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05 06:35:13| 人氣3,411|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梅縣三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評《石橋村》不是已評過:
福建省南靖縣的《石橋村》(藝術家,2002)不就是本研究客家土樓的圖文書,專研土樓的黃漢民在其《客家土樓民居》(福建教育,1995)的第十一章<一個典型的土樓聚落>不是已專章介紹過石橋村了嗎?
二者還是不同的,《石橋村》是黃漢民母校「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鄉土建築研究組」一系列「中國古村落」之一,藝術家出了七本,我在福建、浙江、山西各挑一本分三天來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55/20060912064710/

大概是不悅漢聲雜誌已近一年未寄書了(從去年底《大過豬年》),本抱著樂捐文化的心理,突然收到《梅縣三村》,還有點驚愕。再上網查了下,原來《梅縣三村》是與(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1陳志華)同步出版的。

那你得了解:陳志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學專家,1929年生于浙江省寧波市,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築系。專著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意大利古建築散記》、《外國古建築二十講》等。1989年起,在葉同寬老師的支持下,開始鄉土建築的調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臺北漢聲文化基金會支持,帶領建築系師生繼續展開鄉土建築的調查,十余年來主持十多個古聚落的記錄和測繪,並培育出熱愛傳統建築的新生代。已出版的專書有《楠溪江中遊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合著)《婺源鄉土建築》《關麓村鄉土建築》(合著)等,發行海外,影響深遠。

哇噻!台灣的鄉土建築研究何時才能從官學兩界走出,有出版商機?

和前評 《博物館行銷策略》台灣其它文化產業一樣,斷不了奶的啦!

別再和台灣「狗狗豬」,還看大陸網友對《梅縣三村》的書評:

本書濃郁的鄉土風味,首先體現在獨具匠心的裝幀設計上。中國地域遼闊,北方氣候幹燥,南方則潮濕多雨,常見的膠訂圖書如果曆經遷徙,容易因空氣水分的變化導致松脫,不利久存。這本關注地域人情的書,居然連這方面問題都考慮周全了,特地在書脊上打了眼,讀者可自行穿針引線,把它加固成一本線裝書。這樣處理開本較大又以圖畫居多的書,既科學,又別具韻味,值得藏書者把玩。(楨:大陸網友少見多譽漢聲的裝幀設計風格,參見前評 《兩岸書籍裝幀設計》

此書是作爲《中華遺産‧鄉土建築》叢書一本,介紹的廣東梅縣南口鎮僑鄉村所轄的三個自然村,三村中建築形制皆爲“圍龍屋”式,逐棟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進了大自然之中,興起和諧、平安之感。龍屋是中國傳統五大民居建築之一。梅縣三村處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留存有創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 期圍龍屋;加上19世紀後期以來,華僑開發南洋後回鄉所建的後期圍龍屋,因此成爲認識傳統圍龍屋,以及其改進、發展的代表村落。本書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築”典型形制以及各種 “圖版”。
梅縣三村是廣東省梅州市南口鎮僑鄉村所轄的三個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戶人家。三村中建築形制皆爲“圍龍屋”式,逐棟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進了大自然之中,興起和諧、平安之感。究竟這樣的宅院,是如何産生的呢?
客家圍龍屋是中國傳統五大民居建築之一。梅縣三村處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區,留存朽創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圍龍屋。加上重9世紀後期以來,華僑開發南洋後回鄉所建的後期圍龍屋,因此成爲認識傳統圍龍屋,以及其改進、發展的代表村落。
本書第一篇“人文曆史”,首先說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長期遷移過程中産生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以祖堂爲中心,建構嚴謹的大型集體住宅。接著溯本探源,說明潘姓家族的發展過程和宗族組織,圍龍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築”,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後面的半圓形圍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風水意義和實用功能。接著比較早期。後期圍龍屋的演進和變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個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態,轉變成一個家庭。幾代人居住的獨立宅院,家族凝聚力減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間和功能 更爲舒適。另外還記錄了圍龍屋構造,施工的特點和技術。
第三篇“圖版”包括村落總圖、居住建築,教育建築。商業建築。拓片五項內容,完整呈現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處的環境以及個別屋的不同特色,配合著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更能一窺堂奧。
“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首客家人傳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艱毅不屈。梅縣三村的圍龍屋正是見證了“發迹海外,心系故鄉”的精神。
http://www.bookschina.com/2352801.htm

另參本館:《台灣敬字亭》《新葉村》《西文興村》 《梅縣三村》《石橋村》《中國塔》《中國廊橋》中國建築的虛實 《世界建築七十奇蹟》《台灣的世界級》《安藤忠雄神話》《世界現代建築史》《建築四書》《偉大建築奇蹟》《國外後現代建築》《巴黎地下世界》《上海老房子的故事》《胡同面孔》《台灣敬字亭》《台灣廟宇‧古厝圖鑑》
 
 

梅縣高田村 德馨堂圍龍屋正面

 

梅縣高田村 德馨堂圍龍屋結構圖

 

福建土樓,圍起來的生生世世

環極樓

河坑土樓群

  東經116度50分—117度19分,北緯24度36分—25度10分。

  這串枯燥的坐標數據圈定了中國閩西南一塊大約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一帶。事實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這塊彈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國人的高度緊張。因為他們的衛星在這裡發現了1500多座巨大的蘑菇狀建築。冷戰時期過度敏感的神經讓羅納德·裡根有充分的理由把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區的異形建築與中國神秘的核力量劃上等號。但他派出的兩名調查員帶回的報告卻著實讓這位演員出身的總統又過了把輕喜劇的癮:那些神奇的建築當然不會是什麼核設施,它不過是中國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樓。遠在第一枚原子彈的蘑菇雲升起之前,它就在這片不為世人所知的山坳裡屹立了數個世紀。

  客家土樓因此而名聲大噪,這些狀如飛碟般的古老建築正開始被人們所瞭解,儘管它們早已在我們的視線中存在了好幾百年。

  客家,何以為家?

  需要提醒的是:客家並非少數民族。

  客家人源於地道的中原漢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權更替、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戰亂而舉家南遷。歷史上較大規模的南遷就有五次。因古時的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後就編如「客籍」,故南遷的中原漢人被稱為客家人。長途跋涉、客居他鄉,「家」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有了家才能生存發展。戰爭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開始聚集起來,將各家單一的小屋建成連屋大樓。並就地取材,用當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實的土牆,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居住空間,外人不能輕易入內,同時又能聯合全樓的力量共同抵禦來犯之敵。著名的永定承啟樓內有一幅堂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結重人倫。」土樓既是客家人的躲避風雨的居所,更是他們深深依戀的精神家園。

  固若金湯的客家土樓

  「一碗豬肉換一碗三合土」。

  這句客家諺語的真實性不必深究,但土樓外牆用土的配方卻實在繁複、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築材料必須是沒有雜質的細淨紅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摻以細河沙、水田底層的淤泥和年代久遠的老牆泥。充分攪拌均勻後,加水用鋤頭反覆翻整發酵。這道工序對土樓的建造至關重要,混合泥發酵的充分與否將直接影響土樓建成後的使用壽命。土樓的外牆泥如發酵不到位,就會使牆體在溫度和濕度變化時產生開裂現象,威脅到土樓內住戶的安全。

  這樣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稱之為三合土,但這還不是最終的建築用土,還必須在裡面加入上好的紅糖、打散起泡的雞蛋清、不見米粒的糯米湯。這樣講究的配方,「一碗土換一碗豬肉「倒也實不為過。夯建土牆時,還要在泥裡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塊的山石以加固牆體。這樣夯成的土樓外牆將不懼水浸,堅如磐石。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聰慧的客家人就是用這種看起來近乎原始的建築方式,建成了神秘而龐大的土樓,成就了建築史上的奇跡。

  裕昌樓是這個奇跡中比較獨特的例子。我們在拍攝著名的「五朵金花」(田螺坑土樓群)時,不斷有熱情的客家老鄉操著生硬的普通話提醒我們:「一定要去看看下的『東倒西歪樓』!」這座「很有意思」的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村,建於明成化年間(1487年)。走進裕昌樓,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讓人膽戰心驚,似乎這座年代久遠的土樓隨時都會坍塌下來。事實上,五個多世紀以來,裕昌樓一直就這麼特立獨行地站立著,甚至20世紀初的一場震級較高的地震都沒能把它怎麼樣。

(東倒西歪樓 )

  微縮的城池

  客家土樓中最具有美感的當數圓樓。

  從建築學上分析,圓樓采光、通風相對平均;且節省建築材料,風阻也較小;因為受力均勻,抗震能力也最強。

  順裕樓是閩西南土樓中的重量級選手,它是20世紀以來中國所建造的最大規模的圓形土樓。74.1米的直徑,四層16.9米的樓高,讓它看上去儼然一座雄偉的城堡。站在足有大半個足球場般大小的的天井裡仰望,青山碧空盡在視野之內,絲毫沒有拘束和壓抑之感。建於1937年的順裕樓擁有368間房間,至今仍有40戶人家250多人在樓內生活。密密麻麻的房間如蜂巢一樣工整,從某種意義上說,勤勞的客家人也正如蜜蜂般努力地營造著自己的幸福生活,他們沒有農閒,他們的雙手總是那麼忙碌:曬辣椒、做鹹菜、曬穀子……土樓裡的這一方小天地就是他們的全部。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座土樓就是一座微縮的城池,它有著高大、堅固的「城牆」,成熟和完善的采光、通風、供水系統,寬大的內部空間使土樓能擁有比其他形式的民居更充足的燃料和糧食儲備。在戰爭時期,反動軍閥的部隊將據守在土樓裡的紅軍和赤衛隊鐵桶般地包圍了兩個月,並數次動用炸藥企圖將土牆炸毀,結果土樓安然無恙,樓內幾百人生活正常,反動軍閥的圍困戰以灰頭土臉的撤退而告終,這座土樓就是赫赫有名的「最大方樓」———永定遺經樓。

  最「年輕」的土樓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完工,最老的土樓已歷經600多年風雨。相同的是,它們依舊屹立在閩西南的山坳裡,依然在發揮著它們的作用。即便是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不能忽視這些驚世駭俗的古老建築的科學設計和文化價值。 (文字來源:羊城晚報)

  福建土樓旅遊路安排★參觀土樓不可不知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中原,後由於戰亂災害原因避往南方,原住民稱他們為客人,開始,先民們也許只想暫時客住一段時間,但慢慢地也就習慣了。於是建造房舍,開墾田地,畜養豬牛,長久地居住下去。由暫時的客住到長久的家居。就這樣,也就永遠的「客家」了!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再說一下福建土樓的概念——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佈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佈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福佬人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巖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在70年代之前,流行「客家土樓」一詞,隨後調查研究,發現土樓並非客家人獨有,閩南人的土樓比客家人土樓還要多。一些學者的研究顯示,在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福建之前,漳州的閩南人已經有土樓,土樓之根源在閩南漳州。把閩南土樓稱為客家土樓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學界轉用福建土樓一詞概括閩南土樓和客家土樓。中國國務院文物局立福建土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有關單位也是以福建土樓一詞申報世遺的。不過最著名的土樓如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土樓群的住戶是客家人。

  2008年7月福建土樓46處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初溪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及懷遠樓、和貴樓。

  福建土樓線路推薦(以下價格為人民幣)

A: 第一天:漳州—南靖—書洋—田螺坑土樓群—下板東倒西歪樓—塔下村

  第二天:塔下村—河坑、石橋順裕樓、懷遠樓、和貴樓—永定承啟樓—洪坑民俗文化村、振成樓—初溪土樓群—返回漳州或到永定或上龍巖

B: 第一天:永定或龍巖—歧嶺—初溪土樓群—洪坑民俗文化村、振成樓—承啟樓—塔下村

  第二天:塔下村—河坑土樓群—懷遠樓、和貴樓、書洋—田螺坑—下板東倒西歪樓—土樓博物館—返回永定或龍巖或去漳州

  南靖土樓旅遊線路

  漳州---40分鐘到南靖縣城----60分鐘到書洋鎮長教懷遠樓(10元/人)----10分鐘到和貴樓(10元/人)----15分鐘到書洋鎮(用午餐)---25分鐘到塔下村(途中可看世遺點河坑土樓群)---15分鐘到下裕昌樓(東倒西歪樓10元/人)----15分鐘到田螺坑土樓群(20元/人)----100分鐘返回漳州。

  永定土樓旅遊線路

  (1)土樓建築文化游  初溪土樓群—中川古村落—民俗文化村—高北土樓群—南溪土樓群

  (2)土樓溫泉休閒遊  初溪土樓群—中川古村落——下洋溫泉—棉花灘水電站—坐船游龍游

  (3)土樓、山水休閒遊  民俗文化村—高北土樓群或民俗文化村—南溪土樓群—參觀棉花灘水電站—坐船游龍游

  (4)客家宗祠文化游  初溪賞土樓—聽徐氏家庭史—中川古村落參觀胡氏宗廟—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紀念館—吳伯雄祖籍地思賢村

  (5)紅色土樓游  張鼎丞紀念館—紅色博物館—金砂暴動—民俗文化村—高北土樓群—南溪土樓群或初溪土樓群

  交通情況:

  客家土樓多分佈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境內。廣東、上海都有到漳州和龍巖的火車。319、205國道橫穿龍巖。324、319國道可達漳州,路況不錯,自駕車的朋友建議走高速,可節約不少時間。南靖、永定兩縣各鄉鎮的道路多數是柏油路面,一般家用車輛都沒什麼問題。

  龍巖方向進土樓

  龍巖航空

  福建龍巖冠豸山機場位於龍巖市連城縣蓮峰鎮江坊村,原為空軍連城機場。機場北距連城縣城區3.9公里,南距龍巖市區106公里。現已開通了開往深圳、廈門、福州、上海的直達航班,其他城市的遊客可以在這幾個城市轉機飛往龍巖。

  因距離市區較遠,可以坐民航大巴和出租車,冠豸山機場現推出免費巴士服務。在城區可乘坐從「城區---文亨」的公交車到達龍巖冠豸山機場。

  龍巖鐵路

  龍巖境內有兩個火車客運站,其中龍巖火車站位於新羅區的東北部,在登高東路附近。乘坐公交4、9、21路可到達,也可選擇三輪車、摩托車等,交通非常方便。從龍巖火車站出發,可以到達:北京、聊城、荷澤、商丘、亳州、阜陽、南昌、九江、贛州、瑞金、廈門、廣州、漳州、福州、三明、深圳、東莞、佛山、南寧、昆明、成都、遵義、貴陽、湘潭、泉州、贛州,其中直達車有龍巖--福州,龍巖--北京西。

  漳平火車站是龍巖另外一個重要的客運中轉站,從漳平火車站出發,可以到達:上海、廈門、西安、北京、南昌、重慶、泉州、蚌埠、景德鎮、南京、三明、武夷山、昆明、廣州、漢口等大中城市,其中直達車有漳平--泉州。

  龍巖列車時刻表 http://www.huoche.com.cn/z1668/ 咨詢電話 0597-2887885

  漳平列車時刻表 http://www.huoche.com.cn/z3521/ 咨詢電話 0597-7523456

  龍巖公路

  龍巖地區有漳龍高速公路通過,同時還有205國道和319國道貫穿。龍巖汽車站位於龍巖市新羅區西安南路和僑民路交界的地方。

  閩西快運發車時刻表

龍巖至福州發車時間

8:00 9:00 10:30 13:00 15:00 16:10 17:40 21:00

福州北站至龍巖發車時間

6:50 8:30 11:30 13:00 15:30 16:30 17:30 22:00

龍巖至廈門發車時間

7:10 7:50 8:40 9:30 10:20 11:00 11:50 12:50 13:40 14:40 16:00 16:40 17:3018:30

廈門湖濱至龍巖發車時間

6:45 7:45 8:45 9:45 10:35 11:25 12:25 13:25 14:15 15:15 16:05 16:45 17:2518:25

  漳州方向進土樓

  漳州航空

  距離漳州最近的是廈門高崎機場。從漳州前往廈門機場可以:

  1、撥打0596-6356099,漳州的士調度,調度會派的士來接送,滿4人發車,每人30元。

  2、漳州客運站坐閩南快運商務車,票價17元加一元保險,注意要和售票員說要到機場,不要坐普通車,普通車走海滄會很慢。坐閩南快運商務車到殿前加油站下,那邊陸空聯運的中巴憑閩南快運車票可以免費乘坐到機場候機樓。

  3、漳州長途車站23路--角美5元,角美803路---廈門輪渡5元,廈門輪渡27路---機場1元(或輪渡到任意站點再轉有到機場的37,81,91,41,519路即可)

  從機場到漳州也同樣可以在機場出口處,「閩南快運」專櫃買票上車,直送漳州。

  漳州鐵路

  站址在漳州市龍文區,原來叫郭坑站,後改名叫漳州東,比較破,交通也不是很方便。

  漳州東火車站咨詢電話 0596-6366782

  漳州東站列車時刻表 http://www.huoche.com.cn/z1163913906/

  漳州公路

  漳州地區的公路交通比較發達,有漳龍高速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延伸段),此外,319國道和324國道也經過漳州地區。

  漳州長途汽車站位於漳州市新華南路,有發往福州、廣州、莆田、泉州、饒平、汕頭、深圳、石獅、廈門等地的班車。發往廈門:70公里,06:30-19:00,每二十分鐘1班,19:15、19:30、20:00、21:00各一班。發往福州:350公里,6:40-18:20,每一小時左右一班。

  漳州長途汽車站咨詢電話 0596-2022010 2033889

  漳州去土樓的班車

  廈門湖濱南路長途客運站每天早上6點至中午12:20之間都有到永定縣下洋鎮的長途汽車,途經漳州、南靖縣城、書洋鎮、永定縣的湖坑鎮和下洋鎮,全程約6個小時。

  漳州市到南靖班次較多,票價12元/人左右。打的15元/人,滿四人即走,車程40分鐘。

  南靖到書洋鎮40公里,班車很多,票價約16元,車程70分鐘;如去塔下村,則在曲洋下車,車費23元,下車後雇摩的前往,到塔下村路程5KM,摩的大約7元。書洋鎮到田螺坑還12公里。現在有一趟從南靖到下(歪樓)的車(經書洋,田螺坑),上午11點,下午5點半從南靖發車。

  景區包車

  在永定各土樓間包車遊覽,帶司機,11座車每天約400元左右,7座車每天約300元,小轎車每天150-200元。摩的開價2元/公里,可砍到1-1.5元/公里,雇摩的游土樓一天平時120元,節假日要150元。從田螺坑觀景台去塔下村,摩托車6元左右。

  景區距離

  民俗文化村距離承啟樓和高北土樓群4公里,距離南溪土樓群5公里,距離初溪土樓群40多公里。

  住宿狀況:

  南靖、永定兩縣的縣城住宿條件都不錯,有各種檔次的賓館,現在很多景區裡的土樓人家都開了家庭旅館,條件有好有壞,塔下村總體情況不錯,地理位置在土樓中心地帶,去周圍其他土樓都很方便,是自助游者喜歡入住的地方。推薦些土樓住宿供大家參考:

  福建土樓萬和客棧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大壩15號

  價格:土樓標間 80元/間;大床房 100元/間

  聯繫:0596-7771848 13850585808

  推薦理由:地處塔下村景觀區,屬土樓各個景點的中心地帶,目前客棧有三個區域。有原生態的土樓住宿,讓人完全融入土樓生活,體驗客家風情。也有標準的現代住宿,密林深處還有一個休閒區,非常貼心的服務。

  詳細介紹:http://www.likefar.com/inndetail-1692.html

  飲食介紹:

  在民俗文化村內有個體小飯館,供應當地的客家飯,米酒、菜乾燒肉、芋包等值得一嘗。

  土樓的特色名菜:梅菜扣肉、姜酒土雞(土鴨)湯、筍乾燒肉、釀豆腐、撒尿牛丸。

  推薦一家飯店,承啟樓旁江雲南的農家飯店,價格公道。

  當地特色小吃:客家自製薑糖;麥芽糖,推薦一家,承啟樓西門,祖傳三代以製作麥芽糖為生;柿餅;地瓜干,紅薯塊,糖水梨子等也較為出名。

(南溪土樓群 作者:寒楓)

  福建土樓景點介紹

   福建土樓主要集中在永定、南靖、平和、詔安、漳浦、華安這幾個地區。其中以永定、南靖的土樓保留的最為完整,數量上也佔據了一大部分,而且這兩個地方離的不是很遠。

  南靖縣最為精美的是田螺坑土樓群。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秀麗。而南靖最高土樓「和貴樓」雖建於沼澤地,至今卻仍巍然不動;精美的懷遠樓目前牆體光滑無脫落,夯土配方與夯築技藝極為高超,室內雕樑畫棟,充滿古雅書香氣息。

  永定縣最有名的是振城樓。振城樓有「土樓王子」、「最富麗堂皇的圓樓」之稱,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完全按《易經》的「八卦圖」佈局建造,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干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而且,振城樓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以別於架樑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這種「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土樓中非常罕見。

  福建土樓分類

1.按建築內部結構分類

  內通廊式土樓(客家土樓)

  土樓內住戶擁有從底層到頂層的單元,各從二層以上,各房間門前有環形走馬廊,每層有四五部公用樓梯。內通廊式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縣,又稱為客家土樓,以永定縣湖坑鎮振成樓為代表。

  單元式土樓(閩南土樓)

  單元式土樓各層沒有連貫各戶的走馬廊;土樓分割為一套套垂直單元,各單元有獨立的門戶,有獨立的庭院,有獨立上下樓梯[8]。單元式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西南福佬民系聚居的地區,又稱為閩南土樓,以華安縣二宜樓為其代表。

  2.按建築外形分類

  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並存。該長達數千平方米面積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週遭翠青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後,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視,更能顯現出來該建築圖樣的感動力。

  圓樓為圓形的土樓,閩南人稱之為圓寨土樓。其用途重於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家臥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繫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禦功能。

  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徵,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後使用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樑,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五鳳樓又名大夫第、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彿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佈於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凹字型土樓主要分佈於閩南南靖,詔安。半圓形分佈於平和與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道韻樓。 福建土樓文化  南靖土樓人除了繼承儒家文化外,還繼承了道家和其它諸子百家的文化,這在土樓的裝飾、楹聯上隨處可見,這種文化積澱在土樓人的生活中起著絕對主宰的精神支柱作用。

  深入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thread-6661.html

  如果把當地的土樓都看遍,時間上不僅成問題,也會產生審美疲勞。所以在此參照土樓的建築形式為大家推薦幾處最值得遊覽的土樓:

   圓樓部分

   永定縣振成樓(俗稱:土樓王子) ★★★★★

   振成樓所在位置是洪坑民俗文化村,是目前已經開發的唯一的成片的成熟的土樓旅遊景區。振成樓,建於1912年,分內外兩圈,土樓中間有一座像舞台般的祖堂,堂前豎立的四根石柱高7米,有點羅馬建築的趣味。

   性質所屬:歷史人文 傳統民居

   門票:聯票50元/人,包括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等核心景點。

   交通:位於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永定車站可買去湖坑土樓文化村的車票,15元/人,40分鐘左右一趟車,一小時左右到。如從廈門湖濱南路車站坐往下洋的長途車,在湖坑站下車,景區售票處即在路邊,購票後步行五六百米即可見土樓。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cfm/argu/cid,16-id,2153

(振成樓 )

 永定縣承啟樓(俗稱:土樓之王)★★★★★

  承啟樓是高北土樓村的代表,有四環四層,圓中圓、圈中圈,歷經滄桑三百多年,就坐落在路邊,因上過郵票和講求風水而聞名,承啟樓附近的五雲樓因年代久遠而著稱,牆壁傾斜,看來遲早要倒塌,據傳有個八十老叟獨守該樓,倒是進門處貼滿老式祖國壯麗山河宣傳畫,看得出老叟雲遊四方之未竟壯志。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民俗風情 適合攝影

  門票:高北村土樓群門票為30元/人,包括承啟樓、世澤樓與五雲樓等代表建築。

  交通:位於永定縣高頭鎮高北村。從永定縣汽車站坐「金豐線」,永定—高頭(土樓),7:25、8:20、10:30、11:40、13:00、14:20、15:15、16:30,途經列市、岐嶺、大溪、湖坑。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257.html

 南靖縣順裕樓(全縣最大的圓土樓)★★★★

  順裕樓外圍直徑達74米,總面積四千多平方米,相當於10個籃球場的大小。這座樓一共有372個房間,如果一天住一間房,一整年下來也住不完樓裡所有的房間。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門票:無

  交通:位於南靖縣書洋鎮石橋村。河坑土樓群再往南3公里即到,可包車前往。

 華安縣二宜樓(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園土樓) ★★★★★

  二宜樓距今近230年,特點是規模宏大、設計科學、佈局合理、雕刻精湛、保存最完好。「二宜」二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內宜外之意。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民俗風情

  開放時間:8:30--17:00   門票:30元

  交通: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2008年7月8日,華安縣城關至二宜樓旅遊公交專線正式投入運營。從此,往來華安城關至大地土樓群的遊客,每人只需花4元,在30分鐘內就能夠抵達目的地。

 方樓部分

 南靖縣和貴樓(建在沼澤地上的方樓) ★★★★★

  和貴樓是花了幾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澤地上的,由於松木木質的特殊性,和貴樓經歷過數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軟綿綿的,竹竿插進泥土會出水。兩口水井一清一濁。 有關濁井的來歷,據說是當年打井時,一個坐月子的婦女打開了本不應該看的井蓋造成的。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歷史人文

  門票:通票60元,包含和貴樓、雲水謠古道和懷遠樓。

  交通: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沒有直達景區的公交車,遊客可乘坐當地出租車或包車前往景區。

  和貴樓往前不到二公里處就是懷遠樓,形制嚴謹,室內畫梁雕柱,裝飾精美,天井中間的「斯是室」既是祖堂也是私塾,書香味較濃的一座土樓,值得一看。

 永定縣遺經樓(最大方樓) ★★★★

  如果說奎聚樓是宮殿似的民居,遺經樓則是鄉民的宮殿。你先想像它有多大:天剛濛濛亮,你從一樓走到五樓,把房間、廳堂的門窗打開,然後又從五樓到一樓,把打開的門窗全部關上,這時,天黑了。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門票:無

  交通:位於永定縣高陂鎮上洋村。永定--湖坑(30千米),隨時有中巴往兩地。到湖坑後,可乘坐摩托車前往各個土樓參觀,去一個土樓一般收2-3元.

(田螺坑土樓群 作者:子健)

  土樓群部分

 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俗稱:四菜一湯)★★★★★

  田螺坑土樓群是游土樓必到的景點,坑內5個土樓,四圓一方,俗稱「四菜一湯「。保存完整,雖然有輕度開發的跡象,但是當地民風淳樸,多數還保留著以往生活習俗,村民對陌生人顯得有點靦腆。

  性質所屬:歷史人文 傳統民居 民俗風情 適合攝影

  門票:通票60元,包括田螺坑土樓群、裕昌樓和塔下村。

  交通:位於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距南靖縣城60公里,塔下村10公里。可與洪坑土樓一起遊覽,喊摩的前往,7元左右。從塔下村喊摩的10元左右。

  田螺坑的雞鴨全是野外放養,味道極佳,建議遊客現買現殺,白斬、煮湯,均是城市裡享受不到的美味,另外蕨菜、筍乾、茶樹菇等等,以及各種野生蘑菇,也是不可多得的上等佳餚。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276.html

  南靖縣河坑土樓群(俗稱:北斗七星)★★★★

  比較壯觀的土樓群,世遺申報點之一,需要爬上觀景台俯瞰。鳳凰衛視的《尋找失去的家園》曾經在這裡取景拍攝過。青山綠水之間壯麗而和諧,好像土樓就是從土地裡生長出來一樣,渾然一體。從獅子地崠往下俯瞰,曉春樓、東昇樓、永慶樓、陽春樓、春貴樓、裕昌樓、裕興樓七座圓樓像是天上的北斗七星,令人遐想無窮。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門票:20元

  交通:位於南靖縣書洋鎮曲江村。可在南靖縣乘坐前往曲江村的客車,到了曲江再包摩托前往。或者到書洋鎮再包車前往。

  盛產烏龍茶,很多農家都自製茶葉,烘焙茶葉的清香和山村自然淳樸的味道混合讓人更覺悠然。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280.html

 永定縣南溪土樓群(風景最優美的土樓群) ★★★★★

  湖坑南溪土樓群綿延十幾里,是永定土樓的代表之一,沿途建有衍香樓、實佳、南溪三個土樓觀景台,從高處望下,涓涓南溪,穿過悠長峽谷。峽谷間100多座形態各異的土樓,似帶狀蜿蜒鋪就,起伏連綿,南溪由此博得「土樓溝」美譽。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自然風景

  門票:門票40元/人,包括振福樓、衍香樓、環極樓

  交通: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新南村、南中村、南江村、實佳村。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259.html

 永定縣初溪土樓群(方圓相間的最美土樓群) ★★★★★

  當年美國衛星曾經把它當作導彈發射基地,資料存放在白宮,直到尼克松總統訪華時,才知道那不過是被叫作「土樓」的一種民居建築。初溪土樓依山形和地形勢而建,高低方圓,錯落有致,有三百至六百年歷史。

  性質所屬:傳統民居

  門票:門票50元/人,包括集慶樓、繩慶樓、善慶樓、庚慶樓、共慶樓、博物館。

  交通: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151.html

(德遠堂前的石旗 作者:爾東)

南靖書洋鎮塔下村

  從河坑往東行4公里,是塔下村,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在塔下土樓群裡,最具特色的是裕德樓,前半樓高四層,每層10個房間,一個樓廳,兩部樓梯,跟一般土樓沒什麼不同,奇怪的是後半樓,有三層樓那麼高,卻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牆,上面蓋著護牆瓦,什麼也沒有了,人們形象地把它叫作「圍裙樓」。塔下還有一處奇觀,這就是張氏祖祠的德遠堂,面前一口池塘邊聳立著二十根石旗桿,如一片石林,這是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文科頂端是筆,武科頂端便是刀戟。如此密集的石旗桿,在閩西南土樓鄉村首推塔下,由此可見塔下人傑地靈。

  爬上附近一座小山丘,可以俯瞰塔下村的全景。

  深度瞭解地址:http://www.likefar.com/Scenedetail-2275.html

  南靖土樓博物館

  全國最大型的客家土樓民俗博物館

  南靖裕昌樓(俗稱:東倒西歪樓)

  整座土樓內找不到一根水平的粱和垂直的柱,而樓板卻一直保持水平狀態,就這樣風雨不動地屹立了600多年仍沒有出現一宗事故;因此聞名中外。 門票10元。

  永定中川古村落

  全村人口不足三千,海外華僑卻兩萬有餘,這是一個被譽為「文武世家」的僑鄉古村落。門票30元/人。

  土樓當地節日   土樓各村「做大福」,一般在秋收以後,隔年、或二年、三年一次,家家戶戶宰雞殺鴨,置辦牲禮果品舂粑做米裹進行祭祀,村裡籌錢請來戲班或木偶劇團,做社戲,答謝神明,祈求神祇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合境平安。

  土樓拍攝提示

  客家土樓四季均可拍攝,尤以「芒種」前後為佳,這時土樓附近的梯田灌滿了水,若是雨後,還有雲霧瀰漫山間,選好角度可出佳作。如春節期間前往,則有不少民俗活動,也可為照片增添亮色。

  去土樓旅遊前建議看的書

  《游土樓》 作者:何葆國 出版社: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推薦理由:目前土樓自助游者最青睞的一本土樓旅遊指南書,翔實的閩西南土樓介紹,都是作者親身尋訪後整理出的資料,對於自助游者來說,很有參考價值。景區一般都有賣,大約10元/本。

  《永遠的家園》作者:何葆國 出版社: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推薦理由:客家土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奇觀,是漢民族中一支遷徙民系篳路藍縷、不屈不撓、開創基業的歷史見證,也是客家文化的象徵。《永遠的家園》這本書就以文學的筆調全面展示了土樓的人文內涵。

http://www.ftstour.com.tw/eWeb_ftstour/b2cpage/event/09fita/trip02.htm

 
六堆地區客家敬字亭研究-以美濃、杉林、六龜、旗山為例
 

美濃敬字亭
摘要:
  早期中國人因身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或是基於科舉功名的渴望,因此敬重文字的觀念深厚。明清以來各地均廣設敬字亭〈亦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文筆亭、字紙亭〉,以供焚化字紙;對於書有文字的紙張,不敢隨意丟棄,一定加以檢拾整理,匯集於敬字亭焚化,焚化後的灰燼,則會選定日期,送自海邊或溪邊,任其物化。這種風俗體現民眾對知識的敬重、對於民風教化的養成、善良風俗的建立、鼓勵學子努力向學,都發揮很大的功用。臺灣是個移民社會,六堆先民來自大陸,因此敬字風俗也就隨之傳入臺灣。早期六堆地區莊頭巷尾,廣設敬字亭,焚化字紙。某些地方甚至在固定日期,有盛大的焚化字紙儀式,充分體線先民透過敬惜字紙所表現出來的敬重知識、敬重文化的精神及內心追求。
  隨著時代轉換,人民的教育程度不斷的提高,但是敬字的風俗卻快速的被人遺忘,目前六堆地區保存的敬字亭不在少數,但仍發揮焚燒字紙,敬字精神的已不多見。一些定期蒐集字紙的老人一旦過世,則敬字亭已隨之停用,一項良好的風俗也隨之消失,敬字亭已逐漸毀敗,甚至遺忘,被人當成金爐、銀爐,焚燒金銀紙之用。為何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但是敬重字紙之精神愈淡,中間的落差,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實值得深思。
  本文主要目的即在透過田野調查、訪談、文獻蒐集等方式研究六堆地區「敬字亭」的歷史沿革,運作方式,保存現況、民間教化涵養等課題,透過有系統的研究,分析、說明「敬字文化」的精神及內在意涵,隨然時勢變遷,許多敬字亭已埋沒在荒煙漫草間,任其傾頹;傳統若幹敬字的風俗亦未必適合於現代社會,但是這個習俗所蘊含的人文思維、教化作用、文化精神卻值得現代人深思。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8534&ctNode=581&mp=298

惜字塔 維基百科

 

全中國最美的字庫塔:成都市崇州市街子古鎮 建于清道光年間,用石條、石墩和青磚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體形,分五層,最上面的四層外牆刻有“白蛇傳”等壁畫。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型檔、字型檔、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1]。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2]。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臺灣聖蹟亭

桃園縣龍潭聖蹟亭

桃園縣中壢聖蹟亭

高雄縣美濃鎮瀰濃庄敬字亭、金瓜寮聖蹟亭、上庄仔敬字亭、龍肚庄敬字亭

屏東縣枋寮鄉石頭營聖蹟亭

屏東縣高樹鄉慈雲寺敬字亭

屏東縣竹田鄉二崙庄敬字亭、糶糴庄敬字亭

屏東縣滿州鄉敬聖亭

南投縣竹山社寮敬聖亭

相關條目

敬惜字紙

惜字會

惜字律

施順生

參考資料

1.^ 古人是如何敬惜字紙的

2.^ 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敬字信仰

 

美濃 >百度百科   

  美濃鎮位于高雄縣東北角的一個丘陵地上,居民絕大部份是客家人,是目前保留客家文化最完整的地 方。公元1736年,客家墾民在此建立「彌濃莊」,自此展開了這個小鎮的曆史。美濃最早的移墾地點 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腳下,當地有美濃莊開基伯公所立紀念碑文的「彌濃」二字,這是美濃初墾 時的名稱,日據時代將彌濃、中壇、龍肚三地開發合並,因此改名爲「美濃」。 在開墾的初期,爲了防止盜匪的攻擊,因此建城防禦,目前僅存東門城樓。舊東門城樓興建于清乾隆 20年,迄今已二百多年,原爲中國古城門形式,只可惜在甲午戰爭日軍攻城時慘遭擊毀,在日據末期 (公元1937)年重建爲報警鍾樓,臺灣光複後才以龍閣鳳椽屋頂的形式重建。
  在中山路、永安路口的彌濃莊敬字亭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目前已被列爲國家三級古迹。過去在美濃 開莊之初,當地有一位梁姓仕紳因不忍見到有文字的廢紙被到處抛棄,于是興建敬字亭,將這些廢紙 集中焚化處理,由此可見當時美濃人對知識的敬重。 中正湖位于市街東北效,面積約27公頃,湖面雖小,但景觀非常優美,但可惜近年來因養鴨(楨:?魚吧!)而使水質遭到破壞。
  美濃最大的特色,就是精巧又古樸的油紙傘藝術。美濃的紙傘傳統源起于60多年前,有一位廣東師傅 來此傳授制作紙傘的技藝,自此逐漸成爲當地最有特色的産業。美濃紙傘以竹材爲主,要完成一把美 觀耐用的紙傘,必須經過鋸竹、泡水、穿線、串輪線、貼傘紙等十余個步驟才能完成。在鎮內主要道 路的兩旁有許多紙傘的專賣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廣進勝、廣華興、以及廣榮興等三家。 除了紙傘之外,美濃的另一個特色産業是煙葉,也因此有「煙葉王國」之稱,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3月 的熏煙期,在街上可見到一間間有小閣樓式天窗的煙樓,但因技術並未再改良精進,因此煙樓升起縷縷輕煙的景觀已不複見,但一千多座煙樓仍是非常獨特的景觀(楨:正因改用電烤而不復見煙樓輕煙!如今又因政府不再收購而近廢耕)。
  除此之外,鍾里和紀念館、尖山朝元寺、石頭母、黃蝶翠谷、中正湖也都是相當值得一遊的景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365917.html?tp=3_00
 

美濃文物館 內之煙樓
美濃中正湖
美濃油紙傘
美濃藍衫
 
客家人_互動百科
 
  “客家”一詞,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戶”之意。《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爲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分支。
  慨述
客家人,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産,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臺灣、香港,或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爲客家主體構成爲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爲“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産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于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爲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爲嘉應州、贛州、汀州。
  來曆
目前關于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1)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2)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3)南方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裏,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曆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系 客家人之根在漢族。
客家人之源,傳統的觀點認爲是在河洛,所謂河洛,指的是黃河、洛河。廣義上的河洛就是黃河中遊、洛河流域這一廣闊的區域。狹義的河洛就是洛陽。“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象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並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範圍應包括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漢水流域以東、淮河以西的中原舊地,其核心在河洛。
  遷徙原因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爲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曆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爲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爲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遊學、經商.
⑤爭鬥,包括政治鬥爭,經濟鬥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園”,而紛紛定居于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爲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爲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入嶺南道路有4: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爲曆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複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爲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爲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如把身體矮小者稱爲“末朝人”的實質。 
  客家人 - 遷移過程與路線
北方漢人南遷曆史記載很多,但客家人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于何時,學術界衆說紛紜,有人認爲始于秦,也有人認爲始于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說遷移,莫衷一是。一般認爲客家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5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
  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客家人遷移證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兩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爲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爲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嘉應各地。主要原因是嘉應各地位于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爲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嘉應一帶,從而使嘉應成爲客家腹地,成爲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總之,這一時期的遷徙是在第二期基礎上由贛南、閩西遷至粵東、粵北地區。
  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于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
  客家人的文化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爲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複界”時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臺山等地,“湖廣填四川”時遷往四川、廣西、雲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爲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臺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第二、三期舊居,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臺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從閩西、粵北、粵東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爲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爲南宋以前的遷徙是客家先民的遷徙,南宋以後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客家的遷徙不是象水波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樣,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
  客家人 - 形成
目前的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明代中葉以後;清代中葉以後。
  1.一般認爲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爲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衆多,成爲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爲增強,在社會舞臺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是什麽?
客方言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志。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曆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2.以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純客縣爲依據,按明代的行政區劃爲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贛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的潮州府、連平州、韶州府、南雄府。這八府州以前是地廣人稀的山區(潮汕沿海地區除外),縣治少。到宋之後,縣治逐漸加多,明代增加的縣數達12個。添設縣治,無疑是要加強統治,但必須以居民聚落衆多、生産開發已達到很高水平爲基礎。在這些縣治設置之前,這裏必然已經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時期,聚居于閩粵贛邊區的北方漢人經過數百年與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後,已站穩腳跟,並擁有一定的人口規模。
  3.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爲多山密林地區,交通閉塞,交往困難,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農耕經濟,爲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4.共同性的社會行動。這是客家人爭取自身利益的表現,是群體意識濃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爲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彼此的經濟往來頻繁,被壓迫者進行的反抗鬥爭相互呼應。相對應的封建王朝實施統治時也將這片地區當作一個特定政治單位來處理。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鬥爭方面如南宋時範汝爲、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複進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鬥爭等。
  5.客家形成地域與過程,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陽湖平原;贛南:石城;汀州:寧化縣石壁村;梅州:梅縣;贛閩粵邊區。
(1)客家基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
(3)客家錨地:贛州.
(4)客家驛亭:石壁.
(6)客家腹地:以梅州爲中心的十幾個縣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國國內有客家聚居的地區,共19個省區,265個縣市,其中純客或基本純客縣市41個,總人數約5500萬。另香港約125萬,澳門約10萬,臺灣約460萬.國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500萬。
  客家人 - 遷移
關于“客家”,史學界一般認爲: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由于受到邊疆部族的侵擾,客家先民從中原輾轉遷到南方。以後,繼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遷徙,形成客家散布許多地區的局面。
  第一次大遷移(公元317~879年間),是由五胡亂華侵擾割據所引起。爲避難,自晉代永嘉以後,中原漢族開始南遷,當時被稱爲“流人”。逐漸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後,遠的到達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則仍徘徊于潁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
  第二次南遷(公元880~1126年間),由唐末黃巢起義引起。十幾年動亂,中國各地人民都分頭遷徙。這次遷徙,遠者,少數已達惠、嘉、韶等地,而多數則留居閩汀州,還有贛州東部各地。
  第三次遷徙(公元1127~1644年間),宋時,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遷徙。這次由于文天祥等組織人馬在閩粵贛山區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處成爲雙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閩贛的中原氏族再分遷至粵東粵北。而與此同時,流入汀州者也爲數日多。
  第四次遷徙(公元1645~1843年間),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內部人口已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滿洲部族入主中國。在抵抗清的入駐無力之後,民衆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各地。相當一部分人,遷入四川等遭兵火毀滅之地,重新開辟墾殖。是即第四次遷徙,“移湖廣,填四川”。康熙皇帝爲了爭取南方的民心,賜給每個男子8兩銀子、婦女兒童4兩銀子,鼓勵客家人遷入四川、廣西及臺灣。一向以客家人爲榮的朱德同志的祖輩就是在這一次遷徙時,從韶關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遷徙發生于太平天國起義末期(在1866年以後),當在清後期。這可以說是一次世界範圍的遷徙。人口日多,山區條件差,不足養口。于是,客家人分遷往南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等地,渡海則出至香港澳門臺灣南洋群島,甚至遠至歐美等地。
  經過多次的輾轉遷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終至今日成爲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客家人 - 曆史
臺灣客家人婚俗自唐明皇開元年間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間,長汀都是州郡路府治所。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光龍洞等處檢責得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戶,又開福,撫二州山峒,奏請設置汀州,于九龍水源長汀置長汀縣。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建置完成,州治在新羅,初轄長汀、新羅、黃蓮三縣。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于都,東南接龍岩縣,西北接江西虔化,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海陽程鄉二縣,包括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等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區。唐天寶元年(742年)汀州改名臨汀郡,郡治遷長汀村。
  大曆十四年(769年),福建節度使李承昭奏請遷州治于汀江上遊長汀白石鄉東坊口,大曆二十四年(779年)又遷臥龍山陽,縣治一同隨遷。當時,汀州已成爲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代,大量南遷漢民進入閩粵贛邊。南遷的中原民衆一批一批湧來,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贛南到汀州寧化的石壁寨(現名石壁村)一帶,然後繼續移遷汀州郡各屬地。汀州寧化石壁,百姓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遷、是漢人南遷的主要聚居地和播遷地。入汀的中原民衆與當地百越族的閩越及佘族逐漸融合。從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漢民族支系,成爲閩西客家人。宋《臨汀志》載:“迨宋朝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豐九域志》已載主戶66157,客戶15299,視唐既數倍。慶元舊志載主客戶218570,主客丁453231,視元豐又數倍……”。可見宋時南遷入汀者日多。經唐,宋,元曆代,汀州管轄區域和稱謂多次變更,至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管轄長汀、寧化、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八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入閩,置府縣仍如明制,版圖如舊。故明清兩朝汀州府管轄八縣。民國初年廢府建置,長汀縣屬汀漳道。民國二十四年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後改爲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長汀,管轄長汀、連城、清流、明溪、寧化、建寧、泰寧、武平八縣。長汀在漫長的歲月裏,人文稱盛,不減江浙中州。汀州有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汀江流域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故而成爲客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心,各地紛紛在汀州建會館,如曆史上曾有廣東會館、湖南會館、杭永會館、江西會館、龍岩會館等,汀州八縣的生員到汀州考秀才,汀州仁人志士薈萃,商賈工匠雲集。由于這些曆史原因,汀州自然成爲客家首府。
  “天下水皆東,唯汀獨南”,汀江是閩西最大河流,也是連接客家人南遷的兩個中轉站----福建閩西寧化和廣東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閩後,沿著汀江兩岸定居,汀江流域成爲客家人的大本營。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發展壯大了客家民系。汀江流域,成了海內外客家人心中的“麥加聖地”!
  客家人 - 方言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廣東東部北部叫客話、客家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在湖南瀏陽叫客姓話;在四川叫土廣東話。但通稱客家話。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客家人和非客家人都用,向來通行,是很好的說法。
  方言的分布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陸的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粵閩贛邊區一帶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區。在海外,臺灣和香港有部分地區講客家話。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以及美洲華僑、華裔中也有不少講客家話的。
  廣東的客家方言幾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粵東、粵北地區。其中純粹屬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爲主的縣市有: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蕉嶺、平遠、龍川、和平、始興、連平、新豐、河源、豐順、紫金、南雄、翁源、連南、英德、惠陽、曲江、博羅、寶安、惠東、揭西、仁化、樂昌、廉江、乳源。此外饒平縣、揭西、海豐、陸豐、龍門、從化、花縣、新會、化州、四會、陽江、鶴山、三水、高要、開平、信宜、珠海、深圳龍崗、東莞等廣東的其它地區的一些縣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話分布。據最新調查資料統計,在粵西的湛江、茂名、陽江三市約有190萬人講客家話,分布區域約爲6400平方公裏,具體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電白、陽西、陽春等縣。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閩西的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明溪等縣。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縣的九峰、長樂,詔安縣的秀篆、官陂,龍岩西北部萬安(舊名溪口鎮)等地說的也是客家方言。
  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贛南的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鄔、安遠、全南、龍南、定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余、崇義、上猶、南康、贛縣、于都等十七個縣和西北部的銅鼓縣、修水縣的大部分鄉鎮。此外,萍鄉、廣昌、永豐、吉安、泰和、萬安、遂川、井岡山、寧岡、永新、萬載、宜豐、奉新、靖安、高安、武寧、橫峰等縣市的部分鄉鎮均講客家方言。
  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較爲集中的一個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區東山一帶、新都、金堂、廣漢、什方阝、彭縣、雙流、新津、簡陽、仁壽、資中、威遠、安嶽、富順、瀘縣、合江、宜賓、廣安、儀隴、巴中、通江、達縣、西昌等縣市的局部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方言分布全區90個市縣中的79個市縣,占所有市縣的87.78%。就鄉鎮而言,全區1364個鄉鎮中,583個鄉鎮有客家話,占所有鄉鎮的42.74%。廣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陸川、博白、浦北南部與合浦東部;其次是防城、欽城與靈山相連的一片地區;以貴縣爲中心,沿鐵路東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賓陽地區;此外還有來賓、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陽朔等。
  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縣、茶陵、酃縣、汝城、桂東等縣的某些鄉村,還有瀏陽、平江縣的某些鄉村。江永、江華等地也有少數人說客家方言。
  臺灣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園以南各鄉鎮和中壢、新竹、竹東、苗栗一帶鄉鎮以及屏東縣一部分鄉鎮、高雄縣的美濃鎮。
  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五個地區。其中亞洲講客家方言的共有350萬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印度、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非洲的客屬華僑華人共有5.4萬人,分布在毛裏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個國家。在美洲約有46萬人講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魯、美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歐洲、大洋洲的客屬華僑華人有16萬和4.4萬人。
  客家人 - 人物
  曆史名人
張九齡.袁崇煥.李世熊.楊時.黃慎.伊秉綬.宋湘.黃遵憲.洪秀全.韋昌.輝丘逢甲劉.永福.宋應星.肖朝貴.馮雲山.楊秀清李秀成.石達開.丁日昌.宋嘉樹.羅明.羅芳伯.
  陳寅恪(史學大師)鄧小平(中國改革設計師)郭沫若(詩人,史學家)韓素音(作家)胡文虎(實業家)胡文豹(實業家)胡耀邦(原中國共産黨總書記)黃琪翔(抗日將領)廖仲愷(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李登輝(原臺灣總統)李金發(現代派詩人)李光耀(原新加坡總理)李震歐(書法家)李惠堂(足球明星)李顯龍(父親李光耀)劉亞樓(福建省武平縣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盧嘉錫(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羅香林(史學家,客家學先驅)彭嘉衡(飛虎隊成員)丘成桐(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宋美齡(蔣介石之妻)宋慶齡(民國國母)素帕差(原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孫中山(國父)王力(語言學家)吳濁流(臺灣本土作家)肖揚(中國最高法院院長)薛嶽(抗日將領)葉劍英(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喬波(世界速滑冠軍)葉挺(名將)曾憲梓(實業家)曾國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鄒魯(國民革命家,國民黨右派領袖)鍾理和(臺灣作家)鍾肇政(臺灣作家)朱德(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他信(泰國總理)吳伯雄(臺灣內政部長)楊成武(福建省長汀縣宣成鄉下xie村人,原名楊能俊。1955年,他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陳丕顯(福建省長汀縣南陽鎮人,解放後南陽鎮劃歸爲上杭縣。曾任上海市市委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雯娜(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女子蹦床冠軍)林丹(2008年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冠軍)張湘祥(北京奧運會男子舉重62公斤級冠軍抓舉143公斤、挺舉176公斤、總成績319公斤).
  客家人 - 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爲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紅婚帖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爲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擡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擡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擡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挂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只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谷豐登,財丁興旺。
  客家人 - 傳統習俗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幹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嶽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爲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壽誕禮儀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爲普遍。從十歲“啓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爲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爲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梁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人 - 特色建築
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圓寨、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爲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爲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曆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曆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整體布局
圍龍屋的整體布局是一個大園型,在整體造型上,圍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圍龍屋前半部爲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爲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長方形空地隔開,空地用三合土夯實鋪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動或晾曬的場所。“禾坪”與池塘的連接處,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牆,矮的叫“牆埂”,高的叫“照牆”。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污水自然淨化池..
  房舍建築
正中爲方形主體建築。有“三棟二橫”,一圍層;有“三棟四橫”,二圍層。最小的圍龍屋的建築面積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則上萬平方米。有的大圍龍屋居住著上百戶人家,幾百口人。普遍爲“三棟二橫”一圍屋居多。三棟二橫圍龍屋,有上、中、下三廳,各廳之間均有一口天井,並用木制屏風隔開,屏風按需要可開可閉。廳堂左右有南北廳、上下廊廁、花廳、廂房、書齋、客廳、居室等,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築結構前低後高,這樣就有利于采光、通風、排水、排污。
正屋——橫屋外層便是半月形的圍屋層,有的是一圍層,有的二圍層,圍龍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圍屋間,拱衛著正屋,形成一道防禦屏障,圍屋間窗戶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弓箭、土槍、土炮等武囂抗擊來攻之敵。圍龍屋的設計建築其實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極大關系。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爲了團結禦侮求生存,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圍龍屋還建有堅固的多層“角樓”,既可用來儲備糧食、草料,又可居高臨下射擊來犯之敵。如遇盜匪前來擾劫,只要把大門、半門一關,村民們便攜武器進入圍龍屋和角樓,進行抗擊。
  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豔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一般來說,一座圍龍屋聚居著一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共處,尊老愛幼、相敬如賓。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一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承傳。據考古資料表明,處于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爲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中潛意識地蘊含了其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複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一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爲,他們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遊離中,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戶所難于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靈。
  客家人 - 飲食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曆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爲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産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備鹹菜、菜幹、蘿蔔幹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饑,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于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于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美食中比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等;還有簸箕粄,峹芽粄等民間小吃![1]
  客家人 - 現代
客家人到現在,有人估計,海內外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萬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華人是客家人;在臺灣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內地,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從衆多的珍貴史料和族譜資料中,可以看到,幾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遷抵閩西的先祖尊爲南方始祖,把閩西作爲客家先民在文化裏程中告別中原的終點和成爲客家人的起點。
  客家人 - 境外客家人分布
  亞洲
中國 7000萬人 印度尼西亞 120萬人 馬來西亞 125萬人泰國 60萬人 新加坡 60萬人 菲律賓 0.68 萬人 越南 15萬人 緬甸 5.5萬人 柬埔寨 1萬人 印度 2.5萬人 老撾 0.5萬人 沙特阿拉伯 0.22萬人 日本 1.2萬人 文萊 0.9萬人 巴基斯坦 0.2萬人 尼泊爾 0.24萬人 斯裏蘭卡 0.017萬人 科威特 0.017萬人 朝鮮 0.1萬人 韓國 2萬人 土耳其 0.05萬人 孟加拉國 0.05萬人
  美洲
美國 28.4萬人 牙買加 10萬人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0.6萬人 巴拿馬 0.5萬人 哥倫比亞 0.01萬人 危地馬拉 0.01萬人 多米尼加 0.12萬人 加拿大 8.1萬人 玻利維亞 0.01萬人 秘魯 20萬人 巴西0.24萬人 智利 0.12萬人 圭亞那 0.6萬人 阿根廷 0.05萬人 古巴 0.81萬人 厄瓜多爾爾 0.02萬人 蘇裏南 0.41萬人 委內瑞拉 0.02萬人 墨西哥 0.01萬人
  歐洲
法國 3萬人 荷蘭 0.21萬人 俄羅斯 0.12萬人 丹麥 0.12萬人 挪威 0.03萬人 英國 15.2萬人 德國 0.5萬人 意大利 0.1萬人 瑞士 0.1萬人 比利時 0.043萬人 葡萄牙 0.05萬人 瑞典 0.24萬人 前南斯拉夫地區 0.24萬人 捷克 0.01萬人 奧地利 0.05萬人 冰島 0.01萬人 西班牙 0.02萬人 盧森堡 0.02萬人
  非洲
馬達加斯加 0.02萬人 莫桑比克 0.03萬人 尼日利亞 0.02萬人 塞拉利昂 0.006萬人 贊比亞 0.006萬人 加納 0.02萬人 留尼旺 1.8萬人 毛裏求斯 3.5萬人 肯尼亞 0.01萬人 南非 2.5萬人 民主剛果 0.02萬人 安哥拉 0.02萬人 塞舌爾 0.05萬人
相關文獻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 - 遺傳學報 - 200330 ( 9 )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廣東客家人 G6PD基因突變型研究 -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 200421 ( 5 )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梅州客家人植物崇拜的調查研究——以五華縣爲例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038 ( 36 )
http://www.hudong.com/wiki/%E5%AE%A2%E5%AE%B6%E4%BA%BA
 
千年客家 (如果出版社 2010)
 
  內容簡介
  第一本帶有世界觀的客家史!
  客家人真的是中原傳人?
  客家人也參與了海洋貿易?
  客家人的移民足跡遍布了全世界?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作者湯錦台耗時五年,親自走訪中南半島、祕魯等地,實地拜訪當地的客家後裔,考察當地留下的客家史蹟,寫下了客家人海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認識客家人必讀的歷史佳作。(另參本館:《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印象裡,客家人總是依山而居,但他們若不是海上的民族,為何能順著海洋足跡,來到台灣,甚至遠抵南洋、美洲各地?就連史上留名的劫掠海盜中,也有客家人的蹤影?
  本書作者不僅破除許多傳統上對客家歷史的誤解,更親自前往南洋與美洲各地進行田野調查,讓我們除了台灣的客家,更進一步認識世界上的客家。
  過去,有客家人是北方正統「中原傳人」的說法,但事實上,客家人是經過千年以上的歷史演進才逐漸形成的民系。它主要是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由漢、畬兩族的山區居民,為了共同反抗統治者壓迫,經過數百年的戰鬥,慢慢融合而成的團體。
  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形塑了客家剽悍的民風。加上南宋的文天祥曾在此召集民兵,以寡敵眾,力抗元軍,因此後人對當地的忠勇史蹟,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客家人素有忠義之名,不過台灣史上幾次重要的民變民反中,客家人雖然也都身居要角,卻因為彼此之間立場不同,甚至在政治操弄下相互仇殺,寫下了台灣移民史極為不幸的一頁。
  近代之後,客家人開始出現往國外移民的大趨勢,除了東南亞為主要的外移地區之外,在鴉片戰爭之後,更有數十萬客家農民簽下賣身契,如浪潮般流向帝國主義下的殖民地充當勞工,在異國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客家人是世界歷史發展中的重要角色,更是近代資本經濟發展的幕後功臣,讓我們循著這條不曾有人走過的軌跡,重新發現客家,認識客家。
  作者簡介
  湯錦台 苗栗公館人,大學畢業後赴美唸書,後考進聯合國總部任文件譯審三十一年。公餘喜讀書論政,自一九七三年起常訪問大陸,探索兩岸問題。
  近年潛心研讀早期中西交流史,先後出版了《大航海時代的台灣》、《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和《閩南人的海上世紀》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回到孕育客家先民的時空
閩粵贛結合區的早期住民∕從三苗向畬族的過渡∕唐代以前北方漢人的南下∕唐末向閩粵贛結合區移動的最早期客家先民
第二章 漳州設州置縣 畬族縮退閩粵贛邊
王審知建立閩國∕陳元光與漳州的設治∕從北宋到宋室南渡漳、汀兩州人口的增長∕兩宋之交的第二波移民潮∕南宋時期的漳州畬漢勢力的消長及其影響
第三章 在武力抗爭中共同成長的漢佘山民
宋元兩朝閩贛交界處的私鹽販賣與武裝活動∕南宋時期虔、汀武裝活動的升級∕南宋末年文天祥的抗元行動∕從宋到元閩粵贛邊漢畬山民的武裝鬥爭∕宋末元初贛汀人口的外移
第四章 明代潮漳兩州人口的流入與社會動亂
元末明初汀州對梅州和潮州人口的外移∕從汀州到漳州∕
明代初期與中期的閩粵贛邊亂事∕倭寇與私商∕葡萄牙人東來初期閩粵結合區的寇亂∕閩粵交界區的山寇之亂
第五章 一個「漢族」新民系的誕生
明朝中葉粵東畬族人口的增長∕王守仁贛南平亂∕俞大猷漳潮剿寇與閩粵贛邊區漢畬界限的消失∕進入全球貿易大循環時期的閩粵贛結合區∕明末程鄉的動亂與鄭芝龍粵東平亂∕一個「漢族」新民系的誕生
第六章 破繭而出
清初遷界 人民流離∕從粵東山區向外擴散∕「土、客」摩擦∕「客家」與「客家人」稱呼的出現∕從紅巾作亂到土客械鬥∕客家稱呼的普及與客家覺醒運動的出現
第七章 東渡台灣
海寇與漁獵者組成的早期移民∕荷據與明鄭時期的到台商民與移民∕清初渡海禁令與客民渡台∕地域性人群間的矛盾∕義民功能的擴大∕自南向北和自西向東的人口擴散∕福佬化、土客通婚和客家稱呼的出現
第八章 血汗澆灌了美洲與南洋大地的苦力大軍
華工契約苦力的源起∕淚灑西印度群島∕血染安第斯山山腳的海岸縱谷∕流向南洋大地∕在檀香木之島
第九章 在動蕩年代的全球大流動
客家人大批初下南洋∕發生在沙撈越的古晉慘案∕在北婆羅洲沙巴拓荒的太平天國遺民∕馬來半島上的客家移民∕新加坡的開埠∕在北蘇門答臘的熱帶種植園∕環印度洋地區的流動∕二十世紀後半期客家移民類型的多元化
第十章 峇峇與娘惹的世界
源遠流長的南洋土生華人∕早期海峽殖民地社會中的峇峇與娘惹土生華人∕海峽殖民地客家峇峇人群的出現∕北蘇門答臘的客家土生華人∕西印度群島、拉美與夏威夷的另類混血客民後裔∕美國本土客家
第十一章 三個客家人的故事
吉隆坡的開拓者葉亞來(1837-1885)∕從太平軍戰士的後代到民國利益的維護者陳友仁(1878-1944)∕熱愛台灣的讀書人戴國煇(1931-2001)
第十二章 客家路漫漫
維繫客家集體認同的無形力量∕處境與對比∕另類思考∕客家路漫漫
  作者序
  客家人在全世界分布很廣。在中國大陸南方多個省分,到處都有客家人的身影存在;在台灣曾經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是客家人;在東南亞、印度洋諸島、西印度群島和南北美洲,也都聚居著數量眾多的客家華人。目前,全球客家人總數,估計達六千至八千萬人之多。
  這個為數眾多的客家人群,曾經是近代中國和世界一些重要歷史事件或過程的發動者與參與者:康熙晚年和乾隆中期台灣先後發生的朱一貴和林爽文事件中,客家人在清政府與福佬造反民眾之間扮演的「義民」角色,對清代的治台政策和後世台灣閩南與客家人群間的關係,影響深遠。清末客家人發動的太平天國反清運動,奠定了孫中山最後推翻滿清王朝的基礎。甲午戰後,台灣北部客家人率先打響了反抗日軍占台的第一槍。在海外,客家移民是早期開發馬來半島的主力與功臣,更是工業資本主義勃興初期,開發西方殖民地的重要勞動力來源。
  在現代社會中,客家人群的影響面也不可低估,主要是表現在文化、商業與學術方面。
  文化方面,「土樓建築」只是其中一項而已,在文學、山歌、戲劇、信仰、風水堪輿、移民文化(峇峇與娘惹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在學術方面,客家人歷來注重子女教育,學者、文人輩出,在許多領域都有傑出代表性人物。國際著名的數學大師丘成桐,是在香港成長的梅縣客家人;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也是梅縣客家人,祖父與丘逢甲結為親家,全家遷台後,畢業於台灣大學,後到美留學研究。
  商業方面,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客家商人即已名聞東南亞,在檳榔嶼、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人物有張弼士、張煜南與張鴻南兄弟、葉亞來和胡文虎等。當代客家代表性商業聞人更多,傳奇人物如領帶大王曾憲梓,文化大革命時期自梅縣移居香港;在印尼、香港致富的人造皮革大王田家炳,是抗戰前移民越南的大埔縣人。這些商業聞人的特點是樂善好施,但都保持客家人的儉約本色。後者曾捐鉅資在台灣設立田家炳文教基金會和交通大學光電中心等。
  在台灣,著名的客家代表性人物,有早年的文學家吳子光、丘逢甲、吳濁流、賴和(自承是客家人,但不會說客家話)、鍾理和、林海音、龍瑛宗,醫學家徐傍興、邱仕榮,作曲家鄧雨賢和英年早逝的客家流行音樂先驅涂敏□、吳盛智與林子淵,台灣史學者戴國煇等。目前在各個領域中活躍的有作家李喬、鍾肇政、黃娟、鍾鐵民、張典婉,文史學者陳運棟,法醫楊日松,考古學家劉益昌,電影導演侯孝賢,陶藝家李茂宗,美術家曾富美、書法家詹秀蓉,九次世界大賽金牌廚藝家詹煌君,企業家李阿青(台灣資生堂)、吳仁春(萬家香醬油),藝人羅大佑、羅時豐、胡瓜和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朱木炎等。
  然而,客家人常被罩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以往,不論是在大陸或是台灣,客家人的存在以及客家歷史文化的發展,並沒有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與平等對待。在中國大陸政治掛帥時期,突出方言人群,成為政治上的禁忌,客家人處於噤聲狀態;在台灣戒嚴時期,客家方言人群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受到了來自政治上強勢的外省人群與享有經濟優勢的閩南方言人群的兩面擠壓。因而,兩地客家母語在客家人群中快速流失,客家文化淪為隱性文化。這種局面直到上世紀八○年代後期,才開始改觀。
  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中國大陸交通建設的加速與觀光資源的開發,原來封閉的閩粵贛交界區不再遙不可及,客家祖地豐富的原生態客家文化開始靚麗地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大陸民眾對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的興趣不斷升溫。與此同時,在解嚴後的台灣,客家人的客家意識也水漲船高,客家運動方興未艾,就如何推動客家人的權益與維護客家母語及客家文化,強烈挑戰當局。經過了長期的抗爭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大學客家研究機構、客家電視台和各地客家文化園區等先後設立,大大提高了客家人在台灣的能見度。
  伴隨這種轉變而來的是兩岸客家學術研究的空前活躍,客家研究論文大量湧現。尤其是有一些大陸學者,他們超越前人,突破自清中葉以來幾乎為所有客家人接受的中原傳人理論,從地方考古、人口動態、畬族(唐宋以後與北方漢人南下移民幾乎同時出現在閩粵贛交界區的少數民族)研究到族譜調查等多個層面,提出新解,為兩岸學界的客家研究開拓了全新的思路。
  遺憾的是,這些研究多局限於學術界的範疇,且多側重在個別地域或專門領域(如民間信仰、習俗、語言考證、政策討論等)。迄今為止,除了上世紀末有大陸學者以客家是漢、畬兩族融合的新觀點,推出介紹客家源流或歷史考證的數本著作外,對想要通盤瞭解客家的普通讀者來說,不論他們是客家人還是非客家人,都不容易找到一本綜合介紹客家歷史與現況的通俗讀本閱讀。
  此外,客家人在全球各地分散居住,他們與住在台灣和大陸的客家人一樣,都源自共同的祖先,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移居他處。迄今市面上也同樣缺少介紹他們總體情況的論述。近年來全球客家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日趨頻繁,對這些海外客家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遠景,也值得瞭解。
  作為一個長期住在國外的台灣客家人,一直以來面對客家人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的困惑,我在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在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上,操筆寫出一本客家歷史通論以解答自己的疑惑的念頭。我也相信,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困惑的人,很多客家人,包括非客家人在內,都會想知道客家人真正的來龍去脈。
  幾年前為了撰寫《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和《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我曾經下了一點工夫,研究福佬人移民南方的歷史,發現他們和客家人在唐朝末年時本來就是一家人,只是從北方流亡到南方福建後,因住在不同地區而出現分野。移居沿海地區的變成了福佬人,留在閩粵贛山區的變成了客家人。但最後到了台灣,又都住在一起了,不過,許多客家人已被福佬化了。
  在對明代海洋貿易史和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研究中,給了我更多的啟示,即是明朝中葉以後,一連串的中外海上接觸及相關歷史事件,不但塑造了福佬人在台海兩岸的強勢經濟地位,也實際上促成了客家人走出山區,成為一個成熟的民系。
  有了這樣的基本理解,在《閩南人的海上世紀》出版後,我開始著手撰寫現在這本《千年客家》。為了更翔實理解客家人的活動蹤跡,也同時在數年時間內,陸續重點考察了閩粵贛三省客家祖地和多個海外客家人活躍的地方。因此,本書的完成,比以往所寫的幾本書用了更長的時間,但我認為這是必要而且值得的。
  本書一開頭,借用了生命科學界學者的研究成果,探討客家人的漢族血統和其他民族的血統,結論是漢族血統居多。
  關於客家人形成的過程,本書敘述的時間跨度長達千年以上,涵括了客家先民從唐末而非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向南方移民的歷史。但是直到明朝中葉以後,才開始在閩粵贛交界區形成客家民系。而「客家人」稱呼的出現,則是在清朝初年粵東客民向珠江三角洲方向遷徙以後,到鴉片戰爭後始在西洋人傳教士當中流傳。本書對這段客家形成歷史過程的說明,與許多學者有關客家是在宋朝時期就已形成的立論,有所不同。
  尤其是本書著重於明代以後中西接觸過程中,海上貿易對客家地區的經濟衝擊及其對客家民系的形成的影響。其中最直接的衝擊是嘉靖末年饒平張璉的作亂及其所帶動的畬族作亂。
  明代畬族的動亂也是本書討論的重點,平遠、鎮平(今蕉嶺)與平和等縣都是亂事平定後安頓投降亂民的新設縣地,也都是形成客家民系的重要縣分,由此說明了畬族的動亂對這些地區漢、畬族人民融合而為客家人的影響。
  清康熙平定台灣後,立即解除了沿海遷界令,粵東和閩西客家人開始陸續移民台灣和廣東境內客家以外地區。這是清代第一波以程鄉(今梅州)客家人為主的國內移民。清中晚期後,又有往東南亞和西印度群島及南美洲的另一波國外移民,這波海外移民以嘉應州(雍正十一年由程鄉升格改名)和惠州兩地客家人為主,其中包括許多契約勞工,即俗稱的苦力在內。事實上,史上著名的豬仔(即苦力)貿易,是以被騙售海外的客家勞工為主,其中包含了不少太平天國亂事結束後,逃亡海外的太平軍戰士。
  十九世紀的這些苦力,和成千上萬前往海外尋找生活出路的自由客家移民在海外的發展,以及客家男子與土著婦女所生混血客家華人後代,在本書中也做了系統論述,以展現全球客家人的完整輪廓。
  本書結束前,以三個客家人的故事來展示不同時空下客家人的奮鬥人生。其中葉亞來是開發吉隆坡的功臣,在熱帶叢林中結束了華人客家移民間的爭鬥,並奠定了吉隆坡成為現代城市的基礎。流亡千里達太平軍戰士的後代陳友仁,拋棄了美好的生活,回到中國加入了孫中山的革命陣營,在巴黎和會上爭取中國的權益,並在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從英國手中收回了九江、武漢租借地。台灣平鎮市的客家人戴國煇,則是以知識人的真情,回報他一生熱愛的台灣。留學日本時期,他選擇以研究台灣史來探索台灣的前途,後來應李登輝總統之邀,離開居住了四十二年的日本,在其身邊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獻策。終因理念不合而受排擠,不久病世,但求仁得仁。
  本書最後以探索客家人的前途結束全書。其中建議客家人師法猶太人,以新的思路永續客家人的生命力,包括放棄以通曉客家話作為認定客家人身分的標準,並以中文和英文作為客家人的共同書面語文,以利全球客家人的相互溝通。此外,可設定全球客家人日,將客家精神傳承下去,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在寫作過程中,本書力求言而有據,但因所涉史實數量繁多,如有疏漏或錯誤,尚煩讀者指正。
  內容連載
  「客家」與「客家人」稱呼的出現
最早以「客」提到閩粵贛邊外移移民的大概要屬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的江西《南安府志》。該書卷八〈禮樂紀〉中記載:「僅崇義(縣)粵、閩界聯,乃多僑客。」
  但是「客家」名稱最早大概出現於康熙初期沿海復界之後。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當時的贛州興國知縣黃惟桂謂:「興邑地處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閩、廣流氓僑居境內,客家異籍,禮義罔聞。」
這段話的背景涉及明朝開國初期,贛南地曠人稀,但到中期以後,閩、粵流民開始不斷湧入,至清初達於高峰。當時的興國知縣認為縣民固然頑固粗陋,而閩、粵籍的移民,也一樣粗鄙無禮,因此說了上述的話。
  然而,不論是《南安府志》中「僑客」,或是黃惟桂口中的「客家」,應是泛指相對於當地居民的外來者而言,並不是針對這些與江西為鄰的閩、粵兩省移民所用的專門稱呼。
  中國歷代有關「客」的用法極為普遍,最早是用於對來訪者的客氣稱呼,《禮記‧曲禮下》稱:「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後延伸為旅居他鄉,杜甫《去蜀》詩云:「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又被用於受到主人尊聘的謀士如「客卿」,或寄食於貴族豪門之人如「門客」;再用於為他人奔走活動的人,如「說客」、「掮客」;也用於與「主」相對而言,如「客觀」,或非專業的,如「客串」但是在用於外來者時,常帶無平起平坐地位的含意,因此唐代身分較婢女略高的婦女稱為「客女」;漢魏以來大批逃亡在外的流民,常依附於官僚地主或門閥豪族等「主戶」,成為其佃農,稱為「客戶」,後來宋朝的人口統計即按此區分;到了明清,即將寄居本地的外地人稱為「客籍」,以相對於「土著」。歷代用兵,則往往使用外省「客兵」或少數民族的「狼兵」和「土兵」,以有別於本地的「鄉兵」。
  但是,在「客」的稱謂被廣泛使用的同時,直到明代,卻未見任何文獻提到「客家」或「客家話」的稱呼。即使王守仁、俞大猷和鄭芝龍的三次平叛行動是集中在後人所稱的客家搖籃地帶,但相關的的歷史文獻,不論是王守仁的喻民告示,俞大猷的文書往來,或是鄭芝龍等將領平亂後的官府報功奏疏,都不見任何提到「客家」甚至是「客民」的文字。即使是明朝滅亡之後,也還有鄭成功在漳、潮一代的客家地區發動過猛烈的軍事行動,均未見任何奏疏或地方文獻以「客家」或「客家人」稱呼受到軍事爭奪衝擊的地與人等。因此,可以判定,到明朝覆亡,甚至到清初鄭克塽在台政權滅亡為止,「客家」的稱謂都還未出現。
  康熙復界以後,廣東各地湧入了大批粵東移民。這些外來者,如江西興國的閩、粵移民一樣,被冠上了相對於土著或本地人的「客」的稱呼。這種稱呼,顯然並不是當作「客人」的尊稱,而是有如「客女」或「客戶」等帶有貶義的稱呼。嘉慶《增城縣志》開宗明義提到:「客民者,來增佃耕之民也。」這個定義與漢魏以來稱無土無地佃農為「客戶」的傳統意義相同。
  到了清初,圍繞著這些佃「客」,首度出現了「客」字之後加上「家字」,即「客家」的稱呼。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知縣張進籙修、屈大均纂《永安縣志》(永安縣即今紫金縣)卷一〈地理五‧風俗〉內載:「琴江(地名,在該縣東南琴江發源地)好虛禮,頗事文學,民多貧,散役逋賦,縣中雅多秀氓,其高曾祖父多自江、閩、潮、惠諸縣遷徙而至,名曰客家。」就是說,琴江一帶之民稱為「客家」,甚為貧困,常常逃避徭役和稅賦,先人多是好幾代前(即約明朝嘉靖年間發現鐵礦時期)自江西、福建和潮、惠兩州遷徙而來。
  但是,這時的「客家」稱呼顯然還不普及,且並非是對粵東一帶移民及其後人的唯一稱謂。事實上,康熙年間在台灣的一批粵東移民,就被封上「客子」、「山客」、「客仔」、「客民」和「客」等各種稱呼,但此時「客家」之名尚未在台灣出現。據當時的文獻記載,「廣東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赴台僱傭佃田,謂之客子。」「(諸羅縣,即今嘉義縣)各莊佃(原文作「佣」)丁,山客十居七、八,靡有家室;漳、泉人稱之曰客仔。」「(諸羅縣大埔莊在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亂後)有居民七十九家,計有二五七人,多潮籍(按:當時尚未立嘉應州,潮民是泛指饒平、程鄉、大埔、平遠等縣之人),無土著,……其田共三十二甲,……招客民墾之也。」「佃田者,多內地依山之獷悍無賴下貧觸法亡命之徒,潮人尤多,厥名曰客。」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康熙年間官府或較早到台的漳、泉之民,對於租佃其田地的粵東移民,仍因襲傳統對佃農的稱呼,以「客」的相關貶義稱謂來稱之。嚴格而言,到這時為止,即使是在台灣,也未出現對整體粵東移民的完整「客家」概念,因此就沒有「客家人」或「客家話」的說法。作為對粵東移民的籠統概念,頂多是把他們所住的村莊統稱為「客莊」,並冠以從廣東延伸至台灣的負面印象而已,所謂「自淡水溪以南,番漢雜居,客莊尤夥,好事輕生,健訟樂鬥,所從來舊矣」,即是這種傳統的負面描述。
  在此同時,各地對移居當地的「客」民,也不一定就以與「客」相關的用詞稱呼。如前述克朗牧師對新安縣地區的描述,當地居民也有以「崖佬」或「山裡人」稱呼他們的(「佬」字是廣東話的「獠」字演化而來)。「崖佬」是諷刺粵東移民以「崖」稱呼自己。另據康熙二十八年(公元一六八九年)的《東莞縣志》,本地人(即說廣府話的廣府人)當時就已稱呼粵東移民為「崖佬」,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二○年)版本的同一縣志,更進一步改稱為「流崖」(即崖人流民),甚至將「崖」字加上「犭」字偏旁,以示對粵東移民的輕蔑。
  除了上述稱呼外,不同地方對粵東移民還使用了「棚民」和「來人」等稱呼。棚民是因移民搭棚而居,故以名之,主要是贛西南、贛北、湘東、浙江和皖南一帶對閩、粵客民移民的稱呼;「來人」則是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僮族和循州(今河源、龍川)一帶對粵東客民的稱呼。珠江三角洲一帶也喜歡把客家方言稱為「麻介」話,因為客家話中把「什麼」稱為「麻介」(ma-gai),聽在本地人耳中,感覺刺耳,故以「麻介」話反諷之。
  然而,「客家」的稱呼最後還是占了上風,並且得到了客家人本身的認同。同樣是據康熙五十九年的《東莞縣志》,到這個時期,住在東莞的粵東客民已開始自稱「客家」,這是他們自認為「客家人」的開始;也是客家人從「客」、「客戶」、「客民」、「棚民」、「崖佬」等各種外在稱呼逐漸向統一的「客家」外稱和自稱轉型的開始。
 
客家的形成與變遷 (交通大學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客家族群如何展現、維繫以及轉變?全世界的客家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經驗和展現他們的客家屬性?
  就時間而言,客家族群的形成與變遷過程中的概念、認同、經驗,乃至情感,不僅呈現於過去,現在與未來依舊將和廣漠的世界,相互脈動。關於過去、微細與日常生活裡的客家經驗與認同,值得仔細而系統地探索;從空間觀察,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不僅在十九世紀到當代的臺灣,也在跨世紀的華南、東南亞,乃至美國與大洋洲的地方社會,持續發生。以臺灣的經驗為例,菁英以文字論述來塑造認同,大眾則在通俗文化實作中體認客家。原本「隱形」的臺灣客家族群,在九0年代的族群運動與多元文化政策的扶植下,逐漸「顯形化」。
  本書的三十五篇文章(分為上下兩冊)皆嘗試將對客家的瞭解與探索,以描述及分析取代本質性的客家論述與詮釋。但不從溯源或「民系」談起,而是探討作為一個過程的客家。除了突顯包含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人文地理學、文學、傳播等不同學術領域,各以其獨特的理論思維與觀點作為描述與分析的主要立足點;每篇文章的作者所著重與採用的研究方法,也攸關客家知識之本質與體系的再現,以及對於過去客家研究、漢人研究與區域研究的反省與直接或間接的對話。
  除了學門與研究方法的多元,本書在空間、時間與人三個軸線上,以較為多元與寬廣的經驗做為描述客家地區、社群與文化形成與轉變的基礎。冀透過本書作者群的書寫,指出針對族群與地方社會之動態性與多樣性的細節與描述,是解讀客家族群文化之特性與建構客家知識體系的必要過程。
  作者簡介
  莊英章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治學兼重史學與人類學,長期投入漢人社會文化之研究,近年則以臺灣、大陸及東南亞之客家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及第22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人類學類」。著有《家庭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及《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等與客家相關著作。
  簡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西南中國苗族、華南與臺灣客家之親屬、性別與情感人類學。著有《清水江邊,與小村寨的非常對話》(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與《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情感與婚姻》(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客家書寫:方志展演與認同 (桂冠 2011)
 
  內容簡介
  台灣史與當代臺灣展演文化中,客家論述隱而不彰,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為此乃以「客家書寫」為主題,召開兩次論文研討會,本書蒐錄其中20篇論文,分成苗栗客庄、全臺客庄、展演與認同三篇,以探討當前臺灣地方志書與展演中,客家論述的變遷概況。書中呈現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風氣下,地方志書與文化展演逐步由微而顯的現象,進而分析其社會文化意義。本書的出版,強化了客家學界對地方歷史與當代文化現象的詮釋權。
  目錄
一、苗栗客家方志篇
1. 地方生活與歷史主體為方法的敘述:對鄉誌的一些想像  林秀幸
2. 頭份鎮鎮志中客家文化資產書寫與再造之研究   劉煥雲、俞龍通
3. 發現「客家」:《三灣鄉誌》的客家論述談起〉 連瑞枝
4. 全球化時代台灣客家方志之多元書寫與詮釋:以新編公館鄉鄉誌為例   劉煥雲
5. 客家鄉鎮的客家書寫:銅鑼鄉誌的解讀  黃世明
6. 苗栗縣客家地區鄉鎮志與縣志中的客家宗教意象   林本炫
7. 由鄉鎮志解讀後龍溪流域的客家文化及其產業發展  黃世明
二、全台客家鄉鎮方志篇
8. 《新屋鄉志》的編纂及其客家書寫    洪建榮
9.  地方性與族群性的交錯:《湖口鄉志》的客家解讀  羅烈師
10. 評《竹東鎮志.歷史篇》   張藝曦
11. 石岡鄉志和大埔客家  林本炫
12. 鄉鎮誌作為一種民族誌文類:以《美濃鎮誌》中的地方性與客家意識為例  洪馨蘭
13. 客家/非客家地方志書寫觀點的比較:以高樹鄉墾拓史為例  曾純純
14.《 池上鄉志》中的客家意象  陳鴻圖
15. 《富里鄉誌》評介   陳進金、沈玉君
三、展演與認同篇
16. 「硬頸」?客家人:近代台灣客家族群「硬頸」形象的敘事分析廖經庭
17. 微音:找尋臺灣現代劇場史中的客家現代戲劇脈絡   胡紫雲
18. 「魯蠻」與「兔肥」:解構客家電影的符號意象  張玉佩
19. 書寫「地方」:客家文化園區的空間實踐  林筱蓉
20. 族群、文化與認同的形成:從「客庄」教會到「客家」教會    陳胤安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 ~ 1790) (臺大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本書以清代南臺灣開發過程中「客家」族群的移墾與定居為中心,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切入,來瞭解清代臺灣「客家」群體形成的原因,及其在臺灣定居的歷史過程。同時對於清代臺灣的閩客關係、「客家」族群在南臺灣開發史上的角色、水田化運動、地方動亂中的族群關係、義民概念的發展、科舉學額及祖籍認同等問題,均提出新的觀點與詮釋。以厚實的史料基礎,刻畫清代統治前期一百年南臺灣的社會實態。
  「客家」族群至少經歷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分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治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有助於瞭解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
  李文良 1968年生,屏東縣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日本交流協會以及教育部獎學金,兩度赴東京大學訪問研究。現任臺大歷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統治時代林業史以及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合著),以及論文十數篇。
  目錄
第一章 序言
第一部 從明到清
第二章 「閩主粵佃」與開莊傳說
第三章 請墾制度與鄉村社會
第二部 康熙五十年代社會像
第四章 水田化運動
第五章 番租與田底:下淡水社文書的案例
第六章 方志的「客民」書寫與社會像
第三部 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
第七章 朱一貴事件
第八章 從「客仔」到「義民」
第九章 區域發展與地方控制
第四部 科舉學額與祖籍認同
第十章 科舉學額
第十一章 「我粵」:粵民的祖籍認同
尾 聲
第十二章 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信仰
 
客家身影:客家典範人物 (聯合報 2011)
 
  內容簡介
  聯合報於2008年11月開闢「客家身影」專欄,到2010年底共專訪了111位,有引領風騷的文史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有傳承客家工藝、戲曲、影視的藝人;有硬頸執著、洞察先機的政治人物;有濟世救人、鑑識如神的名醫、名法醫;有刻苦的鐵路達人、石油探採工程師;有創業維艱,回饋社會的企業家;亦有賺人熱淚的撮把戲小丑、盲人歌手。
  從百餘位客家典範人物身上看到艱忍、勤奮、苦學、忠義、硬頸、關懷、包容與創新的客家特質;他們光耀了客家,豐富了台灣,也讓台灣文化更多元、更精彩、更燦爛。
  作者簡介
  何來美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聯合報33年資深記者,著有《笑問客從何處來》、《劉黃演義》上下集、《風霜歲月人情》、《苗栗縣志自治志》、《鄉賢談歷史》、《客家政治與文化》何來美文集上、《走過風霜歲月》何來美文集下。
 
客家政治與經濟 (智勝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我國在2010年1月27日公布「客家基本法」,第七條為政府應於國家考試增訂客家事務相關類科,以因應客家公務之需求。考試院也在2010年3月4日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暨普通考試規則,新增客家事務行政類科,考試科目中包含高考三級的客家歷史與文化、客家政治與經濟;普通考試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概要、客家政治與經濟概要。
  本專書內容在客家政經觀點,從「單元論」的政經觀,過渡為政治理論與經濟理論的「二元觀」,進一步拓展成為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的「多元觀」。在多元觀的政經研究途徑下,本書邀集各個領域的專家,分別就客家政治、經濟與公民社會三大領域撰寫不同主題的專門論述,共分九章,包括: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客家法律與制度、客家行政與政策、客家社區治理、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客家數位內容產業、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本書是客家研究最佳叢書之一,除了可供政府、學術研究,以及客家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之外,亦可以作為客家事務行政類科高、普考試客家政治與經濟含概要之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江明修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所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兼客家學院院長
學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哲學博士
  目錄
第1章 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丘昌泰)
第2章 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江明修、吳正中)
第3章 《客家基本法》之分析(鍾國允)
第4章 客家行政與政策(孫煒)
第5章 客家社區治理(陳定銘)
第6章 客家經濟與產業發展(劉阿榮、李世暉)
第7章 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王俐容)
第8章 客家數位內容產業(李世暉)
第9章 客家企業家精神與倫理(劉阿榮))
第13章 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王本壯、劉淑萍)
 
客家企業家  (江明修 智勝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客家企業專書緣起於中央大學客家政經所舉辦2010年全球客家企業家論壇,其主題為:「客家族群的企業家精神」,即是強調客家族群運用本身族群特質的資源,不斷地積累與轉化族群的社會與文化資本,不但有利於客家族群拓展其企業版圖和活絡其經濟收入,並能發揮「創新精神」,來面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本書分為導論與11篇論文,包含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客家企業家。內容含括:客家美學經濟、客家經濟網絡、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女性企業家特質、客家特色產業、客家菸草實業與客家社會企業等面向,在在彰顯客家企業家精神、議題的多元性與創新性。另外,敘述海外田家炳、胡文虎,以及清末民初東南亞華僑等知名客家企業家事蹟,也論及馬來西亞檳城中藥業的客家族群產業。
  目錄
導 論 什麼是族裔企業?臺灣客家企業家文化又是什麼?(蕭新煌)
第01章 客家企業家與美學經濟(江明修、高孟婷、黃曉君)
第02章 客家企業家探索:臺灣客家企業家之經濟網絡分析(張維安)
第03章 客家精神與客家飲食文化產業整合行銷策略之研究(丘昌泰、林麗樺)
第04章 客家女性企業家特質之內容分析(陳定銘、李逸婷)
第05章 客家特色產業競爭力之分析:以新埔柿餅為例(周錦宏、鄧閔文)
第06章 成就的兩代類型:臺灣菸草事業中的客家實業家(洪馨蘭)
第07章 苗栗客家社區社會企業之探討:社會資本的觀點(邱連枝)
第08章 行公義、好憐憫:現代儒商企業家田家炳的社會責任(劉義章)
第09章 客家族群產業的制度性脈絡與網絡特性:以馬來西亞檳城中藥業為例(張翰璧)
第10章 清末民初的客家企業家精神管窺:以東南亞梅州華僑為例(房學嘉)
第11章 企業家胡文虎的歷史形象和慈善與文化事業(沈儀婷、黃賢強)
 
客家城市治理 (江明修 智勝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為提升台灣客家研究在國際客家學術的地位,促進亞太地區對客家研究成果的知識分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於2009年8月6日,在台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的經費補助及指導下,規劃全球客家城市論壇以「都市客家的跨國比較」為主題,邀亞太地區從事客家研究的相關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分享在地客家學術研究的歷程與成果,本書乃彙整客家城市論壇之論文集結成客家城市治理專書。本書導論為探索台灣都市客家的圖像,以及共分為客家族群政治、客家人文藝術、客家社區網絡、客家產業經濟等四篇十五章。本書是客家研究最佳叢書之一,除了可供政府、學術研究,以及客家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之外,亦可以作為客家事務行政類科高、普考試之參考書籍。
  目錄
導論(丘昌泰)
第一篇 客家族群政治
第01章 戰後台灣客家政治發展——以桃園客家地區為例(江明修、丘尚英)
第02章 近代汕頭城市發展與韓江流域客家族群的關係(陳春聲)
第二篇 客家人文藝術
第03章 當代台灣客家舞蹈的建構與再現(王俐容、林宜蓁)
第04章 從客家電影看台灣大學生的客家意象(李世暉、古佳惠)
第05章 台灣首齣客家歌舞劇中的新客家都會文化:慾望擬像中的城市客家——再現於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段馨君)
第06章 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緣起、建構與發展:文化經濟取向的社會分析(賴守誠)
第07章 隱形於市,顯形於野:尋找現代都市客家的蹤跡——以成都近郊東山客家為例(陳世松)
第三篇 客家社區網絡
第08章 文化再生與社區發展:以香港粉嶺客家文化館的營造為例(古學斌)
第09章 城市化與宗族變遷:以深圳鳳東客家社區為例(周大鳴)
第10章 走出隱性的陰影:漳州客家人生存狀況調查(謝重光)
第四篇 客家產業經濟
第11章 客家桐花祭政策行銷指標建構之研究(陳定銘、邱秀宇)
第12章 桃竹苗客家社區組織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調查分析(周錦宏)
第13章 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王本壯、劉淑萍)
第14章 客家鄉鎮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與施政滿意度之研究:以苗栗縣企業經營者觀點為例(胡郁寧、周志隆、劉道明)
第15章 苗栗地區客家聚落發展歷程的人文區位重建:戰後經濟、人口與族群分布研究(1951-2006)(李威霆)
摘自第七章第1節:媽媽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長」的絆腳石
 
視覺藝術教育觀點下的客家文化意涵 (高雄復文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客家文化專題已經是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重要思考,理由在於透過新的學術態度重新檢視客家傳統意義,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前瞻議題;且在台灣地區,對於落實客家文化美學的地域性主體詮釋、紀錄發展中的客家文化在地風格、透過藝術教育傳承客家文化、透過客家意涵培養視覺藝術教育的關鍵素養,將有正面效益。
  《視覺藝術教育觀點下的客家文化意涵》為國內首部論述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和客家文化的專書,作者為藝術教育學者,近年來致力於從事客家文化和創造力研究,期望透過此書拋磚引玉,位台灣客家就提出美感經驗的新視點。
  作者簡介 劉立敏
  現職: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南達科塔大學教育博士
  經歷: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助理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杜魯斯校區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國愛荷華州奧特岡藝文中心美術教師
  研究領域:視覺藝術教育、視覺創造力、視覺空間智能、客家文化美學、鄉土藝術教育
  目錄
導論:客家文化意涵的空谷回音
第壹章  客家文化特質概述
第貳章  客家視覺意涵探索
第參章  客家城鎮在地風格的形塑
第肆章  客家鄉土藝術教育課程初探
結論:客家文化意涵的邊陲顯影
 
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 (天空數位圖書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以台灣客家歌謠的文化與藝術為探討主脈,共分上、下二編。上編「客家歌謠文化與時代變遷」,關注近百年來客家歌謠文化的內涵與嬗變,包含不同時代中客家歌謠生活的不同樣貌,山歌與女性、性別文化的關係,勸世歌的形式、內涵與接受等面向,下編「客家歌謠與口頭傳統」,跳脫傳統書面文學的批評模式,將客家歌謠重新放置在口頭傳統之中加以探討,透過西方文學中的口頭詩學理論、民俗學之表演理論、民族志詩學、喜劇與笑的理論,探討客家歌謠的口頭創作方式及藝術特質。本書各篇在議題選擇上,大多為前人未見論述之重要課題,資料蒐集豐富,論述完整,足供客家民間文學研究之參考。
  目錄
導言(代序)
上編 客家歌謠文化與時代變遷
壹、客家歌謠研究的回顧 1
一、文獻中的記錄和評價 2
二、日治時期的採集與研究 8
三、光復後的採集與研究 15
四、當代客家歌謠研究及展望 27
貳、客家歌謠生活與社會變遷 31
一、客家人的歌謠生活 32
二、客家歌謠的多種功能 41
三、客家歌謠的時代變遷 48
四、客家歌謠的停滯與老化 61
五、結論 65
參、從山歌小調看女性的愛情、婚姻 71
一、山歌、女性與愛情 71
二、婚姻中女性形象與角色扮演 80
三、禮教制度下的婚姻悲歌 87
四、女性意識與新時代女性 94
五、結論 99
肆、客語勸世歌的形式、內涵與接受 101
一、勸世歌的形式及來源 103
二、勸世歌的內涵及勸善方式 113
三、勸世歌的接受心理 123
四、結論 128
  下編 客家歌謠與口頭傳統
伍、語境、文本與口頭詩學 135
一、語境∕ 表演情境的重構 136
二、文本— 表演中的創作 145
三、口頭傳承表演的消亡 155
四、結論 161
陸、客家歌謠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 163
一、套語的類型及創作模式 165
二、主題創作及典型場景 182
三、套語、地域及文化思維 190
四、結論 195
柒、抒情、想像與歌謠的敘事性 199
一、聯章體歌謠之敘事性 200
二、客家民間敘事詩的雙璧 211
三、敘事與想像的飛馳 220
四、結論 222
捌、說比興雙關—客家歌謠的藝術手法 225
一、比喻與情感的表現 226
二、起興與歌謠的抒情 235
三、雙關─ 歌謠的含蓄美 248
四、結論 253
玖、談客家歌謠的諧謔表現 257
一、諧謔與歌謠的分類 258
二、消遣歌與幽默心理 261
三、戲謔歌中的謔浪笑傲 268
四、相罵歌的來源與機智 276
五、結論 284
 
臺灣客家人的故事 (蘭臺網路出版 2010)
 
  內容簡介
  紀錄各個客家人或是會說客語的朋友在臺灣打拼的故事。
  作者簡介:葉倫會
  大稻埕逍遙遊導覽義工
  (1997~發願走到走不動動止)
  台北城開心攝影導覽義(2010~)
  經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師
  (2001~2004)
  代很我國出席世界海關博物館年會
  (2002~2004)
  主要演講題目
  台北城的故事
  台灣神明的故事
  台灣燈塔的故事
  成勉導覽解說的技巧
  創造歷史與紀錄歷史孰重
  目錄
為客家人留史──溫送珍序  3
為客家開一扇窗──陳石山序  5
紀錄客家人的歷史──葉倫會序  6
2009客家終身貢獻獎得主溫送珍  8
實事求是的陳石山  8
是什麼就是什麼的黃鵬海  17
胸懷客家心的郭春林  20
台灣攝影一哥邱明雄  25
台灣茶業活字典黃正敏  29
謝春祥參與社團經緯  32
從稻米踏入商場的張錦生  36
客家藍杉傳承人謝景來  40
成功不必在我的葉明鋪  43
創造愛心食物鏈的葉芳美  46
人說媽祖婆的葉素榮  49
客家師爺范姜瑞  54
自修向學的民事大律師魏錦芳  58
菇類專家宋細福  62
奉獻鐵路的劉清水  65
膽識過人的張田  70
從學徒到理事長的沈鳳雲  75
走過風霜歲月的何來美77
用愛和希望生活的陳靜珠  80
一年工作四百天的陳俊琳  84
彭煥堂的義民心  88
動靜皆宜的林益童  92
從文盲到編書的蔡坤山  95
氣象達人謝維權  99
四月望雨音樂劇男主角江翊睿  103
學客家話其實不是那麼難──許千蕙經驗談  106
 

台長: 阿楨
人氣(3,411)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塔》
此分類上一篇:《安藤忠雄神話》

塵俠
阿楨大哥的家鄉(故鄉)在美濃
但美濃卻少見屬於客式的大型集體住宅
---是時空所造成的差異吧

這種屬於宗(家)族(因敏感故不用&quot族群&quot兩字)因時空而遷移的過程
實為其在歷史上某一段傳承的見證
可卻有人連宗族史屬於基本的要素都無法尊重
野蠻地質問別人&quot是第一故鄉 第二故鄉 還是第幾個故鄉&quot
2007-12-05 11:49:03
版主回應
是時空所造成的差異
美濃有夥房和菸樓
只在屏東可見圍龍屋

故鄉原鄉之爭不斷
2007-12-06 07:51:58
土樓列世遺
世遺增七處 福建土樓入列【聯合報╱編譯夏嘉玲08.07.08

六日宣布的新世界遺產除了福建土樓,還有模里西斯西南部深入印度洋的一處十八、十九世紀脫逃奴隸藏匿處的崎嶇山區、歷史可追溯到第七世紀的伊朗東北部亞美尼亞基督教修院群,以及沙烏地阿拉伯馬甸沙勒的納巴泰文明最大保存地,這是沙國境內地點首度被列為世界遺產。
教科文組織七日再宣布世界遺產名單新增三個亞洲地點,分別是位於泰柬邊界的柬埔寨十一世界
荒涼山
模里西斯西南部深入印度洋的「荒涼山」(Le Morne)崎嶇陡峭,十八、十九世紀時成為脫逃奴隸藏身之處。
古剎「柏威夏寺」、馬來西亞麻六甲海峽的古城馬六甲市與喬治市、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庫科早期農業遺址。
增列這七處後,世界遺產地點增為八百五十七個,遍布一百四十多國。
福建的四十六座土樓建於十二到廿世紀間,位於永定、南靖和華安縣。新華社報導,土樓以石塊為基礎,土為主要原料,竹材作牆骨,分層交錯夯築,是世上獨
納巴泰遺跡
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馬甸沙勒保存的最大規模納巴泰文明遺跡,這是沙國第一個入選為聯合國世界遺產的景點。
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也是原始的生態型綠色建築。世界遺產委員會稱許與環境合而為一的土樓,是「人類定居的傑出範例」。
好幾層樓高的土樓是部族聚居型建築,例如永定縣承啟樓有多達三百八十四個房間,全盛時期住過八百多人,一座樓等於一個村落,可共同抵禦外侮。外牆最厚達兩公尺的土樓也有很好的防禦功能,樓的一二層樓沒有窗戶,
伊朗修院
伊朗東北部三座亞美尼亞基督教修院之一,這是歷史最悠久、可追溯到第七世紀的聖塔狄厄斯修院。
法新社
唯一的大門一關,就等於一座堡壘。因外型獨特,據說曾被美國誤認為飛彈基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卅二屆大會正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會議十日結束前,廿一位委員還將討論是否把其他四十個候選地點列為世界遺產。
http://udn.com/NEWS/WORLD/WOR4/4416877.shtml
2008-07-08 06:56:25
版主回應
護世遺 永定土樓禁遊客登樓 2013-08-01 旺報

 ▲福建永定土樓蔚為奇觀。(中新社)
 ▲福建永定土樓蔚為奇觀。(中新社)
 ▲土樓遊客眾多。(新華社)
 ▲土樓遊客眾多。(新華社)
 為了加強對世遺土樓的保護,福建省永定旅遊局日前採取多項新措施,嚴格阻止遊客登樓參觀。
 目前永定旅遊局訂定的新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與各土樓樓主簽訂嚴禁私自帶客登樓參觀的責任狀,明確規定如果樓主及其家屬私自收費帶客登樓參觀,一旦違規,將取消該樓主一年一度的土樓保護經費(景區門票按比例分得的款項)。
 針對遊客柔性勸導
 在主要的土樓代表之一的振成樓4個樓梯口,每天安排4名安保人員值班,對樓主收費帶客上樓的行為進行勸阻,嚴格取締收費帶客上樓的行為。另外,也會針對遊客進行柔性勸導,例如製作「保護遺產 請勿登樓」的提示牌,宣傳保護世界遺產的重要、提醒遊客勿登樓參觀等。
 永定土樓5A級景區
 福建永定土樓是古建築的一大奇景,主要分為方形和圓形兩種,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永定是福建土樓的核心分布區和發源地,也是擁有土樓最多的縣,現存土樓23000座,占福建土樓的70%以上,是大陸5A級旅遊景區。
2013-08-01 11:53:29
阿楨
說「土廣東話」四川洛帶 西部客家第一鎮【聯合報2013.08.05

成都附近的洛帶古鎮,是清代客家移民在四川建立的聚落。記者程嘉文/攝影
在大陸,客家人除了分布在華南的粵東、閩西、贛南等地外,西南部也有客家聚落。其中四川成都市東方的洛帶鎮,號稱是「客家西部第一鎮」。
設於洛帶鎮上的「四川客家博物館」,前館長姚雲書指出:四川客家人來自清代的「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由於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與瘟疫,人口大減,因此從康熙時代開始,大規模由東部省分遷徙民眾進入四川開墾。估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移民六百多萬人,其中最大的移民來源是湖廣;閩粵贛三省交會區的客家人,則是第二大的移民來源,約占總數近四成。
湖廣移民成為四川居民的主流,現在通稱的「四川話」基本上是湖廣腔,客家裔移民漸被同化。現在四川一億人口中,自認是客家人民眾,估計約三百萬,其中約一百萬人會講客家話。成都市區以東數十公里範圍,是最大的東山客家區;洛帶是東山的客家文化中心,兩萬人口中,九成是客家人。
客家博物館講解員謝小燕說,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客家話在四川被稱為「土廣東話」,代表不是廣州一帶所講的「正牌廣東話」,經常被視為「鄉下人」,因此除了少數老人只講客家話之外,多數人都講四川話,客家話只在家裡講。直到近年掀起客家文化熱潮,成都開始將洛帶古鎮,當成四川保存客家文化的中心。
姚雲書說,許多四川名人是客家後裔,例如鄧小平、朱德等。但成都外來移民增加,東山地區的方言島正在逐漸縮小;年輕一輩如果不住在故鄉,就存在母語流失的問題。
2013-08-05 09:47:34
阿楨
全球建築圈刮起“中國風” 2021-04-06 文匯報

全球知名建築網站Ar chDai l y於近期公佈了2021年度建築大獎的名單,中國專案奪得5席,證明了“中國風”在全球建築圈佔據了越發重要的話語權。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這種風格早在17世紀末已流行於歐洲,至今仍被運用在服飾、音樂、電影、建築、家居等領域。
但當下中國風不再是淺層次的元素組合或符號拼貼,而是一門根植於中國土壤的設計哲學。既有寄情於山水間的“陽朔竹林亭臺樓閣”,也有位於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還有一座“七舍合院”。

中國風--維基百科

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

新中式建築_百度百科

新中式建築,是中式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築形式。該建築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新中式裝修與中式有什麼不一樣?

中式:是從古代宮殿的建築藝術風格上提煉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室內設計風格。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誌出現。
新中式:是提煉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搭配如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新中式延續了清明兩朝中國古典的家居設計,並提煉其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簡化,摒棄了傳統空間中等級、尊卑的思想觀念,空間配色上也很輕鬆自然。

疊合與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築藝術 2015/03/0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21-04-07 09:11: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