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處淹水、土石流、污水的台灣,大話「城市與水」會不會太奢談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025473/20080719064041/
怎會?高雄的愛河夜色、全台各地生態工法綠化的多漂亮呀!
是丫!一場雨全都原形畢落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4248402/20070902063626
國際城市與水論壇會議 探討城市與水 各國專家提經驗>中時08.06.16
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城市與水論壇會議在台灣登場。第三屆國際城市論壇會議即將在十三、十四日在台北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城市與水」,由IFoU國際城市論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北縣政府共同主辦。
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指出,本次會議邀集荷蘭、西班牙、義大利、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等歐亞地區國家之學者、專家,就各國案例探討城市與水的發展規畫經驗發表14場演說與座談。
來自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西村幸夫以日本滋賀縣近江八幡市說明日本的水與城市,他強調一個好的城市,一定會吸引觀光,但不能為觀光而觀光,必須避免避免過度旅遊開發,通過空間品質的提升,會變成優美環境,遊客就會來。
西村幸夫強調,近江八幡市就是藉由協商機制,透過工會、媒體宣傳,讓民眾參與,提升環境質量,當地居民發動了半日義務勞動,清除水草,清理環境,同時結合水與城市的發展,創造宜人居住的環境。
威尼斯Bernardo Secchi教授指出。水與城市發展關係密切,城市集中並非最好的發展模式,相對的城市分散佈置反而可能更具有鎃潛力。他說,威尼斯因為運河四通八達,所以城市就比較分散,但是他們將分散轉化成為優競爭勢,這樣一來當地民眾參與會比較容易,也因此創造新的城市發展模式,不是一味追求人口千萬城市發展。
荷蘭住房區域規畫環境部官員Henk Ovink也介紹荷蘭蘭得斯塔德區的發展計畫。他說,萊茵河三角洲大都市地區蘭得斯塔德區是一個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及烏德斯勒四個多中心的城市群,每個城市人口不超過一百萬人,四就都市發展角度來看,並沒有競爭性,但四個城市加起來就有三百萬人,競爭性就強,因此他們規畫二○四○年空間區域發展規畫藍圖,讓它們成為有競爭力的城市,而四個大城市都有優勢定位,凸出各個城市特色,各個城市水有互補的效用。同時對於自然環境生態進行調查,改善交通系統,並對於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氣候變遷及早提出因應對策。
這項論壇同時邀請北京毛其智教授主講「水系統與都市發展之北京案例」、上海鄭時齡教授主講「上海的水岸城市再生與都市轉化」、新加坡王財強教授主講「水與新加坡:從缺水到ABC」、香港鄒經宇教授「採生產管理之效能取向的可持續都市規畫與設計:以香港為例」、韓國韓武榮教授談「首爾的漢江復興計畫」以及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談「城市再活化:台北縣的經驗」。
治水 應多溝通事緩則圓>中時08.06.16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
人是很容易忘記事情的,像九二一大地震已經過了快十年,九二一的教訓,可能多數人都已經忘掉了。每當有大水來臨時,治水就談得特別多,但大水過了,大家也就慢慢忘了。
古代就很早就有治水主張,漢哀帝年間,賈讓提出「治河三策」:上策不與河爭地,中策為多建滯洪設施,降低洪水威脅,下策為多設堤防。但千百年來,多數都不採用上策。其結果,就是廣建並加高堤防,讓民眾誤以為是安全,其實則不然,讓民眾生命財產動輒受到威脅。
以美國紐奧良颶風事件為例,當地政府不斷加高堤防,這些水泥堤防在沒有水害來臨前,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很安全的,堤防內人口乃大量增加,等到卡催納颶風來時,卻不堪一擊,好像甕中捉鱉,才會造成嚴重死亡事件發生。
在我擔任行政院九二一重建委員會執行長期間,我發現:台灣治水亦有此兩大流派,可謂如老殘遊記,是理念派與實務派之爭。前者如:不與河爭地,不斷山腳(建公路),遷易氾濫之地居民(遷村)。後者如:實務上做不到(因為區域計畫、建物管理不良,無建照房子多,生活與開山種植聯在一起,未有全套可行遷村方案),需走另一條路。
921重建中幾個有關水的決策,涉及民意與專業、風險與溝通建立共識之問題,亦即有些事情,不能完全依照災民意思復原,必須先把問題癥結找出來,對症下藥,但災民的意見也不能忽略,必須多溝通,也就是說,急事不能急辦,事緩則圓,但仍要多溝通。
高雄水資源應恢復健康本色>中時08.06.1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葉欣誠
高雄市是我國相當重要的工業都市之ㄧ,其境內地形的樣貌豐富多變,山、海、河、港匯聚成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尤其是境內河川構成的水系,更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因如此,歷任行政首長皆能體會境內河川對高雄市發展的重要性,更把河川整治納為施政與都市更新的重要環節,讓河川能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改善河川水質污染與河川生物危機等環境問題。
高雄市各河川皆因早期工業廢水與民生污水直接排入,而受到高度污染,使得河內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已經滅絕。
約30年前開始,愛河整治計畫首先啟動,採用閘門攔污、截流集中處理的方式進行,以期在短期內可以改善河川水質。然而,類似的整治策略造成自然水文循環的破壞,也使得愛河成為主流閘門下幾乎全為海水,主流閘門以上河川缺水的一條不自然的河川。
近年來,河岸景觀營造成為河川整治的重點,但河川水質改善幅度有限。高雄水系的根本問題在於由高屏溪至高雄港的水系因為各類開發行為而截斷,使得河川缺乏潔淨的原水,稀釋能力降低,加上不符合自然原則的整治策略,使得河川更缺水。未來的整體策略應該以引進活水,促進大高雄地區水系的自然化與完整,讓水資源系統回復健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