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4 06:00:16| 人氣4,514|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藤忠雄神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麼了?你也迷安藤忠雄神話?詳參【圖博館】:安藤忠雄:名建築師44

看在《安藤忠雄的作品與思想》(北京‧中國電力,2005,建築大師系列之一)圖美價廉(33人民幣)且附VCD的份上,估且一評,不然以我在《台灣的世界級》所言:
台灣就會併裝,用日本安藤忠雄式的清水牆併裝美國的現代主義建築。看到台灣各地不斷出現的清水牆建築,我不禁懷念起東海大學的教堂、舊圖書館和體育館,之樸實的混凝土樑柱、紅磚或黃瓷牆。

我實在不怎悅讀安藤忠雄的以下大多建築:

說的也是,安藤忠雄的建築旣算不上《偉大建築奇蹟》《世界建築七十奇蹟》頂多在《世界現代建築史》的<日本建築當代狀況>以半頁(p455)介紹安藤忠雄而已。真不懂安藤忠雄神話如何打造出來的,該不會是以下傳奇故事或得獎教授經歷吧?

File:Tadao Ando 2004.jpg
安藤忠雄(攝於2004年)
File:Azuma house.JPG
住吉長屋,大阪府,1976年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六甲集合住宅 I(兵庫縣神戶市,1983年)
六甲集合住宅 II(兵庫縣神戶市,1993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水之教會(北海道,1988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光之教會(大阪府茨木市,1989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本福寺水御堂(兵庫縣,1991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大阪府立飛鳥博物館(大阪府,1994年)

兵庫縣立木殿堂(兵庫縣,1994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京都府立陶板名畫之庭(京都府,1994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淡路夢舞台(淡路市,2000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兵庫縣立美術館,2002年
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显示原始尺寸

表參道之丘(東京,2006年1月)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於大阪市。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成績:23戰13勝3敗7平手),前往美國、歐洲、非洲、亞洲旅行,也順便觀察各地獨特的建築。那個時候,他的攝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築師路易·康的作品集中。安藤忠雄是雙胞胎中的的哥哥。雙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東京開設北山創造研究所,經營企業經營顧問、商品設計。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築師北山孝二郎(因為與美國建築師彼得‧愛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築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園;位在神戶市生田區)是在1977年時,與弟弟孝雄所屬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安藤忠雄並未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僅在建築公司工作過一小段時間。在高中畢業後,參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種由大學教授創立的研究班,屬於大學教育的一種),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長澤節所創立,被稱作是「傳說中的美術學校」,畢業生包括飯野和好、金子功、寺門孝之、山本耀司等人,畢業生大多都是目前都在業界第一線活躍的創意工作者。之後獨自利用各種渠道學習了室內設計和製圖等技巧。在成為建築師之前,曾經擔任過以關西為中心,許多茶館或咖啡廳的室內設計。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設計了許多個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長屋(住吉の長屋)」獲得很高的評價,大規模的公共建築到小型的個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築學會獎的肯定。此後安藤確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幾何形狀為主的個人風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評價。1980年代在關西周邊(特別是神戸・北野町、大阪心斎橋一帶)設計了許多商業設施、寺廟、教會等。1990年代之後公共建築、美術館,以及海外的建築設計案開始增加。
·1987年 - 擔任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9年 - 擔任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1997年 - 擔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2003年 - 從東京大學退休,轉任名譽教授
·2005年 - 獲得東京大學的終身特別榮譽教授
·1979年 - 日本建築學會賞(住吉長屋)
·1983年 - 日本文化設計賞(六甲集合住宅)
·1985年 - 芬蘭建築師協會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獎
·1986年 - 藝術選獎文部大臣賞新人賞(中山邸)
·1985年 - 毎日設計賞
·1987年 - 毎日藝術賞(六甲教会)
·1988年 - 第13回吉田五十八賞(城戸崎邸)
·1989年 - 法國建築學院獎賞
·1990年 - 大阪藝術賞
·1991年 -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榮譽會員、美國科學院和文學藝術研究所Arnold W. Brunner紀念獎
·1992年 - 第1屆卡爾斯伯格(Carlsberg)建築獎(丹麥)
·1993年 - 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RIBA)榮譽會員、日本藝術院賞
·1994年 - 第26回日本藝術大賞(大阪飛鳥博物館)
·1995年 - 1995年普利茲克獎、1994年度朝日賞、第7回國際設計獎、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級)
·1996年 - 第8回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第1屆國際教會建築獎
·1997年 - 德國建築師協會名譽會員、皇立英國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獎章、第4回大阪吉瓦尼斯獎、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提升至軍官級)
·2002年 - 美國建築師聯盟金牌(AIA金牌)、京都賞思想・藝術部門受賞
·2005年 - 國際建築師聯盟金牌(UIA金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8%97%A4%E5%BF%A0%E9%9B%84

我看應還有下文所言,台灣水泥叢林對「清水混凝土」的愛惡情仇吧:

安藤忠雄旋風 是神話,還是文化?數位時代07/06/25賴珍琳

二○○七年六月九日,下著雨的傍晚,萬人湧進台北小巨蛋體育館,共同期待他們心中共同的偶像到來。「Ando! Ando! Ando!」,隨著愈來愈振奮的呼喊,活動主角宛如巨星般登場,在熱情的掌聲中,他登上講台,以招牌的沙啞嗓音開口對群眾說:「晚安,我是從大阪來的安藤忠雄。」沒錯,這不是什麼國際巨星來台開演唱會,而是一位日本建築師的演講活動。只不過這位建築師是安藤忠雄,就讓一切變得不同。
奮鬥的人生哲學感動普羅大眾
主辦單位台灣東陶企業(TOTO)指出,一年前策劃這場萬人公益演講時,還擔心聽眾不夠。但今年四月初公布消息,一萬多張的票即索取一空,四月底有一萬三 千人等待後補,到了活動開始前,報名者已經暴增為三萬四千多人。原本九成以上票券可免費索取,但在報名人數爆炸的情況下,變得一票難求,拍賣網站上甚至喊到一張票四千八百元的價格。連安藤自己都不諱言,這是他此生做過最大規模的演講。如此現象似乎讓人難以理解,連台北市長郝龍斌上台致詞時也不禁脫口說出: 「為什麼台灣這麼多人迷安藤?」
台灣人比日本人還迷安藤忠雄。有論者認為,這又是一次台灣人愛湊熱鬧的造神運動;也有人說,安藤這般世界級建築師是台灣人新的心靈導師。安藤忠雄究竟魅力何在?
傳奇性背景,是安藤忠雄成為大眾偶像的原因之一。只有高中學歷、做過拳擊手,靠苦讀學習建築知識,靠每一件案子的競圖累積實力。因此能夠說出:「沒有奮鬥 過的人生,感動是不會產生的」以及「不能在沒有做好防守的情況下就攻擊」等話語,每一句率直的話語,對追求夢想的人而言,非常具有勵志效果。演講主持人暨 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指出,多數國際建築師的出身似乎都與我們的生活有些許落差,但安藤忠雄那奮鬥的人生,打動了人心,也使他成為了idol(偶像)。
九○年代之前,安藤只是一位小有名氣、背景特殊的地區性建築師。然而從一九九一年起,安藤開始獲得一系列國際獎項,一九九五年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 克獎,聲望瞬間達到巔峰,從此成為一則建築界的神話,剎時間比下其他建築名師,成為最能代表日本的建築大師。劉育東說:「與其他建築大師相較,安藤已經成為一位走出小眾、走入大眾的文化界意見領袖了。」
作品既新且舊揉合東西方哲學
劉育東說,安藤的作品既新又舊、既東方又西方,多重性的「雙重要素」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深入普羅大眾的主要因素。安藤善用清水混凝土材質,空間蘊含東方禪意,然而光影營造的功力直逼西方建築大師。樸實而有古意,而純粹的方與圓又十分具備現代感。更有趣的是,他的兩大名作「真言宗水御堂」與「光之教堂」,前者是以在屋頂種植水蓮花而聞名的廟宇,後者是讓光線透過牆壁上十字形開口塑造的幽微神聖教堂,不同宗教的信徒,同時可以在他的建築中得到力量。
「這些多元卻又相反的要素,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作品中擷取想要的元素。」 實踐大學教授李清志在他所撰寫的《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一書中指出,安藤忠雄的建築之所以受到大眾歡迎,極大的原因是現代都市生活的複雜與壓力,常使得現 代都市人喘不過氣,企盼找到心靈歇息的空間。而安藤的作品總是能在混亂環境中,從建築裡創造自然意境。在鄰近大自然的環境裡,他則向自然開放,讓建築與自 然融為一體。
樸素風格慰藉緊張的現代人
「安藤忠雄這四個字已經是一個品牌了,」李清志以受到全世界歡迎的日本品牌無印良品(MUJI)的品牌效應比喻,無印良品強調樸素、純淨、原味的風格,讓亞洲人能從每日的疲勞轟炸中得到慰藉。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乍看之下或許平淡,卻充滿寧靜與哲思,連一般人也能感受。(楨:當到處都是安藤式清水混凝土建築時,又與現代主義泛濫下的台灣水泥叢林何異?)

<打造安藤神話?>中國時報 07.06.11劉欣蓉(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

六月九日晚上的台北很安藤。超過萬人在傍晚湧進小巨蛋,聆聽來自日本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演講。
在將近一小時的排隊進場,半小時的等待、反覆觀看記錄片中安藤忠雄說著類似人一定要像拳擊手般有堅強的鬥志,才能……的話,又進行了半小時政府官員與場商代表的致詞之後,終於,全場聽眾在京都大學教授的主持下,要求大家同聲齊喊安藤、安藤、安藤、安藤……的氣氛鼓舞下,一時之間,隨著背景音樂的激動人心,彷彿讓人以為走進了時光隧道,來到萬人空巷的希特勒大閱兵現場。更令現場聽眾興奮尖叫的是,安藤忠雄像媒體巨星般地(不,他不只是像,他就是),並未由台前出場,而是選擇了由觀眾席中一竄而出, 在眾人尖叫騷動未定之際,臨返那座專門由台灣知名設計公司為安藤量身打造的豪華舞台上,開始他這場在台灣的世紀演講。
演講內容實在了無新意,但是在安藤大師以親民作風的詼諧幽默引領下,聽眾們看來皆陶醉於他英雄般的身影中,似乎像是在當前整體氣氛持續低迷的台灣天空中,降下了一位意志堅定的救世主,降在眾人面前,近到讓人們好像可以一把握住似地,產生了一種依戀與移情。
整場演講,就是一個完美英雄的神話製造。英雄般的修詞,不是指他說了什麼內容,而是他怎麼說那些內容的方式,及這整場精心設計的演講是怎麼設計那些內容的方式。我們相當同意他的提醒,全球暖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也接受他所謂的我們只有一個亞洲的主張,而當他不時地在他那些在陡峭山坡地上規劃營建一批批集合住宅的照片中,夾雜著幾張他和日本大阪當地人共同在山坡地上植樹行動,我們也一樣自我期許,多種些樹。我們更虛心受教他以遊歷世界各國的體悟,人生要時時學習。
然而,如果亞洲一體只是在演講中唯二的兩張照片中,露出十數個亞洲國家快樂微笑的兒童照片,卻不見他提及在亞洲國家的設計是如何地尊重該社會的文化。或暖化問題解決方案,除在各項大型工程整地前先行種樹的舉動之外,便再也沒提任何營建過程的其他二氧化碳減量可能。而強調設計人要有創意時,更是只集中在他和兩三位藝術家的交會與作品,絲毫未見這個亞洲之最的建築師談及如何透過與各相關專業團隊合作而形成各式各樣規模龐大的建築方案。整個演講,不停地呈現出一個意志堅定,充滿鬥志的英雄面貌,好像安藤的各項作品,都在他獨自的身影下成就,不需要任何人的協助,除了那個不停地拒絕他的大阪政府,卻在他的說詞中成了成就他不屈不撓的反面人物。整場演講被控制在一種快節奏振奮人心的幽默小故事歡樂氛圍中,讓人們很容易就受到這種造神氣氛的感染而不自覺。
造神而不自覺,是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我們當然要學習其他文化中具創意者的各種優點,但不論講者或聽者,都應儘可能地在尊重對方文化特性下表達相互學習的 誠意與自信。但自信既非自滿,亦非自卑。若在自卑中不自覺地將對方視為無限完美的英雄神祇,便是自困於英雄的對立面,永遠無法脫身。
不過,我倒是早早在演講後的一場訪談開始之前,便轉身出場,以免繼續的訪談吹捧會搞得我要滿地找雞皮疙瘩。

還有別忘了大師多有不堪的背後:

<路思義教堂 貝聿銘掛名他抑鬱>中時 07.06.07李維菁、

File:Luce Memorial Chapel interior.jpg

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北京的陳其寬,小時候受過私塾教育,這對他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戰亂的關係,他的成長過程都是在不斷的遷移逃難中完成。後來畢業中央大學建築系,赴美得到伊利諾大學建築碩士,並曾在洛杉磯大學修習工業與室內設計、陶藝與繪畫等課程。陳其寬進入當時知名的建築師葛羅匹斯 (Walter Gropius)事務所工作,並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講師。
一九五七年接受建築師貝聿銘的邀請,回到台灣籌備東海大學的校區設計,規畫園區並一手創辦了建築系,往後的二十幾年培養出許多建築人才,他後來更出任工學院院長。
陳其寬設計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這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可惜貝聿銘宣稱、甚至寫書強調,路思義教堂並非出自陳其寬之手,而是他一人獨力完成的;這曾讓陳其寬耿耿於懷,相當抑鬱。
陳其寬在建築界早已是大老,但是他在繪畫界的地位可是到了一九八○年代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他舉辦大展後,才真正為台灣藝術界熟悉。
陳其寬的畫極度浪漫、想像力十足,帶有高雅又天真的氣質,而他的手法不管在構圖或是用色上,卻又顯現他極為嚴格的要求。
陳其寬從未受過正式繪畫訓練,但他在國際藝術界則深受肯定。英國知名美術學者沙利文點名陳其寬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畫代表人物之一,更為文推崇陳其寬是「最具 創造力的中國畫家之一」。陳其寬藝術中最大的特色是他常有加窄且加長的條形立軸、橫軸。他總以俯視、多視點的手法,呈現中國蜿蜒的風光與建築。
陳其寬的人與畫氣質接近,高雅溫文卻又純真。他常與友人感慨,自己在台灣好像在建築界或是美術界都不被真正的接納。美術界當他是建築師,建築界則當他是畫家。不過他在一九九五年獲得台灣首屆傑出建築師,並在二○○四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等於建築與藝術界都給他肯定。

台長: 阿楨
人氣(4,514)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梅縣三村》
此分類上一篇:《博物館行銷策略》

大蝦
~...不怎悅讀安藤忠雄的以下大多建築...~

對於日人隈研吾的竹屋設計--長城腳下的公社
(2002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
(交大建築所教授劉育東號召了約20位台日建築師
將仿&quot長城腳下的公社&quot的模式
於近期擇貢寮執行一項集體建築創作
希望能再創新的里程碑)
阿楨大哥總不會排斥了吧~

那可不一定
他某些習性其實是與一般人不太一樣的
2007-12-04 10:53:55
版主回應
還沒建出,尚不知

不過&quot長城腳下的公社&quot
則大多有創意
畢竟它們是各別建築師的創作
2007-12-05 07:34:11
造神
安藤忠雄:孤獨,也要讓夢想開花

‧Cheers 2008/04/08 去年6月9日,他在台北小巨蛋的演講創下史上紀錄,1萬3千名聽眾入場,另有1萬多人報名未能如願入席聽講,成為日本社會與全球建築界的話題。他,是全球最多人風靡,且仍活躍於各地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文/藍麗娟;特約攝影/謝進益】

出身貧困、高工畢業的安藤忠雄;他自學建築,54歲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肯定;他的奮鬥歷程,就是一條追尋夢想之路。
「在日本的菁英教育社會裡,我是個走不同路的人,」3月時在日本,安藤忠雄向從台灣來的196位建築愛好者演講時說。
從興趣中找到夢想
在日本這個學歷至上的國家,大多數人直到上大學,才有機會摸索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尋找可能的夢想。
但是,安藤忠雄不然。
1941年,安藤忠雄在大阪出生,從小由外公外婆養大。後來,外公過世,安藤忠雄與外婆必須獨立生活。因此,當外婆開了雜貨店,他就幫忙顧店。每當鄰家的木匠帶著設計圖出入,不僅會跟他玩,也會教他削木頭。懵懂之間,安藤忠雄覺得很喜歡用木頭做東西的感覺。
13歲時,安藤忠雄與鄰家的木匠合作增建家裡的二樓。當他在幽暗的長屋開了一個天窗,第一次,他體驗到自然光線的魅力,小小心靈中,愛上建築。
隔年,當鄰家有個失怙少年需要地方住,安藤忠雄自己設計施工,為少年蓋了一個7坪大的加蓋小屋。第一次,他興起自己的夢想:從事建築業。
發現夢想並不容易;但是,該如何去做,努力實現夢想,卻是大的挑戰。
國中畢業後,安藤忠雄遇到第一個夢想的阻礙。當他決定進木工工廠工作時,卻慘遭家人反對。
於是,他轉念高工機械科,從此走上自學之路。課餘,他勤跑學校的設計教室,閒暇時就搭電車到京都、奈良等地,親身參觀日本傳統建築,從中了解何謂建築。後來,他聽說打拳擊可以拿工作簽證出國比賽;為了出國看建築,他只花了兩個多月練習就拿到職業拳擊賽執照,如願的,隻身到曼谷比賽。
孤獨一人,也要讓夢想開花
高工畢業了,安藤忠雄渴望進大學念建築。這一次,雖然家人並未反對,但在龐大的經濟壓力下,他必須放棄念大學建築系的正規管道。
他清楚地知道夢想只有一個,但是,邁向夢想的道路卻有很多途徑。
「所以,我決定,好!我一個人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一個人走上這條孤獨的道路。」安藤忠雄在演講中比喻,「康莊大道上綻放許多花朵,但是,我一個人卻走著這條大家都看不見的路;於是,我對自己說,我要讓這條路也能開花結果。」
於是,他透過工作與讀書,繼續自學建築。
他先到室內設計公司擔任助手、後來協助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進行商店街調查與開發;不工作時,他就讀書。有一次,他在一個舊書攤看到《柯布(柯比意,Le Corbusier)作品全集》時,心中震撼不已,於是,他每天都到舊書攤報到,甚至央求書店老闆暫先保存該書,等他存夠錢,就會把書買下。「再怎麼沒錢吃飯,我都要讀書,」他說。
後來,他終於買了書,隨後天天研究柯布的設計圖。有一整年,他甚至一早讀書直到凌晨3點鐘,就這樣,將建築系教科書研讀完畢。
「一個人要成功有兩個條件:意志力和熱情,」安藤忠雄說。
旅行,成就了建築家
刻苦自學只是實現夢想的初體驗,後面還有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
24歲時,日本開放出國觀光的第二年,安藤忠雄就是無法壓抑想用敏銳的五官與身體來感受空間的好奇心。於是,他存了微薄的旅費,從搭貨輪開始,踏上一個人對建築的摸索之路。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然後從北歐進入中歐、南歐、直到印度。
當他目睹廣大的海平面,與在西伯利亞鐵路上連續5天看著窗外一望無際的濕地草原,他比建築系學生更直接體驗何謂「水平」;當他在希臘仰望巴特農神殿時,他親身體會何謂「垂直」。
透過旅行,全世界的建築鉅作都跳出教科書,成為他的老師。
回日本之後,他勇奪一項大阪城公園設施設計的競圖,似乎,旅行,已隱隱造就了一位建築家。
隔年,他再度以旅行摸索建築。回國之後,他毅然開設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決心以建築為本業,養活自己與家人。
沒想到,他周遭的人都說:「你沒受過正規的教育,怎麼能成為一個建築家?」
在日本菁英主義的環境下,這些質疑的確為真;但是,安藤忠雄追尋建築夢的熱情與意志力卻更為深刻。
有一就會有十
他深信一句日本諺語:「只要有一,就會有十」。
開業初期幾乎毫無案子上門,於是,任何親友介紹的案子,儘管再微不足道,他都懷著感恩之心去做。
沒有案子的時候,他讀書,或是到戶外空地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他自己的案子,他會怎麼做。藉此鍛鍊思考能力。
他鍥而不捨,就是不放棄。
他曾向大阪市政府提案,希望把屋頂全部綠化。結果,市政府毫不理睬。但是,他仍不斷加入新的創意,持續提案3、4次,最後,大阪市政府很困擾,甚至威脅他:「安藤先生,你以後再帶這種提案來,我們要逮捕你喔!」
為了將想法實踐,他的提案儘管屢戰屢敗,他就是從不放棄。
後來,對環境、綠能也很關注的京瓷公司(Kyocera)看到他的提案,覺得很有趣,終於加以採用。
這個成功讓安藤忠雄更堅信,「如果沒有發聲,就不會有任何機會……如果你有一個想法,你必須要一直說,一直說。因為,菁英分子不容易被說服。」
得獎後,仍不斷參與國際競圖
35歲,安藤忠雄在大阪近郊設計「住吉的長屋」。狹窄的房屋中間有著天窗與自有的庭院,創新的設計,讓安藤忠雄終於在日本建築業界嶄露頭角。接著,安藤忠雄慢慢接下比較有規模的案子,也開始在海外成名,41歲,法國就首度為他出版作品集;5年後,連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都相繼邀請他擔任建築系客座教授。
隨後,「光之教會」、「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與西班牙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等名作,陸續在國際上聲名大噪。那幾年,他也受邀在美國紐約當代藝術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舉行個展。
1995年,安藤忠雄才54歲,終於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的肯定:普立茲克獎。
然而,他的夢想之路,卻不因為受獎等身而特別順遂。
兩年後,東京大學邀請他擔任建築系教授,日本社會拿他高工畢業的學歷做文章,成為當時話題。儘管如此,他依然贏得日本社會的敬重、全球各界最廣大的崇拜族群,與絡繹不絕的工作合約。
然而,他不因委託案多而自滿;他渴望進步,渴望對話,於是,他數度參與國際競圖。
「在這條建築路上,我常常一個人不安的摸索著,」他把每一次筋疲力竭的競圖當作磨練思考、激發潛力、跟國際知名建築師觀摩交流的拳擊場。終於,2001年10月底,他陸續贏得法國等地的重要國際競圖,記者問他:「如果不是做建築家,你會做什麼呢?」
他回答:「如果我不做建築家,我的人生就很失敗,沒什麼好說的。」
現在,67歲的安藤忠雄,儘管早已晉升國際大師,仍然秉持著熱情與意志力,追尋著他的建築夢。
不同的是,與40多年前相比,當初那條沒人看見的孤獨路,現在,已經綻放出滿徑的繽紛花朵。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本福寺是真言宗的一個分院,原本老舊、破落,連臨近居民也不太常接近。1989年,本福寺的壇家代表打算回饋宗門,延請安藤忠雄重新修建寺院。
安藤忠雄希望突破既有的佛教建築傳統窠臼,創造一個感性的,活用現代技術的寺廟。
他說,「印度神話中,開天闢地以來,最先出現的是水,隨之是蓮花。而在佛教中,蓮花象徵開悟的釋迦牟尼佛。我曾在印度看過一整面被蓮花覆蓋的池塘,當下,我彷彿看見了極樂淨土的泉源。因此,我在思考,是否能在蓮花池下蓋一座御堂,包容諸佛與眾生。」
結果,他的提案遭到本福寺僧侶與信徒反對。
沒想到,安藤忠雄的說法,打動一位高齡90幾歲的真高僧。他向安藤忠雄說:「回到佛教的原點,進入蓮花的中心,這是很棒的構想,請你一定要實現。」得到高僧支持,水御堂從設計到完工只花了1年10個月。
水御堂的特色有三:1.幾道清水混凝土高牆作為繞行路線,阻絕參訪者的干擾。2.長40公尺,寬30公尺的橢圓形蓮花池作為御堂屋頂,一反傳統大屋頂的佛教建築陳規。3.在御堂西方開窗引入自然光,四周表面漆上朱漆,夕陽西下時,自然光線從佛像背後穿出,紅色光暈染紅御堂,彷彿成為包容諸佛與眾生的殿堂。
淡路夢舞台
21萬3,930平方公尺(約4座台北市中山足球場大)的基地,原是大自然禮讚的山頭。1980年代,日本政府為了填海造陸,興建關西國際機場,淡路島因地近機場預定地,成為大型的採砂場,相當於東京巨蛋500倍的土,就此挖空。
1993年,安藤忠雄看見這個黑土一片、花草不生的基地時,心中非常難過。他說服兵庫縣政府買下這塊地,興建國立公園、溫室、國際會議中心與飯店,想要這塊土地恢復原有的綠意。興建前5年,安藤忠雄向加拿大學習綠化做法,向伊朗沙漠學習雨水循環灌溉設計,植下300萬棵樹,等到樹木成長,才開始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災的斷層線切過,設計圖被迫修改。為了紀念震災死傷者,在斷層線上興建了名為「百段苑」的100個紀念花壇。
淡路夢舞台最為知名的安藤作品,還有將天花板割畫十字的,讓自然光線凸顯十字架的「海之教會」,與由100萬片扇貝貝殼鋪成的「貝之濱」。
1999年年底,淡路夢舞台完工,受難的土地湧出生生不息的流水、滿山遍野茂密著綠意與紅色鬱金香;安藤忠雄恍如雕塑的幾何形建築群林立。
2000年,花卉博覽會在夢舞台舉辦,湧入700萬人,謙卑地表達對天、地與受難者的敬意。
2008-04-09 08:31:46
是啊!
台灣的任何一個城市如果出一個安藤,那麼那裡也會變得更美好,他大力回饋了他的故鄉,不然對觀光也大有貢獻,就算是滿地混凝土,安藤的空間好太多了。
演講是講給大眾聽的,並不是講給學建築的人聽的當然有差別。
欣賞的是他的奮鬥精神,任誰在任何領域有如此熱情,他一定能有所成就阿。
陳其寬當初本就隸屬貝聿銘之下,雖說陳居功厥偉,員工能搶走老闆的名嗎?很多建築大師事不做設計的,成品依舊是他的名啊。
2008-05-03 02:17:39
版主回應
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三采 2012)

  內容簡介
  本書將由清水模建築達人毛森江先生分享在台灣設計、建造的26件作品,除呈現出獨樹一格的建築風采與特色,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建築設計,達到與自然融合的舒適空間,讓人們可以輕鬆自在的生活或享受在其中,這也正是毛先生眼中的好建築。
  毛森江操作建築的方式,與台灣的當代建築人不相同。他能從更上游的土地買賣以及產品開發的判斷,到最下游施工交屋以及與使用者細膩的直接交手,都可以親身參與不致缺席。因此可從本書中一窺台灣建築人,實實在在地從設計到施工建造,再到內部家具物品的陳設的完整作品呈現。
  建築代表人的生活、藝術、美學、文化的融合,
  真正讓人感到舒適才是建築的真意。
  毛森江以「風、光、水、綠」,以及圍和放、內和外的概念
  構成一棟棟將流傳到下世紀的建築作品。
  本書特色
  1.毛森江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是非學院出身之建築師,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從銷售女裝服飾變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並且因為堅持的住宅主張而成為台灣備受媒體關注的自由建築師,進而廣受大家的喜愛,在台灣各地創造許多精采作品……。
  2.書中除了分享作者人生大轉變走入建築的小故事之外,主要在於作品的分享與介紹,從一張張的手繪稿開始,一篇篇夢想成家的故事真實上演。包含在建造前、中、後,與屋主的互動關係、設計的靈感,還有許多精緻的室內外照片及平面圖等。除了能夠了解毛森江對於人生目標的堅持與努力之外,更能從中領略清水混凝土建材的無窮魅力與作者本身的建築、居住觀。
  3.作者擅長以洗、抹、磨、刷的手法,讓單一水泥材料在灰階間游移變化,作品中創造具多向的美學面貌。
  樸實無華.純粹極致
  「天上的光會下來、天上的水會下來、四季的變化會隨時告訴你:
  我們是跟自然結合在一起的。」
  作者簡介 毛森江
  自由建築人。森 / CASA 負責人。
  人的原點是真,
  建築的原點是人,
  空間的原點是記憶,
  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
  年輕時從事服裝業的毛森江,20年前棄女裝而轉建築,由於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原本是建築門外漢的毛森江,自己到台南成大連續旁聽了三年的課程,並且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在1991年正式賺入建築行業,以營造與房地產開發作出發,同時一步步發展衍生出極具獨特風格的設計觀。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就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
  .1958 出生台南市
  .1983-1990式澳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並與日本伊藤欽、伊藤忠服裝株式會社合作
  .1991入行建築
  .1997日本大林組修業
  .1998日本竹中工務店修業
  .1999成大建築研究所旁聽
  .2001成大研究所義大利研習
  .2002成大建築研究所演講 主題:清水混凝土
  .2003-2006與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小島一浩、曲淵英邦、C+A建築師赤松佳珠子及東京大學博士生謝宗哲合作,於台南興建集合住宅
  .2003-2006參與安藤忠雄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館工程
  .2008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2009獲得第二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獎
  .2011入圍第三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
  .2012獲得第二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生活臺中」大獎
  官網:www.maoshenchiang.com
  目錄
推薦序:誠懇的美學 阮慶岳
推薦序:擔當得起的還要很多 李治輝
作者序: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01 台南.老常住
02 台南.常住
03 台南.無上清涼
04 台南.傳承何宅
05 台南.三世代許宅
06 台南.崇德十七街
07 台南.毛鏗
08 台南.森 / CASA
09 嘉義.楊宅
10 嘉義.泰郁美學堂
11 台南.K-HOUSE
12 台南.張宅
13 台南.安平常住
14 高雄.幕府壽司
15 台中.八錢鍋物
16 台南.原建築
17 台北.敦南森 / CASA
18 高雄.學者之家
19 台南.二月河
20 台南.健康路林宅
21 高雄.郭宅
22 花蓮.陳宅
23 台南.林宅
24 台南.南門路李宅
25 高雄.幕府壽司創始店
26 台南.毛屋
2012-05-24 09:45:40
致祥
-------------------- 安藤忠雄 .Article Sharing ----------------------

2007仲夏的台北小巨蛋,現場人聲鼎沸的湧進了3萬多人,
不知情的人們以為是哪位超級巨星來到台灣。「有沒有聽過
安藤忠雄的演講會?」,之後成了建築、設計界的問候語。

安藤忠雄是世界三大名建築師之一,無疑也是最具傳奇色
彩的一位,關切他一舉一動的人們,涵跨了人文、藝術、時
尚、自然及美學...等,在安藤對建築的想法,他相信有三大元
素是最重要的精神,分別是「素材」、「幾何形」、「自然」


以禪宗出發,日式枯山水庭園的概念,是用最少的精緻素
材,來容納人們無止盡的想像空間。如果體驗過安藤的建築
空間,也很難不被那種單純的寧靜所感動。

安藤的一生決不容許自己有任何一件是失敗作,這對自我
的期許,背後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壓力。

  在僅有 25人的建築事務所裡,來自非日本地區的委託案,
從計劃案篩選並辭退90%,接見10%的提案人和業主面談後,
最後...謹慎的接下3%案子。

曾經在 ”安藤建築研究所”工作的陳瑞憲建築師,設計故
宮全新的「三希堂」,他深感的說:「老師是那種會花一輩的
時間,只為了 ..... ( 繼續閱讀 .Move to )

http://blog.pixnet.net/alisaaabbcc/post/20207469
2008-07-22 03:04:31
版主回應
推薦序1 誠懇的美學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毛森江作品令人立刻注意到的,自然是他極度投入也專注、幾乎已成了個人印記的清水混凝土。但是,更不可忽略地,是他對於建築所投注的熱情敬業態度,所衍生並自然散發的「誠懇的美學」。
  這樣的美學,已然超越視覺的侷限,而更顯現出一個創作者與創作物之間,綿密難分的互敬互成關係。也就是說,作品裡散發出來的氣息,有著毛森江對待建築的態度,而我認為那就是:誠懇。
  細看毛森江,他操作建築的方式,與台灣大半的當代建築人並不相同。他並不侷限自我在設計者的單一角色,反而完整地從上游的土地買賣、產品定位,到下游的施工、販售與交屋,都親身參與不缺席。
  因為這個特質,讓他的建築作品,可看到設計理念與營造施工的完整結合。尤其,毛森江視設計與營造為相互延續的完整流程,而非被專業分工所強加斷裂的分離體,使得材料與工法的操作,能夠密切地與設計思考相結合,彰顯出彼此間相生又相成的共生關係。
  毛森江的建築與空間,容易讓人與安藤忠雄的作品作聯想。但兩人既相似也相異,簡單地說,毛森江的作品整體上更加人間、圓熟與溫暖,對於光線、水與綠意,有更多的仰慕及對語,在色調及細節的處理上,比較具有手工的濃潤感,這與安藤有些出世的形而上氣息,顯得不盡相同。
  基本上,兩人都擅長運用垂直性的光源,也喜歡營造與外在世界斷離、簡潔的立面外觀,以及由牆與建築體相夾而成的內空間,因而皆能孕育出寧靜、自省、有些類乎心靈性的空間。手法上長於對於路徑、虛實、壓縮/鬆弛的運用,提供空間豐富的節奏與層次,以及在「有」與「無」之間的哲思與辯證。

推薦序2 擔當得起的還要很多 李治輝 《IW傢飾》雜誌總編輯

  今年初有一友人對我評談到毛森江先生的建築,大意是毛森江的作品十年來沒什麼改變,讓我覺得有點意思,針對這論點我想過之後,以為這評者和作者有一共通處,就是他們倆十年間都一直在進步,當觀察者與作者的程度都與時俱進的狀況下,那觀者所評論原本他關注與喜愛的作品,有時竟會顯得冷漠和無感,如果作者能知道,又已經能受得住不只是這樣的試煉,應該是必要的吧?眼睛和心思格局都在一定基礎上成長,有些人在看,有的人在做,我想作者可需要受得起更多不同試煉真偽的過程。我對毛森江的推薦或許就像是對努力不懈怠的創作者的生活家一樣推崇,值得人了解和閱讀,或許能鼓舞人心,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作者序 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從服裝業轉入建築,今年第二十年,二年前三采文化的邀約出版個人的作品集,著實惶恐,也是一件極大的挑戰,深怕作品不夠成熟、不夠精采而貽笑大方。《IW傢飾》雜誌總編輯李治輝先生,一直是我最大的支持者,他鼓勵我「享受這次的出版」也順便整理自己人生,一路走來的種種回顧。文章內容我希望由自己來撰寫,因畢竟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自己和業主共同經營的心得,我真誠的希望,此本《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的建築工作》代表著自己,文章雖然笨拙,但那確是代表著真正實在的我─-毛森江作品集。
  回顧著二十年來的建築歷程,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築設計,一部分營建施工,需兩者非常緊密的結合,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建築作品。首先談的是設計,我受安藤忠雄老師教誨和影響很深,他告誡著,學習和模仿是同一個動作,但一定抱著學習的心,用在地的人文、元素、環境和自己的思惟,即會產生個人的文化。我一直致力於學習建築、革新建築,更建立一種辨識性的建築文化,學習過去、融合現代,創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攜手走向未來,而留存下來的記憶,將成為未來追憶這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
  我追求的是這個時代我們做過、走過,代表著「存在」。
  再則是營建的部分,在台灣、甚至於全世界的建築師均有著一份遺憾,縱使有著天馬行空的好設計,但營建均未能達到設計者的理想,因而使作品未能儘如期待,致使台灣建築設計均會偏向較易施作的營建技術來偏頗設計。我們常在議論,到底是設計難,還是營建施工難,我個人覺得營建施工較難,因設計是可以專業知識較高的少數人來完成,但營建通常是需很多的單位及人員共同來完成,但他們水平參差太大,且較無共識和凝聚力。我一樣有著這些遺憾,所以我的建築導果為因,我為了要有好的建築,先創建了好的營建團隊,創新高水準的營建技術,再以之為基準,做好設計完整結合,營建出屬於我自己較完整的建築作品。
  我生在這個時代,我熱愛建築,就在2012年將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檢討。一路走來很感謝這麼多人的幫忙,尤其是每一位業主,和我們設計及營建的團隊,能給予我這麼自由的揮灑空間來創作,才能有今日的作品集呈現。
毛森江 2012.03.10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1864
2012-05-24 09:46:57
阿楨
隈研吾 (博雅書屋 2012)

  隈研吾,當紅的日本1950世代的代表建築師之一,其生涯演變的多端,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越發受到各方矚目。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造成社會性話題的《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等書,思考著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方法。《負建築》一書,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身為「後現代主義旗手」,很早便受到建築界的注意,在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不巧這個時期與泡沫經濟重疊,以致於建築業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在東京的工作量銳減,此後近10年裡,活動的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透過「融入自然的造型」、「發揮素材新的一面」之手法,再度引起建築界的注意,2000年落成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即為確立風格的代表作。近年轉往都市大規模開發,以及中國和歐洲等海外規劃案,持續發揮著力量。
  歷年作品:
 ……………
推薦序 隈研吾如何成為隈研吾?

  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最早的著作《十宅論》(1986年),依建築方法將住宅分類,並一一加以解說,其中譏嘲與攻擊的意味極重。在本書中這樣寫著:「設計住宅的建築師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為舶來文化的窗口,這『和百貨店的外國商人並無不同』。」被點名批判的包括當時聲勢正盛的石山修武、伊東豐雄等,旗幟高張與對立檢視的姿態鮮明,而且隈研吾完全無視世代尊卑的直接開火,能量與威力皆驚人。
  攻擊各樣的當代建築現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縱深來梳理大時代脈絡。在《建築慾望的末期》(1994年)書裡,他提出「慾望」使建築得以成立,但這個慾望正在衰敗並走向末期,然後悲觀作結語:「如果今後在世上,仍然繼續建造出所謂建築之類的東西,這應該只是從對建築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強擠出來的東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資本主義的崩壞〉一文,強烈抨擊因人們對於想擁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共同形成美國支配世界的動力,並由此產生建築式樣的繁複變化。然而,在泡沫經濟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慾望追不上高漲的住宅價格:「當察覺時,所殘留的,只是高騰不墜的地價、大幅的減價,或者附加價值這種不值錢的名稱」,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慾望瓦解與待解殘局。
2012-05-23 14:04:57
版主回應
  甚至說「所有古典的、正當的、認真的建築師,伴隨其個性的風格,一瞬間同時被消費掉了。大眾就是那樣易於厭煩,而且是沒有底線存在。」直接點出在商品化的建築世界裡,作為建築師的無力感。雖說是相當悲觀的說法,但也顯現隈研吾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
  隈研吾自稱是日本戰後第四代建築師,相對於前輩「磯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築作為工業化社會的領導者,而受到社會尊敬。……相反地,我們在學生時代,最初因『石油危機』而墜落,等事務所設立後,馬上因『泡沫經濟崩壞』而墜落,從90年代開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墜落。在那墜落的時期,寫下了《十宅論》……等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書籍,我思考著有關讓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這樣的「讓步的方法」,就是與現實對話方式的試圖再建立,因為慾望飽溢與頂天英雄的時代不再,所以必須更加認真看待真實的現實。隈研吾甚至認為:「在這25年之間,社會與建築的關係,翻轉了過來。這個關係,從所謂『社會之輝煌領導者』的建築,往『社會之敵』的建築演變而去。」也就是,他已接受建築逐漸成為「惡之創造者」這樣的事實了。
  於是,隈研吾延伸這樣「讓步」的思考,在2004年推出了《負建築》一書,對於阪神大地震、奧姆真理教事件、911恐怖攻擊事件,如何震撼了建築的存在本身,有著深刻的省思。也更具體把悲觀與負面的批判,藉由思想價值的轉移,積極地建立起正向意義,而這樣正 / 負間的轉變,接續在論述與建築設計上皆有展現,是隈研吾近期廣受矚目的原因。
  相對於評論的順遂發展,隈研吾的設計生涯起步就要慢些。1991年完成了集自身方法論大成的「M2」(原本為汽車公司的商業大樓,但在10餘年後被轉為「殯儀館」),不巧與泡沫經濟重疊,也因其後現代風格的色彩,以致於建築界並沒有給予高度的評價,讓他深感頓挫,但也因而「此後近10年裡,活動地點轉往了地方性的都市。不過,隈氏將這個挫折當作養分,確立了新的設計手法。」
  這樣的「新的設計手法」,可以拿2000年落成、已經被視為隈研吾代表作的「馬頭町廣重美術館」為例。這座建築物完全取用當地的杉木為材料,風格極其細緻也優美,展現一種「反霸氣」、卻又大器的柔弱美學可能,令人耳目一新。
  隈研吾這樣說明這件作品:「總之,除最終形態以外的部分,我想透過建築提出的建議是,選擇一種素材,它既可以重新提升當地的某部分產業,又可改善從事素材工作者的生活。這種事情其實是很重要的。由於和地方人士有了接觸點,所以不但可以從中學習,同時還了解到,透過建築使日本殘存的、有趣的素材及產業獲得重生,是有可能的。」
  這件作品也具體回答隈研吾長期在思考上的困惑,也就是在面對東方 /西方、自然 / 人造、古典 / 現代、建設 / 破壞間的矛盾時,究竟應當如何應對。這樣二元主體的對立,本來也是此刻時代的大問題,隈研吾的回答,可以用他思考舊建築如何再處理時,提出以「灰色地帶」來回答物質的強弱性格,直接破解外在意識型態的對立禁錮。
  隈研吾說:「至於還用不到和歷史學者商量的程度,可是拆毀了又覺得可惜、處於灰色地帶的東西,便和房屋所有者商量。就從事設計的人來說,對於在那種灰色地帶裡的東西,感覺分外有魅力。因為,不論那一邊都是將毀壞的。由於有可能因作法不同而引起大改變,所以下手去做,會很有趣。」
  又接續說:「不想被誤解的是,不是因為是舊物質所以使用它,或者因為是舊物質,所以比較好這回事,而是因為考慮到物質的強弱。針對新而強的物質,該加上多少的柔弱度呢?或者該間隔多少張貼上去呢?如果貼得滿滿地,就顯得太強烈,若稍微隔出空隙再行張貼,就會變得柔和。」
  隈研吾以批判力強勁與靈活著稱,這也反映了他多樣難辨的身影,尤其近期更因生涯的蓬發狀態,必有分身乏術的挑戰,讓人不免擔心「負」的核心理念,是否會因之紛擾分歧。但是基本上,隈研吾是個一直能以不斷「開 / 合」作自我挑戰的人,成敗功過經常也皆在此,而且,他近期提出以「顆粒」、不以機能與造型來看待建築的態度,依舊讓人寄予想像。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5307

另參本館:《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建築四書》《世界現代建築史》《偉大建築奇蹟》《台灣的世界級》中國建築的虛實《安藤忠雄神話》《國外後現代建築》
2012-05-23 14:11:31
阿楨
當代建築的靈光:從拒絕到驚嘆 (原點 2012)

  內容簡介
  作者以超乎歷史的角度,帶領我們窺見當代建築創造的奇蹟與奇景。當代建築不只是空間,是一門藝術,一種複雜的技術,一種包裝城市、提升形象的手段,是時尚精品的展示櫃,更是帶給眾人全新體驗的新場域。  
  作者簡介
  吉耶.德布赫(Gilles de Bure) 新聞工作者,專精建築。為多家雜誌和報紙撰稿,包括《今日建築》(Architecture d’aujourd’hui)、《美術》(Beaux Arts)和《藝術雜誌》(Le Journal des arts)。出版過好幾本建築專書,包括《多明尼克.佩侯》(Dominique Perrault)、《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尚.努維》(Jean Nouvel)和《伯納.初米》(Bernard Tschumi)等。
  目錄
作者序 凡是總有第一次
前言 拒絕或接受?
1 當代建築,怎麼一回事?
這一切從何開始? 12
一定得是奇觀,或充滿紀念性? 14
到底是藝術、技術,或材料? 18
建築師=品牌? 22
建築師=男性專屬? 24
提升國際形象的捷徑? 26
競圖的法則:一個法國範例 30
2 當代建築現象學
占據空間的藝術家 36
大銀幕上的建築 38
變身電影主角的建築師 40
豪華精品的展示櫃 42
3 九大風格關鍵
永遠現代 48
後現代主義 52
高科技 56
極簡主義 60
新巴洛克 64
解構主義 68
綠建築 72
主題變奏曲 76
雞生蛋?蛋生雞? 78
4 住宅的今與昔
集合住宅 82
劃時代的個人住宅計畫 90
5 當代建築的新文化
博物館 101
多媒體圖書館 104
音樂中心 106
基金會大巡禮 112
體育館 116
6 公∕私空間的新思維
公共空間新勢力 122
精品旅店的誕生 130
宗教感的人間天堂 134
7 建築,依然夢想
烏托邦:秩序或失序? 140
當代烏托邦 142
實境版烏托邦? 144
未來會怎樣? 148
8 當代建築的實驗
巴別塔的詛咒 154
世貿雙塔,誰的塔? 156
9 當代建築的性格
神聖:柯比意 165
絕技:羅伯.卡默洛、尚.德.馬伊伯納.哲福斯 166
弔詭:法蘭克.洛伊.萊特 167
不對稱:漢斯.夏隆 168
傾斜:克勞德.巴宏、保羅.維希留 169
色彩:路易斯.巴拉岡 170
抒情:約恩.烏戎 171
偉業:羅傑.塔利伯特 172
輕盈:佛雷.奧托 173
寂靜:路康 174
異端:SITE 175
2012-05-24 09:32:20
版主回應
10 30位建築師與他們的代表作

阿爾瓦.阿爾托 178
維多.阿孔契 180
威廉.艾索普 182
安藤忠雄 184
(土反)茂 186
派崔克.布襄 188
藍天組 190
諾曼.佛斯特 192
馬西米里亞諾.福克薩斯 194
未來系統 196
法蘭克.蓋瑞 198
札哈.哈蒂 200
赫佐格與德默隆 202
伊東豐雄 204
雷姆.庫哈斯 206
丹尼爾.李伯斯金 208
格蘭.穆卡特 210
MVRDV 212
奧斯卡.尼邁耶 214
尚.努維 216
多明尼克.佩侯 218
倫佐.皮亞諾 220
克里斯蒂安.德.波宗巴克 222
魯狄.李西歐提 224
理察.羅傑斯 226
R&SIE 228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 230
喬塞普.路易.塞特 232
伯納.初米 234
山崎實 236
  前言 拒絕或接受?Reject / Accept?
  「政客、婊子和醜建築,只要撐得夠久,就能得到尊敬。」─美國導演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
  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抗拒進步、發明和想像力,抵擋語言(不論是文學、音樂、藝術、電影、舞蹈或詩的語言)的浮動和流變,幾乎是一種普世不變的頑強現象。建築這種藝術因為會衝擊到每一個人,所以特別容易成為反動的犧牲品。但是這類抗拒者很容易忘記,他們其實是以當時的建築傳統做為比較基準。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所維護的建築傳統本身,在它還沒變成傳統之前,也曾經激起同樣的抗議、抵擋和拒絕。此外,他們也沒察覺到,這些所謂的「歷史珍寶」,當初也都是推動「進步」的工具。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675

當代建築為什麼長得怪?它們的魅力何在? 《當代建築的靈光》

關於建築,你怎麼看?
日本評論家松山巖的說法令人玩味。在《建築學的教科書》中他談到,奇怪的建築大抵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指可以很清楚看得出它複製了某種造型的建築物。…比如說模仿了金字塔、艾菲爾鐵塔、帝國大廈等等。第二種奇怪的建築,是指和周遭的建築物的某些部分在設計上有所不同,而且你還無法弄清楚那當中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可是你偏偏就是會被這當中的差異之處所吸引。第三種奇怪的建築物,是無法給予你任何感覺,然後也不會留下任何印象的建築物。」
  第一種建築物的怪,在於它們不合時宜。將屬於某個特定時空的建築風格,原封不動的仿造,因沒有考量建築所在地的固有文化和風土,難以和環境融為一體,所以顯得突兀。而第三種,指的則是一般市街上常見的建築體,因為欠缺了令人驚奇或引發好感的元素,過於平庸而古怪。至於第二種,指的又是什麼,松山巖雖沒有具體明說,但相信這樣的體驗你我都不陌生:「有些建築非醜也非美,看起來就是怪,但說不上來地,又覺得它們怪的很有味道,讓人想多看幾眼、多瞭解一些」。
  為什麼?究竟是怎樣的怪建築引人注目?而成名的「怪建築」還算「怪」建築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令人意外,現今世界上大部分數一數二的建築物,都曾怪到讓人無法接受,但弔詭的是,它們「奇醜無比」的怪,恰好是它們翻身成名的原因之一。興建於1887年的艾菲爾鐵塔就是一例,當時的藝術家幾乎群起抨擊,連署宣言直呼:「我們這些熱愛巴黎純潔之美的作家、畫家、雕刻加、建築師…以法國品味之名,以面臨威脅的法國藝術和歷史之名,抗議艾菲爾鐵塔這個毫無意義的醜陋怪獸,矗立在我們首都正中心。」但誰能料想到,當年的醜怪獸,如今已堂堂成為巴黎地標。
  另一有趣的例子,一樣發生在法國,距離艾菲爾鐵塔落成90年後,一個新型態的建築物種龐然現身—由Richard Rogers和Renzo Piano合力設計的龐畢度中心,因其建材和設計形式超乎眾人理解,再度引發軒然大波。但,承受唾棄與批評彷彿是怪建築迎向盛名的必經命運,龐畢度中心沒多久就成為眾人朝聖的藝術殿堂。
  所以,我們該怎麼看建築?
特別是科技日益精進、藝術觀念不斷翻新的今日,我們要如何跟上建築師的腳步,去觀賞和解讀與我們共仰同一片天空,身處同一時代的「當代建築」?當代,是時間定位,還是一種風格?當代,作為時間,它是持續流動的現在,既承襲過去又超越過去,企圖預言未來又始終無法躍進未來。正因其弔詭的特性,它難以歸納為某一特定風格,而又因其風格的詭變,當代始終是一門迷人的藝術,永遠有令人探究不盡的樂趣。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40570.htm
2012-05-24 09:34:45
阿楨
構築的群像:台灣當代建築名家訪談集 (田園城市 2012)

  作者簡介
謝宗哲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2009年開始發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以作為年輕建築師的共同創平台。
  目錄
台灣現代建築領航者∕姚仁喜
從容優雅的建築演繹作家∕胡碩峰
具備洞察力與反省性格的實力派建築師∕張景堯
致力於建築文化推廣與環境改造的實踐家∕張基義
以台灣建築國際化為志業的開拓者∕劉育東
為建築改革奔走的有機建築先鋒∕徐岩奇
優雅自得的「釀酒師」型建築家∕石昭永
述說與創作並重的文藝復興型建築家∕龔書章
談笑風生的紳士型建築實力派∕黃明威
兼具理性、感性與熱情的建築作家∕楊家凱
鐵漢柔情的知性建築實作家∕曾瑋
洗鍊極簡美學建築代言人∕陸希傑
藝術/出版跨界的全方位建築實驗家∕劉克峰
順應風土節氣的自然派建築實踐團隊∕半畝塘(江文淵+何傳薪)
沈著冷靜的知性派建築美學作家∕林友寒
永無止境的開拓型建築實驗家∕劉國滄
Contributors PROFILE
附錄: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簡介
  推薦序 路徑的智慧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阮慶岳 
  這是與正統歷史書寫(譬如所謂的正史)有所區別的書寫法。相對來講,是更偏向直接以人為主體來作紀錄,也看重「人」的個體位置,在時代共同的環境大背景下,如何行走、思考與應對的路徑過程。因此,並不蓄意去作出歸類與判斷,也不強調個體的成就與貢獻為何,而是透過相對客觀、人性並且輕鬆的問答扣敲,讓受採訪的「人」,能夠以自我真實的經驗來作陳述,鋪出來一個更貼近閱讀者位置點,以能引發聯想、共鳴與反思的時代大拼圖。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客觀與旁述的小歷史書寫法吧!
  這樣的書籍結構方式,讓我聯想到也是由謝宗哲所翻譯、五十嵐太郎所著的《邁向建築的軌跡: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在這本涵蓋了多位前輩與中生代日本建築師(例如塚本由晴、西澤立衛、藤本壯介、藤森照信等)的訪談集裡,核心聚焦在如書名所直指的畢業設計上,似乎有些意圖在個人學習建築時的初衷與此刻狀態間作對比,以及探討從中所衍生的,當純粹的理念在與現實遭逢後,究竟是會有何差異及因之而得的可能啟發。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1598
2012-05-24 09:54:55
版主回應
日本近代建築 (博雅書屋 2011)

  內容簡介
  藤森照信花費二十幾年的時間,由幕府末期、明治初期的西洋館到昭和初期的現代主義,持續調查研究,完成這本超越以往日本建築的歷史寫作,以世界建築史宏觀的角度,說明近代日本建築與世界建築廣域連動的關係,以及西方建築文明在日本內化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一九四六年誕生於日本長野縣。他不僅是專攻近代建築史、生產技術史的學者,也是位建築家。

日本建築 维基百科

如同其他的日本文化一般,日本建築擁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最早大量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但隨後也漸漸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
目錄
1 史前時期(繩文、彌生時代建築)
2 飛鳥時代 (592 - 709)
3 奈良時代 (710 - 794)
4 平安時代 (794 - 1185)
5 鎌倉時代 (1185 - 1333)
6 室町時代 (1336 - 1573)
7 安土桃山時代 (1568 - 1603)
8 江戶時代 (1603 - 1867)
9 明治、大正時代和昭和早期 (1868 - 1945)
10 現代建築 (1946 - )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5%BB%BA%E7%AF%89

台灣建築史 (李乾朗 雄獅美術)

  內容簡介
  在漢人開發台灣的三百多年中,經歷了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朝及日本的統治,因此在建築上的表現相當多樣化。探討台灣建築不能忽視中國建築悠久深遠的命脈,因此研究中國建築之演變,自台灣建築中可以獲得許多印證。本書珍貴資料由作者收集八年之久,全書自荷西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完整論述,使此書成為欣賞及研究台灣建築的必備書籍。

台灣建築史 國科會數位典藏
http://www.dm.ncyu.edu.tw/history/history.htm

世界建築在中國 三聯(香港) 2010

  內容簡介
  過去幾十年裡,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劇烈地表現在城市的天際線上。確實,中國城市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英國、荷蘭、法國、德國、匈牙利和瑞士的建築師們,將當時最新奇的西方技術和風格介紹到中國的港口城市;今天,西方的設計師們帶來的建築和規劃思想重新塑造了中國城市的公共和私人空間。和早期移植建築的殖民環境不同,今天輸入的外國建築是在全球互動日趨加快的步伐下形成的。
  作者簡介
  薛求理博士 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英國諾定咸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他在中國內地、香港、美國設計許多公共和私人建築工程,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其中英文論著《中國建築實踐》(1999,2009)、《建造革命: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2006,2009)被廣泛閱讀和引用,其設計和寫作在海內外獲獎。

圖解中國近代建築史 (鄧慶坦2009)

中國建築 维基百科

中國建築一般指漢式建築,是以斗拱和屋簷為最大特點,配以園林、庭院營造出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懷。因為古代中國冊封體制的關係,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建築形式、韓國建築、日本建築、越南建築統稱為中國系建築。
  目錄
1 中國古今建築
1.1 中國傳統建築
1.2 中國現代建築
  2 傳統建築造型語彙
2.1 臺基與柱礎
2.2 鋪面
2.3 欄桿
2.4 屋身
2.5 斗栱
2.6 屋頂
2.7 門與窗
2.8 隔斷
2.9 天花與藻井
2.10 裝飾
  3 空間哲學
3.1 空間使用
3.2 類型
3.2.1 長桌形
3.2.2 曲尺形
3.3 栱圓形
3.4 方合院
  4 研究歷程
4.1 傳統建築空間語彙
4.1.1 間架
4.1.2 擇址與風水
4.1.3 尺度計畫與吉凶
4.1.4 組合方式與類型
4.1.5 空間格局特性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BB%BA%E7%AF%89

中國現代建築_互動百科

  中國現代建築從何時起,目前尚無定論。本文所述的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直至目前這段時間的建築活動。下面分爲五個時期敘述。
國民經濟恢複時期 (1949~1952)   
“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58~1964)
“設計革命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1965~1976)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1977~  )  
……………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7%8E%B0%E4%BB%A3%E5%BB%BA%E7%AD%91
2012-05-24 10:42:18
圖博館
「窗」的思想史:日本和歐洲的建築表象論
作者: (日) 本隆志 2013 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歐洲——傳播型文化與垂直志向;接受型文化與水平志向;永久性與一次性——窗玻璃與紙拉窗;歐洲的封閉性與日本的開放性等。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 歐洲——傳播型文化與垂直志向/1
1.窗戶的開閉與歐洲的傳播型文化/1
2.塔與基督教/8
3.哥特式大教堂的思想/16

第二章 接受型文化與水平志向/27
1.日本的動作與接受型文化/27
2.日本房屋的水平志向/30
3.縮小化志向的日本文化/36

第三章 永久性與一次性——窗玻璃與紙拉窗/42
1.歐洲的石材與玻璃文化/42
2.支配光線的歐洲人/56
3.紙拉門窗的透明性與一次性/58

第四章 歐洲的封閉性與日本的開放性/66
1.「走廊的發明」與獨立房間的出現/66
2.鑰匙與封閉的文化/71
3.日本住宅空間的開放性/76

第五章 窗邊的風景/85
1.歐洲的城市風景/85
2.繪畫中的窗戶/94
3.日本的窗邊風景/97

第六章 窗戶的風俗史/103
1.歐洲的窗戶與性風俗/103
2.歐洲的「櫥窗女郎」/110
3.日本的妓院與私通/112

第七章 作為政治支配象征的建築/118
1.歐洲的等級制度與視覺化/118
2.歐洲的專制君主與建築/122
3.法西斯建築的思想/128

第八章 窗與充滿欲望的資本主義/138
1.鋼鐵與玻璃組成的資本主義/138
2.世博會與展覽館/145
3.由裝飾性到功能性/151

第九章 從垂直志向轉向水平志向/156
1.「資本的邏輯」和「9.11」恐怖襲擊事件/156
2.擺脫美國一專獨大主義/162
3.共生和水平志向的范式/164

第十章 窗的變形/171
1.加速化和流線型化/171
2.窗的變形/180
3.電影媒體和窗/183
2015-08-23 09:43:10
阿楨
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中國現代建築理念,在與西方對話中“失語”是不爭的事實

【按:2023-09-26,上海來第二屆即2023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建築設計界的泰斗程泰甯曾直言:建築界,從教育、理論到實踐,仍然深深打著西方的烙印。本文為程泰甯院士在2014年11月在由中、日、韓三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亞洲國際建築交流研討會”上所作的主題發言,後被收錄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文集》。】
程泰寧代表作:南京博物院 中國海鹽博物館 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
1.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國建築的現狀,似乎與這一發展進程不相匹配,“干城一面和“缺乏中國特色”的公眾評價,突顯了我們所面臨的困境。
2.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建築雖然有不少學者、建築師,以至政府官員,在反思的基礎上,宣導過“民族形式”“中國風格”等,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理論體系作支撐,只是以形式語言反形式語言,以民粹主義反外來文化,其結果,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最後無疾而終。
3.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認知與後工業社會文明相結合,西方文化出現了一種從追求“本源”,逐步轉而追求“圖像化”“奇觀化”的傾向。反理性思潮盛行,有的藝術家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新奇”,“只有作品的形式能引起人們的驚奇,藝術才有生命力”。他們完全否定傳統,認為“破壞性即創造性、現代性”。
4..實際上,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學者一直在進行中國哲學和美學體系的研究和探索。例如從王國維先生提出“意境”作為一種美學範疇,試圖建構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美學體系;近年來,李澤厚提出了以“情本體”取代西方以“語言”為本體的哲學命題。
  回應
西方拱門石柱雕塑各城市也是雷同俗套,現代建築都是鋼筋混凝土蒙個玻璃——設計個外形怎麼就分東西方了?只要作品讓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就是好設計!
既然談到建築的本源,用中式符號替代西式符號未見得就是文化自信吧。傳統的建築形式源自建築技術,材料的局限性,是一種具有內在合理性的東西。基於鋼,混等等現代材料的現代建築,卻要生搬硬套那些傳統建築符號,那只不過是對於本源的東施效顰罷了。
2023-09-29 07:58: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