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誰在執政?
反對黨亂退稅
媒體亂賦改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312877/20080623055459/憑專業平衡國際競爭力和國內公平賦稅就是了,不然左右都有意見,受人擺佈,責還是要由己負。
賦改會成立 三月內簡化稅政【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8.07.01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天成立,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表示,稅政和稅則的簡化優先在三個月內完成,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優惠落日和遺贈稅改革將在半年內完成;至於馬蕭政見「負所得稅制」,會在一年內完成討論。
賦改會這次討論議題有十七項,針對投資人關心的開徵證所稅等資本利得課稅是否課徵,邱正雄說,並未把資本利得課稅問題列為討論議題,但因為這和所得稅有關,因此將納入所得稅檢討的議題,開放與會委員討論。
賦改會成立 劉揆:輕稅簡政【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08.06.30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今上午舉行成立大會,包括產官學與民意代表等委員與諮詢委員,總計約59名出席,陣容可說是歷年來最龐大。行政院院長劉兆玄致詞時指出,目前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不到14%,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讓民眾深感課稅不公,所以將就促產落日後配套、能源稅、所得稅和遺贈稅等深入研議,尋求社會共識,以落實「輕稅簡政」的改革目標。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上午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成立大會,劉兆玄指出,賦改是促進國家經濟成長動力之一,台灣曾在民國57年、76年和90年分別成立賦改和財政改革,對國家所得分配與經濟發展都有很深遠的影響,他希望此次賦改會能以全盤觀點來推動稅制改革,達到公平、效率、簡化具國際競爭力。
上午的賦改會議由行政院副院長、同時也是賦改會召集人邱正雄主持,他指出,台灣過去曾進行賦改與財改,但現在與過去相較之下,國際資金流動更為快速,希望能透過此次賦改會,建立出可長可久的稅政,並預計於一年內完成賦改任務。邱正雄表示,賦改會的程序將分議題與內部討論,委員會將會不定期舉行,而委員與諮委聯繫會則會每月舉行一次。
賦改會委員總計有20名,由邱正雄擔任召集人,財政部長李述德和政大財政系教授曾巨威擔任副召集人,而3位「最高顧問」分別由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史欽泰、中央研究院士朱敬一、以及中華財政學會理事長陳聽安擔任。
在政府機關代表方面,有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準金管會主委陳樹、主計長石素梅、經濟部長尹啟銘。另外,諮詢委員名單有28名,其中包括六大工商團體理事長,今上午出席的工商團體代表,除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未出席外,其他四大工商團體均由理事長親自出席參加。
張忠謀:堵住富人節稅管道【經濟日報╱記者葉慧心08.06.08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7)日再度力倡富人稅,主張年所得300萬元以下、所得稅率應可降低;年所得300萬元以上的有錢人,應該多繳點稅,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跟公平。
張忠謀昨天出席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之子蔡宗翰婚宴,在會場外向記者表示,要政府多加點「富人稅」;張忠謀說,貧富差距的擴大,是知識經濟下的產物,除了台灣之外,美國也有這個問題,政府應正視。
他指出,台灣最高收入的十幾個人,所得卻只課10%以下的稅,雖然他們是合理節稅,但這個管道「應該稍微堵起來一點」。
<節稅下有對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041569/20070427071217避稅天堂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095383/20080302071013簡錫堦:過度減稅 圖利富人【聯合晚報╱楊美玲08.06.30
馬政府的賦稅改革委員會今正式啟動,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兼賦改會諮詢委員簡錫堦指出,台灣政府負債若加上遞延、隱藏的「或有負債」已高達13.8兆,平均每位國民承受60萬元的政府債務,根本無減稅空間,若過度減稅就是圖利富人,他建議賦改會要「量能課稅」,提升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至20%為目標,若賦改會成立只為了政見背書或舉債買票,不排除明年發起全民抗稅或罷稅。
簡錫堦表示,過去十年來,立法對於特定階層過渡、重複的租稅優惠或減免,致使每年經濟成長雖在3%至6%之間,但稅收從未增長,而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更下降到13.7%,遠低於香港的17%、日本19%和中國20.8%等國家,他認為,改革的具體目標應透過健全財政,提升國民平均租稅負擔率至20%。此外,應課資本利得稅,可學韓或日本採分離式課徵證所稅,建立租稅公平制度。
有關其他稅改的具體方向,簡錫堦建議,促產條例明年到期時,應完全落日,改以可管理監督的「補貼」方式,而資本利得課稅之後才討論遺產稅率的修改。
民進黨版退稅條例出爐【聯合晚報╱林修全08.06.30(楨:喊燒插花)
為對抗國民黨政府擴大內需方案,民進黨版的退稅條例今天正式出爐,根據草案內容,個人所得淨額在49.5萬元以下,本人可以退稅6000元,若夫妻合併申報在99萬元以下,配偶也可再退稅6000元,至於所扶養的親屬,每人也能退4000元。換言之,若是一對夫婦扶養兩人,在符合相關標準時,將可退稅2萬元。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所提出的退稅條例草案,也對免辦所得稅申報、且未被列舉為撫養親屬的國民,明訂發放生活補貼的標準,每人為4000元。
草案明訂,中央政府支應生活補貼所需經費為583億元,將從97年度中央政府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特別預算中,原本補助地方建設的經費來支應。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賴清德表示,全球通膨,為帶動經濟發展,民進黨特別提出退稅條例補貼方案,以解決450 萬戶近貧收入戶的問題,藉此來刺激消費,提升經濟,國民黨團應該從善如流。
吵半天 遺贈稅率調降沒共識【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8.10.07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天討論遺贈稅改革方案,但部分與會委員和工商界代表意見南轅北轍,雙方在會中爭論不休,最後只達成遺產稅免稅額從779萬元調高到1,200萬元的共識。至於稅率,會中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主席邱正雄裁示將50%、30%、20%和10%的建議案送交下次會議討論。
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會議上周提出遺贈稅降到10%的建議,被解讀為府院已有腹案,引發學者以及稅改聯盟出身的委員不快,指責政府只會為富人減稅,這樣乾脆裁掉賦改會,或改名為「富」改會算了。結果昨天的會議開了四個小時,不但無法取得共識,版本還愈討論愈多。
負責賦改會遺贈稅研究報告的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說,許多人主張稅率降到10%才能吸引資金回流,但又提不出證據,因此他提出「租稅特赦」的構想,只要民眾在一定時間內向政府申報,移回國內的海外資產只課10%的稅,但特赦前半年外移的海外資產,不得享有特赦;一旦未誠實申報,除了課50%的稅還要處以罰款。
昨天會議一開始,就因為會議應否開放記者旁聽討論半天,邱正雄原本主張不開放,但民間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堦反對,認為資訊透明化是民主基礎,不應閉門造車。邱正雄後來裁示表決,列席官員、工商團體人數多於學者,以15票對10票決定開閉門會議。
與會人士說,會中學者專家和工商團體代表針鋒相對,雙方各自堅持立場,根本沒有交集,工商團體主張稅率應降到10%,但包括黃耀輝在內,多位學者發言反對。賦改會副召集人、政大財稅系教授曾巨威會後只說了一句「裡面很吵」,就匆匆離去
引資金回流 學者力促租稅大赦【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8.10.07
調降遺贈稅引發資金是否回流激辯,行政院賦改會負責研究調降遺產稅率的學者黃耀輝昨(6)日提出配套方案,建議政府實施「資金回流租稅大赦」措施,明(98)年起一年內向政府登記海外資產回流者,回流資金才可按10%課稅,未回流者一律不適用。
黃耀輝認為,各界對遺贈稅率調降幅度意見不一,也難有共識。主張降稅至10%就會將海外資金回流業者,或提出大幅降稅可以吸引5兆元資金回台的金管會,都無法提出足以服人的資金回流保證。因此有必要訂定特別條款,只對願意將海外資金轉回台灣者,提供低稅率優惠。
依據黃耀輝在遺產及贈與稅制檢討期中報告的建議方案,政府應考慮對海外資產實施租稅大赦,也就是凡未經檢舉或未經政府機關調查的案件,納稅人在98年1月1日至12 月31日止的一年內,將海外資產向國稅局、金管會及中央銀行誠實申報,並將資金匯回國內辦理登記者,回流台灣的海外資產,在課徵遺贈稅時即可「就其留置國內的額度依10%稅率課徵」,並免除一切漏稅罰鍰。
為避免這項對海外資產租稅大赦的優惠措施,反誘使國內資金「洗」出國外,再回流台灣適用低稅率,黃耀輝也提出排除條款,即特赦實施前半年內外移的海外資產不適用。
不過,稅捐機關與財政部對於海外資產租稅大赦的建議態度保留,認為稽徵實務繁雜。國稅局高階官員指出,海外資金回流後,本金按低稅率課稅,但利用本金在國內投資的收益能否按低稅率課稅,若稅捐機關與納稅人都無力長時間管理回流資金帳戶,課稅必然產生爭議。
黃耀輝強調,調降遺贈稅的目的,若是要吸引海外資金回流,政府就必須同時施以「棍子」與「紅蘿蔔」的獎懲措施。對於願意回流的海外資金給予一年申報回流免罰與低稅率的優惠;沒有申報的海外資產,日後經稅捐機關查獲時,不論遺產稅率最終降至何種水準,一律按目前50%最高稅率課稅。
賦改會昨天舉行第四次委員暨諮詢委員會議,委員對稅率調降沒有產生共識,同時也沒有討論黃耀輝建議採取租稅大赦的配套措施,將留待下次會議討論。
【記者傅沁怡、雷盈/台北報導】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6)日指出,依照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經驗,遺贈稅率調降確實可發揮鼓勵資金回流的效果,由於資金配置通常會考慮稅收收益(after tax repay ),因此「稅率會影響資金移動」。
彭淮南昨天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立法委員盧秀燕等人都問及彭淮南對調降遺贈稅和證交稅的看法。
「暴斃稅」可以休矣【經濟日報社論08.10.03(楨:罕見馬凱炮口不對官
要譁眾取寵,最要緊的,就是抓住一個具有強大聳動力的號召;而對社會大眾,只要高喊「社會正義」、「公平公正」,或者「阻止劫貧濟富」,每個人都會立時神情肅然、豎耳傾聽。
因而最近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專業的學者與熱血的社會運動家,緊抓住每一個機會大聲撻伐不公平、不正義、坐令富人剝削窮人的種種政府做為。其中又以與減稅相關的議題最受歡迎。
為什麼呢?因為有所得才要繳稅,所得愈高、繳稅愈多,這本是租稅理論量能課稅的基本道理,也是任何不懂租稅理論的大小國家在擇肥而噬時的不二選擇。因而一論及減稅,窮人當然沒份,所得較低者也必然減得愈少;相對的,受惠最大者,自然是原本所得高、繳稅最多的人,則減稅圖利富人、剝削窮人、不公不義這樣的說辭,立可按圖索驥、指證歷歷,激起大多數非富人或所得較低者的共鳴。
全球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台灣既高度依恃國際經濟,受害自是匪淺;與此同時,我們的主要出超來源國又在錯誤政策引導下,大砍出口部門,導致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擎天一柱崩頹,台灣經濟情勢的確岌岌可危。在緊急推出各種短期性救市措施之餘,蕭副總統的登高一呼工商界齊聲響應之下,原先在賦稅改革委員會中陷入拉鋸的大降遺贈稅至10%的方案,聲勢大漲,眼看下周一就可能在賦改會中獲得通過。學者及社會運動家為之大驚失色,乃利用各個媒體聲色俱厲地期期以為不可,當然公平、正義、劫貧濟富之聲更是此起彼落。
除了減稅一定有利富人這樣淺顯的道理之外,今天高達50%的遺贈稅之所以必欲降之,原因甚多。其中之一,即為其陳義甚高但成效可笑。遺贈稅的確以促進社會公平、平均財富分配、彌補租稅漏洞為最高理想。臨終對一人所積累的財富部分充公,目的在於減緩財富世代累積的速度與強度,期望能降低財富分配懸殊的現象。同時,由於我們的所得稅制特別倚重一般中低所得者的主要來源──勞動所得,卻將富人的主要生財之道──資產所得,完全放縱,而造成一個極端偏愛富人、剝削薪資所得者的扭曲稅制。為了彌補這個大漏洞,遺贈稅乃扮演最後捕手的角色──不管你一生逃避了千萬乃至億計的資產所得稅,生命結束算總帳時,政府還要強力索回,而且不問是已經課稅的薪資所得還是一文不納的資產所得,一視同仁,都課徵50%。
但這樣的理想,衡諸現實,充其量只是個夢想。因為稍稍懂點理財的,在其壯盛之年,早已利用各種手段將名下財產轉移殆盡。上焉者,利用每年每人百餘萬的額度合法贈與,或利用其他合法手段從容避稅;而且愈是富有,愈有能力敦聘高明律師量身打造成本最低的方式將遺贈稅避得乾乾淨淨。下焉者,則可盡情利用台灣已經發展到淋漓盡致的人頭文化、五鬼搬運手法,將所有合法、不法所得隱藏到九地之下,等閒官員完全無奈其何。舉一個顯例,陳前總統公開申報有6,000萬元現款,若待其耄耋之年仍是此數,則最後不計其他財產,財稅機關可以向他課取頂多3,000萬的遺贈稅;但若不是東窗事發舉家受到搜查,我們怎知道他還有數十倍於此的國內外存款可以從容移轉子女?而且以陳氏夫婦理財之能,豈有人相信他們會繳納3,000萬元遺贈稅給中華民國政府?
實際的情況是,高舉著公平正義大纛的遺贈稅,稅率遠高於各國,付出不知多少執行成本,一年的擄獲,不過區區200億元。其中多少會來自平日一文所得稅都不繳的大富豪?答案不問可知。那到底是誰被攔截到這200億元。說來可笑,是那些在完全意料之外的情況下暴斃的富人,以及許多請不起高價律師、不諳複雜的租稅法規的老實人,當然,也不乏真正守法愛國,寧可將部分財產奉獻給國家的正直人士。
當我們的財稅專家、社會運動家,放過了樑柱一般的資產所得免稅漏洞、忽視人頭氾濫的文化、無視富人幾乎均可輕易避稅的現實,卻針對剩下那些不幸暴斃者、老實與正直的納稅者,高喊放過他們就是不公不義、劫貧濟富;不知是其明不見此,還是太難抗拒譁眾取寵的誘惑?
台灣經濟在內外交逼之下,國內資金枯涸、投資消費兩窮,正待積極爭取逃逋海外的數兆乃至十餘兆資金救急且救窮;若以降低遺贈稅而減少百餘億元為代價,換回百倍於此的資金救市,其誰曰不宜?正義之士們,可願高抬貴手?
立院批賦改會→功能不彰【經濟日報記者陳亮諭08.10.08
立法院預算中心昨(7)日公布98年度財政部預算評估報告,直接點名賦改會功能不彰,討論的都是減稅議題,且政府對降稅早就有定見,徒增稅收損失加大的可能性。
馬蕭競選時即提出成立賦改會政見,選後兌現,但卻不如預期,負面批評多過讚美。
立法院預算中心昨天公布明年度財政部評估報告,也認為賦改會的運作功能,成效未彰,因為討論議題多為減稅,例如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稅與贈與稅等稅率,還有取消部分貨物稅課稅項目等,但未具體說明適當可行的替代財源,財政缺口恐較現況加大。
預算中心認為,若依照政府降稅方案,卻沒提出具體適當的替代財源來補貼,首當其衝的是地方財政收入,屆時,還是必須仰賴中央增加撥款補助,財政「挖東牆補西牆」不是上策。
報告書建議,如果政府考慮調降遺產稅與遺贈稅等兩項地方政府重要稅收來源,就必須考量地方財源及中央未來年度的補助支出,避免財務缺口及貧富差距擴大。
立院預算中心指出,新政府上任以來,許多稅率調降議題,理應由賦改會把相關研究報告公布後,再作決策或對外宣布,但行政院卻常搶在前頭,對外表示未來營所稅、貨物稅或綜所稅將調降,尤其調降證交稅一案,由政院主導拍版定案。
另外,遺贈稅調降問題,賦改會研擬各方案討論,還未有結論前,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已建議政院,應調降遺產稅與贈與稅至10%。從證交稅及遺贈稅調降例子,顯見政府已先有定見,賦改會無法發揮功能。
報告表示,遺產稅與贈與稅雖占全國賦稅收入比率不高,卻是地方政府重要財源。以98年度為例,預估遺產稅與贈與稅分別為138億元及34億5,000萬元,其中屬中央政府者分別為48億元及12億元,地方則高達90億元及22億5,000萬元。
台灣談稅改 搞錯學習對象?>中時08-10-08邱慧雯
馬政府上任後,延續前朝的稅改議題,風風光光地搞出賦稅改革委員會,大張旗鼓地討論營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之稅率調降議題。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宜賢指出,台灣稅制問題不在稅率調降此浮面表象,以台灣屬小國的「資本通路型」經濟而言,須從營業活動、投資、融資與授權四大面向出發,師法經濟型態類似的荷蘭、瑞士、盧森堡與愛爾蘭的稅制,才利於台灣擴大稅基,吸引外國人前來投資。
林宜賢一針見血地點出,台灣的稅制老愛向美國學習,但台灣忘了本身的經濟型態和國力與美國天南地北,向美國學習的結果,當然是弊多於利。以大國經濟型態而言,通常是財政部主導租稅,稅制走的是「資本終點型」,也就是稅制為全球所得課稅,美國便是很明顯的例子,因為大國不怕沒人投資,因此通常是財政凌駕於經濟。
相反地,小國則應該由經濟主導租稅,稅制為「資本通路型」,也就是境內所得課稅,但同時設置境外免稅中心,吸引外人前來投資。
台灣的經濟型態仰賴外國人前來投資與外銷為主。以吸引外資來說,林宜賢指出,我國的課稅系統對國際通路型的商業活動有重大障礙,此次賦改會議題都在談營所稅與個人所得稅的調降,但卻無提及外資扣繳稅款問題,這才是外國人考量投資台灣的一大關鍵。
「小國要懂得如何撿大國剩下的屑。」林宜賢說,香港與新加坡的稅制重點是課國內專業人士的稅,而非課國外投資金主的稅,打造免稅區讓國外金主前來大舉投資,讓國內專業人士荷包滿滿,稅基當然會隨之擴大,這就是所謂「撿大國剩下的屑」。
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國外金主來台投資,除非簽有租稅協定,否則實質稅率高達40%,多數外資當然聞之卻步,且我國與全世界最重要的國家-美國的租稅協定無法簽訂,對於吸引美商來台是一大致命傷。林宜賢指出,稅改重點應在於提供投資租稅優惠,否則只空談、美化國內的稅率調降,對於我國吸引外資與經濟成長,根本無濟於事。
以金融業為例,稅制嚴格的英國為金融業在一些英屬小島上推出免稅優惠,澤西島(Jersey Island)就成為不少投資人的青睞的投資免稅區,當地的金融業者也因此而荷包滿滿,金融業專業人士便成為英國繳稅大戶。林宜賢透露,國內金融業這也已建議政府在澎湖、金門等地設置免稅區多年,但政府卻因種種顧慮而不採納。
高倡降稅,建設財源何在?>中時08-10-15中時社論
在去年底、今年初總統大選時,馬蕭陣營提出了洋洋灑灑數百項政見。如果要問台灣民眾,他們對「馬上」最大的期待是什麼,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振興台灣經濟」。如果再繼續問,馬蕭政見中最具體的振興經濟方案為何,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會說,是「愛台十二建設」。愛台建設是因應民進黨執政八年消費與投資不足而做的擴大內需方案,涵蓋航空、網路、服務、旅遊,規模相當龐大。這麼大規模全方位的擴大內需案,最需要完整的期程與資金規畫。依馬蕭陣營自己估算,愛台建設共需經費四兆元,其中有相當比例要靠政府預算支應。
財政部總司全國財政事務,是要為政府籌措財源,穩定財務結構的關鍵機構。照理說,面對赤字嚴重的舊政府包袱、面臨前所未有的數兆政府建設支出,財政部長的挑戰真是無比艱鉅。他應該要擴大稅基、穩定稅源、估算公債發行上限,為未來四年、八年、數十年的財務結構做永續性的規畫。這個關鍵時刻的財政部長如果能大開大闔地將台灣經濟帶出生機,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當口固本培元,那真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最了不起、最有貢獻的財政部長。
無奈,財政部李部長的施政作為卻不是這樣。到現在為止,我們還看不到足以說服財務專家的愛台建設財源籌措期程與方案,卻四處做些與本職無關的、與穩定財政相反的作為。股票交易的主管機關是金管會證期局,但李部長卻對於其他部會主管業務是否「活絡」極為關心,在內閣全無共識之下向媒體放出證交稅減半的空氣,然後又把總統府拖下水,請其市府老長官出面裁定降稅。而後,在總統府拋出遺贈稅降至一○%的氣球之後,財政部沒有一個人對此表示意見,甚至連稅收損失的可能估算都不敢提。十月十三日,李部長又再提調高所得稅扣除額的建議,完全不顧租稅的通盤性,只是為將來的遺贈稅調降埋伏筆。
要知道,四處亂喊降稅不但從來不是財政部的職責,更是有害馬蕭愛台十二建設的違法施政。依據預算法廿三條,政府經常收支應保持平衡;請問動輒三百億、五百億的即興式降稅減稅,如何能保持預算收支平衡?預算法卅四條規定,重大公共建設應提財源籌措說明,始得編列概算;當財政部隨興降稅幾百億時,其愛台建設概算說明哪裡有做修改?預算法九十一條指出,立法委員提案大幅減少歲入則須指明彌補資金來源;但立委盧秀燕提案證交稅全免時,財政部為什麼全不吭聲?一位視預算法為無物的財政部長,人民對經濟焉能有信心?行政院放任財經首長錯亂本職,外界呼籲內閣改組的呼聲焉能止歇?
財政部在提議降證交稅時曾說,降稅更能刺激交易,稅收可能會更多。這樣的論點是財政學中的拉弗(Laffer)曲線論。諾貝爾獎得主托賓(J.Tobin)指出,這種說法只有邏輯上的空泛可能性,但實際後果卻要經過縝密的精算,「清醒的經濟學家都會嘲笑之」。未經精算而不負責任的降稅發言,一般人說說也就罷了,由財政部向外一再放話,卻是個不能小覷的危機。內閣財經閣員本應各司其職;有人做中長期施政評估、有人協調產業發展、有人把關政府財務結構。如果財經政策少掉了應有的制衡與評估角色,那麼將來台灣的財務黑洞就很有可能像冰島一樣,落入「國家破產」的下場。李部長在市府任內是位優秀的事務官,但是財政部長所需要的格局、視野、專業、能力,畢竟與地方政府大大不同。人事行政局長拋出個點子「依民調發年終獎金」,外界只是當笑話看,不致構成長期的傷害。但是財政部長完全不抵擋利益團體的降稅之議,甚至像散財童子一般亂拋減稅話題,那麼我們敢斷言,明後年台灣的財政就會出大問題,陰影揮之不去。今天,李部長說減稅可以使若干人「受惠」;明天,台灣人民就會看到財經閣員如何讓全民財政負擔「受害」。
我們不想理會府院黨人事鬥爭的改組內閣之議;但是部分財經閣員再不調整,恐怕那不是劉內閣危機,而是台灣的危機。
後年報稅適用 調高4扣除額 360萬戶受惠>中時08-10-15唐玉麟
金融大海嘯席捲全球,引發台股慘跌,民眾財富縮水,再加物價飆漲,民眾實際所得減少,苦不堪言,外界要求退稅聲浪不減。昨天行政院賦改會舉行會議,決議通過調高綜合所得稅標準、薪資、殘障、教育等四種特別扣除額,一年稅收損失一五三.五億元,預估約三六○萬戶受惠。
依照新的扣除額,財政部官員估算,若以一家四口、雙薪家庭、子女有二人就讀大學,採用標準扣除額為例,若是適用綜所稅最低稅率六%者,將可享有五千八百二十元減稅好處;若是適用綜所稅最高稅率四○%者,則有三萬七千二百元減稅好處。
財政部長李述德說,這項綜所稅調高標準、薪資、殘障、教育等四種特別扣除額,是為促進社會公平性,近日內送交行政院院會審查通過後,盡速送交立法院審議完成,希望在明年(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起實施,後年(民國九十九年)五月報稅適用。
至於綜所稅率是否調降問題,李述德強調,綜所稅率調降案,俟明年底促產條例落日後,與營所稅率調降案,一併考量處理。也就是說,綜所稅率調降案,最快在民國九十九年起實施,民國一百年五月報稅時適用。
賦改會昨決議通過,標準扣除額將由現行的單身四.六萬元提高至六萬元,有配偶者由現行九.二萬元提高至十二萬元;薪資特別扣除額由現行七.八萬元提高至十萬元;殘障特別扣除額由現行七.七萬元提高為十萬元;教育特別扣除額由現行每戶二.五萬元提高為每人二.五萬元。
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昨天公開主張遺贈稅最高稅率由現行五○%調降為一○%,且搭配「近貧方案」及提高綜所稅特別扣除額案,引發外界質疑是為兩面討好,一方面為富人減稅,另一面則搭配中低收入戶減稅。
財政部官員說,由於今年物價飆漲嚴重,民眾實際所得減少,外界退稅聲浪不斷,因此僅調高綜所稅特別扣除額,以減輕民眾租稅負擔。至於綜所稅免稅額並未納入調高案,主要考量是一旦調高,稅收損失將會更嚴重所致。 財政部官員表示,調高標準扣除額,此對中低收入戶有利;調高薪資扣除額,則可減輕薪資者租稅負擔,目前綜所稅薪資所得,占繳稅總額七成五,足見薪資上班族背負相當重的租稅負擔;調高殘障扣除額,則是照顧殘障民眾;至於調高教育扣除額,這對有二名子女就讀大專以上的家庭而言,可大減租稅負擔。
遺贈稅降為10% 政院明可望拍板>中時08-10-15唐玉麟
遺贈稅率降至一○%,幾告定案。行政院副院長兼賦改會召集人邱正雄昨天主持賦改會會議,主動拋出遺贈稅最高稅率由現行五○%調降為一○%、遺產稅免稅額則提高為一千二百萬元案,且搭配近貧方案,及綜所稅調高特別扣除額案等方案一起實施。
經建會也書面呼應調降遺贈稅率為一○%,預期可吸引資金回台投資,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邱正雄報告說,最近五年每年平均流出一.二兆資金,若稅率下降後每年流出減少一○%,計一千二百億元,可創造GDP六百億元,再以租稅負擔率一三.五%計,預估調降遺產稅將有誘發效果,可增加稅收八十一億元。
學者不願背書 賦改會五案並陳
對此,與會的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廖正井,以及民進黨立委黃偉哲,甚至賦改會副召集人曾巨威等人均坦承,調降遺贈稅率為一○%,已是行政院明確態度,預計行政院院會本周四可望通過遺贈稅率調降為一○%案。
為期待調降遺贈稅案早日定案,以吸引資金回流,賦改會昨日舉行兩場會議。
但與會財稅學者不願為邱正雄調降遺贈稅率為一○%背書,且堅持要有配套措施。
會後,財政部長兼賦改會副召集人李述德、賦改會副召集人曾巨威共同宣布,整個會議的決議是五案並陳。
包括:遺贈稅最高稅率仍維持不變為五○%,但免稅額由現行七七九萬元調高至二千六百萬元,以及調降遺贈稅最高稅率為三○%、二五%、二○%、一○%,但免稅額均調高為一千二百萬元等五個方案中擇一。
至於調降遺贈稅配套措施,李述德說,為將遺贈稅稅基擴大,有人建議可取消農地與公設地免稅、對奢侈品(如鑽石與豪華轎車)課徵特種銷售稅、簡化選擇性所得稅減免,及加強社會福利措施、彌補地方政府稅收損失及財政支出面檢討等配套措施。
李述德說,在這五個方案中,財政部將提出建議案,盡快提交行政院院會審查,由行政院做政策決定。至於配套措施,將考量可行性、必要性等問題,加以綜合考量。
昨天會議,邱正雄親自署名提出「降低遺贈稅率之總體誘發效果分析」報告。
報告指出,當前國際金融險峻,國內亟需促進投資、擴大內需,遺產稅降至一○%,將引入台商資金及鼓勵國內投資,甚有需要。
邱正雄:可吸引資金投資國內
邱正雄報告認為,遺產稅率降為一○%,比稅率二○%少收稅收二十億元,比稅率三○%少收四十五億元,但加上配套方案,包括近貧方案、調高綜所稅扣除額等,具有擴大稅基及其他誘發效果。
不過,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等人表達不滿,質疑賦改會為富人減稅背書。
高志鵬說,邱正雄於本周一找五家投資銀行專家與負責調降遺贈稅率研究報告的賦改會委員黃耀輝溝通,企圖說服他同意大幅降稅。
黃耀輝無奈地說,賦改會不是紓困會議,他提出研究報告考慮的是制度,希望可長可久,若行政院考量當前經濟與金融特殊環境,而有特殊考量的話,他沒有意見,但仍希望能尊重賦改會。
曾巨威說,他不反對遺贈稅調降,若行政院堅持主張遺贈稅率降為一○%,就要為政策自行負責,但他仍建議應有配套措施,包括取消農地與公設地免稅,以及實物抵繳等漏洞要補起來。
富人 平均最多可省近九千萬元>中時08-10-15陳怡慈
行政院打算把現行遺產稅最高邊際稅率五十%降為單一稅率十%,免稅額從七百七十九萬提高到一千兩百萬。專家指出,以去年遺產稅繳納情況計算,因為新制而免納遺產稅的人數比例達四十三%,富人平均最多可省八千七百七十五萬元遺產稅,效益匪淺,研判內資因稅負因素外流情況可望大幅改善。
根據財政部九十六年資料,我國繳遺產稅件數共五千兩百六十二件,遺產稅收兩百一十七億元,平均每人繳遺產稅四百一十二萬;若以九十六年死亡人數十四萬一千一百一十一人計算,繳稅比例僅三.七三%。
由於遺產稅的租稅規畫成本,一般至少占遺產總額十%,從「政策有效性」考量,行政院大幅下殺遺產稅至單一稅率十%已箭在弦上。
立達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趙哲言表示,若真按十%版本實行,以財政部九十六年度資料計算,遺產稅最高邊際稅率二%、四%、七%、十一%的人,通通不必繳稅。
也就是說,現行制度下,最高邊際稅率十五%以上的人,才需要由繼承人繳納遺產稅。
其中,邊際稅率越高,省稅效果越大。以九十六年資料計算,最高邊際稅率十五%可省二十九萬六百五十元,最高邊際稅率五十%可省八千七百七十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三元。
趙哲言解釋,九十六年最高邊際稅率五十%平均遺產淨額兩億六千萬,當遺產稅從「最高邊際稅率五十%」變成「單一稅率十%」,免稅額從「七百七十九萬元」提高到「一千兩百萬元」,新制下,只需繳兩千五百四十四萬八千一百六十六元遺產稅,比起舊制,一下子省了將近八千七百七十五萬元遺產稅。
遺產稅租稅規畫成本高昂,趙哲言、前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副總胡榮一不約而同指出,當遺產稅率下殺到單一稅率十%,代表已經不必再做租稅規畫了。因為租稅規畫的成本,一般而言,至少要遺產總額的十%以上,而這也代表,遺產稅率若沒降至十%,政策效果將變得很有限。
在省稅途徑方面,綜合租稅專家意見,遺產稅節稅手法最常見的有三種:(1)買農地;(2)買公設保留地;(3)買保險。贈與稅則以「股票信託」最熱門。
買農地部分,胡榮一解釋,農地可按公告現值,全部列入遺產稅扣除,但有五年內須農地農用、不得變賣或違章占用的規定。
公設保留地方面,最常見的是政府還沒徵收的公用道路。胡榮一提醒,公用道路的市價只有公告現值一到兩成,因此,不必像農地一樣把遺產淨額全部拿去買農地,而是估計可能繳多少遺產稅,再買多少公設保留地即可。
至於保險部分,南山人壽經理藍維鼎表示,現行法令規定,每一名申報戶的保險理賠金額,若在三千六百萬元以下,可免遺產稅,不過,商品種類限壽險與傷害險,年金險與健康險還是得課遺產稅,必須注意。
至於有價證券信託,中國信託個人信託部經理李念蓁表示,最常見是股票信託,具有節省贈與稅的效果,主要是因為,信託架構下的贈與稅,並不是以本金課稅,而是以「本金扣掉本金折現後的價差」課稅,一般而言,信託資產越高,節稅效果越好。
大家都減稅 政府錢從哪來?>中時08-10-15唐玉麟
遺贈稅率調降至一○%,未必能吸引資金回流,而政府為了避免「劫貧濟富」之譏,又大幅調高綜所稅免稅額;只是,大家都減稅,損失的稅收,要去哪裡找錢,政府還沒說清楚。
繼副總統蕭萬長主持總統府財經小組達到共識,建議將遺贈稅調降為一○%後,昨天行政院副閣揆兼賦改會召集人邱正雄乾脆主動表態說,當前國際金融情勢險峻,遺產稅降至一○%,可吸引台商資金回流、鼓勵國內投資。
問題是,目前台灣不是缺乏資金,按央行累積發行存單高達五.五兆元,這些都是爛頭寸,關鍵是資金回流後,資金到底往何處去?更明確地說,台灣未來願景在那裡?馬政府要將台灣帶向何方?
如果說,遺贈稅降至一○%,可吸引資金回流投入股市,按常理,這種短期資金,靠外資就夠了,問題是,這種短期資金,猶如幽靈般,來的快、走的也快,後遺症不少。
如果說,資金回流是長期投資,這是大家衷心期盼,但我國未來經濟產業前景為何?到底是愛台十二項建設,還是亞太金融中心、綠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生技產業,或是光纖基礎建設等,相當模糊、定位不明。
講白了,即使資金真的回流,但是政府經濟前景不明,資金未必留得住。
當前國際金融大海嘯,引發景氣衰退疑慮,馬政府卻在此時大幅調降遺贈稅,這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法案,但政府未詳盡規畫,不但不顧每年鉅額稅收損失約三百億元,更漠視國家累積負債高達十三兆潛在問題。再加上,為避免外界質疑調降遺贈稅是為「富人減稅」,甚至遭譏有「劫貧濟富」,財政部還「提前」調高綜所稅特別扣除額,以達到平民富人「恐佈平衡」,精心算計。
問題是,大家都減稅,兩邊稅收損失合計近五百億元,窟窿哪裡補?地方政府遺產稅收損失那裡找?政府矇著眼睛,欺騙自己,這種鄉愿作風,未免太違反財稅專業立場
蕭:吸引資金 須提供足夠誘因>中時08-10-15曾薏蘋
副總統蕭萬長昨日肯定調降遺贈稅率,他表示,吸引海外民間資金匯回國內,對解決當前資金流動性的問題是一大幫助,也可協助政府取得推動重大產業所需的資金,但政府必須提供足夠誘因,他以國際著名的免稅或低稅國家為例,他們的遺贈稅都是零,因此很多台灣資金就留在海外不願回國。
蕭萬長強調,台灣面對的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當然不能讓資金持續外流。
行政院高層具表示,調降遺贈稅率,他不敢保證資金會回流,但至少可止血。他指出,根據央行統計,一九九七年至二○○七年台灣資金外移從事證券投資達二二七九.九億美元,約新台幣七.四兆元,其中,光是去年一年外移四百五十億美元最多。
這位官員說,「你不怕國內資金以此速度持續流失嗎?」「誰管理那個錢,是最重要課題。」行政院官員指出,重點是國內要成立財富中心,而不是資金是否流到國內,若是透過國內財富管理中心,發行境外基金沒有問題。
行政院官員強調,錢回來了,不一定要買國內金融商品,也可買台灣投資海外的金融商品,但關鍵是透過台灣財富管理中心,像新加坡一樣,為當地民眾負責全球理財佈局。
經建會認為,目前國內資金外流嚴重問題,提高稅制競爭力有其必要,遺產稅降為一○%,才能提供足夠租稅誘因,讓資金回流,也可留住想要外移的資金。
減稅利多政院拍板 遺贈稅率降為10%【聯合晚報記者李濠仲08.10.16
喧騰多時的多項減稅方案今天定案,行政院院會上午通過,贈與稅、遺產稅稅率全部調降為10%;個人綜合所得稅扣除額項目則全部予以提高。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相關改革方案,有助降低租稅規避誘因,同時將使中小額遺產繼承或財產贈與案件,免於遺產稅、贈與稅負擔,以及進一步改善所得分配,增進租稅公平。
立院如年底前完成修法 98年度適用
行政院長劉兆玄針對減稅措施表示,希望藉由這次改革,建構更合理健全的租稅環境,以促進經濟發展。
行政院院會上午通過贈與稅、遺產稅、個人綜合所得稅扣除額等減稅方案,如立法院年底前順利完成修法,98年度起即適用。贈遺稅部分,將簡化稅率級距,採行單一稅率,全部調降為10%,現行課徵10%以下的級距,稅率則降為0。此外,遺產稅的免稅額,將從779萬元提高至1200萬元;贈與稅免稅額則從111萬元提高至220萬元。
綜所稅360萬戶受益 稅收短徵154億
個人綜合所得稅扣除額方面,標準扣除額單身部分從4萬6000元提高到6萬元;有配偶者從9萬2000元提高到12萬元;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從7萬8000元提高到10萬元;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從7萬7000元提高到10萬元;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從每戶2萬5000元修正為每人2萬5000元,預估將有360 萬戶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物人受益。
根據財政部估計,個人所得稅免稅額提高後,總計將造成政府稅收減少154億元。李述德表示,政府雖然採取多項減稅措施,但將可藉此誘發其他的錢進來。
李述德:養鵝生蛋 錢一定會再進來
李述德表示,面對眼前的環境,政府必須考量到底是要殺雞取卵,還是養鵝生蛋,雖然現在沒有把握這套稅制改革方案推出後,一定會回流多少錢,這是大家比較爭議的部分,所以穩健一點,不宜講一定會進來多少錢,但至少從經濟活動的角度,錢一定會進來,進來的稅收,某種程度可以彌補我們的損失。
另針對遺贈稅繳納制度改進部分,財政部提出,將放寬分期繳納規定,分期繳納期間,由現行2年延長為3年,使納稅義務人有較充裕的時間籌措現金繳稅,後續並有其他相關配套正研議中。
全民減稅 4大扣除額調高【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8.12.02
全民減稅大放送,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所得稅法修正草案,大幅調高薪資、身心障礙、標準、教育四大扣除額,各調高二萬二千元到五萬四千元不等,並追溯到明年五月申報今年所得稅就可適用。估計近三百八十萬納稅戶受惠。
以雙薪四口之家、兩名子女就讀大專為例,依稅率不同,可減稅七千三百八十元到四萬九千二百元。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個人綜所稅四大扣除額調高,只是稅改的一個階段;明年起綜所稅的減稅項目,還包括:明年五月報稅時,課稅級距金額調高;配合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實施屆滿,還會調降綜所稅稅率,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提案修法。綜所稅改革方案總共將減稅三百五十億元,其中調高四大扣除額一年就減了二百十八億元的稅。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時,多數朝野立委不但不反對減稅,還競相提出加碼版本,相關的減稅草案多達卅五個;經過六個半小時冗長討論,才初審通過「全民減稅案」。(見下表)
標準扣除額的調幅,引發財政部官員和立委熱烈討論,因為全國約五百卅萬個納稅戶中,有七成一採用標準扣除報稅;加上立委提案版本太多,照單全收不但國庫吃不消,稅制也會更複雜,雙方妥協加碼調高標準扣除額,最後單身者的標扣額加碼到七萬三千元,有配偶者的標扣額也一併調高為十四萬六千元。
財委會召集委員盧秀燕指出,減稅案獲多數朝野立委共識,將盡快二讀、三讀,只要明年一月十二日休會前完成立法,明年五月報稅就可少繳。
全民大減稅 兩年少課300億【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8.12.02
全民減稅大放送,今(97)、明(98)兩年,民眾都有減稅大禮可收,包括免稅額、薪資與身障、標準、教育扣除額,連續兩年都將分別調高,總計民眾可獲得的減稅利益,兩年共達300億元。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1)日初審通過行政院函送所得稅法第17條修正草案,經立委加碼後,綜所稅四大扣除額分別大幅調高2.2萬元到5.4萬元不等,總計送出214億元減稅利益。這項修正案並提前在97年生效,民眾明年5月申報97年個人綜所稅時即可適用。
受立委修法將四大扣除額提前一年實施影響,明年隨物價指數連動調整的扣除額減稅基準,也將連帶加碼上調。98年包括免稅額與三項扣除額調增金額,在3,000元到6,000元不等,民眾99年5月申報98年度所得稅時,將意外再獲逾60億元的減稅大禮,創連兩年大減稅紀錄。
行政院送出調高四大扣除額的修正草案,昨天在財委會闖關,與會立委達成默契,多達35個立委提案決定日後再議,一致通過讓行政院版先行過關。但在協商條文時,財政部同意立委提議,額外加碼標準扣除額的減稅金額,再嘉惠370萬個選擇標準扣除額報稅的家庭。
行政院原列標準扣除額,單身者可扣除6萬元;有配偶者是12萬元。經立委加碼後,單身者的標準扣除額上調為7.3萬元;有配偶則增為14.6萬元。立委加碼調高標扣額,國庫釋出減稅利益多出60億元,也讓四大扣除額的總減稅額達到214億元。
財政部高層指出,四大扣除額提前自97年施行的結果,讓原本將在年底宣布的98年度各項扣免額隨物價指數連動金額,也會向上推高。
財政部最遲年底前,要就稅法指定隨物價指數連動的免稅額與扣除額,訂定98年度適用新標準。其中,除免稅額明年會調高3,000元及5,000元(年滿70歲者)、薪資、身障與標準扣除額,98年也將再調高一次,個別金額在3,000元到6,000元不等,總計減稅利益約62億元,民眾在99年5月申報98年所得稅時適用
減稅破表 國庫有錢埋單嗎【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8.12.02
減稅就要破表了,馬政府上台,因經濟環境丕變承諾的降稅案超過1,500億元,98年促產落日後釋出1,483億元減稅籌碼,早已不敷使用。
政府要舉債建設、降稅救經濟,也不能迴避對國家財政可能的傷害。減稅若不踩煞車,政府就要設法為國庫開源。
促產落日後,政府擬收回長達數十年的產業租稅獎勵,總計1,483億元減稅利益,被視為改革稅制的有利籌碼。於是遺贈稅、所得稅、扣除額均將促產落日,視為減稅資源重分配的難得契機。
然而,距離促產落日還有一年,政府先後調降與正在進行的降稅案,林林總總已逾1,000億元。
例如昨(1)日通過綜所稅四大扣除額,國庫要釋出214億元,明(3)日登場的遺贈稅降稅案,也要花掉192億元。
另外政府為救股市、抗物價祭出機動降低證交稅、關稅、貨物稅與營業稅,約計損失450億元稅收。
即將在99年登場的,還有配合促產落日真正的重頭戲,也就是調降企業與個人所得稅率。所得稅率下降,減稅利益少則1,000億,多達1,400億元。
只需簡單的四則運算就知道,政府手上握有促產條例落日的1,483億元,哪裡夠分配。促產還沒落日,看得到的減稅承諾,早已滿出水位。
全球經濟衰退,各國吹起降息、減稅風潮,台灣難以置身事外,但政府也該仔細思考,走上降稅這條路的同時,是不是也該為國庫設下停損點。
降稅不是比多、比快或比狠,還要比精準。誠如巴菲特對「價值」的定義,「付出的是代價,得到的必需是價值」。
漫無止境的降稅,付出的是代價是財政赤字擴大,得到的價值該是什麼,政府想清楚了嗎?
遺贈稅10版本併案審查【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008.12.03
為了促使資金回流提振經濟,立法院財委會今審議「遺產及贈與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行政院提案擬將遺贈稅最高稅率從現行50%調降至10%,而遺產稅免稅額提高為1200萬元,贈與稅免稅額則提高到220萬元,預估每年稅損達200億元。降稅案因朝野立委意見分歧,極可能在經過一番激辯後,即使未達共識,都會進入朝野協商。
遺產及贈與稅法自民國84年1月13日修後,至今已逾10年未修改,政府因考量部分規定已無法切合現今環境需求,加上為吸引資金回流,行政院主張將最高邊際稅率調降為10% 。財政部長李述德指出,簡化為單一稅率是為了減化稅政,並且不會增加租稅負擔,而且3年內將有助於資金回流。
今除了政院版修正案之外,另還有9個版本的遺贈稅法修正案併案審查,稅率方案,立委薛凌等24人提議應廢除遺贈稅率,而立委陳根德和劉盛良等21人,主張遺產稅稅率降至10%,並建議新增「自用住宅一棟免遺產稅」,而委員羅淑蕾等27人提案遺產稅率最多調降至25%,而遺產稅免稅額應提高至2400萬。
行政院修正版本,遺贈稅率級距將從現行的10級稅率簡化為單一稅率10%,而遺產稅免稅額調高到1200萬元、贈與稅免稅額則從每人每年111萬元增加至220萬。財政部指出,對中小額財富者而言,若提高免稅額可減輕其遺產稅負擔,以一家四口為例,被繼承人死亡遺有配偶和2名成年子女,除免稅額1200萬元外,尚有配偶扣除額445萬元、子女扣除額90 萬元及喪葬費扣除額111萬元,所以遺產總額在1846萬元以下,不須繳遺產稅,比現行的1425萬元多增421萬元的扣除額
專家看法》修了法 真的能課到富人稅嗎?【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08.12.03
跑出去的錢不會再回來
政院版稅改方向遺產稅率大幅調降為10%,希望能吸引海外資金回流,但是學者和會計師都認為,無助於吸引海外資金回流,僅能減少未來資金外流的狀況。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以調降遺產稅率的方式做為吸引海外資金回流的理由,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因為香港和新加坡的遺產稅率還是比我們低很多,已經跑出去的錢是不會再回來的,修法僅能對目前還留在台灣的錢有幫助,讓這些還留在台灣的錢,不會繼續往外跑。
貧富拉大 窮人很難翻身
殷乃平表示,對於富人來說遺產稅調降總比不降好,但對社會公平正義來說,將會造成負面影響,貧富差距拉大,窮人翻身機會更少。既然政府打算這樣修法,就應該規劃如何消弭貧富差距拉大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漢邦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游博超表示,贈與稅是遺產稅的輔助,目的是為了防止財產不當轉移,才會出現贈與稅,因此贈與稅的條件比遺產稅嚴苛是合理的。這次政院版的修正方向,也是把遺產稅的條件放寬許多,但是贈與稅方面,還是比較嚴格,基本上方向是合理的。
不過會計師也坦承,實務上並沒有聽說有富人因為遺產稅調降,打算把資金匯回來。他表示,富人多半是企業家,因此與企業有關的法令,例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所得稅法或是營運中心在台灣享有什麼好處等,對於已經移往海外的台商,才會有比較直接的反應。
僅能減少未來資金外流
游博超表示,遺產稅是全球所得都要課稅,大幅調降遺產稅率,可能影響富人資產配置,因為不需要再努力把資產隱藏到海外,但對於吸引資金回流應該沒有直接影響
資金回流6千億 彭淮南:景氣明年中復甦【經濟日報記者邱金蘭08.12.30
景氣到底什麼時候會好轉?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29)日表示,明年年中景氣將會復甦。金管會主委陳也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現在已經有資金回流到股市,因此,明年元月起,所有的措施也將back to normal(回到常態)。
在各國持續降息下,彭淮南表示,9到11月間,國人資金回流合計已達182億美元,換算新台幣近6,000億元。不只國人資金回流,金管會官員透露,外資在連續八個月淨匯出之後,12月至今,外資終於淨匯入8.75億美元(約新台幣290億元)。
正因已有資金回流股市,陳表示,包括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底下的150檔成分股可以放空,融券、借券總量管制,也將恢復以往水準。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中央銀行、金管會會銜函送修正的人民幣相關規定,邀請彭淮南與陳報告並備詢。這也是兩人首度在財委會同台。
立委賴士葆質詢時表示,各國持續降息,國外甚至已經降到零利率,錢有沒有回流台灣?彭淮南表示,國人投資海外的情況已經減少。9到11月這三個月期間,國人資金回流合計已達182億美元,換算回流新台幣近6,000億元。
不僅如此,外資在連續八個月淨匯出之後,12月終於出現淨匯入的情況。依據央行和金管會的資料,9月、10月、11月外資分別淨匯出42億美元、68億美元和12億美元。不過,12月至今,已經淨匯入8.75億美元。
賴士葆進一步問,景氣到明年第二季底是否能復甦?彭淮南表示,全球經濟衰退,台灣的經濟成長卻主要仰賴出口,政府、老百姓、企業界要一起努力擴大內需,以降低出口降低對經濟成長的衝擊。一般來講,年中(middle)應該會復甦。
陳也表示,從目前的股市表現來看,市場已經回到normal的情況,所有的措施應該要回復,包括放空機制、以及借券、融券的上限管制。
至於行政院推動「銀行挺企業」措施,最近銀行對企業放款數字卻節節下降。
陳指出銀行挺企業的確看到成效,以今年11月底總放款數字來看,較去年同期增加4.74%,比經濟成長率更高。
彭淮南也說,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僅1.87%,但銀行放款成長率有4%多
5,000億資金回流 十年首見【經濟日報記者傅沁怡09.01.31
金融海嘯讓國際金融市場全倒,國人先前匯出投資的資金也因而大量回流,中央銀行統計,去年全體金融機構信託資金餘額減少新台幣5,000餘億元,是十年來首見。
從目前信託資金餘額還有近3兆元估算,官員指出,若海外投資市場情況持續未好轉,保守估計還有5,000億元至1兆元資金等著匯回來,除了對新台幣匯價形成潛在升值壓力,如果這筆錢轉進台股,也有助台股上漲。
信託資金是指銀行和信託公司吸收的指定用途信託資金,依法令規定,國人匯出投資必須透過此管道。
官員指出,近年來因為新台幣利率水準偏低,再加上稅負考慮,國外投資管道又愈來愈多元,信託資金餘額逐年增加,從民國87年的新台幣3,500億元,到民國96年底已增至3.4兆元,成長將近九倍。
不過,去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國人海外投資掀起一股回流潮,全體金融機構信託資金餘額去年8月創下3.55兆元的高峰後,9月到11月的三個月餘額共驟減6,300億元至2.92兆元,讓信託資金餘額15個月來首度跌破3兆元關卡。
官員表示,金融機構信託資金餘額開始大幅攀高,是從民國90年開始,當時央行因應網路泡沫化後的通貨緊縮而持續降息,新台幣固定收益急降,讓國人匯出尋找較高收益的理財工具,信託資金餘額自當時起,平均每年增加約3,000億元。
官員分析,這波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國人資金在兩、三個月內便回流6,000億元,速度可說「又急又猛」,儘管去年11月單月回流金額已減緩至500餘億元,預期後續仍有大量資金待回流,可望挹注國內投資動能。
官員表示,國人投資海外商品有不少是長年期的連動債等,不太可能完全解約匯回,加上有很多大戶把資金匯出投資的主要考量是避稅,因此就算金融海嘯讓海外收益大減,民眾先前匯出投資的錢也不會百分之百回流。
官員透露,先前匯回的資金主要還是來自於保險公司的海外投資款項,散戶動作通常會比法人慢一些,預期今年會有一波民眾匯回海外投資的風潮。
迎台商還鄉 目標吸金350億元>中時09-02-04江慧真
為吸引台商資金回流,行政院打造「台商經貿營運特區」,並推出「衣錦還鄉」計畫,除放寬台商管制、降低企業營運總部租稅優惠門檻外,也將提供土地租金優惠方案。對於今年的「吸金目標」,經濟部長尹啟銘昨天表示,九十八年度的台商回台投資值預計為三百五十億元。
尹啟銘表示,兩岸政策鬆綁與實現大三通後,兩岸企業營運成本下降,為因應全球台商回台投資布局,經濟部將推台商回流倍增「衣錦還鄉」計畫,鎖定指標性的優質台商回台投資,相關措施包括降低企業營運總部適用租稅優惠門檻,以增加台商回台的意願。
鎖定優質台商 適用租稅優惠
對於有意回台成立營運總部、投資的台商,經濟部祭出不少手段,尹啟銘表示,政府鎖定「指標性」優質台商,包括結合產業公會了解龍頭企業回台動向、投審會選定先鋒企業給予客製化專案服務;並在土地、融資取得方面給予最大的協助,尤其是政院近來積極研擬的「台商經貿營運特區」。
政院規畫的「台商經貿營運特區」,目前尚未進入選址工作。不過,尹啟銘強調,該特區將提供台商選擇作為「營運總部」或「物流中心」,進駐的台商將可以享受更低的優惠租稅,還包括土地七八九優惠出售方案、○○六六八八租金優惠再延長一年。
經濟部近期將在大陸台商密集之地,舉行小型的台商負責人座談會,並擇四月三日在國內舉辦「台商投資高峰會」;尹啟銘強調,政策推出必須要多跟台商接觸說明,未來將加強政策宣導,希望對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有幫助。
台商回台案件 兩年逾兩百件
根據經濟部統計,二○○六年九月至今年一月底,台商回台案已達兩百卅六件,已創造約一萬一千人的就業機會,總投資金格高達三百七十三億元;其中來自中國地區案源有一百七十七件,投資金額為三百卅二億元,占預估總投資金額的近九成,是相當大的比例。
尹啟銘表示,兩岸交流隨著江陳會譜出好兆頭,兩岸政策鬆綁,實現大三通,企業營運成本下降,將今年台商回台投資金額目標大幅拉高至三百五十億元。
金管會:外資回來了!【工商時報09-03-11 薛翔之/台北報導】
金管會立法院本會期首次備詢今日上陣,主委陳冲將率證交所、期交所、OTC等證券週邊相關單位主管前往,報告內容聚焦在資本市場的提振。據悉,金管會將強調「台灣資本市場流動性好轉」,並表達持續吸引海外企業返台上市的立場。
據悉,金管會認為資本市場朝向良性發展,主要觀察到2大現象。首先據金管會統計,今年3月份截至上周為止,股市平均成交量為849億元,2月份也有664億元,近期的交易量,較去(2008)年11月均量僅570億元的低點,成長16%至近50%,市場流動性已好轉。
另外則是資金呈現回流,近半年來增加了新台幣4,000億。儘管外資仍呈現淨匯出,不過,今年2月份的外匯存底2,924億美元,較去年爆發雷曼兄弟聲請破產時的9月,只有2,811億美元外匯存底相較,增加131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4,000億元,顯示半年以來,「資金有回流現象!」
既然資金逐步回流,金管會也將持續吸引海外企業回台上市櫃;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已有旺旺和巨騰兩家海外企業,獲准第二上市;另有62家表達來台上市的意願,其中已和承銷商簽約,或簽訂意向書者,已有23家。
免稅磁吸5兆錢潮 回流台灣>中時09-05-05陳怡慈
台股連兩日大漲逾七百點,為持續火力,金管會主委陳冲祭出海外回流停放到OBU特別帳戶的資金,「營業稅、營所稅、印花稅」全免的稅賦大餐。據悉已獲財政部初步同意,金管會估計以稅賦為誘因,可吸引回流資金達五兆元。
此外,為同步活絡股債市動能,金管會也向財政部建議,將修改《證券交易稅條例》,增訂國內企業買賣公司債、金融債可免千分之一的交易稅,以和今年底落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接軌。
我國公司債、金融債每年交易量動輒六、七千億元,因財政部已初步同意金管會構想,在明年起就算促產條例落日,公司債、金融債的交易稅「不必復徵」的共識下,我國債市交易動能可望持續活絡。
首先在股票市場部分,台灣加權指數今年以來漲幅三七八八%,全球股市排名第三,僅次祕魯利馬指數(漲四一五八%)與上海綜合指數(四○五九%),已開發國家中則排名第一,惟市場擔心台股短線漲幅過大,難延續至五二○馬總統就職周年。
據悉,在陳冲指示下,金管會兩大吸引境外資金前進股債市的免稅措施,已獲財政部同意;首先在股市方面,陳冲的政策思維和前主委陳樹有很大不同,陳樹時代倡議主打免徵「遺產、贈與及所得稅」,但陳冲有鑑遺贈稅率已降至十%,改用「營業稅、營所稅、印花稅」出擊。
陳冲昨晚受訪時指出,遺贈稅率大幅調降後,這項吸引外資回流的誘因已經變成牛肉乾,必須思考其他牛肉;金管會除希望OBU特別專戶資金,可不必計入遺產總額課稅,另也希望透過讓銀行免稅、進而回饋客戶的想法,吸引境外資金回流。
現制下,銀行銷售商品或勞務,不論放款的利息收入,或是賣共同基金、結構債、保單等金融商品的手續費收入,必須同時被課三種稅:(1)百分之二的營業稅、(2)千分之四的印花稅、(3)百分之二十的營所稅。
陳冲說,如果OBU特別專戶的資金,可以上述三種稅都免徵,如此理專服務境外客戶時,利潤空間變大,將有更大彈性可以回饋給客戶,對吸引五兆資金回流將有幫助。官員說,據央行「國際投資部位」最新統計,截至九十六年底,國人藏富海外金額含證券投資與其他投資約四一二四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近十五兆元,金管會根據國內外降稅經驗,認為回流金額可望超過五兆元。
吸引資金回流 OBU專戶享租稅優惠【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5.06
財金兩部達成共識,將營造優惠賦稅環境,吸引資金回流,投資人海外資金信託移轉或匯回台灣,並在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開設特別專戶者,停泊達八年以上的資金,屬於本金部分可以全免遺產及贈與稅;專戶利息並可享四年免徵所得稅優惠。
金管會已在4月下旬,將金融資產管理中心發展條例草案報請行政院審查,但金管會有意將租稅優惠擴及外匯指定銀行(DBU)部分,包括利息所得免稅、並排除最低稅負制,以及投資人移回資金,轉至指定銀行兌換成新台幣,進行資產管理,屬於DBU部分的特別專戶銀行及資產管理機構亦給予免稅待遇,財政部均不同意,需待行政院協商。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5)日指出,吸引海外資金在OBU開設特別專戶,不可能全部免稅。
財政部賦稅署署長許虞哲也表示,資產管理中心的賦稅優惠還需要協商。金管會送交行政院審查的條文規定,投資人在該條例生效後二年內,自海外移回的資金在OBU開設特別專戶,可享以下租稅優惠:
一、條例施行後的二年內,匯入OBU 特別專戶的資金產生的利息,可享四年利息所得免稅。
二、投資人死亡時,其在OBU特別專戶及指定銀行特別專戶人的資產滿八年者,其信託移轉或匯入的金額可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遺產稅,但只限匯入本金;贈與亦同。
三、OBU特別專戶銀行內資產管理業務所產生的銷售額,四年內可免徵營業稅,所使用的各種憑證亦免徵印花稅。
OBU三稅全免? 李述德:不可能【聯合報記者陳曼儂09.05.06
為吸引海外資金回流,外傳金管會擬對企業海外資金存到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特別帳戶的資金,提供營業稅、營所稅、印花稅三稅全免。但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表示,三稅全免實在「不太可能」。
他表示,政府收稅是為服務民眾,如果都不需要課稅,「國家建設的財源從哪裡來?」
政府近年來持續舉債,無論是四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或是舉債發放消費券,不少人擔心都是「債留子孫」。
李述德表示,借債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效果,如果效果好,「那借錢就是好事」。
他強調,政府目前債務4.2兆餘元,占GNP的33.7%,仍低於公共債務法所規定的40%上限,流量也沒有超過當年度預算的15%,政府目前沒有借外債的打算。
財政部賦稅署長許虞哲說,前金管會主委陳樹提出「資產管理中心條例」,也就是吸引外資回流方案,目前財政部與金管會較有共識的內容,包括:去年7月底以前在海外的資金,如果在條例施行後的兩年內,匯入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特別專戶,可享有4年利息所得免稅。
遺產稅部分,匯回資金(不限在OBU),除孳息外,也可不計入遺產總額。
贈與稅的部分,在條例施行後兩年內匯回OBU或國內分行(DBU)資金,並停留8年以上,資產贈與他人不計入贈與總額,但以本金為限。
營業稅和印花稅的部分,許虞哲指出,在OBU的特別專戶內,在條例實施的4年內,由資產管理機構(如銀行)產生的銷售額,也可免營業稅及印花稅。
賦改會豈能成為政策背書工具!【經濟日報社論09.05.06
行政院賦改會日前通過海運業實施噸位稅建議案,按船舶淨噸位及推定利潤率課稅,作為與現行營所稅並行之選擇性稅制,以期提高國輪回籍誘因。由於此項議題曾在賦改會多次討論,總是因多數委員認為不可行而遭否決;如今實施噸位稅預期績效不彰之結論依舊,卻在政治壓力及行政部門贊同下,異軍突起並闖關成功,使得賦改會再度被質疑為政策背書工具。
國際潮流所趨下,台灣是否值得實施噸位稅,應進行嚴謹的成本效益評估;包括國輪回籍數、就業機會增加、產業關聯效果、外部利益大小,以及對稅收影響等;尤其應考量周邊日、韓等國實施,我國實施與否之利弊分析,做為論述依據。此份研究報告在整體評估方面顯然有待加強;然而更錯愕不解者,結論中指出實施噸位稅與吸引國輪回籍沒有絕對關係,反而會破壞稅制;以推定利潤率及所得率來課稅,且虧損時亦須繳納,業者不一定有利;建議卻突然急轉支持實施噸位稅。前後明顯矛盾的研究報告,若不退回修改與補強,如何能夠自圓其說?反而使得賦改會的客觀性與公信力大打折扣。
交通部次長多次坦承,造成國籍輪比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岸經貿政策與相關管制鬆綁;例如兩岸直航、放寬航線限制、僱用國籍船員比率鬆綁等,與租稅的關聯性不大。既然關鍵不在稅制,就應對症下藥;強行從稅制著手,必然效益不彰。亦即,正本清源之道,在於交通部應提出健全海運業發展的完整配套,實施噸位稅改革充其量只是其中一環,若能發揮相乘效果、展現經濟效益,自然具有說服力;若一味反向操作,結果不如預期,實乃意料中事。
研究報告結論認為,課徵噸位稅尚能符合稅收中性原則,有商榷餘地。依據該計畫參照日、韓噸位稅制來估算,每年稅收損失約8至43億元,業者稅負節省程度甚至高達75%以上,對既有國輪而言,具有實質減稅利益,否則業者為何施壓推動?至於整體是否符合稅收中性,關鍵在於能否擴大稅基;依據交通部資料之最新估算,預計可吸引30艘國輪回籍,增加540個船員就業機會,並且帶動周邊產業效益,可望增加稅收27億元;其中主要來自回籍國輪之航商盈餘分配給股東可增加綜所稅收19億元,才能勉強產生「尚能符合稅收中性原則」的結論。令人質疑者,在兩稅合一之下,噸位稅造成股東可扣抵稅額減少,打擊股東投資意願及稅後獲利程度,又如何產生誘因吸引國輪回籍?因而國輪回籍數究竟是否高估,必須弄個明白。
此外,對海運業實施噸位稅,形同對個別產業減免稅,破壞產業間公平競爭原則。且在利之所趨下,若是金融業、生技業、文創業等,各自基於產業特性與利益,要求適用有利於自己的課稅方式,豈不嚴重破壞營所稅制完整性?其後遺症不可輕忽。
其實,賦改會中有委員基於社會觀感不佳及稅改文獻有其定位為由,建議採兩案並陳方式報院:一案維持現行課稅制度;另一案則請交通部提出實施噸位稅的具體理由與配套,補強建議案的一致性。但卻未能獲得主席採納,反而照原建議案通過,實在遺憾。既然賦改會未能提供噸位稅採行的立論基礎,未來此建議案在行政院審議必須慎重處理,不得草率;若是因航運界大老施壓及政治扭曲,使得公益與私利嚴重相悖,整體社會福祉受損,那就使稅改的公平正義再度蒙羞。
海外台資、本土資金、外資大匯流【今周刊 2009/05/06 謝富旭、周岐原】
中資「快」來了!請留意,是快來了,但實際上還沒來,台股就在三方資金企圖率先卡位下而激情噴出。4月30日的台北股市暴漲,不只代表中資即將進駐台股的里程碑,更代表一場股市新造夢運動即將展開,一場財富競賽也悄悄地登場……
跟上台股狂飆攻略
四月三十日的台北股市很激情,但外資交易室很多交易員卻顯得很悠閒。因為,絕大部分的股票在開盤十分鐘內旋即漲停鎖死,交易員除了高掛漲停價位等待渺茫的成交機會外,卻無事可做。
中資投入股市只聞樓梯響,台股卻以狂漲慶祝。
突然間,投資人盼了二年多的中資來台投資,因為中國移動入股遠傳電信的新聞而沸騰起來。好像嫌投資人還不夠興奮似的,台灣金管會也很恰巧地選在中國移動入股遠傳隔天,宣布中國境內合格法人(QDII)從五月開始投資台灣金融市場的初步細節。
海外台資八兆 資金回流潮去年下半年湧現
中國移動能否成功入股遠傳,還需要經過經濟部投審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甚至是陸委會與金管會的層層審核才能過關。至於中國QDII初期也只能以其規模的三%投入台灣金融市場,初估僅有七十幾億元新台幣的規模,而且在兩岸金融監理協定(MOU)簽署前,也只能投資台灣債市與貨幣市場,還不能買股票。這對目前台股每日動輒一千五百億元的成交量,實在微不足道。
然而,外資圈目前熱烈討論的並不是中國移動入股遠傳的法律程序問題,也不是QDII到底會有多少資金進來台股。摩根士丹利證券駐香港經濟分析師林焱指出:「四月三十日只不過標示中資入台的一個象徵性的開始,其最重要的意義與其說是為中資,不如說是為台資回流開啟了一扇大門」。
事實上,海外台資資金返鄉潮已於○八年下半年開始湧現;根據央行統計,去年下半年出現近二十年來首見的國人資金淨流入現象,總計一七○億美元台資回流,其中一三○億美元則集中在去年第四季密集匯回。
這總計高達五六○○億元新台幣的資金,到底有多少錢投入股市,不得而知。但今年第一季台股漲幅高居全球第五名,在外資持續賣超、散戶仍未進場,以及本土法人投入資金仍極有限下,這筆從海外回流的台資扮演台股新主力的角色,就更加令人玩味了。儘管國人八兆海外資金不可能全部返台投入股市,但只要有一成的資金回流,八千億元即可把台股炒得天翻地覆。
國內定存二十八兆 貨幣供給指標增至五%以上
除了海外本土資金開始回流外,國內儲蓄因超低利率而被引導至股市的潛力,同樣不容小覷。根據央行的統計,全台包括活存、定存與政府存款的總規模,已高達新台幣二十八兆元以上,是台股總市值的兩倍強。其中,與股市高度相關的證券帳戶存款餘額,從今年初迄今增加數百億元,幾近八千億元,顯示國人投資股市的興趣,已出現明顯回升。
當然,定存戶對股市投資大多極為保守,利率即使再低,甚至低至零,也不見得會大規模解約投入股市;但不可否認的是,超低利率的確為定存戶造成頗大壓力。
外資急著回補 MSCI即將調高台股權重
去年賣超台股新台幣四二五二億元,今年第一季又賣超逾五百億元的外資,也是這波資金卡位潮的一股洶湧大浪。事實上,兩岸和平紅利的台股價值重估(re-rating)行情,外資可說是布局最早也最廣的一股資金潮;只是○七年下半年的金融風暴,打亂了外資多年的布局。如今,台股因兩岸關係改善而重啟的re-rating行情,外資豈有缺席的道理。
其次,近十年來,台股表現一直遠遜於新興市場成員,特別是金磚四國,結果導致MSCI指數中,台股權重節節走低。
不過,成也MSCI,敗也MSCI,該名外資圈高層認為,由於台股今年第一季漲幅高達一三.五%,高居全球第五、亞洲第二,看績效進行調整的MSCI指數,預計最快將在下一季度調高(約在六月分)台股權重,「而且非常可能連續二個季度都調高台股權重,這將導致一年多來狂賣台股的外資,被迫緊急回補台股,回補之勢將又急又猛!」
如前所述,台股這波資金行情的真正主角不會是中資,而是回流的台資、散戶資金以及外資;中資頂多只能視為引爆資金的引線而已,它對台股的影響應該是中、長期的。即使如此,市場猜測未來中資會買什麼股票?與哪家公司策略聯盟?抑或會入股哪家企業?勢必將成為資金追逐的熱門標的,一場財富的追逐競賽也將就此展開。
資金追逐方向 金融、航空、大型中概股
花旗環球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谷月涵(Peter Kurz)研判,繼遠傳之後,中資下一個有興趣入股的對象應該是台灣金融股與航空股。谷月涵認為,金融業與電信業雷同,皆屬於高度政治敏感的主權產業,而且都面臨台灣市場飽和的成長瓶頸,因此與中國業者結盟的意願頗高。「如果電信業中資能入股,那金融業為何不可!」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在市場熱中追逐中資入股概念之際,也將為許多股市炒家製造出一個絕佳機會。不久之後,將可看到愈來愈多藉中資之名,行股價炒作之實的妖魔鬼怪出沒。
台股暴漲後… 為免滅頂,波段操作為宜
面對一個新的股市變局,投資人此時應摒棄意識形態之爭,多花些心思了解中國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以免在資金狂潮中滅頂。
台股因為兩岸關係從物流、人流的突破,現在準備再進一步突破金流障礙,台灣資本市場將掀起驚濤駭浪。這不只是快速累積財富大好機會,也將處處充滿漩渦與陷阱...
新聞眼》減稅糖衣 財政惡化苦果全民擔【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8.12.03
從前天調高綜所稅4大扣除額的全民減稅案,到今天的遺贈稅率大降案,馬政府上台半年多,估計已經減了超過1,500億元的稅。減稅政策一向容易叫好又叫座,問題是,國家財政持續惡化的問題並不會消失,苦果還是要由全民承擔。
面對國際金融、經濟情勢劇烈變化,減稅成了政府苦民所苦的特效藥,油價太高,就調降貨物稅補貼;麵粉太貴,就降營業稅、關稅;股市大跌,證交稅減半等,減稅案已經族繁不及備載。
問題是,減稅容易,加稅難,像綜所稅4大扣除額調高案,原本該與促產條例落日配套,但是減稅案先過了,促產能不能落日,誰也說不準,難保到最後為了拚經濟,該落日的落不了日,問題是,稅都減了,該加的稅卻沒加,可能把減稅支票收回嗎?
財政學者黃耀輝就憂心的說,現在減稅就經濟已經成了全世界各國的「顯學」,問題是,財政部是最有責任肩負好財政健全的單位,如果稅不能不減,至少要想辦法節流,必須檢討政府的支出,和拚經濟不相關的就應凍結,以緩濟急,不應坐視國家財政繼續惡化下去。
反財團減稅 1213大遊行【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08.12.03
立法院財委會今日針對「遺產與贈與稅法」修正案進行審議,公平稅改聯盟於上午9時前到會場表達抗議,遭立法院護衛警阻擋進場,公平稅改聯盟呼籲朝野政黨立委應為國家稅收把關,不要為圖利巨富的法案背書。
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指出,政府以振興經濟並吸引資金回流為由,又再次把遺贈稅調降方案提出,並一口氣由現行的最高邊際級距50%、10個稅率級距,修正為10%之單一稅率,估計損失稅收達200億元。他表示,根據96年遺贈稅的課徵有5成是落在最高邊際級距50%,稅收高達217億元,現改為單一稅率,可否吸引資金回流無人可知,但此舉簡直是在圖利富人。
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96年遺產稅核定徵免案件共9萬7757 件,需徵稅件數僅4708件,只佔4.82%。公平稅改聯盟表示,我國的遺贈稅向來都是富人稅,因為遺贈稅與95%的國民都沒有關係,所以大幅調降遺贈稅嘉惠的只有5%富人,所以一旦將遺贈稅降至10%,甚至完全廢除,有失公平性。
公平稅改聯盟呼籲,朝野立委應站在95%民眾的利益上,停止審議遺贈稅調降案修法,不要為財團背書,為富人減稅,稅改聯盟將於12月13日舉辦「反財團減稅大遊行」,並將公布圖利財團的立委姓名,呼籲民眾以行動表達抗議。
明年舉債近兆 擴大赤字救經濟【聯合報記者賴昭穎08.12.24
政府擴大舉債救經濟,全民債務負擔節節升高。財政部國庫署昨天公布明年發債計畫,為因應債務舉新還舊、發行新債、發放消費券和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等支出,估計總共有近兆元的發債需求。
國庫署官員表示,到今年底為止,如果加計發放消費券的857億元特別預算,中央政府累計未償債務餘額已高達4.1兆餘元,首度突破4兆元大關,創歷年新高。而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約占前3年名目GNP(國民生產毛額)的32%,法定上限是40%。以全台2,300萬人口計算,每個人背負超過17萬8,000元的國債。
國庫署副署長陳雪香說,實際債務需求,仍要看明年稅收、國庫資金調度狀況而定。
陳雪香指出,估計明年公債發行量為4,400億元,另外短期資金調度的國庫券額度初估要發1,600億元;此外,98年度總預算也編列發債1,650億元,合計為7,650億元。
政府明年的資金需求不僅如此,還包括多項特別預算,像是治水和石門水庫整治就要205億元、發放消費券857億元,4年5,000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首年估計也要投入700億元,特別預算經費合計要將近1,800億元。總預算加特別預算,明年舉債額度高達9450億元。
銀行搶公債》10年債利率1.404% 史上最低【經濟日報記者雷盈08.12.24
在中央銀行連番降息的環境下,資金無處去化,政府發債,市場搶翻天。昨(23)日國庫標售97-6期10年券增額發行(reopen)400億元,得標利率僅1.404%,創下10年券最低紀錄。
這表示即使利率%只有1.404%,銀行還是搶著借給政府,主因是收益穩定;相對也顯示,銀行資金運用的壓力大增。
國庫今日還將發273天期、200億元國庫券,市場人市預估,得標利率可能在0.6%至0.5%之間,將再創新低。
昨日10年券的投標利率區間位於0.5%至1.404%,不論是最高,或是最低的投標利率,都是歷史低點,顯示政府類公債成為金融業停泊資金的最佳標的。
銀行體系濫頭寸愈來愈多,不只因為央行連番降息,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央行拒收銀行申購的可轉讓定期存單(NCD)。銀行資金調度部門主管指出,央行為鼓勵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現在嚴格審查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情況,以及銀行承做房貸利率由季轉月的情況,只要回報數字讓央行不滿意,銀行就無法向央行申購NCD。
一家大型行庫主管說,央行砍了他們三分之二NCD的額度,現在只開放他們申購30天期NCD;一家外銀主管說,某些大行庫若不跟央行配合,幾乎買不到NCD。但有些小銀行只要願意放款,央行為了獎勵,還會多賣NCD,協助小銀行去化資金。
銀行主管說,正因手上資金無處可去,銀行業者也開始多買政府類公債,例如國庫券,或是公債。
昨日97-6期10年券增額發行吸引1.97倍的投標倍數、786.5億元的投標總額前去標債,結果以1.404%標出。央行表示,這次創下歷年來10年期公債「最高得標利率」最低,上次同年期(今年9月24日發行)公債最高得標利率為2.243%
千億還稅於民 促產落日今拍板【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8.12.29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今(29)日趕開兩場委員會議,定調促進產業升級條例98年底施行屆滿,將維持研發等四項功能性抵減優惠,並調降營所稅率至20%、個人綜所稅率自21%以下均降1%。千億元降稅利益,將由70萬家企業與近400萬戶中產家庭享有。
賦改會趕在今天完成對促產條例落日後的所得稅配套改革方案,行政部門預計將在立法院下個會期,提出有關促產條例與所得稅修正案,以接續促產條例對公司與投資股東提供的租稅獎勵在明年底施行屆滿的限期。財政部說,改革方案將自99年元月起實施。
在行政院12月中旬拍板定案,促產條例98年底屆滿「不完全落日」的原則後,官員說,賦改會可望在今天的委員會議支持這項修法原則,包括研究發展、人才培訓、物流中心與營運總部減稅優惠可獲保留,釋出約1,200億元租稅獎勵籌碼,將搭配調降企業營所稅率至20%。
根據統計,促產條例屆滿若完全落日,原本有1,483億元減稅利益將逐年收回國庫,並提供做為降低所得稅率的籌碼。行政院決定保留四項功能性獎勵後,國庫可回收的稅捐縮減為1,183億元,連帶影響公司所得稅率調降幅度,行政院認為企業所得稅約僅能自25%降至20%,無法達到17.5%的全球次低(僅次於愛爾蘭)目標。
營所稅率降至20%,賦改會估計,減稅利益達到808億元,加計個人綜所稅率自21%以下稅率分別調降一個百分點,減稅利益170億元,與先前已修法調高的個人綜所稅四大扣除額約216億元的降稅利益,促產落日後改以調降所得稅負取代的減徵稅收已達1,194億元。
遺贈稅降為10% 調高免稅額【聯合報╱李祖舜09.01.13
為爭取國人海外資金回流,立法院會昨天三讀通過「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案」,將遺產稅和贈與稅降為百分之十的單一稅率。遺產稅免稅額從七百萬元調高為一千兩百萬元,贈與稅免稅額從一百一十一萬調高為兩百廿萬元。
依據新修正遺贈稅法,被繼承人死亡若遺有配偶與兩名成年子女,除免稅額一千兩百萬元,還有配偶扣除額四百四十五萬,子女扣除額九十萬元及喪葬費扣除額一百一十一萬元,遺產總額在一千八百四十六萬元以下,都無需交遺產稅。
遺贈稅法修正》免稅引資回流 綠批討好富人
財政部長李述德日前表示,每年遺贈稅收約兩百億元,若稅率調降至百分之十,稅收損失估計約為一百六十億元。但立委賴士葆昨天表示,國人移往海外資金預估高達新台幣四兆元,在這項修法案完成三讀後,未來將可望吸引國人海外資金回流投資台灣,挹注振興經濟的活水。
國民黨團副書記長楊瓊瓔也表示,二○○四年遺產稅繳交上億元的案例,只有一百八十件,佔全年遺產稅案僅百分之三點六,跟社會財富常態不成比例,因此修法調降稅率才能符合實際課稅狀況,不過,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則痛批遺贈稅倉促修法,並沒有整套稅制改革制度,同時痛批國民黨政策全面向財團靠攏,認為這是討好富人的修法。
昨天通過的修正案也改進遺贈稅繳納制度,將分期繳納期間由現行的十二期延長為十八期,以減緩納稅者繳納時間壓力。
「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正案」朝野政黨內部都有不同意見,在委員會審查時,民進黨立委薛凌等人曾提出廢止遺贈稅法的提案,但民進黨團表態反對,昨天院會表決這項修法案關鍵條文時,薛凌全程缺席。
至於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張碩文、傅←萁、劉銓忠、謝國樑等人也未到場,費鴻泰坦言他自始反對這項修法案,認為有違租稅公平原則,因此選擇缺席不參與表決。
促產條例修正案 新設製造業五年免營所稅【經濟日報記者陳亮諭09.01.14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9之2條文修正草案」昨(13)日完成立法,自去年7月至今年底,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投資,屬新投資創立或增資擴展者,將享有連續五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的優惠。
這個修正條文初審時,民進黨立委曾提出加碼減稅版本,也就是除了行政院版本,希望去年7月到今年底,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還能享有營所稅減半優惠,粗估影響稅收約500億元,期減緩企業倒閉、降低失業率。
兩案朝野協商時,財政部官員表示,全年總稅收1.7兆元中,營所稅占四分之一,如果要減半衝擊太大。院會最後以表決處理,國民黨立委以人數優勢,依行政院版本三讀通過。
經濟部在91至92年也實施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投資適用五年免稅,當時公司申請投資計畫案約3,708件,投資金額約7,461億。經濟部依過去經驗預估,促產條例修正案實施後,將可帶動全國企業新台幣5,000億元增資金額,增加國內生產毛額1,500億元,創造3.7萬至4.5萬就業人數。
修正條文規定,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投資屬新投資創立者,其產品開始銷售或開始提供勞務日起,連續五年內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屬增資擴展者,自新增設備開始作業或開始提供勞務日起,連續五年內就其新增所得,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但以擴充獨立生產,或服務單位擴充主要生產或服務設備為限。
適用這個法案的業者,由產品開始銷售或勞務開始提供日起,二年內可自行選定延遲開始免稅期間;延遲期間,自產品開始銷售、勞務開始提供日起,最長不得超過四年。
金融海嘯受害人 可延繳稅【聯合報記者羅兩莎09.01.18
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經濟,企業獲利下降、民眾荷包大縮水,為減輕企業界和民眾負擔,財政部研議在五月報稅時,讓應繳稅額大、沒有現金的納稅人,延後繳稅款二至三個月。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晚表示,金融海嘯衝擊下,像北市等地方政府財政單位已經同意讓企業延期繳地方稅,而就財政部的立場,與其等到民眾提出需求才開始研究,不如先評估。
原本在稅捐稽徵法就有規定可讓納稅義務人因天災、事變或遭受重大財產損失,不能於法定期間內繳清稅捐者,得於規定納稅期間內,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
財政部政務次長張盛和說,全球金融海嘯讓不少企業和民眾的損失,應已符合前述因變故受到重大財產損失的條件。
目前初步規劃,今年五月企業申報營所稅、民眾申報綜所稅時,納稅人應繳稅額超過一定金額以上,且無存款而繳納有困難,才可申請延期繳稅,但是,納稅人在申請延繳時,必須提出相關證明,證明自己是因為受到金融海嘯衝擊,造成資產減損,以致繳稅困難。
延後繳稅的時間約兩到三個月,換言之,依規定,納稅人必須在今年五月底以前完成申報並繳納稅款,但申請延繳獲准的納稅人,可延至今年的七、八月才繳稅。
不過,相關的細節,例如應繳稅額要到多少,才符合延繳條件?延繳期限要延多久?財政部將在周三(二十一日)邀集五區國稅局討論相關延繳細節後才會定案。
救出口 5721項恢復退稅【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1.19
搶救出口,史上第一次,財政部擬對過去已自出口退稅行列畢業的5,721項進口農工原料,重新施以恢復出口退稅的激勵機制,藉以減輕出口商品稅捐,協助廠商爭取出口訂單。
這是政府自民國73年逐年取消出口退稅獎勵後,不但未再擴大取消出口退稅的品項數量,甚至反其道考慮,將已不具退稅條件的進口農工原料,再度納入退稅範圍。關稅稅率5%以下的進口原料,有機會重享出口退稅利益。
財政部長李述德在今年新春記者會時報告表示,全球經濟景氣衰退,97年12月台灣出口巨幅衰退四成,顯示企業經營困境升高,財政部將會檢討目前外銷品沖退稅的制度,協助企業度過難關。
財政部關政司因此決定,原訂今年4月1日起將再公布數百項進口農工原料取消退稅的計畫將喊停。
同時,將與經濟部進行會商,擬將過去逐年公告取消退稅的5,721項農工原料,選擇其中進口數量較大,或屬於出口重要原料來源的項目,重新恢復出口退稅獎勵措施。
出口退稅制度始於民國44年,至96年為止,關稅出口退稅總額已近4,000億元。鑑於關稅率逐年降低,為簡化退稅作業,自73年開始,宣布逐年取消出口退稅。包括稅率低於5%或外銷品原料可退稅捐占成品出口離岸價格(FOB)價格1%以下者,均不再退稅。
財政部曾先後八次公告取消外銷貨品享有的沖退稅優惠,總計多達5,721項。上一次公告是在去(97)年3月,取消退稅項目計622項,稅率均在5%以下。總計海關進口稅則8,729項貨品,具退稅資格的進口原料僅剩3,000項,不再享有沖退稅利益者則占總項數的65.5%。
財政部高層官員說,確定恢復出口退稅的項目與範圍,還要再與經濟部會商,我國為出口導向國家,重新考慮擴大退範圍,確實有其必要。過去受高關稅影響,出口退稅為提升出口競爭的重要助力,退稅高峰期一年金額逾200億元,近年因逐年擴大取消退稅項目之故,一年退稅總額約僅剩18億元。
財部恢復出口退稅》救市寶刀 重出江湖【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1.19
全球都在救經濟,比快、比多、比狠,不如比有力。不管用什麼辦法搶救經濟,只要有用就值得做。台灣的經濟成長七成靠出口支撐,出口衰退、百業蕭條,什麼最該做?救出口無疑是第一要務。
財政部最近做了兩件事,民調倒數的財政部李述德展現了打破窠臼的勇氣,一是同意地方對營運衰退企業延繳地方稅捐;二是考慮恢復並擴大出口退稅。
准許地方政府施行延繳地方稅的彈性措施是突破,中央打算跟進考慮所得稅也緩繳,則是李述德的「創意」。雖然所得稅延後繳稅有較地方稅更大的技術困境,但李述德願意嘗試的誠意,還是值得肯定。
至於有史以來頭一遭,政府考慮恢復5,000多項進口原料的出口退稅,不管對出口商而言僅是微利,或是難得的久旱甘霖?財政部願意將救經濟的政策,扎扎實實用在出口之上,比起延後繳稅的政策,更該值得給予掌聲。
採取擴大退稅「救出口」的國家,不只台灣。我國重要出口國之一的中國大陸,早自去(97)年下半年開始,即已數度宣布調高其出口退稅率,為大陸的出口商注入強心針。
如果說全球景氣衰退是集體惡夢,拚出口當然不能只憑藉廠商打死不退的勇氣,還要靠政府提供全力後援。誰能讓出口商無後顧之憂,誰就有機會儘早穩住出口江山。
擁有近55年歷史的出口退稅機制,曾經為台灣輝煌的出口佳績助上一臂之力,原本就快功成身退走進歷史,財政部此時不但決定暫緩原訂取消出口退稅的既定計畫,進而考慮擴大出口退稅範圍的必要性,可謂適時、適切的做法。
閱報秘書》出口沖退稅【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1.19
外銷品沖退稅制是一個國家為鼓勵出口,對廠商進口原料在製成成品外銷時,提供退還進口時已納關稅等稅捐的退稅機制。目的為使出口貨物能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避免對跨國流動物品重複課稅,達到促進出口貿易與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國際間包括法國、英國、盧森堡、葡萄牙、瑞典與中國大陸等,均有出口貨物退稅制度。由於出口退稅機制屬於國際慣例,不會遭受貨物進口國政府的貿易報復。
我國自民國44年開始施行外銷貨物出口退稅制度,出口商自國外進口的農工原料,只要再加工後出口,即可退還或沖銷包括關稅、貨物稅與商港建設費,早期還有鹽稅、防衛捐等稅捐。
享有出口退稅的貨品項目仍有逾3,000項,可退還稅捐包括關稅與貨物稅兩種,關稅更占出口品退稅比重接近九成五。
「賦改會」的稅改政績何在?2009-05-31 工商時報社論
最近適逢新政府上任一週年,除了馬總統親自舉行國內外記者會,公開說明這一年的政績表現與未來展望之外,內閣各部會亦都紛紛整理出洋洋灑灑的施政績效,宣傳其在金融海嘯逆境中力求「苦民所苦」的成果。其中,財政部的做法是,將去(97)年6月底成立「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所推出的各項改革方案,當做其最主要的政績。賦改會從運作開始即引發不少爭議,在幾位重量級學者委員及民間稅改團體相繼退出後,社會大眾對其專業性與公信力已大打折扣。
如今,財政部仍然以賦改會做為政績的包裝,無非只是因為成立賦改會係馬總統的競選政見,宣揚賦改會的成就,可以提高其政見的落實度。然而,社會輿論在檢視馬政府的稅改政策績效時,針對的不應是賦改會,而是隱藏其後的「本尊」行政院。
依據財政部的說法,賦改會係以「增效率」、「廣稅基」、及「簡稅政」為三大改革重點,預計今年底前完成20項稅制及稅政研究議題,希冀能藉此為台灣開啟經濟新動能,大幅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截至目前為止,已陸續完成14項研究並提出改革建議,主要包括調降營所稅及綜所稅稅率、調高綜所稅扣除額、調降遺贈稅率並提高免稅額、以及檢討地價稅與房屋稅之減免規定等。表面上看來,賦改會的確提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實際上經由行政院通過落實為修正法案的只有兩個,一為配合促產條例租稅減免落日的所得稅改革,另一則為對有錢人有利的遺贈稅稅率調降。前者是因為有法律銜接的時間壓力,後者則是因為有財團巨富利益的政治考量,因此行政院當然不得不將之列為最優先的改革選項。
仔細檢討賦改會提出的這些改革建議,我們有以下幾點質疑:其一,賦改會訂出的四大改革目標為「促進經濟發展、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國際競爭力、維護永續環境」,獨未將「政府財政平衡」列入其中。面對政府財政收支惡化、債務餘額不斷攀升的危機,行政院總是依「以財政支援建設,以建設培養財政」的虛妄想法,來規避與延宕問題的真正解決。反正等到國家財政破產時,在位的已不會是現在的決策者,受害的民眾根本無從追究其責任。
其二,雖然賦改會建議採行「稅收中立」原則,利用促產條例減免稅落日所增加的稅收,來調降營所稅與綜所稅稅率,並提高綜所稅的扣除額,但行政院卻決定在促產尚未取消前,便先行調高綜所稅的扣除額,取消促產減免稅的改革成效尚未顯現,但已對國家財政失衡造成雪上加霜的惡果。尤有甚者,賦改會一些可以增加稅收的建議,例如開徵能源稅等,都被排在較後的順序,未來能否通過立法,無人能料。屆時,若是該減的都減了,但該加的卻加不成,對國家財政與稅制的健全將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
其三,賦改會第一個優先提出去的「取消軍教免稅」建議案,至今還被凍結在行政院,即使在這次財政部對外的稅改政績說明中,亦不曾對之有任何著墨。由此可見,行政院對此案的顧忌與擔心,何其之深。財政部不斷強調調高綜所稅扣除額,可以降低中低所得及薪資所得者的租稅負擔,讓360萬戶家庭享受到減稅的利益。殊不知軍教免稅問題的改革延宕了幾十年,社會上對此課稅不公的不滿早已達到容忍的極限。
何況,賦改會的建議只是延續民進黨政府原提送立法院的修正案而已,在社會甚至包括軍教團體本身對此問題的解決已逐漸形成共識之時,不知行政院還在怕什麼?推動租稅公平,取消軍教免稅是一個重要標竿,行政院刻意隱瞞對此案的立場,不但背離了民意主流,更戕害了稅改追求社會公義目標的達成。
其四,遺贈稅率的調降似乎是行政院最「得意」的稅改力作。一直到現在,行政院還是口口聲聲它能吸引海外資金的回流,且誇大解讀最近一段時間台灣資金回流的現象,刻意模糊與掩飾其政策錯誤的真相。要改善租稅公平,一個做法是加重富人課稅,另一做法則是減輕窮人的稅負。如今,行政院這種先降低遺贈稅稅率,減少富人稅負,再用提高綜所稅扣除額來討好窮人的做法,非但租稅公平無法獲得改善,相反地,政府財政將更陷入岌岌可危之境。
賦改會的運作還剩半年的時間,如果上述這些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則我們敢大膽在此預測,此一號稱第3次的稅改,將注定失敗的命運。
小心減稅與舉債後的財政危機>中時09.01.19中時社論
在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下,當前各國政府幾乎已是用盡所有的政策工具在挽救經濟。不僅是利率趨近於零,舉債、減稅與紓困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世界經濟論壇(WEF)上周公布「二○○九年全球危機報告」指出,金融海嘯之後,接踵而來的將是財政危機,各國政府若只考量眼前的問題,採取短視作法,將埋下另一個危機的種子。
這項預警公布不久,美國加州即傳出財政破產危機。次貸風暴發生以來,加州房地產一落千丈,企業獲利大減,民間失業率攀升,州政府財務告急,預算赤字高達四百二十億美元,庫存現金僅夠支付到一月底。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坦承,財政陷入危機,必須先擱置教育、醫療與基礎建設等新政策,自二月一日起將暫停部分公共支出,其中包括低收入戶與殘障居民的補助金。為解決財政破產危機,阿諾被迫削減支出與增稅。
加州的財政危機並非個案,全美有許多州都面臨財政入不敷出的窘境,不過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聯邦政府的赤字。歐巴馬即將在一月二十日上任,布希政府留給他的是一個財政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歐巴馬未上任前,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元月初的報告,美國財政赤字將由去年的四千五百五十億美元暴增至今年的一兆二千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八.三%,這是自二次大戰以來最高紀錄。
歐巴馬上任後將推出規模達七千七百五十億美元的新振興經濟方案。此外,他面臨的真正難題是,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在去年達到退休年齡,未來美國政府要負擔的各項醫療與社福支出將大幅增加,這些因素將使得美國財政更加惡化。
因應這波金融大海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歐巴馬的振興經濟方案規模不夠大,他建議歐巴馬應該更大膽一些。然而,政府花了大錢,就能振興經濟嗎?另一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認為,減稅效益不如擴大公共建設;布希政府過去八年的大規模減稅與舉債,讓美國國債首度突破十兆美元,歐巴馬似乎不應忘記這個教訓。克魯曼亦認為,歐巴馬不必費心在無效的減稅案上,強化失業救濟與醫療補助反而更實際。
面對這波金融大海嘯,馬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振興經濟方案,在減稅方面包括調降遺贈稅、調降營所稅、調高綜所稅相關扣除額、證交稅率減半、傳統產業新增投資五年免稅、汽機車減徵貨物稅等;在刺激消費方面,發放八百五十多億元的消費券;擴大公共建設方面,立法院日前通過四年五千億的預算。總計,這波減稅與舉債救經濟的規模高達八千億元。
在國家財政困窘的情況下,馬政府既要大幅減稅又要擴大財政支出,連消費券也要靠借錢來發,財政必然惡化。財長李述德拚命減稅與舉債之餘,不忘安慰國人說,中央政府債務餘額仍在法定範圍內,債留子孫只是過程,不景氣時政府必須借更多錢,以擴大內需救經濟。
然而,最關鍵的是,政府大幅舉債的效果如何?將來還款財源與規畫在那裡?大幅減稅的效益又在那裡呢?對此,李部長並未交代清楚。大家記憶猶新的是,馬政府先前發放低收入戶生活津貼都找錯對象,真正窮困的人反而得不到救助,好端端的一項德政被糟蹋,執行力顯然出了嚴重問題。對於關鍵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若未能好好檢討改進,如何讓國人放心大筆舉債的錢都能夠花在刀口上呢?
金融大海嘯帶來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大的經濟蕭條,加州政府瀕臨破產的殷鑑不遠,或許舉債救經濟是不可避免的選擇,不過,執政當局要特別提高警覺的是,執行力若無法提升,胡亂減稅與舉債不僅無法救經濟,反而將引發新一波財政危機。
延繳營所稅 20萬戶受惠【工商時報09-01-22王信人
財政部做成決策,企業凡在97年9月至12月,或98年1月至4月,營業收入年減率逾3成,而個人從去年9月至今年底前,領有失業給付,或領有急難救助者,可申請延後3個月補稅、繳納企業營所稅、個人綜所稅,均沒有稅額限制。估計,約有20多萬家的企業可受惠。
國稅局將在2月11日至20日,寄發96年的綜所稅補稅單,這些人將是首批適用延後繳稅者,可延至5月20日才繳納。這是財政部第一次把不景氣視為天災、事變、重大財產損失的一種,讓企業與民眾可以延後繳稅。
財政部賦稅署昨日與5區國稅局開會,由財政部次長張盛主持,對「重大財產損失」做出定義,訂定延期繳納所得稅作業原則,延期繳納的標準如下:
適用範圍包括企業5月申報97年度營所稅、96年度未分配盈餘、9月申報98年度營所稅暫繳;個人則有5月申報97年度綜合所得稅;其他補稅案件也在延繳之列。
綜所稅方面,本人或配偶在97年9月1日至98年12月31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請延繳。
1.依就業保險法領取失業給付者;2.依就業保險法領取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者;3.依內政部訂定「工作所得補助方案」領取工作所得補助金者;4.依內政部訂定「馬上關懷急難救助作業要點」領取關懷救助金者。
納稅義務人要以書面向戶籍所在地或營利事業所在地之所屬國稅局或分局、稽徵所提出申請;網路報稅者,可以用網路申請。
社會保險補大洞 政府擬開徵能源稅【聯合報記者何明國09.01.30
昨天行政院長劉兆玄密集訪視榮民與老人發紅包,並開出牛年第一張「支票」,將在今年底完成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立法,民國九十九年開始上路實施。
不過,隨著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漸次開辦,過去健保、勞保及農保等長期累積的財務虧損也亟待填補,行政院高層官員透露,政府研擬開徵能源稅,做為彌平社會保險制度虧損的財源。
劉兆玄昨天下午訪視恆安老人養護中心與百歲人瑞古胡健妹。
在恆安老人養護中心發表談話時,劉揆宣示,要讓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在民國九十九年上路,讓台灣進入人人有保險時代。
劉揆說,政府施政重點除振興經濟外,另一施政主軸就是擴大照顧弱勢。政府實施國民年金制度造福四百多萬人,勞保年金制度造福八百八十萬人,兩項年金制度讓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在六十歲以後的生活與健康,有安全託付。
他說,現行的老人照護服務輸送系統必須再改進,建立可長可久的照護系統,需要健全的財務規劃。
行政院高層官員表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將朝全民納保方向規劃,針對兩個方案進行評估,二十歲起或四十歲起開始納保。早納保保費比較低,晚納保則是投保人的經濟情況比較許可,各有利弊,有待評估。
這項保險制度實施後,加上國民年金保險、農勞保及公保,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可說已臻完善。
官員表示,過去勞健保及農保等計算費率時,不很精確,造成虧損大洞,現在必須找財源彌補。目前我國油電價只有日本、澳洲的一半,有調價的空間,行政院將研擬開徵能源稅做為填補各項社會保險虧損的財源。
公產養稅源 財政添7.2兆活水【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09.02.11
財政部長李述德昨(10)日表示,目前政府管理的財產有7.2兆元,財政部將提出「國有財產管理開發方案」,以公產培養稅源,因應財政需要。
李述德昨天在行政院舉行記者會,說明財政政策。他,國家財政是「漸趨困窘」,但「尚稱穩健」,財政部近期內將提出提升財務效能方案,包括拿出國有土地和民間「合建分屋」。
李述德表示,已責成國有財產局,積極推動國有土地開發利用,創新國有土地開發模式,包括配合都市更新提供土地設定地上權,參加都市更新、分回更新後的房地,結合民間資源「合建分屋」等。
李述德說,漸趨困窘是從總量來看,包括歲計剩餘、債務餘額、當年度收支差短等,都是趨向負面發展;但從內在結構的經常門收支及債務餘額,都符合預算法、公共債務法的規範,因此尚稱穩健。
根據審計部96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結果,96年底中央政府債務餘額高達3.6兆元,較95年底增589億餘元,且近五年來平均每年債務利息支出達1,273億餘元,政府財政負荷沈重,債息支出龐鉅。依此估算,平均每位國民負債15.7萬元。
李述德說,財政部長的責任就是要籌措財源,支援國家建設,「不能一直說沒錢不要做事,那要部長做什麼?」現在是非常時期就要採取非常措施,沒錢要會找錢,政府的財政必須要標本並治。
李述德說,財政部近期內將向行政院提出「提升財務效能方案」及「國有財產管理開發方案」,這些方案將對台灣的財政有培元固本的作用,目前政府管理的財產有7.2兆元,其中中央6兆元,地方政府1.2兆元。
李述德說,如果現在不減稅,大家的消費能力能提升嗎?業者投資意願會增加嗎?不減稅最後只會增加更多的失業者,使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美退稅救經濟 殷乃平:效果不佳【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09.02.22
為了搶救經濟,美國總統歐巴馬日前簽署7870億美元的振興經濟方案,此方案中,包括2800億美元的減稅經費,將讓逾95%的美國人民每年最多可退稅400美元,並且會立即落實執行。財政部指出,有關我國的減免稅措施,賦改會一直積極討論執行,落實的效率也很快。學者專家則認為,退稅效果並不佳。
行政院為搶救經濟與失業而提出振興經濟新方案,實施期間將從民國98年至101年,總經費合計約7200億元,其中,減免稅措施所造成的稅收損失約624億元。財政部官員指出,減稅是重大政策,目前我國的稅改方案都由賦改會在進行統籌研究,並已完成汽車貨物稅、遺贈稅、促產擴大適用於製造業,以及提高所得稅扣除額等減稅方案,執行效率相當迅速,對提振經濟將會有所助益。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根據過去的經驗,退稅的效果並不佳,尤其是所得稅的退稅,以去年5月美國布希總統的600億元退稅政策為例,其效果不到40%,對拉抬經濟的幫助相當有限,反而,台灣今年1月所發放的消費券,因發揮其功能,而引起國際關注。
殷乃平強調,我國的減稅空間一直存在,在經濟不佳時,賦改會應扮演好振興經濟的角色,但卻未發揮其功能,他建議,賦改會應推出整套的稅改方案,而不是一件件的宣布執行,否則通過的稅改措施對經濟助益將有限,成效也未彰顯。
財部:課奢侈稅 可導引國人用國貨【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2.25
高消費行為將要加重課稅。財政部計劃最快明(99)年開徵「奢侈稅」,包括高價珠寶、手表、化妝品、名牌包與服飾、高價車,以及頂級豪宅、宴席等,均可能被納入課稅。
財政部傾向對高價商品或勞務訂定起徵額,超過起徵額者才課稅,稅率則以單一稅率為原則。依據初擬腹案,價格逾10萬元以上的高消費行為,就要課徵20%的奢侈稅。
導引國人用國貨
財政部認為,奢侈稅的目的不在稅收,透過開徵奢侈稅卻可達成多重目的,包括對高消費行為課重稅可維護稅制公平、抑制不當浪費,加上國內高價商品多屬進口,開徵奢侈稅也可導引國人愛用國貨,促進國內產業發展。
在財政部長李述德大力支持下,財政部內部已就開徵奢侈稅進行近半年的研究。初步確定將另立新稅,只對普遍被認可為高價商品或勞務課稅,一般民生消費不受影響,高所得者未從事高消費行為,也不會被課稅。
依財政部規劃,今年並非開徵新稅的適當時機,會等到經濟景氣復甦之後,再對奢侈品課稅。最快時間預定是明年。
為求周延,財政部將委託學者,在半年內就奢侈品課徵特種銷售稅提出研究報告,目前奢侈稅的課稅範圍與稅率,均未定案。
政府擬開徵奢侈稅的計畫,將使國內與消費相關的稅捐達到四種,包括貨物稅、營業稅與娛樂稅。財政部說,未來奢侈稅會與目前存在的消費稅有所區隔,一旦符合奢侈稅課稅條件者,應會按照售價或完稅價乘上稅率,加徵一道奢侈稅,高價消費肯定會變得更昂貴。
舉例來說,60萬元的高價手表,未來若要被課徵奢侈稅,假設稅率為10%,消費者就要多付6萬元奢侈稅。
將參考各國稅制
財政部賦稅署與稅制會已分別就已開徵奢侈稅的國家進行比較。包括美、日、韓、澳與中國大陸等,均有就不同的高消費商品或勞務課徵奢侈稅(Luxury Tax)或個人消費稅(Individual Consumption Tax),各種品項稅率不同,最低只有1%、最高可達33%。
據瞭解,財政部原先只鎖定對珠寶、高級手表、天然珍珠等課稅,但鑑於範圍狹小,無法達到對奢侈課稅的目的。
反奢侈稅 精品業者:有錢人恐往星港跑【經濟日報記者陳怡君09.02.25
一聽到政府擬開徵奢侈稅,珠寶、手表、精品等業者認為,此舉會讓已經低迷的消費市場「雪上加霜」,還會把有錢人往香港、新加坡送。
愛馬仕鐘表總經理李文嬌昨(24)日指出:「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金融風暴已衝擊消費市場,政府一方面要促進消費,另一方面卻要課奢侈稅,怎麼刺激消費?」
寶鉑表及浪琴表副總張正勳表示,台灣開辦奢侈稅便宜了香港。她說,大陸就是課奢侈稅,才會造就免稅的香港市場蓬勃發展。鑽石業者完全不同意。業者認為,結婚新人買鑽戒,是婚約象徵,怎能再課稅?不管稅率高低,勢必影響消費意願。
麗晶精品協理許淑憫表示,她得看到政府相關辦法才能評估影響範圍,但只要政府對任何行業課更高的稅,一定會影響買氣,對活絡經濟沒幫助。
金融海嘯過後 林祖嘉:就贊成【聯合報╱朱婉寧 2009.02.25
目前還處於金融風暴期,不太適合開徵奢侈稅 。等到景氣轉好開徵奢侈稅,則有助於縮小台灣的貧富差距。
法國,對汽車、珠寶等高單價產品有奢侈稅,課較高的稅率,不過政府現在應鼓勵消費,如果民眾因消費高單價商品反而被課奢侈稅,當然極不合適。
開徵奢侈稅是平衡貧富差距的手段,但有重複課稅的問題,有錢人原本就按較高的累進稅率繳所得稅了,如果再開徵奢侈稅,等於重複課稅。
不過,奢侈稅開徵與否是價值判斷的問題,有些社會認為消費高價品,就該付出一定的代價。台灣社會M型化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因此,金融海嘯過了,一、二年之後,我贊成課徵奢侈稅。(朱婉寧)
不如全盤檢討稅制: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長梁國源
與其課徵奢侈稅,不如全盤檢討我國稅制,讓高所得的人無法避稅。
我認為,台灣稅制不夠全面、邏輯不一致,例如之前才降遺贈稅率,希望藉由降稅,能課到富人的稅,如果又要課奢侈稅,兩種課稅邏輯豈不相反?
想要降低貧富差距,不如切實檢討稅制。為什麼課不到有錢人的所得稅,讓有錢人避稅?加強查稅,重罰逃稅,都是更有效的方式。課徵奢侈稅的行政成本也許較上述為低,但政府不能為了降低行政成本,對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
真要開徵奢侈稅,還有許多問題要討論,例如重複課稅,「奢侈品」又怎麼認定?七、八萬元的液晶電視或鑽石,為什麼鑽石比液晶電視奢侈?這些社會都會質疑。
彌補稅收 兼顧公平【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政府擬徵奢侈稅,學者認為在遺產及贈與稅大幅調降為10%之後,開徵奢侈稅有助政府彌補稅收,更具有對高所得者課稅的公平意義。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表示,開徵奢侈稅是行政院賦改會做出調降遺贈稅率決定後,同時提出的配套措施。由於遺贈稅具有高度累退性,中華民國的稅制又對有錢人明顯有利,開徵奢侈稅只要掌握「高價格、廣稅基、低稅率」原則,稅收即可自然入庫。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孫克難則認為,奢侈稅的課稅必須簡單,最好是單一稅率,品項選擇,最好避免體積小、容易攜帶,如豪宅、汽車,都是可課奢侈品標的。
規避舉債上限 當心禍留子孫>中時09-03-05唐玉麟/特稿】
當立法院昨天審議振興經濟四年五千億元案,引發朝野對立之際,昨天財政部拋出研議「財政投融資基金」案,將考量動用政府四大基金、壽險業等民間資金十四兆元,投入愛台十二項建設,雖然強調將透過立法院修法程序支應,但卻難逃是為了要規避公共債務法舉債上限的限制。
為拚經濟,政府採取減稅與舉債措施,包括消費券、振興經濟四年五千億的一五○六億餘元,預估今年舉債達七千億元,中央及地方政府累計負債預算數高達四.八八兆元,再創歷史新高。
孰料,負責籌措財源的財政部長李述德,為籌措愛台十二項建設八年四兆元,腦筋動到郵政儲金、勞保、勞退、退撫、壽險業等十四兆元資金。
問題是,這項「財政投融基金」案,未來雖需經立院修法程序,但並不受公債法舉債上限限制,如「存量法定上限四○%」、「流量法定上限一五%」等,一旦通過,勢必對財政穩健度造成衝擊。
為救股市,馬政府已動用政府四大基金、國安基金等上千億元資金進場護盤;為挺企業,政府準備動用國發基金一千億元,擬投入美光或爾必達等DRAM產業整合平台;如今,財政部再考量動用民間資金十四兆元,投入愛台十二項建設,這些都不在公債法舉債上限限制範圍內。
這些不受舉債上限的「特種基金」,都屬於隱藏性債務,一旦政府投資失敗,並無人能承擔責任,但卻均由國庫負擔,禍留子孫。
令人不解的是,目前經建會已動用郵政儲金進行政府重大建設,如台灣高鐵案,為何財政部不考量沿用政府重大建設投資辦法的既有途徑,卻另籌設新基金,是否要規避舉債上限,難免令人質疑。
全民減稅千億 手筆歷來最大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2009.04.03
明(99)年大降稅,政府將釋出逾千億元減稅利益。立法院財委會昨(2)日初審通過所得稅降稅案,企業營所稅率降至20%;個人綜所稅率也將調降,每戶平均減稅8%,淨所得50萬元左右的中低所得者受惠最多,減稅幅度高達三成。
這宗減稅案合計國庫一年將減損稅收達1,056億元,創下歷來最大減稅金額紀錄,同時也寫下自今年5月申報97年所得稅開始,政府將連續三年大減所得稅的新紀錄。
連續擴大對全民減稅,原訂98年底落日的促產升級條例,政府預計以收回1,483億元減稅籌碼,做為調降所得稅的財源已不敷使用。
財政部統計,調降營所稅率至20%,國庫提供全國70餘萬家企業,共808億元降稅利益;個人綜所稅率下降,級距起徵額提高,380萬個家庭可共享248億元減稅好處。這項減稅措施將自99年起實施,100年5月報稅時啟用。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立委賴士葆、羅淑蕾抱怨財政部只准自己減稅,不准民代提案減稅做法蠻橫,要求以行政院修法版本為基礎,加碼對中低所得者減稅。
依財委會初審通過的修正條文,只對稅率21%以下的三級稅率各調降1%,但修正後最低稅率級距5%的起徵上限,從41萬元提高為50萬元。財部統計,調整課稅級距起徵額後,新增減稅利益即達78億元,家家受惠。
新聞眼》舉債+減稅 國庫虛脫【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09.04.03
減稅,納稅人都希望多多益善,但在全球金融風暴不知何時休止之際,政府一手採取擴張性財政支出,另一手輔以強力減稅的猛藥式做法,已讓國家財力陷入雙重耗損的局面。減稅已到了極限,再減就會過頭,是執政者不能迴避的現實。
立法院財委會初審通過大降所得稅方案,99年個人與企業所得稅率都要下降。這宗減稅案讓國庫一年釋出1,056億元的減稅利益,稅收損失會在民國100年實現。
減稅人人愛,此刻藉減稅紓緩人民飽受經濟不景氣之苦無可厚非。但無人能知寒冬何時過去,即使不積穀防飢,也不該寅吃卯糧。一手舉債、一手降稅,國庫實在承擔不起,更非全民之福。
冷眼集》台灣的背更駝了...【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2009.04.02
搭上經濟不景氣的順風車,政府各部會與立委諸公們不但拚命製造利多政策,更要「減稅救台灣」。利多、減稅人人都愛,政府首長得到愛戴,立委得到討好人民美名,但是利多也罷、減稅也好,只要沒有精算與配套措施,最大的受害者卻是社會公義與國庫,問問民意要那一樣?
因為景氣衰退、失業問題嚴重,行政院猛推各種利多措施,每個方案特色都是錢愈撒愈多,效果則是「待觀察」。例如教育部動用300億元振興經濟預算搶救青年就業,做法不是檢討教育制度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挑最簡單的方法,先是拿錢補助大學鼓勵畢業生「延畢」,再來出錢補助企業僱用社會新鮮人,薪水由國家付。此舉除了延後失業數字發酵,對大學生長遠就業能力有何提升? 鴻海集團負責人郭台銘含蓄提醒,畢業生要勇於求職,不要躲在學校,似是當頭棒喝。
經濟活動低迷,人民痛苦指數高,合理化政府舉債擴大內需,「減稅部長」、「舉債部長」當之有理。財政部長李述德好像拿到一張沒有抬頭、也沒有金額上限的舉債、減稅支票,上任不到一年,已經減稅數千億元,動輒大降企業與富人稅,中產階級、小老百姓也得罪不得,來個全民大降稅,失業者、無薪假尤其不能不關懷,緩繳所得稅也可以考慮。
行政部門的討好法案,到了立委手上,豈能示弱,加碼還是小事,公理正義蕩然無存事大。例如財政部此法原本只想調降個人所得稅,但是立委就提案加碼取消企業保留盈餘加徵稅率,結果促產條例落日的社會正義還未實現,立委又要搶當「濫好人」,全案一過,國庫整整大減1600億元。
擁有權力者,最好做的事,莫過於討好眾人,但此事誰來做都可以。最有貢獻,能為世人流傳者,卻是得罪人的事,這就需要有擔當、有道德勇氣的人才做得到。國家經濟面臨重大危機,減稅、利多,固然是提振民心之必要,但是檢討稅制公平性、加稅增加財源的配套更不能少,否則政客口中被「造福」的人民,心裡感受未必相同
噸位稅過關 航商將大回流【經濟日報記者余麗姿09.05.02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1)日通過「實施噸位稅研究」建議案,交通部表示,將儘快完成配套措施,包括推定利潤金額等,實施噸位稅後,加上兩岸直航將以國輪優先,國籍船員比率也擬鬆綁,可望吸引航商回籍,提升海運實力。
賦改會召集人、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表示,實施噸位稅是國際潮流,目前英國、丹麥、美國、韓國及愛爾蘭均實施噸位稅,日本最近也跟進,由於兩岸關係日益密切,海運往來頻繁,實施噸位稅可以增加國輪回籍誘因。
噸位稅是依推定利潤,計算海運業務所得進行課稅,將與現行營利事業所得稅課稅方式並行,由業者自行選擇適用。若海運業者選擇噸位稅,必須連續適用十年。賦改會在通過此建議案後,將報行政院核定,並由財政部修改所得稅法。至於交通部將研擬的配套措施,包括航商須將營運總部設在台灣、一定比率的輪船登記為國輪、雇用一定比率的國籍船員,以及船舶噸位等條件。
根據賦改會昨日決議,300總噸以上的國籍輪可適用噸位稅,但該海運業者及其100%持股的子公司,自有國輪船舶的淨噸位總和不得少於20%,第五個會計年度起,經營船舶的國輪比率要提高至40%以上。
不過,只有載運客貨及相關活動的海運業務所得才適用噸位稅,其他租賃、處分資產及投資收入,不視為海運相關的利潤,還是要依所得稅法及最低稅負相關規定課稅,因此財政部也將修訂所得稅法第25條之1的相關規定。
噸位稅將採累進稅率課徵,並依日本稅制推定利潤率,1,000噸以下貨輪稅額最低,每百噸課徵每日所得56元噸位稅,每年應納稅額5.1萬元;2.5萬噸以上的船舶稅最重,以5萬噸為例,全年稅額107.68萬元。若以96年度申報的資料計算,改採噸位稅產生的減稅利益約25億元。
賦改會的研究報告顯示,實施噸位稅後,預估可吸引30艘國輪回籍、增加540位船員就業機會,加上在我國境內的維修支出可帶動海運產業的營所稅,相關稅收將可望增加27億元。
軍教課稅 明年元旦起實施【工商時報09-06-12呂雪彗
馬政府的取消軍教薪資所得免稅案有重大進展!行政院會昨天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決定99年1月1日實施,在民國100年5月31日前報稅適用。將有35萬名軍人、國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還有托兒所的教保人員受影響。稅收雖然增加160億元,全數用於改善教育環境及軍人加給,並未增加國庫收入。
劉揆強調,這是台灣租稅史上重要里程碑,過去做不到的,現在做到了,幾十年的爭議,現在已解決,讓所得稅制更公平合理。
行政院昨天臨時安排取消軍教薪資所得免稅規定的「所得稅法」修正草案納入院會議程,為展現租稅公平精神,政院決兌現馬蕭政見,大力推動取消軍教免稅。
政院發言人蘇俊賓說,取消軍教免稅後,預計可以增加100-200億元稅收,但這些不完全納入國庫,而是用於軍公教人員的配套措施。據財政部估算,課稅所得約160億元。
取消軍教薪資所得免稅對象,包括托兒所、幼稚園、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私立小學及私立初級中學的教職員,以及現役軍人。取消軍教免稅後,教育部、內政部與國防部已規劃配套措施。
教育部方面,將補助國中小約聘僱行政或輔導人力、調增國中小及幼稚園導師費、降低國中小教師授課節數,課多少補多少。
官員表示,國中小學教師導師費每月將由2000元調高至4000元,幼稚園導師給予每班2位導師;此外,國中小教師授課節數減少2節,其中國小導師再減2節總計為4節;補助國中小聘僱行政或輔導人每校60萬元。受影響國中小學教師及幼稚園老師人數計21萬人。
內政部方面,補助托兒所教保人員教保費、臨時助理教保人員人事費,以及其他學齡前兒童照顧服務,影響人數3萬人,每位托兒教保員將加薪1000元;至於國防部,是調整志願役勤務加給,須繳稅影響約11萬人。官員說,教保人員與軍人,恢復課稅的配套是課多少補多少,教育人員課稅收入多用來改善教育環境。
蘇俊賓指出,早年軍教人員待遇偏低,法律規定給予軍教人員薪資所得免稅,但依身分、職業的免稅規定,違反租稅中立性原則,不符所得稅量能課稅精神,賦改會去年9月決議取消,這項法案擱置在政院討論配套半年以上。
所得稅法修正案完成立法後,預計從99年1月1日開始實施,也就是從99年起,軍教人員薪資將開始被扣繳,在民國100年5月31日前報稅適用。
稅收滿江紅 財政赤字飆新高【工商時報09-07-09王信人
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只有8,753億元,同比減少1,727億元(年減16.5%),估計今年稅收比去年減少2,000億元,創下台灣有史以來短收金額最高的紀錄。影響所及,今年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將飆上3,500億元新高。
財政部昨天公布上半年稅收統計,10項稅目全部都是負成長,並創下同期間預算達成率最低、稅收衰退最大的紀錄,而營所稅、營業稅、貨物稅三大稅收,更創下自62年有統計以來的最大跌幅。
上半年稅收8,579億元,同比減少18%,但加計財政部核准延後3個月報繳的174億元營所稅後,稅收為8,753億元,衰退幅度稍縮小,但預算達成率僅48.1%,預估全年稅收減少2,000億元。預算數又比去年實徵數多200億元,所以短徵數將達2,200億元。
今年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預算數為1,346億元,如果加上稅收短徵2,200億元,將來到3,500億元新高,打破92年2,972億元的紀錄。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編預算時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08%,後來預估值下跌到負4.25%,才有如此大的落差。國庫署表示,是否要辦理追加減預算,需要和主計處討論,還未確定。
稅收滿江紅,中央與地方財政飽受衝擊,中央政府(不含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上半年稅收5,978億元,年減率為20%。地方政府(含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上半年2,374億元,年減率為13%。
營所稅在10項稅目中衰退幅度最慘,累計上半年只有1,862億元,年減率31.7%。在綜所稅方面,上半年為2,361億元,年減10.6%。營業稅則為988億元,年減20%,由於營業稅有6成歸屬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收支差短將會擴大。
台灣3年內財政難好轉【工商時報09-07-09陳碧芬
國際重要評等機構對於台灣主權評等的授與,今年初以來一再提醒:政府財政赤字愈見嚴重,第一步的衝擊是國家主權評等展望自「穩定」轉為「負向」,包括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均異口同聲:接下來2、3年的政府財政也不可能好轉,台灣整體的信用承受度遠低於信評同等的國家,一旦總體經濟持續惡化,會造成評等等級被降等。
標普估算,台灣今年的政府財政收入會低於預估的10%,政府赤字將飆升到占GDP的4%。主要的因素中,是標普已在第一季看到台灣政府的季稅收減少20%,不僅低於08年第四季,總體經濟表現還出現10.2%的季萎縮,這些都是台灣過去未曾發生的事。過去幾年間,政府赤字占GDP比,曾於2006年改善降至1.6%,2007年曾飆到3.2%,所幸2008年回到1.9%水準,才不至於衝擊到台灣的信用水準被認可情況。
標準普爾最新《2009年亞太主權評等報告》指出,台灣的評等展望自穩定轉為負向,因為列屬在評分卡各項理由中的「弱點」,「特別的弱」,那就是政府的財政赤字問題。標普主權評等分析師陳錦榮在報告中表示,台灣今年稅收大幅減少,反映台灣未來2-3年政府財政可能逐步惡化,並因此弱化信用評級的維持。
據標普估計,台灣今年底總負債比率將高達142%,這個數字,在AA 評級的國家中為最高。標普還曾於5月間模擬,若經濟衰退期延長、加劇,台灣的一般政府負債占GDP比,今年就會飆升到129%。
台灣現有的主權評等,標普授與長、短期主權評級為AA-、A-1+;惠譽國際信評則為長期本國貨幣發行人違約評等AA,本國企業國際評等上限為AA,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為A +,短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為F1;穆迪投資者服務則授與Aa3,與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程度相較,等級顯然偏低,已造成台灣廠商對外募資成本偏高的不利情況。
四小龍加上中國和印度,就屬台灣和印度的主權評等,被標普認為是偏高的政府財政赤字在作崇。標普昨(8)日剛好就印度的財政虧損問題,發出國際新聞稿加以分析。標普指出,印度2009-2010年的財政赤字預估占當年GDP 6.8%,是上年(2007-2008)年2.7%的2倍以上,「遠超過標普的預期」,標普還使用「令人失望」的強烈字眼。
調高賦稅負擔率【工商時報09-07-09呂雪彗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聽取財政部報告國家中長程財政健全方案,會中不少閣員主張應適度調高國人賦稅負擔率,以免惡化政府財政,財政部盼短期以不低於目前的14.3%目標。但如何調高與訂定合理目標,劉揆指示財政部積極研議具體策略,並提出財政收支平衡達成期程目標,9月底前報院核定。
政府以舉債4,500億元擴大內需,因應金融風暴危機,國際債信評等機構對台灣財政赤字有偏高疑慮,數月前將我債信評等調為負向,引起劉揆的高度重視,指示財政部提出中長程財政健全方案積極作為,以免影響台灣的債信評等。
劉揆昨天聽取財政部提出的「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報告,財政部提出10大策略,包括賦稅改革、關務革新、大面積國有土地合作開發或租售加強利用,提升公股管理、提升財務效能、健全地方財政等方向。
財政部所提方案並沒有積極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與會人士建議應有更積極作為,訂定具體中長程財政收支平衡目標,以產生改善財政赤字動力。
受人矚目的是,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在會中建議,我國國人平均賦稅負擔率低於歐、美、日本,建議應適度調高。不少與會首長也附和表示贊同,認為應訂定一個合理目標,適時調高。
財政部在報告中提及,目前我國人賦稅負擔率占GDP比例約14.3%,建議未來國人賦稅負擔率不應再低於此一目標,過去幾年最低時曾低至12.3~12.6%。官員說,只要賦稅負擔率少1%,對國家財政負擔影響達1,000億元。
但也有官員表達保留意見,認為必須要有完整配套措施,才能決定如何調高。
經長尹啟銘表示,不景氣時政府以減稅吸引企業投資,同時又要擴大內需,照顧弱勢,因此支多收少,這只是短期現象,未來經濟發展好,收支自然會再調節。
副院長邱正雄也表示,賦稅負擔率須納入租稅彈性的考量,經濟情勢好轉時稅收會增加。
劉揆綜合各方意見後裁示,財政部應就可行策略提出更具體的辦法放進規劃方案中,並就何時達成財政收支平衡,訂定中長程目標,積極改善財政赤字問題,目前中央累計未償債務餘額已破4兆元。
小檔案-賦稅負擔率【工商時報09-07-09于國欽
賦稅負擔率是指各國稅收占GDP的比重,用以衡量各國民眾賦稅負擔的壓力。 台灣的賦稅負擔率在1990年時達20.1%,此後隨著政府促產條例的租稅抵減、兩稅合一、土增稅減半徵收等政策,使得賦稅負擔率一路下滑至12%到14%之間,低於日、韓、美、英、星等國。
今天台灣賦稅負擔率如此低,並非指一般民眾賦稅壓力減輕,而係過去這十幾年政府的大幅降稅措施所致,然而降稅措施的最大受益者仍是富人。
99年預算差短千億 喬不定【工商時報09-07-09王信人
行政院主計處提出明(99)年中央政府歲出概算約1.8兆元,但因為今年稅收不足,造成收支差短千億元仍喬不定,對明年政府支出有很不利的影響。
政府歲入主要來自以下7個構面:1、稅收;2、規費;3、特種基金、國營事業繳庫;5、財產收入、出售國有土地;6、舉債;7、歲計賸餘。其中以稅收是最重要,所佔比重最高。
主計處所提明年中央政府歲出預算規模與今年相同,仍達1.8兆元。但由於今年幾項歲入都不理想,明年可能也不樂觀,造成明年預算編列的困難。
在特種基金部份,最賺錢的要數中央銀行,每年繳庫1800億元左右,實應感謝央行總裁彭淮南這數年來操盤準確,對國庫貢獻良多。但每年能繳的數字都差不多,今年也不會有大幅成長的可能性。其餘的特種基金,國營事業的中油、台電,虧損累累,體質良好的中鋼、中華電,因為公股持股已賣得剩下不多,盈餘繳庫有限。
財政部因此準備在明年要設立國土開發基金,但在初期階段可能沒有收入。國有土地因為景氣不佳,今年售地收入255億元的預算,上半年只執行80億、約3成水準;雖然明知明年也不好賣,財政部竟然虛編歲入預算,一口氣比今年提高25%,和以前虛編賣不掉的公股一樣。
台美海外追稅 雙重國籍大衝擊【聯合報╱記者賴昭穎 2009.10.11
美國國稅局展開海外追稅行動,要求擁有海外銀行及金融帳戶的美國人於本月十五日前補申報,圖為今年四月,美國民眾趕在報稅截止最後一天到郵局填寫申報表的檔案照。
法新社資料照片
明年起,財政部將對國人海外所得課稅,美國國稅局也展開「海外大追稅」行動,要求利用海外帳戶逃漏稅的人,必須在本月十五日前「自首」否則重罰,台美兩國政府追稅聲聲急,台灣富人「避稅」頭很大,許多人都有放棄美國籍或綠卡的念頭了。
財政部公告,明年開始,民眾海外資產超過一百萬元,另外綜合所得淨額、特定保險給付等各項所得加總超過六百萬元,就要繳納百分之廿的稅。
歐巴馬政府上台,提出一項「自首」(Voluntary Disclosure)計畫,要求擁有海外銀行及金融帳戶(Report of Foreign Bank and Financial Accounts,簡稱FBAR)的美國人,如果在過去六年有收入卻未據實申報,應於九月廿三日以前自動補申報,現在延後到本月十五日。
美國國稅局說,海外存款超過一萬美元(約三十二萬五千元新台幣)就要申報,隱藏海外帳戶被查獲,罰金高達十萬美元或帳戶總值的一半,還可能面臨刑責。
安致勤資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呂旭明說,美國為了查稅,特別找了精通各國語言的八千名稅務員,其中很多是懂中文的。由於過去海外所得很少人申報,不少擁有美國籍的國內上市公司老闆或大股東,已經開始擔心將面臨巨額補稅。
呂旭明說,美國稅制是「屬人主義」,名下的資產不分境內、境外都要申報,台灣富人經常把美國公民身分看成「護身符」,樂於申請綠卡或當美國人,但卻把資產都放在免稅天堂的國家,「忘了」向美國申報海外所得。
呂旭明說,美國國稅局查海外所得很簡單,全球各主要銀行在美國都已設立分行,只要取得納稅人的身分證或社會安全碼,再要求銀行提供納稅人海外開戶的相關資料,「應該不會有銀行敢拒絕美國政府的要求」。
呂旭明透露,不少擁有台美雙重國籍的人,擔心自己成為美國政府查稅的犧牲品,都有意放棄美國籍,他的一位客戶已經申請放棄綠卡。
美海外追稅 大股東、富小開恐列黑名單【聯合報╱記者孫中英 2009.10.11
美國國稅局海外追稅來勢洶洶,衝擊台灣富人圈!私人銀行業者說,許多亞裔富豪、台灣富豪第二代、以及台灣上市櫃公司董監事(或大股東),可能被列為查稅對象,是這波大追稅的高危險群。
外電日前報導,台灣有錢人習慣把小孩送到美國讀書,根據非正式估計,百分之五十的台灣富豪第二代持有美國護照,而且這些人多數擁有海外資產。
台灣私人銀行業者估計,受到美國追稅影響的台灣富人至少「數萬人」。
高級理財專員說,如果只是單純的拿個「身分」擁有美國籍,在美國並沒有財產,被查稅的風險就比較低;但如果擁有美國公民身分,在台灣又是「上市櫃公司董監或是大股東」,因為持股資訊公開,財產較易曝光。
另外,與美國有貿易來往的中小企業主,擁有雙重國籍又「經常與美國通匯」的民眾,行蹤易被鎖定,如果沒有依規定報稅,很可能被美國稅局列入追稅黑名單。
海外所得要課到稅 基金至少投資1667萬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 2009.10.11
根據規定,海外所得課稅適用對象必須符合以下二個條件:第一、居住在中華民國境內的個人;第二、全年海外所得達新台幣達一百萬元,民國一百年開始申報。
元大銀行財管部門副總經理吳鴻麟說,如果投資「境外基金」是納稅人唯一的海外所得來源,只要三個數字就可以幫自己試算,有沒有海外所得課稅問題。
第一個數字是「一百萬元」,納稅人全年全戶的境外基金獲利所得,如果未達一百萬元,即不計入「基本所得額」,完全不用緊張會被課稅。
第二個數字是「六百萬元」,如果境外基金全年獲利超過一百萬元,但投資人的「綜合所得淨額」、「特定保險給付」、「未上市櫃股票」、「私募基金交易所得」、「非現金捐贈」與「員工分紅配股時價超過面額部分」等各項收入加總不超過六百萬元,也不會被課到最低稅負。
第三個數字是「百分之廿」,如果你的「綜合所得淨額+基本所得額」超過六百萬元,但乘以百分之廿稅率後,計算出的「基本稅額」,沒有超過原先結算申報的綜所稅額,此時也可放心,海外所得不用繳稅。
吳鴻麟說,以境外債券基金百分之六的年報酬率計算,投資境外基金的本金,「至少要一六六七萬元以上」才會被課到稅,大多數投資人都沒有這個財力,因此,被課稅機率不高。
吳鴻麟建議,資金大戶可善用海外所得一百萬元免稅門檻,分年分批處分或贖回境外基金達到合法避稅目的;也可利用個別申報法,子女成年後分開申報,增加免稅額度。
最低稅負制 補租稅減免過頭漏洞【聯合報╱賴昭穎 2009.10.11
為解決有錢人節稅過頭導致的租稅不公現象,財政部從民國九十五年開始課徵最低稅負制,而從明年開始,更將個人海外所得納入最低稅負的課徵範圍。
個人和公司都是最低稅負課徵對象,但要同時符合兩個條件才會課到,一個是所得要很高的人,另一個則是享受各項租稅減免,繳非常少或完全不繳稅的人。
納稅人申報所得稅後,如果綜合所得淨額加上特定保險給付、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非現金捐贈扣除額、員工分紅配股時價超過面額部分等五種所得合計超過六百萬元,還要再繳百分之廿的最低稅負。
特定保險給付、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非現金捐贈扣除額與員工分紅配股時價超過面額等四種所得都享有減免稅優惠,「最低稅負制」目的在於,解決租稅減免過頭的缺憾。
我國目前所得稅制是採屬地主義,也就是國內所得才要課稅,因此許多民眾把錢往國外擺,為彌補這個租稅漏洞,最低稅負立法通過時就決定把個人海外所得納入,但避免衝擊過大,時間延後到九十八年,最慢九十九年實施。
海外所得課稅 明年底一波錢潮後…是死水【聯合報╱記者賴昭穎 2009.10.11
會計師許祺昌說,國人想盡辦法規避最低稅負制,最常見的是,把錢徹底隱藏,不要匯回台灣,另一個方式是,把台灣需要用的錢在年底錢一口氣匯回來,從此不再匯錢,因此明年底可能掀起一波資金潮,之後將是一灘死水。
許祺昌也說,儘管財政部強調不會重複課稅,如果有人同時持有台美雙重國籍,他在維京群島開了一間紙上公司,從這間公司分配到不少股利;他在美國報稅時,報繳這些股利所得,但台灣的國稅局主張他的所得來源是維京群島,並不是美國,在美國繳過的稅不能抵,還要再報繳一次海外所得,形同繳了兩次稅。
呂旭明則提醒,海外所得課最低稅負是針對在國內有戶籍、或經常居住國內的居住者,不對境外公司或境外個人課稅,因此只要所得不要放在個人,就不會被課到稅。
吳揆:開徵能源稅 無時間表2009-10-21 工商時報 崔慈悌
賦改會研擬2011年起開徵能源稅,不過行政院長吳敦義20日表示,這只是學者理想化的建議;政府絕對不會輕易的加稅或開徵新稅,能源稅的開徵沒有時間表,除非經濟明顯復甦,百姓生活有顯著改善,政府才會考慮。
能源稅議題引發朝野立委強烈反彈,國民黨團副書記長鍾紹和痛批賦改會的學者專家們不知民間疾苦,造成社會恐慌;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認為配套措施不足;民進黨立委黃偉哲也質疑現在的時機並不恰當,貿然開徵能源稅等於是拿窮人開刀。
對國民黨團主張要等到馬總統的633政見實現後再說,吳敦義昨天在答覆國民黨立委李慶華詢問時表示,馬英九總統競選時所提出的633,是以兩任8年為目標。和要不要開徵能源稅兩者間並無必然掛勾。
雖然賦改會建議2011年實施,也就是「今年規劃、明年立法、後年開徵」,不過吳敦義表示,現在開徵絕對不是適當時機,政府不能不考慮社會上的各種聲音。目前該議題只能算是賦改會的期末報告,何時確定開徵,最後還要立院決議。
他說,政府不可能在賦改會開會前就去告訴學者不能提出建議,「他們的建議也有很多理想,而且全球有很多國家老早就已經開徵能源稅和環境稅了」,不過政府一定會在庶民百姓艱苦的時候,與民同甘苦,不會增加百姓的負擔「這是無可動搖的堅持」。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昨日出席第13屆裕隆汽車木雕創新獎頒獎典禮,會後朱立倫受訪時指出,賦稅改革委員會本週一並未就學者所提建議達成共識,能源稅的概念就是把當前汽燃費、石油基金、土污費及貨物稅等混亂的稅制進行整合,其實沒有加稅的問題,就算2011年完成整併,未來5年或10年能源稅都不會增加。
所謂能源稅概念就是將現有的石油基金、汽燃費、土污費、空污費及貨物稅做整合,只是將現行每1公升汽油總計課徵9.5元稅率整併為能源稅,其實沒有加稅的問題。
朱立倫願出面協調2009-10-21 工商時報 沈美幸
經濟部及財政部對於車輛業者建議現行汽機車貨物稅抵減再延長1年不同調,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昨首度表示,願意出面協調。
不過身兼台灣區車輛公會理事長的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強調,為了讓財政部官員理解,今年車市因實施貨物稅抵減而擴增至27.5萬輛,不僅汽車業銷售量增加,政府稅收也會增加,而可收到多贏的局面。同時也讓外界了解,現行汽機車貨物稅抵減措施不再延長,明年車市需求及產量將會出現大幅衰退的危機,仍會依照原先計畫,本週四(22日)國內各汽機車製造廠代表會站出來,對外舉行記者會,捍衛自己的生存權。
台灣區車輛公會彙總統計,今年前三季新車領牌192,264輛,比去年同期增加5.60%,其中國產車領牌合計151,852輛,只比去年同期成長1.30%,進口車領牌40,412輛而較去年同期成長25.80%。車輛公會彙整發現,各汽車製造廠因去年第四季碰上金融風暴而出現產銷嚴重失調,今年第一季必須調整庫存,於是出現前三季新車領牌成長,但產量僅145,185輛,還比去年同期減少2.20%。
陳國榮解釋說,財政部官員目前拿到1至8月汽車貨物稅減徵資料,指稱前三季銷售量大幅成長,其實今年上半年延續去年碰上金融風暴,出現比去年衰退的局面,直到7、8月車市才明顯成長。倘若今年台灣車市規模可從去年22萬餘輛提高至27.5萬輛,扣除進口車部份,今年國產車銷售量比去年增加25%,政府稅收不見得會減少,既然一個現行好的政策可以讓政府稅收增加25%,為何不能再延長1年,等到明年整個經濟回穩才取消,這對政府稅收、提升就業率及產值都有莫大幫助。
王信人/台北報導
財政部長李述德表示,在法律上,汽車貨物稅優惠在今年底就落日,不會延長。至今財政部沒有收到新案,等看到新的建議案再說。
財政部當初提出今年內新買汽機車,享有貨物稅優惠的稅法修正案時,已考慮到通常受惠者都不願意「斷奶」,落日前會遇到很大的阻礙,所以條文明定只到今年12月31日止,沒有延續的空間。所以今年底之後,優惠案就一定會停止。
財部持續跨部會討論2009-10-21 工商時報 王信人
雖然吳揆表示開徵能源稅沒有時間表,但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表示,能源稅的討論將會繼續下去,與經濟部的「非稅工具」做整合。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則表示,我國住宅用電價格居亞洲國家中倒數第4名,工業用電倒數第1,能源稅可誘使產業調整到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對經濟發展有利。
李述德昨晚表示,2011年開徵能源稅是原本的想法,關鍵不在哪一年開徵,而在內容,財政部會按照行程,繼續進行跨部會討論。
我國油價和電價20、30年來都偏低。汽油部分,以92無鉛汽油為例,今年6月每公升稅後價格28元,只高於美國而已,比中國大陸、新加坡、香港、日本、韓國低,更無法和歐洲國家的高價格相比,排名倒數第2,在無產油國家中最便宜。
電價部分,我國發電成本分攤到住宅用電較多,工業用電分攤成本低,前者每度2.856元,在先進國家和亞洲國家中,只高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與有產油的印尼;我國工業用電每度1.837元,只高於挪威和法國,比其餘國家都便宜。
蕭代基表示,課徵能源不是為了和其他國家相比,而是為了台灣自已好,不但可以節能減碳,並能誘使產業轉型到高附加價值。台灣不能一直沈溺於低能源成本中,課稅可能會造成一些無法適應的產業、企業出走,但如果不如此做,就只能永遠依賴低能源價格、低成本的勞工、土地、環境,不能提升競爭力。日本的生產成本高,但日本仍在生產電視、電腦,只是轉型到更高檔的產品。
中經院顧問黃耀輝表示,開徵能源稅後,台灣的價格才只達去年底日本和韓國均價水準,實在不能說貴,如果企業就因此倒閉出走也未免太沒競爭力。
嚴凱泰反對課能源稅2009-10-21 工商時報 沈美幸
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昨日公開表態反對課徵能源稅,但他認為台灣發展電動車技術走在世界前頭,地方又小,有機會成為環保的先驅。朱立倫表示,節能減碳為重,政院及立院會共同支持台灣發展電動車產業,降低成本及售價,政府會努力建構電動車周邊設施,但不會訂定時間表。 嚴凱泰被問到對課徵能源稅看法時,嚴凱泰難得態度強硬一連說了兩次反對,甚至說:「這個朱副院長來,您問他就好了,我就不方便多說。」當有媒體問到:「會不會給建議?」嚴凱泰:「喔,我不會給建議,我們『草民』不隨便亂說話。」
蕭代基:今天不做 明天會後悔【聯合報╱記者許玉君2009.10.21
行政院賦改會委託研究綠色稅制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昨天表示,政府應盡速推動開徵能源稅,因為目前能源價格相對處於低點,「不景氣才是開徵的好時機」。
他強調,施政者應有魄力,能源稅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政策。他認為,能源稅及環境稅的規畫,不會增加人民負擔,就算未來會加課能源稅,但新增稅收會用來補貼所得稅,政府總稅收也不會因此增加,「這是對未來國家發展有利的事」。
蕭代基有點喪氣地說,現在如果不開徵能源稅及環境稅,「說不定未來永遠沒有開徵的機會」。
蕭代基解釋,一旦景氣復甦,強勁的生產與消費需求將會拉抬油價大漲,課稅難度會大大提高;倒不如趁著景氣低迷、能源價格處於低點之際,逐年緩步增加能源稅或環境稅,才是實際可行的方法。
他分析,現在的能源價格跟以往能源危機早已不同,過去遭逢石油危機後,油價都會跌好久一段時間;這一波卻在短時間內就快速回升到每桶七、八十美元,顯示未來原油價格易漲難跌。
蕭代基說,能源價格主要由供需決定,在供給面部分,目前全球石油的生產量已經過了最高峰,以後每一天的石油產量都會不斷下滑;但需求面可能因為新興國家如中國大陸、印度等快速成長的支撐,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
中經院長:開徵能源稅 不景氣才是好時機【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 2009.10.21
能源稅究竟何時開徵?行政院與賦改會看法大不同。賦改會昨才宣布,2011年起開始課徵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碳稅)。今上午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卻立刻出面否認此事,強調沒有時間表。負責研究綠色稅制的中經院院長蕭代基指出,研究報告中確實「沒有時間表」,但政府應儘速推動開徵,「不景氣才是開徵的好時機。」
據了解,財政部下午擬將對外召開記者會說明一切。財政部次長張盛和中午透過秘書指出,賦改會昨天並未討論能源稅的開徵時間表,強調若要開徵,絕對會待整體經濟情勢等各方面因素都成熟後才會推動。至於財政部將以2011年推動能源稅開徵為目標,一切都只是預計的最快時程,強調並非是確定的開徵時間點。
蕭代基指出,賦改會的綠色稅制研究報告中,確實未規劃開徵時間表,但政府應儘速開徵,沒必要一直等到景氣復甦才開徵,因為不景氣才是能源稅開徵的好時機。他表示,現在能源價值正位處於低點,若等到景氣復甦後,屆時能源價值只會更高,要開徵恐怕會更困難。
蕭代基強調,能源稅和碳稅將分10年逐年調高稅額,採取漸進式的課徵方式,若只能等到時機好轉才開徵,恐怕在10年之中永遠都找不到開徵時間點。他表示,在無法滿足高速的經濟成長之下,能源危機不但至今未離開,未來恐怕也會一直存在,因此政府若堅持要等到景氣佳才開徵,恐怕只會碰到高油價時代,到時只會更難以推動。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賦改會昨決議最快後年開始課徵能源稅,但今早行政院長吳敦義卻說沒有課徵時間表;綠色能源業者表示,開徵能源稅是長痛不如短痛,如果還有任何遲疑,台灣產業將被邊緣化,將很難再找到下一個能在國際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產業。
開徵能源稅議題正在熱烈討論,外貿協會舉行首次綠色產業展。參展業者美菲德公司行銷經理黃治文表示,課能源稅對綠色能源產業有直接幫助,如政府不做,企業會沒有動力去推動綠色能源應用。可以體諒政府考量企業現在面臨不景氣困境,課徵能源稅會增加企業資出,但這是短痛,如果長遠來看,包括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其他先進國家都在發展,甚至開發中市場中國和印度也急起直追,屆時這些國家產業轉型後,台灣會更難找到下一個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產業,台灣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危機會愈來越嚴重。
加稅的八大時機【經濟日報社論 2009.09.27
財政部9月23日公布中長期十大財政健全方案,主張在民國100年和102年提高營業稅。但次日朱立倫副院長立即表示政府尚無加稅計畫;吳敦義院長25日也說現在不加稅。被問到何時才是稅制檢討的時機,吳院長說:一是社會都覺得哪個稅應該要減時;一是景氣恢復而國民所得提升,新貧和近貧人口大量減少時。由此看來,吳院長似乎認為只有景氣好時才是加稅的時機。然而加稅的時機其實很多,只看政府有沒有以國家長期發展為重的誠意和能力去運用而已。
景氣好時,適合加稅的項目是奢侈稅和所得稅,因為這時大家所得增加甚多,比較不在乎被課去一點稅。景氣好時理論上也可以甚至應該對投機加重課稅,這不僅可以收到稅,而且可以抑制過熱的泡沫經濟。但政府通常卻不敢在這時候對泡沫經濟加稅,以免泡沫可能因此破滅,而讓景氣翻轉,讓執政者無力應付。
景氣好時通常也伴隨著物價上漲,若在那時候加營業稅、能源稅、環境稅或其他間接稅,都可能讓物價上漲率更高。所以政府目前比較想加的這幾種稅,在景氣好時恐怕更難加。換言之,吳院長景氣好時再加稅的主張應是外行人的看法。吳院長說要在新貧和近貧人口較少時加稅,也暗示他想要加的是貧民負擔不輕的間接稅。在政府已先對有錢人大幅降低遺產稅之後,這種想法恐怕也會招批評。
其實營業稅和其他間接稅在全球不景氣時反而可能是較好的加稅時機。當不景氣使各種成本和物價上漲率太低,甚至可能形成通貨緊縮的危機時,提高間接稅反而可以降低通貨緊縮的傷害。當然加稅的程度不能高到讓物價上漲太多,營業稅加一兩個百分點問題不大,一次加五個百分點以上就可能有不少爭議。這樣加稅雖然不免對貧民會有傷害,但傷害甚小,藉福利或救濟措施略微調整即可彌補。可惜我們浪費了一年來的機會。
第三種加稅的時機,是國家與人民急需用錢時。例如88水災剛發生那幾天,人民對災區充滿關懷和同情,也知救災和重建需要很多錢,因此適度地加稅以取得重建經費並不會有多大的反對。可惜政府沒有這個膽識,只把人民的愛心用於樂捐和舉債,而不敢接受郭台銘先生加稅的建議。
第四種加稅的時機,是要降低其他稅的時候。若稅有增有減,並讓稅制更合理,或更能符合未來經濟結構而在未來增加稅收,人民即較能接受。這是各國常採全面性租稅改革的重要原因。但我們過去降證交稅時未真心同時建立證券交易所得稅;降低土地增值稅未配合提高地價稅;降低關稅和貨物稅時未提高其他間接稅。馬政府更因急著降低遺贈稅,而未配合對資產的持有或交易加稅,也未等待和賦改會的其他加稅計畫一併提出,以致其他稅改方案可能因為已沒有夠多減稅案配合,而無法順利推動,實在很可惜。
這四種時機之外,政府也可以在新型經濟活動發展之初,稅基仍小因而抗拒課稅的力量仍小時,即開始合理課稅。政府要提供人民需要的新服務時,可依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加課相關的稅費,人民也會因用途明確且和自身利益有關而較願接受。國際間有新的規範或潮流時,例如我們若在主要國家開徵碳稅時同時開徵,不僅人民較能接受必須加稅的道理,廠商的國際競爭力也較不會受到傷害。若政府找不到任何好時機,最後還可在下台前加稅,自己做壞人,讓下一任政府好做事;不過這種想法大概太高估政客的責任感了。
新聞眼/一談加稅政策 官員能閃則閃【聯合報╱記者賴昭穎 2009.10.21
從營業稅調升、局部復徵證所稅到開徵能源稅,行政院長吳敦義最近面對外界質疑「加稅」,已有一套標準答案,就是「時地不宜」、「以後再說」,對於加稅政策能閃則閃,大眾看不到新內閣對賦稅政策的明確立場。事實上加稅政策貿然實施和突然喊卡,都是不智的,新內閣最近幾件反覆的賦稅政策增添社會很大的困擾。
減稅容易加稅難,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行政院賦改會從去年召開以來,遺產贈與稅大降、營所稅調降、個人綜所稅四大扣除額調高等減稅案,行政院都以急如星火的速度推動;不過,換成了加稅這種民意勢必會大幅反對的難題,用「從長計議」等種種閃躲方式就成了行政部門的標準回應。
如果說,景氣不好不是能源稅開徵的好時機,景氣好真的才是課稅的好時機嗎?其實不見得。因為就算景氣好轉,政府也會擔心,加稅會不會衝擊經濟成長的力道,到最後又成了景氣反轉的元凶。因此,把景氣好壞用來做為加稅與否的參考,說穿了只是推辭。
更何況,當吳院長把加稅引發的責難推給賦稅改革委員會學者時,他可能忘了,賦改會的全名可是叫「行政院賦改會」,不叫財政部或某研究機構賦改會,會議的主席是副閣揆朱立倫,列席的除了各部會官員、學者專家,還有立法委員,想以一句「這只是學者的研究」、「只是賦改會的結論」來切割責任,那就太超過了。
一個負責任的行政院長,除了不偏聽,眼光更應該放長遠一點,把庶民經濟無限上綱,對個人是短多,對政府卻很可能會是長空,希望「吳院長」不要忘了自己已經不是「吳立委」。
版本滿天飛 馬主席發威 要政院統一口徑09-10-22 中時江慧真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發威,下令行政院在政策未定案前「不得輕易對外發布」,並指示行政院祕書長林中森將此列入今日行政院院會議案。馬吳體制是否出現緊張關係?行政院長吳敦義回應,行政院會將提出議案,未來各部會委託學術團體的研究案應保密,由政府在適當時機宣布。
能源稅政策還未成案,各方版本已滿天飛,外界抨擊政府朝令夕改,吳內閣近日備感壓力。據悉,吳揆已下令要求各部會強化橫向聯繫,政策要怎麼做,各單位必須先有周全討論,以免重蹈劉內閣覆轍,免得好政策還沒出政院大門,就因誤解而胎死腹中。
能源稅是否開徵風波,政府被罵到臭頭。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在中常會裁示,行政院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未定案前,不要輕易對外發布;「要在政策出門前,做好整合。」並有別以往,強調「希望明天行政院會,將這個意見列入院會議案。」
不過,對於馬英九擔任主席後的強勢態度,政院不少資深官員感到詫異。官員比較,過去劉兆玄時代,馬總統對劉內閣採取絕對高度信任,儘管不少部會首長也出現「部會不同調」、「政策轉彎」等擦槍走火的混亂現象,但馬英九始終把發言權下放給劉兆玄,不管是油電雙漲、開放兩岸交流、大陸學歷、六大新興產業等議題,府黨均以行政院說法為主。
對照吳內閣上任一個月,首度在能源稅議題上發言「出包」,馬英九昨天強勢出擊下封口令,更以黨主席身分,交辦行政院院會議程。官員分析,這其實是可預期的發展,也是馬英九在九月痛失劉內閣的慘敗經驗後,早就設定好的角色調整。
官員指出,馬英九在取得黨機器全力奧援後,不可能繼續游移在第一線、第二線之間,歷經民調的大起大落後,馬英九面對第二階段執政已有不同思維,這從他強勢主導吳內閣人事就可見端倪。
可預見的是,馬勢必在吳內閣展現積極作為,「要求政院統整發言口徑,只是馬跳上第一線的執政宣告,代表他今後不會局限在總統府內指揮。」
對的政策為何朝令夕改?【聯合晚報社論 09.10.21(楨:<內閣改組!><庶民經濟>啊
在台灣現有的政治氣氛下,政策大轉彎好像隨時都會發生。這兩天有關課能源稅與碳稅的爭議,從政策宣布到踩煞車,連區區二十四小時的周期都沒走完。賦改會有關徵收「綠稅」的決議,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才剛做成重大政策宣布,但遇到民意反彈,吳敦義院長就馬上表示「沒有時間表」。所謂「沒有時間表」,翻譯成白話,就是「不急著去做」,甚至胎死腹中的意思吧!
吳揆的朝令夕改很糟糕。第一,這打了賦改會一巴掌;第二,這也打了朱立倫一巴掌;第三,政策從宣布到否定,行政院平白被在野黨與媒體名嘴修理了一輪。其結果,節能減碳的高度沒掌握,實質稅收目標也達不到,不僅裡子沒有,面子更是全丟光了。
這以後,賦改會不知還要不要開會,還能不能有什麼決議?請學者專家來討論半天,做成具體結論,卻如果閣揆一句話就推翻了,那還要這個委員會幹嘛?行政院以後任何政策宣布,民眾也不必太當真了,反正隨時可能踩煞車。
吳敦義會推翻賦改會的決議,從政治層面不難理解。剩不到兩個月就要選舉了,早不提晚不提,偏偏選在這個時候做出加稅的政策,當然是搬石砸腳。問題在於,這不是起碼該有的政策敏感度嗎?去年劉兆玄內閣之所以出師不利,就是處理調漲油價缺乏時機掌握的敏感度,如今吳內閣面臨的狀況亦然。
從民眾角度來說,永遠反對漲價,但物價不可能永遠只跌不漲;民眾永遠反對加稅,但政府不可能不徵稅。處理這種議題本來就需要細緻,本來就應該考慮時機,這一點劉兆玄沒處理好,吳內閣也一樣在此摔了跤。
當年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過一句「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結果被媒體罵得灰頭土臉。現在朝令夕改幾乎是常態,討好民意的媚俗政治壓倒一切,結果連正確的政策也堅持不下去。能源稅「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實屬必要,但政府不願付出耐心和民意溝通,只求「今天不挨罵」就好,真令人感慨。
冷眼集/挨閣揆一巴掌,賦改會挺得住?【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2009.10.21
行政院賦改會連續兩周白忙一場。先是復徵證所稅,還沒開會討論,行政院長、財政部長先出面表態「不會貿然開徵」;昨天的綠色稅更勝一籌,決議打了折扣勉強過關,隔天就被全盤否認。賦改會連續被打了兩巴掌,日後如何繼續運作? 陪葬的還有處女秀就被拆台的朱立倫。更傷的是,原來濫情而理盲的還有政府。
任何租稅制度的討論,都必須有完整配套,也因此無論是減稅、加稅,都不能單一處理,必須減稅、加稅全盤評估,如此才不致流於片面、討好,更可阻卻加稅的反對力量。但是去年的賦改會,因為一味減稅,迫使賦改會兩個最高顧問陳聽安、朱敬一退出賦改會運作;稅改聯盟也因抗議只減富人稅而退場。賦改會超然角色已經重傷。
重新啟動的賦改會,因為副閣揆朱立倫的財經專業背景,一度被賦予厚望,但專業終究難敵民粹。上周的復徵證所稅,不過是學者的期中研究報告,但議題事先曝光,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馬上合理化炒作股市免稅,上自院長、財政部長出面「安撫」,如果決議早在賦改會前就已設定,期末報告還有意義嗎?
昨天的賦改會討論的環境稅及能源稅,會議中抵擋不住工商團體龐大的遊說力量,環境稅先被「搓掉」,院長、副院長會後只能為能源稅背書,宣示後年開徵,但不到24小時,今天連能源稅都「夭折」,如此重大決策說變就變,已經不是綠稅應否課徵的問題而已。
證所稅與綠稅課稅,影響的對象企業與個人都有,但是並非全無好處,例如證所稅開徵可調降交易稅,對散戶也是利多;綠稅開徵後則可以減免綜所稅、補貼大眾運輸系統等,尤其是避免環境惡化帶來的天災,這些專業說服的過程,相關政府官員還來不及好好辯護,「長官」已經先繳械了。
台灣的稅制長期扭轉不公,政府懼於各方壓力,才會轉個彎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位階崇高,直接由副院長領軍,組成分子有德高望重的學者、也有勞資代表,企圖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可行性,原本理想性、代表性十足,沒想到讓賦改會破功的,竟然不是民意,反而是政府的壓力。
開徵能源稅 一天就喊卡…【聯合報╱高正忠/交大環工所教授2009.10.21
賦改會日前決議最快後年漸進式逐年開徵能源稅與碳稅,這個決議很快的就被吳揆否認了。看吳揆及立委諸公的反應,好像開徵能源稅碳稅,人民就要受苦了,甚至還說要等經濟好一點才來開徵。似乎大家都該群起反對。
這些反應讓我頗失望的,就是沒有針對問題來討論。我甚至覺得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內容,就開始反應了。我一直期盼台灣能早日邁入公民社會,但這種決策模式,實在是反其道而行。
其實能源稅、碳稅、甚至環境稅,都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了。北歐國家早在一九九○年左右就執行碳稅了,但人民的社會福利反而很讓人羨慕。所以開徵人民就要受苦,不見得是對的。若人民能享受北歐式的社會福利,我看每個人都會舉雙手雙腳贊成。
至於有些產業會受害,這倒是事實。那些浪費能源及碳排放量高的產業肯定會受到衝擊,對那些想長期依賴低價能源的產業的衝擊會更大。然而這種衝擊若以全民利益及產業的長期發展而言,反而是好事。
我覺得與其讓他們像煮青蛙式的慢慢無可救藥,還是儘快給他們衝擊較好,以免他們無法應付已知的未來。節能減碳是連小學生都已知要面對的未來,但目前低價能源讓他們沒有誘因進步,反而會愈來愈沒有競爭力。尤其目前國際已開始推動企業的碳足跡及能源效率評估,若沒有進步,那就肯定要被淘汰。若能給他們一些衝擊,讓其能逐漸追上先進國家企業的效率,那對台灣的未來產業發展反而是好的。
十年後油價四十五元是否貴?舉個簡單例子,若我說陽春麵一碗十元好貴,你可能會說連小學生都知道好便宜。但若我是在四十年前說這句話,你覺得對不對?當然對,因為那時一碗才二塊錢。
至於等經濟好再來開徵,對其他稅或許應如此,但能源稅及碳稅反而那時更難開徵,因為等全世界經濟好起來時,油價肯定愈來愈恐怖。大家別忘了,不久前還有人預期油價每桶會破二百美元,屆時不必有能源稅或碳稅,大家就會很自然節能減碳,而那時開徵反而更難。
說實在的,僅由報紙我也還看不懂這二稅的內容是什麼,因此談不上贊成或反對。且若目的是節能減碳,其實有比執行碳稅更應先執行的政策,例如總量管制。先有總量管制,才能有效規劃碳稅或碳排放交易制度。但台灣是耗能大且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很高的國家,節能減碳是已知要面對的未來,因此任何相關的政策都應該當作國家重要政策好好公開討論。實在很不希望看到決策官員及立委用一天的時間,就迅速否決還沒討論的國家重要政策。
短 評-綠稅2009-10-21 中國時報
行政院賦改會剛達成課能源稅的共識,閣揆吳敦義卻立即「澄清」,政府沒有開徵能源稅的計畫。
台灣是個只顧眼前、不管明天的社會;人民的眼光也從沒跨出這塊島嶼。太平洋的島國因溫室效應而瀕臨亡國,是他家的事,與台灣無關;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即使已顯現在「八八水災」上,台灣人見了棺材,還是不掉淚。
這樣的社會,連調漲一點點健保費都困難,更別說課能源稅了。
中經院院長蕭代基說,綠稅是「無悔的政策」,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
問題是,台灣人哪曾想過「將來」?健保、軍公教高到不合理的月退俸、老人年金……,哪樣不是「現在先享受,將來再後悔」的政策?
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客。福利,藍綠競相加碼;增稅,當然一起反對。所以能源稅大概也只是學者之見罷了。
不過,溫室效應是全球議題,當歐、美與大陸都開始節能減碳後,國際不可能縱容台灣依舊噴雲吐霧,汙染地球。
工總說,課能源稅將增加成本,逼產業外移。但,我們必須指出,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不依國際規定減碳,必遭貿易制裁;大陸都已跟隨國際節能減碳潮流,宣示發展綠能產業了,台灣怎能昧於時勢呢?
我們的油、電價格,與世界各國比,已屬超低,當歐美紛紛開徵綠稅時,這也算不公平競爭,國際間遲早會對此進行規範。台灣越早規畫、因應,衝擊將越小。大家與其杯葛綠稅,還不如識時務地適應高油價時代吧。
莫以紅眼看綠稅【經濟日報╱社論 2009.10.21
開徵能源及環境稅,被標榜成「無悔」政策;「節能減碳」或有共識;產業競爭力與環境永續發展如何兼顧,則爭議甚大。
依賦改會最新版本,開徵綠稅(包括能源稅及環境稅),第十年稅收可達4,037億元,總計為國庫累積增加稅收超過2兆元,金額相當可觀,卻產生諸多爭議。關鍵在於二氧化碳課稅;稅額雖由早先每公噸2,000元降至750元,經濟部及產業界則主張最多200元,因而第十年總稅收最多僅1,500億元。差異如此巨大,顯然賦改會強調環境永續,經濟部強調產業競爭,似乎各有所偏。課稅標準判若天壤,立論基礎何在?
學理上,開徵能源及環境稅首要目的在於矯正外部性;即應先確認外部成本大小,進而透過課稅與管制、道德勸說等工具來達成。然而政府基於扶植產業及民生用途等種種政策考量,能源價格不但長期偏低,結構也嚴重扭曲。且由於非稅工具缺乏顯著效果,以致研究團隊基於理念與社會責任,並參考先進國家作法,採取較高稅率課徵。然若能源價格原本偏低,行政怠惰以致環保績效不彰;如今卻加稅要人民一肩扛起全部責任,影響食、衣、住、行、育、樂,實欠公允。正本清源之道,應從能源價格合理化及加強非稅工具著手,否則能源及環境稅額所擔負的責任太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甚至阻礙政策推動。
過與不及的課稅,均難正確合理矯正外部性,皆有損公平與效率。進而言之,稅收嚴重高估,不但扭曲資源配置,且引起其他用錢單位覬覦,反而造成政府支出膨脹;若稅收其實沒有那麼多,豈非畫餅充飢,反更助長財政惡化?但若只是輕描淡寫的課稅,甚至聊備一格,又豈能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推動能源及環境稅的成敗,關鍵在於合理分配取得稅收,透過「補償效果」以贏得多數人支持。其實,綠色稅改精神,是在租稅或財政中立性下,以其稅收用來全盤改善租稅結構,包括:降低綜所稅及營所稅率,提高薪資、殘障、標準等扣除額,並取消部分貨物稅及娛樂稅、印花稅;尤其基於課稅造成能源及民生用品價格上升,產生累退性,故而優先補助低收入戶、大眾運輸系統,以期矯正「劫貧濟富」印象。然而產業界及經濟部卻主張對產業補助,建議設置減碳退稅機制,其結果極可能因原本能源效率低者取得較多補助、獎勵耗能產業繼續存在等諸多道德風險問題,反而大幅降低節能減碳誘因,我們期期以為不可。
此外,由於賦改會進行至此,絕大多數是減稅方案,必須搭配此獨一無二的加稅方案,才能形成「有加、有減」的完整配套。若能源及環境稅為了增加其政治可行性,稅率不能明確合理訂定,下一波所得稅改革內容就不能確定;如何激勵投資、儲蓄、勞動、生產等行為,產生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之「雙重紅利」效果?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極可能使整體賦改方案配套破功,賦改會主委須有此體認。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生產力無法有效提升,產業結構未能適時轉型,每人能源消費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高達全球平均值的三倍,顯與能源價格嚴重偏低關係密切;而以犧牲環境來取得一時的競爭力,拖累產業轉型與升級,實非長久之計。既然這是「無悔」政策,且為馬總統的政見,政府就應展現魄力與決心,多與人民溝通,以期贏得支持。
社論-油電價格應該上漲 稅制不宜乾坤挪移2009-10-22 中國時報
行政院賦改會在十月十九日通過了能源稅與溫室氣體環境稅的課徵共識,將促使油電價格逐年調漲,分十年上漲約三五%至五七%。研究人員估計,十年之後將從油電等項目課得約四千億稅收,而財政部則表示將調降娛樂稅、所得稅、營所稅以為中和。但這一切的一切都不確定,因為行政院與財政部均強調,開徵這些稅沒有時間表,也要等經濟好轉之後才可能將油電漲價。言下之意,這次的增稅之議要付諸實施,恐怕還遙遙無期。
雖然行政院長立刻否定賦改會的共識結論有些短視、也有些鴕鳥,但是就事論事,我們還是可以對能源稅的原始提案內容做些檢視。從政策效果來看,課能源稅其實有兩重截然不同的目的:其一,是要矯正台灣長年來油電價格偏低的病態結構,調漲油電價格,透過以價制量的機制,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其二,是要以能源稅為新種稅源,部分取代目前的營所稅、綜所稅等課稅項目。以下,我們就要分別從這兩個方向,檢視能源稅的利弊取捨。
台灣的汽油價格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低,但我國並不產油,可見我們的低油價是政府政策扭曲的結果。從全世界節能減碳的大環境來看,我們的油價與電價早就該漲了,故此次調漲油電價格的動議,我們當然是贊成的。但是,如果只是想調漲油電價格以價制量、節能減碳,那又何必要勞師動眾以課能源稅為之?油價電價的調漲都是經濟部的職權,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生效,完全不必經過立法院,也不必涉及賦稅改革。假設執政黨真的有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而要將油電價格調漲,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台灣任何政黨執政都不敢任意調漲油電價,難道現在換個名目,以能源稅之名調價,就能使執政當局果敢起來嗎?我們對此難以樂觀。
課能源稅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要以此新增稅收相當程度取代現有的所得稅與營所稅,對此則思辨的角度就更多,我們也更不敢遽下結論。能源稅是一種間接稅,繳納者是中油、台塑、台電等公司,但負擔者卻是使用油品與電力的所有經濟個體,租稅轉嫁顯而易見。但所得稅是直接稅,某甲繳納就是由某甲負擔,無法轉嫁。間接稅與直接稅在概念上極不相同,促進租稅公平的效果也迥異,因此在學理上也就難以提出以前者「取代」後者的理論基礎。此外,所得稅有累進性質:某甲所得是某乙的一千倍,則由甲所徵之所得稅往往超過乙繳稅的千倍。但能源稅則有累退性質;即使甲乙所得相差千倍,某甲用油用電量絕不可能是某乙的千倍,因此甲所徵的能源稅與乙相比,反而是不成比例的低。因此,以能源稅部分取代所得稅之議,並不符合租稅上量能課稅或平均財富的功能。更何況,大富豪麾下都有好多家公司,他們幾乎所有的開支(包括能源)都是由公司出帳。一旦將能源稅取代所得稅,則這些大富豪很可能一毛錢稅都不必繳,這恐怕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負面效果。
台灣節能減碳效果不彰,我們了解。如果要以增加油電價格的方式予以因應,我們舉雙手雙腳贊成。台灣的租稅負擔太輕、稅制架構支離破碎,我們也了解。如果要做必要的增稅我們也會贊成。但「增稅」與「節能減碳」這兩個政策目的畢竟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未必該以能源稅一帖藥方做雙重治療。環保學者聲稱課能源稅能夠一石二鳥,產生「雙重紅利」,恐怕是一廂情願的說辭。國外經濟學者丁伯根(J. Tinbergen)反倒認為,多重政策目的最好由多重經濟手段來達成,方為簡易正辦。進一步言,真要談節能減碳,其所涉面向恐怕不止租稅一端;這不但不是財政部的職權,也似乎不是賦稅改革委員會所能全面觀照。
在全球暖化、哥本哈根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台灣談能源稅當然有其道德正當性。我們不贊成行政院的拖延態度,但也認為不該以道德正當性迴避該有的理性討論。把這麼複雜的議題丟給任務本應單純的賦改會,恐怕是太過為難了。
另參本館
馬環境政策 馬能源政策 民可使由之 兩岸油災 油價漲不漲 台灣振興方案 兩岸經貿 如此的二次金改 如此的三次稅改 節稅下有對策 避稅天堂 洗錢天堂 洗錢vs洗腎 藝人也逃稅 被偷竊的國家 《搶救國庫》綠商本色
藍綠飆減稅 財政敗壞誰負責【聯合報記者陳洛薇 2010.04.13(楨: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要負責!)
銜接促產條例落日的產創條例立法延宕,為求法案過關,執政黨防線大撤守,將營所稅從百分之廿調降至百分之十七,稅損超過三百億。藍綠加碼競飆下,產業競爭力不見得因此提升,但可確定的是,國家財政困窘,這一步讓出去,風險很大!
離譜的是,產創條例大轉彎,是何等重大的政策轉變,府院政策既已定調,相關政務官卻沒有做好為政策說明的準備。上至總統府,下至行政院及財經部會,昨天沒有人願意好好說明,政府大幅將營所稅調降三個百分點,其決策考量究竟為何,只見行政院秘書長推給新聞局長,財政部推給經濟部,沒有人願意正面為政策辯護。
產創條例是立法院開議的第一個優先法案,但從過年前吵到四月春暖花開,立法牛步,政府立場也變變變,政院原先構想一方面全面性調降營所稅稅率至百分之廿,一方面給四項租稅優惠,但朝野喊價下全變了樣。
政府雖然宣稱稅率調降可望提升產業競爭力及就業,企業少繳營所稅,可分的紅利則增加,綜合所得稅可以多課徵,長期效應來看,實質稅基可以擴大,但政府立即性的稅損,如果未來沒有因產業競爭力提升,達到「損益平衡」,又該由誰來負責?
執政要有方向,一部產創條例立法秀,看到政府在民進黨的杯葛下舉棋不定,財政部、經濟部先說調降稅損過大,堅持不願調降,現在藍綠加碼競飆下,又換一套說法,稱稅損不致過大,部會應有的專業及堅持何在?連一個營所稅都可以為了政治妥協大轉彎,如何幫台灣人民及產業找到新方向?
拚經濟 產創+ECFA加乘效果【聯合報╱記者林新輝2010.04.17
產業創新條例昨天展開長達六小時卅分鐘的馬拉松表決大戰,其中第十一條中小企業增聘員工補助的「小平頭條款」,民進黨大軍壓境,近廿名綠委輪番上陣,痛批「小平頭條款」是吳揆的「保吳條款」。
產創條例完成三讀,總統府昨天表示肯定,強調產創條例與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提升台灣經濟活力的重要戰略工具,兩者可望發揮加乘效果,帶動台灣整體競爭力。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也表達感謝之意,他強調,行政院將協助台灣產業轉型,積極投入相關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藉由產業發展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及亞太,進而布局全球。
立法院會處理產創條例創下「新國會」多項紀錄:表決時間從下午二時卅分到晚上九時、立委發言九十一人次、表決次數卅次。朝野立委從白天到黑夜,除按鈕表決,還輪番上台發言,各自表述,累到人仰馬翻。
朝野政黨昨天提出多達十九項表決項目,其中國民黨堅守的「一加一」獎勵優惠案,是藍綠攻防的主戰場,總計有四十八名朝野立委在議場內為了「小平頭條款」唇槍舌劍。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說,吳揆說過,如果年底失業率無法降到五趴就下台,國民黨在產創條例第十一條增訂「中小企業增僱員工,中央主管機關得予補助」,國民黨拿納稅人的錢,力保吳敦義烏紗帽。
立委賴清德說,吳敦義沒有氣魄,敢拿烏紗帽跟人家賭輸贏,就應該勇敢拚經濟,「不要用這種奧步」。立委李俊毅說,國民黨從來就不是會把餅作大的黨,但他樂見國民黨「拿香跟拜」,只是國民黨搞不清方向,三轉四折,還跟民進黨競賽,畫虎不成反類犬,「半夜吃西瓜反症。」
國民黨立委邱毅反擊,痛批民進黨為政治鬥爭反對產創,為拖垮台灣反對產創;綠委口口聲聲說愛中小企業,但政府補助中小企業增聘員工,就是降低中小企業成本,這是經濟學ABC。
立委吳育昇質疑,是誰把台灣經濟的餅做小了?是民進黨,不是國民黨,請民進黨不要黑白講,顛倒是非。立委費鴻泰則說,國民黨才是真正照顧中小企業的黨,不像陳水扁照顧大財團,還有「海角七億」。
※延伸閱讀》
‧馬總統:降營所稅 勢必要做
‧社論/馬政府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社論/產創條例的魚與熊掌
‧評論/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Blog/台灣外貿的明天--從CECA到ECFA
‧Blog/降低營所稅稅率真能吸引全球500大?不能!
‧Blog/從經濟成長理論看產創條例
‧ 產創條例三讀 營所稅17%下周過
‧ 1+1優惠過關 產創條例三讀
‧ 拚經濟 產創+ECFA加乘效果
‧ 表決大戰/綠營發言拖延 藍營吹鬍瞪眼
‧ 觀察站/空前低稅 營造最佳投資環境
‧ 業界樂見:新案比原版好
‧ 王振堂:有助十年發展 施崇棠:盼更重視研發
‧ 新聞眼/招商引資,夢幻投資島 宣告誕生
‧ 表決番外篇/余祥銓把妹 叩奧老爸
‧ 產創條例表決 民進黨團版全軍覆沒
‧ 施顏祥:3月內完成產創27項子法
‧ 社論/正視財經幕僚空洞化的危機
‧ 評論/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542668.shtml 產創降稅 財政會惡化?
【聯合報╱謝明瑞/空中大學商學系副教授(台北市)】 2010.04.17
眾所矚目的產創條例終於三讀通過,這是強化台灣經濟,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政策,其中,調降營所稅至百分之十七,被批評會引發政府財政惡化的問題。然而,營所稅調降真的會導致財政惡化嗎?
政府為促進產業升級,健全經濟發展,民國八十年開始施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促產條例),而促產條例於九十八年結束以後,有鑒於國內企業面對新興國家的崛起與競爭,必須將產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型產業,才能保有競爭優勢,於是有產業創新條例(產創條例)的產生。但因美牛事件延宕,加上反對黨政治性杯葛,爭議不斷,直至九十九年四月十六日,新訂的版本於立法院重新審議並通過以後,國內企業才有新的遵循指標。
產創條例的內容經朝野協商後,有關獎勵的部分,由原來的「百分之廿加四」,改為「百分之十七加獎勵優惠一加一」的模式,即營所稅降為百分之十七,外加「公司投資研發租稅優惠」以及「企業聘用勞工補貼」兩項租稅優惠。理論上,營所稅的下降固然有助於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但同時必須考量稅賦減少以後,可能導致的財政惡化,政府必須有所取捨,並制定可行的因應策略。
唯若以過去政府實施促產條例時,租稅優惠對總體經濟效益所造成的衝擊之經驗為例,政府因為降稅所引發的投資效益之增加,讓政府的租稅淨收益不減反增,而這種稅率下降,稅收反而增加的情形,除了說明租稅體系中,確實存在著「拉弗曲線」,即減稅未必使政府稅收收益減少的現象。因此,產創條例的營所稅雖然下調,但因逢國內經濟逐漸復甦之際,若因降稅所增加的投資效益,大於減稅之後的稅收損失,整體而言,政府的稅賦收入反而可能會增加。
唯任何政策的推動與實施,都包含了正反兩面因素,而「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最重要的還是決策者的智慧與領導統御的才能,如何趨吉避凶,是產創條例通過以後所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整體而言,產業創新條例通過並實施,預估可為台灣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方面,若減稅能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且政府因應得宜,則財政收入不僅不會因為營所稅的下調而減少,反而會因為投資誘因的提升而增加。
從政府過去實施「促產條例」的經驗,以及稅制理論中的「拉弗現象」,可預期產創條例通過以後所造成的稅賦收入之減少,並不一定會導致政府財政惡化。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542635.shtml
台灣產創vs.「中國製造」廣告【聯合晚報社論 2010.04.17
各界矚目下,立法院通過了產業創新條例,輿論褒貶互見。隔著海峽,上海出現一場景,看似微不足道,卻產生了對照的意義,那是一級方程式賽車場上的一幅巨型「中國製造」的廣告看板。
上海的這個廣告絕不平凡。它是中國商務部為了提升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信譽與知名度」,首次以官方名義投放的商業廣告,以「中國製造」四字刻成的紅色印章為形象,底下是Made in China的英文。F1賽車在全球有六億觀眾,六億人可能看到這幅廣告。
官方推出國家形象廣告,台灣並不陌生。80年代末的「台灣精品」廣告,就是在向世界昭告,Made in Taiwan代表的是精緻、創新、價值與品牌,正式向過去粗製濫造代名詞的年代揮別。也因此,「中國製造」的廣告不僅是投石問路,而是中國意圖跨越舊形象、創造新歷史的軍令狀。
台灣看產創條例,關起門來當事者迷,透過兩岸對比,或有不同詮釋。中國是世界工廠,但生產的廉價商品在歐美已趨飽和,無法繼續扮演成長動力;向技術密集產業邁進是唯一出路,通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是當今中國戰略推進的「高地」,並積極以併購作為縮短技術差距的國家戰略。聯想買下IBM的筆電部門,吉利最近吃下瑞典VOLVO,中國「走出去」的企圖心由此可見。
當「中國製造」宣示著大陸產業向品質與價值靠攏時,台灣的產業定位和比較優勢何在,成了不能不焦慮的課題。台灣領先大陸的,只剩寥寥核心產業,其餘多處於激烈競爭、甚且漸漸失利的狀態。如今產創條例分別運用補助、資金與土地等手段,鼓勵企業創新,且一體降低營所稅,希望能使無論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服務業,都朝向知識經濟前進,擴大核心競爭力。目標能否達成尚有待考驗,但再不放手一搏就絕對來不及了。面對大陸急起直追,南韓更早已領先,台灣在吸引國際人才、自由化、法令鬆綁等問題上,還有太多改革不容蹉跎。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43210.shtml
(楨:又見<聯經內戰>。劉財經內閣時批專業傲慢、吳庶民內閣時又批民粹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財經政策:須有中心思想 始有論述能量【聯合報╱社論 2010.04.18
《馬政府財經決策應當補課》三之三
在前兩天的社論中,我們指出馬政府財經決策的前後反覆、幕僚組成與運作的缺失;這些問題在過去兩年的諸多事例中一再出現,而在產創條例一事中更為凸顯。但是這些缺失,追根究柢,分明顯示了當前的財經決策背後,由於沒有中心思想,所以缺乏論述能量。
所謂的政策論述,是指描繪這個政策的目的、背景、策略、取擇選項、思考緣由等面向的細密陳述。論述其實是法案或政策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基礎若紮實,一則能抵擋在野黨與輿論的批評,二則也不會在外界偶有雜音之下倉促搖擺。有充分論述基礎的政策,講出來就自然能夠說服別人,有如君子之德,具風行草偃之效。相反的,政策若是沒有論述基礎,則政府首長自己就像牆頭草,事前要拋出議題測風向,然後再看風向搓、喬,外人看起來就是在搖擺。
以此次產創條例補助企業雇用員工每人一萬元一事(產創廿條之一)為例,這件事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來想,都與「產業創新」扯不上干係,強行在此法案加上這個民粹討好條文,就不可能提出什麼論述基礎;其唯一的後果,就只有硬拗硬掰,兩三下就被外界批得體無完膚。再以前年十月政府原本想在金融海嘯期間緊急推出的證交稅減半徵收為例,這是所有了解最基本財經原理的人都會搖頭嘆息的荒謬政策,當然不可能找到什麼論述基礎,卻也是由馬總統親自對外宣布。當幕僚迫使總統一而再、再而三親自出面為具爭議性的財經專業事務背書,而這些裁定卻又中心思想搖擺、且找不到理論基礎,以至於破綻百出時,其對總統威信的傷損實難輕估。
今天台灣經濟的處境,是十分艱困的。往外看,我們有「謀我日亟」的中共,試圖用區域經濟的大口袋,使台灣的未來發展受到約制。往內看,我們有年年難以避免的天災威脅,需要有效率政府的因應。在財經面,行政院的六大新興產業在檯面上一群「事務官化」的政務官帶領之下,前景難卜。在社會結構面,快速老化的人口、貧富懸殊的社會、不斷飆高的都會房價,更令人忐忑不安。
我們在日前社論中已經提到,馬總統不是財經專才,一味複製以往「簡報/裁示」的會議模式,也不可能迅速得到什麼具有理論縱深的結論。馬總統要推出好的財經政策、提出紮實的政策論述,就須從強化財經幕僚開始做起。像產創條例這樣的法案,原則上應由財經部會提出中心論述,並化解質疑,未必需要總統兼黨主席親自出馬。如果財經閣員不能像楊志良那樣提出足以服人的說理,而是搖搖擺擺地「尊重立法院審議」,那麼這些閣員就該撤換,易之有擔當的首長。
馬總統如果要對格外關鍵的法案躬親上陣,那就更需要優秀的財經幕僚,也要花更多的時間做功課,對於法案的背景、理論、所有版本的利弊取捨,都要像歐巴馬對健保法案那樣熟悉。歐巴馬在國會、媒體、全美各種場合推銷其健保不下十數場,從來沒有一次出包,更沒有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輕易推銷任何一個政策。究其原因,就是歐巴馬對健保案不僅瞭然其論述,更在法案的精神面掌握到大方向。
但是馬政府的台灣經濟大方向究竟為何?國人實在摸不著頭緒。馬總統千萬不要以為競選時倉促討論的政策白皮書就是論述,也不要以為白皮書彙總起來就是方向。坦白說,那些離成熟的論述還遠得很,既不能在基本面起經濟之衰,也不能在操作面振總統之威。總之,我們既為總統流失的威信憂心,更為台灣流失的經濟機會焦急。
五月,在朱立倫副院長參選新北市之後,也許就有下一波的內閣改組。要挽救台灣經濟,就要提出紮紮實實的財經政策;而要提出好的政策,當然就要找到以楊志良為「低標」的財經政務官來擔綱。老天爺對馬總統是很優厚的,祂給總統四年的任期,但給台灣經濟的機會時間,卻沒有這麼久。找到具有論述能力的財經閣員,馬總統的財經闕漏才能補得起來。(系列刊完)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43995.shtml
另詳參本館:馬金融政策《搶救國庫》 台灣振興方案(三) 賦改會 聯經的農改內戰 《搶救國庫》 庶民經濟
楊志良轟李述德:財政部最爛 2011-10-16 中國時報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重砲批評財政部長李述德是最爛的政府官員,昨天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有立委送上鮮花為李述德打氣、抱不平,讓李述德幾乎流下男兒淚。他強調,全民健保修正法案是立院修法通過的,楊志良的批評與事實不符,「絕對不能接受」,也替財政部同仁抱不平。
上周楊志良公開批評,「財政部是最爛的政府部門,李述德是最爛的官員!」主因為財政部不提高稅收占GDP的比率、徵不到有錢人的稅,成了阻擾二代健保改革的關鍵。
悶了幾天的李述德昨赴立院財委會備詢,公開回應楊志良的批評。他說,全民健保法案是立院修法通過的,楊志良的批評與事實不符,他「絕對不能接受」,也替財政部同仁抱屈。
但楊志良昨天照樣重砲痛罵,指財政部拚命為有錢人減稅,卻不斷發行公債要全民負債,「這是不公道的制度」。台灣稅收只占GDP(國民生產毛額)的十二%,至少應調高至廿%,政府每年就可多收一兆。財政部不敢加稅繼續發行公債,已經不是「債留子孫」而是「債留下半生」,廿、卅歲的人下半輩子都在替政府還債,這樣的國家還有救嗎?
財委會不少立委力挺李述德,無黨籍立委康世儒鼓勵李述德「應該硬起來」,不然會一直挨罵;國民黨立委盧秀燕送上鮮花,為李述德打氣,「四屆立委任期中,李述德算是不錯的部長」,讓李述德不禁紅了眼眶。
財政部官員指出,當初衛生署研擬二代健保案,是以綜合所得稅資料為保費計算基礎,財政部認為如此未包含證所稅、土地交易所得稅等高所得者,建議將高所得者投資的股利所得、利息所得、執行業務所得等納入擴大基礎後,獲立院三讀通過。
李述德「每周一報」 財政議題講明白【聯合報2011.10.26
總統大選接近,財政、租稅改革等議題每每成為朝野攻防焦點,財政部長李述德祭出「每周一報」,表面上為自己討公道,澄清外界誤解,實質希望「說清楚、講明白」,免得成為馬總統連任之路的「大石頭」。
馬政府執政三年多來,外界對財政部的「指教」從沒停過,李述德更是眾矢之的,在野黨稱他是「減稅部長」,諷刺他只會為富人減稅;日前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還「加碼」演出,公開抨擊李述德是「最爛的官員」,讓他有苦難言。
財政部「每周一報」,能否達到政策說明的目的,沒人說得準,但李述德上任以來,稅減了不少,結果感激他的人不多,罵他的人卻一個比一個大聲,這恐怕是他最進退兩難之處。
馬政府官員多數低調,只有李述德因「罵名在外」,可以說是知名度最高的閣員,難怪他昨天有感而發,政府是為大家做事,但做了半天卻是「做到流汗,還被嫌到流涎」。
李述德說,外界「指教」不斷,讓他「心有不甘」,決定「每周一報」,針對焦點財政議題「說清楚、講明白」。
就算他不能親自出席,也會找次長代打,一定有問必答,李決心面對責難、質疑,「背水一戰,放馬過來」意味濃厚。
李述德 怎麼做到 稅率愈減、稅收卻愈多
遠見雜誌2011年2月號 第296期 作者:彭杏珠
財政部長李述德上任時正值金融海嘯,景氣困窘之際他卻敢說要減稅,引來外界重砲撻伐。但兩年後來看,光2008年他就替政府省了1510億元,2009年讓遺產總額增加2000多億;2010年政府賦稅收入增加830億元,再也沒人說他是敗家部長了。
巧婦難為無米炊,假設你是財政部長,你會怎麼做?「誰都會想要加稅,政府有錢,地方政府笑哈哈,我們做事也輕鬆,」一位南區的國稅局官員說出心底話。
偏偏財政部長李述德選擇了一條最吃力不討好的減稅途徑,讓他從2008年5月20日上台後沒多久,就被冠上「減稅部長」「敗家部長」的封號。
在財政公務體系服務長達34年的他難道不知道減稅所可能帶來的「政治」負面評價嗎?
常將「身在公門好修行」掛在嘴邊的他,打從內心將公職當作志業來經營,因為這是他最喜愛的工作。
出身清貧,更重視樽節開銷
1951年,李述德出生於彰化的公教家庭,父親在他高二時辭世,六個兄弟姊妹的教養重擔落在母親身上。在那個物力維艱的年代,李述德一早就自己做便當上學,個性獨立,並燒得一手好菜。
現在的年輕人時興騎單車環島,早在40多年前,他在高二寒假時,就與同學騎著破鐵馬,從中橫經蘇花公路再走台1線,騎了20天,完成深度之旅。沒有錢就借住學校或警察局。高三暑假時,又騎著單車繞台灣一周。
他愛挑戰極限,高中、大學時期呼朋引伴,徒步遠征中橫。南橫才剛開通,就從玉井走到天龍吊橋。多次行腳319鄉鎮,近距離體驗台灣文化,練就敏銳觀察力。
彰化商職畢業後,雖然順利通過普考,仍想在學業上精進,報考上了淡江大學銀行保險系(今保險系),畢業後如願考上高考,於退役後分發到中國產物保險上班。儘管生活穩定,強烈的求知欲仍促使他爭取教育部唯一的財務方面公費留學機會,最後得以赴美深造,並取得企管碩士學位。
回台灣後,第一志願就是財政部,「我喜歡商業,又是念商管的,如果可以幫國家管理財政該有多好,」李述德就這樣展開公職生涯,至今仍時時感念政府,讓一介平民的他可以完成留學夢。
從財政部國庫署稽核到財政部長,他歷任過國庫署、台北市國稅局、北區國稅局、高雄市國稅局及北市府財政局等單位,幾乎在每個單位,都留下紀錄。例如在高雄國稅局長期間,花了年餘時間,讓高雄國稅局在全國稽徵機關裡,第一個拿到ISO的全部認證。也讓高雄國稅局在睽違20幾年後,再次得到稽徵考核首獎。
後來,在北市府擔任財政局長期間,為解決困窘財政,每天絞盡腦汁找錢,還設置創意小組,期許同仁像梅花鹿一樣,點子多。被稱為「點子王」的他更將企業管理觀念引入公務部門,以活化公有地。
例如,在北市財政局長任內,他不賣大面積土地,只賣零碎畸零地,再將錢拿去買大塊土地,現在的信義計畫區新光三越百貨A9、A11館的土地都是他置產所得。之後採BOT模式營運,「不僅收權利金、每年還有租金進帳,再將租金證券化,把小錢變成大錢,把未來的錢變成現在的錢。」
這些作為讓北市府的公共建設得以如期完成。台北101大樓就是公有地活化成功的案子,民間投資585億元,擁有70年地上權,政府入袋206億權利金,每年還有1.64億元租金及6.8億的稅收。
當時北市府已決定要蓋小巨蛋,希望教育局能編列預算,小小的教育局怎麼可能拿得出40幾億預算,就算一年編8億也要六年才編得完。「找錢高手」李述德馬上想到財產開發基金可以調度使用,讓小巨蛋兩年就蓋好了。再交由民間來營運,一年還能拿回1億6000多萬的權利金。
提倡節流為中央省下千億
2008年,李述德「生財有道」的好本領,隨著前市長馬英九入主總統府,也成了財政部長的不二人選。只是,世事難料,馬內閣上台不到四個月就遇到颶風級的金融海嘯,面對短缺的稅入,龐大的支出,以及天天喊窮的地方首長,該如何是好?
不是開源,就是節流。重回財政部後,李述德鼓勵大家一起當「省」長。現在進入財政部大門,就有一塊記錄水電度數的看板,提醒同仁隨時關燈、關水。部長會客室,台製壁紙打敗進口品牌,塑膠地板取代長毛毯,連天花板都是最簡便的輕鋼架。
財政部長李述德上任時正值金融海嘯,景氣困窘之際他卻敢說要減稅,引來外界重砲撻伐。但兩年後來看,光2008年他就替政府省了1510億元,2009年讓遺產總額增加2000多億;2010年政府賦稅收入增加830億元,再也沒人說他是敗家部長了。
畢竟財政部是負責管錢與給錢的單位,若是真正花錢的單位不懂得省錢,仍無法達到節流目標。因此李述德當起講師,常發文請各部會科長級以上主管到部裡上「財務效能」研討會,希望他們在編列預算或作業務規劃時,能導入效能的觀念。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們的眼裡,李述德的財務與稅務管理得很好,資金調度得宜,還常協助地方政府開源。
例如,原本2008年預計編列970億的公債發行,但是財政部透過節流與調度部會零用金後,省下數百億元,加上稅入超收,這筆公債就不發了。另外,為因應八八水災,立法院通過整治四大水庫的540億特別預算,依照慣例要發公債,李述德硬是從中央總預算中挪出這筆錢。
一年內,前前後後幫政府省了1510億,是2009年減稅金額495億的3倍多。另外,在活用國有財產與加強清理欠稅後,又為國庫添加了1145億元的活水。
不過,節流終究只能治標。李述德必須想辦法開源。他認為在惡劣的大環境中加稅,無疑是殺雞取卵,最好是把環境營造好,經濟活絡起來後,就能「養鵝生蛋」。
他不僅不加稅,還推動「輕稅簡政」,藉此提振景氣。從2008年5月20日至2010年10月為止,總計鬆綁了351件法規,其中有46件法律案件、104項法規命令以及182項行政規則。
許多延宕10年以上的財稅法案都在他手中陸續完成,連推了20年的「取消軍公教免稅」案也終於在月前三讀通過。其中,又以2009年1月13日,將50%降至10%的遺產與贈與稅法修正案,以及2010年6月營利事業所得稅率由20%降為17%的案子最受矚目,一度引來各界的撻伐。
李述德指出,減稅是過程、手段,絕不是目的,「沒有人想當減稅部長,我也很想加稅,」這幾年大環境不允許,減稅無非是希望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到時機成熟時,該加的稅一定會加。 就以遺贈稅來說,以前最高稅率50%,一年稅收不到200億,一年往生的14萬人中,約4000人需要繳稅,被課最高級的卻不到150人,有錢人都想辦法將錢移走了,最後課到的都是中產階級,對國庫不僅沒幫助,也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
這些早就該調整的稅法,遲遲無法修改,因為誰都不想背上「圖利財團」的罪名。李述德一上任還是做了,一年後,遺產總額從2008年的5000多億增加到2009年的7000多億。2009年遺贈稅才200多億,去年是400多億,即便扣除台塑王永慶100多億的遺產稅,稅收還是比前年多。而去年全國賦稅收入也比前年增加830億元。減稅金額占稅收比率已經回到他就任前的0.85%。
數字會說話,現在似乎沒有人再將砲火對準「遺贈稅」與「減稅」的議題了。難怪立法委員蔡正元說,「他是適格的財政部長,並不是被汙名的減稅部長」。
養鵝生蛋讓地方財政現曙光
雖然硬是幫政府省了1510億,但面對天天要錢的地方首長,李述德必須找出釜底抽薪的辦法。
在北市府財政局10年期間,他深知地方的財政窘境,當年也嚐過中央土地增值稅減半的苦楚,北市府年稅收就減少200億,他將心比心,擔任部長後,寧可減中央的稅,絕不輕易減地方稅。而且還進一步將「養鵝生蛋」的方法,傳授給縣市首長。
財政部有許多散落在各地的國有地,無法逐一管理,地方如能活用,將紓解建設與財源不足的困境。例如台東縣是資源少的農業大縣,連一家電影院都沒有,縣長黃健庭已決定與中央合作,將車站對面荒廢多年的國有地由民間招標,開發成商場與電影城。
而原本彰化縣高鐵站沒有預算興建,李述德想到「由高鐵建設基金拿出50%、地方政府平均地權基金支付一半」的方法,等場站開發後,土地自然增值,地方就有土增稅收,再來償還債務。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也是。李述德說,其實中央與地方可以運用的籌碼太多了,將「養鵝生蛋」的觀念散播下去後,地方政府就能生財,「以前的政府是花錢辦事,進步一點的是辦事不花錢,最好的是會辦事還能賺錢。」
為民著想解決長年酒價問題
為讓同仁全部動起來,李述德成立創意會報管委會,要大家一起參與,每季評審發放獎金以資鼓勵。雖然這不是強制性工作,財政部同仁卻戰戰兢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財政體系34年的李述德對國庫、賦稅、國產業務的熟稔程度,絕不輸承辦員。採訪過他的記者都對其專業豎起大拇指。「他是有理論基礎又有論述、行動力的財政部長,」一位待了20多年的同仁說。
每天早上7點,局處首長的手機就會傳來當天相關的財政新聞簡報,各單位可應實際需要因應。李述德非常注重社會的反映與民眾需求,以此作為施政的參考。
打從他進入財政部開始,就要求同仁確實掌握業務,並站在民眾立場服務,絕對不能說:不行、不准、沒規定、要罰錢,必須語氣溫和,想辦法幫民眾解決問題。
蔡正元說,「他從基層做起,熟悉業務,不唱高調,很務實。」例如米酒每瓶從180元降到50元,再降到25元,幕後功臣就是李述德。米酒調高稅率是當年加入WTO後的事實,偏偏他不這麼想,走馬上任後,就找業務單位討論,想到一個突破點,不妨從度數著手,每度課2.5元,米酒酒精度19.5度,折算後售價為50元。
他還是不滿意,最後想到「料理酒系」項目,乾脆在瓶身打上「料理專用」四個字,價錢回復到最早的25元。對於美國的質疑,他回說,「如果你也願意將威士忌打上料理專用,並放在與醬油同樣的架上,就能享有同樣的稅率。」
這不僅解決薑母鴨商家、家庭主婦之苦,台灣菸酒的米酒銷售量也從慘兮兮的750萬瓶增加到8000萬、1億8000萬瓶。「私酒沒了,也沒有食用安全與查緝的問題了,」他希望同仁都能用同理心幫民眾解決問題。
儘管李述德掌管的是3萬6000名直屬員工、市價值4兆6000億的220萬公頃國有土地,以及每年17個稅目1.7兆的稅收以及1.1億件的稅務案件等龐雜業務的財政部。但是,隨時看到的他都是一臉的笑意與從容不迫。他說,人會有壓力、惶惶不安,是因為對自己沒把握,「我瞭解財政業務,所以不害怕。」
但當上財政部長後,他還是常深陷「意識型態」的有理說不清,例如他一塊地也沒賣過,外界卻罵他是敗家部長。倒是財金背景出身的蔡正元說出李述德的心底話,「說他敗家部長實在沒道理,錢不是他花的,怎麼不去罵花錢的部會首長。而且賣地的也不是他,調資料看就知道了。」
較令外界訝異的是,李述德雖然貴為國家財務大臣,卻是內閣裡較為清貧的部長之一,至今兩袖清風,妻子已經退休,只有一間成功國宅的老房子,戶頭存款不到500萬,還要培育兩位在國外念書的兒子。不過,他倒樂在其中:我也是五子登科,有兩部摩托車(兒子使用)、一部腳踏車,只是銀子不多而已。
想當年,父親只當到科長,他做夢都想不到可以超越父親。他的成就感來自於每天能幫國家、民眾解決問題。他所求不多:每天高高興興上班、快快樂樂回家。
不過,面對吃緊的財政以及五都17縣的新局,中央與地方對經費的需求只會日益加大,看來,他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