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識形態、烏托邦和集體無意識
我們說,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根源于現實的生活,而又超出了現實生活。曼海姆認爲,千禧年主義、人道主義、保守主義等都是烏托邦。或者說,它們是意識形態。在曼海姆看來,這種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不能不對生活發生影響,它們都會在不同 程度上導致社會的變革。在這些變革中,我們不能不考慮到這些烏托邦的創造者。
從當代社會的各種烏托邦的理論形式來看,它們都是一群或者少數幾個知識分子提出的。曼海姆說:“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處于支配地位的烏托邦首先作爲一個個體的充滿希望的幻想而出現,只有到後來才會變成一個具有更大廣泛性的——我們在其相繼出現的每一個階段上都可以更加精確地加以確定的——群體之諸政治目標的成份。”(p.244)
在這裏,烏托邦的構造者似乎具有特殊的號召力,他能夠成功地把自己的思想傳播開來。人們也常常把烏托邦的構想歸功于某個人,把他們看作是“思想的先驅”。曼海姆並不否認個人在這裏的作用,但是他更強調社會群體的意識,強調烏托邦産生的社會基礎。在他看來,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不是什麽人可以隨意構造出來的,不是什麽人的離奇的幻想,而是有實際存在的社會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群衆的集體無意識。
曼海姆認爲,意識形態和烏托邦這兩個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擁有某種意識形態的群體往往會忽視某些社會事實,或者使這個群體的人們無法透徹地把握自己的生存狀況,使他們對于他們自己和社會事實之間的關系發生誤解。但是,發生這種誤解,或者忽視這些社會事實的人自己卻並不了解這一點。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上就表現了人們的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特點。曼海姆說:“‘意識形態’這個語詞隱含著下列真知灼見,即就某些情境而言,某些群體所具有的集體無意識,無論對于它本身來說,還是對于其他人來說,都會混淆社會的真實狀況,並且因此而使 這個社會得到穩定。”(p.45)
如果說意識形態使人們忽視某些社會事實,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的話,那麽烏托邦則相反,它雖然也使人忽視社會中的某些事實,但是卻使人注意到社會中那些導致社會瓦解的東西,並産生了關于社會瓦解的幻想。這些人同樣對于自己思想中的偏見沒有自覺的意識。他們在自己的思想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關注那種能夠導致社會瓦解的因素。與意識形態一樣,烏托邦的意識也使人無法准確地把握現實,並使人對于現實中的某些東西産生幻覺。曼海姆說,“某些受壓迫的群體從理智角度來看,對破壞和變革某種既定社會狀況極其感興趣,以致于他們不知不覺地只看到了那些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傾向于否定這種社會狀況的成份。他們的思維無法正確地診斷現存的某種社會狀況出了什麽問題。……就這種烏托邦式心態而言,由一廂情願的表象和行動意志引導的集體無意識,在其中掩蓋了現實的某些方面。”(p.45)
曼海姆認爲,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烏托邦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現實條件下産生的,都是有客觀的社會基礎的。但是在不同的政治派別的思想鬥爭中,維護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和力圖破壞社會秩序的烏托邦之間進行了相互的鬥爭。他們都把揭露這兩種集體無意識狀況作爲自己的目標。保守派認爲,那種試圖破壞社會秩序的派別受到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控制,他們要努力揭示其內在的深層的心理原因,並把這種思想說成是“烏托邦”。而那些改革派則努力挖掘保守派的內在的深層的心理基礎,並把他們的思想說成是“意識形態”。他們之間互相攻擊。在這種思想鬥爭中,任何一個派別如果有新的手段和方法來揭示其對手的集體無意識狀況,那麽他們就必定會取得優勢地位。比如,地位較低的人會揭露地位較高的人對于他們的剝削,提出社會正義和社會公平的觀念。而地位較高的人就會說,社會正義和社會公平是烏托邦的觀念。在這種正義觀念的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心理秘密。這就是怨恨和嫉妒。那些要社會正義和社會公平的人不過是嫉妒富人。曼海姆承認,對于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揭示無疑是有助于我們不斷地超越自己的傳統的觀念,從總體上把握社會現狀的。他說:“所有我們這些人都逐漸開始清楚地意識到,一旦我們了解了我們那些無意識動機,我們就不可能在像我們在對它們一無所知時所做的那樣生活下去了。”(p.47)…
最後,我們要回到我們在開頭講過的問題。這就是關于意識形態和烏托邦性質的問題。在曼海姆看來,意識形態和烏托邦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産生的,都是與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有關的。它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了這個曆史條件下人們的需求和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具有知識的特性。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意識形態和烏托邦都超越了現實,都是從一個側面來觀察社會現實,因此都存在著偏見。因此,意識形態和烏托邦不能成爲客觀真理。但是,人們會問,既然意形態和烏托邦都包含了偏見,難道我們就不可以放棄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嗎?我們難道不應該探索一種客觀的社會曆史知識嗎?
對于這個問題,曼海姆當然是有自覺意識的。他承認,在不同的意識形態的鬥爭中,我們都要努力說明它們所包含的認識上的偏見,說明它們心理基礎(集體無意識)以及它們的社會曆史局限性。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黨派的偏狹,而持一種總體的觀念。但是這種總體的觀念能夠使我們達到關于社會曆史狀況的絕對真理嗎?曼海姆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強調,我們不能超越達到絕對真理。在意識形態的鬥爭中,我們不能追求絕對的真理。他說,“不要談論真理本身”。(p.48)在這裏,沒有真理。我們也不追求真理。他說:“無論通過憑借某種一般原則而保證某個人擁有思想,還是通過著手把某種特定和有限的觀點(這種觀點通常就是某個人自己的觀點)稱爲超黨派的和富有權威性的觀點,都無法使思想具有絕對性。”(p.48)在這個領域中,我們不存在著絕對的思想。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長期以來,人們都在貶義上使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這兩個詞。實際上,在曼海姆看來,這兩個詞是中性的。人們之所以把它們當作貶義詞是因爲,不同的黨派之間互相攻擊,他們把對方的觀點或者看作是“意識形態”,或者看作是“烏托邦”。曼海姆認爲,人類生活離不開意識形態和烏托邦。這就是說,人類的生活都不是停留在現實的狀況中,他們都要超越現實,追求理想。沒有理想和追求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生活。…他說:“烏托邦的消失將導致靜態的事態——就這種事態而言,人本身將會變得與事物沒有什麽不同。”(p.302)這就是說,在意識形態的鬥爭中我們要不斷克服偏見,但是我們不追求絕對真理。我們不僅不追求絕對真理,反而要不斷地超越現實,追求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沒有意識形態和烏托邦。
我們知道,19世紀60年代,以貝爾爲代表的保守主義提出了“意識形態的終結”的口號。他的這個口號一經提出就受到了人們的質疑和批判。實際上,意識形態的終結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從曼海姆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存在的,都會從一個角度或者一個側面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現狀的看法。這種看法不可能是絕對真理。從認識論和社會曆史的角度上說,意識形態是不可能終結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說,人類總是充滿了對于理想的追求。而這種對于理想的追求總是超越了現實的。這種超越現實的意識形態也是不可避 免的。當然,我們承認意識形態不可避免,不是要使自己固執于某種意識形態,而是要用一種開放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意識形態心態,使自己不斷地從更高的視野上來觀察世界。
http://fass.net.cn/fassNews/fass_readnews.asp?NewsID=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