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01 06:05:39| 人氣17,115| 回應276 | 上一篇 | 下一篇

鳥巢世代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真有那麼厲害?一場北京奧運,就能將哈台的大陸「剩女」「宅男」改造成陽光自信進取的「鳥巢世代」!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9349499/20071128062112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127664/2008012006183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248726/2007051406190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5903390/20070930065650

北京奧運前的四川地震,就有不少年青人當志工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029209/20080205063338

可惜類似台灣二蔣時代,由上而下動員出來的下鄉大學生,當政治一解嚴,全成了失落的「空巢世代」。

會嗎?等著檢驗吧!

百萬義工當表率 自信進取 「鳥巢一代」興起>中時08-08-26亓樂義

 奧運過後,中國留給世人許多回憶,其中有百萬志願者(義工),在奧運期間的無私奉獻,令國際人士刮目相看,這群自信和擁有進取精神的群體,被衍生為所有受奧運影響的年輕人,並冠以一個新的名詞─「鳥巢一代」。
 根據《中國青年報》經由《新浪網》進行一項在線調查顯示,在三○○六名網民的回應當中,四七.四%的網民認為,「所有受奧運會影響的年輕人都是鳥巢一代」,成為最具民意共識的選項。
 當被問到「鳥巢一代」的關鍵詞為何時?五五.三%的網民認為是「自信」;認同「和平、和解、和諧」的占五一.九%;堅持以「開放」為特色占四九.八%。
 除此,回應的網民認為,「鳥巢一代」還應具備下列特質,如「理性愛國」(四八.四%)、友善(四四.四%)、有夢想(四四.一%)、敢於競爭(四一.八%)、奉獻精神(三八.六%)、快樂(三八.一%)、平等交流(三五.○%、責任心強(三四.六%)、崇尚參與(三四.○%)等。

 對於何以「鳥巢」而非其他體育場館,作為自我認同?

 四四.四%的網民指出,因「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標誌,而奧運會是當代青年的重要人生經歷,故稱「鳥巢一代」;四二.七%的網民認為,奧運會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當代青年是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一代;四一.五%表示,奧運期間,當代中國青年向世界展示其風采,他們熱情的笑臉和「鳥巢」成為世界目光下的中國符號。
 北京的室內設計師郭飴說,「鳥巢」是北京奧運會的標誌。從開幕式上的驚艷亮相,到田徑比賽中多項紀錄被打破,再到閉幕式的快樂海洋,「鳥巢」征服了世界,它獨特的造型和理念,也是中國高科技時代的標誌。

 可以說,奧運過後,「鳥巢」成了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圖騰。

 調查還顯示,七一.四%的網民認為,北京奧運會將改變自己的生活。其中,四四.三%的網民,將努力讓世界更多瞭解和認識中國;二七.二%的人將以奧林匹克的公平公正意識,參與今後各項社會活動。
 另有二六.三%的網民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二三%的人表示會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中國加油。

鳥巢世代vs.鳥籠世代【聯合報╱蕭衡倩08.08.28

北京奧運結束了,世界上不同國家的人民分享了運動員奮戰精神及得獎的歡愉,度過幸福的十七天,一些國家政治領袖的支持度也因而提升不少。但十七天的幸福之後又如何呢?
無疑的,大陸人民是幸福感最強烈的。原為體育盛事的奧運會,被中國視為展現廿一世紀國力的舞台和國家形象的轉捩點,這種國際實力之戰,讓京奧的政治味特別濃厚。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鳥巢一代」的興起,其無形的影響將更深遠。
被稱為八○後和九○後的一代,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下成長的一群,本就非常不同於成長於生活困頓及國家積弱的前幾代。他們生在中國崛起之際,懷抱自信和大國的企圖心,這從他們在京奧前後與聖火在海外傳遞時的熱烈參與即可窺知。
當時世界各國對這群年輕世代所表現出來的氣勢印象非常深刻,且討論良多。如今經過京奧的洗禮,這群年輕人被冠上「鳥巢一代」的稱謂,他們的動能與向世界展開心胸的態度,讓國際更關注這些未來大陸的中堅份子會如何影響中國的變化。
相較於大陸的「鳥巢一代」,台灣八○後和九○後的年輕人成長於政治、經濟及社會皆紛亂的氛圍中,或可稱之為「鳥籠一代」。馬英九總統上任將近百天,各方面的前景仍難見開闊的希望。前總統陳水扁的洗錢疑案鬧得風風雨雨,但最後能偵辦到什麼程度,實在也讓人難以期待。

台灣的「鳥籠一代」被困在種種的不光榮感中,見不到典範,卻處處可見錯誤的示範。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年輕人會如何成長,又能成為未來台灣社會什麼樣子的主流,大概也不難想像。
許多政治人物喜歡對年輕人講好聽的話,「世界是你們,也是我們的,但是最後還是你們的」,他們內心總是想著「世界是我們的」,所以自私地操弄一切。也許有一天,政客能認清「世界不是我們的,而是他們的」,那樣,「鳥籠一代」才能破籠而出。

北京奧運會影響改變了五大人群(圖)

奧運會精彩閉幕了,和任何盛會一樣,曲終人散是唯一的結局,留下的依然是余味飄香。應該說它極大的提升了國人的士氣和自信,對國家的健康長久的發展極具正面的意義。尤其,對下面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參與奧運會的五大人群長遠的影響將在若幹年裏長久存在。
一是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不論過去的成績怎麽樣,不論過去他們的名氣大小,從此他們便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的社會、包括在隊內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他們的生活也將發生變化。因而他們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整個的人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許要延續到下一屆奧運會;
二是奧運志願者。十幾天的奧運會期間的辛勤工作,以及之前的各種艱苦的培訓。讓這些原本生活在比較自我的生活中的人,一下子逾越到人的海洋中,一下子把小我變成了大我,把小愛變成了大愛。不管他們當初報名當志願者的初衷是什麽,但是在奧運會期間當志願者,爲各種各樣需要他們幫助的人服務,不僅讓他們品嘗到了工作的辛苦,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爲他人提供幫助後的快樂,他們就是傳播大愛的星星之火,但願能夠帶動神州大地傳播大愛呈燎原之勢;
三是參加開閉幕式的演員們。百年一遇的一次在家門口的盛會,並能在其中翩翩起舞,歡呼雀躍。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幸得到的殊榮。相信這些身臨其境,身在其中的年輕人們,不僅是在現在,即使過了若幹年後都會提到此次奧運表演而津津樂道,艱苦的排練讓他們知道了收獲的不易,精彩的結局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收獲的幸福;
四是手執導演棒的張藝謀們。過去他們在表現自我,體現價值中沈沈浮浮,東沖西撞,爲一次失敗而沮喪,也爲一次成功而開懷,爲一時的迷惘而住足。而此次奧運會的參與終于讓他們看到了藝術的力量。圍繞著北京奧運的一切精彩都得到了回報。用奧運會主席羅格先生的話說,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國,中國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別的我不敢說,張藝謀絕對不會再拍類似于《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挂》之類的作品了。因爲那些所謂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品,只會給中國添醜不會加分。那些至今還以爲中國人梳著長辯,穿著馬褂的外國人難說不是看了這些所謂的文藝作品受到的影響;
五是直接或間接地看到奧運會的老外們。從中國申辦奧運會成功就不絕于耳的批評,大都來源于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和大多數對中國不夠了解的人。原以爲通過全球火炬的傳遞,誠心誠意地邀請各國之嘉賓,老老實實地表達自己與世界人民同樂之情。然而此舉卻讓一直對中國和平崛起心不甘情不願的一些人不僅感受到了中國強大後的可懼,由此又感到了沒有來由的所謂威脅的可怕。好在奧運會的精彩開閉幕,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表現以及宣傳的力度加大,開放、開明政策的新姿態和一些老外親臨北京,走街串巷,走親訪友,這才讓他們多多少少了解了真實的中國,親近了中國,甚至有的人愛上了中國,愛上了北京,讓很多人摘掉了看待中國的有色眼鏡。
人要改變自已很難,其實我們要改變對中國誤解、不夠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戴著有色眼鏡的老外們更難,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讓世界了解我們,認識我們,恐怕是今後若幹年內國人最要做的一件事。因爲中國已走到了今天,這條路只有走下去。中國的希望就在前頭,我們的希望也就在前頭。因此我們不得不由衷的說,感謝奧運,感謝改變!
春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奧運會盡管閉幕了,但奧運會的一幕幕令人難忘的場景還曆曆在目,奧運會的後續影響還在依然發酵……
http://bbs.2008.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68&;subid=0&fid=160824&tbid=892

搭地鐵有禮 搶座位變少了【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08.08.27

京奧帶給北京市民好的效應,是「文明禮儀」再上一階,北京地鐵人潮還是那麼多,但已亂中有序;扶手電梯「右立左行」的通則也建立;地鐵車廂搶位子的情況變少,動作也變得柔和與更規矩。
建國門地鐵站賣了好多年報紙的趙阿姨說,前幾年因為各種原因,環境比較髒,乘客也不珍惜,地面一角只要出現紙屑、塑膠袋、瓶罐、廢報紙,馬上就有人跟進亂丟。
但是,現在不同了,整個月台大廳遠遠望去,光滑亮潔,雖然固定有人勤打掃,但更多的是大家不敢再亂丟東西。進出地鐵的人潮,穿著也愈來愈體面,穿得邋遢的人愈來愈少。
奧運時,有龐大的一百七十萬志工做文明禮儀的後盾,他們多半是大學生或社會精英,以身作則在車廂內主動讓位,在街道上遵守交通規則。
對他們來說,不論以後是否再穿上志工的衣服,他們都有一份榮耀與使命感。
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擔任志工的清華大學機械系三年級張同學說,京奧後,他對社會的責任感更不會放棄;他希望人與人之間尊重、和諧的氣氛能持續下去,別再回到原有的自私冷漠。

奧運後遺症 京奧屢奪金 陸人沉醉強國夢>中時08-08-26白德華

 京奧落幕,但對北京民眾來說,奧運遠未落幕。他們腦子裡想的,嘴巴說的,全是奧運。打開電視、報紙,映入眼簾的還是金牌話題,民眾似不願從強國夢中醒來。外商公司經理Michelle說,「這是北京,奧運後遺症很難避免!」
 廿四日深夜隨著鳥巢聖火熄滅,奧運正式落下帷幕。早打定主意隔天請假的小陳,沿街亢奮訴說北京戰績,「我看鄒市明會取代劉翔,成為新偶像,為中國拿下五十金,又是拳擊…。」

 上班族請假狂歡 話題全是奧運

 原是最繁忙的周一上午,沒想到環線交通竟暢通無阻。該是拜奧運之賜,奧運通道尚未撤除,但出租車師傅給了另個答案,「怕是很多人請假不上班了」。
 果不其然,奧運閉幕才唱畢「請你留下來」,很多人真的留下來了。只不過轉移陣地到后海、三里屯和南鑼鼓巷酒吧街,他們不願讓這夜的光榮褪去太快。
 「估計他們請個兩天假就受不了」,在北京四年的Michelle說,「奧運後遺症肯定要爆發。上班不起勁,在家無聊,焦慮失神,什麼都不對,就是失落感。」中午醒來的小陳說,「覺得空空的,央視一、二、五、七台來回轉,都是重播!」
 奧運期間也每天超high的Michelle說,她已想辦法轉移注意力,「不像我同事,一上班還開搜狐看奧運。我不會像北京人啦,比較沒有抽離的問題。」

 到了鳥巢放慢油門 希望甫開幕

 北京模特兒李艾說,「我現在就陷入一種狂歡後的失落,這種感覺好殘酷哦!」她說到一個朋友,「今天到了鳥巢,還不由自主放慢油門,感覺還那麼激情,真希望今天還是開幕式當天。」
 一場奧運,中國創下主辦國囊金新紀錄,讓國際奧會前後任主席同時以「有史以來辦得最好的一次奧運」及「無與倫比」盛讚,就像過年,北京人無疑想繼續揮霍難得一見的狂歡。
 不過,夢醒總要面對現實。「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中文系畢業的小陳說,「還是歐陽修了解我,我還是寄望下半年的股票、基金吧!」  經濟會不會也陷入「奧運後遺症」,的確令人擔心,專家說法卻南轅北轍。有些人主張,中國很難避免「奧運低谷效應」。奧運主辦城市因奧運大量建設,刺激經濟增長,但奧運後投資需求下降,場館閒置,相關產業產值下滑,經濟面臨衰退。
 摩根士丹利最近對一九五六年以來主辦奧運的十一個城市調查顯示,只有一九九六年美國(亞特蘭大)經濟在奧運會後沒有明顯放緩。中國能擺脫「經濟魔咒」嗎?

 擺脫經濟魔咒 大陸央行砸鉅資

 最近大陸已傳出將籌資三、四千億人民幣,推出「振興經濟方案」,從出口、財政、貨幣及股市等面向,刺激消費、經濟增展。「我對奧運後的經濟發展很樂觀」,大陸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樊綱如此說。
 擔任世行副行長的林毅夫先前說,北京奧運投入相對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小,「這問題根本不用擔心」。他認為,上屆雅典奧運跟北京投入差不多,但希臘當時國民產值一八五○億美元,中國三兆美元,是希臘的十六倍。
 「何況二○一○年上海世博、廣州亞運召開,都是經濟增長點」,林毅夫很樂觀,「美國次貸影響中國有限,中國在奧運後不僅不會出現蕭條,且還會高速增長。」不過對小陳這樣的人來說,他只希望股票、基金大漲,荷包滿滿才是真的。

2008中國奧運 香港6成青年國民自豪感提升

2008 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今晚上演,標志中國人的百年夢想已成真。本港一項調查發現,在京奧開始後,超過6成被訪青年對自己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有提升,較4年前一 項同類調查,增加73%。同時,郭晶晶、劉翔及楊威三位選手,更成爲受訪者最欣賞的運動員。負責調查的團體表示,京奧對本港青年,無論在國家層面或個人層 面方面,均有正面影響,亦鼓勵青年繼續關注國家發展。
香港文彙報報道,香港青年協會于京奧開始後,即本月17日至21日,向343位15至39歲人士進行“國家走向世界——青年看全球體育盛事” 調查。結果有63.7%表示,自己對國家的支持度增加;有61.6%表示,奧運開始至今,他們對自己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有所提升。

較雅典奧運後增73%

而該會于2004年12月,曾訪問527名15至39歲青年,當時僅35.6%表示對自己作爲中國人有自豪感,今次調查證明青年對自己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提升了73%,創下新高。
同時,今次調查有38.5%表示,京奧開幕式是他們最感動的場面;其次有28.8%認爲是鏡頭下運動員勝利的一刻;另有14%表示,升國旗及奏國歌的場面最爲感動。

最欣賞郭晶晶黃金寶

至于受訪者最欣賞的中國運動員,首3位依序是郭晶晶、劉翔及楊威;受訪者最欣賞的香港運動員,首3位依序是黃金寶、高禮澤及李靜。
30.3%受訪者表示,最欣賞運動員的毅力或恒心;有24.4%則欣賞運動員永不敗或拚搏精神。
調查中,26.3%受訪者認爲,京奧最成功的地方,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的地位;20.5%表示,京奧令更多人認識中國。
事實上,該會于京奧比賽開始前的本月3至8日,亦透過電話訪問507名15至33歲青年,發現分別有29.8%及22.2%表示,最感到驕傲 是中國人有能力辦世界盛事,以及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成真;有47.2%表示,國家的經濟發展,最能顯示國家走向世界;44.1%認爲,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最突 出的形象是進步。
負責調查的香港青年協會表示,京奧對本港青年,無論在國家層面或個人層面上,均帶來正面影響,本港青年以務實角度來看國家走向世界,並視經濟 發展作爲國家走向世界的重要指標,這方面與全球化及知識型經濟發展等趨勢接軌。該會鼓勵本港青年,繼續關注國家發展,積極裝備自己,在國家走向世界的過程 中,作出更大參與及貢獻。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70&;subid=0&fid=23629&tbid=6435

香港“隱蔽青年”增多 有人六年幾乎足不出戶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8-27 閻光濤/整理
 
 中新網8月27日電,據香港中通社報導,在香港,有一些年輕人因不堪社會壓力,甘願蹲在家中與漫畫、電腦、電視為伍,不願接觸社會,成為隱蔽青年。當前,隱蔽青年的問題引起香港社會高度關注。  
 隱蔽青年是指選擇自我封閉,過著足不出戶生活的年輕人。他們一天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房間,不上學,也不工作,大多沉迷於網上世界。據社會人士分析,香港年輕人成為隱蔽青年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香港年輕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習慣獨處,欠缺與他人相處的經驗,令他們難以建立自己的人際網路。因此,玩電腦、看電視就成為他們日常的消遣活動,孤僻自我的個性由此養成。  
 此外,香港年輕一代從小到大備受照顧,抗壓和應付逆境的能力較低,當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會因為缺乏同儕的情緒支持,“沒用”、“失敗”的感覺很容易湧上心頭。他們因此選擇獨處來逃避壓力。  
 香港流行高學歷主義,社會普遍認為年輕人最少擁有大學學位,才可以前程錦繡。這種思維讓未能考上大學的年輕人感到自卑。而且,香港崗位招聘,大多要求申請者有大專或以上學歷,沒有上大學的年輕人只能找到既辛苦、薪金又低的工作。來自社會觀念和現實環境的雙重壓力令他們寧願躲在家中上網、看漫畫,也不願到社會上尋找工作機會。  
 縱使擁有高學歷,年輕人也可能成為隱蔽青年。如1997、1998年時畢業找工作的年輕人,剛好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就業情況困難,令他們自信心受損,產生“懷才不遇”的心理。為了逃避現實,其中一些人選擇躲在家中,最終成為隱蔽青年。  
 據瞭解,隱蔽青年問題不是香港獨有,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例如日本、英國也有相同問題,這些隱蔽青年問題起源大致與香港一樣。在眾多擁有隱蔽青年問題的國家和地區中,以日本最為世界所關注。據統計,日本的隱蔽青年數目占全日本青少年的一成,約100萬人。
 至於香港的情況,一些社會福利團體統計顯示,2006年,香港10至24歲的隱蔽人士高達18500名,占全港青年的2.1%,比2005年的數字增加兩倍多。隱蔽青年中,以男性居多,他們的平均隱蔽期為2年,有人曾經過了6年的“隱士”生活。  
 隱蔽青年的數目越來越多,不單使社會的人力資源減退,也增加了香港社會福利負擔,社會各界都積極協助隱蔽青年重投社會。由於隱蔽青年的問題是近十年才漸漸被關注,社會消除隱蔽青年問題的方法正在摸索與改善中。 

90後 缺少挫折教育的一代2009-08-20 旺報 記者吳貴奉
 
     大陸90後(1990年後出生的中國公民),是第一代網路原住民,他們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甚至沉默,都與上一代人脫節,探討發現,他們的行為似曾相識,只因上一代的失憶而覺得他們像是陌生人。
     90後是奧運冠軍、網路新秀、演藝新星、作家、超模、快樂女聲和學生,他們是成長環境最優越的一群人。
     90後也是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以醜聞轟動網路的「賤女孩」、使用火星文的主力、著裝怪異的「非主流」,「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秋千門」、「邯鄲大學教室做愛門」等事件的主角也是他們。
 
     觀念行為 與上一代脫節
 
     面對90後,兩代之間存在一種極端的資訊不對稱:上一代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和怎麼想,但他們卻完全知道上一代想要什麼和怎麼想。
     他們是F40們(將步入和剛走過40歲的一群,年齡在35-45歲之間)的產品,但父輩的旗幟不在他們的戰場;他們與上一代人自動脫落,不反社會主流價值,但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是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之外,第一代完整接受了資訊教育的人。他們是第一代互聯網原住民,遊戲和網路的虛擬空間對他們來說就是真實空間。
     2004年,《新週刊》第一次調查90年代生的人的文化傳承「還有多少中國味?」結果並不樂觀,他們的「全球味」在擠壓「中國味」。2009年,《新週刊》再一次透析「90後」,考察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溝通模式、性態度和社會認知。
     用代際理論(研究不同代之間思想和行為差異和衝突的理論)來解釋90後已經太out了--他們不是另一代人,他們是另一種人!他們的行為方式、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甚至沉默,都是與上一代迥異、讓人完全陌生的。
 
     自成體系 無視傳統規則
 
     美劇《X檔案》裏時常出現這樣的情節,外星人降臨地球,潛伏在我們周圍,他們不顯露身分,也從不正式發言,外貌也和我們無異,只是「偶爾露崢嶸」。90後開始顯露蹤跡之後,我們慢慢發現,他們是我們周圍的潛伏者,是我們全然不熟悉的一群人,90後,是我們生活裏的陌生人。
     曾軼可(快樂女聲,用自己獨特方式寫歌唱歌)這樣的90後早早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包括對傳統歌唱規則的無視,包括在世界觀上的自給自足。面對90後,我們慣常的了解方式、認知程式全都無法正常發揮。
     曾軼可這個生於1990年1月3日的女孩,參加2009年「快樂女聲」之後,懷抱吉他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一路過關斬將,最後進入了大陸全國十強,卻由此掀起了巨大的爭議。
 
     「快女」怪咖 評審為她反目
 
     爭議並非源自她的中性形象,也不是來自她的原創歌曲--她的歌曲,是最早得到承認的,人們甚至認為,這些歌多半是從「藝術市場」上買來的。爭議的重點,是她的演唱方式。她使用的是一種纖細的、發嗲的、顫巍巍的聲音,明顯未經任何訓練,也完全不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這聲音被網人稱為「綿羊音」,她也由此獲封「綿羊天使」稱號。這聲音,使得擔任評審的包小柏與沈黎暉反目,並憤然離場,使得網人懷疑曾軼可的來歷,並放出「曾軼可的父親是菸草大王而且是湖南衛視的重要贊助商」的傳言,使得支持她的音樂人高曉松、沈黎暉和小柯備受詬罵,使得包小柏重返「快女」評審席時,也帶著一種務必要手刃這個小女人的強硬態度。
     如果傳言屬實,人們還好受點。結果,殘酷的事實是:曾軼可的歌曲多半是自己寫的,她的父親也只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師。那麼,她為什麼會被當作天才?她僅僅是湖南衛視在話題匱乏的情況下,為了製造爭議提高收視率而推出的嗎?
 
     網路空間 醞釀特有氣質
 
     人們不願承認的,或許只是不知道她何以會這樣唱歌。她帶來的,很可能是一種人們完全陌生的歌唱方式。過去 30年,歌唱方式無論怎樣變化,到底一脈相承,都注重高亢嘹喨,都滿懷「舞台下有很多人觀看」的表演意識,是廣場性的。而曾軼可的演唱卻完全是室內的、私語式的、無視他人的,她的歌曲和歌唱方式,可以在日本和北歐的音樂裡找到一點源頭,但在中國歌唱方式的鏈條上,是完全斷裂開的一環。
     就像60後中的一部分人,曾激進地表示過對世界的反對,但從他們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和他們所反對的也並無不同。70後也表示過反對,但反對仍然是建立在承認和重視的基礎上。而曾軼可這樣的90後卻早早表現出了一種無視和自成體系,這是我們完全陌生的。
     我們不知道曾軼可何以會這樣唱歌,我們無法想像曾軼可怎能在只學習了一個月的吉他的情況下,就敢於參賽和上台表演。80後還體現出了某種承繼,並且愉快地勝任了「鳥巢一代」(指以運動員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年輕群體)的身分,而90後卻是完全斷裂的。他們的生活、閱讀、聆聽史,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他們由網路、QQ空間(網誌)、手機、輕小說哺育,是這些養料最後醞釀成了這種歌唱方式、這種年代氣質。
 
綿羊天使 怪怪歌聲征服評審2009-08-20 旺報 記者吳貴奉
 
     曾軼可的暱稱是「綿羊天使」,她一直用稚嫩的不穩定發音,唱著自己的原創歌曲,歌詞裡念念不忘不離不棄的,都是古老簡單到蒙塵的故事「天使」、「星座」、「孩子」、「只有友誼才能萬萬歲」。
     「快樂女聲」的比賽從晚上十點半持續到凌晨一點半左右。家長們在兒女要求下,必須待到散場才能帶孩子們回家。很多中年人撐到中場已經疲憊不堪,在現場進廣告的時候,悄悄坐在舞台邊緣休息,然而馬上就會被舞台監製要求離開。
     孩子們狂熱頑固執著,家長在他們身後亦步亦趨,只有火力全開才追趕得上。不過,喜歡曾軼可,比起其他90後臭名昭彰的愛好,看起來是安全綠色無公害的。曾軼可的綽號是「曾哥」,因為她瘦削短髮,又被湖南衛視按照中性的路線打造。圍繞著「曾哥」有許多不雅的惡搞,她的聲音也被渲染成魔音穿腦一樣可怕。
 
     詞帶憨態 評審找回失落
 
     曾軼可在參加「快樂女聲」之前,唯一的公開表演是在大學時系裡的「風采大賽」,她得的是「最具創意獎」。她唱歌時,在場的許多老師和同學都哭了,歌名叫《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快樂女聲」的評審高曉松老師,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談起大學民謠的歌詞都是失望,他總說下一代表達不出心中所想。而曾軼可的詞帶著自說自話的憨態,是高曉松「這幾年見過最好的創作歌手」。
     能在選秀裡走紅的人,絕不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的優秀,而是能挑起愛恨極端的人。來自台灣的評審包小柏很不喜歡曾軼可,因為不滿曾軼可突圍進入二十強,嚴肅聲明:「我站在我身處專業領域25年的立場,對於這個結果,我只能說,她留我走!」然後,憤然離場。
 
     面對批評 以不變應萬變
 
     曾軼可面對所有的不滿,簡單回答,「那些恨我的人,就別恨我了吧。」而化解恨的方式,就是「去聽別人,別管我了」。「不喜歡聽就不要聽,不喜歡看就不要看」,這是90後面對矛盾最常用的解決辦法。「無所謂啊」是她的口頭禪。外界對她最嚴重的威懾,也不過是要求她被淘汰。
     曾軼可就讀的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管理嚴格,出校門需要開假條,人際圈子多半局限於同學圈,對此,她沒有感到不適,而是說:「我挺感謝學校的。」
     外人看起來,曾軼可的四周充滿了各種引爆前和引爆後的危機:以前博客口無遮攔的內容,有關身世的謠言,對惡意刁難的缺乏應對……更嚴重的是,在越來越封閉的環境,越來越狹窄的限制,越來越緊鑼密鼓的要求下,她的音樂創造力日漸式微。危機下的曾軼可很難以不變應萬變。
     像曾軼可這種草根出身的90後就成為了窺視的視窗:90後到底在想什麼?
 
     代際衝突 中國社會常態
 
     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倒楣蛋,會收下前輩的委任狀,任命他為這個時代的代言人,其實就是任命他為這個時代的靶子。70後、80後的時代代言人們,窮盡整個青春歲月,掙脫身上的時代文化符號。
     90後是試金石。中國人的全球化、資訊化、應試教育、道德培養、家庭計畫……喏,現在產品就擺在面前。
     一扇扇「90門」打開,曝曬在公眾的目光之下。有人感歎「世風日下」,90後的道德底線退及膝下,也有人稱「習以為常」沒什麼大不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方式,就像其父輩60後選擇上街遊行一樣自然。代際衝突是中國這個急行軍社會的常態。上輩對新世代的「看不慣」也是常態。
     中國經歷30年快速成長,社會全方位的失衡正引起廣泛關注。如果選擇兩個關鍵字形容,囂張與惡搞應恰如其分:強者囂張,弱勢者惡搞。90後就生活在這種囂張與惡搞並存的環境中,空想讓他們在溫室裡「學學學、考考考」是自欺欺人的。
 
     缺乏訓練 90後成長寫真
 
     做為獨生子女一代,90後自稱有殘酷青春,與父輩相比這種殘酷又算什麼?因為父母的過分保護,讓他們失去了自己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90後的教育應是「放養」而非「圈養」,他們缺乏「野蠻訓練」。
     這個世代老練與缺練並存。90後誕生於網路時代,出生時嘴裡銜著滑鼠。他們熟練操控電腦的程度讓父母這等「菜鳥」無從監管,「綠壩」是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如今一個北京11歲的小學生都要用PPT格式交作業了,而其父甚至都不知道PPT範本是啥東東。
     90後用谷歌搜索作文內容和性知識,認同出名要趁早的時代法則,在孤立電腦後尋求認同感,郭敬明(作家,上海「快女賽」評審)是他們的教主。90後渴望有個機器朋友,他們是孤獨的獨生子女一代。《變形金剛》讓他們以為做人很無聊,做機器真酷,機器人夠朋友、真哥們,還不鬧劈腿。
     現實只會帶來挫折。他們不願意在街上踢球,因為那樣太危險,他們只玩虛擬的足球遊戲。90後成長歷程中缺少挫折磨練。一個少年夏令營都要父母陪同,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玩法。現在到哪兒去尋找挫折?父母們一邊過分保護,一邊要求他們成才,不是天方夜譚是什麼?
     另一方面他們又是老練的。有了網路,90後可以上網學習,一個網站可以大於一座學校。同齡群之間的學習大於家庭+學校之和。家長只會給錢和溺愛,老師只會給作業和體罰,網路除以上之外可以給他們一切。
 
以誇張形象 進入人們的視野2009-08-20 旺報 記者吳貴奉
 
     即便她的同齡人,也對這種自發呈現的年代氣質缺乏了解。別的「快女」都在竭力打壓自己的屬性,都在模仿不屬於自己的演唱方式以求獲得認可,而曾軼可卻始終不為所動,絲毫不受干擾。所以,曾軼可在「快女」賽場上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被排斥,她晉級十強時,其他的選手都沒和她握手,在「快女」講述生活花絮的片段,沒有一個人提到她。
     正是這樣,她的指標意義才格外純粹。
     她不是任何人推出的,而是時代派出來的,是替90後顯露崢嶸來的,她和90後一樣,是我們世界裏的陌生人。
     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不止曾軼可一個。
 
     行為「脫」序 無視旁人眼光
 
     是的,自從人們意識到90後的存在,90後就以一種誇張的形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廣東開平凌虐同學的少男少女是90後,以醜聞轟動網路的「賤女孩」(19歲少女受害變助賣淫)是90後,使用火星文的主力是90後,眾多奇裝異服的「非主流」是90後,最近引起轟動的「摸奶門」、「脫褲門」、「耳光門」、「秋千門」(指湖南某高中男女在校園鞦韆旁做愛事件)、「邯鄲大學教室做愛門」等事件的主角也是90後。
     他們的身體觀、道德觀、名譽觀,都是我們完全陌生的。在廣東開平凌虐視頻中,施虐者固然洋洋得意,受害者卻也麻木不仁,任由擺佈;在「摸奶門」事件中,女生露出胸脯任全班男生撫弄和拍攝視頻,媒體稱她「幾次進入狀況」,事件引爆之後,她萬般委屈發表感想,表示自己只是為了團結全班同學;「脫褲門」視頻中,五名中學男生在教室裏強行脫下女生的衣褲進行猥褻,所有人都嘻嘻哈哈,使得觀看的人都懷疑,它的嚴重性是不是被自己誇大了。
     《新週刊》記者表示,朋友的服裝店裏,有個19歲的女店員,濃裝豔抹,假睫毛上壓著寶石粉,渾身上下的顏色超過十種,鞋子上還綴著一對碩大的泰迪熊。她是一個少女幫派的首領,副業是給富有的男人尋找少女。凡是被她們相中的少女,都會被以誘騙、毆打、恐嚇等方式拉上麵包車(箱形車),洗淨剝光送進賓館。對這種行為,她們稱之為「發貨」,上一次「發貨」,她賺了三千元人民幣。
 
     鏡頭前面 展現天生演員
 
     他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和適應,也是我們陌生的。在拍攝電影時,他們在鏡頭前的輕鬆自如,當70後、80後還在鏡頭前試圖進入表演狀態的時候,90後卻已經消解了鏡頭的全部莊嚴感,鏡頭和影像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經進入他們的血液,成為他們生命本能的一部分。
     我們了解90後嗎?那些「門」(描述醜聞事件的詞語)的當事人,是否可以代表90後的全部?他們的形象,是否是90後的真實形象?
     80後登上舞台時,曾伴隨巨大的非議,湧現出大量駭人的事件。如今,大部分80後完成學業、出國歸國,並開始掌握權重。那些浮面上窮形惡相的80後,其實只是時代的煙霧彈、犧牲品。
 
     敢愛敢恨 排他性非常強
 
     與90後壞的一面進行比較的話,70後也並不遜色。在70後作家路內(本名商俊偉)小說《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之中,暴力與性也曾是70後青春期的主要經驗。
     其實隨著時間流轉,多數人會忘記了當時的心境,甚至因此矢口否認自己的經歷,儘管他們現在所知所感的,是我們曾經感知過的。
     90後就是這樣,因我們的失憶而成了陌生人。
     90後敢愛敢恨,但是表達出來就只是淡淡的。90後的曾軼可跟70的尾巴、80後也談得來。她覺得年齡無所謂,心理年齡OK就OK。
     90後是偽物種。偽物種嚴格限制成員,排他性極強,內部也有明確的分化。90後掌握最領先和敏銳的工具,獲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資訊,他們過著最封閉最自我的生活。他們創造和掌握最難懂的語言,他們使用最貧瘠最結巴的形容詞。90 後用「一捆捆矛盾」把自己封入膠囊,讓其他的世代(70後、80後)好奇得抓耳撓腮。
 
     狂熱追星 父母亦步亦趨
 
     曾軼可不笑的時候,表情介於了然和木然、恬淡和冷漠之間,紋風不動像超越了七情六欲。這樣一張成熟到幾乎讓人簡直無法參透的面孔,開口竟然是淺扁輕顫的童音,也難怪很多第一次聽曾軼可說話的人會嚇一跳。
     「快樂女聲十強」開賽,舞台下曾軼可的粉絲團「可愛多」們忙著辨認,不時低聲尖叫著,而她們平均只有十四、五歲,比起她們的「90後偶像」,更年輕到無可救藥。
     幼齒的「可愛多」隊伍裏,還有一些中年人,他們也舉著曾軼可的大幅照片高聲?喊:「軼可軼可!非軼不可!」然而,他們不是曾軼可的粉絲,他們是陪自己的孩子來的,兢兢業業愛其所愛。
 
與90後交往 要懂10項原則2009-08-20 旺報 記者吳貴奉
 
     中國經濟30年高速增長,他們幹勁更足,目標更明確。他們的行為是興趣取向和目標取向的。只是,誰來教授美育和德育呢?
     問題出在,你關心的事情他們不關心,你的新聞太假,他們製造的新聞才是真新聞。90後聰明、早熟、消極、信仰缺失……非主流是他們主流精神特質。
     90後在蜜罐中長到六七歲,從幼稚園蹦進學校,像是跳進一架永不停歇的絞肉機,人生的競賽開始了,作業、奧數、課外班、考重點、高考、找工作……這個人生的角力場讓角色迅速切換,導致的困惑和緊張可想而知,「90門」的反叛行為當視為某種抗議,或者解壓。 
     中國社會當下為學生設置的文化只有一種,就是考學文化,至於身心需求就沒有文化安排了。原始社會沒有壓力和緊張,年輕人沒有青春期,沒有反叛。當代中國反之,考學文化只會增加壓力和緊張,新生代老練卻一點不陽光。
 
     考學壓力 叛逆視為抗議
 
     雖然90後課本上也有「王小二智鬥鬼子兵」的故事,但已被當作漫畫故事看。自上而下的灌輸教育絲毫打動不了他們。人民網的提問題方式及話語體系已徹底出局了。
     曾有一位研習國學的政治課老師,見到高二女學生的領口越開越低(已是「風尚」),並未當面制止。課堂上老師講《黃帝內經》,講天象與人體,最後說東方人不隨意裸露的養生之道,那些袒胸露肚的女孩中年之後必受其果。其次,女人當自重,別人才尊重你,男孩口頭推崇所謂西式性感,但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女友有東方式的清純。那堂政治課之後,班上的女生都收緊領口。
     90後是試金石。中國人的全球化、資訊化、應試教育、道德培養及家庭計畫看似輝煌光鮮,喏,現在產品出來了!全球化下的蛋,網路下的蛋,考學文化下的蛋,個個小眼鏡兒、大腦袋的模樣。長輩們與其驚奇不如反省,這是你的世界出了問題。長輩要做的是先端正自己的世界,拋棄考學文化,給他們恰當的挫折歷練,讓其長大成人。
     第一條要明白什麼是「90後」,就不要將「90後」叫「90後」。
     放棄按年代劃分人群這種愚蠢做法吧,人當然會被出生的時代所影響,但這種變化絕不會恰巧在每個年代的第一年發生。第二條要理解90後,就不要認為把「徹底」理解作為目標。
 
     百無禁忌 話題無須設限
 
     理解代溝是克服代溝的最好辦法,但請把解析90後思維誕生原理的任務交給社會學家。簡單地說,你又不是90後,怎能徹底了解90後為什麼這樣想?
     第三條要試探90後的禁忌,就不要和90後談禁忌。
     各種「90門」足夠讓我們杞人憂天。衛道人士認為90後代表的是世風日下,也有人認為90後活出了自我。或許我們應該撤去說教的嘴臉,重新分析那些他們觸犯的禁忌那些需要警惕,那些只需一笑而過。90後大可百無禁忌,如果對他們亦對社會無害的話。
     第四條要防止90後變成美國人,就要學習美國父母。
     他們生活在全球化環境之中,動畫片的影響有時超越了父母和老師。既然如此,不如向美國父母學習一二,讓他們在自己的試驗中獲得屬於自己的道理。西方的一套當然不是全對,但應該讓90後自己明白這個道理。
     第五條要說服商業時代誕生的90後,要先明白商業社會的生存原則。
     他們生於商業化社會之中,戀愛都講究「短、頻、快」。讓他們自己權衡利害,比理想主義教育更加有用。有媒體奉勸不要對90後憶苦思甜,不必苦口婆心,不要和90後談父母很辛苦,因為他們只會回答你:「那他們這麼辛苦幹什麼?」
     第六條要明白90後的邏輯,就不要和90後講邏輯。
     90後的邏輯很多人表示無從理解。大可堅持你的邏輯,在90後面前堅持你的意見,但沒有必要將虛無縹緲的邏輯性用來比較、譴責與嘲笑。準備迎接多元社會吧。
     第七條要讓90後不要沉溺於網路世界,最好用網路工具說服他們。
     90後活在一個由QQ空間、貓撲、勁舞團、魔獸世界等組成的虛擬社會裡。你可以選擇匿名窺探他們的隱私,也可以大膽在網路上與他們交流。試著接受他們的交流方式,你會發現大家其實還是有共同語言的。
     第八條要教育90後,不要試圖當90後的老師。
     你必須明白他們生於資訊化社會。你知道的未必超過百度知道,你隱瞞的未必在論壇就看不到。在資訊相對透明的這個時代,與其端起架子,不如與孩子來一場辯論。
     第九條要看清90後,就不要當看客。
     回顧自身,過去10年你的思想經歷了怎樣的動搖與變化?在你依然因為你的價值觀而迷茫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譴責。若要和90後談理想,必須自己先有理想;若要批評90後,就要先批評自己。動物園外手舞足蹈的無知遊客,豈不是比猴子更可笑?
     第十條要和90後談平等,但不要苛刻的平等。
     面對的社會環境不同,每代人都有自我調節。「寧欺白頭翁,莫欺少年郎。」90後勝在青春無敵,他們面臨改變這個世界的任務,誰知道擰巴(北京方言,偏執之意)的你,是不是事物發展所必須面對的阻力的一部分? (取材自《新周刊》)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1174+112009082000392,00.html
 
90後>百度百科
 
  90後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國公民,有時泛指1990年以後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90後與80後相同,均出生在中國改革開放後,但不同的是,90後在出生時改革開放已經顯現出明顯成效,同時也是中國信息飛速發展的年代。所以90後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的優先體驗者。
  由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90後普遍爲獨生子女,目前多數尚未成年。由于時代的發展和變化,90後的思想與理念與老一輩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有著不同于前人的價值觀和行爲方式。
  雖然社會上不乏對90後的批評,但90後的社會價值也漸漸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一、社會背景
 
  90後從出生開始生活環境相對前幾代優越許多,沒有經曆過曆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曆過大的經濟波動。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90後的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除父母外,親情觀相對淡薄,在這樣的生長環境裏,有相當一部分人比前幾代人來說,更顯得有些孤僻。今日中國的信息發展迅速,同時由于“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湧入中國,各國交流日益廣泛,而90後相對年輕,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在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也與前人有很大不同。

二、時代變遷

  在信息方面,1999年,中國只有四百多萬互聯網使用者,而到2009年的今天,有了三億人。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7歲到15歲之間的中國兒童中,超過70%至少上過一次網。如今超過一半的城鎮兒童家中有互聯網連接。
  在教育方面,由于從1997年以來的一系列改革已經讓中國教育體系慢慢脫離死記硬背,邁向注重獨立思考的西式方法,90後也與前一代中國人的學習方法大爲不同。
  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關數據大致表明,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極的心理特征,如心理問題、焦慮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漸增多或增高。例如,從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慮得分增加了約8%,敵對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從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約7%。同時,部分積極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卻在逐漸下降,從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但至今關于我國青少年的心理變遷,仍尚無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
  在社會方面,一項關于“90後”社會調查表明,有六成以上的調查對象否認不關心社會。該調查結果所顯示的最鮮明的特點是“富于個性與創造力”,但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同時“90後”也是充滿自信的一代人。

三、問題

  心理
  由于知識經驗的相對增多,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相對發展,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斷廣泛而深入,特別是對新的自我的發現,使他們的心理活動開始指向自己的內部世界,指向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此時他們逐漸出現了心理上的閉鎖性。這種閉鎖性,使他們不再輕易向別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較高,選擇條件也比較苛刻,此時,他們很難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産生心理共鳴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並由此而産生不同程度的孤獨感。但由于社會化的要求,他們又強烈地想與人交往,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開心理的大門。但由于很難找到這種知音,他們常常感到煩悶不安。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很迷茫.....
  教育
  由于時代變遷,國家經濟轉型,“90後”的父母們當他們剛剛成家立業就遇到了與他們從小早已習慣的生活模式大相徑庭的體制改革——多年沿襲的“鐵飯碗”被打破了,他們需要重新選擇職業,需要靠自己奮鬥,許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巨大的壓力使他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
  與此同時,“90後”的家長們又把自己感受到的競爭壓力急于傳遞給孩子,他們認爲到學校的教育不足以應付真實的世界,在教育産業化的政策下,學校加壓,各種各樣的培優如雨後春筍,于是90後孩子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輔導書進行專業培訓,過早的競爭壓力使“90後”普遍聰慧多才、愛好廣泛,比較注重自我,但同時也存在學習焦慮、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強、對網絡依賴等問題,他們自信又比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
  家長
  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感到了迷茫,他們現在成了孩子的“錢包”;指責孩子自私、只有自我,沒有他人,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孩子的自控能力越來越差。學習成績令人擔憂,與孩子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孩子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很多本應該擁有的快樂,還被冠以問題少年,覺得十分委屈。以至于矛盾雙方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
四、評價

  “一代人的標志是時尚:但曆史的內容不僅是服裝和行話。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于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于荒野。”——哈羅德?羅森堡 《荒漠之死》
  每個時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別的關注,因爲他們身上打上了標志這個時代的鮮明烙印。對于新一代,似乎都有人來褒貶一番,或者憂心忡忡,或者贊揚嘉許。但是,誰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犯過錯誤呢?不同時代人們給予的定語都不同,我們可以記起的詞語有過去的“ 迷惘的一代”、 “憤青”、“垮掉的一代”,到現在的“新新人類”。但不論怎麽說,每個人都是曆史長鏈中的一環,只是曆史賦予每個時代的使命都不同。
  90後終將有一天成爲中國的主人翁。同樣是獨生子女,但90後和70後、80後一代卻顯出非常的不同。關于90後,有的開始關注他們這個群體,有的可能還沒有注意到,他們已經開始展露出他們這一代人特有的行爲方式。
  文學評論家謝有順曾指出,這群90年代出生的孩子,從某個角度說,雖然90後還沒有真正登上社會的舞臺,還處在被呵護、被教育的階段,但這一代孩子,由于整個變革中的社會對他們的影響,普遍地早熟,他們從一開始,就樂意成爲消費社會、技術時代的寵兒。
  不論如何,“90後”所暴露出的問題絕非他們僅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這對于社會和家長的溝通與引導方面同樣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五、90後代表人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代的步伐,我國開始湧現了一些90後人物
  
運動員
  乒乓球:丁寧、劉詩雯
  體操、蹦床:龐盼盼、何寧、江鈺源、何可欣、李珊珊、鄧琳琳、楊伊琳、肖莎、
  舉重:龍清泉、
  跳水、遊泳:林躍、焦劉洋、王鑫、陳若琳、徐田龍子、
  女足:古雅沙、婁佳惠、
  棋類:周睿羊、古靈益、侯逸凡
  籃球:李曉旭
  
演藝圈
  BY2、李媛希、曾軼可、殷葉子、錢琳、鄭爽、張一山、楊紫、尤浩然、王莎莎、謝昀杉(叮當)、楊洋、李沁、于小彤、林妙可、秦俊傑、張藝興、王睿、侯高俊傑 等。
  
文學領域(括號內爲其個人著作)
  小說家:吳子尤(《誰的青春有我狂》)、另維(《美麗時光走丟了》)、魏天一(《死亡筆記》)、張牧笛(《走走停停》)
  其 他:原筱菲、呂日陽、魏天一、袁泉、許仕龍、朱雀、高璨、歐英澍、艾濺果、李軍洋、習修鵬、後博寒、柯雪、時迪芬、張悉妮、周麗晶、海紫
  
其他人物
  還有林浩(抗震救災小英雄)、趙俊傑(網絡工程師)、丁仕源(演藝公司總裁)、艾水水(導演)等。
  另類人物:
  謝澤熙(黑市車手)已死亡
  以上只是部分,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90後走上社會,他們中間一定會有更多優秀代表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346.html?tp=0_11
 
00後>百度百科  
 
  “00後”是指2000年至2009年出生的最新一代中國公民,有時泛指2000年以後出生的所有中國公民。
  00後的基本特征
  他們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基本都是70後,沒有經過毛澤東時代。
  但是也有例外,有些00後,父母是60後。
  00後的孩子三大劣根性
  80,90後一直以來是個熱門的話題,問題多了隨之産生的影響也就大了,許多人拿80,90後的一代相提並論,當然其中我也寫過,不可否認的是,80,90後的一代確實有許多的不一樣的地方,如穿著打扮,自我意識,性格特征等等猶如跨了好幾個代溝,正所謂三年一代溝,90後的一年一個代溝也不爲過,你不敢想的她們卻敢做,這就是區別了。不過今天不再談論關于80,90後的事情了,放眼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孩子都被說成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2000後的孩子如今可謂是被家人捧的比東方明珠還要高,想想一個孩子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老少三代寵著,這不嬌氣還能怎麽樣,老人們生怕自己的孩子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常常換花樣,買好的,穿好的供著,還要去跟別人家的小孩子攀比,導致了現在的小孩子養成了很多的惡習,如果說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還不如說是他們的家長造成的好!

  00後的孩子生活的優越性

  2000後遠不像80,90後的孩子,我們這一代小時候還是挺貧窮的,沒有什麽玩具玩,也沒有什麽好衣服穿,能夠吃飽穿暖就不錯了,在鄉下這種地方,小時候還要跟著父母一起去田裏什麽的,不過那時候的我們也照樣有著現在的2000後的小孩所沒有的樂趣,我們可以和小朋友捉迷藏玩,玩過家家,抓蝌蚪,釣龍蝦等等(估計現在的孩子都不敢抓),我們不懂什麽貴賤,小朋友在一起就是很快樂,也不嫌棄誰很髒很臭的,現在的孩子真的不一樣了,不一樣的有些讓我大開眼界,是什麽讓他們變得如此自私驕縱,如此的以自我爲中心?
  首先,2000後的小孩不許別人碰他自己私有的東西,甚至有時候連摸也摸不到。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堂姐家的一個小孩,我時常去玩,他對我也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和我關系最好的一個,經常粘著我,可是當他媽媽說:“寶寶,媽媽借你的調羹給小妹妹吃一下。”反映來了,立馬拿掉說:“這樣小妹妹吃過的,我不要吃了,髒的。寶寶不要!!!”僅僅是一個調羹而已,如今的小孩都這麽潔癖了,以後該怎麽辦?
  其次,生活的品質越來越好了,以前有句老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我也穿過補過的衣服,我也穿過以前姐姐穿不下的鞋子,也穿過鄰居街坊給的衣服,可是放到現在呢?誰還會穿,甚至有些小孩看到外地人的小孩穿了破一點立馬對著自己的媽媽說:“媽媽,這麽破的衣服,髒死了,難看死了”一句話反映了一個現實:2000後的小孩很現實。很趕潮流,只要不喜歡的衣服絕對不會再穿出來的,況且長輩們也任由其放縱,這絕對是形成了一股嫌貧愛富的趨勢。
  再是,2000後小孩子作爲更加的囂張了,說話更是顯出大人化的趨勢。我記得有一次夏天在街上正好碰到一對母子,我們都在等著過馬路,正巧是路燈出了故障,就有兩名警察在維持秩序,只聽見小孩子在說:“這兩個警察像傻子站在中間,都不帶把陽傘遮一下啊,待會兒我回去要開空調多舒服啊,媽媽,好熱現在~我要吃“哈根打死””;其實這個還算好的,我聽過我外甥在三歲時說過的話:“爸爸,儂各紮戇嘟(上海話),幹嗎搶寶寶的東西!”唉,80後的我沒想法了,想當初哪裏敢說出來呀!現在的小孩太無法無天了。
  小孩子的這一切的天性其實歸根到底就是被寵出來的,是他的就是他的,別人休想得到,在這裏我想跟所有作爲長輩的說一聲,不要什麽事情都答應他,過渡的溺愛就是罪過,小孩被寵的無法無天那是不行了,到長大了有你們大人吃苦頭的日子!我們應該正常對待他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我覺得可恥的是,有些家長聽到了一些不該從小孩嘴裏說出的東西還覺得挺興奮的,到處跟別人說我家小孩怎麽怎麽樣,很驕傲!這些都是不好的惡習,小孩必須改正才行!
  也許我說這麽多也沒有用,2000後的小孩子就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的,愛的就是他們真的很聰明,恨的就是他們有時候太聰明了!現在的家長們應該把他們當成是80後的孩子來撫養,我提個建議就是小孩子在小的時候放在農村教育,這樣會比較好。大家覺得呢?

  擴展閱讀:00後的社會新聞

  是否該擔憂“00後”了?5歲小女孩竟掌摑老師
  大連某高檔幼兒園的老師讓5歲的小女孩吃飯時,這個孩子竟然掌摑老師,並且“姿勢很專業”。被打老師很委屈,孩子竟不屑一顧,不但不道歉,還揚言讓她的父親賠錢就可以了事。當老師把這事轉述給家長時,家長雖然向老師道歉,但對女兒並無過多的責怪:“雖然教育了幾句,但其語氣和臉色告訴我們,家長不是引以爲恥,而是引以爲榮,好像自己的女兒能‘頂天立地’似的。”
  當人們還在爭論“80後”、“90後”是否是“垮掉的一代”的時候,一位“2000後”的小女孩,對著關心她的老師扇出了很“專業”的耳光,還非常老到地表示:多大個事兒呀,大不了讓我老爸賠你幾個錢嘛!孩子的囂張和對金錢的膜拜,都讓我們這些成人感到震驚。莫非,我們已經到了該爲新生的“2000後”擔憂的時候了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家長在事後的態度:不是引以爲恥,而是引以爲榮,自以爲自己的女兒“頂天立地”!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前幾天在公園親眼目睹的一幕: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不知爲什麽吵了起來,其中一個二話不說伸手就扇了對方兩巴掌。打人孩子的父親不僅不批評孩子,反倒連聲誇獎:“好兒子,有種!打得漂亮!”挨打孩子的家長當然不幹了,小孩的打鬧最後演變成了大人間的爭吵。挨打孩子的家長一邊同對方理論,一邊痛心疾首地“教育”自家的孩子:“真窩囊!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以後長點記性!”
  類似的例子可能不少人都能舉出一個、兩個來。一個或是幾個孩子的表現說明不了什麽,也上升不到“2000後”如何如何的高度。而我們要引起重視的,還是家長自身存在的問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能懂得什麽呢?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不是家長的教育存在問題,孩子不可能小小年紀就如此暴戾、如此自私、如此是非不分。
  家長和大人的某些不好的教育方式和錯誤的言行,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沿襲甚至是放大。“2000後”的父母不少都是“80後”,他們將來出現的問題是否會比父輩更多呢?莫非,一些堪稱“劣根性”的東西,就這樣代代相傳、揮之不去?
  很多人爲“80後”、“90後”憂心忡忡,感歎其是“垮掉的一代”,可與此同時,反思過其上一代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給他們造成的不良影響嗎?同理,當我們開始爲“2000後”擔憂的時候,怎麽能不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呢?
  與其感歎“XX後”如何如何,還不如從自身做起改掉不良習氣,讓下一代能從我們身上看到真善美、看不到假惡醜。否則,擔憂完“80後”,要擔憂“90後”;擔憂完“90後”,開始擔憂“2000後”……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們萬萬不可陷入不改變自己、卻去擔憂下一代的怪圈不能自拔![編輯本段]00後恐怖寫真組圖
  網絡上因爲一組恐怖00後寫真圖片的出現,引起了一場大的關于幾代人的生活習慣已經性格特征的大討論。這組圖片最早在“巫山夢網”後經各大網站轉載,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這也是00最早進入網民話題的討論題材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9589.htm?func=retitle
 
70後>百度百科
 
  70指的70年代,70後就是指在1970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現在很多年青寫手都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75往後來的小夥子們和大姑娘們,大器早成,不是寫書出了名,就是演戲、唱歌出了名。這種現象就叫“70後寫作”或者“70後現象”。
  70後作家是當今文壇最具沖擊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學力量。不過,廣義的70後不僅僅包括了文學的範圍,明星、運動員,還有普通的70後出生的人現在都統稱爲70後。
  最新的70後解釋:70後字面意思就是1970年以後出生的人,但是從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70後是特指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這部分人具有各個行業的專業水平,但是社會並沒有發展到能夠接受他們的地步,是一個早到的階層。這個階層在幾年內處在失業或者准失業狀態。
  70後的人繼承了父輩們失去的社會價值,因爲父輩們是被國家耽擱的那代人,10年動蕩,讀書讀不成,做事受束縛,甚至說話都不能談政治,但是70後不是這樣的。所以70後這代人渴望成功,努力達到高點來彌補上代人所沒能得到的價值體現。
  如果說80後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第一代人,那麽70後就是伴隨著中國社會體制轉型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只是這代人的個性特征並不象80後一代那麽明顯。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3730.htm?func=retitle
 
80後>百度百科

【1】.80後定義

  80後一詞來源于國際社會學家們討論社會發展一代名詞.是指國家依法執行計劃生育後所出生的一代人(計劃生育發展的新階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詞。以此討論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類生育後所面臨的問題及80年以後所出生的獨生子人群所面臨的生活、成長、文化發展問題。後來此詞被廣泛的作爲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群代名詞,也由此出現了70後、90後等一些類似詞彙。
  首先要判定:以出生時間來界分人的文化群,方法不科學。這個詞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來是文壇對1980~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後被各個領域借用,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80後字面意思是指在1981年至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實包含著一種文化現象,其實質意義遠遠超過80後文學等簡單字面含義。
  由于80後所經曆的特殊曆史背景,他們在人們眼中一直沒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網絡等媒體上到處是“歧視”80後的現象,包含攻擊的字眼處處可尋,如被稱“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人們對80後的一些看法和偏見亦在逐漸改變,尤其是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以及奧運聖火護衛戰中,這一群年輕人的血性表現,作爲有力的中堅力量點燃了國人又一次的愛國熱潮,充滿活力地宣傳了愛國、思辨、正義、人性的積極思想,改變了人們對他們的看法,至此各種媒體對80後進行的積極報道和正式宣傳開始進入主流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80後是一直親眼鑒證著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日漸發展崛起並與之一同成長的特殊的新一代,20年左右的人生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個民族的自強不息奮起拼搏史。
  與90後不同,他們存有從小到大眼見祖國由相對困難落後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記憶,度過了沒有高科技圍繞、沒多少物質生活享受卻簡單充實、在今天看來珍貴特別的童年時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國的信息新時代前沿接觸新生事物、成爲新千年第一批彰顯個性的族群的少年時代,最終成爲了現今這群開始思考民族榮譽國家前途、日漸成熟進入社會有所擔當的青年一代。
  80後年齡正處在20歲到30歲之間。現在很多年青寫手都是80年代以後出生的。85、86往後來的小夥子們,小姑娘,大器早成,不是寫書出了名,就是演戲,唱歌出了名的叫“80後現象”、“80後寫作”。
  狹義80後:指80-89年出生的人
  廣義80後:指80年後出生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在80後內部細分出85後(85-89年出生的人)的說法,用意大概是旨在強調80-84年出生的這代人身上的過渡特質和宣告85後新時代個性的正式成型,不很普遍。
  09年春晚,80後有了個新的概念,80歲以後的人群。

【2】生于八十年代

  有人說“80年代出生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然而面對“你自信麽?”,這樣一個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卻有點出人意料。
  回答“比較自信”的有63.2%“十分自信”的有23.8%,“不自信”13%。 
  他們不願張揚,自我意識在我們看來已經潛移默化到生活中的種種方面。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被調查者的狀況與“你自信嗎?”這一問題的交叉分析中,被調查者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其自信程度。在“大專”這一類群中,“十分自信”的比例最低,僅有12%,“初中”最高,有50%,其余類群均爲33%-35%;而在“不自信”這一回答中,“大專”的比例又最高,約有28.6%的人做出了這種回答。“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卻幾乎沒有人回答“不自信”。
  “80年代出生者”的自信,67.1%的源自“自我認定”,27.9%的是“朋友評價”,“權威評價(論斷)”的有4.9%。
  “80年代出生者”對自己外表的認可度中,43.9%的是“滿意”的,34.9%的“無所謂”,“不滿意”的有21.2%。
  對“整容術”的看法是,41.4%“只要效果好,就接受”,31.1%的“無所謂”,27.5%的因爲“反自然,所以堅決不接受”。
  盡管有34.9%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外表無所謂,可是仍然有41.4%願意接受“整容術”。
  從對“目前”這一狀態的把握,也可窺見“80年代出生者”的“自我”。調查中,“80年代出生者”中有36.7%覺得最美好的年齡是“現在”,有33.5%的認爲在“比現在小的時候”,而29.8%覺得在“將來的某個年齡”。
  另外,有10.1%的“80年代出生者”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是“幸福”,認爲目前生活無聊的則比前者多一倍(20.8%),認爲生活得“充實”的占16%,生活得“累”的占16.6%,大部分都是認爲自己生活“還可以”(35.3%)。可見,超過60%的“80年代出生者”對自己的現狀是滿意的。
  67%的“80年代出生者”對自己的未來的看法是“主要看個人努力”,14.7%的認爲“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12.8%的“主要看運氣”。
  在“80年代出生者”的社會新聞裏,關于他們如何不能承受挫折的消息常常讓社會震驚,以至于感慨:“抱大的一代!”我們的調查又顯示了怎樣的結果呢?
  如果遇到挫折,你會覺得
  人生必經之路 63%
  個人努力不夠 22.5%
  我不會遇到什麽挫折 1.4%
  運氣不好 10.1%
  沒有貴人相助1.4%
  而讓我們最有理由詬指“80年代出生者”“幼稚”、“淺薄”的“星座”,究竟在他們心中占據何種位置?圖表17顯示了答案
  你怎麽看待星座?
  好玩 53.1%
  無聊 15.8%
  可以解釋人生14.9%
  不可不信6.8%
  67%的“80年代出生者”認爲未來“主要看個人努力”,63%的人能夠坦然面對挫折,覺得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只有14,9%的“80年代出生者”相信星座“可以解釋人生”。大部分的“80年代出生者”對人生的認識是正確的,也是明確的。大人們的擔憂是否過于杞人憂天?甚至,有了打壓之嫌?而他們對“80年代出生者”的熱門人物和成功人物韓寒的看法是:認爲“有一定天賦,外加炒作”的占37.7%,認爲“天賦加機遇”的占20.2%,認爲“天才”的占3.3%,“純粹炒作”的占8%,另外有25.2%的“不知道這個人”。
  超過60%的人認爲韓寒的“成功”具有“天賦”的因素。這讓人感到困惑。是否“80年代出生者”比較注重先天帶來的優勢,又或者是因爲他們所接受到的成功人物(大部分是時尚與娛樂明星)的成功道路的商業宣傳都有影射天資、天生的指向?有45%的人認爲韓寒的成功具有炒作的成分,說明“80年代出生者”對商業社會的特征已經有清晰認識。
  “80年代出生者”所處的商品經濟發達的生存環境對于他們實現“自我”將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也正是“80年代出生者”表現自我的大好環境,因爲他們的自我、他們的時尚將可以領導社會的潮流。社會已經有了這樣的共識。

【3】.80後的心聲

  有些人總愛指著鼻子批評80一代,說什麽“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這是大錯特錯的,是誰說的將會是曆史的罪人,因爲你們把80一代看的太扁了,看的太低了,看的太歪了。是你們眼神不好,是現代伯樂太少。你們把這些沈重肮髒的包袱背在所有80人的肩上,這是天大的錯誤,也是天大的冤枉。你們這樣只會導致惡性循環。讓我們這一代永遠綁在恥辱柱上,這比文化大革命還要殘酷。我們承認80這一代相比來說確實生活的很幸福,衣食無憂,這證明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證明中國確實富裕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後的孩子們會越來越幸福,會吃的越來越好,會穿的越來越俏,這難道說以後的孩子們會越來越垮掉,越來越沒責任嗎?只去注意個別的叛逆青年,而他們是極少數的,大多數80青年,還是積極向上,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愛心的。如果要舉例子的話,姚明、易建聯、劉翔代表了中國年輕一代的力量,堅強、毅力、速度;李想等代表了年青一代的智慧、進步、創新;胡彥斌、馬天宇、周筆暢等代表了中國年青一代的樂觀、活潑、魅力、張揚;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鄭小瓊、鞏玟語、李傻傻、鄧安東、戴志康等代表了中國年輕一代的才華、博學、聰慧、激情。這足以說明我們80這一代的強大,我們有理由相信80是不敗的,是強大的,是勇往直前的。

【4】.80後童年回憶

  小學時我們一邊在老師面前唱“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爲什麽背上小書包”
  初中時我們一邊學人體生理衛生,一邊看古惑仔,研究金庸武俠小說
  高中時我們一邊傳著紙條看著漫畫,一邊練習東西海三城模擬做四中黃岡試題。
  大學時我們一邊狂熱世界杯讀哈利?波特同居翹課,一邊學鄧論馬哲毛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我們吃過小豆冰棍喝過北冰洋汽水用過糧票,也吃過哈根達斯用過信用卡。
  我們穿過棉衣棉褲白球鞋,也穿過耐克阿迪。
  我們讀過《雷鋒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岩》,也讀過《神雕俠侶》、《月朦朧鳥朦朧》、《幻城》。
  我們學過唐詩宋詞,也自學過三毛席慕容。
  我們看過《婉君》、《我愛我家》、《新白娘子傳奇》,也看過《還珠格格》、《浪漫滿屋》、《越獄》。
  我們玩過魂鬥羅超級瑪麗,也玩過任天堂NDS和索尼PSP。
  我們喜歡過四大天王小虎隊林志穎,也喜歡過謝霆鋒周傑倫F4超級女生。
  我們一邊被人注目著,一邊被人鄙視著。
  我們一邊任人寵溺著,一邊任人聲討著。
  我們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默默保護著,和男朋友女朋友同學發小兒網友偷偷長大著。
  我們——80年以後生人,被叫做“80後”,大多數人別稱獨生子女。
  我們度過了沒有電腦和綜藝的童年,正經曆著沒有戰爭和饑餓的成年。
  沒有電腦遊戲陪伴的童年大多是和很多很多的經典動畫片和影視劇一起度過的。變形金剛,阿拉蕾,機器貓,黑貓警長,足球小將,灌籃高手,小龍人...太多了太經典了。直到現在我們還能記得很多動畫片的情節和主題曲。也正是這些東西陪伴我們一直成長著。所以現在很多80後都在無限懷念著這些美好的東西。其實我真的很懷念我的童年,有時候做夢都想在從新來一次,但是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童年的快樂.即使已經爲人父母!美好的童年能換回多少我們青澀的記憶.......懷念 其實,我們80後,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回憶

【5】80後詩歌

  人們常說人比人氣死人,確實如此,但是在21世紀這個強大的國家裏沒有競爭是不可能的,當然要看比人參麽,比吃穿那是貽笑大方,要比的有價值,尤其這風頭正勁的80後人物對比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同爲“一家”的10大人物,“一家”是因爲他們同爲從事與文學創作,所以稱爲“一家人”這是根據他們每個人的風格特點來譜寫的一首詩,人們稱爲《打油詩》,也稱爲《一家十兄妹》,後者多用與前者,故此詩稱作《一家十兄妹》,被人們流傳。

【6】.80後人物

  80後不僅僅包括了文學,明星,體育等各個領域上出生的人,運動員還有普通的80後出生的人都稱爲80後。其中運動員中代表爲:姚明,易建聯,劉翔,丁俊暉,何雯娜,林丹,張怡寧,馬琳等等。另外,值得驕傲的是現中國大陸首富楊惠妍也是80後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娛樂圈中有從超女脫穎而出的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 , 何潔 等,還有一位是中國第一個在韓國出道的藝人——韓庚,快樂男聲:俞灝明、王櫟鑫等,還有花兒樂隊等.
  80後作家是當今文壇最具沖擊力、最有激情的一股文學力量。原先的80後概念就是指80後作家,只是後來概念被寬泛化了。80後作家人物:有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春樹、徐鵬、 李智超、鄧安東人較出名,最近還有創作了長篇教育反思小說的紹興作家駱燁,還有寫過回憶性追憶學校往事小說《火煙霧》的張誠瑞,其中1985年出生的徐鵬,以小說《少年耶,安啦》出道,現已成長爲著名的80後作家,並參與了汶川地震的首批災區記者。1986年出生的鄧安東作爲80後作家出身,已經成爲國內著名的青年編劇。
  學術界的80後也逐漸興起,甚至吸引了部分搞文學創作的作家,譬如在國內文學界風頭正勁的郭敬明,本人就是80後代表作家之一,1987年出生的薄瓜瓜是英國哈羅公學曆史上第一位中國學生,曾經擔任過牛津大學最高聯合總會常務理事,2008北京奧運會海外學生志願團團長等職務,17歲時在國外出版了的英文專著《還有不同》。同樣是87年出生的鞏玟語,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大才子。1984年出生的龔哲軒,現在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訪問學者,主攻量子物理學,1980年出生的複旦大學博士金理,榮膺“華語傳媒年度批評家獎”,1981年出生的張鴻巍是德國柏林大學的法學博士,現在是廣西大學法律系的副主任,並具備教授職稱,1985年出生的朱子夫,集作家、畫家、書法家、青年學者、媒體人等多重身份,現任某傳媒集團CEO,而另一位1981年出生的北京大學美學博士胡鵬林,則是湖北師範大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他們共同承擔起了80後在國內學術界繼往開來、更新換代、全面構建年輕化學術梯隊的曆史責任。
  80後還包括正在興起的以‘泡泡網:李想’和‘我是80後:誰知果’爲代表的IT和傳媒精英。
  最新的80後解釋:80後字面意思就是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但是從網絡文學的發展來看,80後是特指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這部分人具有各個行業的專業水平,但是社會並沒有發展到能夠接受他(她)們的地步,是一個早到的階層。這個階層在幾年內處在失業或者准失業狀態。
  另一種說法:80後本質是指計劃生育政策出臺後産生的一代人。因爲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護和潛在競爭而産生的,較前代人更自我膨脹,自我爲中心的一代人。在中國剛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政策時,這一代人的出現讓中國有了新的家庭結構。
  社會學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每10年分成一個階段加以研究,80後就是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美國也把這一代叫做“Y一代”。

【7】.80後的文學

  國內研究80後文學的權威專家江冰教授認爲:“80後”這個稱呼最先出于何處,有待考證,但其所以迅速成爲超出文學範疇進入社會視野的代際標志,卻是與下述幾個原因有關:
  1、現代大衆媒體強有力的廣泛傳播,信息加速流動,流動中促成變化;
  2、文化轉型期的作用,市場化、全球化時代的真正到來,中國人的意識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比如網絡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全面進入;
  4、文化消費與商業炒作的作用;
  5、“80後”這一代人自身的文化差異特征強烈程度遠遠超過70後、60後,並出現某種文化斷裂迹象,表現在文學中也有觀念方式全新的明顯趨向。
  恰恰因爲此種“斷裂”,“80後”代際差異凸現,帶動了全社會對于“50後”、“60後”、“70後”的指稱流行,其實這裏也就蘊含了人們對于“代溝”的關注與認同。
  然而,在我看來,文學研究領域的“80後”,仍然與社會廣泛使用的“80後”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小于社會流行概念的,並非簡單的指稱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而是有如下的幾個限定詞:
  1、指出生並成長于大都市的青年人,即城市裏的“80後”;
  2、一般指出生于中産階層以上,相對富裕家庭的獨生子女,即獨生子女的“80後”;
  3、具有現代消費觀念,融入時尚生活的青年人,體現出都市消費文化的精神,即現代消費的“80後”;
  4、樂于接受新媒體,在網絡空間中自由穿行的青年人,因此1984年至1989年出生的“80後”,因爲他們的青春期與1999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普及的互聯網保持完全同步,即新媒體的“80後”。
  第1點是“80後”的一條清晰界限,它似乎一下推開了出生于農村的廣大青年,但我以爲無論是作爲“後現代文化”,還是“全球化”浪潮的産物,農村“80後”由于還處在溫飽生存線上,他們即使已經進入城市,仍然在城鄉徘徊的心態上與父輩沒有太大的區別,更勿論某種文化承傳上的“斷裂”。因此“大都市”就是一個迅速縮小範圍的圈定,爲何是“大都市”呢?主要是考慮獨生子女人群、富裕收入家庭、消費文化與新媒體空間唯有大都市才具備存在的前提。目前,世界通行的貧富懸殊已經不僅僅放在物質財富的衡量上,同時也將標准定在對信息占有與消費的富有與匱乏上,在網絡時代和數字化的世界裏,我所說的大都市的、獨生子女的“80後”顯然是“信息富裕者”的一群人。這也是“80後”文學得以生存的特殊的“曆史語境”。
  八零後在出現時是一個文學詞彙
  “所謂八十後作家,就是出生于80年代,以網絡爲主要創作媒介,以商業利益爲主要目的,作品意境與內涵以城市爲背景、青春爲主題的青年作者群。”
  ——八十後作家 韓寒
  目前絕大多數80後作家依然處在學藝期,生活積澱的增多、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文學修養的提高,是寫作升華的關鍵。雖然80後文學正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壇的確認,《花城》、《上海文學》《人民文學》等主流刊物已發表他們的大量作品。但文學畢竟應有其特殊的質地和要求,不能降低對他們這一代的評價標准。這時,對80後來說,文學自上的演練與高下之分,需要的既有才力,更有定力,而沈寂、思考、閱讀顯得尤爲重要。作者以爲,對傳統曆史文化、時代精神、當下社會心理、基本的理論等等的了解與掌握是必要的,因爲這些是促使有效的寫作資源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誘惑叢生的當下,誰能保持必要的獨立和清醒,能夠不斷地超越、否定自己,維系內心的一份純淨,將文學創作進行到底,誰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壇。
  “80後”不是一個文學概念,是一個市場與商業炒做出來的概念。自己被不被籠絡到這個概念之下無所謂。真正的文學不是以年代劃分的。一個作家,他不樂意自己被劃入任何一個流派,因爲作家追求藝術性的獨一無二。劃分流派,圈定概念是評論家或者出版商願意做的事情。因爲這樣做對他們都有利。前者是學術上的方便,後者則是經濟上的利益趨勢。、
  “80後”主要文本:韓寒《三重門》、《像少年啦飛馳》。郭敬明代表作《幻城》、《夢裏花落知多少》。 張悅然 《櫻桃之遠》。 澤嬰 《荼縻》、孫睿《草樣年華》、春樹 《北京娃娃》、駱燁《問題學生》。
  馬教授認爲,80後現象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的市場化、文化化的一種表現,是適應青少年閱讀需求,在外部商業資本(傳媒、出版)的推動下産生的一種新型文學創作現象,是借助小讀者和小作者的互動進行偶像化市場造勢和炒作的文化現象。80後創作,可以上溯到上海《萌芽》雜志創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他們一方面適應新的環境下小讀者對于文學創作、欣賞的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中學生的高考情結和教育弊端,與一些著名高校達成協議,在大賽中表現優異的小作者可以通過自主招生方式錄取,從而極大地吸引了中學生參與其中,同時也引起傳媒、家長以至社會的普遍關注。
  新概念作文大賽也確實湧現出一些有天分、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小作家。由于他們的作品率真、原態地記錄了部分當代青年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情感特征,適應了他們的閱讀需求和心理,個性十足,抒發了他們自己的心聲,例如高考的壓力、青春的困惑等等,說出了自己心裏話,在閱讀中得到宣泄,受到廣泛的推崇和喜愛。一些敏銳的出版社和書商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市場和商機,全力打造這樣一批青春寫手、作家,導致80後創作大量出現,一些小說的銷量竟逾百萬冊。由于新概念作文大賽、80後創作在社會上掀起的巨大影響,媒體也熱烈地關注、參與其中,不斷爲80後創作造勢、炒作。通過對此的運作,許多涉獵其中的傳媒影響力劇增,而他們的宣傳、造勢,又爲80後文學的創作、作家的名譽提高、作品的銷售推波助瀾,相得益彰。
  對于80後創作,馬相武的評價中肯而客觀。他認爲,從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發行量來看,80後創作在青少年中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這種巨大的影響與其說是因爲其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不如說是抓住了青少年讀者們的閱讀心理。80後作品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主要反映在語言層面上富有藝術性,個性十足,同時其細膩、逼真的心理、情感變化,也有十分可取之處。千百萬青少年需要在自己的成長期特別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期有自己最喜歡最合適的“青春讀本”,80後小說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個需求。當然,其價值取向還是有很大爭議的,也許爭議並未充分展開。現在是大家都願意表現寬容的年代。
  馬相武肯定80後創作的積極一面,同時也指出了80後創作的一些弊端。一方面由于書商、出版集團要在短時間內出書、獲取利潤,所以會要求作家在短時間內交稿,有很有限的工作期限;另外,在版稅、稿費以及創作名望的推動下,作者們有時候也希望在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創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質量有時難以保證,部分作品的創作立意源于出版集團的策劃,容易造成作者個體寫作行爲失範。另一方面,由于小作家、小作者們並沒有受到專業的寫作訓練,結構上不免松散;同時,由于年齡、經曆,其社會閱曆、文化積澱不深,也難以寫出較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情節、人物塑造上稍顯單薄,而且有雷同的現象。同時,標榜率真很好,但率真、抒情多了,難免淪爲矯情,真實便失真了。語言上追求自由縱情,但是有的也很粗糙草率。
  青年讀者對于80後創作的喜愛與推崇,也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爲文化以及生存狀態。馬相武形象地指出,80後創作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是“我們寫我們”,後一個“我們”是指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也就是青少年群體;前一個我們則是指80後作家們,也就是用青年的手,來寫青年的事。這是區別于“他們寫我們”的,這裏的他們,是指那些先一代的專業作家們。相對于“他們寫我們”,“我們寫我們”顯然更加容易爲“我們”所接受,受“我們”的推崇。
  然而,“我們寫我們”,與“他們寫我們”相比,盡管的確更加率真、更加貼近青年生活,也更能反映青少年呼聲,但是由于這些“我們”的生活閱曆、文化積澱並不豐厚充實,往往顯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作品的深度有限,難以對青少年青春時期的心理、情感變化作一客觀、理智的分析,題材的篩選上難免良莠不齊,某些作品過于暴露、誇大青春期的困惑、迷惘,甚至還有一些赤裸裸的性描寫,很容易對身心尚不成熟、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學生産生不利的引導和指向,這也是馬相武所深感憂慮的。
  沈湎于文字的赤裸狂歡,在安靜的夜晚異常亢奮,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過黎明!在熙攘嘈雜的環境中,無法真正寧靜地寫作;在虛熱、浮躁和追捧中……
  這一群人,鬧哄哄地走向了文學的殿堂,但是活在尷尬裏,活在陰影裏,活在文學喪失它純粹性的危機中!這就是所謂的“80後”。
  80後代表作電視劇<奮鬥>這是一部描述大學畢業生闖蕩社會的作品,講述三對年輕人大學畢業後,面對社會現實與校園...面對人生的掙紮與奮鬥。

【8】.80後的精神面貌

  有人曾預言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愚味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甚至更有人說:“什麽80後?不就是一幫孫子麽!”
  也曾有名家說,當一個人開始懷念的時候,這個人已經開始衰老。如果這句話是真理,那麽,80後無疑已經走在衰老的路上了,那麽出現類入“八零祠”這樣“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的宣傳語,也就不足爲奇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80後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
  (1)陶醉、煽情和力量
  有80後說,很多人都說自己有雙重性格,而我們是多面性的。我們能躺在沙發上,聽一天周傑倫的歌,陶醉得不吃飯。我們能坐在電腦前打高檔遊戲,一遍又一遍,徹夜不眠。我們能讓摯愛的摩托車,風馳電掣,在馬路上狂奔時速100邁。我們能在繁鬧的街邊路旁,開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店,尋求經商下海的刺激,而不在乎賠與賺。我們能將籃球場、足球場上的氣氛,推到熱血沸騰的頂峰,讓對手崇拜得五體投地。我們能把身邊的夥伴,逗得滿地旋轉滾爬。我們能吸引白馬上的王子,跪下來向我們求愛。我們能讓驕傲的公主,變成愛情的囚犯。我們,有的是力量。
  (2)讀書沒用,學曆貶值
  他們說,辛辛苦苦小學六年,勤勤懇懇初中三年,廢寢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進高考的考場了,卻趕上國家擴招,任他貓貓狗狗也都能混個大學文憑,現在大學文憑算根什麽蔥?稀裏糊塗大學混了四年,使盡渾身解數拿到英語四級、計算機等級證,但卻不一定用得著。畢業證、學位證,二證齊全了,卻怎麽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就連一般的工作都找不到——剛畢業就失業了。
  (3)職業不穩定,掙錢少
  千辛萬苦進了外商獨資企業當白領,還是世界五百強的大企業,進去了才發現,原來中國現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強中有499家都在中國有分號。幹白領的活,承受巨大壓力,天天加班。可是,掙得的錢,比沒上大學的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發點牢騷,就有老外拍桌子:你是什麽玩意兒?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找一個!
  (4)住房,買不起
  福利分房早已成爲明日黃花,房改優惠政策與己無緣,住房公積金補貼少得可憐。80後沒有屬于自己的住房,離開老子,只有睡馬路上。又趕上無恥之徒們,像畜牲一樣遍地炒房,越炒越熱,越炒越貴。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忽然發現,如果不吃不喝睡馬路,一年攢的錢買不了幾個平米住房。貸款住進新房吧,那貸款合同,就像一張賣身契,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要還20年的貸款啊!
  (5)學用不符,有反差
  小時候老師教育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中學大學又普及誠信教育。工作後,卻不得不抽假煙、喝假酒、說假話。人家拿著假文憑,把我們頂得真夠嗆。雖然假話不敢說,但假酒喝了不少。明明知道,抽煙有害健康,可是還得抽,那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哦,原來是如此80後!
  有人說過,80後的人不熱衷政治,不關心社會。因爲他們出身在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他們沒有經曆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掙紮和痛苦,他們崇洋媚外,喜歡韓國肥皂劇和法國的時尚,還有來自更多國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們無病呻吟,習慣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尋求憂郁和悲傷。
  汶川這個名字,反複被人們提起、不斷銘記在心。在舉國同心,抗震救災的日子裏,全國各界表現出的團結和友愛同樣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被人們銘記。而新一代的80後,更是在國難面前表現出無所畏懼的精神面貌,他們勇敢,他們善良,他們崛起。在這場災難面前,越來越多的80後走進抗震救災隊伍,捐款、義賣、甚至深入最前線。源源不斷救災物資、善款彙聚成巨大的數字,這其中也凝聚著80後對災區同胞的愛與祈禱。
  民族的成長需要經曆陣痛,少年的成長需要時間的考驗。80後在始料未及的國難中用無私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扛起了時代的使命。
  目前正是80後發展的鼎盛時期。80後的青年們背負著祖國複興的重大的任務,在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且80後中國重新對教育重視,從我們80後的孩子們都面目煥然一新,在以前走過那麽多彎路後重新走上了正軌,80後的新生一代沖破了世俗的牢籠,思想得到了曆史性的飛躍,從真正意義的思想解放。
  80後是現社會的動力!
【9】.80後宣言
  1.張誠瑞說過:我們出生于80年代的人,沒有前輩的過于吃苦,也沒有90後甚至更後輩的享受,所以我們更懂得珍惜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要用自己的手創造未來,我們小時候就是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以陌生人的關系擦肩而過的,我們成功靠努力但也靠運氣,我們不會刻意的要求自己,更不會執意的放縱自己,我們只能適當的約束自己。
  2.韓寒說過:我這輩子說得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不用疊——本來就是要攤開睡的——然而這也是第一個被人反駁掉的。懂麽,這就是規矩。我們之所以悲哀,是因爲我們有太多規矩。
【10】.80後現狀
  “80後”主要是計劃生育後的一代,童年度過了美好的一段時間,學曆也較上代人高些。但相對較低的就業率和房價是該群體面臨的主要困難,當然還包括與“70後”爭奪女友的競爭。剛參加工作的他們也因低收入和物價上漲而成爲非自願的“月光族”。該群體同樣面臨著即將擔負家庭重擔的壓力。所以種種壓力使得80後人群逐漸成熟起來。
  “80後”現在已經成長爲壯年,逐漸成爲各個崗位的責任人,逐漸變的理性而不再沖動,“80後”大學生居多,在各個崗位上都沖在最前線,當然做苦力的事情也變的多了。“80後”獨具個性和魅力,80後做什麽的最多呢?是互聯網,領軍現代科技,將人們的生活引向新的時代。
【11】.史記《八零後傳》

  夫80後者,初從文,未及義務教育之免費,不逮高等學校之分配,適值擴招,過五關,斬六將,碩博相繼,數年乃成,負債十萬。覓生計,十年無休,披星戴月,秉燭達旦,蓄十萬。樓市暴漲,不足購房,遂投股市,翌年縮至萬余,抑郁成疾。醫保曰,不符大病之條例,拒賠。乃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無果,因欠費被逐院門。友憐之,賒三鹿一包,沖而飲,卒。
  後續文:
  二十一世紀,高科世,重優才。嗚呼!頹廢豈爲80後?09國策,狀元下鄉,振興鄉鎮,亦興農;投筆從戎,綠裝衛國;商界英豪,下海泛舟。條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建和諧爲國家![編輯本段]【12】.80後十三種最深沈的寂寞
  1、獨自在街道上遊蕩,看著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歡笑著的臉孔,那些都是不屬于你的,你只是一個過客,什麽也帶不走,什麽也留不下,再怎樣的熱鬧,再怎樣的繁華,卻越發襯托你的形單影只,在人群中,你默然擡起頭,卻找不到一張熟悉的面孔……
  2、一個人蜷縮在床上,無法入睡,腦子裏想著莫名其妙的問題,黑暗猶如一張巨大的蛛網把你包裹在內,厚厚的棉被裏,你感覺好冷,從枕頭下掏出手機,卻發現你不知道該打給誰,于是,無奈的又塞回枕頭中,你把頭縮進被子裏,輕輕的抱住自己的膝蓋,像一個孩子把自己抱緊一點,那麽,就不會冷了吧……
  3、你恨一些人,一些事,甚至恨著這個世界,你總是在想,爲什麽是你,爲什麽承受一切痛苦的都必須是你,你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子,開心過完自己的童年,讀書,找工作,戀愛……可是,這麽普通的一切,對于你,卻如此的難……你感覺背後似乎有一雙眼睛,帶著諷刺的笑意看著你,然後,搖搖頭,走開了……
  4、面對著電腦發呆,身邊的咖啡已經漸漸發涼,耳機裏綿延出悠揚的音樂聲,此時,已是淩晨,你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變成這樣的,像是一個穴居動物一般,躲在自己的窩裏不想出來,什麽時候,開始害怕外面的陽光,討厭出門,面對著門外的那些人,你覺得他們甚至沒有你那臺冰冷的電腦親切,有時,虛擬世界,確實要比現實世界美麗……
  5、你靠在窗邊,透過蒙蒙細雨,靜靜的看著這個陌生的城市,你不知道要在這裏停留多久,你不知道你會遇見什麽樣的人,不也不知道你會留下怎樣的回憶……點一支煙,煙霧繚繞中,你靜靜的咪上眼,享受這一刻的寂靜,過去的一切就讓他這樣過去吧,從今開始,你要學會認識陌生的人,做陌生的事,過陌生的生活……獨在異鄉爲異客……
  6、你習慣一個人在學校的走道上手插口袋漫步徜徉,沒有目標,沒有終點,你只是想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走到自己筋疲力盡爲止,你學會在這種只屬于一個人的時間裏,獨自思考著解開一些問題,無論你的結論是對是錯,都已經不重要了……你看著那熱鬧的操場,嘴角,輕輕上揚著一絲微笑,夕陽下,你的影子拉的好長……
  7、你在夢裏看到她/他的離開,哭泣著從夢裏醒來,看著空蕩的房間,你靜靜的走到洗臉臺前,看著鏡子裏,自己蒼白而憔悴的臉,你一瞬間淚流滿面……
  8、你清晨起床,家中空無一人,你給自己泡了一杯牛奶,呵著暖暖的熱氣坐在陽臺上的沙發裏,隨手翻開著旁邊厚厚的書籍,冬日的陽光懶散而溫暖的照在你身上,周圍寂靜而安詳,不知不覺中,你再次睡著,輕聲打著呼嚕,如同一只懶貓。
  9、你一直沈醉在回憶裏,不願意醒來,你想起以前和朋友在一起的場面,便會微微發笑,你想起以前的一些窘事,便會微微臉紅,你想起以前的一些無奈,便會輕聲長歎,你想起了她,便會死死的咬住下唇,你害怕……你會哭出聲來……
  10、你在酒吧裏點一支啤酒,聽著震耳欲聾的音樂,看著舞池裏扭動著的人群,你漫無表情,冰冷的啤酒從食道一直涼到胃裏,你輕聲的呻吟……然後,隨著眩目的燈光,腳輕輕的打著拍子,巴臺上,你的背影像是一尊石像……
  11、學會不再哭泣,學會不再透露自己的感情,他們說你冷血,你卻只是在那裏微笑,你知道,沒有必要試圖讓別人了解你,知我者爲我分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眼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帶來吵鬧,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感動,卻不能流淚,因爲一旦放任自己的感情,怕會讓自己泣不成聲。
  12、參加一場聚會,喝很多酒,卻一直沒有醉倒,眯著一雙眼睛看這個世界,光怪而陸離,告訴自己,你喜歡這種感覺,獨自去洗臉臺,潑了點冷水在臉上,然後看著鏡子一個人傻笑,醉後……世界好美……
  13、默默的喜歡上她/他,卻不敢玷污這份感情,一直將它默默珍藏,無論她多麽的驕橫,無論她多麽的不講道理,無論她讓你氣上多少次,你都一直在讓著她,你明白你現在給不了她什麽,你明白現實比愛情殘酷,你明白,等你能夠給她想要的東西時,你才配去愛她……最後,當你鼓起勇氣去找她,去尋覓每一個她可能在的角落,想跟她說明白一切時,卻發現她的身邊,已經有了一個能夠讓她幸福的人。不愛她的理由有很多,愛她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9.htm?func=retitle
 
從世博看「文化軟實力」的問題【聯合晚報社論 2010.05.01
 
上海世博會登場了,昨晚的開幕式吸引了萬千目光,繽紛絢爛不在話下。而台灣觀秀的熱門話題有二:一是有藝術界重量級人士直言開幕表演「俗氣」,令人失望;另外則有諸多報導,探討台灣文化界人才在這次世博幕後工作所扮演的貢獻角色。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有了傑出的表現,值得欣慰。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之外,如何以文化力量與國際接軌,應是下一階段挑戰。
這兩年以來,北京和上海,各自以主辦奧運和世博會這種世界級的活動,宣示中國已經站上國際舞台中心。北京奧運,中國躍居囊括最多金牌的體育大國。上海世博,不僅是國際觀光和商業的盛會,並且展示了新科技和新的生活趨勢。現代化的跑道上,中國從積弱不振、貧窮封閉,終於漸漸向領先的地位趕進。
然而,中國的苦難累積已久,真正的改革開放及繁榮崛起,不過是最近三十年的事。現代化的目標想一步到位,這種快速的追趕,幾近目不暇給的物質建設,卻可能忽略了「表裡銜接」的結構性問題。尤其,為了民族的光榮而進行形式上的追趕,往往只集中於物質層次,只在經濟與科技上鑽營,而忘了內在制度與文化層面的搭配。
中國大陸如今已是新興強權,有朝一日可望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過度旺盛的物質主義未必讓大多數中國人民得利,例如在貧富兩極化之下也出現民怨,文化生活的貧乏和壓抑成了另一個問題。近來大陸爆紅的文字「異議分子」韓寒,在世博會論壇上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認為世博是中國硬捧出來的盛會,反映了很多小市民的心聲。最諷刺的是,這個演講在大陸的網路上被刪,更凸顯了中國言論自由受限的現況。(另詳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上海世博  鳥巢世代  海龜與烏龜 《和諧社會導論》)
在世博開幕的前兩天,韓寒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世界百大影響人物。韓寒只用一支戲謔的筆,試圖改變社會,也代表著大陸人民已在追尋更高層面的心靈寄託。韓寒入選百大,可視為對世博開幕的一大獻禮,這種不妥協於現實的精神,才是中國累積文化軟實力的元素。
 
關於韓寒未來的猜想2010-01-31
 
2010年1月  韓寒的博文被和諧
2010年2至7月   韓寒的博文被繼續和諧,網民紛紛翻墻
2010年8月  上海市政府表示,由於韓寒在世博會期間發表不恰當言論,嚴重影響了上海市的城市形象,他們已和新浪取得聯繫,強制關閉韓寒的新浪博客。同時有關部門領導表示,韓寒事件表明互聯網已經到了需要整治的關頭,政府將組建網路輿論監管隊凈化互聯網,遮罩一切不良資訊,為國慶獻禮。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稱這是上海繼禁發黃色短信後的又政策創新,號召各地方政府認真學習,努力落實。
2010年9月  韓寒表示鋻於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狀況,他將不再開博,轉而專心做雜誌
2011年    韓寒的雜誌由於涉及諸多不良資訊誤導青少年被禁止發行。全社會就韓寒問題展開廣泛討論。諸多專家學者齊聚CCAV在晚間黃金時段進行嚴肅探討,他們都表示,十年前討論過韓寒,十年後再來批判韓寒。這十年的歷史證明瞭韓寒德成長是完全錯誤的,並強調各個家庭引以為戒。接著,磚家叫獸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國防外交各方面對韓寒問題進行深入談話。CCAV表示,長達三小時的節目播出後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各方面均表示這是CCAV本年度的最佳節目之一。
2011年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表示,韓寒的失足不完全是他本人的錯,關鍵在於他沒有讀過大學。他強調,接受完整的大學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缺少思想道德修養、馬列主義毛鄧三概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課程的熏陶,年輕人很容易走入歧途。
2011年     人民網發起投票,結果顯示97%的網民支援查封韓寒。新華社就此發出社論表示:事實證明絕大多數人都是支援政府決策的。網上一度氾濫成災的支援韓寒言論是極少數別有用心的韓寒追隨者發動五毛黨刷出來的。
2012年    文化部長余秋雨發表《含淚勸韓寒書》,此文得到了包括賈平凹、鐵凝、于丹等文化名人的聯名推薦,隨即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據說已退休的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因不願簽名而被停發退休工資,但此消息被迅速和諧,然後馬上有官方領導出來辟謠稱易老未參與只是由於身體不適。
2012年    中國作家協會代表郭敬明公開出面勸說韓寒。韓寒再次強調他與郭敬明“男女有別”,並說“一個連自行車都騎不穩的小女人怎麼有資格和一個開賽車的男人說話?”。此言一齣輿論譁然,許多十六七歲(不管是生理年齡還是心理年齡)的小女生在鏡頭前聲淚俱下地控訴韓寒對她們偶像郭敬明的人格侮辱。她們表示,自己是讀著郭小四的書長大的,是小四給了她們華美的青春時光和深邃的感性思想。並稱韓寒的文字“很黃很暴力”,讀了讓人“心神不寧”,屬於文化垃圾。
2013年    “韓寒”成為敏感詞彙被以百度為首的各大門戶網站和諧(屆時谷歌早已在天朝消失)。同時被遮罩的還包括“韓少”、“韓暖”以及“李承鵬”。南韓被統一改稱南北韓。南韓政府表示抗議,中國外交發言人稱:這屬於中國內政,外國無權干涉。
2013年    有聰明的網友在百度搜索“當代魯迅”這個詞以期能搜出韓寒,不料搜出的卻是宋祖德。
2014年
2015年
................
我就開個頭,以下都供各位自由想像,順便強調下,我也只是在猜想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e542f0100go2r.html
 
 
韓寒世博會論壇上被刪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全文(附視頻)
……………
20樓回復:韓寒世博會論壇上被刪演講《城市讓生活更糟糕》全文(附視頻)感謝樓主。我覺得韓寒是個異數,可能不多久就要被和諧掉了,所以能看看他的文章,聽聽他的發言,有一次是一次。但願我不是一語成籤!
http://hk.56.com/big5/tieba.56.com/v/tn-990389
 
 
 韓寒>百度百科
 
 韓寒,1982.9.23出生于上海金山。作家,賽車手。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賽以《杯中窺人》獲一等獎,其文筆老練,語言犀利。 1999年三月韓寒開始寫作小說《三重門》,至今銷售量已逾190萬多冊。後退學,現爲上海大衆333 車隊職業賽車手,成績優異。
社會評價
    因韓寒極強力的筆杆下總是帶著對世俗醜陋的譏諷,很多人在想象中總給他挂上一張灰暗冰冷的臉。與網上傳言狂妄、傲慢、裝酷的韓寒相比,現實中的他卻文質彬彬,與人說話時總是帶著和善的笑意,他格外熱情,通常會接受所有人合影和簽名的要求。
  有說法稱他爲80後作家的代表人物,但韓寒並不贊同這種以年代劃分作家的態度,評價說:“作爲我本人,非常討厭以年代劃分作者,每個優秀作者都是個性鮮明的人,哪能分類。”
  他的經曆和作品都頗受爭議。因爲他的作品中毫不保留地談到社會中的各種現實,並透露出對某些現象的憤慨與譏諷,鮮明地體現獨立的思想。他的文學作品曾獲得 中國大陸許多獎項,並受到許多文學專家的關注,但他也因爲其不佳的學習成績和特立獨行的作風而被遭許多非議。由韓寒引發的相關社會現象被媒體稱爲“韓寒現象”。
  關于韓寒,中國文學家歐發偉認爲,韓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産物,“韓寒現象”是中國民主進步的體現,說明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偉大而正確的。
  路金波(韓寒的出版商)和梁文道(總部設在香港的鳳凰衛視的評論員)贊同韓寒將成爲下一個魯迅。(魯迅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作家,他以強有力的批判文章而被讀者喜愛。)   《時尚先生》雜志總監馬一木說,“韓寒只是個普通的年輕人。他像正常人一樣喜歡美女並且對他不喜歡的東西說'不',如果中國還有更多韓寒,這個國家將會更正常。”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一月雜志入選“2009中國魅力榜”排行,被稱爲“天性之魅”。
http://baike.baidu.com/view/5972.htm
 
韓寒-維基百科
 
韓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於中國上海。中國職業拉力賽及場地賽車手、小說家、網路作家,並涉足音樂創作。
目錄
1 生平
1.1 名字來歷
1.2 身世之爭
1.3 成名及退學發展
1.4 博客論戰
1.4.1 韓白之爭
1.4.2 其他論戰
1.5 網上書店與創辦雜誌
1.6 賽車生涯
1.7 時事關注
2 作品
3 爭論
4 評價
5 相關書籍
6 相關條目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F%A9%E5%AF%92
 
評韓寒「像少年啦飛馳」
 
        NBA評論家說:「評斷一個球員的成就,要看第四年。」原因是菜鳥球員都簽三年約,為了再獲得新的合約,前三年必定拚「小命」。第四年剛換新約,又正值球技邁向成熟的轉型期,如果因為坐享高薪而不思進取,或突破不了心魔,只把打球當例行公事,就注定成不了一代球星。熟悉流行音樂市場的人會說:「歌星能否持續引領風騷,要看第二張或第三張專輯是否叫好叫座。」原因在於:首次發片前,唱片公司對於潛在的搖錢樹,都務求打響第一炮,廣泛收歌、挑歌,發片時還砸大把銀子行銷、包裝,所以呈現出來的「商品」都有一定品質。如果第一張賣座,通常唱片公司會想打鐵趁熱。但急著出片,就只能在有限的歌中挑選,甚至湊合著用;行銷策略無法細心擬定;短期出片,歌迷邊際效用遞減,故購買專輯慾望降低…此時,唯一沒變的是歌手個人的實力和魅力。如果自己的實力和魅力沒有獲得市場的回應,那就無可避免成了流行音樂市場上的過客。
        我不知道有沒有評判小說家的類似標準,但我覺得看作者的第二本長篇小說,是個「雖不中,亦不遠矣」的標準。
        我應該是台灣最早閱讀韓寒的人之一。早在2000年我就讀了他的第一部長篇「三重門」,並寫了評論;還很瘋狂地到中國的各個網站看韓寒的介紹和討論。我覺得「三重門」是非常好的小說。可惜2002年台灣的出版社出版「三重門」繁體版時,除了一堆無聊的人報導韓寒長得神似謝霆鋒外(我一個朋友說:「只要頭髮弄成那樣子,恁誰都變得八分像謝霆鋒。」),沒看到什麼深刻或深入的評析與討論。
        讓我回到正題吧。看完「像少年啦飛馳」(作家出版社),我的感覺是:有點失望、非常憂心。我沒讀過太多小說理論,也沒有寫作小說經驗,實在沒資格夸夸其談「成為小說家的必要條件」。但據我猜想,「豐富的人生經驗與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想像力」,至少要擇一具備吧!在台灣,大部分的未成年人實在談不上太豐富的人生經驗(所以年輕網路寫手的成功,往往靠的是想像力)。我們的社會相對穩定,多數小孩都還在體制內打轉。中國倒是出現很多「顛沛流離」的少年。寫「北京娃娃」的作者,在混亂的社會中磕磕碰碰,用自己的肉體經驗尋找心目中的真愛。韓寒被退學,拒絕清華的入學邀請,在大江南北晃蕩了一年。本來,我期待他因此能寫出自己的「靈山」,卻沒想到他寫得是「野山」--小說中一半篇幅的故事發生地…
        「三重門」可謂遍地開花,處處是令人嘖嘖稱奇的新鮮字句,充分展現了韓寒對中文的掌握。「像少年啦飛馳」中還是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段落,但頻率降了。這和流行唱片界與NBA的現象或有暗合之處:新銳作家如果第一本不賣,別想要有下一個合約,自然全力以赴。第一本書可以用上自己截至當時為止的所有人生經驗;許多妙言佳句可能也是作者多年來胡思亂想時就累積在錦囊中的;作者可能生怕沒有第二本書可以一吐為快,就忙不迭地把壓箱寶都給用上了。清詞麗句是韓寒的特色與優點(可能也是他小說的唯一優點。他有一些反抗體制的思想,不過這在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表達得比較明顯),如果頻率遞減,讀者亦與之俱遷矣!
        缺乏人生經驗,導致場景單調。兩本小說都是以學校為背景,往往穿插著荒謬的教育現象。大陸讀者看來有共鳴,我這個台灣讀者看來有新鮮感。但韓寒也只有到高一的學校經驗,這個題材總有枯竭的一天。此外,我在「三重門」的評論中曾稱讚韓寒雖然七科被當,仍然引用了該學科的觀念與名詞作為修辭的素材。但不幸的是,在這本小說中我沒有看到同樣的修辭了。這就是我之前擔憂的,沒有其他學科或科學的養分,韓寒很容易枯萎。
        因為懶散(這是韓寒在序中自己爆的內幕),所以這本書毫無結構可言。「三重門」的故事主線集中在四個人身上,時間設定在國中升高中的那幾年。這樣比較能看出作者佈局和刻畫個性的能力,讀者也比較能抓到作者的意念。但在「像少年啦飛翔」中,韓寒信筆所至,往往有頭無尾。小學寫一寫,不想寫了就跳到成年,童年玩伴就添一句「死了」帶過。又常常跳回大學時代。場景也轉換得沒麼章法,上海、北京、香港,想去就去,想回來就回來,但看不出這樣的安排有什麼意義。還有一個兩本書共同的缺點:結尾草率。我不是要求要有塵埃落定的「結局」,像「雪山飛狐」那樣懸疑的結尾也很好。但,尤其是「像少年啦飛馳」,結尾似乎不是有意的、精心思考後的安排,想讓讀者有餘韻不絕的感覺;而是不想寫了或寫不下去了,所以大筆一揮結束全書。講難聽一點,就像一刀把蚯蚓切兩半,它可以變成兩個活生生的個體,如果把這本書拆成兩半發售,佈局結構也不會更差!
        當然,這是愛之深、責之切了。這仍然是一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否則我不會在半夜強忍睡意,一口氣讀完才就寢。但我深深期盼,韓寒的下一本小說,仍然有這樣的魅力…
http://www.kleiber.idv.tw/prose/cold2.htm
 
韓寒被《時代週刊》利用?2010-04-08
 
近日,韓寒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時代週刊的醒目標題是:韓寒,中國文壇的壞男孩。大致內容和國內報道大同小異,只是有幾個地方,別出心裁,頗有新意。
  據悉,《時代週刊》從2004年開始每年評選 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按照“領導人與革命家”、“創業者與企業家”、“科學家與思想家”、“英雄與偶像”以及“藝術家與娛樂界人士”五大項目,選出當年全球在各行各業引領風潮的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
  美國《時代週刊》關於韓寒的雷人報道
  有一句,“Han…is carefully groomed in an epicene,metrosexual way that is unusual among chinese males of his age.”這句話令我費解,說韓寒的裝扮,屬於很中性,男女不分的都市型男。Epicene這個詞,“中性,無性別差異”,形容李宇春倒是合適,郭敬明也可以,雖然他更偏女性陰柔一些。韓寒在我印象中,是一個酷酷的賽車手,有點陽剛之氣,經常口無遮攔,還帶點血性。
  從《時代週刊》配的韓寒整頁照片來看,不算很中性化,可能亞洲人不太符合歐美鬍子拉扎的肌肉男標準。後面那半句更為離奇。大意是,韓寒這種中性化裝束,在他的同齡人中顯得異類。言下之意,韓寒的同齡人大多屬於肌肉型猛男。記者似乎對當代中國不是很了解,全憑臆測。據我的觀察,現在不少男青年,哈韓一族,留著長長尖尖的劉海,模樣俊俏,在我的審美觀裏,顯得女氣十足,催生雞皮疙瘩。  
文章談及韓寒的出格言論,引用了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的話。大致意思是,“人們都以為韓寒對政府持批評態度,針砭時弊,屬於民主鬥士一類,其實不然,他依然是政府的同謀,和政府心照不宣,代表著80後的墮落,即,你只要讓我快活,我就不動搖你的政權。青年的躁動不安的多餘精力,都被消解到到消費主義的狂飆之中。”這位教授,把韓寒的小說,歸入商業化的消費主義類型。
  這個教授說的有道理。但站著說話不腰疼。不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實情,就下如此刻薄的論斷,委實不該。韓寒的很多言論,我看了都為他捏把汗,懦弱如我等書生,絕無這勇氣。看客總是希望能看到砍頭,嗅到烈士頸子裏的血腥,這就是鼓吹人性的美國人。
  剖析韓寒被《時代週刊》利用的理由
  時代周刊當然了解中國的輿論媒體,所入選的包括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百度總裁李彥宏、台灣宏碁集團行政總裁王振堂、青年作家韓寒在內的多名中國人,必然引起媒體的關注,對於其中的有些入選人物,大家可能不會過多的議論,甚至不議論,因為他們是高級的領導,百姓無法在媒體上討論的。
  既然必須有中國的人物入選,就一定要達到時代週刊影響自己的目的,也達到宣傳自己的目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韓寒是最佳人選,因為韓寒是引起關注的人物,尤其是一定能引起火爆議論的人物,因為韓寒的歷史背景不受約束。
  有人說“韓寒的思想意識,比較符合西化的意識形態,所謂的真實、憤世嫉俗,正好迎合了美國的所謂自由。”我說這是其中之一,還有幾個理由。
  1.韓寒是網路焦點人物。就拿韓寒是關注度排名第一的博主來說,已經符合《時代》週刊的計劃了,因為韓寒只要在部落格里弄個信號,就會引來幾十萬的關注,誰能做到?
  2.韓寒是80後的網路代表。韓寒1982.9.23齣生於上海,同樣佔據網路主流的人群也是像他一樣的80後,單從韓寒的粉絲瘋狂為韓寒投票,可以肯定,這正是《時代》週刊想看到的結果。
  3.網路推動其他媒體的效應。網路上,對韓寒入選的觀點,反對也好,支援也罷,只要火爆的議論,網路外的其他媒體就會跟蹤報道宣傳,這是《時代》週刊期望的結果,目前,已經做到了。
  4.韓寒如同《時代》週刊靈魂附體。在這次對韓寒的討論高潮中,離不開的字眼就是“《時代》週刊”,韓寒本身近期沒有引起關注的言語和行動,這次為什麼成為焦點話題?以為他被《時代》週刊入選了,正是,刊不離寒,寒不離刊,侃不離寒,寒不離侃。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0/04/08/1326s2809801.htm
 
韓寒批判—從韓寒博客看網絡SB群體
 
SB處處有,網絡特別多。可以說,韓寒粉絲有多少,SB就有多少。
最近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新聞在各大媒體炒的沸沸揚揚。貌似韓寒更有名了,其實這是一場杯具。
時代周刊,JY群體在華的喉舌之一,此次發掘出韓寒來,意思很曖昧,給韓寒一個“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虛帽子就能拉攏一大批韓糞們,一箭多雕的詭計。
滲透、不停的滲透。
媒體都是逐臭的,看看國內媒體最近對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轉載程度便可知道,國內媒體不是一般的弱智。 在這點上看,國內媒體除了人民日報能和時代周刊抗衡外,其他媒體都是小兒科。
韓寒已經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了,按照美帝對華滲透攻略來看,下一步應該是發他個諾貝爾文學獎什麽的。
那時候韓糞們才應該更開心。
一群弱智,不被這人QJ就被那人QJ.
這是時代周刊對韓寒的評價:
Age: 27
Occupation: Author, race-car driver
Previous TIME 100 Appearances: 0
Han Han’s first novel,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as a high school dropout in Shanghai, became a best seller in China and sparked a debate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s rigid education system. An avid rally car driver, he writes a mega-popular blog that pokes fun at prominent cultural figures and incompetent officials.
看看這段說明就明白韓寒入選《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背後的真正原因:小樣,我給你帶帽子是爲了讓你去當打手呢。
韓寒在接受鳳凰網體育連線時表示,“現在用水都有罪惡感。” 挺能裝B的,每天就他洗車洗寵物的水都夠西部幹旱地區澆幾畝地了。
沒什麽好說的,如同那個年代的人一樣,莫名其妙的出生再莫名其妙的長大;
韓寒的成名背景:
高考,就如同科舉一樣被人愛著恨著,N多的少男少女對高考更是又怕又恨,而韓某人的偏激言論正好說出了這群少男少女想了不敢說的話,于是乎痛哭流涕的把韓某人當成了偶像。
少男少女的崇拜不足以讓韓某人一夜成名,恰恰相反,那些掌握了話語權、以“出賣”爲謀生手段的媒體才是寒某人成名的背後推手。 媒體靠眼球而活,當它們吸引不了眼球的時候就是它們的滅亡之日,韓某人的出位表演,正好符合吸引眼球的需要,于是乎這群媒體如蒼蠅逐臭般圍繞著韓某人,恨不得報道韓某人每天打幾次飛機。——這就是當今國內媒體的癖好。隱私、暴力、凶殺等等,什麽吸引眼球就報道什麽。
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高考門生們慢慢長大,對高考的批評已經難以吸引更多的眼球,韓某人自然是深入學習了科學發展觀,自然是理會了小胡同志的“與時俱進”的諄諄告誡,變得比以前更滑頭,也變得比以前更聰明了。
至于如何聰明,估計多數韓式SB們是無法領悟的。于這個SB群體而言,它們只需要口水。
沒辦法,SB太多了,尤其是韓寒這樣的SB和那些自稱韓寒粉絲的SB。
難得在論壇上逛逛,卻看到一大堆網絡SB,複制粘貼一大堆的韓式SB語錄來污染姐的眼球。
最近姐挺無聊的,就罵罵這群網絡SB來找點樂子。
網絡需要SB就如同自然界需要臭蟲一樣,所以網絡才到處是SB。尤其是這群韓式SB,更是舔著韓某人的口水當蜜糖,捧著韓某人的臭腳當靈牌,處處招搖,真不明白這群SB的大腦這麽多年了怎麽還沒進化呢?
在這群韓式SB面前,達爾文的進化論徹底被推翻了。
http://www.hanhan.mobi/
 
批判韓寒
 
新年前,我上網見一報道,大概是講巴金老舍被少年作家韓寒批評文筆太差,沒有文采。我那時也看過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如果拿《我的人渣生活》這樣詼諧的,無厘頭的筆調的要求去看巴金的《家》確實覺得文字過分單薄,平鋪直白沒有一點可以玩味。我當時看張愛玲的《再生緣》便悶得慌。但說老作家的文筆差得無法看進去顯然是韓寒的無知,我當然是覺得兩老沒有《我的人渣生活》來的有趣。不過文學作品是要用不同的筆調去寫的。巴,老這類作品用質樸的文字表達才能放映出那本文學作品的本質。如果用無厘頭的筆調來寫《家》我不知道這本書有什么值得我讀的地方。我當時并不同意該作家韓寒的話,記得大明湖好像是老舍寫的,寫的很不錯。覺得該作家有點癡呆,見識淺薄。(后來據說是媒體斷章取義借此炒作而已。)
由于那陣子網上老炒作韓寒,我也去了解這個人,聽說他初中退學寫了部《三重門》賺了不少錢。我搜索了該書,也認真看了,開始也有值得噴飯的地方,后來覺得作者老一味地在文字里上搞飛機,直到林雨翔旅游回來忍不住放棄了。如果看小說只為消遣我倒不如看周星星笑片,逛社區看牛人回覆。我覺得韓寒根本就是閱歷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做功夫。(因為我也寫故事遇到同樣的問題)。《三重門》遠比不上《我的人渣生活》。兩位作者文字都很有現代感,不過后者的故事情節更讓人稱贊。
儒家發明“禮”是要控制情欲。所謂發乎情,止乎禮。人有七情六欲,如果任由放肆枉為,則亂了秩序,社會不安定。孔子更說什么少年戒之在斗,少年不狂能叫做少年?人生有幾次狂,又不是殺人放火,干嘛要限制少年的真性情。雖然畢露鋒芒遭人妒嫉,這只是古代的事情了,妒忌又不至于被暗殺,裝什么謙虛?我認為少年的狂分為兩種,輕狂是負面的,好強是正面的。好強是最好的學習動力,性子剛烈做事不認輸,什么都要比一比。于我而言謙虛是固步自封的表現,輕狂也或許會使人變成井底之蛙,但是只要在自己專長上認為不輸人,輕狂某程度上還可以是正面的,這是滿足了好強以來認真學習得來的成功,是種心理安慰,獎賞。若果某一天大家見到李敖竟然跟人客氣下來,說我的國學不如你,我得向你好好學習,那不知道大家還會不會欣賞他,買他的書。少年之狂是可愛的,李敖保留了年少輕狂的性情也是大家所鐘愛的。
我在節目上發現見到一帥哥,沒想到他竟然跟韓寒同名同姓的。我敢肯定見過韓寒上《對話》節目,沒人不吃驚,怎么現代版的韓寒長得那么對不起過去,弄得跟整容失敗似的,簡直就兩個樣子。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沒什么難理解。有了版稅終于能養活自己,自由了,玩瘋了。吃飯不定時,睡眠不規律,妞妞泡多,元氣傷了,肥肉把代價付給瘦肉,清秀把代價付給滄桑,瘦肉和滄桑相處久了自然憔悴,憔悴長大成型叫樣衰。專家對韓寒分析和理解非常不靠譜,我聽了暗笑不已,真是太大的代溝。現在已經沒有爭論這個話題的必要,事實放在眼前韓寒活得比各大學生好。不過我仍然想說點話。按《對話》內容談談。
韓寒不屑于學校的教育在于興趣的錯位。聽說韓寒從小酷愛讀書,翻爛了不少書藉,那種與年齡不搭配的見識,肯定是讓韓寒看不起學校的教育方式。他認為讀那些沉悶的教課書,不如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來的正道。這是也符肥仔說韓寒偶爾偏離正軌的說話,但我認為接受正正規的教育對韓寒來講是才是偏離正軌。
當韓寒七門科目齊亮燈,受到很大的挫折,經過艱難的思想斗爭,他選擇退學。韓寒的見識多了,視同齡人的評判如幼兒之言,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沒有退路只有堅持到底,而後終于在年少之時出版了《三重門》這一成功大大證明了自己的能力,輕狂之意更甚了。而瘦仔則認為輕狂的他時時刻刻在表演,而且還在是制造另類文化,這未免高估了韓寒,他的做法完全符合一個真性情的少年人的心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自己球技高超,看輕隊友是在制造另類文化,這根本就是人之常情罷了。年輕之輩互相比拼,互不相讓,這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何來的另類,何來的表演,若果要他畢恭畢敬地下問同學,那才是表演,叫假謙虛。
韓寒中途退學,即便他成功了也絕不是三好學生。在那樣的公開的平臺上,我完全明白兩位專家的立場,他們不能支持韓寒的做法,他跟傳統教育所定義的好學生相背馳,立場一變既有可能引起愚昧學生效仿之風。韓寒的退學怎么說也關乎現代教育制度問題,韓寒退學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背后肯定有那么一撥人厭惡讀書,承受不了壓力而逃學,退學或者自殺的學生,專家們怎么不好好檢討教育制度,或提出建議這類學生應該怎樣應對學習問題,或是否開辟另一條可行方法。他們不但避而不談而更加清算韓寒,說他不上學不對,觀眾的眼睛是閃亮的。但大家聽說了老師解說韓寒怎樣被發掘,而文章怎樣出色,不少觀眾的臉色是泛起羨慕之情,有如此才情的學生,七門科目不及格,這太讓觀眾們匪夷所思了,他們一定認為錯的肯定不是韓寒這邊。一個十八歲的退學學生,寫書出版賺到50萬版稅,如果是錯的話,信的人肯定是癡呆的。別跟我講讀大學是為了更深地認識這個世界,學習人生道理,人人都為了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好發展就是賺錢而已。韓寒不就是個現成品嗎?比人更快一步,沒讀完都能賺到大學生10年都賺不到的錢。胖子還胡扯說什么,你應該跟社會共存,不讀大學你很快就滅亡。如果我是韓寒我真想問,我讀大學你開工資給我?怪不得韓寒不喜歡專家,原來是有道理的。
人們一直講鴻溝,所謂鴻溝就是這邊人望見那邊人不順眼,那邊人望見這邊人不順眼。大家沒有接觸過,你怎么能了解對方?節目上的專家的分析完全是純理論話,不符合實際情況。就如一篇作文,他們作為分析家竟然反對本文作者的認定的思想,反而還覺得這文意應該是怎樣怎樣。老年人跟青年人代溝不淺,年輕人與年輕人隔膜也不薄。一個大學生說你如果隨便進出是對大學和老師的不敬,如有學生把大學和老師當成佛祖那樣敬拜的,就不會有逃課,遲交功課了。大學同門師弟你都教訓不了,還教訓一個未進門的,憑什么?韓寒其實指彈性的上學時間,有選擇性的聽課,并不是想怎樣就怎樣,誰敢當大家面前說如此橫行的話?他一說你就誤會了,而且還把神主牌都拉下來,顯然年輕人之間的隔膜,被你這么一挑撥,輕狂的年少者又賭氣了,我就是不上大學還要比你們博聞,韓寒怕這句不夠傷,再拿現在的成功來壓到他們,你們這些大學生拿著家人的錢呆在學校里十年,八年的,老師都快當媳婦了還講綜合能力?
別扯談人生,談見識,大學不見得能有什么見識,讀幾年還只是個專科畢業而已。高中沒資格看輕大學的,大學的也沒資格看輕高中的。讀大學的最終目的只是方便工作而已,誰先有賺錢能力就可以選擇不讀大學,沒有好爭論的。很多時顯然高學歷為了平衡多年以來的奮力讀書,以為不好好以高輕低是個大遺憾,這真是笑話。
 
韓寒的文字
 
我同樣討厭上學,所以我非常理解韓寒,但我是比不上韓寒,他十八歲出書,我十八歲連《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不知道有什么區別。他從小酷愛讀書,而我則沉迷于游戲中,所謂習相遠也。我這兩年來看過寫小說,也試圖寫過小說,認識了韓寒,我翻了《三重門》而且對于韓寒的文字是挺贊賞的,他的文字標志著網絡文學語言的流行。那兩個專家是不可能知道他的文字從哪里來的,韓寒的文筆跟我以前看過的文學作品是很不相同的,比較相似《我的人渣生活》(網絡小說)。韓寒自己也說過喜歡梁實秋,和錢鐘書。我翻查一下梁實秋的散文風格主要是以挖眾取寵的筆法來寫,而錢鐘書的圍城比較有點顯擺學術性的感覺,比如三重門的林雨翔簡直就是照搬方鴻儒過來,林雨翔寫文言文書信,還有說什么道德經,明明顯擺學識。他充滿很現代感的文筆,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有一定影響,但最大的應該還從泡社區,論壇積累出來的。韓寒那樣的文字其實不難寫,多上網溜達就很容易掌握,他受讀者歡迎,某程度也迎合了讀者喜歡網絡文字的表達的方式,直接,幽默,惡搞。
由于不是學術研究暫時不多講,只舉個泡網的例子“馮小剛拖女新聞”,網友會這樣評論。
甲說:拍照的肯定想報復
乙說:是他報復自己
丙說:馮小剛是誰?無聊。
丁說:你太無知了,馮小剛都不認識,告訴你吧,他就是打乒乓球的。
韓寒的文字表達風格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像這樣的文筆表達方式,一般讀文學的人是比較難寫出來,好強自信又調皮搗蛋的人比較容易學會。我想韓寒批評老作家沒有文采的原因,大概是因其欠缺文字生氣活力。
 
韓寒的罵街
 
韓寒找名人罵街確實有炒作的嫌疑,但是更大的還是本身的輕狂所致。如果我叫你去罵王朔你敢不敢?你當然會掂量自己的力度到什么斤兩,抗壓能力有在多少,要是被別人幾句話就尋死的那簡直就是自討苦吃。但如果你認定韓寒找名人罵街完全沒有炒作嫌疑也不正確。我就敢罵名人,不關王朔多流氓。草根找名人罵街是百分之百贏定的,不是說他口才好,而是名人的地位不同造成是階層的歧視,上面人就是看不起你,不屑跟你計較。最切實的例子,我曾經在榮松先生的博客留言說他的博客不更新,沒人會看,后來haiyan姐認為我說的話有點不敬,其實我壓根就沒有那點意思,隨之留言解釋,後來上榮松的博客,知道他也登錄了好幾次,他甚至到我博客溜達過,只不過就不給予留言回應,這便我說的上面人放不下架子,不屑跟下人計較的例子。下面人是江湖小米無人認識,罵街不用負責,而有地位的名人則動輒被人指指點點。比如無名小卒找學者罵街,先講些不負責任的話,再而搬弄是非一番,最后再狠狠罵道:我操你老娘。由于不是討論學術問題,學者肯定不理踩你,首先你所搬弄的是非,公眾議論肯定有議論,而且你自己家人沒有被回罵,你肯定沒有輸,沒輸就說明贏了,那么在精神上他老媽也被你騎上了。這是不戰而勝。如果他跟你論戰一定損失重大,第一是他的時間用來賺錢,時間成本大,你時間用來睡覺,時間成本近乎零。他這是金錢損失。如果他回敬罵娘,他死得更慘,經營多年的君子牌照毀于一旦,人家便批評他太計較!而且他的回應更惹得媒體把聚光燈照到你身上,你紅得發紫,肯定是大贏家了。這是戰亦勝。
大家明白這道理后,就知道韓寒罵街并不高超,誰都可以罵贏他,因為他沒時間陪你玩。而且他的輕狂很正常不是什么另類的文化,《對話》中他一直在做自己,沒有所謂的表演,專家太高估了韓寒,而且也正好驗證了專家只是紙上談兵往往不切實際。
我看了一個《對話》就能說出韓寒的真實性格,而且說得比專家正確萬倍。如果當時真要搞個什么研究韓寒現象的話,我肯定是搞贏專家,我是從自身的想法去看待韓寒,都是年少人,只是他讀書的歷史比我早十多年而已。
我不是韓迷,對他不敢興趣,初略講講只為證明專家的不濟而已,沒必要寫得太深入。其實我可以不發這文章,立刻收集韓寒出道以來的資料,再去搜素他出版的書籍,整理后寫出全面的《評判韓寒》一書,肯定是賺錢的。我干嘛要浪費時間幫他著書立說,還不如讀好書。媽的,我這里就教了些癡呆的抄襲者,記得別忘恩,稿費捐點給環境保護機構就,我是一粒沙子呼吁大家愛護自然。
《對話》節目還談到韓寒上考場,評判員刁難韓寒,就地扔紙進杯出題,韓寒揮筆一就寫成《杯中窺人》。觀眾一聽,羨慕之情從表情都能讀出來:“太了不得了,真天才也!”其實這有什么奇怪。報道說過他從小酷愛讀書,翻了無數書本,一個人的腦袋里裝著那么多書本,臨場考題有何難?需要什么資料信手拈來,就如抄襲課本而已。視頻中還見到他引用了《三字經》只是沒有被主持人讀出來而已。如果你沒有讀《三字經》你如何做引用?總不能要求你你另創一本《三字經》。所以作文首要條件必須有充分的資料引用。
我解讀韓寒,你們覺得他不牛了,沒有神秘感不崇拜他了,那別怪我。要怪就怪兩個專家弄玄乎,老誤會他,搞得韓寒差點想砍人,惟公眾場合不好殺人,只好找個大媽對罵兩句泄憤。這下子,你們似乎被迷住了,都覺得他很酷,有性格。其實韓寒應該感謝專家的誤讀,要是遇到我,他最多兩淚汪汪地說:“哥們太了解我了,相見恨晚。”若是這樣的場面,你們猜會怎樣。我不告訴你們,肯定猜不出。結果當然是有一半的韓迷支持郭敬明去了。原因是你們看不到韓寒的輕狂。韓寒的出道以來如果沒有輕狂的性格,你們不會看他的書。我看過《三重門》只覺可玩味一下罷了,小說整體而言是站不住腳的。相信很多人沒有看完。
回應
中國有那么多韓迷,我寫了《批判韓寒》一文就算了,竟然還敢放到天涯社區去,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板磚四飛,我太不智,誰都知道崇拜心理有多厲害,我這一文說韓寒很普通還不被人砍死,簡直自討苦吃。韓迷看完文章立刻找罵,流血受傷的不計其數,唉,太傷心了我也不想那樣,不過沒辦法,人家一找我渣子,我幾句話塞了他們的口,弄得後面的講了我的威風都不敢發言了。我見情況不妙人氣太低了,查看一千多條,而回覆才60多條還包括我的,後來屢下戰書,要求牛人挑戰我,展開罵戰,不知后果如何,暫時還沒發現一個牛人讓我難堪。
这样好文竞没人评论呀?~赞一个~
http://club.vodone.com/html/50/25468950-66468.html
 
韓寒只是個批判家~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是
 
    我曾看一篇報道,說韓寒是當代魯迅,邊上附了一張他的照片,一貫玩世不恭的表情。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文明人,猛然間,卻想破口大罵。可是我也很快平息了自己的情緒。我想,那個人一定沒有好好讀過魯迅先生的作品,一點都不瞭解魯迅先生。他一定以為,魯迅先生只是一個批判家的存在。無知者無罪,我願意原諒那個無知的人,以及他不經意帶給魯迅先生的侮辱。
  在白色恐怖瀰漫的年代,一個作家不是僅僅憑著創作的熱情就可以生存下來的。魯迅先生不是為了批判這個世界而寫作的,他是飽含了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愛和關懷而創作的。他說「我以我血薦軒轅」,他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他仍不放棄,在病痛和恐怖的籠罩下,依然鼓勵了一批批的年輕人。他是用了自己的血和生命,證明了自己熱愛。他無愧於文字,無愧於天地。
  那韓寒呢。不錯,他是針砭時政。他說的也一點也不錯。可是,他說的,又有什麼是我們說不出的呢!他質疑現在的教育,質疑所謂的愛國教育,質疑政府,質疑社會。可以這些質疑之後呢?他又做了什麼?汶川地震的時候,從不可能的高度空降而下的人不是他韓寒,據說第一時間趕往了災區,可是他趕往的又是什麼地方呢,安全地帶?捐助一所學校又算什麼呢,人們總以為愛是某種行動,不是的,愛是一種習慣,愛也無微不至。辯論屆的人士應該都知道一個辯題,善心是真善,還是善舉是真善。我義無反顧的站在前者。一個富翁可以拿出一百萬一千萬去做慈善,做完了呢,他不是依舊在他的別墅裡快活,那錢不過是他的一個零頭,那些人最後怎麼樣,他也不會去在乎。可是,一個乞丐只能捐出自己僅有的一塊錢,同樣的行為,因為數額問題,我們就可以忽視那個乞丐麼!只有苦難的人可以懂苦難的人。韓寒,他應該心存感激,至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至少不用想我們的先輩還要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
       是,我不否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太多問題。最近中美關係緊張。人民幣又要升值。房價久高不下。也有些人弄權弄勢。人和人之間的公信度下降。這些問題,我們誰會看不到。我們都看到了。可是因為這樣我們就要學韓寒,罵,把這個社會罵到千瘡百孔?這個社會,從來不缺批判家,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可是,我們需要的不是批判家。我們需要的是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像一個父親,一手狠狠打在孩子身上,心頭卻依舊是濃濃的愛意。
  韓寒稱不上當代魯迅。無論他看問題有多麼深刻,總可以找到一個人替代他,像李敖。他和魯迅先生的不同就在於我們可以在魯迅先生的字裡行間體味他對這個民族的愛,而韓寒,我不知道。
  我不曉得為什麼大家都那麼追捧韓寒。為了他可以高姿態對待他的六盞紅燈,還是他玩世不恭的態度。是什麼讓那麼多人甘心買他的書,然後供他開賽車!
  我也想起廈門大學的易中天。他賣品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在杭州的簽售會,用壞了八支籤字筆,有按摩師在身邊不斷給他按摩。我透過電視鏡頭只覺得可笑。對於易中天熱潮,北京一位作家曾說,我不想對易中天教授作任何評價,我只是覺得悲哀。越多的人喜歡他的作品,只能說明,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自己看書,而是拾人牙慧。
  魯迅先生說,我也不願意別人勸我去吃他所愛吃的東西。這才是有思想者的語言。
  韓寒的話不錯,易中天的話也不錯。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我只悲哀,為什麼大家要跟在他們後面,人云亦云。
  我想如果一定要歸納一個當今社會的問題,那麼在中國,就是教育問題。教育的唯一問題,只在於它教出的小孩,有思想的都喜歡發牢騷,發完牢騷就出國去了。沒有思想的呢,就只跟風,跟在被人後面,忘了自己的名字。當然,還有些人,寫了些什麼,說了寫什麼,大家覺得他們很有思想。可是,我想,他們總會被忘記的。因為他們誰也不是魯迅!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3734
 
爲何這兩位批韓寒的網友都生了病?(楨:反之亦然!)
 
談點職業話題,本文絕不是批評誰是誰非,而是談談人的心理衛生。
一位網友經常批判韓寒,他最近的健康狀態不佳,文章中顯示他似乎處在亞健康狀態,我看了他的文章後,覺得他的健康主要是因爲如下幾個原因:
1:生物鍾顛倒,他很多文章是半夜和淩晨發表的。
2:過于憤世嫉俗。寫雜文時評的人大多有些憤世嫉俗特點,但是過于憤世嫉俗對身體就有害了。
3:對韓寒始終看不慣,可以看出他性格上有一定的偏執。應該說,韓寒的觀點也不都是正確的,我也寫過批判韓寒的文章,但是韓寒的絕大多數觀點還是值得贊賞的。將韓寒文章中的一些誇大、刻薄、刁鑽的語境去掉,韓寒的大部分觀點還是站得住腳的。打個比方,韓寒近日批判世博會的文章,言詞刻薄了些,但80%說得還是有道理的。
另外還有一個網友。這個人雜文寫得很深刻,文筆也不錯。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這個人性格很偏執。他90%的文章都不是批判貪官污吏社會醜惡的,而是批判韓寒的。我刻意搜索了他網上的所有文章,發現他批判韓寒批了好幾年,幾乎是韓寒每更新一篇博客,他就寫一篇批韓寒文章,有時一天要寫好幾篇。
我就有點擔心,這人這樣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果不其然,在他個人博客裏我看到他難得的一篇不批韓寒的文章,文中他爲自己的失眠而煩惱。
我心裏想,這樣的偏執性格怎麽能不失眠了。而且我幾乎可以定論,他不但失眠,可能腸胃功能也不協調。
一個人總是人和事看不慣,偏執的長年累月的批判韓寒一個人,而韓寒本人根本就不知道。他這樣的批判就成爲一種火上澆油的惡劣情緒的惡性循環。批判的對手不知道、不回應,批判的文章也缺少讀者認同,或者根本沒人看,這種批判就會陷入自言自語、自尋煩惱的郁悶狀態。
偏執——煩躁——憂郁——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失眠、心慌氣短、腸胃失調——最終身體免疫力下降。
雜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雜文題材很豐富,有政論、時評、文化、民俗、文學等等。
雜文也有風趣詼諧、輕松幽默的。但總體來說,雜文未必都是批判性的,但是批判是雜文很主要的特點,所以,有人將投槍匕首作爲雜文的一個重要特點。
因爲雜文的這個特點,所以,雜文作者文風如果過于偏執,勢必會影響情緒,長期偏執于批判某一個人、某一個具體的事情,容易惡性循環的惡化自己的情緒。
惡劣的情緒容易導致失眠、消化不良、上腹部飽脹等亞健康問題。甚至,長期的亞健康容易導致增加患癌症和憂郁症的危險。
所以,有不少作家因患憂郁症而自殺。著名的病例有跳樓自殺的徐遲,海明威,川端康成。
如果一味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窮追不舍,成年累月的批駁。這既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影響我們的情緒,並導致讀者閱讀的審美疲勞。
所以,我們寫雜文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放大,將自己的視角放大,所謂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不要長年累月的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批評一個人、一件事上。這樣容易偏執、容易鑽牛角尖,最終容易導致心態失衡,引起亞健康,患上心身疾病。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我們的耳朵應該聽到多樣化的聲音,這樣我們雜文的筆觸就會更博大一些。以一種有胸懷的文字、博大的視界來批評社會、闡述思想。
韓寒是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他的叛逆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筆者也批評過韓寒,不能神話韓寒,也不能將韓寒批駁得一無是處。這才是正確的以平等平視的視角看待文學青年韓寒。
http://6066.info/597/
 
關于韓寒 2008-10-11  來自: 範萊麗雅
 
說實話,我一直挺看不起韓寒的。我不喜歡整天刻薄別人,滿嘴小聰明,自己卻毫無建樹的小男人。
批評別人,是件非常容易事情。只要看過幾年書,莫要說巴金冰心,就是莎士比亞契訶夫的缺點也是張口就來。以叛逆形象出現的他,在多年沒有作品的情況下,要維持自己的人氣,能做的事情,只有弄出和大師作對的樣子。
其實韓寒內心很虛弱。他罵了別人文章過時,文字垃圾,可他更怕別人指責自己其實早已江郎才盡或者根本就是先天不足,所以他在罵過人後,立刻擺出“我只是普通讀者”的姿態,擺出“我不和你們玩兒”的模樣。完全一副小無賴的嘴臉。
韓寒其實看書不多,眼界就更談不上了。看韓寒的博客,他的淺薄和無知真讓我替他汗顔。什麽叫做少見多怪,韓寒和他的粉絲們就是典型。當然,此話一說,必然得罪很多人,但的確如此。韓寒一門心思拜倒在錢鍾書的腳下,看不見別的作家,粉絲們一門心思拜倒在韓寒腳下,聽不見別人的話。
對于是否應該受高等教育的問題,我只覺得,進入高等教育的途徑或許不是很不科學的(我也是極不適應的那種,考試心理素質超差),但是,韓寒如果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一定會從容很多,不會像現在這樣天天整事作秀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66455/
 
批判韓寒會有什麽風險?
 
    鞭笞韓寒,要冒很多種風險。
  在韓粉或類韓粉眼裏,凡是寫文鞭笞韓寒的人,要麽是出于嫉妒,要麽是借韓寒這個名人[至于他是怎麽出名的先不提]來炒作自己,要麽是身在醬缸裏面的蛆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圍剿韓寒。
  當然,更多的風險暫且不提,主要的嚴重的能積毀銷骨的風險,大概就是以上三種罷。
  針對韓粉或類韓粉給我羅織的第一個罪名,即嫉妒韓寒的問題,我在《我確實有點嫉妒韓寒》一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在此不想再重複。
  針對他們給我羅織的第二條罪名,即借韓寒這個名人來炒作自己的問題,我本不屑作出任何解釋,無奈有人已經擅自代表我發布了“聲明”,並用他們自己的想象“證明”了我本人是因爲想借韓寒這個名人來炒作我自己的“事實”,所以我不得不在此糾正一下某類人總喜歡擅自代表他人的一廂情願的卑鄙行爲,是很滑稽可笑的,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常流氓的行爲。
  “借韓寒來炒作自己”這個罪名,實在滑稽,實在不可理喻。既然我敢鞭笞他,就從沒打算借他的“名人”效應炒作我自己,我若真想炒作我自己,也該想辦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而韓寒的形象在我眼裏不過是個混迹于文學界裏的跳梁小醜,不過是個流浪在愚樂界裏的地痞流氓,他究竟有什麽地方值得我把他看成爲“巨人”?
  若寫文鞭笞韓寒就等于借韓寒炒作自己,那這個世界上還有“鞭笞”這個概念的容身之處麽?
  那麽多人都寫雜文鞭笞過貪官,尤其是鞭笞過一些被媒體曝光了的貪官,而那些貪官,自然也都是很有些知名度的“大人物”,若按照韓粉或類韓粉的“理論”,那麽舉凡寫雜文鞭笞過貪官的人也一定是借那些貪官之名炒作他們自己了?
  鞭笞貪官和鞭笞韓寒,雖然鞭笞的性質不同,但鞭笞的目的都一樣,殊途同歸的結果無非是鞭笞假惡醜。
  我若真想通過名人炒作自己,也會慎重地選擇炒作的對象,不論我再怎麽糊塗,也絕不會去選擇像韓寒這種寫作水平相當不入流的文壇敗類:我大可以去大罵蘇東坡的詩詞如何沒有價值或大罵李白如何不會寫詩等等,我認爲用如此方式的炒作才可能會産生炒作效應,正如韓寒不認可老舍巴金徐志摩朱自清等——“通過韓寒炒作自己”的罪名,也不過就是韓粉或類韓粉們通過一廂情願的“代表”所代言的腦殘思維罷了。他們很喜歡把韓寒當成他們的精神領袖,同時還喜歡到處去強迫其他人也把韓寒當成精神領袖,而持不同論點的人一旦鞭笞“精神領袖”的狗屁謬論,在他們眼裏就是“通過韓寒炒作自己”。
  韓粉或類韓粉,在你們眼裏,韓寒也許是你們的精神領袖,但絕不是我的精神領袖,甚至有更多的人都不認可韓寒這個“精神領袖”,至于“既然你不崇拜韓寒,那你崇拜誰?”這樣弱智這樣腦殘的問題,就不要再提出來罷,因爲我拒絕搞個人崇拜——不論是讓別人崇拜我還是妄想讓我去崇拜別人,對我而言都是智商低的人所搞出來的腦殘笑話。
  針對第三個罪名,即“圍剿韓寒的人都是醬缸裏的蛆”之罪名,原本也不屑于作出回答。但現在的實際情形是:若繼續對這個罪名保持沈默,那麽某些韓粉或類韓粉還真就喜歡蹬鼻子上臉,簡直就是給臉不要臉。
  首先這個罪名的邏輯有問題,鞭笞韓寒並不等于圍剿韓寒,圍剿的定義是爲了達到消滅的目的,而鞭笞的內涵卻是爲了揭發並打擊假惡醜,在韓寒身上若不存在那麽多假惡醜的東西,誰稀罕去鞭笞他?誰又有閑功夫去關注他?所以鞭笞韓寒不等于圍剿韓寒,更不必把“鞭笞”的定義一廂情願地給解釋成“圍剿”:若某些韓粉或類韓粉對“鞭笞”和“圍剿”這兩個詞的根本區別都搞不清楚,那麽我建議他們回到小學重新學一遍基礎語文。
  至于鞭笞了韓寒就等于“醬缸裏的蛆”的理論,我認爲是個根本不堪一擊的強盜邏輯。
  是不是舉凡寫文鞭笞過貪官的人,也都是醬缸裏的蛆呢?我說過:鞭笞貪官和鞭笞韓寒,雖然鞭笞的性質不同,但鞭笞的目的都一樣,殊途同歸的結果無非是鞭笞假惡醜。
  鞭笞假惡醜的人,就一定等于醬缸裏的蛆?是不是韓粉或類韓粉所定義的醬缸裏的蛆就一定是蛆?哪怕他們不是蛆也一定要爲了迎合韓粉而去做個蛆?不過若參照一下絕大多數韓粉或類韓粉們慣用的強盜邏輯,舉凡敢對韓寒不敬的人,根本不用經過法庭這一關就可以拉出去輪奸或槍斃,有些人可能爲了不被韓粉或類韓粉們拉出去輪奸或槍斃,也許就真的骨頭一軟做了那麽幾回醬缸裏的蛆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dba0f0100hhpc.html
 
韓寒是一張惡魔的畫皮
 
   如何准確定義韓寒,是一件頗費腦細胞的事兒,針對韓寒個人而言,使用諸如“腦殘”,“人渣”,“流氓”,“無德文痞”,“上海的一塊糞屎”,“亂咬人的瘋狗”等等字眼去形容他都絲毫不過分,但問題是韓寒早已刮起了泛韓寒現象,這些現象發自惡本性的居多,出自善良人之口的幾乎絕無僅有。
  把韓寒與泛韓寒現象一並討論,我只能歸結出一個結論:韓寒是一張惡魔的畫皮。
  韓寒所代表的,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部分,而不是光明和善良的一面。
  韓寒所大張旗鼓去宣揚的,往往不過是惡性的明目張膽,而非善性與理性的回歸。
  韓寒的冷箭和冷屁,的確傷害了不少原本有點爭議的人-事-物,同時也爲很多和韓寒同樣內心黑暗心理肮髒的人渣們提供了發泄他們黑暗內心的渠道。
  韓寒,是黑暗勢力得以粉墨登場的爪牙,是惡魔用來搶掠輿論話語權的畫皮!
  韓寒的炒作能屢屢得逞的原因,是利用了國人喜歡苛求完美的心理。
  現代詩歌及某些現代詩人生了點病,韓寒不是想辦法去尋求治病的良方,而是認爲現代詩歌和現代詩人都應該去死。爲什麽他這麽希望詩人和詩歌都快點死掉呢?因爲他不喜歡現代詩人,也不喜歡現代詩歌,尤其是因爲他寫不出有價值的現代詩歌。
  韓寒認定:凡是不完美的人-事-物,應該一律槍斃,比如作協,比如電影《孔子》等。
  不完美的人-事-物,就應該一律槍斃麽?
  反過來想,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什麽樣的人-事-物才算是真正完美的?你韓寒完美麽?你韓寒身上有一點點美感麽?
  國人喜歡苛求完美,當然只是喜歡對身外的人-事-物去苛求完美,而不是對自己的言行也苛求完美。
  韓寒就利用國人喜歡對他人苛求完美的心理,對任何有可能成爲輿論焦點的人-事-物都不遺余力地去攻擊:當大家正熱烈地討論一部小說的文藝性時,韓寒會出乎大衆意料地跳出來破口大罵寫那部小說的作者臉上長了難看的痣或作者小時得過小兒麻痹症之類,然後聽衆就會發愣: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難道小說的文藝性與作者的臉上是否長了痣或是否得過小兒麻痹症還有關系?
  大多數人自然會認爲沒有關系,但韓寒就認定有關系,不但韓寒認定有關系,他的那些糞屎也會跟著韓寒亂起哄。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連自己身上存有污點都不知自省的文人,算個啥狗屁作家呀!
  韓寒只是一張惡魔的畫皮:這張畫皮不但絲毫不具有電影《畫皮》裏面的那張畫皮的美感,相反倒是極端的醜陋和惡心。
  若不完美的人-事-物真的該被槍斃,那麽我認爲首先應該就地正法的家夥應該是韓寒及他的那群糞屎。
  韓寒及他的那群糞屎,不但不具備絲毫的美感和善心,相反還假惡醜到令人極端厭惡的地步,若他們不被槍斃,天理何在?
  韓寒在十年間所攻擊過的人-事-物數不勝數,當然舉凡被他給攻擊過的人-事-物,幾乎都存在或多或少或壓根就是通過造謠誹謗所産生的缺點,而韓寒卻熱衷于抓住別人的小缺點對之大放冷箭。
  有點缺點就該被韓寒槍斃?有點缺點就能徹底抹殺被韓寒所攻擊過的那些人-事-物之優秀一面?
  韓寒想槍斃劉謙,沒有得逞後轉而遷怒于董卿;韓寒想槍斃語文教育,沒有得逞後轉而破口大罵語文課本裏的文章都是奴才文章;韓寒想槍斃現代詩歌及現代詩人,被詩人罵得狗血噴頭後轉而力捧安妮寶貝和徐靜蕾的博文寫的如何有水平;韓寒想槍斃民主,沒有得逞後破口大罵“通向民主道路的最大阻礙就是人民”;韓寒想舔美國婊子沙朗斯通的菊花還想獨霸輿論,在備受國人的非議後狗急跳牆地撕爛了他那假裝高傲的外表,聲嘶力竭地喊出“不要動不動就舉國暴怒”。
  仔細想想,韓寒還真就是一張惡魔的畫皮:其渾身上下都是潰爛化膿的爛瘡毒瘤,他的那些流氓言論,把人性的醜惡面幾乎演繹得淋漓盡致,而他的那些糞屎們自然也都沒閑著,他們高舉著韓寒這個爛瘡教的教主旗幟,不遺余力地四處傳銷著韓寒的毒瘤哲學:很多原本善良的孩子在韓寒的影響下瘋狂退學,很多不學無術的混混在韓寒的教唆下打著追求自由的旗號到處造謠誹謗無事生非且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這個世界有善良,韓寒沒有,這個世界有寬容,韓寒沒有,這個世界允許不完美的存在,韓寒不允許,這個世界有惡毒的攻擊和流氓的炒作,韓寒對此最熱衷。
  韓寒推行的是下流與黑暗,追求的是不學無術與唯我獨尊,期待的是建立並擴張拜韓寒教,終極欲望是毀滅一切不完美的,並扶植一切絲毫不具美感的人-事-物。
  當然,韓寒這麽做的最終目的自然都是爲了商業炒作。
  2010年3月17日  山野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dba0f0100hflh.html
 
韓寒什麼時候會OUT  2010-04-08 李鐵
 
最近,《時代週刊》公佈了2010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候選人名單,除了奧巴馬、希拉裏、李光耀這些“老套”的候選人之外,韓寒也位列其中,這令韓寒的粉絲們有點受寵若驚。
《時代週刊》賦予韓寒的頭銜是“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之一”,而實際上,韓寒今天的盛名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那幾本上了暢銷書排行榜的文學作品,如果僅僅是因為那幾本諷刺中國教育的小說,韓寒真還很難實現與郭敬明的多大區分。
儘管他本人相當不屑郭敬明,但遺憾的是,他早期小說的讀者,和郭敬明的讀者,區別只是一個中學班級裏不同的群體而已。即使他的小說再暢銷,恐怕也很少有25歲以上的讀者關注。如今盛讚韓寒的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鄢烈山、張鳴、梁文道、陳丹青等人,也很少有人會去看他的小說。
當然也不是因為他的賽車成績,苛刻一點說,對於普通公眾,韓寒參加的那些賽車賽事可能還沒他本人有名。更不可能是因為他長得帥,儘管他的髮型和長相都酷似謝霆鋒,但即使完全整容成了謝霆鋒,也上不了《時代週刊》的榜單啊。
今天的韓寒,核心競爭力還是要落在“公民韓寒”、“公共知識分子韓寒”、“意見領袖”這一面上。當然,一流的國內賽車手、暢銷書作家、帥哥,這些身份無疑也使“公民”、“公共知識分子”的頭銜,來得更容易一些,更炫目一些。
不管他本人口頭上喜不喜歡這些頭銜,但這是事實:今天韓寒的公眾影響力主要來自他的部落格,來自他在部落格中對各種社會熱點事件的辛辣評論。
 
韓寒是當代魯迅嗎?
 
截至4月7日,韓寒的主部落格的累計訪問量已經達到了3.46億次,早就成為了中國點擊量最大的部落格。他達到這一訪問量,只用了253篇文章。一篇文章的點擊量過百萬,可謂是家常便飯。以最近的一篇《韓峰是個好幹部》為例,閱讀116萬次,評論1.1萬條,轉載1190次,收藏619次。
試問,當今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有幾人的言論能有如此的影響力?
韓寒是不是當代的魯迅?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事實已經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作為這個時代的意見領袖,他的言論已經深深嵌入到了諸多公共事件當中。僅以影響力論,韓寒不是當代魯迅,誰是?
韓寒的走紅一不靠權力,二不靠有組織的炒作,而且還不能說他是靠媚俗,因為他贏得了不少大牌公共知識分子的讚賞。從這個角度來講,他肯定是個中高手。
我常覺得人的思維能力應該細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就好像有人數學天生厲害但外語總是不及格一樣,是很不同的一些天賦。對於社會政治等問題的一種批判思維能力,一種識別謊言的綜合判斷能力,是有別於智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很難用考試來測試。甚至與知識的多寡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相信很多人都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同樣是考上清華的省狀元,但在有關社會、政治、歷史等問題的判斷上,批判思維能力差距極大,有人天生判斷敏銳而精準,有人卻極容易被矇騙,甚至可以被稱為“腦殘”。
我們姑且稱這種能力為“批判思維能力”,對於公共知識分子而言,這種能力具有核心價值。在我看來,韓寒的“批判思維能力”很強大,天分相當高。僅就天賦而言,國內時評界的名家能比得上韓寒的,為數不多。
他的敏銳常讓我想起傅斯年,一個“批判思維能力”在胡適之上的人。即使韓寒沒走作家的路,最後做了學者,我相信他的學問也一定做得不錯,至少充滿靈氣。
這可能也是韓寒不屑于一幫教授們的批評的原因,因為以大多數批評者的能力,還跟不上韓寒的思維。
我並不認為韓寒很狂,很叛逆。狂嘛,像這麼聰明的人難免都有那麼一點。叛逆則完全說不上,因為在絕大多數社會問題的判斷上,韓寒秉承的是當今世界最主流的價值與常識,只是在我們這個特殊的語境下,有些人卻覺得這是叛逆。這就不是韓寒的問題了。
 
這個“魯迅”太山寨
 
從韓寒開始走紅一直到現在,對他的評價一直都充滿爭議,對韓寒的水準不屑的文化人,絕不在少數。這些批評,韓寒本人顯然已經無法作簡單回應,因為其中的很多批評,是切中了韓寒的局限。如果對這些批評進行一個粗略的概括,那就是:韓寒的評論缺乏技術含量。
不管是批評還是讚美韓寒的人,都會提到韓寒說的都是“常識”。讚美他的可以說,他用諧趣的語言捍衛了常識,其實有時候這個時代最缺的就是常識。比如,陳丹青說韓寒只是“一個說了大實話”的人。鄭淵潔說他很像《皇帝的新衣》中說真話的小孩。
批評他的人說,韓寒僅僅只知道一些常識,認為韓寒的文章其實沒有多大價值,只是擅長痛打落水狗,他所“針砭”的時弊,都是思維健全的公眾早已看清的流弊而已。這些東西,並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更像是加長版的新概念作文,對思想的推進功能不明顯。說這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思考,實在是說我中華無人。
而被韓寒的粉絲們大為推崇的文采,不過是些抖抖小機靈的俏皮文字。這些油滑的插科打諢文章和脫口秀差不多,其啟蒙意義相當有限。或者說,韓寒的文章還難說有多大的啟蒙意義,因為那些喜歡讀韓寒部落格的讀者,早已經對這些問題有了相同的判斷,閱讀只是尋求一種一起圍毆的快感而已。韓寒的文章,既沒有為讀者們提供一些新的知識,也沒有提供一種新的視角,狂歡之後,倒沒剩下什麼。
 
“老虎們”都到哪去了
 
哪個時代都需要一些機靈的插科打諢的“怪才”,但一般來講,這樣的“怪才”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時代公共知識分子的主流,更別說成為一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但韓寒做到了。這顯然不是因為韓寒的個人有多偉大,而是這個時代出了點問題。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老虎們”都到哪去了?
按照常理,承擔啟蒙重任的公共知識分子,學院派應該是主流,因為他們能最先突破資訊和理論的封閉,在理論和知識上都具有優勢。但自打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學院派集體衰落了。發生了什麼事?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公眾似乎已經不再需要多複雜的理論和多有技術含量的東西。
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奇怪,我們來看看三十年來思想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妨礙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還在於思想層面的欠缺,也就是說,經過了長時間的混亂,整個知識和思想資源極其匱乏,人們還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社會進步的最大阻力在於與一些錯誤的思想作戰。一旦人們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一定會照著對的方向去做。因為在改革初期,來自於利益層面的阻力很小。
在這個背景下,啟蒙的主要需求就是知識,因此,從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的十幾年,學院知識分子英雄輩出。至今活躍的學院派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那個時代冒出頭來的。
在那十幾年裏,啟蒙的幾條主線都在幾個學術領域裏推進,有對當代史的研究與反思,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批判,還有對西方經典及理論的譯介與傳播。從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你可以看到研究與思考越來越深入,學理上的探討越來越精緻和專業。
開始是一批老先生帶著剛冒出頭的青年一輩從普及常識入手,從極其有限的學術資源來闡釋啟蒙,李慎之、王元化等老先生帶著恢復高考後的新三界們開始了破冰之旅。到90年代初,一批學術訓練更加健全的新銳逐漸成長起來,學問和思想都越來越成熟。將早期的《走向未來叢書》的那批參與者與後來留學歸國的劉小楓等人所做的學問與思考作個對比,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一個進步的軌跡。學者們的西學越來越好,看問題也越來越深入。
在90年代中期,新三界一代挑起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大梁,劉小楓、秦暉、徐友漁、賀衛方、朱學勤等人都是那個時代的活躍人物。而他們的70後學生輩,繼續學術思想推進的勢頭本來毫無懸念,因為他們有著比新三界們更健全的學術訓練,外語功底也更紮實,很多人更是直接從國外學成歸來。
但這批70後的學院派,卻成了思想史上的失蹤者,今天還活躍著的體制內學院派,依然是秦暉等老面孔。這是為何?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9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和社會進步的阻力已經不再是思想和知識的問題,利益成了前進的主要障礙。形成了這樣的局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出於利益,就是改不動。隨著矛盾與問題的積累,中國的許多問題已經成了禿子頭上的蝨子,有點正常思維的人都能看懂,根本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理論來指導了,啟蒙事業對學院派知識分子的需求逐漸降低。
另外一個原因也不可忽視,那就是高校的體制問題,糟糕的學術環境和待遇,使得很多的優秀人才不願意去做學術研究。加上高校內體制的巨大束縛,也使得70後、80後的學院派很難有人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冒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近幾年活躍起來的公共知識分子多半都是脫離體制生存的,比如陳丹青、艾未未,還有韓寒。他們都不靠體制內的資源生活。身自由了,心才自由。
 
網際網路時代言說方式
 
說到韓寒的走紅,就不能不說網際網路帶來的言說方式的巨大變革。
前面我們說,當改革的阻力由思想變成利益以後,啟蒙就進入了一個瓶頸,而且在這個瓶頸中,一卡就是十幾年。公眾暫時已經不再需要學院派來分析深刻的道理,而對於媒體所展示的各種聳人聽聞的煽情報道,也有了相當的審醜疲勞。
如果道理已經爛熟,而你又無能為力的時候,你會怎麼辦?調侃與自嘲,正是弱者的典型表達方式。人們開始變得不好好說話了,因為已經沒多少好說的了。而韓寒插科打諢的俏皮話,正好撓到了這個時代的癢處,網際網路的普及為撓癢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服務場所,韓寒也很快因為搔癢而名聞天下。
網際網路給讀者帶來了資訊的爆炸式增長。那個資訊匱乏、一個辦公室訂閱一份報紙、連中縫廣告都捨不得放過的時代已經被網際網路資訊炸沒了。據說網民們閱讀時,在一個頁面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他們更需要快餐,而且,不管多好的文章,都必須輕鬆好玩。這正是最近微博火熱的原因所在,而韓寒的部落格文章,其實就很像微博。
推特公司的創始人傑克始終很難理解,在美國,推特更多的是用來做生活交流的社交網站,而中國的推特用戶們為何卻熱衷於在上面談政治。他不知道,中國的網民們,有時候只是需要一種圍毆的發泄和狂歡,微博的虛擬世界,是最好的場所。也因為同樣的道理,韓寒成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公共知識分子。
虛擬世界裏的圍毆與狂歡,歸根到底太飄渺,當這種找到共鳴的新鮮勁開始過了的時候,當油滑的俏皮話和微博一樣氾濫之後,沒有多少幹貨的韓寒,也自然不會那麼火了。
韓寒說他2000年後就不怎麼看書了。如果我們的社會發展度過了這個煎熬的瓶頸期,當中國的社會問題不再像禿子頭上的蝨子繼續擺在那裏的時候,這個不讀書的韓寒,可能必須拿起書本,搞點更有技術含量的東西才能避免被OUT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都盼著那個不讀書的韓寒早點OUT了。(另詳參本館:選擇性失聲 學者老矣 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院士之怒  邪者叫獸名嘴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finance.ifeng.com/money/wealth/star/20100408/2025235.shtml
 
韓寒,為何敢於評論一切?  2010-02-22
 
近日,韓寒在博客上撰文批評魔術師劉謙是帶著一群托兒“忽悠”全國老百姓。劉謙隨即撰文回應稱韓寒不夠專業,無權評論。此後,兩人的文章均神秘消失。論戰事件背後,凸顯出韓寒等知識分子目前遭遇的困境。知識分子們一方面敢言、直言,頭腦清醒,背後無利益糾葛,自然也就擁有了大量支持者,被視為社會的“良心”。但另一方面,當知識分子們突破自己的知識範圍,去評論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事件時,則往往會露出自己“外行”的短板。韓寒等人成為中國著名的知識分子是中國的幸事,因為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的獨立聲音;但“韓寒現象”的背後,凸顯了其他更多的知識分子們獨立精神的匱乏。
 
韓寒們被民眾視為自己的“代言人”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50名知名知識分子榜單。近來,有媒體也把八零後作家韓寒歸類為“敢言知識分子”。韓寒在很多人看來是個“另類”,高中輟學,成為暢銷小說作家和賽車手。其實,韓寒的輟學正好讓其免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毒害,看問題的視野更為無拘束,更為開闊。 此外,互聯網的發達為其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他以博客為陣地,對各種公眾事務、新聞事件發表辛辣獨到的見解。逐漸被很多人奉為精神偶像。在當今的中國,類似韓寒這樣的知識分子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於他們獨立而大膽的聲音在當下顯得十分的稀缺,他們被民眾視為“代言人”。
 
相比之下,專家們卻普遍“失聲” 
 
而在眾多領域,本來很有發言權的專家們,卻受到各種力量的掣肘、或者本身受到利益誘惑,缺乏獨立性,面對事務普遍“失聲”。例如在醫療領域,醫院院長們不會站出來自揭家醜;在教育領域,大學校長們也不會痛斥高招問題。這讓公眾轉向了雖然沒那麽專業、但敢言的知識分子。如今的環境下,仗義執言之人本來就不多,能談出有信服力觀點者更是少之又少,一旦有知識分子脫穎而出,更多的媒體會吹捧他們,其影響力也就再度倍增,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沈默的螺旋”效應,當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們發出某一觀點,並得到了輿論的廣泛認同,即使有人持不同意見,也會因感覺到自己的聲音太弱小而變沈默,甚至轉而支持知識分子們的觀點。在此效應下,知識分子們信心會更加膨脹,敢於評論一切。 
韓寒和劉謙的PK,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韓寒評論魔術,確實是一個不懂魔術的“外行”評論“內行”,露出破綻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並不鮮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有知識分子站出來評論稱,地震是可以預測的,這與世界主流的地震不可預測的觀點相悖,得不到有說服力的論據支撐,評論自然顯得外行和蒼白。 
 
如果僅靠常識去批判,“韓寒”將不敵“劉謙” 
 
過去的知識分子多是通才,可以跨越不同的領域針對社會而發言。而如今時代的各種社會問題已經異常復雜,人文的因素與技術的因素摻雜在一起,假如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僅僅憑“常識”實施批判,在事務上,韓寒等敢言的知識分子(民眾“代言人”)很難與劉謙之類的技術專家(他們往往是體制的受益者和維護者)競爭。無所不能的知識分子,在技術專家面前評論專業問題,很容易被抓住破綻。 而現狀卻是,有專業知識的知識分子不敢說話,眾多敢說話的知識分子因專業知識不足,靠“常識”發表觀點。 
王小波曾說:“一個只會明辨是非的人總是憑胸中的浩然正氣,然後加上一句:難道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任何受過一點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這世界上簡直找不到什麽不言而喻的事。”當今世界變化之快,很多問題遠遠超出常識的解釋半徑之外。即使是常識管用的地方,由於各人的經歷不同,他們所擁有的常識經驗也不同。誰也不可能擁有對常識的最終解釋權,一切只能取決於領域中公眾之間的理性討論。
 
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喪失獨立性
 
縱觀中國知識分子的現狀,其共性是普遍喪失了獨立性。西方在近代社會通過知識分子這個階層強烈地發展了一種“批判的建設性”,西方知識分子非常註重其抗議精神,即堅決跟政府保持距離,不直接合作,它的自我責任是永遠的批判者。 
然而在中國當下,專家型知識分子首先很難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客觀上的原因是,他們往往依附於某種體制或者機構,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於現實的考慮,他們不願意拋頭露面去評論自己擅長領域內的公共事件。好比說,如果有一個魔術專家站出來與劉謙論戰,顯然要比韓寒更有說服力。但我們也可以推斷,這個人將很難在業內生存下去——因為他觸動不只是劉謙,而是一個體制。  
主觀上的原因是,專家型知識分子往往是現有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維護者。他們如果“發聲”,也只能是體制的代言人,或者,他們只有選擇沈默“失聲”。
 
媒體型知識分子:缺乏專業知識,評論淪為“八股”
 
在當前,經常“發聲”的知識分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不以專業見長,主要以媒體或網絡為平臺的媒體型知識分子,如韓寒、連嶽等;一類是既從事科研或教學,同時又跨界於媒體或網絡發表公共意見的學院型知識分子,如賀衛方、汪丁丁等。 
媒體型知識分子或曰時評家,其長處在於熟悉新聞事實,了解現狀的流變,因此對新聞價值更有體認,對大眾熱點也更為敏感;其弊則在於缺乏深入的專業背景,其評論常常是“一招鮮”,如某著名評論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談經濟問題,就是“更多的市場”,一談社會問題,則離不開“法制的進步”,加上“對權力的限制”,初看尚覺新鮮,久而久之,就難免有八股之嫌,不客氣地說,今日的時評,已有相當之高頭講章氣息,讓人敬而遠之。此外,受限於信息渠道的不暢通,以及自身水準,媒體型知識分子常常陷入為評論而評論的窘況,不僅容易浮於表面,甚或強作解人,貽笑大方。
 
學院型知識分子:脫離社會基層,視角過於單一 
 
如前所述,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缺乏獨立性,因而少數敢於從公眾立場發言的學院型知識分子顯得更加稀缺。然而,盡管學院型知識分子具有專業背景,但其所涉及的話題卻大多越出了其研究範疇,與媒體型知識分子相比,學院型知識分子的長處在於擁有深入的專業視角,常能道人所不能道,提供這個時代所急需的洞見;其弊則在於身居象牙塔,與社會進程有所隔膜,因此易於陷入“片面的深刻”。學院型知識分子更擅長以觀察者的角度,從外部觀察社會現象,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而不習慣從內部進行觀察,對於最新也相對細微的社會脈動缺乏體認和敏感。 
此外,學院型知識分子也容易畫地為牢,對於話題的復雜性和利益關聯有所忽略。幾年前,圍繞圓明園鋪設水工膜引發了廣泛的環保討論,部分理工科背景的學者力證其並沒有造成環境問題,但是,作為一項工程,不僅需要在各種並立的社會需求中作出平衡,也因其耗用大量的資源,而需要立項和審批上滿足基本的程序要求,從工程學專業進行的論證,只應作為多重視角之一,而不能作為唯一的決定力量。
http://lukystar2007.blog.hexun.com.tw/45693027_d.html
 
“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  作者:胡樂樂  2/21/2006 
 
寫在前面的話:“韓寒現象”是目前國內媒體報道的焦點,也是燙手的山芋,這倒難倒了我們的教育界、文化界和整個社會。對韓寒本人和“韓寒現象”的認識與議論頗多,莫衷一是。但概不外乎兩種極具有代表性的派別:褒派和貶派。褒者,嘉其“反叛”的思想、前衛的行爲、大膽的創作;貶者,嗤之反叛的思想、越軌的行爲、幼稚的寫作。那麽,對韓寒、“韓寒現象”究竟是該褒還是該貶呢?我們不能片面評議和主觀臆斷,只能客觀地去認識韓寒、“韓寒現象”。只有這樣,對韓寒本人的評議才是最公平的、對“韓寒現象”的認識才是最正確的。
 
一、關于韓寒和“韓寒現象”
 
  要解讀“韓寒現象”,就必須首先要了解“韓寒現象”的主人公韓寒,知道他的基本情況。
  韓寒,男,今年17歲,爲上海市重點中學松江二中高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嗜好文學創作。
  韓寒讀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說《彎彎的月亮》和《書店》就分別刊登在《少年文藝》(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響後,他就迷戀上繼續寫作,沖動一發不可收拾。隨後,他的另外幾篇短篇小說又相繼被《少年文藝》(上海)采用。因此,他的作品還分別榮獲這兩家少年文藝刊物的“少年文藝獎”。1998年中考時,韓寒以低于482錄取最低線14分的成績和長跑特長被松江第二中學破格錄取。1999年,在上海《萌芽》雜志社和北京大學等7所大學聯合舉辦的面向全國中學生的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作爲一名高一學生的韓寒,他參選的3篇文章《書店》、《求醫》和《杯中窺人》全部入圍,並最終以《杯中窺人》榮獲一等獎。同年,韓寒在上海《新民晚報》上發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應試教育。2000年,他再次參賽,《穿著棉襖洗澡》一文以文筆流暢、思想深刻,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二等獎。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1萬字的長篇小說《三重門》,並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作序,引起極大轟動。該書剛發行即銷售一空,上市至今,銷售量已逾23萬多冊--即使在韜奮圖書中心,《三重門》也在排行榜之列。不久,他的另一部寫宿舍生活的被他自己號稱“孔慶東的風格像我”的散文、小說集也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小小年紀的韓寒,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的確不簡單;但同時糟的是,他也爲此成就付出了不少代價。韓寒迷戀上寫作後,除了抽時間抓緊讀《錢鍾書傳》、《草原部落》、《資治通鑒》和臺灣作家的書與寫自己的小說《三重門》外,幾乎很少花時間用于文化課學習。原本還不錯的成績便一落再落。1999年,因考試7門課亮紅燈,韓寒按有關規定不得不留級,重讀高一。2000年,4月4日,因期末考試又7門課亮紅燈,萬般無奈之下的韓寒只好辦理了休學一年的手續。休學後,他呆在家中繼續他想幹的事。
  知道了韓寒,了解了韓寒的經曆,“韓寒現象”就不難理解了。“韓寒現象”中的“韓寒”代表了現今一部分某一方面極特長的學生的另類式的發展模式。“韓寒”形成一定的規模,便就是“韓寒現象”了。“韓寒現象”的主體的性格大都十分特別,要麽張揚,要麽孤僻。總之,他們在一般的學生群體中十分特殊,或格格不入,或鶴立雞群。在衆人的眼裏,他們是群體、整體的異類、另類等等,反正不和大多數人一樣。除此之外。他們的行爲舉止又十分地大膽,敢走自己願走的路,具有一定的反束縛性。這類學生到一定年齡階段,會本能地感覺到周圍環境和體制的壓抑與限制,表現出異常的作爲。這些學生爲了自己的理想,拒絕所謂的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或門門及格與優秀;厭倦現行的正規學校教育模式,不甘沈浸在規則甚多的學校中,卻極崇尚個性自由、自我學習、特長發展,甚至不惜休學與退學。他們一旦脫穎而出,就很難回歸正規的學校教育。“韓寒”們著裝新潮、思想前衛、個性鮮明,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樣子。“韓寒現象”就是這樣一種教育現象,同時也是這樣一種多元化價值取向的文化和敢于反叛與創新的社會現象。
 
二一、解讀“韓寒現象”批判
 
  “韓寒現象”牽扯到教育體制變革、文化多元化與融合、社會新價值取向等。因此,“韓寒現象”既是一種教育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還是一種社會現象。當然,對“韓寒現象”的批判就有三撥人了。
  (一)解讀“韓寒現象”的教育批判
“韓寒現象”的教育批判的典型主張就是大學以下的學生應以全面發展爲主,特長發展爲輔(次)。這種觀點本是對的,但對于“韓寒”,對象的特殊性則決定了它是明顯錯的。反對韓寒的人認爲,韓寒要想成爲一個很出色的作家,就必須要先接受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這樣才能打好堅實的基礎,以後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和建樹。而這樣做事實上是沒有必要的,也不可能這樣做。一個人才、一個作家,必須要有深厚的功底,沒有是不行的。誠然,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並不等于說非要一步一步地在學校中學習。要明確的是,從幼兒園入學到大學本科畢業,整整19或20個年頭,而人的生命又何其短暫,把大量時間都花在學校,時間效益不是很高;社會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到的知識很快就過時,我們還得花更多的時間在校外學。另外,我們不必要就要什麽都學,只要基本的會了就行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白墨博士認爲,韓寒的“作品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如果真是這樣,韓寒的小說就是架在空中的了。白墨從他的職業立場來評一個高一學生的作品恐怕不合適吧。殊不知,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知道,任何作者的任何思想意識都是客觀的主觀反映,原形都能從現實中找到,即使是錯誤的同樣也是如此,怎能說是空的、虛的?這豈不是明顯的錯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陳石博士認爲,“韓寒及韓寒的贊揚者所忽視的主要就是,韓寒的時代不是李白、杜甫的時代,甚至也不是魯迅所處的時代”;網絡時代數理化學得很差是行不通的,“只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就行了,這簡直是癡人說夢”,竟“是一個玩笑”。這實在是令我很困惑不解。韓寒不願意學習數理化,並不等于他不會用電腦、網絡等高科技工具。
  至于說韓寒片面發展就更站不住腳了。“他們老說我是偏才,我書法好、作文好、音樂好、攝影好、足球好、長跑好,我怎麽是偏才?”韓寒爲自己辯解道。這個社會,有所謂的全才嗎?有必要嗎?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批判者更爲忽視的就是,現行教育教學內容,尤其是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與現實生活的脫節是産生“韓寒現象”的根本原因。別人願意一直在校讀完19或20年,那是別人的事,關韓寒何事?況且是學校不容韓寒這樣的學生,“韓寒”就只得休學、退學。怎能怪罪于韓寒呢?此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二)解讀“韓寒現象”的文化批判
 
韓寒的《三重門》確實是受錢鍾書大師的《圍城》影響而成的。他初出茅廬,筆法稚嫩些,實屬在所難免。至于說韓寒的《三重門》文化底蘊不如《圍城》,這更正常了,要是韓寒超出了大師,那簡直是真正的怪事。韓寒的初衷肯定是想有所超越《圍城》的文化內涵,我們也很希望如此。有人還說韓寒班門弄斧、閉門造車、依葫蘆畫瓢、畫虎不成反類犬,很幼稚。事實上,武斷地下結論的人是世界上最幼稚的人。再者,文化是要創新和改造的。韓寒只是想試一試,成了就好,不成就算了唄。如果不試,韓寒又怎知《圍城》之深,又怎能趕上錢鍾書,何談最終超過他?誰不是這樣的,從無知到有知,從知之不深逐步到知之深。總之,扼殺、扼殺,除了扼殺,還是扼殺!這樣文化怎能推陳出新、更新換代,不斷發展?當然,一個高一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顯然是微不足道的,畢竟他還很年輕。我們不可一味地苛求韓寒。他正在成長,需要全面的關愛,不澆水施肥、捉蟲犁土就算了,讓他自由生長。爲何要苛刻地批判,反對他勇敢的決擇?
  說韓寒反文化,那就更談不上了。事實上韓寒並沒有反文化,他所反的是那些限制這一代人自由成長的陳腐的東西(文化垃圾)。中國文化的痼疾就是保守。我們知道,文化要進一步發展與繁榮,就必須吐垢納新。如果我們13億人每人都反一下,中國文化就會重新煥發出旺盛的生機和勃勃的活力,中國就不會老是這樣。不支持,不參與就罷了,嚴厲批判反對者,其居心又何爲?難道不是想徹底封殺我們的文化嗎?這些人發言時老忘掉的是,任何文化的發展進步都是與反叛和否定分不開的。不說古代,就說近代的新文化運動,正是那些人高舉反叛的新文化大旗,才推動我們文化的近代化進程,最終才有如今的文化。中國文化確實需要新鮮的空氣,就像人一樣,不然就會憋死。韓寒至少願意去這樣做。我們理應全力支持他。不是嗎?
 
  (三)解讀“韓寒現象”的社會批判
 
很多人說韓寒很狂,自恃寫得好和又有媒體的炒作,出言太不遜。韓寒確實說過他自己是“一塊上海大金子”,說過他的《三重門》是“50年內無人能及”,也說過他自己“古今不肖無雙”。有些人就抓住了話柄,說韓寒如此如此之狂。其實,這只不過是年輕人在受壓抑後的發泄和自信的表現而已,何必大驚小怪,即使是“狂”,韓寒只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也不必坐立不安。更爲重要的是:是這個社會造就了韓寒,逼出了韓寒;韓寒是在無可奈何之下才“造反”的--走自己的路。社會統一的模式、單一的價值取向,壓地韓寒都快喘不過氣來了。剛求的解放,還沒來的及大口呼吸幾下,反對者就尾隨而至,又說韓寒不合群。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恐怕“合群”就是一模一樣,如工廠的産品一般,可能還有淨重大于多少小于多少吧。不允許出格,就是不允許。梢有個伸胳膊蹺腿的,就會被認爲是出格、不合群。我們的社會難道就是要這樣只會聽話的“合格”者嗎?他們越不安,就越暴露出他們的虛僞。
陳石甚至認爲韓寒“繼承了這個時代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從極端的、狹隘的個人立場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對待文學”。實際上,陳石代表這個社會說出了真話--從狹隘的、極端的、片面的角度來看待它的“人”—人只能爲它服務,人不可出軌。韓寒是這個社會的受害者。我似乎隱約記得人也應該有人權。人爲社會貢獻力量、犧牲自己是對的,但人追求個性也沒錯。社會大環境和形式變了,中國社會已是開放的、包容性極強的社會了。崇尚個性自由、獨立發展權利是大潮流、大趨向。“韓寒現象”正集中體現了社會發展趨勢。現在,中國社會尚處于轉型時期,社會觀念的沖突是難免的,但主導方向絕對不可改變。實際上,中國缺的就是韓寒這樣的敢于破舊立新的時代闖將。“韓寒”們成了氣候,中國就很有希望。
 
三“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
 
  (一)“韓寒現象”教育批判的批判
 
“韓寒現象”教育批判者原以爲,學校教育是韓寒所必需的。但他們殊不知,應試教育籠不住個性極強的韓寒的。他早就厭惡了這種沒意思的教育,憧憬自由、自我教育和充分發展特長的教育。韓寒覺得現行語文教育極失敗,死板的很。他舉例說,有人給他寄來的用他的文章作分析題的語文題爲:“到底韓寒參加了A.全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B.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C.‘新概念’全國首屆作文大賽”。“這是什麽玩意兒!”,韓寒出語尖利地說,“考試的目的是什麽?我們的教育真偉大!”韓寒受不了這種所謂的教育,故而從學校出走。韓寒語文課不作筆記,但他卻比作了筆記的學生還好。這又說明了什麽?難道我們只會指責韓寒,不會反思我們的教育弊病嗎?是時候了,我們桎枯式的教育與教育體制早該從“韓寒現象”中找找自己的毛病,徹底反思反思教育本身。是不是這樣,除了反對指責韓寒,反對批判“韓寒現象”外,我們還應向韓寒學習?成材之路決不是只有學校這一條,而是多條。今年年初,江澤民主席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就已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從作中學”。這在現在還是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的,我們應大力倡導這種非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非教條的而是靈活的、非模式化而是多樣化的真正能寓教于樂、因材施教的新型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就爲了是讓學生畢業後能更好地生活。韓寒離校發展自己的寫作特長也能達到更好地生活的目的。韓寒反問到,他可以“走出校門去學,在家中學,在路上學,……在成功中學,在失敗中學,……如此豐富多彩的學,如此生動有趣的學,難道會達不到‘高中數理化程度’?寫不出含量很深的作品?”殊途同歸,爲什麽非要韓寒回到學校呢?事實上,韓寒休學前早已作出了以後決不回去複讀的決定。況且韓寒已接受完了九年義務教育,退學自由發展特長並不違法。教育學博士、國家教育部課程研究所辦公室副主任石筠和中國兒童中心副主任陳學鋒很能理解韓寒,也很支持他。他們認爲,讓韓寒學他不喜歡的,強迫是沒用的。他應該有,也有屬于他的方向。
  我們的教育非要培養千人一面的,一寫作文就是“啊,我光榮的大橋”(韓寒語)嗎?除此之外,關注生活、反映社會、思考人生、反思自我也同樣是我們教育所要培養的我們國家急需的人啊!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蔣國華認爲我們“一個模子”的教育該停止了。而我們的學校教育的這種模式化的傾向和現象確實很嚴重。韓寒說“我會讓很多人反思自己”。其實,他將會讓所有人來認真反思自己,讓整個教育、文化、社會人來認真反思自己。“韓寒現象”的意義就在于此。
  韓寒是個文學特長生,如果他是體育、美術、舞蹈或音樂特長生,想必不會招致如此多的非議。在我看來,我們對特長生的觀念轉變是很有必要的。我不明白,爲什麽韓寒作爲文學特長生卻不能和其他特長生一樣被高校破格錄取呢?另外,所有非議者,都是肇事于性惡說的。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孩子會自主發展,尤其是像韓寒這樣將要成人的學生。我們不應專斷孩子的教育,而應適時地、民主地給孩子提供發展的建設性的意見,以便孩子更好地發展。
  除了冠以“不合群”和動輒就責令休學、退學外,我們的教育還有什麽別的好辦法?教育應對一切受教育者負責。這些都是我們公認的教育民主和民主的教育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的教育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那我們辦教育的初衷和終極目的又是什麽?教育不得回避它所承擔的責任。
 
  (二)“韓寒現象”文化批判的批判
 
文化有它的發展惰性,需要有人叫醒它。而中國文化的惰性就是保守性。韓寒在他的作品中講劣根性,講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壓抑而不敢真正表現自己的解放之願望。這正是生存在這種文化下的人民的典型的寫照與反映。另類式的作品內容,不管恰當不恰當,畢竟或許將會從另一個方面激活我們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跨掉的一代”並沒有脫跨美國的文化,反而從另一面促進了美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擔心“韓寒”們會搞壞我們的文化。
  一種文學、文化現象作爲一種事實存在,它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客觀價值。“韓寒現象”反映了韓寒這一代文化價值觀念與“韓寒”們的上一代的文化觀念價值的沖突、對抗,以及渴求解脫的迫切的心理需要。《三重門》的暢銷就正好映證了這一點。韓寒生活在大上海,升學、就業、生存的壓力極大,心理負擔很嚴重。韓寒很敏感地感覺到了,所以,他想抱怨、想發泄、想自由,只能借助于文字。這些文字又絕非文字遊戲,它深含這韓寒的許多東西。由此,我也想到了我們的文學批評與政治的關系,“新生代”女作家們的境遇等等。
  我們的文化該爲這些孩子作些什麽……
 
  (三)“韓寒現象”社會批判的批判
 
社會往往決定社會上的一切現象。人也會受到影響。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決定性的。呆板劃一的社會下生活的個體于群體,要麽是被決定,要麽是叛逆的存在。
  中國社會有一個痼疾:總是渴望新生,卻又畏懼變革。這種矛盾的未明確選擇,決定了這個現狀:垂而不死,醫而不活。對“韓寒現象”的批判正好生動地反映了這個矛盾。韓寒是一個未常年人,他的“返潮流”式的所作所爲,相對于龐大的社會體系來說,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躁動罷了。但它就已經觸動了社會,足見其對社會的反作用力之大。“韓寒現象”如以把利匕,刺向了這個畸形、異化的不成樣子的壓抑人自由生長、發展的教育、文化和社會。同時,中國人又有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想革新,又寧願苟安。社會需要創新,國家提倡創新。難道今年全國高考作文的創新、多元化價值導向出錯了?韓寒就是這樣的好學生,具有難得的果敢精神。
  400多年前,出了個孫悟空;現在有韓寒。同樣的叛逆,但不同樣的“待遇”。難道我們的文化就這樣的偏心和無動于衷?!莫非我們的文化病了?但病了還得醫好啊!
  要突出強調的是,韓寒的思想或者說是他的言行所表達的東西,並不是他個人獨有的感悟,而正是韓寒這一代人共有的思想(或者說是未表示出來的潛意識),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乏的東西。對韓寒來說,他本身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我們不能把問題一概蓋在韓寒身上。我們所要繼續批判的應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的教育、文化和社會原因。
  韓寒問題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與社會的問題,更是社會與個人的問題。韓寒實際上是時代的産物。他表現了時代性,即是我們這個時代在經曆過近百年的現代化革命以來,在與西方沖突或交融後形成的自我反叛意識或個性獨立意識、壓抑的或叛逆的心理。“韓寒現象”給我們許多很有價值的思考,特別是他以激烈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後,常常逼迫我們去作正面回答。所以我們要主動些。不要處于好心關心“韓寒”,想給“韓寒”以正確的指導,卻恰恰走向了反面。這種所謂的關心是非理性的、也是不應該的。悲哀?--
 
四“韓寒現象”批判的批判的理性終結
 
  韓寒走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韓寒有些叛逆,但他是有理性的人。據了解韓寒的《萌芽》編輯胡蒔說,韓寒參加了兩次作文大賽,“當然希望能用這種方式直接被大學錄取”。《三重門》的編輯、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說韓寒表現出的是玩世不恭,但內心是嚴肅的,非常有想法的,袁敏強調說,“他對北大非常向往”。不要誤解韓寒,不要指責他,因爲既然他作出事關終生的如此之大的決定,肯定有他的道理。我們有尊重韓寒的選擇的義務。他需要自由發展。請站在韓寒的角度去,理解韓寒。
  社會轉型時期難免出現“韓寒”。韓寒是無辜的。應受到指責、批判的應是現行的教育、我們的文化和中國社會。韓寒已經夠煩了,他需要安靜,不要再給他添事了。我們至少給他同情、安慰、支持,這樣會撫平他受傷的心靈,也會給他無限的發展動力。韓寒從桎枯中費力地爭脫出來--求得哪怕是暫時得解放--應被迎入另一個溫暖的好報,這個懷抱充滿了激情助陣和理解寬容。面對商業誘惑極強的市場經濟社會,韓寒的道路上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但我們應該相信韓寒能把握好自己的方向,邁向成功。
  在衆人的無端嘲諷下,韓寒依然高昂起他高傲的頭顱,直面不屑一顧的所謂的“千夫指”,堅如磐石地、義無返顧地走他自己的路。
  曹文軒這樣深情的說:“他早熟,早慧,卻也幾乎不見孩子的蹤影。他思想銳利,對社會、對人生、對周圍的一切事,能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來。即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驚羨……”曹先生可怕的是什麽?是韓寒的叛逆嗎?是韓寒的思想和見解嗎?可以肯定地說,他可怕的是這種束縛人自由伸展的教育、文化、社會。他驚羨的又是什麽?也可以肯定地說,曹先生驚羨的是韓寒大膽的叛逆性格、勇敢的行爲等等。
  “給韓寒讓出一條路吧!”
  “讓他走自己的路!”
  關愛韓寒、關注“韓寒現象”,就是關心教育、文化、社會,關注中國的未來!因爲中國的未來的主人是“韓寒”他們這一代!
  參考資料
  1.江澤民:《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2000年2月1日
  2.韓寒:《三重門》,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零下一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3.《天才少年被迫休學》,《哈爾濱日報》,2000年月日
  4.丁小平:《韓寒休學引發爭議》,《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2000年6月19日
  5.楊東平:《透視“韓寒現象”:全面發展還是個性發展》,《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2000年7月5日
  6.王琿:《誰將左右韓寒》,《三聯生活周刊》,2000年第16期
  7.《再看“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10日
  8.《該不該爲他讓一條道--衆說風紜“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14日
  9.《“韓寒現象”:泡沫上的舞蹈--透析“韓寒現象”》,《科學時報?成才導刊》,2000年8月24日
  10.《爲韓寒讓出一條道》(本文爲滿分),《長江日報?2000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選登專版》,2000年7月20日(感謝網友chaochao_xiong推薦)
 http://reading.cersp.com/Especial/200602/908.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7,115) | 回應(276)|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利益團體政治》
此分類上一篇:《海峽兩岸技術資源研究》

顯示全部276則回應

阿楨
李世默主題演講:中美新格局 2020-11-28

首先:中國不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特別是60年代以後,蘇聯及其盟國體系和西方體系幾乎完全隔離,沒有任何交流,連貿易都幾乎沒有。蘇聯對美國和歐洲形成的是根本的生存威脅,兩者互不相容,兩種意識形態都要把世界全吞了,而且都有核武器。
  60、70年代以後,蘇聯的經濟不斷衰敗,70、80年代,發生了嚴重的政治衰敗。不過,蘇聯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很多民族國家組成的聯邦,所以說散夥馬上就散夥。
  中國現在是一個全球性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外界高度互聯。我們是全世界,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現在是大概130個國家的最大交易夥伴,以美國為最大交易夥伴的國家大概只有70個。中國經濟正在日益增強,收入在增長,產業在升級。
  中蘇對美的威脅也有質的不同,中國只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並不具備生存上的威脅。中國對歐洲更是只有經濟競爭,也不存在生存威脅。在意識形態上,中國實施的是防禦政策,不讓別人來干涉我們的治理模式和意識形態。而且十八大以後,我特別意識到我們的政治在崛起。在習主席領導下,特別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對祖國越來越有信心。
  第二,今天的美國也不是冷戰時期的美國。今天的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內在矛盾在不斷加劇。美國在60年代以後,進入了經濟收入增長,產業升級的黃金時代 “美國世紀”。
  那時候的美國也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可今天,美國正在經歷福山說的政治衰退,經濟面臨失調,貧富差距沒有辦法緩解,社會契約無效。
  另外,還有保羅•甘迺迪教授講的,美國的過度擴張和國家利益發生了巨大的矛盾。今天的美國跟那個時候的蘇聯一樣,在實施意識形態擴張,到處輸出他們的意識形態,要全世界買它的政治,甚至不惜用軍事手段強迫別的國家接受。
  有些人說,因為特朗普敗選了,所以美國政治體制的自我糾錯能力發生了。這種觀察並不準確,美國政治衰敗、經濟衰退,都是在特朗普以前就發生了的。特朗普的當選是一次自我糾錯的嘗試,但是失敗了。拜登當選是舊制度的復辟,根本不是什麼自我糾錯。拜登的支持者、給他資助的,幾乎都是美國舊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另外,美國的國家認同正在從內部瓦解。他們現在搞所謂的“身份政治”,我比較尊重的政治學家福山也講到這一點。
2020-12-03 10:18:54
阿楨
所以:也許今天的美國更像冷戰時的蘇聯。剛才講到的肯南是個大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我只是一個上海的小商人,人家寫了8000個字的長電報,我不能跟他比,不過我決定今天“山寨”一下他:
  讓中國去單挑自自由主義陣營是不現實的。對美國的擴張企圖最有效的政策是保持長期、審慎、堅定的制約。
  我們要認真理解西方自由主義的本質,就像醫生檢查一位失去理智的病人一樣,拿出非凡的勇氣,客觀的態度、中立的立場和堅定的決心,避免受到情緒上的干擾。我們要讓公眾瞭解美國的真相。我堅信我們的民眾對美國瞭解得越深入,那種盲目的敵視和無端的畏懼就會少很多。
  中國有能力對美國在政策上施壓,迫使美國表現得更加克制,謹慎。應對美國,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我們自己社會的健康和活力,這是我國內政和外交的一個焦點。
  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每一步推進,都是一次對美國的外交勝利。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同世界各國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80集:接軌與不接軌

在接軌與不接軌方面,我們採取了趨利避害、有所接軌,有所不接軌的方針和民本主義的導向。這樣做一方面使我們成功阻止了西方把顏色革命的禍水通過互聯網蔓延到中國的企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有效的中外交流與合作,最終使互聯網在中國大地上獲得了勃勃生機,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進步,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民生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了一部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走到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最前沿。中國這種開放模式的成功反襯出了其他一些國家盲目西化的失敗。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只知接軌,不知不接軌。
  相關新聞
金燦榮:世界正在與中國接軌
2020-12-03 10:27:37
阿楨
留美學生:美國令我很失望,但我仍選擇留下 2020-11-30 觀察者網

編者按:一出國就愛國已經成為很多出國過的中國人的真切感受。海外知乎Quora上也對類似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在西方生活過後,變得更加愛國和維護中國?”有理有據、力挺祖國的論述相當之多。不過,也有留學生寫下了其內心對於這個問題的糾結,即使意見本身可能存在偏頗,往往也反映著很多問題的深刻。
  上大學之前,我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是冷嘲熱諷的。坦白說,我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我的憤世嫉俗,我只知道:某些話題不允許談論,當我終於來到(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時,生平第一次聽到了“解放西藏”、“新疆再教育營”類的事情……我感到遭到了欺騙與背叛。同時,作為一名藝術家,自由的狀態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自在感。我以為,如果我想繼續創作能照亮現實的藝術,我就不能回到家去。最重要的是,我以為美國是我最終的歸屬。
  之後,在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我感到自己比同輩們更開明、更有優越感。然而,每次我回去,中國的生活都會變得不一樣。更多的摩天大樓,更多的主權,更多的驕傲感。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快樂的,比“自由”國度的民眾要快樂得多,諷刺地是,在“自由”國度,人們感到的壓抑和窒息卻更多,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高中國人一等。
  所以,作為一名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當我試圖拋出“我們國家和社會實際發生的很多事和你們以為的是不一樣的”的論點時,大多數中國人並不在乎。人們對於廉價的公用事業和勞動力、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數千萬人在幾十年內擺脫貧困的事實感到滿意。
  正是這時,我才意識到我在美國這四年裡接受了多少宣傳和洗腦,意識到我已經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救世主中的一員——居高臨下地對待著“野蠻人”,以轟炸、入侵、顛覆(以及強姦)的方式“引入”文明,而就在你閱讀這篇貼文之時,上述這些(罪行)仍在繼續。
  事實是:如果不是因為(新冠)大流行,我會盡我所能獲得(美國)這片“希望”之地的公民身份。我會填寫好所有的檔,請我能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律師,把最完美的檔材料寄給美國移民局,以證明我是最有才華和最勤奮的人之一……我會拼命工作,納稅,然後等待獲得公民身份,等上10年,或者20年。
  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的立場該是怎樣的。我不相信民族主義。可悲且不幸的是,現在我可能不得不選擇自己的立場,並一路堅持下去。
2020-12-03 10:35:12
阿楨
電影的青春又疼了? 2020-12-11

  冷嗖嗖的電影市場,雪中送炭者是郭敬明——《演員請就位2》被群眾吐槽電影水準和電影審美的郭監製、落落執導的《如果聲音不記得》,馬上坐滿一周的單日票房冠軍。2.1億票房壓過了《赤狐書生》的1.6億。
  豆瓣評分只有4.2的青春片的逆襲,也再次讓圍觀群眾無語問蒼天。但其實,它已是郭攜手光線影業的第二次成功。
  真正的打樣是《悲傷逆流成河》——用社會話題包裝疼痛青春片,上次用校園霸淩,這次用抑鬱症,郭氏青春片再次成功抓住了“正在年輕”的95、00後受眾。
  如果說2018年3.6億票房的《悲傷逆流成河》還只是曙光乍現,2019年同樣有著霸淩話題的《少年的你》狂攬15億票房,才真正讓業內感受到疼痛青春片的市場回歸。
  摻雜科幻元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乍看相當有人文關懷。其故事涵蓋了抑鬱症、家暴、性騷擾等新鮮社會話題。
  但若細究,還是疼痛青春的內核,上演的還是青春虐戀。雖然沒了墮胎、劈腿、車禍三件套,但失憶、自殺、生死別離這些優良傳統一個都沒落下。
  2013年,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7億票房開啟了國產青春片的疼痛潮。此後《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簫默》《同桌的你》《梔子花開》等接連襲來、大同小異:
  改編自熱門小說IP或懷舊金曲,流量小生出演,主打懷舊牌,以讓觀眾在電影院潸然淚下乃至泣不成聲為宣傳口號和成功準繩。
  但這些同質化嚴重、橋段誇張脫離現實的青春片很快就被市場拋棄,倒是留下不少經典的吐槽段子。
  從2016年開始,青春片票房明顯下滑。
  降至冰點後,青春片在2018年開始觸底反彈。
  這批捲土重來的青春片明顯變了:一是疼痛青春被包裝成更具社會意義的影片;二是青春片的受眾換了。它們不再是主打80、90後的懷舊戲,而是拍給當下更年輕的95、00後受眾的校園戲。
  而有意思的是,當電影圈的疼痛重啟,電視劇領域的疼痛卻早早退場,如今是甜劇當道。
  相比臺灣(楨:?) ,內地青春片的類型創新和想像力仍待挖掘。
  好在內地青春片也開始了新探索,除了青春虐戀,還可以有兄弟姐妹親情,可以講追夢、談理想,也可以很鄉土很有社會價值。像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青春可能真是一個尋找疼痛、感知疼痛的過程,但大可疼出些花樣來。畢竟現在母單這麼多,恐怕消化不了如此巨量的人造愛情。
2020-12-12 10:49:01
阿楨
影視學博士聆雨子:為什麼挨駡的和賺錢的,都是郭敬明? 2020-12-17 觀察者網

積壓兩年的《爵跡》改名《冷血狂宴》、轉為網路發行,騰訊上線5天收入破8億,口碑卻是“評分3.9、70%觀眾給差評”的一地雞毛。再是他親任監製和編劇、由旗下作家落落執導的《如果聲音不記得》,3日攬下1.47億,拿到當周票房冠軍,它的豆瓣評分還是只有4分出頭。最後是新片《晴雅集》將於12月25日上映,宣發攻勢正在全面鋪開。
在郭曾經最風光的那些年月裡,不僅是圖書,中國現在所有傳統文學類刊物發行量加一起,才僅僅能抵上郭旗下5本雜誌的發行量。
郭作品品質真不行、市場吸金第一名;文化商人善運作,借力造勢有一套。
若要為“敬明大師”總結一個成功要素,那就是,無限造夢、無限圓夢。
和韓寒相比,他二人不過是從兩個維度上滿足了少年人的憧憬:一個鮮衣怒馬錦帽貂裘的夢境,和一個仗劍四方浪跡天涯的夢境;一個物質豐盈的溫柔鄉里的夢,和一個精神激越的烏托邦裡的夢。
在物質的夢裡,我們需要郭和《小時代》;在精神的夢裡,我們需要韓寒和《後會無期》。
重要的是,來自偏遠縣城的、彼時看起來還有點土的郭,他自己正在憧憬的東西,其實,很可能跟他的讀者們、也跟《小時代》裡的四位姑娘,別無二致。從“書寫潛在的欲望”這個意義上,那一年的郭敬明,好歹是真誠的。
還有,如果拿到現在這個時間點,拿到今日數量爆棚的甜文爽文、霸總故事跟前,《小時代》裡的那種拜金,其實還真不是特別過火。
當我們吐槽郭時我們該思考的,是對當下娛樂圈之虛榮、荒誕、膚淺、精神貧瘠的難於容忍。
罵郭是一件很簡省、很政治正確的事情,但,口誅筆伐也是一種流量,而流量這兩個字,是整個娛樂產業、整個互聯網的王。
如果你真的厭惡和厭倦,那你要警惕的、要致力於改變的,大約也不是郭,而是這些生意,和這些生意背後的邏輯。
  相關新聞
Netflix奈飛12月15日買下中國“年輕人最愛的製作人”郭敬明執導的奇幻大片《晴雅集》
  回應
文化娛樂圈跟郭一樣的多了,為什麼更多針對郭?
最近觀網有一些偏激的人借身份/性別/民族/中西醫的問題來攪動對立,勸一些人還是就事論事
2020-12-21 08:42:43
阿楨
一邊捨得花錢一邊能省就省 年輕人消費你看懂了嗎? 2021-01-19 人民日報海外版

“95後”“00後”們,為什麼一邊不惜大價錢買絕版球鞋、奢侈美妝,一邊又熱衷拼單、拼購,幾塊錢的配送費能省就省?說熱衷享受吧,他們的確更愛旅行、愛休閒、愛下午茶,但在互聯網上樂此不疲地“砍價”“蓋樓”中也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習慣在社交媒體、視頻、直播上被“種草”,但敏銳的商家又發現他們其實最愛比價、流覽下單轉化率更低。
  為所愛買單,突出個性標籤
近年聲勢日漸浩大的圈層文化、國潮等消費新現象,同樣印證著這樣的邏輯。
二次元、電競、潮玩、手辦、國風……它們原本還只是年輕人的圈層文化,但這幾年,圈層被不斷突破,成為十分顯著的年輕消費現象。拿漢服來說,統計顯示,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並且保持著每年150%左右的增速。Lolita、漢服、JK制服……異軍突起的小眾市場背後,正是以年輕人為主力的消費群體在支撐。
“國潮”是另一個火遍全網的詞彙。從大白兔、拉麵說,到回力、飛躍、李寧,再到花西子、完美日記,許多地道的中國品牌、中國製造贏得年輕人青睞,而IP合作、跨界、國風設計、圈層文化等常常是品牌的“利器”。
“的確,現在的‘95後’‘00後’更偏愛‘中國製造’。相比國際品牌,這些國產品牌更懂得洞察和滿足年輕需求,更符合他們的個性表達,而不是其他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年輕人。
  是消費,也是表達方式
他們多是獨生子女,現實中缺乏社交或者傳統的社交出口更少,互聯網成了他們尋求社群歸屬、進行社交的替代方式。現實社會,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在獨特的小眾圈子裡,更能展示自我,相對容易獲得尊重和認可。再加上他們是溫飽不愁的一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們願意消費,敢於消費,甚至消費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
年輕人對未來有信心願意超前消費,尼爾森發佈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在18-29歲消費者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為86.6%,其中42.1%的年輕人只使用消費類信貸並且在當月還清,43.3%的年輕人認為使用信貸產品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 “沒有利息,感覺分期更划算,這便宜不占白不占。”
喜歡圈層文化、興趣多元、崇尚個性、關注顏值、熱衷網路社交、……今天的年輕消費者真是與以往不同了。
2021-01-20 08:34:39
阿楨
日媒:日本製造在中國不香了,更多中國95後喜歡買國貨

日本現代商務網站2021-01-26文章,以前,中國人眼中的日本製造就是高品質和安全放心的代名詞,而中國製造基本上是粗製濫造且土裡土氣。然而,這種觀念在上世紀90年代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中已發生很大轉變。2020年底中媒對全國約1000名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約八成支援中國本土品牌,四成說買東西時會優先選擇國貨。
中國的新興經營者善於捕捉年輕人的消費動向並成功將其商品化,他們成長在已變富裕的21世紀中國,很多具有歐美留學經歷,不僅善於觀察潮流趨勢,還諳熟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的經營手段。
以前,中國人別說是購買國貨,對國貨甚至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一些赴日爆買的中國人曾稱“日本某品牌的日本制電鍋能煮出好吃的米飯,而同一品牌的中國制電鍋煮出的飯卻不夠鬆軟”。其實這只是個毫無根據的謠言,但一些人竟信以為真。那時很多中國人不信任本土產品。可事實上,早在10年前中國GDP總量就已超越日本,但一些中國人對此似乎毫不知情。
如今,中國產品比日本人想像的還要受中國年輕人的追捧,那些熟知從前中國人消費觀的日本人對此會感到震驚吧。

日本媒體總結“中國人說話大嗓門的五個理由”,排名第一竟然是它……

日本otonanswer網站2021-01-25文章,中國人說話很大聲的五個理由。
首先,漢語發音講究抑揚頓挫,須大聲說話才能表達清楚意思。
第二是中國人覺得熱鬧就是吉利,說話響亮的意識已深入人心。
第三是中國人口眾多,不大聲表達觀點就沒人把你當回事。
第四是大聲說話能撐門面、充排場。
第五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建築工地等噪音越來越大,很多人自然而然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在中國,買房子很多需自己裝修。中國人不覺得裝修噪音給鄰居添麻煩,因為以前多數人是過集體生活,對鄰里的生活噪音比較寬容。
2021-01-30 09:11:17
阿楨
小說影視化改編為何難成功? 2021-02-03

  1.被選擇的作品,無不是洞悉人性、洞察社會的精品力作
文學文本的敘事媒介是語言文字,其表現手段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包容性、不確定性;而戲劇和影視的敘事媒介更多的是借助表演和畫面,其表現手段相對局限、固定甚至不可改變。文學語言、舞臺語言、影視語言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文學作品舞臺化或影視化過程中,語言轉化問題尤為重要。並非所有的文學名著都適合舞臺化、影視化,根據夏衍的說法,好的文學劇本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好的思想內容,作品對廣大觀眾有教育意義,這是先決條件;其次,電影不同於散文、詩歌、小說,要有比較完整緊湊的情節,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即有矛盾、有鬥爭、有結局。如果作品缺乏這個條件,就無戲可看;最後,要有幾個(至少一個)性格鮮明、有個性特徵的人物。
  2.名作舞臺化不只是修枝剪葉,更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將文學語言搬上舞臺,不僅要將文字轉化成觀眾可看、可聽、可感受的表演,用舞臺語彙完成文本的轉化,還要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戲劇不是通過舞臺來複述小說故事的說書場,一次成功的改編無異于一次全新的創作。然而在實踐中,同樣經典的文學名作,改編品質卻參差不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的命運。
  3.小說影視化要有舍的魄力,但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文學名作影視化的確要有舍的魄力,但又不能丟了原作的魂。
前段時間,由陳彥小說《裝台》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以及由阿耐小說《大江大河》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引發觀劇熱潮,而莫言的《豐乳肥臀》、金宇澄的《繁花》、梁曉聲的《人世間》、陳彥的另一部小說《主角》等已經在影視化的路上,嚴肅文學改編精品的春天值得期待。
  回應
“一流作品三流改編” 是作品改編很難突破的魔咒 ,除非原作者能當導演,而且是說話算數的導演。郭敬明成功拍自己的作品就是明證,你別說郭拍的是垃圾,但是人家確實是把自己寫的味道完美還原了啊。
話劇必須“咬文嚼字”,才能讓後排觀眾聽清楚,這就使得口腔和嘴唇產生很誇張甚至扭曲的變形。為了讓所有的觀眾能看清楚他們的臉龐,跟所有的舞臺劇一樣,話劇的劇妝也必須濃墨重彩。肢體語言、舞臺動作都很豐富也很誇張。
2021-02-05 08:38:18
阿楨
台媒:大陸春節百億紅包大戰的背後,“流量大戰”

臺灣《中國時報》2021-02-09原題:大陸網路巨頭拼支付 紅包燃戰火 春節臨近,並成為大陸網路巨頭們角力的新舞臺,一場高達百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紅包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場紅包大戰表面上看來是各巨頭的砸錢遊戲,骨子裡是一場赤裸裸的支付大戰,也是流量大戰,整個戰場早已硝煙彌漫,引信一觸即發。
  在兩家短視頻龍頭抖音和快手分別宣佈以20億元和21億元加入2021年的紅包大戰後,百度高調砸下22億,互別苗頭。光這三家巨頭就拿出63億元,超過2020年10家網路平臺發出的60億元左右紅包。淘寶也再次成為央視春晚獨家電商合作夥伴,據說將至少發20億元紅包。
  除以上幾家巨頭外,支付寶集五福,微信、天貓、京東等也都沒在這場紅包大戰中缺席。在春節紅包大戰走進第七個年頭後,(大陸的)網路巨頭們動作越來越大,玩法也從原先單純的紅包不斷演化創新,從搖一搖到集福卡再到各種遊戲互動,不斷刺激、挑戰著用戶的神經和手速。
  艾媒諮詢CEO張毅表示,這些巨頭如此熱衷砸錢比拼紅包,無非是想通過紅包獲取新用戶和流量——這才是業者的本意,然後通過提取紅包時的銀行卡綁定等,來打造自身支付體系,再由此衍生出理財、信貸等各項業務,撒出的紅包就可以賺回來。
  現在的春晚熱鬧非凡,已成為網路巨頭撒錢發紅包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在早期,春晚的贊助商多半是鐘錶業、酒廠或家電業金主。隨著網路時代來臨,春晚幕後贊助的演變也是與時俱進,並成為網路巨頭廝殺火拼的灘頭堡。
  從早期的鐘錶、酒廠藥企、家電業競爭春晚標王,到如今網路巨頭的互動紅包,38年來的春晚廣告贊助、冠名競標,折射出大陸商業版圖沉浮的縮影。
2021-02-11 08:28:25
阿楨
該改掉刻板成見!日媒:中國年輕人不再插隊、大嗓門了

日本現代商業網站2021-02-09原題:日本人不知道的事,中國年輕人如今已不再插隊,也不再大嗓門了! 從前,很多日本人都會有一種刻板成見,認為“中國人說話聲音大”“中國人亂插隊”等。但如果看看如今的中國年輕人,早已沒有這些不好的習慣了。
  最近一兩年,我就有明顯感觸:以前在中國,不僅對服務員態度蠻橫的客人多,服務態度差、常和客人吵架的服務員也很多。但如今,經常看到對服務員態度和善的中國年輕人;以前,經常有人不排隊,即使前後只有10釐米的縫隙,也會有人插進去,但現在中國人都會規矩排隊,如果有人不排隊,還會招致他人的白眼或警告等。
  類似的顯著變化還有很多。可能會有讀者覺得,“中國人不會有這麼大改變吧?”“這樣有禮貌的年輕人只是少數”。的確,若從整體看,這類人可能只是一部分,但就我個人感觸來說,“像日本人一樣講禮貌”的中國年輕人正在增加,且不僅局限於城市。
  隨著網路在華普及,流行話題並不是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內地的單向漸進,而是在中國各地多點同時推進。因此,受到網路帶來的巨大信息量的影響,中國城市和農村年輕人的行為、生活方式都已發生巨大變化,對以往一些沒太在意的陋習的認知也發生改變。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從陳舊價值觀中解脫,這也使家長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變化,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改變。如今中國很多中產以上家庭並不希望給孩子填鴨式教育,而是希望讓孩子自由學習,接受多樣化教育。就業方面也是如此。現在很多人不願去大企業工作,而是選擇成為網紅、開網店等。這反映出他們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認知的變化。中國“90後”占人口比重不算太大,但這些年輕人對父輩和中國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作者中島惠,曾茂譯)
2021-02-11 08:34:37
阿楨
中美2021.03.18-19「2+2」高層戰略對話針鋒相對,落幕未發聯合聲明,布林肯開頭就關切新疆、香港、台灣、網路攻擊等議題,中共中央外事室主任楊潔篪則稱新疆港台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美干涉內政,美應拋棄冷戰思維,反勸美先顧好自己國內屠殺非裔等人權問題,並指美才是網攻冠軍。外交部長王毅也抨擊美在會談前夕對中發動新制裁,不是待客之道。 中國外交部:美方挑釁在先。 華盛頓郵報稱中方的反擊是戰狼外交。彭博社稱美一開始就失控,給中重擊的機會。BBC稱中國知道會發生什麼,已準備好反擊。 環時稱美對華指手畫腳的時代早結束了。外媒評價“東升西落” 美國網友罵“像是去被訓話的” 外國網友稱沒哪國敢對美這樣(回應:灣灣們仔細看看外國網友回應。 PTT稱外國網友=翻牆出去的海外支那五毛戰狗小粉紅。) 美中談不攏,共軍直接秀肌肉(21至22日南海東南演習軍,中時社論稱中美極端競爭台海危機白熱化) ,「拉幫結派」持續角力(布林肯22至25日將參加北約外長會議,俄外長拉夫羅夫22至23日將訪中國)。 拜登剛上任就卯上中俄(拜登稱蒲亭是劊子手,蒲亭回諷「他是在說自己」並祝福78歲的拜登身體健康,俄召回駐美大使),紐時稱全球大國競爭邁入新局。俄外交部轉發並盛讚楊潔篪發言視頻。
習近平2021-03-06在全國「兩會」表示,今天中國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習在元月11日,在省部級第一把手講習班上講話稱,“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1月15日,官媒刊出中共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傳達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文章題為“‘東升西降’是趨勢,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我有利”“美國是我國發展和安全最大的威脅”。
2021-03-25 07:04:18
阿楨
戀愛自由與婚姻包辦,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 2021-03-25

  愛情與婚姻並不同:愛情是一種感覺,而婚姻是社會契約。但各時各地,二者都以迷人的方式交織在一起——且並不總是浪漫先行。
  雖然婚姻的深層歷史模糊不清,但在農業發展之後(約在1.5萬至1萬年前),包辦婚姻成為有組織的國家社會的標準。家庭成員和媒人開始根據經濟、社會地位、聲望和傳承香火等因素安排誰與誰結為伴侶。
  婚姻需基於“永恆之愛”這一觀點在很久之後才開始出現在文字中:學界認為其分別出現於13或14世紀的英格蘭、18或19世紀的俄羅斯、20世紀的中國。在各文化中,“永恆之愛”概念的出現,似乎與推動子女在戀愛中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同步發生。
  如今,包辦婚姻在印度和多數中東地區還很強勢,但近幾個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已大幅衰退,尤其是在更城市化的社會中。雖然很難確定確切數位,印度如今有95%的婚姻是包辦婚姻,而日本則有6%。
…..
  全世界升溫的線上約會熱能夠幫助人們在見面擦出火花前審核潛在伴侶擁有的重要特質:從外貌到財富、教育、性格和愛好。
  婚姻種類、動機和其中融入的感情界限並不分明。當一些人相信自己進入了一段基於感情或純愛的婚姻,而另一方卻將其視為錢色交易時,常常會產生嚴重的誤解。眾多研究都評論過這種誤解在跨國婚姻中發生的頻率,即一方投入感情,而另一方僅僅是為保證經濟地位而“演出”愛情。
  家長包辦婚姻的原因之一是保證二人的匹配度,以防止短期性吸引力壓倒對適配程度的考慮。可以說,自由婚戀與此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尋找社會經濟地位和優先順序相近的對象。
  也許,常言中作為愛情之基礎的曖昧“化學反應”,也不過是一種與價值觀、態度、品味和生活目標相近之人交往時的共鳴體驗。
  不論婚姻與愛情孰前孰後,重要的是意識到,在所有文化中,物質基礎和匹配度往往是人們墜入愛河的基礎。通往婚姻的各種路徑或許並未分岔太遠。
2021-03-25 11:11:11
阿楨
領導昨天電話問我去不去川藏鐵路項目,猶豫中……2021-03-23

我們單位近期中標了川藏鐵路專案,目前主要猶豫的地方:那邊工期比較久,條件艱苦,工資待遇還不明朗,最現實的問題還在於目前單身,有老哥前輩能給點建議參考嗎?
  相關新聞
交通運輸部:川藏鐵路工程難度極大,工期將超10年
  回應
我是學土木幹土木的,幹過一段海外工程,大學同學也有長時間幹海外工程的。首先,國家級的工程可遇不可求,幹一個土木人終身無憾。其次,你的具體情況真的對待遇和家庭需求高,可以放過這個機會。這種工程選擇人員往往選家庭很穩定和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為主。最後,我周圍長期從事海外工程的同學,多數最後都成家立業了。這主要有年齡問題,如果題主真的年輕,時間應該來得及。
不談待遇,也沒結婚,不要去了
贊同,如果都不去這待遇一定會提上來,婚姻問題也會被上級關注考慮。畢竟時代不一樣了,不是那個只講奉獻的年代。
待遇和婚姻,都要有,才去?我只能說這個項目真的不適合你,萬一一直找不著對象,不得怪川藏鐵路耽誤了你。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工地上掙到錢,找到婆娘的。我很後悔在工地上呆了十年。如果生命能重來一次,我絕對不會到工地上上班,可惜生命不能重來一次。所以,這十年讓我抱憾一生。
說個我身邊朋友的經歷供參考:石油行業的,單位派遣去西藏工作,在西藏結婚生子,娃兒小學時一家人回來,但娃兒戶口在西藏,在內地讀完高中去西藏參加高考,高考排名進入西藏全省100名內。
2021-03-25 11:11:35
阿楨
衣食住行 國貨全面“包抄” 2021-06-28 北京青年報

新秀國貨迎合Z世代需求
新國貨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目前已進入到“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階段,消費者的本土文化意識集體復蘇,國貨消費加速崛起中。
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國內品牌以模仿國外產品為主,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來開拓市場,典型品牌有海爾、格力、中華等;第二個階段從21世紀初到2014年,國貨品牌逐漸成熟,開始追求時尚和潮流,但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典型品牌例如聯想、康佳、回力等;第三個階段從2014年開始至今,新秀品牌更能迎合Z世代的需求,兼具高性價比、創新性、個性化的特點,典型品牌例如泡泡瑪特、花西子、完美日記等。
電商平臺開啟助力
國產電子產品“死忠粉”最多
2021-06-29 06:39:47
阿楨
在大陸長居的臺灣人,為何招人煩? 2021-08-13 周青衣

最近小S事件沸沸揚揚,這幾年各路線民看到臺灣都挺煩膩。
2012年時在雙井聽到熟悉的臺灣口音,難免回頭多看一眼,然後對彼此稍微頷首,在對方的眼神中看到“原來你也在這裡”的惺惺相惜。如今在三裡屯兒聽烈釆的臺灣咚,或是多看眼或是眉頭一挑,然後冷笑著告訴身邊的大陸朋友“看看看,又一個臺灣的,人才外流喔”。
在北京待了超過一年的臺灣人,能夠與初來乍到的臺灣小鮮肉們形成明顯對比,臺灣社會的小確幸(或是海島型的閉鎖)將年輕人們培養得有如小鹿斑比,用好聽點來說是單純,用難聽點的說法是單蠢,總歸而言就是一個字形容——萌。
但是通常,這樣天真的小鹿斑比會在一年內迅速成長,他會逐漸明白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每個人來自五湖四海、彼此擦肩而過,“我從臺灣來”這句話就跟珍珠奶茶一樣,不代表什麼特別意義。就算碰到老鄉,點頭示意即可,不必沖去加微信。
長居大陸的臺灣老鳥們,往往比長居歐美日的臺灣人還認清國際現實,不會被臺灣政治人物的“我們都是民主同盟”這種白癡謊言欺騙。
長居大陸的老鳥們,往往很明白這片土地的好好壞壞,卻總是又怕會被臺灣朋友唾棄,於是回臺灣,幹言萬語只剩一句“臺灣東西真好吃啊,真想念”。
簡而言之,在大陸長居的臺灣人,有時會讓臺灣親友與大陸鄉親共同厭煩,有時我們反省自身,會覺得自己真挺討人厭的。
我挺煩一種人:常出差到大陸的半吊子臺灣菁英。這類人西裝筆挺、抱著筆電,年齡普遍從四十歲到六十歲不等,靈活運用微信,去大陸的理由常常是“去大陸的工廠看看或“我們有商品在大陸賣”。
這類人講起“對岸”,一類是認為臺灣死定了類是會著重在“其實大陸在某某層面還差臺灣很遠,你看我們工廠的工人,薪水才三千!”
2021-08-20 09:30:28
阿楨
有趣的是,十年前這些人寫大陸,角度是“大陸經濟崛起,臺灣軟實力勝出”;如今這類人的角度往往變成“大陸軟硬實力崛起,臺灣該怎麼做。”
多虧了這些敢說的臺灣中年菁英們,讓我從中看到臺灣社會對大陸的糾葛態度。
大陸已經不再是台商們的天下了,中年臺灣人開始離開,被臺灣媒體稱為“太陽花世代”的青年開始西進。
有時候一票臺灣人聚會,也會嘴碎:在美國、澳洲,日傑的臺灣青年都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擔憂政治不正確,在大陸的臺灣青年,一下可能被罵台獨,一下又被臺灣鄉親喊親中賣台。

90年代我第一次出國被震撼到了,但女兒第一次出國後說,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 2021-08-19

我第一次出國出差,那還是九十年代,西方的高速公路,新幹線,機場,給我的感覺是震撼滴。幾年前,我女兒第一次出國遊玩,回來後我問女兒:怎樣啊?女兒從鼻子裡哼了一聲:一出機場,到處是破破爛爛的,老外身上一股子臭烘烘的氣味,女兒臉上一副鄙視的神態。唉,沒辦法,這就是二代人的差距啊。

我是德國留學生,西方喜歡從個人/反政府角度報導,用宏觀講中國故事會失敗 2021-08-19
  回應
1 現階段中國不管變什麼方法都無濟於事,如果歐美民眾知道了中國做的事,那政客的末日就到了。2 外國民眾也不想聽。3 外人接觸最多的互聯網是反華大本營,尤其中文版塊多由臺灣人操縱,謠言多是那裡出來的。
我在國外待了十多年,接觸過各個國家的人後,我很少去用爭論改變他們的想法。得每個國家和民族的行事,有他自己背後錯綜複雜的原因,爭辯什麼的並不能改變根源。
2021-08-20 09:32:26
阿楨
年薪破十萬美元的「亨利族」年輕世代 經濟也有壓力 2021-07-26 世界日報

年紀在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擁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而年薪破十萬美元的高收入族群,因為「高收入,但還算不上富有」(high earners, not rich yet)的財務特點而獲得「亨利族」(HENRY)封號。不過,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身為「亨利族」的千禧世代年輕人承受學貸、房租等負擔,其實經濟條件沒有外界想像那般寬裕,朋友之間相互比較的社交壓力,買房、買車、買名牌,也讓「亨利族」備受壓力。
2019年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7萬元,相較之下,年紀輕輕的「亨利族」年收入便有六位數,經常被認為是「美國夢」願望成真。千禧世代年輕人當中超過70%是「月光族」,比例之高超過任何世代。
住在紐約的30歲投資顧問柯列斯便說,年薪雖有10萬5000元,但絕大部份薪水都拿去繳學貸。
美國人均負學貸4萬元。不過,「亨利族」,約8萬元,原因是進修更高等的學位、就學時間拉長等。
許多「亨利族」居住的地點,近年來生活開銷一路走高,年輕人希望在工作之外追求舒適生活,偶爾購買奢侈品,難免在社交區面臨與朋友相互比較的壓力。
  回應
對這些人說要省吃儉用,他會跟你說為什麼省這小錢。說要減少出國旅遊,他會跟你說出國是要國際化。說先不要買奢侈品,他會跟你說人生要及時行樂。說到底,這些人就是自討苦吃而已,可憐。
人性是可以被抑制的,叫作"自律",
結論:大部分亨利族=“高級”月光族
2021-10-28 11:43:10
阿楨
中國近九成年輕人負債?日媒:顯然是誇大其詞

日本JB Press網站2022-01-03文章,原題:出人意料的穩健? 中國年輕人的財務狀況 不久前,有一篇標題聳動的日文報導——《中國近九成年輕人背負巨額債務》。作者聲稱“中國銀行下屬金融機構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1.75億90後年輕人中,86.6%的人有各種分期付款或逾期未償還的債務”。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2020年12月,中國家庭儲蓄額為93萬億元人民幣,2021年6月增加至100萬億元人民幣。在中國,一項突出的資料是儲蓄率,即儲蓄占收入的比例。根據宏觀經濟資料庫CEIC統計,2010年中國的儲蓄率是51%,2020年降至45%。但與日本20%到30%以及美國5%的儲蓄率相比,中國的儲蓄率可以說是壓倒性的高。
中國年輕一代也更願意存錢。根據2021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中國35歲以下年輕群體將月收入的25%用於儲蓄。這一數字較2020年的20%有所增加,也是2018年開始相關調查以來的最高值。中國年輕一代儲蓄率的提升受多個原因影響。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76%的年輕一代表示計畫增加應急儲備。另一方面,年輕一代為退休準備的儲蓄目標更高,為155萬元,高於35歲以上人群139萬元的目標。
中國年輕一代為了養老而穩步增加儲蓄的同時,也確實有一些資料表明年輕人的負債在增加。從2010年開始,“月光族”就成了對背負高額債務年輕人的描述。“月光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移動支付的普及。由於通過移動支付借貸比傳統的銀行借貸更容易,再加上網購日趨便利,很多人早早背上債務。
但是,渲染中國1.75億90後中有86.6%的人背負債務顯然是誇大其詞。“86.6%”這個數字來自調查公司尼爾森在2019年發佈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儘管確實有86.6%的人背負債務,但42.1%的人在一個月內還清了債務。換句話說,他們只是使用了金融科技服務作為支付手段。
中國年輕人正在積極利用新的支付方式,但與前述報導的論調不同,中國年輕人對於長期債務的態度出人意料的謹慎。(作者加藤勇樹,曾茂譯)
2022-01-05 08:33:26
阿楨
人民幣不好賺了 不敵陸企強攻洋品牌加速撤離中國 2022/02/08 中時

不久前一位在大陸有大量粉絲的好萊塢明星感嘆道:「人民幣愈來愈難賺了」,其實不只好萊塢,許多西方企業這些年來大賺人民幣的盛景也早已顯露疲態,許多人認為是成本上升導致經營環境惡化與政治因素干擾,倒不如說是外商這些年因為太容易賺錢而漸趨怠惰與傲慢,趕不上市場的快速變化而遭到淘汰,政治問題只是對外企雪上加霜罷了。
過去曾經紅極一時的西洋時尚品牌、尤其是接近一般民眾快時尚,在幾年內迅猛擴張的速度讓外商們見識了中國市場無與倫比的力量。在中國網購經營5年多的美國品牌Urban Outfitters(UO),因為沒有實體店,退得比較快速乾脆。還有GAP與其子品牌Old Navy都傳出結束中國業務,想要打包出售;美國品牌Forever 21第2次退出中國市場。英國廠商TOPSHOP、電商ASOS更早以破產與嚴重虧損而退出中國, ZARA、H&M等歐陸系快時尚品牌也都接連關閉實體店。
首先是外商多數在市場高度熱絡時進軍大陸,當時大陸消費者喜愛洋品牌的品質並且樂於追捧其品牌形象,每家快時尚都加緊速度快速擴張狂撈人民幣,既忽略了企業經營的體質,也不注重在地人才的培養,一旦市場出現新趨勢,轉型與調整變得百般困難。
此外,外商管理階層由於自視甚高,完全未能體會到大陸網路消費形態快速變化造成的影響。快時尚對供應鏈要求採用商品策劃、生產到零售一體化控制的銷售形式,或稱為SPA模式,把一般12周壓縮到3-4周,以實體店銷售與存貨來決定生產量,並要求廠商快速回應,以減少庫存壓力。這種模式被延用已有近30年時間。
但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網路商業快速發展,最流行且效率最佳的購物方式是「工廠直供」與「直播帶貨」。大約只要1至2周,對市場脈動的反應非常即時,但一般西方快時尚仍偏好實體商店的活動與擺設,以及網路商店的促銷活動。
大陸本土廠商學習能力強,對市場反應敏銳。在商業環境野蠻生長的過程中,激烈的競爭磨練出一批一批身經百戰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以最接近消費者需求的態度,在身段高傲的外商尚未察覺前,早已悄悄地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摸索最適應大陸社會現狀與消費習慣的商業模式。
大陸國產貨崛起一部份是因為時尚購買主力的年輕人已經換上了成長環境與歷程完全不同的新生代,他們的在文化上較有自信,也對到處充斥的洋品牌不再有那麼強烈的心理需求。
2022-02-08 07:38:37
阿楨
北京為何重啟地鐵便利店? 2022-02-07 中國新聞週刊

從2021年12月開始,北京地鐵將陸續新開130餘家便利店。北京地鐵便利店,還是在17年前。然而2004年《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地鐵站廳、月臺、疏散通道禁止設立商業攤點。
深圳平均每3136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和上海分別為3491人/店、3856人/店,而北京是9919人/店。
作為一線城市,北京便利店為什麼會比較少呢?
城市的便利服務體系,有三個最主要場景點。第一是辦公區域和寫字樓區,這是便利店最集中的區域;第二是社區,這些店鋪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第三就是交通節點,比如地鐵網站公交網站,這是解決通勤中應急需求的最佳場所。
北京優先建住宅後建商業配套,當時開發商普遍對商業配套重視不足。北方冬季夜晚漫長、客源稀少,大大增加了便利店的運營成本。
除去房租,便利店最大成本其實來自人力成本。 北京為什麼有很多夫妻店小賣部,就是因為經營者就是店主本人,即使微利也能繼續。
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現在北京發展較快的便利店,很多都用技術手段減少員工數量,在流程上也盡可能自動化。知名便利店品牌7-11花了14年,才在北京開了不到200家店,而當前“便利蜂”在北京門店已經超過500家,比全家、7-11和羅森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店面總數還要多。未來北京地鐵便利店的數量將可能達到1000~2000家。
目前,絕大多數城市地鐵虧損運營,地鐵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地方政府補貼。據2020年的資料,北京和深圳地鐵票款收入分別為41億和36億,而運營成本則分別為184億和133億。北京地鐵集團獲得了104.63億元的政府補貼,而深圳地鐵集團則盈利111億元。深圳地鐵採取“站城一體化”的商業開發模式,不僅在地鐵站周邊興建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或住宅等建築,還對與地鐵聯通的獨立地下空間進行開發,獲得升值效益。
  回應
北京2021年統計擁有657萬輛汽車,通勤基本是靠開車接送孩子,上下班。去便利店停車太不方便,購物不如去大型超市,何況現在京東生鮮什麼都送到家。
便利店沒前途,日本的便利店也是每況愈下,現在基本上就靠外國打工仔撐著
2022-02-08 07:46:23
阿楨
年輕人怎麼又愛趕集了? 2022-02-11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集市與城市集市也有了新的變化。
集市,原本是一種定期集聚進行商品交易的活動形式,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定期的空間集聚現象。
集市誕生後,許多有關的活動也隨著產生,如趕集、趁墟、趕街、趕場等等,這些活動在如今的鄉村還尤為常見。
鄉村集市保留了以往一貫的商品,如蔬菜、零食、鍋碗瓢盤等等,但隨著科技的創新化及媒體平臺的發展,許多鄉村大集進入了大眾的視線,成為網紅大集。以往鄉里人喜歡跑到城裡進貨,現在反而是一些城裡人想要感受鄉土氣息與熱鬧氛圍而跑到鄉村大集裡進行採購。
比如寧夏銀川,目前其鄉村市集在直播的帶動下吸引了不少的客流量。如距離銀川市區不遠的金貴集市,交易著各種各樣的糖果、小吃、麵食。,這個占地近3.5萬平方米、有近300家商戶的鄉村大集,在每逢日期尾號為1、4、7的開集日中,平均吸引了近萬人次的人流量,若是恰逢節假日高峰,這一數值可高達3萬人次。
同樣在哈爾濱的鄉村大集中,也形成了龐大的消費市場。不同的文化民俗下,許多農村的趕集習俗或日期並不一致,如有的村1號趕集,有的村5號趕集,這一點倒是和廣西農村存在的“嶺頭節”有些類似。
在這種幾乎每天都有大集的情況下,許多村子輪流“坐莊”,為鄉村集市帶去連續不斷的客流量。在時間的發展與人員的管理規範下,鄉村集市越來越大,產品品質越來越好。
除了鄉村集市外,城市集市也紛紛興起。不過與作為農貿品交易、更接地氣的鄉村集市不同,城市集市往往更加地高端化、新穎化與個性化。在城市中,許多依託購物中心、步行街、景區的集市紛紛出現,涉及文創類、體驗類、主題類商品。
城市集市如今在媒體網路平臺上受到許多90後、00後的追捧,其中小紅書上搜索“集市”就能找到42萬+篇筆記,北上廣深、杭州、長沙等地的集市赫然在列。
上海網紅集市的蓬勃發展就不用說了,豫園舊校場路整條超長的校場復古集市、大學路的天地創市集、康定路的近1000平方米的Vintage集市及外灘金融中心的BFC夜市等等數不勝數,吸引了無數當地及外地的遊客。
作為網紅大城的成都,其集市經濟發展也很熱鬧。錦江畔的文創商品集市在每月推出一個主題集市下,至2022年1月中旬,已舉辦7大系列主題活動,吸引了300萬人次。
  回應
逛集市,除了熱鬧有人氣,更重要的是說不定會遇上自己意想不到的新奇玩意。
2022-02-14 08:50:12
阿楨
北京冬奧(2022.02.04–20)金牌榜:挪威(16)德(12)中(9)美(8)…俄(6)排名9

 冬奧獎牌預測:挪威德俄美、中國12 (2018年平昌冬奧會僅一金,排名16。)
 中國科技打造史上最快滑冰場: 連續8場破冬奧紀錄;航太科技助中奪速滑破冬奧紀錄。中國冰雪運動冷門變大熱門:至2021年已有654塊冰場和803塊滑雪場,比2015增加317%和41%;2013產業1177億元,2020年6000億元,預計2025達1萬億元。
 張藝謀冬奧開幕式史上收視率最高、驚豔世界,張新片連日逆襲(回應:張導不負眾望,創意唯美、溫馨浪漫。《狙擊手》評分高,但排映少等原因票房低。)
 紐約時報稱美花滑亞裔比例過高 被批"種族歧視" 。華裔有錢+身體優勢+中式教育+沒恐同愛滋病偏見(回應:美不搞舉國體制也能爭奧運第一。 美國不搞?美聯邦和地方花在體育的錢比中國體育財政可多多了。)
 造謠尬黑冬奧合集:首鋼大跳臺建在核反應爐旁邊?冰面不平導致韓輸?伙食不好? (回應:滑板配上重工建築,是酷的工業風。)
 習普02-04聯合聲明:聯合抗美,反對北約擴張,簽署15個合作檔:年增100億天然氣1000方噸石油。"俄02-16入侵論"美上演"狼來了" 拜登:仍可能侵烏,歐洲穿梭外交,俄烏降溫,俄撤軍,02-18烏東炮擊,烏總統:與俄談和,中:應回到明斯克協議(回應:主子壓力. 美英巴不得俄烏大戰!) 習見9國領袖/世衛秘書長,共商一帶一路、油氣與疫苗等合作。阿根廷簽署一帶一路:簽約80億美元華龍一號核電,挑戰美國門羅主義,中重申支持阿對馬島主權,英美急了 (回應:允許美英對臺港說三道四,不許中支持阿主權?) 冬奧中國「朋友圈」東協RCEP/中東中亞油氣/南太平洋一帶一路。習賀電第35屆非洲聯盟峰會。
 日本丹麥學者:西媒智庫新疆強迫勞動全是謊言。
 彭帥11/21與奧會主席視訊報平安,彭帥12/19稱從未說任何人性侵我。
 聯大12/02通過(173/20)休戰決議 (回應:20國拒簽,聽美的越來越少了,悲哀啊。)
 美英澳加抵制北京冬奧 中外交部:本就沒邀,不要將體育運動政治化! 奧會主席:大多不跟美抵制!
 尼加拉瓜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西媒:習近平開戰,美受打擊!(回應: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民主峰會/強迫勞動性侵抵制冬奧/國會/互訪/軍售牌/日本/歐洲/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倚美謀獨的目的。)
2022-02-21 06:47:41
阿楨
北京冬奧會花了多少錢?能賺回來嗎? 2022-02-11

先看看最近幾屆冬奧會各國的花銷:2010年加拿大溫哥華冬奧花了60億美金;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花費500億美金成為歷史最昂貴的奧運會(包含冬夏奧運),2018年韓國平昌花了122億美金,2022年北京冬奧會直接花費:1.賽事花費為15.6億美元。2、場館建設為15.1億美元。間接性投資比如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冬奧地鐵、相關公路等。中國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估算總開支總花費是420億美元(約人民幣2,900億元)。
北京冬奧會有那些收益?
第一:賽事轉播權突破11億美元,超過平昌冬奧會9億美元和索契冬奧會8億美元。
第二:門票收入,為防新冠肺炎,僅向境內符合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的觀眾售票。因此門票收入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45家品牌贊助費超過歷屆冬奧會。參照索契冬奧會的13億美元,保底收入為13億美元。
第四:冬奧會周邊產品商品,突破25億元。
第五.國際奧委會補貼3.38億美元
3.帶動冰雪相關的周邊產業發展規模達上萬億!
  相關新聞
吹噓北京冬奧節儉39億美元 外媒曝實際開支高10倍(回應:酸言酸語,不到美國侵略阿富汗一天的費用)
北京雙奧看中美關係 美自信瓦解
嗆谷愛淩滾回中國?網譏:真的回去拿金牌了。 美媒酸了:美國隊金牌數“意外”輸給中國隊,怪谷愛淩。谷愛淩不確定未來是否繼續參賽,將去斯坦福讀書(回應:不要對一個谷愛淩大驚小怪,以後谷愛淩只會越來越多,習慣就好了。 華裔回歸祖國只是美國種族矛盾激化的結果,靠金融霸權也救不了經濟,說白了就是美國迎來了週期律。)
「正義會遲到 但不會缺席!」東京奧運會女子鉛球冠軍鞏立姣在2019年遞補銅牌後, 2022-02-18日深夜,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公告,由於英國運動員違反興奮劑規定,英國隊獎牌被收回,蘇炳添和中國短跑遞補銅牌。(回應:拖這麼久也能叫做正義?若遞補的是白人,肯定檢驗出來馬上定案。)
CNN惡意揣測:北京冬奧分裂世界,中國卻認為成功了(回應:冬奧不是分裂了世界,而是分裂了西方國家內部,認識到了中國的真相,不再受反華媒體的蒙蔽。)
分裂祖國的「彈性華人」?谷愛淩的中美國族認同焦慮(回應:看不出谷有什麼焦慮?眼瞎嗎?去看看各國代表隊。 因為中國崛起讓美國感到威脅,才衍生出這些困擾。也可以說美國越來越沒自信。)
2022-02-22 08:53:07
阿楨
國風的火,不只是一陣風 2022-03-24 解放日報

中國元素的有效繼承和傳播,是在當前時代背景與文化語境下進行再融合、再創造的過程,特別是抓住了傳統假日的契機。當下的國風節目創作尚處於嫁接與拼貼的初級階段,還未真正建立完整、堅實的表達體系,有若干門檻需要跨越。
  國風內容的創作生產,緣起於音樂領域。20世紀90年代,《仙劍奇俠傳》《金庸群俠傳》等電子遊戲流行,遊戲粉絲在BBS(網路論壇)上進行古風填詞並翻唱,這種創作帶有自娛自樂、基於社群認同的特點,逐漸形成古風音樂亞文化圈層。隨後,以周傑倫創作的中國風歌曲為代表,國風內容進入主流文化圈並風靡亞洲。
  不過,國風內容的普及,是伴隨網路文學中穿越文、古風文的興起而到來的。2003年,是中國網路文學商業模式落地元年,起點中文網依託強運營能力脫穎而出,首創VIP付費規則,網路文學的可持續變現模式拉開帷幕。在這個過程中,分眾傳播與爆款運營的商業邏輯顯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而國風內容則貢獻了巨大份額,如國風文佔據“女頻”頂流的狀態達10多年之久。
  近10年來,國風網文IP崛起,根據IP改編的國風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深入新消費、新文化領域,成為當前潮流性社會文化現象的一大策源。與此同時,相關綜藝節目紛紛亮相,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國風美少年》等皆頗受觀眾好評。特別是,河南衛視的舞蹈節目《洛神水賦》《唐宮夜宴》、央視春晚舞蹈節目《只此青綠》和B站元宵晚會《上元千燈會》等精品力作的令人驚豔,真正引發了國風內容的傳播爆點,將國風承載的古意、典雅、莊重等元素予以動人展現。
  總體來看,當下國風內容的火爆是由三個意識促成的:一是精品意識,二是傳播意識,三是行銷意識。國風文化在當下熱起來,除了國家的引導、民族自身文化認同的需要等文化訴求因素外,互聯網時代下的數位化傳播手段的發力,是使其火爆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國風文化能否走出粉絲圈層,真正引領大眾文化,成為共有文化和個性自我的表徵,還需要更多優秀作品和產品的支撐、傳播和行銷手段的運用,以及時間的檢驗。
  相關新聞
安踏體育超過阿迪達斯,位居2021年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第二名,份額達16.2%。
2022-03-26 09:15:49
阿楨
中國花樣游泳隊世錦賽獲4金2銅,創造歷史

2022年6月游泳世錦賽花樣游泳專案25日結束。中國隊以4金2銅共六枚獎牌的優異成績在本屆花遊項目獎牌榜上排名第一。本屆世錦賽中國隊報名參加的六個專案全部站上領獎臺,創造了隊伍參賽歷史最好成績。
  回應
直覺,毛妹沒參賽吧?
毛妹若參加了,千年老二還得繼續當。
千年老二當起來有點憋屈。
未來可以歸化一些俄羅斯運動員,她們苦練這麼多年卻得不到應有的舞臺,挺不公平的,
歸化俄羅斯運動員而佔用我們苦練了多年的國內運動員的名額,公平?如果我們這個項目很爛那就算了,可是這個項目,我們經過這二十年多年的努力,已經坐穩的世界第二的位置,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迴圈,完全沒必要。
俄羅斯的強隊員的因素只是一小部分,她們的教練員更關鍵,要是有俄羅斯教練的指導中國僅靠國內的隊員水準也會有很大提高的,但是俄羅斯花樣游泳教練是禁止出國執教的。
2022-06-27 07:27:27
阿楨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2022-07-18 07:30:09
阿楨
美寶蓮進入中國27年後敗退關店,新國貨從線上進軍線下 2022-07-29

近日,歐萊雅旗下品牌美寶蓮將關閉線下門店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為了順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美寶蓮從2020年開始逐步對傳統線下管道進行調整,之後僅保留在美妝集合店屈臣氏內的櫃檯。
事實上,除了美寶蓮之外,還有多個國際品牌撤櫃甚至全面清倉退出線下管道的消息被不斷爆出,如羽西、薇姿、茱莉蔻、貝玲妃等品牌均要撤離線下櫃檯。
反觀中國新銳彩妝品牌,從線上破土而出之後,中國品牌正在佈局線下銷售管道。截至2021年年底,完美日記共有252家線下門店,預計共開設600家門店;璦爾博士於今年3月在杭州銀泰百貨開設了首個品牌直營店,將“以點帶面”加速江浙滬華東地區品牌店佈局;橘朵在銀泰in77落戶了直營旗艦店。
1917年美寶蓮推出世界上第一支睫毛膏之後,該公司隨即推出眼線筆、防水睫毛膏等單品,並於上世紀70年代將產品線拓寬至唇部彩妝、遮瑕及美甲等產品。在1995年登陸中國後一年,美寶蓮被歐萊雅收購,更名美寶蓮紐約,總部由曼斐斯遷往紐約。
由於美寶蓮定位大眾化妝品,其價格親民,而彼時的國內彩妝品牌還較少,至此美寶蓮成為國內最暢銷的大眾彩妝品牌。百貨是美寶蓮主管道,至2009年初,在中國660個城市擁有12870個銷售網站,包含專櫃、超市及大賣場。
雖然美寶蓮多年來一直穩坐“中國彩妝市場的佔有率排名第一”,保持在20%以上。但隨著大眾彩妝市場競爭不斷加劇,日韓與中國本土彩妝品牌一波波出現,美寶蓮從2013年的20.3%下滑至2019年的9.1%。
2010年時百貨佔56%,但2019年電商已達56.54%。美寶蓮於2018年開始撤出家樂福、沃爾瑪、物美超市等。自2020年1月起,美寶蓮陸續撤掉北京、長春、哈爾濱等地的百貨專櫃;當年6月,美寶蓮又集體撤出了上海當地的百貨管道。然而近兩年,在完美日記、花西子等國產美妝品牌的衝擊下,美寶蓮2018年在淘系平臺為5.05億元,排名第五,至2020年為第九至7.35億元;在2021年其更是跌出彩妝銷售前十名。
  回應
微博和網易論壇有意思了,說這是中國經濟大衰退的徵兆,中國人連美寶蓮都買不起了。哎,蘋果在中國的銷量這幾年飆升了(華為高端手機沒了),這不矛盾嗎?
已多年不去養豬網了,烏煙瘴氣的什麼牛鬼蛇神都有,看多了降智
  相關新聞
CNN:蘋果為何離不開中國?因為中國不僅擁有他國難以複製的供應鏈優勢,而且還是不可或缺重要海外市場。
2022-07-31 07:34:45
阿楨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2022-08-13 06:40:39
阿楨
為什麼現在有些男生都不主動了?2022-10-12
  回應
 現在互聯網影響越來越深,慢慢的滿足了從生理因素激發的好奇心,男生也就理性的多了。而且現在女性的地位也在上升,要求這要求那得,什麼勞什子事都喜歡整整,男人開始平視女性,突然發現女人其實也就那回事,還不如兄弟好處。慢慢的這會變成常態,男女平等嘛。
 其實就是成本問題,現在工作很累,買房很難,攢錢不易,在不主動之前,我的生活還是穩定的,攢錢,娛樂,工作都還可以。主動之後呢?一消費多了,送禮物,請吃飯,逛街乃至更多,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更大了,沒有盡頭,收益不定,而且上班還能累,玩的時間都沒有了。
 現在是男女平等時代,權責是相等的,女權崛起已是事實,男人把權力交過去的時候,責任也卸一卸吧。

韓國街采| 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年輕人:這些話我們能在攝像頭面前說嗎

外媒Asian Boss繼上次在日本街頭採訪後,韓國2022年的生育率再創全球歷史新低。即便政府提供了1600美元的生育補貼,依然未能有效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現在男女性別對立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出現仇恨的情緒,結果越來越多的人發誓不結婚。”
“我覺得包括我本人在內,很多女性,都不想成為家庭主婦。如果有孩子的話,會不利於我事業的發展。
  回應
若是大好年華去懷孕生孩子,再回到工作中,可就沒精力時間培養出高能力了

我接觸到的人裡,半夜起來換尿布和餵奶都是男的來的
【本文來自《夫妻都上班但老婆回家還得照顧孩子,老公偶爾做個家務就覺得自己很好,這種我見太多》評論區】
  回應
我嬰兒時晚上餵奶或哭泣,也是父親起來照顧

專家稱中國有超94%老人仍在養育孫輩,如何看待這一資料?
  回應
 老人帶娃這事,其實也是有積極的一面。幫子女分擔了養娃壓力,也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老人退休後如果閑著沒事做,是很容易抑鬱的。
 這是中國人人倫傳統,礙著誰的事了?
 礙著資本家的機構賺錢了唄
2022-10-14 04:47:12
阿楨
瑞幸咖啡打敗星巴克 2022.08.21 工商時報

大陸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因財務造假,被紐約交易所打入粉紅單交易、高層大換血,企業生命幾可說跌落穀底。未料才短短兩年,瑞幸就轉虧為盈,甚至門市數超越對手星巴克,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戰。
瑞幸2022年第二季,總收入人民幣32.99億元,同比增長72.4%。星巴克中國則為5.4億美元,年減40%。此外,瑞幸門市7,195家,星巴克5,761家。
據美國會計準則(GAAP),瑞幸2022年第二季的營業利潤為2.416億元,遠高於上年同期的9,200萬元,利潤率更超過7.3%。尤其瑞幸的自營門市已連續盈利,第二季利潤為7.122億元,自營門市同店銷售增長率為41.2%(星巴克則是下降44%),利潤率為30.6%。
帶領瑞幸成功逆襲的秘密武器,乃是一款新的飲料。2021年4月,瑞幸推出了生椰系列飲料,該飲料頗受好評,在上市一年後累計銷量1億杯。時隔一年,瑞幸玩起了跨界行銷,與大陸老牌飲料「椰樹椰汁」聯名推出的椰雲拿鐵,再次引爆社交媒體話題熱度,第一周就售出了495萬杯。2022年第一季瑞幸咖啡推出了34款新品,對業績形成支撐。
此外,瑞幸也未停止過開店的計畫,繼續向三、四線城市耕耘。另一項讓瑞幸快速趕超星巴克的主因則是疫情。瑞幸門市多主打外帶街邊店,而星巴克向來以商務社交空間、品牌體驗為其強項。三年疫情下來,白領階層對於上述這類空間的使用大幅縮減,加之星巴克門市較大、又選在高房租的黃金地點,輕資產的瑞幸反而有更多生存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瑞幸咖啡竭力自救的這段時期,大陸的咖啡市場上也出現更多的競爭者,除了NOWWA、Manner、Seesaw等,就連中國郵政、資通訊設備大廠華為、體育品牌李寧都相繼傳出有意跨界經營咖啡市場的消息。據艾媒諮詢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大陸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3,817億元,預計2022年達到4,856億元,2025年達到1兆元。
  回應
星咖真的價高,工作日自己煮(國產的咖啡豆,性價比超高),休息日就瑞幸,星好久沒喝了。
現在點咖啡一般不會考慮星巴克,除非要去約人。
只有找個地方去坐坐的時候才去星巴克,喝的話一般選擇瑞幸,瑞幸的咖啡味更濃
2022-10-31 07:49:25
阿楨
鄭強稱“二十幾歲年輕人沒資格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如何看待買車買房難?

太原理工大學鄭強教授2022/11/19在亞洲教育論壇上,評某些年輕人“你有什麼資格說你寒窗四年,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出來就想享受五十多歲人的待遇,還抱怨買不起車是社會對他不公,買不起房是他爹媽窮?”“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沒有教我們的國民以平靜的心態欣賞自己的勞動和生活。”
  回應
 觀網評論,今天讓我很意外,我以為會有很多罵鄭強的。
 他們年輕的時候,結婚難嗎,買房難嗎,看病難嗎,養老難嗎?
 你瞭解過八九十年代的人都過的什麼生活嗎?你有過結婚三五年連房子都沒有,夫妻二人各過各的,只能在別人都走後偷偷跑到一間宿舍裡過夫妻生活的日子嗎?你有過一家三代人住十幾平米,全靠一個人的死工資,不敢吃肉、不敢生病,有病只能硬挺著不敢去醫院的日子嗎?今天年輕人是上一代人,甚至上幾代人做夢都不敢夢到的幸福生活。
 主要還是對比之下年輕人的心理失衡,他們沒有那麼高的收入,沒有那麼優渥的工作,天天被老闆挑刺的同時還得大量加班。

日媒:日本Z世代對華好感來自“對等”

日本東洋經濟線上網站2022/11/22,日本18-29歲的“Z世代”對中國的好感度達40%以上,與其他年齡層的人有明顯差異。從Z世代開始掌握選舉關鍵的世界潮流來看,只依靠“反華輿論”和“右派”的岸田外交岌岌可危。

河南鶴壁市科技中等專業學校16歲女生遭霸淩續:校長等多人被處理,涉案學生被開除 2022-11-22
  回應
 由這個就會想到55分流,在這些技校,以前霸淩不知道有多厲害
 55分流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是把更多中等學生逼去垃圾的職業學校,跟最差垃圾學生在一起,慢慢也讓更多中等學生也變成垃圾學生了。
 說句現實的話吧,讓孩子好好學習吧,不好好學習就得跟這些人同學。
 好學校也有霸淩行為,我鄰居的一個豪門初中女生也被霸淩了,有些霸淩不是用暴力打人,而是用語言歧視。
2022-11-23 09:10:38
阿楨
雅培撤出中國內地市場,洋奶粉不香了嗎? 2022-12-23

  作為美國最大嬰幼兒奶粉供應商的雅培,準備退出中國內地市場。雅培中國曾在國內外資嬰幼兒奶粉市場擁有一席之地,2019年市佔率4.9%,而2022降至3.1%。此外,雅培近年屢屢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雅培近些年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不夠。
  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從雅培事件看,眾多外資奶粉品牌在中國未來發展還面臨品牌行銷與產品老化和競爭力下降的問題。本土奶粉品牌正處於崛起之中,尤其是在行銷創新方面更為突出,不過卻普遍面臨食品安全與品牌信任度不夠的問題。對於未來國內奶粉市場格局中高端奶粉依然會以外資為主,中低端市場國產品牌的市占率會快速擴大和提升。”
  “本土奶粉品牌目前整體發展後勁十足,已經具備了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得到了新一代85後,90後媽媽們的青睞。未來,國產奶粉,一定會像國產手機、國產汽車一樣,走出發展、壯大道路。”品牌行銷專家高承遠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嬰幼兒奶粉的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也愈加嚴格。2021年3月,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新國標發佈,現在距離2023年3月22日新國標正式實施只有不到三個月時間,國內領先的奶粉企業都早已為新國標的實施做足準備,根據新國標註冊嬰幼兒奶粉配方、研發推出產品。
2022-12-25 09:12:37
阿楨
耐克Nike兩季度蒸發8000億,市值暴跌85% ,首個因抵制新疆棉而破產美企?
  回應
 耐克2022-12-21發佈2023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超預期達133.15億美元。其中,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長6%至17.88億美元。
 自從大陸牌子産品質量越造越好,我再不信外國名牌了,越南造的更差的無法接受,千幾港元一雙鞋,穿不到半年爛了,雨天更乜底,氣死,穿鞋費都二三百元一個月。
 體育用品牌以前只穿 Adidas/Nike...潮牌,現在全家只用國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WMdXXzzSI

Nike光環失色!中國國產運動品牌飆速成長 2022/04/11

大中華曾經是Nike、adidas等國際運動品牌旗下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但如包括李寧、安踏等中國大陸國產運動品牌,在最新的2021財報,出現4到6成的巨幅成長;相對的,Nike、adidas等卻從去年第二季起開始出現負成長,關鍵的影響因素,包括去年3月爆發的新疆棉事件,以及從去年8月到今年2月的奧運話題。
新潮的設計與充滿活力的客群,這些受到中國民眾歡迎的產品,不是大家所熟悉的Nike、adidas等國際運動品牌,而是大陸國產品牌。排名第一的安踏,去年總營收493億人民幣,增長38.9%;第二的李寧,達225億元,增長56%;其他特步以及361度,分別是100億與60億。

2021年新疆棉花爭議事件--維基百科

2021年新疆棉花爭議,又稱新疆棉花事件、新疆棉花風波、新疆棉風暴,是於2021年3月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發的抵制運動。源於2021年3月24日,瑞典時裝公司H&M因維吾爾人強迫勞動的相關報道和指控而於2020年9月發布一份聲明稱「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製造工廠合作,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或原材料」所引起的一系列爭議。

H&M與新疆棉:遭到過抵制的西方品牌能否在中國市場復活 2021-04-27 BBC

「任何冒犯中國人民的人都應該凖備付出代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最近被問及此事時直白表示。
H&M是此次抵制的主要目標,但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也受到了影響。
2022-12-26 08:15:07
阿楨
2018年,義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三段視頻,視頻中,一名中國模特艱難地用筷子吃義大利食物乳酪卷和披薩。被廣泛視為種族歧視,引發了強烈抵制,多家中國零售商撤下了該品牌的產品。
2019年,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A)一名高管發表支持香港的網絡評論在中國引發抵制,其總裁稱NBA遭受了「重大」損失。
2017年,韓國企業面臨的抵制是最激烈的。當時韓國同意部署一套美國反導彈系統,北京表示,該系統可用於監視中國。韓國旅遊業造成收入損失達65億美元。韓國的化妝品和娛樂業也受到了打擊,使該韓國當年經濟增長減少了0.4%。最大的輸家是韓國的樂天集團,它為導彈防禦系統提供土地
,在中國損失17億美元。

十大世界體育運動品牌排名 2021-12-28 青鳥捷出體育文化

其中國際代表的是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而中國國內的比較成功的代表是李寧(LI-NING)、安踏(ANTA)、特步(XTEP)。
1、耐克Nike
創始於1972年美國,蘇州耐克公司,世界500強
2、阿迪達斯Adidas
創始於1948年德國,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合作夥伴
3、銳步Reebok
創始於1895年英國,世界500強企業
4、彪馬Puma
創始於1948年德國,彪馬(上海)公司
5、斐樂FILA
創始於1911年由FILA兄弟在義大利BIELLA創立
6、美津濃MIZUNO
創始於1906年,美津濃(中國)公司
7、茵寶UMBRO
創始於1924年英國,天運 (深圳)公司
8、背靠背KAPPA
創始於1916年在義大利,中國動向公司
9、迪亞多納DIADORA
創始於1948年義大利
10、樂途Lotto
義大利足球,網球領域的領導者
  相關新聞
世界十大運動品牌分別是耐克、阿迪達斯、CN帆布鞋、彪馬、李寧、亞瑟士、斐樂、安德瑪、匡威、NB。 2022-06-28 bilibili
2022-12-26 08:17:19
阿楨
白酒得不到年輕人青睞,00後會消滅酒桌文化嗎?2023/01/12

近期,茅臺董事長稱:“買不到茅臺還吃不起霜淇淋嗎”引發熱議,同時年輕人不喜白酒這一現象引發關注。此前艾瑞諮詢所《酒精飲料用戶洞察報告》,除去年輕人對酒桌文化的厭惡外,白酒口感難以接受、喝完會頭疼。洋酒、果酒、少女酒等產品憑藉口感好、微醺後可有效緩解情緒壓力、社交場景豐富等優點才成為了部分年輕人優選酒類產品。
  回應
酒文化當然不會消亡,黃酒啤酒果酒都會回到一個各自配得上的位置,白酒也一樣。
現在的年輕人愛喝酒飲料不假,但年紀越大越偏愛茅五瀘。
白酒在中國歷史悠久,酒桌文化跟飲酒習慣沒關係,領導/客戶/長輩要你喝酒你不得不喝,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喝酒,是不喜歡酒桌文化,私底下哥們之間喝的可不少。

江西南昌市發佈《抵制天價彩禮,樹立文明新風》,彩禮不超過3萬,婚宴不超過15桌,有用嗎?
  回應
彩禮實質就是男方對女方父母養女成人所付出的各種辛勞(成本)的一種補償。這實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有的媒體刻意去炒作。
扯淡,你的立論就不對,完全是基於“男女不平等”“結婚是利益交換”這種歪理邪說。為什麼國外就沒這問題,彩禮完全是封建陋習,必須革除,否則還扯什麼“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
有毛用,誰理你啊?

廣州一女子上班第一天因已婚被辭,對於女性遭遇的這類職場歧視,該如何破局?

王女士問人事面試時為什麼沒有告知她不要已婚人員,人事稱現在公司的通知和決定就是這樣,就希望招一個穩定的不會懷孕的。律師表示,因已婚、未婚、懷孕被公司辭退是違法的,可向人社局申請勞動仲裁。
  回應
有一些女性進單位就懷孕,產假休完馬上二胎,生完就辭職,就是這樣破壞了女性的職場生態,就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然後惡性循環
2023-01-13 09:38:32
阿楨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2023-02-08 07:21:41
阿楨
2023,年輕人不想買鑽石了? 2023/02/27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很明顯,Lily就是這句話的“受害者”。

臨近婚期的她,在婚戒的選擇上犯起了愁,“我現在想到買鑽戒,我就頭大。買小的湊合一下,耳邊傳來的都是‘別買一克拉以下的鑽石,都是碎鑽,不值錢’。那我就看大的,好傢伙,單就一克拉的鑽石動輒就要大幾萬塊錢,有的牌子大的,款式好的,十幾二十萬的都有,別說買了,我連看看都肉疼。”
上世紀中期,著名“鑽石大亨“戴比爾斯以一句膾炙人口的“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傳”將鑽石與愛情牢牢地捆綁在一起,用鑽石的堅硬品質象徵著愛情的堅貞不渝,讓鑽石在全世界消費者心目中與愛情劃上等號。就這樣,鑽戒被捧上了全世界的婚禮聖壇,與此同時,稀有、特殊的定義也讓當時全球鑽石價格暴漲。2021年,中國用於訂婚及表達愛意的鑽石用途占比合計達58%。
但事實上,在萬物互聯,資訊化浪潮的席捲下,當代年輕人不再認為鑽石是愛情和婚姻的必要象徵。而以實現“克拉自由”的培育鑽石行業也正發展的如火如荼,逐漸瓦解鑽石物以稀為貴的“買賣論”。如果按零售端計算,0.5克拉的品牌天然鑽戒,可能在3.5萬元左右,而使用同等級的培育鑽,價格在1萬元內。
最後,這屆年輕人喜歡新鮮感,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代年輕人購買珠寶首飾的習慣,已經從買價值轉變為買保值,消費者不再為象徵著愛的寶石心動,新穎、小眾、個性化的產品才能滿足他們喜歡獵奇的心,給他們帶來新鮮感。
  回應
這個就是智商稅,買個白金的刻上名字足矣,剩下的買個金條還保值。
也和中國青年更自信更有主見了有關。
2023-03-02 07:48:07
阿楨
年輕人愛上“國貨”,不只是因為自信 2023-10-12 環球時報

近日,搭配自動駕駛系統的新能源汽車“問界新M7”上市25天訂單量累計超過5萬的消息引發了熱議,國產新能源汽車正越來越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肯定。與此同時,大量的商業資料都證實,從服飾到美妝,從手機再到汽車,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中國消費者尤其是中國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目標在日趨“國牌化”。
不少人認為,導致我國年輕人越發青睞“國貨”的原因是中國消費者更加自信了,還有人說這背後有愛國等民族情感因素的驅動。這些分析不無道理,但也忽視了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理性決策,國貨日益受到青睞,正是市場規律的結果。
過去一段時間裡,中國製造雖行銷世界,但一些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都不算高,這也導致中國產品價格低廉但品質低劣的刻板印象。
但近十年來,利用產業集群優勢,中國製造保持世界第一;同時,國貨也在產品的品質把控、品牌行銷以及核心技術的掌控上不斷取得質變。中企更理解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再加上年輕消費者幾乎沒有多少對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他們也更加天然地接受中國本土品牌。
中企也越發理解如何用品牌故事來打動消費者。很多中企品質不輸外企,但西企更懂得行銷。如今,中企的行銷策略也越來越具有創意。
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在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上不斷取得突破的華為,以及在新能源電池及汽車生產方面取得領先地位的比亞迪等企業,是目前這一方面最為突出的案例。
中國市場巨大,國貨也越來越爭氣,未來不可限量。但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也需要保持清醒,消費者感情上或許傾向於國貨,但理性決定了他們不會盲目追求國貨。此前的“花西子事件”就充分說明,國貨身份值得驕傲,但絕對不是萬能的擋箭牌。未來的中國品牌會面臨更加激烈的內外競爭,因此在更具創新性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放眼世界,讓中國製造業的成長和中國人生活品質的提升都邁入新階段。
2023-10-12 09:37:10
阿楨
“舉國體制”下的金牌數量,能否反映這個國家真正的綜合實力?2023-10-12
【本文來自《金牌不代表實力?西方用這話麻痹自己,我們不能也被麻痹了》評論區】
就一般情況而論,世界性大型運動會的金牌數量,確實應該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但是,這是在一般意義下的普遍情況,但卻不是用於特殊情況。而我國,恰恰就是。
  回應
比不過就拿體制說事,放心,慢慢你們這些白皮國家一樣都比不過,慢慢爛下去
因為我們的金牌越拿越多,樓主才這麼說.要是大清民國那會,一比賽就零收穫,樓主又要開始扯東亞病夫了.順帶一提,當年美國登月就是舉國體制,請問能不能代表美國國力.
其他國家沒有舉國體制?英國96年亞特蘭大只拿了一塊金牌,視為國恥,後來專門成立了UK Sport,由政府撥款培養奧運選手,多年後,在裡約奧運會拿了27塊反超中國。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直接把奧運會奪牌目標寫進了2012年度的全日本《體育基本計畫》中,未來要力保“夏季奧運會前五,冬季奧運會前十”。在乒乓球上更狠,直接搞斷代計畫,廢掉老一代運動員,然後才有了近些年日本乒乓球新秀在國際大賽上的異軍突起。
要不然你先讓英國撤了舉國體制的金牌?沒搞舉國體制前,1996年英國佬的奧運金牌數量連艾瑟爾比亞都不如,英國佬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要臉,你不要?
舉國體制也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我們在抗疫期間的展現的能力,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他們倒是想舉國體制啊,有能耐自己也這麼幹啊
舉國體制特別能反應每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中外第一顆原子彈、衛星都選擇了舉國體制就很能說明問題。質疑舉國體制所取得的威力,本質是質疑國外沒有舉國的能力,法國運動員還不一樣在國企掛職領工資,全天專職體育訓練和比賽
2023-10-13 07:23:31
阿楨
巴黎奧運會2024/08/12落幕
中國(含香港)以42金、27銀、26銅排名第1;美國以40金、44銀、21銅排名第2;日本以20金、12銀、13銅排名第3

閒聊巴黎奧運會開幕式2024/07/27幕前雨添浪漫 幕後一場災難

我看了下評論區500多條評論,基本都在吐槽巴黎奧運會LGBT(跨性別)大雜燴,LGBT成西方搞活動的標配了。三人直接在圖書館裡卿卿我我,然後追逐打鬧進了一個房間裡摟在一塊,然後把房門關了。西方搞LGBT,說要包容性取向,但給全世界精神污染,恕我無法接受。法國所謂浪漫,其實就是濫情。也難怪直播到3P時,把央視主持人弄沉默了。3年前日本東京開幕式是群鬼亂舞,法國這次是搞群魔亂舞。有讀者評論:日本接地府,巴黎接魔界。有老外還做了個對比圖,說這是撒旦文化。
  回應
通過評價就能分辨出哪些人的價值觀有問題了。尤其是 “美吹、印吹、日吹”。
不管吹得多好,俺是欣賞不來,村頭放牛的二楞叔說簡直是妖魔亂舞,不成體統!
人類對美和醜有公約數,正常人都不會把翔當成美味的,自己要吃,別出來噁心大家。
  相關新聞
無人機、LED大螢幕… 巴黎奧運滿滿「中國製造」
管清友:很多中國觀眾難接受,要提高認知維度(回應:廣大觀眾的觀感,跟企業家精神有啥關係?)
郭正亮批巴黎奧運荒腔走板!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fyu_YbEw&t=1664s
游泳池太白了!不讓中國進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7wdenPHeA
奧委會加索爾:很遺憾中國運動員要接受如此高頻的檢測,我很欽佩他們對檢測的配合
體壯如牛的美國選手,各個有哮喘心臟病,吃藥還贏不了
開幕把外國網友都看傻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nAWgVx2_w (回應:法國品味和藝術並不高尚,只是他們很懂得話術型態搞宣傳!)
開幕驚現《最後的晚餐》惹火基督徒 贊助商怒撤廣告 奧運官方致歉 刪除開幕式視頻 (回應:查理周刊用漫畫悔辱回教先知穆罕默德時,西方說了沒 ?)
帶你看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UyHAb5ZvaU (回應:連法國人都吐槽不滿,還能被你說的如此好,真的是天才!女主是文青,沒有足夠的文化知識是無法接受!)
史上最具創意也最環保的巴黎奧運--文茜的世界周報(回應:文茜長時附和白左)
打著綠色環保的幌子窮辦事(回應:選手村無冷氣!成本史上第6高,恐成錢坑!)
2024-08-13 02:09: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