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10 06:39:36| 人氣5,873|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傲慢與偏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實在不了,《傲慢與偏見》(商周,2005)書中根本就是大量枯燥無趣的對話,毛姆憑啥將此書列入「世界十大小說」金榜內?莫非是偏坦自己英國作家?

我也不了珍‧奧斯汀憑啥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女性小說作家?她筆下的女人整天都為釣金龜婿而勾心鬥角,有啥女性意識?(茱莉安賈洛導演的《珍愛來臨》Becoming Jane (2007)便以現代女性意識來拍珍‧奧斯汀傳紀,拍的無趣也不合珍及其小說的非現代女性意識)

書商不是宣傳說:
珍奧斯汀七歲時隨著姊姊和表姊前往牛津求學,十二歲開始嘗試寫作。從小沈浸在文學的世界裡,十分的熱愛閱讀,也展露了卓越的文筆和才華。珍的一聲很少離開她所居住的城鎮,但是她卻可以在這些小小的世界裡,找到許多的題材,以深思嚴謹的筆法、複雜而巧妙的刻畫人物,寫下六部長篇小說,《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諾桑卡修道院》、《曼斯菲爾莊園》、《艾瑪》和《勸服》。
對人物的精準觀察,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敏感,她的強烈直覺,可以感受到珍奧斯汀純熟的文筆和營造環境的氛圍。與她同時代的歷史小說家史考特(Sir Walter Scott)更是讚美珍奧斯汀善於刻畫細節及探討各角色之間的關係,珍奧斯汀因此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女性小說作家。

是嗎?我非常懷疑現在誰還會有興趣再去讀英國當時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的閒暇娛樂讀本,尤其以下無聊又複雜的金錢婚姻故事:

小說故事最主要是圍繞著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地主鄉紳貴族的求愛和婚姻問題展開。主要角色是一個20歲的女孩伊莉莎白·班內特,她機智、聰慧並具有很強的正義感。她的父親班內特先生多數時間藏在書房裡,以避開伊莉莎白的母親,班內特太太。班內特太太的行為舉止完全是個小市民,她最大的心願是把五個女兒成功地嫁給有錢的紳士們。
由於沒有兒子,班內特家族為數不多的財產要由一位男性繼承人來繼承,也就是說姑娘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在班內特先生死後將要繼承房產。這將使班內特太太和其他沒有結婚的女兒無家可歸,並只能靠非常少的收入維持生計。
小說的開頭描述了當一位有「相當財產」的單身漢搬到鄰近的房子時,班內特太太激動的心情。這位單身漢是賓利先生,他最近租下了尼日斐的房產。同住的還有他的兩位姐妹,單身的賓利小姐和已婚的赫斯特太太,後者的丈夫徒有風度,並沒有多少財產。不久之後,賓利先生去倫敦作了短時旅行,並帶回了他的朋友達西先生。他們到達之後很快參加了在梅里屯舉行的一場公共舞會。
舞會開始時,人們認為達西先生是最令人愉快的人,因為他每年有高達10,000英鎊的收入。然而,聚會開始到一半,鄰居們就察覺到他是不討人喜歡的類型,因為他認為自己比這些伊莉莎白居住鎮的鄉下人都要高貴。班內特家的人特別討厭他,因為達西先生怠慢了伊莉莎白。賓利先生建議達西和伊莉莎白跳舞,達西卻說:「她還沒有漂亮到可以打動我的地步。」然而賓利先生卻被公認為是個優秀的,令人愉快的紳士。而他對於伊莉莎白最親近的姐姐珍的愛慕也相當明顯。
可是舞會之後不久,達西漸漸發現了伊麗莎白的好:她的一雙美麗的黑眼睛和嬌美的體態、她那爽快、不奉承人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達西的愛慕。可是很快,達西便決定了不要讓伊麗莎白發現他愛上了她,免得她有非份之想,反過來控制他的幸福。他竭力的隱瞞,所以伊麗莎白一直也不知道原來高傲的達西先生已愛上了她,而且愛慕越來越深。
後來,班內特先生向全家人宣佈一位客人將要來訪。班內特夫人和女孩們興奮的猜測來客是誰,卻失望地發現原來不過是她們的表兄柯林斯先生。柯林斯是個嘮叨而勢利的牧師,對於愉快夜晚活動的理解是向他的表妹們宣讀《對年輕女性的佈道》。
柯林斯尋找一切機會提及他的女贊助人,凱瑟琳·德·鮑爾夫人,並像哈巴狗一樣努力奉承她。同樣也是遵從凱瑟琳夫人關於他得找個妻子的勸告,柯林斯馬上在他「可憐的表妹」中尋找人選,並以此作為再三提及的他對班內特家女孩毀滅性打擊的補償(他干預了這一角色的事實表明他對於關於限定繼承權的無知和全部的愚蠢)。
柯林斯在得知珍(伊莉莎白的姐姐,班內特家僅有的另一個理智的女孩)「幾乎已經和賓利先生訂婚」之後,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可愛的伊莉莎白。班內特太太極力鼓動這門婚事並試圖強迫伊莉莎白結婚。然而,班內特先生說如果伊莉莎白不同柯林斯先生結婚,她的母親將不再和她說話,如果伊莉莎白和柯林斯先生結婚,她的父親將不再同她說話(即班內特先生反對這門婚事),從而解救了伊莉莎白。與此同時,伊莉莎白也開始傾心於一位剛剛到來的軍官,韋克翰先生。後者宣稱他正是被達西先生剝奪了合法繼承權。
被伊莉莎白拒絕後,柯林斯先生立刻轉向她最好的朋友夏洛特·盧卡斯,他們很快結婚了。班內特太太無比失望。而讓她更失望的是此後不久賓利先生的突然離去。珍無比痛心,她母親對賓利蔑視的口吻更加重了她的悲痛。
伊莉莎白應柯林斯先生和夏洛特這對新婚夫婦之邀去參觀他們教區,卻在凱瑟琳·德·鮑爾夫人的羅新斯莊園巧遇達西先生,原來他是鮑爾夫人的姨侄。結果伊莉莎白和達西在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達西先生經過幾番爭扎,最終當面向伊麗莎白承認他對她那「違背自己意願」的愛慕,並願意娶她為妻(他當時求婚的態度仍是那麼傲慢,而且認為伊麗莎白一定不會拒絕他那「屈就」的求婚)。伊莉莎白大為驚訝,尤其是當得知是達西先生阻撓賓利向珍求婚之後,她告知達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可能同他結婚。」
在拒絕了達西求婚的第二天早上,伊莉莎白與他在小路上偶遇。達西交給伊莉莎白一封信,然後冷冷地離開了。信中達西試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他寫道,除了她那些令人尷尬的親戚不說,他也不相信珍適合賓利,因為她看上去無動於衷。伊莉莎白自己也承認珍矜持的個性使得其他人難以確定她的真實感受。達西同時也揭露了韋克翰花花公子和投機取巧的真面目。這使得達西以前的行為有了新的解釋,也逐漸消除了伊莉莎白對於他的偏見。
後來,伊莉莎白和她的舅父母嘉丁納夫婦一同外出度假,並被勸說參觀了達西先生的房產彭伯里。在莊園內散步的時候,她意外的遇到了達西。達西的行為舉止比他被拒絕時顯得親切了許多。伊莉莎白認為他的傲慢後面隱藏著真誠和慷慨的本性。
正在這個同達西先生增進感情的時刻,伊莉莎白得知妹妹麗迪亞和韋克翰私奔了。正是由於伊莉莎白的疏忽,沒有揭露韋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16歲的麗迪亞上了當,同韋克翰一起逃出軍團躲避賭債。達西找到了韋克翰,替他還清了賭債並付了一筆生活費,迫使他同麗迪亞結婚。但達西卻要求不讓伊莉莎白和班內特家的人知道這件事情。麗迪亞的快嘴和嘉丁納太太最終的坦白使伊莉莎白了解了達西的幫助,並徹底扭轉了她對達西的情感。最終,當達西的姨母凱瑟琳夫人聽說了達西對於一個地位不如他的女孩的傾慕,趕來威脅伊莉莎白時,伊莉莎白明白了即使自己拒絕了他的第一次求婚,達西仍然愛她。當達西將賓利先生帶回鄉間,帶回珍的生活時(他們很快訂婚了),伊莉莎白向達西敞開了心扉,他的傲慢和她的偏見全部被遺忘了,幸福終於到來。
婚姻在《傲慢與偏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一些角色為生活穩定而結婚,一些角色為金錢而結婚,還有一些角色為愛情而結婚。婚姻這一事物在全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主要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婚姻通常是一個女人能夠得以擁有自由、社會地位及生活標準的唯一途徑。
社會階層亦出現在《傲慢與偏見》中,並且是一個十分主要的題材。上等人以自己的階層為榮,不願與低等的人來往。我們初見達西的時候,就是一個十分真切的例子。還有,賓利姐妹經常談論低層的人們行為如何如何,並且對之嗤之以鼻。上等人士與比他們低的人相處也經常被看作不適宜的行為,然而賓利並不在乎這 樣的看法,他是一個相當友好隨和的人。
珍·奧斯汀筆下的上等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被她諷刺取笑的,她的主角們通常出自中高等、或者中等人家。伊莉莎白·班內特堅持她與達西是同一階層的人,而勢利是珍·奧斯汀筆下的壞人的一貫特徵。
而所有珍·奧斯汀小說題材中最重要的一個,是一個人在見到其他人時,需要多麼準確地估計對方的身價。由於伊莉莎白·班內特和她的姐妹需要嫁人,並且需要嫁得好,於是能否看清社交圈子裡的人,對她們來說至關重要。否則他們就可能會嫁給像韋克瀚那樣沒有德性、沒有理念的人。書名裡的「傲慢」不光是指達西先生的傲慢,也是指伊莉莎白認為自己能夠鑒別人好壞而產生的傲慢,因為她的能力顯然不是十全十美。

現在當然還有人有興趣讀看,不然《傲慢與偏見》不會有以眾多版本:

大陸的幾個主要譯本有:上海譯文出版社,譯者:王科一/人民文學出版社,譯者:張玲、張揚/譯林出版社,譯者:孫致禮。
台灣的譯本有:文國書局,1991年/東方出版社,改寫:余小蘭,1993年/南台圖書有限公司,編/譯者:黃英雲,1996年/大步文化,1999年/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編/譯者:劉學真,1999年/崇文館,2000年/理得出版有限公司,編譯者:李淑貞,2002年/新潮社,編/譯者:孫致禮,2003年/雅典娜書房,編/譯者:孫致禮,2006年/遊目族,編/譯者:倩玲,2006年。
還曾被改編為不少電影和劇集: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曾製作過3個電視劇版本的《傲慢與偏見》,分別在1938年,1958年和1967年。
·1940年:《傲慢與偏見 (1940電影)》 由Laurence Olivier飾演達西,Greer Garson飾演依麗莎白。
·1952年:2月2日至3月8日。BBC製作成五集的迷你廣播劇。
·1980年:BBC《傲慢與偏見 (1980)》電視影集,由Elizabeth Garvie飾演依麗莎白,David Rintoul飾演達西,Fay Weldon改編劇本。
·1992年:日本漫畫《花樣男子》(流星花園),女主角杉菜與道明寺的性格及社會地位衝突乃源自《傲慢與偏見》。
·1995年:BBC《傲慢與偏見 (1995)》電視影集,由柯林·弗斯(Colin Firth)飾演達西,Jennifer Ehle飾演依麗莎白,Andrew Davies改編。這個版本被視為是最好且最受歡迎的改編。柯林·弗斯也因為此影集受到影迷的注意。
·2001年:由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的《BJ單身日記》有些情節與《傲慢與偏見》相近,馬克·達西的角色 (電影裡也是由柯林·弗斯飾演)就是根據達西這個角色為範本而設計的。
·2003年:《傲慢與偏見: A Latter-day Comedy》。
·2004年:《傲慢與偏見》,印度寶萊塢的版本,由Gurinder Chadha執導,演員有Anupam Kher、愛絲維婭莉與Naveen Andrews。
·2005年:《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由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與馬修·麥迪恩(Matthew Macfadyen)演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2%B2%E6%85%A2%E4%B8%8E%E5%81%8F%E8%A7%81

「珍·奧斯汀筆下的上等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被她諷刺取笑的」!真的?那怎讀不出有前評《瞧這些英國佬》<結論>所言:
「社交不自在病是的核心…是先天疾病…它指的是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領域裡的不自在、不安、無能;我們的尷尬、保守、笨拙、刻意拐彎抹角、情感受抑、害怕親暱…我們要不是變得過分客氣、緘默、自制得彆扭,就是扯著嗓門、粗魯、野蠻、令人憎惡。我們著名的『英格蘭人拘謹』和惡名昭彰的『英格蘭人 流氓行徑』(如足球爆動),都是這個的病狀,我們對隱私的執迷也是。
本能反應(幽默、節制、虛偽),幽默是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克服社交不自在病的最有效解藥。…節制泛指任何極端、漸進改變、保守、冷漠、容忍…我們的禮貌/謙遜/公平大部分都屬虛偽,但也可以說我們的虛偽大部分出於禮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889800/20070731054643

 還是有點諷刺性幽默的,不信,我引《傲慢與偏見》的<第一章>給你瞧瞧: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這樣的單身漢,每逢新搬到一個地方,四鄰八舍雖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見解如何,可是,既然這樣的一條真理早已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們總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個女兒理所應得的一筆財産。
有一天班納特太太對她的丈夫說:“我的好老爺,尼日斐花園終于租出去了,你聽說過沒有?”班納特先生回答道,他沒有聽說過。
“的確租出去了,”她說,“朗格太太剛剛上這兒來過,她把這件事的底細,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班納特先生沒有理睬她。
“你難道不想知道是誰租去的嗎?”太太不耐煩地嚷起來了。
“既是你要說給我聽,我聽聽也無妨。”這句話足夠鼓勵她講下去了。
“哦!親愛的,你得知道,郎格太太說,租尼日斐花園的是個闊少爺,他是英格蘭北部的人;聽說他星期一那天,乘著一輛駟馬大轎車來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當場就和莫理斯先生談妥了;他要在‘米迦勒節以前搬進來,打算下個周未先叫幾個傭人來住。”
“這個人叫什麽名字?”
“彬格萊。”
“有太太的呢,還是單身漢?”
“噢!是個單身漢,親愛的,確確實實是個單身漢!一個有錢的單身漢;每年有四五千磅的收入。真是女兒們的福氣!”
“這怎麽說?關女兒女兒們什麽事?”
“我的好老爺,”太太回答道,“你怎麽這樣叫人討厭!告訴你吧,我正在盤算,他要是挑中我們一個女兒做老婆,可多好!”
“他住到這兒來,就是爲了這個打算嗎?”
“打算!胡扯,這是哪兒的話!不過,他倒作興看中我們的某一個女兒呢。他一搬來,你就得去拜訪拜訪他。”
“我不用去。你帶著女兒們去就得啦,要不你乾脆打發她們自己去,那或許倒更好些,因爲你跟女兒們比起來,她們哪一個都不能勝過你的美貌, 你去了,彬格萊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
“我的好老爺,你太捧我啦。從前也的確有人贊賞過我的美貌,現在我可有敢說有什麽出衆的地方了。一個女人家有了五個成年的女兒,就不該對自己的美貌再轉什麽念頭。”
“這樣看來,一個女人家對自己的美貌也轉不了多少念頭嘍。”
“不過,我的好老爺,彬格萊一搬到我們的鄰近來,你的確應該去看看他。” “老實跟你說吧,這不是我份內的事。”
“看女兒的份上吧。只請你想一想,她們不論哪一個,要是攀上了這樣一個人家,夠多麽好。威廉爵士夫婦已經決定去拜望他,他們也無非是這個用意。你知道,他們通常是不會拜望新搬來的鄰居的。你的確應該去一次,要是你不去,叫我們怎麽去。”
“你實在過分心思啦。彬格萊先生一定高興看到你的;我可以寫封信給你帶去,就說隨便他挑中我哪一個女兒,我都心甘情願地答應他把她娶過去;不過,我在信上得特別替小麗萃吹噓幾句。”
“我希望你別這麽做。麗萃沒有一點兒地方勝過別的幾個女兒;我敢說,論漂亮,她抵不上吉英一半;論性子,好抵不上麗迪雅一半。你可老是偏愛她。”
“她們沒有哪一個值得誇獎的,”他回答道;“他們跟人家的姑娘一樣,又傻,又無知;倒是麗萃要比她的幾個姐妹伶俐些。”
“我的好老爺,你怎麽捨得這樣糟蹋自己的新生親生女兒?你是在故意叫我氣惱,好讓你自己得意吧。你半點兒也不體諒我的神經衰弱。”
“你真錯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經。它們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來,我一直聽道你慎重其事地提到它們。”
“啊!你不知道我怎樣受苦呢!”
“不過我希望你這毛病會好起來,那麽,像這種每年有四千鎊收入的闊少爺,你就可以眼看著他們一個個搬來做你的鄰居了。”
“你既然不願意去拜訪他們,即使有二十個搬了來,對我們又有什麽好處!”
“放心吧,我的好太太,等到有了二十個,我一定去一個個拜望到。”
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歡插科打渾,愛挖苦人,同時又不拘言笑,變幻莫測,真使他那位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腦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以爲神經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訪友拜客和打聽新聞。
 珍.奧斯汀(1775-1817)  by謝佩璇
 
壹、家庭環境背景
 
珍.奧斯汀也許終其一生也未曾想像其作品受歡迎的程度會使她成為極具指標意義的劃時代作家之一。身為奧斯汀家的第七個小孩,珍和她唯一的姊姊卡珊卓拉與其他兄弟們一般,從小就受到其父喬治.奧斯汀牧師與其母卡珊卓拉.李女士積極鼓勵文學閱讀、書寫創作。牛津大學畢業的父親致力於培養孩子們的智能發展及人文素養,儘管傳道工作微薄收入未能使奧斯汀家過著豐裕的生活,虔誠的奧斯汀夫婦在女方來自上流社會家族的協助、影響中,也得以讓奧斯汀家的孩子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小名珍妮的珍.奧斯汀上有六名兄姊,分別是:成年後繼父親衣缽成為牧師的長兄詹姆士、因生患殘疾而自小交付寄養家庭卻也鮮少與奧斯汀家有交集的的二哥小喬治、受奧斯汀家的贊助施主湯瑪士二世收養的三哥愛德華、性好冒險後歸於平靜的傳道生活的四哥亨利、排行第五的姊姊卡珊卓拉比珍年長兩歲,她與珍相伴一生、六哥法藍西斯志願從軍,十二歲便離家加入海軍,他與奧斯汀的唯一弟弟查爾斯一同在西印度群島服役,他們榮耀返鄉時已成年,並且照顧奧斯汀家姊妹及年老的母親。
 
貳、封閉的交遊圈  
 
A. 閨中密友 
 
珍.奧斯汀與其姊卡珊卓拉就如她知名的作品《傲慢與偏見》書中的班奈家姊妹依莉莎白與珍一般有著深厚感情,一生都未婚並守著家庭、看顧彼此。她們的牧師父親不僅鼓勵她們發展興趣,並且讓她們與奧斯汀家兄弟一樣接受良好教育。一七八三年兩姊妹與其表姊珍.古柏在牛津接受布萊森諾斯學院院長遺孀-柯禮太太的教導。不幸的是,奧斯汀姊妹後因感染斑疹傷寒,奧斯汀太太與古柏太太接到珍.古柏的來信隨即將表姊妹三人帶回家。病癒之後奧斯汀姊妹在柏克夏的都河內太太指導的住宿學校就讀,但一年之後姊妹倆因為奧斯汀家無法負擔昂貴的學費而返家,卡珊卓拉與珍也因而從此便在家開始自學的日子。卡珊卓拉的安定性格和堅定的信念伴隨珍渡過生命中的大半歲月,身為姊姊的她也在未婚夫湯姆.福爾牧師在西印度群島病逝之後,漸漸遠離社交圈進入半退隱的狀態。
除了卡珊卓拉之外,珍也與她的表姊依莉莎白十分要好,依莉莎白第一任法國丈夫菲列德伯爵被處死之後回到英國,她爾後與珍的四哥亨利成婚。珍.奧斯汀在家庭圈以外的親密友人包括奧斯汀家的鄰居-樂福依夫人、瑪莎與瑪莉.洛伊姊妹以及依莉莎白、凱蒂與愛莉西亞.畢格姊妹。飽讀詩書且宅心仁厚的樂福依夫人與其夫婿牧師來自於較為富裕的環境,她平常在教區裡教導貧戶人家的孩子,也是珍的忠實讀者,並鼓勵其發展她的寫作長才。瑪莎與瑪莉兩姊妹住在奧斯汀家的鄰近地區,雖然兩人年歲略長於珍與卡珊卓拉,在她們搬離教區之前,一直與奧斯汀姊妹保持真摯親密的友誼。在洛伊姊妹搬家以後,畢格姊妹們遷入教區,從此這幾個年紀相仿又未婚的女孩成為好友,經常性的往來拜訪彼此。 
 
B. 傳聞中的羅曼史 
 
珍.奧斯汀也許一生過著平淡的生活,交遊對象也多是家族成員,但對照她的經歷、家庭背景以及交友圈和她極具戲劇張力的小說,不難看出她的故事題材往往來自於不平凡的敏銳觀察力和易感的心。這位才華洋溢的作者在屆成年之際的確曾經被正式介紹融入當地的社交生活,並曾經流傳過幾段未竟的戀情。一七九五年,樂福依牧師夫婦的侄兒湯姆.樂福依來訪,這位年輕英俊的英國著名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在造訪教區期間,與珍一同參加幾場舞會,並且對彼此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樂福依夫人擔心,一旦這段戀情形成氣候,以奧斯汀家的經濟窘境和侄兒湯姆的求學與家庭境況,在在顯示若珍與湯姆成婚,未來的生活可能十分困苦。因此,兩個月之後,樂福依夫婦便催促湯姆前往倫敦繼續他的法學院學業。自此之後,珍再沒有湯姆的消息,她也在傷心之餘,逐漸內斂自己的感情。
奧斯汀姊妹與畢格-偉勒家姊妹熟識之後,也因此認識了畢格姊妹的兄弟-哈理斯.畢格偉勒。一八○二年夏天,奧斯汀姊妹遠遊渡假,在返家途中,她們應邀留在位於蔓尼當的畢格家作客。珍一度接受哈理斯的求婚,卻又在隔天反悔後,旋即與姊姊卡珊卓拉返家。
儘管關於珍.奧斯汀的情史眾說紛紜,所有的證據、真相都在珍過世後,卡珊卓拉燒毀珍的私人祕密信件之中成為永遠的謎團。也有傳言說珍曾經有過門當戶對的對象,可能是軍人、可能是牧師,但在這不知名年輕男子英年早逝之際,珍傷心欲絕從此不婚,將所有的悲傷與失落付諸文字。也因此,有學者將她筆下的女主人翁在戀愛中經歷的悲喜認為是珍.奧斯汀親身經驗的寫照。
 
參、寫作生涯與出版經歷 
 
在十九世紀初,普世價值認為:為人妻和為人母為當代女人的必須經歷。儘管出身中產階級的女人有更多資源、經濟來源,也被社會允許追求知識學問,一切的學習卻仍以培養稱職的妻子和母親兩種角色為前提。來自年輕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們學習琴棋書畫舞蹈,為的是學習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婚姻市場上的出色待嫁娘,而珍.奧斯汀也不例外,只不過她更執著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長才,在散文、小說創作之中得到情感的抒發。
十一歲的時候,珍便開始認真的寫作,首篇作品《朱凡妮莉雅》( Juvenilia )在一七九三年完成。她接著開始寫一篇短篇小說《蘇珊夫人》( Lady Suzan )並且構思《愛莉諾與瑪莉安》( Elinor and Marianne )。後者在一七九七年的時候完成,更名為《理性與感性》( Sense and Sensibility )。有學者認為,她在一八一一年完成的《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 ),後更名為《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是她與湯姆.樂福依的戀情告終並且因為在樂福依家為她舉辦的舞會中被冷落而顯得落寞孤單的場景重現。雖然這部著作在奧斯汀牧師的奔走欲出版的努力之中終究未果,珍與其父親並不因此而喪志。一七八九年,珍開始構圖《蘇珊》一書( Susan ),兩年後她完成並將其更名為《 諾桑覺修道院》( Northanger Abbey )。此部小說在一八○三年賣出版權給克洛斯比,不過他並未依約出版。之後一年,珍開始另一本小說《華森家》( Watsons ),不過她並未完成這部作品。在一八一一年,經歷數次出版挫折,她的《理性與感性》終於出版。珍大受鼓舞並開始重新修訂《傲慢與偏見》,並在一八一三年時,順利出版該書。同年,她的《曼斯菲爾莊園》也獲出版通知,但努力不懈的珍.奧斯汀並未因此而停下腳步,她開始著手佈局下一本小說《愛瑪》( Emma )與《勸服》( Persuasion )。一八一五年冬天,《愛瑪》出版,這時珍的病情每下愈況,但她仍舊忍著病痛完成《勸服》一書。一八一七年夏天,珍.奧斯汀留下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說與世長辭,享年四十六歲。
 
肆、作品風格及文學批評
 
閱讀珍.奧斯汀的作品,讀者可以窺見她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刻畫每個角色人物、安排故事場景。她的小說主人翁及中心人物多為女性,由各個女主人翁本身或周遭的人物所談論的話題、日常瑣碎的對話以及繁複的家務事描述,讀者可以見識珍奧斯汀當代的歷史背景,而機智的對話和大量出現的反諷法出現在看似小格局的家庭生活也正是她最擅長描寫的題材與方法。
珍奧斯汀的作品其實並不只是描寫中產階級社會,仔細閱讀她的小說敘述以及故事背景,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還包括十九世紀的某些社會政經發展的闡述,其中還包括中下階級貧困家庭生活的窘境。一如《傲慢與偏見》中顯示珍奧斯汀當代英國仍實行的不人道鞭刑,當時英國論壇出現鞭刑廢行的辯論,在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一書中可窺見一二;又如《曼斯菲爾莊園》中,主人翁芬妮的貧困家庭與湯瑪斯爵爺的富裕莊園形成強烈對比。此書另外觸及奴隸制度與黑奴交易,刻畫莊園內上流社會中發生的醜陋寫實的道德淪喪寫實現象。在珍奧斯汀所出版的六部小說之中,由她對於社會貧弱族群的小規模描述,讀者能夠對十九世紀的社會變動、社會階級、貧富差異的景況略知一二。
儘管出版著作的女作家往往被撻罰認為是女性不適當的行徑,甚或者被社會以奇異敵視的眼光對待,珍奧斯汀為她的作品、她的年代發聲,為她的創作而努力,突破種種在文藝界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與侷限。她曾經寫信給出版商與雜誌社反應她的心聲,也在屢屢受挫之後,不氣餒地繼續創作出精彩的經典之作。直至今日,她的作品在現代人的娛樂生活中在在成為題材被多次搬上螢幕,這也是她在文學造就出來的鮮明人物、場景一直到現在或以後還會持續令讀者津津樂道的經典文藝創作。
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asp/authors/00177/intro_chi.htm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
 
導演: 羅賓席維卡
編劇:羅賓席維卡
演員:瑪莉亞貝蘿/愛蜜莉布朗/凱西柏克/艾米布倫尼曼/瑪姬葛瑞思
劇情簡介
曾編寫《超異能快感》等劇本的Robin Swicord,改編Karen Joy Fowler同名暢銷小說,以珍奧斯汀小說為藍本所發展出的影片,影片中句句經典,相信可引起珍奧斯汀小說迷相當大的樂趣,而結合小說與實境的題材,也為影片開發出獨有的新意。
故事講述五個女子和ㄧ名謎樣男子(休丹希)加入了讀書會研讀珍奧斯汀小說,獨立自主的Bernadette(凱西柏克 飾),為了安慰心碎的好友Sylvias(Amy Brenneman 飾),而舉辦了讀書會,同時來參加的還有Sylvias的拉子女兒Allegra(Maggie Grace 飾)、帶了一位男性友人來參加的Jocelyn(瑪莉亞貝蘿 飾),另外還有新婚憂鬱的女教師(愛蜜莉布朗 飾),在這場以珍奧斯汀小說為藍本的讀會,他們發現,他們的愛情際遇活脫脫就像是21世紀版的珍奧斯汀小說....
影片短評
它讓我想去看Jane Austen的小說,或是去組ㄧ個讀書會:D。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片~~ 適合夏日寧靜的午後欣賞
片中眾多角色之間的錯綜關係比對珍奧斯汀筆下的芸芸眾生,衍生出閱讀和觀賞的樂趣。
每個時段發生的人事物巧妙結合小說的際遇,主角們也因小說劇情而作出不同抉擇,結局雖老套,但非常?馨!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Jen00866437&channelid=CH56
 
《珍奧斯汀讀書會》幽默又溫馨  文:Klaire
 
六本 Jane Austen 的小說,一個讀書會,《諾桑覺寺》、《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愛瑪》、《曼斯菲爾莊園》和《勸導》,一本本數起來就會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手機、電腦、網路和高速公路、信用卡、自動販賣機,似乎,越是方便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越大,我們之間的距離就越遙遠。最近重看了原著,這樣的無力感卻越來越沉重(大概是因為我怎麼讀就是找不出來究竟誰是敘事者的關係),反而改編的電影《珍奧斯汀讀書會》讓人有種打從心底想要高興起來的感覺。六個人,六本 Jane Austen 的小說,一個讀書會。《諾桑覺寺》、《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愛瑪》、《曼斯菲爾莊園》和《勸導》,一本本數起來就會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珍奧斯汀讀書會》和小說原著有很大的出入,連選角都整個年輕了十歲,給我的感覺好像就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一樣,大概是重復看太多次,光是想象如果當初的選角不一樣就很困難。小說給我的感覺,從頭到尾都有一種……悶熱的錯覺,炎熱的夏天、悶熱的教室……電影卻感覺清爽許多,或許是因為多了幽默又溫馨的對白,整個感覺起來就是年輕可愛多了……。
無論電影或是小說,讀書會中的六個成員,都代表了一本 Jane Austen 小說的主角,他們的生活他們面對的事物,他們的感性衝動、或是理性沉穩……《理性與感性》中愛憎分明感情用事的 Marianne Dashwood;自我中心、嬌縱任性的 Emma Woodhouse(《艾瑪》)或是《傲慢與偏見》中聰明伶俐的 Elizabeth Bennet;或是《勸導》中那個溫柔沉靜的 Anne Elliot……抑或是每一位被誤解的男主角(Mr. Darcy、Wickham、Edward、Mr.Bingley etc……)。
讀書會開始時,每一個人都在面對著他們的麻煩和傷心事,訓狗師 Jocelyn 失去了她心愛的狗兒、圖書館員 Sylvia 現丈夫出軌,對象是事務所的同事、高中法文老師 Prudie 期待已久巴黎之旅不得不取消……而原本以為有安慰作用的 Jane Austen 小說,似乎只是讓情況越來越糟糕,彼此的衝突不斷,Jocelyn 一心想要把讀書會中唯一的男生 Grigg 介紹給 Sylvia,希望可以讓好朋友走出離婚的陰影,而格瑞喜歡的人卻是 Jocelyn。Prudie 和 Sylvia 的女兒 Allegra 從一開始就互看不順眼,唇槍舌戰不斷;Allegra 的同性戀人把她的秘密作為寫作的題材……。
只是每一個人都要經過相處才能看到彼此真正的面貌。也只有時間才能沖淡傷痛,Sylvia 重新振作,大家也漸漸看清楚毒舌又討厭的 Prudie 背後的故事,Grigg 也不是一個只會看科幻小說的笨蛋,他甚至是六個人之中最開朗、心胸最開闊的人。最後一次的海邊聚會,我想,背後的那片大海就是代表著每一個人的蛻變吧。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89&eid=v1891116
 
珍.奧斯汀讀書會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時報,2006)
 
《珍.奧斯汀讀書會》作者凱倫.芙勒Karen Joy Fowler從少女時代起就是奧斯汀迷,她在《珍?奧斯汀讀書會》一書中放入六個角色對應六部奧斯汀膾炙人口的小說,並經由讀書會的討論對話,巧妙結合小說與現實,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彷彿也是讀書會的一員,並藉此更熟諳奧斯汀細膩迷人的文字世界。
作者凱倫.裘依.芙勒 (Karen Joy Fowler)簡介
  過去曾以短篇科幻作品擒下科幻小說最高獎「星雲獎」,《珍?奧斯汀讀書會》是她第一部非科幻小說,出版後佳評如潮,立刻登上暢銷書排行榜。芙勒的作品有Sister Moon、Sarah Canary、The Sweetheart Season、以及短篇小說集Black Glass。其中Sister Moon一書曾入圍2002年美國筆會?福克納(PEN/Faulkner)獎。芙勒現居美國加州戴維斯。
前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珍?奧斯汀。
  喬瑟琳心目中的奧斯汀寫了好看的愛情小說,自己卻始終未婚。喬瑟琳是讀書會的發起人,也親自挑選了參加成員,她一早上想到的點子,比我們其他人一星期加起來還多,而且也比我們精力充沛。喬瑟琳說,我們必須經常把奧斯汀重新納入生活,讓她看看我們怎麼過日子。雖然我們覺得她別有用心,但誰會利用珍?奧斯汀來做壞事呢?
  柏娜黛心目中的奧斯汀是個喜劇天才。奧斯汀筆下的人物和對話真的都非常有趣,不像莎士比亞的笑話,你之所以覺得有趣,純粹只因為它們出自莎士比亞之手,你「應該」覺得好笑。 柏娜黛剛滿六十七歲,是讀書會年紀最大的會友。柏娜黛最近正式昭告親朋好友,她決定自此活得隨心所欲,「我放棄照鏡子了,」她告訴我們,「真希望我早就決定這麼做……」
  「我早該跟個吸血鬼一樣。」她又加了一句,聽到她這麼說,大夥心?都暗想,這個不照鏡子的吸血鬼怎麼有辦法讓自己如此明媚動人,看來吸血鬼應該多向她學習。
  蒲露迪有次在超市碰見柏娜黛,柏娜黛穿著拖鞋,頭髮垂落在額頭,看起來好像根本沒梳頭,購物車?堆了冷凍毛豆、鹽漬酸豆、以及其他不是馬上用得到的東西。
  柏娜黛最喜歡《傲慢與偏見》,她跟喬瑟琳說,每個人八成都最喜歡這本書,她建議以這本書當開頭,但西薇亞結縭了三十二年的先生剛提出離婚,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西薇亞依然很脆弱,喬瑟琳不想在這個時候讓她讀到魅力十足的達西先生。「我們從《艾瑪》開始吧,」喬瑟琳建議,「因為沒有人讀了《艾瑪》之後還會想結婚。」
  喬瑟琳和西薇亞十一歲就認識,兩人現在都已五十出頭。西薇亞心目中的奧斯汀是個女兒、姊妹、及姑媽,她在人聲喧嘩的客廳?邊寫小說、邊大聲朗讀給家人聽,但依然冷眼洞察眾生。西薇亞的奧斯汀熱愛群眾,也深得大家喜愛,然而她依然明察秋毫,判斷力也不受影響。
  喬瑟琳說不定想藉由讀書會分散西薇亞的注意力,讓她度過這場婚姻的難關,或許因為如此,所以喬瑟琳才發起讀書會。西薇亞是喬瑟琳最親密的老朋友,這種打算也頗符合喬瑟琳的行事風格。
  英國作家吉卜林不是曾說:「當你身處困境,還有什麼比得上讀一讀珍?奧斯汀?」或是諸如此類的話呢?
  「我認為讀書會的成員應該全是女性,」柏娜黛建議,「多了男人,氣氛就不一樣,他們只會裝模作樣地大放厥詞,而不知道如何溝通,說話總是超過應有的分際。」
  喬瑟琳正想開口說話。
  「沒有人插得了嘴。」柏娜黛繼續警告喬瑟琳。「女人家總是猶豫不決,不管對方講多久,我們都不好意思打斷。」 喬瑟琳清了清喉嚨。
  「更何況男人對讀書會不感興趣。」柏娜黛說。「他們覺得閱讀是『獨樂樂』,事實上,他們根本很少拿起書本。」 喬瑟琳閉上了她的嘴巴。 但她卻邀請葛立格參加讀書會。我們都不知道葛立格是何許人,他四十出頭、髮色漆黑、清爽俐落,一看到他,你最先注意到的是他長長、濃密的眼睫毛,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定有許多姑姑阿姨們,覺得這麼漂亮的眼睫毛長在一個男孩子臉上,實在好可惜。
  我們都認識喬瑟琳夠久,也都了解喬瑟琳的個性,但大夥卻猜不透她想把葛立格配給誰。他對我們其中幾個人而言太年輕,對另外幾個則太老,他為什麼加入讀書會實在令人費解。
  我們幾個認識喬瑟琳比較久的朋友,都被她配了好幾次對。喬瑟琳和西薇亞高中時,她把西薇亞介紹給一個她正在交往的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後來成了西薇亞的先生,兩人畢業三年之後結婚,喬瑟琳還當了伴娘。喬瑟琳剛扮紅娘就嘗到成功的滋味,從此之後更是樂此不疲。西薇亞和丹尼爾,丹尼爾和西薇亞,兩人快快樂樂地過了三十二年,但現在想想,卻更是情何以堪。 喬瑟琳自己從未結過婚,因此,她有充分的時間培養不同嗜好。
  西薇亞的女兒愛蕾格拉剛滿十九歲時,喬瑟琳花了整整六個月幫她找男朋友。愛蕾格拉現年三十,是第五位加入我們讀書會的會友。她心目中的奧斯汀道出金錢對女性各個生活面向的影響,如果她在書店工作的話,她會把奧斯汀的作品擺在「恐怖小說區」。
  愛蕾格拉剪了一頭昂貴的短髮,足蹬便宜、性感的鞋子,但若非她屢次坦承自己是女同性戀、次數多到大家都記不清,我們就算看了她的穿著打扮,也不會多作猜想。愛蕾格拉向來無意隱瞞,但喬瑟琳就是看不出,到後來大家都受不了,西薇亞甚至把她拉到一旁,偷偷問她為什麼搞不清楚,令喬瑟琳痛心不已。
  從此之後她把目標轉向條件好的女子。喬瑟琳開了一家犬舍,專門飼養羅德西亞脊背犬,她很驚訝地發現,愛狗人當中不乏條件甚佳的年輕女子,令她心情為之一振。
  二十八歲的蒲露迪是我們年紀最輕的會友,她最喜歡的小說《勸導》是奧斯汀最晚完成、也是最陰鬱的作品。蒲露迪心目中的奧斯汀變化多端,每次讀她的作品都帶來不同感受,今年讀來覺得部部充滿羅曼蒂克,明年說不定忽然發現她的筆觸冷然而嘲諷。蒲露迪心目中的奧斯汀四十一歲就英年早逝,死因說不定是霍奇金氏症。
  蒲露迪覺得自己是貨真價實的奧斯汀迷,因此才受邀加入讀書會,大家偶爾加以認可,她聽了總是非常高興。她覺得愛蕾格拉因為母親西薇亞所以才受到邀請,她自己可不是如此;但愛蕾格拉還是有些寶貴的意見,蒲露迪也願意洗耳恭聽,聽聽女同性戀對婚姻和愛情的看法總是好的。
  蒲露迪的臉相當有個性,她膚色非常白皙、雙眼深邃、顴骨高聳,嘴巴小小的,笑起來雙唇幾乎看不見了,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笑臉貓,只不過她的雙唇是向下彎的。她在高中教法文,是我們讀書會目前唯一已婚的會友,除非你把西薇亞也算成已婚,但就算如此,她也很快就要離婚了。或許葛立格也結了婚,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沒有人知道他的婚姻狀況,但如果他已婚,喬瑟琳幹嘛邀請他加入我們? 我們沒有人知道葛立格心目中的奧斯汀是什麼模樣。
  我們六個人∣∣喬瑟琳、柏娜黛、西薇亞、愛蕾格拉、蒲露迪和葛立格∣∣組成了「中央谷地溪河市珍?奧斯汀讀書會」,我們只讀珍?奧斯汀,第一次聚會選在喬瑟琳家舉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2322
 
 【書隨想】珍奧斯汀讀書會─我的人生會是哪一位呢
 
一定不是伊莉莎白,哈!我算是很有自知的人,打從我第一次接觸到Jane Austen的世界,我就知道Mr. Darcy是不存在於現實社會,那時我才是一位初中小女生,看完她六部小說,喜歡欣賞,但是卻從沒認真想,我的人生若是搭配到她的世界,到底我會是哪一位呢?而大家又認為我是哪一位呢?
珍奧斯汀讀書會,大概是兩年前無意間逛書店發現的,就隨手買了下來,簡單易看,但是前提是必須熟讀Jane Austen的書,否則突然跳出一位配角的名字,可能還要想半天,到底他做了啥事?說了什麼話?(有很明確的有寫出哪本書的人物,所以可以免了猜人物的出處),但是作者卻不是重現Jane Austen的世界,而是藉由每月一次的讀書會討論,把讀書會的成員故事與書中故事或是人物連結起來,互相呼應,讓人不禁也回頭問自己說「哪我會是一位人物呢?」
或許有人看完後,會很生氣的說「騙人!」(一位友人就是這樣),或是覺得這是一部很無聊的書(另一友人翻看一下的判斷),因為書中沒有提到什麼大家所注目的Mr. Darcy ,或是讓讀書會成員的生活,因這讀書會而改變成為Jane Austen筆下人物一般,卻又無時不刻地提醒大家Jane Austen人物的存在,這一點讓我覺得很高竿,在毎位成員的過去與現在故事裡,或多或少融入了Jane Austen故事人物的個性,卻不會依照書中故事走下去,點出成員的性格與遭遇,也給毎一位成員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我們可以憑藉著Jane Austen故事的走向,編織一個個結局,也可以依據成員的性格,給予新的幻想空間,這導致某些Jane Austen迷會覺得冲著書名而買,卻沒什麼真正的討論書的故事與人物,六七個人的故事,零星的串接著,但是若是沒看過Jane Austen的書,卻又會發現不知道這些故事與零星提到的Jane Austen人物,到底有什麼樣的呼應,書腰帶與推薦,又似乎把這本書評價很高,但就是看不出所以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本普通到極致的小書罷了,這就是這書厲害的地方,許多地方都讓讀者心領神會到Jane Austen的塑角成功與作者的巧心安排。
話說回來,那我會是哪一位?友人說我鐵定不是Bennet家的小姐,與Emma 、Anne、Catherine以及Fanny都不像,只有Elinor與我接近點,這讓我很失望,因為我不喜歡Elinor,我也不是這樣務實與理智的人,雖然我知道Elinor對於Marianne所做的一切,都是基於愛她,為她好,但是我最討厭的一點就是打著因為愛,強制別人一定要接受安排,當然Elinor也沒有強制,但是整個故事讓我感到是Marianne一歩歩的掉入Elinor的想法與安排,這是我不能接受的,這跟Emma給我的感覺一般,她是富家女,喜歡以自己的思維去安排身邊的人,好心卻支配慾過高,Anne卻又太柔順,聽從親友的建議,甩掉窮小子而後悔不已,要不是Captain Wentworth還真一值傻傻的愛著她,讓她得以續前緣,否則她可能一輩子都在靜靜的懊惱自己的錯誤,Catherine根本就是個笨女孩,Fanny其實是一個無趣且逆來順受的人,她唯一的抵抗就是堅持自己的心意,拒絕了Henry的追求。
這樣評來,我似乎不怎麼滿意Jane Austen筆下的女主角們,但是這又是一個讓我喜愛Jane Austen的原因,因為她的所有人物沒有是完人,每個人都有讓人覺得不滿意的缺點,也都有吸引人喜愛的優點,這不就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嗎?她不是寫童話故事,白馬王子也都是個個有缺陷的,Mr. Darcy 被塑造的最好,雖然Mr. Darcy高居為我的白馬王子第一名,但是事實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於我身邊,我大概也會受不了他的態度,無法與之相處愉快,或許可以是朋友,喝咖啡還可以,聊是非就免了,至於談戀愛?嗯!謝謝,再連絡吧!
那我倒底是誰? Charlotte,我絕不會因為想嫁人、逃離目前家庭或社會眼光而去屈就於任何身邊想要結婚的人,我跟Lizzie一樣,無法理解與認同卻又能體諒Charlotte的行為,Caroline Bingley 這位也同樣不會是我,因為我生性懶散,似乎是無法對男性有積極進攻的行為,自然也不會是Georgiana Darcy這位柔弱的大小姐,Bennet家的五姊妹,我應該也是沾不上邊,不過友人曾說我年少時回嘴的機敏反應,可以與Lizzie媲美,哈!Pride & Prejudice裡面找不到,那Persuasion裡的Louisa與其他女性似乎也沒我的型,Emma、Sense and Sensibility、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也似乎沒有配角與我類似,畢竟在那個時代,要找我這種懶人、又不柔順、又太有想法、又不大驚小怪、又不積極追求婚姻的人,似乎比較難一些吧!
其實我最想做的是Lady Bertram,有個愛我且有錢的老公,身分地位都有,住在大莊園裡,一切事情都不用煩心,似乎都是坐在哪玩狗,雖然兩位女兒不能令人滿意,不過兒子還好,尤其還有Fanny這位任勞任怨的小媳婦,日子應該過得爽死了,不過說來說去,或許Elinor還真的與我類似點,只是我私心覺得不相似吧?
後記:
很早就把書看完了,去年發現有拍成電影,結果期待落空,因為台灣沒有上片,只能期待DVD或HBO了。
最近很忙,忙到累得要死,所以打算挑戰此書的英文原文小說,看看書來紓解壓力,雖然手邊預購了一些書,也持續亂買書回來看,但是我看書速度很快,要舒壓,還是要一本可以投入花點心思慢慢看的書,這樣才能遺忘一切,而Jane Austen就有這樣的魅力。
http://blog.xuite.net/teresatc/home/16758136 
 
另參本館: 理性與感性

贖罪 Atonement (2007)
 
導演:喬懷特
編劇:伊恩.麥克伊旺
演員:凱拉奈莉/詹姆斯麥艾維/蕾夢娜葛瑞/莎柔絲羅南/布蘭達布蕾辛
劇情簡介
這個講述經歷了數十年的愛情與仇恨的故事,一個錯誤的誣告和想像影響著兩個家族與數人的一生,讓故事裡的主人翁人生巨變,從而走向不同且極端痛苦的分軌。
1935年英格蘭氣溫最高的一天二次大戰的陰影漸漸逼近,而白昂妮塔利斯(莎柔絲羅南飾)與家人在維多利亞哥德式的豪宅中,過著優渥的生活。他們全家一起共度週末時,長久以來壓抑的情緒因為酷熱逐漸浮上台面,形成一股令人不安的威脅與危險。
13歲的白昂妮塔利斯是個初出茅廬的作家,愛幻想,充滿想像力,她不經意的望見因受不了酷熱,而脫光衣服在自家噴水池戲水的大姐西希莉雅塔利斯(凱拉奈莉飾),與恰巧經過的僕人兒子羅比(詹姆斯麥艾維飾)情意深長噯味的對望,而在腦裡產生了扭曲與怪誕的想像。羅比與西希莉雅塔利斯自小一同長大,青梅竹馬暗自相許,卻因為階級與身份而無法向對方表白,而一直保持著距離...
就在二人決定跨越階級身份交往時,白昂妮塔利斯的表姐羅拉(Juno Temple飾)被強暴,一直在心中扭曲放大西希莉雅塔利斯有所不軌的白昂妮塔利斯,卻在此時出面指控兇手是羅比,不論他如何反駁,白昂妮塔利斯一口咬定並且以腦中想像的各種畫面指控他,羅比於是為了自己不曾犯過的罪刑入獄,這對情侶的感情也來不及發芽就告終結。
很快的二次大戰爆發,羅比也加入了軍隊上戰場從軍去,羅比在撤退時被俘,卻在此時與已成為紅十字會護士的白昂妮塔利斯相會,一切往事也漸漸浮出水面...為了再度回鄉見到真愛的羅比,除了要洗刷罪名,也得在這場兵荒馬亂的戰爭中想辦法存活下來.....。
曾改編同樣是文學名著「傲慢與偏見」的英國導演喬懷特(Joe Wright),此次則改編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同名愛情小說,並請到曾撰寫《沈靜的美國人》的克里斯多夫漢普頓擔任編劇,本片也是凱拉奈莉與喬懷特自《傲慢與偏見》後二度合作,片中綺拉奈特莉大膽裸露與精彩的演出,為本片入圍第65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戲劇類)、最佳男主角(戲劇類)---詹姆斯麥艾維、最佳女主角(戲劇類)、最佳女配角(莎柔絲羅南)、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配樂共七項大獎。
蕾夢娜‧葛瑞Romola Garai
蕾夢娜葛瑞出生在香港,八歲以前的童年在是在香港及新加坡度過。16歲她離開父母隻身前往倫敦投靠姐姐,並學習表演,也參與一些學校製作的戲劇演出。
拍攝場景
塔利斯家的內外場景以及羅比與葛蕾絲的小屋都在斯托克瑟拍攝,斯托克瑟是維多利亞式建築,在洛普夏郡隸屬於斯托克瑟的私人莊園。
關於電影《贖罪》
《贖罪》由Universal、Studio Canal及Relativity Media合作,Working Title出品。製片為提姆畢文、艾瑞克費納、保羅韋伯斯特。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aen20783233&channelid=CH56
 
主題:超難看的一片搞怪電影 2008/1/19
 
1F所有演員演技都非常棒, 而且電影前半段讓你充滿期待, 但是後半段就開始搞怪, 越看越難看, 後半段故事超爛的, 結尾更會讓你後悔付了錢當傻瓜...建議躲開這種搞怪為了想得獎的電影.
2F我覺得你講的和我想的完全相反,我是看到結尾之後,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為何劇情中配樂一直出現打字機的聲音?你有想過嗎?為何羅比死前會一直不斷說:我會和妳在一起你有思考過嗎..?
導演的分鏡還有鏡頭轉移的技巧真的很高超,或許你覺得這部片很爛,但比起那些好萊鎢的商業娛樂片,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3F贊成~打著藝術的旗號,其實是一部沈悶至極的電影。電影應該讓你渾然忘我,這部片子讓我坐在電影院裡回想這個月房貸交了沒?出門前瓦斯關了沒?冰箱牛奶喝光了沒?外國的月亮真的不見得圓。我願意給導演一個贖罪的機會,還我的260元來。
6F你真的了解一部片子的好與壞嗎?你的評斷標準就如此而己嗎?多看一些書再講一些話,你講的話才稱的上是人話,不然聽到的人,會以為是一隻動物在呢喃自語、不知所云
7F一個簡單的劇情,幾個不同的人物,詮釋出人性的忌妒 執著 與懊悔,如此有深度的電影,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人電影,不需要把,不適合你的電影,說的這麼一文不值,這樣只會降低你的水準而已
9F我非常同意版主的說法!本來我也以傲慢與偏見的心情來期待這部電影讓我回味!我一直在等待一些點的突破!但是情緒卻一直被壓了下來!很多情節理應需要帶過一下!卻都是呼應故事!尤其是白朗妮的部份,出現與消失的處理在在出現敗筆!這部電影變成二個女主角,卻沒有辦法把二個女主角的描述完整的交待清楚!導致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等一直在等!就有所謂的悶出來了!我一直在椅子上翻來翻去!看前10分鐘,我就已經不耐煩!白朗妮像白癡一樣的出現,打斷了主題的敘述!可以用在小說,卻不能用在電影!不斷的使用接敘法來玩弄2個小時的觀眾!!所謂意淫的部分也根本滿足不了看電影觀眾的想法!抖沒二下!從一開始白朗妮的出現就一直是代表破壞主題!破壞結構!破壞所有感觀!然後再裝成183公分高的輕純小護士怎麼看都覺得嘔心!好不容易三個人面對面,白朗妮終於要開始贖罪了!突然就變成一個得了中風的老太婆說我寫了一部自傳,改掉了結局,讓他們快樂的活在我的劇本中來表示我的贖罪!真的夠嘔心,而且不要臉!故事情節又東拉西扯講到二次大戰,亂七八糟畫了一個大餅,卻又兜不回來!這就跟色戒一模一樣!故事太長已經讓觀眾無法集中去思考作者想要表達什麼?色戒的優點在於滿足的色的看法又傳達了戒的故事,最後草草叫白朗妮出來收尾!當然看到電影尾聲的時候,我只想了終於解脫了!比看李康生的愛神幫幫我還難受!
11F如果是以期待傲慢與偏見的心情來看待這部片,自然就會對這部片存有偏見而無法以較客觀的方式來表達你的主觀看法,一部電影所謂的男女主角或是配角一定在電影中必須要以戲份多少或是對於以主配角分別進行的情節交代完整度來突顯誰是真正的主角嗎?
我沒看過小說,但是這是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漢寶德在他的漢寶德談美曾經說過,文字與視覺藝術最大的差別之處就是文字仰賴得多閱讀者的想像,想像空間也較寬廣,而建築等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藝術品,想像空間自然少了許多,這時候一部電影導演的呈現手法就非常的重要.
你不停地說到了跟小說相比,女主角一再的穿梭出現打斷其他情節只是在破壞劇情主線的發展.然而我個人淺見是,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特色,女主角在電影內從年輕到老的形象,讓人感覺她是個不斷地為贖罪這件事所折磨的人物,生命中一刻不得安寧,從錯誤鑄成之後她的人生一切所作所為幾乎都是為了贖罪,至少在理想上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小說的出現,彌補不可逆轉之結局.
而贖罪的陰影也不時籠罩在其他角色的身上,時間的倒退再呈現以不同人物為出發點或是不同細節的浮現,這樣的手法表現了每個人的懊悔.罪不一定可贖,至少錯誤已經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根影響已經造成,每個人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試圖減輕罪惡感造成的煎熬.
個人淺見是,小說跟電影是不同的呈現手法,各有其侷限,小說你看到的不一定在電影呈現地出來,電影所能呈現的情境,與你對小說所描寫的現實再想像又不可能有近乎完美的相似度.在小說,你看的到對每個人物的言行舉止甚至於想法的描寫,因果關係有時候都讓你一日瞭然,但是電影呢?如果不將它與原著小說混為一談,或許你看這部片的心情會不同,與其說電影必須要忠於原著呈現其已經呈現的,不如說電影是獨立於原著小說的另一件藝術品,電影所能讓你看到的,也非小說能力能及,所需要你去你想像的部分也跟小說不同.
這部電影是現實與想像的交雜,主觀的誤解與客觀的告白的衝突,女主角始終想像自己不為人所諒解,一個十三歲的女孩犯下的錯誤給別人也給她自己帶來了超乎預知的負擔.事實上,或許其他人早已釋懷,也接受結果帶來的影響,對她的關心也不曾減少,畢竟她是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卻是對自己的錯誤不可原諒如此堅定地相信.對其他人是否也是如此?或是他們早已選擇遺忘,儘管兩人都不曾為戰爭而死,是否又會如此冷淡地將一個生活在痛苦中的女孩逼迫到如此局面?或是他們其實願意相信的是,生命是一連串的事件及其後果所連結,無論男主角是否曾經被迫入獄及從軍,他跟西西莉亞的人生就從此美滿?別忘了他的身分,那樣的為人表面上友善對待私底下卻被鄙視的境遇,他跟西西莉亞的假如未曾受那樣的指控而分離,是否又能如願結合?我倒認為關鍵是西西莉亞的反叛與跟家庭的決裂,無論如何,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表現出的態度都是負責的,不曾不斷為一個十三歲小女孩犯下的錯誤埋怨自己的人生為何走到此一地步.他們在我眼中,反而表現地更多的是無私及付出,一個是軍人,一個是護士,在戰時奉獻自我又掛念彼此,他們兩人生命的逝去,對那個還活在十三歲那一年的女孩及之後的女作家,可見是那麼的無法接受,似乎只有她才是那個不斷為自以為的罪過所折磨的人,或許她自己也很清楚這一點.
這部片其實架構很簡單,不會看不懂,只有看個人喜不喜歡這類片而已,不喜歡的人當然會說超難看
16F對了~~~我忘了說~~~九樓的觀眾適合膚淺的影片~~什麼叫情緒被壓了下來??你八點檔看太多了!!灑狗血的劇情大概是最適合你吧!!
18F九樓的適合一般的港片!!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8898
 
電影[贖罪]--- 回憶裡真實與想像的解構/ 建構
 
贖罪是最近看的一部電影, 幸運拿到特映會的票, 還早了正式上映一天, 感覺真不錯.
為什麼叫贖罪呢?
故事很簡單, 就是一個英國富家女與家僕的兒子相戀, 而富家女的青少年妹妹其實也是暗戀著家僕之子, 但是很不巧的, 他們兩人親密曖昧的行為三番兩次被妹妹撞見, 打破了青少女心裡的夢幻綺想, 男女之間的肉慾行為更不是她可以理解或想像, 因此心中對男主角產生了由愛生恨的微妙變化.  
非常不幸的是, 她們家此時發生了性侵事件, 有撞見性侵疑犯逃走的妹妹因此堅稱她目擊性侵者就是那家僕之子, 導致男主角入獄, 隨後又被派往法國參加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如此, 富家女姐姐和家僕之子兩人仍堅定相愛, 而妹妹在長大成年以後, 才知道她當初的作為造成巨大的傷害, 因而決定以實際的作為來贖罪.
大錯既已鑄成, 命運的巨輪也隨之啟動, 想要贖罪已非單純的道歉認錯就可了事. 電影的敘事結構由此開展, 這也是我覺得這個片子最妙之處--- 導演的敘事功力.  我認為整部電影可以分為三大塊---
第一部分--- 錯誤的鑄成, 電影的啟始就是妹妹白昂妮敲擊著打字機的沉重聲響, 隨後描述了姐姐西莉與家僕之子羅比萌發的戀情和被妹妹撞見的情節. 由於誤會是在這段產生, 所以這部分的故事情節, 導演運用了數次的回溯和倒敘去處理產生誤會認知的關鍵片段, 一開始觀眾彷彿透過妹妹的眼睛去看這發生的一切, 而感到不解, 隨後就了解了故事的主軸和真正的緣由. 本段最後以羅比被押上警車而告終. 
第二部分--- 三人分離後, 英國捲入世界大戰, 三人皆痛苦的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 姐姐西莉與家人斷絕關係去當了護士, 羅比被送往法國北部參戰生死未卜, 妹妹白昂妮認知到自己的錯誤, 也當了護士, 持續想聯絡上姐姐道歉, 也持續寫作不輟.  這段的開始也是沉重的打字機聲音, 伴隨著三人各自悲慘的生活片段, 以及妹妹不斷想要道歉, 以及想把這段往事寫成小說的努力. 本段最後以妹妹前往姐姐的住家道歉, 卻意外發現男主角在姐姐家中結束.
第三部分--- 導演在此時點破, 原來前面的兩段都是年老的富家女妹妹的回憶, 她成了暢銷書作家, 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之時, 終於完成這本她寫了一生的書, 也是終其一生折磨著她的課題--- 贖罪, 透過無數次的調查和追訪, 她知道姐姐和戀人終究沒能相聚, 而且兩人都悲慘的死於戰爭中.  於是她的書中, 她讓兩人終於長相廝守, 也在書中揭露了她當初是說了謊, 而背負著這個罪惡感走完餘生. 年老的白昂妮在此段的告白極其動人, 當她說出西莉和羅比其實都慘死於戰爭中, 周圍立刻出現了窸窣的面紙包聲音.
於是整部電影其實就是妹妹白昂妮將她自己的記憶解構, 再建構的過程. 記憶中的片段有謊言, 有想像的部分, 在劇情進行的過程中依然被回溯呈現, 但隨即被真實的敘述點破, 修正. 隨著記憶解構和建構的過程, 我們得以體會到白昂妮心緒的峰迴路轉和想要贖罪的心情, 從頭貫穿到尾的沉重打字機聲響, 彷彿每個鍵的敲擊力道都直透心魂, 也暗示了這個故事的從頭到尾其實是在白昂妮的打字機上進行著. 導演的手法非常巧妙, 賦予了這個過程高潮迭起的感覺.
是想像成就了真實, 還是真實也可以被想像?  我想導演Joe Wright 的答案或許與另一部電影[口白人生]的最終結局略有相同--- 想像變成真實, 或真實成為想像都無妨, 最終是以人性的善做為判斷和實踐的依歸, 如同[贖罪]中的白昂妮, 耗費畢生精力去說明了她犯錯的過程, 或者是[口白人生]中, 女作家最後放棄了讓她的小說成為經典作品, 但讓善良的稅務員活下來的決定. 
http://tw.myblog.yahoo.com/brandan-journey/article?mid=-2&prev=1539&l=f&fid=50
 
電影<贖罪>裡的惡意與善意~
 
惡意的萌生:妒嫉
1935年,二次大戰的陰影籠罩著英格蘭..維多利亞式的豪宅裡因為晚上的聚會忙進忙出的,少女白昂妮坐在打字機前,悠閒的沈浸在她寫作的世界裡。
打字機的聲音隨著音樂響起,意謂著白昂妮的編織與創作,這樣的模式進入了2個不同的世界..虛構與真實..然而真實是什麼?親眼所見就是真的?亦或是經過內心曲扭掙札編織而成的才是真的?
從白昂妮的窗外看出去,是一座雕琢富麗的噴水池,姐姐西希莉雅正在池邊和管家的兒子羅比調情,西希莉雅脫掉洋裝,穿著薄紗縱身躍入水池裡,身旁的羅比愛慕的看著西希莉雅..這是白昂妮的主觀看到的世界,這些景像讓她的內心產生了莫名的嫉妒及想像..
電影用主觀鏡頭及一般運鏡呈現出真實與虛構的差異..
鏡頭一轉轉到窗外的世界,鏡頭Follow著西希莉雅,西希莉雅正在整理著傳家之寶古董花瓶,將剛摘下的花插入花瓶中..西希莉雅步出大廳走向噴水池,管家的兒子羅比尾隨在後,和西希莉雅談論著上醫學院的事,羅比不小心將西希莉雅家唯一值錢的傳家寶掉入水池裡,西希莉雅氣急敗壞的脫了洋裝,跳入水池撿拾..這是窗外世界發生的真實情況。
因為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因為對姐姐與羅比的感情產生嫉妒心,白昂妮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堪,選擇用幻想來蒙敝現實..一封羅比寫給西希莉雅的信,一場羅比與西希莉雅在圖書室的真情流露,在白昂妮眼裡解讀成一連串淫穢醜惡的事件..白昂妮對羅比心生厭惡,惡意與謊言與焉產生..
在白昂妮表姐意外的強暴事件中,在白昂妮惡意的謊言及指證歷歷的控訴中,羅比被判刑啷噹入獄..因為白昂妮的天真,使得這二個家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走向不同且極端痛苦的分軌..
背叛的序曲:距離
時序推到六年後,二次大戰開戰,羅比因戰爭爆發被迫送入戰場..英軍正在進行撤退,羅比與同袍拖著疲憊的身軀茫然而行,如同被趨散的雪地族人,受傷了..又爬起來..
時空跳躍式的進行著,推回六個月前,羅比身著軍服出現在餐廳,這是他入獄服刑以來第一次和西希莉雅見面..西希莉雅和白昂妮在羅比入獄後各自離開家,未曾再碰面,像是陌生人般,在相同的都市抱著悔恨孤寂的生活著,而羅比在不久後必需遠赴法國征戰,和西希莉雅的愛才剛萌芽便要再次面臨分離的命運..
西希莉雅帶著羅比到她的住處,位於市區裡的一棟小公寓,二個人訴說著彼此共同的夢想..一起在海邊建造一屬於他們的白色木屋..
夢幻般的蒼涼淒美和戰場裡的殘酷冷寞不斷的交錯上映著,似是一場永無止息的惡夢..
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海灘,巨大荒廢的摩天輪傾倒在夏日殘骸中..表演台上,等待遣返的士兵唱著凱旋之歌。
戰爭的陰影為蔚藍天空蒙上層層灰暗,如同士兵們的歸期遙不可及,連續四分鐘海灘的鏡頭迷漫著一片死寂,將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的心情表露無遺..
羅比和同伴看著這一切,原本以為來到海灘,就可以乘著風的翅膀飛回西希莉雅身邊..
第二段的時空不斷的跳躍進行著,呈現出一股詭異的氣氛,時而哀傷時而沈寂時而落寞,整段故事似是夢似是幻,似是真似是假..令人深刻的是白昂妮鼓起勇氣去找多年未見的姐姐,而羅比休假出現在西希莉雅的住處,羅比指責白昂妮並要求白昂妮修改證詞讓他獲得自由,並要白昂妮從此消失在他們面前,白昂妮顯露出自責而落寞的神情..一切的挽救似乎都於事無補..
虛擬之終章:孤寂
昏暗的攝影棚內,老年的白昂妮淡淡的介紹著自己即將出版的最後一本書:贖罪(Atonement)...自從因為自己的謊言使得羅比入獄,改變了二個家庭的命運後,白昂妮更一頭栽入寫作世界中,或許是逃避,或者是另一種解脫,一直到年老後,白昂妮才有勇氣把自己的故事寫完,然而造成的錯誤已無法彌補,於是白昂妮在小說裡給了羅比及西希莉雅一個完美的結局...兩人快樂的生活在海邊的白色木屋...
白昂妮像是告解般的說著自己的故事,殘忍的真相永遠躲在陽光背後...真相是,自從羅比入獄後白昂妮便離開家,再也沒有見過西希莉雅及羅比,雖然知道西希莉雅的住處,但白昂妮自始自終都沒勇氣見西希莉雅,連當面一聲道歉都沒有,更別說是遠在法國的羅比了...
電影的第二段真真假假的內容其實就是白昂妮小說裡的世界,小說裡美麗的結局只是白昂妮贖罪的一種方式..羅比在海灘時便染病而死,而西希莉雅在避難時發生意外死亡,相愛的二人尚未開始便已結束,西希莉雅與羅比從此天人永隔...
白昂妮的一生都需背負著對家人及羅比的愧疚而活,因此寫了贖罪這本小說來彌補自己的過錯,然而如此做未能改變什麼,不過是讓自己心安而已,事實已經造成無法彌補...更重要的是,在錯誤發生後白昂妮什麼都沒做,沒有道歉,沒有任何努力,也沒去改變任何事,只是一味逃離她不想知道的真相,一直到年老都是...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編織著自己及別人的故事,以為這樣就會安全,不會再有傷心,然而她的一生都必需伴隨著永無止盡的孤寂及傷痛,或許這是她唯一贖罪的方式...
很多事不要等到事過境遷才後悔,很多事你現在不做,一輩子也不會去做,所以如果你有未曾說出口的愛 就快去說吧!如果你傷了誰 就去說聲抱歉吧!如果有很多事想做而沒做 就快去做吧!不管怎麼做或做了什麼,最重要的是 不要讓自己終其一生抱著悔恨和遺憾,Just do it
http://tw.myblog.yahoo.com/shadow.h/article?mid=4643&prev=4682&next=4602  
 

冗長無趣的《唐頓莊園》觀影筆記

 

  我等學識淺薄之輩一般寫不出高深博贊的技術分析貼,也無能耐引經據典地追溯劇中男女的前世今生,于是只能在觀影後梳理出自己所感所想。《Downton Abbey》在豆瓣上的得分長久以來都高達9.2左右,使得偏愛當代英劇的我長久以來懷著好奇之心想要一飽風采。初看第一集時,沒覺得有十分吸引人的地方,無非是老套的話題,原遺産繼承人不幸在事故中身亡,公爵膝下唯有千金三位,身後家産只能由遠房某不知由來的“鄉野”小律師繼承。女眷們希望想到辦法奪回家産,家仆們在私底下議論紛紛。但是看到第二集Thomas斷袖之癖遭棄時開始有些感觸,到了第三集Mr Pamuk半夜暴斃後劇情似乎瞬間劍拔弩張扣人心弦,于是一直看下去看完了七集,雖然之後也沒有再多驚悚離奇的劇情發生,卻在一些點點滴滴的零碎片段中透露出溫馨、險惡與現實。

   我喜歡在看書觀影的過程中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啓迪,于是把這些令我動容的片段簡單地進行了整理分類,以做觀影記錄。階級、愛情、政治、時代、友情,《唐頓莊園》一劇在劇情之上融合的衆多元素令我深爲喜愛,而我相信還有許多更爲細微巧妙的情節沒品評出來。   

  {1.主仆之間的感情}   

  也許受中國古裝片影響,我原本以爲在英國貴族的家庭中,主仆關系也應該是尊卑有別有禮有節的,仆人只需接受主人的命令並執行,除此之外便不該有再多的深入。于是Downton Abbey裏面的有些情節讓我有些詫異,他們的主仆關系,更可以用不卑不亢來形容。Downton的主人們更加關心下人的生活,在他們遇難時會慷慨相助,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完成願望,下人們也有言論的自由,只有在說話太過分時才會受到指責。下面這些條目,就是讓我覺得主仆之間友好感情的片段。

   1、Mathew不習慣貼身男仆伺候的生活,對Lord Grantham說想要解雇管家,公爵就說,這年頭大家都不容易,何苦要再多一個人失業呢。Mathew想想挺有道理的,某天自己穿衣服時看到杵在一邊的男仆,轉念一想便說,這個袖子有點難扣,你來幫我吧,男仆受寵若驚地趕忙前去幫忙,而Mathew嘴角也撇過一絲淺笑。一個人的舉手之勞,對另一個人來說也許是天大的恩惠。

   2、管家Cason因爲受到舊友的威脅而偷偷拿莊園的東西出去變賣犯了錯,公爵得知後並沒有解雇他也沒有接受他的請辭,而是毅然留下他,並且自己掏了錢威嚴趕走了那個背叛Cason的壞朋友。對老夥計的感情不會因爲偶爾的犯錯而全然推翻,一如既往地信任才是真正的情誼。

   3、迫于衆人的壓力,公爵決定還是解雇Mr Bates,但是當Bates走的那天清晨,公爵看著遠去的馬車,想起他們一起並肩在軍中的時光,想起Bates拖著瘸腿離開Downton後可能真的不會有什麽謀生的出路,于是拼命地追上馬車,讓Bates留下了。而Bates爲了能夠治好瘸腿更好地行使貼身男仆的職責而去找了偏方,沈重的矯正器弄的他腿上鮮血淋漓,疼痛得臉色蒼白卻不願意告訴公爵讓他爲自己擔心,最後還是在Mrs Hughes的執意要求下才說出了真相。

   4、Mathew的媽媽在第一集出場時對待從天而降家産的表現令我對她産生偏見,讓我以爲她只是一個愛財的老婦人,但是後來卻又改觀。除了她去Downton不卑不亢地禮數讓我對其有些敬意,讓我對她印象完全扭轉的是醫院那場戲,院長由于害怕承擔手術的風險而要放棄對病人的治療,而她堅持要用新治療方式救助那個垂死的病人,面對老婦人的刁難也毫不畏懼,在她眼裏,挽救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後,她對家裏男仆受傷的手也很關心,沖破護士的阻攔自取藥品對其進行治療,雖然醫術有限治錯了病,但是她的善良之心可見一斑。

   5、女仆Gwen想要擺脫現在的生活,她懷著成爲一名打字員的夢想偷偷練習,主人們知道以後不但不訓斥她不務正業,反而都很支持她實現自己的夢想。尤其是三小姐Sybil,她幫Gwen寫推薦信,Gwen求職失敗後還不斷鼓勵她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不僅如此,Sybil還幫她應征職位,借給她面試的衣服,趕著馬車送她去面試,即使回來的路上馬車遇到故障摔了一身泥水也毫無怨言。遇到來家裏裝電話的人也不忘打聽關于招聘秘書的事情,最終幫助Gwen實現了夢想。公爵本人也不反對Gwen另謀出路,有意思的一幕是當Sybil攔住他去書房時說Gwen在面試時,他戲謔地說,我現在不能用我的書房,因爲我家的一名女仆在找另一份工作?

   6、廚娘每天對小女仆Daisy罵罵咧咧,公爵夫人看到後悄悄對Mrs Hughes說,do look after her. 而廚娘得了白內障以後,公爵一家並沒有辭退她,而是派Anna陪她去倫敦治療,還安排她們住在自己姐姐家。有一些好人刀子嘴豆腐心,有另一些更好的人卻能夠包容這些人的刀子嘴,將心比心。

   7、Mary與土耳其大使Mr Pamuk偷歡,而大使半夜暴斃在自己床上時,她第一個去找的是自己的貼身女仆Anna來幫忙處理現場,這樣的信任難能可貴。

  8、花展比賽,雖然Molesley爸爸的玫瑰花最漂亮,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一定是讓老夫人蟬聯奪冠,老夫人逞強不肯承認自己是由于權位才奪冠。當她看到獲獎名單上寫著自己的名字時,做出了一個決定,宣布得獎者爲Molesley的爸爸。公爵夫婦倆對她說,媽媽,你做得很好。那一刻,我覺得很溫情。

   9、Willam媽媽病了,Mary幫他請假讓他回家看媽媽,說,她應該和自己愛的人多呆一會兒。   

  {2.仆人之間的感情}   

  這部戲裏,不僅是主仆之間的感情最令我難得,仆人們之間的友情和信任也讓我覺得十分感動。

  1、Gwen爲了成爲打字員而攢錢買了一架打字機,爲了不讓大家知道便偷偷摸摸地練習打字,卻被Anna無意中發現。可她並沒有告發Gwen,而是替她保守秘密,也在衆人對Gwen産生質疑時挺身而出爲她辯解。

   2、Anna生病臥床,Mr Bates悄悄來到女仆住宿區(男仆禁止入內)給她端來吃的,這段友情也隨劇情發展逐漸演變爲愛情。

  3、Mrs Hughes告訴Carson過去的戀人來找自己,希望她跟他回去結婚,這樣她就要離開Downton了。她感慨說故人依舊而自己變了, Carson勸她說,如果人一成不變的話,那麽生活有什麽意思呢?

   4、廚娘Mrs Patmore要去倫敦治療眼疾,Mrs Birds臨時替代她擔任答出一任,她生怕自己被永久取代就叮囑Daisy往Birds做好的飯菜裏加點“料”,讓公爵一家不喜歡Birds的廚藝。小Daisy傻乎乎地就照辦了,往湯裏加了肥皂水,還打算往燴牛肉裏加無花果露,真是忠心耿耿。(可惜Mrs Birds知道Daisy可能做手腳,故意告訴她那個是給主人吃的)   

  {3.仆人之間與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   

  如果只是主仆情深和仆仆情深的話,整部劇也不會那麽精彩,情節的多重沖突才能引人入勝。Thomas和Miss O’Brien狼狽爲奸一心想要趕走Mr Bates,于是總是使絆兒較勁;二小姐嫉妒大小姐得寵,于是總是與她拆臺對著幹,甚至不惜親手毀掉親姐姐的名聲。仆人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主人公之間的暗決也都成爲本劇的看點。

   1、Thomas順手牽羊被Bates看到,但是Bates並不告發他,而Thomas卻與Miss O’Brien合計著偷來公爵的鼻煙壺放到Bates房間故意栽贓陷害他,幸虧聰明的Anna提醒他去自己房間搜搜看,說找到了以後要麽扔到Thomas房間,要麽給她扔到Miss O’Brien房裏。後來,Thomas自己偷酒被Bates看到,于是反咬Bates,明了真相的Bates並沒有戳穿他,也始終沒有揭發Thomas的種種罪行,冒著自己被解雇的危險也不想讓任何人因爲自己而離職,Miss O’Brien還寫信給Bates前雇主的女仆捅出了他以前因爲偷竊坐牢的記錄。幸虧Anna在倫敦了解到了Bates過去的一些事情向公爵報告才得以爲他平反。

   2、William默默地喜歡Daisy,這個傻姑娘卻一心迷戀Thomas。Thomas就利用這一點與William作梗,好顯示出自己的魅力。夜遊會之前,William想要邀請Daisy一同前往,就在他張口之前Thomas故意搶先,Daisy心花怒放地答應了他,Thomas露出了勝利的微笑。即使是他不想要的,他也不讓別人得到。

   3、Edith總是嫉妒Mary身爲大姐得到的一切優待,她曾愛上的人要娶的是Mary而不是她,在有合適的夫婿人選時公爵夫婦總是想到Mary,把她卻定義爲養老送終的角色。于是她企圖勾引Mathew,可惜帥哥根本對Mary情有獨鍾;她從Daisy口中套出了美男子之死的真相,並不惜毀壞親姐姐的名聲告密到大使館;她對Mary不屑一顧的老公爵大獻殷勤,勝利在望時暗自得意,可惜Mary知道告密的真相小小地使了個計報複她最終還是被棄沒個好下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愛情}   

  愛情似乎是影視劇裏永恒的話題,任何鴻篇巨制裏多缺不了的調味品,Downton裏真真假假的新情舊愛比比皆是。

  1、Mary 和Mathew

  當Mathew從一開始就喜歡上Mary的時候,我說,她配不上他。他清貧低調樸實磊落,而她清高孤傲自視甚高。可是慢慢對Mary的印象有所好轉,她的真性情和不造作令我欽佩,只是有些時候還是會有小女人的虛榮。比如說,就在Mary和Mathew關系有好轉的時候,某個晚宴上,Mary爲了在妹妹面前證明自己的魅力,故意迎合某位公爵而冷落了Mathew,Lord Grantham說,Mary太幼稚了,以爲所有人都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我還算比較喜歡Mathew,身爲自食其力的中産階級,勤勉而不慕權貴。在他和Mary挑明的那個晚上,我的心中浮起了久違的酸楚,是一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歡欣。只是造化弄人,偏偏給了他們那樣一個考驗,而考驗的時間那樣短,偏偏在Mary做出正確選擇之前結束,無論她再怎樣做,也無法證明清楚自己究竟是爲了愛情而是爲了家産才答應和Mathew在一起。如果我是Mathew,也會不甘心將錯就錯地愛下去,機緣巧合,就這樣錯失了彼此。

   2、Lord和夫人

  Robert Grantham和Cora真是一對可愛的夫妻,沒有貴族的架子,對待仆人和平民都懷著一顆仁愛之心。他們不會不擇手段地謀奪財産,也不會尊卑鮮明地頤指氣使。在焦慮面前,他們有對自己的爭取,更多地卻是順其自然。

   3、William和Daisy

  他爲她彈琴爲她唱歌,爲她歡喜爲她憂,可她卻毫無所知,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直到最後,才辨清楚。

  4、Bates和Anna

  他們互相喜歡,卻從來沒有清楚的表白過,彼此的傾慕之情都在行動與比擬中表達。Bates給臥病的Anna送去點心,Anna用別人的愛情故事試探Bates,問說主人公爲何沒有表達愛慕,Bates說也許he is not a free man,由此暗指自己不是自由身。但是Bates接著說,雖然他沒有說過,但是也許在他心中,對她的感情很深。同樣的暗指在Bates與Mr Molesley 向他打聽Anna時的對話中體現,是的,她有了心中的愛人,而那個人,也愛她很深。   

  {5.時代的烙印}   

  1、 發明與創造

  時至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的鼎盛時期,電話和電燈的出現也顯得十分應景。第一集裏,老太太到Downton感歎電燈太刺眼,後幾集莊園裏也裝上了電話好方便“與倫敦那邊聯系”,大家都圍著當它是個新鮮玩意兒。Mathew的辦公室裏,老太太被旋轉椅嚇了一跳,此後感歎時代的變化令人應接不暇,而年輕人們卻總能處變不驚。

   2、 政治與女權

  Sybal小姐是劇中最具有時代精神的一位,第一,她關心政治與局勢,勇敢地參加演說投票等集會現場;第二,她支持女性獨立,幫助女仆Gwen實現自己的理想;第三,她新做的衣服與那個時代女子應有的裝束大不相同,褲子取代了束腰的蓬蓬裙。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或一本好的著作,當能令人有感所發或感同身受,深受啓發或回味不盡,這一直是我個人用作評判其優良中差的標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741036/

 

時代劇,不容易

 

  不知道英國人看這部劇的感覺和我們這些異國人看起來有什麽不同,不過抛開其他的不說,類似的“時代劇”在英國拍了又拍,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誰的故事都寫了個遍。這種時候,觀衆已經酒足飯飽還要讓他們心甘情願地吃這道菜,本劇的編劇壓力還真不是一般地大,但是毫無疑問唐頓莊園還是贏了。

   說起“創新”,這部劇毫無優勢:常見的選材,似曾相識的大家族矛盾,繼承權,愛情,等級觀念,人心善惡,時代更叠,哪個關鍵詞不是其他劇裏面也能包括的。但我們還是看了下去,並且看得熱血沸騰欲罷不能,爲劇中人物曲折的命運不知道捏了幾把汗。它確實很好看,編劇在對著一堆常見素材的時候真的就這樣化腐朽爲神奇。

   雖然只是個人觀點,但這部劇取勝的地方,可能還真的不在于劇情多麽驚心動魄多麽精于算計,而在于它包含的人性。要知道,精巧的劇情安排頂多讓觀衆爲之歎服,但你要從心底抓住觀衆,依靠的永遠不是技術,而是最簡單淺顯的感情。看過這部劇的觀衆們只要回想一下劇情,一些鏡頭就一定會曆曆在目:Grantham伯爵目送戰友上了汽車,猶豫再三卻還是追上前去挽留;爭強好勝保守古樸的祖母把獎項頒給了園丁老人,因爲她認識到“這樣會讓大家都更開心”;三女兒幫助小女仆尋找秘書的職位,她們屢敗屢戰,終于實現願望;幫忙的廚師知道湯裏被“加了料”,沒有責備幫廚小姑娘反而安慰她“忠心是好事”;心懷不軌的貼身女仆O'brain良心發現但卻爲時已晚,她或許會一生背負心靈的枷鎖……

   還有很多我們能回憶起來的瞬間,這些內容聽起來並沒有什麽新意,可是在我們看到的時候還是爲之動容。這部劇的故事很多都“雞毛蒜皮”,可正是這些地方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讓他們變得鮮活可愛,充滿個性。原本看介紹以爲這將是一部大家族冷酷的血雨腥風劇,沒想到它卻充滿了每個人都會有的溫情一面。無論是尊貴顯赫的伯爵,還是廚房被呼來喚去的幫廚小姑娘,每個人都活得充滿人性,而不是爲了劇情不得不出現的一張臉譜。每個看過劇的人都能輕松地說出每個人物的性格,哪怕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也能回憶起他們的形象舉止。能做到這一步這對于創作者來說,需要多大的功力,又是多大的成功啊!

   個人認爲,這部劇最出彩的人物當屬Grantham伯爵了,他有原則有風度,是個稱職的一家之主;同時,他並不是冷酷的貴族,他尊重他的仆人,與他們分享圖書,幫助他們擺脫困難;而面對受傷的女兒,他大發雷霆又滿心疼惜。這個人物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非常有分寸,在夫人不幸流産兩人失去孩子的時候,他也一樣要作爲一家之主來面對這些,他明明可以告訴老朋友Bates自己的痛苦,哪怕讓他多陪伴自己幾分鍾,但是他卻沒有這麽做。因爲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他是一個成熟的人。   

  談到Thomas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要牙癢癢了。看完第一季仔細一想:沒錯,這家夥才是BOSS啊!

  不過站在編劇的角度來說,創作出這個人物真不容易。因爲他只是稍微動了動,就把一塊大石頭給推下山坡,中途還引發連鎖反應無數。這麽好的劇情推動器到哪兒找啊?!不僅如此,這孩子完全一個人背了黑鍋,不斷地反襯出伯爵和老戰友主仆情深;暗示Mary和Matthew的感情之路絕對不會一帆風順;讓大家認識到幫廚小姑娘是多麽天真無邪,William是多麽善良能幹,從來不覬覦高位卻幫助別人;而O'brain比起來,也算是有良心了。

   雖說這種設定攤開了看或許有點老套,但它真的很好用。少了他,這座大宅子的生活就真的成了雞毛蒜皮的日常劇,大家和睦共處,其樂融融……但是我們還看什麽啊!所以說,雖然人性的光輝都被分配給其他人物了(而且光輝各不相同,人人都可愛可敬),Thomas才是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東西的直接原因。要知道,能把人恨得牙癢癢還不覺得刻意突兀,這樣的人物不容易啊!

   在這裏忍不住多說幾句,雖然很多劇裏都有一個Thomas,但真能做到像Thomas這樣“像個人”的真的不多。一個人做壞事,你真以爲用一句“那是因爲寂寞啊~”就能打哈哈麽,人的行爲必須是有動機的,放進一部劇裏才不會顯得蒼白。Thomas的動機有兩個:一是他覬覦貼身仆人的位置,不料晚了一步讓Bates鳩占鵲巢,因此他心懷怨恨,和Bates結下了仇;第二,他本身有小偷小摸的毛病,爲了掩蓋自己的罪行,不惜多次鋌而走險。此外,應該說是性格原因,他自視甚高,目中無人,但卻頻頻受到打擊,因此性格已經扭曲了。反觀其他作品,有些反派頻頻對主角使絆卻不交代原因,好像他們就是天生反人類反社會,這樣的劇看著,肯定覺得蒼白啊。   

  說起“時代特色”,這部劇做得非常不錯。不僅涉及了20世紀初正在消弭的等級制度,也說到了女性權益,政治生活,社會風貌(尤其是人物對于電話等新事物不同的觀點,讓人印象深刻),當然,一看到劇情時間在1914,就知道肯定不會少了一個重頭戲——一戰。當然這個大坑直到E07才抖出來,想必下一部,戰爭對于人物命運的改變能力是不言而喻的。這一家族的命運至此被真正地放入了曆史,這部劇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最後一幕,伯爵向參加聚會的衆人念出英國宣戰的消息,劇情戛然而止,恰到好處令人稱贊。雖然之前管家抱住Mary安慰她的那一幕同樣適合結尾,但現在看來卻明顯力道不足了。風起雲湧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現在我們作爲觀衆,也只希望最後,好人能有好報,人人都能有個好結局。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97596/

台長: 阿楨
人氣(5,873) | 回應(8)|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理性與感性》
此分類上一篇:《茶花女》

無憂
我覺得我缺少這種描繪能力
2007-11-11 17:37:24
版主回應
您對男女的對話和描繪
也不差啊
2007-11-12 07:30:18
塵俠
「世界十大小說」也許以浩瀚書海中廣納百川的氣度
來將各種不同類型小說的代表書目呈現在世人眼前
---那麼《傲慢與偏見》便是&quot枯燥無趣&quot類的代表吧~
2007-11-11 21:04:15
版主回應
男俠不悅讀婆婆媽媽?
2007-11-12 07:31:44
塵俠
沒有特別排斥的書類
倒是閱讀時間受限
特別是需要氣定神閒之類
2007-11-12 08:36:05
版主回應
面紗 (電影) 維基百科

《面紗》(The Painted Veil)是2006年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該片由約翰•卡蘭導演,男女主演分別為愛德華•諾頓和娜奧米•沃茨,同時黃秋生、夏雨和模特呂燕也在片中出演角色。
影片根據英國作家威廉•索默賽特•毛姆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1920年代英國細菌學家沃特•費恩醫生(Dr. Walter Fane)與妻子基蒂•費恩(Kitty Fane)來到中國的故事。
  故事概要
20年代的倫敦,虛榮女子Kitty (娜奧美•屈絲飾演)為求擠身上流社會,甘願選擇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與細菌學家Walter(愛德華•諾頓飾演)結婚並移居上海。後來Kitty因寂寞而搭上英國外交官,令Walter決定舉家搬到霍亂肆虐的農鄉,在當地行醫,作為對她的懲罰。每天與死亡和絕望擦身而過,夫妻倆卻發現了另一片天地,在遙遠的異鄉第一次走近對方,只是一切來得太遲……
  獲獎情況
亞歷山大•德斯普拉獲得金球獎和洛杉磯影評人獎最佳原創音樂獎。
Ron Nyswaner獲得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影片同時在獨立精神獎中獲得最佳劇本和最佳男主角兩項提名。
雖然該片在金球獎中獲得了最佳原創音樂獎,但並未在奧斯卡中獲得提名。
  其他
該片主要場景取景於廣西宜州市祥貝鄉段的龍江河。
在片中扮演外遇情人的娜奧米•沃茨和里夫•施雷伯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已訂婚。
  外部連接
英文官方網站
中文官方網站
官方預告片 (高解析度)
官方預告片 (中解析度)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The Painted Veil》的資料(英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A2%E7%BA%B1_(%E7%94%B5%E5%BD%B1)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維基百科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CH(英語: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英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
  生平
毛姆生於巴黎的英國大使館,八歲時母親去世,悲傷的毛姆遂把她的一幅相片保留在床邊直到自己逝世;十歲時父親勞伯特•奧蒙得•毛姆(大法官)亦去世,他繼承了一筆每年300鎊的遺產。
毛姆於坎特伯雷國王學校畢業後入海德堡大學學習。後來因為染上肺疾而前往法國南方裏維艾拉療養,開始閱讀法國作家的作品,
1897年醫科畢業後毛姆成為婦產科醫生,並以自己的經驗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此後棄醫從文,毛姆開始寫作,一寫就七十年。《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是毛姆的代表作,帶有自傳色彩。
  主要作品
《人性的枷鎖》(1915)
《月亮和六便士》(1919)
《刀鋒》(1943)
《尋歡作樂》(一九三〇)
《面紗》The Painted Veil (1925)
  在線版本
  十大小說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將以下書本列名為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 1865年到1869年)
《高老頭》 (巴爾扎克 1835年)
《湯姆•瓊斯》(亨利•菲爾丁, 1749年)
《傲慢與偏見》(珍•奧斯汀, 1813年)
《紅與黑》(斯湯達爾, 1830年)
《咆哮山莊》(艾蜜莉•勃朗特, 1847年)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 1856年)
《大衛•科波菲爾》(查爾斯•狄更斯, 1849年至1850年)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1880年)
《白鯨記》(赫爾曼•梅爾維爾, 1851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B%E5%A7%86
2013-04-22 10:37:55
珍愛來臨
《珍愛來臨》Becoming Jane (2007)

導演:茱莉安賈洛
演員:安海瑟薇/詹姆斯麥艾維/茱莉華爾絲/詹姆斯克隆威爾/瑪姬史密絲

劇情簡介

聞名全球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不斷被翻拍成電影,作家珍 奧斯汀之大名也不逕而走,在她的作品中總有聰穎動人的角色和美滿幸福的結局,然而她的真實人生卻鮮少人知,本片則描述了珍 奧斯汀成為作家的心路歷程,以及她的愛情故事。

18世紀英國攝政王年代,一個女人應該拿針,而不是拿筆的時代,清新脫俗、才華洋溢的珍奧斯汀(安海瑟薇 飾)正面臨著一些小小的麻煩…姐姐遠嫁外地後,母親(茱莉華爾絲 飾)將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她身上,極力促成她與當地豪門望族衛斯里先生的婚姻,但是對珍來說,愛情與寫作才是生命中的一切。

命運之神特別喜歡玩弄尋夢的人們,倫敦青年律師勒弗伊先生偶然造訪寧靜的漢普夏郡,態度高傲卻學識淵博的他讓珍的心湖吹起陣陣漣漪,一場才子對才女的愛情對奕火熱展開。從初相識的傲慢與偏見到逐漸傾慕於對方的才華,除了探索彼此的真心,還要面對雙方家長的百般阻撓,但都阻擋不了這對年輕戀人廝守終身的決心。

此時,一封不知從何而來的匿名信,卻改變了她們愛情的命運線…。
當真愛來臨時,在愛情與麵包、理性與感性間,珍會如何抉擇呢?

本片風光明媚,都會氣質美女《穿著Parda的惡魔》安海瑟薇開拍前努力的學習英國腔調,扮演奧斯汀,以一身清秀的洋裝上演 珍‧奧斯汀的愛情故事。本片以作家喬恩思朋斯所撰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影片短評

以小說家珍‧奧斯汀為故事藍本,劇情還可以啦!
很現實呈現又很美的一部片,可以讓人思考很多事情^^

開眼BBS

很細膩 可是不知道哪裡會感動(有些雷)
我看珍愛來臨...無雷
【不負責影評】愛情的餘韻《珍愛來臨》....
男主角好帥!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en20416508&channelid=CH60
2009-05-30 06:59:06
版主回應
The Painted Veil - 愛在遙遠的附近

這是一個非一般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沒有對等的愛的基礎下結合,悲劇收場在所難免,反而在絕境中,二人的愛情得到新的認知。俗世對愛情、婚姻的智慧多不勝數,有些好像是理所當然。
  因誤會而結合…
故事始於1923年英國人,千金小姐Kitty(由Naomi Watts飾演),不甘平淡,渴望擠身上流社會,追求璀璨的愛情。細菌科學家Dr. Walter Fane(由Edward Norton飾演)對Kitty一見鍾情,自知身為公務員高攀不上,仍然决定提親。Kitty無奈沒有合適的對象,加上家人的催迫,就隨便下嫁了Walter!
  只在乎曾經擁有…
婚後夫妻兩口子遠赴中國上海尋找新生活,但Kitty從沒有愛上新婚的丈夫,認為性格內向的Walter木納、不解風情。天真的Kitty不甘於平淡,對Walter的愛視而不見。一次聚會中Kitty受不了風流倜儻的外交官Charlie的勾引,明知他是有婦之夫,還是選擇出牆紅杏,二人旋即打得火熱。
  因了解而分開…
妻子不忠的消息傳到Walter耳中,Walter愛妻不成,含恨在心,計劃報復。Walter自薦到霍亂肆虐的偏遠山區,希望疫症把二人的生命吞噬,堂而皇之地結束這段慘痛的婚姻。自私的Kitty不從,Walter以休妻作挾,Kitty向情夫攤牌,逢場作戲的Charlie求自保拒絕Kitty。看清情夫的真面目,Kitty只好任由Walter擺佈,走上自毁的絕路。嬌生慣養的Kitty受著百般的折騰,在疫鎮作生命的最後倒數,反而在絕境中有機會從新認識對方。
  愛在遙遠的附近…
電影英文原名叫”The Painted Veil”,不知怎地用了個稀奇古怪的中譯,但又卻是非常貼切。兩夫妻的物質距離這麽近,但二人的心卻是那麼遠!
  在絕境中夫妻的距離反而被拉近了,Kitty看到Walter為疫鎮中修院的孤兒看病,從未工作過的Kitty決定在修院留下幫手,這才第一次認識丈夫高尚的情操和熱誠的工作,也認清自己的無知和任性。Kitty決定重新去愛Walter,可惜當二人真正愛上對方時,已經為時已晚!
  信仰的婚姻觀
基督信仰根本就離不開愛,愛天主的具體表現就是愛人。當然,有些人能夠付出很大很大的愛,例如德蘭修女,但一般的人最少最少的愛,還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如愛丈夫/妻子,夫妻的完全互相交付,便成了我們信仰婚姻觀最基本的基礎。
  然而,夫妻的完全互相交付,要求的就是毫無保留的委身,委身也就是講責任,講責任就要有承擔,在祟尚自由自我的個人主義的今天講這樣的婚姻觀,格外不合時宜!「做人最緊要開心」、「合則來不合則去」,聽起來輕鬆容易得多。
  Kitty工作的修院的院長看到夫妻二人的問題,用自己信仰中的人神之間愛情經驗,去鼓勵Kitty而講了以下一的話:”Over the years, my feelings have changed. HE disappointed me, ignored me. We’ve settl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peaceful indifference. The old husband and wife who sit side by side on the sofa, but rarely speak. HE knows I’ll never leave HIM. This is my duty. But 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then GRACE is within you.”
  只有愛情不講責任的婚姻受不起考驗,感情可變,婚可以離。只見到責任的婚姻是擔子、是枷鎖,永遠希望逃避。
  電影海報上有這句:”Sometimes the greatest journey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婚姻是人與人之間的漫長旅程,窮一生之力去尋求幸福,只有在愛情和責任合而為一的時候,恩寵才可臨於心中,才能走畢這婚姻旅程!
http://holyspiritpointofview.blogspot.tw/2009/07/painted-veil.html
2013-04-22 10:35:00
路人
珍奧斯汀的對白什麼時候枯燥乏味了0.0
珍奧斯汀最爐火純青的技巧就是人物塑造,
以對白堪稱經典。
如果您不是那種電影開場十分鐘沒爆炸就睡著的人,
那八成是翻譯太爛,看原文你就知道了。
2009-11-19 20:37:14
路人
另外文學需要再三品味,才能看出底下的暗潮洶湧,
珍奧斯汀絕對不是你的瑣事。
否則大詩人奧登不會在詩集《給拜倫的一封信》中這麼說:
你給我的震撼遠遠不及她給我的,
喬伊斯(尤利西斯作者)在她身邊像綠草一樣天真。
2009-11-19 20:49:03
版主回應
文學觀之異

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904
2009-11-22 11:52:58
路人
不喜歡這種寫法我可以理解為文學觀之異,
她的震撼撼動不了你,
但看不出來作者如何展現女性意識,
我就覺得你一葉障目了。
2009-11-26 11:15:06
版主回應
洞見皆有障
2009-11-26 11:26:48
路人
也許我要說的更明白
那片葉子障的目
把你的兩隻眼睛都障了
可不是什麼洞見皆有障
2010-11-23 04:59:34
版主回應
路過而已
何必老看不順眼
2010-11-23 09:00: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