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戲評了。這部片算是少數期待很高,但看了會「失望」的作品。
鄭成功是影響臺灣歷史命運極為深遠的人,並無需質疑。鄭成功攻臺後,祇一年便病故,得年三十九歲,很標準的悲劇英雄角色。由於這樣的角色,連他海盜父親鄭芝龍,以及日本母親田川松子,還有他誕生的日本平戶縣海濱號稱「兒誕石」的地方,都為人所樂道。以退守金廈兩島之軍隊,力抗清軍,進攻南京最後仍敗退 (片中未演出) ,進而攻取臺灣,這是相當不簡單的事。但此片能不能把鄭成功的歷史地位完全的表徵,顯然存疑。
兩岸對鄭成功歷史地位,解讀有所不同。臺灣政府視其反清復明的忠臣義士為號召(楨:國府時代的中國史觀,綠府時代的台獨史觀則視之為外來政權);大陸政府則以驅逐荷蘭洋夷,回復國土為樣板,當然強調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其實兩者的心態都差不多,還是讓歷史人物恢復歷史原貌吧(楨:有原貌嗎?誰的原貌?)。這部片倒是蠻有趣的仍在福建開拍,祇是未在鄭成功所在的閩南金廈一帶,反而在閩北,福建省連江縣曉天鎮,離連江縣馬祖群島倒是很近,頗有一點有趣味。開拍時不曉得是不是演給對面馬祖的中華民國守軍看的?(楨:取景方便吧?不然金門有更多守軍看!)
此劇分為兩部(楨:作者自己的二分而已),前段 1-12 集從鄭森與隆武帝的相遇談起,賜姓朱賜名成功,並安排其母日本人田川松子出場,最後是鄭芝籠降清、達素率清軍攻入福州為終。
建議若要看此片,1-12 可以完全跳過,或全部快轉,免得傷神(楨:真要以嚴格的歷史學或影視藝術來看,連13-22 亦然)。幾個非常離譜的地方如下:
1.荷蘭人講英文。荷蘭人不是不能講英文,這故然讓觀眾可懂,但要尊重史實,就是英文口中也不會有 fuck 等詞才對(楨:陸劇和美劇一樣,不打字幕,故常配普通話,旣己非實,用不用 fuck 又何差?)。荷蘭人的裝扮倒還可以,對荷蘭人的評價卻不高。把他們的軍隊弄得像荷蘭海盜一樣,沒什麼紀律的晃來晃去,這恐怕是偏狹的史觀所導致(楨:不全是,而是要凸顯荷海軍侵犯大陸沿海時之惡行惡狀,不然片中的在台荷軍便軍紀嚴明、奮勇抗鄭)。劇中有一大堆人都與荷蘭紅毛鬼有仇,比如田川一郎被荷蘭人削去左臂,鄭成功其母田川松子的船被擊沉,或是美娘的父親在戰爭中抗荷不成而亡。於是國仇家恨,就這樣塞在一堆。連鄭成功攻臺理由都是為美娘是臺灣人而攻取,這實在太離譜。(楨:除史觀所導致,如此編劇,更是要將國仇家恨聚焦於抗荷,這是通俗劇常有的好人壞人二分法,也很合一般人的善惡觀。)
2.鄭成功其母,田川松子搭船返臺,在第一場就居然莫名其妙的被荷蘭人轟沉,然後又隨便找個理由出現(楨:非也!和田川一郎被荷蘭人炸去左臂一樣,沒死、且配合劇情出現,這不只有懸疑性、也能說明為何會聯合抗荷)。田川松子在片子排名第一女主角,但除了演日本女人和摺紙鶴之外,似乎沒有太多表現。(楨:角色使然)
3.鄭成功在前半部可能是未留鬍子,一直是血氣青年,動輒流淚滿面,而宣稱「報效明室,復我河山」的話說一兩次就夠,如果每一場見皇帝都有,那就太多,反而讓觀眾覺得噁心,祇會說大話。這是導演或編劇的責任。無論是責任,或演將帥之材,都讓人覺得言過其實。(楨:多或少要視劇情而定,如以一般觀眾來看,應不算多。)
4.劇中安排的美娘,是喫重卻顯非史實的角色。坦白說,我覺得是導演賣美女牌。長得有點像臺灣的「舒淇」,人漂亮,演技還可以,出場場合突兀。比如身著白紗、頭綁芒草裝可愛,然後要與鄭成功抱在一起。當時的人,絕對不會有人這樣子穿著吧。又自稱是從臺灣的阿里山渡海而來的,這也實在很奇怪。(楨:以上是嚴肅的歷史正劇,常用來吸引觀眾的手法。)
13-22 則是鄭成功敗退閩南,準備攻取臺灣的場景。包括清廷以鄭芝龍要挾,內部部將叛變,與經略等場。這些倒比較可以看。祇是也有一些可惜的地方:
1.把荷蘭人一直說成「紅毛鬼子」。故然當時的人多半這樣,但處理史觀時仍需要小心。把荷蘭人說的太笨,或是防守失當,恐怕也不是歷史原貌。把圍困荷蘭人九個月,弄成一般的攻城戲,最後還冒出「美娘」被押到城牆上為人質,這實在是很離譜的事情。(楨:史實是荷人被圍九個月後投降,但攻城戲除視覺壯觀外,更凸顯鄭荷雙方的激戰。故片中沒把在台荷軍說的太笨,或是防守失當,而是鄭成功成功的戰略和戰術。)
2.對於鹿耳門天險,劇中交待的顯然不夠。(楨:片中從鄭親赴台調查,和漢籍荷蘭通事何斌測量、獻鄭天險海圖,到攻台時的觀測海潮海深、鄭軍艦隊通過淺灘、天降神兵似出現,應夠了。)
3.海戰的場景,怎麼會有一大堆在陸上跑馬的畫面啊?(楨:有何不可?史實鄭軍艦隊不只載有水兵,連耕具也有,二萬多軍人中,後勤占半,由此可見.鄭成功攻台準備之詳備!)
4.下半部鄭成功的軍裝造型,總算比較好看了。但最常聽到的反而是他對夫人董氏說「婦人之見」四字。導演有意無意的把鄭成功的心思全繞在「美娘」身上,可謂一大敗筆。(楨:相反!,此見編導之區別奉父政治婚姻與自由戀愛。)
5.鄭成功當然可以認一個女兒「海霞」。此海霞為鄭芝虎的孫女,劇情中說其父在海壇島被荷蘭軍隊所殺,因此投奔,輩份上算是鄭成功的姪女。祇是這個海霞好像和鄭成功太親近了,不像女兒倒像是情侶。某一些動作的確讓觀眾覺得很奇怪,本來以為要收為偏房,結果變成義女,然後再嫁給部下徐超將軍,用以就近監視徐超。鄭海霞口中稱「父親」,動作卻是情侶級的親密。鄭成功不抱董夫人,卻沒事常常和「鄭海霞」膩在一起抱在一起,很奇怪就是了。(楨:此乃歷史野劇如<還珠格格>常見的媚俗之兒女情長。)
主角:
隆武帝(唐國強飾)請來了唐國強主演。但坦白說,唐國強在這部片實在是糟蹋了人才。一個是演薄命皇帝,劇情本身的張力自然無法突顯。和雍正皇帝中的演技,也完全無法比擬(楨:本異!)。如果是唐國強本身來演第一男主角鄭成功,相信會好很多(楨:唐老如何演39即亡的鄭成功、尤其少年仔鄭成功?)。隆武帝祇出現在前十集,然後被清朝追兵所殺。
鄭成功(陳廷威飾)第一男主角,當然戲份最重,但看完不禁可惜。或許是導演的要求,有很多的演講場面,鄭成功的手勢太多了,反而沒有很穩重的大將之感(楨:反之則沈悶單板!)。北上攻取南京之事,祇有兩句話帶過,也未免太少了(楨:要演的話,得增十集至少五集!)。
鄭芝龍鄭芝龍的演技倒還不錯。祇可惜為劇本所限,祇能老是說「孽子」等字來形容鄭成功(楨:片中的父子對手戲不只於此!)。其他的演權臣、演陣前降將的心態,倒是還算不錯。
田川松子(王姬飾)第一女主角,她的鏡頭很多,演技卻祇能一直侷限於「到福建離鄉偏遠的日本女人」「兒子和父親意向不同的兩難女人」這種角色。演技沒有特別之處,祇能一直哭,一直流眼淚和穿和服摺紙鶴等等(楨:編導聚焦於母子之情,但也非祇能一直哭,一直流眼淚)。雖然排名第一女主角,但仍不如後期的董夫人,和全期的美娘來的搶眼。
劇本:★
其實劇本可以寫得更好。要描述鄭成功是悲劇人物,或是描述鄭成功中途死於臺灣,志向得歿皆可。但編劇穿插的美女牌 (比如靈芝、美娘、鄭明玉等人) 顯然都削弱本片的張力。例如有一場靈芝要在日本使臣田川一郎前脫衣,或是美娘接入府中,洗玫瑰花澡,看到露一點點肉,最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這就有點雜亂了。(楨:以上是嚴肅的歷史正劇,為吸引觀眾常用的手法。)
主題曲:★
過於現代感。上下部的片頭曲各有不同,但片頭的PAN ZOOM用得太快了,實在很不好。(楨:反之也太古典。)
場景:★
場景是很大的敗筆。攝影和剪輯技巧也過於不好。有部分的場景似乎是剪別人已經排好的海戰,觀眾一看就知道,和事實相差太多了(楨:應是以影像交融技巧,來節省龐大艦隊和海戰的成本及難度)。
1-12 建議快轉。尤其是戰爭場面,鏡頭搖晃的太厲害了,極為傷眼。(楨:比電玩或香港動作片、還好吧!)。
http://cpatch.org/kiiali/ess/daludianshi/index-14.htm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武裝海商集團的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明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農曆七月十四日(8月27日),在日本平戶島川內浦千里濱海灘上產下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這樣的亂世裡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田川七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
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世祖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降清的大學士洪承疇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鄭家自身家業一官黨恐也無法跟清廷相抗,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談判投降事宜。不料清軍主帥博洛背約挾持鄭芝龍前往北京,並派兵攻打安海,田川氏因遭到凌辱而自縊,這使鄭成功更加堅定抗清之志。
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南澳起兵,自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其後漸漸整合鄭家的海上貿易勢力與武裝集團。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
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中國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鄭成功一方面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開闢貨源以和外國人貿易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砲、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陸的商業據點為基,發展情報組織洪門。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廷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向清廷建議「滅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財務嚴重惡化,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荷蘭人所統治的大員地區(今台灣南部),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 (Provinta,今台南赤崁樓),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長期圍困。
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其父所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荷蘭在臺灣的末代殖民總督揆一(Frederik Coyett)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上,投降撤離台灣。鄭成功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6月23日病逝,得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有西方文獻稱之為「東寧王國」。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台灣、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對此關注,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臺灣及東南亞各地。
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稱呼,得於西班牙國王的名字菲臘二世。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餘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 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臺灣後,4月遣使天主教意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臺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裡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
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子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評價
金門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在統合鄭家軍事上一直是「強人統治」、「嚴刑峻法」,極少接受屬下的意見。然而政治上他的文人背景能抵銷缺憾,同時也有助於他對商業方面的經營,創造出勝過他父親的局面。
但是對於鄭成功治台的評價,也有相當負面的觀感,主要是在嚴刑峻法實在太誇張、對軍對民都過於嚴苛,橫征暴歛、比荷蘭殖民者差,對於原住民甚至漢人也是比荷蘭人不人道許多。
因鄭成功為漢日混血,日本人亦視之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戶(今長崎縣平戶市)海濱尚有「兒誕石」,相傳鄭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寫了一部名為《國性爺合戰》的淨琉璃劇風靡一時(原作者誤「姓」為「性」)。主角名為「和藤內」。和即日本,日語中「藤」音同「唐」,「內」同「無」,有「非日非漢」的混合兒之意。
臺灣日治時期,日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但位於臺南,清代設立祭拜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並另在旁興建和風建築「開山神社」,亦供奉鄭氏,形成雙廟格局。直至戰後,開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則將原先福州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
國民政府對鄭成功的紀念
國民政府在1945年收復台灣,認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事蹟,與1912年該國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在精神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大力稱頌鄭成功民族英雄之事跡。於是將台北州立二中改名為「台灣省立成功中學」(今台北市立成功中學),以紀念鄭成功,並在該校內設立鄭成功民族英雄紀念碑。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名稱也是這樣來的。臺南車站前鄭成功像,西望成功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D%E6%88%90%E5%8A%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