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主力殲─10至少250架服役 2012-10-28 旺報
(上殲10B、下殲10)
屬於中國解放軍空軍「四代半」戰機的殲─10,在四年前投產之後,根據環球網的報導,看到了最後一批殲─10戰鬥機的試飛,序號排到了637號的第6批殲─10。殲─10性能號稱可以和美方的F─16抗衡。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將再露臉。
以中國大陸空軍對於序號架次的算法,殲─10表明生產到第8批次,一批次至少有37架殲─10戰機。表示說殲─10生產已接近尾聲,而這種飛機到底有多少架?計算至少有6批殲─10飛機和2批殲─10S雙座機,每批大約有37架飛機,那總共將有8×37=296架的殲─10戰機。
推測合理服役數量
根據外界推測可能的殲─10的總架次,第二批殲─10S和最後2批殲─10的產量為35─40架,而先前各批次的飛機數量可能會少一些。中國解放軍空軍有7個航空兵團裝備殲─10戰機,海軍航空兵也有一個團裝備了殲─10戰機。
此外,做為中國空軍顏面的八一飛行表演大隊也有12架殲─10,另外還有大約15─20架殲─10,在飛行試驗中心作為假想敵中隊。海軍航空兵團應該也有24架殲─10,而解放軍空軍的大多數殲─10團應該有28架飛機。最多應該有24+12+20+28×6+36=260架殲─10在服役。與前面計算的296架只差30架。理論上,正在服役的殲─10,總架數應該有250架。邊做邊改是發展中的通例。
殲─10、SU─27主戰機
殲─10是較先進的戰機,搭配自俄羅斯購回的SU─27是中國空軍中目前兩種主戰機種。不管是面對印度和台海,這兩種先進戰機都已有部署。未來發展中或者投產中的戰機,中國大陸的空軍戰力已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還有數種新世代的戰機可能加入。包括已至少有三架先導型測試機的殲─20,3到5年之內,有機會形成戰力,並進行部署。
外號「粽子機」的殲─31,最近透過各種管道讓外界知曉,如果經過測試同樣是新世代的戰機。做為「遼寧艦」艦載機的殲─15,儘管數量不多,短期之內還是會成軍成為主戰兵力之一。仿自SU─27的殲─11,數量雖不明,同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世代的戰機。
而過去做為主力還曾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強─5戰機,日前已宣布生產完成最後一架,強─5屬60年代的舊式設計,完成最後一架的生產,等於宣告新世代的戰機,將重新主宰中國大陸的領空。
殲-10B改進型
(上殲10B、下殲10)
昨晚(3月16日晚),殲-10改進型戰鬥機——殲-10B的照片在中華網論壇和飛揚軍事論壇上曝光。這組照片迅速引起國內軍迷的轟動,這畢竟自殲-10官方公布後,首次有國産新型戰機圖片在網絡上出現。網絡上一些資深軍事愛好者也迅速對殲-10B、殲-10A的圖片進行了對比。
編號規則
與西方戰機的編號方式有所不同,殲-10的第一種生産型號編號爲殲-10A,改進型則命名爲殲-10B。而F-16的第一種生産型編號爲F-16A,其雙座教練型編號爲F-16B;改進型編號爲F-16C,F-16C的雙座教練型則是F-16D。
幾處變化
從圖片對比可以初步推測殲-10B比殲-10A改進的地方:
1、機頭線條向下傾斜;
2、垂尾切尖;
3、腹鰭切尖。
4、在風擋前加裝了光電探測儀;
5、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改爲“梟龍”生産型所采用的DSI進氣道;
最重要的改變
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改成了DSI進氣道。DSI進氣道的主要優點是:結構更加簡單,有助于減輕飛機重量;進氣口處凸起的鼓包能夠遮擋住渦扇發動機的葉片,有助于減小飛機的雷達截面積(RCS)。但是,DSI進氣道有一定的速度適應範圍,一般認爲最大速度在M2.0左右。
采用DSI進氣道引起的結果是,殲-10B的雷達截面積會比殲-10A小,隱形能力得到提高;殲-10B的最大飛行速度可能會比殲-10A有所下降,但這並不會影響到戰機的戰術性能;殲-10B的機體重量下降,有助于提高機動性和航程。
殲-10A采用的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簡介
“二元”和“三元”進氣道就是指的進氣道橫截面積形狀,三元就是軸對稱進氣道。二元和三元進氣道一般又叫二維和三維進氣道,實際上一般從進氣口形狀就可以 分辨:二元進氣道進氣口都是矩形或平行四邊形;三元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半圓形。二元進氣道中給超音速來流減速采用一系列斜板;軸對稱進氣道采用圓錐面。 這兩個應該都特指可調進氣道,不包括F-16那樣的正激波進氣道。
“可調”表示斜激波的角度可調,也就是調節進入進氣道內的氣流流量。因爲不同角度的斜激波給來流減速的程度不同,就使單位時間內進入進氣道的空氣流量不 同,所以當飛機達到一定馬赫數調節裝置就開始工作,控制進入進氣道內的空氣流量,並且在不同的速度下有不同的調節角度(對斜板)或伸縮位置(對調節錐)。
“三波系”
按 照對高速來流減速方式的不同,進氣道可以分爲正激波型和多波系型。正激波進氣道通過在進氣口産生一道垂直于來流運動方向的正激波使之減速,多波系進氣道則 首先産生一道或幾道與來流方向不垂直的斜激波給來流減速,然後通過在進氣口或進氣道內管道的喉道(指內管道橫截面積最小的位置)附近産生的正激波完成最後 的減速。采用多波系進氣道主要是爲了提高飛機的高速飛行能力,因爲和正激波進氣道相比,它在高速飛行時能明顯減少來流的能量損失,從而增大推進系統的推 力。
殲-10B采用的DSI進氣道簡介
“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英文簡稱DSI或BUMP。常規飛機在空氣中飛行時,靠近飛機表面有一層空氣因爲粘滯作用流動較慢,如果被引入進氣道會導致進氣效率下降,而且由于其流速低,與高速氣流作用後容易引發發動機喘振。所以,高速戰鬥機一般都采用具有附面層隔道進氣道。
DSI進氣道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早提出,在進氣道的進氣口並沒有設置常規的固定式附面層隔道,而是通過計算機設計了一個三維曲面的突起塊,或者鼓包。這個鼓包起到對氣流的壓縮作用,並産生一個把附面層氣流推離進氣道的壓力分布。裝了新型DSI進氣道以後,發動機的推力特與原型機一樣,而亞音速的單位剩余功率還比原型機的進氣道稍好些,同時飛機的重量也得到減輕。
氣動布局進一步改進
殲-10B氣動布局的改進主要有幾點:1、機頭線條向下傾斜;2、垂尾切尖;3、腹鰭切尖。殲-10B機頭修形能取得什麽效果暫時無法獲知,但垂尾切尖、腹鰭切尖的效果是明確的。
將機翼切尖決不是爲了減輕重量,也不是爲了外形上的美觀,而是出于實際的氣動需要。理論和實驗都已證明,在超音速飛行時,機翼翼尖處的氣流仍會象亞音速時 一樣,從高壓區橫向繞過翼尖流向低壓區,減小上下翼面的壓力差。不過,由于壓力擾動只能發生在由翼尖前緣發出的馬赫錐之內,馬赫錐之外的機翼並不受影響。 顯然,切掉這塊降低效率的翼尖,對改善飛機的高速性能是有益的。
殲-10B垂尾切尖、腹鰭切尖有助于降低飛行阻力,改善飛機的加速性能、提高航程。但由于DSI進氣道的限制,殲-10B的最大速度應該會略低于殲-10A。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10b-F-10b-fighter-china.htm
別再罵了!看看殲-10的六根棍子竟如此神奇! (2009-12-17)
首先要說的是,本來殲-10作爲中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戰鬥機應該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不知道爲什麽在網上中國最先進的東西都被當作最後而嘲笑。
我這次發的是關于殲-10進氣道的簡單分析,還殲-10一點點本來面目。
首先,殲-10是三代半,這個沒有人反對吧。三代機的標准有一條就是高機動性。而機動性的最大一項就是大攻角時的穩定性。而我們看一下三代機的代表。
這兩種飛機的邊條渦流,加強了機翼在大攻角時的升力,減緩了機翼的氣流分離。增加了飛機大攻角狀態下可控性。
而殲10呢?
沒有邊條翼,可是飛機大攻角時候的可控性已經被各種飛行表演證實了。再看上圖中機翼上的“煙霧”,並沒有分離。爲什麽呢?
實際是因爲,殲10進氣道上沿與機頭下邊的“巨大”縫隙。這裏也是網上攻擊殲10的核心。
這裏實際是殲10的設計非常巧妙的地方。現在除了F-35的DIS進氣道以外,都是有泄氣槽的。主要功能是把機頭或機身的附面層隔離在進氣道以外,以免幹擾進氣道的效率。而這個泄氣槽實際並不需要殲10這麽誇張。世界的戰鬥機中,目前也只有殲10設計出這麽大的附面層泄氣槽。不信自己去搜圖去。
殲10泄氣槽的作用實際上是將機頭和進氣道中間通過的氣流壓縮後以一定的角度推出去,與進氣道上邊沿的排氣柵窗流出的進氣道過量氣流混合。這樣可以將氣流“搓出渦流”在大攻角的狀態時,打在機翼上表面,以改善主機翼的大攻角升力,和機翼氣流分離特性。
什麽這麽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特寫,首先看的就是網上瘋狂在罵的六根“棍子”。仔細看他們是有角度的,如果只是爲了增加強度,最前端的那根爲什麽角度是向裏的呢?不向外也要平著吧。實際上向裏就是要增加泄氣槽(或者叫壓氣槽)的壓力,爲後邊導流外噴做鋪墊。再看後邊的兩排“棍子”角度是向外的,這就向明顯是導流用的了。再與進氣道上沿的排氣柵組合起來看,棍子後邊一小段距離內都是排氣柵密集的位置。很明顯,這就是要將導流片(傳說中的棍子)的結果與排氣柵混合,這樣才能把氣流搓出渦來。
這時候肯定有人說了,殲10不是有鴨翼嗎,鴨翼的渦流就可以用了,爲什麽要多此一舉呢?我給的答案是:
在低速時,鴨翼的渦流也是必然有的,他對主翼的影響結果是,降低主翼的升力,對短距離起飛造成不利影響。而通過殲10壓氣槽搓出來的氣流在起飛等低速階段時,排氣道的氣流實際是不夠用的。他還在瘋狂地吸氣,所以排氣柵此時並沒有排氣。所以也形不成渦流,不會對主翼升力造成太大影響。而在大攻角的時候,很明顯進氣道的壓氣效果過強,排氣柵會排出大量的氣流。此時機頭的壓氣效果也會迫使壓氣槽內産生巨大的氣流,這兩股氣流搓在一起會産生很強勁的渦流。而在大攻角的時候渦流也正是解決翼面氣流分離,增加升力的最好途徑。
蘇-37(沒找到有渦流的SU-37圖)的鴨翼主際是近距偶合鴨翼,他的動作與主翼,與平尾,與尾噴管偶合動作,達到超級機動性的目的。而這原自于其強勁的發動機。能彌補起飛階段升力的損失。而EF-2000,鴨翼的作用也是搓渦流,別看他離主翼遠,但他的下拉角,大攻角時使渦流正好落在主翼最需要的位置。“陣風”也是近距偶合。而大家都知道,中國飛機最差的就是發動機。中國不可能用發動機去彌補氣動布局的缺陷。只能用氣動彌補動力的缺陷。
所以就想出了殲10 的布局——平尾前置,泄氣槽搓渦流。
平尾前置的意思就是說把本來用于平衡的平尾拿到主翼前,這樣不光可以平衡俯仰,而且把本來平衡壓力改成了平衡升力。相當于增加了主翼的升力,和一部份動力。
這裏第一張是常規布局,平尾在後,重心在主翼升力中心以前,兩邊像杆稱一樣平衡。第二張是大三角翼無尾布局,他是機翼前部産生升力,機翼後部産生壓力,與重心保持平衡。這兩咱方案,都要損失一部份升力。而這對于心髒不好的中國戰鬥機來說是墨守成規。所以中國的殲10 用的是前置鴨翼,如第三張圖所示,主翼升力和鴨翼升力擡著重心。這可謂揚長避短的最佳方案。所以殲10的鴨翼盡量靠前靠上離主翼遠遠的,讓鴨翼的渦流盡可能地遠離主翼面,鴨翼下的壓氣槽的氣流又會把鴨翼的渦流盡可能地隔離開主翼,進一步增加起飛時的升力。
仔細看這兩張圖,鴨翼的後的“氣霧”沒靠在主翼上,而是整齊地與主翼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種設計有一個問題,就是進氣道一般都只能靠下或靠兩側,靠兩側的不可能産生在主翼上的渦流,靠下主翼就必須更低。這也就是爲什麽殲10用的是非常非常非主流的下單翼的原因。這種布局在二戰時常見,那是因爲這種布局結構強度大——機翼擡著機身,可以放置橫貫的大梁。而現代飛機都是合金的,不行就鈦合金,木質強度已不再成問題所以很少有噴氣戰鬥機用(教練機用的多,因爲這種結構簡單不用複雜強力的機身框架)。而殲10的下單翼則是因爲要利用進氣道上沿的壓氣槽,不得已而爲之。
現在還想罵殲10的六根棍子和高機頭外加下單翼嗎?
回應
再合理也是一個醜,也肯定有其他辦法解決氣動問題,比如現在網上盛傳的殲-10A(仿F-35)的進氣口就順眼的多。
拿六個導流片說事的,說什麽加強筋,棍子的,都是平大豬之流,十足豬頭。
六根破棍子都可以胡扯八扯,意淫到極點!!
歐洲稱殲10爲惡棍
有點道理,頂一下,大家不要胡聽西方言論,外國人起的綽號越難聽,說明他們越害怕
看完你寫的突然發現不想罵奸10這駝背了,但是現在有日你媽的想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9aa5f0100fqar.html?tj=1
巴專家評析殲10B:印度未來戰機也難匹敵
2008年12月,有關中國殲-10戰機最新型號——殲-10B進行首次試飛的傳言甚囂塵上,引發西方媒體的高度關注;2009年4月,互聯網上又曝光了殲-10B戰機的最新圖片。殲-10B可視為中國對第四代戰機的後續嘗試,有望將殲-10戰機提升到四代半戰機的水準。
殲-10B戰機性能改進推測
殲-10B戰機雖然是在殲-10基礎上衍生而來,但與後者相比進行了多處改進,性能也大幅提升。
首先,殲-10B戰機採用了先進的DSI超音速進氣道(即無分離板超音速進氣口,英文縮寫為DSI),與FC-1“梟龍”戰機的進氣道相似。DSI進氣口可以簡化外形結構,降低飛機重量,增大機內空間,並且改善飛機的高速性能;不足之處是設計中需要大量精確的氣動數據計算,而且對部件加工工藝精度要求很高,難度很大。而傳統殲-10戰機採用的是矩形進氣道,這種進氣道需要大的以銳角安置的可調進氣斜板,由其產生一個向後傾斜的激波來加大對縱向吸入氣流的壓縮,也增大了飛機的重量以及雷達反射面積。
其次,殲-10B戰機加裝了更多的先進電子設備。殲-10B戰機的機鼻呈橢圓形,同F-16戰機的機鼻頗為相似,而且稍微向下傾斜。機鼻上安裝有類似殲-11B戰機配備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可以被動探測敵方目標而無需開啟火控雷達,從而降低了被敵方戰機發現的概率。而傾斜的雷達天線罩顯示殲-10B可能安裝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該雷達系統由眾多微型雷達組成,能夠各自獨立地瞄准不同的方向,使戰機能同時跟蹤鎖定大量目標。殲-10B戰機尾部突起位置可能還安裝有導彈逼近告警裝置,在該裝置下方則可能安裝了前視紅外傳感器。
第三,與殲-10戰機相比,殲-10B的“體格”變大了很多。殲-10B戰機垂直穩定翼長度增大,末端呈“魚翅”形狀,上面安裝有新的小型電子對抗系統(ECM)整流罩。殲-10B戰機的兩個後機身下翼面積也得到擴展,增強了飛機的側向推動力。從網上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到,殲-10B戰機的機翼下方還增加了新的吊艙,可以用來加掛副油箱、空對地導彈或目標指示儀等。
第四,殲-10B戰機的駕駛艙似乎也進行了重新設計,艙內可能配備有面積更大、顯示信息更為詳細的廣角平視顯示器(HUD),不過這點尚未得到證實。根據殲-10戰機的發展過程判斷,殲-10B戰機的可伸縮加油探頭可能安裝在飛機左舷處。戰機駕駛艙的右側安裝的則是重新設計的衛星通訊裝置。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殲-10B戰機可能採用的矢量控制發動機。從網上曝光的照片看,殲-10B目前使用的是俄羅斯AL-31發動機,未來則有可能裝備經過重新設計的WS-10A發動機,或是正在大力研製的新一代WS-15發動機。這些發動機不但能提供比AL-31發動機更高的推力,而且因為是矢量控制,能大幅提升殲-10B的靈活性和機動能力。
殲-10與F-16的技術對比
F-16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主要用於空戰,也可用於近距空中支援。該機擁有適度的機翼後掠角和長寬比,是天生的“空中纏鬥型”戰機,不過這種設計也同時增大了其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該機至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兩台威力巨大的發動機,空戰中飛機的推重比可達1.15,不但能夠確保戰機快速爬升,還能夠保證戰機快速機動轉彎。不過,該機不僅在機翼設計上,而且在進氣口的布局上也犧牲了超音速性能,因此儘管該機可以達到2倍音速,但實際上其超音速性能一般。
雖然F-16戰機為謀求亞音速纏鬥能力而犧牲了超音速性能,但殲-10戰機卻並沒有做出類似的犧牲。因為當F-16戰機設計之時,空中纏鬥是戰機作戰的基本方式。而當殲-10戰機設計的時候,超視距空戰時代已經來臨,殲-10戰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包括機翼設計與進氣道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例如,殲-10戰機擁有更大的機翼後掠角與可調節DSI進氣口,賦予了殲-10戰機更為優越的作戰性能。
在現代高空超視距作戰環境下,殲-10戰機的性能明顯優於F-16戰機,這也體現在其較高的瞬時轉彎速率上。比如法國“幻影-2000”戰機配備的發動機並不出色,但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空軍仍然忌憚“幻影”戰機,就是因為這種戰機應用了先進的氣動技術,機動作戰力強。希臘空軍同時裝備有“幻影-2000”戰機和F-16戰機,他們在訓練中得出結論:F-16戰機在低空、低速、纏鬥時性能較好,而“幻影-2000”戰機在高空、高速作戰中的表現則更勝一籌。
隨著大離軸發射導彈在戰場上日益廣泛的應用,對F-16戰機的生存構成了很大威脅,要求其必須在第一個回合交戰中生存下來,而超視距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加劇了F-16面臨的挑戰。離軸發射角導彈可以在目標位於彈體中軸線以外就能發射,無須對准目標。第一代空空導彈只能做到定軸搜索,即目標位於導彈彈體中軸線上時才能截獲目標,但現在各型導彈都能實現導引頭與雷達隨動,具有離軸搜索能力,大大提高了雷達的跟蹤攻擊能力。在以往的時代,戰鬥機飛得又高又快固然也是性能出色的體現,但在實戰中,飛行員經常得降低飛行高度以攻擊低空飛行的敵機。而如今借助射程更遠的的超視距導彈和下視攻擊能力,飛行員無疑有了更多的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式裝備加裝到F-16戰機上,其重量也在不斷增加,雖然美軍試圖通過提高發動機推力來進行平衡,但由於戰機機翼面積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戰機的機動性有所下降。而殲-10戰機則憑借鴨式三角翼外形,保證了機翼的有效面積,獲得了良好的機動性能。
不過,較新批次的F-16戰機具備了非常出色的低空對地攻擊能力。高翼載有利於戰機低空飛行,而適度的機翼後掠角也有助於戰機在較低飛行速度下的操控,這在投擲彈藥時往往變得很關鍵。而殲-10戰機並不適合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但由於其在武器射程和有效載荷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可視為有效的縱深打擊利器。而且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也並不是解放軍空軍的迫切所需,更何況JF-17“梟龍”本身就是執行這類任務的理想戰機。
巴基斯坦渴望購買殲-10B
作為南亞地區重要的軍事力量,巴基斯坦空軍一直對中國的殲-10戰機項目有著濃厚興趣,有可能用來取代西方戰機,以滿足對高端戰機的需求。此前巴方從中國引進FC-1“梟龍”戰機時,曾憑借其對西方軍事技術和發展趨勢的更深入了解,推動中國對FC-1系統進行了大幅升級。未來殲-10B戰機毫無疑問將會收到來自巴空軍的訂單,但可以想象的是,其引進過程將會重現FC-1“梟龍”的遭遇。據知情人士透露,巴空軍已經表示希望購買殲-10B戰機,還計劃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維護和升級這些戰機。
此前有傳聞稱巴基斯坦空軍最早將於今年接收第一批殲-10戰機,不過更可信的說法是,巴方出於發動機方面的顧慮,可能將採購時間推遲到2014/2015年。中國殲-10戰機目前使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AL-31發動機,巴基斯坦擔心引進該機後會因與俄方缺少合作,而使該機的維護和後勤保障工作出現問題。因此,巴空軍更願意等待WS-10A或者新一代WS-15發動機裝備殲-10。
不過推遲購買中國殲-10戰機將對巴基斯坦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巴方空軍急需採購高端戰機以對抗宿敵印度的蘇30-MKI、“幻影-2000”以及未來的多用途作戰飛機(MRCA)。雙方目前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AWACS)和超視距(BVR)作戰平台,在這樣的作戰環境下,誰擁有了高空超視距作戰能力,誰就能獲得南亞空中優勢。而中國殲-10戰機的低翼載等空氣動力學設計布局,使其非常適合這一作戰方式;而且殲-10戰機的瞬間轉向能力極強,使其在進行超視距高空作戰時也有可能占據優勢。
新型殲-10B戰機配備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高推力發動機和先進的電子戰等航空設備後,將使巴基斯坦空軍獲得對印度空軍的質量優勢。就空戰性能而言,印度空軍當前部署的任何戰機都無法與這些殲-10B戰機相匹敵。即便是印度未來可能購買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在可供選擇的五種型號中,也僅有歐洲“台風”戰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與殲-10B一較高下。
巴基斯坦空軍希望總共購買150架高端戰機,如F-16 Block52和FC-20(即殲-10B或外貿巴基斯坦版殲-10P),不過考慮到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F-16戰機的作戰性能,FC-20的採購數量可能更大。F-16、殲-10P與JF-17配合使用,取長補短,可以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殲-10P具備高空作戰優勢,可以彌補JF-17戰機高空超視距作戰弱的特點;殲-10戰機近距離空中支援(CAS)能力的不足,則可由JF-17戰機來彌補;殲-10戰機在縱深攻擊方面的不足,則可由F-16來彌補。這樣一來,殲-10、F-16及JF-17戰機的搭配,也符合巴基斯坦軍隊未來15年發展戰略規劃的要求。儘管該發展規劃還未公開,但據消息人士透露,按照該規劃要求,巴空軍只能採購單發動機的戰機,而殲-10P/FC-20搭配JF-17和F-16,正好能圓滿滿足這些要求。
印度空軍近年來不斷擴充軍備,大量購買西方四代半戰鬥機,除了宣布將引進126架多用途戰鬥機外,還在增加蘇-30MKI戰機數量,改進現役米格-29戰機和“幻影-2000”戰機,給巴基斯坦帶來巨大壓力。到2014年,巴基斯坦空軍的一些F-16戰機將陸續開始退役。雖然這些戰機一直受到精心呵護,但屆時其中一些的服役年限將超過30年。因此,巴基斯坦空軍的應對之策也很明確,就是大量引進JF-17和FC-20戰鬥機,構建相關基礎設施和開展人員訓練。而且,JF-17不僅能夠讓巴基斯坦空軍在戰機數量上與印度空軍相抗衡,還可使其在戰時保有數量更多的FC-20及F-16戰機,並能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這是因為JF-17平時可以充當低成本的訓練機,為FC-20及F-16戰機提供飛行訓練服務。這一做法與以色列空軍相似:以空軍就利用F-16戰機來滿足其F-15戰機飛行員的飛行時間要求。
巴基斯坦空軍還希望在預算許可範圍內盡可能增強自身力量,比如從西方國家採購航空電子設備,以便進一步發掘JF-17及FC-20戰機的潛力。中國的國防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當巴空軍最終決定購買殲-10戰機時,中國或許已有能力滿足、甚至超出巴方的實際需求,並且還能以較低的價格參與競爭。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巴空軍提出採購下一批JF-17及新型FC-20戰機時,中方能否滿足巴空軍的性能要求。對於FC-20戰機來說,電子戰設備、駕駛艙界面及中國新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可靠性至關重要。目前,巴空軍也在關注歐洲的同類裝備,包括由意大利和瑞典聯合開發的多功能有源電子掃描陣天線(M-AESA)系統,以及法國製造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殲-10戰機的未來發展
有報道稱,中國預計會裝備大約1200架殲-10戰機,莫斯科航空展上來自俄羅斯方面的消息,以及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均提到了這一數字。但是,考慮到殲-10戰機涉及多種型號,中國可能並不會限制該系列戰機的生產數量,不過最終會選擇生產哪種型號倒是需要真正關注的問題。
首先,中國第一代殲-10戰機裝備的是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隨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又研製了配備有WS-10A發動機的殲-10A戰機,不過這款戰機的性能發揮並不太穩定。
據消息靈通的軍事評論員透露,中國還研製出了新型殲-10C戰機,這種戰機配備有兩個與RD-33發動機大小類似的發動機,而且性能特征也與殲-10B戰機差不多,據稱是歐洲戰鬥機的直接競爭對手,而且採用了相同的設計布局——雙發動機單尾三角翼。解放軍空軍未來必須在生產殲-10B還是殲-10C戰機之間做出決定。不過巴基斯坦不太可能選擇採購殲-10C戰機,因為這種戰機配備雙發動機,不符合巴空軍對單引擎戰鬥機的需求。
另有消息稱,中國還在研製艦載型殲-10戰機,不過這種戰機又會與中國的殲-13戰機展開直接競爭,後者是專用型四代半艦載戰鬥機,採用了與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相似的常規外形布局。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一種採用三角鴨翼布局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但據稱該項目已在方案競爭中落敗。也有消息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並未完全出局,而是著手參與和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的聯合研發計劃。中國最新的第五代戰鬥機計劃經常被稱作J-XX或XXJ項目,成都飛機工業集團與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在聯合研製新一代戰機的過程中將發揮何種作用,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鑒於以往比較成功的研發歷史,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實力似乎略占上風。
殲-10的項目主管最近稱:“我們正在研發一種第四代戰機,以滿足保衛祖國的需要。”中國所謂的“第四代戰機”,就是西方國家所指的第五代戰機。中國新一代戰機將採用與F-22戰機相似的常規布局設計方案。J-XX將採用其正在發展的新型WS-15發動機,戰機重量約為20噸,因此可將其歸入重型戰機之列。J-XX的作戰性能有可能僅次於俄羅斯PAKFA戰機與美國的F-22戰機。中國研製出第五代隱形戰機後,殲-10戰機最終可能會停產。但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下一個十年裡,中國的第五代戰機還不會取得重大進展,殲-10戰機與殲-11戰機仍將得到穩步發展。(來源:《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9年刊載 (巴基斯坦)軍事分析家:M.侯賽因 金鑫/編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7/7/0/10117707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77079&mdate=1223154308
美稱中國正研制殲-10B戰機將配備新電子戰吊艙
中巴JF-17戰機WMD-7機載吊艙
東方網2010年11月23日消息:美國航空周刊19日報道稱,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該機將配備國産WS-10A發動機。除此之外,中國還在積極研發新型電子戰吊艙系統。
報道稱,殲-10戰機是成都飛機公司最著名的産品,該機于2008年中國航展期間首度亮相,並在航展期間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在過去的兩年裏,殲-10戰機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
據報道稱,該機的發展過程與另外一款著名的單發動機戰機——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16戰機——非常相似。F110-GE-100發動機的引入,是F-16戰機的主要發展裏程碑之一,該發動機提供的推力較最初的F-100-PW-100/220發動機高出6000磅。同樣的,中國目前也在努力完成對沈陽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研制的WS-10A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並使之進一步完善。
報道指出,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其原型機已配備WS-10A發動機已進行過飛行測試。據稱,WS-10A發動機將取代該系列戰機最初配備的AL-31FN發動機——後者由莫斯科Salyut公司研制。
殲-10B戰機的發動機進氣口采用了全新的設計,它由長方形(AL-31FN)改爲了橢圓形。這一點與F-16的發展相似:相關人員爲這款戰機研制了“大嘴”進氣口,以增加F110發動機的氣流。
但在當代,戰機性能的主要差別在于機載電子系統的能力。中國行業官員表示,目前正在發展一條新的生産線,代替現在殲-10和其他飛機上所使用的主要吊艙系統。
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計劃升級KG300G電子戰吊艙,擴大其頻率帶寬。而且,其還在研發新一代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可替換飛機當前的機械掃描陣型雷達。一名中國設計師表示:“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對任何戰機來說都是一種重要的進步,其可大幅度提高可靠度和雷達性能。”
更多關于殲10的新聞
俄媒體稱中國再次向俄采購蘇27殲10用發動機 2010-11-17
西方壟斷軍事技術:殲10飛行控制系統獲突破 2010-07-18
日本稱中國戰機熱銷亞非 殲10單價1.9億人民幣 2010-04-30
殲10操控性強性能好 外媒質疑超出中國軍工能力 2010-04-1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23/0915620366.html
國産WS-10發動機已經量産 主要裝備殲10殲11戰機
俄制AL-31發動機與國産WS10發動機
2009年11月5日,中航公司組織媒體前往航空博物館參觀。航博新館內展示了,國産軍用FWS10與俄制AL-31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實物。兩款發動機擺放在同一展位,遊人可以很方便的參觀並對比其不同設計細節。
FWS10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先進渦輪風扇發動機,是專門爲殲10配套用的動力裝置;也可安裝在實現了全面國産化的殲11戰機上。目前該型發動機已投入大批生産,成爲我第三代戰機的理想動力裝置。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529_1734.html
區別戰機發動機是“太行”或AL-31的簡易方法!
由于“太行”發動機和AL-31發動機尾噴口磷片的結構和形狀有明顯的不同,據此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兩者,判別戰機是否已裝上了“太行”。
這個是“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這架飛機的右發動機很明顯就是“太行”了。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2&fid=138897&tbid=1570&p=1
俄媒稱殲10B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重量輕可靠性高
從照片上看,中國爲殲-10研制的機載雷達使用固定式天線,與美國機載雷達一樣。
殲10B拆下機頭整流罩露出機載雷達的照片。
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6戰鬥機。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12月26日報道,中國軍事論壇不久前曝光的殲-10B戰術殲擊機配備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照片引發關注。
從照片上看,中國爲殲-10研制的機載雷達使用固定式天線,與美國機載雷達一樣。而歐洲“臺風”殲擊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則使用移動式天線。網友們開始熱議上述兩種機載雷達的區別,最後得出結論,認爲使用固定式天線的中美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重量更輕,能耗更少,可靠性更高,而使用移動式天線的歐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掃描範圍更大,下半球掃描能力更強。具體選擇哪種天線類型,主要取決于具體客戶的需求,取決于研制和使用哪種天線的雷達對客戶來說具有更爲重要的意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2-27/0837678689.html
最新排名:中國殲10優于蘇27SK和日本F-15J!
本排名主要參照如下指標:1.同一技術條件下,高低、重輕搭配戰機中,高的比低的先進,重的比輕的性能要強,如同一時代的F-15與F-16、蘇-27與米格-29之間F-15和蘇-27明顯要強些。原因很簡單,"低、輕"戰機往往都是同時代重型戰機的簡化補充産物,前者跟後者相比無論是在價格還是作戰性能上都有較大差距。來自非洲兩國的實戰也證明米格-29根本就不是蘇-27的對手。2.在戰機劃代問題上,參照國際潮流,第四代戰機強調能超音速巡航,能超視距攻擊,隱身性,矢量發動機實現的高機動性能,而三代戰機則采用電傳操作強調近戰機動性,整機推重比大于1,使用空空導彈重視超視距空戰。一些三代機通過進一步改進采用了更先進的發動機和相控陣雷達,在國際上又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 圖中位置越高代表其性能越先進,作戰能力越強。
首先在四代戰機中,F-22很像是孤家寡人,其具備了四代機所要求的超音速巡航、能超視距攻擊、隱身性等一系列性能指標可謂第四代戰機的標准。如果按這個標准也只有F-22算是四代機了,可是老美又偏偏宣傳其爲F-22實現高低搭配的F-35也是四代機(從性能其很難跟F-22相比,美國空軍也曾說過一架F-22相當于數架F-35的戰力),考慮其也采用了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隱身能力強,又可以垂直起飛就"算是"四代機吧!
除了四代機以外,現在全球最先進的戰機就要算三代半戰機了。這些戰機包括蘇-35、F-15改進型戰機(如F-15E,圖中都寫爲F-15g,F-16g類似與其早期型號相區別)、蘇-30MK(尤其是蘇-30MKI)、陣風(Rafale)、臺風(EF歐洲戰鬥機)、F-16g(如F-16E等)、蘇-27g(改進型蘇-27)、鷹獅改(JAS)。三代半戰機都采用了新型相控陣雷達,在發動機方面相對于三代戰機也有了提高。俄羅斯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軍事航空大國,其研制的蘇-35戰機在三代半戰機中應該算是最強大的,其所采用的"雪豹"相控陣雷達性能十分先進,而其還裝有更強大的矢量發動機,相對于蘇-35,蘇-30MKI(至于中國的蘇-30MKK就差些了)算是其簡化版,排名稍次。所以本文認爲在三代半戰機中,其作戰性能大概是蘇-35>蘇-30MK>F-15g>F-16g>陣風=臺風>鷹獅。依靠北歐強國瑞典的實力,鷹獅改進型戰鬥機采用了美國提供的新型發動機是三代半的入門機,也就"算是"三代半。至于陣風和臺風,法國作爲歐洲的航空業老大,其主動退出歐洲戰鬥機計劃所研制的陣風戰機各方面性能都不會差于其他幾個歐洲國家所研制的臺風戰機,而且陣風戰機還采用了獨一無二的"自動地形跟隨"系統,其創新型可見一般。至于美國的F-15、F-16改進型戰機、技術成熟,而且是在實戰基礎上的成果,采用了很多即將要被使用到四代機上的新技術(如隱身驗證),又根據美國的航空實力當屬三代半的前茅。
三代半戰機以外,就剩下一些三代入門機了。說到三代入門機,就不得不提中國國産的殲10A戰機了,其是最新一款三代戰機采用了歐洲三代半戰機所普遍采用的鴨式氣動布局具有很好的空戰機動性,而且使用90年代成熟數字化技術,采用的是634式全數字化飛行操控系統。數字化的飛行控制計算機不僅速度快,功能也更強,其運動機動性與安全性明顯優于采用早期模擬技術的戰機。殲10A雖然采用很多新工藝和新技術並且裝備有"發射後不管"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PL-12,可是其發動機依賴俄方有待改進而其雷達仍然采用機械掃描而並非相控陣,因此其還不能算是三代半戰機,希望其改進型能克服這些問題,除此之外其仍然能算作是三代入門機中的佼佼者。
三代入門機中,除去殲10,其他大多是三代標准的建立者。如F-15A、蘇-27SK、F-16A、幻影2000、米格-29、IDF、梟龍等。這些戰機雖然是三代機,但他們的性能卻是參差不齊的。幻影2000的性能很終歸中距,F-15的初期機型(以日本裝備的F-15J(改進之前)爲例)、F-16初始型號(臺灣的F-16A(改進之前))雖然采用了電傳操作,但是其雷達不具備發射和引導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如AIM-120)的能力。蘇-27SK采用的是模擬電傳操作,也不能發射"發射後不用管"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如R-77)的能力。在三代入門機中,除了上述以外剩下的飛機只能稱之爲"算是"三代機,如沒有采用電傳操作的米格-29(特指早期的大衆型號),采用了電傳操作和最新電子設備而機動性能較差的梟龍和IDF。三代入門機的排名應該是:J10A>蘇-27SK>F-15J>幻影2000>F-16A>梟龍=IDF>米格-29。米格-29的實戰效果很不理想,但是也有人認爲不是飛機的原因,但是本文認爲米格-29的機動性能雖然較好,但是其電子設備實在太過落後,空戰結果與飛機本身也有離不開的關系。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5087-1-1.html
我軍少將駁斥殲十抄襲自以色列獅式戰機傳言
中廣網北京2011年3月9日消息(記者陳欣 彭洪霞)“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我們的飛機制造技術沒有剽竊西方的。如果有一天解密,他們會看到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是獨一無二,這些都是中國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空軍裝備部部長魏鋼在接受中廣軍事記者采訪時充滿自信的一段話。
中國武器發展走上了自主創新道路
魏鋼代表繼續用殲-10戰機舉例,他說,“殲-10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有人說它跟以色列的“獅”式戰鬥機比較像,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殲-10起飛重量、尺寸都比“獅”式飛機要大得多,還有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獅”式飛機的進氣道是亞音速不可調,我們是超音速進氣道,這都反映出這些成果完全是自主創新的。有些境外媒體認爲我們得到國外支持,這顯然是外行的評價,他們既低估了中國裝備科技人員的能力,也低估了自己政府對科技的管控能力。”
魏鋼代表說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凡是被外國封鎖的領域,我們都發展得很好。中國空軍的武器裝備也是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給了我們很大的援助,但那個時候我們用得都是進口或仿制,西方在八十年代也向我們打開過窗口,但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是他們對我們實行徹底地封鎖後,反而走上了更快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帶出了自己的隊伍。
看待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應擺正心態
在談到中國是否剽竊外國飛機制造技術時,魏鋼給出了正面回應:“科學技術有很多共性,比如航空發動機,它的風扇部件、壓氣機部件、渦輪部件等這些技術都是共性的,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因爲大家遵從相同的工作原理,采用接近的材料,用幾乎一樣的設備進行加工,當然會有很多共性的。如果稍微有共性就是剽竊,那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嘗試飛上天,比如魯班,那我們能不能說西方現在造飛機都是剽竊了我們山東人的成果?顯然不能這麽說。”
魏鋼說,我們的航空發動機、飛機沒有剽竊西方的技術,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解密了,他們會看到我們的發動機,甚至目前批量生産發動機都采取了獨一無二的技術,這些都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25170
專家稱中國殲十改型或可同印度陣風戰機相抗衡 2012-02-02 環球時報
資料圖:2007年巴黎航展上亮相的陣風B型戰機。
據2月2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法國總統府2月1日宣布,該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機在印度政府的巨額采購計劃中勝出。這份價值120億美元的合同不僅是印度迄今爲止最大一筆軍購單項支出,也將是近來世界各國軍火貿易中最昂貴的大單。
法國《新觀察家報》說,達索公司的成功秘訣之一是讓印度人相信,選擇“陣風”才能與中國越來越多的新式戰機抗衡。《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首批交付戰機可能部署在西部地區防禦巴基斯坦,隨後將部署在東線防禦中國。
據中國軍事分析人士介紹,該機和中國殲-10的氣動布局相似,但在航電設備、發動機性能等方面高于殲-10。不過,殲-10戰鬥機的未來改進型有可能和“陣風”相抗衡,而中國空軍的殲11系列改進型,則可能在性能上壓過“陣風”一頭。從這個角度上講,“陣風”很難立刻給印度空軍帶來優勢。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2-02/1022681371.html
巴西購36架法國陣風戰機耗資40億至70億美元
中新網9月9日電 巴西宣布,將向法國購買36架(Rafale)40億至70億美元戰鬥機和取得建造戰鬥機的科技。
在這之前,巴西已經決定向法國購買5艘潛艇和50架軍用運輸直升機,估計合同總值約100億美元。巴西2000年也購買法國一艘後備役航空母艦,那是巴西唯一的航空母艦。
盧拉和薩科齊總統在聯合聲明中說,法國也會向巴西購買軍用運輸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9-09/1109565281.html
法蘭西颶風何以外銷成績掛零
性能優秀的颶風(Rafale)戰鬥機何以在問世十餘年後仍乏人問津,目前唯一的買家只有法國海空軍而已!特別是最近幾年颶風在參與新加坡,韓國等國空軍先進戰機競標案中均敗下陣來,而且都是敗給已經老掉牙的F-15K/SG,由於後冷戰時期美國逐漸成為全球獨霸,對國際政經環境有一定影響力,因此有人說是颶風戰鬥機是敗給政治!
事實完全是如此嗎?
毫無疑問地,颶風戰鬥機性能優於前一代的F-15系列戰鬥機,然而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於武器外銷比以前要大方許多,過去一度被視為高度機密的SU-2730,SU-24,MIG-29,MIG-31等型重型戰機,如今都已成為各大航空展的常客,而且藉由價格上的優勢(SU-27/30售價約在3000萬美元)大量外銷到各國!美國人一見俄羅斯大量傾銷先進戰機,為確保其在國際武器市場上的優勢,也將經過航電系統改良的F-15,F-16,F-18等戰機送上國際市場,而這些戰機單價(5000萬美元以下)都遠低於颶風(7000萬美元)!更要命的是,颶風配備的都是法規武器,與北約制式裝備大都無法相容,若採購颶風將有後勤上的麻煩,至少習於使用美規武器的國家不大會考慮颶風!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重型空優戰鬥機在國際軍火市場的大力促銷壓縮颶風的銷售空間.原本颶風是希望以中型戰鬥機的規格來執行各種作戰任務,但諸如SU-27,F-15等重型空優戰鬥機充斥在市場後隨即抵銷颶風的優勢,特別是重型空優戰鬥機具備大推力,大功率陣列雷達,優秀的航電系統與龐大的載彈量等特性,使得重型空優戰機不僅能執行領空防禦,甚至可執行長程境外打擊,而且大功率雷達使重型空優戰機具備部分的預警機功能,價格又低於颶風,當然使颶風在國際市場上屢戰屢敗,如今只有法國自己孤芳自賞了!
http://www.yododo.com/group/t/0123790923411CE7FF80808123775029
法國海軍2架飆風M型戰機墜海!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09年9月24日報導,法國海軍表示,2架飆風(Rafale)M型戰機完成試飛準備返回夏爾‧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航空母艦時,雙雙墜入地中海。
海軍發言人伯特蘭‧波諾中校(Bertrand Bonneau)表示,其中1架戰機的飛行員彈射逃生後已獲救,「安然無恙」。海軍正在搜救另一名飛行員。
波諾說:「還不清楚2架戰機是否相撞。目前全力投入搜尋第2名飛行員。」
戴高樂號航艦9月21日自法國土倫(Toulon)起航,一直在地中海進行訓練。訓練任務部署的空中兵力包括4架飆風M型戰機、3架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攻擊機和2架海豚(Dauphin)直升機和1架雲雀3型(Alouette III)直升機。
這2架飆風戰機是於傍晚18:00左右墜毀,地點在法國西南部城鎮貝比濃(Perpignan)外海約30km處。其與法國軍方在阿富汗戰爭使用的空軍機型類似,目前法國政府希望能把達索航空公司(Dassault Aviation SA)製造這型戰機賣給巴西空軍。
專家解析殲十成功迫降五個關鍵點四大突破
人民網軍事在線北京2009年3月25日電 (記者 黃子娟) 今天上午,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中國空軍》雜志主編張冀安、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等3名專家做客人民網,圍繞空軍飛行員李峰成功迫降國産殲十戰機事件,就有關熱點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縱觀這次成功迫降,從技術上講有五個關鍵點:第一,發動機故障時的瞬時決策。飛行員要決定是否迫降,如何迅速返場。第二,迫降條件的創造。包括高度、速度以及返場航線的選擇。第三,迫降航線的建立。包括轉彎時機、運動點的控制、航線的調整。第四,弱動力飛行的操縱要領。關鍵是保持速度、柔和操縱、靈活機動、抓住主要矛盾。第五,著陸技術。包括,拉開始時機、著陸速度姿勢的控制、著陸後的減速。
李峰的成功迫降,最少有四個方面的突破:第一,是部隊作戰訓練中少有的成功迫降。第二,是我國列裝三代單發戰機第一次成功迫降。第三,是發動機“停車”、部分機械系統失效,主要的航電系統故障情況下迫降的第一次。第四,是飛行姿態顯示、大氣參數顯示丟失情況下成功迫降的第一次。這次迫降挽救不僅僅是飛機,他所獲得的殲十飛機成功迫降的數據和技術對部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5/1711546475.html 飛行員李峰成功處置殲十險情記一等功獎20萬
中新社北京2009年三月二十六日電 (武艾麗 曾寶瑜 陶社蘭)三月七日在千米高空安全駕駛無動力殲十戰機成功著陸的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特級飛行員李峰,被空軍記一等功一次,同時授予“空軍功勳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並給予二十萬元的物質獎勵。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1503546690.html
空軍人士稱殲十成功迫降技術價值超過兩億 09-03-26 京華時報
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說,本次李峰駕殲十成功迫降,是我國第三代戰機在真實訓練環境下,成功處置空中停車並迫降成功的第一個範例。在大氣參數等很多數據失去的情況下,飛行員完全通過幾十年飛行積累起來的素養,僅僅憑借外界大地的景物和天地線操作飛機,並成功著陸,填補了世界航空史的空白。
“一次成功的空滑迫降,需要什麽樣的理論,在迫降時各種數據是怎樣的,對全世界都是未知,這次成功迫降解答了所有的問題,不說戰鬥機本身價值,僅從技術上說,此次迫降價值要超過兩個億。”徐勇淩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435546482.html 專家:殲十成功迫降得益于國産備份操作系統
2009年3月7日上午10時,人民網軍事頻道特邀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中國空軍》雜志主編張冀安,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等3名專家做客“高端訪談”。圍繞李峰成功迫降國産殲-10戰機事件,就有關熱點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詳解104秒驚魂迫降始末,剖析其中原因。敬請網友參與!
[徐勇淩]:我理解大家問這個問題的用意。在航空技術發展的早期,停車迫降幾乎是家常便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王牌飛行員的成長都是從被擊中和迫降開始的。然而,現代戰機已經不能與活塞式飛機同日而語,對于停車迫降技術而言,現代戰機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現代飛機重量較重。維持滑翔的升力較大,因此,滑翔的速度也較大。以這樣的速度迫降飛機破損的概率很高。第二,現代飛機的操作系統都是由液壓操作的,發動機停車以後備份液壓系統是迫降成功的保證,應急動力的系統設計極爲複雜。第三,現代飛機的空滑比較小,著陸下沈速度較大,著陸的技術難度很高。上述因素是現代飛機停車困難主要技術難點。值得欣慰的是,此次李峰在處置停車迫降險情時,飛機的備份操作系統和電源系統工作良好,爲李峰的成功迫降提供了最好的技術支持。可以告訴大家,這些備份動力系統完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916546644_2.html 空軍專家:以迫降事件衡量殲十質量不公平 09-03-26 中國新聞網
國家從未禁止飛行員特情跳傘 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准備
特級試飛員 徐勇淩:根據空軍訓練手冊和條例規定,戰機在兩千米空中停車或開車沒有成功就可以跳傘。實際上,李峰在做三轉彎的過程中,手是扶著彈出手柄的,也就是說,他做著跳傘和迫降兩手准備,後來確認了戰機能夠迫降成功,他就全力以赴去操作迫降,即使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准備。武器裝備是飛行員的生命,但飛行員自身的生命更爲重要。當無法保全裝備完好時,我們現在的法規鼓勵飛行員保全生命,選擇跳傘。李峰之所以決定迫降,是因爲飛行員對戰機有深厚感情,本能的意識就是先保全戰機。此外,失去控制的戰機會撞向下方人口密集的住宅區和軍營,他選擇迫降,是爲了避免更多人傷亡。
以此衡量殲十質量不公平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衆所周知,殲十是我們的國産最新型的戰鬥機。這種飛機凝聚了幾代航空人的心血,凝聚了科研人員、工廠技術人員、工程人員以及飛行人員和部隊的機務人員的心血。我們國産的最新型殲十飛機的各項戰術技術性能指標都和世界第三代戰鬥機在同一檔次上,與國外的一些飛機相比毫不遜色。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它的飛行表演震撼全場。飛機是一種機械,即使世界上最發達的戰機同樣會出現故障,以此次發生的險情來衡量國産殲十是不公平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318546480.html
殲10與F-22戰機事故評析:孰優孰劣並非絕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2009年 3月7日,中國空軍某部特級飛行員李峰駕駛中國産第三代戰鬥機殲-10執行訓練任務時,突遇發動機空中停車重大特情。危急關頭,李峰毅然放棄跳傘逃生的機會,在特情出現1分44秒後成功迫降,人機平安。
無獨有偶,3月25日,一架美國産第四代戰鬥機F-22“猛禽”在測試過程中墜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附近的沙漠中,導致機毀人亡。
不少人試圖將中美兩次飛行事故加以對比,希望從中找出孰優孰劣的蛛絲馬迹。筆者倒認爲不妨抛開爭論,客觀分析這兩次事故,從中得出些有益的結論。
再先進也有事故可能
飛機先進與否與發生飛行事故沒有必然的聯系。殲-10戰鬥機發生迫降事故後,英國有媒體稱殲-10使用的發動機在穩定性上存在缺陷,並因此質疑殲-10作爲第三代戰鬥機的先進性。筆者認爲,飛行事故的發生往往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飛機本身的狀況、飛行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飛行時的氣象條件以及飛行時所處區域的地形條件等等。所以,再先進的飛機也不能完全排除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否則號稱世界上最先進戰鬥機的F-22也不會出現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
孰優孰劣也不總是絕對
筆者曾與從事飛行的朋友交流,他們表示,飛行時出現特情並不罕見,飛行手冊也對各種特情的處置程序作了明確規定。不過,對于重大特情如發動機停車,飛行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作出反應,並按程序准確落實每一個處置步驟,任何一點慌亂和猶豫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此次殲-10飛行員李峰就是在發動機停車後1分44秒的極短時間內,沈著果斷地完成了三轉彎、加大俯沖角增加升力、放出起落架、打開減速板等一系列動作,最終駕駛飛機迫降成功,避免了機毀人亡悲劇的發生。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飛行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是影響事故結局的重要因素。F-22這次墜毀美國方面至今沒有詳細公布飛行員在事故發生時的處置情況。而2007年F-22飛機首次海外部署時,也曾出現在飛往日本的途中因軟件故障失去所有導航和通訊資料的事故。在那次事故中,飛行員處置得當,借助目視導航和基本無線電通訊得以安全返航。看來,技術再先進,人的因素還是起到決定性作用。
縱觀世界航空史,人類飛天夢想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對事故的分析和總結。此次殲-10發動機停車後,李峰的行動引起飛行專家對現有殲-10飛機發動機停車迫降程序的反思,這對于未來改進和完善該程序,提高類似情況下迫降的成功率有積極意義。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30/1111547011.html
美國稱不會因F-22墜毀事故害怕與中國空軍對抗
當地時間2009年3月25日,美國空軍一架F-22A“猛禽”隱形戰鬥機在試飛時墜毀,飛行員死亡。不過,軍方與F-22戰機的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均表示,這次意外不會對該機的前途産生影響。
美國網民對比中美戰機事故
據美聯社3月25日報道,遇難的飛行員名叫大衛?庫利,現年49歲,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空軍組成的F-22聯合試飛小組的成員。在21年的飛行生涯中,庫利曾駕駛過多種型號的戰機,參與試飛F-22也有好幾個年頭了。
軍方透露,失事戰機上只有庫利一人。當時,該機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于當地時間上午10時墜毀于基地東北方56公裏的沙漠中。
美國空軍發言人溫茨?金表示,他不清楚失事戰機具體在進行何種類型的測試任務。“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的試飛,涉及從機身結構、發動機到電子系統各個方面的評估,所有這些測試都是爲了保證武器系統適于執行戰鬥任務。”
由于中國此前剛剛公布殲-10戰機成功迫降的消息,有美國網民在《紐約時報》等媒體的論壇中,對比這兩起事故時指出:“兩名飛行員都很勇敢,因爲他們飛的都是新裝備部隊的先進戰機,有許多問題等著被發現。但中國飛行員成功挽救飛機,讓工程師們更容易找到故障原因,而美國工程師則需要更多的努力。”一名自稱是美軍退役飛行員的網民寫道:“向他們致敬,不論成敗,他們都是最出色的。”
這次墜機也讓美國空軍各型戰機的事故率,首度曝光。
據合衆國際社3月27日披露,盡管美國空軍特別強調,這是F-22自2005年正式服役以來的“首次”事故,但事實上這卻是該機近6年來(包括試飛階段)發生的第4次“A”級事故(損失超過100萬美元)。迄今爲止,美國空軍共接收了136架F-22。據測算,該機的事故率爲每10萬小時6次,相比之下,現役F-15和F-16的事故率爲每10萬小時3至4次。
這一事故率在國際上又是什麽概念呢?合衆國際社透露,北約各國空軍戰機的事故率平均爲每10萬小時4至5次,因此,美軍F-22戰機的事故率僅比印度空軍戰機的事故率稍低——多年來,印度空軍戰機的事故率約爲每10萬小時10次,但現在已經降到了6至7次。
對抗中俄 信心不減
那麽,F-22偏高的事故率,是否會對這種新型戰機的未來産生不利影響呢?
據美聯社3月27日報道,今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就是否購買更多的F-22戰機作出決定。美國航空業咨詢機構、弗吉尼亞州蒂爾集團分析家理查德?阿布拉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飛機支持者來說這不是好時機,但是我想墜毀事故應該不會成爲反對增加采購數量的理由,一型現代化戰機在實際操作或是測試中墜毀,是不可避免的。”
另據美國安納波利斯地方新聞網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上月曾爲F-22舉行宣傳活動,試圖說服白宮支持該機的生産計劃。洛?馬公司F-22項目新聞發言人羅伯?富勒稱:“F-22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目前還找不到可與它比肩的飛機。它具有壓倒性優勢,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擔憂別國的空軍,包括中國空軍在內。”
合衆國際社的報道還聲稱,中國與俄羅斯現在開工的戰鬥機生産線多達12條,美國的生産線則要少得多。所以,在必須確保主力戰機性能優勢的前提下,沒有理由因爲F-22摔一次就質疑其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1/0957547249.html
中國殲十迫降創世界紀錄 美軍F-22已3次墜機09-04-01 國際在線
近日,美國空軍一架F-22“猛禽”戰機在測試時墜毀,這是該型戰機第三次發生墜毀事故。F-22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重型隱形戰鬥機,造價高達1.3億到1.6億美元。事故表明,即便是最先進的戰機也存在致命弱點。
F-22發生三次墜毀
當地時間2009年3月25日上午10點,美國空軍一架F-22“猛禽”戰鬥機在南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東北約56公裏處墜毀。目前飛機失事細節還不清楚,駕駛這架戰機的是49歲的資深飛行員大衛?庫利,曾在美空軍服役21年,他來不及彈跳逃生,當場死亡。
這已不是F-22第一次發生墜毀事故。1992年4月,F-22一架原型機在低空飛行時墜毀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跑道上,飛行員彈射逃生。失事原因是電傳操縱系統出現問題。第二次事故發生在2004年12月F-22試飛與測試時,飛行員也彈射逃生。美國調查委員會隨後排除了飛行員操作失誤、裝配質量問題以及測試內容過于危險等因素,但事故真正原因至今是謎。
此次事故發生原因目前也不清楚。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認爲,即便是像F-22如此先進的戰機,也可能存在致命弱點。這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發動機熄火造成電路系統出現故障,也有可能是由于飛行員空中排險能力不強,處置不當。張召忠指出,新型戰機的性能都是飛行員飛出來的,此次第四代超音速戰鬥機F-22墜毀,也可能是在測試飛機某種性能時,出現了飛行員無法駕馭的問題。
新型戰機出現問題正常
日前,中國空軍航空兵某團在進行殲-10戰機飛行訓練時,飛機也因傳動系統故障造成發動機空中停車,最終飛行員憑借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成功迫降,有媒體也因此懷疑此次迫降說明殲-10有質量問題。但事實上一架新型戰機從試驗到定型,再到實戰,需要反複試驗和論證,其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是發生飛行事故都是正常的。空軍飛行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說,殲-10是中國生産的第三代戰鬥機,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哪個方面都不遜色。但飛機是一種機械,不可能100%消除故障,先進的F-22戰機,不也出現了嚴重的墜毀事故嗎?
事實上,殲-10這次成功迫降的經驗彌足珍貴。空軍某部副參謀長徐勇淩說,本次殲-10成功迫降,是中國第三代戰機在真實訓練環境下,成功處置空中停車並迫降成功的第一個範例,在大氣參數等很多數據失去的情況下,飛行員僅憑借外界大地的景物和天地線操作飛機,並成功著陸,這填補了世界航空史的空白。“一次成功的空滑迫降,需要什麽樣的理論,在迫降時各種數據是怎樣的,對全世界都是未知,這次成功迫降解答了所有問題,不說戰機本身價值,僅從技術上說,此次迫降價值要超過兩個億”。
F-22采購前景堪憂
此次F-22墜毀事故是否會影響到F-22的增購計劃?美國航空業人士表示,現代戰機在戰鬥中或者測試訓練時發生墜毀是很正常,“難以想像一次墜毀事故就成爲了停止采購F-22的理由”
由于F-22戰機造價高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無用武之地,美國防部長曾公開表示贊成停産。目前美空軍和洛馬公司正積極挽救F-22項目。事發後,美空軍高調宣揚F-22性能優越,甚至稱F-22雖然在反恐戰爭中用處不大,但卻是對中國進行威懾的有效武器。洛馬公司則表示,如果接不到更多訂單,公司可能會取消其生産線,這將波及1000家公司的95000個工作崗位。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1/1006547251.html
中國新銳殲10戰機PK法制幻影2000 圖文/張鵬翼
附表1 歼10幻影2000基本性能对比
附表2 歼10幻影2000航电武器性能对比假想
氣動特性
在20世紀50-70年代,戰鬥機普遍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其中無尾三角翼是採用較多的一種氣動佈局,例如美國的F一102、F一106,法國的 “幻影”Ⅲ等。這種氣動佈局的優點是:零升阻力小,尤其是在超音速條件下;翼載荷低;結構重量輕。缺點是縱向操縱性能差,起降性能差。
隨著電傳操縱系統的應用,出現了放寬靜穩定度的無尾佈局飛機,例如法國的“幻影”2000。這種飛機既有良好的高速性能,又具有較高的機動性。
另一方面,為了克服無尾佈局的缺點.開始嘗試使用鴨式佈局。最開始是在遠離主翼的位置上增加鴨翼,例如XB-70。後來又出現了近距耦合的固定 鴨翼,例如Saab一37。最後發展出全動近耦鴨翼.例如以色列的“獅”(LAVI)、法國的“陣風”以及中國殲一10戰鬥機。
鴨式佈局有很多優點,升力高,操縱性好.大迎角性能好,短距起降性能優異.克服了無尾佈局的缺點。
從理論上說.全動近耦鴨式佈局相比無尾三角翼在氣動特性上具有較大優勢.那麼在實際的空戰中這些優勢能否得到體現呢?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具體的對比。
性能對比
我們假想以殲一10戰鬥機對陣無尾三角翼戰鬥機“幻影”2000。殲一10的性能為筆者根據“獅”、“陣風”以及“鷹獅”等戰鬥機的性能推斷而來。所帶武器也為假設性能相近的武器。兩種飛機的基本性能如附表1。
基於這樣的基本性能,我們可以對兩機的理論機動性能進行分析。 由於殲一10在推重比上佔有較大優勢.所以在爬升性能和穩定盤旋性能上優於“幻影”2000。
由於翼載荷較低,“幻影”2000的瞬間盤旋角速度很高,但殲一10的可用升力係數大於“幻影”2000,因此兩機在瞬間盤旋性能上相近。
因為外掛佈局的特點(在翼下貼近機身處可攜帶四枚“米卡”導彈,),“幻影”2000的轉動慣量較小,因此具有優越的滾轉性能,在攜帶導彈的情況下滾轉角速度仍然可以達到270度/秒。
由於靜不穩定度較大,以及鴨翼的操縱作用,殲一10在俯仰操縱性和大迎角性能上佔有優勢。在超音速機動性能上也佔有優勢(超音速機動性能主要取決於超音速條件下控制面的操縱效率)。假設其航電和武器性能如附表2。
因為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氣動特性對於空戰的影響,因此對航電的設定進行了簡化,假設雙方具有相等的技術水準,也沒有考慮預警機、地面雷達引導和友機資料鏈等系統支援。
超视距空战发射导弹及规避导弹
规避导弹极限距离及向近战转换
超視距空戰
假設雙方單機,均從5000米高度,以馬赫0.9進入,對頭飛行。在進入100千米距離以內,都能有效地發現對方,由此進入超視距空戰階段。
目前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有效射程都在50千米以內,而雷達的截獲距離一般爲發現距離的70%。在60—70千米的距離上可截獲目標.也接近了發射導彈的距離,因此超視距空戰主要也是從這個距離上開始。
一般認爲“米卡”在最大射程上處于劣勢,我們假設AIM一120A的最大有效射程爲50千米,而“米卡”爲40千米。
由于“幻影”2000在導彈射程上處于劣勢,必須采取措施來彌補這一劣勢。通常的做法是采取戰術轉彎.同時施放幹擾,以破壞敵方雷達的跟蹤,盡量延緩敵方發射導彈的時機。進行轉彎的時機是剛進入敵機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時.也就是兩機相距約50千米時。
在進行轉彎時,轉彎角一般不應超過40度。因爲機載雷達的偏轉角最大爲60度,如果轉彎角度過大,敵機就脫離了本機雷達的最大掃描範圍,而敵機雷達可以繼續有效地跟蹤本機,本機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爲這個限制,“幻影”2000的戰術機動將圍繞兩機對頭的軸線進行.形成一個蛇形機動。如圖2所示。
在進行一到兩次轉彎之後。兩機距離縮短到40千米以內,此時“幻影”2000可以發射“米卡”導彈。而殲一10在此前已經發射了AIM一120A導彈。
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自主截獲目標的距離約爲20千米,在發射之後到自動截獲目標之前這段時間.是超視距空戰的關鍵階段。
在預計敵方導彈接近到一定距離後,必須采取規避動作,例如轉彎或者爬升。因此空空導彈的可攻擊範圍是有限的,在偏離其發射方向一定距離之後.導彈由于能量的消耗將無法追上目標.如圖3所示。
還是由于雷達掃描角度的限制.戰鬥機進行規避的時候,轉彎角度一般不應大于50度,否則本機雷達將丟失目標,無法對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本機的火控系統將根據本機的速度和高度以及來襲導彈的距離,計算出戰鬥機必須進行轉彎的時機。如果超出這個時間,本機必須用大于50度的角度進行轉彎才能規避敵方導彈,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本機無法對發射的導彈進行制導,等于自動放棄了進攻機會。
當導彈和本機的距離小到一定程度時,本機必須進行180度的轉彎才能規避導彈的攻擊,這個距離稱爲“極限距離”.火控系統會給出告警。
除了轉彎之外,還可以同時采取上升機動,以消耗導彈的能量。
由此可以看出.超視距空戰中決定勝負的因素,就硬件而言,主要包括:雷達的探測和截獲距離:幹擾和抗幹擾的能力;導彈的射程、攻擊範圍和命中率:本機的敏捷性,例如進行蛇形機動時,需要飛機不斷進行滾轉以變化盤旋方向:本機的加速性能和超音速機動性能。
如圖4所示,如果本機具有較高的速度,則容易飛越導彈的攻擊範圍。雖然第三代戰鬥機都有超音速飛行能力.但平時一般在亞音速飛行。超視距空戰中,從發現到交戰,時問只有幾十秒.而從亞音速加速到超音速的時間也是幾十秒。因此,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對超視距空戰有極爲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還需要戰鬥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能,這是目前的第三代戰鬥機所缺乏的。
除了這些硬件,火控軟件的支持也十分重要。超視距空戰需要把握幾個關鍵時機,如發射導彈的時機.發射之後進行規避的時機,以及機動動作的選擇.進入到極限距離的警告等。飛行員自己無法做出准確的判斷,必須借助于火控系統。所以火控系統良好的信息提示對于超視距空戰非常重要。
殲一10與“幻影”2000在超視距空戰中的優劣如附表3所體現。
歼-10与幻影2000在超视距空战中优劣对比
歼-10与幻影2000在近距空战性能对比
我們可以看出,殲一10由于推重比的優勢,以及鴨翼的操縱能力,在機動性能上占有較大優勢。再配合導彈在射程上的優勢,可以做到先敵發射,在空戰中占有主動。
由于“米卡”導彈重量較輕.所以機動性能較好,在導彈截獲目標的前提之下,命中率較高。但是總體來說它在超視距空戰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我們也可以看出,單機對單機的超視距空戰,在雙方武器技術相當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命中對方。那麽在導彈發射到進入自主導引階段之前.到底是選擇跟蹤敵機還是選擇脫離.實際是對飛行員神經的考驗,空戰的結果也具有很大偶然性。所以,超視距空戰有賴于機群的配合和系統的支援,例如預警機和地面雷達對目標的指示,機群之間的配合。
在本文設想的空戰中.假設雙方都采取了規避動作,在雙方都劇烈機動的情況下,很可能丟失對目標的跟蹤,導致中距空空導彈脫靶。那麽在雙方重新轉入對頭飛行之後.空戰將會轉入近距格鬥階段。
近距空戰主要取決于如下因素:戰鬥機的機動性能;火控系統的反應速度,例如裝備頭盔瞄准具的飛行員可以較爲迅速地鎖定目標;近距空空導彈的性能。
殲一10和“幻影”2000在近距空戰上的性能對比如附表4。可以看出,“魔術”2導彈和“怪蛇"--3導彈在性能上相當,鴨式戰鬥機在機動性上占有較大優勢。
近距空戰中雙方的目的都是占據發射導彈的有利位置,而避免本機進入敵機的導彈攻擊範圍。圍繞這一目的,雙方將采取複雜的機動,因此在本文中不可能一一探討,只介紹近距空戰的基本模式。
根據雙方進入空戰的角度不同,可以將雙方分爲均勢、優勢和劣勢。如本機機頭指向敵機,而敵機機頭未指向本機,則本機爲優勢狀態;如敵機機頭指向本機.而本機機頭未指向敵機,則本機爲劣勢狀態:如雙方機頭都指向對方,則雙方爲均勢狀態。
在超視距空戰中,雙方都盡力將機頭指向對方,以確保中距空空導彈的發射和機載雷達對目標的鎖定。這樣,最後可能雙方形成對頭飛行進入近距格鬥的局面.因此假設兩機進入近距空戰的局面爲均勢狀態。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假想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摆脱战术
米卡导弹在中近距空战转换进的性能优势
根據攻擊方式的不同,近距空戰又可分爲前半球攻擊和後半球攻擊。如果瞄准敵機前半球發射導彈,則爲前半球攻擊。
假設兩機對頭飛行,交錯後向同一側轉彎,那麽轉彎半徑小的一方可以構成前半球攻擊的條件。如圖6所示。
在這種模式的空戰中,兩機的瞬間盤旋角速度相當,但是由于鴨式戰鬥機的大迎角性能優越,俯仰操縱性好,可以利用大迎角飛行狀態迅速減速,從而獲得較小的盤旋半徑。
如果雙方都沒有攻擊機會,則空戰將發展成下一種態勢,如圖7。
在這種狀態下,盤旋半徑小的殲一10會進入敵機後方,從而形成尾追攻擊。
被敵機尾追後,本機可以采取機動措施進行擺脫。如圖8所示的“斜斤鬥”機動。通過這種機動,爬升性能更好的戰鬥機可以擺脫敵機的尾
追.反過來占據有利位置。但是由于殲一10的爬升性能優于“幻影”2000.後者很難通過這種動作擺脫敵機。
通過水平機動也可以擺脫敵機的尾追,如圖9。這一機動能否奏效主要取決于兩機的最大轉彎角速度對比。如果一方不能立即獲得發射導彈的條件,則空戰將轉爲互相咬尾的過程。在咬尾的機動中,具有較好的穩定盤旋能力和較大剩余推力的戰鬥機將處于優勢。
實際空戰中將會綜合采用水平機動和垂直機動,搶占有利位置,奪取空戰的勝利。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幾種基本的空戰模式中,由于殲一10具有較好的大迎角飛行性能,且推重比明顯高于“幻影”2000,剩余推力大,穩定盤旋和爬升性能都優于對手,因此殲一10在近距空戰中占明顯優勢。
不過.如果考慮“幻影”2000攜帶的“米卡”導彈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則空戰態勢將有較大改變。因爲“米卡”的重量很輕.與近距格鬥導彈接近,而且采用了矢量推力控制方式,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能.可以作爲近距格鬥導彈來使用。除了紅外型“米卡”用作近距格鬥導彈之外,雷達制導的“米卡”也可在近距離上發射。
一般的近距格鬥導彈,最佳發射距離在3~8千米範圍內,而中距導彈一般在十幾千米以外(如果距離太近導彈尚未加速。機動性不高),“米卡”導彈正好可以彌補這一射程差。設想兩機在超視距空戰中均未能擊中目標,繼續形成對頭飛行的態勢。此時兩機一般相距10~20千米。在這種情況下,“米卡”導彈可以發揮其射程優勢,迎頭進行攻擊。而紅外制導的近距導彈不僅射程較近,而且一般不能從機頭正前方進行攻擊。因此,在空戰由中距向近距轉換的過程中,“米卡”導彈具有很大優勢。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殲一10具有優越的氣動特性,機動性優于“幻影”2000戰鬥機,但實際空戰中,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包括導彈、雷達和電子設備、火控軟件的性能等,以及系統的支援和機群戰術的配合。還取決于飛行員的判斷能力和操縱水平。因此,空戰絕不僅僅是少數性能數據的對比,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對抗的過程。只有裝備性能和使用的最佳結合,才能獲得空戰的勝利。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7-02-09/0717430811.htmlJ-10B性能分析(2011)
一:輕型機和重型機的爭論
有人說,J-10是輕型機,J-11是重型機, J-10空戰性能和J-11相比,不是一個檔次。事實無情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在2006年舉行的J-10和SU-27SK的對抗中,一架J-10面對4架SU-27SK,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取得了4:0的驕人戰績。
其實J-10並不是輕型機,其空重約8.6噸,最大起飛重量約19.2噸,屬于中型機;FC-1、JAS-39才是輕型機(J-10最大速度2.2MH,最大靜升限接近2.1萬米,最大動升限大于2.2萬米,最大航程3500公裏,最大作戰半徑1350公裏,最大載彈量7噸)。如果說在90年代,SU-27SK還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但進入21世紀,其航電、武器已明顯落後。J-11是SU-27SK的中國生産版,其00、01、02、03、04共5個批次,約100架,國産化程度逐漸增加。00-02批次基本是原版的SU-27SK;03、04批次逐漸換裝了國産的雷達等航電,部分能夠發射國産的PL-12導彈,作戰能力大增。目前大部分老J-11航電已得到升級,以前只能發射半主動的R-27,升級後能發射主動的R-77,作戰能力增強。但無論是換裝了國産化航電的新J-11,還是升級後的老J-11,在近幾年的多次對抗中,均不是J-10的對手。
重型機就機體方面來說,載彈量大,航程遠,作戰半徑大,滯空時間長;就航電方面說,由于更大的空間,可以使用更大和更複雜的設備(如更大直徑的雷達等),性能更強,功能更全面。所以同樣技術水平下,重型機空戰性能強于輕型機——但這個前提是同樣技術水平。
三代機氣動設計理念有這樣一個發展過程:70年代的能量機動→80年代的瞬時機動→90年代的過失速機動(超機動)。SU-27SK是典型的能量機動戰鬥機,瞬時機動理論誕生了臺風、陣風、鷹獅等歐洲3.5代。瞬時機動強調在空戰中瞬間改變機頭指向,配合能大離軸角發射的導彈,對敵機進行攻擊。瞬時機動理論在我國的産物就是J-10。J-10由于發動機推力不夠大,推比並不高,按能量機動理論,其穩盤對SU-27SK並不占優勢,但他卻有著比SU-27SK優異很多的瞬盤(31°),在格鬥中往往能優先鎖定SU-27SK。傳統的觀念認爲,鴨翼的失速迎角爲35度,這是以色列人提出來的,後來爲各國所重視,法國的陣風就將最大迎角限制在28度,中國的殲-10則限制在26度(SU-27爲28度),所以航空界一般以爲在大迎角性能方面,鴨翼不如常規布局,因爲鴨翼的失速迎角限制了鴨翼的大迎角性能。然而,在過失速飛行中,中國試飛員確發現另一種現象,即殲-10的大迎角控制性能遠超過蘇-27(即殲-10在飛眼鏡蛇機動時的角度超過了蘇-27)。這一信息最早由雷強披露,但受到持有傳統觀念網友的廣泛質疑。成飛的研究成果,證明的雷強的說法。
J-10不僅擁有優異的瞬盤,全數字式電傳(J-11是模擬式電傳)、飛火交聯技術、大幅度放寬的靜不穩定度(11%)和綜合氣動控制技術(90年代)還給其帶來了優異的敏捷性和飛行品質。J-10的空戰格鬥性能,在我國現役所有戰機中,可以用“強悍”兩字來形容。
J-10的優勢還在于其優秀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如果說二代戰鬥機強調高空高速,三代機強調中低空、亞跨音速格鬥性能,那麽四代機一部分強調的就是超音速機動性能(超巡、超機動性)。SU-27SK雖然最大速度比J-10大(SU-27最大2.35MH,J-10最大2.2MH),但標准空戰挂載下(4中2近)其最大速度會下降到1.7MH以下,而J-10(2中2近)則大于1.9MH,並在超音速階段擁有更好的機動性。在SU-27SK與J-10的對抗中,常出現打打不過,跑跑不掉的情況。
J-10是一種全空域、全速度的空優戰鬥機,在2010年以前,J-10一直是國內空戰中的王者。
J-10于2004年剛服役時,航電系統還不是很完善;05年開始完善,後續每個批次都有新的改進,老的批次也進行了升級。論壇上一般稱爲J-10A。
J-11並沒有停止不前,采用西方設計標准、我國航電技術的J-11B于2003年首飛(據說使用的還是模擬電傳),2007年定型並服役。J-11B原計劃使用國産的太行發動機,但由于當時太行性能並不穩定,第一批次一個團的J-11B仍舊使用的AL-31F。2008-2009年上半年,太行繼續不給力,J-11B堆積了大量機體卻無發動機可用。2009年下半年,太行基本解決問題,J-11B于2009年末或2010年初開始大批量服役。目前大概生産了80架。
第一批次裝AL-31F的J-11B性能也並不穩定,幾次出現問題,2010年前一直未形成有效戰鬥力。2010年是否和J-10A進行了對抗還不清楚,有傳言有過對抗,不過結果不是很理想。太行版的J-11B,今年有可能和J-10A對抗,個人對此十分期待。
J-10A的1473雷達直徑大概700mm,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約120公裏,J-11B的1493雷達直徑約960 mm,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約150公裏。J-11B貌似在超視距攻擊中對J-10A享有優勢。但實際並沒那麽簡單。
在現代空戰中,空戰雙方開始都是靜默飛行,由預警機提供敵方目標大致方位。在雙方相距約80公裏處打開雷達搜索跟蹤目標,在約40公裏處開始發射導彈攻擊。所以J-11B雷達發現距離遠所帶來的優勢並不明顯,而其較大的RCS又抵消了這種優勢。
J-10于1998年首飛,2004年定型服役,目前生産數量200余架。J-10剛公開時,官方媒體曾稱其爲3.5代,後又改稱3代。其原因是,J-10雖然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但發動機推力不足,航電、武器性能不夠先進,且和J-11B一樣,目前主要用于空優作戰,對地能力不強。2008年,J-10B首飛,中國第一種真正的3.5代戰鬥機正式誕生。
二、J-10B
J-10B與J-10A相比,外形有了明顯的變化:
1、進氣道變爲DSI(“蚌”式)進氣道。J-10爲了高空高速性能,使用了複雜的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重量增加。DSI是最新出現的技術,他應用在美國最新的F-35上。與常規進氣道相比,DSI取消了附面隔層,大大減輕了重量。美國在F-16上的測試結果顯示,DSI比複雜進氣道降低了182KG。總壓恢複系數是進氣道的重要指標,總壓恢複系數下降1%,發動機推力下降1.1%~1.6%。DSI有利于提高進氣道的總壓恢複系數,提高發動機實際推力。這兩個優點使J-10B的推比得到了有效的提升。DSI的另一大優點是取消了附面層隔道這個大的雷達反射源,明顯降低了RCS。此外,DSI能夠減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以前有說法說DSI高速性能比較差。美國在F-16上的測試表明,DSI在0.6-1.2MH時,總壓恢複系數高達0.98,但在2.0MH時,僅爲0.74。因爲有人擔心DSI的使用會明顯降低J-10的高空高速性能。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技術總是在發展的。我國某型進氣道的測試結果是,在1.8MH總壓恢複系數爲0.91,在2.0MH時爲0.87,好于一般的三波系進氣道。
2、機頭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爲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機頭略向下,改善了視野。其雷達罩與機頭結合處爲向後傾斜的斜線,據悉這表明其裝備了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
雷達發展過程爲:機械雷達→PESA(無源相控陣雷達)→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和四代機同期發展的技術,目前除裝備4代機外,還用于裝備和升級3.5代甚至3代機。與機械雷達相比,AESA探測距離更遠,精度更高,反映速度更快,多目標攻擊能力更強,功能更多,抗幹擾能力更強,可靠性更高。采用一些技術後,隱身能力更強。
與機械雷達相比,AESA探測距離大幅度增加,美國甚至宣稱能增加100%。現在已逐漸進入隱形時代,常規雷達對隱形飛機、隱形巡航導彈這類RCS反射很小的目標發現距離很短,比如J-10對RCS爲0.03(比如F-22)的發現距離銳減爲30公裏左右,在電磁幹擾環境下距離更短。AESA更大的探測距離,更高的探測精度,使他對探測這類小目標享有很大的優勢。多目標攻擊能力是3代機就開始宣稱的,一般爲同時跟蹤8-10個目標,同時打擊其中2-4個。但實際這個能力對3代機並不實用。由于戰鬥機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常規雷達在鎖定一個目標時,很難繼續鎖定另一個目標,因此3代機一般一次只攻擊一個目標,除非面對的是低機動目標。AESA使戰鬥機真正具有了這個能力。3代機在空戰中開始要采用靜默飛行,是因爲其一旦打開雷達搜索,就像黑夜中的手電筒,很容易被對方預警系統發現。這個問題對隱形飛機來說更爲重要。現代戰爭都伴隨著強烈的電磁幹擾,這使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大縮短。F-22的AESA雷達有效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通過采用射頻管理等技術,對方較難發現其雷達輻射的電磁波,較難對其進行幹擾。AESA爲實現此項功能奠定了基礎。AESA還使戰鬥機具有電子戰等更多的功能,具有更到的可靠性。
美國裝備AESA較早,其最早于2000年便開始爲F-15C改裝AESA,只是當時雷達發射單元大、重而耗電厲害。采用新式的體積更小的發射單元的各型AESA雷達裝備/改裝開始于2004年的F-22、F-16block60(外賣),2005年的F-18E/F和2010年的F-15C。目前美國正考慮爲自己的F-16C換裝AESA。歐洲的3.5代中,陣風于2013年換裝AESA,臺風計劃2015年,JAS-39NG目前只是驗證機。俄羅斯于2014年服役的SU-35BM(SU-27SM2)裝備是PESA;米格-35倒是擁有了自己的AESA,但“600mm直徑、680收發單元、130公裏探測距離”的配置卻比較悲劇。日本于2000年服役的F-2也裝備了AESA,只是此雷達性能十分悲劇,對空探測距離只有40公裏,還經常丟失目標。。據說目前已解決問題,恢複正常。
J-10B年底將小批量生産,其雷達采用1000-1200個收發單元,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能到160-180公裏,已經趕上了世界發展的潮流。
3、換裝了衍射平顯,機頭加裝IRST(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衍射平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角全息平顯。與折射平顯相比,它的視場更大(有利于武器瞄准和夜間飛行),外景透視率、字符反射率更高。衍射平顯技術在3.5代戰鬥機中應用較普遍,我國最先應用于J-11B。AESA雷達雖然有效解決了輻射和抗幹擾問題,但還不能完全避免。IRST采用被動探測,不僅難以被發現,在探測隱形飛機方面還具有不錯的效果。且正在具有更多的功能。F-22是通過無源接收機系統實現的這個功能。椐稱,J-10B的IRST可以在60KM處跟蹤隱形飛機,30KM至50KM距離上就具備識別敵機、顯示敵機隊形、統計敵機數量、對導彈提供制導的能力。
4、加裝垂尾電子艙和翼下電子吊艙。電子戰能力是戰機十分重要且關鍵的能力。這方面重型機一般對輕型機享有一定的優勢。J-10B在機翼下增加了一對挂點,加挂了一對電子吊艙(據稱此吊艙可拆卸下來),配合垂尾電子艙,大大強化了電子戰能力。
5、J-10B垂尾、腹鰭進行了切尖處理,這有利于提高高速性能,表明了其對高空高速的依然追求。J-10B改進了機翼結構(翼型不變),增加一對挂點(用于電戰設備),增加了機翼的儲油量。改用複合材料機翼蒙皮,減輕機翼結構重量的同時也加強了機翼強度。
J-10是第一款國産全權限數字電傳鴨式布局戰機,由于鴨式布局配平複雜,因擔心橫截面爲卵形的前機身與鴨翼耦合誘發大迎角時的縱向發散,所以采用了橫截面爲圓形的前機身。又由于有J-8II的3波系進氣道的技術儲備,所以采用腹部3波系進氣道。2000年後由于國內對DSI進氣道深入展開,後來又有FC-1的DSI進氣道來練手,對DSI進氣道有了更深入地研究。由于J-10的研制成功及裝備部隊,國內對全權限數字電傳鴨式布局的氣動特性的研究進入更深層次,已經攻克了卵形的前機身與鴨翼耦合的氣動問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機身下部修平的半卵形前機身與鴨翼耦合的更爲優秀的前機身氣動布局,提高了升力和可用迎角。
J10B的總體氣動外形對跨音速面積率和超音速面積率進行了深度優化(提高超音速性能的關鍵),重新設計了前機身、垂直尾翼、腹鰭,更換了新的主翼(翼型基本不變,采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新一代的DSI進氣道高速設計點爲2.0MH,在2倍音速時可提供的總壓恢複好于3波系進氣道,在2.2MH時總壓恢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低空設計點爲1.2MH。優化後的氣動外形在亞、跨、超音速的包線內的減阻效果明顯,亞/跨/超音速升阻比提升,加速性能得到改善。鴨式布局在4代電傳操縱系統下極好的兼顧了高/低速性能。實際試飛結果表明,J-10B高空高速比J-10A 還好,機動品質更好,其在全飛行包線內(0~2.3MH)各階段均具有更好的加速性能,實用最大速度、實用升限和爬升率均優于J10A。高空帶彈情況下(模擬彈)的極速和最大靜升限均有所提高,並且穩定盤旋性能提高喜人,數字飛控最大迎角限制達30°左右。
J-10B氣動性能的提升令人驚喜,但其真正的亮點是其航電和武器的提升。某人說:“其實就算10B上了AESA也不值得很興奮——其他航電設備的改變的步伐和意義遠大于一種是飛機都能裝的AESA。10B航電的架構和性能指標某種程度上是參考F-22的寶石柱的標准,如獨立的飛控、火控等換成了新一代的綜合的CIP(通用信息處理機)。” J10B采用了新一代的航電系統,包括改進的飛控系統,最新的配套機載相控陣雷達、(主動/被動)電戰系統,新增的光電雷達,其系統更新比例不低于70%。
J-10B大幅度增加複合材料使用量,嘗試了縮減RCS的工藝,除了DSI進氣道、機身修形外,還盡可能減少機體外表的突出物,將航燈改爲半埋式,將冷卻空氣進氣口從外凸型改爲附體的嵌入式。。。J-10B在工藝上提升很大,RCS縮小一個數量級,類似于臺風、陣風和F-18E/F。J-10B的RCS 小于1m²,是我軍目前已服役戰鬥機中RCS最小的機種。
本來611和601共同競爭我國四代機,開始601呼聲比較大,611當時爲了備份,J-10本有多種改型。但後面四代機花落611,611開始把主要力量轉移到四代上。08年後,J-10的其他方案都中止了,10改全面轉向DSI的單發方案,曾經討論過上艦的可能性,最後以空裝爲主導,強化空優性能,拓展多用途能力,徹底放棄上艦的方向。當時確定10改作爲3.5代量産機、兼4代部份技術的驗證,向4代航電進軍(當然就包括了上AESA)。
J-10B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雖然與重型4代制空機的不一樣,但J10B上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 也是按4代標准研制的,可算4代標准的首版實踐。沒有首版實踐的經驗,重型4代制空機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衡有可能出現相互幹涉或不達標情況,這會導致重型4代制空機研制預算超標,研制期加長,定型推遲。所以拿J10B作爲4代制空機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配套武器、結構工藝、新材料工藝、生産工藝 的練習對象,積攢經驗。J10的改型會一直存在下去,一是提高(重4服役前)空軍空戰實力的需要,二是提前解決重型4代制空機的研制可能遇到的障礙,分擔部份 重4研制的風險。 重4研制是獨立撥款的,J10的改型也是獨立撥款的。J10的改型向4代逼近,分擔部份 重4科研試驗的風險,對重4研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終極馬甲改進版會用上標准的4代的于單發機配套的航電。
在09年第一次寫J-10B性能分析文章時,我還在猜測新一代格鬥彈PL-10的狀態。2年過去了,我們又看到了我國在中遠程空空導彈上的發展,如PL-12的各種改型和PL-21遠程沖壓導彈。我們可以想象J-10B配合新型的遠、中、近程導彈,空戰能力必將更加強大。2006年後,我國精確對地攻擊彈藥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種類已大大豐富。J-10B本身拓展了多用途能力,配合新型彈藥,對地攻擊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J-10B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發動機。J-10受累于發動機推力不夠大,性能受到限制,太行發動機又一直不穩定。在09年第一次寫J-10B性能分析文章時,我就在擔心太行發動機會拖J-10B的進度。如今2年過去了,事情並未發現本質性的改變,太行雖然大量裝備了J-11B服役,但在J-10上的測試還在進行中。J-10B開始會繼續裝AL-31FN服役,大概于年底開始小批量生産。據說目前已獲得兩個團的定單。
聽聞中航准備花費大量資金大力發展發動機水平,並吹噓將會多麽多麽快的發展。。我們不必理會這些吹噓,但也能夠看到,雖然現在有點小郁悶,但前景還是很好的。
我們羨慕過SU-35、SU-37、米格1.44、S-37,羨慕過陣風、臺風、鷹獅,羨慕過米格-35、SU-35BM,更羨慕F-22和F-35。如今我們終于有了一款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雖然離F-22/F-35還有很大差距,但已和其他3.5代戰鬥機處于同樣的檔次。有了J-10B,我們不再羨慕雙風。我們甚至開始認爲,JAS-39C/D不如J-10A,並開始探討FC-1和JAS-39的對比。。
目前美國航母上的戰機爲3.5代的F-18E/F,駐紮在日本的F-15C也已經升級到了3.5代。韓國、日本、印度正計劃購買3.5代戰機,小小的新加坡已經裝備了3.5代的F-15SG。四代的F-22于2004年服役,共180多架,將于年底開始逐步升級,目前已經常在日本沖繩駐軍。F-35正在大量試飛,未來幾年內也會服役。2017年後,F-35會逐漸進入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我國的J-20已于1月份首飛。J-20的出現,標志者我國航空工業開始趕超歐洲,跨入了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但受累于發動機,J-20目前只是處于第一階段。以後會換裝新一代的WS-15,對機體重新修形,繼續試飛直到裝備。WS-15計劃約2016年交付,這樣J-20完善版的服役時間大概是2018-2020年。那麽在這8年間,誰來保衛我國的領空?
正在生産的J-11B屬于3代,2007年首飛的J-11BS爲J-11B的雙座機,目前已開始裝備;2009年首飛,正在試飛的J-15是艦載機,性能類似J-11B;可能于下半年首飛的J-16爲類似SU-30MKK的戰鬥轟炸機(航電、武器大幅提升)。因此這個重任就交到了J-10B的身上。J-10B能夠有效對抗周邊3.5代戰鬥機;在體系對抗的防守中,可以對抗F-35。
三、J-10B在他國。
一直在傳言巴基斯坦准備購買我國36架J-10,到貨時間大概是2014年。根據到貨時間,其真正型號應該是J-10B。J-10A國內價格接近3000萬美元,J-11B約5400萬,飛豹A約2400萬。FC-1外賣價格1500-2000萬,J-10A目前出口價格約4000萬,J-10B約5500萬。目前國際市場上各3.5代的價格分別是:臺風1.2億,陣風1.1億,F-15SG 1億,F-18E/F 9000萬,F-16E/F 8000萬,JAS-39NG 8000萬,米格-35 5000萬;三代的SU-30MKK 6000萬。與同檔次飛機相比,J-10B可謂物美價廉。
巴基斯坦現有34架F-16Block15OCU,目前正在他國把航電升級爲F-16Block50狀態,預計2014年升級完畢。巴基斯坦新購買了18架F-16Block50/52,年底全部到貨。預計巴基斯坦可能還會購買18架F-16Block50/52。這樣到2014年左右,巴基斯坦將擁有70架F-16Block50/52狀態的戰鬥機。自從2007年接收第一批8架JF-17,2009年開始接收第二批40架JF-17,目前巴基斯坦總已接收約30多架。後面JF-17的交付估計會穩定在20架/年的速度。在2014年,巴基斯坦會獲得約100架JF-17。此後的批次,估計會做比較大的改進,比如隱身修形,換裝AESA,加裝IRST等。這樣,至2014年,巴基斯坦將擁有170架現代化的三代戰鬥機。
印度于1997-1999年購買了18架SU-30K;2002-2004年購買了32架SU-30MKI。2004年印度HAL公司開始組裝生産SU-30MKI,至2014年共要生産90架,目前共生産近70架。印度于2007年訂購了40架SU-30MKI,2011-2012年交貨;2009年訂購了50架SU-30MKI,預計2013-2014年交貨。2010年訂購了42架SU-30MKI,計劃于2014年由HAL公司開始組裝生産,2018年生産完畢。印度目前有米格-29K共16架,計劃增購29架。印度開始將63架老式的米格-29升級成米格-29UPG(升級費用1500萬/架),將51架老式的幻影-2000H升級成幻影-2000-5(升級費用4000萬/架)。印度的國産輕型戰鬥機于2011年1月服役,産量約10架/年。這樣到2014年,印度將擁有230架SU-30MKI、60架米格-29UPG、50架幻影-2000-5、40架米格-29K、40架LCA等共420架現代化的三代戰鬥機。
印度並不滿足于這些,其正熱火朝天的准備購買126架3.5代戰鬥機。目前正在確定是購買雙風還是F-18E/F。。2014年後印度也准備對其SU-30MKI機群進行再一次升級。
面對幾倍于自己的敵人,特別是面對未來更加現代化的126多架3.5代戰鬥機,巴基斯坦空軍無論是F-16 Block50/52,還是JF-17,都顯得力不從心。巴基斯坦一方面計劃購買更多的二手F-16A/B並加以改進,以補充數量;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想到了中國,想到了中國的J-10B。其實有傳言巴基斯坦一直有介入J-10B的研發。。
J-10B能夠有效對抗印度未來的3.5代戰鬥機,並對印度其他的3代機形成性能上的壓制。如果說FC-1到巴基斯坦後,是位于F-16 Block50/52之後的二線機,那麽J-10B到巴基斯坦後就是位于F-16 Block50/52之前的高端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40140-1-1.html
殲-10戰鬥機(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殲-10戰鬥機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流傳在廣大軍事愛好者中的“不滅傳說”,劇情一直引人入勝。愛好者們不但猜測其特點、性能,甚至還畫出了大量的想像圖,或者PS圖(PS指Photoshop改造),乃至近年大量出現、並爲軍迷熱情追逐的 “真品”偷拍圖。至2005年,殲-10已經半公開化,大幅清晰照片出現在各個軍事網站。2007年初,該機正式對外公布,引發了中文媒體乃至國外主流媒 體的追蹤報道浪潮。目前殲-10已經進入批量生産階段,並已開始批量裝備部隊。
殲-10,按西方劃分戰鬥機的方法,屬于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制造並批量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啓動,18年後該機才正式服役,全面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間。
研制背景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的是中國在70年代末至今研制先進殲擊機的一些失敗例子。在殲-7和殲-8兩個系列陸續開始研制裝備時,空軍自知這些國産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滿足20世紀末的國防要求,因此力圖發展一種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的先進戰鬥機。
外界普遍認爲殲-9是中國航空工業界爲這一目標發起的第一次嘗試。從近期關于殲-9的文章來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鴨翼、大三角翼等多個設計方案,從設計思想上來說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的。該型號由國內601所研制,後轉由611所負責,大致上與瑞典J37“雷” 有些類似。但是該型號的指標設置得過高,脫離國內科研生産實力的實際水平。特別是配套的扇-6發動機經過20多年的艱難曲折的研制道路,花費了1億多元的研制費。雖然已于1982年通過地面臺架24小時的飛行前合格試驗,終因研制周期拖得太長,技術性能指標顯得落後,飛機型號下馬失去使用對象,而形成“停止投資,總結經驗”的曆史結局。究其主要原因卻是錯綜複雜,各方面的看法,衆說紛壇。
殲-9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個關鍵系統研制進程的嚴重滯後。由于60年代初,發動機行業中沒有認真做好技術基礎建設,缺少技術儲備,在“左”的思潮影響下,急于自行研制象渦扇-6那樣 “繼承技術太少,創新技術太多,性能指標較先進”的大推力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冒的風險很大,這是難以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訓至爲深刻。606所在 1987午開過渦扇6的技術總結會議,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可惜的是在未重視預先研究上吃了大虧這條教訓,並末被人們廣泛記取。80年代初的型號研制中,不重視預先研究的陰影,依然伴隨著研制工作出現。最終,殲-9很快于80年代胎死腹中。一些雙發重型戰鬥機方案也因類似原因夭折。但該項目的許多成果,後 來被引入到了殲-10項目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加上改革開發使得我國國力增強,並且重獲從西方引進軍事技術的渠道,我國于1980年代具備了研制新殲擊機的動機、底氣和能力。西方出于抗衡蘇聯的需要,給予中國大量技術援助,其中以色列將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獅”式戰鬥機的設計資料提供給我國。在之前對新型殲擊機的研制工作基礎上,輔以外國技術的幫助,成都飛機制造公司挑起重擔,發起了對第三代戰鬥機的沖擊——研制殲-10。
據傳當時對新殲擊機的研制,上級提出了三個事關全局的大目標:“研制一架滿足戰技要求的飛機;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技術、跨世紀的航空科技隊伍;建立一個具有研制先進殲擊機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這三個目標如能實現,不僅能爲部隊提供第一種國産三代戰鬥機,且能夠建立起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國殲擊機科研生産力量。殲-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當時最成功的第三代戰鬥機之一 —— F-16的設計。當時我國尚無法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些三代戰鬥機的主要技術特征,幾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計劃。這時以色列向我們提供了“獅”式輕型戰鬥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
1986年,成飛公司56歲的宋文驄繼擔任國家六五重點項目殲-7C殲擊機總師後,再度被任命爲重點型號殲擊機工程總設計師。由于殲-10是我國航空工業打基礎、上水平、跨時代的重要標志,綜合性能要求很高,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的技術新、跨度大、難度高,確實是一塊硬骨頭。
研制基礎
上圖爲“獅”戰鬥機,是以色列以F-16爲藍本設計出來的一款輕型戰鬥機。F-16爲軍事愛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戰鬥機中極爲優秀的一種輕型多用途戰鬥機。80年代,美空軍雷鳥飛行隊的F-16在北京南苑機場進行了精彩表演,當時對殲-7、殲-8都還覺得很希罕的中國空軍指戰員深深的爲之震撼。而“獅”式是以色列以F-16爲基礎的重大改進型號,其三角翼加鴨翼的氣動布局,使得“獅”機動性遠優于采用大邊條的F-16。爲減輕重量和增強隱身能力,機身采用22%的複合材料。機身空重59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400千克。可見載重能力之優秀,載彈量達7200千克,而F-16A最大載彈量爲6500千克左右。“獅”采用四余度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電子系統相當先進。但後來由于美國的限制,以色列被迫放棄這一計劃,轉爲購買F-16戰鬥機。經過種種溝通談判,以色列同意將“獅”的部分關鍵技術提供給中國,作爲新型戰鬥機的藍本,這與當時中以大範圍合作的情況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國從某些友好國家得到了F-16戰鬥機、多種米格系列戰鬥機等,從而對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試飛,對于研制也有一定推動作用。同時美國還曾經給予我國少量關鍵部件的樣品,據稱其中包括了兩套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 發動機核心機,後來成爲了我國渦扇發動機的研制基礎。
艱難起步
“十號工程”在1984年正式立項,由成都飛機制造(集團)公司具體負責。88年10月在確立以“獅”爲藍本後,研制轉入全面研制階段,傳聞命名爲“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飛在中國航空工業界的地位和實力遠不如沈飛,但由于沈飛有殲-8系列在手,新殲的任務自然給了成飛。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當時外方與中方均采取了極爲嚴格的保密措施。例如,中方人員不得前往外方國家,中方科研結果送到外方國家,經進一步研究後,將下一步的結果送回中國。外方提供設計軟件,但售價極爲高昂。
成飛在具體方案研究上,確立了符合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潮流的整體設計思想和氣動布局。同時充分運用國內前期預研攻關和大量的技術儲備,推行符合世界潮流的設 計思想和和技術管理方法,制定了全機各系統自上而下進行綜合設計,自下而上進行綜合驗證和試驗,各大系統都必須由總體設計單位綜合的研制總思路。這些重要的技術措施,對保證殲-10研制成功、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啓動研制後,強化了殲-10項目的工程管理,要求工程全線實行設計技術狀態 動態管理和跟蹤控制。在項目推行可靠性、維修性、可測試性、設計技術和故障閉環管理,對研制進行全過程分階段控制管理,控制質量水平。此外,爲了控制殲10的重量,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重量控制委員會,全力研究減重措施。
至今工程已有十幾個年頭了,期間成功挫折交替出現。1994年11月,美國NBC電視臺公布了一些間諜衛星圖片,宣稱是在閻良飛機城上空拍得,“十號工程”首次公開曝光。還有報道稱1997年,臺灣情報機構報道一架殲-10原形機墜毀,稱事故的原因是線傳操縱系統故障。當然,殲-10的首飛實際上遠遠晚于這一時間。歐洲EF-2000因爲線傳系統的問題延誤了兩年的時間,“鷹獅”也因此掉了兩架。總的來說,殲-10本身的設計問題並不大,但配套的各種部件的研制進度,則因我國整體工業水平的拖累而嚴重滯後,這一問題至今仍然是殲-10的致命傷。
左邊是流傳得最開,同時也被認爲最早的一張殲-10圖片,圖中李鵬同志在聽取航空工業部部長林宗棠作彙報。這上面的模型其中一個是殲-8Ⅱ的某種型號,另外 一個被認爲是殲-10。能讓李鵬同志認真研究的,自然不是普通模型。圖中殲-10模型是典型的翼身融合加鴨式布局,模型有明顯的可調節式進氣錐。西方的推測認爲,這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獅”不同。“獅”是以戰場遮斷爲主,奪取制空權爲輔;而殲-10則相反,強調兼顧低空纏鬥和高空高速的不同需求,爲此采用了可調式進氣道結構以滿足更大範圍內飛行性能的要求。但是,這幅照片是最初的一個殲-10方案,真正研制出來的10號並不是這個模樣。
殲-10開始研制不久,即遭到重大挫折:政治風波導致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無法引進,而自行研制的發動機遠遠趕不上進度。根據劉華清將軍的回憶錄,這一困境幾乎令殲-10下馬。劉華清將軍寫道:“爲新殲擊機的研制問題……約請有關專家領導開了兩天座談會……我發現,我們走了一條外國人很難相信的設計路子:發動機和飛機同時設計,而且方案很複雜,先用引進的發動機造出樣機試飛,然後換用國産型號的發動機試飛。我想,如果從國外買不到合適的發動機怎麽辦?如果自己的發動機設計制造不出來怎麽辦?一旦出現波折,經費在哪裏?什麽時候才能裝備部隊?……方案不理想,但已經騎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最後的決定是,“新殲擊 機的研制方案不變,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術都掌握運用上,先飛上天,就是勝利。確實有風險。經費問題由幾家擡,要向管理要效益。”此時是80年代末90年 代初,殲-10一直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昭然若揭:我國航空工業的落後現狀直接影響了新殲擊機的研制工作。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2007年殲-10公開後的部分訪談中,不知道筆誤還是其他原因,某些刊物竟然“引用”專家的話,聲稱殲-10的原型機已經用上了國産渦扇-10A發動機,實在是有違曆史事實。
在進入90年代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對殲-10的研制産生了巨大影響。剛開始時,殲-10是一個中西“親近”的項目。隨著天安門事件、蘇聯解體的發生,中國沒 有了從西方獲取技術支持的途徑,于是再次轉向俄羅斯尋求技術支持。其中最爲主要的項目是在引進消化西方先進戰鬥機發動機,進而研制國産發動機的嘗試遇到挫 折的情況下,先行引進俄羅斯AL-31F發動機作爲應急之用,以便殲-10項目能夠進一步推進下去。
殲-10原型機與左圖模型相比,體積必然有所增大,以容納更多的燃油、設備等,因爲象F-16那樣小的殲擊機無法滿足 中國空軍對單機作戰能力的迫切需要,“獅”則較爲合適;采用扭轉切尖三角翼,可能具有主動氣動扭轉的設計;進氣口擴大,形狀改爲類似EF-2000的矩形,有利于提高機動能力;放棄原有垂尾設計,增大翼面,改善縱向操縱性;采用S形進氣道,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據信新的殲-10原型機01號于96 年試飛。據公開報道,1998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有一項目是“進氣道斜板伺服加載測控系統”,並注明用于“十號工程”進氣道斜板控制系統的加載試驗,是十號工程項目中的八項重大試驗備之一。由于采用了計算機控制、速度補償等先進的控制結構和多態的控制方式,高精度地實現了與飛行狀態相 一致的氣動載荷譜的加載。報道稱“該系統的研制成功並投入使用,爲十號工程的型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可見殲-10的進氣道也包含了相當高的技術含量。
飛火控系統
最初我國獲得的“獅”數字式四余度飛行控制軟件,只是整個軟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設計要求一直在改動,成飛爲此在軟件設計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國對數字線傳飛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包括殲-6的變穩機、殲-8IIACT等,都是線傳控制的重要試飛機種。611所僅用了3年時間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線傳技術,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寫成了數字式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軟件,爲外界所稱道。即便是俄羅斯人的相應系統,在同一時期也還只是在研究之中。
數字線傳系統加上合理的氣動設計,殲-10機動性相當可觀。不妨從一些公開文章研究一下。在關于“新型殲擊機機載分子篩制氧氧氣系統及其配套抗荷裝備抗荷 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別以機載分子篩制氧器和備用氧爲氧源進行抗荷系統物理性能試驗,並有10名受試者參加,包括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 荷正壓呼吸、抗荷系統裝備的抗荷性能試驗”。關鍵的話是“抗6.5G持續30秒試驗,抗9G持續10秒試驗”。該系統的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荷正壓呼吸、抗荷系統裝備的抗荷性能分別爲2.08G、1.92G、3.92G。六名進行抗6.5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和3名進行抗 9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均順利通過。結論是系統滿足了新殲擊機的機動性要求。呵呵,從抗過載能力上看可與F-16相比。
在雷達方面,預計將采用國産脈沖多普勒雷達,該雷達編號據稱爲149X,遠期將采用國産相控陣雷達。按一般的推測,殲-10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間,攻擊距離在80到90千 左右,至少能同時對付兩個目標。由于雷達也是我國軍工的弱項,爲殲-10研制火控雷達也很艱難,國內只有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能擔當此重任。沒有好的雷達,殲-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會象以往幾個型號的作戰飛機那樣,無法攻擊低空目標,缺乏多用途能力。據稱,殲-10是我國第一種配套雷達早于飛機本身研制成功的戰鬥機。而該雷達與美國F-16采用的APG-66/68兩種雷達,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殲-7、殲-8等國産殲擊機已經開始裝備自行設計的導彈告警裝置和電子戰設備,而殲-10也明顯加裝了這些設備,機身上多處有相關的天線罩和光電設備整流罩。而相應的雷達天線罩技術,也需要專門的研究制造,否則無法發揮雷達的應有性能。1987年雷達罩開始由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究,最終采用玻璃纖維仿形織物織成,並成功應用于TS導彈等國防軍工重要配套部件。
在電子設備水平問題上,從飛機座艙顯示器和儀表就能看出一些門道。估計殲-10會采用三具彩色下顯,加一具平視顯示器的座艙布局。其中兩具下顯顯示飛航和武器狀態,一具較大的下視顯示器用于輸出脈沖多普勒雷達傳回的數字地圖,以及切換平顯的顯示圖像。因爲殲-10顯示設備布局方案在90年代初已經確定,因此與2000年後才出現的FC-1“梟龍”的座艙顯示設備布局相比,略微顯得老氣,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機電式儀表。但應該指出的是,顯示設備僅僅是整個飛火控系統中的輸出終端,並不能完全代表一架戰鬥機的整體水平。在研制初期,曾研究過進口外國平顯軟件的可能,後來成飛自行開發了相關軟件,解決了平顯問題。至 2007年左右,由于國産衍射平顯科研生産工作的推進,預計殲-10戰鬥機可能逐步改裝新型平顯。
按國際上戰鬥機座艙上通常布局推測,殲-10的操縱必定是中央操縱杆加油門杆方式。此外座艙中不可少的設備還包括:備份用的機電式儀表和其他各種設備控制按鈕等。目前基本可以確信,殲-10的液晶顯示器采用蘇州長風廠的産品。該産品系長風廠與美國廠商合作的産品,性能與 美軍現有液晶顯示器相同。液晶顯示器相當昂貴,價格以十萬人民幣做單位。
由于殲-10是國內研究的戰鬥機中電子系統最多、功能最複雜的型號,其電磁兼容情況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問題。目前,殲 -10已通過了成飛下屬西南電磁兼容監督檢測中心的各項試驗,電磁兼容性不成問題。該中心具有美國進口的全套電磁幹擾自動數據采集系統和全套電磁敏感性自 動測試系統。
動力系統
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軟肋,同樣也困擾著殲-10。在與西方交惡前,據說我國獲得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以此開始了國産渦扇-10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該渦扇和渦扇-6、渦扇-9的研制一樣,過程極爲曲折艱難,基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研制進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關部門開始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的殲-10已經完成了組裝並剛剛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殲-10最終將采用專門爲其改進的渦扇-10A渦扇發動機,性能與F-100、F-110等美國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相近。渦扇-10是我國第一臺按 照GJB241-87規範研制的推比8一級、大推力、雙轉子、混合排氣、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作爲殲-10、殲-11系列飛機的動力裝置,該機遵循核心機派 生的策略進行系列化發展,將成爲我國未來二十年航空動力的主要型號。
1987年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引進CFM56核心機的基礎上,以F110發動機爲仿照對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術途徑研制。進入九十年代,隨九〇六工程的實施引進了俄制АЛ-31Ф系列發動機,研制單位又借鑒了相關型號的設計技術。1989年渦扇10驗證機上臺架 試車,1997年進入PFRT階段, 2002年6月6日裝J-11WS首飛,2003年底進入定型試飛階段。由于渦扇-10系列研制進度嚴重滯後,因此必需引進AL-31系列應急。爲此俄羅斯AL-31的設計局專門演化了AL-31FN型(上圖),機匣外觀改變以適應殲-10現有設計。該發動機推力122.5千牛,長度5米,直徑1.18米,進氣口直徑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這些數據與Al-31有一定差別。此外俄方還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噴口改進型號。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爲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 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 這裏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爲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臺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産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産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于有望獲得一顆“國産心”。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志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制曆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臺正式啓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于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 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難關,終于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繼“昆侖”、“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該發動機爲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制了15 年,共試制了24臺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臺。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爲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爲6~8個月。”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于對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爲“太行”。總設計師爲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2007年,在訪談中,部分專家和試飛員表示,目前而言AL-31FN的表現要比渦扇-10A好一些,其加速性、空中啓動包線和地面啓動時間都要好一些。目前渦扇 -10A地面啓動時間約90秒,AL-31FN只要一分鍾;在空中停車後,要進行風車啓動,渦扇-10A的速度下限是600千米/小時左右,AL-31FN只要450千米/小時加速性能方面,AL-31FN只需5秒就能把速度增加起來,渦扇-10A要超過5秒。這幾個不足中,最要緊的是空中啓動包線,因爲殲-10是單發飛機,停車後要靠降低高度來增大速度,如果停車高度比較低,可能沒有足夠高度來加速到600千米/小時,那麽就只能跳傘棄機。
這裏引用一段網友aliasmaya的分析
一家之言、多是猜測,請諸位同好批評指正!我也非常希望諸位能就渦扇10的加速性能、風車特性、起動機、調節計劃等內容發表評論。關于渦扇10的空中風車起動問題,有興趣的話建議查閱04年某期的《航空發動機》雜志刊登的論文,張紹基就此有專門論述,采用經過改進的供油規律進行發動機地面起動試驗、空中風車 起動試驗,得到了某些數據,空中起動左邊界:H=4km、Ma=0.52、Vb=500km/h......發動機“風車狀態” (WindMilling)的概念,即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發動機停車,而在氣體動力、轉子慣性、阻力矩等共同作用下使得發動機繼續轉動,並在短時間穩定在某 一轉速的狀態。發動機的空中風車啓動是非常關鍵的。
АЛ-31Ф在潑辣性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壓氣機喘振裕度大,抗(溫度、壓力)畸變能力強、燃燒室的點火特性較好(記得有28個燃油噴嘴,太行有20個),對于提高發動機加速性能是很有利的 (不過這需要以重量的代價來換取),加速線可以更大幅度的偏離正常工作線而發動機不致發生喘振、失速等故障,並且其多元複合調節的調節計劃,與發動機的配 合堪稱完美!老毛子的混合式控制系統被認爲是液壓機械-模擬電子調節系統設計中的典範。我看手冊中對分段式的複合控制規律介紹,實在是搞腦筋!佩服他們的 設計師能夠巧妙的實現工程應用。我覺得將АЛ-31Ф的混合式控制系統(雖經過適應性改進)移植到渦扇10,所引起的問題比較多,今後一定時期內還會是不斷暴露-再完善的過程。現在關于渦扇10加速性、起動時間以及空中風車起動邊界窄等問題似乎也能看出和原型調節計劃不適應、不匹配相關聯,而適應性改進需 要吃透原型機設計原理、吸收其精髓的基礎上發展的(這就考驗113與614的能力了,估計請外援的代價不菲,他們更可能會留一手)。
另外主燃燒室的點火特性也有待改進(貧、富油點火邊界比較窄),這屬于先天的問題、從F101那裏遺傳的。看到有不少論文談論這方面內容以及建議的改進措 施,比如加速控制改進、優化,空中風車起動特性分析,燃燒室點火特性改進等等。關于渦扇10的起動時間較АЛ-31Ф長,我猜測幾個可能的因素,比如燃氣 渦輪起動機的功率還不夠強勁,而渦扇10的點火轉速比較高,起動機脫開轉速可能也比АЛ-31Ф的高(CFM56-3的起動點火轉速>20%,АЛ -31Ф大約爲15%吧。因爲在啓動過程、低轉速時,其主燃燒室的氣流小、壓力低,氣動霧化性能較差,因此貧油熄火邊界窄,記得教課書上說這是”兩相燃燒中的特殊問題”,所以選取較高的轉速點)。關鍵是燃燒室有一個適當的油氣比,保證點火可靠、工作穩定,這也得看供油計劃的設計了。渦扇10采用了608研 制的起動機(不知道是否是參照了ГТДЭ-117,見圖),目前還在研制功率增大型。空中風車啓動的差距,我推測還是源自АЛ-31Ф的調節計劃與渦扇 10風車特性的適應性問題,目前的渦扇10沒有采用FADEC。另外主燃燒室的點火特性也有待改進。換裝614的國産電調是目前渦扇10急需的改進措施 (之一),以充分發揮發動機的性能潛力。渦扇10火焰筒頭部是采用較貧(油)的設計(追求高溫升,可以得到高的渦輪前溫度,這樣需要增加燃油供應,但又得 防止冒煙,只能增加進氣量,導致油氣比下降,低工況情況下容易發生貧油熄火),點火特性與穩定性是比較緊張的。
改善風車起動性能的某些措施,可以增設補氧系統、提高點火裝置的可靠性等,АЛ-31Ф或許也有起動補氧系統?我猜想АЛ-31Ф加速性好,可能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高喘振裕度。縮短加速時間,就要求更大的渦輪剩余功率,也就是要快速升高渦輪前溫度T4。在加速過程中,燃油供應量需要快速增加(在極限範圍內,盡可能大),但是升高的T4對于高壓壓氣機穩定工作會産生不利影響(趨向喘振邊界,因爲高壓轉子的慣性大,轉速增幅不能跟上T4增加的幅度)。倘若壓氣機的 喘振裕度大,那麽加速線可以更大幅度偏離穩態工作線,也就是說可以采取更短的加速途徑。渦扇10的高壓壓氣機增壓比大、級負荷水平高,或許是導致發動機加 速性不如АЛ-31Ф的一個因素。
結構工藝
在機體結構和制造工藝方面,殲-10絕對是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水平。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國戰鬥機 航程短的問題。由于我國複合材料技術的發展,可以相信殲-10複合材料的用量應能達到國際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擔了殲-10的複 合材料構件制造、鈦合金熱成形、框肋類零件數控加工、機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軟件開發、蜂窩芯建模等任務,同時提供複合材料樹脂和蜂窩芯。上述工作,對我國發展複合材料蜂窩夾芯構件設計與制造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1998年首飛後,該所榮獲“首飛集體功”。目前殲-10的複合材料垂尾及內外側升降副翼仍在該所小批量生産。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制生産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制,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爲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向後收起。該前起落架在研制時是三“新”産品,成飛公司僅爲此就組織了4個突擊隊、80多人攻關,改造機床、實驗、試制産品並行開展。其中以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張林爲首的攻關組,將公司普通車床改造成多用車床,成功實現了前起落架的擠壓、滾壓螺紋加工,達到了各 項技術指標。其輪胎由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制,該院具有生産波音等大型客機的橡膠輪胎的豐富經驗。新的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計同時需要旋轉一定角度。但是艙蓋外形相當怪異,可以說比較醜陋。殲-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碳刹車機輪、碳刹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上述設備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于91年裝機試飛,97年隨整機成功首飛。
武器系統
上述起落架布局類似F-16和“陣風”,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的空間,便于攜帶更多外挂武器,預計外挂點可達到11個。目前所知,由于機身設計的變化,殲-10挂點改爲共9個,機腹3個,兩翼下各3個。左圖則爲殲-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減速板分爲四個,位于翼身融合體後部的上下表面。
殲-10仍然安裝了固定機炮,應爲23-3雙管23mm機炮,布置在機腹進氣道下方。隨著空空導彈技術的發展,取消固定機炮的設想再度接近實現,例如“颱風”戰鬥機的部分型號就沒有裝備固定機炮。在這種前提下,殲-10沿用了性能落後、但穩定可靠的23-3機炮,應該說情有可原。
空空武器包括“霹靂”系列空空導彈的多個型號。目前可用的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靂-8近距空空導彈,加上國産霹靂-11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未來則將采用國産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路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准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至2004年,殲-10尚不具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我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經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空地武器,C-801反艦導彈估計也不會少。
隨著FC-1攜帶的SD-10中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公開,殲-10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器。目前已確定SD10作戰高度0~25千米,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彈長3850mm,直徑203mm,翼展674mm,彈重180kg。據媒體報道,2002年8月某團“爲我國 自行研制的三代機配上國産空空導彈立下來汗馬功勞”,該團“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導彈試驗任務”,該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特點”。這裏所說的三代機很可能就 是指殲-10,而“發射後不管”的新型空空導彈推測爲“霹靂-12”,即SD10的國內編號。下圖爲SD-10圖片,以及負責該彈研制工作的空空導彈研究 院已故總設計師董秉印同志。
2006年,雜志上出現了殲-10攜帶霹靂-12空空導彈的圖片,至于SD10與霹靂-12的關系,至今未有任何權威的說法。
識別霹靂-11與霹靂-12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能看到導彈原貌,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只能看到局部,可以注意突起在彈體之外的長條形電纜整流罩的位置,霹靂-11的整流罩在側面,而霹靂-12的則在正下方。
殲-10的生産工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盡管工藝不代表飛機的性能,但反映了整個國家工業的基本水准。殲-7E的機身明顯比以往的國産戰鬥機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斷定殲-10不會差。實際上,殲-10也采用了三代機所特有的複合材料、高強度金屬材料(主要指鈦合金)大型框架等技術,盡管用得不多,但畢竟掌握了這些技術。成飛的殲-7是國內首個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IMS)等先進設計技術的工業産品。而1989年起,成飛在國內首家實現 863重點工程項目CIMS的應用,該工程爲殲-10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獲1996年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成飛長期與波音等外國公司有合作關系,外包生産波音客機的部件或艙段,積累了大量西方先進的生産工藝技術、經驗、管理方法等,人員素質也得到了 很大的提高。這都有利于成飛進行新殲的研制。摩登而漂亮的成飛車間,裝備了精良的數控機床。相比起殲-8那幅工人們拿著鐵錘的圖片,唉 ……
目前殲-10的主要問題在于研制周期和發動機方面。畢竟殲-10是以世界戰鬥機70年代的水准爲基礎研制的,待研制成功大量裝備部隊,與第三代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如F-16 BLOCK50、米格-29SMT等)和2008年將服役的JSF相比,殲-10將變得毫無優勢可言,甚至落後。而和沈飛逐步全面國産化的殲-11相比,殲-10也並無優勢,甚至貴而性能不如。發動機則是解放軍戰鬥機的致命弱點、中國航空的恥辱,連渦噴-7和“斯貝”都用了這麽久,甚至“斯貝”今天才實現國産化,實在不太想去提它。盡管有了AL-31FN,但我們始終需要自己的好渦扇。按2002年底的一些消息,國內的新渦扇發動機項目已經做出了好成績,殲-10的心髒將得到強有力的保證。
殲-10必將有著較殲-7、8優良的作戰性能,將和蘇-27SMK、蘇-30及殲-11形成高低搭配,爲國防做出重大貢獻。對于大幅度提高我空軍的作戰能力,也許我們必須寄更多希望在國産化的殲-11身上,畢竟該機擁有一個比殲-10更大的平臺。
關于殲-10的曝光,中文互聯網上曾經發生了著名的“殲-10泄密”事件。2000年某日,一個據說爲航空院校的網友帖了一幅圖片在國內知名的鼎盛軍事論壇。這幅照片導致了鼎盛軍事論壇被迫閉門思過一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結果如何不得而知,愛好者們各有論斷。隨後又出現了其他的一些風浪,包括有人說在成都拍到了殲-10的照片,然後還有“殲X首飛紀念章”事件,進一步把殲-10“不滅傳說”的江湖地位不斷升華。到了2001、2002年,殲-10泄密可謂 “如火如荼”,甚至有人公開發表在機場圍牆外拍攝的寬幅殲-10照片,衆軍迷大呼過癮。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許多網友前往成都的132廠機場等待殲-10以及FC-1等新型戰鬥機試飛。許多網絡上流傳的“偷拍”照片由此而來。甚至還發生過向臺灣情報人員售賣相關資料的泄密事件。
目前據推測,部分殲-10原型機應在西安閻良試飛研究院進行火控及武器試驗,據說打空靶已獲得成功。另外關于新渦扇和AL-31FN的說法很多,外界認爲這個問題仍纏繞著殲-10。此外,按進度推測,殲-10于2005年起有望發展出出口型號,售價約2500到3000萬美元。如與俄羅斯等方面合作采用成 熟可靠的火控雷達、空地武器等系統,可能會促進外銷。另一個得到成飛總師楊偉側面證實的消息是,2003年,以全面的空地作戰能力爲目標的殲-10雙座型正式啓動圖紙工作,很快有望面世。至2004年,雙座型號已成功試飛。
經過不懈努力,至2003年3月左右,殲-10實現小批量生産和裝備部隊。有意思的是,在這時殲-10仍未最後定型,還需邊試用邊改進,首批量産型號也分 多個細節不同的小批次。即便定型也會不斷進行改進試驗,從而不斷驗證新技術與新設計。而雙座型的發圖工作也進行順利。至此,殲-10的研制可以說基本成 功。但該型號很可能不會大量裝備解放軍,而是作爲一個試驗改進的平臺,以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促生更新型的國産殲擊機。下圖爲中華網軍事論壇上發表的殲 -10雙座圖。
2003年3月10日,兩架殲-10量産型原型機前往北京進行彙報表演,當天宋總師說:“18歲了,今天終于參軍了!”。3月23日,611所召開了重點 型號大會,對殲-10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尤其是通過該型號研制,提高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研制能力,鍛煉和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將爲我國航空工業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目前殲-10已開始交付試飛部隊進行進一步檢驗。2003年是殲-10工程的“決勝年”,估計殲-10也將逐 步解密。
2004年2月,成飛表示,與有關兄弟單位在中航一集團的領導下,聯合中航技共同完成了下一代外貿機的申報批准工作。成飛正加緊進行我國下一代外貿機的研 制工作,以填補我國外貿軍機高端機型的空白,形成我國軍機外貿高中低檔機型“三箭齊發”的格局。這顯然指的是殲-10的出口型號。成飛如能成功出口殲- 10,將是我國航空工業極爲重要的一個裏程碑,同時也是解決解放軍對殲-10興趣日減這一窘境的絕佳方法。
2004年底,611所自行研制的新型飛行訓練模擬器順利通過用戶驗收,正式交付空軍。據信該模擬器即殲-10的訓練 模擬器。該飛行訓練模擬器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飛行訓練模擬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主要用于飛行員改裝訓練、特殊情況處置訓練、綜合戰鬥科目訓練和戰 術使用研究。它實現了對顯示系統重要部件的國産化,提高了戰技性能指標,改善了維修性,大大降低了對用戶的使用維護要求。在驗收過程中,用戶代表進行了 2000余項測試,全部達到合同要求。該飛行訓練模擬器的按期交付標志著611所已形成批量生産訓練模擬器的能力,是611所將先進的仿真模擬技術轉化爲 産品,向産業化方向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2005 年秋季,殲-10雙座戰鬥/教練機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該型號是中國空軍的重點型號,于2000年正式立項,明確規定必須在5年內定型並裝備部隊。其研制 成功填補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一代殲擊機的空白,並成爲我國航空武器研制曆史上第一個完全按照時間節點研制、完全滿足戰績要求指標的飛機,這標志著 我國軍機發展在戰略部署、重大決策、組織管理以及戰鬥/教練機的研制能力上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以往我國的軍用飛機研制工作,出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往往嚴 重拖延,甚至先裝備再做大幅度修改,直接影響了戰鬥力。一般來說,國際上在研制第三代戰鬥機時會同時研究單座戰鬥機和雙座同型飛機。三代戰鬥機的飛行性能比較好,一般的教練機無法讓飛行員掌握其飛行特點,因此一般會讓新飛行員在雙座機上作改裝訓練。與此同時,雙座型戰鬥機一般還擁有單座機的大部分作戰能 ,並且因爲雙人的優勢而更加適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因此有很多雙座戰鬥機在戰時也擔負了攻擊任務,典型的例子比如F-16D、F-15E、SU-30 等。
以下技術數據爲估計值
機長: 14.57米
機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發動機: 1臺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A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飛行速度: Mach 2+
轉場航程:大于3000千米
最大過載: 7g(持續)/10G(瞬時)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10_3.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