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瓊”式主戰坦克
南亞強權印度一直以來與我國有領土爭議,目前其還占領著我國部分領土,包括森林資源極爲豐富的雅江(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南側地段。爲了盡早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級軍事大國,印度進行了並正在進行著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武器裝備與研究計劃。而“阿瓊”式主戰坦克就是這些計劃中已經基本結束的一個部分。到2000年9月底印度宣布訂購124輛“阿瓊”MK.1的時候,該坦克已經經曆了26年的曲折研制曆程。筆者認爲,通過對該型坦克研制和性能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啓示。
一)“阿瓊”的研制背景與過程
1972年,根據與巴基斯坦作戰的經驗,印度軍方提出用一種新型坦克來代替“勝利”(Vijayanta)式主戰坦克。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Combat Vehicles Research &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CVRDE,位于阿瓦迪市)開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對該新型坦克命名爲MBT80,後以印度教神話中戰神的名字改稱爲“阿瓊”式主戰坦克。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瓊”的研制計劃,並爲該項目進行了第一次撥款(1.5億盧比)。原計劃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輛樣車,以後按每月一輛的速度再生産出12輛樣車,但是由于技術問題困難重重,實際研制進度落後于計劃。到1984年3月,CVRDE在終于制成了首批2輛樣車(此時其研制費用已達到3億盧比),並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將其首次公開展出。但該項目進度並未因此而走上軌道,直到1987年底,CVRDE總共才制成10輛技術型樣車(其中6輛交給陸軍試驗,4輛留在CVRDE做進一步的試驗)。
在1987年5月,印度對這個項目進行了總結性回顧並決定繼續撥款支持研制,此次撥款金額高達28.08億盧比,計劃該坦克在1990年開始正式裝備印度陸軍。于是,生産型的“阿瓊”MK.1與“阿瓊”MK.2分別從1988年春和1988年8月開始研制。同年,CVRDE對“阿瓊”進行了第一次廣泛的技術試驗,結果發現了很多嚴重的技術問題,使得該計劃不得不再次拖延。在快到1991年年底的時候,印度陸軍對“阿瓊”的缺陷實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棄這個項目,但沒有獲得政府批准,使該計劃得以繼續進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該坦克被判定爲“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則把“阿瓊”由“主戰坦克”戲稱爲“主敗坦克”。而禍不單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隊試驗的該型坦克又遭嚴重損壞,這引起了印度一些陸軍軍官的不滿,他們公開稱“阿瓊”是“白象”,即“無用而累贅的東西”。
“阿瓊”主戰坦克原型
由于“阿瓊”問題重重,而印度又不願放棄研制,所以該計劃再次拖延,要求CVRDE在1996年6月將15輛試制的“阿瓊”MK.1轉交給部隊,但是“阿瓊”再次讓望眼欲穿的印度軍方失望了,直到1997年4月,印度陸軍的第43機械化團才得到這些坦克。而它們在同年進行的夏季試驗中又暴露出了裝甲防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雖然到此“阿瓊”已曆盡挫折,但可能是出于自尊心和自主發展國防工業的需要,印度仍然決定把這種問題重重的坦克裝備部隊。1999年3月印度政府決定撥款4.25億美元用于生産124輛“阿瓊”MK.1坦克(每輛單價235萬美元),在2003年前裝備2-3個坦克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項計劃又未能按時執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瓊”MK.1正式投産,全部124輛都將在印度國有的阿瓦迪重型車輛廠(Heavy Vehicles Factory at Avadi)生産,計劃到2004年完成生産計劃。此時,戰車發展研究院已制成了包括樣車在內的32輛坦克(包括12輛原型車、15輛預生産型車、2輛扭杆懸挂試驗車、1輛專用測試車、1輛MK.2生産型車,還有1輛可能是可維修性試驗車)。根據DRDO(即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前述“戰車研究發展局”CVRDE是其下屬機構),預測,未來5年生産124輛“阿瓊”MK.1總計將需要180億盧比,即每輛坦克單價高達470萬美元,而另有一種估價則更高達530萬美元。而且這些估價還沒有包括“阿瓊”服役後在彈藥,備件和保障方面的費用。
“阿瓊”從正式批准研制到投産,時間長達26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制“豹2”和美國研制M1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15年。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阿瓊”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難産”的。由于目前該坦克仍存在許多技術問題,且預生産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原型車此比例爲27%),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面激烈批評,迫于無奈,印度決定進口310輛俄羅斯T-90S(俄文T-90C)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國內按許可證生産),同時宣布將在現有的“阿瓊”MK.1基礎上研制“阿瓊”MK.2型主戰坦克,以滿足陸軍需要並應付國內的批評聲浪。但依筆者之見,對于印度而言,首先全力解決“阿瓊”MK.1的各種遺留技術問題才是上策。
“阿瓊”的研制曆程說明了兩個在新型武器研制中很重要的問題,第一是爲了確保諸如坦克之類新型作戰平臺的研制能力,必須重視平時的技術儲備,如果沒有足夠的關鍵技術儲備,到型號平臺上馬的時候才開始攻關平臺各分系統及其關鍵技術,將很可能導致型號研制進度根本無法按照需求計劃順利進行。對于這個問題,我國在坦克研制方面做得比印度好,但是在其它某些方面也同樣對這一點缺乏清醒的認識;另外一點就是一種平臺出來之後,應該不斷使其成熟、完善,並進行新技術的試驗,以爲下一步臺階性提高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而不應放棄對其存在問題的解決和系統性能的改進提高。在坦克方面,我國在1999年的閱兵中間展出了“最新型主戰坦克”,那麽如果把“阿瓊”研制的教訓運用到這裏,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技術上徹底解決了“最新型主戰坦克”存在的某些問題之後,再去發展新型坦克,這樣實際上反而能夠縮短新型號的研制時間,如果不按照這個規律辦事,新型號即使研制出來,也將由于同樣的技術問題而導致某方面性能不滿足要求或者可靠性相對低下。
對于“阿瓊”MK.1的性能,印度自己的說法是該坦克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足以與M1A2、豹-2A6相比美”。那麽,該坦克實際性能到底如何呢?下面將依據公開資料,根據當今主戰坦克的發展趨勢,從“車輛電子系統”、“防護能力”、“火力與火控系統”和“機動性能”幾大方面對該型坦克進行介紹與分析,並嘗試從其中找出于對于我們有利的啓示。
二)“阿瓊”MK.1的車輛電子系統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促使坦克的技術水平産生質的飛躍。通過先進的電子技術將坦克的觀察、火控、監控、通信、導航、識別等電子設備進行綜合並使其與其它作戰平臺實現基于數據鏈傳輸的整體協同作戰能力,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車輛電子學”的研究目標。這種技術的采用不僅將大大提高坦克的綜合作戰與生存能力,而且將使坦克能夠以融入整個作戰體系的方式應付日益嚴重的反裝甲武器威脅,成爲未來數字化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它將使未來坦克也真正依據“平臺—負載”的思想而發展,成爲名副其實的“地面主力裝甲作戰平臺”。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車輛電子系統”的具體發展目標是使乘員真正成爲坦克平臺的監控者,乘員不必和機械系統甚至直接觀察系統打交道,而是通過基于多路傳輸數據總線和數據鏈的先進計算機系統以數據、聲音和圖象的形式實現人機交互,進行車內設備的監控與操縱、戰場觀察與目標跟蹤瞄准以及了解戰場整體態勢並確定任務規劃。爲此,就必須在坦克平臺上實現類似于第四代先進戰鬥機的“乘員工作站”。
目前,西方以M1A2/M1A2SEP、“勒克萊爾”、“挑戰者-2”、“豹-2A5/A6”爲代表的先進坦克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技術,而南非也業已在其TTD坦克試驗車上進行過多路傳輸總線綜合的驗證。借助在M1坦克上多路信息傳輸系統試驗的成果,M1A2在繼承了M1A1HA的貧鈾複合裝甲的同時裝備了“車際信息系統”(IVIS),使其進攻能力提高了54%,而防禦能力提高了100%;“勒克萊爾”作爲世界上第一種在設計時就全面采用“車輛電子學”的坦克型號,采用了能夠接收並實時處理分隊所組成的戰場網絡中所有戰鬥數據的“團級信息系統”,該系統使用了20多臺微處理機;而“挑戰者-2”、“豹-2A5/A6”也已經實現基于數據總線的電子設備綜合。
作爲一種20世紀90年代末期投産的主戰坦克,“阿瓊”MK.1的車輛電子系統同樣采用了總線結構,其核心是MIL-STD-1553B標准的數據總線,這與M1A2/M1A2SEP、“挑戰者-2”、“豹-2A5/A6”等相同(其中M1A2SEP使用Utility Bus總線,其標准類似于1553B),而“勒克萊爾”則采用了Digibus標准,其數據傳輸速率高于1553標准總線(後者最高數據傳輸速率爲1兆比特/秒)。這樣,就爲“阿瓊”MK.1將來接入更多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打下了基礎,比如采用數據傳輸系統、發動機電子控制與監視系統、一體化CNI(通信/導航/識別)系統等。由于印度目前沒有改進“阿瓊”MK.1的計劃,所以預計該坦克以後會爲新型坦克研制充當電子綜合試驗平臺,而且印度在這方面很可能會同與亞洲一些國家防務關系密切的南非進行合作,後者早在1993年就已經公開其TTD新型坦克試驗車,該坦克試驗車所有電子設備都和車內的RS-485串行總線相連,其數據更新周期爲5毫秒並具有自檢能力。
“阿瓊”MK.1坦克還采用了GPS導航,而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的85-III出口型坦克同樣也有GPS系統,從車輛電子學的角度而言,未來坦克的導航系統應當實現和電子地圖、戰場態勢和任務規劃的融合。
一般來說,裝甲平臺電子綜合系統水平比較高的國家都是在計算機硬件技術方面比較發達的國家,印度信息産業的長處主要在于軟件,在硬件方面,印度也並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樣落後,在代表國家科技實力的大型計算機方面,印度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其“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生産的Param-9000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爲160億次每秒,在同類機器中性能價格比居于領先地位,在1994年華盛頓舉辦的“94超級計算機展覽會”上獲得了國際信息技術委員會的一致好評,目前已經向德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出口4臺;1998年的Param-10000運算速度則達到1000億次每秒,該中心預計在2004年制造出運算速度10000億次每秒的超級計算機並聲稱只有美國、西歐和日本是他們的競爭對手;除了Param系列以外,印度“國立航天實驗室”、“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BARC)等也研究超級計算機,前者的Flosolver計算機功能略低于Param系列,而後者的BPPS-64則領先于Param系列,除此以外,印度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下屬的“先進數字研究與分析中心”和班加羅爾的“遠距離信息傳送發展中心”已經分別推出128結點(ANURAG型)和192結點的超級計算機。由此可見,印度在先進計算機方面已經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此其軍用電子系統以後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視。
綜合起來看,“阿瓊”MK.1目前的車輛電子綜合還處在很低的水平,不僅離未來車輛電子學發展目標很遠,比起西方現役先進坦克也同樣有明顯的差距,但是1553數據總線的采用畢竟已經使該坦克在這方面有了不可輕視的改進潛力。在這方面,包括日本90在內的東方現役主戰坦克差距明顯,雖然現在東亞最新型主戰坦克和水陸坦克已經采用了有自己特色的、類似M1A2的“車際信息系統”或者數據傳輸系統,但是車輛電子學的發展畢竟還任重道遠,而東方國家電子技術在總體上與西方一直差距明顯,因此很有必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阿瓊”MK.1的生存能力
對于現代坦克來說,提高其生存能力的措施主要包含四個方面,下面分別
進行論述:
避免被發現:這就要求坦克體積小,具有對雷達波、紅外線和可見光的隱身能力,並有很低的噪聲水平(因此也要減輕重量);
如果被發現,避免被命中:這主要要求坦克具有對來襲武器具有雷達/光電偵察、幹擾能力甚至直接攔截能力,實際上,坦克本身以更快的反應速度首先攻擊並摧毀敵方目標也屬于這一範疇;
如果被命中,避免被擊穿:這就要求坦克具有先進有效的裝甲防禦措施,使來襲彈藥不能穿透坦克裝甲而對車內乘員和設備産生殺傷作用,同時設備也不會因爲震蕩而不能工作;
如果被擊穿,避免被擊毀:這就要求坦克內部的布置合理並有相關設備,避免二次效應的發生,這樣,坦克就能夠在修複以後重新投入作戰。
目前,“阿瓊”MK.1與其它諸多現役先進坦克一樣,所采取的措施集中在最後兩個方面。對于坦克的裝甲防禦而言,通常的衡量標准有兩個,一是裝甲的防護有效系數,該有效系數的定義是以RHA的密度與標准彈射擊RHA時的穿入深度的乘積爲分子,以裝甲密度和標准彈射擊該裝甲時穿入深度的乘積爲分母的比值,比值越高表明裝甲的技術水平越高,但是通俗的裝甲性能介紹通常指同等質量下與RHA裝甲的比值,比如法國“勒克萊爾”的陶瓷複合裝甲的宣傳時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能力爲同等質量RHA的2倍,而反應裝甲(包括ERA)對空心裝藥破甲彈的防禦能力是同等質量整體RHA的3—5倍;二是看裝甲的總重量,在一定的質量有效系數下,裝甲質量越大,顯然防護能力越強。而對于西方坦克而言,由于其總體設計有許多相近之處,因此西方坦克坦克之間戰鬥全重的大小比例往往比較容易接近其各自裝甲重量的比例。
“阿瓊”MK.1坦克的戰鬥全重達到58000千克,與西方的“挑戰者-2”、“豹-2A5/A6”、M1A2等重型坦克已經相差不多,而在亞洲國家研制的坦克中是最重的,這與印度坦克主力裝備---俄羅斯設計的T-72和T-72M1“阿傑亞”(Ajeya)形成了鮮明對比,充分說明了“阿瓊”遵循的是西方設計思想(這樣,印度就成爲目前亞洲地區唯一一個同時裝備有西方和東方制式第3代坦克的國家)。在剛開始研制該坦克時,印度軍方針對105毫米火炮的威脅,要求其作戰全重爲45000千克,但隨著威脅的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指標也不得不不斷加強,致使其最終重量達到了58000千克。法國“勒克萊爾”等坦克的研制過程中也有過類似情況,由此可見,在缺乏先進有效的裝甲防護思想和技術的情況下,加大坦克作戰重量是獲得可靠的裝甲防護能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阿瓊”MK.1坦克的車體正面弧形區域和炮塔正面均采用了號稱“南亞喬巴姆”的“坎昌”(Kanchan)陶瓷複合裝甲,並可外挂反應裝甲,這些特種裝甲均由位于印度海德拉巴市的“國防冶金研究所”(Defenc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DML)研制(該研究所以前還曾研制過用于改進T-72M1的“賈卡爾”複合裝甲),而總體防護等研究則由“終點彈道研究院”(Terminal Ballistic Research Loboratary—TBRL)承擔。從外形看,“阿瓊”的全焊接式的炮塔方方正正,車體每側又有7個負重輪,整車外形很像“豹2”(實際上,該坦克在研制後期得到了“豹-2”生産商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的幫助),但是與早期的“豹-2”不同的是,“阿瓊”MK.1的炮塔正面兩側各有一塊體積比較大的複合裝甲塊,類似于日本90式坦克,但是其厚度明顯更大(從照片判斷大約有800—900毫米),預計該複合裝甲也是按照模塊化的思想設計的,可以方便地更換爲更先進的裝甲。車體側面前3個負重輪處的裙板則用附加裝甲加強。那麽,“坎昌”的防護性能到底如何呢?根據印度自己的說法,“坎昌”裝甲由主裝甲層、355毫米厚的惰性材料中間層和可控變形部分組成,號稱理論上對空心裝藥破甲彈的防護力相當于1500毫米厚度的RHA(均質鋼裝甲,這個數據還可以對比參考英國1976年6月首次公開的第一代“喬巴姆”陶瓷複合裝甲的能力—對空心裝藥破甲彈的防禦能力爲同質量RHA的3倍),通過對西方坦克相關數據的研究,可以認爲其理論上對動能穿甲彈的防護能力相當于700毫米以上的RHA,這超過了M1A2的水平。但是在實際試驗中發現該複合裝甲性能根本達不到預期要求,所以目前“阿瓊”MK.1實際上還不具備與其戰鬥全重相配的裝甲防護能力。目前對其防護能力最好的估計也是不超過其在南亞次大陸上的主要對手—中國協助巴基斯坦開發的“哈裏德-2000”(Khalid—2000)的水平,而後者炮塔的模塊化複合裝甲對動能穿甲彈防護能力相當于580毫米厚的RHA(另有一種說法爲550毫米),對空心裝藥破甲彈防護水平則達到900毫米。而且“哈裏德-2000”是一種典型的遵循東方坦克設計思想的坦克,其戰鬥全重比“阿瓊”MK.1低得多(僅48000千克),在戰場上還可以配備巴基斯坦的三種附加反應裝甲(其中I型鋼板厚度13毫米,可使單級空心裝藥破甲彈破甲能力下降70%;II型鋼板厚度26毫米,除了與I型有相同的防禦空心裝藥破甲彈的能力以外,還可以使動能穿甲彈穿甲能力下降30%;III型鋼板厚度32.5毫米,專門針對串聯裝藥的破甲彈研制,可以使這種破甲彈破甲能力下降70%),因此預計“哈裏德-2000”炮塔正面對單級空心裝藥破甲彈最終可以達到1200毫米左右,更進一步地把“阿瓊”MK.1甩到了後面。而與西方坦克相比,“阿瓊”MK.1的差距也是同樣明顯的,如“豹-2A5/A6”、M1A2主裝甲對動能穿甲彈的防護水平均已經達到700毫米RHA左右。事實上,“阿瓊”MK.1現在的裝甲還不具備有效抵禦巴基斯坦125毫米坦克炮發射的APFSDS(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能力,甚至其是否有能力抵禦亞洲最新型105毫米口徑的APFSDS同樣值得懷疑。
從防護的角度而言,西方主戰坦克以前那種將加大裝甲重量作爲主要手段之一的方法毫無疑問不能適應對于新一代裝甲作戰平臺的戰略機動性能要求,相比之下,東方坦克的複合裝甲+先進附加裝甲並行的研制思路更能夠適應未來的戰略機動性要求,而且很容易用先進附加裝甲實現對非重點部位裝甲防護能力的加強。與所有的先進坦克一樣,“阿瓊”MK.1坦克內部也裝備有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和集體式三防裝置,前者由德裏市的“國防消防研究所”(Defence Institute of Fire Research—DIFR)研制,後者由著名的“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re—BARC)研制。
但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該坦克內部采用了先進坦克普遍具有的內部防崩落襯層(組成材料一般是凱芙拉)和防中子輻射襯(組成材料一般是鉛),這樣,即使裝甲沒有被擊穿,所産生的應力波、瞬間超壓和崩落物也有可能傷害車內乘員和設備。相比之下,亞洲另一坦克大國在其准三代坦克的試驗車上就已經采用了複合材料內部防崩落襯層。“阿瓊”MK.1炮彈放在了炮塔的尾艙,並貯存在盛水容器中,而且用裝甲隔板將其與乘員艙間隔開,這是西方先進坦克的內部設計特征之一,海灣戰爭業已證明這種設計有利于防止坦克在被擊穿後彈藥誘爆的發生,從而有效地減少坦克內部乘員和設備可能受到的傷害。筆者認爲,這種設計值得東方國家(針對坦克設計思想而言)參考和借鑒。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俄羅斯最新型的T-95坦克實際上已經吸收了這種設計思想的精華—該坦克彈藥已經全部被存放在一個以裝甲板與前面包含所有乘員的乘員艙隔離的獨立艙中,這構成了T-95革命性總體設計的一個關鍵部分。作爲東方坦克設計思想的另一個主要遵循者,筆者以爲T-95的設計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它不需要回頭機械地照搬西方坦克的總體設計思想;又完全順應了新一代坦克的技術發展趨勢。
爲了減小被發現概率,先進坦克目前主要采用地措施是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先進迷彩圖案和使用具有防紅外偵察和吸收雷達波的塗層,至于更進一步的措施,比如使用絕熱陶瓷發動機、減小噪聲等技術還處于試驗階段。先進迷彩圖案如美國研究的四色迷彩圖案能夠使目標被發現概率降低約30%,而德國的三色迷彩圖案(褐色、黑色與綠色)被認爲優于美國的四色迷彩圖案。從目前報道看,“阿瓊”MK.1生産型坦克並沒有在這方面下工夫。塗層方面,“阿瓊”MK.1可能使用兼有防紅外偵察和吸收電磁波的隱身塗料,這種技術有很多國家都已經使用,比如俄羅斯已經在其現役坦克上采用防毫米波和紅外線偵察的塗料,波蘭也在其PT-91上使用了雷達吸波塗料,而亞洲另一坦克大國該技術也早已達到較高水平並已經投入使用。
“阿瓊”MK.1還裝備有激光照射告警裝置,這也是當代西方先進坦克的必備設備之一。激光告警與煙幕彈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概率。“阿瓊”MK.1炮塔兩側各有9個煙幕彈發射器(分爲兩層布置,上層5個,下層4個)。
總體上看,“阿瓊”MK.1以裝甲防護爲核心的生存能力還差強人意,除了與擁有先進被動裝甲的東西方主戰坦克差距明顯以外,與諸如T-80UM1“雪豹”、T-90E之類具有光電對抗甚至主動防禦能力的東方坦克相比差距更大。從現在的發展來看,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四個層次中,“避免被命中”和“避免被擊穿”兩方面的發展仍然最受重視,對于俄羅斯等東方國家而言,由于其裝甲防護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因此,光電對抗/壓制和主動防禦技術的發展就應該擺到相對優先的位置上來,因爲這方面的發展潛力和使用效益將更大。目前,坦克用光電幹擾系統主要有俄羅斯的“窗簾”(Shtora)、法國的“吉洛格”(已經在AMX-30B2上使用)等,其中以“窗簾”的功能最爲完善;主動防禦系統中已經投入實用的主要是俄羅斯的“舞臺”(Arena)系統,但是該系統的能力不能滿足未來戰場環境,因爲其可攔截目標的速度範圍限制在70—700米/秒之間,從而基本上不具備對坦克造成最重大威脅的動能穿甲彈的攔截能力,因此東方國家在這些方面,一方面應當發展主動光電壓制技術,如利用激光致盲敵方觀瞄設備;另一方面應在繼承“舞臺”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等優點的基礎上,發展與美國羅克韋爾(Rockwell)公司的SLID類似的、具有對動能穿甲彈攔截能力的新一代主動防禦系統,同時這些系統的設計還必須考慮到新一代坦克/主力裝甲作戰平臺變革的結構設計要求。
四)“阿瓊”MK.1的火力與火控系統
坦克火力性能的發揮取決于其火炮系統的威力和火控系統的精度,在火炮方面,現代坦克火炮的威力主要通過其發射的APFSDS體現,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主要指標就是APFSDS的穿甲深度,而這個指標又決定于動能穿甲彈的單位面積動能,因此在口徑一定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坦克炮穿甲威力,可以采用提高彈丸初速、減小彈托和尾翼等部分的消極質量、加大膛壓、提高發射藥“膛壓—溫度”性能(指使發射藥在不同溫度下的性能基本接近)等方法。還可以加長火炮身管長度,這樣可以使發射藥的作用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阿瓊”MK.1的主炮與“挑戰者-2”類似,系120毫米高膛壓線膛炮,身管長55倍口徑,采用了電渣重熔鋼和自緊工藝制造,其高低射界爲-9度至+20度(設計指標),配備彈種包括APFSDS,榴彈和碎甲彈,采用人工裝填。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個在主力坦克上使用碎甲彈的國家之一。盡管該炮從采用的是典型的第3代坦克主炮制造工藝,但是其實際質量值得懷疑。在“阿瓊”MK.1投産之前,印度已經特許生産1000輛以上的T-72/T72M1“阿傑亞”,而且已經能自己對其進行改進,按理說應該對T72/T72M1的技術已經很熟悉,但T-72/T72M1的炮管2000年以來卻連續發生了數十起炸膛事件,使得相關廠商被迫回收了自産的770根炮管,由此可見印度在現代坦克火炮制造能力上還存在缺陷。
彈藥方面,目前已知“阿瓊”MK.1使用的一種APESDS初速爲1 370米/秒,彈丸重10.3千克,有效射程2 000米;碎甲彈重17千克,有效射程8000米,其APESDS的炮口動能僅爲9 666千焦,與德國早期的“豹-2”使用的Rh-120+DM23相當(DM-23彈丸重7.1千克,炮口初速1650米/秒,火炮系統重量3 100千克,身管長44倍口徑),而北方工業公司推出的59-120炮口動能爲10066千焦(相應APFSDS彈丸重7.3千克,炮口初速1 650米/秒;火炮系統重2600千克,身管長50倍口徑)、經過改進的120毫米反坦克炮系統和德國“豹-2A6”的L-55+DM53都可以達到13000千焦左右;而其老對手巴基斯坦的59式坦克終極改進型“阿爾紮拉裏”(Alzarrar)采用的125毫米滑膛炮炮口動能達到11020千焦(對應APFSDS彈丸重7.45千克,炮口初速1720米/秒),簡氏曾經報道過的北方工業公司用于出口的85-III坦克的水平與之相當。“阿瓊”MK.1的實際穿甲能力可以參考以下數據:“豹-2”的Rh-120+DM23在1300米距離上垂直穿甲厚度爲510毫米RHA,在2 000米距離上則爲450毫米RHA;北方工業公司59-120+自行研制的APFSDS在1500米距離上的垂直穿甲能力爲550毫米RHA;巴基斯坦的“阿爾紮拉裏”在2000米距離上垂直穿甲厚度(下面的數據都是這一條件下的—作者注)爲550毫米RHA(此外,簡氏報道表明炮口動能與之相當的85-III穿甲能力爲460毫米),而巴基斯坦的另外兩種坦克中,85-IIAP穿甲水平可能已經稍高于“阿爾紮拉裏”,“哈裏德-2000”則可以達到600毫米的水平(這與美國最近交付埃及的出口型M829A2相當,而美國自用的M829A2的穿甲能力一般看法爲700毫米左右);法國“勒克萊爾”的CN-120型120毫米口徑、52倍身管滑膛炮+OFL120-F1(也就是LKE1,德國代號DM-43,但德國沒有采用該彈,它采用德是更先進的DM-53/LKE2)穿甲能力爲640—700毫米、最新型的120毫米與125毫米坦克火炮及其APFSDS穿甲能力已經達到800—930毫米的水平(其中930毫米是外界對美國M829A3的估算數據,美國自己曾聲稱該彈穿甲能力可以達到1200毫米;此外比較這種數據時還應當注意對應的火炮使用壽命,完全有可能某個數據是在不怎麽考慮火炮壽命的情況下,使彈藥使用膛壓接近許用膛壓甚至極限膛壓而獲得極限數據),而最新型的105毫米口徑動能穿甲彈的穿甲能力則已經相當于“阿爾紮拉裏”的125毫米滑膛炮。由此可見“阿瓊”MK.1的火炮威力目前還僅僅處在第3代坦克的初期水平,目前對其穿甲能力的最高估計爲630毫米左右,這個水平雖然已經足以對付日本90式和韓國K1系列,但是能否在戰場上對付披挂附加裝甲的“哈裏德-2000”還存在疑問,就更不用說俄羅斯和亞洲另一坦克大國的新型坦克了。
除了現有彈藥以外,印度巴拉特公司(Barat)正在爲“阿瓊”MK.1研制反直升機智能炮彈。目前“阿瓊”MK.1的火炮只能在固定仰角位置裝彈,並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根據印度陸軍的鑒定報告,“阿瓊”每裝一發待發彈需要15S,非待發彈裝填所需時間則更長;而待發彈炮塔中僅有3發(印度陸軍要求爲12發),所以該坦克持續作戰能力較差。而其APFSDS彈在試驗中同樣過出現諸多問題。
輔助武器有與主炮並列的7.62毫米機槍(系印度特許生産的比利時FNMAG型)和炮塔上的12.7毫米機槍(系俄制“岩石”NSV12型),後者可以在炮塔內遙控射擊。“阿瓊”MK.1的高壓線膛炮和輔助武器均由位于浦那市的“武器研究發展局”(Arma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ARDE)研制,彈藥則主要由位于該市的“火炸藥研究發展所”(Explosive Research&Development Laboratory—ERDL)研制,APFSDS用彈芯則如“坎昌”裝甲一樣,由前述“國防冶金研究所”研制。
火控系統方面,現代現今坦克都采用具有具有“獵—殲”(Hunter-Killer)作戰能力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根據對當今坦克火控系統的分類研究,可以認爲穩像式火控系統分爲3個層次:第1層次具有全天候遠距離“獵—殲”作戰能力,其特點是車長的周視瞄准鏡自身帶有熱成像儀,如M1A2/M1A2SEP、“豹-2A5/A6”、“勒克萊爾”和“挑戰者-2E”,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火控系統處于這一檔次的坦克同時都裝備有先進的信息系統,這種火控系統堪稱具有“一流水平”;第2層次具有晝間“獵—殲”作戰能力,特點是僅有炮長有熱成像儀,車長周視瞄准鏡則不具備此功能(盡管可能還有微光通道),此類坦克比較多,如意大利的“公羊”C1、德國的“豹-2A1—A4”、日本的90式、韓國的K-1/K-1A1,捷克改進的T72CZ(包括T-72M3CZ和T-72M4CZ兩種,它們的區別在于發動機)、英國的“挑戰者-2”等,通常在夜間車長可以通過自己的顯示器看到炮長通過熱成像儀看到的圖象,這種水平目前可以成爲“世界先進水平”;第3層次就是根本不具備“獵—殲”作戰能力的穩像式火控系統。
上面的劃分根據的只是火控系統的一種技術特征,並不能由此完全決定坦克火控系統使用性能的高低(主要是反應速度的快慢和精度的高低)。從現有資料看,“阿瓊”MK.1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按其技術特征處在“世界先進水平”。該數字化火控系統代號爲AL-4421 MK.1B,由印度“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Baharat Electronics Ltd—BEL)和位于德拉登市的“儀器研究發展局”(Instruments Research&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IRDE)共同研制發展。炮長擁有雙向穩定的“三合一”(晝間/激光測距/熱成像)瞄准鏡,其中熱成像瞄准鏡有3個放大倍率,夜間視距可達3000米,已經超過海灣戰爭中的M1A1(2500米左右),基本達到了西方當代先進坦克的水平;Nd/YAG型激光測距儀是英國産品(目前,先進坦克已開始換裝對人眼安全的二氧化碳或者喇曼頻移激光測距儀,其中後者是瑞典Strv-122與“豹-2A5”的區別之一),測距範圍400—7000米,精度在10米以內。瞄准鏡還帶有微光電視,主要用于夜間觀察,監視和射擊。車長也擁有獨立的雙向穩定周視瞄准鏡,具有2倍的放大倍率和-20度至+20度的高低視場,使車長能在行進間獨立地跟蹤目標,同時車長還配有超越射擊裝置,可越過炮長直接使火炮轉向目標方位。系統反應時間不超過8秒。雖然從技術角度而言“阿瓊”MK.1的火控系統很先進,但在試驗中發現,該火控系統存在相當多的技術問題,在打靶中命中率很不穩定,在有效射程上命中精度大大低于設計要求。相比之下,“哈裏德—2000”的火控系統雖采用了成熟而可靠的技術,反而具有較高的命中精度,其在2000米上首發命中率可以達到85%左右,反應時間約爲6秒,因此在實戰中這方面“哈裏德-2000”可能反而會占有優勢。
從發展趨勢看,現代先進坦克的火控系統正在朝具有閉環校射和多目標數據存儲能力的方向發展(至于是否應該具有自動跟蹤地面目標的能力則存在爭議,有的國家已經突破並實際使用這項技術,但是認爲其價值相對不大),從觀瞄系統角度而言,類似現代潛艇的穿透/非穿透光電桅杆形式的直接/間接觀察方式是發展的方向,而顯然在未來的戰場上,坦克最終將主要使用非穿透式多傳感器間接觀瞄系統。同時,由于前述的車輛電子綜合技術的進步,火控系統在未來坦克設計中將不再作爲一個獨立的高層次系統看待,而將作爲聯接綜合數據總線的一個子系統放到車輛電子系統這個整體中間進行設計,以實現與其它電子系統的完整融合。這種革命性設計方式的實際運用需要以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爲基礎,這就對一些坦克火控系統水平已經比較高的東方國家提出了嚴峻挑戰,因爲其信息技術整體上一貫落後于西方先進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早日重視這個問題並迎頭追趕才能保證自己在下一代地面裝甲作戰平臺的研制競爭中不至于落後。
五)“阿瓊”MK.1的機動性能
從前瞻的角度看,對于具有全球軍事戰略以及國土廣大的國家而言,坦克的機動性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戰術機動能力,還應當包括戰略機動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指坦克借助其它運輸平臺到達指定位置的適應能力,爲此,就必須減小坦克體積和重量,這與提高坦克隱身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阿瓊”MK.1在設計時由于未做全面考慮,使得其車寬超出了鐵路運輸極限標准至少6厘米,這樣,印度陸軍需要從鐵路部門獲得特別許可證才能運送該坦克,爲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印度陸軍只得額外撥款3900萬美元來制造3輛“阿瓊”坦克的專用運輸拖車。
最初,爲了讓“阿瓊” MK.1能達到19.8千瓦/噸(27馬力/噸)的單位功率,位于印度班加羅爾市的“燃氣輪機研究局”(Gas Turbine Research Establish—GTRE)自行研制了1 103千瓦(1500馬力)的柴油機和與之匹配的廢氣渦輪增壓器。其中後者是技術關鍵,但是事實上印度並沒有采取研制全新1103千瓦柴油機的方法,只是企圖通過廢氣渦輪增壓器的作用將自然進氣的368千瓦(500馬力)的柴油機功率增加到1103千瓦。由于缺乏相關技術基礎,該增壓器研制過程中曾向奧地利進行技術咨詢。但在最後試驗中,該國産發動機暴露出了許多嚴重的技術問題,總是不能過關,最後印度不得不放棄使用國産發動機的計劃,轉而向德國MTU公司購買了1029千瓦(1400馬力)的MB838 KA-501型柴油機。MTU聲稱該發動機“性能一流”,但在印度試驗時卻發現該發動機無法適應其與巴基斯坦接壤的西部沙漠地帶環境(西部沙漠地帶是印度預期的“阿瓊”主要作戰地區),如在拉賈斯坦(Rajasthan)沙漠試驗時發現:在沙漠溫度爲45—50攝氏度時,由于發動機嚴重過熱,功率從發動機到主動輪的損失損高達20%—25%。雖然重新設計的先進冷卻系統以減少坦克的儲彈量爲代價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同時卻又導致了這樣一個新問題——當“阿瓊”的主炮轉到後方發動機艙甲板上時,無法進行有效的水平射擊。目前還沒有資料證明印度已經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該坦克的懸挂系統式全液氣懸挂,傳動系統爲德國ZF公司的LSLG-3000型半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
1029千瓦的柴油機使“阿瓊”MK.1的推重比達到了17.7千瓦/噸(24馬力/噸),其公路最大速度可達到70千米/小時,越野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過垂直牆高0.914米,越壕寬2.43米,無准備涉水深度1.4米,戰鬥行程400千米。機動性能已經到達現代西方主戰坦克水平。
從現狀看,東方坦克在減輕重量和縮小體積上相對于西方主要國家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仍然不足以充分反應到戰略機動性能上的優勢來(而戰術機動性方面則一直與西方有明顯差距),而且東方某些坦克強國也沒有合適的快速運輸工具。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裝甲作戰平臺的縮小體積、減輕重量的最關鍵技術之一是研制緊湊的高功率發動機系統和高效緊湊的傳動裝置,目前,以美國LV-100燃氣輪機、西歐“歐洲動力機組”(已經使用在“勒克萊爾”上)爲代表,西方在1100千瓦級別的發動機小型化、輕量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相比之下,亞洲傳統坦克強國在現有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研究上都還遠遠不夠成熟,這種局面如果不盡快改變,將預示著在下一代裝甲作戰平臺的研制中,在西方在這種平臺的小型化和輕量化設計方面將把具有傳統優勢的東方國家甩到後面,從而使其下一代主力裝甲作戰平臺無論在戰略還是戰術機動性方面對東方都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避免這種情況出現的唯一辦法就是現在開始就對這個問題給予足夠重視並下大力氣進行研究,以爭取這方面的早日突破。
http://www.xinjunshi.com/ziliao/shijiezb/shijielj/200412/1744.html
從難産到流産 印度緣何放棄研制“阿瓊”坦克
2006年10月初,印度陸軍最終決定放棄“阿瓊”主戰坦克計劃,這使印度自行設計和制造主戰坦克計劃的30年努力付諸流水。從1974年印度正式批准研制“阿瓊”坦克到結束,創造了3代主戰坦克研制周期的世界之最,曾被世人稱爲“最難産的坦克”。從難産到流産,“阿瓊”終于被放棄。回顧其曆盡磨難的研制曆程頗耐人尋味。
“主戰坦克”成爲“主敗坦克”
1972年,根據與巴基斯坦作戰的經驗,印度軍方提出用一種新型坦克來代替“勝利”式主戰坦克。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開始了新型坦克的方案研究,起初將該新型坦克命名爲MBT80,後以印度教神話中戰神的名字改稱其爲“阿瓊”式主戰坦克。但這位“戰神”的降臨十分艱難。
1974年3月,印度政府正式批准了“阿瓊”的研制計劃,並爲該項目進行了第一次撥款。原計劃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輛樣車,以後按每月一輛的速度再生産出12輛樣車,但是由于技術問題困難重重,實際研制進度落後于計劃,到1984年3月,才制成了首批兩輛樣車並在次年3月迫不及待地將其首次公開展出。但該項目進度並未因此而走上軌道。印度由于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只好借助外國的力量,結果將“阿瓊”弄成了“八國聯軍”,造成各子系統之間難以匹配。
1988年8月,印度對“阿瓊”進行了第一次廣泛的技術試驗,結果發現了很多嚴重的技術問題。到1991年年底的時候,印度陸軍對“阿瓊”的缺陷實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棄這個項目,但沒有獲得政府批准,使該計劃得以繼續進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多難的“戰神”竟被判定爲“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則把“阿瓊”由“主戰坦克”戲稱爲“主敗坦克”。而禍不單行的是,1996年用于部隊試驗的該型坦克又遭嚴重損壞,這引起了印度一些陸軍軍官的不滿。他們公開稱“阿瓊”是“白象”,即“無用的累贅東西”。
盡管如此,印度政府仍然對該項目進行了總結性回顧,決定繼續撥款支持研制,並再次撥款。此時,以制造“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瑪菲公司出手相助。于是,印度“戰神”搖身一變,長成了德國“豹”的模樣。
“阿瓊”的炮塔設計接近德國“豹”2坦克,形狀方正,采用平直裝甲。據稱,印度還爲“阿瓊”專門研制了一種新型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喬巴姆”裝甲。該種新型裝甲十分神秘,連印度軍方特派的項目負責人和印度陸軍總參謀長都不知道其性能數據。爲了提高坦克的作戰性能,印度研制部門爲“阿瓊”加裝了許多國外裝備,導致坦克一再“增肥”,全重達到58噸的設計極限,不但超過印度大部分公路和橋梁的承重標准,寬度也超過印度鐵路貨物寬度的限制。
印度軍方預期,“阿瓊”坦克的主要作戰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帶。因此,坦克的機動能力至關重要。印度原本想用國內制造的12缸風冷柴油發動機,結果産品研制了10余年無法過關。“阿瓊”只好換上德國MTU公司制造的柴油發動機。由于訂貨時沒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條件,造成發動機使用問題。盡管廠商宣稱産品性能一流,但1988年7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時,德國發動機也“掉了鏈子”。
1999年3月印度政府決定撥款4.25億美元用于生産124輛“阿瓊”Mk.1坦克(每輛單價235萬美元),在2003年前裝備2-3個坦克團。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項計劃又未能按時執行,一直拖到2000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才宣布“阿瓊”Mk.1正式投産。根據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預測,每輛坦克單價高達470萬美元。而且這些估價還沒有包括“阿瓊”服役後在彈藥、備件和保障方面的費用,其項目總投資爲35億美元。
這樣執著究竟是爲什麽
“阿瓊”從正式批准研制到批量生産,時間長達30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制“豹2”和美國研制M1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15年,“阿瓊”在所有的第3代坦克中是最難産的。由于該坦克研制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産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面激烈批評。迫于無奈,印度決定進口310輛俄羅斯T-90S坦克(其中大部分在國內按許可證生産),同時宣布將在現有的“阿瓊”Mk.1基礎上研制“阿瓊”Mk.2型主戰坦克,以滿足陸軍需要並應付國內的批評聲浪。
在推進“阿瓊”坦克的研制進程中,盡管“阿瓊”命運多舛,屢屢受到軍方責難,但印度政府卻一意孤行。緣何?印度陸軍現有主戰坦克2000輛左右,全是外國貨。印度陸軍一直擔心,命根子捏在別人手裏。一旦有急事,印軍就可能面臨困境。吸取伊拉克“買”軍隊裝備現代化在海灣戰爭中失敗的教訓,印度決心發展民族軍事工業,自主研制發展軍事裝備。尤其是民族自尊心很強、以倡導民族主義爲己任的國大黨獲勝後,印度發展民族軍事工業的願望日趨強烈。
此外,還有個小插曲是:在“阿瓊”Mk.1投産之前,印度已經特許生産1000輛以上的T-72/T72M1“阿傑亞”,而且已經能自己對其進行改進,按理說應該對T72/T72M1的技術已經很熟悉,但T-72/T72M1的炮管2000年以來卻連續發生了數十起炸膛事件,使得相關廠商被迫回收了自産的770根炮管。此事更堅定了印度政府自力更生的決心。
由于本身技術儲備不足,雖然大量選用了國外先進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同時整個坦克中這些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過高。“阿瓊”原型車自制部件的比例爲73%,但到實際生産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其所謂自主研制成爲笑話。“阿瓊”實際淪爲了國外産品的“組裝貨”。
在印度陸軍的反對和抵制下,印度政府很不情願放棄這個被衆多印度政治家推崇爲“印度民族軍事成就的典範”的“阿瓊”主戰坦克計劃,並自我安慰說,這些坦克用于執行訓練任務還是可行的,因此並不會完全浪費。(中國國防報/姬志傑、曹福成)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11/15/content_5334871.htm
神話的破滅:以色列梅卡瓦與印度阿瓊坦克的結局
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主戰坦克中的一個傳奇,它的設計思路與當今世界的坦克主流截然相反,卻獲得了衆多坦克專家的認可,被譽爲“世界上防禦最好的坦克”。然而最近在經過了黎巴嫩與真主黨遊擊隊的實戰考驗後,這個傳奇卻接連遭到重創,最近甚至傳來了以色列軍方准備停産該系列坦克的消息。幾乎在同一時間,印度的“阿瓊”坦克在經過了長達30年的“難産”後,也找到了它的歸宿:印度陸軍取消“阿瓊”的大規模生産,已經生産的少量“阿瓊”坦克則將用于執行訓練任務。
“梅卡瓦”坦克:不破金身的終結
“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爲以色列自行研制開發,在整個坦克的設計中融合了以色列在實戰中總結出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動力-傳動裝置的前置、“防護第一,火力第二,機動性第三”的古怪思路,獨特的楔形炮塔……“梅卡瓦”的這些特點幾乎顛覆了坦克傳統設計常識,但坦克專家們雖然對此投以驚異的目光,卻很快認可了這一另類,在每年世界主戰坦克排行榜上,它排名的迅速攀升就是很好的證明:1998/1999年“梅卡瓦”3居第10位,到2000年“梅卡瓦”3居第6位,2001/2002年“梅卡瓦”4躍居第4位,2004年更是升到第二,僅排在美國M1A2SEP之後。
以色列“地小人少”的特殊國情才是另類“梅卡瓦”誕生的原因。由于兵源有限,以色列把坦克乘員的生存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從“梅卡瓦”I型坦克設計之初就要求把乘員位置放低並盡可能坐在車體後部,因此采用了獨特的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總體布局方案,發動機、燃油箱等都被用作輔助防護手段,將乘員位于3米厚的各種防護層之後,心理上的安全感大大增強,從而最大限度的增強了乘員逃生的可能。
爲了貫徹“防護第一”這一理念,“梅卡瓦”的裝甲防護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它是號稱“把75%的車重都用于防護上的坦克”,而一般的主戰坦克用于防護的重量僅占50%。從“梅卡瓦”I到“梅卡瓦”IV的曆次改進中,防護性能的增強始終是重中之重,哪怕是付出了戰鬥全重超標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獨特的楔形炮塔使“梅卡瓦”坦克的正面投影縮小,減少了中彈概率。爲減少彈藥爆炸引起的二次效應,車體前部和炮塔座圈以上部分不放置彈藥。……種種措施使它被稱爲世界上最重視乘員生存力和防禦最好的坦克。
在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梅卡瓦”坦克首戰成名。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擊毀了9輛敘利亞的T-72坦克,而其本身雖多次被擊中卻憑借良好的防護性能無一人傷亡,在打破了T-72坦克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時又制造了“梅卡瓦”不可摧毀的神話。在之後頻繁的巴以沖突中它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可謂是當今最有實戰經曆的主戰坦克了。
然而最近爆發的黎以沖突中,在真主黨遊擊隊的反坦克導彈面前,“梅卡瓦”系列坦克卻接連被重創。僅8月3日、4日兩天,侵入黎巴嫩的以色列部隊就有4輛“梅卡瓦”坦克被擊毀,7名以色列士兵喪生。整個沖突中有47輛“梅卡瓦”坦克被摧毀,33名坦克兵死亡,是“梅卡瓦”坦克和以軍在整個阿以沖突曆史上表現最不成功的一次。有消息報道稱,以軍高層對“梅卡瓦”坦克的戰場表現極爲不滿,決定向已經實施多年耗費100多億美元的國産坦克項目宣判死緩:正式決定“梅卡瓦”坦克逐步減産,4年後完全停産。“梅卡瓦”的傳奇走到了盡頭。
“阿瓊”坦克:曆經風雨難逃一劫
與依靠實戰中拼出赫赫威名的“梅卡瓦”坦克不同,印度“阿瓊”坦克出名的原因卻是因爲它長達30年的“難産”。1972年,根據與巴基斯坦作戰的經驗,印度軍方提出用一種新型坦克來代替原先裝備的“勝利者”式主戰坦克,並以印度古代神話中的戰神“阿瓊”來命名。按照設計的要求,“阿瓊”坦克將裝備有威力強大的120毫米線膛炮,采用先進的火控系統和“坎昌”複合裝甲以及1500馬力的大功率發動機。在融合了東西方最頂尖坦克的設計後,印度人得意的宣稱“阿瓊”坦克將是“世界第一”。
然而隨後的事實證明了伴隨“阿瓊”坦克的只是長達30年的難産和嘲笑。由于本身技術儲備不足,雖然大量選用了國外先進的坦克部件,但在整合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同時由于整個坦克中這些關鍵進口部件的比例過高,“阿瓊”原型車自制部件的比例爲73%,但到實際生産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其所謂自主研制成爲笑話,“阿瓊”實際淪爲了國外産品的“組裝貨”。
1998年,在多次拖延之後,印度戰車研發局對“阿瓊”進行了第一次廣泛的技術試驗,軍果發現了很多嚴重的技術問題,使得該計劃不得不再次拖延。印度陸軍對“阿瓊”的缺陷實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棄這個項目,但沒有獲得政府批准,使該計劃得以繼續進行,然而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該坦克被判定爲“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則把“阿瓊”由“主戰坦克”戲稱爲“主敗坦克”,印軍官兵更是將其稱爲“白象”,即“無用而累贅的東西”。但爲了給這項進展了22年的自主研制項目留些面子,1996年印度國慶閱兵時,印度總理拉奧宣布“阿瓊”研制成功。
然而“阿瓊”坦克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在隨後的試驗中,它的裝甲、動力、火控系統先後再度發現嚴重缺陷。2005年7月開始的野外測試中該問題仍未能解決,“阿瓊”坦克不僅發現主炮存在技術缺陷,而且電子和火控系統也接連失靈,就連從德國引進的MTU 838 Ka-510型柴油發動機也在攝氏55~60度的高溫中出現了故障。
印度國防部30年的努力付諸流水,最終只好無奈地取消本土自行研發和制造的“阿瓊”主戰坦克成軍計劃,而已經生産的少量“阿瓊”坦克將用于執行訓練任務。“阿瓊”坦克計劃前後共耗資約35億美元,最後卻只得到了包括原型在內35輛成品車。均價高達1億美元的訓練坦克——“阿瓊”留給印度的,只有苦澀的回憶。
http://mil.eastday.com/m/20061016/u1a2378906.html?index=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