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前評《城市人》少見地為台灣城市辯護,《當代城市病》(北京:中國青年,2003)則更現實地指出中國當代城市病如下:
一 生存壓力的擴張:第一章 貧困難抑。第二章 失業難料。第三章 城市乞丐。第四章 流動人口。
二 人文精神的失落:第五章 人文危機。第六章 家庭危機。三 犯罪行爲的滋生。第七章 黑社會問題。第八章 未成年人犯罪。第九章 數字化犯罪。第十章 空間危機。第十一章 生態危機。
城市病又非當代中國獨有現像,而是城市化的通病:
城市化城市發展進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曆史過程,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現象,一般是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爲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會不斷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城市規劃術語》對城市化的定義,是“人類生産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曆史過程,主要表現爲農村人口轉化爲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一般認爲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人口集聚、財富集聚、技術集聚和服務集聚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生活方式轉變、生産方式轉變、組織方式轉變和傳統方式轉變的過程。城市化過程還包括諸如城市影響、城市傳播和城市帶動的外向式的擴散過程。城市化實質上就是以內向式集聚爲主和外向式推延爲輔的綜合作用的過程。要注意城市化不單純是農民進城,它意味著國民經濟增長模式、國民生活形態和國民意識的重大轉變。缺乏城市化,工業化就難以加快步伐,信息革命也難以深入發展。城市化進程雖然很需要政府的規劃、指導和推動,但它更多的是通過人們趨利、求新的生産方式、交換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見的手”自然推動的一個過程。
城市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必然産物。隨著18世紀中葉英國的産業革命,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但是,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學科性和城市化過程本身的複雜性,對城市化概念的界定,一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馬克思指出現代的曆史是鄉村城市化。美國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運動,並在都市中從事非農工作;二是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包括價值觀、態度和行爲等方面。第一方面強調人口的密度和經濟職能,第二方面強調社會、心理和行爲因素。實質上這兩方面是互動的。我們認爲,城市化是隨著生産力的發展而導致人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變化的過程。其內涵在于,它不僅是簡單的城鄉人口結構的轉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産業結構及其空間頒布結構的轉化,是傳統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向現代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的轉化。
人口集中到城市或城市地區的過程。此過程通過城市地區數量增加和每個城市地區人口的增加而實現和發展。其特點爲:(1)城市人口不斷增長:1920年時,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19.4%,到1980年,上升到41.3%。(2)世界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不斷增加。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工業化,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對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節約了空間和時間,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但同時又帶來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也包括許多生態問題,如對城市氣候、對動植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流行病問題,城市質量問題。城市生態學是新興的、正在蓬勃發展的科學,參與城市生態研究有偏重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等不同方面的人員。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人類進步必然要經過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結構變革中的一個重要線索,經過了城市化,標志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只有經過城市化的洗禮之後,人類才能邁向更爲輝煌的時代。然而,僅僅看到城市化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而贊歎不已、振臂高呼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化過程並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樂章,像很多進步一樣,城市化過程中也夾雜著許多不和諧之音。正確認識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並采取必要的措施認真的予以解決,對我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從分析城市化的含義著手,從城市化的幾種不同類型討論了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以及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些問題。
一.城市化的含義
……………
二.城市化的三種形式及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舊地型城市化。在我國不同時期的不同地區,各種形式的城市化發揮著它們各自的作用。在對三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過程中,通過以上我們對城市化含義的了解,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各種形式城市化過程中所産生的一些阻礙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不斷向城市集中。在這種城市化的過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
1.舊的戶籍制度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國所實行的戶籍制度在特定時期確實爲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擴展,這一制度已經成了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3]。幾十年前,劃出的“農村人”和“城裏人”的這個鴻溝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經濟、城鎮經濟發展的障礙。衆所周知,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引導農民進城、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大量人口滯留農村的局面如不盡快扭轉,不僅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還將長期抑制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國應盡快逐步改變現有的落後的戶籍制度,爲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2 .進城外來工的應享受的“國民待遇”難以實現
城市建設創造了大量的建築業、工業等就業崗位;進城的外來工也爲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北京市2003年統計資料顯示,進城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2003年GDP的貢獻率在10%左右。同時,農民通過進城務工就業學到了各項非農就業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領略到了市場競爭,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樣,進城務工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中農民進城打工卻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們的工資、福利、醫療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樣另外一個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難的也成爲諸多媒體所關注的另一個熱點問題。外來工子女入學問題是關系到社會、國家發展進步的一個長遠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來工的生活、工作,也對城市的發展産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如2004年初開始報道的泉州工人嚴重短缺的情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及城市信用産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招工春荒”現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現。原因何在?泉州市有關官員認爲:一是有些小企業拖欠工人工資;二是勞動環境差;三是工資待遇低。創造好的“打工環境”,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合法權益,政府責無旁貸。無論是從關懷弱勢群體、以人爲本的要求出發,還是從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政府都應該拿出切實的行動來。尤其是在當前打工者尚沒有完全組織起來與強勢力量進行博弈時,政府的作用更顯得重要。
……………
城市化衡量指標:
1、城市化水平指標:PU=U÷P×100%;式中:U——城市人口;P——總人口。
2、城市化速度指標:TA=1÷n(PUt+n—PUt);式中:TA——城市化速度;n——兩時刻間的率數;PUt+n、PUt——在t+n年和t年的城市人口百分比;要注意,公式中城市化速度(TA)的單位是城市人口比重平均增長(或減少)的百分點,而不是百分比。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