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月神
月神vs嫦娥
輝月姬 日首度發射繞月衛星【聯合報╱陳世昌、編譯陳世欽 /十四日電】
日本第一顆月球探測器「輝月姬」,臺北時間十四日上午十點半,從日本九州最南端的種子島成功發射。這是日本首度發射的繞月飛行衛星,也是自從美國阿波羅計畫以來,暌違了四十年以後人類再度對月球探險。
「輝月姬」(又稱月神)是搭載在日本的H2A火箭發射升空。這顆探月衛星將在距月球表面一百公裏的圓形軌道飛行,利用十四種高性能觀測儀器探究月球的起源與進化之謎。
日本共同社報導,「輝月姬」升空後,將環繞地球兩圈,然後旅行卅八萬公裏,約三周後抵達月球附近,在距離月球表面約一百公裏的軌道上展開觀測,為期大約一年。
一九六○與七○年代,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把人類送上月球後,國際間即無直接採集月球岩石的研究計畫。「輝月姬」此次將重新展開正式月球探索。從今秋起至明年,中共、印度、美國也將相繼發射探月器。
「輝月姬」裝載十四種高性能觀測儀器,將探測月球表面發出的近紅外線、可視光及X射線等元素及礦物的種類和分佈,以蒐集可供瞭解月球起源及演化過程的蛛絲馬跡。它同時能透過激光、電波的反射探明地形及深達數公裏的地表構造。探測器並將以高解析相機拍攝地球從月球地平線升起的壯觀景象。
「輝月姬」還將觀測月球的重力場,其中包括地表不可見的月球背面。「輝月姬」也要探測放射線、電子、磁力等月球環境,為將來的人類登月奠基。
「輝月姬」主探測器呈長方形,長寬各約二點一公尺,高約四點八公尺,重三噸。兩枚子探測器均為重五十公斤的八邊柱形。包括火箭和地面設備在內,總經費約臺幣一百五十八億,號稱阿波羅計劃以來規模最大的探月計畫。
日本一九九○年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飛天」,與其分離的「羽衣」也曾繞月運轉,但這只是為進行軌道變更的訓練,正式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當屬「輝月姬」。日本計畫二○二五年之前執行太空人登月任務。
官員表示,「輝月姬」蒐集的資料將與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分享。美國預定二○二○年再度執行太空人登月計畫。
美麗日本的太空之夢
2006年9月,出身傳統政治世家的安倍晉三(Abe Shinzo)為競選日本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總裁發表了政治綱領,誓言要建造「美麗的日本」。安倍當選日本首相後,建造「美麗的日本」便成為其努力實現的目標。
1年後,日本首枚探月衛星輝夜姬(Kaguya,註)於2007年9月14日上午10:31(臺灣時間09:31)從鹿兒島縣(Kagoshima)的種子島太空中心(Tanegashima Space Center)由H-2A運載火箭攜帶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按計畫,輝夜姬號探月衛星將在5天後抵達月球,此後要正式運行1年時間。這是繼1960 年代美國阿波羅號(Apollo)系列探月計畫之後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探月行動,代表著日本在太空探索領域又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輝夜姬月球探測器主要任務是研究月球的起源和演變,由1枚主衛星(Main Orbiter)和2枚子衛星組成。該枚探測器呈長方體,長寬各約2.1m,高約4.8m,重約3ton。2枚個子探測器則均為重50kg的八邊柱體。共搭載15種先進科學儀器,用於獲取月球表面元素和礦物質分佈、月球地形、內部結構、月球磁場等方面的資料。2枚子衛星在與主衛星分離後,將會把無線電波透過向環繞月球飛行的主衛星傳送回地球。此次任務還將首次測算月球遠端的重力場。
由於月球是地球人類探索宇宙的首要之地,過去2年,國際參與月球探索的熱情日益高漲,日本、印度、中國和美國均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畫。2007年10月中國的嫦娥1號探月衛星將如期發射。隨後,印度、美國、俄羅斯也將發射月球探測器。美國還計畫於2024年左右建設完成國際月球基地,該基地將建在月球極地,可讓太空人每次在月球停留最長6個月時間,作為未來人類進行載人火星探索的跳板。
輝夜姬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為日本的太空事業挽回了顏面。近4年來,日本的太空探索屢遭失敗挫折。2003年10月25日,造價達5.87億美元的先進地球觀測衛星2號(ADEOS-2, Advanced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因故障與地面失去聯繫。11月29日,日本發射的照相偵察衛星H-2A火箭因發生故障導致被毀。12月9日,日本希望號(Nozomi)火星探測器因無法進入預定環繞火星軌道(只能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使該枚探測器探測火星的使命就此終結。再加上H-2火箭後來接連4次發射失敗,使其為美國公司發射衛星的合約幾乎全部被迫取消。雖然H-2A火箭有連續2次發射成功的佳績,但日本在太空競賽中,已追不上被後來居上的中國大陸和印度。
日本的航太技術在亞洲曾經一度處於領先地位。日本曾於1970 年發射了第1枚人造衛星。在經歷1960~1970年代的美國阿波羅探月熱潮後,日本也在1990年1月24日用M35-2型火箭成功發射1枚繆斯A號(Muses A)科學衛星(該枚衛星進入太空後更名為飛天號(Hiten));這是日本第一次發射接近月球的科學衛星,從此日本成為繼美蘇之後,世界上第3個探測月球的國家。1996年,日本提出了建造永久月球基地的計畫,預計投資260多億美元,在之後的30年之內建成月球基地,包括居住、供氧和能源生產廠以及月球天文臺等,將月球軟著陸和自主漫遊車技術作為核心技術進行開發,同時日本還拿到了為美國休斯公司(Hughes)發射30枚衛星的合約。
日本為何對探測月球及太空事業如此熱衷呢?可歸納以下4 點:
一、研發先進太空科技以帶動新產業:近10年來日本的經濟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的突破性進展,人民對政府埋怨甚多,從安倍晉三僅作350天首相就匆匆下臺即可得知。日本人希望借由政府領頭來開發太空事業,帶動材料、航電、能源、自動化控制等相關科技的突破,再將技術回饋到民生產業,使日本的整體經濟力再一次大幅度提升。
二、開創太空企業:以往去太空旅行是極少數太空人及富人的專利,隨著太空科技的進步,成本不斷下降,近年來已有歐美企業家提出太空旅遊、太空旅館、太空葬儀社、太空工廠(利用無重力的特點,製造在地球上無法製造的高價值產品)等計畫案,精打細算的日本企業家也不會落人之後,勢必抓住此一商機。
三、開發月球資源:月球探險的主要目的是從月球表面開採高價值稀有的礦產,其次是地球上一些對環境有害的產業轉移到月球,同時開發月球上兩種能源非常豐富,一是太陽能,二是氦三Helium-3, 3He),透過氦三的核融合(核聚變),可產生很大的能量。目前各國都是用化學燃料作為動力推動太空船,但歐洲科學家們想出了更新的辦法,採用太陽能發電推進技術(Solar-Electric Propulsion Technology)的發動機作為主要推進系統,既節約能源,又減少衛星攜帶燃料的重量,可攜帶更多的科研裝備。若該構想可在21世紀中期實現,會促使人類以月球為基地,從事太陽系甚至於外太空的探險的計畫落實。這對於地少人多,天然資源缺乏,一直為如何拓展新資源頭痛的日本來說,是個絕處逢生又可強國富民的希望!
四、爭取太空高地:自1998年首次北韓飛彈危機後,日本國內就出現了開發軍事(或間諜)衛星的呼籲。日本執政聯盟於2007年6月20日向國會提交《太空基本法》草案,要求允許日本自衛隊「軍事利用」太空以「自衛」,此舉對國際社會共同認可的太空「非軍事化」帶來了新衝擊。實際上,近年來日本的全球情報處理系統已陸續研製發射了3枚間諜衛星,並於2007年2月24日也將最後1枚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但日本從未披露這4枚間諜衛星的情況。
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未來的國家發展方向是更加注重科技發展和軍事防衛戰略調整,而太空則是其中的重點領域。將太空定位用於戰略監視、偵察、反衛星作戰、全球性導航及指揮作戰,是世界新軍事變革(RMA,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的潮流趨勢。在太空技術和資訊技術方面,日本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具備爭奪制天權的優勢。尤其是日本防衛廳已於2007年1月9日升格為防衛省(JMD, Japan Ministry of Defense),成為中央一級單位。希望憑藉其強大經濟技術實力與美國同步佔領太空高地,加強日美軍事一體化的軍事同盟關係,確保日本在亞洲的大國地位,應該是日本政府和防衛省必然規劃之事。
註:SELENE一詞是Sele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er的縮寫,構想源於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塞勒涅。月亮女神的日本官方暱稱為輝夜姬,取材自日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竹取物語》,也算是日本版的嫦娥奔月故事。內容描述1名伐竹老翁,某日在竹林中發現1株發光竹子,經剖開後發現3寸小人,於是收養並取名為輝夜姬。短短3個月內,3寸小人迅速長成為1名姿容豔美的女子。
輝夜姬的美貌引來了貴族們的熱烈追求,智慧的輝夜姬要求貴族們獻上最珍貴的寶物以示誠意。於是貴族們冒險豪取、機詐欺騙等手段盡出,使得醜態百出卻全數落空。
最後,日本天皇也憑藉權勢上門逼婚。在農曆8 月15 日中秋節夜晚,嚴拒聖諭的輝夜姬穿上天衣,升天回到月宮,留下了驚歎的天皇、禦林軍及不死靈藥。天皇於是命屬下將不死靈藥放在最接近蒼天的山頂上,後人稱此山為「不死山」,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富士山(Fuji Mountain)。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 總編輯 畢源廷
我來說一下,咱們的長征火箭確實比較落後,否則就不會在發射“嫦娥一號”衛星時先發射到地球軌道,然後經過不斷的轉移變軌最終進入月球軌道。要是有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就可以直接了當地讓“嫦娥一號”進入月球軌道了。據我所知,咱們的長征火箭基本上都是二級或三級火箭,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四級火箭服役。不知將來的長征5號大型運載火箭是幾級火箭,等它服役了這種運載能力低下的窘迫局面將暫時得到改善,即使長征5號也無法與美俄大型運載火箭“大力神”、“第聶伯”、“質子”以及歐洲航天局“阿裏亞娜”火箭相提並論。西方都是采用固、液燃料火箭並用或發展純固體大型運載火箭。我國只是發展了用于發射微小衛星的“開拓者”系列運載火箭,希望今後在大推力火箭研制方面有所突破,爲將來發射空間站、太空望遠鏡、深空探測器的發射做好准備。
差距就是差距,要清楚差距。決不能有滿足現狀的情緒,世界上能發展航天的國家不多,但在航天業界仔細對比一下,我們人處于中低水平。1969年美國登月了,到2007年中國才發射了月球衛星,38年之差,何況等中國人登月還不知在未來十幾二十年才能看到,這就是差距。連日本鬼子都早于1990年初就發射了人造衛星“飛天”,雖說計劃不太成功。這次發射“月亮女神”衛星又走到了咱們前頭,而且是一箭三星。我國早已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但運用較少,只是用長征4號用過一箭兩星方式發射過幾次。說明還是推力有限,現在航天器越造越大,咱們的長征只能這樣發射了。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2&fid=61703&tbid=5429值得高興!“嫦娥一號”采用的是追月球的軌道方式,也就是農曆中旬發射,這時候月球朝前運行,“嫦娥一號”在後面追隨。這跟小日本的“月亮女神”有區別,“月亮女神”是9月14日(農曆8月初4),它采取的是去迎月球的軌道。 小日本的“月亮女神”迎月是大S軌道,風險大,時間長,費燃料,技術落後,相當于60年代早期的理論爲依據 中國“嫦娥一號”追月是複數螺旋加小S軌道,風險無,時間短,省燃料,技術先進,90年代末才提出的新理論
“單缸不帶捆”充分說明中國航天水平遠高于日本,說明攜帶燃料少,說明中國軌道選擇的好,說明中國燃料燃燒效率高,說明中國遠程控制能力好.同體積衛星,我國發射到月就比某國大大節約燃料,經濟、減重,一旦以後大推力開始使用,就方便攜帶更多重量到月球加上我國的計算力和同步軌道的技術力 ,姿態調整、重力利用、光能利用,完全成熟 而且全月球3D的拍攝,不但爲月球科研做貢獻,也爲後期,著陸月球選擇著地點提供參考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1&fid=51123&tbid=5564&ismain=大陸/長征系列火箭可滿足十二種軌道要求 2007-10-11中央社
中共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孫來燕今天指出,中共航太通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中共研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現在共可滿足十二種高、中、低不同軌道的要求。
孫來燕今天接受中共政府網專訪表示,中共航太工業具備五大能力包括;
一是進入空間的能力,發展航太事業首先要進入空間。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現在一共有十二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
二是衛星的製造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共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八十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
三是載人航太能力。從一九九九年中共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三號和四號,在此之後又發射了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
四是空間探索能力。眾所關注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將於二零零七年底前發射,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太之後,中國航太事業又向深空探測邁出的重要一步。
五是航太的基礎與保障能力。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運載火箭和航太器的設計、製造、試驗和測試能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中國嫦娥衛星不是一般的強,嚇壞日本月亮女神!(?)
“嫦娥一號”避月食提前調軌 精度達萬分之三,有能力攻擊日本衛星(?)
新華網北京1月28日電嫦娥一號衛星于27日23時50分48秒實施軌道調整,發動機點火60余秒,衛星軌道擡高近兩公裏。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說,這是爲了應對23天後將要出現的一次月食。
朱民才說,2月21日將有一次月食,而這一天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屆時,整個月球以及繞月衛星都會被地球擋住陽光,預計時間爲三到四個小時。這次軌道調整後,預計衛星在地球陰影中的時間將縮短至兩小時左右。
嫦娥一號衛星主要依靠太陽照射太陽能帆板供電,盡管星上裝有蓄電池,但蓄電池只能保障短時間供電。
“提前20余天調整軌道,一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軌道動作太大對科學探測産生影響。”北京飛控中心軌道室主任唐歌實說。
據這個中心軌道室副主任劉從軍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各項科學儀器工作正常,正在按原計劃開展相關的科學探測活動。月食期間,星上個別科學設備將暫時關機,整體而言月食對衛星工作影響不大。另外,衛星在今年8月還將遇到一次月食,也會提前調整軌道。
嫦娥一號衛星軌道控制精度達萬分之三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28日傳來數據表明,嫦娥一號衛星各項設備工作正常,正在距月球200公裏的工作軌道上飛行,軌道精度與理論值的誤差僅爲萬分之三。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軌道室主任唐歌實介紹說,目前測量到的衛星軌道數據表明,嫦娥一號衛星月球軌道入軌精度優于千分之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衛星通過12天飛行,到達月球時間與預期時間僅相差20秒。這表明我國具備對距地球38萬公裏的衛星進行精確測控的能力。
嫦娥一號衛星在入軌到環月的飛行過程中,軌道室綜合利用各類測量數據計算軌道120余次,軌道控制精度達到百米量級,大大優于設計要求。
飛控中心軌道室副主任劉從軍介紹,對高速運動的衛星而言,每一秒的位置和姿態都有重大變化。嫦娥一號衛星與地球的通信有一定延時,使軌道測量和控制的難度大大增加。
軌道室目前每天都要對衛星進行相應的軌道維持。唐歌實說,由于軌道室自主研發了“測量數據修正處理系統”“實時誤差分析系統”等軟件,軌道維持工作不僅簡單易行,還十分精確。
嫦娥精確飛行表明我深空探測飛控能力實現零的突破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室主任唐歌實28日接受采訪時說,嫦娥一號衛星運行至今的各種軌道數據表明,我國深空探測飛控能力已經實現零的突破。
月球是十分不規則的圓球,繞月衛星在軌道不同位置受到的月球引力差異較大,探月衛星的飛行控制對我國而言一度是個空白。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軌道室在不到3年時間裏突破高精度定軌、地月轉移軌道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解決了探月衛星必須解決的遠距離測控、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難題。他們還首次實現了國內航天測量網、天文測控網和歐洲空間局測控網的無縫銜接。
嫦娥一號衛星奔月途中,原計劃需要200余公斤燃料進行的3次中途修正。由于軌道控制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結果只用10公斤燃料一次達到軌控效果。比原計劃節省了190多公斤燃料,相當于衛星繞月飛行兩年所需燃料。
唐歌實介紹說,嫦娥一號衛星的軌道確定、軌道控制、計劃生成和動力學仿真等測控應用軟件均爲自主研制,包括了60多個進程,4300多個模塊,35萬行源程序。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軌道室目前正在進行探月二期工程和深空探測後續任務的相關論證工作。
據嫦娥探月工程總指揮介紹,我國早在20年前就有能力將衛星送上月球,這次嫦娥一號之所以比日本月亮女神較晚些時候發射,是因爲我們要首先獲取月亮女神的數據,然後再給予嫦娥距月高度以及軌道的定位.因爲我們的衛星軌道比日本的衛星軌道高,這樣一旦嫦娥與月亮女神相遇,月亮女神看不到我們的嫦娥,嫦娥卻能夠觀測到月亮女神,必要時還可以對其作些技術動作
嫦娥一號衛星于27日23時50分48秒實施軌道調整,避開將要出現的月食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65711&tbid=4980嫦娥衛星激光高度計比月亮女神造價低探測遠 2008年02月10日解放日報
太空不過春節。在地球上空40萬公裏處,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並沒放假,它每隔兩小時就把月球繞一圈,剛剛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幅CCD相機拍攝的月球極地圖像。
星上搭載的滬産科學探測儀器———激光高度計,也已完成對月球南北極黑暗深坑的初步測量,並將數據成功傳回地面,正在制作前人所無的月極三維高程圖。
這次“國際補白”的背後,是探月團隊走出的一條自主創新路。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以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爲核心的十多人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他們沒有技術權威、沒有先前經驗,憑著親如兄弟般的精誠與團結,將創新資源和能力運用至極限,接連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青年五四獎章”等個人和集體榮譽。
“探月激光眼”照遍月球
春節期間,舒嶸研究員又回到他四樓的辦公室加班。他可以望見玉田路研究所大院,也能看見窗臺邊那座五色斑斕的月球儀,上面標著大大小小無數坑:加加林坑、愛因斯坦坑、門捷列夫坑……
“除了張衡、祖沖之、郭守敬等,幾乎沒有近代中國人命名的坑。”你看,在月球的南北極區有許多深藍的坑,這種顔色表示月極是月亮上最深最暗的區域,這裏還存在許多國際探月數據的空白,並正在被中國人的激光高度計不斷填補。
激光高度計與激光測距儀原理類似,從發射一束激光,到接收目標表面反射回來的激光,以這段激光“折返跑”的時間,就能得出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嫦娥”就是靠這副“探月激光眼”,來爲月球的地形地貌測高和測深,它與衛星所載的CCD相機相配合,能得到更加清晰、精准的全月立體圖像。尤其是在不具備拍攝光照條件的月球極區,更有用武之地。
作爲激光高度計的副主任設計師,舒嶸這個春節心裏還算舒坦。因爲“探月激光眼”開機兩個多月來,至今已隨星圍繞月球轉了720圈以上,差不多把月球覆蓋了兩遍,包括南北極。它幾乎每隔一秒就向月面發射一束激光,目前“激光足印”的密度已達每平方公裏0.87個點,收發之間的成功采集率達99%左右。
“說實話,這臺儀器不是沒想過進口,但如今省下的不僅是上千萬元外彙,還成長起一支有能力自主創新的隊伍。”在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上,日本人驚訝地發現中國“嫦娥”上的激光高度計,竟比他們“月亮女神”衛星上的同類儀器,輕了約4千克,而探測距離遠了一倍,造價更是低得多。
這只“天眼”很亮,激光收發頻率和布點密度還在進一步提高,中國人也能用自己的數據制作立體月球儀了。
“中、青、少”互爲師生
“70後”的舒嶸雖然是團隊中堅分子,但比起“80後”的核心成員黃庚華來,他已經不算年輕了。記者初見小黃是2006年,這個來自廣西的博士生還沒畢業,就憑借出色的實驗能力,成爲課題組“老成員”,他拿出的博士論文就是激光高度計這件“硬東西”。如今這位新博士,看上去還是小身材、娃娃臉,但已開始在另一課題中主持工作。在所內業務會上,不少具體數據和技術細節,“大人們”還得問他。
與黃庚華坐在一起開會的“大人”,除了舒嶸,還有他們的所長王建宇研究員。聽上去是“大領導”,但三個人似乎稱兄道弟,一點沒輩分之感。“呵呵,其實我們三個還真是同門師兄弟,我比舒嶸正好‘大一圈’。”顯然,王所長也不“老”。同事們戲言:這個團隊很難說“老中青三代”,大概算“中青少三代”吧。
以這三人爲代表的團隊氛圍,就是“誰都不是權威”。他們所在的第二研究室,以航空遙感爲專業,以往搞的激光高度計主要用于幾公裏高度的航空遙感,因此嫦娥一號之前,我國激光高度計還從未進入過太空。“一個激光高度計大大小小零件上千個,沒有人能教你,沒有東西參照。”于是,從所長到博士生,大家互爲師生、一律平等,無論誰碰到了問題,都不遮遮掩掩,全攤在臺面上,頭腦風暴,誰對聽誰。終于,僅僅兩年半不到,從模樣、初樣到正樣,還有備份件,這個班子硬是搞出了5套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星載激光高度計,滿足了我國月球探測的戰略需求。
這兩天,爲了完成新的研制任務,舒嶸開始自學起一本《衛星光通信導論》,另一位副主任設計師賈建軍還特意借來複印。看來在這個新課題上同樣沒有權威,只有共勉。
這只“探月激光眼”的成功背後,自然少不了失敗,正是“大團隊”創新資源的聚焦才挽救了它。其中的激光器部件,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擔綱,但在研制後期,地面模擬實驗突然發現,激光器在真空狀態下性能急劇下降!這簡直就是太空版激光高度計的“致命傷”,王建宇緊急協調所內從事空間制冷技術的第四研究室加入,一起幫助上海光機所開展試驗論證,兩個月內便拿出技術方案,一解燃眉之急。
在更細處———激光器核心部件“激光二極管組件”方面,協作單位中科院半導體所的若幹批次産品,也解決不了真空中的器件壽命問題,光機所、技物所人員多次赴京聯合攻關,結果不僅通過壽命考核,還形成了國內首個相關的空間應用研制規範。“從目前上天情況看,激光高度計各項指標均無衰退迹象,壽命一年應該沒問題!”
“老航天”的傳幫帶同樣少不了。以第二研究室爲主的核心團隊虛心求教,請來擁有“風雲系列”衛星等航天工程經驗的第七研究室老專家,從結構、電源到熱設計等環節,進行技術交流和指導,並嚴把每一道評審關,有刺便挑,一一拔除,甚至一些回聘的退休航天人,也連續幾個通宵陪課題組解決疑難。
本月下旬,激光高度計將隨嫦娥一號經曆一次月食考驗,期間將因陽光遮蔽而斷電兩小時左右,“激光眼”要經曆20攝氏度到零下20攝氏度的“溫度大跳水”,但團隊信心十足:“地面上更嚴酷的低溫實測,已經經曆多次了,放心!”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2-10/1040484914.html
北京航控中心僅用3年突破嫦娥工程多項關鍵技術 2008年02月15日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9.5歲的年輕隊伍。
從載人航天工程到月球探測工程,他們在浩瀚的天宇留下了一道道絢麗的軌迹。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再到嫦娥一號,他們屢建奇功,被稱爲勇攀航天飛控高峰的“青春勁旅”。
他們,就是來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軌道室的年輕的航天專家。2007年12月,該室被國家人事部、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中國科學院聯合表彰爲“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突出貢獻單位”。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把嫦娥一號送入了太空。
僅用不到3年的時間,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中國航天發射的時針指向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大涼山峽谷一聲驚天動地的轟鳴,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直沖雲霄,踏上漫漫的奔月旅程。
同一時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後側的計算機終端機房,軌道室的科技人員正全神貫注地進行衛星遙測數據和軌道數據處理,密切監視著星箭聯合體的飛行狀態。
伴隨著大屏幕上不斷跳躍的飛行參數,大廳裏不時響起洪亮的報告聲:一、二級火箭分離成功!整流罩脫落!火箭二、三級分離!星箭分離,衛星入軌!
3分鍾後,軌道室唐歌實、陳明就准確報出了精確的衛星入軌參數。隨後,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布:嫦娥一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既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飛行控制中心,承擔著指揮調度、飛行控制、數據處理和信息交換等任務,是載人航天測控任務的“神經中樞”,是航天員的“生命通道”,同時也是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飛行控制中心,承擔著飛控決策、軌道控制、數據分析處理、應急控制以及衛星環月飛行後長期管理等任務,是嫦娥一號衛星的“領航人”。衛星升空400秒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衛星實施全程指揮控制。軌道室擔負著首次繞月探測工程的軌道計算、軌道控制、任務規劃以及各階段軌道和姿態實時監視計算等關鍵任務。
人類探月史上共進行了123次探月活動,成功率僅49%。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們沒有退卻,而是知難而上。2004年3月,軌道室剛剛領受嫦娥一號任務時,他們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難題。嫦娥一號衛星是我國航天史上第一個繞月飛行器,重點在測量控制,難點也在測量控制。衛星8次變軌中,有兩次控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行,一旦錯過時機,或控制稍有偏差,衛星就將偏離軌道,直接導致整個任務的失敗。
軌道控制技術是繞月探測的核心與關鍵。如果衛星發射准確入軌,控制不准確,將會導致整個任務的失敗。爲了實現奔月軌道的全程優化軌道控制策略,軌道室的年輕人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軟件調試,無數次方案討論,軌道室這群年輕人好似在煙波浩淼的大海中行船,戰險風,破惡浪。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他們自主研制完成了嫦娥一號軌道確定、軌道控制、計劃生成和動力學仿真等測控應用軟件,包括60多個進程,4300多個模塊,35萬余行源程序,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突破了繞月探測的高精度定軌技術、地月轉移軌道及環月軌道的高精度軌道機動控制技術、應急軌道控制技術、全程實時姿態計算和測控狀態監視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解決了“遠距離測控、高精度測量”等重大技術難題,首次實現了國內航天網、天文測控網和歐空局測控網的無縫銜接,把我國航天測控技術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他們爲“嫦娥”節省了190多公斤燃料,使衛星延長壽命兩年
深秋的一天,北京航天城飛控大廳。
某國一位航天女專家走進明亮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飛控大廳。當她提出的一個又一個技術問題,都得到了軌道室控制專家唐歌實滿意的答複時,她笑了。她的微笑中充滿了對這個年輕的中國同行的欣賞。
航天無小事,成功系毫發。軌道室的年輕人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對每一個流程的細摳硬磨,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在平時的聯調、合練和測試中,他們有時爲了小數點後6位數和零點幾毫米的差別,爭得面紅耳赤,而又各不相讓。
2007年10月26日,在嫦娥一號第1次近地點變軌成功後,唐歌實在對前幾次衛星實際測定軌道與目標軌道的分析比較中發現,軌控相關刻度系數與實際軌控參數存在千分之二的誤差,經過比對,確認此誤差屬于正常範圍之內,不會對衛星産生多少影響。但這位曾經參加過6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軌道控制專家依然不願放過,他對這個小小的誤差參數抓住不放,並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最終核實了這個誤差是系統性的,可以通過參數調整進行修正。
在任務飛控會上,他拿出了詳實的修正方案,並得到各系統專家的認可。正是對這個千分之二的誤差,嫦娥一號衛星的軌道控制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最終將衛星軌道誤差控制在百米量級內。也正是因爲這次精確控制,原計劃進行的3次中途修正,只用1次便達到了軌控效果,爲衛星節省了190多公斤燃料,而這些燃料可以使衛星延長壽命兩年。
軌道計算、控制參數體現著飛控精度。在嫦娥一號衛星入軌時,軌道室的年輕人僅用3分鍾時間就確定了衛星入軌根數,比計劃時間縮短了7分鍾,且軌道精度優于千分之一,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們在嫦娥一號衛星入軌到環月的飛行過程中,綜合利用各類測量數據計算軌道120余次,軌道控制精度達到萬分之三,大大優于設計要求。通過12天的飛行,到達月球時間與預期時間僅相差20秒,最終順利實現成功繞月飛行。
平均年齡僅29.5歲,八成都是“70後”
與飛船和衛星相伴的這群年輕人,最欣賞的就是飛船和衛星劃出的飛行軌迹。而他們的人生,一如那絢麗的軌迹,永遠追尋著不同的美麗的弧線。
無論是在執行載人航天工程還是月球探測工程中,軌道室的這群年輕人都秉承了老一輩航天人“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
就在執行嫦娥一號衛星任務前3天,負責軌道控制計劃的軌道室副主任劉成軍敏銳地發現,目前設計的測站計劃實施流程,在特殊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兩個測站實施計劃發生沖突。極端情況下,將會導致兩個測控站加載同一個點頻上的載波,會導致衛星上的某個元器件燒毀的嚴重隱患。在他的帶領下,經過認真細致地討論,最終修改了測控站計劃實施流程,杜絕了隱患。
生命因爲信念而生機勃勃。爲了中國的航天事業,軌道室的這群年輕人舍棄了太多太多。他們顧不上家中幼小的孩子,無法照顧生病的老人,夫妻同在一棟大樓上班,每天卻是匆匆見面又匆匆分手。他們或許不是合格的父母、孝順的兒女、稱職的丈夫和妻子。但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他們是最優秀的航天人!(楊冰)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2-15/1022485521.html嫦娥二號衛星 順利升空奔月2010-10-02 中國時報 李文輝
為中國登陸月球探路的「嫦娥二號」衛星,一日晚間六點五十九分五十七秒,在「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下,準時於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直奔月球,預計五天後開始繞行月球軌道。據悉,升空後二級推進器落在距台灣以東五百公里。
昨晚六點四十五分,大雨滂沱,發射現場拉起兩分鐘撤離警報,差三秒七點,載運「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加掛一對推進器,準時點火升空;七點五十七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奔月的地月轉換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預計五天後,將進入繞行月球軌道。
「嫦娥二號」衛星是繼○七年「嫦娥一號」後,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長征三號丙」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三一次太空飛行。
「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為將來登月的「嫦娥三號」,驗證部分著陸關鍵技術,並為「嫦娥三號」預選的月球虹灣登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表示,探月第一、二期工程,花不到廿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一期約十四億元,相當於北京建造兩公里地鐵、或北京到上海十幾公里高鐵的費用。
龍樂豪指出,中國將在二○二○年之前,完成月球無人探測「繞、落、回」三步驟:「繞」,是指繞月探測,已由「嫦娥一號」圓滿達成。「落」,是計畫二○一二到二○一四年間,發射探測機器人(或叫做月球車),軟著陸到月球巡視探測。「回」是指機器人登陸月球後採樣、帶樣本回地球。
龍樂豪表示,比較嫦娥二號、一號,「新亮點」在於:環繞月球高度,從原來兩百公里、降為一百公里運行。而且把一百公里的圓軌道、變成遠距點一百公里、近距點十五公里的橢圓軌道。如此做的目的,是為屆時「嫦娥三號」及在月球登陸做更細緻的著陸安排和測試。此外,「嫦娥二號」還配有高清晰度的CCD照相機,將為未來「嫦娥三號」攜帶月球車登月時探路,把地形地貌照下來。
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為海上測控,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表示,已有遠望三號、五號及六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抵太平洋預定海域,列陣守候嫦娥二號的奔月之旅。
以這次一二級分離設計,一級推進器落在大陸西南地區,二級推進器則落台灣東部海面五百公里處,預料也早有遠洋船監控打撈。
這次嫦娥奔月正逢「十一」假期,飯店旅館大漲價,但當地人卻說,從小看到大,沒什麼可看的了。
加足馬力112小時 速度超歐日 2010-10-02 旺報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若能達到預計的112小時進入月球軌道,其速度遠高於歐洲和日本的探月衛星。
新華社等陸媒報導,中國太空專家龐之浩說,依據計畫,「嫦娥二號」直飛月球的時間只有112小時,速度高於歐洲太空總署的探月衛星SMART-1、日本「月亮女神」衛星及印度的「月船一號」衛星。SMART-1衛星用了13個月抵達月球,日本「月亮女神」用了35天,「月船一號」用了約8天。
龐之浩說,「嫦娥二號」能在短時間抵達約40萬公里外的月球,主要與火箭推力和軌道設計有關。若和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相較,發射「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增加了兩個助推器,大幅提升火箭推力。
二號突破4關鍵技術 變快變準2010-10-02 旺報 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探月計畫,突破了四大關鍵技術。分別是:地月移轉軌道發射、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深空測控通信技術、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
中新社等陸媒報導指出,「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的內容是:「嫦娥二號」選用長征三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運載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相較於「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嫦娥二號」取消了調相軌道飛行,改為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節省了7天時間。
「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是指「嫦娥二號」衛星在奔月途中,將視情況進行2到3次軌道修正,以保證與月球準確交會。經過約112小時的奔月飛行,當衛星到達距月球100公里的近月點實施3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公里、傾角90°的環月工作軌道。相對比「嫦娥一號」在200公里處的近月捕獲,「嫦娥二號」實施近月捕獲時飛行速度更快、軌道更低、制動量更大,同時月球不均勻重力場對衛星軌道的攝動影響也相應增大,大幅提高衛星制動控制精度。
「深空測控通信技術」:「嫦娥二號」任務將首次試驗低密度校驗碼(LDPC)遙測信道編碼技術,提高星地通信能力。首次試驗X頻段測控體制和校差差分單向測距等技術,提高衛星測定軌精度;也首次開展紫外敏感自主導航、高速數據傳輸等試驗,為後續探月及深空探測任務積累重要的技術基礎。
「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新研製的TDI─CCD相機,能夠將圖像分辨率從「嫦娥一號」的120公尺提高到10公尺左右,在15公里軌道處更能達到1.5公尺是中國相關載荷研製技術的重要突破。
嫦娥之父:被印超越就是無能2010-10-02 旺報(另參本館:中國與印度
中國對於此次探月任務抱持「絕對高度」期待,太空科學家也面臨極大心理壓力。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直指,「若被印度超越,就是中國科學家無能。」
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歐盟和日本後,第5個成功探月的國家或地區,印度緊隨中國之後,甚至提出較中國更早實現載人登月的大計畫。面對印度的追趕和挑戰,「嫦娥二號」計畫既要「裡子」,更不能輸了「面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年後,印度隨即在2008年10月22日發射「月船一號」衛星探月。「月船一號」半數設備來自美國,半數印度國產,雖然在月球軌道航行312天後和地面失去聯繫,但已成功在月球留下1面印度國旗。在此之前,月球上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歐盟旗幟。
中先取得月壤再載人
中國計畫在2020年完成探月工程「回」階段的研發,也就是用機械臂收集月球土壤樣本運回地球,然後才展開載人登月;但印度已計畫在2020年前載人登月,搶在中國之前。
歐陽自遠認為,印度為了「振興國民精神」提出此偉大目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能夠實現,是另一回事。他說:「如果中國人願意,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
留言和迴響
印度還是先把人民喂飽吧!連一個中型運動會都辦砸了,還有資格談登月?
一半是美國的設備。這種競賽本來就沒啥可比性。
與美爭鋒? 4年後見真章2010-10-02 中國時報 亓樂義/特稿
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國太空實力的指標之一。運載力愈大,愈能攜帶大型太空設施(如太空站、超重型應用衛星、深空探測器等),到浩瀚的宇宙深空探險,在月球建立太空基地也沒有問題。
這次嫦娥二號運載火箭,是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能力約四噸,遠不及歐美國家平均的廿多噸,即便和日本H2火箭相比,也不及它的一半。目前中國幾乎所有亮麗的太空成績都在低軌道完成,載人登月則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在美國太空專家眼中,中國近年的太空成就令他們印象深刻,但畢竟有限,目前看來中國是尋求「最低限度的登月能力」,美國則要在月球「建立基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技術系統。(楨:美已停新探月!另參本館: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為拉近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中國多年前祕密推動大火箭計畫。據透露,這個命名為長征五號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可達廿噸,預計二○一四年成為現實。據信,長征五號可以與國外主流火箭並駕齊驅,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
中國若想成為太空強國,研製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勢在必行。靠目前中國火箭只能把數噸重的設施送上太空,就想與美國爭鋒,絕對是癡人說夢。不過,長征五號火箭的曝光,說明中國邁向太空強國的決心。這一步能不能跨過,四年後見真章。
開發月球資源 中共卡位【聯合報 2010.10.02
中共昨天順利發射第二枚探月衛星,專家表示,中國推動探月工程意義,除展示綜合國力外,也為了國際未來開發月球資源時,中國也能有一席之地。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相關專家指出,儘管聯合國在一九八四年通過「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事實上,當前有能力探測太空的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畫,中國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中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報導指出,據已經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有數類特有的能源和礦產。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矽、光衰減率低的光纖和高純度藥品等。
相關專家指出,推動月球探測工程,將促進宇宙學、太空天文學、太空材料科學等的創新與發展。舉例而言,美國領先於世界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技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的進步,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科學研究方面,月球環境是進行太空天文學研究得天獨厚的場所,既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也沒有塵埃汙染和磁場,月球背面漫長的黑夜,更是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的理想環境。
全台夜空見火光 疑嫦娥二號經過 2010-10-02 TVBS 簡大程
昨天晚間7點到8點,包括桃園龍潭、北縣三峽、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消防跟警方,都接到民眾報案,說在空中看到有一團火球,疑似有飛機墜落;不過在民航跟國軍方面,都沒有墜機的消息傳出,懷疑可能是大陸發射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經過的影像。
海巡隊無線電回報:「在我們東港這邊,10點鐘方向左右,…,11點鐘方向。」
就是這個無線電回報的消息,讓全宜蘭的警消單位繃緊神經,大型探照燈沿著海岸線架了起來,10幾名海巡弟兄不停來回搜尋,因為有好幾位民眾打電話報案,說在晚上7點,空中突然出現一團火球,圓圓的火光,還拖著長長的尾巴,甚至冒出黑煙,疑似爆炸的感覺,還懷疑是不是發生墜機事件。
民眾:「形狀很像倒過來的香菇。」記者:「香菇倒過來?」民眾:「因為它後面是一個亮光下來,後面有一個細的。」記者:「持續幾秒?在空中持續?」民眾:「持續…,我看到是5到10秒。」
花蓮民眾形容,帶紅帶藍的光,比燈還亮,這輩子從沒見過,然而不只是花蓮和宜蘭,包括台北縣三峽、五股,還有桃園龍潭,甚至是台東太麻里,全台各地,幾乎都有人看到這團不明火球。
但是花蓮的海巡隊員找了半天,並沒有在現場發現任何可疑的墜機跡象,宜蘭消防局跟國防部聯繫後,也沒有查出任何飛機失事的消息。宜蘭消防大隊長陳慶寶:「我們勤務中心,也有跟國防部還有海巡署、還有民航局了解,是不是有飛機失事狀況。」
報案時間剛好是1日晚上7點,當時大陸正好發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從北京航太城的飛行控制影像可以看到,嫦娥二號在發射過程中,也飛躍台灣海峽上空,拋物行經路線,疑似經過新竹橫越宜蘭。
但另一方面,花蓮氣象站說法,當時也有火流星現蹤,到底夜空中那道光是什麼,還得進一步查證
「嫦娥二號」升空 傳回首張照片【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10.10.03
大陸探月衛星嫦娥二號一日成功發射後,二日上午已傳回第一張照片,這是第一組成功回傳資料。二日中午,嫦娥二號還做了第一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未來還可能有一至兩次的軌道中途修正。專家稱,未來嫦娥二號的太空環境將更為惡劣。
大陸「央廣新聞」報導,一日晚上七時廿五分嫦娥二號星箭分離後,嫦娥二號獨自在茫茫太空中飛行了一整夜。二日(昨天)凌晨點三點卅九分鐘左右,經過一系列姿態調整,嫦娥二號衛星用自己身上攜帶的一部監視相機拍下它的第一幅攝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對地成像照片,並在二日早上八點四十九分回傳,不久就會對外發布。
昨天十二時廿五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衛星中途飛行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說,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在卅八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則表示,嫦娥二號出征的時機要差一點,因為今年正好是太陽風年,太陽活動劇烈,嫦娥二號所處的太空環境更加惡劣。他表示,太陽的劇烈活動對航天器會產生一定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損害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
「嫦娥二號」奔月 軍工股發射【經濟日報 2010.10.03(另參本館:中國軍工
大陸「十一」當晚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不僅振奮大陸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分析師更一致認為,將帶動軍工類股走勢,加上企業重組概念,都讓大陸軍工企業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第三季軍工類股的漲幅明顯超過大盤,估值也逐漸上升,目前大陸軍工類股本益比約50倍,高出市場一倍多,是僅次於創業板的高估值類股,其中中國衛星、航空動力和航天科技的本益比更分別高達100倍和122倍和574倍。
銀河證券分析師鞠厚林表示,軍工行業估值水準雖然高,不過戰略地位也高,持續成長能力強,又有較大的資產注入潛力,因此具有較大投資機會。
中原證券分析師路永光則認為,大陸要「和平崛起」就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因此,未來太空探索、大飛機及新型戰鬥機、航母等大型、高科技軍事裝備開發和研製活動將進入密集時期。
除發展潛力外,企業重組因素也是軍工業被看好的原因,廣發證券分析師王立才就認為,「資產重組看央企,央企重組看軍工。」
路永光表示,從中航系上市公司整合來看,軍工集團資產注入和整合有加速趨勢,目前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占集團整體比率不到20%,主要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運作進入高峰時期,資產重組的加速對行業無疑是一大利多。
路永光強調,中航工業資本化運作確定性較高,而航太科技和航太科工、兵器集團相對落後。
長期來看,生產航空發動機的航空動力、中航飛機的西飛國際、生產直升機的哈飛股份、衛星平台的中國衛星、船舶行業的中國重工、兵器製造業的中兵光電都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齊魯證券首席分析師李世彤則認為,軍工類股是個特殊行業,不能用簡單的估值來衡量。他指出,從產業特點來看,軍工行業技術含量高、生產周期長、整合難度大。
因此,該類上市公司雖然前景看俏,但業績提升卻不是短期內的事情,必須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
奔月夯 嫦娥周邊商品熱賣2010-10-04 旺報 記者楊慈郁
嫦娥二號奔月後,相關的周邊商品也在網路上熱賣,在大陸最大的網路交易平台淘寶網上,嫦娥二號的相關商品就有近百個,其中又以搭載嫦娥二號火箭「長征三號丙」(長三丙)的模型居多,價格在30元到1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一套星箭組合則開價約400元。
《京華時報》報導,北京的不少航模實體店還沒有現貨,網路上就已經率先開賣嫦娥二號的模型。其中,嫦娥二號火箭模型長三丙銷量最好,價格也便宜,衛星模型的價格則要高出很多倍,主要有1:30和1:45兩種比例,以及星箭組合共3種產品,價格從280元至600元不等。
域名搶註 轉讓價數千
網拍賣家指出,購買長三丙模型的顧客中,「父母買的占多數,很多都是當禮物送給自己的子女」。
另外,嫦娥二號飛天也引爆了新一輪嫦娥域名的搶註熱潮,不過,註冊熱度較2005年升空的載人太空船神舟六號和2008年升空的神州七號低得多,平均一個域名轉讓價約2500元,另有註冊者開價8千800元,尚乏人問津。
《北京晨報》報導,在嫦娥二號發射前2天,域名「change2hao.com」已被率先搶註,正高調出售。註冊者是遼寧的王先生,他表示並不單獨出售該域名,而是與chang2.com等4個和嫦娥二號相關的域名一同出售。王先生說,早在2008年,他就已經註冊chang2系列,「4個域名一共1萬元。」
change、change2是最熱門的搶註域名之一,註冊時間大多在發射嫦娥一號的2007年。一位註冊者指出,當時他就想到嫦娥二號發射也不會太久遠,就將相關域名也註冊下來。
殘骸分落江西、貴州
嫦娥二號衛星於1日18時59分57秒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2日8時49分,首幅對地球成像的照片傳回,這一照片將在不久之後對外發布。
嫦娥二號升空當晚19時11分左右,衛星整流罩墜落在江西吉安市遂川縣一處農田,發出轟聲巨響,周圍數公里均可感覺到明顯而強烈的震感。另外,搭載「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一級殘骸則墜落在貴州鎮遠縣境內,上述殘骸已被安全回收。
為順利抵達環月軌道,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在2日12點25分,已對嫦娥二號成功進行首次軌道中途修正,因為這次中途修正精度非常高,衛星速度增量在10米/秒以下,因此取消了原定於昨日(3日)中午進行的中途修正行動。
中國加快建設深空探測網將在南美新建測控站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中新社北京2010年10月4日電 (沈晨 李筱梅 魏錦文)嫦娥二號衛星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探月工程逐步向深入展開,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步伐將不斷加快。按照計劃安排,預計2012年建成國內深空探測網部分,2016年建成國外部分。
錢衛平介紹說,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此前已按規劃全面展開,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圓滿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測控任務,爲中國航天測控事業寫下了新的一頁。
“根據任務需要,我們要在喀什站安裝口徑達到35米的測控天線,”錢衛平說,“我們還要在佳木斯安裝口徑達到64米並同時具備S、X和Ka三個頻段功能的測控天線,同時在南美建設第三個擁有大口徑天線的深空測控站。”
錢衛平說,由這三個測控站構成的三站聯網的深空探測網,將用于支持中國將來的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任務。喀什和佳木斯要在2012年建成,爲嫦娥三號、四、五號衛星提供測控支持,南美的測控站要在2016年建成,爲探月三期工程,也就是嫦娥衛星返回提供支持。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1032613236.html
嫦娥2號突破6大關鍵技術 西方渲染中國太空競賽 2010-10-0 環球時報
資料圖:組裝中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
對于中國的二次探月,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9月30日評論說,這標志著中國的太空雄心又向前邁進一步。中國還計劃在明年發射“空間站”雛形———“天宮一號”,准備最終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法新社稱,中國已經完成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的最後准備,萬事俱備,將在國慶61周年之際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將進行一系列測試,爲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做准備,以便實現首次無人登月。中國在2007年10月發射了“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並且傳回高清晰度的月球表面照片。中國希望在2017年采集並帶回月球岩石樣本,並在202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報道還稱,以本國“月神”命名的嫦娥計劃,是中國旨在與美國和俄羅斯平起平坐的太空探索。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嫦娥二號”相當于開路先鋒,爲未來“嫦娥三號”、“四號”登月做准備。探月工程目的有實驗技術,爲預選著陸區拍照;科學目的包括對月球成像、探測構造等。此次探月要突破六大關鍵技術,如第一次用火箭把月球探測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實現直接奔月,這樣能夠節省地球到月球的飛行時間,節省衛星燃料,對未來載人航天有重要意義;驗證100公裏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這相當于衛星到月球速度太快,需要刹車,而且月球重力場不均勻,衛星要提高到月球的制動能力。龐之浩說,未來“嫦娥三號”、“四號”著陸將遇到一系列複雜技術,爲使日後的著陸更安全可靠,這次探月將積累經驗。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回顧了中國太空探索的成果,稱中國近年取得長足進展。2003年,中國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成爲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被譽爲民族英雄。5年後,翟志剛又成爲中國在太空邁步的第一人。“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將測試關鍵著陸技術,攜帶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爲“嫦娥三號”提供著陸區高清晰照片。“嫦娥二號”地面應用系統負責人對中國媒體透露,此次探月將獲取精細度超10米的月球表面圖,該圖將成爲目前爲止全球最清晰的全月圖。
在中國人忙著進行太空探索之際,有的西方媒體又老調重彈,渲染起太空競賽。《華爾街日報》網站的一篇文章稱,中國計劃于10月1日國慶當天發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這似乎使中國在亞洲激烈的太空競賽中領先。如果“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中國將在載人登月的國家競賽中又領先印度一步。文章還稱,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登月,印度則表示2020年前完成,“中印之間的太空角逐猶如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美聯社在報道中說,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捉襟見肘、資金短缺之際,中國航天計劃在國際合作有限的情況下正在創造新的裏程碑。
西方媒體一向喜歡拿中印作比較,並時不時挑撥幾句。在印度媒體昨天對“嫦娥二號”探月的報道中,記者並沒有發現如此赤裸裸的“冷戰”式話語。《印度教徒報》此前在一篇報道中不無得意地說,中國的探月任務被看做是與印度的競爭,印度探月器“月球飛船1號”釋放的一個月球探測器成功撞擊月球表面,留下了印度國旗的印記,成爲美俄日之後第四個做到這一點的國家,這已經領先中國。報道還說,一些中國分析人士否認國際社會關于中國正著手外太空軍備競賽的說法,強調中國的探索是科學目的,對全人類都有好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0847613230.html
嫦娥二號 傳回首批科學資料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6日早上傳回第一軌資料,容量為1.6G。在飛行112小時後,6日11時40分順利完成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環月軌道的關鍵動作——第一次近月制動,此次探月任務將進行3次近月制動。
據瞭解,嫦娥二號「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開的儀器已經全部順利開機。這些設備主要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空間探測,先後開展了太陽翼監視相機拍圖試驗、X頻段測控試驗、紫外導航試驗、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等各項科學試驗。
近月制動 嚴峻考驗
10月6日上午,在經歷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中途修正後,高速飛行的嫦娥二號衛星面臨探月征程上的一次嚴峻考驗─—近月制動。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的動作,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解釋說,飛近月球時衛星遇到的最大風險,是它能不能準確地被月球重力場捕獲。
在到達近月制動點時,衛星對於月球來說實際上處在非閉合的軌道上,如果不及時煞車,衛星就不能成為月球衛星。如果煞車力度不夠,衛星仍會飛出月球的引力範圍,而不被月球捕獲,從而不能環繞月球。如果「煞車」力量過大,衛星就可能撞上月球,其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6日上午11時6分35秒,北京飛控中心發出了第一次近月制動的指令。約30秒後,在月球軌道上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動機開始點火,在飛控中心的大螢幕上,衛星發射出了一束淡藍色的火光。在制動期間,火光一直持續。只見大螢幕上,金黃色的衛星星體正在朝著月球飛行,離月球越來越近。
瞬間,嫦娥二號來了一個180度旋轉,衛星飛行留下的紅色軌跡與綠色目標軌道漸漸重合。
連續奮戰了5晝夜
11時40分,第一次近月制動順利結束。嫦娥二號進入周期為12小時的月球橢圓軌道,揭開了環月之旅的序幕!
指揮控制台前,已經連續奮戰了5晝夜的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表示,這次變軌無論對衛星,還是對測控都是莫大的考驗。
他指出,要精確控制嫦娥二號直接進入近月點100公里的環月軌道,相對控制嫦娥一號進入近月點200公里的軌道,測控難度大大提高。只要稍有偏差,嫦娥二號可能會飛掠月球,也可能跟月球相撞。
中心劉清華政委激動地說:「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環月軌道,我國擁有了第二顆月球衛星!接下來,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動。」
近月制動
所謂近月制動,就是給在地月轉移軌道高速飛行的衛星減緩速度,完成「太空煞車減速」,建立正常姿態,進行環月飛行。
低軌飛行 面臨3大難題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嫦娥二號昨天通過第一次近月制動考驗,但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難題是,衛星安裝了一台CCD立體相機,在它飛行過程中,將把軌道高度降低到15公里以獲得接近1公尺解析度精細圖像,專家指出,如此將面臨3大高難度。
首先,在月表溫度可以達到130℃的左右,這對熱設計將帶來嚴峻的挑戰。印度發射衛星,即曾因熱的問題導致探測設備關機,提前結束任務,所以低軌飛行是一大考驗。
其次,衛星低軌飛行,須考慮月面環形山的高度,還要保證衛星飛行的安全,對軌道設計、控制實施要求一定要準確。
第三,著陸的地方是月球虹灣地區朝向地球一面,為了對這一面進行攝影,要在近地點15公里上實施,此時衛星剛好擋住地面測控站,這樣機動過程就要靠衛星自主來完成,對衛星的軌控自主要求特別高。
我國未來將建立有人值守月球基地2010年06月01日 北京晨報
晨報訊(記者 韓娜)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二號”任務已基本完成了火箭和衛星産品的研制,預計2010年底前發射。在昨天舉行的世界月球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關人士介紹了我國深空探測的現狀及未來展望。據悉,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明確計劃,但相關單位和科技人員正在進行論證開展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與探索。
“嫦娥二號”年底前發射
昨天,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名代表參加了首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月球大會,就科學與探索、生命科學、載人月球等議題進行探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于登雲介紹說,我國的探月工程又稱作“嫦娥工程”,規劃爲三期,簡稱爲“繞、落、回”,計劃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無人采樣返回。探月一期工程已圓滿完成。
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吳燕生在會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將實現月面勘測、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包括“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
“嫦娥二號”衛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主要進行環月觀測,軌道高度100公裏,安裝了高分辨率立體相機,將爲二期工程軟著陸任務開展部分技術試驗。目前,“嫦娥二號”任務已基本完成火箭和衛星産品研制,正在進行相關試驗測試工作,將于2010年底前發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任務要實現軟著陸和自動巡視機器人勘測。
探月三期完成月面采樣
于登雲介紹說,目前正在論證的探月三期工程,其核心是完成無人月球表面采樣返回,具體而言就是著陸到月面後進行撞取和采取兩種方式的采樣,然後通過上升、月地轉移和高速載人返回等一系列過程,將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進行詳細的實驗分析。
他解釋說,探月三期工程在科學上將深化對月壤、月球形成演化的認識,技術上將突破月面采樣與風動技術、月面起飛上升技術和地球大氣緩和技術等探測器系統關鍵技術,以及具有更大運載能力、全新無毒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技術。
條件具備建立駐人基地
關于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的發展設想,于登雲表示,在月球探測領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將實施開展無人月球普查和詳查任務,逐步建立無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在條件具備後實施載人登月,直至建立有人駐留的月球基地。
他表示,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明確的載人登月計劃,但相關單位和科技人員正在進行論證,積極開展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與探索。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從運載火箭和載人登月飛船研制的角度,對載人登月的技術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兩種可能的技術方案。第一種是研制重型運載火箭,采取一到兩次發射和一次月球交彙對接。第二種基于現有技術能力,采用多次發射、多次地球軌道交彙對接和一次月球軌道交彙對接。
明年與俄聯合探測火星
行星探測方面,于登雲介紹說,根據中國科學家的建議,無人行星探測的重點目標包括火星探測、巨行星的探測和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測。火星作爲距離地球最近的內地行星,是開展行星器探測的首選目標,預計明年將開展與俄羅斯聯合探測火星及環境的活動。
他表示,將從月球環繞探測起步,進而發展月球“軟著陸”與巡視探測,再發展月球無人采樣返回和近地行星“軟著陸”隨時探測,最後發展火星無人取樣返回和軀體巨行星及其衛星的探測,逐步形成對太陽系內各類天體多種形式的探測能力,最終可根據科學家提出的探測需求,開展任意形式的深空探測活動。
第四顆北鬥導航衛星將發射
新華社電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5月31日表示,我國將于近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第四顆北鬥導航衛星。目前,火箭、衛星狀態良好,各項准備工作進展順利。
http://mil.news.sina.com.cn/s/2010-06-01/1009595708.html 預算不足 美國也許無法探月 ‧知識通訊評論 2009/11/19
由專家組成的太空小組委員會警告,因為預算的不足,不但美國的載人登月任務可能取消,還會危及整個太空體系。
由航太工程師與科學家所組成的一個委員會,九月八日向美國總統歐巴馬遞交了一份評估報告, 對於NASA 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表示悲觀。這個小組委員會的報告中點出了歐巴馬即將面臨的嚴峻選擇,裡頭可能包括取消新的探月火箭系統,以及全面放棄除了國際太空站 (ISS) 近地軌道以外的所有太空探索行動。
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太空科技政策小組」顧問公司董事長,也曾擔任過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太空研究組主任的史密斯 (Marcia Smith) 表示,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目前的預算不足,無法進行任何有用處的載人太空飛行。
歐巴馬在五月時下令,要這個委員會審查前總統小布希擬定的現有太空政策;而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做為將人送上火星的序曲的「願景」也在其中。委員會受命在嚴格維持預算方針的情況下評估新方案,其中包括繼續使用預定在二○一六年脫離運行軌道的國際太空站。這個由前航太執事奧古斯丁 (Norman Augustine) 領導的十人委員會,尚未發佈其報告書,不過今年夏天已在輿論產生了一些清楚的結論。(參看《知識通訊評論》八十三期〈美國太空發展的七大選擇〉)
在預算限制之下,選項並不太好。在歐巴馬的二○一○年預算要求中, NASA 的「星座」太空探索計畫每年會有六十億美元的預算,這比布希為二○○九年預算開口要的數目少了十億,比起在先前預算中提出的更是少了好幾十億。
美國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派斯 (Scott Pace) 表示,布希政府的預算對航太體系造成壓力,但是倘若歐巴馬的預算就是如此的話,就會造成航太體系崩盤。委員會所做的一份分析指出,倘若目前的預算計畫維持不變,太空人甚至在二○二八年之前,都無法離開低地軌道。
所以委員會尋求替代方案,把三千多種排列組合的結果,縮減到剩下一點點的選擇,供總統參考。在某些情況下,要把物資跟太空人載上月球所需的兩具火箭之一的「戰神一號」,將會取消發射計畫,省下來的錢則會轉而投注位於美國加州霍桑市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以及已經在嘗試興建到國際太空站的載貨火箭,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杜勒斯市的「軌道科學」公司,這一類型的商業太空公司。不過史密斯也表示,委員會似乎也有意支持可載人進入太空的商用火箭。
前任 NASA 署長葛瑞芬 (Michael Griffin) 表示,風險不僅是實際上去製造載人商用火箭,把傳統上由美國政府把持的太空旅行應用能力下放給私部門,同樣有其風險。如今擔任美國阿拉巴馬大學航太工程教授的葛瑞芬說,在確實有太空旅行能力之前,他並不想要倚賴這種能力。
他也說如果「戰神一號」取消發射的話他會很失望(十月間進行了發射),並不是因為已經花在火箭本體,以及其「獵戶座」載人太空艙的六十億美元會付諸流水,而是因為跟重型發射載具「戰神五號」比較之下,他仍然相信「戰神一號」是跨越近地軌道最便宜的方式。他說這套系統唯一的失敗之處,就是其花費比歐巴馬總統願意提供的預算還要多。
委員會發現,大規模的人類探索月球計畫,以及從地球直航火星都不可行。委員會認為在預算稍微超出一點點,加上「戰神一號」的資金拿去發展替代性載重火箭,最終可以有一個「深太空」的選項。這包括了探訪小行星帶,飛越月球及其他行星,以及飛到拉格朗日點(某些太空望遠鏡所測定,地日系統的重力平衡點),都是可能的選項。
委員會找出了許多方法,可將國際太空站的運作時間延長至二○二○年,以滿足國際協議。但是在接下來每年耗費二十五億美元維護國際太空站之後,還能夠剩下多少錢做其他的事,則並不明朗。葛瑞芬表示,他不喜歡在政府不願意拿錢出來,去達成遠大前瞻目標之時,還假裝他們胸懷這些目標。
歐巴馬的二○一○年預算方針確實有條但書,指稱在奧古斯丁的委員會提交報告後,還可為計畫申請額外的資金。著手要在今年秋天訂出這些支出數字的美國國會,在九月中舉辦了委員會報告的聽證會。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不過是否要開口要更多錢,還是接受比較受限的計畫,這些困難的決策還有待解決。史密斯說,這件困難的工作就是總統的事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