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群氓的時代》不是本介紹黑幫流氓之書,那《社會性動物》(北京:新華,2002)應也非動物社會學之書?
那也未必,如從「人是社會性動物」來看:
埃利奧特‧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是一本講述人際關系的心理學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見、攻擊性、從衆性和利他行爲等諸多方面。對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本書提供了科學的答案:爲什麽企業熱衷于用明星做廣告?爲什麽有人溺水時圍觀的人卻不伸以援手?爲什麽人們會相信邪教?爲什麽受過教育的人也會盲目服從宗教領袖.即使讓他自殺也在所不惜?本書內容嚴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被譯成14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爲發行,吸引的讀者之多令其他任何一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都難以企及。
埃利奧特‧阿倫森是當代最傑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因在教學、科研、著書立說及社會貢獻方面的成績而獲得衆多獎項:
1970年,榮獲美國科學進步協會頒發的社會心理學基礎研究傑出貢獻獎;
1975年,因《社會性動物》問世,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國家媒體獎;
1980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教學獎和傑出科研獎,並因在改善種族關系中做出的貢獻,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戈登‧奧爾波特獎;
1981年,榮獲美國教育進步與支持委員會年度教授的稱號;
1992年,榮任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
1994年,榮獲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生涯獎。
目錄
第一章什麽是社會心理學定義:行爲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瘋子
第二章從衆:從衆的定義;增強和減弱從衆的變因;獎勵、懲罰與信息;對社會影響的反應;服從是依從的一種形式;“不介入”的旁觀者是從衆者;關于實驗的倫理問題
第三章大衆傳播、宣傳和勸導:傳媒的感染;作爲演員的政治家;宣傳工具的有效性;是教育還是宣傳;勸導的兩個主要途徑;傳播源;宣傳的性質;接受者的特點;如何使上述原理更好地發揮作用;第四章社會認知;如何理解世界;背景對社會判斷的影響;啓發式判斷;分類和社會的刻板印象;記憶的重建;自傳體記憶;人類的認知有多保守;態度和信念是如何引導人們的行爲的;存在于社會解釋中的三種可能的偏見
第五章自我辯解:減少不協調與理智行爲;做決策帶來的不協調;不可挽回的重要性;不充分辯解;爲付出的努力辯解;爲殘酷行爲辯解;不可避免性;自尊心的重要性;不協調對生理和動機的影響;批判地看待認知不協調理論;不協調理論的實際應用;人不能只靠減少不協調來生存
第六章人類的攻擊性:攻擊性的定義;攻擊性是人的本能嗎;攻擊性有用嗎;攻擊性行爲産生的原因;如何減少暴力
第七章偏見:刻板印象與偏見;刻板印象與歸因;譴責受害者;偏見與科學;偏見的微妙效果;偏見與媒體;偏見的原因;國家干預能改變習俗;相互依賴——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八章喜歡、愛與人際敏感性:贊揚和善意行爲的效用;個人特征;相似性與吸引力;喜愛、被喜愛和自尊心;尊敬的增加和減少;愛與親近;親近、真誠和交流;有效交流的特點
第九章作爲一門科學的社會心理學:什麽是科學的方法;從推測到實驗;隨機分配的重要性;對社會心理學實驗法的挑戰;道德問題;發現不快之事的道德問題
「人是社會性動物」?如對比以下正港的社會性動物,「人只是偽社會性動物」:
真社會性
紅火蟻是一種真社會性昆蟲。真社會性(英語:Eusociality)是一種在生物的階層性分類方式中,一類具有高度社會化組織的動物。「eusocial」一詞是1966年由蘇珊·巴特拉(Suzanne Batra)所提出,而愛德華·威爾森則對此用語作了進一步的定義。在一般常見的定義裡,真社會性動物具有三項共同特徵:
繁殖分工:群體中可分為專行繁殖的階級,或是較少、甚至不進行繁殖的階級。世代重疊:群體中的成熟個體,可分為兩個以上的世代。合作照顧未成熟個體:某一個體會照顧群體中其他個體的後代。
早期只有部分無脊椎動物被歸類為真社會性動物,而目前所知符合真社會性定義的物種,則分別散佈在昆蟲中的數個目、十足目裡的槍蝦科,以及一小部分的囓齒目。
已知的真社會性物種並非來自相同起源,即使是同在膜翅目中的各種真社會性動物,也散佈在不同的演化支中。早期觀念認為,個體之間的相互餵養行為(trophallaxis),是產生社會性群體的基礎。而目前關於真社會性群體的起源,則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可解釋不同起源的真社會性群體。
在標準模型的解釋裡,作用於真社會性群體早期演化階段的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會使群體中的成員趨向於擁有相近的血緣關係。而之後親屬選擇若與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結合作用,則導致原始的真社會性群體誕生。而另一種替代模型認為,群體選擇才是造成真社會性群體出現的主因,親屬選擇則屬於次要的力量,因為一個真社會性群體成員,不見得一定要有相近的血緣關係。還有一種概念稱為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此觀點認為,對於個體來說,進行群體與群體間競爭的利益,大於進行群體內競爭的利益。
有一種稱為單雙套系統假說(haplodiploidy hypotheis)的理論,解釋部份物種真社會性群體的可能起源。這些物種的性別決定系統會產生具有單套染色體的雄性,以及有多套染色體的雌性。此種現象稱為單雙套(haplodiploidy)。這類物種中雌性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比雌性和自己後代之間的血緣關係更大。在親屬選擇的作用下,幫助姊妹哺育後代的利益,便大於哺育自己後代的利益。這類動物包含螞蟻、蜜蜂與胡蜂。
膜翅目中的螞蟻、胡蜂以及蜜蜂是典型的真社會性群體,這些昆蟲的巢穴中有一隻或多隻「女王」(如女王蜂)進行大部分的繁殖,其他則擔任輔助性的士兵或工兵(如兵蟻或工蜂)。其中胡蜂的生活方式與另兩者有所不同:雌性胡蜂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擔任輔助性的角色,除了留在原有巢穴中幫助女王之外,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也可能會離開群體自行建立新巢。
此外等翅目昆蟲,也就是白蟻,以及一部分的半翅目與纓翅目昆蟲也具有真社會性。而哺乳類中已知具有真社會性的動物只有濱鼠科(Bathyergidae)中的裸鼴形鼠(Heterocephalus glaber)與達馬拉蘭隱鼠(Cryptomys damarensis)。在裸鼴形鼠的社會中,有一隻專門負責所有生殖的「女王」,並且由2到3隻雄性負責與其交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7%A4%BE%E6%9C%83%E6%80%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