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啥心態去讀Sara Bongiorni《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早安財經,2007)呢?
說它是本抵制中國之書嘛?
她又說是在做客觀的實驗!
說它是本客觀討論中國製造之書嘛?
她的寫作技巧又充滿了小說式生動敘述和幽默詼諧
別如此認真,不就是本商業普及(似科普)暢銷書:
Sara Bongiorn是位得獎無數的資深財經記者。曾經主跑國際貿易,並曾於2002年榮獲美國財經編輯與記者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and Writers)的年度商業寫作大獎。長期觀察中美貿易與中國的崛起,Bongiorni憂心著中國製造無遠弗屆的影響力。2005年,她決定大膽嘗試過著沒有中國製造的生活,並完成了這本備受矚目的《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說的也是,連台毒叫獸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台灣智庫董事長)在推薦序都說<滿街中國產品,有什麼可怕?>:
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愈來愈高,引起了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因此中國會愈來愈重要,是很大的機會。但也有人認為中國搶走了大家的工作和市場,是很大的威脅。
中國占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工資又遠低於先進國家,因此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貿往來之後,先進國家大量進口中國產品乃是全球分工必然的結果。現在大家說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但在中國開放之前世界工廠在哪裡?實際上大部分是在「亞洲四小龍」。
二十多年前,美國的聖誕燈和雨傘幾乎都是台灣賣過去的,但美國人不曾擔心台灣不賣這些產品會使聖誕節黯淡無光,或使美國人雨天淋濕。因為台灣不賣自有其他國家要賣,現在美國人應該也不必擔心中國不賣這些東西。美國人也不曾擔心台灣賣去更多聖誕燈和雨傘,因為市場已飽和,反而是台灣自己要擔心市場無法再擴大。
同樣道理,中國若真的已成為許多產品的世界工廠,更該擔心的是中國自己,因為市場已飽和,未來就很難再賣更多,也就是難再快速成長。
中國人口超過當年四小龍的二十倍,從比例上來看,中國取代四小龍成為世界工廠的成績還不如當年的四小龍。中國被認為極具機會與威脅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人口實在很多。中國取代四小龍產品之後仍有大量過剩的勞工,這固然使中國的所得分配惡化,而無法像我們一樣得到均富的發展,但也使中國有許多低工資人力得以繼續擴展外國市場。
但中國更大的威脅,則來自它利用它的市場規模及不自由的政治經濟力量,縱容廠商盜用外國智慧財產及違反勞工、環保,和產品安全的標準,以及採取進口障礙、產業補貼、和政治干預等方式,迫使外國廠商把更多生產移到中國。本書沒有明白探討這個問題,但台灣讀者卻可從書中各產品的故事並依台灣的經驗,聯想到其中已發生或可能的威脅和機會。
那只不自由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國產品還造假、有毒: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662691/2007071406090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379865/20080309073911
是嗎?那中國推行嚴苛的產品安檢和勞動合同法,不再當世界工廠如何?以免提供全球物美價廉產品、犧牲自己環保之餘,還被人罵!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1938842/20080117063537
這也不行,不再提供全球物美價廉產品、加上從全球汲取資源到中國市場,又造成了全球通澎。
幹你x,為何中國怎做都不對?
中國:共產黨唄!
是啊!美國:民主、很美,難怪沒人寫《沒有美國製造的一年》
<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
瑟娜.波基奧妮是一位美國自由撰稿人,她在2005年12月20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年不買中國產品>(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的專欄文章,講述了她家在過去的一年裡不購買中國製造產品(Made in China)的日子。
波基奧妮在專欄中聲明,她並非是對中國產品有什麼敵意,或者是希望自己不買中國產品的壯舉可以從中國拿回一些工作機會,她只是想體會沒有中國產品會是怎樣的生活,她也想看看自己可以堅持多長時間不買中國產品。
在去年年初開始一年不買Made in China後不久,波基奧妮4歲的兒子穿破了網球鞋。原本波基奧妮可以輕鬆地為兒子買一雙10美元的中國產網球鞋,但如今卻不得不花60美元為兒子買一雙義大利產的球鞋。幾個星期後,波基奧妮又非常心疼地花同樣的價錢為女兒買了一雙美國德克薩斯州產的鞋子。
接著,波基奧妮的丈夫要過生日,根本就買不到非中國產的生日蠟燭。波基奧妮還發現,如今美國幾乎所有的節日完全是由Made in China打扮,因為節日的裝飾和禮物大多是來自中國的產品,為了不給孩子們中國製造的禮物,波基奧妮的丈夫不得不自製禮品。更有意思的是,波基奧妮感歎,以愛國著稱的美國人,在其車後備廂上的美國國旗也需要中國製造的磁鐵才能吸住。
在一年不買中國產品後,波基奧妮有些無可奈何地告訴她的美國讀者,如今仍然可以過沒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但那樣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越來越費錢。最後,波基奧妮坦然承認,十年後,她可能根本就沒有勇氣嘗試一年不買Made in China的日子。
波基奧妮的這篇專欄發表後,立即成為當天Yahoo評論欄目中最流行的專欄。可見,波基奧妮的經歷觸及了眾多美國人的神經,他們也許也清點了一下自己的生活多大程度上依賴於Made in China,許多美國人也許會非常欽佩波基奧妮居然有如此的勇氣堅持了一年不買中國產品。事實上,許多中下收入的美國人現在也不敢參與這類不買中國產品的運動,因為他們如今就不能過沒有Made in China的日子,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喊中國搶了美國工人飯碗的政客沒有政治市場的根本原因之一。
那麼,我們是不是能夠下結論,如今美國大眾的生活已經離不開Made in China?答案是肯定的,可這只是問題的一半,另一半是中國人是不是也已經離不開美國製造(Made in USA)?
我其實不主張任何團體形式的購買抵制運動,因為那是愚蠢和不理智的行為,但我的確希望有中國的家庭也能像波基奧妮一樣嘗試一下一年沒有Made in USA的日子,這並非是為了抵制美國產品,只是看看中國人能不能過一年沒有Made in USA的日子。
以我看來,中國的家庭並非是不能過一年沒有Made in USA的日子,但也會遇到波基奧妮相似的艱難,尤其是對於中國城市居民來說,沒有Made in USA就意味著要過沒有電腦(微軟的視窗平臺)、沒有互聯網(美國的流覽器軟體)、沒有姚明(NBA)、沒有好萊塢大片、沒有麥當勞速食,沒有耐克等許多的美國品牌的日子,當然,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不便。
毋庸置疑,過去幾十年開放的全球經濟讓中美兩國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賴,可誰對另一方的依賴更大呢?這其實是一個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的問題。很明顯,美國人家裡的中國產品遠遠超過美國產品,而在中國人的家裡,仍然是中國產品更多,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美國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更大?
如果從有形的產品以及現實的狀況來講,按波基奧妮的話,美國家庭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產品,但在無形之中並從長遠來看,美國產品卻可能讓中國人有更深和更長久的依賴,因為美國向中國輸出的是理念、文化,以及生活時尚。
當今,有這樣一個理念,無形的優於有形的,長遠的勝過短期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美國那些有遠見的智庫並沒有對中國產品的入侵表示出多少憂慮,並相信隨著中國人消費水準提高,中美貿易的差額能夠縮小,美國大眾也沒有義憤填膺地積極參與抵制中國產品的活動去抗議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
同樣的,中國的一些國學大師們也沒有必要擔心中國傳統文化會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蕩然無存,相反的是,中國完全可以從用最短時間成為世界強國的美國那裡學習強國之道,這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喪失,而是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因為一個國家的文化需要是要建立和實行民主、發達、和諧、平等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的發展為中國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國家自身傳統文化阻礙以上理念的建立和實踐,即便沒有外來文化的衝擊,其傳統文化本來就需要改革,西方的宗教改革使西方開始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時代,並為西方科技以及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當今中國在文化、理念和體制上也應該需要類似的改革,這不僅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對世界的發展將有無可估量的影響。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DndtBubg3EAJ:fuhrer.myweb.hinet.net/articles/a315.doc+%E6%B2%92%E6%9C%89%E4%B8%AD%E5%9C%8B%E8%A3%BD%E9%80%A0%E7%9A%84%E4%B8%80%E5%B9%B4&hl=zh-TW&ct=clnk&cd=70&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