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18 06:06:49| 人氣3,836| 回應1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施琅與台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施琅與台灣》(北京:社科文獻,2004)是施偉青主編的2003年“施琅與海峽兩岸”研討會論文集:

2003年是施琅將軍暨清朝政府統一臺灣320周年,本書以“施琅與海峽兩岸”關系爲題從(1)關于評價施琅的觀點、標準,(2)關于施琅和鄭成功的關系及其評價,(3)關于施琅進攻澎湖的戰略戰術和招撫臺灣鄭氏集團的措施,(4)關于施琅統一臺灣的曆史作用,(5)關于施琅的海洋觀及其影響。以上五方面展開探討,肯定施琅對于統一國家、寧海靖疆、推進兩岸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施偉青:現任廈門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尤長于先秦秦漢史和曆史人物的評價。他在運用考古資料研究曆史方面頗有成果,撰寫了《論西周春秋的“士”》、《“隸臣妾”身分復議》、《關于運用秦簡材料研究土地制度的若干問題》、《秦漢徭役的若幹問題》、《漢代居延戍邊官吏的俸錢及相關的一些問題》等20多篇論文。在曆史人物的研究上,他早年撰寫了一部頗具特色的人物評傳——《施琅評傳》,把對曆史人物事迹的記述、考證和評論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近年來,他仍致力于施琅的研究,並于1998年出版《施琅年譜考略》,全書70萬字。他還撰寫有《論秦末農民起義的口號》等立論公允、觀點新穎的論文30余篇。
施琅將軍爲清初傑出的曆史人物,統一臺灣的前線統帥。他具有遠見卓識和政治、軍事才能,執著追求祖國的統一。他指揮有方,措置得宜,運籌帷幄,練兵選將,迅速擊敗鄭氏集團,使臺灣和大陸歸于統一。在臺灣棄留問題上,又高瞻遠矚,正確獻策,功在當代,利溥千秋。他對中華民族有偉大的貢獻,他的思想、見識、才能、業績,值得後人學習和景仰。
目錄:
再談曆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
價值觀判斷與施琅評價之我見
從施琅統一臺灣看古代“愛國”的含義
施琅平議
施琅外海邊防觀念的提出和實踐
關于施琅研究的幾點思考
施琅統一臺灣與閩臺區域文化的形成
論施琅的招撫策略及相關問題
施琅的愛國主義思想三論——兼評羅耀九《如何對待古人的愛國思想》一文
施琅統一臺灣與清初的開海貿易
施琅《恭陳臺灣棄留疏》的戰略指導價值
鄭成功的“通洋裕國”論與施琅的“設關通洋”說
平臺過程中施琅與清政府對海洋認識的深化
施琅對清朝統一臺灣的貢獻
論施琅與清廷的關系
清廷選任施琅征臺述析
清朝施琅征臺成功的原因及曆史啓示
施琅軍事和政治思想初探
施琅與臺灣地方行政體制的確立
施琅也是大英雄
從清初的兩岸關系與臺灣問題的圓滿解決說起……
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700&ref=BR-DT&prodid=zjbk097844

另貼施琅簡傳、及施琅評價之爭: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中國福建晉江人,明末清初軍事家,曾三次變節(楨:?)。其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領清軍來台平定朱一貴。
施琅本為鄭芝龍屬下,自稱「十七歲做海賊」。1645年黃道周由福建進軍江西時,施琅料此行必敗,於半道脫逃回閩。
1646年(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施琅隨鄭芝龍降清,此為施琅第一次變節。降清後施琅跟隨李成棟進攻廣東。在李成棟軍中施琅甚不得志。1648年(清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李成棟在廣東反正,施琅又跟著回到明軍陣營,此為施琅第二次變節。同年八月,施琅離開李成棟,投入鄭成功麾下。
後施琅因傲慢跋扈而與鄭成功交惡。1651年(明永曆五年),鄭成功領兵進攻清軍控制的潮州,施琅拒絕前往,被鄭成功免職送回廈門。隨後施琅擅殺鄭成功親信曾德,鄭成功大怒,派人捉拿施琅。施琅畏罪潛往清軍控制區,此為施琅第三次變節。於是鄭成功將施琅之父施大瑄與胞弟施顯處決。
施琅甫投清營,不受當朝信賴,初無所作為,遭北京冰凍二十幾年無兵權,甚至貧苦依靠妻子在北京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期間鄭成功在台灣去逝、鄭經繼為延平郡王;鄭經主政期間,明鄭內部派系鬥爭日趨激烈,群臣分以支持鄭經二子克臧、克塽繼嗣為名,結黨爭權,國事日非。
1681年,鄭經薨,經過一番血腥鬥爭,先王幼子鄭克塽被得勢權臣馮錫範擁立繼位。七月,清廷大學士李光地上疏認為攻台條件成熟,並推薦施琅。康熙帝採納了李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 「相機進取」;施琅遂得積極進行攻台的部署準備,時年六十一歲。
1682年,施琅上疏,以「台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經典名言說服康熙,康熙排除朝廷中反對意見,決定攻台,命福建總督姚啟聖「統轄福建全省兵馬,同提督施琅,進取澎湖、臺灣」,授萬正色為步兵提督領軍12萬進駐福建,接應水師提督大將軍施,俱受姚啟聖節制。1683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明鄭水師獲得大勝,後鄭克塽率臣民降清。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賜諡襄庄,贈太子少傅銜。
哭國姓
施琅於收復台灣後,雖鄭成功殺施琅父兄,施琅仍親至當時葬於台南的延平郡王墓前,跪拜磕頭痛哭,喃喃禱鄭國姓,意略曰:忠孝不能兩全,初芝龍公(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提攜施氏父子有恩,並且佩服鄭國姓忠於明朝鞠躬盡瘁,惟施琅也揹負父兄大仇;今之如此,各為其主,天意使然,四十年國仇家恨,糾葛至此,感傷不已云云;左右聞之動容。
拒住皇城
原本在兵部尚書姚啟聖預估會延宕數年才能光復台灣,施琅單憑一場澎湖海戰即立大功,康熙大喜過望,特准施琅所求皆如願,賞賜極豐。施琅望住台灣鹿港,不住北京,康熙准議。
施琅於台灣,至衙門洽公,馬匹過衙門前謁君下馬碑,大清律例訂:形同面君,臣民皆需下馬栓馬改步行,否則即是欺君大罪;施竟不予理會,御史即上奏予康熙,康熙竟笑批:「施愛卿可免議!」特予恩准免咎。
影響及評價
中國官方看施琅
清軍克台後,清廷對於是否加以經營,朝議未決;施琅上《恭陳臺灣棄留疏》,力陳保有台灣之重要性,終使康熙皇帝決定繼續經營台灣,台灣首度納入一統治全中國之帝國的版圖。
在大陸,官方以往僅正面宣傳鄭成功擊退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事跡,對鄭成功後人在臺灣的統治及傾向獨立偏安的史實,作了有意的忽略;對施琅也鮮有著墨,只在提及鄭成功時才略帶說明。自從具有台灣獨立傾向的民進黨籍陳水扁於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出於對宣傳「統一中國」的考慮,才大規模正面評價施琅,稱其為維護國家統一的英雄,並在其家鄉福建晉江為其塑了一尊石像。
200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套頻道於黃金時段播出康熙帝國,劇中即有大篇幅描述施琅謀畫攻打明鄭,鄭克塽出降的段落。中國以軍方為首的團隊之後還曾製作了《施琅大將軍》(楨:補貼於後)一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放映。
國民政府與台灣看施琅
在台灣,因為國民政府同情明鄭之「正統」意識型態,叛臣施琅長期得到負面評價。而在支持台獨的人眼中,施琅代表中國「併吞」台灣的背叛者,因而評價也以負面居多,甚至汪笨湖還曾在2006年以「施琅明德」一詞來抨擊施明德領導的倒扁運動。
施琅本人曾在祭鄭成功廟的祭文中,以伍子胥蒙受楚平王殺父兄之仇自況;儘管他標榜自己不像伍子胥借吳國之力破楚復仇,並鞭屍楚平王那樣對待鄭成功,許多人仍認為,施琅投清攻台之舉實乃公報私仇。
李澤厚等論施琅(楨:http://vip.bokee.com/20060419136899.html 補貼於後)
中國哲學家李澤厚依據其一貫堅持的倫理絕對主義信念,認為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保鄉衛國,重視氣節,才是值得推崇的對象。相反,若認為任何人有助於「疆土擴大」而無原則地改換效忠對象,則可能導致同意汪精衛、吳三桂的危險,即未來有人支持美國征服中國也可能受到正面評價。李澤厚進一步認為,滿清政權比之明代更為閉鎖,對文化之壓制更甚,如若李自成擊敗清廷,中國之發展有可能較好。所以如此觀之,施琅投效清廷,也不利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從歷史、道德兩面來看,施琅都是負面人物。
關於施琅的爭論,與近來中國文化、社會各界對洪承疇、秦檜甚至汪精衛等的重新評價與探討相互連結,存在一個「翻案風」的趨勢。
施琅與媽祖
一般見解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為「天妃」(宋徽宗時期,中國朝廷已頒福建所信仰的媽祖以「正妃」稱號、元朝皇帝進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準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敕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派滿族大臣禮部侍郎(三品)雅虎致祭。雍正四年,皇帝又御書「神昭海表」匾,由台灣鎮總兵林亮迎至天后宮敬懸,乾隆時期清廷又頒旨改官祀,天后宮之名稱逐漸普及。
據說施琅稱攻台時風高浪大,因媽祖庇佑而得戰事順利進展,是以上奏尊崇媽祖。但另說認為施琅以清廷乃是考慮安撫民心,事後諸葛,藉詞神蹟。出發點與清廷祭祀明思宗朱由檢的理由相同。所謂媽祖顯神蹟保佑施琅,純屬事後杜撰。
近期研究
台灣學者宋光宇在泉州「施琅兩岸學術研討會」發表文章。根據該文,施琅首發清廷「飛報大捷疏」,將海象危機之克服歸功皇帝,未曾語及媽祖:
「是役也,逆賊盤據海島四十餘載,茶毒生靈,蹂躪版圖。致厪皇上宵肝之憂。臣體聖衷,誓必滅此淨盡。故雖帶傷負創,賈督撲勦舟師,自十四日深入汪洋巨浸之中,水天相連。稽古以來,六月時序,澎湖無五日和風,即驟起颶颱,怒濤山高,變幻莫測,三軍懸命,悉聽之天。今抵澎湖旬餘日,海不揚波,俾臣等得以調度,七日夜破賊克捷。且二十二日進師,午刻潮漲多四尺,莫非上天垂佑,皇上彌天之福,故使扼守澎湖巨魁、巨鎮精銳、逆賊巨艦,不數日而全軍覆沒。雖各鎮將弁目士卒戮力用命,寔賴皇上天威丕振。」
在描述施琅的「施壯襄公傳」中,則將克服海象歸諸於施琅自己的英勇信念:
「當是時,敵已據要地為壁,大集舟師於雞籠山左。公察其堵禦甚堅,故以羸師以張之,示無能為。敵果撒兵守。公遂揚帆入。諸軍陸續畢進。忽風大作,波濤洶湧,昏霧塞天地。軍中大恐,公再拜,望空禱告。須臾,雷聲震,風定霧收,視海波,恬如也。遂散金犒士卒而誓之曰:不滅臺灣,有如此水。」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拱乾的「台灣府誌」才有「天妃宮在府治鎮北坊赤崁城南。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底定,神靈有效,靖海將軍侯施琅同諸鎮捐俸鼎建」的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鳳山縣誌才明確出現關於媽祖庇佑征台的描述: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將軍侯施琅奉旨徂征臺灣,師次平海,地方苦旱,有井在天妃廟前之左,舊不能資百口,至是泉忽大湧,四萬餘眾汲之如裕,如是。及澎湖攻克,我師登岸,見妃像臉汗未乾,衣袍俱濕,迺知神功之默佑也。奏聞,上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
傳統上認為施琅在媽宮與臺南建祠供奉媽祖,媽祖信仰在台灣的傳播和施琅建祠之舉有很大的關係。(但有學者認為臺南大天后宮之創建與施琅無關。參見大天后宮#施琅與天妃宮)臺南市北方海濱有地名將軍,即因清廷封予施琅之地而得名。施琅後代世為此地地主。
參考書目
《入侵台灣》,盧建榮,麥田出版,ISBN 957-708-916-X
陳芳明,1996,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 :玉山社。
賀幼玲,1998,《臺灣外記》之人物與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世偉,2005,「媽祖加封天后」新探。海洋文化學刊,no. 1:21-36。
李祖基,2000,施琅與清初的大陸移民渡臺政策。歷史月刊,no. 153: 53-58。
石萬壽,2002,臺灣棄留議新探。臺灣文獻 53,no. 4:151-81。
施偉清,1987,施琅評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______主編,2000,施琅研究,葉昌澄副主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______主編,2002,施琅研究。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
______主編,2004,施琅與台灣。北京:社科文獻。
謝碧蓮,2004,施琅攻臺灣。臺南市:臺南縣文化局。
謝英從,2005,施琅租業新發現:大潭底莊、椰樹腳莊、史椰腳莊位置考。臺灣文獻 56,no. 1:35-53。
許在全、吳幼雄編,2001,施琅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雪玉,1979,施琅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______,1992,施琅攻台的功與過。台北:台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7%90%85

台長: 阿楨
人氣(3,836) | 回應(1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康熙統一臺灣始末》
此分類上一篇:《荷據時代臺灣史》

電視劇
三十七集電視劇《施琅大將軍》,是國家廣電總局重大曆史題材。該劇籌備拍攝曆時兩年,投資兩千多萬元,由福建電影制片廠攝制,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檔播出。
電視劇《施琅大將軍》以清朝康熙皇帝收複臺灣的史實爲背景,講述了著名愛國將領施琅將軍成功統一國家的曆史過程。藝術地再現了施琅將軍爲平定臺灣,實現國家統一,貢獻畢生精力的英雄壯舉。
全劇緊緊圍繞是否收複臺灣,是否允許分裂勢力“自立乾坤”,是否起用施琅爲平臺主帥,平臺戰略如何付諸實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展開了叠岩起伏的故事沖突。謳歌了施琅將軍的錚錚風骨、凜然氣節和英雄壯舉。故事內容、人物刻畫充滿了弘揚國家尊嚴、民族精神的震撼及藝術感染力。
相信播出後,會對兩岸同胞正確認識臺灣曆史,積極促進祖國統一具有現實意義。
故事還成功地塑造了康熙皇帝、董太後、福建總督姚啓聖、皇帝侍衛吳啓爵、內閣學士李光地等一批主要人物的典型形象,豐富了全劇故事的觀賞性。
該劇制作氣勢恢弘,大海戰的情節戲,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文武結合的蒙太奇手法,逼真壯觀地再現了清政府因剿寓撫的平臺戰略,將全劇推向高潮,引人如勝,令人震撼。
三十七集電視劇《施琅大將軍》由張笑天、高大勇編,八一電影制片廠寧海強任總導演,演員陣容由吳京安、馮國慶、王強、洪濤、王虎城等一批軍旅實力派演員組成。攝制工作一直得到國務院臺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共福建省委、中央電視臺、臺盟中央、全國臺聯的關心、重視和大力支持
《施琅大將軍》故事梗概
康熙十九年,清朝平定“三藩”叛亂的戰爭曆時七年,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康熙帝在養心殿大宴百官,氣氛熱烈,施琅起身向皇帝起奏,國家尚未統一,慶祝爲時尚早,建議平叛軍隊全線東移,大兵壓陣,解決臺灣問題。施琅的奏疏遭到奈塔等人的反對。
康熙二十年,侍衛馮錫範和唐妃互相勾結,在臺灣北園別館制造骨肉相殘的同時,挾持年幼的延平王鄭克爽,控制臺灣大權,他們持海自固,多次拒絕清廷招撫和談,陰謀“自立乾坤”。董太妃以年邁之軀,支撐著臺灣眼前風雨飄搖的局面,凜然宣布:“自立乾坤,分裂國土,我至死不爲!若有再提自立乾坤者,殺無赦!”
從臺灣進入京城的朱霖、阿鰻串小巷潛行到施琅家府,匆匆交給施世倫一封信,便消失在夜幕中。當晚兩人均被九門提督捕獲。次日,京城午門木榜告示:經刑部審議明日斬首臺灣奸細朱霖、阿鰻。施琅聞信十分震驚,決定以一位內大臣身份闖刑場。“臺灣奸細案”和“施琅闖入刑場案”果然驚動朝廷,康熙皇帝發出諭旨:在刑部審訊施琅,宣諭貝勒奈塔、康親王傑書爲審理官。九月五日施琅被押進刑部大堂,他大聲呼喊:暗通關節者,朝廷確有其人,但不是施琅,而是貝勒奈塔,並從懷中取出書信高聲喊道,這封書信就是兩年前貝勒奈塔寫給臺灣馮錫範的,在信裏,貝勒奈塔允許臺灣自立乾坤,康熙皇帝的突然到來,令刑部大廳堂的人全都驚呆。康熙皇帝怒斥:誰敢分裂江山社稷,應和臺灣自立乾坤者,此劍爲例。施琅與賴塔從次結下私仇。
內太臣施琅因剿寓撫,以戰逼和的對臺方略,得到朝廷重臣李光地等人的支持,康熙皇帝十分賞識,起用施琅爲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提請侍衛吳奇爵同行並申述其理由,康熙皇帝允諾。施琅抵達福建上任,引起臺灣馮錫範自立乾坤的主要追隨者洪旭等人的不安和驚恐,密議應對之策,幾天後劉國軒出征前往澎湖,准備以戰爭決勝負。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施琅在制定進取澎臺的作戰方案時,與福建總督姚啓聖産生了全面的分歧。八月康熙皇帝在“禦門聽政”早朝中,把“進軍澎臺”的專征權交給了施琅。
出征前夕,施琅將全家十幾口少不更事的孩子,派送各條戰船,以示征戰的決心。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戰船三百艘,將領士卒三萬人從銅山港出發,乘南風之勢,進軍澎湖。澎湖決戰,經過五個時辰的激烈戰鬥,以清軍的勝利而結束。
澎湖失守,水軍覆沒,臺灣失去屏障, 延平王召集百官商談臺灣的去向,百官批駁了“血戰到底”和洪旭的“棄島計劃”,同意了劉國軒提出議和則保全,再戰必覆滅的觀點,年幼的延平王鄭克爽在關鍵時刻果斷決定,由劉國軒負責與清廷議和。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精兵登陸鹿耳門,直抵龍亭。八月十五日,臺灣歸清的隆重典禮在孔廟門前廣場舉行,施琅宣諭了康熙皇帝對臺灣歸順清朝的聖詔。八月二十二日施琅拜謁鄭成功祠,焚香頂禮含淚祭告,神情愴然。
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鑒于臺灣權力移交已經完成,施琅和他的船隊順利回到廈門。鄭克爽被清廷授予爵位,其親屬也被授予三品、四品官職,劉國軒則被授予天津總兵。康熙二十三年四月,皇帝下詔,臺灣設一府三縣,下令屯兵鎮守臺灣。施琅繼續留任福建水師提督。康熙三十五年二月,施琅病逝,享年七十六歲。

美國媒體稱中國進口俄制航母將定名施琅號(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美國環球戰略網9日刊登文章說,瓦良格號航母上的工作人員透露,這艘購自俄羅斯的航母不久將正式更名,新的名字叫做“施琅號”(施琅:清朝水軍著名將領,1681年領命康熙帝,一舉拿下欲圖割據的臺灣)。
文章說,瓦良 格號航母是兩艘俄制“庫茲涅佐夫”級航母之一,從2002年開始,該航母停泊到中國大連港,並受到特殊保衛,人們可以從遠處一覽它的身影。
從那時候起,當地軍迷們注意到,工作人員正在對瓦良格號航母作某些處理,最明顯的就是該航母的新塗裝,它被塗成中國海軍常用的淺灰色,再就是對其島式上層建築的改裝。
人們可以看到軍艦上有很多工作人員,還有很多造艦材料進進出出瓦良格號航母,同時,一些“非常規”材料也被運抵瓦良格號航母。
起初,瓦良格號航母的設計排水量是9萬噸,采用核動力,並裝配類似美國的蒸汽彈射器,但由于成本太高,俄羅斯只得降低標准,不僅放棄了核動力設計,滿載排水量最後被設計成6.5萬噸,蒸汽彈射器也沒有采用,代之以滑躍式起飛甲板。
雖然核動力沒有采用,但瓦良格號航母的設計依然令人生畏。這種300多米長的航母可搭載多架蘇-33艦載機(最多可搭載36架),14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兩架電子戰直升機,以及兩架搜救直升機,可攜帶2500噸燃料,可爲500-1000架次的飛機提供燃料。
該航母設計乘員2500名(當滿載戰機時,乘員可達3000人)。
瓦良格號航母的“兄弟”——另外一艘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目前正在地中海執行巡邏任務。
中國已與俄羅斯造船企業接觸,或許已引進了瓦良格號航母上所需裝備的圖紙和技術。
文章最後說,此前中國曾傳出,2010年前中國將有一艘航母,看來,中國或許“有個雄心勃勃的規劃”。(張加軍)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1-11/0846480754.html
2008-03-18 07:06:45
評價之爭
李澤厚,思想家(現居美國)。予沈,《原道》編輯,儒學聯合論壇總版主
予沈按:近來因《施琅大將軍》一劇引發爭論,在網絡上達到白熱化程度。在與李澤厚先生的越洋通話中,李先生就施琅相關問題發表了看法。
沈:李先生,最近掀起熱潮的施琅問題爭論您有所關注嗎?
李:看了個別文章,不過整個討論情況不是很清楚。你介紹一下?
沈:我簡單說一下吧。《施琅大將軍》這個劇的策劃跟陳明老師有一定關系。陳明主張把施、鄭兩家的私怨與大陸、臺灣關系區分開,把施的私德與收複臺灣的事業區分開,把康熙作爲國家的代表與滿漢沖突區分開,從而肯定施在當時爲著國家統一和版圖完整所做的巨大貢獻,而這對當前局勢有很大啓發作用。他不諱言自己是從中國當下現實利益出發看待曆史,因爲“曆史是生長的,民族是建構的,文化是開放的”。他明確認爲,施琅不是民族敗類、漢奸和賣國賊,而是有功于中華民族和整個中國的民族英雄。
另一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認爲,施琅變節降寇,助清滅明,是漢民族之敗類,即便有功于全國統一,也是第二位的,不能改變其助野蠻以奴役文明的性質。再聯系著滿清入關以後一路屠城的滔天罪行,則施之罪已不止是變節、失德,更是民族的千古罪人,愧對作爲民族精魂的嶽武穆、文少保等先烈。
在這一觀點中,又有種族立場和道德立場兩種相近的意見。前者強調漢民族的純正性,對滿清入主持堅決批判態度,完全否定滿清政權的合法性;後者從春秋大義、絕對道德價值出發,認爲立德高于立功,施雖有功于事,但有負于義,反對從後人視角和實用立場去消解道德價值的絕對性。
此外還有的觀點超越種族、版圖、道德之爭,或強調民主政治優先,或主張文化理念至上,還有的持和平主義觀點,反對任何武力統一的主張。
大致就是這樣。各種標准、原則,各個層面、角度彙集到施琅問題上,論爭很激烈,有的甚至成爲意氣之辯、口舌之爭。
陳明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道德和文化至上的原教旨主義,認爲前者授人以柄、危害極大,後者迂腐空談、無濟于事;對于一味強調民主的觀點,他認爲沒有切中曆史和當下的情境與需要,至于全然反對武力,如果不是真誠的迂腐,就是別有用心的掩飾。在這次論爭中,他表現出的是一種維護國家統一和版圖完整的意志和決心。本來這是應該得到一些反對者的認同的,但由于集中在施琅問題上面,把種族、道德、文化等問題都牽扯進來,就出現了非常複雜的爭吵局面,陳明甚至被人極端地罵之以“漢奸”,視其爲賣國者有之,視其爲無德者有之,視其爲投靠者有之,視其爲黷武者有之。
李:“漢奸”?是嗎,哈哈哈。活該!(楨:由此可見李之偏執)
沈:那您的態度呢?
李:我完全不同意陳明的觀點。
沈:就這些問題我想聽聽您的看法。
李:我的意見,第一,倫理價值有絕對性(楨:忠孝=絕對倫理=道德本身?即使有絕對倫理、道德本身的話!);第二,我反對盲目歌頌滿清(楨:現之滿清劇只不過平衡過去的貶抑);第三,對施琅我持否定態度。
沈:請具體說一下吧。
李:我認爲,嶽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這些人是民族英雄,這不應有疑問,吳三桂、洪承疇、施琅不能是民族英雄。這裏不能是非不明。
我認爲,倫理價值從曆史、社會中生長出來,但具有超曆史、超時空甚至超因果的特征。對待傳統的倫理道德,我們要繼承其抽象的精神,要肯定它具有超越具體條件、情境的絕對性。從人類的曆史總體來說,道德精神具有獨立的價值,不隨時代條件和情境而改移。
本來,任何倫理要求都是曆史的、社會的,都是在具體條件下産生的,比如華夏自古就講敬老,但有的部落卻殺老,按其生存環境和條件來看,殺老是符合現實要求的,在被給定的境遇下是道德的。還原到曆史情境之中,道德本是相對的,所以才有道德的相對主義、道德的功利主義,還有黑格爾到馬克思的道德的曆史主義,包括文化人類學的考察也表明,道德標准與生存環境、現實條件有關,確實是相對和變易的。
但是,我之所以仍然堅持康德的絕對主義倫理學,是因爲,康德把上述的獨立性和絕對性鮮明地揭示了出來,康德揭示了人之所以爲人的道德特征,那就是理性主宰感性,我稱之爲理性凝聚的人性力量或心理形式。
沈:我注意到在您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那篇最新長文裏,反複談到烏托邦構想缺乏經驗支撐,是一種先驗理念的幻相,但是呢,這種構想本身又昭示出一種倫理價值,而這是有其絕對性和永恒性的。
李:對,是這樣。我反複強調一點,道德本身有絕對價值。所以我反對實用主義,我主張的實用理性所以與之不同,正是因爲實用理性主張有絕對性的東西,而不同于有用即真理。
倫理雖然是曆史的、時代的和社會的,是一定具體時空條件下的産物,但它是由個人去自覺選擇和決定的,所以說是自由意志。它經常以犧牲自己的感性欲求包括生命來履行道德義務,這才是人之所以爲人的本體,這就是我所強調的道德精神的絕對性。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舍生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從這裏升華出一種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恒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延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注意人性能力的培養並敬重這種人性能力和道德精神。
沈:施琅本人是一降再降,其德有虧,而且有的論者認爲他助使了以夷淩夏的逆流,自絕于華夏文化之正道。不過,這恐怕並非只是一個德的問題吧,陳明就說要把個人私德、家族私怨與國家公業、民族大局區分開來看。而施之助清平臺,在根本上是關乎國家統一和版圖完整的,他于此畢竟有功,從今天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再說清之代明,有類于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在清朝已成爲正統的時候,施的作爲似乎應該看作是順應曆史的需要。這樣來說,稱施爲民族英雄似乎又是可以的。
李:那怎麽可以呢?施是民族英雄,那鄭成功是什麽呢?
沈:有一種折衷的觀點就認爲,鄭和施都是民族英雄,鄭趕走外族侵略者,當然是民族英雄,施促成實現國家統一,同樣是民族英雄。我想這裏是有一個情境變換的問題,到清朝已然成爲中華正統的時候,施的作爲就不應該說成是什麽漢奸和民族叛徒了,而似乎帶有棄暗投明、大義滅親的意味吧。
李:鄭也是民族英雄,施也是民族英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種情境交換說是說不通的。要肯定鄭以及嶽飛、文天祥、史可法他們,就不能不否定施,不能有標准變異。
沈:那您就只是從絕對倫理的方面來否定施?
李:不止是這一點了,雖然這一點已足夠(楨:忠孝=絕對倫理=道德本身?即使有絕對倫理、道德本身的話!)。同樣重要的還有,對于一個人的判斷和評價,要放到整個曆史大勢中來看,他對這個大勢是起促進還是背離作用。那些肯定施的人,不就是說施有功于中國統一嗎,這所謂統一其實就是滿清的全面占領和統治。
對此應該怎樣評價呢?我認爲,滿清對中國的統治,使中國曆史發生了倒退,我對滿清入關的評價是負面的。六十年代劉大年寫過一篇《論康熙》的文章,深得聖意,他極力歌頌康熙的功績,我當時就極反感。滿清使中國曆史大倒退,在農業上勵行小農政策,外交上閉關鎖國,文化上大搞文字獄和思想鉗制。但這一切都搞得很高明。例如修《四庫全書》,既籠絡、收買了大批知識分子,又銷毀、篡改了大量書籍,當時不許思想,所以考據風行。明代中葉以來禮教崩壞得很厲害,商品經濟、思想文化本來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清朝的入主使這一切被中斷,退回到小農社會的閉關狀態。“三言、兩拍”中所反映的濃厚的市民風尚、氣息都消失不見了,盛行的是僞古典主義。而如果當時是李自成成功了,情況就會不一樣。
沈:您認爲李自成會比清朝統治者更好?
李:當然要好得多(楨:?)。少數民族入關帶來的總是落後和倒退,從政治、經濟到文化都如此。世界曆史已多次證實了這點,不僅中國。(楨:?)
沈:但您不能否認,清朝對于此後作爲一個民族國家的中國在開疆拓土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們無法設想,靠著明朝那腐敗的政權和羸弱的兵卒,可以擁有從新疆、西藏到內蒙的廣大疆域,包括東北都可能不屬于中國。
李:我認爲滿清的“功績”可能就是擴大了中國的版圖,但因此對清朝、清帝全面頌揚我不贊成。
沈:回到施琅問題上來,如果當時不平臺,或平臺未果,那麽就有永遠失去臺灣的危險,且不從現代意義上的制海權上來講臺灣對大陸有多麽重要,單就當時情況來說,臺灣獨立會不會引發中國各大疆區分裂出去,都不好說。
李:不見得當年不統一就永遠不會統一,也可能以後有更好的統一辦法(楨:?)。以國家版圖之完整來爲施辯護,我認爲是站不住腳的,成思吉汗的版圖夠大了吧,有什麽意義和價值?所以毛澤東說“只識彎弓射大雕”。
沈:這裏有一個關鍵就是,異族入主中國,到什麽程度上才可以被承認是正統,統治者可以被承認是國家的代表。網上有人對惟版圖論作了引伸,認爲異族占有大半領土時,就可以視爲正統,爲其服務就是維護統一,反之就是分裂國家。
李:笑話!那要這樣的話,我們置曆朝曆代那些身陷絕境而抗敵不屈的民族英雄于何地?日本占領了大半個中國,我們就應適應“版圖”,主動投降嗎?
總之,從社會發展大勢來說,我否定滿清,從倫理標准來說,我否定施。施助清平臺、統一中國,我認爲根本不是什麽順應曆史潮流,不能因今天的某種需要,就如此實用主義地來解釋和編造曆史。
當然了,此次事件引發的相關討論我不清楚,但我就施琅本身牽涉到的問題,如倫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滿清的曆史意義如何評價等,我這些看法不因此次討論的具體情況而改變。
沈:有人因施的評價問題而引伸說,如果當年大東亞共榮圈成功建立,那汪精衛等人也成爲大東亞民族的民族英雄了,也爲大東亞的統一建立了巨功,而那些抗日將士們就是阻礙統一的曆史罪人。您覺得這樣的比附有道理嗎?
李:很有道理。施琅是英雄,汪精衛肯定是更大的英雄。如果美國今天打中國,占領了大部分土地,那投降者都是“大英雄”。這是標准的漢奸邏輯。
沈:但性質是不是有些區別呢。有人就認爲中日是國與國的關系,滿漢是一國之內兄弟民族的關系,不可這樣比附的。
李:哈哈哈,兄弟民族!當時是兄弟民族嗎?什麽時候才這樣講的呢?宋、遼、金當時都是國家嘛,滿清雖然還沒有建國,但也是有自己的國家政權。能用今天的東西這樣去套嗎?可以這樣歪曲曆史嗎?(楨:?以文化判華夷,則蒙元異於滿清之認同中華文化)所以我認爲,上述引伸是對的。
沈:當然就我個人而言,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的精神與意義不容抹殺歪曲。近些年相反的聲音也太盛了些,秦檜也要“站”起來了,有的地方已開始紀念洪承疇。
李:是啊,今天紀念洪承疇,明天就可以紀念吳三桂。對吧。周作人、胡蘭成這些人,不也大行其道嗎。我是看不起這些人的。很早以前我就講,我推崇的還是魯迅,我是尊敬硬骨頭的。
沈:對滿清的評價很複雜。不過說實話,我對充斥影視的清宮劇非常反感。
李:我也反感那些清宮劇、辮子戲,裏面充滿奴才觀念和愚昧意識,雍正那部戲可能是其中最好的,情節倒是編得不錯,雍正也確實有政績,很辛勞,但把雍正殘忍刻毒的一面完全略去,便太不符合曆史事實了。楨:現之滿清劇只不過平衡過去的貶抑)
總之無論對清還是對施,我不能同意從今天的利益出發,去張揚道德的相對性,否定曆史中顯現出來的絕對的道德標准和價值光輝。
沈:那這次論爭中有些觀點也主張道德價值的優先性,高揚德的純正性和絕對性,從小的方面批施的個人無德,大的方面批施的失節,助夷淩夏、毀裂正道。這種觀點強調春秋大義,奉文化、道德爲超乎政治、版圖、種族的更高標准。您怎麽看?
李:我講倫理價值的絕對性,同時又強調曆史感,那就是要從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這個大趨勢之下看問題。很多人忽略這點,所以我的“吃飯哲學”大講經濟和科技,我認爲這才是真正的基礎。
沈:主張民主政治優先的觀點認爲,沒有民主政治,就談不上什麽民族和民族國家。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真正的人類共法。陳明以前也認爲,儒家和自由主義最具親和性。民主自由憲政這一套東西當然是必須取法的。
李:這我比較同意,沒有民主政治,大談民族主義是危險的。人類今天生存的真正基礎,就是經濟生産和科技發展,這才是決定性的。在這個基礎上,社會穩定、個人自由、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等等,才談得上。
沈:看得出來,您的根本標准有兩條:一是社會經濟生産、人民生活改善和科技發展,一是倫理價值的絕對性。
李:對。
沈:那如果這兩個根本點如果發生沖突呢,您就用“曆史與倫理的二律背反”來解釋?
李:曆史就是在二律背反中前進的,所以我專門寫文章講曆史悲劇。
沈:您可說是吾道一以貫之。
李:所以那年和陳明搞《浮生論學》,我說自己是常山之蛇,首尾相應。我說陳明是數學沒學好,二加二不等于四而等于五,概念不清楚,邏輯有問題,所以由中體西用一下子變成了即用見體,由保守主義一下子變成了實用主義。不過沒關系,我這樣講,他不會沈不住氣。他倒很有自由主義的寬容精神,比好些標榜自己爲自由派的人強得多。
沈:您用實用理性和樂感文化來概括中國文化特質,此外還提到血緣親情和天人合一,這四個方面構成您對中國文化的智慧的歸納。您一直很重視血緣親情,認爲血緣、地緣與文化所融構的共同體,是在曆史時空中生長出來的,那麽對于種族、民族的問題,您是怎麽看的呢?
李:我反對民族主義,更反對種族主義(楨:?)。現在中國有民族主義盛行的危險,不少學者都有這種傾向,我有點擔心。
沈:是的,在對待民族主義問題上一定要謹慎,但要看到這一方面有挺立民族自主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當前整個國際局勢下被強勢國家逼出來的成份。國家富強起來,如您說的,吃飽了飯,人們有了底氣和自信了,這樣民族主義的情緒就有所高漲。而國家的強大招致了更爲有力、更爲隱蔽的打壓和圍堵,這也是引發民族主義情緒的一個方面吧。
李:我以爲,挺立所謂民族自主性,不一定需要高唱民族主義,當然我反對一些自由派認爲現代化就是美國化的主張,但我也不同意一些新左派對民族主義的傾斜。希特勒的出現,多少跟尼采、海德格爾、施米特甚至黑格爾、韋伯等人對德意志民族性的追求有關,我以爲,這是德國思想史的教訓。中國現在正在發展強大之中,特別要警惕這一點,國家弱小的時候倒沒關系。一定要保持我們文化上的平和與寬容,不要重蹈德國、日本的覆轍,被民族主義情緒淹沒、吞噬。不好鬥好戰,這是中國能夠長久居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儒學的一個基本精神。儒家一向反對窮兵黜武,主張王道,反對霸道。(楨:孔儒即分華夷?)
沈:那麽對于陳明在這次事件中特別強調要勇于面對挑戰、敢于決戰的意志和決心,您怎麽看?
李:他不是老講什麽“氣”嗎?“氣”到底是什麽,他始終沒講清楚。說是意志、生命沖動等等,非常空泛,有時指的就是生物本能,所以最終搞了個即用見體,實際上就是在情緒沖動的主宰下,什麽好用就用什麽,怎麽方便怎麽用,只講道德的情境性,也就是相對性,那麽他那敢于決戰的意志和決心是不是也具有相對性和情境性呢,可隨時因需要而放棄呢?這是大可疑問的。
沈:您認爲這部電視劇的播放對于當前對臺工作有何作用沒有?
李:有什麽作用?只會激發臺灣民衆對大陸的反感,正中臺獨分子下懷。臺灣是很推崇鄭成功的。搞這種影射文藝,顛覆了絕對價值,模糊了道德判斷,還容易産生誤導,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沒有好處的。
沈:有人分析網上批施爲漢奸的三股力量,一股是大漢族主義者,一股是儒家原教旨主義者,還有一股是和平主義者、科學主義者,分別從否定滿清政權、捍衛儒家倫理和反對武力及影射文藝這三方面立論。陳明認爲第一種是只見保種,第二種是只見保教,但保種、保國、保教是一種複合的關系,不應只是執其一端,而要綜合全面並且現實地來考慮,至于最後一種,陳明認爲不排除有真誠的當代宋襄公,還想修文德以來之,但更多的是西化的自由主義者的說辭。您怎麽看?
李:我經常搞不清楚陳明到底要講什麽,或者他到底講了什麽(楨:反之李亦然)。對我來說,保種、保國、保教都既重複又空洞,根本問題還是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和科技進步,這才可能保種、保國、保教,這才是中國複興的真正基礎。
沈:今天的通話中,似乎您這幾方面都有一些。您基本否定滿清統治,主張倫理本身的絕對價值,在臺海問題上反對武統,反對傷害臺灣人民感情。您當然既不是漢族主義者,也不是儒家原教旨主義者,您似乎也不是西化的自由主義者。
李:我當然都不是(楨:也都是)。所以我才遭到各方面的反對和攻擊,但我還是堅持我的吃飯哲學和倫理絕對主義,立足于人類學曆史本體來觀察和考慮問題。
沈:您心態很好很年輕。
李:我老了,做不了很多事了,正式文章也寫不成了,現在看半小時的書眼睛都疼,總之是絕對不行了。
:您在完成《論語今讀》時不是還說最想搞一本老子的注釋嗎。
李:是啊,一直有這個願望,還有《中庸》、《周易》,也做了一些准備,現在只好全部放棄。
沈:真遺憾。您用“有情宇宙觀”講儒家,用“無情辯證法”講道家,真希望看到您注的老子。
李:沒關系,我的很多觀點以前都講過,說來說去也就是這些,只是沒人認真注意罷了。但這也沒有關系。
沈:《禮記》很重要,您以前沒有想過爲之作今注?
李:《禮記》當然太重要了,但篇幅太大,學問太大,我肯定做不了,包括以前也不敢想。
沈:您推崇荀子,一定會重視《禮記》。
李:沒錯。我認爲荀子是孔門正宗。八十年代就說過,若沒有荀子、《禮記》、董仲舒、王安石、張居正這條線,儒學早就完結了。我一貫反對只講心性才是儒學。儒學在根本上就是面對現實,要開物成務的。
沈:蔣慶先生也反對心性儒學,他也是看到了其莫大弊病。
李:他的《公羊學引論》我很早看過,他宣布這是他的信仰。所以我說不能和他討論。如果他說地球是方的,因爲中國古人說“天圓地方”,那我怎麽能夠辯論呢。好像今天美國一些人還相信上帝造人,反對達爾文,你沒法和他辯論。因爲信仰是沒法辯論的。
沈:看來,您總是立足于自己的吃飯哲學,以經濟生産、生活改善和科技進步爲出發點,在面對現實的實踐中去進行轉換性地創造。人類,是您思想的起點,也是終點。
李:可以這麽說吧。但要加一句,中國人口占人類的百分之二十,舉足輕重,所以中國也是我的起點和終點。2006-04-19 人民網
http://vip.bokee.com/20060419136899.html
2008-03-18 07:08:02
版主回應
《鄭成功古船重現》 還原史實(楨:?)2011-10-21 中國時報

 由文建會補助、台南市政府辦理的「十七世紀台灣船復原重現計畫」,過程委由國家地理頻道團隊拍攝成紀錄片《鄭成功古船重現》;全片記錄了全長三十公尺的「台灣成功號」,如何以傳統華人造船工法,重建仿原尺寸明鄭時期台灣古船的過程。此外還採訪台灣、英、美、中國等多國學者專家,從歷史角度、國際觀點,闡述鄭成功的歷史定位。
 此外,《鄭成功古船重現》片中還揭開鄭成功船隊驅趕歐洲殖民者,改變亞洲歷史的關鍵歷史原貌。這部全長四十七分鐘的影片,將於十月廿二日晚上九點亞洲地區首播。
 紀錄片從為了建造古船艦、台南市官員遠赴鄭成功出生地日本平戶松浦史料博物館開始,從日本找出全球唯一收藏《唐船之圖》畫卷中的台灣船圖為藍本,作為古船建造的主要依據。另邀請模型製作師曾樹銘、台灣歷史學家陳信雄及其他海洋史及造船史學者進行考證,再由安平港「木船達人」老師傅許欉帶領工匠,以熟稔的工法重現古船。
 古船建造過程困難重重,造船團隊必須評估現實條件鑄造船隻,因而最後船隻高度、寬度、選用木頭、使用方法等,都和古代有所出入,這些爭議也導致歷史學家陳信雄和曾樹銘相繼退出。船隻完成後,團隊一度擔憂帆布驅動的船隻無法離開港口,增加了當年沒有的瑞典引擎,引來更大的爭議。
 紀錄片拍攝團隊訪問了歷史學家陳信雄、《鄭成功傳記》作者英國作家強納森.克勒孟茲(Jonathan Clements)、《海上霸王國姓爺如何擊退荷蘭收復台灣》作者美國學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撰寫軍事策略的以色列作家馬丁.克里費德(Martin van Creveld)等人,力求還原史實樣貌。

鄭成功古船 許欉收山之作2011-10-20 【中央社】

 84歲的許欉從事木船建造超過一甲子,在觀看國家地理頻道團隊製播的「鄭成功古船重現」紀錄片後說,這艘船可能是他的收山之作,但如果有機會還是願意繼續為木船效命。
 歷經3年,由行政院文建會補助、台南市政府辦理的「十七世紀臺灣船復原重現計畫」,現已由國家地理頻道團隊完整製成HD高畫質紀錄片─「鄭成功古船重現」。台灣22日首播。
 「鄭成功古船重現」首映會今天在台南全美戲院舉行。監製李美儀表示,本片除了記錄全長30公尺的「台灣成功號」,以傳統華人造船工法,重建仿原尺寸明鄭時期台灣古船的建造過程;同時穿插鄭成功攻克荷蘭人的故事,讓紀錄片更有看頭。
 許欉專程前往觀賞本片。他一生參與建造的木船多達2、300艘,因而有「木船達人」美譽。台灣成功號吃水量為138噸,許欉說,他建造過最大的木船重達250噸,所以對他而言,建造「台灣成功號」的過程並不太困難,倒是紀錄片中鄭成功的故事相當引人入勝。
 台灣成功號是根據台南市政府特別派員到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以全球唯一收藏的「唐船之圖」畫卷中的台灣船圖為藍本,由陳林福等海洋史及造船史學者專家考證設計,再由許欉帶領多位技藝非凡的造船工匠,遵循藍圖及史料進行施工,以熟稔的工法重現古船。
 陳林福說:「台灣建造木船最好的師傅集中在台南,而許欉更是箇中佼佼者。船的眼睛還是老師傅親手打造。」
 陳林福進一步說,台灣成功號共動用南洋櫸木、香思樹、紅柳桉、黃柳桉5種木頭,而建造木船還必須對木頭特性了解的一清二楚,特別是龍骨部分,只有像許欉那樣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抓到竅門。」
 許欉則是謙虛說道:「若沒有陳林福的設計圖,船也做不好。」不過,聽陳林福對自己的誇讚,許欉也很驕傲地說:「我做的船絕對不會漏水。」
 不過,由於木船師傅凋零,加上建造過程中更改設計,陳林福透露,原本1年可完成的台灣成功號,延宕到近3年才完工。而當今仍在航行的木船一個手掌就可數完,木船的需求量大不如前。許欉說,「台灣成功號」可能是他參與的最後一個作品,但如果有機會,他說,還是願意繼續為鍾愛一輩子的木船奉獻心力。
 台灣成功號船現停靠平港碼頭,船長徐海鵬說,預計11月初駛出安平港外,進行航行訓練。台南市立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林韋旭說,台灣成功號在完成航行訓練後,計劃明年環島試航,未來則將沿著鄭成功300多年航行的路線,重新造訪日本到印尼這段海域。

相關新聞:
台南鄉親熱情參與廈門鄭成功文化節 (2011-06-13 )
兩岸千名民眾共祭民族英雄鄭成功 (2011-06-12 )
為延平郡王慶生 青年鄭成功報到! (2010-08-27 )
踩街1.2公里 兩岸同祭鄭成功(組圖) (2010-06-19 )
一笑泯恩仇 鄭成功、施琅後裔大和解 (2010-05-02 )
2011-10-23 10:01:07
阿楨
祭鄭成功中央不同調 鄭氏宗親要求撤換政院發言人 2019-05-01 聯合報

鄭成功來台358周年中樞祭典上月29日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內政部長徐國勇南下擔任主祭官,而內政部長已兩年未南下,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之前並透過臉書主張「拒絕殖民史觀,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形成中央不同調,而Kolas發文又引發鄭氏宗親不滿,今天發抗議書給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撤換Kolas。
台南市政府從民國35年起,每年由官方舉辦延平郡王祭典,民國五52年起行政院更改為中樞祭典,由內政部長擔任主祭,直到前年內政部表示,為落實地方自治,未來由地方首長擔任主祭,內政部長也打破數十年慣例未南下,改由當時的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
當時各方解讀,政府態度改變應該與原住民多次反映有關,即認為鄭成功屠殺原住民,不應舉辦中樞祭典;加上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發動原住民轉型正義,內政部因而有不同作法。
之後兩年內政部長都未南下,去年世界鄭氏宗親總會長鄭傳興還因此抗議未出席祭典,揚言如果部長再不南下主祭,鄭氏宗親將全面退出祭典,另在鄭氏祖廟裡舉辦祭典。
但今年經過溝通,徐國勇同意南下,對外並稱他也是鄭氏的親戚,鄭成功是台灣歷史重要一頁。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則在之前透過臉書,對中樞祭拜鄭成功表示反對,指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由「中樞」祭拜的對象有「黃帝」、「鄭成功」等,年年參拜,歷史人物被黨國意識綁架。指「政府官員不該祭拜鄭成功」、「我們不是炎黃子孫」、「拒絕殖民史觀,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有如台灣版哥倫布燒殺擄掠、侵奪土地,強迫殖民」等歪曲事實之言論,必需道歉。
  回應
對原住民來說.這幾百年來霸佔他們土地殘害他們祖先的就是那些自稱台灣人的本省漢人.要滾也是自稱台灣人的本省漢人先滾.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他們的,他們一到台灣,就展開殺番搶田 將原住民趕到山上成為「高山族」;然後就是閩客械鬥 “仗著人多勢眾”斬殺客家人,大獲全勝,將客家人趕到貧瘠的丘陵地,自己霸佔好田好水;然後接著是泉漳械鬥。漢人來台從鄭成功算起大概是400年,但鄭成功來台灣並不是要建立台灣國,而是要反清復明。可惜他沒成功,台灣早在清朝康熙時候就是中國的一省了。
狗拉屎只想祭拜日倭?還敢嫌人家殖民史觀?你們用228暴民史觀謊言建黨騙票執政還自我感覺良好呢!?
天皇賜姓她爺爺"夜鶯",她還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咧。邱議瑩在立法院駡"蕃仔"時,她倒是不敢吭聲。
2019-05-02 09:29:35
阿楨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2020-12-20 09:31:24
阿楨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2020-12-20 09:31:46
阿楨
政治正確下的斯卡羅 看不到全部真相 2021-08-21 聯合報

公視「史詩級」的電視劇「斯卡羅」上周推出,引起廣泛回響,原住民籍立委高金素梅以「迷失在官方史觀中的細膩史詩」形容該劇。有人認為,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歷史向來是當權者合理化政權的工具,當權者挑選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說明、詮釋歷史,政治下的歷史很多時候只呈現部分的真相,而看不到全部的真相...
  回應相關新聞
原民學者:應學習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歷史
  回應
台灣最擅長的就是抹黑中國、竄改歷史、混淆視聽,台灣人就是喜歡會抹黑、造謠、硬坳又不認錯的政黨。

斯卡羅-維基百科
  正面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表示,「這是孕育自台灣這片土地,獨特而波瀾壯闊的故事。」「我們希望用比過去更高的製作技術和格局,來帶動台灣影視音產業的發展,讓本土的IP、演員和製作人才,都能被國際看見。」
  負面
楊渡,在臉書粉專上批評「斯卡羅」竄改歷史,把李仙得英雄化、美化,「那簡直是對被屠殺的原住民再次的侮辱」,而且是對被出賣的台灣人尊嚴的踐踏,「公視成了綠營傳聲筒」,「文藝創作不能竄改歷史」。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林廣挺指出,這部戲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投射當下臺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
  相關新聞
沒有粉絲尖叫的「金曲32」!五大亮點力拼抓住直播觀眾
  回應
金馬/金曲獎愈來愈本土化, 海外華人不願參加,根本走不出去, 愈來愈沒看頭....
2021-08-21 08:19:22
阿楨
003型航母福建號2022/06/17下水 專家曝為當今美唯一勁敵

福建艦是中製第一艘彈射型航母,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為8萬多噸。福建號放棄了前兩艘遼寧艦和山東艦的滑躍式甲板,而像美國航母,改採3套「電磁彈射系統」(EMALS)。由於中方發展航母起步較晚,設計師獲益於前人數十年來的研發,結合了許多最新的技術。將搭載殲-35雙引擎戰機,以對應美國F-35C。而中方海軍擁有3艘航母將具備更大的軍力投射能力,並能更頻繁地部署航母戰鬥群。
  回應
可憐哪,又一艘鐵棺材
果然吃了莱猪、核食的绿蛙变身辐射超人,用你那吃屎的嘴打出的炮,击沉它,
還是燒柴油的,跟莫斯科號一樣!
聽說台灣海軍都燒柴的,連個柴油都買不起
003不是核動力嗎,只能用在局地戰
美國航艦採核動力目的就是全球橫行,是霸權心態的表現
以非核動力來說,福建號艦島不大,排煙囪不大,應是以大型燃氣輪機(配中冷循環)搭配柴油機.
恭喜福建,江蘇、廣東也別著急,成為核動力航母的機會來了
第一艘叫“遼寧”(銘記甲午旅大戰爭) 第二艘叫“山東”(甲午威海衛戰爭)第三艘叫“福建”(中法馬尾海戰),民族之恥,從未忘記!
福建號 暗示台灣?抗議!
收復台灣從福建開始
  相關新聞
 福建2022-06-15舉辦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活動 國台辦回應:鄭成功是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偉大民族英雄。360年前,他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開發建設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
 普丁2022-06-09在紀念彼得大帝350周年展覽自稱現代「彼得大帝」有責任拿回烏克蘭領土
2022-06-18 07:52:37
阿楨
無人機蜂群上中國航母 2022/06/03

據《動力》(The Drive)網2022/06/02報導,山東艦上的無人機中,有3架看似有前置螺旋槳,還有扁平的T型或H尾翼。另外4架似乎有推進螺旋槳,以及有倒 V 形連接的雙尾翼,就是CW-20,機身長1.8米、翼展3.2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5公斤、化油器發動機60cc,而無線電鏈路範圍可達35 公里。續航時間為180分鐘、巡航時速為100公里、抗風能力7級、實用升限4500米、最高起飛海拔3500米。此外,它能垂直起降,而垂直方向定位精度為3公分,水準方向定位精度為1公分+1ppm,最大任務載荷為2-3公斤。
2019年,南海艦隊052C型驅逐艦搭載了「海騎兵」SD-40型垂直起降無人機。
除了訓練外,這些無人機也能為「山東」艦等航母提供監視威脅,或是額外的狀況覺知力。無人機群,尤其是徹底連線的無人機蜂群,能夠相當快速地掃描周圍廣大的區域。而根據它們確切的航程,或許能為航母和打擊群額外提供一定的監視和偵察能力。
  相關新聞
中國全球首艘無人機母艦“珠海雲”號下水
中國首艘百噸級無人艇完成海試 2022-06-07
中國20噸無人神盾艇下水測試!
2022-06-18 07:57:33
阿楨
天下長河劇情簡介

自康熙十五年一場巨大的水患之後,年輕的康熙帝設科開舉招納治河賢才,二十四歲的落第舉子陳潢脫穎而出,長於治河。年輕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將他簡拔而出。陳潢與同樣有志於治河的靳輔搭檔,跨越半個世紀的櫛風沐雨,歷經了康熙朝幾次大政治風波。年輕敢言的陳潢死于奸臣結党的污蔑之下,臨死前留下治河名著——《河防述要》。康熙五十一年,臺灣收復,准格爾平定,黃河安瀾,河水轉清。康熙帝探訪揚州,見到了河神廟。廟中塑著靳輔、陳潢的像,仁人志士,遺愛自在民間。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其實只看前幾集的質量就知道了。
先說題材,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而是將真正的主角光環聚焦在了兩位治河大才:一位落第書生陳潢,一位安徽巡撫靳輔身上。藉著這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可以說這一個題材,這樣一個故事,確實新穎,獨到。
再說這部電視劇的演員陣容,羅晉飾演的康熙大帝,奚美娟老師出演的孝莊,還有公磊飾演的明珠,樑冠華飾演的索相。雖然這些演員,都是第一次挑戰這種歷史風雲人物,但是他們的演技,確實開場就立住了腳跟。特別是公磊和樑冠華這一瘦一胖的組合,他們一出場,真的就是觀眾想看的那個味。
當然還有這部劇的質感,也是相當了得!這部劇《天下長河》大部分戲都是水戲。而為了呈現最真實的一個水戲場景,導演組花了5個月的時間,真的挖出來一條“黃河”,而第一集中大堤決口。最後呈現出來的浮屍遍野的場景,真的讓人一秒入戲。別的都不說,就沖這部劇的質感,這部劇就值得一追。
所以說晴晴不得不感慨一句,芒果臺是真的會挑劇,一挑又是一部年終爆款。那麼這部劇具體有哪些爆點呢,請聽晴晴慢慢說!
第一個爆點:演員選角,絕了! ……..
第二個爆點:題材新穎,立意深遠!……
第三個爆點:細節戳人!……


《天下長河》2022-12-07 柯志遠

感動值一路飆昇的歷史大戲《天下長河》開低走高,口碑爆棚。造成「現象級」紅火熱潮的歷史正劇已經斷炊一段時間了,…….
2023-01-29 07:21:56
阿楨
《天下長河》5大看點再現一場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2022/11/21 潘怡豪

看點一:康熙招納賢人,與災難水患驚心搏鬥
看點二:羅晉霸氣感十足,演繹另一款康熙帝皇族魅力
看點三:還原歷史,考究實地洪水施工
看點四:新穎吸睛,高評價史詩工匠劇
《天下長河》書寫了一段大河工匠的治河史詩。在敘事上除了令人震撼的畫面效果,也因融入民間的人情世故,顯見悲歡離合,與小人物的生動幽默,並行節奏讓原本以為少了宮鬥情愛的主線後,是部稍嫌沉悶歷史劇的觀眾大為改觀。
看點五:老戲骨演員加盟,新演員奪目演出

中國水災史--維基百科

中國水災史,中國水災頻仍。其中黃河水災為烈,江淮水災之次。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稱「黃河奪淮」。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決口」於今滑縣東北,河道向東遷移80公里,由今黃驊入渤海,史稱漢志河。

黃河水竟然變綠了?原因是什麼? 2022-05-14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每年水中含有的16億噸泥沙。自2000年開始,我國就針對黃河“水少沙多”的癥結採取了“攔、排、放、調、挖”的治黃措施,一些幹流的河水顏色逐漸清澈,黃河下游河床的泥沙平均高度也降低了2.6米,優質水占比80%以上。

南水北調工程 --維基百科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一項運營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抽調中國江淮流域豐盈的水資源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旨在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該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工程由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組成,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中線一期工程已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1年初,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400億立方米。
2023-01-29 07:29:40
阿楨
康熙統一臺灣的歷史,對我們將來的武統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023-08-08

如今臺灣的情況,無論藍營綠營,還是什麼民眾党的柯文哲,甚至包括很多統派,基本都是不想徹底融入大陸治理體系的,這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對於現實的考量。臺灣人心理狀態:
1、與大陸分隔時間太長,兩岸同屬中國的認同感降低,有自成體系的傾向
2、被日本殖民後,一些人有親日傾向
3、受美國長期保護,更多人有親美傾向
4、只想過自己舒服的小日子
整體來看,實現統一的主要障礙不是台獨份子,而是美日干預。
歷史是面鏡子,那麼就讓我們讀讀這段康熙統一臺灣歷史。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從此鄭氏以南明延平王的名義割據臺灣。也在此年,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統一臺灣大業。歷經二十二年,康熙與臺灣進行了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雖然九次和談均未獲成功,但卻使和平統一大業一直推進。即使最終出兵,同樣也是最終以和談的方式而大功告成。康熙以“談”收復臺灣,既是以大清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實力作後盾,又直接體現著康熙皇帝非凡的政治胸懷、風度和智慧。
2023-08-15 08:16:33
阿楨
馬英九的口誤 2024/04/11

備受矚目的「馬習二會」圓滿落幕,其中有個頗為微妙的插曲,就是前總統馬英九當著中共中央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面前脫口說出「中華民國」4個字;而他隔天結束訪陸行程,在返台機場的談話又再度將「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講成「同屬中華民國」,被問及是否「口誤」時則笑而不語。
馬英九在上次登陸時,即已在公開場合數次提及中華民國,當時即已被視為首創性的突破,這次更是在習近平面前直接說出中華民國,巧妙性與震撼力又成加倍效應。
馬英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致詞時,一開始就脫口講出「中華民國」4字,但隨即改口為「中華民族」,從現場直播畫面來看,馬的表情、口吻並無尷尬或異狀;而且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稿子已經事先準備好,馬又是盯著稿子唸,幾乎可確定不可能是講錯或口誤。
過去民進黨最愛拿國民黨人只敢在台灣講中華民國,不敢在大陸講中華民國來說嘴諷刺,如今馬英九以前總統、前國民黨主席的身分,不但在大陸講中華民國,這次在綠營拿放大鏡檢視下,更在大陸國家最高領導人面前講中華民國,以後民進黨還能怎麼說嘴呢?敢不敢也在大陸講中華民國呢?
馬英九在習近平面前詳細說了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乃是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各自表述,北京也容許馬在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前提下做此論述,展現出明顯的善意。不管馬英九的「口誤」是煞費苦心的設計,還是美麗的錯誤,之後就看即將就任的賴清德總統能否掌握春暖花開的契機,讓兩岸和平重現曙光。
  相關新聞
馬英九返台又脫口「中華民國」 媒體人解讀:雙方有默契
2024-04-15 01:15: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