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評《中國人與日本人》不是說:
不嫌煩嗎?從《閒話中國人》至今,已評了幾本《xx人》?還評《中國人與日本人》馮瑋著(台北:林鬱,2000)松本一男著(台北:新潮社,1988)
忍耐一下,我的書架還有最後這二本(以後原則上不再買這類扯不清的《xx人》)。
這個嘛!哈羅德·伊羅生著《美國的中國形象》和前評雷蒙‧道森所著《中國變色龍:對于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中華書局,2006)同是中華書局出版的“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中之最佳者,因書評議題之故,延至此:
《美國的中國形像》為美國人哈羅德·伊羅生所著《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 India)中有關中國的部分。該調查借助社會生的一些系統化手段,闡明瞭在170年的美國交往歷史期間,佔主導地位的美國人對中國的反應有著大幅度的波動,這些印象和態度大部分是它們所處的時間、地點和環境的產物,並探討了這些印象和態度和政治、國際關係、政府政策的制定、公眾與論的形成的關係。
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年生,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後來任職于上海《大晚報》和《大陸報》,又主辦《中國論壇報》,兼“哈瓦斯通訊社”駐滬通訊員。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1943-1950年任《新聞週刊》副主編。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著有《民主黨反動的五年》(1932)、《中國革命的悲劇》(1938)、《亞洲殊無和平》(1947)、《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
理想化與誤解並存:100年來美國人如何看中國
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文化活動———“中國文化節”于10月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隆重開幕。全美各地隨之興起一輪十分強勁的中國熱。
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也成爲各主流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門拿出一周時間集中報道中國,《新聞周刊》更是在封面打出“中國世紀”的標題並配發21頁的特別報道,全方位解讀中國的發展。
當然,在美國媒體掀起的如何看待中國的大討論中,贊揚中國和批評中國的聲音兼而有之。
20世紀,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每隔十幾年就出現一次反複
百年來,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千差萬別,經常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0世紀初的20多年,美國人對中國幾乎一無所知,朦朧的印象主要來自傳教士、軍人和政客對中國的描述。男人留辮子,婦女裹小腳,許多舉動都令美國人難以理解,他們把中國想象成一個充滿“貧困、肮髒、混亂和危險”的東方國度。以義和團爲代表的中國民間運動,使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對中國備感恐慌。那些規模不大、散布在美國爲數不多的大城市裏的唐人街,成爲普通美國人眼中貧窮和積弱的象征。
到了三四十年代,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出現一些明亮的色彩,這既包括東方智慧的傳播,也因爲當時的通俗小說(賽珍珠之《大地》)、新聞報道紛紛將中國描繪成淳樸、美好而智慧的傳統社會。1943年,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把中國作爲反法西斯英雄國度介紹給世界,斯諾筆下地處艱苦地區進行卓越抗戰的八路軍,也讓美國人眼中出現了中國這樣一個“領袖英明、人民勇敢、追求和平的社會”。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美國人對中國寄托的各種美好幻想一個個破滅。新成立的紅色中國與蘇聯的密切聯系,使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迅速從明亮轉向黯淡,“冷戰”和朝鮮戰爭的爆發導致美國人開始用敵視的眼光看待中國。
50年代末,受左翼思潮的影響,美國人眼裏的中國形象再次變得美好起來。中國符合左翼知識分子對西方社會的批判,再次成爲“一個美好的新世界”,甚至有人從中國的改造中看到了人類的未來和希望。
文化大革命使美國人開始懷疑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是否真實可信。從70年代初尼克松訪華到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兩國進入了一段難得的“蜜月期”。中國人在美國媒體的典型形象,是手拿可口可樂,狂熱學著英語。美國人多年來一直幻想著中國能變成像美國那樣有衆多基督徒、擁有巨大市場、采取美式民主模式的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使他們似乎看到了希望。
從1989年到20世紀末,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在90年代美國取得所謂“經濟神話”的同時,中國通過深化改革開放,悄然間實現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力明顯增強。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又開始在美國媒體間傳播。
美國的中國形象在上世紀的變化似乎有著某種規律可循,每隔十幾或二十年就出現一次反複。美國人的想象裏始終有兩個中國形象:一個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安定團結、道德高尚淳樸;另一個則充滿饑荒和動亂。著名的美國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博士曾在他的《美國與中國》一書中,這樣歸納美國人對中國的四種看法:離奇的、理想化的、幻滅的及社會學的。美國不少研究中國的專家都有一個同感,即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始終是一種混和體,在兩個極端間搖擺,這種情結在當前依舊是美國主流文化裏中國形象的基本架構。
中國形象正進入一個巨大的轉型期
如今,美國的中國形象在上世紀末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但這一次是一種延續和深化,而不是幻滅。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人正試圖更多地了解中國。美國的中國形象正進入一個巨大的轉型期。
截至2002年,《時代》周刊封面上與中國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大約有60次。美國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商品,美國人親眼看到周圍華人同事業績不菲,華人參政勢頭迅猛,唐人街也變得發達和漂亮起來,赴華旅遊的美國人也在直線增長,這些都影響著美國民衆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前不久,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組織的一次民意調查發現,有59%的受訪者對中國抱有正面看法,比10年前的46%高出十多個百分點。調查還顯示,盡管多數美國人不認爲中國是美國反恐戰爭中的“可靠盟友”,但中國卻在美國人心目中的盟友名單中僅次于英國、日本和以色列之後,名列第四,高于法國和沙特阿拉伯。
美國人對中國的感情是一個愛恨交織的曆史循環
在記者參加的各種智庫和研究機構舉行的討論會和年會中,幾乎沒有一個會議不討論中國的發展。無論是國會議員、行政高官,還是專家學者及普通民衆,都對中國有著濃厚的興趣,迫切希望了解和預測中國的未來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副教授、年輕的中國問題專家弗萊諾認爲,當前美國的中國形象仍然充滿了矛盾。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未來對美國人來說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既讓美國人産生強烈的興趣,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不安和擔心。
亨利盧斯基金會的副董事長羅茲的看法切中要害。他認爲,美國人對中國的感情是一個愛恨交織的曆史循環,對中國的看法也充滿了矛盾。當中國國力衰弱、疆土分裂時,中國在美國的形象往往比較正面,但當中國強大並具備向外發展的潛力時,在美國的中國形象則易趨于負面。美國人對中國的這種不確定和自相矛盾的看法將會深刻地影響到日後中美關系的發展。
美國前駐華大使洛德認爲,由于中國與美國在社會制度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美國人既不明白爲什麽中國能發展到現在的地步,更不知道中國的未來是什麽樣子。現在美國人對中國基本上有三種看法:一是認爲中國會繼續發展,但不可能趕上或超過美國,無須擔心;二是認爲中國的發展將改變國際秩序,中美沖突不可避免,必須要像過去對待蘇聯那樣對待中國;三是認爲中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美國必須重視中國的發展,一個繁榮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目前,持第三種較爲平衡和客觀看法的人還是占多數。
一些政客將中國形象當成一張牌
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呢?專家們幾乎一致認爲,美國人缺乏對中國的了解,並且主觀上帶有一些偏見是影響中國形象的關鍵因素。美國喬治敦大學的外交史專家南希?塔克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人頭腦中模模糊糊的中國形象是美國政府用來解釋他們對華政策的工具。”
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柴哥利亞認爲,中國形象的負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國會。美國人中對中國印象最不好的就是國會議員,無論是共和黨議員還是民主黨議員,在諸如經貿、人權、臺灣、軍事等問題上都對中國頗有微詞。國會掌握著立法大權,對行政當局牽制很大。中國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並下大力氣按照美國的方式多做一做國會議員的工作,比如邀請更多的議員到中國看一看,邀請他們參加與中國有關的研討會等等。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記者體會最深的,就是凡是到過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都會有較大的改觀。
紐約智庫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副會長林賽認爲,目前美國國內出現的中國熱是很正常的,面對中國的飛速發展,美國人不得不開始關注中國的未來。從人的本性來說,美國人會很自然地把中國當作一種潛在威脅,同時也開始擔心如何保持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地位。
他認爲,未來幾年內,美國國內政治中的中國因素會明顯上升,越來越易卷入黨派競選中。那些試圖取悅選民的政客們,爲了角逐白宮的寶座會不可避免地打“中國牌”來拉選票。因此,他建議中國應盡早注意到這一動向和不良影響,設法避免美國國內政治幹擾中美關系的發展。(記者 文車)
http://news.sina.com.cn/w/2005-10-21/16167231148s.shtml
賑災行動迅速 政府形像提升
自然災害不僅會留下一派破敗景象﹐有時政府的形像也會因之遭受重創。不過﹐在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一週多以來﹐人們可以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此次大災實際上鞏固了中國政府的領導。
中國政府對地震做出了快速反應﹐同時﹐以國有媒體為主的各家媒體不遺餘力地把政府最好的一面展現在了空前團結的中國民眾眼前﹐這一切都有助於提升中央政府的形像﹐彰顯其負責與高效。與此同時﹐全球在此次災害面前所表現出的極大同情至少在眼下平息了針對北京在西藏等問題上的批評之聲﹐而此前的種種非難為北京成功主辦今夏奧運會蒙上了陰影。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中國政治問題專家黃靖表示﹐雖然中國領導人顯然更希望不要發生這種造成慘重人員財產損失的災難﹐不過此次地震為北京方面提供了一個政治良機﹐他們可以藉此證明自己有能力照顧好中國人民﹐有能力解決這樣的危機。
此次里氏7.9級的強震是中國30年多來所遭遇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週三時因災遇難人數仍在增加﹐營救生還者的努力往往無功而返。截至發稿時﹐國有媒體新華社報導僅救出了一名困在一座毀損水電廠管道中的女性倖存者。對更多生命奇跡的期待恐怕只能以失望收場﹐因為此次大地震畢竟已經過去了九天時間。
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1日中午12時﹐地震遇難人數已經達到了41,353人﹐另有32,666人失蹤﹐超過270,000人受傷﹐其中仍在接受治療的有將近26,000人。
未來數年中國將花費巨資進行災後重建﹐並重新安置多達500萬的無家可歸的災民。挑戰之艱巨從重建北川的工作中即可見一斑。中國官員週三表示﹐將在異地重建北川縣城﹐這場地震造成當地約70%的建築物毀損﹐13,000居民中三分之二不幸罹難。
中國總理溫家寶週三宣佈﹐中央國家機關今年的公用經費支出一律比預算減少5%﹐用於抗震救災。這些結餘將幫助中央籌集人民幣700億元(約合100億美元)的災後恢復重建基金。
此次嚴重災害激起了國際社會中人權團體及其他一直猛批中國政府的組織的高度同情。自從今年3月份西藏爆發反政府流血暴亂、中國政府進行鎮壓之後﹐外國就一直在譴責中國政府﹔而今震災至少是中斷了這種負面聲音的積聚。
對中國政府態度的轉變從西藏流亡政府的表現上就不難看出。被北京方面指為西藏騷亂幕後策劃者的西藏流亡政府週三表示﹐它已經指示駐各國官員為災民組織祈福法會、籌集善款。設在印度達蘭薩拉的西藏流亡政府在其官網上表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藏人應該避免到所在地的中國使領館門前示威抗議。
中國最高領導人也在週一參加了全國默哀美國參議院週一通過了一項提議﹐向汶川大地震的遇難者表示哀悼﹐對中國人民表示慰問﹐並呼籲總統布什(Bush)響應中方提出的任何人道援助請求。
外界的態度轉變可能只是暫時的﹐西藏流亡政府就表示他們至少會在5月底前不再會舉行抗議活動。此外﹐如果中國政府在艱巨的災後重建工作中表現不力的話﹐則有可能激起來自人民內部的不滿。中國政治問題專家黃靖表示﹐中國民眾在此次大災面前史無前例地積極行動了起來﹐雖然這和政府當前的努力很合拍﹐可這個先例一旦創下或許會令北京方面以後感到後悔。
他指出﹐人民會受到鼓勵﹐要求政府未來變得更加開放、透明和負責任﹔這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總的來說﹐中國政府的救災反應似乎有望為它在獲得支持方面帶來意義深遠的、可能頗為持久的推動。這和布什政府2005年應對卡特里娜(Katrina)颶風時形成了鮮明對比﹐許多人都批評美國政府反應遲鈍、效率低下。災前布什的支持率就因為經濟問題和伊拉克戰爭而表現萎靡﹐而賑災不力所引發的公眾反感令他的支持率更遭到重挫﹐至今都沒有恢復。
溫家寶在慰問地震受災群眾在中國政府上週所採取的迅速行動中﹐最經常看到的是溫家寶總理的身影﹐他的言行已使他成為了中國人民心中的英雄。溫家寶在地震發生後僅僅幾個小時就乘機趕往災區﹐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里一個接一個地走訪受災鄉鎮﹐如果道路受阻就坐直升飛機“空降”災區﹐為災民們帶去安慰﹐並向他們保證政府會提供更多幫助。而反觀布什總統﹐他在卡特里娜颶風登陸後兩天才前往遭受重創的新奧爾良﹐而且他的專機都沒有降落﹐布什只是從空中視察了一番。
大批救援人員在進駐重災區時須克服道路阻斷和天氣惡劣的不利影響﹐這佔用了寶貴的時間﹐在有的地方甚至花去了數天的時間。直到本週二晚間﹐政府才宣佈營救人員已經到達了所有1,044個四川受災最重的村庄。上週二﹐通過空中方式於震後第一天即趕到震中附近城鎮的救援部隊發現﹐他們在巨大的地震破壞和慘重的人員傷亡面前顯得如此無能為力。
不過﹐總的來說﹐中國政府為救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包括派遣超過10萬的解放軍、武警及消防戰士)仍獲得了包括地震倖存者在內的中國人的贊揚。國有媒體上滿是年輕的士兵和其他救援人員努力工作的畫面。中國國有媒體也對溫家寶視察災區進行了密集報導﹐隨後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內的中國高層領導人接連走訪災區﹐他們的行程均被廣泛報導。
任何對救災不力的指責似乎都瞄準了當地官員。國有報紙報導稱﹐在鄰近震中的旅游城市都江堰﹐三位本地官員已因救災不力而遭解職。
解放軍在臨時校舍外向學生們發放書包週一﹐一些剛剛經歷了喪子之痛的家長哭著站在四川綿竹五福鎮第二小學的門口示威﹐他們表示﹐校舍質量低劣才是奪取孩子們生命的罪魁禍首﹐而不是地震災害。該校週圍的大多數建築物都只是在地震中輕微受損﹐沒有出現垮塌。
在地震中失去了13歲女儿的畢凱維(音)就站在廢墟旁﹐他說﹐這不是中央政府的錯﹐是本地貪官的問題﹔我們要嚴懲這些人。家長們說本地記者來採訪過他們﹐但沒有報導他們的遭遇。
中國政府在地震發生後第一週給予了本地記者前所未有的報導自由﹐並因此受到了主張新聞自由團體的稱贊。在每日的新聞發佈會上都有若干官員回答記者的提問﹐他們在回答從傷亡數據到現場救援困難等各類問題時都表現出了少有的坦誠。
不過﹐有一些跡象表明中國方面這幾天已經開始對報導有所限制。官員們似乎正努力勸阻那些可能對政府形像造成負面影響的報導。因此至少有些人不太敢於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一位在漢旺鎮中學倒塌校舍旁的臨時太平間里收斂一具遇難女孩遺體的男子表示﹐我什麼也不想說﹐那樣好像是在攻擊政府﹐會給我惹麻煩的。
目前看來﹐此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沒有一些人最初預計的那麼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受災最重的地區大多是農村﹐沒有大型工業設施。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主任李榮融週三表示﹐地震造成的國有資產損失至少為人民幣300億元﹐主要集中在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相對於中國龐大的國有企業資產而言﹐這樣的損失規模較為有限。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0522/chw120727.asp?source=channel
另參本館< 天災?人禍?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029209/20080205063338
新聞周刊民調》專制國家…人民愛領袖?【聯合報╱陳世欽08.06.19
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一項針對全球七位主要國家領導人的民調,結果發現民主國家的領袖普遍陷入「信心危機」,反倒是專制國家的人民對領袖充滿高度信心。新聞周刊用聲望低落的美國總統布希做比喻,表示在民意支持度方面,主要西方國家的領袖都成了「布希一族」。
報導指出,令人意外的是,俄羅斯前總統普亭、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英國首相布朗在「世界輿論民調網」(WorldPublicOpinion.org)的意見調查中名列前茅。只有布朗是民主國家的領導人,普、胡兩人都是專制政體的領導者,顯示相較於民主國家的領導者,多數世人對獨裁領導人似乎更有信心。這局面想必震驚西方領袖。
這項民調顯示,相較於民主國家的領導者,多數世人對獨裁領導人似乎更有信心。局面仍有扭轉的餘地,不過目前而言,西方世界的影響力顯然暫居下風,套用布希的一句話,自由仍未普及全球。由馬里蘭大學的國際政策態度專案(PIPA)執行,訪問全球20個國家的1萬9751人,對於七名主要國家領導人處理國際事務的評價。除了布希、布朗、胡錦濤和普亭,調查評比的其他三位領導人另包括法國總統沙克吉、伊朗總統阿馬丁加德及不算是國家領導人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在認為「能否妥善處理國際事務」的項目,普亭贏得32%受訪者的信任,布朗30%,胡錦濤28%,沙克吉26%,僅23%的受訪者對布希有信心,略高於阿馬丁加德的22%。信任潘基文的人則有35%。
何以故?簡言之,是世人普遍悲觀所致;多數受訪者因個人處境對時局極為不滿,因此反對大國領導者的國際政策。
其中,美國人對領袖的評價非常負面,對七位領導人的信心平均值只有29%。這可能是美國經濟疲弱,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沈重負荷,恐怖攻擊威脅迄未消失,以及國際反美聲浪方興未艾所致。
對領袖感受最不負面的受訪者集中於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與印度。在中國大陸,41%的受訪者對布希有信心,普亭75%,胡錦濤更高達93%。世界輿論民調網執行長卡爾指出,在國家繁榮興盛的時期,人民傾向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中國人認為,目前局勢大好」。
大國領導人聲望偏低反映的現實是,幾乎一切的重要課題均已全球化,個別國家再也無力單獨承擔;伊拉克、阿富汗、蘇丹、剛果戰火未歇,糧食與石油短缺,全球暖化等問題均足以引起全球性的信心危機。普林斯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安瑪麗‧史洛特表示:「世人普遍認為宰制自己的力量,超過任何領導者所能控制,沒有哪位領導者能解決他們的切身問題。」
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幕僚達爾德表示:「獨裁領導者的國內聲望居高不下,此為必然。」在中國大陸與俄國,媒體受到嚴格控制,胡錦濤與普亭又長於以國家機器塑造形象,兩國人民報以竭誠擁戴。這是兩國經濟繁榮,民族主義思潮抬頭,人民感激領導者使他們重拾信心及贏得國際地位的結果。
卡爾認為,胡錦濤、普亭國際聲望相對較高,並不意味世人普遍認同獨裁領導者,更何況兩人獲得的支持率高於布希與沙克吉不到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