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何荣幸重寫《學運世代》(時報,2001),面對下貼:學運世代的分裂、參政貪腐下台入獄、參選落敗,不知會有何新寫法?
再「眾聲喧嘩」一遍吧?!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這是一本寫了四個月,但卻在我心中潛伏長達十年的書。說是潛伏,不是因為十年前就已動念想寫這本書,而是因為在這本書中「看見」同世代朋友的生命歷程時,也同時「看見」了自己的生命歷程。
進入新聞界十年後,今年一月十一日,我在中國時報三版「我見我思」欄位撰寫「台灣學運世代出頭天?」評論,其後並於二月十八日、十九日接連報導「政治這條路──學運世代的期許與堅持」參選茶會新聞,觸及部份我所熟識的學運世代同儕最新動態。
當時仍是時報出版社總編輯的彭蕙仙小姐,在二月二十七日邀請我就「學運世代崛起」寫一本書,並客氣希望我不要拒絕,其後時報出版史哲類主編吳家恆先生也加入游說。
但我其實相當掙扎……在時報出版社期待於十月份出書的前提下,我從五月份開始密集採訪學運世代同儕,四個月後交出讓自己既喜悅又心虛的十六萬餘字完稿。
過去四個月內,我像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孩,聽著一個又一個有時精彩有時黯淡、有時高昂有時低迴、有時自信有時自省的生命故事。即使必須在新聞工作之餘犧牲睡眠與假期,因而在精神體力上皆備覺煎熬;即使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重感冒,而在訪問時幾乎說不出話來,我仍然對這些故事聽得津津有味,覺得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動人與深刻的生命經驗。
這些生命故事,幾乎是任何人由青澀到成熟、由單純到世故、由理想到現實的必經過程,其間種種幽微深刻的焦慮掙扎,與道德批判無關,卻直指人性深處。我在聽故事的同時,也看見了自己過去十年的身影足跡。
在這段期間,我與幾位網友的網路創作於六月份集結出版成「五年級同學會」一書,對於民國五0年代出生、現在三十至四十歲的「五年級」世代現象略有著墨;這項巧合,讓年齡與「五年級」高度重疊的學運世代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五年級世代的另一個重要切面。
正因為如此,我開始感到另外一種心虛與自省。以我個人相對單薄的生命厚度,如何能夠精確與完整描述這一整個世代的心跳軌跡?在採訪取樣、敘事觀點都不可能讓所有學運世代滿意的必然限制下,我只能順著自己的感覺走,去嘗試捕捉屬於這個世代的某種生命力,以及那種看見彼此相同與差異的生命歷程。
真是將後現代的「眾聲喧嘩」、庸俗至極,面對下貼對學運精神之背叛,除了批判外,有啥好「眾聲喧嘩」的?
野百合批民進黨 侵吞社運成果>中國時報 2008.01.06高有智
台灣民主紀念館剛開館,曾參與野百合學運者無法接受民進黨操作手法,痛批民進黨收割「中正廟」曾孕育的社運成果。他們今天下午一點半將發起「向民進黨討回黨產,把歷史還給人民」行動,號召當年學運分子重返民主紀念館階梯前,追尋空間正義。
此項活動發起人是一九九○年三月學運決策小組成員、輔大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民進黨改造「中正紀念堂」空間,根本是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對於過去的民主化歷史過程強烈扭曲與篩選,納為自身的「黨產」,他們號召學運分子舉辦「野百合同學會」,希望能追討「黨產」。
何東洪說,這場「野百合同學會」將採取小型座談會的形式,目前約有二、三十位當年參加野百合學運的人士參加。他們並不刻意找當年學運主要領導分子,很多人都只是一般參與的學生。
在輔大教書的何東洪仍然關心台灣社運未來出路。他表示,台灣已經處於個體政治的年代,不同於過去集體動員的社運形式,未來可能必須從個人生命經驗反思出發,尋找社運可能集結形式,打破學生對公共事務的無力感,他們正思索發起一系列新社運行動。
何東洪當年是在就讀中央大學時,擔任野百合學運學運決策小組成員,他最近參觀台灣民主紀念館深有所感,才發起這次行動。他說,野百合學運迄今,不過十八年,但在民進黨的政治動員下,野百合被民進黨「偷去」掛在蔣介石銅像前的大斜坡上,並襯上綠底,這是對野百合歷史剩餘價值的終極消費,「學生自發反威權的精神也被染綠,收歸為民進黨黨產。」
他指出,在民主紀念館內,不僅見不到孕育野百合學運基底的八○年代社會運動軌跡,而僅以國民黨加暴的五二○事件照片帶過,過去各類型的社運歷史遭到全盤抹殺,只將戰後民主運動書寫成民進黨版的黨外運動的作法,令人憤怒。
何東洪看到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字被刻畫在蔣介石銅像背面的牆上,更是有感而發。他強調,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政治複雜脈絡再次被情感地動員,不僅牆上刻上受難者姓名,加上兩邊巨幅弔祭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的作畫,點綴著民進黨的民主化歷程,重新塑造以「台灣人」作為動員的照片呈現。
何東洪痛批,民進黨在象徵舊的法西斯統治的空間裡,打造了一個以美學及情感的「柔性法西斯」,以新的威權主義取代了舊的威權主義,意圖塑造一個篩選過的人民集體記憶空間。
對於昔日學運伙伴位居民進黨高官,何東洪感嘆說,絕大多數當初在中正廟廣場的學生,真的不在意那顆綠百合,也唾棄那些藉學生運動往上爬到統治階級接班位置的前學運分子,「他們高居廟堂早已把野百合搞成爛百合了。」
就算無法改變 也要讓聲音出來>中國時報 2008.01.07林庭瑤
左翼思想導師馬克思說,「理論不是在解釋世界,而是在改變世界。」野百合學運分子昨天在「中正廟」的聯誼活動,發表對扁政權改造後的理論高見,聲稱要搶回歷史詮釋權,但問題是,「到底可以改變什麼?」
台灣民主紀念館以襯上綠底的野百合置在中間階梯,在蔣介石銅像旁掛上大型野百合布幔,夜間在外牆打上野百合的大型燈光。所有象徵三月學運的「野百合」符號,確實被消費濫用到極點,發起人何東洪也提出批判。
但有別於三月學運所面臨的政治肅殺氣氛,絕食團激增到千人的抗議場景;昨天野百合老同學們一派輕鬆,回憶起個人與大時代碰撞的歷史時刻,也討論當年絕食時,「有誰偷吃香腸?」此時此景,到底是被台灣民主紀念館收編,還是顛覆它?
對於扁政權,社會學者已冠上數不清的負面符號「後威權」、「柔性法西斯」、「新威權主義」,雖在言辭上有批判的力度,但卻仍無法改變扁一意孤行的結果。要求審議式民主,要求公共論辯,但即再多元的聲音出現,都無法否認改變不了現在的中正廟。
記者問何東洪,透過參與式民主,可以改變什麼?他反問說,「你們報導這麼多,又有改變什麼?」他接著說:「改變不是迅速的,而是緩慢的。我們無法改變政權體制,而是要讓個體聲音出來,這是一種實驗方式,透過參與式民主對話,由下而上,尋找新的出路。」輔大心理系學生也問同樣問題,李易昆則回應,「我們在這裡說話討論,就搶回(詮釋權)了!」
5寇全軍覆沒 學運世代光環褪>中時08.01.13林諭林
立委投票結果揭曉,民進黨「十一寇」中僅存參選的「五寇」全軍覆沒。不但李文忠、段宜康、羅文嘉和郭正亮在台北縣市全敗下陣,中台灣的蔡其昌雖極力突圍,最後仍不敵國民黨老將劉銓忠。十一寇希望爭取中間選票的策略,顯然不敵選民對執政成績不佳的反感。(楨:不只!而是對靠著台獨意識形態操縱綠民、鬥爭同志,起家的新潮流,之被反噬、現世報。)
「十一寇」全軍覆沒,也顯示民進黨學運世代光環逐漸黯淡。這次學運世代九名參選人,僅北縣二選區林淑芬、台南縣二選區黃偉哲和高雄縣三選區的陳啟昱三人當選,對民進黨生態影響值得觀察。
民進黨內同樣偏向改革派的新潮流系,選情同樣重創。包括高市三民東區李昆澤、宜蘭縣陳金德、台中縣三選區簡肇棟、台中縣四選區郭俊銘、彰化縣二選區邱創進,高縣第四選區林岱樺通通鎩羽。
「十一寇」這次投入立委選舉,雖然在大選最後階段因藍綠壁壘分明,基本盤回籠,但「十一寇」多人訴求中道,希望爭取中間選票的策略落空,更難敵濁水溪以北「藍大於綠」的政治現實。
以這次「十一寇」選區競爭最激烈的台北市中正、萬華區為例。民進黨段宜康在上屆立委選戰意外落馬,且段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時,多次舉行記者會抨擊當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讓段背負多起官司,綠營對段雖不諒解,但也有補償心理,加上陳總統選前之夜加持,一度成為綠營力拚北市最後一席的希望。只是,開票結果國民黨林郁方仍脫穎而出,除專業「國防立委」形象獲肯定,馬英九、宋楚瑜甚至連家上下全力站台,也是一大關鍵,從得票數來看,顯示萬華區已成藍大於綠的選區。
民進黨李文忠與國民黨盧嘉辰在台北縣三峽、土城區的選戰,除了是「十一寇」的存亡戰,也是「全國知名度vs.地方支持度」的戰爭。
李文忠雖具備全國高知名度,選前又有前行政院長唐飛、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等社會菁英背書力挺,但仍不敵現任土城市長盧嘉辰基層優勢。
「十一寇」選前評估獲勝機會較大的蔡其昌,抓準年齡優勢,強調要給政壇年輕人機會的宣傳。不過,蔡其昌對手劉銓忠是掌握中縣農會、水利會系統的「紅派」領袖,這次選舉又有「黑派」掌門顏清標相挺,實力無人出其右,結果也確實開紅盤。
至於羅文嘉和郭正亮,綠營選前評估就不樂觀,開票結果也沒有太多意外。特別是羅文嘉在台北市大安區參選,該區二○○四年總統大選「連宋配」得票率高達六三.一六%,羅想在藍營突圍,自然討不到便宜。郭正亮這次遇上蔣家後代、國民黨立委蔣孝嚴,本來就是不好打的硬仗,加上台灣民主紀念館「大中至正」拆匾事件,反而凝聚藍營士氣,連帶影響郭的選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