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18 06:32:23| 人氣7,839| 回應7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專自生自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只<夜市自生自滅>,<生育自生自育>,大專也要自生自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87856/2007042309484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260778/20071215062945

你還是美濃人嗎?人家都在《搶救大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2/20061108065827

我六親不認!連教育部都該廢了,更遑論一所學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

全校只剩356人 高美醫專快關了【聯合報2007/12/13 記者張錦弘

私校招生告急,高雄縣私立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今年只招到卅三名學生,全校只剩三百多人,已積欠教職員兩個月薪水,傳因董事會不金援,寒假後才能領到錢,若招生情況繼續惡化,可能成為台灣第一所關門的大專。
教育部最新統計,九十六學年全國一百六十六所大專,學生數已飆到一百卅二萬多人,因競爭激烈,少數偏遠私校招生不足,以醫護專校人數最少,崇仁、聖母兩校都只有一千一百多人,高雄縣美濃鎮的高美醫專更只剩三百五十六人。
高美醫專民國五十七年創設,四年前由高職升格為專校,有護理、幼保、資管、老人福利共四個科。校長史進得說,該校今年核定招生名額四百八十一人,但實際只招到卅三名學生,資管及今年新設的老人福利科都掛零。
史進得指出,高美在高職時代,還設有工業類科,以汽車科最出名,招生情況很好,九十二年改制護專時,高職部還有八百多人,但高職停招後,招生情形不理想,目前全校只有三百多人,一年所收學雜費不到兩千萬元,但學校開銷最起碼要兩千七百多萬元,董事會不願出錢補足缺口,讓學校自生自滅,經營得很辛苦,快撐不下去了。
他說,去年教育部補助該校一千多萬元,限定只能用於人事費六百萬元,但校方全部用於發放積欠的四、五個月薪水,教育部要求繳回挪用的錢,校方沒錢還,教育部今年凍結補助,更雪上加霜。
高美的教職員已減過兩次薪,教師月薪已少了兩萬元,但史進得說,十一、十二月的薪水仍發不出,還好教職員大多是「古意」的年輕人,能共體時艱,沒拉白布條抗議。
史進得說,除非董事會給錢,否則積欠薪水只能等寒假收到學雜費,才發得出來。現在學校窮到連校車費用都出不起,他已連續兩個月自掏腰包付了八萬元,「校長變成在做公益」。
明年高美核定招生名額減為四百卅三人,並新增汽車、休閒事業服務科,史進得說,若再招不到學生,最後只能退場。

高美醫專校長:共體時艱 盼熬過去【聯合報╱記者藍凱誠/高雄縣報導】

私立高美醫專校長史進得昨天表示,全校教職員雖已兩個月沒領薪,但大家都能共體時艱,他相信學校一定能熬過難關;一名教師說「沒發薪水已經不是第一次,習慣就好!」
高美醫專有三百五十六名學生,分別就讀護理、資訊管理及幼兒保育科。資管科羅姓學生等人說,沒有聽到老師抱怨「兩個月沒領到薪水」,所以他們都不知道學校出現財務危機。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師說,學校拖欠薪資已不是第一次,「大家又能怎麼辦呢?」
校長史進得指出,教育部原每年都有補助,分別是「私立學校獎補助款」一千三百多萬元和「績效獎金」九百多萬元;但是校方去年挪用「獎補助款」發放員工薪水後,無法補回,這筆補助今年遭教育部刪除。
「績效獎金」部分,因升格專科學校時,校方與一名教師發生解聘糾紛,至今尚未解決,這項經費今年也被刪,才使得學校財務出現危機,還好教職員們都能共體時艱。
史進得說,學校董事會預計廿三日開會,可能會以改組方式,協助學校度過難關。因教育部已核准高美下學年增設「汽車技術科」、「休閒事業管理科」及「長青社會服務科」,相信招生情況會改善。

教部不接收高美 要董事會負責【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指出,目前只有學生數不滿五百人的高美醫專列入輔導,該校體質不差,董事會不能見死不救,否則最後只能資遣教職員、清算校產後宣告倒閉,教育部不可能接收。
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劉火欽指出,高美醫專並非第一所學生數不到五百人的私立大專,幾年前花蓮精鍾商專發生弊案,由教育部接管,最慘的時候,學生只有三百多人,但新任董事長柴松林及校方力圖轉型,如今更名為台灣觀光學院,學生數已激增為兩千五百多人。
劉火欽說,位於高雄市的育英醫護專校,學生曾只有七百多人,但教職員共體時艱,連續兩年月薪打八折,已度過難關,學生數增為一千二百多人;至於中國海專,學生也曾掉到一千多人,但今年改名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加強宣導招生,學生增為兩千六百多人。
劉火欽分析,一所專校每學期光人事費用,起碼要一千五百萬元,只有三百多名學生,學雜費收入一千萬元,實在很難撐下去,至少要五百人。教育部上個月才剛訪視過高美醫專,發現該校仍然正常上課、教學設備都照常運作,除了招不到學生、沒錢發薪水,並無很大弊端。
劉火欽說,高美醫專曾提議和鄰近的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合併,但屏教大尚無具體回應,教育部籲請該校董事會積極募款、加強招生,學生人數若持續減少,最後可能面臨停招、資遣教職員、輔導學生轉學,接著將清算、拍賣校產還債,除非和他校合併,否則難逃倒閉的命運。

台長: 阿楨
人氣(7,839) | 回應(7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體罰險熱賣
此分類上一篇:教改與補習

顯示全部73則回應

圖博館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中最為人知且最血腥的一次,發生在1355年,一場鎮民與紳民在市中心酒吧的口角衝突,升高為數百名學生與附近城鎮居民互毆的流血衝突,造成60多名學生和30餘位鎮民死亡。越鬥越狠的牛津鎮民與紳民,在中世紀的流血衝突甚至促成了學者的逃亡——其中一部分牛津學者避居劍橋,才創設了今日的劍橋大學。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數百年,越打越狠的衝突,亦曾經流血衝突逼迫學者們的逃亡。 圖/牛津大學
  中世紀大學城的鎮民與紳民為什麼衝突?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鎮民的工作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包含了肉販、鐵匠、裁縫、木匠...等。也因此,牛津大學對價格談判享有無上的優勢,使得當地鎮民階層深感自己的經濟生活,被已經相對優渥的紳民階層剝奪。
  在政治方面,鎮民和紳民各有其法院,但又想擴張自己法院的管轄權。大學在當時還擁有自己的警察權,對大學週邊的街道都進行了宵禁,也引起居民的不滿,最終導致鎮民對紳民的反撲。
  鎮民與紳民血戰,換來的是之後數百年更多的羞辱。牛津大學與統治圈和宗教圈緊密的關聯,使得大學被持續賦予更多的特權。在1355年的浴血之戰後,每一任的牛津市長被命每年需給付牛津大學關於血戰的賠償金,並須每年親至大學教堂為此進行懺悔,一直到了19世紀,牛津大學才終於放棄了這些權利。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而鎮民的工作則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 圖/維基共享
  工業化與階級鬥爭
到了19和20世紀,學院內的紳民和以勞力工作為主的鎮民之間,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歧見,開始以新的形式出現。
19世紀工業革命後,許多牛津的保守菁英階層反對在當地發展工業;然而,對於當地勞動階層而言,工業意味著就業和收入。不過在20世紀,牛津城仍發展成了英國汽車工業的重要根據地,而仕紳階級建議將汽車工廠遷離,這些經濟利益衝突,亦勾起了數百年來紳民與鎮民不愉快的回憶。
2016-09-14 11:49:34
圖博館
同時在政治方面,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意味著政治特權的延續。一直到20世紀中期,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都還能自己選出一席屬於「牛津大學」的國會議員。直到邁入21世紀之際,牛津大學在稅收和地方政治上也都還享有若干權利。
  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也隨著帝國的威望而踏遍國際。圖為2012年回到母校牛津接受榮譽博士的翁山蘇姬。 圖/歐新社
  當代消費空間與階級
在本世紀,牛津大學雖然仍然是上層階級嚮往就讀的學校,並持續產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界具有影響力的校友,然而,上述的政治特權──包含稅收、警察和選舉權──多數已不復在。不過,這並不表示鎮民與紳民的隔閡已經完全消失。
  舊日菁英和平民生活的差異,在消費和生活風格方面仍然被保存下來。在1900年和1931年,成年男性在工廠工作的薪水分別約是73英鎊和153英鎊;然而,同時期的牛津大學生零用錢卻大約是300英鎊。即使到了今日,儘管中產階級和國際學生大量湧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和週邊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仍然有許多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享受較一般牛津受薪階級收入更優渥的生活。
  這些的差異,至今仍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區隔裡,譬如說:鎮民和紳民常去的酒吧並不相同,彼此不常混同。鎮民的酒吧是當地居民歡聚的所在,紳民則常以酒吧作為學術知識產出的場所,學院文人在此討論創作的構想,《納尼亞傳奇》、《魔戒》的作者都在這些紳民酒吧中發想和相互切磋。這兩者在外觀和訂價上雖無顯著的差異,彼此之間距離也不過數分鐘的腳程,但鎮民與紳民仍然會魚貫走入屬於自己社會位置的酒吧,坐入數百年前已暗暗訂好了的空間秩序。
  鎮民的酒吧就單純地是當地居民放鬆喝酒歡聚的所在,但紳民的酒吧卻是承擔「學術知識碰撞」使命的場域。圖為孕育《納尼亞傳奇》與《魔戒》的知名酒吧「The Eagle and Child」。 圖/維基共享
  紳民與鎮民的消費場所雖然有所區隔,但彼此仍時常在街道、醫院和其他公共服務的空間相遇,因而引發各種輕蔑、嫉恨和憤怒的情感。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這些從伊頓等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畢業的年輕男學生,群聚在市中心,開著高分貝的座駕,在許多街區呼嘯而過,破壞公物後再以付高額賠償金來收尾。鎮民對於這些衣著談吐得體,行為卻令人搖頭的年輕學生感到憤怒,稱之為「菁英流氓」(posh hooliganism)。
2016-09-14 11:49:51
圖博館
另一方面,這些牛津大學和周邊的私立寄宿中學的菁英學生,也時常對鎮民展現輕蔑的態度,許多學生戲稱鎮民為「鎮仔」(townees)或「平民」(plebs)。「鎮仔」一詞指的是穿著休閒衣著、運動鞋、配戴閃亮的假珠寶配件的鎮民,用以嘲弄鎮民服裝風格不若菁英正式高雅;「平民」一詞則來自於拉丁文──一種傳統上是上層階級才會學習的語言,它指的是血統平凡、缺乏高貴出身的人。這些稱呼帶有貶意,尖酸地嘲諷牛津鎮民的社會地位和品味低落。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圖為影射布靈頓俱樂部的電影《高富帥俱樂部》。 圖/電影《The Riot Club》劇照
  縱使械鬥的狀況已不常見,但不同階級的階級處境仍讓牛津的「鎮民與紳民之爭」綿延之今。圖為結束期末考的牛津學生,正在街上履行狂歡的「傳統義務」。 圖/路透社
  鎮紳之爭不只在英格蘭
大學和它們所在的社區之間的衝突,不只發生在牛津。除了歐洲,許多亞洲和美洲高等教育機構所在之處,都有學術機構周邊鎮紳衝突的記錄和研究,這些衝突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大學所在社區的經濟結構,時常是它與大學衝突的重要原因,學生與鎮民的階級差異造成的行為模式差異是一個問題,公共資源的分配和稅賦承擔也時常造成爭議,因為大學佔用了社區的公共資源,稅賦上卻未必能與鎮民們等比承擔。以美國為例:許多富有的大學原本依法享有房地產稅減免,然而房地產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如此一來,這些大學對社區公共建設的財源極少付出,然而其師生卻對當地社區的公共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使得鎮紳嫌隙漸起,在這個鎮紳利益衝突的背景下,大學才慢慢發展出一系列回饋社區的計畫。
  那麼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故事?
在牛津求學和工作多年後,終於有機會返鄉。回到台北,時常造訪中研院,一次和一位當地耆老閒聊,她談到中研院便激動了起來。
2016-09-14 11:51:14
圖博館
她說,她們居民在地世代務農,中研院初初發展的時候,卻徵用了周邊居民的土地。這些土地上蓋了很棒的幼兒園,卻不是這些當地居民可以優先享用的教育資源;這些土地上蓋起了圍牆,牆內有五星級飯店來開設的高級餐廳和咖啡廳,但這些優雅昂貴的地方,也不是她平時習慣去消費的場所。她談到的,是鎮民與紳民之間的消費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中研院所反映的鎮民與紳民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台北市政府對於中研院周邊空間的發展願景,是借重中研院在國內科技研發的重要角色,在它週邊推動相關產業前進,並蓋一條空中廊道,將研究機構、產業園區、高鐵和捷運站、和高級百貨商場之間串連起來。
  我很好奇耆老會怎麼想?她以後主要的消費和生活空間會在地面,而知識菁英卻時常行於空中。我同時想起英國科技產業的空間藍圖,一度計畫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間打造一條科技產業廊道,將知識生產機構和相關產業劃在廊道之內,進一步區隔廊道之內與廊道之外的世界。
  牛津鎮民與紳民的故事,是世界各處很多知識生產機構的空間鬥爭縮影。研究機構的發展,時常被描繪為替當地社區帶來就業機會,許多政府也將研究機構的發展,看作是都市發展計畫中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促成科技產業聚落的手段。然而在地居民未必全盤接收這種簡單的論述,也未必總是正向地認知這些發展。自有大學的歷史以來,如何與社區共生,是各地的研究機構持續面對的難題。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948775/
2016-09-14 11:51:36
圖博館
15私校退場名單瘋傳 被害學校擬提出法律行動 2016-10-21聯合報

「你的母校溺水了嗎?」一名網友發表一份「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昨天開始在大學校長圈流傳,有15所大專校院被列在紅色警戒名單,直指少子化趨勢至2028年達谷底,大學生總人數只剩75萬人,如同「大學版的雷曼事件」;台灣觀光學院被列在退場高危險名單,校長劉國成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表示,學校今年獨招成績進步,在105高教大限年,招生逆勢上漲,該份排名對學校名聲傷害很大,校方正在評估是否提出法律行動。
  劉國成表示,富比士雜誌近年公布了美國的大學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學中,排名第二的Pomona學院只有1586名學生、排名第六的Swarthmore學院只有1545名學生、排名第九的Williams學院只有2126名學生。以觀光旅館教育出名的瑞士,有學校學生數小於500人。此外,世界一流的美國茱麗亞音樂學院,從大學部到博士班,全校學生約一千人。
  劉國成說,台灣觀光學院在大陸比在台灣有名,因為位居花蓮,很多家長會直接想到地震、颱風、蘇花斷路、火車票難買,而不捨得把孩子送到花蓮就讀。但事實上,學校辦學以觀光餐旅教育為基本核心,特色鮮明,畢業生和實習生受到各界的肯定。近年獲得教育部大專院校評鑑餐旅類第一名、「遠見雜誌」報導技職校院聲望全國第二名、家長滿意度全國第三名、「聯合報」報導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全國技職大學前10名、「商業週刊」報導台灣觀光學院是最受歡迎之新名牌大學。2016年更榮列天下雜誌最佳大學指南「各地區企業最愛」最佳大學第二名
  「台灣大學排名網」是採用公開的政府資訊,包括2016年各大學缺額率、缺額人數、2015年註冊率、總學生數等數據計算,扣除戲曲學院、法鼓文理學院、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特殊性質學校,將全國142所大學進行積分排行,分數愈高愈危險,積分10分以下屬安全名單,共有87校,台科大註冊率100%、是全國唯一總積分「0」的大學。
  回應
 請這些大學注意,教育部雪上加霜,鼓勵高中職畢業的學生,先就業,政府補助一萬元,教育部不務正業,將大學辦好,為了蔡空心的奇怪想法,要大學一家一家倒閉。
 早該退場的學校有資格聲稱自己是受害者?
 荷蘭和台湾,人口土地相當,但荷蘭只有10幾間大学,台湾有100多間大学,所以台灣大学太浮濫,當初的一縣一大学,專科升大学,綠的教改錯誤政策是始作俑者。
2016-10-21 11:38:46
圖博館
從美國製造 看台美技職教育弱化2017-02-02經濟日報社論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威逼之下,不少製造業企業取消原定於墨西哥的投資,或表態要增加美國本地的投資,「響應」川普增加工作機會的政見,進而協助美國社會重建消失的中產階級。但實際上真能如川普為關鍵選民所勾勒出的願景那般美好,或許還要多觀察,因美國與台灣一樣,勞動市場都有高素質技術人力嚴重不足問題。
  回顧過往,美國也曾有過一段幾乎人人有工作的時光。那是在二次大戰後,職業教育興盛的幾年間,許多學生接受完學校紮實的技術性課程訓練後,搖身一變成為飛機機械師、汽車維修技術人員等藍領中產階級,成為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不過,隨著經濟逐漸朝服務業方向發展,白領工作機會、報酬與聲望皆水漲船高,加以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明令90%的補助經費用於社經地位不利者,令大眾易將家貧與吃苦耐勞的藍領工作連在一起,致使學生爭相投入以基礎學術研究為目的的大學,將成為優秀工匠當成次佳選擇,扭曲政府原先的美意。
  久而久之,職業性向不合的學生在大學適應困難,學藝不精,為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種下遠因,技職教育質量更因設備投資與教師培訓減少而直線下滑,釀成日後實務工作常態性地缺乏專才,以及產業被迫出走海外的問題。如今,川普政府要求製造業回流,廠商是否能尋得合適的人才,便是問題之一。
  此情此景,台灣亦深有體會,且大學及以上學歷求職者長年供過於求,造成求供倍數從2005年起即未曾高於0.5,使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成長緩慢,2015年僅較2011年提高0.9%至27,655元、研究所畢業為32,638元,不如高中職以下初任人員薪資增幅,反映高學歷光環明顯褪色。
  誠然,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成為產業主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減少,以及社會潮流漸以身為白領為榮,恥於成為藍領,實屬自然。但德國經驗可證實,只要職業教育符合產業脈動並洞察未來趨勢,其訓練的人才就可憑藉熟練之技能獲得高薪。因此,德國至今仍有55%的學生就讀技職學校,並通過認證考試,以獲取穩定領得高薪的技術執照。
2017-02-02 12:16:32
圖博館
在知識與實作雙管齊下的職業培訓,以及高能見度的美好職涯保證,2015年德國15~24歲青年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的7.25%,在OECD 36國中僅次於日本的5.58%,並在世界打響德國製造等同高品質保證的名號。而18~24歲受訓者中,有52%留在原培訓領域工作,32%在與課程相關的領域就業,更反映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成功。
  不過,職業教育也不全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企業也應盡一己之力。由於美國技職教育弱化,使德國在美國設立的3,000多家製造子公司經常陷於人才缺乏的困境。德國美國商會企業展望調查指出,2015年有高達69%的公司反映美國勞工工作技能短缺,且徵才困難度提高,令業者決定複製德國的學徒制度,實施內部訓練與測試,將員工技術能力提升至必要水準。經過在職培訓後,有高達59%表示對培訓成果非常滿意或滿意,僅有11%不滿意,顯見大多數企業投入培訓所創造的效益,遠超過花費的成本。
  由此可知,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未必能立即獲得足夠且合適的人才,協助其順利運作,進而帶動美國經濟成長。同理,與美國技職教育陷入相同困境的台灣,應該盡快恢復對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重視與投資,並建立起社會對匠人精神的尊重,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落伍舊觀念,預先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人力基礎,改善自2001年起持續超過10%的青年失業率,並在先進製造業即將如火如荼發展之前,號召企業一同加入,共同落實蔡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的給予年輕世代有希望的未來。
  回應
感謝李遠哲給我們一百多個野雞大學。
2017-02-02 12:19:12
圖博館
校長發警訊:台灣高教再不鬆綁 5年後沒競爭力2017-07-10 聯合報

少子化浪潮持續發威,私校招生岌岌可危;年金改革箭在弦上,更加速高教人才進不來、走得快,使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快速弱化;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度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逾七成大學校長憂心:如果高教政策維持現況、無法鬆綁,台灣高教將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
  高達八成六的受訪校長直言:「教育部管太多!」更有九成八校長贊成台灣高教應該朝自由化發展。
  台灣的教改已經廿二年,每年檢討,至今未見有效解方。尤其少子化衝擊已到眼前,而邁向頂尖大學卓越計畫結束,高教深耕計畫仍未孵化,台灣高等教育走到了徬徨的十字路口。
  「政府的高教願景政策何在?」不少大學校長圈裡,找不到方向,真的很悶。台灣高教何去何從?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畫「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一百五十一所大專校院校長進行問卷調查,這也是國內首度反映大學校長心聲的普查。
  當今高教面臨的險峻形勢,早在廿二年前推動教改的初始,就已埋下伏筆。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行動標舉的四大改革訴求之一,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主張,重點放在公立學校校數的普及,但未料到少子化帶來的招生荒。
  二○○五年新的大學法公布後,教育部開始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競爭型計畫,引領高教發展。然而,競爭型計畫造成各種評鑑文書作業不斷增生,校務評鑑、系所評鑑、教學評鑑、填不完的報表,弄得大學人仰馬翻;為了迎合計畫的指標,也造成大學同質性趨高,難以發展出真正的特色。眼看著各國致力高教發展,以及國際人才的激烈競逐,大學校長們透過本報調查傳達了「高教自由化」的心聲,希望政府重視。
  檢視蔡英文總統的十年政綱「教育篇」,楬櫫的是「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逐步調整公私立校院學生的比例,最終達到公立院校學生人數過半的目標。此一目標與提升台灣高教競爭力有何關係,至今政府高層及教育部尚未有進一步的闡述。
2017-07-10 10:00:10
圖博館
大學校長期盼「高教自由化」,新政府則力主「高教公共化」,「願景工程」透過各校普調及師生訪問,探討台灣高教的實況與未來出路,在聯合報及聯合晚報連續兩天刊出。
  相關新聞
陳振貴:台灣高教不只教部管 各部會也五花大綁
劉維琪:大學只能吃大鍋飯 怎麼會進步?
潘維大:台灣對高教想法 與世界背道而馳!
黃榮村:教部管第一線細節 管得大家七竅生煙
頂大校長直言:當教部放手時 就是台灣高教起飛時

《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導讀2017-01-11 聯合報

二○一三年八月,少子化開始衝擊高中職招生,末代國中基測登記分發,招生不足缺額高達六萬多人,許多私校招生慘兮兮,錄取人數只有個位數,面臨存亡之秋。
  當時學者預言,少子化三年後、也就是二○一六年起將席捲大專,大一新生十幾年內將驟減四成多,一百四十八所大學「至少會倒五十所」。
  大學高中化、質量失衡、七分就可上大學的台灣高等教育,在少子化海嘯下,該何去何從、如何提前因應?(大學高中化遍地開花反成致命傷)
  聯合報願景工程因此推出「高教轉骨」系列專題,採訪團隊深入校園,並赴瑞士、法國、德國、南韓等國取經,從瑞士鐘表學校的師徒制(鐘表學校畢業比拿大學文憑難)及法國藍帶等頂尖廚校等先進國家的經驗(法國廚校學費百萬還要排隊),盼為我國高教找到脫胎換骨良方。
  二○一三年八到九月系列專題推出後不久,將有大學倒閉的學者警訊言猶在耳,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就先後傳出辦學危機,並於隔年停辦。
  我們促成的正向改變:
1.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任內訂定「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辦法」,並推動大學整併,希望短期內把國內大專從一百六十一所減為一百五十所。
2.教育部訂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加強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產學合作、及師資在職訓練。
3.教育部推動總經費逾200億元的「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活化技職課程、促進就業。
4.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任內訂定「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同時研擬「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盼加速大學轉型及退場。
2017-07-10 10:01:06
圖博館
中研院政治紛擾 昔日院長挺組黨 如今卸任院長遭彈劾2017-07-10 聯合報

明年為中研院成立第90年,中研院為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致力於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同時也培養高級研究人才,不僅在學術上成績斐然,歷任中研院長不乏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五四新文學運動推手胡適等。
  綜觀九十年 撇不開的政治色彩
不過正因為中研院地位特殊,掌握資源豐厚,綜觀九十年光景,從胡適擔任院長時與蔣介石、雷震的互動,李遠哲推動教改失敗,到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因浩鼎案涉貪請辭下台,成為首位遭彈劾的中研院長,種種跡象看來,最高學術單位似乎還是撇不開政治色彩。
  ●1949年 中研院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28年經國民政府修正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同年6月9日舉行第1次院務會議後,中研院正式宣告成立,在京、滬兩地設立多個研究所,而後八年抗戰爆發,中研院西遷避難,於1949年時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58年胡適就任中研院第三任院長,任內期間他曾公開反對時任總統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度連任總統職位,與《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台、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在此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力邀胡適入黨,但他僅鼓勵支持並未參與。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外界認為此案起因與組黨有極大關連。胡適聞訊後試圖營救,最終宣告失敗,於1962年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前總統蔣介石致贈輓聯,稱讚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李遠哲推動教改引爭議
1994年李遠哲除擔任中研院長,同時受行政院長連戰請託,擔起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建議廣設大學、高中,同步推動多元入學以減輕學子升學壓力。未料此舉導致技職專校與獨立學院紛紛改制,整體大專院校數從1996年的24所,截至2007年暴增至100所。
  大學浮濫加上少子化,大學招收幾乎零門檻,如2008年的大學入學指考,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只要7.69分便能上榜,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致遠、興國、稻江3校缺額率更高達85%。外界學者專家撻伐教改失敗,要求政府為廣設大學政策負責,就連時任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也坦言,若校方再不想辦法,3年內將有學校因招生不足倒閉。
2017-07-10 10:02:27
圖博館
●郭位批判政教不分 李遠哲道歉又喊冤
曾被列為中研院長候選人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說,政治政策跟教研應該是分離的,政治人物的手應該要離開大學、離開高等教育。如今台灣教育變成「政教不分」的混沌狀態,全歸咎於李遠哲發起的教改運動。
  面對批評聲浪,李遠哲在2005年時曾公開認錯,從前與他過從甚密的前總統李登輝也倒戈批評「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該為教改負全責。」不過,李遠哲在去年發行的自傳中澄清,指出20年前行政院教改會是建議「增加公立大學容量」,而非廣設所有大學,直指「前總統李登輝根本沒採納」「應該指責行政院、教育部,而不是當初寫教改報告書的人」。
  ●翁啟惠學術卓越 政商關係也好
翁啟惠2006年成為中研院院長,他當時提出構想,藉由國家投資扶植一間指標型企業,建立生物科技產業鏈。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與國科會主委陳建仁等多方協調下,宇昌生技正式成立。
  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領銜提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補足其法源依據。另外,由張念慈創辦的浩鼎生技公司的乳癌新藥OBI-822g4是翁啟惠的技轉,加上蔡家為浩鼎公司的大股東,又獲得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支持,由此可見翁啟惠政商關係良好,也讓這位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的中研院長增添政治色彩。
  ●浩鼎案涉貪遭訴 首任中研院長請辭下台
前年11月間,浩鼎生技公司主動對外宣布在明年2月提前新藥解盲,股價從原本的439.5元被拉抬至743元,直到隔年2月間確定解盲失敗。台北市士林地檢署也接獲檢舉「指訊息公布前疑有人預知解盲失敗而提早賣出浩鼎股票」,最後查出身為中研院長的翁啟惠將乳癌新藥技術轉移到浩鼎生技,但他沒有利益迴避,女兒翁郁琇持有浩鼎公司三千張股票,股票來源不明,涉嫌重大,最後被依貪汙罪起訴。
  翁啟惠強調,他是為表現對自身技術的信心、做為浩鼎母公司創辦人的支持態度,才委託張念慈購入浩鼎股票,「替女兒認購三千張股票,都是我出資的,何來賄賂?」。去年5月,翁火速向前總統馬英九請辭中研院長一職,對外表現「不棧戀仕途,只醉心研究」,但本月初,監察院會以九比零無異議通過彈劾案,指出「浩鼎發布抗乳癌新藥臨床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足以影響該公司股價,翁啟惠立即對外發表評論替其護航;又對外公開謊稱其未購買浩鼎公司股票,言行嚴重失當,違背誠信,傷害政府信譽。」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中研院長。
2017-07-10 10:03:35
圖博館
●院士不甘寂寞 發聲明譴責監院未審先判
事後,以陳良博為首,等多位院士發出聯合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也批評檢調單位未遵守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論原則,還說「這樣下去,中研院不要再辦了」,連署名單內包含李遠哲的哥哥。中研院士們如此大動作選在本月12日翁啟惠開庭前表態,無形中也對士林地院、監察院施加政治壓力,不過翁啟惠自清一說也越發讓人質疑。
  捲入浩鼎案被起訴的翁啟惠重創中研院形象,現任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據傳為挽救中研院聲譽,大刀闊斧率先停辦在翁啟惠任內談成號稱東方諾貝爾獎的「唐獎」。今年六月,廖俊智出席台灣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曾以「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把該做的事做好」回應台大涉假論文風波,但仔細一想這段回應也適用在中研院的政治紛擾上。
  回應
新院長廖俊智是美國人,拿台灣錢, 繳美國稅,公開賣台 !
2017-07-10 10:04:26
圖博館
後年起,台灣學生不考試竟也能上大學

今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的大學排名中,台灣地區的高校創下新低,台灣大學排名從去年的195名滑落至198名。今天,台媒卻傳來驚人的消息,台灣的入學門檻又要降低了,後年起,甚至連不考試都能上……
  據台灣《中國時報》2017.11.20消息,“台灣大學招聯會”表示,2019年起,推薦保送、或自主申請入學時,不再參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5門成績,改為參考0至4門。也就是說,考生即使沒考“學測”,也可以報名申請部分院校。
  對此,台大表示“震驚”,擔心以後私立學校根本不看學科成績搶學生,只要招得到學生就好,將對台灣學術發展造成傷害。
  單科零級分仍可參加甄選
2002年,台灣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方案。現在台​​灣高中生有相當於自主招生考試的“學測”,和相當於大陸地區高考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兩次考大學的機會。
  除了一年兩次的考試機會之外,還有自己申請入學和“繁星計劃”等入學方式。“繁星計劃”是指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機會的一種入學方式。
  以前,台灣“學測”必考5門,通過“繁星計劃”及申請入學時,最多參考5門“學測”成績。
  “招聯會”執行秘書、台灣清華大學學教務長戴念華說,過去規定“學測”5門之中,考生有任何一門為零級分(“學測”採用級分制,最高15級分),就不能參加“繁星”或申請招生,但根據“招聯會”決議,2018年起取消此規定。
  也就是說,2018年起,要求學生“學測”成績總和不得為零級分,但考生個別科目零級分,仍可參加“繁星”推薦或申請入學。
  另外,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2019年起,考生參加“學測”可選擇要考幾門、甚至可以不考,相關考核科目也會降到最多4門。
  戴念華說,現在音樂、美術與體育等專科院校可不採用“學測”成績,考生憑專科成績即可參加“繁星”或申請入學。
  對於未來有大學院校考核零門成績,戴念華表示,學校要自行管控,確保招收的學生適合讀大學。
  回應  
我覺得,台灣出台這個政策這應該是想對抗大陸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
可是,這樣的文憑還有什麼用?又有誰會承認呢
台灣徹底成為了毫無競爭力的垃圾之地。劣幣驅逐良幣,此狀態下台灣毫無希望。
2017-11-21 11:55:50
圖博館
陸媒評教改:台灣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2017-11-30聯合報

大陸網媒《觀察者》今天刊登1篇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
 文章嘲諷說,台灣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讓不少媒體驚呼「零分也能上大學了」!因為修改了新的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的實施,台灣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從2019年開始,音樂、美術、體育的專業術科學校可以選擇不參考學測的成績,學生即可報名申請大學。以往學測必須考5個科目,以5個科目的成績作為高校招生的考量,而從2018年開始放寬要求,學生不必考5科,變成最多選4科,甚至1科的成績。按照台灣招聯會的意思,這是考慮到為學生減輕壓力,讓偏才的學生可以不勉強自己成為全才。
 而這一舉措,也讓媒體紛紛擔憂私校為了招生,而不惜鑽漏洞,讓學生即便零分也可以上大學,使得台灣的高校進一步學店化。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更是直言招聯會這項決定將導致學生素質完全沒管控,對台灣競爭力將是災難。
 文章說,其實台大副教務長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自然,對於台灣前段班的高校如台大而言,即便放寬了這個標準,他們依然能招收到學習成績前列的學生。學生們為了考入台灣第一學府,自然會拚盡全力考滿4科。然而,對於那些排在中後段的高校,特別是那些面臨招生問題的私人學校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這些學校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以更少的招生要求來錄取學生。而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甚至低下的學生,在人人都上大學的情況下,自然會為了盡可能上大學而選擇那些只需要一兩門學測成績的高校。以此,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循環,讓台灣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退步。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進一步降低學生考入高校的要求呢?難道是真的為學生減負嗎?當然不是。
 文章指稱,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在20多年前開始教育改革,這對台灣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時過境遷,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衍生出了眾多的後遺症,很多職業學校紛紛升等變成大學,導致到了2017年,台灣的高校已經到了172所之多。而人口是台灣1/3的香港,高校也不過才8所而已,連台灣的1/20都不到,卻在國際排名上穩穩跑在台灣前面。有很多私立大學把學生當成是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也不斷下降。
2017-12-01 08:41:29
圖博館
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台灣眾多學校特別是私人學校都面臨著嚴重的招生不足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錄取率比去年低0.19%。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指出,此次高校招生缺額為3488人,創下8年來新高。近5年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人數連年下滑,已連續3年跌破5萬人,今年的缺額人數更比去年大增18%。多達16所高校的261個系所產生缺額,整體缺額率7.9%,其中有7所高校缺額率超過50%,也創下指考招生史上最高紀錄。
 在2016年兩岸關係惡化之前,為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危機,台灣高校招收短期來台就學的大陸研修生,這也成為了不少台校增加財務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學位生與交換生的名額有限,然而招收大陸研修生則沒有總量管制,即只要兩校有簽約,陸生幾乎是申請就過關。更重要的是,研修生要自付學費及住宿的高額費用。2010年福建省推出了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包含「3+1」專班計劃,每年派送陸生來台研修1年。而這1年裡的大陸研修生在台就學期間的費用全部都給了台灣高校,為台灣高校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如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據悉今年赴台的大陸研修生人數可能只剩下1/3。
 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高校將目光瞄向了東南亞學生,配合政策改往南向招生。但是由於語言及風俗習慣差異問題,東南亞學生赴台進修的願望並不強烈。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在台灣進一步放寬對學生招生的要求,讓學生更輕鬆考入高校,就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沒有退場機制,上場容易下場難,大多數的高校根本不願意進行降格改制,招不到學生,往往就改系名專業名重新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退場機制,免學測的政策出來,自然就不奇怪了。
2017-12-01 08:42:22
圖博館
它指稱,台灣的大學密度已經全球最高,高中入大學升學率逼近98%,文憑嚴重貶值之外,更使技術職業教育崩盤,造成台灣競爭力的悲劇。據統計,到2016年年底,全台灣大專以上學歷者共867萬人,其中擁有大學學歷者已達到506萬,占全台灣總人口數近1/4,這導致了高學歷完全不再稀有。人人能上大學,就意味著大學學歷不再重要。
 雪上加霜的是,文章說,這些畢業只能拿22K的大學生們,其身上還背負這數十萬新台幣的學業貸款,卻做著與專科生甚至高中生一樣的工作。於是為了更加好找工作,只好推遲畢業,繼續讀研究生,再繼續讀博士生。有4成的大學生想要念研究所,以至於推高研究所氾濫現象,進行新一輪的「學歷競賽」。
 最後文章說,這不能不讓人想到了同樣陷入大學氾濫的菲律賓,菲律賓有大約650所高等院校。菲傭大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部分菲傭還持有護士、醫師或教師執照。而如今台灣在面臨高學歷低薪的就業環境之下,也不得不選擇到大陸、香港、澳洲、新加坡去當台勞謀職。
 它說,對於執政者或者校董們而言,面對的問題無非就是:到底是關大學好還是0分上大學好。
 因此對於校長們來說,當然是0分上大學好呀。畢竟面臨就業問題的,不是他們。
2017-12-01 08:43:17
圖博館
教部半夜公布大專註冊率 台灣大學4系所博士班掛0

教育部2017.12.27半夜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公布各校註冊率及各系所,其中包括台大人類學系、社會系、分子所及免疫所博士班,1名學生都招不到。政大地政系、國易系及統計系;清大社會所;成大企管系、管理所(IMBA)、材料科學、能源工程等系所博士班;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陽明大學的亞際文化、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生物醫學及衛生博士班註冊率掛0。
  而學士班中,則包括遠東科大、大華科大、南榮科大、康寧大學、崇右影藝科大、和春技術學院2017年學士班註冊率掛0。
  回應
人文社會系沒人就罷了! 連高科技學系都沒人讀, 顯然都跑到國外囉!!

頂大多所博士班註冊抱蛋 大學校長:台灣高教警訊2017-12-28聯合報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頂大博士班招生掛零,對台灣高教是一大警訊。台灣每年有700、800人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且要讀博士的投資報酬率太低,與社會上的需求無法呼應,恐造成台灣高階人才的斷層。
  少子化效應發威,高鳳及永達兩校已退場,大一新生,107學年24.8萬人,之後不斷下滑,110年20.3萬,117年15.8萬,未來11年,大學規模必須縮減1/3才能因應。
  行政院日前通過「私校轉型退場條例草案」,私大若學生未超過3000人,以及連續兩年註冊率沒達到6成,會被列為將退場或轉型的專案輔導學校。
  2017年全校註冊率低於6成以下的學校多達17間,其中,私大有5校註冊率低於6成,包括華梵、玄奘、開南、明道、台灣首府;至於私技,註冊率低於6成的則有12校,包括高苑、遠東、育達、中州、修平、崇右、和春、南榮、南亞、蘭陽、台灣觀光及高美醫專等。
2017-12-28 11:49:06
圖博館
大學法人化 高教轉骨湯2018-01-21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

教育部官員於大學校長會議裡宣布將推動大學法人化,目標設定為未來要打國際杯的大學先行。大學校長普遍表示肯定。
  其實,早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審議大學法期間,或二○○二年修正大學法時,國立大學法人化就曾經成為討論焦點。甚且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也將大學公法人化列入重要的政策建議。卅年過去了,大學法人化始終只是想法。這期間台灣的高教逐漸被超越,不僅落後大陸九八五工程大學或二一一重點大學,也被馬來西亞等大學追趕上來。
  之前我們推出的邁向頂大、教學卓越、典範科技大學等計畫,以及即將上場的高教深耕計畫,都揭示要成為世界高教強權的一員,結果不僅事與願違,反倒日漸落後。主要癥結在於,國立大學仍處在公務機關的保護或限制下,欠缺由內而外的突破力道。國立大學要脫胎換骨,大學法人化是可行的途徑,讓人事、財務、採購與監督完全鬆綁,賦權於大學、課責於大學,高教方有突破現狀的可能。
  過去國立大學法人化之所以無法落實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政治力介入學校董事會、規避考試院用人制度、預(決)算法與審計法和立法院的監督、影響教職員工的權利以及衝擊大學自治等。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應諱疾忌醫、裹足不前。完備法令規章,提升大學治理能力,借鏡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實施經驗,相信可以走出台灣高教的新大道。

國立大學法人化要走對路2018.1.21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前校長)

教育部日前在大學校長會議中拋出「國立大學法人化,頂大先行」的風向球。我們的私立大學從來就是法人,但國立大學則是教育部附屬機關。「國立大學法人化」在30年前就是熱議的話題,但經過2次的《大學法》全文修訂,都胎死腹中。然而在這段期間裡,大陸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與日本在2004年的《國立大學法人法》修法後,大學都已是法人了。現今世界上,大學不是法人的恐已所剩無多。
  是法人,未必有自治權;但若不是法人,必然缺少自治權。國內的公立大學因為不是法人,多年來受政府行政體系、立法、考試、監察諸院的箝制,固難充分發展;私立大學也因教育部總比照管國立大學的心態加以限制,有志難伸。國立大學法人化是未來必須走的道路。
2018-01-22 09:55:28
圖博館
然而,世界上的大學法人各有做法,大異其趣,要走對路,否則欲速則不達。若是吃錯藥,回天將力乏。
  國際間大學法人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學之上有個「局外理事會」(lay board),以超然於校務的態度「監理」(不是「治理」)學校,負責監管財產,決定發展方針,審定預、決算,並組織「遴選委員會」物色校長。然而報載教育部的構想似乎要在校內設個「常設性自主委員會」,組成「包括校內教職員、產業及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代表、校友代表等不超過15人」云云。在此必須提醒:若讓教職員參加這樣的委員會,必因「利益衝突」製造亂源,一開始就錯了。
  而且成立「理事會」後,校務會議的角色必須調整而與「理事會」分享監理權,像是外國大學的「教師議會」那樣,絕對不能「成為校長的諮詢機構」!難道教育部希望校長一旦選出後,就成為校內的「專制者」?
  預料許多國立大學的校長與教授會反對「法人化」,他們的顧慮主要有三:一、缺少保障;二、經費縮減;三、再也不能「選校長」。
  關於第一點的顧慮不必也不應該,教授已有《教師法》等的保障,本來就應與公務員分途,教育部當積極疏通。關於第二點,既屬國立大學,教育部就應挹注充裕的經費;若是缺錢,何不關掉一些國立大學或轉讓地方,或考慮「國有民辦」。至於第三點,許多國立大學教授以為學校是「他們的」,要自己選校長。這當然是錯誤認知,不值一駁!
  當局在考慮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同時,也應徹底檢討這幾年「大學系統」的怪象。正確的做法是使每一「大學系統」由同一個「理事會」來監理,以期發揮整合功能。
  希望這次「樓梯響」,不要「不見人下來」,而下來的是位有體有面的人!

日本學術寒冬:難以走完的高教改革2017.3.8 許仁碩

六年內要裁掉兩百名教授!
立校超過百年,曾出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教授的北海道大學,在不敵連年高校經費削減下,去年曾一度宣布預備大幅裁員,在當時為日本高教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北海道大學裁員的理由很單純:即便北海道大學每年都充分達成了日本政府各項教學研究指標,但國家在未來持續削減高教經費的方向不變,因此需在六年內再壓低14.4%的人事成本,相當於205名專任教授的薪資。
2018-01-22 09:56:41
圖博館
兩百名教授,雖然在各系所強烈反彈下,暫時保住了飯碗,但日本國立大學在少子化的蕭條環境下,深陷缺乏學術新血注入、教學行政負擔加重,以及經費持續緊縮的泥沼,至今未能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這一切,都要從十多年前,日本國立大學的「法人化」說起...
  高教改革,國立大學法人化
日本的大學,向來以諾貝爾獎得主輩出、具有深厚的研究傳統著稱;但另一方面,也令人聯想到僵固封閉、與社會疏離的象牙塔,學閥壟斷資源的陋習更令人詬病。為此,日本政府在2004年決議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希望增進國立大學的活力與特色化,踏出了大學改革的第一步。
  爾後,日本政府開始逐年刪減提供給國立大學的預算,在法人化後的11年間,相關預算總額總共減少了12%,約1472億日圓。另一方面,政府要求各大學應積極從產學合作與專利授權當中,提高自籌經費的能力。
  ,2011年國立大學產學合作與專利收入的總額,確實成長至2004年的一倍。而外部經費占國立大學整體研究經費的比例,也從法人化前的不足兩成,在2011年突破三成,並持續成長。
  在法人化的基礎下,日本政府又次於2013年推出了「國立大學改革計畫」,針對少子化、全球化與國際競爭等問題,提出了強化產學合作競爭力、招募優秀人才、並在十年內達成十校世界百大、留學生倍增、與二十校新創產業等政策目標。
  除了量的減少之外,經費的分配方式也有所改變。文科省要求各國立大學,必須提高「競爭性經費」的比例,透過預算分配的彈性,鼓勵競爭,令優秀的學者與研究能夠拿到更多資源,並爭取外國優秀人才來日。
  至於什麼樣才是「優秀」呢?計畫中要求國立大學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任務」,追求「實踐性的職業教育」,以回應社會與產業的要求。為配合此一政策目標,從2015年開始,有八成以上的國立大學著手進行系所的整併或重組,大多是以人文社會科系為主。
  而為了貫徹前述的政策目標,計畫中也涉及了國立大學的組織重整。在大學自治的傳統下,至今國立大學大多是以教授會議為實質決策主體,由教授治校。但政府認為,鑑於法人化後國立大學已充分自主,已不需要大學自治來防衛國家對學術自由的侵害,有權無責又代表既得利益的教授會議,反而會阻礙改革。因此修法限制教授會議權限,以強化校長校務領導權力,提升國立大學治理效率。
2018-01-22 09:58:24
圖博館
法人化的悖論:越自由,越不自由
  以法人化為由,政府開始要求大學放棄教授治校傳統,改為由校長主動體察國際趨勢、產業需求與社會期待,運用充分的預算與人事權限,來領導大學邁向卓越。
  但國際、產業、社會的趨勢與需求,說來有理,實踐起來卻相當抽象,也未必能直接轉換為收入。在大學自籌經費能力追不上預算刪減幅度之下,各校校長實際上大力配合的,仍是國家所訂下的各項政策指標,以爭取越來越小塊的預算大餅,政府對大學的控制反而加強了。
  另一方面,對基礎研究的忽視、教師員額大減、非典型雇用增加、在職者教學行政負擔加重等等,都是影響深遠的重大問題。長此下去,日本的學術研究,恐將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
  「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
去年獲頒諾貝爾生醫學獎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在得獎之後,其長期以來對於「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的警告,也開始成為媒體焦點。在頒獎典禮後記者會上,大隅表示:「在年輕世代中,被要求在極短期間就交出研究成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各人能盡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學世界。」
  大隅所批判的,正是前述大學改革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以短期計畫與業績以爭取經費的需求,以及要求「實踐性」、「職業教育」的方向,這使得需要長時間投入,就業或產業導向又不明確的基礎研究,陷入資源不足的窘境。
  在資源不足下,受到最大衝擊的就是尚未有實績的年輕世代。過往日本的博士生畢業後,大多會一面進行博士後研究,或擔任專任職的助教、講師,一面累積研究成果,找正式教職。但在預算刪減下,博士後、助教與講師的職缺均大幅減少。
  減少的不僅是過渡性的職缺,也影響到專任教師的新聘,在一份2015年的調查中,有38%的國立大學採取資深教授退休後,遇缺不補的政策。而根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在2004年佔全體國立大學的13.4%,當中短期約聘比例,在2007年為52.9%;到2013年,年輕教師比例下降為9.8%,但短期約聘比例則上升為73.5%。教師的平均年齡,則從2004年的46.4歲,上升到2013年的47.4歲。
  從數據上來看,相關改革政策確實提高了競爭強度,但其負面效果則是讓年輕研究者越來越難以就職,就職後也不安定,反而使得日本學術界缺乏新血,更加高齡化。大隅的警告,顯然並非空穴來風。
2018-01-22 09:59:19
圖博館
來自北海道大學,強大的一擊
就在大隅的得獎消息發布,前述的批判言論開始受到矚目後不久,猶如要幫大隅的批判背書一般,北海道大學提出了「六年內,裁員兩百名教授」的人事案。
  事實上,在高教經費連年削減之下,有許多原本經費較少的大學,早已陷入窘境。例如新潟大學推出了遇缺不補、凍結升等與五十歲以上教師優退的政策。雖然降低了人事支出,但不僅導致許多領域師資不全,在職教師的負擔也節節升高。
  筆者就曾遇見一位從新潟大學轉任更後段學校的教授,其表示「再待下去,就算不被裁,也一定會過勞死」。而新潟大學並非個案,另一位任職於某公立二線大學的教授也對我說,學校早已幾乎沒有助教跟職員,不僅是研究事務,從文書工作到訂便當搬桌椅等庶務,都得自己一手包辦。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認為,這僅是少子化下,後段大學生源與經費不足的自然現象。然而,當歷史與實績兼具的北海道大學,也宣布了裁員案時,顯然經費問題已非大學排名所能解釋,而是所有大學都面對了同樣的困境。
.....
進一步言,接下來為了開源,調漲學雜費與否遲早浮上檯面。實際上,年初北海道大學就以經費不足為由,將各宿舍的住宿費調漲了70%-100%。裁員尚有教授會議阻擋,但若拿學生開刀,以日本目前貧弱的學生自治力量而言,恐怕當今日本大學生們背負的沈重學貸壓力,又將雪上加霜。
  讓國立大學從高度依賴國家預算的公務體系,走向法人化與自由競爭,是否就能夠帶給我們一個更好的高等教育環境?若否,又該如何面對少子化、國際化下的諸多挑戰?日本經驗,值得我們細細推敲,深刻省思。
2018-01-22 10:01:15
圖博館
回應
 這其實正是西方大學歐美國家傳來的,財團法人化,評鑑,教學評量,經費自籌...起因是兩大原因1)西方靠選舉制度,大學經費是政客最好動刀的地方,至於十年後的影響,政客才不管...因此西方大學普遍教育越來越簡單,老師越來越不敢要求學生.2) 西方的資本主義,造成出版社領銜的世界大學排名,排名來自於世界各地業界與老師的票選,而這種主觀意識下的排名,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排名仍是跟國家排名相關.亞洲國家幾乎不可能有甚麼排名長久的進步...進步了也無實質意義,台灣若跟著走, 永遠只會更加沉淪!
 別以為西方國家世界大學排名亮麗,就代表西方國家的社會與大學沒有問題,他們不出問題的原因是吸引各國移民,因此不缺人才.而且以世界大學排名來維持住了領先的假象.然而其實西方大學的問題重重,教授工作環境越來越糟糕.
 高等教育本來就該審慎用錢。如果教授沒辦法幫學校爭取到經費,那就不該聘用那麼多教授的。西方國家辦大學...(a)美國的類型是鼓勵私校興學。廣開大學,學費貴。市場競爭,大學營運不下去會自然淘汰。(b)德國的類型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大學數目比較少,公立大學學費極低甚至免費,私立大學開不太起來。雖然各自作法差異不小,但是營運上都是要開源節流。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的大學,教授也要有學術地位才有終身職的。台灣的狀況,是廣開大學,教育部又卡死低學費,又不讓市場競爭。教授的話,沒有研究成果,拿不到國科會的計畫,拿不到企業界的專案,又討厭寫論文,又不願意離開學界去找工作。出的論文數量和品質很悲催,但是天天在幻想能拿美國正教授的薪資。
2018-01-22 10:02:18
圖博館
46所高校要改名新一輪高校更名大幕正式拉開

  每年的大學更名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今年也不例外。快來看看,登上考察名單的高校,都有哪些吧!
  2018.1.2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佈了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名單,共有46所高校入選,其中包括新設本科學校(21所)、更名大學( 1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6所)和同層次更名(3所)。
  不過這只是列入專家考察高校名單,最終結果還需要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最終評議。
  從列入現場考察的高校名單來看,廣東、廣西、河南和山東高校入選數量最多,各有4所。
  福建、湖北、吉林、陝西和四川各有3所,其他省份入選高校都在3所以下。
  按照教育部規定,接到高校設置申請後,教育部啟動形式審查程序,納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且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者,經公示後進入高評委專家考察和評議環節。高評委將對照“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設置標準等對擬設置本科學校進行考察和評議,評議結果報經教育部黨組審定並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後,辦理批准文件。
....
  回應
職校/學院,改名學院/大學都是一個目的:好騙學習不好學生家長的人錢!
高校更名沒毛病,與時俱進,更好發展!
學院就這麼丟臉麼?麻省理工學院!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8-01-22/doc-ifyqwiqi1628514.shtml
2018-01-23 09:39:57
圖博館
英華裔教師被學生罵“中國佬”反被解僱校長給出的理由亮了2018-03-22觀察者網

英國一名華裔代課老師剛踏進教室,就遭學生罵“中國佬”。儘管並不了解這群小學生知不知錯,但該華裔女老師上了半天班就因此被解僱,還被校長說“小題大做”。
  校長竟然表示,學生家庭窮困,種族主義一點也是可以原諒的……
  據英國主流報紙《衛報》3月20日報導,羅西塔•威爾遜現年45歲。按計劃,上週她將在倫敦南部一所有450名學生的小學代課一天。
  據她稱,當她來到學校,剛與另一名老師踏進教室,一群從未謀面的5年級學生就對她的種族議論紛紛,不但叫喊著“中國人(Chinese)”,還很冒犯地稱她“chinky(中國佬)”。幾個學生叫了幾次後,才有人指責他們“粗魯”和“種族主義”。
  報導稱,威爾遜對此倍感震驚,但她很高興有人意識到了這樣做是錯誤的,決定強調一下該行為的不恰當性。
  隨後,45歲的威爾遜以一場“人生課堂”作為對上述冒犯的回應。她要求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遭受這樣的待遇感受如何。她還告誡學生,如果他們長大了還說這種話,找工作要吃閉門羹,因為種族主義言論是“不可接受的”。
  但威爾遜之後又震驚了。她被校長叫去談話,後者稱她回應孩子們嘲弄她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並因此要求她離開。此時威爾遜才上了半天班,尚未完成原定計劃的工作。
  威爾遜補充道,校長對她說,如果她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有多貧困,那她就會明白在這裡,種族主義是可以被原諒的,他們只是不由自主。
  但她認為,學生理解種族主義,因為其中一些就意識到了這是粗魯的種族主義行為,“但校長說我小題大做。”
  據報導,威爾遜供職的機構正就此事展開調查。

美國一大學擬取消缺少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等2018-03-22觀察者網

你認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裡應該有什麼專業?歷史?政治?哲學?其實世事無絕對。廣義上的大學應該是人文聖地,但是具體到每一所大學時,這都是一個個機構。當一個機構窮起來,什麼都不一定。
美國這所大學因為太窮了,打算揮刀砍掉一批專業,還都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專業。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斯角分校(UWSP)動議砍掉13個沒有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社會學和西班牙語。另外提議增設一個“清晰職業道路”項目,拯救入學率下降,和上百萬美元的財政赤字。
2018-03-23 08:36:34
圖博館
美稱中國領跑東南亞人才爭奪賽 用教育爭取年輕一代

  據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2019-2-8報導,教育和吸引年輕一代的競爭在東南亞最為明顯,因為這裡有年輕的人口、快速增長的經濟和一系列地緣政治熱點。
  越南、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這些國家的中位數年齡在30歲上下——正尋求利用其年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大軍來促進經濟增長,並憑藉自身實力成為創新中心。
  報導稱,伴隨這一創業趨勢而來的是對投資的需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未來四年東南亞地區的年經濟增長率為5.4%。日本是在政府、私營企業和地方大學之間建立夥伴關係的先鋒,這種合作不僅增加了東南亞的技術知識,還為日本企業提供了進入它們的供應鏈的現成勞動力。
  報導稱,美國大學雖然在該地區保持著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但美國的努力一直停滯不前,而且資金不足,只有少數例外。2017年,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泰國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宣佈在資訊技術、計算和自主技術領域進行長期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和教育專案。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創業研討會——去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學生、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來到曼谷——也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美國大學利用其號召力提升東南亞創業者的事業的一個重要例子。
  報導稱,如果說中國大學在東南亞日益擴大的存在是一種跡象的話,那就是表明北京正迅速試圖將自己重塑為高等教育的頂層源頭。隨著中國深化與該地區的關係,包括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它將越來越多地利用教育來爭取年輕一代。除了致力於提高本國的教育水準外,中國還發起了一場多個層面上的運動,向東南亞輸出其教育模式。中國已在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建立3個大學校園。2017年4月,北京的清華大學啟動了亞洲大學聯盟,最初成員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的15所大學。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資源並加強亞洲各大學之間的科研合作可以鼓勵學生留在該地區,而不是向美國申請獎學金。
2019-02-12 08:04:50
圖博館
學測愈走愈偏 傷弱勢、損技職 2019-02-14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今年申請入學管道以採計三科最多,有七四四個系組,占三成八;其次為採計四科,有六八八個系組,占三成五;還有一些系只採計一科,大部分是國文或社會,亦即高中三年只要念好國文就有大學可念,造成投機考生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屆齡考生(二○○一年出生)比去年少三萬多人,但今年共有十三萬八千多人報考學測,反而比去年增加一萬多人,顯然很多高職學生也來報名學測,這對招生已岌岌可危的技職科大將是雪上加霜。
  學測改為最多參考四科最少可以一科後,社會組可以不用準備自然科,自然組可以不用準備社會科,甚至有的只要念國英數就可以有很多的選擇,這對考生知識的廣度受傷甚深。近年來各大學一直強調通識教育,但因考試領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那些只參考一科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如何再補強其在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高中課綱或許很完整,但學生的學習絕對是四分五裂了。甚至還有頂尖大學的材料系不參考數學成績,真不知這是愛學生還是害學生,數學不好的學生進材料系念得下去嗎?
  大學對申請學生判斷的因素可分為主觀的成績和客觀的成績,學測科目的考試成績可說是客觀的,至於自傳、讀書計畫、面試的表現等則是主觀的,現在將學測的參考降至一科,最多限制四科,等於是將主觀的分數擴大,將客觀的分數降至最低,這對弱勢生絕對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弱勢生在資料的準備和面試表現也都比較弱勢,如果陳水扁生在現在是否還可以進台大法律系呢?
  多元入學已被詬病是多錢入學,現在愈改愈複雜,學測改為「選考制」,美其名是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變革,讓學生可適性選擇考科、專注準備,但犧牲的絕對是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未來若加上高中學習歷程的採計分數,等於在高中階段也時刻不得放鬆,任何考試成績都會影響到大學入學,快樂學習變成錙銖必較,同學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現在任何入學制度的改變都是大學端在那裡協商怎樣對大學最好,完全沒考慮高中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難怪學生往大陸和外國跑的愈來愈多。
2019-02-14 09:24:40
阿楨
韓國大學成大陸「博士學歷工廠」?12天可讀完一學期課程 2019-05-21 香港01

韓國媒體《東亞日報》20日(週一)報道,近幾年赴韓以短期研修形式讀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激增。其社評指出,「韓國大學為了爭奪生源,確保財政收入,不惜淪為中國人的學歷工廠」。
報道更指,部分韓國大學為遷就中國留學生的水準,還會開設用中文授課的課程,或起用有中文溝通能力的教授,更有「12天讀完一個學期課程」的現象。
韓國教育部19日(周日)公佈的資料顯示,去年赴韓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共計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幾乎翻了一倍,這些人中的大多數是擁有碩士文憑的中國大學教師。分析稱,中國政府目前正推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很多大學都致力於提高教師的學歷水準,而這種需求正好讓一些苦於找不到生源、收入捉襟見肘的韓國大學看到希望,雙方「一拍即合」,便出現了眾多中國大學教師赴韓留學攻讀博士的現象。
內媒《環球時報》訪門一名目前正在韓國延世大學攻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她指「速成拿學位」現象主要出現於地方大學,在韓國首都圈內的大學較少出現,但即使以此方式拿到博士學位元,回中國國內辦理博士認證也很難通過。
去年9月,韓國多家媒體相繼報道稱,以全州大學為代表的韓國地方大學積極招收中國大學教師來韓攻讀博士課程。與全州大學同屬全羅北道地區的圓光大學也是「中國博士留學生大戶」。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50多名中國大學教師在該校攻讀博士課程。據悉,該校校長曾多次前往中國各高校做宣傳,並成功拿到「大單」。
  回應
韓國人真卑鄙,偷學我們的新南向,還搞到博士班;厲害的是,韓國政府不需花半毛錢補助,大學只負責開開心心收錢,兩國政府的能力高下立判;不過韓國人基本上應該比較笨,因為韓國總統只會自殺,台灣總統過得爽的咧。
龜笑鱉無尾,台灣有多少大學為政治人物或公營事業主管人員提供免試易讀的碩士學程。
美國也有很多野雞大學只要寒暑假上個幾次也不用PAPER發表就拿到博士學位了! 可是畢業時連英文也不會說! 就回台灣升副教授了!
2019-05-23 09:43:20
阿楨
學生很珍貴 文大取消雙二一 老師苦笑 2019/06/14 中國時報

又到期末打分數時節,文化大學本學期起取消大學部雙二一制(連續兩學期不及格學分數達該學期的二分之一),教師私下苦笑表示「學生很珍貴」;另淡江大學今年秋天起大一生也將不納入雙二一規定。 愈來愈多大學放寬退學規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梁學政說,這是大學自主範圍,尊重各校決定;但也希望各校一定要有配套,譬如提出其他輔導措施,以管控畢業生的品質。
私校工會理事長批高教沉淪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痛批,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且現在要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也不一定要讀大學,既然選擇上大學,就應努力符合學校的要求,部分私校以少子化為由取消雙二一,這是高教的墮落與沉淪。 文化大學近日校務會議決議取消大學部雙二一。文大教務長王淑音解釋,文大不是第一個,靜宜大學、台師大都有前例;其次從校務研究的觀點,二一早已失去以前的警惕和品質保證功能,「現在被二一的學生一點都不在乎,他們變成一個pool(池塘),在各校之間轉學轉來轉去;要不然就是重新考回原校,因為現在考進大學也很容易!」過去收到的轉學生品質都很棒,現在卻千篇一律是被他校二一退學;若不准被退學學生轉學,又影響他們受教權,再者生源減少,這麼做也不實際,因此文大才決定改弦易轍,加強及早預警和輔導。
實踐認少子化更應有堅持 但也有學校堅持雙二一。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該校6月11日校務會議修改學則,由「累計」雙二一略放寬為「連續」雙二一,「在少子化的今天,有所堅持才能讓台灣高教健康、永續前行。」 台師大早已取消 但有配套 台師大早在2011年就取消雙二一退學,該校教務長陳昭珍表示,有分析過學生表現,並沒有因為取消雙二一致學生程度下降,反而表現愈來愈好;且取消雙二一要有配套,「預防勝於事後處理」,台師大實施雙導師制、專業輔導社群等,學生心態正確,就不會荒唐度日,也就不需要二一退學制。
2019-06-15 07:09:58
阿楨
國立大學也爆論文亂象? 航管寫美甲 會計寫風水 2019-12-22 聯合報 記

不符專業的碩士論文連環爆,除私立大學違規外,連國立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有航運管理所論文寫美甲顧客忠誠度、會計所論文寫地理風水。但校方表示,這些是企管組或EMBA的論文。現在招生不易,為了搶學生,當然要設比較好招生的「企管」領域,且在研究所下設「分組」較容易。
本報日前獨家報導,中州科大的機械所碩士論文被爆寫命理和夜市等,建國科大電子工程所碩士論文也再被爆寫符咒和噴泉紓壓。現在教團和本報讀者相繼揭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題目「美甲消費者顧客忠誠度」,質疑「難道國立大學航運所學生,未來要在船上做美甲?」
上國家圖書館網站查看,發現海大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還有部分疑似與「航運管理」並不直接相關的題目,例如:新北市老街的懷舊行銷;法人說明會資訊揭露對股票影響;北北基地區農會經營績效;複合式電腦門市顧客關係管理探討;壽險業客戶管理影響要素研究等。
海大副校長莊季高表示,這些都是碩專班企業管理組或是碩士班商業管理組的論文,企管的題目本來就包山包海,包括商業行為、消費行為、公司管理分析等等。
莊季高說,少子化下,大學當然要搶「好招生」的企業管理的學生。但因為教育部對新增系所有管控,現在大學要設立新的系所很不容易,在現有系所下設分組較容易。海大有些系組是招生教學分組,不需報教育部,學校可因應社會所需做彈性調整。航管系下設企管組,招生面更廣,可招到更好的學生,但在職專班企管組是學籍分組,是報教育部核准的。航管系一般碩士班的商管組,則是招生教學分組。美甲的題目與系所名稱有落差,易被誤會,上周行政會議後,學校已通知所有老師,論文題目應與系所名稱相符,學校亦請各系注意學生送出的題目。
另外,全國私校工會也揭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系的碩士論文題目出現「地理風水運用科學堪輿探討居住環境」,也疑似不符系所專業。
彰師大公共事務中心執行長江啓聰表示,會計系EMBA開設的「企業經營理論與實務」課程,其授課重點之一包括探討孫子兵法與易經的管理哲學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他校管理學院與EMBA也多有開設相關課程與研究議題,為國內大多EMBA普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回應
教授也需要糊口,若學校收不到學生怎辦?反正現今台灣社會只看外表不管內容。
2019-12-23 08:17:26
阿楨
人口負成長 衝擊政府稅收 2020-08-19 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人口負成長比預期提早兩年出現,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昨天表示,人口負成長第一個會讓人想到勞動力不足,但要看自動化速度與勞動力減少速度,何者比較快?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負成長,代表未來繳交勞健保、繳稅的人都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比較令人憂慮。
辛炳隆說,勞動力是否必然不足,要考慮產業結構改變的可能性,例如這幾年AI出現,產業加速自動化結果,很多工作被機械取代,勞動力不足未必是壞事。未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不足,要看勞動力減少或自動化速度,如果前者快,就會有找不到勞動力問題;若是後者快,反而會出現失業問題。
辛炳隆表示,幾年前,他就建議國發會應同步呈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曲線,才能預測何時會出現供給不足的死亡交叉;人口負成長是對大環境的掃描,就看政府及產業如何因應。
他也說,比較嚴重的是,年輕人口不如老年人,未來繳稅及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口也會減少,政府財稅短缺,甚至會影響預算支出結構,例如對幼兒支出減少,但高齡長照支出增加,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已經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
對於政府要搶救生育率,辛炳隆說,要改變生育行為不容易,有人不想生,價值觀不容易改變,政府要做的是讓想生卻沒能力養的人解決生養問題,也就是養不起的問題,例如住宅、教育及學費等負擔,目前方案的力道都不太夠,大家還是不敢生。
「不會有人為了一個月三千元或五千元津貼,就去生小孩」。他表示,政府一定要有全方位配套,甚至直接喊出「小孩國家養」。引進優秀外籍人士也是改善人口結構方法,以前的新經濟移民法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也沒進度,可見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政府做法都不到位。
2020-08-19 08:19:30
阿楨
領360萬元獎學金 5名學生棄台大讀亞大 2021-08-15 聯合報

台中市亞洲大學主任秘書施能義表示,指考採計科目在全國前3%,且數學、英文成績原始分數均達頂標以上,且第一志願選讀亞大的學生,最高可領取360萬元入學獎學金,外加海外雙聯碩、博士助學金最高120萬元,合計可領480萬元獎學金。至今已有5名學生領取360萬元、3人領取160萬元;領8萬到120萬元獎學金的學生超過百人。選讀亞大的台北市高姓學生分享,去年指考時,他可進台清交等第一志願,卻選擇亞大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領取360萬元獎學金。他很高興能到有潛力的國際化綜合大學就讀。在亞大唸了一年,覺得校園很美麗,將會利用這筆獎學金追逐自己的夢想。
新北市華梵大學今年3月宣布,110學年將續推大一新生免學費政策,只要參與每周5小時的校園共同維運實習,到課率達8成、學期平均成績達75分,並且遵守校園不吸菸的規定,即可獲得與學雜費同額的品德全額獎學金5萬4000元,相當於抵免學雜費。
華梵大學統計,品德全額獎學金措施推出後,109學年度上學期全校新生願意參加此方案且最後完成共同維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比率為76%,其中74%學生在到課率及學業成績部分皆符合續領資格,因此下學期可繼續領取全額獎學金。
華梵大學說,另針對大二到大四學生推出沒有名額限制的創新共學獎學金,只要組隊目標為共同學習,並互相砥礪提出創新共學計畫,通過審查者每人最高可獲得一學期5萬4000元獎學金。
新北市淡江大學近日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起每年頒發逾3500萬元招生獎學金,創校史新高。當中包括管科所校友徐航健設置的有蓮獎學金,每年頒發2000萬元,近百名獲獎學生每人可獲20萬元。數學系校友王紹新每年捐1500萬元,給予成績優異學生、實習或參賽學生以及經濟不利學生獎補助。
  回應
笑死是在幫這些學店(淡江不是)打廣告?為了360萬放棄台灣第一學府有夠短視
有奶便是娘嘛~畢了業連學貸都還清了,少背債好幾年,“名校”能值多少錢?
我自己台大畢業,後來到德國拿博士,現在大學任教,我不認為這些學生笨。台大學歷沒那麼值錢,我看過很多魯蛇,台大學歷只讓他們更加難適應社會而已。
2021-08-16 08:23:07
阿楨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2021-08-19 08:11:11
阿楨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2021-08-19 08:24:45
阿楨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2022-08-13 06:36:53
阿楨
拜登要豪擲3000億減免學生貸款,華盛頓吵翻!美媒:距中期選舉僅76天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美國總統拜登2022-08-24放出大招,免除最高2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這將需3000億。這一選戰意味濃重的計畫立即遭到共和黨人“歇斯底里”的攻擊,他們抓住“這對已經償還貸款或沒有上大學的人不公平”“這是讓藍領為白領還債”猛批,很可能在這些人群中引起共鳴。與之相反的是,也有團體質疑,為什麼不能將貸款全部免除?在一個嚴重分裂的美國,拜登的這個大招最終帶來的效果是正是反還很難說。
  回應
感覺美國有永遠用不完的錢
阿富汗的七十多億還在美國手裡,拜登不還。
美國人免除自己國家學生的貸款,而中國卻在免除非洲的貸款...........
中國大學學費不貴,有學費減免/勤工儉學,助學貸款壓力不算大。美元都是印的,吸的全球血!我們免除的債務是美元債務,美元在國內沒法流通,只能花在國外,今日免債是為了他日的利益。“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有含義的,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
  相關新聞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首相落跑! 2022-07-16
美國策動“顏色革命”危害世界 2022-07-20
中國航太測量船「遠望5號」2022-08-16靠港斯里蘭卡,美印抗中角力受挫(回應:事實上斯7月12日就已同意靠港,但收到印關切之後,要求遠望5號無限期延後,中國外交部回應「以所謂安全關切為由施壓斯方,這毫無道理。」斯考量各種因素之後,准許靠港。)
肯亞總統候選人:當選就驅逐所有中國小販2022-06-22新頭殼。落敗反對派領袖08-17提選舉無效之訴 (回應:肯亞人這麼廢的嗎?連個烤玉米也烤輸大陸仔。 爛頭殼專門說謊,中共借錢叫「債務陷阱」,美國控制的世界銀行借錢叫做「皿煮借錢」,西媒台媒的雙標也太智障了吧! 這裡我支持中國人,非洲人短視近利,懶惰無能,窮還生一堆小孩又不教育,只會增加地球負擔。 台灣也一堆外勞開的越南、印尼、泰國零售小販,所以,當選總統,把外勞趕出去台灣。排華事件也有台灣華僑受難,都不知道小綠在高潮什麼鬼?人一綠…靠演講取得的政權,很快就會帶領國家走向滅亡。)
2022-08-26 08:23:19
阿楨
李遠哲22年的悔悟 沉重代價全民扛 2022/10/13 中國時報

李遠哲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後,就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政府想藉由他的聲望,凝聚共識,為政策背書,民眾仰望他的光環,希望他能指一條光明大道,2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看好陳水扁是「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未料扁在第一任就有陳由豪政治獻金疑案,即使如此,2004年大選,他依舊是挺扁;李登輝借助黑道做選舉樁腳的現象,李遠哲說看不下去,因此與李漸行漸遠,但民進黨至蔡英文執政,黑道勢力依舊存在,而且李遠哲的話,民進黨也不愛聽了。
李遠哲對蔡英文失望後,現在又把期待放在賴清德身上,認為賴清德是比較好的人選。但是李遠哲的「識人」眼光如何?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他一度支持的人,現在李遠哲又如何評價他們呢?
與其點評江山,李遠哲不如回歸科學家身份,科學家報國,這是最具體的作為。
  相關新聞
李遠哲:民進黨執政後 腐化得比過去更快

被罵教改搞爛台灣高教 李遠哲嘆氣吐原因:當年李登輝和我鬧翻 2022/10/13 中時

李遠哲表示,廣設高中、大學並非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提起,而是民間教改團體的意見,當時教改委員會走訪全台,徵求老師們意見,考量到政府沒有用經費辦好的學校,當初的廣設高中、大學,初衷是設立好學校,而非「浮濫設立」。
自此開始,教改委員會送報告書給李登輝時,李登輝下屬就會不斷說教改委員會壞話,更稱李遠哲要把台灣教育從根拔起,李遠哲感嘆,教改委員會花了2年時間所寫的報告,就這樣被李登輝冷處理,根本原因就是他沒答應當行政院長。
對於觀眾提出的技職教育「已經死了」,是教改當初規劃不當,還是後繼者執行不當,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提出技職體系可以升學概念,他不同意,認為學生應該先學基礎的語文、科學、數學等課程,最後3年才該學習技職教育。
  回應
那既然教改有問題當年怎麼你連個屁也沒放呢?
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可惜死人不會說話,否則真想看看狗咬狗!
2022-10-13 10:19:39
阿楨
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局限 2022/10/19 中國時報 廖元豪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台灣人既傷心又驚訝:台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台大。但台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為台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為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台灣前4名分別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台第12,遠遠超出眾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局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像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回應
妳/你還在看那個英國鬼扯唬爛瞎掰放屁的大學排名喔?「英國研究」,笑笑即可。
活在這個群體世界. 自古以來不管妳樂不樂意. 自然總有比較存在. 好壞. 強弱. 美醜. 大小. 窮富...相互競比. 比東比西. 甚至死後還逃不過比較的標籤. 貼來貼去!
2022-10-19 09:36:30
阿楨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2022-12-08 07:49:15
阿楨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2024-02-15 02:56: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