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16 10:04:59| 人氣5,026| 回應2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殲-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殲-8系列圖

 

File:J-8 fighter.jpg

位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殲-8原型

File:KampfflugzeugF-8China.jpg

殲-8II

File:Shenyang J-8B(w).jpg

殲-8II B

File:Shenyang J-8I and J-8II.png

殲-8I和II比較

File:Shenyang J-8.JPEG

殲-8II F型

老兵不死︰殲-8後續改進型殲-8T戰斗機悄然現身(圖)

在空軍中悄然現身的最新殲-8T戰斗機,配備有新的半埋功能艙

在2008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一張中國飛機發展時間表上,除水上飛機,先進戰斗機和大型飛機之外,被稱為殲-8T的殲-8Ⅱ改進型號赫然排列在 2008年後型號構成的顯著位置上。這個型號的出現證明,大量生產服役的殲-8Ⅱ戰斗機在中國航空武器裝備構成中的地位,使其在未來仍然能夠獲得繼續改進完善的機會。

不老的护国神鹰:中俄军演话歼-8(组图)
殲-8武器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殲-8IIM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殲-8ⅡM使用了俄羅斯ZHUK(即“甲蟲”)火控雷達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WP-13B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42.7kN,加力推力65.9kN

 

歼-8Ⅱ高空高速战斗机

 

 

 

 

 

 

 

 

 

 

 

 

 

 

 

 

 

國産“藍天”導航攻擊吊艙

 中國J8II氣動改變與法幻影2000-9的引進

被軍迷最不看好的J8II經過沈飛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堵住了軍迷們的嘴,甚至有人來錦上添花,提出改變“美男子”的氣動外形。如果把最近傳出的購買法國幻影2000-9戰機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這裏面就似乎有點玄機了。
  我們知道,解放軍引進武器的終極目標是國產化同時兼顧自己研製戰機的技術需要。比如蘇27的引進就解決了J10的發動機問題,引進基洛級解決宋級和元級的問題,如果確認前一陣子的傳聞所說,解放軍有意裝備米格29,那肯定與解決巴基斯坦即將投產的JF-17的發動機問題有關。那麼,幻影2000-9的引進最可能用於解決那種中國戰機的問題呢?想想到幻影2000-9戰機2.2馬赫的速度,再想想夭折的無尾三角翼戰機J9V,以及J8ACT增加的那對小前翼,幻影2000-9解決J8問題的可能性太大了。
  先天不足的J8II和胎死腹中的J9是同時開發的戰鬥機,目的都是改變J5/6/7三款戰機延續下來的機頭進氣弊端,出於同一設計理念的同時代戰機還有Q5。結果在J6基礎上改變進氣方式的Q5和在J8基礎上改變進氣方式的J8成功了,全新設計的J9失敗了。至於Q5的“短腿”問題和J8II的“和平鴿”問題,當時就這麼個能力,“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J9連離開地面的這個作為飛機的起碼要素都未能具備,J8II至少還上天了,就算是“和平鴿”,急了咱和他撞,一架拼一架,一命換一命。結果還真靈,美國人覺得這樣交換不值,所以U2的高空偵察停止。
  大家都知道J8只是J7的放大板,也就是說,J8II和Q5,分別是在中國軍工剛剛掌握的前蘇聯J6和J7技術基礎上,把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的處女作。Q5比較成功和J8II不那麼成功的主要原因是Q5的作戰方式和武器系統比較低級,航空炸彈和火箭彈加上飛行員的技術就能實現對地面目標的打擊,J8II的作戰方式和武器系統則要高級得多,所以出現了有機無彈的窘境。大家總把J8II和J7做比較,說沈飛總是修修補補改造,不像成飛敢給J7做改變氣動佈局(改成雙三角翼)大手術。其實,Q5的氣動佈局也基本保持原樣。
  我們應當看到,沈飛把機頭進氣的放大板J7變成兩側進氣的J8II,這對飛機氣動外形的要改變比成飛把J7機翼的改變大得多。而且,長期影響J8II戰力的不是其氣動外形,而是雷達和武器系統。現在,在俄羅斯技術的支持下,J8II的雷達和武器系統的到瞭解決,沈飛自己開發的昆侖發動機和飛控系統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這架飛機的飛行性能。於是氣動外形的缺點就成了突出的“美中不足”。如果網上公佈的資料基本屬實的話,應當說到J8II發展到今天,是“萬事具備,只欠氣動外形”了。這大概就是網上連續出現改變其氣動外形的圖片和文字的原因。
  下面是我見到多的三種改變J8II氣動外型的構想圖。
  第一種命名為J8III,特點是去掉尾翼,增加鴨翼,基本上就是當初放棄的J9VI。這個方案是本文重點,放在後面詳談。
  第二種我不記得命名了,暫時叫做J8X吧,其特點是改變的機頭和進氣道,其他地方不變,有點像J8II的機身,米格31或狂風的機頭,或者是小型的固定翼圖22。按道理,改變機頭和進氣道之後,機身乃至機翼也要做相應的調整,原來一枚導彈上面開兩個鼻孔的造型不加任何調整恐怕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機頭。由於構想圖是側面的,機頭和機身的銜接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仔細觀察和比較之後,你會發現機頭明顯細小了很多,有可能影響容納雷達的空間。
  第三種命名為J8V,乍看上去,它完全是一架重新設計的飛機。系分析,卻是在原來J8II的基礎上每個地方都改變一點:機頭改變一點,進氣道改變一點,主翼改變一點,平尾改變一點,垂尾改變一點。構想者對各部位標變化的標注也體現了這個“各處都變一點”的思路。這種氣動外形的改變把這架“載人火箭”變成了標準的多功能戰機,甚至有幾分蘇24前線轟炸機的樣子,而且越看越像。
  我個人認為,這幾種構想都很好,都能提供解放軍空軍需要的作戰用途。J8X進一不發揚J8II的高空高速性能,可用從高空攻擊美預警機和轟炸機,雷達下視能力不足的問題可通過倒飛搜索來彌補,這種方法已經在空軍的對抗演習中使用(我在網上見過這樣的報導)。J8V可取代Q5,成為一款有較強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戰機。兩款戰機都可以從俄羅斯獲得技術支援。但同時開發三款戰機,不論對國家還是對相關企業,都是難以承受的負擔。而且把中國戰機的研製和生產全部系於俄羅斯一國,有一定的危險性,至少是缺少選擇性。
  世界上的戰機生產國,除了美俄就是法國了,美國是不可能向中國提供戰機的,那除了俄羅斯,就只有法國了。當然,瑞典的鷹獅也是一款可供戰機,但武器供應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關係,尤其對於中國這個大國用戶,就更加不是。就目前而言對武器的引進,一方面要考慮與本國戰機生產與研發的關係,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和武器供應國的戰略利益關係,以及武器供應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科研方面的獨立性(像以色列這種武器供應商,美國一個命令就能導致供應終止,中國是不能締結穩定供求關係的),而在這方面法國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679

 

殲-8 維基百科

 

  技術數據(殲-8II)

長度 21.52公尺

翼展 9.34公尺

高度 5.41公尺

翼面積 42.19平方米

空重 9,820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13,8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7,800公斤

發動機 2具渦噴-13A-II型渦噴發動機

推力 通常:2×42.7千牛 後燃器開啟:65.9千牛

  性能數據(殲-8II)

最大速度 2.2馬赫(2339公里/小時)(高空)

爬升率 200米/秒

實用升限 20500米

最大航程 4000公里

作戰半徑 800公里(無空中加油) 1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

巡航半徑 20,500米

  武器裝備(殲-8II)

一門23公釐雙管機炮

空對空飛彈: 霹靂-2、霹靂-5、霹靂-8(短程) 霹靂-11(中程)

殲擊8型戰鬥機(殲-8或稱J-8),中文暱稱「空中美男子」,北約命名為「長鬚鯨」(Finback),是一款中國基於MiG-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殲擊機。主要承擔制空與攔截任務。基本型裝備兩台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LMC)生產的渦噴-7A航空發動機,最大馬赫數2.2。一門23公釐雙管機炮七個外掛點。可使用霹靂-2、霹靂-5、霹靂-8短程空對空飛彈,霹靂-11中程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以及無導引航彈與火箭彈。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陣容中,現役的「殲八」為數超過300架。

  設計

1964年開始設計,1968年7月完成首批2架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

實際上它是在殲-7(米格-21)戰鬥機基礎上裝備兩台WP-7甲渦噴發動機,加長了機頭,以提高高空戰鬥能力。

  殲-8Ⅰ

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殲-8Ⅰ是其全天候作戰改進型。較殲-8基礎型主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改進: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錶重新設計;武器系統改裝。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於1978年2月完成生產圖,並開始試製。首機於1980年5月完成總裝。同年6月15日地面試車時,由於液壓系統故障造成發動機起火,整機燒毀。 第二架原型機在更換液壓泵後於1981年4月24日完成首飛。1985年7月27日正式定型。但由於設計思路落後,在其研製過程中大陸方面就開始考慮另外設計新的改進型。

  殲-8II

在八十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瀋飛)又開發出殲八的全天候型殲-8II。該型號改為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13A發動機,改用兩側進氣布局,從而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為大型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

 殲-8II是在殲-8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公司承擔研製任務,顧誦芬為總設計師,1982年開始技術設計,1984年6月12日由試飛員曲學仁完成首飛。主要改進:飛機改用機身兩側進氣方式,為安裝大口徑雷達提供空間;換裝兩台WP-13A發動機,加大推力。全機相對殲-8的總更改率達70%以上。中美雙方曾於1987年簽訂了向中國出口能改進55架次殲-8Ⅱ的相關設備的合同,總金額高達5.5億美元。該計劃被稱為「和平典範」。兩架殲-8Ⅱ在89年初運到美國,由美方人員試飛評估並進行改進。但因1989年「六四」運動使得當年夏季該計劃便停頓。

 九十年代,沈飛向國際市場推出了殲-8IIM出口型戰鬥機。殲-8II採用了俄羅斯設計製造的火控雷達、空空飛彈等設備。巴基斯坦空軍曾進行試飛,但沒有訂貨。

 進入21世紀,沈飛對殲-8II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改裝了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增加了使用主動或半主動雷達導引空空飛彈、反輻射飛彈的能力。殲-8F改進型採用了霹靂-12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並相應改進了綜合火控系統,具備了完善的超視距空對空作戰能力。

  殲偵-8F

殲偵8F是沈飛用J8IIF的機體改裝的戰術偵察型。此前有分析認為,殲偵8F不僅裝備了光學偵察設備,還裝備了電子偵察設備,是解放軍戰術戰役偵察的重要節點。

  殲-8T

2009年9月23日殲-8T首次公開露面在第十三屆北京國際航空展覽會。[1]該型號進行了氣動改進,改進了機翼從而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還增加了模塊化多任務艙。[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BC-8


J8II系列飛機研製、生產、裝備民間人士歷史考證(1984-2001)

 

一、1984-1988年

J8II首機首飛於1984年6月12日,試飛其間(1984-1988年)共生產試飛型號4架。

J8II-0001#(生產批號) 首飛機,垂尾標有840612那架。

J8II-0002# 靜力試驗機

J8II-0003# (第2架試飛機) 機號058,現在試飛院使用。

J8II-0004#((第3架試飛機)

二、1988-1989年

“和平典範”工程棄婦2架,加進口平顯、下顯。

J8II-0101# 現在SAC航空博覽院。

J8II-0102# 現在航空博物院。

三、1990-1995年

1990年,國內使用的J8B開始生產。開始生產的是J8II(01批),共生產XX架裝備空、海軍。

在“和平典範”工程失敗後,J8II系列的發展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是立足國內設備小改的J8II(02批)研製,另一是大改的J8III/J8C研製。

1989-1995年間,J8II(02批)研製成功,這只是在(01批)的基礎上加裝、換新的雷達、平顯、數傳等航電系統,並不是新生產的機型,而是原來生產的50架(01批)機改裝升級,目前(01批)早已全部升級為(02批)。1993年還生產了1架J8IIACT,現在SAC使用。

四、1996-2001年

1996年SAC開始生產J8D,是在J8B基礎上發展的,主要是增加空中受油能力。1996-2001年共生產xx架裝備空、海軍。

最早生產的是4架,11501、11502、81194、81195分別安排在廣空及南航。
根據以上統計SAC之J8II系列(B/D/M)共生產xxx架,裝備部隊xxx架。到目前部隊損失在5架左右。

五、2006——2016年

從2006年開始將陸續升級為J8H,換裝PD雷達,加裝PL11A、PL8B、YJ91、YJ85。

而J8B使用壽命已在10-15年以上,不會有再大升級,主要是延壽。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85

 

中國改進的J8IIM戰鬥機全面述評

 

殲八II是一種為廣大航空愛好者所熟悉的戰鬥機,它的模型曾經在1986年英國範保羅和1987年法國巴黎航空展上展出,而在1989年6月8日的第38屆巴黎航展上實機首次參展。但是當時殲八II並不是作為一種面向出口市場的商業飛機參展的,它參展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與西方國家的良好政治關係和航空工業與西方進行軍機改進的合作意向。

  在6年之後的的北京航展中,沈飛首次向外界透露了出口型殲八IIM戰鬥機的有關情況,次年,殲八IIM首次出現在首屆中國珠海國家航空展上並進行了飛行表演,成為這屆航展的最大新聞之一,殲八IIM也由此成為航空愛好者們關注的對象。本文的目的就是依據包括三屆珠海航展的資料在內的公開出版物,對這種頗有爭議戰鬥機進行一個全面的介紹和評價。

  一、殲八IIM的歷史淵源與發展歷程

  歷史淵源

要想真正瞭解殲八IIM的誕生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說殲八和”文化大革命”。1964年10月,為瞭解決殲七飛機的缺陷,中國展開了新型殲擊機研製論證工作,該型飛機就是後來的殲八。它雖然要使用比較多的新材料、新成品,但是其氣動佈局基本上是對殲七飛機的繼承,因此殲八研製進展比較快,1967年初該型飛機即開始發全圖;但是其氣動上的問題不是沒有的—由於殲八的飛行速度高於殲七,而飛機機身長度又大大增加,這就使得飛機大馬赫數飛行時方向安定性的保持以及機翼翼面的顫振抑制成為飛機設計中的關鍵。

在1969年這個火熱的”文化大革命”年代的7月5日,首架(01號)殲八飛機試飛成功,1970年6月開始在閻良開始進行科研試飛,著重檢查其不帶外掛的飛機戰術技術指標,在進行第71架次的某項目試飛期間,發現飛機在馬赫數達到0.86時,飛機產生了劇烈的跨音速振動,於是這個問題作為殲八的關鍵問題擺在了設計它的工程師們面前。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幹擾和衝擊,這個嚴重問題其被發現之後的6年裏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致使殲八長期處於停飛狀態,大大延誤了其研製歷程,而這個時期恰好是航空強國開始把大量技術應用於新型作戰飛機研製的高潮時期,這樣,中國與世界航空強國的差距被大大拉大了,我國後來的航空工業發展戰略,將不得不為此作出補償。

  1976年5月,殲八終於重新開始在閻良試飛,1978年6月開始集中力量攻克跨音速振動問題,顧誦芬總師3次親自乘座殲教六飛機跟蹤拍攝殲八的振動狀態,終於找到了根本解決方法,為殲八的進一步試飛工作帶來了希望。
但是,由於殲八相對於殲七採用40多種新材料、20多項新工藝、200項新成品(成品總數為393項),每一個改進項目都必須進行實際試飛檢測,而每一項設計指標也必須飛出來,因此試飛任務仍然繁重,到1978年年6月,殲八已經完成280多架次的科研試飛,攻克了跨音速振動、發動機空中停車、垂直尾翼抖動以及尾尖撕裂等7項重大試飛難題。到1979年,已經試飛1,025個起落,663飛行小時,1980年3月8日,被歷史耽誤的殲八終於通過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發展歷程
此時,與航空發達國家進一步拉大的差距以及北方蘇聯以米格-23為代表的新型飛機的裝備成為中國空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殲八由於歷史的耽誤,在其裝備部隊的時候,雖然其飛行性能基本達到了米格-23的水準(而且,由於其氣動外形簡潔,其零升阻力在同代戰鬥機中間是最小的),但是在火控系統等方面有明顯差距,與西方已經開始裝備的第3代戰鬥機相比各方面差距就更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可以用新技術、新思想對殲八進行大的改進,也可以停止殲八的進一步發展,設計研製新一代戰鬥機。對此,中國選擇了一條穩妥的道路-既對殲八進行大改發展出新的型號系列作為過渡,同時又開展新一代戰鬥機的相關技術研究工作。
  於是,在殲八還沒有定型的1979年9月,空軍就正式提出了殲八大改的思想,主要內容是針對殲八I的機頭進氣佈局限制機載火控雷達性能的缺陷,提出把殲八I改成兩側進氣。次年9月,國家批准了新改型的戰術技術要求,並將新型號命名為殲八II。
  作為對”文化大革命”消極影響的一種補救,殲八II的研製被賦予了兩項主要任務:一是以米格-23為作戰物件,要求殲八II的綜合性能超過它;二是針對第3代戰鬥機的發展,突出其中距攔射和中低空機動能力,以避免我國航空技術水準的差距再次進一步拉大。這兩項任務的實現都要求殲八II在較短的時間內研製成功。
  殲八II試飛
1983年5月,沈飛發完殲八II全圖,同年開始製造其工裝和零件,1984年3月01架進入總裝,5月飛機完成了主要測試,6月12日,殲八II在瀋陽首飛成功。經過將近4年的科研試飛,殲八II在1988年10月15日正式定型(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是中國航空史上著名的”三機定型”年,另外兩種是殲教七和殲七III,由此不難看出文革對於中國航空工業影響的深遠),1990年該機開始正式裝備部隊。
  裝備部隊的殲八II
由於技術能力的限制,殲八II並沒有能夠實現中距攔射能力。根據公開出版的《中國航空報》的說法,在80年代末,國內相繼研製出新型大氣資料電腦、新型火控雷達、平顯火控系統、通訊/導航/資料傳輸系統等,於是601所開始對殲八II飛機進行改進設計,在其定型狀態上加裝、換裝了火控雷達等7項新設備,在這個過程中,殲八II遺留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問題的攻關取得了明顯成果,終於,在1995年,具有超視距攻擊能力(同時還有較強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II改進飛機研製成功,使中國戰鬥機首次實現了超視距作戰能力,也使殲八II實現了當年的另一個設計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早已想將殲八II打入國際市場的沈飛迫不及待地在同年10月10日到14日的北京國際航展中首次對外公開了殲八II出口型戰鬥機的一些”照片”和資料,並將其出口型號名稱由原來殲八IIB的發展編號改稱為殲八IIM。
1996年3月31日,殲八IIM首架原型機在瀋陽試飛成功,同年便參加了首屆中國珠海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並進行了飛行表演;1998年該機再次參加珠海航展,此時該機已經比較成熟,於是在這屆航展上,沈飛比較詳細的公開了其戰術技術性能。
  二、火控系統與航電設備
對於20世紀90年代的戰鬥機而言,火控和航電系統在其綜合作戰能力的實現上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它基於這個時代飛速發展的資訊技術,這種進步使得現代戰鬥機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和感知範圍空前擴大,從而促成了小型化、大攻擊範圍的新一代機載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使現代戰鬥機每次出航的殺傷能力成倍提高;同時傳統戰鬥機最為重視的飛行性能也隨著氣動佈局的發展進一步改善,但是基於先進電子技術的飛行控制系統和發動機控制系統已經成為提升戰鬥機飛行性能的最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很明顯,現代戰鬥機的作戰效能評價合理的優先次序就應該是火控系統與航電、機載武器系統、飛行性能。
  殲八IIM的火控系統:
根據公開報導,在殲八II上最初使用的是”攔射火控系統”,該系統主要瞄準部件仍然是老式的”射瞄-8甲”光學瞄準具,該瞄準具的特點是上緣呈弧線形。系統只有簡單的對空對地功能,其中對空功能理論上允許使用霹靂-4甲導彈在3000米以上飛行高度、18千米範圍內進行迎頭攔射攻擊,沒有任何必要的輔助功能,系統主要元件均安裝在飛機前機身左側的火控設備艙內。
根據公開出版的《世界機載顯示器手冊》介紹,殲八II後來使用的是洛陽光電技術研究所(即613所)的13號系列平視顯示火控系統(JHK-13/13A/13E),外形特徵是雙層玻璃且上緣為折線形。該系統是在競爭中戰勝了國外產品而加裝到殲八II上的,裝在殲七及上進行試飛,隨著殲八II的定型而定型,並在80年代末正式加裝到了殲八II改進飛機上。
該手冊介紹表明系統共有13種工作方式,含比較完善的對空、對地功能和多種輔助功能,比如”攔射-跟蹤自動轉換”、”空對地連續計算命中點”(CCIP)、”空對地連續計算投放點”(CCRP)、”空對地延時投放連續計算命中點”(DCCIP)、”資料傳輸導引”、”自檢”(自檢率可達70%,故障可以定位到插板)、”導航”等,其中,CCRP的操作方式是當HUD(平視顯示器)上的預定投彈位置與目標位置重合後投彈,適合攻擊固定目標;而CCIP則將投彈彈著點與飛行路線同時在HUD上顯示,當目標與瞄準點重合後,電腦計算出最佳時刻自動投彈,適合於攻擊運動目標。該手冊介紹JHK-13E的改進之處是可以與慣性導航系統(INS)交聯進行遠端導航,增加了大圓/自動導航程式和”選擇航線導航”的工作狀態,並增加了ARINC429匯流排介面。
  殲-8Ⅲ
 J-8Ⅲ在氣動佈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Ⅲ飛控系統是三軸數位式四余度全許可權電傳系統,硬體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電腦,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Ⅱ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他的主機載電腦系統也都是32位元RISC系統架構。J-8ⅡACT采隨控佈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鬥、半斤鬥倒轉、尾沖、水準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
  由於J-8Ⅱ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Ⅲ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並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塗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
  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製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幹擾機,並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甲蟲的子系統將逐步國產化,613所負責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責。
  至於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Ⅱ,與WP-13AⅡ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Ⅲ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Ⅲ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但是世間的事情總是變幻莫測,就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沈寂了兩年之後,殲-8Ⅲ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臺。它出現的意義在於,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高機動戰鬥機的試驗型,至少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鬥機的部分技術。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是多用途戰鬥機(把殲-8ⅢACT稱為“戰鬥機”有一個前提,即殲-8ⅢACT將實用化並批量生產)。機身比殲-8II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佈局由三角翼變為三面翼。由於殲-8Ⅲ的圖像並未公開,其前翼的具體位置尚不清楚,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產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後,為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後掠角,並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為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餘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
  但採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採用先進的數位式電傳操縱系統。有消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採用了三軸數位式四餘度電傳系統,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於80年代中期沈飛已在殲-8II飛機上進行了電傳系統的試飛,殲-8Ⅲ採用數位式電傳操縱系統應是可信的,這意味著殲-8Ⅲ將是世界第一種採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的先進飛機 飛機的動力裝置 殲-8Ⅲ的發動機據說採用的是WP-13FII,與WP-13AII比,最大推力7960kgX2。採用大推重比發動機無疑將大大提高殲-8Ⅲ飛機的作戰推重比,改善飛機的機動性能。
  為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採用了整體複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殲-8Ⅲ機載設備也相當先進,裝備了先進的彈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顯示系統。機載系統使用了新的資訊處理技術、新一代數位電腦和軟體,各分系統和武器系統等都採用了多路資訊交換系統。該機還配備了先進的導航設備,包括衛星導航設備、無線電導航設備、飛機參數與戰術環境顯示監控系統,以及被敵方雷達照射時的告警系統等。
   在火控系統方面,裝有俄羅斯的“甲蟲”機載雷達或以色列的機載雷達,同時裝備有由雷達、紅外搜索/跟蹤儀和鐳射測距裝置組成的綜合系統,可有效地保證飛機對空中目標的探測、發現、截獲和自動跟蹤,以及確定其座標和距離。其精確性、抗幹擾能力,以及與機載雷達交換資訊的能力都很出色。由於這一綜合系統的使用,可使飛機截獲目標的時間縮短,機載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頭盔瞄準具,將有較強的攻擊能力。防禦方面裝有KG8605A機載主動式幹擾機,並配有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的主被動自衛系統。為保證飛行安全,飛機上還裝有飛行狀態和超載限制器,這樣可保證飛機在機動狀態時,飛行員也能放心的實施有效的作戰行動。

   殲-8Ⅲ與F-16和幻影2000的比較從氣動佈局上看,F-16採用的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邊條翼技術,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後掠三角形佈局,兩機均是新機老佈局;殲-8Ⅲ則選用21世紀有長足進步的鴨式佈局,可謂老機新佈局。三者的共同點是都能利用脫體渦產生的有利幹擾獲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後掠角受總體佈局的限制,獲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邊條是固定的,很難用他去適應所有的飛行狀態;殲-8Ⅲ的前翼則是全動的,可以在較大的範圍內控制有利幹擾。實驗證明,在靜不安定飛機上安裝全動式前翼,有助於增加升力,當飛機大迎角時,還能提供俯仰操縱。
  通常情況下,近距耦合鴨式飛機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規飛機高一些,機動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機翼升力外,還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狀態和大迎角時垂直尾翼的繞流方面,效果也相當明顯。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與未安裝鴨翼的幻影V對比,幼獅C-2的縱、橫向操縱性能和持續轉彎性能均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陣風效應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況下的機動性。82年黎以戰爭後,英國《飛行》雜誌記者採訪了以色列空軍的一位高級軍官,這位軍官對“幼獅”C2的評價之高,超出了人們的預料。他說,在某此方面“幼獅”C2甚至比F-15和F-16還要優越,在空戰中“幼獅”C2的擊毀率並不比F-15和F-16低。
  但必須指出的是,“幼獅”C2並未運用主動技術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只是簡單鴨式翼,而這種簡單鴨式翼由於距飛機重心距離較小,配平能力有限,對盤旋性能的改善還是相當有限的。儘管如此,裝有鴨翼的“幼獅”C2的出色表現已經足以讓人刮目相看;那麼運用主動控制和電傳操縱技術控制前翼的殲-8Ⅲ,必將使飛行機動性能的改善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較先進的三軸數位式四餘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餘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佈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餘度,其性能都會有所改善,但相對之下,鴨式佈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殲-8Ⅲ放寬了靜安定餘度後,進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並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於前、後翼面均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規三角翼飛機的兩倍,機動性能也強得多,這表明殲-8Ⅲ的氣動佈局更為先進。殲-8Ⅲ氣動佈局的先進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由此推斷出殲-8Ⅲ的Cy遠遠高於F-16A與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從飛機推重比來看,殲-8Ⅲ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顯然,殲-8Ⅲ具有較大的儲備推力,其推重比上的優勢已非常明確,已這對於提升機動性能將有重要的作用。   從上述情況來看,儘管我們目前並不清楚殲-8Ⅲ的機體結構強度有無改變,飛機最大承受載荷有無提升。但僅從構成飛機穩定盤旋性能的另外兩個重要指標Cy和推重比,以及暫態盤旋性能的另個一個重要指標Cy來看,在水準機動性能方面,殲-8Ⅲ已是占盡了優勢。
  至於火力方面,在執行空戰時,殲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對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鬥導彈)。火控雷達,具有10個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可“看那兒打那兒”。空對空導彈的陣容也十分強大,包括國產的PL-9、PL-12、AMR-1導彈,俄羅斯的R-77、R-73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級空對空導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進,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其離軸射角可達60度,優異的機動性加先進的格鬥導彈。怪蛇4則是舉世知名的高機動格鬥導彈。
  從上述分析來看,殲-8Ⅲ飛機的變化,遠非幻影Ⅲ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還要大一點。做為一種22世紀研製的飛機,殲-8Ⅲ能有如此重大的改變,是值得稱道的。但具體效力如何,因為公開資料不多,就難以知曉了。
  殲-8III
  殲8Ⅲ的最初提出計畫是在90年代初期,當時的情況是蘇27尚未引進,新殲9,殲10進展不順,超7計畫受挫.提出的目標是:針對殲8Ⅱ的中低空性能不良,要大幅提高近距格鬥性能;強調多用途性,加強對地對海的攻擊能力,甚至考慮到作為未來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據外電報導,前一段時間兩岸在臺海對峙中,大陸空軍方面主要是以J-8III、J-8II和J-7IV為主,其中前一段時間港臺媒體熱炒的所謂大陸SU-27曾一度鎖定臺灣幻象-2000一事,經我軍方人士證實,實為我國新型戰鬥機J-8III,該機在J-8II基礎上改進而成,機身幾乎重新設計,鴨式佈局,注重中低空格鬥性能,各項性能指標全面超過美制F-16C/D。
  臺灣國防部聲稱第一次撲捉到大陸J-10戰機之事,亦應為J-8III。事實上解放軍空軍不需動用最精銳的俄制SU-27,在臺海上空就已取得壓倒性優勢。另該人士透露,當時我空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並非只有兩次,且並非只有深入 5海裏和10海裏,而是達到25海裏,而臺灣飛機只是在距我軍50海裏外空域伴飛。由此,海峽只會是危機重重但發生戰爭的幾率極小。
  J-8III近來成為熱門話題,J-8III在氣動佈局作了較大的改動,成了三翼面的戰機。J-8III飛控系統是三軸數位式四余度全許可權電傳系統,硬體是由631所與618所共同研發,飛控電腦採用容錯電腦技術,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元RISC系統架構電腦,為驗證該系統及發展主動飛控技術,J-8IIACT在1996年12月29日進行首飛。其他的主機載電腦系統也都是32位元RISC系統架構。J-8IIACT采隨控佈局,裝備火/飛/推綜合控制系統,具備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難度機動,像是S型轉彎、躍升、半滾倒轉、斤鬥、半斤鬥倒轉、尾沖、水準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優異。
  由於J-8II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犧牲中低空氣動性能,表現在低展弦比主翼,軸徑比大(機身太長),J-8III都作了改動,主翼成為中展弦比,機身縮短一米多。並且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體壽命增為6000小時。在隱身方面,在1995年試驗的雷達吸收塗料,約可以降低雷達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剝落問題未過關,目前未知這問題是否解決?與J-8Ⅱ相比,J-8Ⅲ最顯著的特點是加裝了鴨式小翼.機身總長縮短40釐米左右,但機身相應加寬,機身內部油箱容量比J-8Ⅱ大.在執行空戰時,J-8Ⅲ最多可攜帶8枚空對空導彈(4枚中距,4枚格鬥導彈),在攜帶4枚空對空導彈的情況下,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
在機載電子系統方面,雷達是俄羅斯引進的甲蟲,對F-16的探測距離是85~90千米,還裝有613所的頭盔瞄準具,可“看那兒打那兒”,內建有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研製新的KG8605A機載主動幹擾機,並整合幹擾絲/熱焰彈形成主被動自衛系統,對此還是十分滿意的。
  火控系統,綜合航電系統由上海615所負責。也有報導指J-8Ⅲ雷達採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達,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同時還裝備有紅外跟蹤瞄準系統,也可與頭盔瞄準系統相配合。
  至於動力方面,一開始有說是使用93年與俄羅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選用黎陽的WP-13FII,與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約15%,最大推力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約達7左右。渦輪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渦扇引擎好,唯一的缺點是耗油影響航程,這也是引進Su-27的主要原因,不過在航程與酬載方面均有大的改進,外載量約5000公斤。J-8III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軍目前約有20~30架。沒想到J-8III會如此早便準備投入戰場。
  沈飛早就在搞J-8III,我一直不知道其性能如何。80年代末,我就隱約聽說空軍可能採用J-8II的後繼型。從J-8II首飛到現在已經15年了,沈飛不會睡十幾年的大覺。J-8III肯定會採用一些中國下一代戰鬥機所用的技術,一來提高戰鬥力,二來驗證新技術。
  J-8III的情況如果真象雷電所說那樣,它的綜合作戰性能應該與F-16C相當,這將是一個質的飛躍。中國在飛機製造領域的各項技術儲備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89年,北空司令員劉玉堤(朝鮮戰爭中的中國王牌飛行員,所在大隊為“劉玉堤大隊”)曾經說過,J-8II經過改進可以達到F-16和幻影2000的作戰水準,很有發展潛力。由此可見,空軍自己很清楚J-8II的弱點,一直對J-8II的改進抱有希望。
  J-8Ⅲ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大量採用複合材料,已減輕自重,J-8Ⅲ採用的複合材料比重可能是中國目前軍機中最高的,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飛機成本提高.J-8Ⅲ的最大外掛已提高到5噸,在對海攻擊時,可攜帶4枚C801/C802/C803空艦導彈及2枚近距格鬥導彈.在對地攻擊時可攜帶多種制導武器.值得一提的是,J-8Ⅲ機身下的掛架可掛1枚重約1.5-2噸的空對地導彈,以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該型導彈與執行戰略核轟炸任務的轟6使用的相同型號,彈頭當量5-100萬噸。空對空導彈可採用國產的PL系列,俄羅斯的,以及以色列的怪蛇ⅢⅣ等。
  鑒於中國面臨外部威脅,空軍會加快該機的部署。這應該是J-8系列的最後一型了。
  據我所知,J-8III可能是中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油的作戰飛機。我已經看到中國空中加油模擬器的照片,這說明中國空軍已經開始空中加油訓練。
  可以肯定,早些時候展示J-8IIM是虛幌一槍,真實目的是掩蓋已經試飛成功的J-8III。當對手發現你的真實實力時,已經晚了。我曾經撰文指出,這是中國“示弱”的慣用手法,居然屢次奏效。
  J-8系列是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多年工作的成果核結晶,J-8I、II和III走的是一條漸改的道路,即所謂的“小步快跑”,這符合我國國情,而且殲八的每一次的改型推出都較前型有著質的飛躍,時間間隔卻越來越短,技術水準越來越高。
  由於J-8III的改進,使J-8系列達到了F-16C/D的水準,的確是可以認為是第三代飛機,廣泛應用成熟技術和有選擇的引入我國航空科技的最新成果,為殲八系列增添新兵,正因為如此所謂的J-10、J-11工程才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為中國更新一代飛機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J-10,J-11和FC-1相比,無論從技術戰術性能還是從價格效能比都可以說是中檔飛機,事實上我國廣大的開放天空主要是有J-8系列包括J-8III來保衛著。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為我國航空工業和沈飛自豪!
  另外,有網友所提J-8III是我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作戰飛機似乎有誤,因為相應J-8IV(D)早已曝光,但J-8III肯定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至於有網友于說的J-8D是J-8II的修改型,是空軍對已現役的100架J-8II的修改措施之一,J-8D還安裝了我國自產的JL-10雷達,裝備加油系統。
  J-8III據我所知只有兩架。是鴨式佈局的試驗機。氣動性能同J-8II比有很大提高。但同作為空中加油驗證機的J-8D一樣,他們都是曇花一現。沒有大規模生產裝備。J-8III毫無疑問是“和平典範”工程的替代機,在兩年前北圖的一本航空類期刊上,作者指明此機為“爭氣機”。
  J-8Ⅲ的綜合性能較J-8Ⅱ提高了30-40%,特別是近距格鬥性能大幅提高.從技術角度來講,J-8Ⅲ還是成功的,實現了從第二代戰鬥機向第三代戰鬥機 的轉變,為中國的新戰鬥機的研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但殲8Ⅲ是否會大量裝備部隊,卻是另外的話題,因為中國目前有太多的選擇,除了眾所周知的蘇27生產線的引進, 以及J-10的巨大成功,另外新J-9(雙發重型制空戰鬥機)。由於採用了SU-27的發動機, 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技術瓶頸問題,也已首飛成功,最初計畫和J-10一起作為中國的高低搭配機種,不過新J-9也可能下馬,資金和其部份成功的技術將用於新J-12XXJ的研製。
前一段時間就有人說軍方不準備裝備J-8Ⅲ,但從我軍下一代飛機數量可以看出如果不裝它會引我軍飛機數量不足:SU-27我軍現有72架,即使加上150架自產的和60架SU-30MK-1也不過282架,J-10I型我軍將300架,J-10II型200架,再加100架J-8II也不過882架,而我軍至少需要1000架下一代戰鬥機,那麼還差的118架飛機當然就是J-8III型了。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92&ArticlePage=2

 

飛躍天安門的老兵:從國慶閱兵看殲-8的意義


作爲現代化高科技環境下一國武裝力量的支柱,空軍在戰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作爲世界主要軍事強國,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始終受到廣大軍事愛好者的強烈關注,任何有關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發展的消息都會引發廣泛的討論。作爲一國軍隊先進武器對外展示的重要渠道,大規模閱兵式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在剛剛結束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盛大閱兵式上,中國三軍主力武器裝備系數亮相,引起廣大軍迷的強烈關注。在諸多裝備中,中國空軍參閱的多型戰機無疑是一大焦點。本次參加閱兵的,都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現役主力機型。在這些戰機中,有一型頗爲引人注目。在中國空軍現役主力型號中,這種戰機和他的系列兄弟型號飽受國內部分軍迷們的詬病,是目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所有機型裏爭議最大的。而也正是這種戰機,在飽受批判的同時,卻成爲事實上中國空軍現階段和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的主力型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國産殲-8系列戰鬥機。一方面,殲-8系列戰鬥機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發揮則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殲-8系列卻被國內很多軍迷批判的一無是處,被抨擊爲連殲-7都不如。甚至于連堅持使用殲-8戰鬥機的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都被形容爲“傻瓜”。批判者的言語中大有將殲-8系列除之而後快的意思。但殲-8系列在國內也不乏支持者,兩者之間的意見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地步。那麽,殲-8戰鬥機究竟是否真如批判著所詬病的那樣無能多余呢?在如此重要的國慶60周年盛典中,作爲唯一一種參閱的一線第2代戰鬥機,殲-8F的出現又表明了什麽呢?在此,靈雲欲以自己所知和網友們就此進行一下分析。因爲靈雲能力有限,所寫的肯定有不足之處。還請網友們多多指教。

  本次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空中梯隊的一大特點,就是參閱裝備絕大多數都是新型裝備。以固定翼戰機爲例,基本都是以殲-10和殲-11爲代表的三代或三代半戰機,以往參閱的強-5、殲-7等第一、二代機型本次基本沒有出現。殲-8F是唯一一種參閱的作戰用第2代戰鬥機(靈雲注:護航空警-2000重型預警機的八.一飛行表演隊用殲-7G爲例外)。作爲一種依然在服役並被持續改進的主力機種,對于中國空軍裝備的殲-8系列戰鬥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殲-8系列是迄今爲止所有國産戰機中,在國內軍迷中所受詬病最多的。這種情況對于一種依然在一線服役的戰鬥機來說是很少見的。
  殲-8的研制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時中國空軍所裝備數量最多的是仿制前蘇聯米格-19的殲-6戰鬥機。由于技術的飛速發展,殲-6戰鬥機開始無法滿足中國空軍的作戰需要。尤其是對當時盛行的高空、高速目標攔截能力明顯不足,因此中國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蘇制米格-21前線輕型戰鬥機。米格-21的到來大幅提高了中國空軍的裝備水平,但也在實際應用中暴露出很多問題。中國引進的是米格-21最早期的型號米格-21F-13。盡管該型戰機擁有相當優異的高空、高速作戰能力。但是,作爲一種典型的前蘇聯軍事體系下的前線輕型戰鬥機。格-21F-13最大缺點就是體積小,導致航程和載彈量不足以及航電系統尤其是機載雷達簡陋。在蘇聯本國的國防體中系,由于有蘇-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作爲搭配,因此米格-21的缺點影響較小,而在中國情況則正好相反。當時中國是將國産版米格-21即殲-7作爲主力型號使用的,而且中國空軍當時也沒有類似蘇-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作爲搭配。因此殲-7的缺陷在中國表現的異常突出。最現實的例子就是中國空軍曾經在實戰中動用當時還是最新銳的殲-7戰鬥機升空攔截美制U-2高空戰略偵察機,結果殲-7的不足顯露無疑。
  實際應用中,雖然能飛到U-2的飛行高度,但達到高度的殲-7此時的燃料也消耗怠盡,無力長距離追擊。而且其載彈量只有兩枚近程空-空導彈加少量航炮彈藥,無法長時間作戰。同時,由于采用機頭進氣這一先天不足的限制,無法安裝大口徑機載雷達,導致全天候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根本無法有效完成任務。而且在後來的西沙群島海戰中,受航程、作戰半徑限制。作爲當時中國空軍的頂級裝備,早期型號殲-7只能勉強到達戰場。而且留空時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掩護海軍艦艇和登陸部隊。與此同時,中國面臨來自北方蘇聯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從蒙古出擊的蘇聯圖—22超音速轟炸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攻擊中國首都北京。而當時中國空軍除同樣仿制、改進自蘇制薩姆-2的紅旗-2地空導彈外,對圖—22以及美國高空高速偵察機的攔截能力極其有限,急需一種新型戰機增強戰鬥力。于是,中國空軍決定在當時能獲得的最先進、最成熟的米格-21戰鬥機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由于當時面臨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典型的高空高速目標,加之當時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戰鬥機研制都追求高空、高速能力。因此當時的中國空軍明確的需要一種可以攔截高空高速目標的截擊機,殲-8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殲-8系列的第一代産品是殲-8I。殲-8I是以殲-7爲基礎研制的,基本就可以看作是一架殲-7的雙發放大版。兩者在氣動布局等很多方面非常類似,例如都采用了三角翼和機頭進氣布局。而且早期殲-8I的動力系統也是殲-7動力系統的改進型渦噴-7甲。靈雲認爲,殲-8I的整體性能尤其是高空高速性能是達到了設計要求的。但是,由于當時國內落後的電子工業水平,殲-8I的航電系統尤其是最重要的機載火控雷達技術無法取得突破。這直接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殲-8I面臨著有機無雷達的尷尬局面。因此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只能作爲單純的晝間型戰機使用。而且受研制時國內技術水平限制,殲-8I繼承了殲-7一個重要不足,就是同樣采用機頭進氣布局,這導致殲-8I機頭空間同樣無法安裝大口徑雷達。而且由于機體設計以及發動機油耗過高、推力有限。導致殲-8I的航程、作戰半徑和載彈量依然不足。這就是中國空軍當時所謂的“近視眼、腿斷”。爲改進這些問題,殲-8II出現了。殲-8II最大的不同在于將進氣道從機頭移至機身兩側,留出機頭空間以安裝大口徑雷達,同時改進航電系統和發動機。
  受當時國內技術條件尤其是電子技術不足的嚴重制約,殲-8II的早期型號依然有很大不足。如裝備的單脈沖雷達不具備下視功能,作用距離有限,不具備中距空戰能力;發動機推力不足,油耗大,導致航程短,作戰半徑小。由于殲-8II是當時中國空軍主力機種,爲提高戰鬥力,中國對殲-8II進行了長期的大量改進。通過多年努力,在引進技術結合國內自研後,目前殲-8II已經形成一個系列化機族,成爲中國空軍目前重要主力機種。
  目前,中國空軍裝備的殲-8II系列中,比較先進的主力型號包括殲-8D、殲-8H、殲-8F和和最新型的殲-8T。殲-8D是殲-8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建國5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殲-8D主要在殲-8Ⅱ基礎上改善導航系統,換裝以J8IIHK-13E平顯、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系統爲主的新型國産航電系統。同時加裝一具可拆卸式空中受油管,使其成爲中國第一種具備空中加、受油能力的國産戰機。但總體上看,受機載雷達性能不足制約,殲-8D計劃中的最重要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依然有限。只能使用霹靂-11半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無法使用新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而且不具備對地/海目標精確打擊能力。座艙仍以傳統機電儀表爲主,人-機工效明顯不佳。殲-8D主要裝備中國海軍航空兵,也裝備很少一部分空軍重要部隊,配合國産轟炸油-6加油機遂行遠程作戰任務。
  殲-8H是爲解決殲-8D的一些不足,尤其是機載雷達的不足而研制的改進型。殲-8H主要的改進是換裝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國産1492型脈沖多普勒雷達、新的綜合航電系統以及國産低空導航/紅外瞄准吊艙。同時換裝增大推力的國産WP-13BII渦輪噴氣發動機、改進機體結構以增大飛機的載彈能力等等。1492型脈沖多普勒雷達的性能相當先進,滿足了空軍對多用途戰機的需求。機載武器包括空對空、空對地地導彈、激光制導炸彈、超音速反艦導彈等。殲-8H是殲-8系列中第一種真正擁有了精確對地/對海打擊能力的機種,使殲-8在已經出現近30年後終于成爲一種多用途戰鬥機。
  殲-8F戰鬥機改進自殲-8D,是目前通過權威渠道已知的、已正式成軍服役的殲-8系列的較新型號。首批殲-8F戰鬥機裝備給中國空軍的王牌勁旅空一師。本次參加國慶閱兵的就是殲-8F,這充分表明了中國空軍對該型戰機的重視程度。從目前可以得到的權威資料看,殲-8F的改進相當大。首先是航電系統的改進。殲-8F最重要的是換裝了國産新型JL10A“神鷹”機載脈沖多普勒雷達,該系列雷達同時也是國産新型殲-10A輕型戰鬥機和殲轟-7A“飛豹”重型戰鬥轟炸機的標准配制。“神鷹”是中國第一種實用化的純國産戰鬥機用先進多功能火控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具有上視、下視、空對空模式邊掃描邊跟蹤、多目標探測跟蹤的空域搜索和目標跟蹤能力。具有高中低三種波形,空對地模式下具備32:1的多普勒波束銳化能力。同時具備合成孔徑對地探測能力。具有11種工作模式,包括空對空超視距攔截、近距格鬥、對地攻擊、反艦、多普勒波束銳化實時成像—地圖測繪、空地測距、氣象探測、輔助導航等功能。最大搜索距離104公裏,上視80公裏,下視54公裏;可探測15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威脅最大的6個目標。座艙中裝有一個平視顯示器和三具國産新型大型彩色液晶矩陣,同時保留了部分儀表作爲備份。座艙照明采用紅光。還配備有新型火控計算機和1臺數字式任務計算機、新型國産慣性/GPS/北鬥組合式導航系統和新型多普勒導航系統等。裝備有一套以電子自衛智能計算機爲核心的綜合化電子戰/紅外幹擾系統。戰機還可以使用中國空軍現役所有機載戰術偵察/探測/指示吊艙以增強精確探測、打擊能力。此外,飛行員還配備有國産新型頭盔瞄准示系統。可以配合新型大離軸近程空-空導彈作戰。全部航電系統通過1553-B綜合數據總線實現了交聯,構成一個完整的一體化綜合作戰系統。
  在外形上,殲-8F最大不同在于其在兩側機翼上各增加了一個翼刀,改善了機動性。同時優化了機體結構,在機翼上使用了鋁鋰合金整體式油箱,同時保留了空中受油能力。動力系統換裝爲“昆侖”-2渦噴發動機,增大推力並減小了油耗,這就加大了作戰半徑。武器外挂架從5個增加到7個,而且使用了複合式挂彈架,加上發動機推力的增強,載彈量大幅提高。這些改進明顯提高了殲-8F的戰鬥力。經過改進後的殲-8F除了保持原有的高空高速截擊能力外,還具備了強大的空對地/海精確打擊能力。從一種單一的截擊機演變爲多用途戰鬥機。可以使用的武器包括中國空軍現役絕大部分型號的空—空/空—面精確制導和非制導武器。如“霹靂”-8/9/10系列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鷹擊-82D遠程空地導彈、“雷石”制導炸彈以及各重量級的自由落體炸彈和各種口徑的火箭發射巢等,而且可以使用與俄制蘇-30戰鬥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如Kh-59ME遠程防區外空地導彈(靈雲注:前提是俄國提供相應的技術如原代碼支持)。殲-8F于2000年首飛,並2003年定型開始批量生産,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目前開始逐步代替中國空軍已經開始大量退役的殲-7、殲-6和早期型號殲-8系列戰鬥機,而且其技術將被用來改進早期型號的殲-8II系列戰機。
  此外,根據最近公開的國內權威資料,殲-8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殲-8T已經開始少量裝備部隊。殲-8T是殲-8F的近一步改進型,性能又有一定提升。與殲-8F相比,殲-8T在外觀上有一些變化。首先是在前起落架候補配備有一個新型半埋模塊化多功能保型艙。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充分利用機體空間,從而不需使用殲-8系列本來就很少的挂架來挂載傳統的航空吊艙,可以增加載彈量。而且對戰機的氣動布局改進很小,改進難度小,對飛行性能的影響也很少。該艙具備模塊化、通用化特點,可以通過換裝不同載荷,執行乳豬空戰光電/紅外探測搜瞄、戰場偵察導航、目標激光照射/瞄准/指示等多種不同任務。此外,部分機體結構進行了優化,其他方面則與殲-8F大體相同。殲-8T基本可以看作是殲-8F的小改升級版,其目的在于盡可能的以較小的改進提升現役殲-8II系列的性能。除了爭取中國空軍訂單外,更多的是爲盡可能的爭取出口市場。
  殲-8II系列從最早的殲-8II出現起,就開始進行從未間斷的、逐步的改進、升級。其改進屬于典型的中國式風格,即著名的“小步快跑”。迄今爲止,殲-8II系列的改型無疑是成功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技術的進步,殲-8II系列的性能確實已經落後于第三代戰鬥機。殲-8II系列的缺點主要是:航電系統落後;發動機推力明顯不足,油耗大,導致航程短,作戰半徑小;尤其是由于追求高空高速,使殲-8II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明顯不足。靈雲認爲這也正是它飽受批評最重要的原因。隨著以殲-10A、殲-11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的陸續服役,殲-8系列在中國部分軍迷心中的地位日益“多余”起來。尤其是伴隨著以美制F-22、F-35爲代表的的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服役,殲-8系列更成爲衆矢之的。中國國內部分軍迷對殲-8的抨擊不斷激烈,甚至出現讓殲-8系列立即退役的言論,但靈雲對此無法苟同。
  首先就是殲-8系列的高空高速能力和相對不足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這也是殲-8系列最受抨擊的一點。普遍觀點認爲,當今世界空軍的發展主流無不是以追求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爲主。殲-8系列作爲一種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其在今天依然抱著高空高速能力不放,已經無法同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大量裝備的第3代戰機抗衡。但靈雲並不這樣認爲。
  衆所周知,高空高速是以米格-21、F-4爲代表的第二代戰鬥機普遍追求的典型戰術指標。這種思路在後來的實戰檢驗中證明是錯誤的,于是才有了第三代戰鬥機注重低空、超低空機動性。但這靈雲認爲絕不表示高空高速性能在今天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在第三代戰鬥機大量服役後的一些局部戰爭中,以高空高速爲設計目標的經典第二代戰鬥機反倒曾經多次擊落過第三代戰鬥機,最典型的戰例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當時伊拉克空軍擁有米格-29等大量先進第三代戰鬥機,卻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在空戰中被西方國家強大的先進三代機打得頭破血流,沒有取得任何戰果。而與之形成極爲鮮明對照的是,伊拉克空軍當時一架最典型的第二代高空高速戰鬥機米格-25卻在成功的連續擺脫了數架美國海軍經典第三代重型戰鬥機F-14的圍追堵截後,輕易的擊落了美軍擔負對地攻擊任務的F-18後逃之夭夭。當時伊拉克空軍采用的就是最典型的戰術:高空高速突擊,打完就跑。充分發揮了米格-25無與倫比的高空高速性能優勢。事實上,當時伊拉克空軍所有機種裏也只有米格-25這種具有高空高速性能的戰機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直到後來的伊拉克戰爭,米格-25依然是美國空軍最忌憚的伊拉克戰機。而同屬中東地區的敘利亞空軍,其同樣的米格-25也在實戰中數此成功擊落、擊傷過比他先進得多的美制F-15“鷹”式重型戰鬥機(靈雲注:F-15的不敗深化是美國和以色列出于多種目的捏造的),要知道F-15一向是被視作三代機中頂級精品的。而米格-25則是當時阿拉伯國家空軍中唯一能對抗F-15的機型。這些戰例生動說明高空高速截擊並不過時。那麽與米格-25同屬高空高速截擊機的殲-8系列也具有同樣的作戰能力。
  殲-8系列的近距離機動性與第三代戰機相比,確實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如果兩者真的進入近距離、高機動纏鬥,殲-8很難戰勝諸如F-15、蘇-27這樣的高機動性第三代戰機。但是,目前的空戰模式已經進入以遠程超視距攻擊爲主的作戰時代。在這種戰爭環境中,雙方在很遠的距離上就可以用機載雷達發現、鎖定對方並用遠程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攻擊,雙方進入近距離進行纏鬥的幾率越來越小。近年幾次局部戰爭如科索沃戰爭中空戰擊落記錄,美國F-15擊落南斯拉夫的米格-29。都是靠程超視距空戰模式取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誰的戰機機載雷達抗幹擾能力強、看得遠、看得清;誰的空-空導彈抗幹擾能力強、打得更遠、更准將成爲決定性因素。這就取決于誰能掌握戰場最重要的制電磁權,幹擾與反幹擾等電子戰將成爲主要爭奪手段。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有效的電子戰系統進行支援、保障,即便是擁有先進的第三代戰機同樣也只能失敗。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米格-29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這就給了殲-8系列戰勝更先進的三代機一個機會。
  靈雲認爲,作爲一種典型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飛得更高、更快的殲-8系列無疑有更大的優勢,正所謂“戰得高,看得遠,打得狠”!從2萬米高空俯射下來導彈擊中低空、超低空目標所需要的射程和飛行時間,要遠小于同類導彈在中低空、超低空的能力。只要中國空軍能夠奪取至關重要的戰場制電磁權,有效壓制、幹擾敵方戰機雷達。並且爲戰機換裝更先進、更強悍的機載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在己方強大電子戰能力如空軍電子戰飛機的支援下,殲-8完全可以做到在面對其他三代機時,可以采取高空高速突擊,打完就跑的戰術。在預警機、偵察衛星引導下,依靠機載雷達,在遠高于敵機升限的高度用遠程空-空導彈打擊敵機,從而取得空戰的勝利。
  即便是對地/海攻擊,高空高速突擊同樣大有用武之地。殲-8系列完全可以在預警機和空間偵察衛星的引導下,從20000米高空高速突擊地方。由于高度大,距離相對就小。高度優勢會使飛行距離大幅縮短,加之速度快,造成敵方預警時間極短而且攔截難度極大。當彈藥飛抵目標上空時,以近于90度的垂直角度俯沖沖向目標。此時由于導彈本身質量大、速度快,加之慣性和引力作用,最終導彈俯沖過程中將達到5-6馬赫的極高速度!動能加上固有的戰鬥部,將成倍提高彈藥的毀傷威力。另外,現役空/面武器如空射反艦導彈、空對地導彈等的一大特點是投射、飛行高度越高,射程也就越遠。加之高度帶來的距離的相對縮短,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彈藥的射程並減小其體積、重量。
  此外,是殲-8系列的現實價值。目前,中國周邊鄰國確實裝備有相當數量的三代機,與這些飛機相比,殲-8系列的近距離格鬥能力確實不足。但問題在于,與殲-8同屬一代的第二代戰鬥機同樣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依然廣泛、大量裝備著。而且其數量還遠超過三代機。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空軍主力機型都是第二代戰鬥機如米格—21、米格-23和F-5。即便是日本、韓國和印度這樣的經濟發達國家同樣如此。日本、韓國大量裝備有美制F-4“鬼怪”二代戰鬥機改進型,印度則裝備著大量改進後的米格-21和米格-27,而且由于技術、經費等多種因素,今後這些戰機還將繼續服役很長一段時間。F-4等與殲-8系列同屬二代戰鬥機,雙方追求的都是高空高速能力。與這些戰機相比,殲-8的作戰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殲-8F則是目前所有二代戰機中最強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曾經用“和平典範”工程夭折後扣押中國的殲-8II與F-4、F-5和米格-21、米格-23等第二代戰鬥機進行過數次模擬空戰,結果證明殲-8II對這些經典二代戰鬥機作戰有明顯優勢。而經過近20年的改進後,用大量新型國産技術改進後的殲-8F在性能上完全可以壓制周邊鄰國的第二代戰鬥機,實際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東中國海地區,中國空軍的殲-8改進型曾經和日本的F-4J進行過多次對峙糾纏,表現非常出色,全面壓制了日本的F-4J。因此,殲-8系列在現階段是完全可以滿足需要的。
  靈雲認爲,殲-8系列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最大的價值,同時也是中國軍隊之所以一直堅持改進、使用殲-8的重要因素就是裝備的換代、升級問題。目前,包括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內的中國三軍已經開始進入一個大規模、快速換裝階段。大量老舊裝備已經達到或接近服役期極限,必須更換。尤其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更是如此,以殲-7、殲-6、強-5和早期型殲-8爲代表的數千架老式戰機已經必須更新,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數目,需要投入巨額資金。而且,作爲一個擁有1260萬平方公裏領土和領空(靈雲注:特別聲明,該數據爲中國陸地國土面積和海洋國土面積的總和。靈雲認爲任何時刻都絕不能忘記中國那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的世界性大國,如此龐大的國土和領空對中國空軍提出質量和數量的雙重要求。質量固然重要,而對于如此一個大國來說,必須維持一個相當數量規模的空軍才能夠確保領空的安全。而數千架老式戰機的退役無疑將對中國空軍的數量規模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必須有一種價格便宜、性能又足以滿足需求的機種按一定比例進行規模化的大批量補充!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中國空中力量對數量規模的一個最低可承受比例。
  在這方面,殲-10A、殲-11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在性能上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但問題是這兩種飛機價格昂貴。與老舊飛機根本不可能作到按最低可承受比例對換。爲此,中國空軍推出改進型殲-7G以應急。但問題是殲-7G雖然性能先進,卻仍然是低端配置。尤其是缺乏最重要的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這又是殲-7絕對不可能解決的。而改進後的殲-8系列無疑成爲最好的選擇!一方面,改進後的殲-8系列已經成爲一種典型的多通途戰鬥機,完全可以滿足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需要尤其是最重要的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殲-8系列的價格又遠低于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完全可以大批量采購後按最低可承受比例換裝老式戰機。將可以同殲-10A、殲-11B系列等國産新型3代和3代半戰機形成“高-低搭配”,填補大量老舊戰機退役後中國空軍在數量規模方面的損失,維持中國作爲一個大國在國防力量尤其是空中力量在數量規模上的需求。 最現實的一點。中國經濟實力有限,軍費向來很緊張。作爲國防重頭的中國空軍在經費方面向來吃緊。而中國空軍究竟會不會象某些國人所謂的那樣“跟傻瓜一樣花大把冤枉錢買大量殲-8這一廢物”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殲-8的未出口也並不說明他就真的一無是處。誠然,殲-8在出口成績上如出口巴基斯坦等方面確實不如殲-7,但這並絕能說明“殲-8不如殲-7”。一個國家和他的軍隊選擇何種發展戰略和武器裝備,完全是由其自身的具體國情和軍情需求決定的。巴基斯坦空軍之所以拒絕殲-8,是由于其作爲一個中、小國家,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有限。其空軍需要的則是一種可以大量裝備的便宜的、具有較強低空-超低空近距離格鬥能力的低檔戰鬥機。在這方面,殲-7顯然比相對昂貴而又缺乏低空-超低空近距離格鬥能力的殲-8更符合要求。而如前所述,作爲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中國必須擁有一直具有相當數量規模的空中力量。而新時期,作爲這些力量構成者的戰機又要具備底價格和遠程超視距空戰能力。在這方面殲-8無疑比“近視眼”的殲-7更適合中國國情。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段時間以來衆多網友一直在激烈爭論的殲-8能否對抗以美國F-22“猛禽”重型隱形戰鬥機爲代表的第四代戰鬥機的問題。關于殲-8能否對抗以F-22已經爭論很久,反對派意見相當強大,而且確實很有道理。的確,殲-8與F-22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無法回避的代差,雙方無論從任何一方面說都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在常規條件的空戰下,F-22強大的隱身能力足以確保其不被殲-8甚至更先進的三代或三代半戰機的機載雷達發現。而相反,F-22先進的AN/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在很遠距離上發現二代或三代戰機,然後用遠程空對空導彈搶先發起攻擊,在對方還沒有發覺的情況下將其幹掉。即便是進入近距離格鬥,F-22的矢量推力發動機所帶來的強大機動性也足以保證其戰勝二代或三代戰機,但這並不能說F-22是絕對無敵的。
  如前所述,現代化空戰已經步入以以遠程超視距作戰爲主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機載雷達能否發現並指引導彈攻擊目標成爲關鍵。而與之對應,雷達的抗幹擾能力則至關重要。現代化空戰尤其是應對第四代戰鬥機是由地面、水上、空中、太空等偵察、探測、反制力量構成的龐大的、完整的有機整體。已經不是某個單一兵種或技術手段的對陣,而是多技術、多兵種的全方位、立體化作戰。戰鬥機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F-22雖然具備強大的隱身能力,但並不是絕對不能發現的。米波雷達、被動雷達和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系統都可以探測到它。無源被動雷達自身並不發出電磁波,而是探測對方電磁波來進行目標搜索。F-22的雷達隱身性雖然很好。但它自身的航電火控系統和通訊系統在作戰是必定會發出一些的電磁信號。這是無法避免的。而這些信息都可以被無源被動雷達接收到。一旦無源被動雷達的信號接收系統截獲目標信息,則可以將信息傳輸給作戰處理和指揮系統,測算出目標的具體方位。
  紅外光電探測系統是依靠目標自身輻射的紅外信號和熱輻射對目標進行探測的偵測裝置。F-22在設計過程中已經非常注重紅外隱身效果。但卻絕對無法作到徹底的紅外和熱輻射。即便是靜止的停放在地面的F-22也會産生一定的紅外和熱輻射信號。而作戰中,戰機發動機以及開火後的導彈發射和飛行過程甚至連座艙中的駕駛員都會産生相當強烈的紅外和熱輻射。因此紅外光電探測系統在對抗隱身戰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紅外光電探測系統的缺點是受氣象條件等影響較大。因此,完全可以將米波雷達、無源被動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組成一體化綜合探測系統。此外,當技術成熟後,殲-8的新型機載雷達和紅外光電探測系統也是有可能發現F-22的。在其他系統如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太空偵察衛星和空中預警機、無人機等系統的支持下,可以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先敵發現問題,只要能做到先敵發現,就可以作到先敵開火。同時,如前所述,現代化戰爭中制電磁權的掌握至關重要。中國空軍可以將新一代電子戰飛機如新型“飛豹”重型電子戰飛機與殲-8組合在一起。由電子戰型“飛豹”幹擾、壓制F-22的機載雷達,使其喪失或降低探測能力。隨後,殲-8依靠其獨有的高空高速性能,在高空高速中對目標實施超視距攻擊。依靠數據鏈引導遠程空對空導彈依仗高度優勢攻擊F-22,而且可以依靠高度和速度優勢打完就跑。

此外,殲-8系列還可以依靠高度和速度優勢,挂載電子戰吊艙或戰術偵察吊艙,成爲一種高空高速戰術電子戰飛機或戰術偵察機。
  當然,作爲一種典型的2代半戰鬥機,殲-8系列依然有很多不足。首先是原來的“三片瓦”風擋在迄今爲止所有服役的改進型中都沒有更換,嚴重影響了飛行員視野。其次是“昆侖”-2渦噴發動機性能雖然有很大提高。但仍然有油耗大的缺點。這也是渦噴發動機的通病,是無法徹底根除的。這也影響了殲-8F戰鬥力的發揮。
  因此,靈雲認爲殲-8的下一步改進重點應該是:首先換裝渦扇發動機以減小油耗。從2005年傳來的消息,中國已經研制出一種用于第二代戰鬥機動力換裝的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從各方面分析,這種發動機就是爲殲-8F換裝的。因爲殲-7缺乏超視距空戰能力,不具備換裝的價值。隨著新型渦扇發動機的換裝以及機體材料的改進,新殲-8改進型發動機的油耗率將大副減少。作戰半徑將大副增加。而新發動機的推力大,可以進一步增強殲-8改進型的機動性。當然,渦扇發動機在高空高速性能方面不如渦噴發動機。換發會對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有一定影響。但與獲得的巨大性能提升相比,這些負面影響是可以承受的。
隨後應該放棄原有的“三片瓦”風擋。“三片瓦”嚴重影響了飛行員的視野,畢竟不管是誰,在眼前立著幾跟棍子都會有很大影響。這方面可以換成國內已經成熟的整體圓弧風擋,改善飛行員視野。在機內換裝國內技術已經成熟的三軸四余度電傳操縱系統,同時在不影響戰機高空高速性能的前提下對機體氣動布局進行少量修改,這將大大改善殲-8改進型的操縱性能。而最重要的無疑是機載雷達的換裝。隨著國內技術不斷發展,中國在戰鬥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研制方面已經取得巨大進展。根據目前可以得到的較權威的公開資料靈雲推測,國産最新型數字式有源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已經研制成功,開始裝備給現役國産最先進的殲-11BS重型戰鬥轟炸機。該雷達是中國爲第四代戰鬥機項目研制的,機載雷達項目是已知的中國第四代戰鬥機配套項目中進展速度最快的,性能優于俄國新型蘇—35戰機使用的N011M“雪豹”無源相控陣雷達。具備強大的對空—對地/海目標探測能力,而且具備極強的抗幹擾能力。如果能夠換裝新型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裝置,搭配新型遠程/超遠程空-空導彈,殲-8的遠程截擊能力將有質的飛躍(當然,要考慮成本問題)。尤其是他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可以在20000米以上高空高速突擊敵目標。這對中國空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另外,一直有一些網友提出,按殲-7改進爲殲-7E的成功範例,對殲-8II進行大幅度改進。包括換裝殲-7E的雙三角翼等,以改進殲-8II的低空、超低空機動性能。但靈雲認爲,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這是因爲,殲-8II和他的前身殲-8I的設計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高空高速截擊。而這也正是殲-8II能在中國空軍存在下來的最重要的原因。而爲追求低空機動能力,雙三角翼結構勢必犧牲高空高速能力。事實證明追求一種能力勢必影響到其他能力,這是不可能避免的。殲-7E的高空高速性能就明顯不如三角翼的其他殲-7系列型號。如果殲-8II按殲-7E的方式改進,毫無疑問屬于自廢武功,其高空高速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因爲那樣等于放棄了本來的強項卻追求弱項,是很不明知的舉動。事實也證實了這點,殲-8II確實曾經有過一種雙三角翼改進型,而且已經完成了基本設計,其低空、超低空機動性也有很大提高。但該改進型最終連繪圖板都沒有走下就被中國空軍斷然拒絕了,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當然,作爲一種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8系列的不足是明顯的,最終也必定會被更先進的機型所取代。但靈雲認爲,殲-8在中國空軍裏仍然有重要價值,而且這種價值不是別的現役機種可以替代的。殲-10和殲-11系列雖然先進,但都缺乏殲-8獨有的那種高空高速攻擊能力。而在中國空軍多次引進俄羅斯米格-31未果的情況下,殲-8的高空高速攻擊能力顯的更加不可缺少。俄羅斯的米格-31不也是從原來的米格-25改進得來的嗎?殲-10和殲-11能作到的,殲-8做不到;同樣的,殲-8能做到的,殲-10和殲-11也做不到。正所謂“各有所長,優勢互補”。殲-8遠沒到某些國人所唾罵的那樣“該立即淘汰”的萬惡境地。最現實的。今天,當殲-10早已經在中國官方媒體公開解密並在航展上漫天飛舞表演的時候,殲-8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殲-8F依然身藏閨中,高度保密。而更重要、最直接的,就是在本次國慶60周年盛典中。作爲現役殲-8系列的絕對頭等主力,殲-8F作爲唯一一種參閱的中國空軍第二代戰鬥機,以罕見的16架次、4個4機編隊的大編隊陣容出現,成爲空中受閱梯隊中數量最多的殲擊機機種。這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對中國空軍的巨大價值,以及中國空軍對該型戰機的重視程度!中國空軍對軍用飛機的發展一向極爲重視,尤其是對戰鬥機發展更是如此。既然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選擇了殲-8系列被給于其如此高的重視程度,就說明殲-8系列絕對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絕沒有某些國人所謂的那樣“一無是處”,更遠沒有到該“立即抛棄”的程度。某些軍迷處于對新技術的追捧等原因,就將殲-8系列貶低的一錢不值,甚至爲此羞辱中國空軍,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端荒謬且幼稚的行爲。可以預見,殲-8的改進還將繼續下去,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將是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以殲-8系列爲代表的高空高速理論永遠都不過時。殲-8將和其他國産新型戰機一道,共同捍衛祖國領空的尊嚴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79830&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0%26amp%3Borderby%3Ddateline%26amp%3Bascdesc%3DDESC

 

為何空軍至今還在生產、裝備殲-8II系列飛機? 天龍寫於07年4月21日

今年初傳來消息,截止2006 年底,成都飛機公司已全面停止殲-7系列各型飛機的生產;而與此同時,沈飛的殲-8II系列各型飛機還在熱火朝天地生產。為何停止了機動性能更好的殲- 7E、G系列的生產,卻依然保持殲-8II系列各型飛機的生產(?)從近期解密的資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原因:
  從未來空戰發展趨勢看, 自海灣戰爭、波黑戰爭以來,空中戰爭的形式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機動性能世界第一的米格-29戰機,常常在尚未見到敵機就中了中距導彈而拆戟沈沙!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空戰中占主導地位的空中格鬥空戰退居次要地位,傳統空戰中不太重要的超視距空戰,卻上升至占空戰主導和支配的地位。
  作戰形勢的最新發展和變化,迫使中國空軍開始檢討其奉行了近五十年的重格鬥空戰、輕超視距空戰的作戰、訓練指導思想。並開始按新時期空戰形式的最新發展,配置自己的武器庫。
  90 年代,中國空軍開始引進蘇-27、蘇-30戰鬥機,但令人吃驚的是,中國空軍在引進昂貴的蘇式飛機時,竟然未給其配置發射後不管的超視距導彈。據空軍試飛團前副團長、殲-10首席試飛員之一的李存寶大校說:“蘇-27沒有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半主動的R-27很難使用”。由於此差距,“在內部的對抗演習中,殲-10曾取得對蘇-27的絕對優勢”(見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第56P)
  當中國空軍從海灣戰爭、波黑戰爭認識到這一重大失誤時,為時已晚,數十億美元引進的傳統空戰模式飛機,要改裝成現代空戰模式飛機,其代價自然不菲。於是,空軍只好先在國產廉價飛機尋找改裝對象——其目光自然投向了具體超視距作戰潛力的殲-8II系列作戰飛機。
  一 是殲-8II有碩大的機頭,可以安裝大直徑天線的雷達,據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的前機頭直徑達到710毫米,與美國F-15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的730毫米直徑的機頭相差不遠,這樣的設計為殲-10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即在重量和F-16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安裝一臺像F/A-18那 樣強大的雷達。高性能的雷達讓殲-10獲得非常好的空中探測能力、上視和下視能力,其性能與F-16後期型號相媲美;憑藉這種雷達,殲-10可以與任何重型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而殲-8II的機頭直徑更是高達800毫米,完全可以安裝比殲-10更為強大的雷達(據說殲-10與殲-8新型安裝的是同一型號 的雷達)。
  二是殲-8II飛機是三角形機翼,具有超音速、超視距作戰的基本條件。兵工科技2007年增刊介紹,殲-10選用的機翼為小展弦比,大面積三角翼(與殲-7、殲-8的機翼類似)。三角翼的優勢很突出,而小展弦比三角翼則更有優點:由於小展弦比的三角翼的翼根弦長很大,在機翼絕對厚度較大時卻可以保持較小的相對厚度,對於減小超音速時的阻力非常有利(但小展弦比機翼也有其缺點,誘導阻力大、特別在亞音速區更明顯,不利於巡航、大迎 角持續機動和起降,殲-10採用鴨式佈局加以改善)殲-8II的氣動佈局非常適合現代超視距作戰。
  三是殲-8II飛機這是一款成熟、廉價的作戰平臺。殲-8II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作戰平臺,其價格不過數千萬元人民幣,遠遠低於蘇-27、蘇-30和殲-10的數千萬美元。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空軍在9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殲-8II系列飛機的重大改進,突出其超視距作戰為主的能力,裝備了與殲-10相同的機載雷達、配備了中國自 主研製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而此彈還裝備了其後生產的殲-10戰機。據航空知識2007年第2期34P《殲-10試飛大暴光》透露:“2003年9月, 殲-10飛機最後一個重大項目的試行——空中導彈靶機試試飛開始。試飛行員徐勇淩將進行殲-10飛機的首次空對空導彈實彈發射試驗。該導彈曾廣泛應用在國產 殲-8等系列戰機上,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一種性能優良的中距攔射空對空導彈”。
  由此可知,在殲-10列裝前,中國空軍唯一具有超視距發射不管能力的作戰飛機,竟然只有殲-8II系列。中國空軍先前對超視距空戰的忽視,與後來對超視距空戰的渴求,從殲-8II系列飛機的不斷改進、裝備可見一斑。
  據空軍試飛團前副團長、殲-10首席試飛員之一的李存寶大校介紹:“殲-10目前的雷達性能跟F-16C差不多,武器方面我們的中距彈也不錯,應該說雙方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差不多(56P)”,由於殲-10的雷達和中距彈,也是殲-8II改的標準配置,也就是說,殲-8II改也具備與F-16C、F-15各型機進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成熟、廉價的作戰平臺,應適現代最新空戰模式的配置,才是殲-7系列全面停產,而殲8II系列仍在加快生產的根本原因(作者:天 龍,轉貼請注明)。

http://bbs.news.sina.com.cn/?h=/g_forum/00/04/02/view.php%3Ffid%3D31611%26tbid%3D5087&g=1

 

關於殲-8II和F-16A在超視距空戰中的思考

 

有不少人認為,殲-8II根本不是F-16A的對手。從整機的技術水準上看,的確如此。但分析一下二者的設計理念和性能包線,你就會發現其中別有洞天。F-16的設計源於越戰後,主要目標是突出在中低空下0.9到1馬赫的空戰能力,這是基於美軍在越戰中的空戰經驗。對超音速作戰能力,未作多的要求。
  而殲-8II則是基於高空高速的設計理念,主要對付原蘇聯的高空偵察機和米格-23之類的高速戰鬥機。其低空纏鬥性能勢必不佳。在5000米以下的性能包線對比中,尤其是1馬赫左右,F-16全面優於殲-8II,在5000米以上的超音速性能包線,殲-8II又全面優於F-16。雖然F-16採用了放寬靜穩定度,電傳操縱等一系列新技術,但飛機的氣動佈局決定了其性能優勢範圍。兩者都能兼顧是第四代飛機F-22的目標,但這要依靠TVC和飛控系統的更大精進。
  80年代末期,進入超視距空戰時代,超音速機動能力重新獲得青睞。美國的F-22和歐洲的EF-2000都非常注重超音速機動能力。從90年代以來的超視距空戰戰例來看,飛機在遭敵方超視距導彈攻擊時,5秒內將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時間,飛機作U形180度機動,沿著敵方導彈的攻擊方向以最快速度平飛擺脫,只要飛機的速度足夠大,敵方PD(脈衝多普勒)雷達便難以鎖定目標(對於同方向的飛行目標,PD雷達的跟蹤距離會明顯縮小,這是多普勒效應決定的),飛機便可能擺脫導彈攻擊。1998年12月30日,伊拉克的米格-23和米格-25曾用此方法成功擺脫F-14不死鳥和F-15AIM-120的攻擊,使其全部脫靶。
  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速度為什麼要大,二是面對“射後不管”的中距空對空導彈怎麼辦。第一,現代超視距導彈的持續飛行速度一般在M2.5左右,如果飛機的速度不能在超音速狀態下有良好的機動能力,攻擊導彈在敵方PD雷達的導引範圍內追上你的機率將大大增加;第二,所謂“射後不管”的中距空對空導彈,其主動導引頭的作用範圍在20公裏以內,例如MICA的最大射距為50公裏,其主動導引頭的作用範圍只有15公裏左右,其餘幾十公裏還需載機導引,這個“不管”是在導彈主動導引頭作用範圍內的不管,並不是說飛機發射之後就完事大吉,什麼都不管了。當然,如果飛機處於對方導彈的主動導引範圍內,情況就危險了,導彈的機動能力怎麼也強過飛機。
  第二條反過來又說明第一條速度的重要性,速度不夠大,便增加進入導彈主動導引作用範圍的機率。一旦在AIM-120的主動引導作用範圍(20公裏內)外,擺脫載機PD雷達的鎖定,AIM-120極可能脫靶。為什麼說是“極可能”而不是“必定”?因為AIM-120仍可靠剩餘燃料和飛行慣性持續飛行一段時間(AIM-120的全程飛行時間只有1分鐘多一點),其載機也在作機動,在這段時間內,防守方如不擺脫其攻擊範圍(作大幅度下滑或蛇形機動),仍有被AIM-120或其載機再次鎖定的危險。所以說,超音速機動能力對於超視距空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米格23和米格25的最大速度都大於M2(前者M2.3,後者M2.8),所以擺脫AIM-120之類的攻擊便有了基本條件。
  其實,北約早已做過類似試驗,英國的旋風F3曾利用劇烈下滑,在低空借助地面雜波,擺脫F-4的雷達鎖定。旋風的設計理念仍屬二代,加之採用可變後掠翼,機體超重,其纏鬥能力著實不怎麼樣,最大超載僅有7.5g,但其高空最大速度高達M2.2。
  分析到這,F-16的問題就來了。F-16的最大平飛速度很難達到M2,只有在俯衝飛行中依靠重力的作用才能勉強達到,其氣動佈局突出中低空M0.9到M1的纏鬥能力。而殲-8II達到M2卻是勝任愉快,持續轉彎的最大超載允許8g(廠商對外公開指標),保證了其作蛇形機動的能力。所以,同樣是面對中距空對空導彈的攻擊,殲-8II的逃生機率會大於F-16。當然,這還需要地面或空中指揮預警,實戰中,還會摻雜其他複雜因素,如飛行員的技術水準和心理素質等。
  WindMind總結出超視距空戰的幾個要點:第一,要具備發現敵方PD雷達鎖定的能力,須有雷達全向告警器;第二,要有發現敵方導彈發射的能力,須有優異的空中預警或地面預警能力;第三,飛機具備高速機動能力,在高亞音速狀態下迅速進入超音速狀態,能儘快擺脫敵PD雷達的鎖定,具有超音速蛇形機動能力者將佔優勢;第四,本方也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PD雷達的跟蹤距離和掃描範圍大於對手,或雷達主動導引空對空導彈射距和主動導引作用範圍要大於對手,這樣會破壞對方超視距攻擊條件(劇烈機動的飛機是不能發射AIM-120的),而且超音速發射導彈,還會使導彈射程增大不少,在空戰中搶得先機。
  《中國空軍》報導,大陸某王牌飛行團用殲-8II曾給外賓表演超音速蛇形機動,一方面是炫耀飛機的超音速機動能力,另一方面是展示飛行員在超視距空戰中具備規避敵方攻擊的能力。
  綜上所述,超視距空戰是超音速飛行的天下。在超視距攻擊中,PD雷達的扇形掃描能力並不要求飛機能很快偏轉機頭,也就是說,跟蹤角速度沒有很高要求,在這裏,飛機的敏捷性難以起作用。因為在高空11000米,任何作超音速飛行的的飛機轉彎半徑都不會小於8公裏,飛機根本敏捷不起來。
  由此可見,殲-8II不佳的中低空纏鬥能力在超視距空戰中並不起作用。而F-16的優勢主要在M0.9、高度5000米以下的低空區,其優異的水準機動能力(持續轉彎角速度13°~18°/秒)在超視距空戰中派不上多大用場。純以飛機的機動性而言,在超視距空戰中,恰恰是殲-8II之長(超音速性能良好)克F-16之短,但在進入纏鬥以後,長短就會易手。
  再看看超視距空戰武器。PD雷達和中距空對空導彈是必不可少的。F-16A的APG-66(V)3型雷達,對RCS=5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對上是92公裏,對下是68公裏,TWS(邊掃描邊跟蹤)距離60公裏左右,盯10打1,對海面大型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為150公裏左右。具備發射AIM-7M麻雀導彈的能力。換裝軟體可以發射AIM-120。
  半主動雷達制導的AIM-7M的最大射距為45公裏,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的最大射距為70公裏。大陸空軍殲-8II的祖克8-II雷達,對RCS=5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為80公裏左右,TWS距離50到60公裏,略低於APG-66(V)3,盯8打2,多目標攻擊能力強於前者。
  二者都有DBS(多普勒波束銳化)功能和RWS(邊掃描邊測距)功能。能發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也有主動型,編號AE),不作任何改動,就可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R-77。R-27的最大射距為70公裏,其早期型僅有不到50公裏,其增程型則高達130公裏。R-77最大射距90公裏,從其翼面設計看,機動能力應強於AIM-120,主動導引距離肯定大於AIM-120。但所有的PD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尾追攻擊比迎頭攻擊的有效射距要短。
  下面,WindMind作一個F-16A和殲-8II超視距迎頭對攻的模擬:
在一對一的超視距空戰中,F-16A可能先發現殲-8II(前者RCS=5,後者RCS=8左右)。但殲-8II的雷達全向告警器會通知其已被發現,殲-8II會迅速進入超音速狀態,在對方鎖定自己之前PD雷達也會發現對方位置,雙方相互鎖定後,殲-8II會利用R-77射程大的優勢,搶先發射,但這個時間必須拿捏得非常准,這就要看飛行員的素質和平時訓練了;F-16A也發射AIM-120,但F-16A會先進入R-77的主動雷達作用範圍,殲-8II在進入AIM-120主動導引範圍之前開加力加速逃逸,並作大幅度蛇形機動或劇烈下滑規避AIM-120。此時,F-16A面臨兩難,如果繼續鎖定對方(且不論對方已開始作機動規避,並不能保證繼續鎖定),己方可能被R-77擊中,若也開始逃逸,AIM-120尚未進入自尋的狀態,可能脫靶。在作機動規避時,無論是蛇形機動還是劇烈下滑,主要還是比誰跑得快,很明顯,殲-8II將在這場賽跑中占上風。當然,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雙方的幹擾能力、指揮能力、飛行員的臨場發揮等等。起碼有有一點可以明確,在這種條件下的超視距空戰中,絕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所以,F-8IIM的設計師郗傑在談到與F-16A的對比中,並非海吹。)
  還需說明一點,臺灣的F-16A現已得到美國的幹擾吊倉。幹擾吊倉主要是幹擾導彈,對載機的大功率PD雷達無能為力。但是,AIM-120這一代導彈普遍具有TWS(邊掃描邊跟蹤)能力和多目標區分能力,甚至可攻擊幹擾源。俄制雷達的“燒穿距離”明顯要大於美制雷達,即抗幹擾能力可能占優(所以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會小於美制雷達)。幹擾吊倉的作用如何,尚待實戰檢驗。
  最後,WindMind要強調一點,本文非是給殲-8II歌功頌德,相反,從現時角度看,殲-8II的確落後了。本文著意說明的是: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武器在不同的作戰方式中會產生不同的作用。作為使用者,必須揚長避短;作為評論者,不可概而論之。2000年3月26日 艦船知識

 

揭去二代機的高空高速戰法的美麗外衣(ZT)

 

  覺醒吧,殲8-F裝上SD-10A也無法對抗F-15戰機
一位中國空軍的軍事科學博士接待來訪的俄羅斯空軍代表團時聲稱“在戰術戰法上, 我們絕對不能盲跟著西方跑, 我們將堅持高空高速, 那是我們自己的優勢” 但是在進一步的交流發現這位軍事科學博士本身並不內行, 甚至絲毫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驗證了格裏申少將早先的判斷, 中國空軍一些研究部門的學者們與實際操作 飛行員之間是完全脫節的。正因爲“ 高度和高速就是能量優勢” 這樣理論才大行其道, 有關“ F 一2 2 采取中高作戰”的說法更鼓舞了這種觀點人士的。但他們卻絲毫無視F 一2 2 是一種雷達和紅外隱身的飛機這一根本基礎。在現代空戰中, 如果自己不是雷達和紅外隱身飛機, 且又在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上沒有絕對的單向透明優勢, 這樣的高空高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毫無疑問, 中國空軍現有的任何一個型號飛機都不是雷達和紅外隱身的, 也不享有美軍式的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上的絕對單向透明優勢。

  國際上現代攔截“ 非傳統大型高空高速目標” ( 指除了圖一2 2 M 3 這樣缺少自身空戰能力的大中型轟炸機之外) 的空戰戰術基本要領, 通常都是變高度剖面接敵。即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以10 0 0 - 4 0 0 0 ~ 負高度差進入, 利用雷達下視受到地面雜波幹擾的道理, 發揮雷達上視對于對方雷達下視的先發現優勢, 進入與對方前斜對頭或後斜對頭區域, 爭取使對手處于自身雷達弱效區或盲區, 從而實現本機先鎖定先攻擊。只在本機雷達鎖定目標後快速上升,最後完成導彈攻擊。整個接敵一攻擊飛行剖面是一個變高度剖面, 而非全程一直保持著優勢高度。中國空軍原來的一些攔截戰術卻與此不同。看起來受到上世紀6 0年代空戰思想影響很大。中國方面曾經一度堅持認爲,“ 正高度差方( 即高空方)完全能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來即時掌握空情的變化, 從而使自己的高空高速優勢轉化爲空戰優勢”, 但這在各國空軍都被證明有些脫離實際。負高度差( 即低空) 進入的先發現優勢, 使本方有豐富的戰術變化選擇, 對方難以用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對空情的通報保障來完全一一及時應變。所以, 固守“ 發揮高空高速優勢” 的做法是不適宜的。
  這些所謂的“ 高空高速攔截戰術” 在多次的對抗演習中顯示戰果不良, 于是在中國空軍內部就出現了“ 擁有三代戰機, 還要有駕馭三代戰機的人和戰法, 不能用二代機的戰法去操縱三代戰機” 的討論, 並得到了空軍總司令部的支持( 中國空軍對殲擊機的劃代標准與我們不同, 他們將蘇一2 7 稱爲三代機)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 我們還發現:中國空軍在較早時對現代超視距( B V R )空戰戰術戰法的認識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偏差。他們的一些中距空戰戰術戰法似乎是認定“ 在空情保障下, B V R空戰的雙方只能以近似雙方互相對頭接近的方法進入空戰”, 于是B V R 空戰的模式就簡單地格式化,“ 勝負主要取決于雙方的雷達各在多少距離上發現對手, 然後各用多少時間完成鎖定和發射, 最後誰的導彈用多少時間先擊落對方”。這種僵化刻板的空戰想定模式與國際強軍的超視距空戰戰術戰法有很大差距, 實際上完全無視戰術機動帶來的豐富變化, 總體還處于美國空軍上世紀6 0 年代中距空戰的認識水平。
  現代各空軍強國的超視距空戰戰術戰法沒有一個是離開戰術機動的, 把超視距空戰簡單設定爲“ 雙方一直對頭接近” 和“ 不需要大機動動作” 是一件非常離奇的事隋。前往利佩茨克空軍飛行戰鬥使用和改裝訓練中心參加交流的中國飛行員透露說, 中國空軍的有些戰術戰法並不是由飛行員制定的, 而是由一些理論部門研究出來的“ 傑作”。我們發現在中國空軍內部存在著一種情況, 由于人才培養體制的原因, 造成部隊飛行員和飛行員出身的領導航理基礎比較低, 眼界也不夠開闊, 因而被一些高學曆的研究人員貶斥爲“ 不過是高級的體校畢業生”。而一些高學曆研究人員又常常是完全不懂實際飛行又沒有在作戰部隊工作過的理論型學者, 他們的工作特點是善于冥思苦想, 但經常脫離實際情況。這種閉門造車, 或者只是翻譯參照所謂的外軍戰術戰法的做法, 可以使這些研究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上級機關交付的任務, 但對部隊的實際發展沒有任何助益。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外軍戰術戰法來源困難, 他們弄不到真實完整的外軍戰術戰法, 也可能是因爲這些研究人員自身不懂飛行, 對外軍各種戰術戰法的使用條件和應變原理不甚清楚, 參照翻譯制定出的戰術戰法在實踐中常常問題很多, 或者不適用, 因而受到部隊飛行員的質疑。特別是一些親身去過外軍交流學習過的飛行員, 感覺這些戰術戰法與真實的外軍戰術戰法有較大出入。
  上世紀9 0 年代長期存在采用“ 正確戰術戰法” 的由教員級、四機帶隊長機級飛行員駕駛的殲一8 Ⅱ飛機, 被其他單位一些被稱作“ 野路子” 戰術戰法的、駕駛著殲一7 飛機的年輕飛行員修理的現象。其實這些老牌飛行員自身技術都比較好,他們氣惱地將那種脫離實際、把空戰過程想當然地格式化的戰術戰法比喻爲“ 飛得高, 飛得快, 看不著( 敵手) , 打不上( 敵手) , ( 自己) 跑不掉”。中國航空工業界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爲:“ 裝備較強較新雷達火控電子設備的二代機即使機動性差一些也能通過超視距空戰、不用進入近距格鬥來壓制住那些機動性強一些、但雷達火控電子設備較老的三代機( 這裏指的是中國標准) 。這是效費比更高的做法。” 在鼎新基地的俄羅斯專家卻聽到了桕反的結論, 參加過“ 藍劍” 演習的中國飛行員表示, 實裝對抗的結果無情地指出了這種觀點的漏洞: 在提高訓練水平、提高戰術戰法之後,一支不是假想敵部隊、沒有精選的最優秀飛行員的蘇一2 7 部隊, 這幾年在西部對抗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一支蘇一2 7 分隊在對抗中以二敵四, 仍以懸殊的大比分擊敗了裝有比蘇一2 7 S K更好更新電子設備的中國自制新型殲一8 飛機。而多場的不同部隊對抗也不能改變蘇一2 7 的明顯優勢, 只是有的殲一8 部隊成績能好些。事實上, 那些認爲裝備了較新雷達火控設備的二代機可以通過只進行超視距空戰、發揮高空高速、不進入近距格鬥來壓制住三代機( 中標) , 從而性價比更好的觀點, 都是與時代發展趨勢背離的。那種觀點的局限性,一是無視( 或者說不了解) 戰術機動的作用和意義; 二是不完全了解機載雷達和火控電子設備( 不論東西方) 在使用中的局限; 三是冀望可以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來即時掌握對手戰術機動, 從而能完全恰當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來抵消對方戰術機動。各國空軍的實踐都證明, 所謂“ 可以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來即時掌握對手戰術機動, 從而能完全恰當及時調整自己的姿態來抵消對方戰術機動” 是一個脫離實際的空談。空戰過程的短暫、變化的多樣、戰術機動和電子戰對雷達工作的影響, 都使完全依靠大型警戒雷達和指揮所的指揮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豐富的戰術選擇和電子戰的使用, 更使中距空戰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化, 單純想靠所謂“ 超視距戰力優勢” 建立空中優勢或有效空防,效率很低及效費比很低, 也是不可靠的。這樣的所謂“ 超視距戰力優勢” 很可能在對手幾個戰術機動後就化作鳥有, 甚至原本希望可以靠槍長炮遠就使別人打不著自己、不用進入自己劣勢的近距離反而可能在超視距搶位不利後進攻落于下風, 高速撤離又失去空防的作用。  
  回應
  首先樓主先搞明白 殲8-F 的用途 殲8系列爲什麽我們空軍還保留還不斷改進。 我們的空軍分 高 中 低 高 殲8系列是最好的 中 殲10 -11 低 飛豹 爲了中國領空 殲8系列是不能放棄的。 樓主只看到了一面 。
  F22 飛的比 F15/SU27還慢,可能 J10都可以 飛的比 F22 快,那麼大的渦扇引擎,可能連 2萬米的高空也飛不到,作戰 的最佳範圍只能在 1萬米的空中
J8F的機動性也不差。 如果沒有預警機,F-15照樣沒啥鳥用!當年美印對抗,印度的MIG-21-93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成功壓制了F-15C! 更何況J-8F!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132299-9-1.html

 

殲-8戰鬥機(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殲-8戰鬥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戰鬥機,北約編號“長須鯨”。當時,臺灣海峽的氣氛不像現在這樣寬松,臺灣連續派出U-2和無人駕駛偵察機“慰問”大陸,美國軍隊也經常派出高空偵察機入侵中國領空,尤其是核、火箭試驗基地上空,獲取軍事情報。而解放軍殲擊機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難以擊落敵高空偵察機。

  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基礎上研制高空高速殲擊機。同年10月方案論證提出作戰對象爲美國空軍的B-58兩倍音速高空轟炸機和F-105戰鬥轟炸機。 此前黃志千等所在的沈陽飛機研究所,在對米格-21、殲-7的系統原理、成品附件及試驗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又對美國飛機殘骸中的附件進行了對比分析。這爲殲-7仿制、殲-8自行設計作了技術儲備。1963年7月,黃志千與徐舜壽一起作了“62式(米格-21型)飛機設計工作中的主要技術問題和研究計 劃”的技術報告,總結了“摸透”工作中的成果與經驗。這樣,我國的航空工業穩步地邁上了自行設計馬赫數爲2倍音速殲擊機——殲-8的新階段。

  爲滿足高空作戰要求,沈陽飛機設計所提出殲-8的設計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強火力。確定設計方案時,在采用“單發”(鴨式布局,後來發展成我們現在熟知的殲-9,用一臺新研制的渦扇發動機),還是采用“雙發”(用兩臺改進的現有渦噴-7發動機);是“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等關鍵技術問題上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傑認爲,由黃志千、王南壽等專家的意見符合“摸著石頭過河、初戰必勝”的思想,循序漸進的策略。決定采用“雙發”方案。這一方案在字面上落後于單發方案,但實際上單發方案過于超前,無法實現。因此“雙發”加大了飛機研制的可行性。根據以上意見,決定采用與米格-21類似的“機頭進氣”方案,外形則參照米格- 21,不作大的改動,采用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學布局形式。由于米格設計局在米格-21基礎上研制過E-152系列大型單發戰鬥機,西方一直猜測殲-8的設計源自E-152,但兩者其實並無大的共同點,出發點也不同。

  方案選用兩臺渦噴-7甲(WP-7B)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43.15千牛,單臺加力推力58.8千牛。這裏還必須談及渦扇-6。1960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航空研究院,1961年8月在沈陽組建航空 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知名發動機專家吳大觀被任命技術副所長,授予技術上校軍銜。該所對米格-21“摸透、仿制到自行設計”起了重要作用,對米格-21的發 動機摸透,形成了較爲成熟的渦噴-7系列。當時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航空工業發展受到大國遏制和封鎖,走消化引進之路,是明智之舉。具體的說“消化引進”, 實際上就是第一步先搞殲-8,決策過程如上文所述;第二步搞殲-9,即高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配套上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項目,編號渦扇-6。殲-8成功 服役,但殲-9後來下馬。隨著各種配套工作的確定,1965年5月17日,羅瑞卿總長批准新殲的戰技指標和研制任務,並正式命名爲殲-8。沈陽飛機設計所 (601所)承擔具體任務。

  殲-8基型方案成功之後,再進一步施行兩側進氣方案(以上就是殲-8由來,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把米格-21放大;而“再進一步的方案”就是殲-8II)。65年5月17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殲-8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制任務。65年9月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總設計師黃志千于這年在國外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後,新機研制的技術工作由葉正大領導,以王南壽爲 負責人的總設計師辦公室具體組織。同年12月,木質樣機通過審查,次年3月進行現場設計。67年初發出相應文件,工廠開始試制。1968年7月,首批2架 殲-8總裝完畢。1969年7月5日,原型機由尹玉煥駕駛首飛成功。1979年12月殲-8設計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軍試用,1981年開始裝備空軍部隊。

  殲-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相比殲-7,各項性能指標均有改善。最大速度M2.2;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規定了在高度爲1.9萬米空中的作戰時間;安裝改進設計的航炮和空空導彈;安裝搜索距離較 大的雷達。殲-8采取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空氣動力布局形式。飛機的推重比爲0.89,優于殲-7飛機。上述指標中,除了雷達一項,殲-8設計均成功達到了要求。如美國“火蜂”無人機最大實用升限18300米,B-58超音速轟炸機實用升限19248米,殲-8均完全有能力將其擊落。而F-105的綜合作戰能力雖然遠超殲-8,但假如遇到殲-8高速攔截的話,也難以輕松脫身。但電子工業水平的落後導致火控系統中最關鍵的雷達沒有研制成功,因此導致殲-8戰鬥力大減。

高速是殲-8重要的指標要求。因此殲-8副總設計師顧誦芬主持測定了殲-7大馬赫數時的方向安定性及飛行品質,爲殲- 8設計提供了基礎。601所、沈陽飛機廠、氣動力研究試驗部門的技術人員與北京航空學院教授陸士嘉、徐華舫等做了大量風洞試驗與研究分析,確定了殲-8垂 尾和腹鰭的設計方案。最終定爲大面積單垂尾加雙腹鰭。

  殲-8研制中遇到的翼面顫振是最危險的氣動彈性現象,也是制約飛機最大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試飛員鹿鳴東不顧危險反複試飛,顧誦芬親自參加高速風洞飛機模型油流試驗、地面共振試驗等,查清這一振動乃是源于擾流,初步解決了問題。不料時隔八年之後又發生了跨音速時振動的現象。顧誦芬三次乘坐由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型超音速教練機升空,尾隨殲-8飛行,觀察拍攝尾部的飛行流線譜,進一步判明了氣流分流區。最後采取局部修型以 消除氣流分離的方法,徹底解決了問題。其超音速振動是在馬赫數爲1.24時,由助力器系統震動引起的。六〇一(沈陽飛機研究所)所設計人員參照國外樣機, 設計新的阻尼筒,加裝在方向舵上,消除了超音速振動。(本站站長注:不懂顧總這是幹了大好事,還是設計中的疏忽。)

另外1970年起,發現殲-8在高空大馬赫數時出現中後機身溫度過高的問題。經過改進強迫冷卻的方法,使問題獲得初步 解決。1976年,殲-8長時間大馬赫數飛行試驗後,發現後機身溫度過高,燒壞了阻力傘和傘艙。六〇一所的解思適、六〇六所的王乃緒、沈陽發動機廠的賀淑愛等人加大了冷卻通用活門開度、調整冷卻氣流流路,並采取降低發動機壁溫、對成品附件局部冷卻和隔熱等措施,較好地解決了過熱問題。

  在發動機改進設計中,空心葉片的技術攻關也取得重大突破。爲增大發動機的推力,渦輪前的溫度必須提高約100氏度,但渦輪葉片承受不了這樣高的溫度。1964年,621所副所長、鑄造專家榮科提出采用空心氣冷葉片。當時這項技術國外剛搞出來,處于高度保密狀態。榮科與沈陽金屬研究所、六〇六所、沈陽發 動機廠通力合作,協力攻關。沈陽金屬研究所在師昌緒主持下,組織技術攻關,攻克了葉片鑄造的技術難點。首先進行了型芯選擇,在近100毫米長的葉片上均勻排出粗細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徑只有0.8毫米。之後研制了相應模具,相繼解決脫芯、超聲測壁厚等工藝技術問題。66年研制出中國第一片鑄造多孔氣冷鎳基 高溫合金葉片,經安裝在發動機上試車成功,成爲世界上第二個在航空發動機上采用鑄造空葉片的國家。殲-8原型機還多次發生發動機空中停車的事故,最初采取 加裝油門限動卡的解決方法,之後又多次出現此類事故。六〇一所劉春義、六〇六所蔣一鶴、沈陽發動機廠劉繼承等采取加裝油門限動卡和攻角補償裝置,在發動機 上加裝反向節流層板、調整分圈分壓點等措施,最終解決了空中停車問題。此項改進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殲-8的研制曆程由于處于特殊的曆史時代、指導思想和技術能力等原因,可謂一團糟。最初僅僅有一架原型機在試飛,發動機、成品經常出現故障,停飛的時間超過了 飛行的時間。調整試飛本應在制造廠試飛時就完成,但實際上沒有這樣做,拖長了試飛時間,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技術和行政指揮系統幾經變動,人員變動太 大,也影響了研制進程。等到殲-8實用化時,早已落後于形勢的需要,美軍作戰飛機全面轉向低空高速突防,殲-8立即成爲雞肋。而當時的研制體制制肘過多, 無數的論戰嚴重影響殲-8進度。20年後,有的人對顧總師的個人能力也提出了置疑,當然顧總師始終是好的總師,細節問題我們並不應該誇大。

從試飛過程來看,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由尹玉煥駕駛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文化大革命”極大的阻礙了殲-8 的研制,首次試飛後試飛領導小組、聯合指揮部相繼被解散,規章制度遭到破壞,王南壽、顧誦芬、馮鍾越等先後被停止工作。殲-8一度處于徘徊不前的境地。因 此直到十年之後,在1979年12月31日殲-8方才設計定型,動力裝置定爲渦噴-7B(WP -7B)發動機。一年後,飛機開始裝備部隊。期間,在80年6月25日,沈陽飛機廠的殲-8發生燒毀事故,從而導致航空部門切實把航空産品的質量控制由原 來局限于生産過程推進到科研、設計、試制、生産和售後服務的全過程。武器采用兩門30-1型30mm機炮,可挂4枚空空導彈。下圖中可見,殲-8白天型仍 使用米格-21F的前開式艙蓋設計。

殲-8白晝型的空速管能夠向後折疊,以避免在地面停放時被車輛設備等撞擊而導致損壞。

  盡管最初殲-8被定位爲全天候高空高速截擊型號,將作爲國土防空的主力,但由于交流電、火控雷達進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裝備直流電、測距器的白晝截擊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殲-8白天型。同樣,航炮和火箭導彈的選擇也有類似情況。原計劃使用847廠1962年開始仿制的30-2型30mm單管轉膛(四膛)炮, 射速高達1600發/分,是較爲理想的高射速航炮。無奈實際研制中故障頻繁,多次出現炸膛、炮管彎曲等重大故障。最終拖延之1979年,上級決定以兩門30-1型航炮取代30-2型作爲殲-8的航炮。殲-8的30-1航炮供排彈系統也是個設計難點,經過一段時間才得以解決。蘇聯一直對航炮供排彈系統進行 保密,最終中國設計人員和工人改裝了一門能模擬射擊的航炮,打了一萬發假彈,取得了設計的成功。而原本計劃配套使用的霹靂-4甲/乙型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 導彈也無法按時研制成功,只好先用霹靂-2和霹靂-5近距紅外制導空空導彈系列。到頭來,仿自AIM-7B“麻雀”的霹靂-4一直就沒有研制成功,中距空戰能力成爲殲-8和解放軍空軍的致命弱點。進入80年代,由于殲-7的不斷改進和殲-8II的出現,殲-8逐漸被部隊冷落,于87年停産。

殲-8白晝型還可使用配套的照相偵察吊艙,外挂于機身中線下方。內裝兩具KA-112A型長焦距照相機,可完成高空全景傾斜式可見光偵察攝影,與地面機動戰術偵察設備組成一個完整的航空偵察系統。覆蓋範圍縱向3.5度,橫向30度,工作高度9200到15000米。攜帶610米的EK3412型膠片,分辨率爲 56線對/毫米,可攝影550張。

  殲-8I全天候型

裝備後隨著部分新系統的研制成功,所有殲-8都改進爲殲-8I型,又稱殲-8全天候。與白天型相比,主要改進有:安裝殲雷-7甲改(JL-7AG)型火控 雷達、射瞄-8A改瞄准具、火控計算機、導彈隨控裝置等十一項電子設備;艙蓋改爲與殲-7II相同的向後開設計。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武器 系統改裝23-Ⅲ型雙管航炮、4枚霹靂-2乙導彈、4組火箭。後進一步加裝了霹靂-5乙導彈。I型1985年7月設計定型。殲-8和殲-8I飛機的研制成 功,標志著中國自行設計的殲擊機達到了一個新水平。85年10月,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評審委員會評定核准,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主要獲獎人是顧誦芬、王甫壽、葉正大、羅時大、趙沛霖、方文富、鹿鳴東、朱克昕。

  殲-8和殲-8I裝備了空軍和海軍,産量不大。

殲-8I的研制也曆盡坎坷。六〇一所于1978年2月發出殲-8I飛機全部生産圖,由沈陽飛機公司(原沈陽飛機廠)試制。1980年5月總裝完成首架飛機。6 月25日原型機地面准備試車發生重大事故。第一次試車中發動機突然起火,燒毀整架飛機。直接原因是液壓系統導管破裂,液壓油噴射到發動機擴散段殼體上引起 火災。詳細原因是殲-8I液壓系統改用了YB-20B泵,承包的廠家在地面試驗中認爲出口動壓力小于規定值,但沒有按殲-8I的實際情況進行全系統試驗。事故後重複試驗結果證明泵的壓力脈動頻率與導管的自振頻率相同,其共振導致壓力急劇增大,因而破裂。六〇一所決定改用ZB-34泵。沈陽飛機公司趕工裝配了全新的一架殲-8I,1982年4月24日首飛。10月第二架殲-8I上天。1983年7月完成全機靜力破壞試驗,85年7月 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殲-8I設計定型。

  殲-8裝備的兩種雷達,上爲204雷達,下爲殲雷-7(JL-7)雷達。殲-8I型飛機火控系統的研制是關鍵項目之一,其中單脈沖體制的204雷達的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使用的射瞄-8甲型航空瞄准具,是中國首次采用速率陀螺作爲殲擊機瞄准具的測量裝置,構成瞄准系統,射擊精度高。82年9月,殲-8I開始武器系統驗證試飛。裝有新型航炮的 殲-8I型戰鬥機順利進行了左右盤旋、俯沖拉起、平飛射擊、對地靶射擊和升限射擊等科目,空中發射炮彈300余發,試驗圓滿成功。85年7月27日,航空 産品定型委負會正式批准殲-8I型設計定型。

  1990年前後,殲-8又發展出了“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ACT)改型,用于驗證在飛行縱軸上的主動控制技術。1989年1月28日,殲-8飛機主動控 制技術驗證機模擬式縱軸電傳操縱系統完成試飛。90年6月24日,殲-8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的數字式縱軸電傳操縱系統閉環首飛成功,標志著該機驗證獲得初步成功,其技術後來由殲-8IIACT驗證機繼續研制並推進發展。

1991年4月23日,殲-8ACT正常完成了例行試飛,著陸時輕跳起30厘米,飛行員推杆制止機頭上仰。但因動作稍猛,而試 驗中的飛行控制軟件存在缺陷,使得這一操縱動作超出了計算機的運算範圍,飛行控制軟件完全失效。飛機第二次跳躍至10米高度,傾斜35度,飛行員被迫跳傘逃生,飛機墜毀。

近年沈飛將殲-8A(即殲-8I)改進成殲-8E型,主要改善了部分機載設備,如垂尾頂部的兩個小黑點狀的全向告警天線等。改進均在現役的A型上進行。

  技術數據

翼展:9.34米

機長:21.52米

機高:5.41米

機翼面積:42.19平方米

正常起飛重量:1385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M2.2(高空)

實用升限:20500米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8.htm

  2001年4月1日,愚人節之際,南海上空發生了中美軍機碰撞事件。我軍飛行員王偉駕駛的殲-8Ⅱ在攔截抵近我領海的美EP-3E電子偵察機時,不幸與之相撞。王偉跳傘後下落至今不明。EP-3E飛機則降落我海南島機場,機上24名乘員在被扣審查後遣返美國。讓我們來關切一下我國自行研制的現役戰鬥機中最精銳的殲-8Ⅱ戰鬥機。七十年代後,世界各國戰鬥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這是因爲,十幾年來局部戰爭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的空戰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即盤旋速率)、加速、減速和 爬升性能。

  爲了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制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産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總設計師爲顧誦芬,他在殲-8的工作中也擔當了重要角色。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爲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采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8最大的外觀區別。這一改進爲殲-8Ⅱ火控系統未來的改進留下了充足的空間。最終雷達采用了208型單脈沖火控雷達, 208型是在殲-8使用的204型的基礎上研制的,是我國第一種具有攔射能力的雷達,采用單脈沖體制,平面搜索距離爲40千米,配備有連續波照射器,理論 上可以導引超視距發射的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208雷達具體由780廠研制和生産。研制任務于198O年由總參謀部提出,當時即明確指出可選用國産204雷達進行改進,目的是使殲8Ⅱ具有一定的攔射能力。1981年7月21日,空軍司令部等單位彙報了204改雷達戰術技術要求。9月,在北京召開了204改雷達方案審定會,後將204改雷達改稱208 雷達。年底780廠與601所、112廠簽訂了首批研制五部208雷達,提交兩部成品的協議書,開始了208雷達的研制工作。上級強調特別要在提高雷達的作用距離,降低使用高度以及在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上狠下功夫。1984年6月,由于有60多項元器件和材料無著落,175項元器件不能按合同期限交貨, 科研和定型試飛雷達樣機很難按計劃完成。1985年,鄭州航空兵十九師進行了208雷達的科研試飛,發現了截獲率低,且在跟蹤狀態易丟失目標等問題。 1986年5月19日,208雷達隨殲-8Ⅱ轉到630所,准備進行設計定型試飛,仍然存在空中掉高壓、截獲不穩和不能牢固跟蹤三個主要問題,未能進入定型試飛。到1987年5月18日,攻關試飛結束,終于解決了上述三個主要問題,隨即設計定型試飛。1988年3月24日,航定委以(1988)航定字第 13號文批准208雷達設計定型。實踐證明,“機載火控雷達在配套飛機上的調整試飛是不可少的階段,必須抓早,抓好,走捷徑是不行的。”

  但實際上該雷達不具備真正實用的中距導彈火控制導能力,因此最早一批的殲-8Ⅱ戰鬥機的作戰能力仍沒有明顯提高,直接導致了該批戰鬥機未能裝備部隊。隨後,經過改進的殲-8Ⅱ02批次正式裝備部隊,按後來發布的命名規則定名爲殲-8B。

據傳中國機載雷達研究所(607所)爲殲-8Ⅱ研制了射雷-8脈沖多普勒雷達,總設計師爲朱克昕。由于當時中國電子技術落後,其性能不能滿足要求。此後空 軍寄望于了中美“和平典範”工程,但該工程後來因政治原因下馬,因此被迫再次對射雷-8進行改進,于90年裝備殲-8II,型號爲射雷-8甲,其平面搜索距離爲70千米。與208的情況相同,該雷達實際上不具備對地能力和中距導彈火控能力。實際上直到2000年,607所的公開報道中仍在講述“攻克脈沖多 普勒雷達××項關鍵技術、××項技術難點,已開始適應性試飛”,就充分說明我國自行研制的脈沖多普勒雷達在當時還尚未完全過關。

  殲-8Ⅱ換裝了兩臺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臺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個,可懸挂多種武器或副油箱, 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並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導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折疊腹鰭,結構與米格- 23相當類似。殲-8Ⅱ單價約3500萬人民幣。

  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625所按計劃在飛機垂尾和1至5框段前機身采用複合材料結構,這是我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複合 材料。該所還爲批生産機種提供制件,使飛機減重近30%,同時配套的防雷擊、防靜電火焰噴鋁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爲此625所在1985年榮立首飛 集體功。

殲-8Ⅱ最初的研制目的就是執行空中截擊任務,當時針對的對象都是蘇聯高速的 “圖”系列轟炸機和各種戰鬥機,爲此殲-8Ⅱ優先配裝北方的空軍部隊。隨著蘇聯解體,世界局勢的轉變,殲-8Ⅱ的作戰方向逐步南移。近幾年殲-8Ⅱ在南海、東海頻繁與美軍偵察機對峙,險情不斷,終于在今年發生了撞機事件。此事中美評述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首要原因是美軍偵察機抵近中國沿海偵察。下圖就是美軍EP-3E偵察機在以往偵察活動中拍攝到的前來攔截的我軍殲-8Ⅱ飛機的照片,此照片在撞機事件後曾被美軍作爲“中國飛機飛得太近”的證據。據美軍 稱,在以往的攔截中,王偉曾經向EP-3E上的美軍飛行員舉起一張寫有自己EMAIL地址的紙張。這張照片還披露了我國仿自以色列“怪蛇”導彈的PL-8 近距空空導彈。注意下圖攔截EP-3偵察機的兩架殲-8Ⅱ的細節差異,下文將有相關描述。

  于是我國也索性大量發表了殲-8Ⅱ攜帶PL-8的照片。到了21世紀,我國主力戰鬥機殲-8Ⅱ公開亮相時,仍只配有紅外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鮮有攜帶中距雷達 制導導彈的圖片或者視頻公布,可謂中國空空導彈事業的悲哀。但相信中距彈已經部分裝備部隊,只是數量和保密制度的問題。但反過來想,由于殲-8Ⅱ的數量也不算太多,實際上國産戰鬥機超視距空戰能力仍處于起步階段。

  近年沈陽飛機公司爲了更有效的發掘殲-8Ⅱ的潛力,打開外銷渠道,獨自出資研制了殲-8ⅡM。對比原型,殲-8ⅡM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其突出的標志是:先進的火力控制系統:殲-8ⅡM使用了俄羅斯ZHUK(即 “甲蟲”,下圖)火控雷達,還采用了GPS導航系統、新型任務計算機、雷達告警裝置等。據稱ZHUK雷達的搜索距離爲80千米,跟蹤距離50千米,具有多種工作模式和下視能力,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攻擊其中2個目標。火控系統采用1553B總線連接。該機可使用俄羅斯R-27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這是公 開展示的第一種具有中距作戰能力的殲-8Ⅱ系列殲擊機。

  到了2004年珠海航展,沈飛表示殲-8ⅡM已經改裝國産某型號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可使用SD10等國産武器。該新型國産雷達比起以往的國産雷達,性能有大幅提高:對RCS爲3平方米的目標,上視大于75km,下 視大于45km。下視能力和對地能力比臺灣IDF的APG-67F“金龍”要強,海I方式大于100km(50平方目標),海II大于80km,而且該雷達能同時探測跟蹤10個目標。2005年北京航展,全新改進的殲-8IIM是在殲-8F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雷達具體可選用JL-10A或者1492型,可發射SD-10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以及反艦導彈。發動機采用渦噴-13最新改進型號,不考慮渦噴-14“昆侖”。指導思想爲走低成本路線,爭取盡快打開外銷市場。據稱沈飛人員表示該機還是不如臺灣的IDF,但是比F-16A作戰能力能好一些,但機動性不如F-16。站長認爲這主要是因爲早期的F-16並不具 備使用中距空空導彈的威力。

  下圖爲WP-13B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42.7kN,加力推力65.9kN,油耗0.101kg/N.h,加力油耗 0.224kg/N.h,大修壽命300h,直徑907mm,長度5150mm,重量1,201.4kg。目前兩臺殲-8ⅡM采用兩臺渦噴-13B發動機,加力推力68.670千牛(7007千克),使全機推重比達到0.981。

  殲-8ⅡM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其性能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強大競爭力。如前所述,沈陽飛機公司完全是自費研制殲-8ⅡM的,這說明解放軍對此機並不感冒。這也是必然的,該機采用了大量的外國設備,對于解放軍來說,一來意味著受制于人,二來進口設備價格高昂,三來俄羅斯部分設備的性能實際上不比中國自己的好多少。 因此沈陽飛機公司將殲-8ⅡM完全定位于外貿機型,極力爭取外國客戶的訂購、投資。但據稱該機在爭取潛在客戶時,因爲種種原因而被國內其他廠家的産品奪去了訂單,導致至今未能賣出一架。

  殲- 8Ⅱ系列除了本身不斷改進外,相關電子設備的改進也在緊張進行中。其中包括607所1998年初研制的國産“藍天”導航攻擊吊艙(右圖),該吊艙概念類似 于美LANTIRN吊艙,連名字都象。不同之處是帶有一個小型對地探測雷達,且沒有制導武器火控設備及功能。“藍天”吊艙將使我軍的夜間及惡劣氣象下的對 地攻擊能力大大提高。“藍天”是國防科工委“八五”重點課題,能爲飛機提供爬升/俯沖指令,控制飛機超低空飛行,完成全天候超低空突防。具體設備包括由地 形跟蹤雷達(TFR)、寬視角前視紅外(FLlR)、控制電腦(NPCC)、環境控制裝置(ECU)、電源(NPPW)五部份。地形追沿飛行間隙高度60 至400米,飛行速度500至900千米/時,過載限制+12g至-1g,低空飛行時間50分鍾,雷達探測距離15千米,紅外探測距離10千米,維修間隔 70小時。體積0.295立方米、重200千克。由于技術所限,“藍天”吊艙的體積明顯大于LANTIRN系統,而且缺乏攻擊火控功能。這可能影響到“藍天”載機的外挂布置。

  在殲-8ⅡM半死不活的沈寂了兩年之後,殲-8ⅢACT型又轟轟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臺。外界普遍認爲該機包含了未來中國先進戰鬥機的部分技術。

從現有公開資料來看,殲-8Ⅲ即以往傳說中的殲-8C,最初計劃是通過大幅的改進,裝備部隊使用,從而顯著提高戰鬥力。這裏還應指出,後來部隊中真正裝備的殲-8C,已經不再是這裏所說的殲-8Ⅲ了。這是因爲,殲-8Ⅲ的命運是淒慘的,代表著我國先進飛行控制技術水平的該機在試飛中不幸墜毀,草草了結了短暫的一生,未能批量裝備部隊使用。墜毀的原因衆說紛紜,即便在參與項目的各個專業單位之間,也存在的激烈的爭論乃至互相指責。無論如何,該機驗證的電傳等多項技術,是我國殲擊機發展的寶貴財富,大量成果被之後的殲-8B改型所吸收采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借屍還魂”了。據稱殲-8Ⅲ機身比殲-8II縮短40cm,在三角形機翼前方的進氣口上方安裝一對小前翼,使飛機的氣動布局由三角翼變爲三面翼。從理論上講,前翼與主翼應出現部分重疊,才能構成最佳的氣動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與主翼過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當主翼放襟翼增升時,前翼難以配平襟翼産生的低頭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勢必受到限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修改部分氣動設計,如以色列的“幼獅”C-2飛機在安裝小前翼後,爲了平衡安裝前翼引起的全機重心移動,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處加裝了鋸齒形前緣,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積和前緣後掠角,並在機頭兩側安裝了小邊條,這些變化會使飛機的結構重略有增加,但飛行性能則大爲改善。另一種方式是放寬靜安定余度,以減輕全動式前翼的配平負擔,改善高機動性能,這一方法既不會增加結構重量,又可獲得最佳升力。

  但采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采用先進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有消息說殲-8Ⅲ的飛控系統采用了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飛控計算機采用容錯計算機技術,系統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統架構計算機組成。由于有殲-6變穩機、殲-8ACT的基礎,殲-8Ⅲ采用了相對成熟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殲- 8Ⅲ的發動機據說采用的是WP-13FII,與WP-13AII比,其最大推力增加爲78千牛(P=7960kg×2),推重比約7左右。爲了減輕飛機重量,殲-8Ⅲ的機體結構與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機翼采用了整體複合材料技術,機體壽命增爲6000小時。從操縱系統看,殲-8Ⅲ配備了三軸數字式四余度電傳系統。與F-16和幻影2000一樣,靜安定余度也是負值。無論何種氣動布局的飛機,只要放寬靜安定余度,其飛行性能都會有所改善。

  殲-8C是在8II(8B)基礎上進行重大改進發展而來的新改型,1990年代末開始裝備,是我國2000年前後重要的防空武器裝備。

  殲-8D型機是99年閱兵的重頭戲之一。D型機是殲-8Ⅱ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裝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開亮相是在建國50周年閱兵上,當時兩架D型機跟隨在轟油- 6型加油機後方越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在今年的國慶閱兵中加受油機編隊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受油機就是剛剛爲人所知的殲-8D。殲-8D飛機是在殲-8Ⅱ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一種具有空中受油功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該型機的機載設備有了一定的改進:加裝了563B慣導,JD-3II塔康,改善了導航性能;換 裝J8IIHK-13E平顯,並與慣導、塔康、定向儀等交聯,實現了綜合顯示;加裝了RKL800A組合電子對抗系統;換裝了YX5飛行員供氧系統;換裝了HTY-4A救生系統,可實現零高度,0-1100千米/小時速度的安全救生。但是,最爲關鍵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仍沒有本質的改善,很多方面也不如原本的殲-8Ⅲ。殲-8D可通過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續航時間,可執行遠距離或留空時間長的作戰任務。以前的國産戰機的作戰半徑均很短,殲-8Ⅱ的半徑雖然增加到了800千米,但這需要外挂3個副油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殲-8D由于實現了空中加油,因此戰鬥力也得到了加強。殲-8D有兩種武器配置,一是空對空攔截作戰類型:翼下位于中間的2個挂架挂2枚霹靂-11半主動中距空空導彈,內側及外側的4個挂架挂4枚PL-8或PL-5B格鬥導彈,機 身下的挂架可挂1個副油箱。二是空對地作戰:機身下的挂架挂6枚250-3低阻炸彈,翼下內側和中側的4個挂架可挂4枚250-3炸彈或4枚格鬥導彈,翼下外側的2個挂架挂2個HF“火發”系列火箭發射器。該型號從96年起陸續裝備了空軍及海軍航空兵部隊。

  應該指出的是D型並非只有一種,據稱因改裝或全新制造的不同,D型至少有兩種。部分D型的垂直尾翼上加裝了類似殲-8E型采用的導彈告警裝置。同時加油管的設計也經曆了一番波折,剛開始時加油管只有簡單的一個外形,後發現由其産生的氣流變化導致座艙噪音極大,被迫采用了隔音耳罩等補救性措施。之後通過多種手段的改進,最終方將噪音水平控制在了合理範圍之內。

  2001年底,2002年初,殲-8Ⅱ最新的改型已經定型。官方傳媒說法主要有幾個要點:“由空軍裝備部科研部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航空産品部對殲八系列某 新型機進行設計鑒定審查,認爲已按計劃完成研制任務,通過了定型試飛、設計鑒定試飛”、“自行研制的、全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配裝我國第一種完全具有 自主知識産權的發動機”。對此機的命名尚未有官方消息,據說爲殲-8H,也說是殲-8C,這一型號曾經爲中美合作“和平典範”計劃所采用。我們來詳細看看這幾點。

首先看看“自行研制的、全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這是指80年代開始研制的第三代戰鬥機火控系統。第三代系統由火控雷達FCR、火控計算機FCC、慣導 INU、導航面板FCNP、平顯HUD、外挂管理SMS、大氣機CADC、雷達光電顯示REQ/MFD、目標傳感器識別TISL、任務計算機等組成,通過1553B總線聯結。該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首個具有國際第三代戰鬥機水平的火控系統。與老型號所采用的第二代HUD/WACS相比,新火控的作戰武器種 類、武器投射方式、武器投放精度、機載傳感器兼容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上都有飛躍性的發展。飛行員可使用類似F-15、F-16等的操縱杆加油門杆操縱布局,加上頭盔顯示器,操縱性大有改善。新的火控可使用國內研制的多種先進傳感器吊艙。因此該火控具備綜合火力飛行控制系統IFFCS的某些功能和自動機動 攻擊系統AMAA的功能。上述改進的意義在于:攻擊占位時間縮短,反應時間縮短,精度提高;武器種類更加豐富——實際上以前殲-8Ⅱ也就只能用近距導彈、 炸彈加火箭彈,沒有任何靈巧武器;可以邊機動邊攻擊;攻擊自動化,減輕飛行員工作量;完成了80年代末提出的攔射火控、離軸發射和自動機動攻擊技術等火控 原理的實用化。說白了,如果上述要點都已經實用化,殲-8Ⅱ新改型將可以攜帶中距導彈、對地制導武器、反艦導彈等精確的發起攻擊。

  發動機實際指我國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渦噴-14“昆侖”發動機,于1983年開始設計,1985年12月試車,1986年9月達到經證機的設計指標,可用于殲-7系列、殲-8系列飛機。可用于這兩種飛機說明了渦噴-14在外形尺寸上必然與渦噴-7極度相近,因此也與7的改型渦噴-13相同。渦噴-14最大推力7500千克,比渦噴-13要高900千克。正常推力4300千克,渦噴-13爲4100千克。加力耗油率是1.87,渦噴-13略超過2。渦輪前溫度1288度。推重比6.5。總而言之比7和13要更好。此外利用其核心技術,可發展成爲推重比爲7.5-8,推力爲8000-9000千克的小涵道比渦扇 發動機。之所以說“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是因爲這是我國完全獨立研制的第一種噴氣渦輪發動機,的特性完全爲我國科研人員掌握,和以往仿制、改進大不相同。這代表著我國噴氣發動機的研究水平已經進入了“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作爲解放軍夢寐以求二十年的超視距空戰武器重要型號,霹靂-11的研制過程極爲坎坷,甚至可以用屢戰屢敗來形容。要了解霹靂-11,應追溯至紅旗6號導彈 武器系統,這是上海航天局(8院)研制的一種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從79年開始方案論證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了。前後經曆了兩代(紅旗63和紅旗64),但由于種種原因到2004年初還沒有最終定型裝備部隊,如果空軍方面有其它更好的選擇恐怕早已放棄該項目。79年3月總參召開低空防空導彈選型 會,決定立即開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導彈的研制,上海機電二局(上海航天局的前身)接受了預研任務,暫定名爲紅旗63號。同時開展預研的還有二院的紅旗7 號。8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將其列入重點預研型號。紅旗63系統方案在吸取了紅旗61號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結合實際采用了如靜不穩定彈體、折疊式全動彈翼、單室雙推力固體發動機、箱式發射等新技術。85年的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但同年國家針對在研項目過多、低層次重複過多的實際,決定調整防空導彈任務。由于二院的紅旗7號已取得重要進展,而上海航天局更新一代的紅旗64號預研也已經開始,根據國防科工委8月會議的精神,上海航天局于10月結束了紅旗 63號彈上産品和部分地面設備的研制。但上述工作爲紅旗64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80年代中期,我國從意大利進口了少量“阿斯派德”(即“蝮蛇”)防空導彈,其性能不僅遠高于即將投産的紅旗61號導彈,甚至優于正在發展的紅旗63號, 這也是該彈下馬的一個原因。正是看中了它優異的性能,中央決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礎上研制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導彈,暫定名爲紅旗64號。這也就是霹靂-11最初的起源。新型號的發展采取一彈多型,三軍通用的模式,地空、艦空、空空三種導彈同時研制。紅旗64與紅旗63號仍有很強的繼承性,如制導 雷達(包括搜索雷達和跟蹤照射雷達)和大部分地面設備均采用了爲紅旗63號研制的設備,少數進行了適應性修改。這些設備大多采用了80年代的新技術,如動目標顯示、頻率捷變、動目標跟蹤等,這不僅保證了系統的先進性,還大大加快了研制進程。除此之外,紅旗64號最大的特點是其具備了處理器智能模塊技術,使全系統變成有人工幹預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統,使其抗幹擾能力、目標識別能力、反應能力大幅提高。經過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紅旗64號外貿定型,並于同年以 LY-60的名稱對外公開,而後在與國外同類導彈的競爭中中標,獲得了巴基斯坦海軍21型護衛艦防空導彈換型的合同,開創了我國艦空導彈出口的先河。但是 自用型由于各種方面的原因進展並不順利,幾次定型試驗均告失敗,嚴重影響了它的服役前景。

1992年9-10月,殲-8II在我軍靶場首次成功發射兩發“阿斯派德”,完成了我國首次中距空空攔截導彈靶試。

  2001年,空用型的紅旗64號經過多年研制終于以5發4中的成績率先完成了定型,標志著這種曆經坎坷的空空導彈即將完成研制,霹靂-11終于接近了最終 的成功。這樣,解放軍空軍首次擁有了不受制于任何人的中距空戰能力。盡管與AIM-120等先進中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有相當距離,甚至有較大的劣勢,但總算使得殲-8Ⅱ具有了最初構想時所提出的作戰能力。無奈的是空空導彈研究院的SD10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幾乎在同時推向國際軍火舞臺,相關自用型號進展也極爲順利,恐怕霹靂-11只能在高低搭配的架構下委曲求全。簡單的說,霹靂-11實際上就是意大利“阿斯派德”ASPIDE導彈的中國生産型號。霹靂-11和“阿斯派德”有細微外觀差異,區別在于彈翼的切尖不盡相同,理論射程80千米,最大作戰高度20000米,最大速度M4,戰鬥部33千克。唉,二十年了,慘啊!

  這裏再談一下傳聞中的殲-8F和殲-8G。據說此二型號爲軍隊軍工內部所宣傳的“殺手鐧”。可使用發射後不管中遠程導彈,重點針對敵防空網和大型艦船編 隊。試飛期間使用了渦噴-13B發動機,2000年底首飛。根據各種消息,此中遠程導彈很可能就是指采用四臺沖壓發動機的俄羅斯Kh-31系列超音速導彈。該系列導彈主要有反艦、反輻射兩種型號,與傳聞相吻合。也有傳聞稱由于這些改型出現的時間過晚,解放軍空軍對此興趣不大,因此前途極爲暗淡,可能僅會 少量裝備部隊。

據報道,近年我國西沙基地的殲-8Ⅱ訓練時間持續增長。在海島環境裏,由于鹽霧腐蝕等原因,殲擊機故障率高,對維護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架殲-8Ⅱ“和平典範”目前已移至北京展出。黃色脊條較爲特殊。機頭雷達罩有脈沖多普勒雷達特有的防雷條。鳴謝 木刀 攝影及數碼處理。

此三面圖不盡准確,僅供參考。

  殲-8Ⅱ基本技術數據

長 21.59m

高 5.41m

翼展 9.344m

機翼面積 42.2平方米

空重 9820kg

正常起飛重量 14300kg

最大起飛重量 17800kg

速度 2.2馬赫(1300km/h)

航程 2200km

作戰半徑 800km

起飛距離 670m

著陸距離 1000m

實用升限 20000m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82.htm

 

詳參【圖博館】:

F-5E  F-104  幻像2000  台印的幻像2000  台F-16 Block 20 來了雄鷹走了神鷹 IDF與JF17  適形油箱之議 IDF(我不飛)變雄鷹?

空對空導彈  兩岸空空導彈  中國空空導彈  中國機載雷達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FC-1 VS 殲7MF "梟龍"飛機電子與氣動系統 殲-7FS與殲-7MF 中國殲七戰機發展史

殲十出口之爭 殲十性能之爭 外國軍媒眼中的殲-10 J-10內幕宣傳  殲-10戰機  以色列Lavi戰機

殲9之敗  殲13之敗  殲-8之生產 殲八IIM火控系統 J-8之改良  殲-8

SU-27的實況? 蘇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 由SU27到殲十一  殲-11性能之猜   SU-27家族關係 Su-35  SU-34   SU-33   Su-30  SU-27  米格-31  米格MiG-29 S-37“金雕”前掠翼戰鬥機

EF2000颱風戰機  法國 Rafale 颶風戰機  F-15“鷹”戰機  F-14   F-18

F-22   仿F-22  反F-22 俄五代機 日本四代戰機 PLA四代機之爭  《僵局》

三代機大車拼 《未來戰機》 印度LCA戰機  F-16全史 F-2戰力及問題解讀  日本F-2戰鬥機  瑞典JAS-39“鷹獅”

台長: 阿楨
人氣(5,026) | 回應(2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J-8之改良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空空導彈

巴为何未&#3614
·巴基斯坦空军中校谈为何未采购歼-8飞机>天龙
08年2月16日 
· 
·巴基斯坦空军外事办公室助理,谢里夫·萨·纳阿姆希中校最近写了一篇《揭秘巴基斯坦空军雷电战机计划始末》,披露了当年巴基斯坦为何没有购买中国的歼-8飞机的原因。· 
·谢里夫出生于1956年,是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驾驶过F-86、歼教5、强-5、歼-6、歼-7P等飞机,1979年任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部助理。1983年第一次到中国。现任巴基斯坦空军外事办公室助理。· 
·据谢里夫介绍,80年代初,巴基斯坦空军讨论歼-6的后继机,巴军总参谋部规划处展示了一些巴军可能获得的战斗机,如F-5E/F、F-104G、“幻影”III/50等。 F-5E/F相对而言最容易获得,价格中等。F-5E最大的好处是较完善的电子设备,但爬升力和拦截能力比较差,因此受到巴空军的强烈反对,反对者是一些对F-5E非常熟悉的飞行员,他们在其他国家长时间驾驭过F-5E。这些飞行员说,他们可以驾驶歼-6轻松的在任何空域将F-5E打下来;而装备F-5E的国家很少参与激烈的战争,这和巴基斯坦即将面对苏联、印度两侧重压的战略态势不符。另一方面,尽管 F-5E不算贵,但其单价还是比较高(当年价格320万元~400万美元一架)。另一种是F-104G,尽管其名声不好,但截击能力还是巴基斯坦非常需要的,唯一的障碍是价格——它比F-5E贵得多,受经费限制,装备数量不会超过40架。“幻影”战斗机是巴空军当时唯一的高档装备。不过,该机价格昂贵,单价在600~900万美金之间,就算是购买电子设备大大简化的“幻影”50,巴基斯坦也承受不起这个价格。· 
·1983年7月,巴空军贾玛尔中将访问中国。他此行目的就是考察中国现有的战斗机,并从中寻找适合巴基斯坦的机型。在沈阳,巴基斯坦代表团被允许参观中国新式的歼-8型战斗机。这种双发飞机较为庞大,有着非常优异的高速性能,但遗憾的是其技术来源于米格-21,有着同样的缺陷,缺乏足够的空间安装先进的雷达。负责接待的设计师顾诵芬先生介绍了即将改进的 歼-8B战斗机——其米格-21风格的机头将被替换成米格-23风格的,如此雷达和电子设备空间的问题获得解决。不过这需要时间,同时这架飞机太大,机动性能还停留在第二代战斗机的基础上,复杂程度较高,价格也高,对拥有F-16的巴基斯坦缺乏吸引力。· 
·歼-8是1979年12月设计定型。1980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截止1983年底,中国空军仅装备2个团30架歼-8飞机,其中空1师3团20架,空24师70团10架;而当年7月,中国就允许巴空军代表团参观和采购中国最新式的歼-8飞机,甚至对次年投入试飞的歼-8B也和盘托出毫不保密, 可见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友谊和信任。
·当然,诚如巴基斯坦空军所述,歼-8不仅存在歼-7类飞机的固有缺陷——没有空间安装先进的雷达,机动性能还停留在二代机水平;而且价格不菲(当年歼-7II的价格是268万元人民币、歼-7M400万元、歼-8I530万元、歼-8B1700万元-3000万元);歼-8B相当复杂,而且还处于试制阶段。性能仅略好于歼-7II,但却很复杂,而且价格高了不少,因此很难吸引巴空军。从巴基斯坦空军选择歼-6飞机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发现,价格始终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歼-7M之所以能吸引巴基斯坦空军,首先是进行了西式改装而且价格便宜。· 
·谢里夫中校回忆说:“严格说J-7M看上去非常不错:增加了武器挂架,可以携带4枚空空导弹,并且加大了腹部吊挂的副油箱,航程略有增益。最关键的是它安装了自动化导航系统,飞行引导和攻击定位变得很轻松;雷达虽然不是非常先进,没有下视下射能力,但却能够自动化引导导弹的瞄准线进行瞄准,并能控制发射,这就比大多数第二代战斗机强了不少;多功能平显让这一功能变得更加现代化,导弹瞄准角度可以比以往大很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量,并具有初步离轴瞄准能力。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J-7M这一套航电系统比“幻影”III上那一套简单,但是却要实用很多,中国人声称这种飞机的售价只需要200多万美金。想象一下, 200多万美金的战斗机和600多万美金的战斗机性能几乎一样,光这一点就非常吸引人。”· 
·由于歼-7M的火控系统做了西式改进,性能简单实用,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 200多万美金的战斗机和600多万美金的战斗机性能几乎一样,光这一点就激发了巴基斯坦空军强烈的购买欲。· 
·正是因为性价比特别吸引人,才有了后来歼-7M到巴基斯坦的试飞,也才让巴基斯坦空军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在巴基斯坦空军作训部特意组织、策划的10多次不同的战术演练中, 歼-7M取得了与歼-6、强-5、幻影V大多数对抗的胜利,这令很多巴基斯坦飞行员感到吃惊和难以置信。他们一直认为歼-6战斗机在中低空的性能应该是完全超过J-7M的!最后,巴基斯坦出动空军最精锐的F-16战斗机才将J-7M彻底制服。随后还进行了实弹打靶,结果发现J-7M不管是对空还是对地,瞄准精度比以前型号提高了一倍多以上,瞄准所需要的时间也大大缩短,驾驶难度也远小于歼-6,并且能够使用大部分巴空军武库中的弹药。这让空军高层对采购J-7M的兴趣迅速增加。 ”· 
·如果当年歼-8有这样的机会,肯定会让巴基斯坦空军更为吃惊——因为在中国空军内部组织的对抗中演习,歼-8在与歼-7II对抗比赛取得了绝对优势,即压倒性的胜利。当然最终由于歼-8的复杂和高价吓退了巴基斯坦空军。·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的巴基斯坦刚刚经历过与印度的大规模战争,自身的战争实践让他们对传统空战依然十分重视,而对正在飞速发展的现代超视距作战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后来提出的FC-1战术指标中,过份强调跨音速性能,而忽略超音速作战性能。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屠基达透露,其实中方原先设定的FC-1最大M数指标为1.8。然而巴基斯坦却强调飞机的最大外挂能力和起降性能,并提出“为达到大的外挂能力,宁可最大M数只有1.6”(巴空军项目主管萨里姆语)。 这也是巴空军不重视歼-8B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最近,巴空军才认识到当年为提升FC-1跨音速性能而将其最大M数限制在1.6是个严重的错误!谢里夫中校在文章中写道:巴基斯坦“空军希望如果有可能,飞机(FC-1/JF-17)最大速度最好还是能够达到1.8—2.0马赫的水平;原来确定的1.6马赫速度稍低,对未来超视距空战不利。”· 
·其实这种观念,世界发达国家空军与中国空军在80年代中期已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当年提出的共同标准是:“新一代战斗机在速度方面的标准,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机最大M数必须≥1.8M;以空优为主的战斗机则必须≥2.0M”。只有非主流战斗机才会出现最大飞M数<1.8的情况。· 
·所以,尽管FC-1有着相当出色的跨音速机动性能,但由于受超音速性能和最大M数的限制,其超视距作战性能恐怕还不如中国现役的歼-8F,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2&fid=67290&tbid=4437
2008-02-21 09:34:23
版主回應
國產鴨翼八爺真容亮相:殲8II ACT已退役成展品2013-05/21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193_23547.html

[專題]再見殲8:中國首型自研戰鬥機開始退役

前不久,國內外相關媒體報導中國空軍正式將殲-8型戰鬥機退役,這表明中國空軍第二代作戰飛機已經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空軍現代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媒體在報導時並沒有明確指出是殲8的哪個型號,根據推測應該是包括殲8,殲8I,殲8E在內的這些在90年代中期以前發展出的相關型號。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此後殲8和殲7都會像殲6一樣,在未來不太長的一段時間內相繼退役。
http://war.163.com/11/1014/09/7GALELPR00014J0G.html

為何空軍至今還在生產裝備殲-8II系列飛機?2007年4月23日

由於殲-10的雷達和中距彈,也是殲-8II改的標準配置,也就是說,殲-8II改也具備與F-16C、F-15各型機進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力。成熟、廉價的作戰平臺,應適現代最新空戰模式的配置,才是殲-7系列全面停產,而殲8II系列仍在加快生產的根本原因。
http://mil.eastday.com/m/20070423/u1a2788505.html

美媒:中國空軍不得不忍痛割愛退役殲-8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2011-10-4報導,目前中國已經開始退役其殲-8戰機。對於中國而言,做出淘汰殲-8戰機的決定是很艱難的,因為其始終相信這款戰機尚能使用,未到達使用年限。
  美媒稱,目前,中國已將許多殲-8戰機進行升級,為其加裝了SD-10主動中距導彈和新型智慧炸彈,例如鐳射和衛星制導炸彈。而且,殲-8II戰機還加裝了用於摧毀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可壓制敵軍防空火力。不過,報導稱,殲-8的設計有缺陷,其機動性不如米格-21戰機。而且,在加裝智能炸彈之後,這款戰機的機動性被進一步降低。
  中國共生產了不到400架殲-8戰機,大量殲-8戰機被用於執行偵察和電子戰任務,中國仍有約300架現役殲-8戰機。
  中國的傳統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的經費有限,很難花很多的錢購買性能先進的多功能戰鬥機,據介紹殲8IIM飛機的出口價格應該會控制在1億人民幣出頭,以其能實現的功能而言,比較其他國家的產品,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誘人的數字。
  那麼,新殲8IIM飛機是否能夠儘快打破僵局,贏得國外的訂單呢?市場是變換莫測的,殲8IIM飛機將會碰到大量二手F-16、幻影2000等先進戰鬥機、甚至是國產FC-1"梟龍"戰鬥機的競爭,前景並不明朗。其實沈飛並沒有在這架飛機上面花費太大的精力,據悉新殲8IIM飛機甚至沒有展示樣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f69c50102dslt.html

巴基斯坦飛行員談為何拒買中國殲8II戰機 2006-6-15

巴基斯坦著名試飛員NADIM BAHAD中校最近在《航空俱樂部》雜誌接受採訪,對中國J8II飛機作出評論。他曾試飛中國殲8II飛機並對該飛機作出評估,在他和其他飛行員的建議下,一向有購買中國武器傳統的巴基斯坦最終沒有購買殲8II。
 不要J8II,我認為是理性的選擇。因為我們不僅要做政治的考慮,也要做軍事的考慮。我不否認殲八II的高空高速性能優秀,迄今仍是世界上超音速飛行阻力最小的一種戰機。但是我認為這已經沒有實戰意義。F-16、幻影-2000裝備先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和射後不管導彈,即使殲八Ⅱ在最大速度與最高升限超出它們,也很難擺脫導彈的追蹤。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認為一是發動機推力小,中國現有的WP-7或WP-13發動機都是5 0年代蘇聯的P11、P13渦噴發動機仿製品,比渦扇發動機推力小、雜訊大、油耗高;二是機翼形狀和增升設計不合理;三是複合材料很少,機內油箱體積很小,有效空間很少;四是缺乏優化設計和修形,包括操縱系統、掛架佈局、起落架收放形式,座艙太低,風擋視野不好,腹鰭太大,機翼的翼刀,水準尾翼有防振顫配重;五是武器載荷不高,主要是一門23毫米雙管炮,2-4枚格鬥導彈,2具火箭發射巢或4-10枚炸彈,這些武器並不比J7多;六是火控雷達不夠先進,我沒有見到中國的J8II攜帶精確制導武器和反艦武器的情況。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有其他的選擇,JF-17(CF-1梟龍)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http://bbs.tiexue.net/post2_1343422_1.html
2013-05-21 10:45:03
阿楨
可惜了,解放軍一架殲八D戰機迫降迫降毀傷嚴重 2011-1-16

好像座椅還在,那麽飛行員不可能跳傘,而座艙蓋沒有了,從地面的梯子看,是機務從座艙蓋外部啓動抛蓋系統,將座艙蓋強行彈飛以便救人,那麽也估計飛行員當時處于昏迷或者神志不清狀態。從飛機姿態看,不是自由墜落,而是迫降。
南都訊 記者王去愚 王鑾峰 昨日上午9時許,佛山機場附近一處工地邊,一架小型飛機緊急迫降時墜毀。有目擊者稱,飛行員成功逃生,沒有看見其他人員傷亡。
  昨日上午9時20分,佛山機場北面,貴廣高鐵南海橫崗段工地南側,一架小型飛機緊急迫降時墜落于草叢中。湘籍建築工人李先生稱,工地正在澆築混凝土時,飛機“從上面掉下來”“幸虧沒有落到工地上”。
  飛機墜落後不久便著火,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建築工人透露“飛行員在大火躥起來之前從駕駛室爬出來,不一會就看見黑煙沖天。”十余輛消防車隨即趕到,將火撲滅。
  另一位建築工人稱,還好沒看見其他人傷亡,也沒有看見救護車過來。
回應
這種事情難免的,不要因爲事故,以後飛行就縮手縮腳。
希望飛行員安全!!看看後面不遠處的房屋,就知道飛行員爲什麽不在空中棄機跳傘了!
現在機場周圍到處都是居民,對空軍訓練不利。飛行員們都是好樣的,爲了人民的安全,不顧自身安全甚至生命,將飛機強行迫降,保護了百姓生命財産安全。向他們致敬!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10335-1-1.html

老兵不死︰殲-8後續改進型殲-8T戰斗機悄然現身(圖)

在2008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一張中國飛機發展時間表上,除水上飛機,先進戰斗機和大型飛機之外,被稱為殲-8T的殲-8Ⅱ改進型號赫然排列在 2008年後型號構成的顯著位置上。這個型號的出現證明,大量生產服役的殲-8Ⅱ戰斗機在中國航空武器裝備構成中的地位,使其在未來仍然能夠獲得繼續改進完善的機會。
……………
http://news.backchina.com/2009/8/11/big5_52406.html
2011-01-17 11:12:12
阿楨
解放軍將組建特種空戰師 裝備殲偵8F監控美日 2012-12-06 世界報

  中國官方媒體《解放軍報》日前報道,中國自主研制的預警機已經形成預警指揮能力,成爲三軍通用的空中指揮中樞。日本《外交學者》雜志認爲,這是解放軍首次對外宣布其預警機形成作戰能力。中國空軍可能已經依托空警-2000和空警-200兩款預警機,組建了新型特種空戰師,從而強化了防範美日海空部隊的能力。  
  報道稱,中國新一代殲-11B、殲-16、殲-15和殲-10A/B戰鬥機都具備與預警機實施數據傳輸的能力。像殲轟-7A這樣稍顯落後的戰機,可通過加裝數據鏈天線解決問題。在中國空軍的作戰序列中,還有大批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這些老式戰機與預警機之間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數據傳輸,因此沒有必要花費資金給殲-7和殲-8配備數據鏈系統。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老式戰機就不能接受預警機的指揮。解放軍預警機部隊采用一種獨特的方式——話音通話,直接指揮老式戰鬥機。另外,預警機也可通過地面中繼站,把空中情報傳給未裝備數據鏈系統的戰鬥機。這意味著解放軍特種空戰師的關鍵機型是預警機,有了它們,其他機型都可被納入作戰體系。報道稱,中國預警機已可對解放軍現役所有型號的戰機實施有效的空中指揮。特種空戰師的飛行員可能還未全面適應這種新式的一體化、信息化作戰模式,因此他們正在加緊接受訓練,學習如何熟練運用新型數據鏈系統。
  報道還稱,中國空軍的特種作戰師引入了一款獨特的新型戰機。解放軍對殲-8D戰鬥機進行改良,使其達到殲-8F的標准;然後又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出殲偵-8F型多用途飛機。目前殲偵-8F的生産線處于嚴格保密狀態。據外媒分析,部分殲偵-8F已經安裝了加油管,有的則加裝3個外挂油箱,以延長航程。該型飛機還加裝了內置式模塊化偵察吊艙,可使用光學照相機、合成孔徑雷達,也可以外挂偵察吊艙。報道稱,解放軍之所在殲-8F的基礎上開發殲擊偵察機,主要原因是它造價較低,又可滿足對周邊海域實施偵察的需求。在預警機的指揮下,這款殲擊偵察機可發揮偵察和攻擊雙重作用,從而與環伺中國周邊的美日海空部隊對峙。
  報道還稱,中國正在精減其空戰作戰部隊,其戰機總量在2011年-2012年減少了近四分之一,從約3400架減少至目前的約2600架。不過,削減的都是老舊的戰機,其先進戰機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06/0821708846.html
2012-12-06 10:17:44
圖博館
中巴空軍聯演現場曝光:我軍殲8戰機首次參演(圖)

  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空軍和巴基斯坦空軍將於2016.4.9-30日,在巴基斯坦境內舉行代號為“雄鷹-Ⅴ”的中巴空軍聯合訓練。
  從最新曝光的圖片來看,中方參演機型包括殲-8F和殲-11,巴方參演機型包括梟龍,幻影3/5和F-7PG戰機。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上校9日表示,中巴兩國空軍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聯合訓練和軍事交流活動,有效深化推動了兩國空軍合作交流。中國空軍願擴大與世界各國空軍交流合作的範圍和領域,共同應對各種挑戰與危機。
  回應
 殲8F和梟龍戰機比較哪個更好點?如果我們能基於梟龍生產和使用中國版,那對梟龍的國際推廣來說是不是會更好呢?起碼來說殲8這種二代機是不是早應該淘汰了?何況現在已經有淘汰它的替代機種!
 殲八高空高速的性能較好,梟龍低空機動性能更好,雷達、武器、戰半徑都差不多。
 殲8F是作為國土防空截擊機使用。。雖然已經有代替的機種,但在機體壽命還沒用盡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這麼隨便就退役了的。。這麼大的國土,有的是讓殲8F服役的空間。
 這個角度看著殲8的機體還真的不小啊。都跟蘇27差不多了。
 我軍殲8戰機機動與反應能力不算差,賣到諸多小國也可以算是先進戰機。
 要賣二手殲八的節奏?這個想法好。
 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能力很強,兩國可以多切磋技藝,中國加油!
 小巴的空軍還是很牛B的,師承歐美挖鼻屎

深度:殲8安裝美國單反相機多次抵近偵察台軍基地2016.4.25新浪軍事

  戰術偵察機是個相當古老的軍用機種,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戰鬥機改裝的專用高速偵察機,用於偵察敵人戰線後方的砲兵陣地和屯兵點,1910年10月法國空軍一架戰鬥偵察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航空照相偵察。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空軍的主要防空作戰任務是針對美蔣的偵察機,先後擊落過RB-57,RF-101,U-2,火蜂等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偵察機。為了完成對外偵察任務,中國除了發展返回式偵察衛星和無偵-5無人偵察機,運輸機改裝多個型號偵察機。還先後研製了三代高速戰術偵察機,由現役戰鬥機改裝,安裝先進的側視偵察照相繫統,主要部署在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針對韓國和台灣兩個重點作戰方向的戰術突擊偵察,以高速進行擦邊側視或直入臨空式照相偵察。
2016-04-26 08:03:26
圖博館
中國空軍的戰術偵察作戰歷史比較早,早在1950年中國首批從蘇聯接收的38架米格-15噴氣戰鬥機,其中就包含戰術偵察型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為了給轟炸機部隊轟炸朝鮮西海岸的大小和島指示目標,1951年11月2日,志願軍空軍的4架米格-15偵察機對椴島、炭島和大小和島進行了臨空照相偵察,這是中國空軍第一次境外航空照相偵察。1952年志願軍空軍裝備了性能更好的米格-15比斯型戰鬥機以後,原有的米格-15逐步轉用作偵察機和航空學校的訓練飛機,瀋陽飛機製造廠利用米格-15改裝了一批偵察機,取消機頭航炮,安裝一部蘇聯進口ΑФΑ-БΑ/40照相機。隨後還在60年代利用殲教-5改裝過16架偵察機,被命名為為殲偵-5型,成為五六十年代我空軍偵察機部隊的主力型號,一直服役到1986年才退役。
  在六十年代,國產殲-6超聲速戰鬥機大批裝備之後,亞音速殲偵-5偵察機的性能已經不能滿足作戰需要,空軍急需一種高速的超聲速偵察機,1967年3月20日,空軍司令部和三機部簽發《關於殲-6型偵察機改裝要求的通知》,沈飛開始著手改裝殲-6偵察機,1967年5月沈飛設計所用殲-6標準型飛機改裝出中國第一家超音速戰術偵察機,代號為“殲-6C”,當年試飛成功。該機安裝一部能夠左右側視搖擺照相的航甲13-40相機,3部航甲11-10相機,可以進行晝間中低空高速偵察。該機型至1972年共生產了49架。
  為了提高照相偵察性能,1969年沈飛又在超音速性能更優越的殲-6Ⅱ型戰鬥機基礎上改裝了殲偵-6CⅠ型戰術偵察機。該機安裝了一部高性能航甲15-60型高空臥式照相機,這事最令美國惱火,因為殲偵六CⅠ型戰術偵察機所配備的高性能照相機,竟然是中國空軍繳獲美製U- 2偵察機的戰利品。
  1965年中國使用地空導彈擊落了台灣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張力毅駕駛的美製U-2高空偵察機,從墜機殘骸中發現了一部保存相對完好的高空照相機,以此為基礎研製出航甲15- 60相機,該相機的透鏡由著名的萊卡公司磨製,焦距長、膠片數量多、重量輕、拍攝面積大,成為當時中國性能最好的高空偵察相機。為了進一步提高戰機性能,中國又在七十年代陸續研製了航甲18-7低空偵察照相機和紅外相機,隨後在1976年12月正式定型“殲擊偵察6型飛機”,簡稱殲偵-6,1982年正式交​​付部隊,先後生產了一百多架。
2016-04-26 08:06:00
圖博館
殲偵-6是中國空軍第一款專用超音速戰術偵察機,也是九十年代以前的主力戰術偵察機,直至2009年仍在飛行,現已被殲偵8F取代。殲偵6的機腹安裝照相艙,可裝高空、中低空和紅外相機,執行晝夜全天候偵察任務。由於設計合理,殲偵6將原型機殲6的高空高速性能發揮到極致,能夠進行超音速1.34馬赫,作戰半徑800公里,高度15000米的高空高速照相偵察,可以拍攝航線左右40公里範圍的寬幅偵察照片,這個性能在當時世界各國現役戰術偵察機裡都是名列前茅的。
U-2偵察機的前機身下可裝入3部HR-732相機,鏡頭指向不同角度
具有4個鏡頭的國產SWDC-4型CCD面陣數字航攝系統
  1983年,中國空軍提出研製一種用於取代殲偵6,能夠進行“雙二”(2萬米、2馬赫)偵察作戰的高速戰術偵察機,決定在機頭進氣的殲-8(白)戰機基礎上改裝,殲-8(白)戰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戰鬥機,最大速度2.2馬赫,實用升限20500米、作戰半徑800公里。此時正處於冷戰高峰期,為了對抗蘇聯威脅,中國與美國為首的北約處於軍事合作的“蜜月期”,北約組織和美國政府在幾個月內就同意批准向中國出口先進軍用航空戰術照相偵察設備,包括美國仙童公司和聯邦德國MBB公司聯合研製的KA-112A戰術偵察吊艙,仙童半導體公司的KA-112A相機(2015年末,中國華潤公司,嗯,該公司的背景你懂得,曾出價25億美元收購這家老牌美國公司,但被美國政府以危及國家安全為由拒絕),MBB公司照相機吊艙和其他配套地面站設備。1986年完成了樣機改裝並首飛,1989年8月完成全部8架殲偵-8飛機改裝任務。
  殲偵-8偵察機外形沒有任何改動,只在機身下掛架吊掛了照相偵察吊艙。該吊艙的可見光照相偵察能力極強,可以進行2倍音速,高度18000米的照相偵察,可攜帶600米長的膠卷,拍攝550幅照片。一次照相的幅寬達到航線兩側80公里,長度640公里範圍。成像清晰度是世界最高水平,在35公里距離上可判別坦克的型號,在70公里距離上可判別中小型飛機的型號。距140公里可判別大型飛機的型號。中國為該相機自行研製了動態圖形儀等後期判讀系統,能夠快速準確的連續判斷全航路照片,並形成動態影像。
  1987年8月,殲偵-8首次亮相,參加了瀋陽軍區空軍組織的“前進”-87軍事演習,執行了高空高速航空照相偵察任務。這8架殲偵-8,是當時世界上除了前蘇聯米格-25偵察型以外,飛行速度最快,偵察性能最好的戰術偵察機。
2016-04-26 08:07:50
圖博館
時間進入2000以後,中國空軍裝備的8架殲偵-8和數十架殲偵-6性能已經不能滿足要求。於是提出在2003年定型的殲-8F戰鬥機基礎上,研製一種擁有光學和雷達偵察能力的先進戰術偵察機。殲偵-8F戰術偵察機的服役極其秘密,直到2008年在珠海航展的展板上出現了一架代號殲-8T的神秘戰機模型,其外形特徵非常類似於殲偵-8F,所以當時有人認為殲偵8F的正式型號就是殲-8T,同年的遼寧電視台新聞首次曝光了該機的飛行畫面。
  殲偵-8F是由殲-8F取消航炮並加裝偵察設備改進而來戰術偵察型號,也是殲-8家族2012年停產前的最後一個生產型號,其​​機腹原航砲位置改為了保形偵察設備艙,可安裝電子偵察設備,光學/紅外照相機。機腹下吊掛一部機載合成孔徑偵察雷達吊艙,形成了光電偵察系統(機頭保形艙內)和機腹合成孔徑雷達吊艙的複合探測系統,具備了晝夜全天候的防區外探測能力和綜合偵察能力,覆蓋範圍更大,探測能力更強,特別是可以綜合多種手段對目標進行探測和偵察,可以識別出偽裝的目標。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空軍的戰術偵察能力。
  據台灣《尖端科技》引述台灣軍方人士的報導,中國空軍針對台海地區部署的殲偵-8F戰術偵察機,主要駐紮蘇州光福機場,隸屬於空26師的殲偵78團,空26師還下轄預警機76團,裝備空警2000預警機,駐紮江蘇無錫碩放機場。近些年,解放軍空軍的殲偵-8F戰機,經常倚仗強悍的高速高空飛行能力,無懼台軍的監控,大膽越過台海中線,進行抵近偵照,並在台灣空軍戰機對其實施監控攔截前,絕塵而去。
  據台軍方觀察,大陸空軍似乎不怕台方攔截,每次都是大搖大擺的飛過來執行任務。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殲偵-8F戰機擁有最大速度超音速2.2馬赫的飛行能力,機上安裝的光學和雷達偵察設備的側掃距離可達50至100公里,由於台灣海峽的寬度只有120公里,殲偵-8F採取高速穿越中線的掠襲戰術,進行抵近光學和雷達偵察,可迅速探測到台灣島腹地數十公里縱深的隱蔽目標,讓台軍部署在台島西部沿海的軍事目標無所遁形。(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2016-04-25/doc-ifxrpvea1162188.shtml
2016-04-26 08:09:26
圖博館
深度:中國二代半戰機有何特別?連美日也要避三分 2016.4.30 新浪軍事

  根據巴基斯坦網友最新對外公佈的視頻,展示了中巴聯合空中演習“雄鷹IV”的演訓成果。在視頻中我們驚喜的發現中國的殲-8FR這款最新的“二代半”戰機竟然赫然在列。在傳統戰鬥機劃代中,殲-8II型​​戰鬥機由於屬於高空高速的截擊機範疇,所以被人劃分到了第二代戰鬥機中。此次中巴聯合軍演中國竟然派出這個老將出馬,首次出國參加聯合演習,也讓人頗感意外。不過對於這種高空高速機型,巴基斯坦的鄰國-印度是深有體會,當年印度就是靠著8架米格-25R/U偵察機暢行無阻,無人能攔,現在也可以讓印度體會下當年的天空被撕裂的場景了。
  根據視頻顯示,這回中國出動的是一架殲-8FR偵察機,並不是大家早前一直認定的殲-8F戰鬥機。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殲-8FR在殲-8F的基礎上替換了23毫米雙管機砲,騰出的位置可以安裝照相器材;並且還可以外掛例如SAR雷達吊艙以及多種偵測收集信號吊艙。這樣讓殲-8II這個老機型搖身一變,從一款截擊機變成了一款戰鬥偵察機。雖然拆除了機砲,殲-8II仍然可以發射中國的PL-8和PL-12導彈。同時殲-8F還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使得這款機型的續航能力大為提升。不過由於殲-8FR的空中加油頭錐屬於英式製式,無法和巴基斯坦現役設備兼容,故應該此次不會有相關中巴聯合加油協同能力的演習。
  這次中國之所以會派遣殲-8FR戰機出國參演,可能主要利用其具備出色的偵察能力對巴方需要地區進行探查活動。所攜帶的照相偵察吊艙,可以安裝多種模塊,比如紅外照相機或者光學照相機,可在晝夜和復雜氣候條件下對目標區域進行穿越偵察。同時還因為掛載了SAR雷達吊艙,所以具備側視偵察能力。尤其是在更換了WP-13B2發動機後,殲-8FR的最高高度可輕鬆抵達2萬米高空,加力衝刺速度能接近2.3馬赫。這使得現代這些注重跨音速性能的戰機很難在日常的跟隨任務中跟上殲-8FR的步伐,根本就是如入無人之境。
  SAR吊艙,全稱合成孔徑雷達吊艙,是一種現代化的雷達組件,具備造惡劣氣候和復雜條件下超遠距離的探測能力和高分辨率的探測精度。中國SAR吊艙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現在有SAR雷達已經可以安裝到衛星、飛機、甚至無人機上。這也使得我們對現在戰場的掌控能力獲得了質的提升。配合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可發揮這種雷達的最大效能。
2016-05-01 09:51:55
圖博館
根據現有視頻資料來看,此次殲-8FR攜帶的應該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複合吊艙,在吊艙中應該是一部SAR雷達天線,數據採集部分應該來自吊艙內的一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該型吊艙具備100公里內目標2米的分辨率,同時可以結合光學吊艙,目標識別精度可以做到0.5米以內,這樣連掩蔽體都可以輕鬆被找到。就算是新修建的隱蔽點,坑道的洞口都可以一覽無餘。
  這次中巴聯合演習恐怕不只是表面上巴基斯坦心甘情願中國充當假想敵那麼簡單。從中方出動的殲-8FR這一機型來看,這明顯是一次具備實戰化聯合作戰背景的演習,目標可能是周邊山區裡的目標或者是可進行高空偵察的戰略目標。中國的殲-8FR曾經和美國、日本等國的戰機多次直接交手。根據美日飛行員的描述,哪怕出動F-15戰鬥機仍可以被殲-8FR利用強大的機載雷達提前偵測得知後,打開加力順利逃脫,根本沒法做伴飛,更別說打下來了。基於這樣的狀況來看,周邊值得出動殲-8FR的高價值目標只有印度的高原機場和高山兵力部署,而印度的方面的米格-25偵察機早就飛不起來了。蘇-30想攔截殲-8FR這樣高空高速目標相當的困難,那麼問題就容易多了,一款二代半戰機欺負欺負印度現有這些三代機,印度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派飛機升空還追不上,畢竟這架二代半的“老爺機”連美國空軍和日本空中自衛隊也要避讓三分。(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30/doc-ifxrtzte9839506.shtml
2016-05-01 09:53:19
圖博館
解放軍一戰機飽受爭議達三十年 中俄競賽竟爆出冷門2017.10.1新浪軍事

  國產殲8戰機曾有所謂的“空中美男子”的綽號,可惜在許多人眼中,為一款服役即落後的型號,一直飽受爭議,幾乎從30年前,它公開之後就開始了!所以這是一款飽受爭議長達三十年之久的戰機,然而在2017年的中俄航空競賽中,卻爆出冷門。由殲8改裝的殲偵-8DF戰勝蘇-24MR,取得了偵察組的第一名,一個讓幾乎所有人不敢相信的結果,自然讓國人為之大喜過望!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又不難發現,這並非什麼意外,人們說殲8性能差,完全是從空戰的角度,與蘇27,F15之類的先進機型比較,沒有關注過它的優點!殲8的研製始於上世紀60年代,採用截擊機的設計理念,強調:高空高速,既便全面的殲8Ⅱ也依然保持了這個特點,上升到20000米高度對它根本不難,加速到2.2馬赫也屬於平常,至於加速性能,以及爬升率等都是相當高的指標,現役許多型號也沒法與它比。
  這是取得佳績的殲偵-8DF,改進自現役殲-8DF型--殲8系統最後一批生產型,屬於多任務型,經過大量改進,整個航電系統進行更新,採用“一平兩下”的玻璃座艙,採用更大功率的脈衝多普勒雷達,配用自動駕駛系統,以及國產第三代的數字飛控系統。還有它的空中加油系統,更可以加掛各類國產機載彈藥及吊艙,包括:霹靂-12空空導彈,還可以加掛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91反輻射,飛騰,雷石之類系列制導炸彈,整個作戰能力已達準三代機了。
  由於其本身就是多用途型,改裝為偵察型也相當簡單,僅對氣動佈局進行小小的改進,主要是加裝專用的偵察設備,為減小阻力,採用內置式偵察設備,在原來的機腹航炮的位置上,安裝半埋式任務模塊安裝位置,可以選用不同的任務模塊加以安裝,變更很快的。與以前的殲8T不同,任務模塊不再顯突出了。
  其中,偵察任務模塊將雷達和照相偵察設備安裝在半埋式吊艙艙體內,可以執行全天候高、低空戰術偵察任務。並通過數據鏈,迅速將偵察到的信息即時發送給地面指揮中心。
2017-10-02 10:21:13
圖博館
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也許不適合於格鬥,但是非常符合偵察機的要求,高空進入、高速接敵、高速脫離。2.2馬赫的速度在現代戰機也是相當快的,執行偵察任務時又多采用無外掛方式,對手也許不一定比它慢什麼,卻不能輕裝上陣,實際速度要慢許多。實用升限20000米,為一般飛機無法達到的,比如:F16的實用升限不到16000米,所以它可以讓負責攔截的F16飛行員只能望著其背影嘆氣了,因為執行偵察任務時,殲偵-8DF往往快速進出的騎線式照相偵察方式時,給予對方的攔截機會很小,甚至來不及反應,它已返航了。
  目前殲8戰機已停產,尚有約200架在役,隨著殲-10B/C、殲-16以及殲-20服役,殲八正逐步退出現役,剩下的殲8已開始轉職工作,目前殲偵-8DF為我軍唯一的現役高速偵察機,也許還要服役上一段時間!(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戰鬥機主要職責是空戰,空戰不行搞偵查竟然大喜過望?
空軍強國的軍機又一半不是用來空中格鬥的
1960年代中國設計的飛機。也就是快60年前理念開發的產品,那技術要多落伍啊!
殲八幾十年,改到八爺已改頭換面了,據說類似殲十a的航電,霹靂12主動空空彈,83反艦導彈,變成準三代機。不說別的,f16,米格27,29早期型,航電落後,使用半主動彈,和八爺比劃,可能要走麥城。說八爺,有點高抬,殲八F可能十年前沈飛還在生產,還是小青年,還不再用20年?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1/doc-ifymmiwm3042744.shtml
2017-10-02 10:22:43
圖博館
中國航空最具爭議的戰機:殲8讓我們學到了這些教訓2017.10.23新浪軍事

  殲8戰鬥機是我國戰鬥機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飛機,充滿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色彩,從80年代出場開始一直掛著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到了2000年後,由於各種千奇百怪故障不斷公開,造成了網絡口伐筆誅,形成了無比巨大的反差,到了最近年,J8已經開始大量退役,這種承載了一代人青春美好夢想和一切憤怒不甘的飛機終於走出歷史舞台。我們從這個機型上學到了些啥?得到了那些教訓,遠離這些過失有多塊?有沒有繼續重犯?
  J8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國土防空的最重要機型,首次實現了機頭安裝大型火控雷達,兩側進氣高空高速和對敵機超視距攔射,性能指標基本和二代機比如美國F4和蘇聯米格23持平。
  J8是我國首次嘗試自己設計全新戰鬥機,由於降低風險的目的在前米格21的基礎上進行大改。
  米格21,二代機裡面的精品個頭小機動性好速度快,行走江湖50年,數量上萬,戰功卓著
  我國1960年代引進了米格21,米格21是一種2倍音速成功的戰鬥機,高速飛行阻力非常小,操縱性很好,不足之處就是內油太少,航程短,機頭進氣,設備艙太小,裝不了大型雷達。
  當年和蘇聯鬧翻之後,我國開始探索新戰鬥機之路,這時候就產生了2條路線之爭,一個是機頭進氣兩側進氣,一個是單發多發,這也是世界東西方2大流派在我國年輕的設計師隊伍裡面的真實反應。
  最初我國引進了蘇聯的米格15 17,19,21,一路順風順水,很多人就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覺得飛機很簡單,隨便搞搞就行,結果就出了很多搞笑的故事,這個就體現在國產東風戰鬥機家族上。
  國產東風家族歷史:
  東風101:殲5國產化米格-17F
  東風102:殲-6國產化米格-19S
  東風103:殲-6甲國產化米格-19P
  東風104:中國第一款自行設計的超音速戰鬥機,最大馬赫數1.4,升限17000
  東風105:米格-19PM國產化,米格-19PM是蘇聯全天候導彈截擊機,可攜帶K-5(霹靂1導彈),後改名殲-6乙。
  東風106:東風106方案的提出幾乎和東風104同時,是設想將米格19改成兩側進氣的方案,東風106下馬後,延續和誕生了“雄鷹302”
  東風107:東風104方案的提升版本,參照美國F8U,設計指標提高到最大速度1.8馬赫,升限20000,後在哈軍工的東風113的刺激下,提高指標到2.0馬赫
2017-10-24 09:18:13
圖博館
東風113: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提出的方案,性能比東風107更高,達到雙25,此舉直接刺激東風107提高指標,後來107為113讓路,但113也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東風109:航空工業局領導在東風113方案的刺激下,直接將新方案的指標拍在了3.5馬赫,甚至計劃使用核動力發動機...方案堪稱科學政治化的典範
  在一系列空想項目慘遭失敗後,加上批量米格19出現大量質量問題,很多人又回到極度保守的思路,抱緊原版米格19,米格21死不撒手。
  當然空想項目失敗也有好處,這就是國家開始清楚研發新飛機的難度,展開了基礎攻關,建立了一系列的雷達,儀表,救生等等系統的專門的廠家和風洞設施等,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米格19,殲6,飛行性能很好,就是原始設計可靠性差點,飛控粗糙點,我國生產了3000多架
  就機頭進氣和兩側進氣的爭論,充滿了喜劇色彩,原來設計師們都認為機頭進氣,一定比兩側進氣阻力小,一目了然很明顯,總體截面小,當然阻力小,當然另外一派反對,西方戰鬥機早早淘汰機頭進氣,改兩側進氣,這個一定有充分的道理,而且,機頭裝雷達,白天黑夜下雨刮風陰天都可以發現目標,這個是戰鬥機最強悍的助力,白天才能飛能打的戰鬥機,這是嬌小姐。
  最後做了風洞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兩側進氣真的比機頭進氣阻力小,後來確實不行還是認輸,不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懷疑,自己整兩側進氣風險太大,沒把握,最後,保險思路佔了上風,就繼續機頭進氣,不過機頭擴大,裝個更大雷達,到分步走,先機頭進氣,後一個階段兩側進氣。
  這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教訓,一切構思都可以討論,但是最終必須靠實驗數據試飛數據說話。後來三代機四代機項目競標,研發廠家就做了很多的詳細實驗計算,拿到詳細的數據,客戶才考慮給你入門的機會,事實上,由於認真做實驗,三代機殲10和殲20的試飛結果,比最初承諾給客戶的都好。
  殲8安裝的先進脈衝多普勒雷達,首飛20年後才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真心不容易
  發動機選擇問題,最佳的方案是10噸以上大推力發動機,但是我國那個年代,批量生產俄原版6.5噸的發動機都有很大難度,直接上這個項目,完全是白日做夢,多次討論後確定了雙發方案。
  從現在來看,照顧當時的基礎,雙發是最佳選擇,單發大推方案所需的發動機,原定是黎明廠出的ws6,推力12噸,但是一直搞不定,加上經濟形勢,直接下馬,一直到最近這1-2年後才勉強出太行可以用,這40年內將無機可用。
2017-10-24 09:22:28
圖博館
東風113: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提出的方案,性能比東風107更高,達到雙25,此舉直接刺激東風107提高指標,後來107為113讓路,但113也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東風109:航空工業局領導在東風113方案的刺激下,直接將新方案的指標拍在了3.5馬赫,甚至計劃使用核動力發動機...方案堪稱科學政治化的典範
  在一系列空想項目慘遭失敗後,加上批量米格19出現大量質量問題,很多人又回到極度保守的思路,抱緊原版米格19,米格21死不撒手。
  當然空想項目失敗也有好處,這就是國家開始清楚研發新飛機的難度,展開了基礎攻關,建立了一系列的雷達,儀表,救生等等系統的專門的廠家和風洞設施等,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米格19,殲6,飛行性能很好,就是原始設計可靠性差點,飛控粗糙點,我國生產了3000多架
  就機頭進氣和兩側進氣的爭論,充滿了喜劇色彩,原來設計師們都認為機頭進氣,一定比兩側進氣阻力小,一目了然很明顯,總體截面小,當然阻力小,當然另外一派反對,西方戰鬥機早早淘汰機頭進氣,改兩側進氣,這個一定有充分的道理,而且,機頭裝雷達,白天黑夜下雨刮風陰天都可以發現目標,這個是戰鬥機最強悍的助力,白天才能飛能打的戰鬥機,這是嬌小姐。
  最後做了風洞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兩側進氣真的比機頭進氣阻力小,後來確實不行還是認輸,不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懷疑,自己整兩側進氣風險太大,沒把握,最後,保險思路佔了上風,就繼續機頭進氣,不過機頭擴大,裝個更大雷達,到分步走,先機頭進氣,後一個階段兩側進氣。
  這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教訓,一切構思都可以討論,但是最終必須靠實驗數據試飛數據說話。後來三代機四代機項目競標,研發廠家就做了很多的詳細實驗計算,拿到詳細的數據,客戶才考慮給你入門的機會,事實上,由於認真做實驗,三代機殲10和殲20的試飛結果,比最初承諾給客戶的都好。
  殲8安裝的先進脈衝多普勒雷達,首飛20年後才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真心不容易
  發動機選擇問題,最佳的方案是10噸以上大推力發動機,但是我國那個年代,批量生產俄原版6.5噸的發動機都有很大難度,直接上這個項目,完全是白日做夢,多次討論後確定了雙發方案。
  從現在來看,照顧當時的基礎,雙發是最佳選擇,單發大推方案所需的發動機,原定是黎明廠出的ws6,推力12噸,但是一直搞不定,加上經濟形勢,直接下馬,一直到最近這1-2年後才勉強出太行可以用,這40年內將無機可用。
2017-10-24 09:22:53
圖博館
推力12噸的ws6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的最大大忽悠,國家定型實驗都沒有做完就宣佈各種頂天指標
  到了正式研製,由於缺乏經驗,就出了很多問題,一個就是為了飛機飛更快點,要增加長細比,結果瘋狂加長機身,結果飛機做的過長,而且為了保證飛兩倍音速,赶超米格21,史無前例的將平尾後移到極限位置之後,直接暴露在發動機高溫高壓氣流之下,在尾噴管高溫燒烤下,尾椎整流罩和傘艙出了太多的問題。
  殲8垂尾做的極度的靠後,帶來了太多嚴重問題,之後的戰鬥機,家家戶戶吸取教訓,遠離大坑
  殲10,垂尾位置距離噴管比較合適,避免了殲8的慘痛教訓
  為了超音速長細比,進氣道太長帶來一個缺點是發動機進氣管道過長,流動損失大,最後造成實際發動機推力損失大,得不償失,當時典型的國內外飛機,進氣道長度有有明顯的縮短趨勢,尤其是蘇聯出的幾個大米格飛機, 美國飛機更明顯,進氣道都很短,F4,F104都是,低頭拉車,抬頭看路確實是至理名言。
  由於飛機做的過長,又遇到一個攔路虎,就是超音速飛機的慣性交感問題,飛機的滾轉和側滑交織在一起,結果造成J8飛機滾轉能力急劇降低,比米格21差了一半多,速度越高越差,而且超音速操縱風險很大,稍微拉了大動作就可能失控解體。
  J8基本從聯米格19/21基礎基礎而來,各種細節設計比比皆是,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也繼承了米格19/21的毛病,比如後機身過熱,燒機身的事故屢屢發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改進才搞定。
  J8最大最慘的教訓,還是發動機,千萬不要使用不成熟不可靠的發動機!J8初期,使用米格21發動機國產貨wp7,經過一系列改進質量基本穩定可靠,到了後期為了和三代機盡量抗衡,上了殲83,8F項目,增加很多複雜火控設備和導彈,能做到超視距攻擊,飛機明顯變重,為此使用了推力增加的全新WP14彌補飛行性能損失。
  殲8F戰鬥機,在發動機問題上也栽了跟頭,初期用了不可靠的發動機,幾乎項目失敗
  結果WP14是發動機設計廠所,粗製濫造糊弄用戶的經典之作,用幾種不同發動機的部件強行移植在一起的拼湊之作,可靠性爛到家,空中停車,噴零件真是家常便飯,才短短幾個飛行架次就出了無數險情,就這樣,主機廠還是瘋狂咬牙堅持下去直到定型,但是最終交付部隊,質量問題多的髮指,用戶甚至拒絕接收飛機,最後的辦法是,倒退回可靠的老型號,WP13B。
2017-10-24 09:24:33
圖博館
經過40年的慘痛教訓,航空工業設計所和用戶都認識到,發動機的可靠性比單純的推力指標更重要,寧用一款推力小的可靠發動機,不用10款推力大但是經常刷大牌的發動機,發動機好比人的心臟,隨時停擺是不可承受之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都飛機公司,他們的小鴨子殲10,在很早採用了太行發動機做試飛,就一個起落就發現大量問題,之後就斷然拒絕使用,勒令發動機廠家認真做實驗修改,不成熟,不要來找我,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原則,技術問題絕對不能講情面,誰講情面,誰完蛋。
  成都所借鑒殲8的慘痛經驗,在國產太行發動機不成熟之前,都用俄進口發動機
  戰鬥機是一種很複雜的機械電子產品,需要全國幾十個行業,幾萬家廠家協助,這其中就牽涉到供應商管理的問題,殲8,採用的是老的體制,固定行業供應商,從殲6/7開始,雷達,發動機,儀表等等,全部延續傳統,時間久了,就出了一些質量問題,某些廠家撒潑打滾耍賴,主機廠設計所完全沒有製裁供應商的辦法,客戶也找不到合適的渠道(軍品量太少,產值低,外面的廠家即使能做,也不太合算,而且法律也不允許民企私企做軍品),幾乎對供應商毫無辦法。
  成都採取了面對全社會,引進市場機制 (楨:?),全程全要素競標的方式,圓滿解決了混吃等死垃圾廠的問題,不能保證質量的廠家直接拉黑,這也讓客戶得到了巨大的啟發,立即形成標準,從而在所有軍品項目都迅速推廣,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能者上庸者下。
  殲20,也吸取了殲8的教訓,使用了俄成熟發動機進行試飛,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展
  在中國的航空歷史上,很少有殲8從設計到製造到管理踩了無數地雷的機型,國際航空史上也極其罕見,但是中國在殲8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取得了三代機,四代機的重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殲8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好的老師。(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沈霍伊的媽有點太多。
 查查沈飛靠著殲8評了多少院士?再查查當時的三機部多少領導是沈飛出身的?成飛更加先進的殲9項目被取消可是內幕重重啊。後來成飛的殲10和殲20都有著殲9的影子,殲9是六十年代立項的,所以不要再說殲10山寨以色列的什麼獅式戰鬥機了,殲9才是他們的前身。
 放在六十年代背景下看問題好不好,當時和殲9一起立項的殲8不也是高空高速,還是落後的機頭進氣,六十年代美蘇都在搞高空高速截擊機,當時高空高速可是潮流,雙2不夠,美蘇還開始搞雙3呢。
2017-10-24 09:25:50
圖博館
殲8七院士只是牽強附會,這七個院士各有各的研究領域,只是跟沈飛多少有點聯繫而已。殲9下馬一點也不冤,它的作戰想定就嚴重脫離了時代。殲9突出高空高速,又強調格鬥而不是中距攔射,這樣的定位在今天實在不知有什麼用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23/doc-ifymzqpq3484818.shtml

解放軍一戰機飽受爭議達三十年 中俄競賽竟爆出冷門2017.10.1新浪軍事

  國產殲8戰機曾有所謂的“空中美男子”的綽號,可惜在許多人眼中,為一款服役即落後的型號,一直飽受爭議,幾乎從30年前,它公開之後就開始了!所以這是一款飽受爭議長達三十年之久的戰機,然而在2017年的中俄航空競賽中,卻爆出冷門。由殲8改裝的殲偵-8DF戰勝蘇-24MR,取得了偵察組的第一名,一個讓幾乎所有人不敢相信的結果,自然讓國人為之大喜過望!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又不難發現,這並非什麼意外,人們說殲8性能差,完全是從空戰的角度,與蘇27,F15之類的先進機型比較,沒有關注過它的優點!殲8的研製始於上世紀60年代,採用截擊機的設計理念,強調:高空高速,既便全面的殲8Ⅱ也依然保持了這個特點,上升到20000米高度對它根本不難,加速到2.2馬赫也屬於平常,至於加速性能,以及爬升率等都是相當高的指標,現役許多型號也沒法與它比。
.......
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也許不適合於格鬥,但是非常符合偵察機的要求,高空進入、高速接敵、高速脫離。2.2馬赫的速度在現代戰機也是相當快的,執行偵察任務時又多采用無外掛方式,對手也許不一定比它慢什麼,卻不能輕裝上陣,實際速度要慢許多。實用升限20000米,為一般飛機無法達到的,比如:F16的實用升限不到16000米,所以它可以讓負責攔截的F16飛行員只能望著其背影嘆氣了,因為執行偵察任務時,殲偵-8DF往往快速進出的騎線式照相偵察方式時,給予對方的攔截機會很小,甚至來不及反應,它已返航了。
  目前殲8戰機已停產,尚有約200架在役,隨著殲-10B/C、殲-16以及殲-20服役,殲八正逐步退出現役,剩下的殲8已開始轉職工作,目前殲偵-8DF為我軍唯一的現役高速偵察機,也許還要服役上一段時間!(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2017-10-24 09:26:41
圖博館
中巴演習殲8D爆冷大勝梟龍但美軍可作證這不是意外2017.11.02新浪軍事

  中國與巴基斯坦在軍事領域交流不少,其中以“雄鷹”演習最為引人注目,由於雙方進行不受限制的對抗演練,對提高雙方的作戰水平相當有利,如今演習細節正在逐步公開,其中有一條值得關注:2016的雄鷹演習中,中方的殲-8D爆出冷門,在格鬥空戰中以以較大優勢戰勝了巴方的梟龍。
  這個信息讓許多人點不敢相信,在大家的印像中,殲8為一飽受爭議之機型,主因就認為其格鬥能力不佳!
  其實,美軍可以作證不是意外。美軍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越戰初期,美軍發現,F4戰機竟然對米格17束手無策,F4與殲8一樣,同樣以高空高速為優點,一樣不長於格鬥,米格17與梟龍也差不多,個頭不大,機動性好。
  後來美軍憑藉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引入能量機動論--這一理論由美國空軍軍官約翰·伯伊德提出,數學表示為:戰鬥機的單位剩餘功率,又稱:SEP=(推力-阻力)*速度/重量。在飛行包線裡任何一點,SE較高的一方佔優,後來F16、F15等型號的設計更是完全以這一理論為基礎。
  與其說是殲-8D性能有多高,不如說,中方飛行員成功應用了能量機動論,讓殲8的性能得到發揮了,該機以“高空高速”為特點,這意味著其擁有更高的能量,只要充分利用這一點,自然可以獲得優勢。
 梟龍戰機已出口了
  也不意味著,梟龍戰機的性能有問題,只能說其優勢尚沒有發揮出來,也許下一次,巴鐵飛行員找到新的戰術,也許就是可能反敗為勝。這個事情說明了一件事,再好的裝備也是由人操作,只要戰術得當,裝備性能差一點,也一樣可以讓對手頭痛!(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殲-7勝殲-11B,殲-8勝梟龍。我真心是看不懂了!新戰機的優勢在哪裡啊?
 這說明了一件事,再好的裝備也是由人操作,只要戰術得當,裝備性能差一點,也一樣可以讓對手頭痛!
 J7什麼時候勝過J11b
 是軍迷嗎,前段時間中巴軍演,J7最新型號完胜J11,請查閱相關資料!
 你真搞笑,自己看看原報導視頻好嗎?只是鎖定了而已,然後被擊中兩架,2對2就沒再繼續,握手言和,到了新浪就成了完敗。
 在高空高速的條件下,渦噴發動機相比渦扇發動機具有天然的優勢,而渦噴發動機是中國的最先進,誰說國產航發不好!
2017-11-03 10:53:16
jsoujsou
殲8魔改戰鬥機

(又不是「厲害了我的國」系列,中共那來那麼多厲害的魔改武器?

中國殲8和殲11/殲10/無人機/AIP潛艇/火箭炮/直-8/直-9/山貓全地形車/59式坦克/運8/殲7/轟6...一樣都是蘇俄法...丟棄中共撿拾當寶貝。

這個嘛,先是「窮者變變則通」的無奈,後有了更新的武器,反而如前評〈戰略步槍〉所言:「開放式改革,成本性創新 ,創造性繼承 」之原則、而美國是創新為創新、日本則是閉門造車式工匠精神,故見中國的QTS11(ZH-05)智能步槍/055驅逐艦/ZBD-05兩棲突擊車...等成功了、而美國的XM25(OICW理想單兵戰鬥武器)/DDG1000驅逐艦/EFV遠征戰車...等失敗了,若非政治因素、物美價廉的中國軍民產品將似無人機行銷全球無敵手。

是嗎?那我就貼些相關的文圖吧!

圖參: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380838
另參【圖博館】:殲-8 殲-8之生產 殲八IIM火控系統 J-8之改良 殲8魔改戰鬥機 中國電戰機 殲11魔改戰鬥機 中國魔改155毫米火炮 中國魔改迫擊炮 中國魔改無人機 中國魔改AIP潛艇 中國魔改火箭炮 山貓全地形車 直-8魔改直升機 直-9魔改直升機 59式魔改坦克 運8魔改運輸機 殲7魔改戰鬥機 轟6魔改轟炸機 )
2018-06-05 09:17:18
阿楨
美媒《軍事觀察》評選全球4大著名截擊機:中國殲8II也上榜了 2021/03/05 新浪

  冷戰期間,許多國家生產了專門的截擊機,通常比普通戰機重得多,速度也快得多,可以攜帶了更大的感測器套件,能夠發射特殊的遠端空對空導彈,而這些對普通戰鬥機來說太重了,無法部署。
  由於截擊機相對于普通戰機成本更高,通用性也較低,因此只有少數國家部署。美國兩個著名的截擊機項目是F-12和F-14,雖然最終更昂貴的F-12被取消。
  蘇聯兩種截擊機米格-25和米格-31目前都在服役。米格-31速度可達3馬赫,裝備了R-3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彈頭重達61公斤,射程長達400公里
  殲-8II是放大了蘇聯米格-21,只有米格-31重量的36%,但殲-8II可攜帶射程100公里的PL-12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與其他截擊機相比,其維護要求和運行成本要低得多。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05/doc-ikftpnnz2532856.shtml
2021-03-06 09:20:21
阿楨
“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要反對貶低殲-8II的言行 2024-10-12

近日,央視公開的一張殲8II六機地面編隊的畫面,成為了網路爭論的熱點。在許多軍迷眼中,中國都大批量部署殲-20了,殲8II這樣一款2代機為什麼還不退役呢?還有一些人脫離歷史,故意貶低殲8II的地位和戰術性能,想因此彰顯自己的專業。
中國中部戰區、西部戰區、南部戰區、北部戰區可能都還裝備殲八2。雖然該機進入退役週期後,被逐年換裝成為必然。但是,中部戰區有飛行員還是喊出了「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的口語,說再飛10年都不成問題。
客觀點說,後期殲-8的性能已經獲得了重大進步,例如殲-8IIDF採用兩側進氣,換裝了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具備掛載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快速攔射的能力。其超視距空戰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早期F-16、蘇-27和殲-10A的水準。
再後來,我們能看到的殲-8II大多被改進成為偵察型,配備光學、合成孔徑雷達或吊艙以後,繼續發揮其高空高速飛行性能。
網路上有人總是吐槽殲8II的低空低速性能,這個其實是設計指標導致的必然結果。殲8定位是截擊機,當年我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U-2這樣的高空偵察機,所以要求高空高速性能優異。
單從性能指標來看,殲8II到現在仍有一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是2.2萬公尺高空和音速2.2馬赫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美國、俄羅斯的多數最先進殲擊機都望塵莫及。這裡有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渦流發動機在高空的性能比渦輪扇發動機,再加上殲-8的機身細長,其高空巡航能力是非常強悍的。
那麼,殲8II在中國空軍現有作戰體系下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有這麼幾條:
一、國土防空,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戰略轟炸機,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快速攔截能力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高空高速拋投滑翔炸彈。後期生產的F型和H型,參考一下米格31的改良方式,改為發射巡航飛彈的載機,或是在高空拋投滑翔炸彈,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三、執行偵察任務,高空高速性能天然就是偵察機的特徵。
四、在空戰時負責在高空發射遠程空對空飛彈,戰鬥機飛行速度越快,飛得越高,空對空飛彈就射得越遠。透過改進數據鏈,透過體係作戰在2萬公尺高空發揮作用,成為遠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平台,擴大我方飛彈打擊範圍,當然是合理的選擇。
五、殲8II的使用成本低。
2024-10-14 03:15: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