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顯示的是“雲豹”P2裝甲車爬不上坡度為40%測試坡,其實原因是40%測試坡沒有過渡坡,從而導致了“雲豹”P2爬坡初期輪胎打滑使不上力。
從CM31到CM32“雲豹”
臺灣軍方比較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臺灣軍方從美國購進約300輛“突擊隊員”V-150輪式裝甲車,成為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個大買主。不過,V-150為4×4裝甲車,戰鬥全重不到10噸,乘員3人,載員2人,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為此,臺灣陸軍的“陸軍戰甲發展中心”(簡稱“戰發中心”)於1988年開始了新型裝甲車的研製工作。其實,戰發中心的軍官早在1985年即派員到愛爾蘭TIL公司考察並探討合作研製輪式裝甲車事宜。到1992~1993年,共完成了2輛樣車。隨即定名為“CM31六輪甲車”,即CM31型6×6輪式裝甲車。從開始調研到最後定型,先後用了7年多的時間。
CM31裝甲車是一種6×6輪式裝甲車,戰鬥全重16噸,乘員2人,載員10人,主要武器是車長操縱射擊的7.62毫米機槍。此外,載員可利用隨身攜帶的武器進行戰鬥。車體兩側僅有簡單的射擊孔,說明搭載步兵乘車戰鬥的能力不強,該車以戰場上輸送步兵為主要任務。載員室的10名載員面對面而坐,各有獨立座椅,乘坐條件較好。不過,臺灣軍方對CM31裝甲車一直不太滿意,遲遲未能訂貨,認為“未來國軍輪型裝甲車,需兼顧兵員運輸及作為各式武器裝備的搭載平臺,而將需求提升至8×8構型”。這一點成為8×8型CM32裝甲車(即“雲豹”裝甲車)研製的契機。顯然,儘管CM31中有一輛已改裝成“萬鈞計畫”中的阿扁專用的“總統逃生車”,但CM31已成過眼雲煙。CM32才是我們應當關注的物件。
CM32裝甲車的研製工作於2001年正式開始立項,牽頭單位為臺灣軍方的“聯勤兵整中心”,簡稱“兵整中心”。2002年9月30日,第一輛P0型初樣車問世,用以檢驗8×8輪式裝甲車的關鍵技術。2003年12月30日,P1型樣車問世,“主要作研發測評之用”。2004年8月30日,P2型樣車出廠,“主要供作戰測評之用”。值得注意的是,3輛樣車均在月末的30號拿出來亮相,很有意思。2005年1月11日,兵整中心在臺灣中部的南投縣的集集召開了CM32輪式裝甲車命名大會,陳水扁到會打氣助陣,逢場做秀。“雲豹”裝甲車終於從後臺走向前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南投縣就是1999年九二一臺灣大地震的中心。這一回“雲豹”問世,能給阿扁帶來好運嗎?
臺灣軍方對“雲豹”裝甲車寄以厚望,期望在2005年完成P3型樣車後正式定型,2007年正式生產。初期生產852輛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型,加上各種變型車,最終的生產量可能達到1 400輛。整個“雲豹”裝甲車的研發費用約為7.3億台幣,約合2212萬美元。採購單價估計在4000萬~8000萬台幣之間(視武器站的配置而定,約合120萬~250萬美元),與美國“斯特賴克”8×8裝甲車單價相比,最貴的價格與其相當,最便宜的只是它的50%。看來這個“雲豹”並不便宜。
總體佈置
CM32“雲豹”裝甲車為8×8車型,基本型為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型,儘管在正式定型後性能資料會有些變化,但基本上會和P2型差不多。其戰鬥全重約22噸,車長約7.2米,車寬約2.7米,車高(不含機槍)約3米。整個看來目標比較高大。乘員為3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載員為6人。車體前部為駕駛室和動力艙,駕駛員位於車體的左前部,駕駛艙門較大,可以向後分段開啟,但當駕駛艙門全部打開時,會妨礙炮塔的轉動,駕駛員處有3具潛望鏡和1具熱像儀;車體前部的右側為動力艙,變速箱在前,發動機在後。車體中部為戰斗室,車長位於炮塔的右側,炮長位於炮塔的左側。主要武器是1門25毫米機關炮;輔助武器是2挺7.62毫米機槍,其中的1挺為並列機槍,在機關炮的右側,另1挺為高射機槍,在炮塔頂部右側,由車長操縱射擊。車體後部為載員室,有6個獨立式可調座椅。載員室的上方有2個方形艙門,由於車體側面沒有射擊孔,看樣子車內的載員只能打開這兩個艙門向外射擊。車體的最後為跳板式尾門,液壓操縱開啟。在不放下跳板式尾門時,也可以打開尾門上向右開啟的小門,供載員上下武器系統
“雲豹”裝甲車的武器系統尚未最後敲定。最大的可能是採用德爾科(Delco)雙人炮塔。目前在P2樣車上裝的是美國原裝的進口炮塔套件,將來立足於臺灣和美國技術合作生產。德爾科炮塔裝有1門M242型“大毒蛇”25毫米鏈式機關炮。這種機關炮是美國M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上的主要武器,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表現不俗。機關炮的高低射界為-10~+60度,炮塔可360度旋轉。炮彈的彈藥基數為420發,前後彈箱各210發。這種機關炮的身管長為81倍口徑,碩長的炮管使它威力大增,對地最佳有效射程達2 000米,最大射程達4 000米,對空有效射程達1 500米。射速為單發、100發/分、200發/分可調,而且只要更換5個零件,就可將最大射速提高到500發/分。炮管的壽命為8 000發。
M242型25毫米機關炮主要是用兩種彈藥:M791曳光脫殼穿甲彈(APDS-T)、M792曳光燃燒榴彈(HEI-T)。前者用來打擊輕型裝甲目標,炮口初速1 345米/秒,可在13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水準傾角30度的25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後者的初速為1100米/秒,用來殺傷人員及非裝甲目標,這種彈具有自毀功能。
輔助武器為2挺T74型7.62毫米機槍,1挺為並列機槍,在機關炮的右側;另1挺為高射機槍,裝在炮塔頂部右側,看樣子由車長操縱射擊。車內攜機槍彈3 000發。
車長和炮長都擁有獨立穩像式瞄準鏡。車長瞄準鏡附有像增強裝置,以擴大搜索距離;炮長配有夜視夜瞄裝置,用於夜間作戰。車長和炮長都可以操炮射擊,且車長可以超越射擊。機關炮的擊發和炮塔的旋轉均為電動式,而且在發動機不工作時,可利用蓄電池的電能來工作,可持續幾個小時。此外,德爾科炮塔還保留了加裝2具外掛式“陶”式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的能力。
據稱,臺灣軍方對M242型25毫米機關炮很滿意,但對德爾科炮塔則有些意見,認為它太重,將來有可能採用減輕重量的改進型德爾科炮塔。
機動性能
和炮塔一樣,“雲豹”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也都是“舶來品”。P0型和P1型樣車上用的是美國卡特皮拉公司的C9型渦輪增壓柴油機,這種發動機和美國“斯特賴克”裝甲車上的動力裝置相同,最大功率為400馬力。P2型樣車上用的是C9的改進型,最大功率提高到450馬力。
傳動裝置為阿裏遜公司的HD4560P自動變速箱,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
8個車輪為獨立螺旋彈簧懸掛,全輪驅動,前4個車輪為轉向輪,方向盤操縱。“雲豹”裝甲車採用了“米其林”防爆輪胎,並有中央輪胎充放氣系統。最大速度10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800千米,最大越野行程450千米。行駛試驗中,在順風情況下,最大速度達到110千米/小時,逆風時達到102千米/小時。0~32千米/小時的加速時間為8秒。最大爬坡度為31度,越壕寬2米,過垂直牆高0.7米。整個看來,“雲豹”裝甲車的機動性還是很不錯的。但有兩點不足。一點是轉向半徑過大,在10米以上;另一點是不具備水上機動能力。據稱,在P3型樣車上將改進轉向連杆機構,以期將轉向半徑降至10米以下。轉向試驗中的“雲豹”P2型樣車防護性能
“雲豹”裝甲車的車體及炮塔採用鋼裝甲全焊接結構。除基本裝甲外,還掛裝了臺灣“中科院”研製的陶瓷複合裝甲。這種複合裝甲為金屬盒子內裝六角形抗彈陶瓷製成,實戰時用螺栓將複合裝甲盒固定在裝甲殼體上,中間有一定間隙。據稱,這種複合裝甲盒具有同國外著名複合裝甲相同的抗彈能力。
基本裝甲的抗彈能力為:正面60度弧形區域可抵禦200米外射來的12.7毫米穿甲彈;加裝附加裝甲後,正面可抵禦1 000米射程上射來的2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他部位加裝附加裝甲後,可抵禦12.7毫米穿甲彈的攻擊。
其他防護措施有:炮塔兩側各裝6具煙幕彈發射器,必要時可發射榴彈;集體式超壓式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車體外表面塗防紅外迷彩;對發動機等採取降噪措施;降低車輛紅外特徵;車體底部採用淺V型結構等等。
“雲豹”裝甲車的電氣系統和指揮系統的示意圖如右圖所示。可以認為,在這方面,“雲豹”已具有現代裝甲車輛的特徵。
幾種變型車
在研製之初,臺灣軍方就確立了在“雲豹”步兵戰車基型車的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變型車。其中包括:裝甲輸送車、火力突擊車、自行迫擊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甲救護車、通信指揮車、核生化偵察車等。其中的前三項變型車正由臺灣的兵整202廠加緊研製,可於較短時間內研製成功。
裝甲輸送車 它的突出特點是,車上安裝了臺灣研製的40毫米槍榴彈/12.7毫米機槍遙控轉塔武器系統。40毫米槍榴彈的最大射速為350發/分,最大射程1600米;12.7毫米重機槍的最大射速為600發/分,最大射程1500米。武器系統包括:自動電擊發裝置、雙向穩定系統、熱成像瞄準鏡系統、晝間觀瞄系統等。搭載的步兵班人數可增加到9~11人。
105毫米低後坐力自行炮 這是一款最受臺灣軍方關注的“雲豹”變型車。最初打算裝90毫米火炮,後考慮到威力不足,而改為裝低後坐力105毫米火炮。其目的是代替台軍已經50多歲的“老兵”──M41輕型坦克。主要武器為M68A1式105毫米坦克炮,有效射程2000米,彈藥基數32發,採用半自動裝彈機構、雙向穩定裝置、炮塔電傳動裝置、熱成像瞄準鏡、GPS系統等。臺灣軍方認為,這種自行炮“可以對付解放軍除新式主戰坦克外的多數裝甲目標”。
120毫米自行迫擊炮 臺灣軍方稱為“120毫米後膛裝填迫擊炮系統”。身管長度為3米,最大射程10千米,彈藥基數44發,系統包括:半自動裝彈機、炮控系統、雙向穩定器、彈道電腦、熱瞄鏡、GPS系統等。臺灣軍方認為,這種後裝式、有炮塔的迫擊炮系統比頂部開放的、前裝式迫擊炮更安全,威力更大,便於迅速轉移陣地。
冷眼看“雲豹”
“雲豹”終於出籠了!一時間,陳水扁“親歷”命名典禮,又是登車查看,又是合影留念,竭盡逢場做秀之能事。臺灣媒體也大肆宣揚,什麼這是“臺灣工業的奇跡”啦,“其外銷舞臺將擴大至東盟各國及第三世界國家”啦,“雲豹出柙,所向披靡”啦……。一時間搞得沸沸揚揚,好不熱鬧。那麼,這只“雲豹”真就那麼厲害嗎?
首先,臺灣軍方宣稱,“雲豹”裝甲車“從設計到組裝,生產線至整體後勤維修,其技術資料均百分之百的掌握在國人手中”。但是,關鍵性部件,幾乎全部是“舶來品”,如火炮及炮塔、發動機、變速箱等。可以說,“雲豹”的“內臟和腦袋”都是“美洲豹”的基因。值得誇耀的,恐怕只有乘坐的舒適性和複合裝甲這兩條了。在複合裝甲方面,臺灣軍方有一定的技術儲備。
其次,儘管在“雲豹”命名典禮上,臺灣軍方大肆吹噓,但是,到目前為止,也不過是造出了3輛樣車,第4輛P3型樣車正在試製當中,離正式生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要裝備部隊形成戰鬥力,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估計在2008年以前,很難形成戰鬥力。這裏面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在命名典禮上,參觀的記者們驚奇地發現,P0和P1車的左側第3、4輪胎的磨損相當嚴重,遂竇生疑雲,“難道如此風光的首秀場合卻吝於更換新胎”嗎?記者們進一步觀察才發現,“主辦單位刻意安排陳列位置,將舊胎掩飾過去”。“雲豹”倉促亮相的情景暴露無遺。歸根到底,陳水扁無非是想利用“雲豹”裝甲車來打氣壯膽,給人以“過墳地吹口哨”之感。
第三,“山中無老虎,‘雲豹’充大王”。我們拿這句話作為本文的標題,也許是很恰當的。臺灣陸軍的裝甲裝備,大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兵’”,實在是提不起來。就連1990年改裝裝備台軍的“勇虎”主戰坦克,充其量不過是“M48和M60的混血兒”,其型號就叫做M48H。前些年大力改裝的M41D輕型坦克,同樣是修修補補,難當大任。這樣的陸戰主要裝備,起碼落後於國際主流主戰坦克在30年以上。“老虎”不爭氣,那就拿個“豹子”來壯壯膽。這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四,一分為二地來看,“雲豹”裝甲車在一些方面也有可取之處,如整車的機動性比較好,火控系統相對較先進,裝甲防護上也有獨到之處等。不過,“雲豹”的“軟肋”同樣明顯,如:整車的形體較大,載員的數量偏少,火力較弱,不具備同主戰坦克作戰的能力,最小轉向半徑過大,不具備水上機動能力,等等。說到底,“雲豹”CM32步兵戰車只能算是一種輕型或中型輪式裝甲車,一枚步兵攜帶的老式RPG-7反坦克火箭筒就能將“雲豹”洞穿。大名鼎鼎的美軍“斯特賴克”輪式裝甲車,被稱為美國陸軍“中型旅的新寵兒”,開到伊拉克戰場後,還不是照樣在四周要加上一大圈柵欄式裝甲來護身?輕型和中型輪式裝甲車輛在防護性上的“軟肋”,是顯而易見的。此外,“雲豹”裝甲車長期使用的可靠性到底如何,還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考驗。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47&ArticlePage=4
本館另有<美中兩棲裝甲車>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750316/2007072906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