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03 05:55:38| 人氣2,642| 回應6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閒話中國人》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家都在瘋易中天的《品三國》,你怎評起其《閒話中國人》(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臺北:馥林文化 ,2007,繁體中文)了?

吾又非學術超男迷、品啥三國?還是評啥是中國人/文化/民族性、比較~

比較啥?較有深度是嗎?算了吧,有關啥是中國人/文化/民族性之爭,自清末民初、不只、自明末以來,便眾聲喧嘩。不信?接下來幾十本書、評地讓你昏天暗地!

有必要嗎?這些議題,我在《台灣共犯體》(補貼於後)可說已盡批諸說了!

少自吹了!《閒話中國人》可是極具易式風格。

啥風格?看下目錄和文摘,便可知在耍說文解字的接龍比賽罷了!

閑話《閑話中國人》(代序)李樹林

第一章 飲食:一 民以食爲天;二 生命與血緣;三 請客吃飯這謎;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一 文明與野蠻;二 道德與禮儀;三 非凡意義;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面子:一 命之所系;二 面子丟失之後;三 吃得天與玩得轉;四 面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一 面子與人情;二 人情法則;三 做人問題;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一 單位之謎;二 公與平;三 窩裏鬥揭秘;四 告別單位
第六章 家庭:一 家爲國之本;二 差異與等級;三 泛倫理;四 官本位第
七章 婚戀:一 無愛的婚姻;二 子女問題;三 大男大女;四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一 真情所系;二 交友三昧;三 任俠與清高;四 圈子
第九章 閑話:一 所謂閑話;二 閑話不閑;三 男人和女人;四 閑話心理

中國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媧娘娘,而且並不單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來以後,老太太就樂呵呵地看著他們生育繁衍,自己躺在雲裏霧裏安享那天倫之樂。至于吃飯的問題,則留給另一位“準神”去解決。這位“準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不大說得清楚,大約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廚子,或者曾經當過廚子,要不就是“司務長 ”。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主管庖廚和犧牲的,不是紅案就是白案。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說了歸齊也就是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自然功莫大焉。于是這個“夥頭軍”和“大師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後,就連造人的女媧,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還有說伏羲和女媧由兄妹而夫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了。
我們知道,神的職能無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麽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麽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幹些什麽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了。
中國的神、神王或先聖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才會尊你爲神爲聖。這就叫“ 民以食爲天”。 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爲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爲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難怪中國人要把什麽都看成吃,說成吃了。 泛食主義 的確,中國文化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 糊口”,職業和工作也就是“飯碗”。幹什麽工作,就叫吃什麽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

閒話《閒話中國人》(代序)李樹林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唯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麼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係?
《閒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裡,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內核,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於中國文化的內核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於細緻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閒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麼抽象,那麼理論化,那麼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閒適,讀起來輕鬆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麼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該書特點之三,是文筆流暢,語言生動。既是「閒話」,就不能做「官樣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習慣用語敘述生活習慣,風趣幽默。
該書特點之四,是結構上環環緊扣。從飲食到服飾,從單位到家庭,從面子到人情到友誼,把各個似乎是不相關的方面,從一引申到二,從二引申到三,看完這一章還想接著看下一章。
易中天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長沙人,一九八一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帝國的惆悵》、《讀城記》、《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漢代風雲人物》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 《品人錄》。因在電視臺開講三國歷史而迅速走紅,成為中國人氣最旺的「親民學者」。

改正錯誤,還要“探索”? 2009-10-23 易中天
據成都媒體報道,近期,電子科技大學之“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出臺新規,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實際上,這個規定,一直遭人詬病甚至痛斥。據說,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惜乎教育當局充耳不聞,衆多高校執行不誤,遺患之重,令人切齒。現在,終于有高校毅然決然地把它給廢了。這就有如當年雷峰塔的倒掉,讓人拍手稱快、歡欣鼓舞爲何如!然而,讓人不爽的是,官員和媒體,都把該院的這一舉措,稱之爲“探索”。這就未免搞笑。廢除一項錯誤的規定,怎麽叫“探索”呢?只能叫“知錯就改”嘛!看來,文過飾非,乃是官員的職業本能;用詞不當,則是媒體常犯的錯誤。當然,他們也可能其實心知肚明,只不過投鼠忌器,不能不委婉其詞。那我就把話說透。碩士生、博士生,要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這是一項什麽規定?混賬規定!
首先,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請問,《條例》有此一說嗎?沒有。既然沒有,你們爲什麽要“加碼”?這豈不等于“稅外加稅”,屬于“亂收費”?
其次,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都是學生。學生的任務是什麽?學習。作爲學習的組成部分,要求他們撰寫論文,對不對?對。但,撰寫即可,沒必要規定必須發表。爲什麽?因爲學生撰寫論文,不過學術訓練。他寫了,導師看了、改了、評點了,就夠了,發表做甚?
第三,全國每年招收那麽多碩士生、博士生,都要求其所撰寫之論文,統統達到發表水平,還要發表若幹篇,可能嗎?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又要硬性規定,豈非“強人所難”?強人所難的結果,勢必是抄襲剽竊之風頓起,學術腐敗也就屢禁不止。第四,就算個別學生能夠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能不能發表,也由不得他自己。于是乎,托關系、走後門、花錢買版面,就會從“潛規則”成爲“常規手段”。其結果,仍然是腐敗。
顯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只能有一個“關口”,那就是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因此,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動腦筋。比方說,規定學位論文必須附錄參考書目。參考書目不全,說明該讀的書沒讀,連畢業水平都沒達到,當然不合格。參考書目列全了的,答辯委員可以挑出其中一本提出問題。答不上來,說明這本書他沒讀過。沒讀過又列進去,屬于弄虛作假,也不合格。更何況,學位論文的選題、立論、結構、表述,都有問題可問。只要是自己下工夫撰寫的,就答得出。答不出,就有抄襲嫌疑。這個“關”,怎麽會“把不了”?現在,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之弊端,已很清楚。培養質量的保證,也有的是辦法。所以,依我看,就用不著探什麽索了。再不廢除這一硬性規定,怕是只能視爲“死不改悔”的。
同時,也是一項“逼良爲娼”的規定。
當然,還是一項“導致腐敗”的規定。
因此,它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不得人心的規定。這樣的規定,有什麽廢不得?廢了它,爲什麽還要“猶抱琵琶半遮面”?
 
回應
 
你連個論文都發表不了 還是碩士生嗎,難道十幾年的寒窗苦讀 什麽結果都弄不出來 就是好的嗎?笨~~~正是因爲您們的努力 中國學生的素質越來越低下
 
易老師,我現在就深受這個苦,現在研三了,還只有一篇論文集的文章,還沒有發表的文章,這年頭讀個研真的不容易,導師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還是要這樣逼著做,哎。
 
作爲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對發表論文真的是頗有感慨!~不過我目前所在的XXXX大學在我們這一屆不僅要求發,還必須是北大核心期刊,但從今年招入的學生就取消了`當我所在的學院取消這一規定的時候聽說別的學院開始申請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行。悲哀,爲自己,爲學校,爲現在的研究生教育!~
 
堅決反對進職稱也硬性的與論文挂鈎,結果部分所謂的教授除了會寫幾篇根本沒有實用價值,甚至是僞造的數據拼湊的論文,但本行業務根本不精通,對待工作敷衍了事,這樣的人根本不配當教授,真正的實幹人員卻進不了職稱,建議有識之士也提出建議,反對將職稱與論文挂鈎,或者是根據行業特性挂鈎,不要一刀切,什麽行業都要搞研究,弄得大家文不文,武不武的,弄虛作假,誤國誤民
 
現在的研究生已不同于往日嘍!今非昔比。關鍵不在于論不論文,而在于怎麽教育,你看現在的本科生都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讀研的就知道了!還有,本科生也要畢業論文,不知道易老師怎麽看待呢?
 
我是雜志社的編輯。我們老板主要就是靠收取 投稿者“版面費”掙錢的。雜志是爲了“學術”?純屬扯淡!
 
支持易中天老師。我們在美國拿博士拿碩士,都是只看學位論文。發表在雜志上的文章,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前後改要很長時間,往往學生是耗不起的。
 
那有那麽多文章,那有那麽多的觀點,不抄從那裏來,人人都做實驗經費又從那裏來。再說文憑和水平也不成正比呀,這早就該費掉了。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沒有這規定,說明官方並沒有錯,那還廢除什麽?“風俗習慣”的形成是因爲下面的人把經念歪了,蔓延全國。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吧!如果出現一個這樣的人,因不發表論文而沒畢業,告上法庭勝訴了,學校重新發畢業證了。這效果恐怕比你在這嘮叨這麽多有用吧!
 
其實地球人都知道,中國高校裏這個規矩,實際上是讓學生給老師寫文章,第一作者也好,通訊作者也好,都算老師的成果。這就是理由
 
日本和美國的大學教授都會要求學生發表一定的學術論文才能畢業的。發不發論文不能一概而論,本人認爲除了涉及軍工項目和産品技術專利外,一概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能獲得學位,不然的話,研究生教育質量就更成問題了,沒有論文發表要求的話,到時候阿貓阿狗都能混個學位了!難道易老師們希望國家沒有前途嗎?
 
 易中天的博客講得有些道理,碩、博研究生的學習(非學術)水平主要看學位論文的水平。但學位論文單項指標畢竟太單薄,要碩、博士生們公開發表些專業論文亦並非苛求。至于一些碩、博士生們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濫竽充數,那是他(她)們自己的學術腐敗問題,並不能歸罪于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規距。學位論文又何嘗沒有抄襲剽竊、張冠李戴的呢?碩導、博導的水平就那麽經得起考驗嗎?現在的研究生教育,只看重碩士、博士的數量“大躍進”,所謂“與國際接軌”,質量與服務社會的水平卻全然不顧。只要“毛入學率”,“毛xy率”直線竄升,“同比上升”了多少個“百分點”,就喜不自勝,實在是阿Q的孝子賢孫---老子比你們闊多了,你們算什麽東西?
 
一篇EI會議要400美金,還要車旅費。一篇CSSCI要2000RMB,好學校博士至少要三篇,有的學校要求4、5篇。讀博士就是讀論文,論文忽悠得好、錢多的就早畢業哦。
 
我們博士圈子幾個朋友談論的後都知道,論文都是中文改寫、整合的或者翻譯改編的,根本沒有創新思想。這樣其實就是數百萬研究生都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在做無用功,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人看,就是爲了達到畢業要求。
 
我們這裏的中學也一樣,評職稱要發表論文,沒有論文,教的再好也枉然,沒資格評的,所以現在很多老師把精力放在寫論文上,這樣很劃算1:能評職稱,2有獎金,3容易有名氣,既使書教得一般,也沒關系,照樣能評高級、特級、或名師,尤其是所謂的名師,很多人教學一般,只要有論文就好辦。中國的教育以經很變態了,明明我們高中老師和學生厭倦了補課,可是教育局領導和家長逼著補課,媒體反過來再罵老師補課賺錢,我們老師就是一群“老鼠”在學校被學生罵,在社會上被公衆罵,裏外不是人
 
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差距實在太大了,論文這種東西,題目就那麽多,我想能寫的五年之內都寫過了,論文要求論述一個新的觀點和方法,但現在的論文哪有什麽創新啊。學位論文也不過如此,還不如平時加強學術論文的訓練。我本科就寫過一次論文,有什麽用啊!!!
 
不知道爲何這裏的人都支持易老師,太簡單了,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人都不寫論文或者寫不出論文,情況會怎樣?解決問題的關鍵很多,不能簡單化。關鍵一點是國家撥款的一些學術期刊得把好論文關,國家應該資助幾家國內頂級刊物向《Nature》和《Science》看齊努力。因爲國內刊物大多要很高的版面費,所以我們不得不將比較好的論文投給國外的刊物,國外的刊物大多是不需要付錢的。大家動動腦子吧!
 
還有那可惡的外語,我不知道孔子、祖沖之、華陀、易中天等人外語怎麽樣?中國人考自己的學位、職稱還要什麽外語?好像中國和世界已容爲一體了!但奇怪的是打個手機到隔壁的縣市就成了漫遊,好像打到國外似的,還說做個中國人很自豪,國人太畸形了。
 
覺得博士必須發文(高檔次的),碩士就免了,這樣很合理,要不博士就更他媽的什麽也不是了,你說都讀博士了,連個SCI都發不出來,那就狗屁不是。
 
Mr 易,很多人會支持您的說法,但我不支持,那是您是搞文的,如果是搞工科的,呵呵,許多教授們會抹著一大把眼淚感謝您的,爲什麽?因爲他們正好缺少廉價的高知識科技勞工,給他們幹活,給那些所謂的博士幹活。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您的想法還是不全面的,一個即將畢業的碩士生
 
如今的研究生導師大多在拉關系、報課題、找錢,只有找到錢才能當老板招工(招研)。學生這個打工仔也不能只吃飯,不幹活;幹活就要幹點實在的。真有難度的活,學生是拿不起的。只有紙上談兵最適合學生,而這也正是老板最需要的。一是,大部分國家出錢的課題有幾篇論文就能對付著結題了;二是,學生的論文算老板的業績,而發表若幹篇論文是老板要完成的硬指標。因此,要取“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最大的阻力就來自這些老板。當然,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們也都是老板。
 
電子科技大學 博士 可是要求 5篇文章   2篇核心 1篇 sci 1篇國際會議 1篇 國內會議   搞笑吧
也不是這規定就不對,一直這麽多年了,只是因爲現在網太發達了,造假太容易,再這樣要求就沒意思了。還是更好的辦法有待發明。比如搞當場口試,5分制,就要他們的命了,只要老師不自己放水,合格不合格還是檢查得出來,要查什麽能力就能查什麽能力,要查寫的也可以,不是非要論文的。
 
高校既要教書育人,又要創新,這是對的。有的教師既能教好書,又能著書立說,這也應該鼓勵。但問題是:教師升級、評職稱,主要看出了多少專著、發表了多少文章,而對是否認真負責的教書,反而不在乎了。這才是真正的顛倒了主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這些混賬規定真是害人不淺!許多心術不正的教師爲了職務職稱,挖空心思拉關系、走後門、弄虛作假、花錢買版面發表毫無價值的所謂論文,哪些原本正直、還有點良心的教師一心撲在教學上,不肯花錢找人替寫論文、不肯東拼西湊剽竊他人的成果,甚至不願給出版社交版面費,終因沒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評不上職稱。咋辦?不能一輩子當老實人吧?跟別人學吧!真的,中國的許多爛規定都是“逼良爲娼”。你不作假你就是傻瓜!發表論文?有幾個是自己潛心研究的結果?絕大多數都是抄!那些毫無價值的“論文”敗壞了社會風氣,這是中國的悲哀!
 
狂頂!要求研究生發文章的規定真是:(1)苦了研究生,專業書沒好好讀,天天想著“複制-黏貼-推銷”,還要經受發不了文章畢不了業的心理煎熬;(2)肥了雜志社,即使是質量較好的文章,辛辛苦苦寫出來,不但沒稿費,還要倒貼給人家(有時連想倒貼都沒門);(3)助漲了拉關系、論文代理等不正當風氣。
 
寫的真好,直接戳痛高校老師只爲發表論文和金錢而科研的醜惡面目,現在的高校都只靠論文來意淫,沒有教授在一心一意的搞科研了,教授有點名氣後,就拼命往行政上鑽,然後整天到處混日子,和國家省部的科研基金委員拉關系,好在課題上走後門,拿到了項目也不去做,反正到時會結題。
 
很支持老師的觀點,完全沒有必要做這個硬性規定,可以把發論文做爲獎勵的基分。現在論文很多質量都不高,原因大都由于這些硬性産生的。而且像我們這些做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根本就不好發文章,這樣既不利于中國工程人員的培養,還要讓我們被迫潛規則。這對學術來說是一個毒瘤啊。
 
論文是學生的學業精華文字論述,如若寫不出好的論文,也就可見其專業學識的分量了,請不要逃避寫論文,怕寫論文的人定不是塊好料,你若去抄別人的論文那就是騙子混帳一個,因爲在這些人的思想深處裏存在騙人蒙混過關的動機!沒有了論文也就看不出知識的深淺,肯定對這個社會沒有好處的,難道先進發達的國家就不寫論文了嗎?請大家深思深思吧,寫上面這個文章的人腦殼裏是不是有重大問題了?
 
以前我認爲你是老易,現在我稱你爲小易,看問題要辯證看,你是倒騰曆史的,從文理來看你屬于是文科,因此就與理科不同。理科注重的是科學,跟誰比?要跟西方列強相比,人家可以這麽發達,所以我們要迎頭趕上,只能發展科學技術,你們是抄,身爲理科的我們是做,真正的科學是沒有任何水分的,你或許應該向你們學校理科(最主要是工科)的博導讓他們帶帶你,不要當一只狂吠的那啥。
 
你自以爲身爲理科學生,就沒有抄襲,可能嗎?我也算是理科的(醫學),按你的說法,應該有點發言權,理科也好,文科也好,論文幾乎以抄爲主,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如果硬要說有價值,那就是造就了世上史無前例的,學術造假大運動。你做的無非是要麽重複別人的試驗,要麽進行毫無用出的研究。你看看你及你身邊的碩士生、博士生寫的論文,有幾篇有用的?自以爲是的豬。
 
你連老易的文章都沒看懂,大發什麽議論?看來你是發過很多文章了。可是連博主的文章都看不懂,你的評論文不對題,可見你的理解裏是有問題的,寫再多的文章又有何用?
老易說不要寫論文了嗎?老易明明白白地說硬性要求研究生發文章這種形式化的規定是可笑的,何時說不要寫文章了,又何時說不要寫論文了?

當前的研究生培養中,寫文章真的那麽重要嗎?一個研究生入學,一般學一年的課程,然後進入所謂的論文階段,一年後就准備畢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刨去課程學習的一年,真正做論文的時間有多長?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搞出什麽東西?何況有不少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本科階段的專業還有很大差別,許多東西需要從基礎學起,而且目前發一篇文章的周期至少也得一年時間,你想想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即使造出一篇文章,其質量又能如何?硬性規定必須發文章,這不是脫離實際的荒誕事兒嗎,無異于逼良爲娼。
當然,也不乏有能力有水平的學生,把研究成果總結發表,這應該鼓勵。但是不能做一種強制性的規定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發文章。比較合理的應該是鼓勵大家發文章,但是不能做硬性規定。不硬性要求,能發的也會發,硬性規定了,不能發的也只有造假了。一刀切的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目前的造假成風,腐敗滋生,這是客觀現實。與其逼著大家去造假發文章,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論文做好,嚴格要求下的論文,比倉促造幾篇文章更能鍛煉學生。
形式主義的危害我們還沒有受夠嗎?
 
要學生寫論文尤其是要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純屬于瞎折騰, 學校根本就沒有條件讓他們研究, 網上下栽一些東西湊數, 好在沒要求他們發表. 而要研究生寫論文,還要求必須SCI, 簡直是逼良爲娼. 多少教授自己都沒有SCI, 非要學生SCI, 荒唐! 當然教授也是被教育行政部門逼的, 萬分同情教授!
 
別說是學生了,哪晉升不要論文呢?我是醫生,我們晉升,不比你看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術,出了多少門診,你一年不看病也沒有關系,只要你有論文有科研就行。我們的體系如此,要不怎麽養這麽多雜志社。
 
發論文這事的始作俑者是南京大學.後來大學的排名把sci論文數作爲一個重要指標,大家都追求論文了.
 
其實很多人發表的文章就是學位論文裏截取的一個部分,學位論文通過了,說明論文質量就保證了,我們現在很多同學都是花錢買版面發表的論文,不得不這麽做啊,全國那麽多研究生、博士生,能發表論文的期刊就那麽幾家,要想免費發表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買個版面就花去1000多塊錢,讓人感覺花錢買學位一樣,超級不是滋味
 
各執一詞,有利有弊!取消更加人性化吧,但不取消我個人覺得更好一點,人的惰性尤其是年輕人的惰性決定必須有這樣的硬性規定。
 
發表論文是爲了用第三方的力量來約束研究生的質量,這也是好多高校反反複複實踐以後達到的共識。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弊病,但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還是利大于弊。易老師一個文科人士,對理工科就不免是外行了。理工科人士認爲好多文科學科根本就沒必要設置,更不用說念研究生了,那些寫出好作品的並沒念什麽大學。而自然科學是很不相同的。你提倡不發表論文,只有那些想蒙混過關的師生高興,你還是閉上你那胡侃亂侃的臭嘴吧!
現在那可惡的醫院,每一個出診醫生都有一個牌子:上寫明XXX在XXX發表了學術論文XX篇,惡心呀!
 
據我所知,在美國研究生可以選擇修課程或者是做論文,依我看要靈活對待,不宜一刀切。無論是修課程還是做論文都是要求提高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只要從這一點出發就好了,具體什麽方式應該可以商榷。
 
像易中天這種只會嚼前人的饃的老師,自然是反對發表論文的了。要反對的,是剽竊論文,是以謀利爲目標的不良期刊,而不是發表論文本身。有成果才能發表論文,這才是正事兒,不能因噎廢食,這不是明擺的事兒嘛。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你他媽知道個屁啊!
 
昨天吵著取消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今天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明天是不是直接發文憑就得了,社會的浮躁到這種程度,論文都發不了,你還混個屁研究生啊,你他媽還有臉在這腆著臉叫啊,搞到最後沒有論文也可以評教授、院士,課題沒有也可以,不知道誰蠢,到時候恐怕每個當官的都是院士、教授了,起哄的人們,中國夠浮躁了,再浮躁下去,大使館還得被人炸,抗戰還得重新來過
 
我們這些博士生有多難?生活無著落,還要發論文,而且發論文的刊物級別還得夠高,評教授都夠用了。試想,全國一共幾個刊物,多少人要發?
 
易老師打錯了板子,問題出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出在大學不能執行寬進窄出的政策,而不是出的教育部門的規定上。好的大學應該有很多人畢不了業,好的碩士、博士培養,應該有很多人得不到學位,只有高的淘汰率才會有高的成才率,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出在淘汰率低上。
 
看了這篇說出了我的心聲,我們學校2.5年制的研究生,但到了老師那裏變成再拖延半年的潛規則,象我就是因爲發表文章一直被老師卡著,接收函晚來兩個月,搞得又拖延半年,剛剛申請答辯!苦啊!
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研究生,跟錯了老師,最終結果是倒數第二名畢業,不甘心哪,我做的那些成果黴爛的像狗屎一樣的臭,徹底看透了中國的高等教育了。打死我都不會再搞什麽研究了!  
 
易老師說的對,並不偏激。有些網友說“沒有發表論文算什麽碩士生、博士生”。但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要求,你有高要求,你仍然可發表,易老的意思並不是“禁止發表”。反問“發表了論文就真的人就真的是具備了響應學位的水平”,也許該網友是,但還有更多人抄襲、造假、一稿多投不是。不想搞學術的,你逼他搞,他還是會想出對策混過過去;想搞學術的,想搞出點名堂的人,心裏有數2-3年,3-5年時間可能是不夠的!但恰恰是這一規定,爲了拿學位混飯吃,只好搞點簡單、原創性地的,結果還是搞好了學位沒搞好學術。
 
易先生,別武斷,且不知不少學生有惰性,不用揚鞭自奮蹄畢竟很少,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混個文憑沒問題。本人體會畢業論文階段是總結提高自己的很關鍵的階段!不能去掉!你是名人,你最好調研一下屬國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家長後再發表意見。
 
說實話,看你的書是看得起你。至于買不買就要看你的書寫得好不好,和這本書編輯排版得是否有收藏價值?
別拿寫書的利潤跟房産商這些暴利吸血鬼行業去比,你若真要利潤率,倒是可以跟妓女看齊。
寫書人首先要把書寫好,想得應該是讓更多人從中得到什麽,而不是想著如何靠一本肥自己。要是這樣,你去做雞做鴨不是更好?!
諸如臺灣的蔡志恒都把每本要寫的書發在他自己的博客上。難道你說他們是SB嗎?寫好你的書,別把心思放在提高書價賺錢上。否則你遲早要吃自己的。
 
用“混帳”謾罵字眼很不文明,評學位硬性規定發表論文有局限性,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打個比喻高考考試就很完美嗎?很多沒有能上大學而有才華的人,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少。而去掉現行考試行不行?現階段還不行,否則弊端更多。評定學位不看論文弊端更多,既然現在發表論文,能走門到出版部門,那末不要論文,空對空評論,更容易走門,目前所謂碩士博士生質量不是逐年提高,而是下降的趨勢。難道要提倡說你行就行的年代嗎?沒有論文真的有真才實學,有其它真的成果也應該能評定。別弄得什麽也沒有博士碩士帽子滿天飛。
 
研究生連論文都不用發表了,上學期間做正經事兒的學生會更少了。估計,讀研期間更是看網絡電影等等的黃金時間了。俺也從學生過來過,因爲要求發表論文還有些壓力,這回可好,連這個壓力都沒有了,學生們真的不知道會不會讀書了。唉,自覺的學生什麽時候都自覺,發文章依然不是壓力。
 
說的好極了!只不過,大學要求寫論文的風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要求廢除論文的呼聲也不是易老師第一個發出,但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相關的回應,甚至連個出來解釋爲什麽還要維持著一不成文規定的人都沒有,可見明明就是不合理,卻根本不曾醒悟,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的教育實現不了精英教育的原因所在。不過我們笑平民說更沒用,能有易教授這樣的領軍人物抛磚引玉,多少還是有一絲欣慰的!
 
說的很有道理,而且提供了可具體執行的方法,真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發表論文的弊端。勇于說實話的好人啊!我是科技期刊的編輯,我多少了解一些其中的問題,我支持不發表文章,因爲現在抄襲之風已蔓延到國外,有些雜志就是收錢,質量在其後,可悲啊。
 
 碩士 博士應屬精英, 鼓勵發表論文,把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成就貢獻給社會,發表論文是一種最直接的推出方式,但不要規定硬性指標.
 
  當今的社會喜歡一環套一環,比如一個單位,一定要一個某某書記,一個某某長,這樣看起來公平平穩,社會主義不是不講專權嗎?不是防腐嗎?以前(78,79級)單靠學位論文是不是遭質疑,是不是在一個屋簷下更容易滋生腐敗,然後再套一環發表論文?這個問題要考證.
   雙重標准下,教授那麽獸,單一標准,教授不獸到天上去才怪呢.
   當時會規定發表論文,應是圈內腐敗盛行,要求發表論文公諸于衆,讓社會參與評判,一廂情願是----刊物遠離校園,能確保公平公正.
   當然,不發表論文就不會出現腐敗,就會造就高水平的碩士 博士的想法更是天真得可憐.
 
易中天,你有種就叫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千萬不要上“混帳“學校,要上那種上學不用考試、研究不用發表論文的“好”學校。不過可能你得跟鄭淵潔學,自己上陣來教,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別學鄭淵潔的兒子,上大學又返回校園,你要自始至終抵制“混帳”學校喔。就怕你的兒孫變成“易種田”了喲。有本事你就回個話吧,別在這誤導衆少年,教人孩子不好好研究發論文。沒本事回話我鄙視你,沒事兒胡叨叨。 
 
我認爲這是個假命題,真正的原因是現在有太多的不該上大學和不該上研究生的人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他們寫不出論文。
 
整體是好的,老易講的是極個別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嘛.老易哪根筋又斷路了?
 
本科畢業生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找工作難.如果碩士生,博士生不發表文章,不被社會同行認可,到時候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理不能研究創新,找工作難.易中天這個左道旁門的妖道又要念什麽咒?他自己就是混獐.
 
那沒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就拿不到學士學位,又怎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也沒這一規定呀。
 
以論文來決定學位文憑、職稱等等,根本原因並不在學校,而是在于我國高校橫向的評比以及教育部的排名。如果淡化各項排名,特別是高校間的發表論文數量的評比,學校也就不會半強迫的要求碩士、博士、教師等大量發表論文了。離開教育行業多年,現在不是太了解,但是感覺到根本不在學校,在體制!
 
易中天就不懂科學,是科學盲,看來連中國國情都不懂了呢!中國是一個關系化的社會,根本就控制不了人際關系在授予學位方面的詬病,因此,只能通過硬性規定——發表論文來要求達到一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水平,尤其是要求博士生必須要能夠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較高水平的論文,而目前國際雜志的論文發表基本上主要是通過西方科學家來評審的,因此是相當客觀的,根本就沒有社會關系在這裏邊,因此代表了真正的博士學位的水平,如果沒有這一關口,我國的博士生水平真的就是垃圾,我是一個博士生導師,我深有體會,我國的博士生水平,就目前而言與發達國家比,差距非常大,而易中天根本就不懂科學,同時,他作爲一個文化人更應該深諳中國的國病是什麽?因此,他不應該在這裏發表這種不切實際的言論。
 
現在,在網上對易中天叫好的可能部分是屬于哪些想混個文憑的學生,現在有一股風,哪個老師寬松,哪個老師能放學生過關,不管水平如何,只要能放過關,哪個就是好老師,這已經成爲目前大學的一種奇怪的現象,相當的普遍。真是浮躁的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浮躁的學生啊!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辦法來管理,我們的所有研究生中,不敢說100%,但基本上80%都是變成了睡懶覺的學生了,但卻依然拿得到學位,中國目前的學生就是這麽一種狀態,中國目前的國情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大多數研究生是來混文憑找飯碗的,他們根本就不像西方的研究生那樣真的是因爲科學興趣才來讀研究生的。
 
看來,應該讓易中天來當教育部長,不過他這個教育部長又變回到文革時期的交白卷的教育部長——張鐵生了。
 
雜志腐敗答辯委員就不腐敗了?老易敢這樣肯定嗎?  老易所提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不能令人信服,既然不能令人信服,還得按老規矩辦。
 
還有一個問題,晉職稱,又是論文,又是先進等榮譽,淨給領導及有關系得人創造條件.要論文就造成各種雜志漫天飛,收費獅子大開口......改成統一考試一項多好
研究生發表論文是爲學校爭光,學生成爲學校沽名釣譽的工具,在中學,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是老師晉升和獲得獎金以及學校提高名聲的依據,學生成了犧牲品,學生爲老師和學校服務,這種教育是不是完全搞顛倒了?
 
易老師,很欽佩您的學識,你對當前的教育有深刻的分析,但對您就“發表論文”的看法有些異議:的確,當下這個社會,“版面費”論文充斥了不少垃圾文字的“學術文章”,研究生發表文章也不幸隨社會大流墜入其中。但是,您更應該清楚目前規模擴大到類似以前本科教育時,研究生的質量已出現很大的危機,我認爲,就算其發表文章是走過場(原因不在于發表論文本人,而在于社會深層次因素),也對其本人在資料搜集、整理、寫作等方面起到一個“逼迫”的鍛煉作用,也利于其本人在畢業或者說學位論文上有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怎能一言概之?
 
這事當然荒謬。從中國現在生産出世界第4的巨量論文與幾乎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就可以看出了。
文革後中國的道德已經觸底。當時只怪四人幫。現在這一類的荒謬制度,卻依然大面積繼續深化中國文化的道德墮落。世界上其他國家當然知道中國經濟是巨人了。但是就是看不起這個人品侏儒。關鍵是:人大和政協會議時要有人敢于提案,要求教育部回答。或者,教育部應當組織討論,聽證會。不能根本不理睬。
 
我是學醫的,博士畢業,學位沒拿到,學校說只要發表SCI學校就給你,就是買賣!3年學習更多是爲了編一篇論文,手術基本不讓你做。正經事沒心思去研究。其實導師就沒有SCI,課題自己選從不管不問。博士經費就一萬,少了自己補,我曾經自己花了3萬多,結果出不來,編的不好文章還是給斃了(老外真他媽嚴謹,服!)。其實學校這麽做也是逼著學生給學校貼金,是逼良爲娼的行爲,學生不會感謝這樣的學校!畢業授學位那天挺悲哀,,學位沒拿到,其他的也沒學到什麽。國內文章發表幾篇,基本靠編,然後花錢。易老師是說了實話,可惜他沒有行政權利。
 
那是因爲學生的論文導師要挂第一作者,導師每年的評定,升遷,加薪都指望與此。我剛畢業一年,絕對前20名校,如果你的論文發的等次高,導師給出“稿費“(因爲等次高的,你的好就可以不要版面費,但相應的也沒有稿費),相當于獎勵;如果等次低,自己想辦法發,自己出版費,但至少導師可以挂名~~~~~
 
易中天前些日子因炮打李輝、余秋雨而在網民心目中有些下降,現在來個迂回戰術,從研究生最關心的論文發表問題發難,算是找到了自我“救市”、爲自己撈回面子的機會。不但投年輕人所好,而且留下了“反對腐敗”、“敢講真話”、“代民立言”的種種美名。
請問:對于一個全面腐敗的教育機抅甚至社會,你的單憑“學位論文答辯”的方法,又能逃避腐敗的圍追麽?教授、導師中的學術腐敗難道就比教育官員的腐敗少麽?你本人經曆的腐敗問題難道就不願自照鏡子麽?打幾個噴嚏,罵幾句官方,清談一通,這很容易做到,但是真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又挑一個無厘頭開口大罵,不會有人對號入座,不罵白不罵,老易又賺了,美其名勇士 魯迅。
 
   在當今的中國,每個細胞都有負面,國外也有,培養碩士 博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也在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之中,老易對待一些社會問題,一刀切,這樣不好,從老易自身的發展來看,這社會是向上的 公平的。不是嗎,老易有才,上電視臺。
    老易是反封建的,一些古籍,應該讓高學曆的人去研讀,評判借鑒,而許多精髓是不可言表的。象練武功的人一樣,學了皮毛的都成了流氓,老易把古典 古籍白話了 賤買了,這樣好不好?小混會不會愚忠,把請客送禮 賄賂當成是仁 義 禮 智 信,把坑蒙拐騙當成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看這社會要現實,當從老易做起。
 
愚吉:
    這年頭,不但不需發表論文就可以畢業、就可以拿到學位最好,而且,連學位論文答辯都取消了最好,連考試、上課都取消了最好!誰不是爲了那張文憑而去的啊,老易當年不也是這樣過來的麽?
   我不能不想起“文革”後期反對學校考試的“黃帥”,高考時故意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易中天再舉“反潮流”大旗,又一次賺足了眼球!
   當然他自己也深知:如此咄咄逼人地(老易一向的文風)質問某些機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再爲自己炒作罷了。
象老易這樣的導師,有時間 有那份平靜 理性的心教學嗎?他指導下的學生能搞出能在刊物發表的論文嗎?
 
我們醫院進高級職稱者臨床科室的大大少于職能科室的。這些長期脫離臨床者有的是功夫編纂假論文,然後花錢買版面發表,在申報表中把自己的工作崗位填寫成臨床科室。職稱評委會根本不了解各醫院的具體情況,閉著眼瞎評。托門子、走關系的也不再少數。職稱評定應徹底改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fe89.html?tj=1
 
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劉曉慶等入選10大最差作家  2009-10-15北京新浪網
 
  本報訊 (記者 馮偉寧)日前,一份網友評選的『新中國60年10位最差作家』結果在網路上公布,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家悉數入圍。儘管榜單發布後,引來網友熱議,但記者調查發現,這個榜單出自一人之手,制榜者更把自己也選了進去。
  自己選自己
  榜單上,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者全部入圍。『超男作家』易中天、『詐捐作家』余秋雨、『演員作家』劉曉慶、『醜陋作家』張一一、『濫情y@家』木子美、『抄襲作家』郭敬明、『乞討作家』洪峰、『冒險作家』周藝文、『包養作家』黃輝、『裸奔作家』李索倫這10人成為網友票選出的最後人選。
  記者昨日調查了解到,這個所謂的『10年最差作家』榜並非是網友們在網路上發起的,而是作家張一一自己『一手炮制』的。他還把自己列為『醜陋作家』入選。在前不久,張一一就曾發起評選了『新中國60年10本最差圖書』,也把自己的兩本書:勵志作品《一夜成名》和長篇小說《努力》一起選了進去。
  除了把自己選進了『10位最差作家』,另外入選的『裸奔作家』李索倫也所謂的『裸奔』事件也是他一手策劃的。
  都稱太無聊
  這個『最差作家』榜出爐後,還是在網上掀起了一些風波。部分網友認為,把『最差作家』的名號頒發給張一一、木子美、李索倫等人名副其實,而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只不過外界的看法不一,還算不上是『最差作家』。
  『這樣的新聞太過無聊,我們不會做任何回應』,記者就此事詢問郭敬明方面,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如果說郭敬明是最差作家,又怎麼會一本書就能取得上百萬的銷量?製作這樣的榜單只不過是在嘩眾取寵,吸引大眾的注意而已,是個笑話而已。與郭敬明一樣,余秋雨方面也對此事拒絕做出回應。
  易中天雖然沒對『最差作家』的名號做出回應,不過他近日還是通過自己的博客否認了一則假新聞,那就是傳言他將代言某款三國題材網遊。10月16日,也就是本周五,易中天還將來渝,以《中國的智慧》為題開講。還有書評人表示,在這十個人裡面,只有余秋雨、郭敬明和洪峰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作家,像易中天寫的很多作品也並非是純文學作品,其他人只是與寫作沾邊而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1015/2253362.html
 
 
另參本館:
 

台長: 阿楨
人氣(2,642) | 回應(6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民族性》
此分類上一篇:《社會性動物》

顯示全部61則回應

圖博館
南北之間為什麼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北人征服南人?其間的因素是很多的。
  一。北方文化發達時間居多,主要在唐以前,是開發地區,南方除四川地區(四川開發得比蘇浙閩廣早)以外,基本上還沒有太開發,南宋以後,南方經濟顯著超過北方(見陳正祥《中國城市》和楊東平《城市季風--上海與北京》),遠到盛唐結束,安史之亂時期,唐王朝已經仰仗江淮和四川的經濟實力平定叛亂,說明南方經濟已經上去,但文化還差一些,科舉中選人物主要還是齊魯、河洛、關陝,朝中官僚集團也主要由上述人物所組成,政治上北方對南方居高臨下;
  二。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地,在冷兵器時代,北方長於大規模軍事調動和作戰,百姓軍事訓練素養比南方強,五胡入華之後,更長於騎射,這都是北兵優於南兵之處;
  三。北方地形適於大規模調動軍隊和後勤支持,比較容易統一計劃準備向南方發動進攻。歷史上,征服南方戰爭中的北方政權多是從南北分界線處全線挑起戰火,在佔領四川以後,順流攻擊南方,高屋建瓴地摧毀了南方的防線。倘若北方從一點、一段突破者,罕有取得全面勝利的,如金人南伐,蒙古早期進攻四川和荊襄,都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也中老蔣之計,而被遲滯不前;
  四。北方自南北朝以後,由於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再經游牧民族的融合,居民脾性比較能堅韌耐苦,而南方自從衣冠南渡禮儀化以後,居民不善於吃苦耐勞。北方人到南方是從過壞日子到過好日子,適應性強,南方人到北方是從過好日子到過壞日子,適應性當然不強,這也影響了將官和士兵的士氣。所以東晉桓溫要北伐,朝中主戰派官員吆喝之,蔡謨在一邊潑冷水,王羲之也不贊成,有個姓劉的官說得更明白,說北方殘破,生活條件很差,官員和老百姓都不想去。官員不想去,基層政權建立不起來,北方縱然被打下,也是不持久的。果然,溫和劉裕北伐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以後,都碰到了將士和士兵思鄉的問題。歷史上,東晉南朝、南宋的北伐都發生在北方戰亂凋敝以後,結果迫使宋軍不能就地補充後勤,只能等待從宋境來的糧草。而朱洪武北伐時,是元朝整個兒腐朽的時候,非分南北也,明軍北伐取得成功大約有上述思想情緒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相對要小一些。
2017-03-25 22:39:57
圖博館
史海回眸:南北地域差別造成的科場冤案2008.12.05檢察日報

  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地方,尤其是南北的經濟文化差異很大。
  著名學者陳正祥在他的名著《中國文化地理》一書中,曾經專文介紹了中國文化南北消長的大勢。他認為北宋統一王朝的毀滅是中國文化中心南遷的真正分野,從此,“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一語乃為南方人士所津津樂道。
  在南北消長過程中,南北人士因為地域偏見,難免互不服氣,比如北宋真宗朝的寇準,算是一代名相,但這位北人卻堅決抵制南人進入權力中樞,出身江西的大詞人晏殊應中進士,他極力反對,另一位南人當中狀元,他又全力攻擊,說“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南人不可當政,他上奏宋神宗曰:“閩人狹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之士,充塞朝廷,風俗何以更得淳厚?”北人對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升期的南人不滿,反過來,南人在南北消長中佔據上風後,也漸漸滋長了一種優越感。歐陽修和沈括均為南人而久居北方,都曾經公開鄙夷北方飲食。
  以上與地域差別有關的一些故事,現在可以當做趣話讀。可是也有一些故事,不但一點兒也不有趣,相反還相當血腥。最有名的當推洪武年間,朱元璋一手造成的一場因地域差別而導致的科場冤案。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70歲,也就是離他去世前一年,明王朝的科舉考試仍然遵循著既定的軌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激蕩的風雷來得太過迅疾。原來,由於南方和北方文化水平不一,在科舉考試中南人往往比北人具有優勢,錄取者更多,這一年也不例外。參加科考的北人不滿,攻擊主考官偏袒南人,朱元璋命人徹查,結果證明並無徇私舞弊行為。這時又有人造謠,說奉命複查的人故意把北人中不好的捲子給皇帝看,朱元璋大怒,立即將復查的多個官員賜死,原主考官也被發配,同時他親自考試,重新選拔了61人,均為北方人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
  現在看這個欽定之案,實在是冤濫之極,指責其中有徇私舞弊情事,純屬捕風捉影。其故安在?前代有人論述此案,認為朱元璋主要是為了收買北方士人之心。這是一種非常牽強的說法,難道對朱元璋來說,南方士人就不用收買了嗎?
  地域差別是一個客觀事實,有差別才會豐富多彩。如果秉以有容乃大的心態,地域差別就只會產生趣話,而不會滋長絲毫乖戾的氣息。(黃波)
2017-03-25 22:40:38
圖博館
中國北方與南方-維基百科

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約略性的區域。中國地理以秦嶺-淮河線為界,也常以淮河或長江爲界,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
  南方的地域範圍大致包括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地區。北方的地域範圍大致包括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秦嶺-淮河線是江河冬季結冰分界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通過秦嶺和淮河,此線以南屬亞熱帶,以北屬溫帶。其中,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歷史上都長期很大程度地阻礙人口、文化、貿易、軍事的往來,特別是中國這種在地理上與文化上非常豐富的國家,雖然造成交流上的困難與衝突,不過也正因為這種現象,江南和長江以北形成了顯著的經濟、文化、習俗、語言的區別,創造了華人所獨步世界民族的多樣性。今日狹義的南方文化絕大部分僅存在與長江以南的幾個省份,各民系加起來總人口約三到五億,保留了很多以前中古時期的民俗殘存,引起了現代文史工作者、學者的研究與保護、傳承意識。
  目錄
1 南北方人
2 範圍
3 歷史
3.1 南方演化
3.2 北方演化
4 語言
5 今天的南北方
  南北方人
對於「南方人」或「北方人」等定義上,比地理上的「南方」與「北方」概念更加複雜。往往根據其體質特徵、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差異加以區別,南北各一方都具有地方優越感。
  中國人通常認為的「南方人」,以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湖南、江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北人等等為參考代表。南方各地有各種互不相通的語言(不能與北方話相通)及文化、習俗。在認同上,幾乎大多在南方地區生長的人都認同自己屬於南方人,尤其廣東、福建、蘇南、浙江、湖南等。
  中國人通常認為的「北方人」,是以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山西、北京為參考代表,及其周邊省份、東北等地的通用官話的漢、滿、蒙、回四族,有時亦包括一同生活的其它的已漢化民族,如朝鮮族等。中國北方民俗及曲藝常於全國各大媒體上出現,如中央臺的春晚中小品、相聲。
2017-03-25 22:41:23
圖博館
範圍
中國南北方通常以秦嶺與淮河為界(河南南陽附近的地區是一塊模糊的區域,該處位於秦嶺未至而淮河不至達的間隙中)。依前述,劃分華北、華南的界線並不依循省界。它切過陝西、河南、安徽與江蘇,並造出如漢中(陝西)、信陽(河南)等區域。省界的劃分是經過深思的結果。蒙古人所建的元朝與漢人所建的明朝建立許多諸如此類的分界線來企圖打破地方上的分離主義。然而人們還是習慣的把陝西和河南看作北方省份,安徽和江蘇看作南方省份。
  歷史
中國南北劃分概念的形成起源於不同的文化、語言、習俗、人群體質特徵、氣候、地理等多種因素,歷史上眾多時期的政治分隔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方交通便利,風俗文化比較統一,氣候寒冷而不適於稻米栽種(雖說今天已由現代科技克服)。南方則由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脈所組成,溫暖而多雨,為稻作文化區。
  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南北政權對峙的狀態,這些南北分隔的時期包括:
三國(220年-280年):北方的曹魏和南方的東吳、蜀漢同盟,三國在208年赤壁之戰後已形成政權。
五胡十六國(317年-420年)與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方的十六國(除成漢外)、北朝和南方的東晉、南朝、成漢。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北方的五代、北漢和南方的十國(除北漢外)
南方的宋朝(960年-1279年)與北方的遼朝 (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朝(1115-1234年)、蒙古帝國(1206-1271年)
歷史上的中國統一:
戰國末期秦始皇消滅六國(西向東)。
劉邦還有西楚項羽及其他南方義軍推翻秦朝(東向西),漢高祖劉邦其後滅西楚項羽(西向東),建立漢朝。
西晉消滅東吳統一中國(北向南)。
隋朝滅南朝陳,結束南北朝中國南北方長達兩百七十年的分立狀態(北向南)。
北宋取代後周,從北方開始逐步消滅了盤踞在南方的諸多政權(最後才滅在北方的北漢),結束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北向南)。
明朝初期,明太祖結束蒙古人的中原統治後,再消滅元朝末期中國各地的分裂割據勢力(南向北)。
國民革命軍北伐後,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中國大陸(南向北),未完成統一。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軍隊擊退中華民國國軍,控制中國大陸,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北向南),未完成統一。
2017-03-25 22:42:22
圖博館
南方演化
南方人的祖先可以被認為是早先居住在江南的漢人和百越族人,居住在嶺南地區的南越族人,以及一部分衣冠南渡的中原漢人、在其他南方百越族地區再陸續融入了一些傣族人與南島語系族人的基因。從人類學對東亞各國民眾的單倍群的研究發現:如O2a,是泰國、壯族、傣族、越南等民族最常見的類型,在今天的泰國人中大致有65%的為這種類型,在中國,廣府人、潮州人有一定比例,大致在15-20%,特別以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最南方地區,與壯族、傣族、越南、馬來西亞等民族基因最接近而北方漢族和中部漢族,一般比較少見。
  南北方人有顯而易見的天然差異,例如湖南人和東北人、廣東人和山東人和北京人,都各有不同的典型特徵,在過去外貌和體格上就足以分辨,而這些特徵大體上可以將中國人劃分為南方人和北方人兩類。(然而,中國大量的內部移民和通婚已經逐漸模糊了這樣的差異,特別是在移民聚集的大城市中,有的人已經說不清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單純以外貌體制當今已無法區分南方人北方人。中國的語言、飲食、與大眾娛樂方式也同樣帶有顯著的不同。南方與北方的各個朝代都對南北兩方顯出高度兩極化的看法。如南方人為野蠻人、北方人為韃虜、不認同對方的生活習慣。蒙古人所創建的元朝也將漢族分割為漢人和南人(北方金人統治下較早投降的遼金漢人為漢人,南方南宋漢人因抵抗到最後被列為南人)兩個族群。北方人(漢人)的地位較南方人(南人)為高,其實兩者分別為元朝所屬次低與最低的階級。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存在著差異,無論南方或者北方,今天南北漢族的主體70%以上,就是5000年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O3)居民的後代(占南北漢族的74%)。而良渚文化、吳城文化、大溪文化古代居民在漢族中也有比較大遺產,大致占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為20%,尤其在南部漢族中,這三個文化對北部的漢族影響比較小。今天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農業民族(絕對主體)和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還有長江流域古代農業居民的後裔。從父系基因來說南北漢人基本上不存在差距,可以說是父系完全同源。南北漢人的基因同一性甚至大大高出許多單一民族地域狹小的歐洲國家各自的主體民族,也大大高於單一民族的日韓等國的各自主體民族。這對一個地緣廣大國家的主體民族來說較為稀少。
2017-03-25 22:44:00
圖博館
北方演化
據歷史記載,北方的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誕生地,然而隨著歷史的演變,此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以西晉時期的永嘉之禍影響最大,此事件導致北方大家族遷移到南方江東一帶,這些家族中最大的為王,謝,袁,蕭等家族,史稱衣冠南渡,此次遷移給中國的將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人帶到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後,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一帶遷到了江東,江東因為其影響,漸漸的而成為了江南(原本的江南指的是江東以及湖廣),而長江由此被稱為華夏族的第二條母親河,南北方的定義也由之後的南北朝改變,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
  不僅僅是,中國文化,歷史以及經濟方面的變化,人口因為大量的南遷,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西晉在統一吳,蜀之後,對全國做了人口調查,當時人口數約為1千6百萬,而56年之後的東晉人口卻達到1千8百萬,由此可見人口大量南遷。而北方大量的五胡也因為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而同化於北方人之中,這就是為什麼五胡都在北方消失,而原來生活在西北的羌族,現在只有一小部分生活在四川的原因。
  語言
時至今日,中國南方與中國北方更多的是中國人之間自我辨別和認知的一種方式,明朝後中國政權的長期大一統,使南北雙方在文化上的對已被中國民族主義及對省、縣、鄉的地域性總稱所取代,南北之間的生活習俗差異也隨著國內經濟文化交流的迅速增加和大量的通婚融合而得以大大縮小。然而,南北雙方在文化意識與自我認同上的差異有其歷史淵源,與南北法蘭西人,南北義大利人,南北德意志人一樣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也有激化凸顯的可能。
  在鄧小平於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華南一開始發展得遠較華北迅速,致使若干中國學者擔心經濟上斷裂性的差距是否會導致南北政治緊張的局面。他們有些人的觀念基礎是:官僚性格的北方與商業性格的南方會產生衝突。如此局面未曾發生部分導因於上述的經濟差距終於在中國沿海與內陸產生隔閡,大局向不同於南北分裂的方向進行。另一方面則是南北兩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都沒有任何形式的明顯優勢存在。再加上,南北方內部尚各自有其它文化上的差異,其差異或貫穿南北樊籬。
2017-03-25 22:45:15
圖博館
作者: (美)克里斯蒂安,布朗,本傑明
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內容簡介
翻開本書,讀者將會追溯一段始於138億年前的歷史,這段歷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現為開端。大歷史包含了宇宙學、地球與生命科學、人文歷史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並將它們融合為一種單一的、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敘述,對宇宙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盡可能科學、全面的介紹。
書中總結出大歷史演進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某種全新事物的出現。他們將這些突破稱為「門檻」。從宇宙到地球,從最初的生命到人類,從農耕文明到現代革命,作者按照從「無」到「有」的順序,以八次突破為線索,勾勒出世間萬物的產生與發展。
最終,本書以大歷史的視角,對我們的近期未來和遙遠未來做出了預測。
  目錄
作者簡介
導論 什麽是大歷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第1章 前3道門檻:宇宙、恆星和新化學元素
1.1門檻1:大爆炸宇宙學與宇宙的起源
1.2門檻2:星系和恆星的起源
1.3門檻3:新化學元素的創造
第2章 第4道門檻:太陽、太陽系與地球的出現
2.1門檻4:太陽和太陽系的出現
2.2早期地球簡史
2.3塑造地球的表面
第3章第5道門檻:生命的出現
3.1生命如何通過自然選擇發生變化
3.2第5道門檻:地球上生命的出現
3.3地球上的生命簡史
最初四個階段(38億年前到6億年前)
後四個階段(大約6億年前到800萬年前)
第4章 第6道門檻:人亞科原人、人類與舊石器時代
4.1人亞科原人的進化:從800萬年前到20萬年前
4.2第6道門檻:智人的出現
4.3舊石器時代:20萬年前到1萬年前
第5章 第7道門檻:農業起源與農業時代早期
5.1門檻7:農業
5.2解釋農業革命
5.3農業時代早期
5.4共識性權力的出現
第6章 跨越一道小門檻;城市、國家與農耕文明的出現
6.1定義城市、國家和農耕文明
6.2資源和集體知識的積累
6.3烏魯克:第一個國家蘇美爾的第一座城市
6.4其他地區的城市和國家
第7章第一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歐亞大陸
7.1一種新型人類共同體
7.2農耕文明時代
7.3趨勢一:農耕文明及其行政機構的擴張、權力和效率
第一個擴張和收縮周期:約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
第二個擴張和收縮周期:約公元前500年到約公元500年
第三個擴張和收縮周期:約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
2017-04-30 12:05:15
圖博館
第8章 第二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非洲—歐亞大陸
8.1趨勢二:非洲—歐亞大陸農耕文明中重要交換網絡的建立
8.2趨勢三:不斷演進的社會和性別復雜性
社會和兩性關系的趨勢: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
社會和兩性關系的趨勢: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
社會和兩性關系的趨勢:大約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
8.3趨勢四:普遍緩慢的變化發展節奏
第9章第三部分:農耕文明時代的其他世界區
9.1美洲區的農耕文明
9.2太平洋和澳大拉西亞世界區
第10章即將跨越第8道門檻:邁向現代革命
10.1現代革命的途徑
10.2創新的速度為何增長:創新的驅動力
10.3公元1000年的世界
10.4後古典時期的馬爾薩斯循環:公元1350年之前
14世紀的危機
10.5現代早期的馬爾薩斯循環:公元1350年到1700年
10.6公元1700年的世界
第11章 跨越第8道門檻:通向現代性的突破
11.1門檻8:現代世界/人類世
11.2英國的社會、農業和工業革命
11.3工業革命的傳播
11.4政治革命:現代國家的興起
11.5兩個世界的出現——發達世界和發展中世界
11.6工業革命的其他影響
第12章人類世:全球化、發展與可持續性
12.2第一部分:政治和軍事變化
帝國主義和軍事競爭:公元1900年到1950年
新的整合、新的發展以及新的沖突形式:1950年到2010年
12.3第二部分:發展——更多人口、更多消費
食物 健康與壽命 消費 運輸和通訊 戰爭與破壞性技術
能源 讓創新變得系統化:科學與研究
12.4第三部分:發展和工業化對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影響
農民的衰落
資本主義的發展
人口的變化
人權和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
12.5第四部分:人類世與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發展是可持續的嗎?
第13章更多門檻?未來的歷史
13.1第一種未來:近期的未來
13.2第二種未來:接下來幾千年
13.3第三種未來:遙遠的未來
13.4結論——故事的結尾:宇宙中的人類
2017-04-30 12:06:03
圖博館
易中天中華史:浙江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
為什麼文明的標誌是國家?為什麼世界各國的體制五花八門?從部落到國家,是歷史的岔路口。世界各民族開始分道揚鑣,朝著認准的方嚮往前走。
  短評
在全球視角下看問題,很多觀點和想法邏輯清晰,富有啟發性,可惜有點淺嚐輒止了。
  書評• • • • • • ( 全部22條 )
人類為啥要建立國家? 2013-10-24 魏小河
  為什麼只有建立了國家,才算進入文明時代?國家對人究竟有什麼意義?人真的必鬚髮明國家並生活於其中嗎?
  如果你思考過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樣的大問題,也許就會很自然的想到國家的起源和意義。但是,如果你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這些問題便往往只能在腦中盤旋二日,草草了之。你擺擺手,重又思索柴米油鹽和活計營生了。
  而關於國家問題的思索,正是這一系列著作中的第二本《易中天中華史-國家》所要面對的。易中天在第一本《易中天中華史-祖宗》裡已經敘述了“夏娃造反“、”女媧登壇“創造氏族社會和生殖崇拜;“伏羲設局”,把氏族從母系變成父系;“炎帝東征”,把氏族變成部落,生殖崇拜變為圖騰崇拜;接著三皇五帝,把部落變為部落聯盟。照他的講法,社會組織,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落國家,國家。
  易中天首先找到了一個鑰匙:城市。城市是文明的標誌,是國家的象徵。城市給居民帶來了安全和自由。但為什麼城市出現後,部落就變成國家了呢?
  因為城市產生了一種新的聚落關係,市民之間交往、交流和交易,血緣關係必然被打破。而且還誕生了新的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公共關係”以及與此相關的“公共事務”。要處理這些公共事務和關係,氏族部落時代的習俗是不管用的,必須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則”,還要有按照公共規則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這就是國家。
  雖然世界各文明都產生了國家,但國家的形態各異。東方基本選擇了君主制,而希臘和羅馬則有很多種,比如貴族政治、寡頭政治,簡單說,希臘選擇了民主,羅馬選擇了共和。雖然現在民主是全世界的大勢所趨,但在古希臘時代,雅典的民主制只是獨一個,它的產生有和機緣?
  這和地理關係有很大關係,希臘文明不同於兩河和印度或中國,它是愛琴海文明。他們航海、殖民和經商,而航海讓人體會到自由,殖民讓人懂得了獨立,經商讓人學會了平等。而自由、獨立、平等的結果,勢必是民主、共和、憲政。易中天問了一個問題,這是普世價值嗎?他給了肯定的回答。
2017-04-30 12:07:43
圖博館
而為什麼希臘的民主制度到幾千年後才重新席捲全球,為什麼各地的文明進入國家之後就分道揚鑣了呢?在史前,從氏族到部落再到國家,大家都一樣啊。
  易中天的回答是,在進入國家之前,任何文明都有巫術和圖騰,但巫術在印度變成了宗教,在希臘變成了科學;圖騰在埃及變成了神,在羅馬變成了法。原始文化從此脫胎換骨。
  任何一種國家體制和國家道路,都不過是世界各族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安全、自由和身份認同所做的不同選擇和探索。這就是國家的邏輯和秘密。
  中國呢?中國為什麼如此不同?原因在於在中華,巫術沒有變成科學,也沒有變成宗教,而是變成了倫理和藝術,即禮樂。圖騰沒有變成神,也沒有變成法,而變成了祖宗。別的民族的身份認同靠神,靠信仰,而我們是“認祖歸宗”,家國體制綿延三千七百年。
  易中天不羅列史料和素材,甚至是以一種口語化的敘述方式在講華夏文明的歷史,雖然有失嚴謹,一個龐大的計劃,三十六卷,從頭講起,不論如何,是個巨大的工程。如果你願意帶著問題而不著迷於歷史細節,重視規律和趨勢過一遍中華歷史,跟著易中天來一趟這樣的旅程,是個不錯的選擇。他不承諾精緻和飽滿,甚至有些粗糙,但他帶來的是框架和邏輯的思考。

不那麼矯情也可以2013-07-13

歷史書籍的作者可以表達觀點,但得注意兩點:一,不要牽強利用史實宣傳意識形態;二,不要用可疑的尚存爭議的史料當確鑿證據。姑且不論民主是不是一帖包醫百病的膏藥,也不討論民主是不是需要其他條件才能發揮作用。單論國家的產生,即便承認民主是歷史的偶然,也還是過於以偏概全。更何況古希臘民主的許多證據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出來的,現在已經有人提出那個冷戰時代極具意識形態的考古工作中出現了許多可疑的證據。古希臘的民主,和傑佛遜的人皆平等一樣,極度片面,非常小眾。我所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提到當代民主,為什麼都說美國,而不說法國呢?如果要說,誰最像羅馬共和國,我覺得美國當之無愧,但若問誰最民主,恐怕輪不到“大撒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522666/
2017-04-30 12:08:45
圖博館
苗柔柔:希臘的獨立人格、自由意志?不過就十分之一人口罷了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2017-07-09 觀察者網

最近,筆者的朋友圈裡頻繁轉發某位著名學者的一篇奇文,題目是《獨立人格、自由意志是何其重要!》
文中主要稱頌了古希臘人的社會和精神,主導思想是:“這就是海的兒子希臘人。航海讓他們體會到自由,殖民讓他們懂得了獨立。那麼,經商的意義又是什麼?學會平等。”
  看完全篇,作為稍微研究過古希臘歷史的人,筆者忍不住就某些論點探討一下:
1. 文中說:“民主政治,還是寡頭政治,或者貴族政治,都各自為政、自行其是。沒有人能夠凌駕於這些城邦之上,哪怕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希臘,是沒有'週天子'的。”
古希臘為什麼沒有“週天子”?因為希臘破碎的地形和古代有限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造就一個大一統的格局。
看看希臘地形圖就知道,這是一個與中國幾乎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面積不大,山脈縱橫,占到幾乎三分之二的面積;而地形破碎,把有限的平地分割成一個個相互難以溝通的小區域。
筆者曾訪到訪過希臘,雅典、邁錫尼、德爾斐、奧林匹亞等等,主要的文化遺跡都去了。每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基本都是這座山到那座山,再轉入一座山,路程需要三四個小時。這還是坐著旅遊大巴車沿公路走,很難想像在古希臘人們依靠雙腳需要多少時間。
分散的小平地無論是面積還是出產,都只能作為實力有限的城邦文明的基礎,艱難的路程又增大了攻擊的難度,所以希臘在古代一直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不像中國那樣早早建立起了政令統一的商周秦漢朝代,因為在本土從未能誕生一個實力強到足以征服其它一切城邦的超級強權。而各邦獨自為戰的境況也使得古希臘內部征戰不斷,耗盡力氣,最後被一個外來的強大敵手征服。
所以,沒有“週天子”,是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的共同結果,不是什麼“沒有人能夠凌駕於這些城邦之上”,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實際上,雖然古希臘未能誕生一個一統天下的政權,但各個城邦之間的霸主之爭從未斷絕,尤其以雅典、斯巴達的先後上位為最。公元前五世紀,雅典操控提洛同盟,對入盟各邦勒索盟金,殘酷鎮壓退出者,盟金份額和使用完全由雅典決定,各盟邦在軍事、外交以及政治經濟制度方面都得聽從雅典的旨意,凌駕於各邦之上的“雅典帝國”已經成形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斯巴達擊敗雅典,權傾一時;公元前371-370年,底比斯又擊敗斯巴達,執掌霸權。
2017-07-11 11:52:37
圖博館
歷史證明,古希臘儘管從未出現過“週天子”,但是強權之爭也從沒停止過,城邦之間就算不是為了凌駕於他人之上,也是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和資源。“自由、平等、自行其是”的理想國祇能存在於某些人的幻想中。
  2. 文中稱“航海讓他們體會到自由”,“經商的意義又是什麼?學會平等。”
為什麼要航海,因為希臘本土糧食不夠多,北邊陸地同樣沒有多餘的糧食,只有航海向南,到盛產糧食的埃及去貿易,不然就餓死了。
希臘的山基本是石質山脈,土壤不多,很難生長種類繁多的植被,要么是灌木,要么是人工種植的橄欖樹和橘子樹,基本沒有盛產糧食蔬菜的大片平原;儘管地靠地中海,但春夏植物生長期炎熱乾燥,缺水嚴重,所以希臘一直糧食不能自給。“據統計,公元前5世紀最好的年份糧食總產量不過45萬麥鬥,而當時雅典總人口約為33萬人,年需糧食約為198萬麥鬥,糧食產量不及需求量的1/ 4,3/4的糧食需要從海外進口。”(顧鑾齋:《論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形成》),所以注定它必須從外部得到幫助來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
和中國古代的自給自足、海外貿易僅僅是錦上添花完全不同,生活所迫是希臘航海和貿易發達的最基本動力,如果沒有海外貿易,希臘就會死亡。而且平靜的地中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於它的埃及一直是希臘的文明啟發者和糧食等物產的供給者,古希臘從埃及、黑海等地大量進口糧食;而小亞細亞則是另一個文明引導者和重要貿易夥伴,實際上希臘學者也認為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其實反映了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和特洛伊爭奪黑海貿易權的衝突。
在航海活動中,貿易僅僅是一部分。古希臘的農產並不發達,除了有限的葡萄酒、橄欖油和畜牧產品,其實它沒有足夠的交換品用於獲得糧食。如果某個個人或種群沒有足夠的力量來交換取得它急需的利益怎麼辦?答案沒有別的:搶劫,或搶劫而導致的戰爭。
古希臘城邦供給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就是一直傳承到十八世紀、並為歐美文明國家奉為英雄的行為:海盜劫掠。
從航海和貿易衍生出來的熱門行業就是海盜,破產或犯罪的人最熱衷於做這種無本買賣,它所帶來的高額利潤又抹去了商業民族心頭的那一點點道德罪惡感,在古希臘的觀念裡,海盜也是一門很受人尊敬的行業。從這點上來說,號稱文明的古希臘和被歐洲視為野蠻的蒙古其實是一丘之貉。
2017-07-11 11:54:25
圖博館
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記述,“在早期時代,不論是居住在沿海還是島嶼上的人們,不論他們是希臘人還是非希臘人,由於海上交往更加普遍,他們都在最強有力的人物的領導下熱衷於從事海上劫掠。他們做海盜的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慾望,…… 實際上,他們是以此來謀得大部分的生活資料的。那時候,這種行為完全不被認為是可恥的,反而是值得誇耀的。
《荷馬史詩》中大英雄阿喀琉斯曾說:“航海途中,我攻陷了12座都城,到達陸地後,我又劫掠了大約1座城市。我掠奪了大量的戰利品,全都運回來交給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門農。”
另一位大英雄奧德修斯也不甘人後,得意洋洋地誇耀:“離開特洛伊之後,海風把我推到了基科涅斯人的伊斯馬羅斯城堡,我搗毀了它,並殺了眾多的市民,得到他們的妻子和數不清的財富。”
而涅斯托爾在招待外出尋父的忒勒馬科時問他:“你們是為了生意出航還是任意遠遊像海盜那樣? ”問得順理成章,回答得亦心平氣和。
  所以這位學者先生認為“航海讓他們體會到自由”倒是完全沒有錯,因為大海沒有國界,沒有法律,也沒有執法者。拳頭大刀刃快的擁有幾乎無限的自由,在廣袤的海面上縱橫追逐,所有的弱者都是他們的獵物,在悲呼和血腥裡他們可以享受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威。
所謂的“平等是商業活動的前提”,首要條件是買賣雙方的實力平等,他們的商業活動才能平等,除非有第三方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希臘需要維持和埃及的長期貿易關係,這時候雙方的商業行為才能平等。伊斯馬羅斯城堡肯定很希望和奧德修斯達成平等的貿易關係,可惜後者覺得換一種方式對他更有利,而且前者的反對無效。
  3. 文中稱“殖民讓他們懂得了獨立”
研究一下各色文件,古希臘殖民者的動機無非是:
1) 城邦內部政治鬥爭激烈,鬥爭中失敗的集團在本城邦難以立足便紛紛外遷。像南意大利的列基烏姆邦便是由卡爾西斯的政治流亡者所建。
2) 當時工商業比較發達。工商業奴隸主十分活躍,他們為了尋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隸的來源而另闢新路,到外地建立商業據點。他們的商業據點逐漸形成城邦。
3) 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在貧富分化過程中人債失地的農民,為了謀生,只得紛紛外流。
4) “過剩人口對生產力的壓力”。在狹小的城邦範圍內,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滿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強迫移民”。如公元前七世紀後期,提洛島大旱,七年無雨,居民被迫抽籤從兩兄弟中選出一人,到利亞的庫列涅去殖民。
2017-07-11 11:56:12
圖博館
除了第二項,工商業者要賺錢,其它三項都是出於政治或經濟原因迫不得已外出。
  殖民的定義就是一個大國通過向海外大批移民,通過政治軍事等手段獲得不發達地區的佔有權。殖民國的移民在殖民地大多比當地居民享有更優越優越的權力。殖民者到達目的地後,立即趕走或奴役土著居民,分配土地,推行奴隸制生產方式,建立起新的城邦。原殖民地本來有自己的文化、經濟和政體,被殖民者侵占之後,被迫割讓自己的利益,成就殖民者的“獨立”。
就像希臘人的祖先之一多利安人,他們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入侵希臘後,毀滅了本土的邁錫尼文明,用暴力佔有土地,一部分居民被趕走,另一部分連同土地一起成為移民征服者的財產。希臘本土的城邦建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殖民與被殖民的過程,征服者的後代們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而已。而深受希臘文明影響的歐洲、繼而是美洲則把這一傳統發揚光大。
“殖民讓他們懂得了獨立”,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是把自己定位在殖民者的角色上的,被殖民者的苦難不在他的理解範圍之內。
  4.文中說“獨立自由,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經濟獨立的結果,是人格的獨立;人格獨立的結果,則是意志的自由。”
古希臘的體制是奴隸制的城邦文明,奴隸才是人口的大部分。其來源分為兩種:
劫掠來的奴隸:包括把殖民地人口變為奴隸、戰俘、拐騙人口等。
債務奴隸:貴族們通過土地兼併和高利貸迫使貧苦的農民、手工業者破產,成為奴隸,以人生自由和勞動償還債務。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充分揭露當時貴族統治的黑暗,他在《雅典政制》中指出:“貧民本身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事實上都成為富人的奴隸,他們被稱為保護民和六一漢(因為他們為富人耕田,按此比率納租,而全國土地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如果他們交不起地租,那麼他們自身和他們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債務人的人身為擔保,這樣的習慣一直流行到梭倫的時候才改變。”
梭倫改革取消了本土的債務奴隸,但反而導致劫掠外邦奴隸的擴大化。以最發達的雅典為例,總人口40萬人中,奴隸20萬,公民16.8萬,外邦僑民3.2萬。以那時人均壽命28歲計算,真正享有公民權的本邦成年男性,大約只有10%。
使用奴隸極為普遍,希臘人不認為奴隸有完全的人格,“奴隸是主人的財產”的觀念深入人心,不可動搖。幾乎所有文化名人,無論他是哲學家、藝術家、詩人或學者,全都使用奴隸。城邦雖然在公民內部實行民主,對奴隸仍是非常嚴酷的,而奴隸的反抗也日益激烈。
2017-07-11 11:57:27
圖博館
雅典和斯巴達的奴隸都發生過大規模的逃亡,公元前494—468年的阿哥斯奴隸起義,公元前412年雅典2萬名手工業奴隸大逃亡,而公元前464—453年的斯巴達希洛特人起義則是古希臘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起義。
不知這位學者先生在頌揚古希臘人的獨立精神時有沒有想到佔人口一半以上的奴隸們?不過,既然希臘的經濟學家色諾芬在其著作《經濟論》中是把奴隸放到財產中討論的,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奴隸是“一宗有生命的財產”,那麼可以理解學者先生不把他們列入“人格獨立”的範疇中,完全是得到了古希臘人的真傳。
  看到奇文開頭的一句:“我們應該學習的希臘人”,筆者忍不住想,如果有那麼一位英雄豪傑,大受學者先生的鼓舞,決定學習希臘人,付諸行動一把,先來半路打劫一下先生家庭的貨物,再來殖民一下先生全家,所有人口充作奴隸,大半財產歸自己所有,充分享受和發揮“獨立、自由、平等”的真諦,不知先生是否還會大唱讚歌?
  老實說,現在中國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作為歷史上曾經苦難深重的國家和階層的後代,反而無比積極地為當初的壓榨者塗抹上金燦燦的聖光。如果祖上就是做海盜、殖民者和剝削者的,倒不奇怪。但祖上是受害人的,子孫的這種行為實在很難讓人理解,難道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以為人家是道德高尚的貴族嗎?錯了,人家只是比較精通如何藏好殺過人的刀子,擦淨身上的血跡,收斂起猙獰的面容,用搶劫來的財富置辦鮮亮的衣服,培養良好的儀態,編寫光輝的歷史,然後一邊高呼“自由、人權”的口號,一邊鄙視地斜你一眼:“呸,野蠻人!”
  回應
 原來是易中天,中國歷史販賣完了,就賣希臘歷史,搞點自由獨立的招牌做賣點,做的一手好生意!!
 易中天,他的這篇文章沒有任何可以關聯到的理據,一個有正常思維和知識的人,都會看出他文章中亂七八槽的攀附,但沒能力寫出看得過去的反駁文章來。
 本文作者苗柔柔比我們普通人強的地方是能諸條質疑易中天文章的謬論並有理有據地反駁,令人心中信服:就該這樣駁斥!
 易中天已經墮落到不要臉的地步。他所謂“做學問”不是從歷史事實中推出結論,而是先按照西方的價值觀拿出結論,然後拼湊所謂事實。即提前編好筐,然後往裡面裝東西。
2017-07-11 11:58:15
圖博館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曹錦清:從批判國民性到建設公序良俗2018-01-12

1890年,英裔美國傳教士阿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國人的性格》在上海的英文報紙《華北每日新聞》上發表,轟動一時。他把中國人的性格歸納出20多種特徵,其中大部分是自私自利、缺乏公心、不講誠信、愛面子這樣的負面特質。魯迅對此書非常推崇,書中歸納的很多特徵被集中到“阿Q”這個文學人物身上。
  從魯迅到今日網絡時代的網民,中國人的素質、中國的國民性,作為一個老話題被反复討論。但其發問方式,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甲午戰爭後,清朝很快進入激進的政體改革階段,而嚴復在當時認為,政體之下有人民,中國的失敗, 不完全是物質、技術的落後, 更主要在於全民族精神的頹敗。西方所以富強, 是由於人民德智體三者皆優; 中國所以貧弱, 是因為中國“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三者皆劣”。如果人民的德智體發展起來,能自主、自立、自治,民主政治就可以運行。
  這樣的討論一直延續到“五四”時期,當時的知識分子看到辛亥革命後的國民政府雖按共和原則在運行,但中國依然貧弱的現實,意識到光講政府如何沒有用,“有什麼樣的人民即有什麼樣的政府”,不良國民性是中國進步的主要障礙,如果國民性不改變,國家的發展沒有希望。要從觀念入手,發動一場文化運動來改造國民性。
  整個近代,國家的基本事實是晚清“五戰五敗”,辛亥革命後長期處於軍閥混戰,整個時代的問題是“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知識分子往往以中國積貧積弱這個“果”來推測“因”,得出的是武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再到國民性不如人這樣的結論。
  到了改革開放甫一開始,國門打開。當時西方正經歷二戰後30年的發展黃金期,我們還是“一窮二白”。在強烈的對比之下,“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的問題被再次提了出來。這樣的發問方式,時至今日還存在於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當中。
  但是今天,改革開放已整整40年,中國和西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一點點積累起來,發問的方式正悄然發生改變。為什麼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還能維持社會穩定,中國未來如何與世界跟跑、並跑和領跑三跑並舉,成為我們這個新的時代需要回答的問題。
2018-01-14 10:21:28
圖博館
認清發問方式的變化,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已持續了一個世紀的有關中國國民素質及國民性的討論。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所表現出的國民素質焦慮,主要是建設社會公序良俗的迫切期望,和國弱民窮時對國民性的批判,有著質的不同。比如,前幾日網上流傳的女老師羅某阻攔高鐵開行引發輿論沸騰的這類事件,我們更宜於把它放到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的大背景之下來思考。
  中國城鎮新增人口中有相當多來自農村,他們把某些沿襲過久的不文明現象帶入都市生活的公共秩序中,演變成一種不遵守社會公德和規則的行為方式,與正在形成的城市公共秩序時常發生碰撞,容易成為輿論焦點。
  2010-2016中國的城鎮化率
我們也注意到,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中等收入群體,對城市秩序提出了新要求。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有強烈的遵紀守法意識,他們對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能力,對他人在公共秩序中的表現都有更高的期待,這是非常健康的發展現象。
  都市生活所代表的現代文明中一整套的公共規則,有著緩慢的形成過程,西方社會的城市文明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史,而中國的都市生活不過是這三四十年才開始。加速這一過程,需要城市管理部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提高管理能力,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
  站在新時代回頭來看,過去有關國民性的很多結論是錯誤可笑的。時代的總發問方式決定了回答方式,而回答方式決定了,很多後人看來是荒謬的東西,在當時那個時代卻無法被覺察出。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那麼焦慮。
  回應
 那個時期的結論確實有很大局限性。但所謂知恥而後勇,在中國最貧弱最混亂的時候,像魯迅這樣的人,敢於揭露敢於認識人們身上最負面的特質就是自信的表現。反過來看看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幾個人敢於直面自己的缺點。現在混亂的歐美做的到嗎?當然民國結論有悲觀傾向,但比起歐美這種只會用謊言掩蓋事實的做法,明顯民國的中國人更有自信,更不要說現在的中國人了。
2018-01-14 10:22:18
圖博館
說句難聽點兒的,魯迅筆下的中國人現在在台灣
 其實話語權的問題,當中國強大了,東方主導世界的時候,靠燒殺搶掠起家的西方,就是實惡不赦的蠻族。
 建國前只有不到10%的人識字,不到1%的人稍有文采。而這些人,基本佔據了整個中國國民性解釋的話語權。在他們的筆下,中國人既好面子,又自私自利。
 任何人都天然鼓吹自己行業的優越性,並從而放大自己。這方面最突出的應該就屬於文人和藝人。但認真想起來,文人就真比其他認真工作,掙扎撫養自己子女成長的人更宏達?
 魯迅筆下的人性依舊遍地都是,只是現在國家強大了,大家就沒當回事了。
  魯迅如果穿越到我們現在,肯定是個鍵盤俠,應該不討人喜歡吧,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更實幹做實事的人
 提出問題很簡單,難的是怎麼解決問題。這類文人筆桿子和嘴皮子厲害,對社會有多少幫助還真是見仁見智。
 看看所謂的"大和民族"曰本,他們的大和精神,如狼似虎。中國是講"和"的祖宗,卻生產出大批帶路黨、汗奸,努力吧,中國人!
2018-01-14 10:22:58
圖博館
易中天:四十年前我「考研」2018.3.15博客

四十年前的1978,對於我是重要的一年。
這年9月,女兒出生。
差不多同時,我被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錄取,成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第一批研究生。
那時還沒有建立學位制度,因此不叫碩士生,就叫研究生。由於招生和錄取都在1978年,所以叫“1978級研究生”。寫成“1978屆”是不對的。屆是畢業的年份,級才是錄取的年頭。
 這裡面很有些故事……
教育部的通知大約是一月份發出的,有三項規定特別重要:
第一條對我沒什麼意義,當時我才三十一歲。第二條就重要了,因為我只讀過高中。不限學歷,就能以“同等學力”參加考試。這四個字,常常被錯誤地寫成“同等學歷”,這也是不對的。學力不是學歷,請不要寫錯別字。
各單位不得阻撓也很重要。1978年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報名是要單位開介紹信的,而膽敢報名的差不多都是各單位的骨幹。谁愿意放走骨干呢?沒有這一條,估計很多人考不成。
 三條政策,想得都很周到。
我不知道製定政策的是誰。但我知道,那時中央高層和各個部門的領導,都經驗豐富老成持重,也都一心一意為國為民。
 1978,真是個特別的時候。
報名很順利,壓力卻是空前的。因為儘管有“各單位不得阻撓”的政策,我所在單位(烏魯木齊鋼鐵廠二中)的領導還是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考不上,就安心留在單位工作,直到退休。當然,在此前提下,他們也給了我最大的支持:除了正常上課,可以不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以便有足夠時間備考。
 時至今日,我仍然很感謝他們。
不過,我畢竟是同等學力,而且這個學力還需要證明。
從報名到考試,卻只有三個月的業餘時間,而競爭者則是等待了十年之久的許許多多老大學生。
 這就不能硬拼,還得有點策略。
當時一共考四門:政治、外語、基礎課、專業課。這裡面最難的是外語。讀高中時我學的是俄語,畢業後十幾年沒用過,33個字母都認不全了,怎麼考?好在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丟了外語的人多了去,北京大學甚至乾脆不考外語。於是我便給武漢大學的招生辦寫了封信,詢問武大是不是也能像北大一樣免試外語。
 對方很快回信,全文如下:
我的神啊!這就是老天爺來幫忙了。
我又沒有問成績是否分記,你多此一舉幹什麼?喜歡推理的我馬上得出結論:外語成績是分開計算的,分數線只按照另外三門課的成績設定,上線就能參加複試。只有在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外語成績好的才有優先錄取權。
2018-03-16 10:25:15
圖博館
那麼,為什麼要為它費時間?
這成績,俺不要了。
何況當時規定考外語可以帶詞典,總不至於交白卷。
那就考多少分,算多少分。
 政治課也不怕。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我都讀過,《毛澤東選集》更是讀過不止一遍,基礎好著呢。考試前一天,再請學校的政治老師輔導輔導,問問當前的時事政治問題,就OK了。
 多出來的時間,全部給另外兩門課。
基礎課,是古代漢語。
專業課,是古典文學。
這個我有童子功,否則不敢報名,但仍然不敢掉以輕心,必須全力以赴。
我的辦法,是編教材。
至今我仍然認為,這是應付考試最好的辦法。你想啊,如果你連教材都編得出,還怕考試嗎?
“自編教材真跡,翻箱倒櫃找出”
所以這兩門課,我考得非常輕鬆。
出乎意料的是政治課,沒有什麼選擇題、填空題之類,每道問答題都是一篇小論文。這是很考人的。你得基礎紮實,你得會寫文章,更重要的是你得思維敏捷快手快腳。如果時間到了還沒做完,前面寫得再好也是白搭。
幸好,我很快。
當然,也很累。
走出考場,風清日朗。
 那是1978年5月5日和6日,考試地點是烏魯木齊一中。每人一張桌子,相互隔得很開。其實那時很少有人作弊,而且就算想作弊也不可能。考生與考生根本就不認識,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也不相同,考題自然五花八門,一間教室之內很難有兩張相同的試卷,誰抄誰呀?
其他方面就很寬鬆。可以看表,可以喝水,還可以抽煙。監考老師看著這群二十多歲到四十歲的考生,眼睛裡透出來的都是鼓勵和疼愛。
那時,整個教育界都有一個共識:
1978,真是個美好的時候。
自此,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誠哉斯言!
2018-03-16 10:26:56
圖博館
回應
 別人都去參加高考他高中生去考研真是奇特
 無非是說自己多聰明,多有才。到了這個歲數還要說這個,真有點不要臉的意思呀。
 難怪了,原來就是學力不足、善投機取巧之徒。當年國家百廢待興,矮子裡面選高人,混進去了。本性一世難改!
 其顏陰鷙,面色不善。我早就看出他不是好東西
 既然毛澤東選集學這麼好,怎麼天天在微博宣揚美國自由民主好哇?
 《人民的名義》那個誰還能背《共產主義宣言》呢。
學說是一回事,個人選擇是另一回事。
 背《共產黨宣言》不難。當年有幾個不會背“老三篇”?曾經有人能背《資本論》哦。
 易中天出名之後明顯膨脹,解讀華夏、伊斯蘭文明純屬瞎扯。
 看評論,一堆人俯視芸芸眾生之感,敢問:評論裡頭有幾人能高過易中天?在網絡,人人都指點江山,眾皆渺小如螻蟻,對他人沒有一點點的敬畏之心,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哪怕你是易中天、王健林、蒂勒森,甚至,特朗普都不如你聰明!
 這和聰明無關,三觀的問題吧。
 易中天出名之後明顯膨脹,解讀華夏、伊斯蘭文明純屬瞎扯。
 其與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幾位嘉賓相比,從才氣、情懷和三觀上都相距甚遠。要說《品三國》,單田芳、袁闊成有話說。
 易中天的《中國史》,草草一翻,作嘔之感,戛然而生。
 敢問易中天​​評論的人又有幾人不如他。對歷史大放厥詞,沒有絲毫敬畏感,短短幾年就敢編著完中國通史,自認為無出其右,何其狂妄,何其目中無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379
2018-03-16 10:27:47
jsoujsou
袁騰飛的歷史素養如何? - 知乎
  回應
 早年因為《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就把袁騰飛摒棄了,所以不知他現在水準如何.學術界花式打臉:虞雲國:評袁騰飛《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網友花式打臉:【原創】七問“歷史發明家”袁騰飛!
 我看過他的兩宋風雲,看到他把虞允文對時俊說“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翻譯成虞允文要認時俊當乾兒子.就這文言文水準,將來如果在報導上有了偏差,你要負責任!至於什麼劉邦朱元璋洪秀全都是賊王八什麼的,這已經是純粹的發洩情緒了。我的總結:他在歷史界評書說的最好,在評書界歷史學的最棒,在歷史、評書兩界,節操掉的最多.附圖一張:
 拋開袁騰飛有爭議的政治言論不說,他的歷史素養實在不過關。一方面他的歷史觀太過主觀偏激,總是非黑即白,把自己不喜歡的歷史人物黑得一無是處,而把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捧成完人;另一方面他嘴炮太多,學術素養嚴重不足,理論非常不嚴謹。他講課的內容和他諸如《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之類的作品歷史硬傷甚至是常識性錯誤一大堆,比如什麼“唐朝領土最大時期1600萬平方公里”、“匈奴是匈牙利人的祖先”、“美國人把盟友當朋友而蘇聯人把盟友當奴才”、“除了漢族以外藏族是中國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之類的。更搞笑的是,袁騰飛說中國有八大語系,普通話屬於“北方語系”,但同時他卻把國際上公認的漢藏語系說成是“漢藏語族”,大概袁老師連“語系”、“語族”、“語支”、“語種”這些語言學基本概念都沒有搞清楚吧。這絕對不是可以忽略的小問題,因為“語系”、“語族”等詞屬於語言學專有名詞,不可以濫用的。還有袁騰飛說什麼“被漢朝擊敗的匈奴人打敗了哥特人,哥特人打敗了日爾曼人,日爾曼人打敗了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是漢朝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11347
2018-07-13 09:20:36
jsoujsou
袁騰飛-維基百科

袁騰飛(1972年2月8日-),199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學進階教師。曾任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歷史課教師13年,現任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歷史研究員,北京市進階教師,歷史教研員,海澱區歷史學科帶頭人,北京精華學校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歷史命題工作,也是《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的編寫者之一。
2008年6月,袁騰飛在精華學校的講課片段被傳到優酷網上,受到網友追捧,其粉絲號稱「藤枝」,被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中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先後推出由他主講的《兩宋風雲》,《塞北三朝》;是繼紀連海之後,第二位在《百家講壇》演講的中學老師。
 目錄
1 個人經歷
2 公眾活動
3 評價
3.1 正面
3.2 負面
 正面
袁騰飛的導師,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教學研究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於友西教授稱讚了袁騰飛的教學方法及尊重老師的行為。
中國社會評論家李承鵬認為,袁騰飛「不是按照規定教授『歷史是什麼』,而是嘗試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
80後作家韓寒曾在博文《那些洗不乾淨的蔥們》中支援袁騰飛: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表示:「我們的教育是標準答案教育……這樣的中學教育,能出來一個袁騰飛,把歷史講得這樣生動、好玩……一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老師,無論如何都是好老師。」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對袁騰飛評價較高。
 負面
 部分網友稱袁騰飛為「歷史發明家」。中國社科院歷史學者雷頤表示,袁騰飛和「百家講壇」不斷用虛構的歷史和錯誤史實來提高節目收視率;將一些小說內容,拿來當歷史講,有眾多低階的常識性史實錯誤。復旦大學歷史系宋史學者薑鵬認為,用虛構的小說去講史,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時事評論家魏英傑評價他:「把小說當歷史,把講壇當學術,把課案當作品,亂得一塌糊塗」。
 2015年6月22日,方舟子發表聲明,聲稱袁騰飛其書《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涉嫌抄襲其《假做真時——美國皇帝諾頓一世傳奇》,並詳細列出其涉嫌抄襲的細節對比,批評其行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2%81%E8%85%BE%E9%A3%9E
2018-07-13 09:21:46
圖博館
鄭若麟:年輕時我也愛讀《醜陋的中國人》,直到開始在西方生活…2018-10-20

鄭若麟:“我們提倡仁義禮智信,而西方一神教把人分為兩類:我們和他們、上帝的選民和迷途的羔羊、文明人和野蠻人、自由人和奴隸……如果中國文化是吃人,那一神教文化簡直是地獄了。 ”
  回應
 白楊的書不看也罷!本人在高中時看了《醜陋的中國人》開頭兩章就丟到一邊。很多人,尤其是文人學者,都喜歡用放大鏡來看百姓生活習慣不好的一面,而又同樣用放大鏡來看日本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人民的好的一面,如果是出於激勵國民不斷改革、改善,也可能是好事,但很多時都是文人學者的片面觀察,而且影響了一代兩代人。也是這樣的歷史老師,也如白楊,把錯誤的觀念帶給了下一代!多危險呀!
 鄭先生把中西文化的事說得比較透,我基本上是服氣了。西方的三大法寶就是政權 財團和媒體,這事張維為教授也說過,這三者最終還是要看博弈的結果。但蘇聯的改革失敗不能單是蘇聯一家的問題,從一開始就是美國人挖的坑,從石油 糧食和金融三方面把蘇聯搞掉的。
 不要輕易否定魯迅,魯迅所處的時代的確是一個吃人的時代,那時候底層中國人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上邊有地主階級,官僚階級,資本家,還有帝國主義,沒有魯迅那種革命精神,中國革命很難徹底革命,因為那時候很多人都是以孔子的名義行苟且之事,如果不把這個權威打倒,我們很難有現在這樣客觀的看地我們古代文化,其實孔子本人並沒有錯,孔子的很多東西做了負面解讀,這樣有利於階級統治,所以在當時必須先否定,先打到他,這樣人們才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首先魯迅本身是好人,是堅定的愛國者(楨:?)。但是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也有自己偏激的一面,並不是每一篇文章和每一句話都是有理有據不容撼動的。
https://www.guancha.cn/ZhengRuoZuo/2018_10_20_476161.shtml
2018-10-21 09:40:43
阿楨
在國外生活多年後,談一談“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 2019-04-27

我們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如今回頭再看一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你會發現那些高舉“中國人劣根性”觀點招搖過市的有心人,他們是何其的醜陋。
  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個話題,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在充斥著“醜陋的中國人”的論調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曾帶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誤解“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我走過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後,我才恍然醒悟,發現自己年幼的時候是多麼的愚蠢和無知。
  年幼時的我,在一些前輩的影響下,頗愛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這本書是典型刻畫“中國人劣根性”的文藝作品,作者在書中辛辣地諷刺了中國人髒、亂、吵,不講文明,愛窩裡橫,本性低劣的特點,讀起來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具有非常強的“蠱惑性”。
  再加上後來的很多雜誌和公共知識份子,也頗為喜歡這樣的論調,總愛拿中國人和全世界比:杜撰一篇關於中日學生夏令營交流的文章,證明中國人的毅力不如日本人;捕風捉影整理了一篇“青島下水道裡的油紙包”的文章,佐證德國人比中國人嚴謹無數倍的觀點;看到國外有中文提示說“請不要大聲說話”,立刻就斷言“中國人骨子裡就是低素質的”;然後又大肆刊發了一些關於義大利和法國男人如何有浪漫情懷的文章,把中國男性貶得一無是處。總之就是把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比了一圈,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人是最差勁的,無藥可救了。
  不過有趣的是,中華民族這個被各種“劣根性”纏身的民族,居然沒有像預言中的那樣垮掉,而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也足以證明那些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多麼荒唐的,這其實就和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一樣,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輿論戰略,荒謬可笑。
  1:當我在西方人身上找到“中國人的劣根性”
至於是何時開始發覺“中國人的劣根性”的說法站不住腳,我想大概是從我看到西方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開始的,而且這種感覺與日俱增,我甚至想以同樣的心態,來寫一本《西方人的劣根性》了。
記得剛到西方的時候,最早到訪的是南歐和西歐的幾個國家,當時的情形非常讓人意外,從義大利到法國,從西班牙到德國,從奧地利到一些東歐國家,整體來說真的是一種沒落的感覺,這種沒落感不是表面上的老舊,而是整體社會氛圍帶給你的一種非常直接的衝擊。
2019-04-28 07:46:21
阿楨
試想一下,在這些被“捧上天”的國家,居然隨處可見小偷和搶劫犯,而且很多人不覺得偷東西是可恥的,甚至有人偷了東西後跑到教堂裡贖罪去了,贖罪完改天接著偷。
  在這裡,我在兩年內遭遇了兩次偷盜和一次尾隨搶劫,身邊也總是時不時就聽說誰被偷了或被搶了,身邊有華人安慰我說:“沒在歐洲被偷過,你就不算體驗過在這的生活”。我當時就在想:這時候怎麼沒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劣根性呢?於是,我寫了一個系列文叫《真實的中國與世界》。
  後來,我和我的夥計“兵分多路”去了更多的所謂的“完美之境”,我們在德國看著德國人驅逐、攻擊難民,在法國見證法國人的暴力遊行,在瑞士蘇黎世的車站裡看到遍地的垃圾,在西班牙的街頭看著當地人爭先恐後地闖紅燈,在義大利看著南北方政黨在街上開撕,在英國的街巷裡聞著濃烈的尿騷味,在美國的餐館裡看著老闆躲在防彈玻璃後面,在奧地利街頭小心翼翼地繞過一堆酒瓶渣子••••••
  那個被描述得完美的西方社會,在我們心中迅速塌陷。
對於親眼所見的這一切,我很失望,但這是事實。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路邊等著紅燈變成綠燈,現場也總是會有闖紅燈的白人見我不動,把邁出的步伐又退了回去,但每次也都會有人堅持闖紅燈,他們甚至會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仿佛在說:瞧瞧,這畏首畏尾的中國人。那時候,我便心想:呵!劣根性!
  帶著疑慮,我以較為緩和的口吻向我的白人朋友說出了內心的感受,我告訴他們,在絕大多數來到西方社會的中國人的心中,對西方社會都是相對失望的,那個守規矩、愛乾淨、講效率、懂文明的西方形象,迅速變成了髒、亂、差的模樣。而他們給出的回應也頗耐人尋味,他們說:因為戰爭,因為經濟和教育的問題,導致了很多發展問題,現在和以前沒法比。
  2:當我回到中國,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事實上,正如筆者的白人朋友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的問題,人的本性其實都差不多,問題出在了經濟基礎。
說白了就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說再多都是空的,只有經濟好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來了,那麼才有所謂的“文明建設”,沒錢的時候大家只管怎麼吃飽肚子,誰管你文不文明?
而從這些年的客觀變化中,我們也能得到同樣的答案。隨著中國各方面的崛起,尤其是經濟和教育方面的整體提升,我們看到,中國的社會整體的國民素質都在提高,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上做得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好了。
2019-04-28 07:49:30
阿楨
一年前我歸國的時候,就發現短短一兩年內,中國社會的文明水準有了一個“質”的飛越,絕大多數地方排隊都井然有序,城市裡的公共衛生也比歐美好許多。在浙、閩、蘇、粵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車讓人”的文明習慣也推廣得非常好。而在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公共衛生也在大步改善,不少發展較好“美麗鄉村”,不但見不到垃圾了,還建設得像“園林”一般。此外,在中國尊老愛幼的文明宣導在這些年也做得非常好,整體感覺上,比歐美好了不止一個層次。
  寫在最後: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做自信的中國人
對於存在的問題和陋習,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切勿以點概面,一股腦兒全盤否定了自己,否則和那些高舉“中國人醜陋”論調的人沒什麼兩樣。
  回應
 作者的觀察沒有問題。關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其最衰微的時候的反思,都是很極端的。甲午之後,也就是最近幾十年開始繁榮富強,見多識廣,信心爆棚。
 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以前的缺點改正,只不過是環境變了,其實仍然隱藏著新的缺點。就如同那個時候恨國反思的人多,也不代表那個時候理性。現在愛國的人多了,也不代表現在的人都理性。理性的人多了,是因為大家書讀的多了。愛國的人多了,是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有優點有缺點的中國人。
 說的好!發展確實是硬道理,西方幾百年來被吹捧上天,也是因為它們在那些年發展比我們好很多,現在高高掛在天上的製造業工匠大國德國和日本,接連爆出品質問題和資料造假,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聖人。
 我認為很多所謂國人劣根性其實是全人類共有的缺點。把普遍問題歸結為中國人劣根性,打擊自己人信心,是沒有價值且令人看不起的行為。
 中國人劣根性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意識形態侵略,日本人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守日本社會特有的規範”包裝成素質然後用來貶低中國拔高日本,如果有機會去日本留學或者生活你會發現,中國人的劣根性和日本人有“素質”是一套東西,是日本人塑造的中日整體的一種意識形態。到今天日粉和也精日們還在繼續著這種意識形態侵略,日本永遠是乾淨的有文化的,進而延伸到他們日本人是有素質的優秀的,中國永遠是亂糟糟的丟失傳統文化的沒秩序(此秩序特指日本社會規範),進而延伸到中國人是劣等的野性的。
2019-04-28 07:53:42
阿楨
潘妮妮:日本文化也講情與義,但在中國人看來總覺得哪裡畫風不對?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2019-05-06 觀視頻

“義理”這個詞,確實在日本的大眾語言中還是長期存在的,一直在使用。比如我們可能熟知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是“義理的父母”;可能對於年輕的觀眾來說,更熟悉的是經常出現在動畫裡的“義理巧克力”。情人節時看到喜歡的女孩送你巧克力,特別高興是吧?結果對方跟你講,“這個是義理巧克力”。也就是說,“這不是我的本命巧克力,本命巧克力是送給隔壁那帥哥的,你這個是義理巧克力。
中國人講“忠孝不能兩全”,非常的糾結。但是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它與義理、人情之間是不一樣的。中國“忠孝不能兩全”中的孝是私人感情,而忠是對公共的、對國家的更大範疇的感情,要從兩者中捨棄一個;但是義理和人情,人情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一些私人感情,而義理本身也是對私人的一種感情,是對主人、恩人的感情,是個人對個人的,顯然這與忠孝不太一樣。
日本現代的改革維新其實是不徹底的,於是義理的生命隨之延續。可能讓我們聯想到的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就是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
日本學者丸山真男說,德國法西斯的邪惡,在於這幫人有明確的邪惡的意志——我想幹什麼事,所以我才這麼幹;而日本人發動戰爭這麼嚴重、邪惡的事情,其實他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嘛,都是一種隨波逐流,你問他們責任是什麼,每個人都說“我的責任是忠於天皇”。所以這是一個“無責任的體系”,同時也會變成一個推卸責任的體系。
我們今天看到很多日本企業出事,大家都出來集體謝罪,全給你鞠躬,然而核心責任,找不到人承擔。這裡面也會看到傳統封建時代“義理”的影響。因為封建等級制的影響,接受義理的人並沒有很認真地思考“為什麼我要接受這個義理”,他僅僅覺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恩情,所以我是必須去接受的。
  回應
日本人對人禮貌客氣,服務員對顧客微笑,都是出於“義理”,而不是本心。對日本人來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義理”的影響,所以日本人很累很壓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如果你跟一個日本人是私人的朋友,你會覺得他(她)人很好。但是他(她)對日本政府做出的任何無理的政策和舉動都不會反對。同樣,當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日本多數平民本身沒有什麼仇恨,也沒在戰爭中得到什麼實利,但多數平民還是支援戰爭,這也是出於“義理”。
2019-05-08 08:35:20
阿楨
鄭姝音世錦賽金牌被東道主“偷走”,裁判的判罰“肆無忌憚”

新華社曼徹斯特2019-05-17電,在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女子73公斤以上級決賽中,鄭姝音後兩個回合一直大比分領先英國的衛冕冠軍沃克頓。沃克頓不斷採取將鄭姝音推出界外的戰術,裁判屢屢判罰鄭姝音扣分。臨近比賽結束,鄭依然以20:10領先,這時裁判認為鄭扣分次數達到10次,按照跆拳道規則,對手自動獲勝。但現場的英國觀眾不斷給沃送去噓聲。鄭被這意外的判罰驚呆了,她一邊擦淚一邊走下競技台。現場觀眾不斷給她鼓掌,鄭重新返回賽場,哭著向觀眾鞠躬致意。
“要不是國家不允許罷賽,我們絕對不會領獎的。”
  回應
西方人比不過人家:比如本文明目張膽的作弊;比如乒乓球改規則,還贏不了中國,我不玩了;中國人比不過人家:管他什麼人種差異不差異,我就是要突破。這種思維同樣表現在其他的方面,比如5g。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5000年來絕大多數時間內都是世界領先的。

易中天說中華史只有3700年,能這麼砍嗎?2019-05-17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裡頭工作隊隊長許宏

易中天先生的演講,非常富有煽動性。《易中天中華史》,開宗明義地講中華歷史,一講就是從3700年開始,3700年以前基本上無從談起。
狹義地看,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只能上溯到3700年那個時候……我們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歷史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大話語系統:一邊是歷史文獻上的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國家級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一邊是考古學上的前仰韶、仰韶、龍山、二裡頭、二裡崗時代。這兩大系統的合流是在殷墟有可以證明自己族屬和王朝歸屬的文字材料出現。
如果看一下全球更早的文明,早在一兩千年之前,整個地中海東岸地區、中亞地區就有了比較發達的青銅文化,我們如果放開眼界,就會發現中國以青銅冶鑄為代表的一些外來的因素有東漸的趨勢,很明顯,這種交流和傳遞(西風東漸)是一波一波的。
  回應
文明外來,文化外來,人種外來,這是一個系列作者的邏輯。他們這套路和米軍天天跟國會說“中國威脅”一樣的。
2019-05-20 09:20:15
阿楨
老君山景區千人排隊吃“一元午餐”,無人值守餐費不少反增 2019-10-06 中國新聞社

那個曾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只需一元就能吃到、全程無人值守、帶著老君山專屬溫度的“一元午餐”,這個十一又來啦!
2019年國慶日期間,河南老君山景區推出國慶長假“一元午餐”,連供7天,貫穿整個黃金周。
全程無人值守,價格為一元人民幣,自覺投幣,自助找零。
據介紹,一元午餐的主食為當地特色的素麵條,還按份配有發糕、黃瓜段、小番茄、蒸紅薯、蒸芋頭以及兩枚鵪鶉蛋等。
10月2日,“一元午餐”引數千人排隊。大家在開餐之前,還齊誦古詩《憫農》,強調“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宣導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這份一元午餐來頭不小
201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老君山多雨水,天氣也比較冷。有的遊客凍得直打哆嗦,有的遊客自己帶著乾糧,就著礦泉水吃……
這樣的場景,讓老君山董事局主席楊植森感到了焦慮和難過:
“能不能為遊客做點什麼,哪怕是一丁點事,讓遊客稍微暖和一下?”
“那就做飯讓遊客吃吧。”
景區領導班子一錘定音,一元午餐應運而生。
景區副總經理高紅曾介紹,食材是我們自己進的,當地非常有特色的,成本不高,另外做飯的廚師,都是景區自己的廚師,這樣一來咱成本都不會超太高,超出1元錢部分,景區補貼出來。讓遊客在十一期間能吃上一口熱乎飯,也是代表我們老君山一片情誼和心意。
  回應
什麼是中國人的素質,這就是最好的體現!
這個其實不算,歐美日本等很多發達國家都可能做到類似的事兒,但是類似汶川地震這種大災難時那些國家發生騷亂,市民奪路而逃導致交通堵塞的可能很大,網上被吹為高素質的日本美國正是這樣的典型,而像中國是民間主動奔赴災區參與救援的車隊堵塞了交通,前者只是小善,後者才是大善,也許這些奔赴災區的民眾平時還不大講究一些個人表面素質上的東西,但是你有難的時候,恐怕你希望碰到的是這些平時素質不高的,而不是歐美日本那種平時素質看起來很高的人。
歐美做得到個luan,你敢在紐約搞這個,只怕錢箱子都給你端走了
  相關新聞
4天,4526.3億,國慶旅遊消費創紀錄!
2019-10-07 08:03:13
阿楨
為什麼中國人在朋友面前不說謝謝? 2021-07-14

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外國人,我試圖打破我自己與我的朋友和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的文化障礙。我給自己設置的其中一個障礙就是我多久說一次“謝謝”
當我說“謝謝”的時候,陌生人的標準回答是一個有趣的表情,然後是“不要這麼客氣”或者“應該做的!”
我的朋友們則更加直接,有時他們會生氣: “你太有禮貌了,這會造成距離感。真正的朋友不需要說謝謝。' "
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認為人性是自私、貪婪和罪惡的。在西方人眼中,人類天生就有罪。“謝謝”是一種用來維持個人之間關係的正式禮節。
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一個人是自私和貪婪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國社會是由利他主義關係構成的。孔子強調父母和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血緣關係的重要性,並將這種利他的家庭關係延伸到社會。當 c 幫了 b 一個忙時,它被認為是自然的。如果 b 說“謝謝”,c 就會認為 b 沒有把 c 當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就像家庭成員一樣。他們生活在一起,沒有明確的個人界限。一句“謝謝”劃定了個人界限。“ 謝謝”通常用於陌生人、新朋友或正式的商務交易。
西方人在耶誕節時在家庭成員之間交換禮物。在中國,這被認為是荒謬的。中國家庭成員分享對方的收入和財產。妻子有權使用丈夫掙的錢。交換禮物或者說“謝謝”都會毀了這個家庭。它打破了這個強大的家庭紐帶從而成為單獨的個體。
西方社會學家,不管卡爾 • 馬克思還是馬克斯 • 韋伯,都認為社會存在利益衝突。道家與儒家視社會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2021-07-17 06:17:01
阿楨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2021-11-18 09:05:02
阿楨
電子書行業正蓬勃發展,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財產權市場

新加坡《海峽時報》2021-11-27, 2020年中國網路小說作者人數從2015年的893萬增至2130萬。中國網路小說行業的最大企業閱文集團通過IPO募集到鉅資。至8月,它已擁有2.327億月活躍讀者和940萬網路作家。
去年中國網路文學的市場收入250億元人民幣,讀者達4.6億,一些網路作家每月能掙到約合1萬多美元。
網路小說是中國智慧財產權市場中規模最大的行業,許多電子書已被改編為影視劇,至2020年中國網路文學共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餘部,其中既有實體圖書也有線上翻譯作品。
  相關新聞
電商網站誕生二十多年之後,紙質書和實體書店仍未走向消亡,而是書店的2.0轉型:獨立向左,商業向右打造“咖啡+” 連鎖等新業態,線上線下新零售等複合模式。

留學生“哀歎”洋文憑不吃香了

香港《南華早報》2021-11-27,隨著海外高校的學歷逐漸喪失競爭優勢,尤其是申請本土企業或小企業的職位時,招聘者更熟悉985和211大學,就讀英國布裡斯托大學的吳文茜(音)說,國內外大學之間的差距正縮小,“一些國內企業甚至認為赴海外讀研究生的人是想逃避中國研究生考試,因為能力不足或不具備相關條件。”
法國諮詢企業Emerging和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開展的2020就業力排名調查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與2010年相比提升6位。
1968至2019年共有650多萬中國人赴外留學,其中近90%學成後回國。除了海外學歷的競爭力在下降,一些學生還因得知其他人的不愉快留學經歷等原因而選擇留在國內求學。此外,西方一些大學把國際學生當成搖錢樹,卻並未提供同等價值的服務(和教學)。很多像陳和吳這樣的中國留學生說,在國內他們感到更舒服,這促使他們決心回國發展。
2021-11-30 09:04:21
阿楨
易中天中華史--維基百科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編寫的二十四卷關於中華歷史,從史前時代一直講述到鴉片戰爭前,分析每個中國朝代的歷史因素與政治體制問題,此外還講述了部分中亞歐洲歷史。

如何評價易中天和《品三國》?一些歷史學家為何對他評價那麼差?

當年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一經播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三國熱潮,而在易之後,才有了于丹、王立群、閻崇年、鮑鵬山等等這些學者因為《百家講壇》被大眾所熟知。《品三國》在播出之後,社會上的反響普遍是很好的,但不少線民、專家、學者拍案而起,爭相指摘《品三國》中的一些錯誤瑕疵,比如復旦的周振鶴教授認為歷史上沒有空城計。

易中天品三國:史識謬誤誤導大眾,業餘玩票的人外行評價內行 2021-03-22

易中天在國內歷史學術界風評不太好。首先,易是廈大中文系教授,歷史和中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研究領域。易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沒有史學研究的專業培訓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其次,易指出,蜀漢有三個派系,劉備的核心班底荊州派。收降的劉璋舊部東州派。以及益州本土勢力。東吳也有三個派系,即跟隨孫策渡江創業的舊部,從北方南渡的北方士人以及江左本土勢力。這個觀點並非易天原創,而是來自北大歷史系教授田餘慶先生(2014年已逝)。但,無論是在品三國播出時還是整理成文字出書時,都沒有明確的指明其觀點來自學術前輩的研究。第三,易雖然引用了學界前輩的觀點,但卻加入了大量私貨,從學術看,極其不嚴謹。
2021-11-30 09:04:58
阿楨
易中天主編圖書被指低俗,出版社回應 2022-07-16 1

近日,有網友曝光稱,中小學兒童讀物《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系列叢書中,不少插圖的人物形象及對話低俗,引發網路熱議。根據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此書中歷史人物被繪製成漫畫,但不少人物形象和對話粗俗不堪,還涉嫌侮辱歷史人物。
  回應
現在有一種風氣,仿佛要活潑、有趣、風格開放,就得搞一些下三路的東西,什麼黃段子、屎尿屁,輕一點的把人物都畫出醜態,馬臉方口、掛鼻涕流口水之類,仿佛這樣才顯得輕鬆搞笑,不帶嚴肅味道,適合娛樂。自我檢討一下我作為出版從業者也為合作書商出過這類風格的書,雖然不至於有黃段子,但髒、陋、醜之類內容也是充斥其間。我在編輯過程中對此風格比較反感,也向同事和領導反映過此書格調不高,內容粗俗,領導看過之後認為雖然格調確實不高,但不至於說犯了什麼錯誤,當作一種搞笑風格未為不可。也許確實就是我這個人保守些,像動漫作品中我也並不喜歡蠟筆小新、阿拉蕾。
我覺得沒問題啊
我本來還打算買24卷本《易中天中華史》的。。。果斷棄!
那東西就是評書。和易中天中華史不是一類東西。
易中天這個反黨恨國分子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內的帶路黨勢力追捧
2022-07-18 07:32:45
阿楨
易中天認為清朝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沒有前進動力才衰退,如何評價他的觀點?

2022-11-08的直播節目《老俞閒話》中,易中天認為,清清朝解決了奪嫡、藩王、民族等此前朝代沒有解決的問題,民生問題清朝也是解決的最好的。而正因為這些問題都被很好地解決之後,整個國家就開始不思進取,只享受太平,喪失了警惕心,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腐敗衰退。
  回應
清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十全老人”自稱也是發自其內心的自豪。和現在西方國家動不動“民主自由”“歷史終結論”如出一轍。所以總體上來說我認為易中天說的也沒有錯,不過要分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後兩個階段。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們認為就算王朝遇到短暫困難憑藉對整個國家的強大掌控力仍能有效解決。鴉片戰爭後,被西方深深震撼了,有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
2022-11-11 10:31:47
阿楨
陸客不能來旅遊業等到快翻臉 怒問政府「有善意嗎?」不排除抗爭 2023-08-13 聯合報

中國大陸文旅部開放第三波陸客團出境旅遊,仍不包含台灣。台灣旅行業界不滿,知情人士表示,5月底業界餐會就決定陳情自救,還擬定三大訴求6月遞交陳情書,但這2個月看下來,沒有成效,8月底將再次開會,決定是否採取行動。

大陸恢復團客旅遊未列台灣 郭正亮爆出2可能原因 2023/08/12 中時

一個考量是,上次夏季旅展,我們不准大陸9個省70幾位官員來;另外一個可能是大選因素。

日人為啥不去大陸了?日媒曝「1原因」讓旅客心裡很毛:被挖祖宗十八代 2023-08-12 聯合報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中國大陸重新開放邊境半年後,赴中的國際旅客寥寥無幾。大陸文旅部前天宣佈新一波恢復團體旅遊的國家和地區後,日本旅遊詢問度最高。但這半年日本人不到中國旅遊,除了有些人身安危的心理壓力,更可能與中國政府至今尚未恢復給日本人的15天短期免簽有關。
  回應
這記者很塔綠班啊!智障台媒,成天鬼話連篇,日人不遊中國,就跟白人至上不到亞遊一樣心理嗎:

中國今日起解禁「日、韓團體觀光」 網崩潰:蝗蟲入境 2023-08-10 三立新聞網
  回應
噁心的媒體整天做噁心事,台灣的老鼠屎
只有綠網軍會崩潰吧
哪一國的網友?
"酸民"都在三立的編輯部裡

中國出境遊熱潮遲遲未至,中國的「報復性出遊」主要出現在境內。增加國際航班面臨的瓶頸是阻礙中國人出國旅行的一個主要因素。儘管諸多問題終將解決,但旅遊相關行業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一點耐心。 2023-06-12 CST

中國旅遊研究院:境內遊估45.5億人次,同比增長73%;入出境逾9千萬人次,同比增一倍 2023-02-22 聯合報

華府智庫全球24國大調查!「這3個國家」民眾最愛台灣 2023/08/12 中時

美國華府智庫皮尤2023年春季全球態度調查顯示,台灣在全球24個中、高收入國家得到民眾的正面觀感,前三位的分別是日本、韓國及澳大利亞,與對中國的看法連在一起。不過奈及利亞、南非及肯亞等3個非洲國家,有相對最多比例的人對中國持正面觀感,但對台灣持負面觀感。
  回應
「最愛」? 台灣人並不傻,知道日韓澳,根本打心底看低台灣人。現在只是因為舔米,自己打不過又贏不了中國,只好「最愛」拿台灣來戳中共罷了!
2023-08-14 06:09:33
阿楨
兩名德國學者這樣說新疆,在西方竟然捅了“馬蜂窩”? 2023-09-21

9月11日,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登了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資深教授湯瑪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和德國圖賓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評論。
這兩位剛於今年5月到訪過新疆的學者首先回顧了新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恐怖主義活動令當地人民深受其害,更是威脅到了整個中國的內部安全。他們強調,自治區政府在改善教育、醫療和就業方面的工作顯然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二人最後呼籲歐盟重新考慮對華涉疆制裁,與中國開展對話。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柯路山批評這是一篇宣傳文章,稱其卑鄙、天真、不自由。
在《新蘇黎世報》網站的評論區中,也有很多聲音為這篇文章扣上了“中國政府宣傳”的帽子。
給說真話的人“扣黑鍋”,是慣用的老套路了。
4月,巴西、印尼等國共15位駐華總領事參訪新疆,被指責是宣傳秀。
6月初,阿拉伯聯盟代表團訪問新疆,也被指責是中國宣傳。只因他們對中國在新疆的努力治理表示讚賞,並稱讚地區的發展和穩定。
而公開為新疆真實發聲的個人,則會遭到更為極端的“網暴”。
2021年,莫琳•許貝爾,一位澳大利亞學者質疑西方炮製的新疆謊言,而遭受了多輪網暴。
新疆欣欣向榮的文旅產業,西方總“黑”不動了吧?
匪夷所思的是,亂疆專業戶阿德里安•岑茨19日在《德國之聲》稱,新疆從表面看似乎成了旅遊者的天堂,但迪士尼化將摧毀維族人的文化核心。
2023-09-22 08:45:14
阿楨
蘋果會蠢到“辮子客服”辱華嗎 2023-09-21 佘宗明

“辮子客服”並非僅在中國官網存在,美日韓印度等的蘋果官網都有。這人不是亞裔,更不是中國人,而是印第安人,且是個女性。
Ps:美國、日本、印度的蘋果官網,都有自己的“定制”客服人員形象。倒是韓國沒有。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蘋果為中國官網、美國官網、日本官網、印度官網專供的客服人員圖片。
  回應
那黑人牙膏犯得著改名麼?
佘宗明沒上過反歧視的課程吧?在西方公司裡對歧視的定義是員工是否感受到了歧視,判斷標準就是個人感受。
辱華分為兩種,一種是刻意的辱華,一個是“不經意”的辱華。蘋果的行為本質就是將自己的“政治正確”和對東亞人的刻板印象強加于東亞的各個國家,是一種無視當地民族感情和審美取向的傲慢。
所有的歐美公司,除了做自己本行生意外都有一個目標或者說任務:教全世界人怎麼審美,或者說壟斷美定義的標準,蘋果當然不例外。所以蘋果當然知道用這麼個人會有多少爭議,但是蘋果不在乎,因為蘋果很清楚,只要壟斷美定義標準能有多少收益,那是遠遠超過現在損失的。而且,在美國有個預設規則,歧視中國人不算種族歧視,所以,就這麼回事了。
2023-09-22 08:49:34
阿楨
父親自從鄉鎮幹部退休後,就是宗族理事會的成員,平常幹的事情就是這些2023-09-25

【本文來自《反封建任重道遠,祠堂的復興是反封建的失敗》評論區】
前段時間,浙江蒼南的黃氏宗祠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這件事情的官方說法是:“未經相關審批的違建建築”、“多次違法擴建”。
據我所知,宗祠是沒有房本的:既不能作為文化單位或者宗教單位註冊,也沒有辦法以私人名義或者公司名義登記註冊。因為宗祠沒有業主,根本就不存在合規的途徑去申請修繕、或者擴建。一直以來,鄉親的做法肯定是先幹了。
黃氏宗祠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擋了某些人的財路了。因為大部分的宗祠通常位於村落的中心位置。當城區擴張到這些村落時,宗祠才會變成問題、難題和封建糟粕。
我的老家還是純粹的農村,宗祠只是一個供鄉親祭祀、聚會、以及辦紅白事的場所。希望它能保持這份純粹。至於每個男丁每年50元的紅花費,真的說不上昂貴吧。
  回應
黑老大也只會說自己好事幹的很多
權力不會真空,基層政府不作為或者沒法作為,自然會有其他的組織來掌控權力,宗族宗教皆是如此。
地方宗族勢力開始抬頭,就是80年代農村搞“承包責任制”後,在那以前,公社、大隊、生產隊,根本沒有其它勢力生長的空間。
不理解網友想要啥,又想保留傳統文化,又想毀滅宗祠宗族。
宗族就是搞小圈子,跟文化沒一毛錢關係。
農村都快空了,沒有年輕人,連老年人都沒多了了,祠堂無非就是給回鄉掃墓的人有個落腳吃午飯的地方,紅白事有個辦事的地方,能封建到哪去?有這麼大的罪狀?農民生活堅苦,擺攤被打怎麼不見大善人說封建復辟資本主義復辟了?幾個老頭閑得維修一下祠堂修個族譜就是封建復辟,這些老頭能量真大哦。商會協會怎麼不禁止呢?不也是小圈子?祠堂無非起個連絡感情,回鄉掃墓有個落腳吃午飯的地方就有這麼大的罪狀了?
2023-09-27 09:40: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