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面新聞,可知中國已試圖從耗能污染的世界工廠之《中國製造》 轉型成<中國市場>。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21/2006111707094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9/20061116065431
中國農民買家電 補貼13%現金>中國時報 07.12.25林克倫
中國政府當起耶誕老公公送大禮,為刺激農民花錢消費提升內需經濟,中國財政部與商務部日前宣布,自明年起在山東、河南與四川三省進行「家電下鄉」試點,農民可憑戶口名簿購買指定型號的冰箱、彩色電視機與手機,官方將給予一三%現金補貼。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廿二日在山東舉行家電下鄉試點會議上,聯合公布《家電下鄉試點產品項目招標文件》,自今年十二月至○八年五月,在山東、河南、四川三省,對冰箱或冷凍櫃、彩色電視機與手機三類產品,進行「家電下鄉」試點工作。
新規定指出,農民凡購買「下鄉」標誌家電,即能獲得該產品銷售價格一三%政府補貼,補貼對象為具有農業戶口所有人員,但每戶每類補貼產品購買數量只有一台,農民可憑戶口簿、身分證等有效身分證明,到就近的銷售定點購買。
據了解,三樣家電均有價格上限,冰箱不能超過二千元人民幣(下同),彩色電視為一千五百元,手機則是一千元以下,家電下鄉得標企業將提供一百九十七種型號,且貼有「家電下鄉」專用標籤作為識別,試點暫訂至明年五月,以利總結實施經驗,未來不排除納入空調機與洗衣機等家電。
在領取財政補貼時,必須備齊戶口名簿、身分證、產品購買發票、產品標示卡等文件,前往戶籍所在地鄉級財政部門申請領取家電下鄉補貼,補貼資金將由財政部門直接發放到購買人的儲蓄帳戶內。
中國政府此次扮起耶誕老公公,以財政補貼方式鼓勵農民買家電,目的是刺激中國內需持續不振老問題,據測算,農村每類家電普及率提高一%,將增加二百五十萬台消費需求,若以一台彩色電視機一千元計算,等於增加廿五億元消費,若全面實施更可縮短城鄉差距,每年減少一百億美元貿易逆差。
大陸「家電下鄉」的政策邏輯,主要基於近年農產品價格不錯,加上取消農業稅等負擔,農民所得收入「想當然爾」增加並願意花錢消費,只是農民不願消費的原因,在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為了孩子教育、就醫與老年安養問題,只好拼命存錢,現在好不容易口袋多點錢,是不是會在政府鼓勵下拿去買彩電、手機,仍未可知。
勞動合同法今上路 台商兩樣情【聯合報╱林琮盛08.01.01
今天起,引發眾多爭議的新「勞動合同法」正式上路,台商對此的反應相當不一。有台商認為,「那是另一波的鬥地主(資本家)運動」;另有台商則宣稱,早已做出因應,絲毫不受影響。
一位從事電子業的台商私下不滿地說,勞動合同法是「新的鬥地主運動」,只是以前的對象是地主,現在換成資本家。
該名台商抨擊,中共慣用鬥爭方式,聯合工人,鬥垮大老闆,最後讓這些撐不下去的台資企業,主動退出,讓這些工人接手。
他說,這部法律提供工人有恃無恐的權力,「隨時可以告老闆、隨時要錢」。
但也有台商認為影響不大。從事金屬加工的世陽金屬製品管理部經理吳俊彥表示,勞動合同法最基本的架構是,「看資方或勞方,是誰主動違反權利義務的關係」。
他說,資方若決定主動開除某位員工,必須找到正當的理由,如該員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或失職,否則資方就必須給付一定金額的經濟補償金,否則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另方面,若是員工主動辭職,勞方則需付辭職的後果。
因此,吳俊彥認為,這條法律的核心概念就是,「誰主動,誰就倒大楣」。
他強調,該法公司並未造成任何衝擊,原因是,除非員工犯重大錯誤,否則該公司未曾主動開除過員工。吳俊彥說,「早在年初時,我們就已做好準備了。公司的所有員工,早在一個多月前,也全都簽署新勞動合約。」
成本增 台商苦思轉型【聯合報╱林琮盛08.01.01
今天起大陸實施諸多新政策,導致台商企業的經營成本遽升。為求生存,台商無不構思轉型。
從事金屬原料買賣的世陽金屬總經理劉義隆說,由於競爭激烈和政策調整後的成本大增,許多台商中小企業都已撤資,台商若要繼續在大陸經營,必須跳脫原有的經營模式,減少中介成本,直接和國外客戶接觸。
劉義隆說,以前台商代工廠在跟貿易商議價時,都不會把各自的成本底線攤出來。而且,以往中共官方還會提供出口退稅,變相地補貼優惠,讓這些代工廠商還有一絲生存的空間。
但有利台商經營的環境已如過往雲煙。他說,現在國外廠商和貿易商都變得很精,在事前已經幫代工廠商「算好成本」,最多就是留3%至5%讓這些廠商賺。
認真留意中國勞動三法>中時008.01.04劉競明(主治醫師)林口
日前報載中國新制定「勞動合同法」,以及推出「就業促進法」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特別是,○八年元旦公布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讓許多台商中小企業生意更難做下去,不由得罵聲連連。
其實就筆者觀察,大陸共產黨政府無論如何「改變與革新」都將不脫其「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色彩,「勞動人民當家做主」,注重工農福利等社會主義制度之實施,加上極可能「收網」的關稅減免及「獎勵外資及投資條例」,讓珠海區各外資企業苦不堪言、倒閉關廠時有所聞!
其實勞動三法最大重點在於:對勞動人民之社會與工作的終身保障。反觀近年來的台灣社會「無預警裁員」、「不雇用中高齡員工」、從來或根本就不考慮過去日本企業所引以為榮的所謂「終身雇用制度」,不將企業的資深且有工作實務經驗的員工視為「資產」,反卻當成一種「負債」,又如何奢望員工會忠誠的付出其一生的生命精華於其工作生涯呢?老實說,就勞動工人的工作與社會保障,老共做得比台灣這個「資本主義」與市場機制掌控下的社會好得多了。
中國經濟轉型 台商升級還是撤離?
天下 2008/01/07二○○八,將成為台商挑戰最大的一年。祭出勞工、稅務、環保等七大新政的中國大陸,經營環境宛如烈日當空。台商若不升級、轉型,就會像烈日下的露珠,被蒸發、淘汰;若撐得下來,才能真正贏得問鼎世界的入場券。這十三億市場的新風險是什麼? 哪些台商已及早佈局?他們打出什麼策略?【文/吳昭怡、熊毅晰;攝影/楊煥世】
很少有一個時刻像現在讓台商如此焦慮。
一月一日,隨著中國大陸新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上路及多項政策調整發酵,直接增加了台商在中國的營運成本和經營難度。
這是因為大陸對台灣愈來愈重要。根據投審會資料顯示,截至二○○七年十一月,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達六三三億美元,佔台灣對外投資金額第一。「很多台商是透過第三地投資,民間推估台商對大陸投資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中國台商投資經營協會秘書長黎堅指出。
做為全中國最大出口企業,有近七十萬員工的富士康科技(鴻海集團),對外正式宣布將徹底實施新勞動合同法。消息一出,引起台商們的高度關注。
儘管有些聲音認為新法規格過高,加上變化太快,讓企業措手不及,但連最具指標性的富士康,也選擇順勢而行。「為了留住人才,」上海富士康科技總經理戚道阜表示。不過中國為什麼要在此刻雷厲風行地推動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巨龍要轉型。
大國轉型 關鍵五年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從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但這也同時為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矛盾,排在最首位的當屬貧富差距。
於是,為了完成到二○二○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計劃,中國將今後五年訂為關鍵時期。經濟軸心從二○○二年的「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二○○七年轉向「穩中求進,好字優先」。在在顯示這個崛起中的大國,不只要「量」的成長,更要「質」的進步,也就是「又好又快」的發展。
對外,現在中國自己也變得有能力撕掉「世界工廠」的標籤。
曾在中國加入WTO時扮演談判要角,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日前在東莞出席「世界鞋業論壇」時表示,「過去我們一直埋頭接單、埋頭製造,只要有一點小錢賺就很高興,但在長期慣性中喪失了國際貿易的定價權。」
他認為,當大陸內需市場起來,中國企業對海外市場的依存度也會愈來愈小,「現在完全可以『理直氣壯』採取較強硬的立場,把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定價權奪回來!」
從「昆山製造」到「昆山創造」
新政策的轉變,在台商對大陸投資佔了三二.二%的江蘇省,立刻可以感受到。昆山,這個世界遺產崑曲的發源地,正具體而微地展現巨龍轉型的熱望。
入夜後的昆山仍充滿動感。從遠處望去,路上車水馬龍來去不止,一棟棟的樓像競賽似地愈拉愈高。飯店也是一家接著一家開,跳啊跳的大紅色閃亮招牌,點明這兒有澎湃生機。此情此景似乎許久沒有在台灣感受到了。
但沒有台商,就沒有昆山。
超過三千家台資企業前仆後繼到當地設廠,總共投資一百億美元,讓昔日貧瘠的農業縣,一躍成為全球電子巢的重鎮之一。
剛卸任的前昆山台協會長李寬信說,現在全世界每兩台筆記型電腦,有一台就是「made in 昆山」。二○○六年昆山人均GDP按戶籍計算,接近兩萬美元。昆山也是全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第一名。
然而昆山才發展二十年,就不甘心只做世界的手。他們要再次帶頭,從「昆山製造」走向「昆山創造」。
「昆山要做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基地,」四十三歲,每年都到台灣參訪的昆山市書記張國華說。
保優汰劣 企業大遷徙?
回頭來看,其實轉型中的中國就企圖透過這一連串「保優汰劣」的新法規和政策,迫使企業跟上腳步。不然就得向勞工成本更低的西部或越南等地遷移。或者,關廠淘汰。
一九八八年就進駐珠江三角洲,世界最大鏡片研磨廠,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說,過去中國為求發展,是大小通吃、好壞兼收。現在是挑精揀肥,不只對外資如此,對內資也一樣。就像在中國本來有一千多家水泥業,在政府的「輔導」下,關廠的關廠,與在全中國最大的海螺水泥兼併,現在剩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
此舉可能會引發台商的再次遷徙潮。像亞光在六年前就察覺,大陸政府的政策對企業愈來愈嚴格,便預先到中南半島佈局,現在這一塊地區的產量已對集團有一定貢獻。
根據二○○七年電電公會針對二五六五位已在中國投資的台商調查,有二.一%的台商未來最想在越南佈局,這個答案在前一年調查完全沒有出現。反觀台商回台再投資的意願,從三年前便一路下滑,到二○○七年為一.八%。
但其實,台商「回家」是暗潮洶湧。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邱柏青表示,自從該處成立協助台商回台投資的單一窗口後,短短一年不到,至今已經累計九十八件個案。「這不包括原本在台灣還有營運的企業,」邱柏青透露,實際上台商遷徙回台的數目不輸到越南、印度投資的企業家數。
「很多在大陸還有據點的台商,多半不願意大舉回台的行動被公開,」邱柏青說。
可是對集中在廣東省(佔台商投資二五.七%)的許多中小型台商,畢竟沒有能力說搬就搬。一位有四十名員工的台商感嘆,現在就像歷史重演,從前因為台灣工資高漲來大陸,現在成本增加可能又要往內陸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