨
預算遭擋嗆釋憲?粉專踢爆「奇怪開銷」:2場戲花8千萬

立法院2024/0920日開議,立委高金素梅不滿「原住民禁伐補償金」預算編列不足,提案退回總預算案,在藍白合作下,以59票對46票,聯手退回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喊提釋憲。粉專「政客爽」直批,包括文化部兩場歌仔音樂劇就花掉8千多萬,排擠到其他表演團體的獎補助費。
太陽光電計畫花大錢結果效率超低,都執政八年了大家只看到光電發大財的成效。最後台電負債爆表,「高買低賣購電、不合理的購電成本」,還好意思講財務虧損撐不住才漲電價,這就像開餐廳賣虧本餐,然後還要逼客人加錢。
《1624》總共耗資超過8600萬,兩天就燒完,相當驚人。這種由中央政府出面打理的藝文盛事,尤其以天價計的開銷,理應經過詳細的規劃與嚴謹的預算編列、審查。但他翻遍文化部及傳藝中心的預算書,卻找不到這筆預算科目,極度懷疑是臨時動支預備金或各單位湊出來,沒有按規定編列,更沒經過國會審查。假如政府的開銷都可以這麼做,那還需要預算審查嗎?要怎麼為人民血汗錢把關?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也當著時任文化部長史哲面直批《1624》完全沒有原住民觀點或台灣主體意識,「沒有海洋史觀只有歐洲國家的強盜史觀!」
  相關新聞
預算被退也要釋憲?藍委怒轟:大法官淪為綠營圍事小弟
  回應
文化部長小野變強盜
預算亂編確實該退回,以前亂編有冥黨利委護航例如8800億分贓預算,結果還淹大水。
民進黨政府在圖利表演團體?
100萬找個歌仔戲團搞定,淨賺7900萬,爽!
養肥貓,有圖利他人之行為,檢調要查
2024-10-07 02:24:14
阿楨
文化部長之子也是大愛台受害者 怒嗆惡魔「簽不平等合約的機構」 2025/01/03 中時

導演陳保中1日在社群指控大愛台行徑,承製拍攝《姊的魔法廚房》到一半,無預警被通知停拍,他跟公司夥伴們背債,大愛台對此5點聲明回應。他3日一一反擊回覆大愛台。文化部長李遠的兒子導演李中也出聲力挺,他提到自己被莫名其妙停拍的作品,也是大愛的電視電影。
而大愛台在2日發出5點聲明回應,包括「合約清晰,責任分明」、「付款即時,誠意支持」、「多次溝通,未見改善」、「誤導真相,無理索賠」,並稱「已依合約規定,於『簽約後』與『定景定妝後』,分別於開拍前兩次支付,合計20%預付款791萬8000元,充分展現對合作夥伴的支持與合作誠意」。
 回應
果然有靠山,才敢不管合約,敢嗆聲..
大愛做公益的自然不喜歡搞意識形態或美化殖民者一類的影片,如果要創作自由自己去募款籌錢。
有合約就依合約進行工作,有糾紛就循法律依合約條款進行訴訟,訴諸媒體以壯聲勢...

慈濟壁畫風波 畫家曝證嚴得知後傻眼 無奈回7字 2025/01/10 中時

大林慈濟醫院大型壁畫「佛陀問病圖」盜圖風波表示,院長林俊龍已於7日致電李健儀,強調感恩且珍惜李的創作,除了持續在院長室門口展示、保存原油畫,也將在一樓大廳「佛陀問病圖」壁畫前,說明李為繪製圖像的原創作者。李接受院方致歉,稱這是對原創藝術家遲來的尊重與正義,能還原往事及獲得尊重,終於可以出一口氣。
李還原與證嚴上人對話,上人得知後不敢置信,詢問「明明交代你畫在牆上了,怎麼變這樣,還說接手的是你介紹的」,李回「師姐割稻尾,我被背叛了,還引狼入室」,上人無奈嘆氣「錢是他們出的啦」。師姐將壁畫以減半價碼委託「陳欽 x 」,這人本來約定聘他當我乾性壁畫的材料掌控繪畫助理,終因見利忘義、蒙蔽心性與貪功師姐鑄成偌大壁面,變成粗糙看板畫,開幕在即交不了差,還勞上人 出面急尋我協助完成⋯

大陸娛樂圈為何吸引台灣藝人 2022/07/21 大陸的娛樂圈蓬勃發展,與日漸萎縮的台灣娛樂產業相比,大陸的市場蘊含著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Threads分析揭殘忍事實!曝台灣藝人去中國原因:音樂串流平台的截圖,清楚可見在中國百大熱門歌曲排行榜上,出現的歌全部都是台灣歌手的歌。
2025-01-12 02:34:27
阿楨
中時社論》文化人軟骨背後的政治黑手 2025/01/24

立法院這次針對年度總預算審查,由於在野黨大刪文化部預算,波及對文化界的補助,引起部分文化人士反彈,甚至要響應大罷免活動。然而,文化界人士不妨捫心自問,這些年民進黨執政,文化政策是不是已經在刻意綠化下,一面倒地補助出大量迎合綠色偏好的作品?立委對不當使用人民納稅錢做軟性洗腦的手法加以約束,又有什麼不對?這樣的文化政策不該檢討嗎?
迎合當權 親日醜化政敵
藍白立委刪減預算時,特別點名公視影集《聽海湧》拿台灣人的錢抹黑栽贓台灣人,而且Taiwan Plus成效不彰、新聞也引發爭議。民進黨政府立刻指責在野立委大砍文化補助,將扼殺文化產業的生機,補助縮水自然令文化界擔憂,畢竟很多創作者過得苦哈哈,指望著政府補助施以援手。但政府部門拿公款補助文化界,難免會讓有心爭取補助的文化人,無論在選取題材或創作內容時投當權者之所好,或自我審查,避免踩到執政者的雷區。在民進黨執政的這段期間,文化政策出現了嚴重的扭曲,以至於文化產業的作品一片政治正確。這是在扶助文化,還是在扼殺文化?
這些年來的文化補助作品有幾項趨勢:一是去中國、尊台灣,強調台灣獨立主體意識,刻意去中國化,排除台灣文化裡的中國脈絡,貶抑中國在文化、血緣上對台灣的意義。擷取歷史事件作為創作主題時,甚至扭曲史實以符合綠色口味。二是極度親日,用強大濾鏡描繪日本殖民史,彷彿日本殖民對台灣是天賜之福,不曾發生任何殺戮鎮壓。台灣的影視作品已經多年沒有抗日題材,南京大屠殺更被拋到腦後。
三是對國民黨的執政給予完全的負面呈現,似乎在過去半世紀的統治中,只有殘暴的白色恐怖、禁書與文字獄。為台灣經濟奇蹟打下基礎的十大建設、廣開民智的9年義務教育、造福全民的健保,乃至促成台積電的誕生、躋身亞洲4小龍等等重大政績,都被視而不見。這種偏頗的視角,讓國民黨陷入一個先天不利的困境,也讓年輕世代的腦子被窄化,甚至排斥中華文化。只是,那個世界並不完全真實,藏了很多假象和謊言。
《聽海湧》醜化中華民國派駐北婆羅洲領事卓還來,把一個為國捐軀的偉人改頭換面成打小報告的漢奸,新海3兄弟的原型人物柯景星之子也痛批該劇違背史實,把他的父親從救助者變為凶手。
2025-01-26 19:40:23
阿楨
擅改歷史 塞入綠色史觀
《斯卡羅》描述1867年「羅妹號事件」,瑯嶠原住民與美國簽訂「南岬之盟」,藉此凸顯台灣早就站上了世界舞台,有與外國簽和平條約的獨立主權地位。但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指責該劇罔顧史實,簽了和約的美國人李仙得,把在東台灣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日本政府,之後還成了日本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該劇完全無視原住民因此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
《一把青》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在劇情中卻擅自加入白色恐怖和飛行員接收戰友遺孀的情節,偷偷塞入了綠色歷史觀,完全不尊重作者與原著。
此外,《零日攻擊》描寫大陸進攻台灣,台灣從政治人物到宮廟都被收買,很能煽動民眾仇視大陸及「中共同路人」,但是製作的「零日文創」公司實收資本額只有85萬元,卻能拿到文化部和政府各部會總共1億多元的補助,而該公司股東之一是陳水扁的文膽林錦昌、顧問是黑熊學院的立委沈伯洋。請問,這是在補助文化產業,還是綠色洗腦鏈用人民的錢來恐嚇人民?
文化工作是一條寂寞的路,很多文化工作者入不敷出,靠著一腔熱情勉力支撐,這時政府的補助對他們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過去政府的補助也支持過侯孝賢、李安等名導作品。問題是,如果執政者的補助審核如此意識形態掛帥,如此用力指揮創作方向,必然導致有心爭取補助的文化人迎合當權者的口味。甚至在持續多年的綠色洗腦後,年輕世代所以為的真實,其實是民進黨精心構築的偏頗圖像,在這種環境下產出的作品,大都按照著「反中、去中國化、愛台、親日、醜化國民黨」的主旋律。
部分文化人士揚言要參與大罷免,不妨先省思一下,民進黨政府的文化補助背後,是不是有一隻惡意扭曲歷史真相的政治黑手。
2025-01-26 19:52: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