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最早裝備的魚雷是魚-1型熱動力直航魚雷。這種魚雷是非制導的艦潛通用魚雷,50年代與P-6魚雷艇和潛艇等作戰艦艇一同引進,原型為蘇制53型瓦斯熱動力魚雷。這種魚雷航程較短,航速與氧氣魚雷相同,但使用簡便安全得多。中蘇關係破裂時,中國只有樣品魚雷而無完整藍圖。因再無引進藍圖的可能,於是通過拆解手頭魚雷進行逆向設計。雖然在60年代已經投入使用,但1971年才定型。魚-1型直徑533毫米,長7.8米,戰鬥部400千克,採用瓦斯熱動力推進系統,最高航速50節,最大航程10千米。這種魚雷雖然航速較高,戰鬥部威力較大,但由於沒有制導系統,因此只能採取全程淺航深攻擊水面目標。另外,熱動力會產生很明顯的尾跡,容易過早暴露而遭到攔截,而且潛艇發射陣位也暴露無遺。8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改良研製出聲導系統,使其作戰能力大幅提高,目前依舊是中國海軍潛艇的主要武器。在魚雷艇逐漸退出現役後,海軍庫存尚有超過數千枚的該型魚雷。
近年,中國利用魚-6型魚雷的相關技術,在魚-1型基礎上改裝線導和尾流自導反艦魚雷,改進後的魚雷稱為魚-1甲型。在中國一些公開刊物中,有使用這種熱動力自導反艦魚雷的報導。魚-1甲魚雷已經大量裝備33型和35型潛艇,主要用於反水面目標。早期出廠批次的33型潛艇無需任何改裝就能發射魚-1甲魚雷。
1985年之前,魚-3型魚雷是中國海軍的第一種自製大型聲導深水反潛魚雷。60年代中期,中國海軍為核潛艇配套研製一種深水反潛魚雷作為匹配武器裝備,設計要求該型魚雷採用電動推進和被動聲導系統,在深水攻擊敵方潛艇(尤其是核潛艇)時,不受背壓影響。當時閉迴圈等新型動力系統尚未出現,中國根據國內水準選擇電動力是較為合理的方案。1964年冬,705研究所開始論證這種電動聲導反潛魚雷,1966年3月,國防科工委批准了研製方案,並命名為魚-3反潛魚雷。在研製中,先後突破了高性能銀鋅電池、鋁合金焊接魚雷殼體、多波束自導裝置等關鍵技術。1969年制出首具樣雷,但遲至1984年才研製成功。1988年5月,“漢”級核潛艇在海南深水實驗場成功地進行了水下深海發射試驗。該發射系統能捕獲目標並自動跟蹤,一次過靶失掉目標後,仍可再次搜索與再次攻擊。80年代後期,705研究所又對魚-3型加以改良,1991年試驗成功性能更優良的魚-3甲改進型,亦稱為“中華鱘”二型反潛魚雷。魚-3改的最大特點,推測是導引系統由單一被動聲導改為主被動聯合聲導,攻擊導引精度和穩定性有較大提高。根據臺灣資料,魚-3型魚雷最大射程為15千米,最大使用深度約240米,最高航速為40節。
魚-4型魚雷是中國海軍裝備的第一種自製大型潛用自導反艦魚雷。該型魚雷為33型和35型潛艇的主戰裝備,最新的39型潛艇也配備有該型魚雷。魚-4型是以蘇制SAET-60型電動聲導魚雷為基礎仿製改良而成的。50年代後期,中國海軍從蘇聯引進了樣雷和圖紙以便進行仿製。60年代初,中國決定集中力量首先研製魚-1型魚雷,因此延遲了電動聲導反艦魚雷的研製。最初,負責導引系統研製的東風儀錶廠和西北工業大學分別提出不同的方案。最後決定兩個方案同時採用,前者為被動聲導型魚-4甲型,後者為主被動聯合聲導型魚-4乙型。魚雷總體設計製造和全雷總裝協調則由平陽機械廠承擔。經過近10年的努力,魚-4甲型首先研製成功,1984年2月設計生產定型。魚-4航速比蘇制SAET-60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導引及慣性引信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也有很大提高。魚-4乙型的研製有許多突破,採用了新型戰雷頭、排水裝置、腹鰭尾等設計,用小型電控深裝置取代了原來的機械控深裝置,大大改善了魚雷的航行性能。該型魚雷在1984年2月設計定型。魚-4乙型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海軍主被動聯合聲導反艦魚雷的空白。由於魚-4型魚雷的原准型SAET-60是二戰德國魚雷的改進型號,設計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被動聲導反水面艦艇受海況、環境和目標雜訊水準影響很大,因此這型魚雷系統作戰效能有限。目前,反艦魚雷多採用線導和尾流導引技術克服影響因素,魚-4型魚雷同樣可能向這個方向改進。90年代,中國在尾流自導技術上取得了進展,由於魚-4型魚雷最大射程僅有15千米,不適合單純採用航程損失大的尾流自導,因而可能採用線導和尾流自導的聯合方式。
80年代中期,中國決定研製大型線導反潛魚雷作為039 型潛艇的配套武器裝備,要求採用大功率、遠航程的OTTO熱動力系統,中段採用線導,末段為主被動聯合聲導,該型魚雷為魚-6型。在研製過程中,採用了與美國和歐洲技術合作的成果。1990年初,中國宣佈成功地測試了一種新式大型魚雷,該型魚雷最大射程約30千米,最大航速50節。這是魚-6型魚雷最早公開的官方消息。魚-6型的研製成功,顯示了中國魚雷在熱能源動力技術方面已有突破,對於中國魚雷武器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魚-6型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海軍常規動力潛艇具備了很好的反潛作戰能力。
測量目標運動要素
潛艇發動魚雷攻擊前,必須要測量目標的運動要素。老式SQZ系列綜合聲呐的和偵察聲呐測量精度能夠滿足直航魚雷和自導魚雷的作戰,主要問題是對安靜潛艇的探測距離短,自動化程度低,不能直接連接火控和指揮系統且抗幹擾性能不足。對這類聲呐進行改進,雖然能夠提高自動化水準和有限度地改善探測距離及抗幹擾指標,但前端基陣性能局限,回應速度等指標難以提高,一些信號成分的損失在所難免。90年代安裝了法國的DUUX-5型被動測距聲呐後,探測性能指標達到了先進水準,雖然這型聲呐主要是用於33型和35型艇上使用的義大利A184線導和聲自導魚雷,但火控系統與國產魚雷系統同樣相容。
通常採用的火控測量計算方法有兩方位兩距離法、三方位一要素法、四方位法和濾波估計法。所謂兩方位法是指兩次用潛望鏡採樣目標方位距離等運動要素,而三方位則指用綜合聲呐等輸入三條目標方位距離等參數,四方位法同理。其中兩方位法需要將探測裝置伸出海面,而三方位和四方位法無需伸出探測桅杆。但是三方位和四方位法資料來源於各感測器分系統和本艇導航分系統,計算非常複雜繁瑣,在老式潛艇上實施很麻煩,而有先進的火控系統則能自動完成並直觀顯示在相關終端上。除以上方法外,現代潛艇火控多數採用濾波估計法。這是一種更複雜精確的火控計演算法,應用各種探測分系統的資料進行平差處理計算,適應魚雷的精確打擊,使火控系統的精確度提高,魚雷損失的幾率減小,而且在使用未改進的魚-3和魚-4型魚雷時,也能夠有較高的目標截獲率。在北京舉辦的“國防電子展”上,中國研製的火控終端系統能夠綜合導航、聲呐和雷達等分系統資料,並進行更為複雜的顯示和控制。
直航魚雷作戰
現代潛艇作戰中,直航魚雷的作用雖有所下降,但在很多外界水文氣象條件使自導魚雷失去使用效果時,直航魚雷的作用還是非常有效的。在中國海軍潛艇作戰中,直航魚雷的作戰不僅僅是指魚-1型瓦斯蒸汽熱動力魚雷的作戰,而且還包括聲自導和尾流自導魚雷不能作為自導魚雷使用時也當成直航魚雷使用的情況。
直航魚雷進行攻擊時,探測設備精度、火控系統計算以及魚雷自身產生缺陷等帶來的誤差將導致魚雷產生較大的射擊散佈,因此直航魚雷的射擊組織通常採用魚雷轉角扇面齊射,來保證命中目標。攻擊艇首先通過探測設備確定目標位置,然後推算目標預定航跡構成的預定航程邊,通過本艇的導航系統資料,再綜合計算出敵我相對位置、轉角射擊三邊型,確定射擊扇面中線和齊射的各枚魚雷有利散角和發射間隔,然後進入發射攻擊。魚雷的散角由魚雷的陀螺儀設定,使各條魚雷射向與齊射扇面中線有不同的夾角,以保證魚雷有一定的散佈,增大命中概率;而發射間隔是避免齊射的魚雷之間發生碰撞。早期中國海軍的某些射擊指揮儀是機電式,需要手工裝定。現代中國海軍潛艇全由火控系統自動裝定。
自導魚雷作戰
中國海軍認為,聲自導魚雷實際上可以區分為單平面反艦和雙平面反潛兩種作戰類型,而魚雷則相應分為單平面反艦魚雷、雙平面反潛魚雷以及單、雙平面反艦反潛通用魚雷。通常情況下,聲自導魚雷也會因各種因素造成的誤差導致散佈大而脫靶,因此中國海軍在評價聲自導魚雷作戰時,也傾向採取2至3枚魚雷齊射來彌補可能的散佈。通常情況下,聲自導魚雷採用沿齊射扇面中線平行航向齊射。魚雷發射後,先轉向航行一段時間,拉開與前面發射的自導魚雷平行距離後,再轉為平行航行於扇面中線直至命中目標。轉向平行航行的轉角稱為二次轉角。有時攻擊艇也採取扇面齊射,不設定自導魚雷的二次轉角。
對於火控系統而言,發射自導魚雷的計算與直航魚雷不同,需要增加二次轉角、有利展開角和有利展開航行段航程、自導提前開機距離的計算等。魚-3改、魚-4乙和魚-6等多模式自導魚雷還要增加裝定工作方式。老式的射擊指揮儀通常難以完成這些計算。在老式火控系統的作戰平臺上使用自導魚雷,一般採用人工計算與查射表相結合,憑藉熟練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完成複雜的計算。一些知識和經驗豐富的艇員能夠配合默契,直接觀看各種探測系統資料,通過心算估計迅速完成自導魚雷的射擊諸元裝定。但這些都是在不得已的環境中錘煉出來的奇跡,難以推廣普及。中國海軍兵役制度往往造成千辛萬苦訓練出來的高水準潛艇組,不到一年就將因為人員服役期滿而解體。但中國海軍發展先進的以及具有友好人機介面的火控系統,能夠在艇員不斷更替和知識水準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使潛艇持續保持很高的作戰水準。
採用魚-3和魚-4型自導魚雷作戰與直航魚雷過程類似,對發射系統沒有特殊要求。而線導魚雷則需要改進魚雷發射系統,以便安放導線鼓和切除導線。中國海軍對於反艦魚雷更注重線導的尾流自導魚雷,其中魚-1甲等射程在10千米內的魚雷採用尾流自導缺乏航程優勢。而中段採取線導能夠將其引導至艦艇附近切入尾流,縮短穿越尾流的無效航程,儘快命中目標。由於中國海軍廣泛使用的魚-1型發動機採用蒸汽瓦斯,航行深度有限,通常難以隱蔽航跡。而改進的魚-1甲型魚雷很可能採用中段線導,在30米左右深度航行,至目標800米距離再上升到2至3米深度搜尋尾流。反潛型的雙平面魚雷通常採取發射到目標深度後,再改為保持深度航行,進行水準搜索。按照中國海軍的齊射觀點,魚-3型反潛魚雷射向目標區後,在不同深度開始自導搜索,但是被動聲導在目標停車後會丟失目標,需要攻擊艇的調頻主動聲呐進行導引。深水中可能存在聲樓中樓,使攻擊艇聲呐難以探測到目標。可見魚-3被動方式並不理想。魚-3甲改進型的主被動聲導則可以在目標停車後轉為主動模式搜索。
自導魚雷有因攻擊艇火控誤差和環境造成目標脫離自導搜索範圍的情況,而且是很常見的現象,增加線導能夠用攻擊艇的系統予以彌補。線導的魚-6型魚雷能夠隨時修正彈道,傳言魚-6型魚雷使用雙向資料線導,潛艇能夠控制魚雷穿透聲樓中樓,依靠魚雷自導頭獲取聲樓中樓另一面的目標信號,然後回送火控系統進行綜合修正,但是否屬實還不得而知。
魚雷 維基百科
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潛艇攻擊想像圖
三聯裝魚雷發射管
德國DM2A3線導魚雷結構圖
美制MK50輕型魚雷發射瞬間
正在向潛艇內裝填的美制MK-48潛射魚雷
歐洲公司生産MU-90型潛射魚雷
魚雷展翅遠程開火 發起防區外反潛攻擊
英國海軍的“黃貂魚”魚雷可由多種空中平臺投送
回收試驗後的M2A3“海鱈”線導長魚雷樣雷
意大利先進的A184“黑鯊”重型魚雷
美國研制的反魚雷魚雷
解放軍海軍部隊正在爲宋級改型潛艇加裝新型魚雷
日本72式鱼雷
日本93式鱼雷
魚雷(torpedo)是有推進能力的炸彈,從水下攻擊敵方目標,因而得名。魚雷可以從水上或水下發射,發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魚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
魚雷在撞擊或到達敵方目標附近時引爆,破壞目標的水下部分,造成敵方艦艇下沉。速度一般為40-50節,新型的超空泡魚雷時速可達200節。過去老式魚雷射程短,僅有1.8千米左右,新型魚雷的射程可達16千米。魚雷攻擊可以用較小代價擊沉大型艦艇,但因為攻擊距離近,發射平台有被敵方遠程火力擊毀的風險。
魚雷按破壞力可分為輕型和重型,按制導方式可分為無制導、自主制導和線控制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擊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現代魚雷的構造從前往後大致上可以區分為:
尋標頭,用以偵測和追蹤目標,主要有聲自導或尾流自導兩種,部分的短程魚雷採用光纖導引(線導魚雷)。
戰鬥部,裝配高爆炸藥。
動力段,包括內燃機與電池,動力的供應多設置在這一區。
導線段,如果是線導魚雷,會有大量的導線纏繞儲存在這一區。
推進段,這是將動力來源轉換為推進魚雷前進的能力。大多數的魚雷使用的還是螺旋槳的設計。
類型
輕型魚雷:口徑大多為324毫米,常配備於水面艦艇、直升機、反潛巡邏機上以便於攜帶,如美國Mk 46魚雷。
重型魚雷:口徑大多為533毫米,為潛艇的主要武器,如美國Mk 48魚雷。而美國與俄羅斯有發展出更大型的650毫米魚雷,但種類與實戰用途較少。
超空化魚雷:利用超空蝕效應的特性,使魚雷在水下前進時,外部有一層空氣包覆著魚雷以減少阻力。前蘇聯曾發展出試驗用途的VA-111魚雷,最高速度可以達到200節(時速370公里),但射程僅7到13公里。而伊朗已經開發了仿製型(Hoot)。
火箭助飛魚雷
衍生產品
反潛火箭深彈發射器
水雷
42式系列魚雷
80式魚雷
A184魚雷
E12魚雷
L3魚雷
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管
Mk 46型魚雷
Mk 48型魚雷
Mk 50型魚雷
九一式魚雷
火箭助飛魚雷
發展史與服役史
1275年敘利亞的工程師就曾提出過魚雷的構想,二十世紀初的魚雷雖改良許多但仍缺乏準確度,若採用無線電遙控會遭到敵軍鎖定頻率干擾,這時來自奧地利的美國女演員海蒂•拉瑪想出了不斷改變無線電頻率來遙控魚雷的方法,她在奧地利與第一任丈夫德國軍火商和軍方聊天作陪時,聽過他們討論改善魚雷準確度的問題,她因家暴逃到美國後提出的靈感是來自讓自動鋼琴自動彈奏的打孔卡,雖然因體積太大未能用在二戰的魚雷上,但此理論卻成為日後無線通訊保密與手機通訊時增加頻寬的方法,不斷變換頻率等於創造出多組新的頻率。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中,廣泛使用魚雷艇,擊沉數艘清軍與沙俄的主力戰艦。
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打造的無畏號戰艦,將魚雷管安置在船殼吃水線下方,並在船側身加掛鋼製防魚雷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威廉二世領軍的德意志帝國U-艇艦隊,首先發動了無限制潛艇作戰,曾擊沉了英國郵輪盧西塔尼亞號,造成國際公憤,同時因為船上有美國公民喪生引致了美國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日本海軍航空隊奇襲珍珠港,用經過改造而適合淺水前進的機載魚雷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夏威夷的艦艇發動攻擊。
納粹德國海軍將領卡爾•鄧尼茨首創「狼群」戰術,用U-艇編隊分化盟軍護航船團,並一度取得戰術上的成功;後來盟軍發展了新型反潛巡邏機與刺蝟砲等武器反將德軍一軍。
日軍在東南亞戰場上與駐防馬來亞的英軍艦隊交戰,以魚雷轟炸機擊沉了英軍威爾斯親王號戰艦。
德國的狼群戰術後來被美軍所沿襲,進而以美國海軍潛艇打擊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補給船團,斷絕了日本人從台灣、東南亞、華南攫取的戰略資源運輸。
20世紀中後期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大陳島戰役、一江山島戰役等對付中華民國國軍的戰役中,曾以魚雷艇擊沉了國軍太平號戰艦。
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英國核子潛艇征服者號擊沉了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使阿根廷海軍痛失主力,迫使5月25日號航空母艦等阿根廷船艦被英軍封鎖在港內,無法馳援福島前線。
21世紀
2010年朝鮮半島鄰近黃海的海域上,發生天安艦事件,南韓方面在事後找到疑似朝鮮人民軍所發射的魚雷殘骸,首爾方面遂強烈譴責平壤當局的「偷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D%9A%E9%9B%B7
魚雷展翅遠程開火 發起防區外反潛攻擊 2008-01-24 解放軍報第12版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代潛艇防空能力的大幅提升,使得讓反潛機能夠在潛艇防空火力外發起攻擊成爲一大新課題。
據外刊報道,目前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出一種具有革命意義的“高空反潛新概念”魚雷武器:即給魚雷裝上“翅膀”,通過加裝飛行控制計算機、GPS導航系統、自動駕駛儀、新型電源以及機彈聯通設備等,使傳統的魚雷武器擁有了防區外遠程反潛能力。據悉,反潛機可以超常的制導能力“遠程開火”,達到准確攻擊和摧毀敵潛艇目的。據稱,新概念魚雷武器不但可以擴大反潛機攻擊範圍,提高生存能力,還可以提高空中反潛精度。批量生産應用後,可使空中反潛樣式發生重大變化。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xwpdxw/2008-01/24/content_1100747.htm
挑戰輕魚雷:法國MU90勝了英美
MU90輕型魚雷終于要服役了,這使法國人松了一口氣,更會使法國人揚眉吐氣一把。據近日歐洲航宇防務新聞網站報道,法國DCNS公司已對MU90輕型魚雷成功進行了最後一次驗收試射。第一批MU90輕型魚雷可望于今年下半年交付法國海軍。
好事不怕多磨。MU90輕型魚雷原定于1998年服役,但卻一直後推至今,延遲近10年。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說來話長。
歐美的輕型魚雷技術一直居世界前列。幾個主要魚雷生産國經常較勁,誰也不服誰。1976年法國DCN公司(DCNS前身)與英國馬可尼公司商定兩國合作研發雷徑324毫米、雷長2.6米的“海鱔”輕型魚雷,可是合作沒幾年就鬧崩了。1979年馬可尼公司悄悄另組班子研制輕型魚雷,1982年宣布正式退出“海鱔”聯合項目,自己單獨研發一種稱爲“鯆魚”的輕型魚雷。1983年英國“鯆魚”魚雷正式出世。它采用了先進的聲自導與直接命中聚能爆炸技術,主要設計特點是可通過迅速改變計算機軟件來滿足不同的戰術需要,既能在深水域也能在淺水域使用。“鯆魚”在1990年單價50萬美元,國際市場反映不錯,訂購情況好于美國Mk50。這使追加研制成本而使單價達70萬美元的“海鱔”遭遇市場冷淡,法國人爲此大爲惱火。
正是在英國“鯆魚”開始揚名的1990年,法國與意大利決定合作研發MU90輕型魚雷。它是將法國“海鱔”魚雷技術與意大利A290魚雷技術融合集成而産生的一種新式輕型魚雷。法意兩國聯合研發MU90的目標就是向英國的“鯆魚”和美國的Mk46-5型魚雷挑戰。或許就是因爲選擇了這個挑戰的目標,MU90的戰術技術性能指標定在超“鯆魚”和Mk46-5的基線上,這便使MU90的項目檢驗和驗收變得複雜而耗時。
法意兩國研制魚雷技術各有所長,強強聯手便于揚長避短。法國研制魚雷注意反潛反艦兼顧,電動魚雷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意大利具有在主/被動自導技術和脈沖探測技術方面的魚雷技術強項。爲了有利聯合研發MU90,法國DNCS公司、泰利斯公司和意大利白頭公司(WASS公司)組成了專門的Eurotorp公司。MU90的動力系統、計算機指揮控制系統由雙方組織專門團隊研發。此外,法方負責提供鋁/氧化銀電池、聲呐系統,意大利爲主負責提供聚能裝藥。DCNS公司負責該魚雷的裝配,並爲水面艦艇和飛機提供並集成發射系統,同時還提供相關的後勤保障。
MU90魚雷主要用于攻擊配備有先進對抗措施的深潛潛艇,其發射平臺包括水面艦艇、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以及火箭發射器系統。MU90航行采用雙速制,其低速比“海鱔”的38節還要低;其高速是可調的,最高速度超過了50節。由于采用了先進的電池技術,便保證了它具有較高的航行速度和較遠的射程,可對付深潛千米的目標。它上佳的機動性令法海軍很是滿意。MU90魚雷的另一突出特點是它采用並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數據處理由不同的計算機子系統來完成。它搜索階段的預編程不像美國Mk46系列魚雷和英國“鯆魚”魚雷那樣采用環形搜索模式,而是選擇線性搜索模式,搜索速度快。它的計算機探測分析系統可排除海面海底雜亂回波及反射波的幹擾,直接探測海底潛艇。比較世界現今同類型魚雷,MU90應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輕型魚雷。MU90魚雷目前訂購數超過800條,顯露了有希望的市場前景。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bxl/2007-07/10/content_873084.htm
今年:日本忙試新魚雷
日本72式鱼雷
日本93式鱼雷 據來自日本媒體的消息說,日本將投資155億日元(1美元約合119日元)用于試驗GRX-X新型反潛短程魚雷,以提高淺海攻擊能力。這項試驗從今年開始,到2009年結束。日防衛官員聲稱,有了新魚雷,就可以與在淺海活動的鄰國潛艇進行有效對抗。
在亞洲,日本是研制和使用魚雷最早的國家之一。還在19世紀80年代,日本就開始購買德國的魚雷,接著由仿制轉入自我研發魚雷。20世紀初,日本便建立了專門的魚雷研制機構,研制的魚雷型號五花八門。二戰時,日本使用最多的自制反艦魚雷是93式和95式,不過都不被國際魚雷專家看好。其中95式魚雷的故障率竟高達75%。二戰後,日本作爲戰敗國消停了一段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在美國扶植下日本又恢複了魚雷的研發和生産,但無論是輕型魚雷還是重型魚雷都有美國印記。
日本現役魚雷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獲美國許可由日本企業生産的Mk46-M5式輕型魚雷。這種魚雷直徑324毫米,雷長2.67米,重232公斤,航速45節,航程11公裏,潛深750米,采用主/被動聲自導的制導方式,主要配備在日本各式驅逐艦、護衛艦上,是主要的艦載反艦/反潛武器。另一類是日本自行研發的輕型和重型魚雷。此中有大型的93式“長矛”重型魚雷,其雷徑達610毫米,戰鬥部重500公斤,由液態氧動力驅動,因而有更大的續航力和速度,最高航速49節。它以36節慢速可航行40公裏,即使以49節的高速航行也可運行22公裏,比常規533毫米直徑魚雷攻擊距離長。由于93式“長矛”魚雷的氧氣泡易在海水中溶解,它沒有尾流航迹,所以隱蔽性強。但它過于笨重,攜帶量受限。在春潮級、親潮級潛艇上,每艇都攜有20條89式魚雷。這種日本産重型魚雷有美國Mk48重型魚雷的影子,制導方式屬于線導主/被動尋的。魚雷直徑533.4毫米,雷重1.579噸,潛深900米,最大航程50公裏,以高速55節航行時航程也達38公裏。97式魚雷是日本現役最先進的輕型魚雷。魚雷直徑324毫米,雷體約長2.6米,重200多公斤,最大航速超過50節,航程5公裏,潛深600多米,采用聲自導。
應該說,日本現役的魚雷性能先進,完全能滿足日本自衛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上自衛隊卻感到很不夠,主要是在需要攻擊淺海活動的鄰國潛艇時還沒有攻擊成功的把握。正如一位日本專家所認爲的:日本不缺適合深海使用的魚雷,缺的是適合淺海使用的性能先進的魚雷。由于淺水海域有聲音的紊亂反射,影響聲呐的偵測能力,現有的用于淺海反潛反艦的97式魚雷“在淺海難以通過聲呐探測到目標”,因此日本要研制新型短程反潛魚雷。
要在今年試驗的新魚雷尚未公布具體代號。日本在實驗中的魚雷通常按GRX系列編號,當其服役時則被其申報使用時的財政年度代號所取代。如GRX-2實驗魚雷在1989年服役時更名爲89式魚雷。按照這個模式,日本的新型短程反潛魚雷可稱作GRX-X。GRX-X將采用新的抗幹擾聲呐技術,還要采用一些別的方法來增強探測、跟蹤和精確攻擊能力。日本海上戰力的擴張由遠海到近海、從平臺到武器,下功夫如此之大,其動機怎不令人生疑呢!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zbxl/2007-01/16/content_711101.htm魚雷及水下防禦技術發展
在海戰環境下,利用魚雷向敵方艦艇發起攻擊是一種常見的、威脅巨大的作戰樣式。各國海軍重視對淺海反潛戰的研究,積極發展魚雷武器及魚雷防禦系統。
二戰後各國相繼研製了聲自導魚雷。隨著水下戰的重點從深海轉移到淺海,設計用來在深海對付核潛艇的重型聲自導魚雷,在淺海打擊柴電潛艇目標時遇到了很多新問題。一方面,柴電潛艇的雜訊信號很低,不易探測;另一方面,淺海是一個雜訊非常複雜的作戰環境(如中立國船隻、人類活動、沿海河流、洋流和陡峭的近海海底地形等),使傳統重型魚雷聲自導系統所利用的水聲信號同海洋環境雜訊、魚雷自雜訊、人工幹擾雜訊、混響等混雜在一起,給目標信號的提取和識別帶來困難,在魚雷航速很高時更是如此。傳統的重型魚雷幾乎無法在淺海對付現代化的柴電潛艇。為此,各國開始重視有更強信號處理能力、配備數位式導引系統的魚雷。這種魚雷能對回波信號的特性進行分析,區分潛艇與其他物體。此外,一種新型的寬波段技術也正在研究之中,它能夠將噪音信號擴展到全頻域,從而排除特定頻率上的高強度雜訊幹擾。集成了所有這些技術的魚雷將能夠有效對付小型的、靜止或緩慢移動的安靜型柴電潛艇。
美國MK系列魚雷
多年來,美國海軍一直沒有研製全新的魚雷,而是通過在免拆卸情況下定期升級軟體來提升魚雷性能。現役的輕型魚雷有MK46系列和MK50等。最近服役的MK54輕型魚雷和MK48—7型“通用寬波段先進聲呐系統”(CBASS)重型魚雷,都是由舊魚雷配更新控制軟體而成。美國海軍認為,寬波段聲呐是魚雷技術的一大進步,由於配備了強大的數位處理系統,魚雷在惡劣環境尤其是淺海中的對抗能力大大提高,同時具備了更強的水底探測能力、更高的頻率敏感度以及最優頻率選擇能力。
MK46魚雷直徑324毫米(美國輕型魚雷的標準口徑),通常由MK32水面艦船發射裝置或直升機、固定翼飛機發射,也可裝載于“阿斯洛克”垂直發射反潛火箭上。MK46內置“奧托Ⅱ”燃料推進系統,彈頭攜帶大約100磅(約45.4千克)的PBXN炸藥(相當於108千克TNT炸藥)。MK46-7輕型魚雷專為攻擊高性能潛艇而設計,1966年開始服役,是美國和北約海軍的標準裝備。MK46-5魚雷是美國海軍輕型反潛魚雷群中的主戰裝備,預計服役至2012年。目前,美國已不再生產MK46魚雷,準備用MK54魚雷取而代之。後者在淺水及深水區都有良好的作戰性能,可從P-3、H-60反潛機和水面艦艇上發射,還可作為垂直發射反潛導彈的戰鬥部,於2004年底實現初始作戰能力,可能首先在直升機中隊等空中平臺上服役。
MK50是先進的輕型魚雷,可以從反潛飛機和水面作戰艦艇上發射,用來對付速度快、下潛深的先進潛艇,尤其是雙層殼體的潛艇。與MK46和MK48不同,MK50使用閉迴圈化學反應推進系統(亦稱“儲備化學能推進系統”),其內置式鋰加熱器將鋰加熱到一定溫度後,與六氟硫化物接觸併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大量儲備化學能。反應過程釋放的熱量將加熱器或環繞加熱器旋管流過的水變為蒸汽,蒸汽推動渦輪旋轉併發電。該推進系統不僅產生的能量巨大,而且所有的化學反應都在加熱器中進行、不會引起海水運動,從而避免了對魚雷聲學元件的幹擾。
MK48系列於1972年服役,是美國海軍現役的主要重型魚雷。它是反潛、反艦通用型魚雷,改進了線導系統,採用雙向信號傳輸,既能遙控又能遙測。MK48-5先進能力(ADCAP)魚雷增加了全數位制導和控制處理器。MK48-6魚雷可以通過下載新的魚雷作戰軟體來實現更新:只需將魚雷置於魚雷管中,並鉤在一個簡易的測試裝置上,這個裝置便能快速下載更新資料。按照以往的做法,MK48型魚雷的服役期為6~8年,然後被送到維修廠進行升級,返回艦隊後的8年內將不再進行更新;而上述改良能力使魚雷可以在船上進行軟體升級。目前,美國海軍中仍然有一些MK48-4魚雷,在役的MK48-5正在被改進為MK48-6,最終美海軍所有的MK48魚雷都將被升級為MK48-7型(CBASS)一一美、澳合作開發的帶有通用寬波段先進聲呐系統的重型魚雷,該魚雷計畫於2006年投入使用。
英國“黃貂魚”和“虎魚”魚雷
英國海軍的“黃貂魚”魚雷是目前最先進的輕型魚雷。該雷由馬可尼水下系統公司研製生產,可由水面艦艇和飛機攜載,用於反潛作戰。該雷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80年代裝備部隊。90年代末由“黃貂魚”0型改進為“黃貂魚”1型,2004年裝備部隊。該雷採用鎂一氧化銀一次性海水電池為能源,採用了體積小、雜訊低、推進效率高的泵噴射推進器。自導系統由三部分組成:雷頂段發射機、聲發射/接收換能器基陣以及聲波束形成網路;處理主、被動信號的處理機;帶有捷聯式慣性測量裝置的新型自動駕駛儀。該雷是最早使用聚能裝藥戰鬥部的魚雷,爆破威力大;魚雷不受海水背壓影響,可用於深水作戰;先進的探測、識別、抗混響和抗其他幹擾的能力,又使其具備了良好的淺水作戰能力。
MK-24型“虎魚”重型魚雷是英國馬可尼公司研製的系列電動魚雷,由潛艇發射,用於反潛和反艦。MK-24有0型、1型和2型三種型號:0型用於潛對潛作戰,1型是潛射的反潛/反艦兩用雷,2型是在1型基礎上改進的安靜型魚雷。“虎魚”0型於1959年開始研製,1974年裝備部隊,但其寬波束自導裝置存在嚴重缺陷,因此很快便退役。改型後的“虎魚”1型於1981年服役。經過進一步改進的“虎魚2”型於1986年服役,成為目前英國潛艇的主要裝備。該雷由操雷頭、動力系統、線導系統、自導系統、控制系統和引信系統組成。電源為氫氧化鉀電解液的銀鋅電池,戰雷用一次電池、操雷用二次電池。電機由彈性支架支承,通過內外推進軸直接帶動正反轉螺旋槳,因此雜訊較低。MK24型“虎魚”魚雷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遠距離通信技術的線導魚雷,線導系統由以往的單向傳輸改為雙向傳輸。射艇可向魚雷發送各種指令,也可接返回的資料,從而提高了導引性能和變能力。但該雷螺旋槳在水深不足30米時易出現空化現象,故淺水性能較差德國DM2A4型魚雷。
德國DM2A4型魚雷
德國海軍DM2A4型魚雷由德國AEG公司和艾爾薩哥公司聯合開發,是DM2A3型“海鱈”線導長魚雷的升級改進型,研製始於1996年,用於裝備德海軍212型潛艇。該雷的自導頭採用現代化的保角基陣,使探測距離增加、視角加寬,目標識別和抗幹擾能力增強,特別適於在水聲條件很差的淺水水域。DM2A4魚雷採用模組化設計的電子控制式高速永磁電動機和鋅氧化銀電池組,航速和航程都得以提高。電子裝置進行了升級,特別是把聲自導頭內的類比信號處理系統改成了數位信號處理系統。模組化的結構使之既可以派生出其他型號的魚雷,又可以衍生出水下無人潛航器。模組化的電池使其可以根據實戰或訓練的不同需求,配置1~4塊相同的電池。此外,該雷引入了“混合裝載”概念,不僅裝備對抗高級別或危險目標的現代化高性能魚雷,同時還裝備簡單、廉價、對抗低級別目標的魚雷。
義大利“黑鯊”魚雷
在與法、德聯合研製新型魚雷以及自行研製A290魚雷的計畫一再推遲的情況下,義大利在A184—3型魚雷的基礎上改進出A184“黑鯊”魚雷。“黑鯊”是義大利所有重型魚雷中技術最先進的,它採用了先進的動力及推進系統,具有高速、大航程、低雜訊、無航跡的特點;應用了目前只有俄羅斯採用的線導+尾流自導+主/被動聲自導的制導方式,這種制導方式使“黑鯊”既可用於攻潛,又可遂行反艦任務,簡化了潛艇魚雷的配置,提高了戰術靈活性。
瑞典TP62型魚雷
瑞典海軍TP62型魚雷是面向21世紀的新型線導長魚雷,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研製,1994~1996年進行全面試驗,1997年正式投產,現已裝備部隊。該雷的出口型被命名為TP2000。TP62魚雷動力系統採用高效過氧化氫作氧化劑、烷烴燃料和7缸星形發動機,噴水推進。採用主動、被動及主/被動三種制導方式。魚雷配有先進聲自導頭,裝有電腦控制的觸發或近炸引信。雷長5.99米、直徑533毫米、重1400千克,最大航速45節、最大航程50千米。該型雷具有高航速、大航程、大潛深、低雜訊的特點,將取代瑞典海軍現役的TP613型魚雷。
俄羅斯“風雪”魚雷
俄羅斯海軍的“風雪”(SHKVAL)是一種火箭助推式潛射魚雷。該雷長8.23米,重2697千克,速度達到200節(360千米/小時)。頭部裝有戰鬥部,尾部中心為大孔徑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周圍有8個小型啟動火箭噴嘴,它們將“風雪”加速至超空泡速度,然後主發動機開始工作。在尾部還有一個制導導線線軸,當魚雷在水中航行時釋放出導線,用來控制魚雷的運動及彈頭的引爆。魚雷的頭部是極重要的空泡發生器,它呈圓形或橢圓形平板狀,向前傾斜形成一個“攻角”,以產生支持雷體前部的升力。緊靠空泡發生器後面是幾個環狀通氣管,航行時首先由平板式空泡發生器產生局部空穴,然後由通氣管向局部空穴注入氣體,使之膨脹成為超空泡。小型啟動火箭使魚雷航行至形成空穴,隨後中央大型火箭工作。空泡發生器的邊緣往往是尖銳的,以產生清晰、透明的氣/水介面,即氣穴面。離頭部213處有4個彈出式滑杆,朝後形成一定的角度,緊貼氣穴內壁,支持雷體後部在氣穴內擺動。這種魚雷的特點是速度快、動能高,在目標周圍爆炸時產生的毀傷力量巨大。
反魚雷:軟殺傷與硬殺傷能力兼具
隨著魚雷技術的發展、新型魚雷的湧現,各國海軍對魚雷防禦系統和反魚雷措施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要迷惑魚雷或阻止魚雷的攻擊,首先必須及時發現,為此要發展高解析度聲呐系統、提高聲呐信號處理能力,應對淺海地區的複雜聲況。當代魚雷已經能夠避開寬頻噪音源,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正在發展先進靈活的魚雷對抗措施,在不同的波段應對魚雷的攻擊。如AN/SLQ-25A NIXIE魚雷對抗系統是一種主,被動式電子/聲學引誘系統,它能向聲學魚雷和尾流自導魚雷發送誤導信號、實施欺騙。但是,僅僅依靠軟殺傷和規避技術還不能有效對付某些直航式魚雷和反艦魚雷,還必須引進硬殺傷機制。
美國海軍系統司令部水下防禦戰計畫辦公室正與海軍研究辦公室、海軍實驗室等部門密切協作,通力發展AN/WSQ-11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該系統包括拖曳式主動和被動感測器、魚雷探測/分類,定位處理系統以及反魚雷魚雷(ATT),可對來襲魚雷實施硬殺傷。這套系統將安裝在美國海軍所有主要的汞面艦艇上。有效應對現有各型魚雷的攻擊。
反魚雷魚雷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研究實驗室研製,直徑171毫米,封裝在一個作為發射筒的密封罐中,直接安裝到艦艇上。它具有很高的航速和良好的續航力,能追蹤來襲魚雷並在艦艇安全距離之外實施攔截。為了能夠在複雜的艦艇尾流環境下實施高速攻擊,反魚雷魚雷設計了可縮回的控制鰭和先進的准進系統。魚雷配備主動和被動聲呐,用於發現、鎖定來襲魚雷;也可以齊射幾枚反魚雷魚雷,協同地與來襲的多枚魚雷交戰。
魚雷探測/分類/定位處理分系統,綽號“導火線”,是AN/WSQ-11防禦系統的神經。它由拖曳在艦艇後方的主動、被動感測器陣列組成,使用方式類似於前面談到的AN/SLQ.25A NIXIE軟殺傷魚雷對抗系統。“導火線”的被動感測器陣列能快速確定來襲魚雷的方位,對威脅進行初步的分類。主動探測系統向水中發出大功率聲信號,對來襲魚雷進行主動搜索,並為反魚雷魚雷提供目標資訊。AN/WSQ-1l系統有全自動、半自動和手控三種運行模式。系統主體將安裝在目前NIXIE軟殺傷魚雷對抗系統的位置,相應的顯示系統則安裝在艦艇的作戰資訊中心。指揮員可根據戰術情況超越系統的自動運行模式控制系統作戰。
AN/WSQ-ll系統具備齊射交戰和尾流交戰能力。前者使潛艇能夠連續發射多枚反魚雷魚雷,與來襲的多枚魚雷交戰;而後者使反魚雷魚雷能夠沿自己艦艇的尾流航行,攔截來襲的尾流自導魚雷。根據美國海軍制定的循序漸進的發展計畫,完全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反魚雷魚雷將在2011年部署美國海軍艦艇。
“拉斐爾”先進魚雷防禦系統(ATDS)也是類似的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用於探測和攻擊具有反對抗能力的尖端魚雷。系統包括對付魚雷聲呐探測的拖曳式對抗系統、ATC-2拖曳式線形陣列誘餌和“疾飛”(Scutter)一次性誘餌。該系統可同時釋放5個誘餌,對來襲魚雷進行引誘和迷惑。
最近,英國自主開發的“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已經開始在海軍服役。該系統是一種創新的反魚雷系統,應用了高靈敏度聲學感測器,由水面艦艇拖曳作業,可有效識別和鑒定來襲魚雷的方位。該系統能發出魚雷來襲的預警資訊,並用聲學誘餌使魚雷偏離攻擊目標。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將取代現役的聲呐2070系統,裝備英國海軍和海軍後勤補給艦隊的65艘艦艇。英國海軍目前共採購了16套“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第一套系統將裝備在23型護衛艦“威斯敏斯特”號上。 劉偉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01-10/0754343260.html
淺析中國火箭深彈武器系統 可反蛙人防魚雷2014-6-4 新浪軍事
深水炸彈(Depth charge)簡稱“深彈”,是一種較為常見且歷史悠久的武器,深彈能在水下一定深度爆炸,早期作為專門用於攻擊敵方潛艇的水中武器,後來隨著性能的拓展,也可用于開闢海上雷區通道和攻擊敵方發射的魚雷。理論上,火箭深彈也可用於攻擊岸上目標\水面目標或反蛙人。
深彈按攜帶方式可分為航空深彈和艦用深彈。航空深彈由直升機或反潛飛機攜帶,外形類似普通航彈,裝藥量比艦用深彈大。艦用深彈按投射方式分為投方式深彈和發射式深彈,投方式深彈通常用於艦艉攻擊時使用,彈體呈圓柱形,入水後運動阻力大,下沉速度慢,艦用投放式深彈在二戰時期使用較多,現已經逐漸被發射式深彈取代。發射式深彈按發射原理又分為發射藥發射的深彈和火箭式深彈,發射藥發射的深彈因其效率低、射程近而被逐步淘汰。火箭式深彈發射時無後座力,射程遠,可多發快速齊射,目前是較為常見的深彈。火箭式深彈在中俄海軍艦艇上幾乎是標準配置,如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上就配置了H/WHH-003A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及完整的系統;而俄羅斯海軍艦艇則通常配置RBU-1000、RBU-6000或RBU-12000反潛武器。
中國168號導彈驅逐艦正在發射火箭深彈
在中國海軍驅護艦上,火箭深彈的用途之一是攻擊敵方潛艇,而另一重要用途就是攔截來襲魚雷,火箭深彈反魚雷的功能似有超過反潛功能的趨勢,這也是中國海軍仍然在一些主戰艦艇包括航母上配置該武器的原因之一。現代艦艇對來襲魚雷的作戰方式主要有三種:規避、干擾誘騙和攔截,攔截的手段除深彈外還有反魚雷魚雷。反魚雷魚雷武器的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尚處於發展階段。火箭深彈攔雷的手段較為常見,其發射裝置屬於反潛武器系統,火箭深彈武器與其他反潛武器共同組成完整的反潛武器系統,如中國海軍H/WHH-003A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配置有SS01A數位式隨動系統、3200深彈輸彈裝置和H/ZQJ-1E型綜合反潛火控。反潛武器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對水下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能同時跟蹤數批水下目標,能使用反潛深彈或艦載魚雷對水下目標發起攻擊。
中國反潛利器-火箭深彈發射器
反潛武器系統通過作戰系統網路與作戰指揮等系統聯結,接受作戰指揮系統的目標指示資訊和作戰命令,並向作戰指揮系統傳送反潛武器的發射諸元和佔領發射有利陣位元等資訊;與水聲系統聯結,接受船殼回聲聲呐、拖曳線列陣聲呐和魚雷報警聲呐發送的目標批號、目標距離和目標方位等水下目標資訊;與導航系統聯結,取得航速航向、縱橫搖擺、水深水溫、風速風向等各種資訊;能取得全艦統一時間標準秒脈衝和時碼資訊;與火力相容系統聯結,向火力相容系統即時傳輸反潛武器的架位元資訊,並接受火力相容系統的禁射命令。火箭深彈武器所配置的SS01A數位式隨動系統接收火控設備的資料,解算後對引信進行自動設定、控制發射裝置進行自動跟蹤瞄準,在有效射擊範圍內發射火箭深彈,用以反潛和攔雷作戰。
火箭深彈武器個頭比較大
反潛武器系統具有集中和自主工作方式下發射武器的手段及方式,在作戰使用上,反潛武器系統接收艦載聲呐探測的目標狀態資料和批號,也可接收作戰指揮系統的目標指示和命令,反潛火控設備調用戰術軟體模組,進行目標威脅判斷、組織武器通道。在使用火箭深彈武器時,調用深彈射擊陣點陣圖,確定有利攻擊陣位,計算佔領有利陣位的本艦運動參數,並上報至作戰指揮系統,完成反潛武器系統的作戰指揮。當聲納魚雷報警時,火控設備調用攔截魚雷作戰軟體,解算魚雷目標的深彈射擊諸元並選擇攔截魚雷的深彈發射組合方式,將資料傳輸至深彈發射裝置隨動系統,控制發射裝置進行程式控制射擊,以對來襲魚雷實施攔截。攔雷作戰時,對武器系統的精度和反應時間要求較高,其系統反應時間是指聲呐對魚雷報警開始至第一批火箭深彈發射的時間,此反應時間一般只有十幾秒或數十秒。
81式火箭深彈
81式火箭深彈是中國海軍標準配置,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81式火箭深彈彈徑252毫米,彈長1252毫米,彈重74公斤,最大射程3130米、引信最大戰鬥深度300米。81式火箭深彈採用電子引信,通過火箭深彈發射裝置的引信裝訂系統進行裝訂。81式火箭深彈還有用於訓練及設備檢測所用的教練彈,配置深聯-Ⅱ型電子摘火引信。在遂行反潛或反魚雷作戰時,為防止火箭深彈在飛行段的相互干擾,齊射或多枚火箭深彈發射時,發射裝置任意兩彈發射時間間隔0.2秒。
003A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俯仰角為0°~91°、方位角為360°,發射管口徑253.5毫米,自重1340公斤。H/WHH-003A型火箭深彈發射裝置配有引信裝訂裝置和電點火裝置,六個發射管呈弧形排列。在發射管豎直狀態下,每個發射管與裝填裝置彈藥通道中心線同軸。在射前準備或發射完一組火箭深彈後,可進行自動或半自動及手動裝彈,也可逆向進行退彈操作。火箭炮裝填裝置由平移裝置、揚彈裝置、頂彈裝置和液壓動力等組成,具有存儲和輸彈功能,其火箭深彈最大存儲數量按艦型和艙容積的不同而不同,同時對兩座發射裝置完成全部12枚火箭深彈的裝彈只需數分鐘。
火箭深彈正在填裝
火箭深彈反魚雷作戰方式在中國海軍較早就得到應用,如053H2g、053H3型護衛艦及052、052B型驅逐艦上均已採用。火箭深彈攔截魚雷是由反潛火控根據作戰指揮系統或艦載聲呐傳送的來襲魚雷的航速航向和深度,通過專用戰術軟體疊加各種外部物理參數如艦艇航速、火箭深彈的飛行及入水後的軌跡、時間等參數,計算出射擊諸元,控制發射裝置的發射高低角和方位角並對火箭深彈的電子引信進行裝訂。火箭深彈入水後在魚雷的航路上爆炸,直接摧毀魚雷或摧毀魚雷上的自導系統等電子設備,使其不能對艦艇發動攻擊。
中國海軍驅護艦上的火箭深彈發射裝置一般均安裝在艦艏位置,常規佈局為左右舷各一座,佈置在放浪板後部,發射裝置下部為安裝火箭深彈輸彈裝置的火箭彈轉運間和彈艙。火箭深彈發射裝置採用何種佈置方式在反魚雷作戰中更合理的問題在業內曾進行過探討,從概率上講,反艦魚雷從艦艇後部來襲的概率更高,佈置在艦艇的後部似乎更為合理。但火箭深彈發射時尾焰衝擊大、燒蝕強,對相鄰設備的損害大,且自動裝填裝置需要佈置在發射裝置的下部,對艙室要求高,這對於適裝性帶來一定問題,綜合考慮,佈置在艦艏較為適合。
中國主力艦只上基本都裝備有火箭深彈
中國海軍在051B、051C、052C、052D等型號的一些驅逐艦上未配置火箭深彈武器,估計是基於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其一是作戰使命的側重點不同,051C、052C、052D主要側重於防空而不是反潛;其二是艦艇佈局方面的考慮,這三型艦的前部有導彈垂發裝置、主炮及主炮轉運間和彈庫、前錨機錨鏈艙、回聲聲呐艙等,可供安裝火箭深彈及輸彈裝置的地方捉襟見肘,且穩性方面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至於051B型艦未安裝火箭深彈裝置,與其當初設計建造的定位有很大關係,該艦當初定位為指揮艦,其武器系統除艦載反艦導彈外乏陳可善。後續中國海軍055型驅逐艦可以預期必然會配置與“遼寧”號航母相同的火箭深彈武器,“遼寧”號航母上所配置火箭深彈武器系統在用途上更側重魚雷防禦。
遼寧號上的深彈發射器
火箭深彈武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反潛作戰及魚雷防禦武器,會繼續發展並進行改進和優化。今後火箭深彈武器會向著智慧化、多用途化、遠程化和大威力化的方向發展。
回應
吹,續吹,不吹牛會死啊?
你老母被吹爽了吧
不是有專門用來反蛙人的嗎?配個反潛艇用的也太大才小用了吧~!
“大材小用”?那是你不知蛙人的厲害。美國就是在越南戰場吃了蛙人的大虧,才開始訓練海豚的。70年代,中國海軍被越南炸沉的唯一一艘軍艦,也是蛙人的傑作。
刺蝟炮在淺海可比反潛魚雷厲害多了,我國沿海普遍是淺海,潛艇機動受限,反潛火箭彈在近海反潛可靠性、性價比遠優於反潛魚雷,尤其是在近海保衛我國航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似沒有老美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先進,但如果讓阿斯洛克到我國沿海海域試試就知道這貨多麼不適合近海作戰了,適合自己國情的武器才是好傢伙。
是不是遠端火箭陸地發射到一海役,分離火箭後潛入海底自動跟蹤敵方潛艇和艦船攻擊的一種武器,起到遲滯敵方艦隊的作用。
你說的是火箭助推魚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6-04/1131782827.html
外媒:解放軍在南海部署反蛙人武器 防越南偷襲2013-5-10
55毫米口徑DP-65遙控反蛙人自動榴彈發射器
據美國《戰略之頁》、《國家利益》及馬來西亞《吉隆玻安全評論》等媒體報導,中國繼向海監、漁政等部門移交大量二手軍艦之後,一大批適合近海巡邏與反偷襲作戰的艦艇和特種裝備也紛紛服役。特別是南海方向,中國海軍正運用獨具特色的“小棒戰術”,以大批非一線艦艇擠壓乃至最終剝奪其他東南亞“聲索國”的活動空間,最終實現其在南海“九段線”內的利益訴求。
輕型艦艇成維權主角(詳參【圖博館】:)
外媒注意到中國海軍在近海方向的艦艇運用正呈現出與以往明顯不同的變化,例如在南海,小噸位的輕型艦艇正成為日常巡邏的主角。除了較老的037型獵潛艇,中國海軍從去年8月開始批量接收056型輕型護衛艦,美國《戰略之頁》揣測,中國將建造數十艘056型輕型護衛艦,其中很大一部分將配備給南海艦隊,目的在於強化中國對南海的控制權。056型艦比中國海軍現役的054A、053系列護衛艦都要小,艦長89米,排水量僅1400噸,最高航速25節;艦上配備4枚射程為200千米的鷹擊-83反艦導彈、兩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一座八聯裝FL-3000N艦空導彈發射架(射程9千米)、兩門30毫米遙控機關炮和一門76毫米艦炮;艦艉設有飛行甲板,可供直升機起降。
《戰略之頁》稱,南海最大水深達到5559米,但大量島礁附近的水域都是淺灘,且水下佈滿障礙物,吃水較深的中型護衛艦航行其間充滿危險,這從去年中國海軍053H1G型護衛艦“東莞”號在半月礁擱淺就可看出來,而056型艦噸位輕、吃水淺,所以更適合在南海巡邏。
反蛙人武器靈活機動
據《戰略之頁》報導,解放軍正在艦艇和南海島礁上安裝越來越多的55毫米口徑DP-65遙控反蛙人自動榴彈發射器,目的就是擊殺秘密滲透的微型潛艇乃至攜帶特種水雷的蛙人。DP-65反蛙人武器系由俄羅斯著名的玄武岩設計局開發,用於監視海域和保護臨海戰略戰術設施免遭蛙人的襲擊,該武器適裝性非常好,既可安裝在軍艦上,也可佈置在岸邊陣地、核電站、港口以及海上的島礁、石油鑽井平臺等處。
DP-65榴彈發射器由水聲探測站、射擊指揮儀和10管榴彈發射器等三部分組成,其中水聲探測站實際是一台小型“阿納帕-ME”聲呐,聽音器安放于水下,可自動檢測目標;射擊指揮儀可同時控制4組榴彈發射器作戰;10管榴彈發射器可發射GR-55M、RGS-55以及RG-55-1三種榴彈,這些榴彈重量均為1.1千克,最大使用水深60米,有效殺傷面積80平方米,配備高爆戰鬥部,雙用途引信可確保在水面、水下、地面三種狀態下均能有效工作。DP-65屬於全自動武器系統,可自動探測水下移動目標,自動判斷威脅態勢,自主開火,無需作戰人員干預。該系統可保障對1000米以海域進行監視,操作人員只需控制電腦系統即可。一旦目標被發現,操作員下達系統作戰命令,該系統就可自動進行定位並消滅敵方目標。
馬來西亞《吉隆玻安全評論》還推測,解放軍在島礁上部署的DP-65反蛙人武器除單獨使用外,還可與其他武器配合使用。例如在永暑礁上,DP-65就被部署在雙管25毫米機關炮旁邊,這種武器配備的好處是用DP-65的水聲探測站實現對蛙人的探測,然後用10管榴彈發射器和25毫米機關炮共同對蛙人實施打擊,極大提升殺傷效果。
“小棒戰術”兩全其美
中國的“小棒戰術”最早由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總結出來,這兩位美國軍事專家認為“小棒戰術”充分體現北京“有條不紊的戰略”。他們還指出,北京的“小棒”不只是解放軍海軍的近海作戰艦艇,還包括海監、漁政等部門的民事執法船。
在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看來,“小棒戰術”既可向外表明中國正在維持其主權海域內的治安,同時又力避被外界視為以大欺小。兩人強調,從中國為其海軍大批建造056型護衛艦的動向可以看出,中國將繼續以近海水面艦艇作為“小棒戰術”的主力,維護其在南海的主權。
http://roll.sohu.com/20130510/n375512102.shtml
反魚雷技術
水面艦艇是未來海戰的主要兵力之一。隨著魚雷技術的不斷發展,魚雷對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威脅越來越大,已成爲制約水面艦艇發展的因素之一。隨著魚雷從自控魚雷、聲自導魚雷、線導魚雷,逐漸發展到最先進的尾流自導魚雷,各國海軍研制的反魚雷技術也在不斷向前發展,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反魚雷防禦系統。爲了抗擊魚雷的攻擊,目前世界各國研究開發的反魚雷技術可分爲兩類:一:是被動防禦,二:是主動進攻。
被動防禦
被動防禦主要是通過在艦艇上塗層、貼片、敷設橡膠等措施來降低艦艇的噪音,使艦艇隱身,以降低被敵聲納發現的概率和減小聲自導魚雷的自導作用距離,從而達到減少被聲自導魚雷命中的目的。如原蘇聯潛艇表面的吸聲材料“集束衛士(Clusterguard)”,能吸收入射波的1/3,而且由于吸聲層使入射聲波成漫反射,類似尾流層回波,影 聲納工作,使聲納探測和魚雷自導裝置的作用距離縮短約1/3。潛艇指揮塔部分塗敷這 吸聲材料,使聲納識別圖象中的最顯著特征消失,難以識別。同時,在艦艇兩側或尾部拖帶防魚雷網,以阻攔魚雷,使艦艇免受損傷;或改進艦艇裝甲,采用鈦等高強度合金材料;或將艦艇外殼作成耐沖壓隔層(稱艦舷防雷結構)或防雷隔艙(一般用在潛艇上,使固殼和外殼間有一段距離),以對抗魚雷戰鬥部的穿甲和殺傷力。個別艦艇還進行了消磁處理,降低磁探儀的探測效果,並且導致磁和電磁引信魚雷失效。
主動進攻
主動防禦又可分爲戰術防禦和器材對抗防禦。
戰術防禦主要通過改變艦艇的航向、航速及航深(用于潛艇)的方法來規避直航魚雷的雷迹和自導魚雷的探測,從而達到避開被敵雷擊中的目的。 器材對抗措施又包括軟殺傷(軟對抗)和硬殺傷(硬對抗)兩種。軟殺傷主要是通過采用各種誘餌、幹擾器和氣幕彈等,使來襲魚雷跟蹤或攻擊假目標或偏離航向,迷盲、消耗魚雷的動力,造成魚雷攻擊失效。硬殺傷主要是使用反魚雷浮標、反魚雷深彈(炸彈)、反魚雷水雷、反魚雷魚雷等,把來襲魚雷攔截、摧毀或讓其失去戰鬥力。
涉及學科
反魚雷技術涉及水聲及其它水下物理場、水下爆炸、水動力學、超高速水下推進、水下激光、軍事運籌學等基礎學科,也用到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火炮、火箭、水聲電子對抗等諸多行業的技術,還涉及電磁發射、高能放電等高新技術領域和網具等特殊裝具。具有邊緣學科技術的特點,已成爲一門新興行業。西方國家把魚雷防禦計劃列在很高的優先等級。
相關技術
水聲;水下爆炸;水動力學;超高速水下推進;水下激光;軍事運籌學;魚雷;水雷;深水炸彈;火炮;火箭;水聲電子對抗;電磁發射;高能放電
編輯本段技術難點
反魚雷技術的研究中比較大的難點包括:反魚雷武器水下速度和航程有待大幅度的突破;識別真假目標和抗幹擾能力需進一步提高等。
國外概況
早期的魚雷防護
早期的魚雷只有貼近水面航行的直航魚雷,對它們的防護可以借助網柵一類的器材來實現。主要分爲兩個基本類型。
一個類型稱做阻擋式防護,即設置障礙以阻擋來襲的魚雷。如停泊中的艦只使用的防雷網、行駛中艦艇使用的所謂“防雷衛士”(TorpedoGuards)或防護拖線(streamer)。
拖線是一種多節的空心管結構,用鋼纜貫串起來。不用時折疊收放在甲板上,在進入危險海區時,布放入水,利用展開器把拖線展開至距舷側一定距離處,拖曳前進。每節空心管中裝有炸藥,還可裝近炸引信。直航魚雷通常由舷側陣位上進攻,這種拖線防護設備能起到有效的阻擋作用。
第二種類型可以叫做阻攔式防護,即當探測到來襲魚雷逼近到一定的距離時,作出反應,發射若幹個爆炸物,形成屏障帶,把魚雷摧毀。
典型的方案是沿船舷布置若幹換能器,相鄰換能器的作用扇面要彼此交疊,不留下空隙。每一換能器各有一座火箭深彈發射炮與之隨動。當由回波時間和多普勒頻移判定一定速度的來襲魚雷已進入一定距離時,使發射器擊發,發出一組深彈,入水後至一定深度引爆。爆炸形成的威力圈要相互重疊,並覆蓋整個扇面。這是一種近距攔截手段。
防魚雷軟殺傷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自導魚雷和線導魚雷,這標志著魚雷從此成爲不折不扣的水下導彈。隨之出現了各種模式的水聲對抗器材,包括幹擾器、氣幕彈和誘餌。按作用類型,可將上述器材分爲抑制和誘騙兩種。抑制就是降低或破壞對方的探測能力,如幹擾器,或發出強烈噪音,覆蓋一定範圍的頻段,掩蔽被探測的目標信號;或對准探測設備的頻道,使之飽和;或發出掃頻幹擾信號,間歇地進入對方頻道,破壞其接收效果。氣幕彈則可理解爲在一定範圍的空間信道上造成阻塞。誘騙是指模仿真實目標的感應物理場,比如模仿真實潛艇的輻射噪音,或對主動探測信號給出應答脈沖以模仿潛艇回波,使對方發生錯誤判斷和跟蹤,達到掩護本艇的目的。這就是誘餌的作用。
這些對抗器材的施放方式分爲兩類:即與本艦固連的(拖曳式或艦殼安裝式)和分離的(水中懸浮式及自主航行式)。按工作頻段分爲低頻(對付聲納)和高頻(對付魚雷)兩種。目前各國海軍都廣泛部署了水聲對抗器材。目前現役的自導魚雷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頻域是單頻道接收;在空間分辨力方面,雖然有幾個波束,但只按信號強度選擇一個,不具備全景觀察能力;對目標信號也只按點聲源模式處理,基本上不進行尺度識別。對抗這樣的魚雷,不管是抑制式或是欺騙式對抗器材都是有可能奏效的。
80年代以後,魚雷對抗領域開始迅速發展,這一時期有兩個特點,一是強調系統性:對抗手段由過去的單項誘餌、幹擾器的形式發展成爲完整的對抗系統,如美國提出的潛艇和水面艦艇的水聲對抗系統(SAWS和S-SAWS)把目標監測、威脅報警、指揮控制、發射設備到各種軟硬殺傷手段組合成完整的系統。二是突出魚雷防禦的針對性:比如法國的“信天翁”(Albatros)魚雷預警系統強調對魚雷的探測與分類不同于對艦和對潛艇探測的特點:目標強度小、機動性大、頻段高。意大利的魚雷防衛系統C300、C303等突出了反魚雷作戰的快速反應能力,預先針對魚雷的戰技性能,對幹擾器材的參數、發射程序、本艇規避動作等進行仿真優化,使指揮員的決策判斷減至最少。而且采用模塊化多管發射裝置,可以快速多發發射。
水面艦艇的魚雷防禦
水面艦艇對魚雷的防禦,曾在很長時間內停留在以拖曳式誘餌爲主要手段。但在80年代後,局面爲之一新。其中美國在反魚雷技術的發展上占據領先地位。美英兩個海軍強國聯合進行了一項水面艦艇防魚雷計劃(SSTD)。在這一時期,隨著降噪技術的提高,潛艇和魚雷的隱蔽性大大提高,魚雷偷襲常常會對水面艦艇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美國海軍不得不爲其水面艦艇尋求更有效的反魚雷措施。
美海軍水面艦艇遇到的重要威脅來自前蘇聯研制的65型尾流魚雷。這種魚雷速度快、航程遠、裝藥量大,能夠對航母一類大型水面艦艇構成威脅。而且這種魚雷是沿艦船航行的尾流進行跟蹤,不依賴聲自導裝置,因此各種類型的幹擾器、氣幕彈、聲誘餌乃至吸聲減噪等無源措施都不起作用。防禦尾流魚雷可采用在艦艇後面拖帶防雷拖艙的方案。艙內放置用高強度纖維制成的多頂拖網,其強度足以捕捉魚雷,或者在網上加裝炸藥包。拖艙的尾鰭上裝有換能器,可按主動或被動方式探測魚雷。艙內有各種傳感器,經拖曳艦遙測後,可通過操縱舵控制拖艙的深度和位置,來阻擋魚雷。這種設備已經過了各種試驗。1987年當一位美國將軍被問及航母如何對付這種尾流魚雷時,甚至提出在航母後面拖帶一條護衛艦以引爆的方案。
反魚雷火箭式深水炸彈也是一種現代化的反魚雷手段。這種深彈可通過頸圈式氣囊懸浮在預定深度,彈頭周圍布有換能器,對來襲魚雷進行回波探測,當魚雷通過最近點時起爆,也可以利用彈上的微機和聲引信設備對聲自導魚雷産生誘騙信號,將魚雷引至附近起爆。這種方案已在水面艦艇反魚雷中有了實踐。比如1990年入役的俄國航母上安裝了RBU 12000火箭深彈發射裝置,據報道就是用于攔截魚雷的。
另外,法國的SLAT水面艦艇反魚雷系統中,對抗器材也是由“薩蓋”型火箭發射裝置發射入水的。這樣可以把誘餌快速布放在不同方位的不同距離上,有利于把來襲魚雷引開。
主要國家水面艦艇反魚雷手段簡介
美國
美國是研究反魚雷技術最早的國家,70年代開始研制了第一代水面艦艇水聲對抗措施系統S-SAWS,它由WLR-12偵察與報警系統、BAWS基本聲學戰顯控臺和AN/SLQ-25“美人”拖曳聲誘餌組成。主要采用軟殺傷技術,欺騙、幹擾魚雷聲自導裝置的探測和跟蹤。
該系統操作簡單,對抗手段單一,難以對抗新型魚雷的攻擊。90年代,針對第一代存在的不足和新型魚雷日益嚴重的威脅,研制發展了第二代水面艦艇反魚雷防禦系統(簡稱SSTD),它由AN/SLR-24拖曳陣列聲納、AN/SLQ-36綜合水聲對抗裝置和AN/SLQ-25A拖曳聲誘餌組成,與第一代相比,增強了反魚雷硬殺傷能力。另外,在反魚雷魚雷、超音速電子槍或引爆魚雷器材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同時軟殺傷能力也有所提高,增加了磁場模擬幹擾器、尾流制導魚雷幹擾器。
英國
爲對付新型尾流魚雷和智能化魚雷,英國提出了一個以硬殺傷爲主的反魚雷防禦系統,主要特點是進行多層次聯合防禦,美國也加入了這個計劃的後期研制。該系統中硬殺傷對抗器材除了用線導反魚雷魚雷和超音速電子槍攔截魚雷外,新增加了用磁幹擾引爆魚雷和用水中沖擊波摧毀魚雷。
法國
在利用ALTO反魚雷報警設備基礎上,增加軟殺傷對抗能力,形成了SALTO反魚雷防禦系統。該系統由拖曳線列陣、誘餌或幹擾器發射架、水聲對抗器材組成。水聲對抗器材包括氣幕彈、噪聲幹擾器和自航式聲誘餌。90年代新開發的“斯巴達克斯”反魚雷防禦系統,增加了反尾流魚雷跟蹤的水聲對抗器材。
俄羅斯
俄羅斯除發展軟殺傷的誘餌、聲幹擾器等水聲對抗器材外,還充分拓寬深水炸彈的用途,水聲對抗器材和深水炸彈均采用火箭助飛方式。
潛艇反魚雷防護
潛艇的魚雷防護較水面艦艇要困難得多,這是因爲:一則潛艇的防護必須是三維全向的,而不象水面艦艇可以是有限扇面或單一方向的,因而阻擋式方式不適用。再者潛艇處于水下,無法借助于直升機和火箭一類快速運載手段施放軟硬殺傷器材,故攔擊式方式也難以施行。只能依靠誘餌在水中漂流或自航,速度不高,機動範圍有限。爲打破這種困境,美國曾于1991年開始進行潛艇魚雷防禦武器計劃(SMTD)。
現代潛艇爲防止魚雷襲擊,首先考慮了降低螺旋槳噪音級。螺旋槳的葉片作成傾斜式,使之逐漸進入尾流,只産生很小的噪音。爲防止葉片同時對稱地進入尾流時可能會産生的振動效應,前蘇聯在彈道導彈核潛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上采用了非對稱的5或7個葉片。英、美國家潛艇上使用泵噴射推進器以降低潛艇的噪音。
美國海軍在潛艇上還裝備了幾種聲幹擾設備,以及裝在外部發射裝置裏的MK2-0和1型聲學幹擾器,以防止潛艇遭受魚雷襲擊。
英國潛艇使用一次性的“帶魚”魚雷幹擾裝置。該裝置從潛艇上發射後,誘餌懸浮在水中,發出高強信號,以誘騙魚雷。
意大利研制的C303聲幹擾器/誘餌系統,能以主/被動方式發出寬帶大功率音響信號,誘騙來襲魚雷偏離潛艇。整個系統由幹擾器/誘餌、發射裝置和控制面板構成。
此外,潛艇上鋪設隔離瓦,能有效地吸收聲能,並建立阻抗失調,從而破壞沿殼體傳播的空氣層進入海洋的聲道。
如果能突破水下速度的障礙,就可爲水下反魚雷開辟出新途徑。在這方面,國外的一些新動向有:
1.水下火箭彈。試驗彈的直徑爲150毫米,長1500毫米,工作深度300米,速度達70~80節。比一般魚雷速度高。
2.水下超空泡射彈。研究表明:當彈丸在水下運動時,如果周圍全被所形成的空泡包圍(即所謂“超空泡”現象),則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所受的水下阻力,從而使彈丸獲得非常高的速度。如在彈上安裝火箭發動機以維持空泡,則可以增大射程。
以上火箭彈和射彈可使用常規發射手段發射,如標准型火炮、管式火箭炮(無後坐力)和鏜壓火箭炮等。另外一種更具革命性的發射方式就是下面要講的電磁發射器。
3. 電磁發射器。美國國防預研局(DARPA)資助的電磁發射器項目,據稱用3000兆瓦的單級電機,可把310克的彈丸均勻加速至4.3千米/秒。
雖然水下速度的障礙已經有所突破。但射彈的射程可能還不夠大,不足于用作攻擊性武器,但用于自衛,用作艦艇和潛艇對魚雷的“最後一道防線”還是大有希望的。
反魚雷魚雷
作爲反魚雷的硬殺傷手段,反魚雷魚雷既適用于水面艦艇的防護,也適用于潛艇。其從多個方面看,在技術上較爲現實可行:
速度要求。對于魚雷的速度要求,通常有一條簡化的規則,那就是魚雷和所攻擊目標的速度比不應低于3比2。但對反魚雷魚雷則不同,因爲它與魚雷對抗時,通常處于迎擊姿態,而不可能是追擊,只要能保證及時反應,速度低于來襲魚雷技術和反魚雷技術曆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魚雷技術的發展,給艦艇造成的威脅不斷加大,也促進了反魚雷技術的開發和完善。同樣,反魚雷技術也促進了魚雷的發展。爲了提高魚雷的隱蔽攻擊性能,爲了減小敵方的聲納、反魚雷魚雷或其他各種反魚雷手段對己方魚雷的威脅,各國海軍都在積極研制先進的魚雷技術。包括在魚雷上采用新能源、新動力系統和新推進裝置等高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全雷結構設計;開展魚雷智能彈道研究;采用綜合制導系統;采用微電腦取代魚雷的制導系統,使魚雷成爲智能化武器;建立魚雷專家系統,提高魚雷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等。反魚雷技術的提高,在爲艦艇提供保護的同時,也造就著更大、更先進的威脅。
影響
魚雷技術和反魚雷技術曆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魚雷技術的發展,給艦艇造成的威脅不斷加大,也促進了反魚雷技術的開發和完善。同樣,反魚雷技術也促進了魚雷的發展。爲了提高魚雷的隱蔽攻擊性能,爲了減小敵方的聲納、反魚雷魚雷或其他各種反魚雷手段對己方魚雷的威脅,各國海軍都在積極研制先進的魚雷技術。包括在魚雷上采用新能源、新動力系統和新推進裝置等高新技術;采用新材料和全雷結構設計;開展魚雷智能彈道研究;采用綜合制導系統;采用微電腦取代魚雷的制導系統,使魚雷成爲智能化武器;建立魚雷專家系統,提高魚雷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等。反魚雷技術的提高,在爲艦艇提供保護的同時,也造就著更大、更先進的威脅。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126.html?fromTaglist
英國新型反魚雷系統結構緊湊可裝備小型艦艇 2011-09-16 兵器雜志
Sea Sentor反魚雷系統工作原理示意圖
在2011英國防務展上,英國超級電子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爲“Sea Sentor”的反魚雷系統,這款結構緊湊的模塊化系統能夠獨立對抗敵方魚雷襲擊,系統由兩部分組成,即先進的“魚雷偵測、分類和定位”TDCL模塊和由誘餌彈發射器以及拖拽誘餌組成等裝備組成的軟殺傷反制模塊。“Sea Sentor”的一般作戰模式是依靠船體上安裝的傳感器以及布設在水下的拖拽式的被動探測陣列爲戰艦提供大範圍的魚雷探測能力。任何進入探測範圍的主動或者被動尋的魚雷都會觸發“Sea Sentor”的TDCL模塊,TDCL模塊的威脅和對策評估系統會迅速根據來襲魚雷的性能數據選擇相應的反側策略,並自動指揮反制模塊予以執行。
“Sea Sentor”裝備的反制模塊包括氣幕和誘餌彈發射系統,這種八聯裝固定發射器可以裝備在戰艦甚至是港口碼頭防波堤上,其發射的誘餌彈能夠模擬艦船主機的水聲信號或者形成氣泡幕屏蔽本艦真實的發生源。而由戰艦拖拽的水下誘餌體積較小,能夠靈活收放,能夠模擬各種艦艇的聲學和電磁信號,可以擔負各種水聲對抗任務。“Sea Sentor”反魚雷系統在設計中考慮了如何裝備小型艦艇的裝備問題,各種模塊和設備均設計緊湊,只需要占用最小的艦上空間,其設在艦橋的中心控制單元體積只相當于一部ATM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16/1321665682.html
美研制脈沖聲波武器 可攔截來襲魚雷 2005年10月10日 新浪軍事
新型艦艇保護系統作用示意圖
美英兩國的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水面艦艇保護系統,可有效摧毀來襲的敵方魚雷。就目前得到的資料來看,這一系統所運用的全新防禦概念似乎非常有效--水面艦艇可利用超強的定向脈沖聲波來攔截敵方魚雷。至于這種新型武器是否會對海洋生物産生不利影響,研究人員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
目前,水面艦艇在防禦魚雷攻擊方面主要采取兩種方法:其一,在艦體兩側安裝經過強化的鋼板(有時還會沿艦體設置一些裝有液體物質的容器,以吸收魚雷爆炸産生的沖擊波);其二,在艦艇上安裝多管火箭發射系統,通過特制的火箭彈來摧毀敵方的魚雷。而美英兩國新開發的反魚雷系統則采用了另外一種途徑。研究人員介紹說,在艦身吃水線以下的部分安裝大量的聲波轉換裝置同樣可有效攔截敵方魚雷。
據悉,在探測到敵方發射的魚雷後,這些聲波轉換器可在瞬間發射出高能脈沖聲波,其強度足以摧毀或者提前引爆被鎖定的魚雷。由于是在水下,聲波攔截魚雷時的速度可達1.5千米/秒。
與此同時,脈沖聲波發生裝置還可改變聲波的發射方向--這與相控陣雷達的工作方式有些相似。由于這一特性,新型的防禦系統幾乎使艦艇具備了在各個方向上攔截來襲魚雷的能力。而此前的各種防禦裝置是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這種防禦系統由美國國防部下屬的高級計劃研究局撥款研制,制造工作由英國的BAE系統公司和美國Anteon技術公司負責。
美英兩國的工程人員現在已制造出了一臺試驗型脈沖聲波發生器,一套完整的魚雷攔截系統預計將在不久後組裝完畢並開始海上測試。
不過,美國防部暫時還未透露有關該系統的細節性問題,也未說明其是否會危及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有環保人士認爲,海軍使用的各種聲納所産生的強大聲波已導致許多海洋生物死亡,這種新型防禦系統投入使用後可能也會造成類似的慘劇。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10-10/0749324328.html 美國海軍斥資1030萬美元發展水面艦艇防魚雷系統 2004-08-09 解放軍報
據報道,美國Sensytech公司宣布,該公司的防禦系統部與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簽訂了一項價值1030萬美元的合同,爲美國海軍生産、測試和交付11套AN/SLQ-25拖曳式聲誘餌,AN/SLQ-25A拖曳式聲誘餌是水面艦艇防魚雷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該合同還包括有關備件。以AN/SLQ-25A拖曳式聲誘餌爲主體的水面艦艇防魚雷系統是數字控制、模塊設計的軟殺傷誘餌系統,能對付尾流自導、聲自導和線導魚雷的攻擊。
該公司主要設計、研制和生産電子支援措施設備、電子偵察設備、威脅報警系統、主動電子戰系統、機載成像系統、通信偵察系統、艦載支持系統和其它專用通信設備。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08-09/1617216024.html
俄海軍將裝備新型魚雷 據稱能擊沈一切戰艦
俄媒配圖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梁小逸2009年06月29日報道 2012年前俄羅斯海軍將裝備最新魚雷。目前,該新型魚雷處于試驗階段,之後將會用于海軍武器裝備。
俄《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負責設計該魚雷的是俄羅斯海底武器設計中心。據報道,新型魚雷將分爲各種口徑,世界上還沒有類似産品。報道說,不論什麽級別戰艦,不論是在海面還是在海底,這種魚雷都可以將其擊毀。此外,“庫爾斯克”號潛艇上裝備的那種魚雷將不再生産。
“庫爾斯克”核潛艇悲劇發生在2000年,當時潛艇內有118名人員,因魚雷爆炸導致潛艇沈沒,船上人員都不幸遇難。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29/1501556997.html
美國利用常規潛艇試驗艇進行淺水魚雷測試(圖)
[美國海軍2005年12月20日報道]美國輔助研究潛艇“海豚”號(AGSS 555)的艇員于12月15日返回聖地亞哥,爲期3天的航行,是爲2006年年初要進行的淺水區聲自導魚雷測試做准備的。
在即將進行的魚雷測試中,“海豚”號潛艇將在淺水區下潛至近海底的深度,並作爲不攜帶戰雷頭魚雷(攻擊)的目標艇。
在淺海水域,噪聲和海底反射會限制魚雷攻擊目標的能力,美國海軍要通過試驗幫助研制采用更先進聲呐系統的高性能魚雷。
在航行期間,艇員對艇上與測試有關的各種系統進行了大量操練。
“海豚”號潛艇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服役的,是最老的潛艇之一,也是美國海軍目前唯一一艘在役的柴電潛艇,但它一直處于潛艇技術研究的前沿。該艇艇員不到50人。
與其它深潛潛艇相比,“海豚”號有更大的實驗室空間,它可攜載超過12噸的科研設備下潛,深度可達3000英尺。
“海豚”號潛艇在2002年5月也進行過一次類似的聲自導魚雷試驗,當時,潛艇上部的側門未能密封,導致海水入侵艇體,損壞了艇上的電子設備。事後,該艇進行了維修和升級。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12-29/1417341006.html
美國海軍完成改進型“水精”魚雷誘餌的試驗
英國《簡氏國際海軍》2005年9月1號刊 改進後的AN/SLQ25A型“水精”(Nixie)拖曳式誘餌已于美國海軍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貝勞伍德”號完成了測試,該測試設計用于加強協同性、靈敏性和對抗效力。
這個項目在加拿大納諾塞(Nanoose)海灣的海上試驗和測試靶場(CFMETR)進行,測試對抗魚雷新的威脅,並包括同時操作雙“水精”設備的能力,以及SLQ-25A在淺水低速航行
時新光纖拖纜的敏感性。
Argon ST是SLQ-25A系統主要的承包商,SLQ-25A系統包含一個TB-14A拖體,一個RL272C型船舷絞盤和一個聯合電子機櫃和控制臺。水精系統從1976年以來一直處于周期性的升級中,已裝備于美國海軍以及其他21個國家的海軍。
在CFMETR測試期間,6個改進的Mk48型靶雷從“貝勞伍德”號兩棲攻擊艦上發射,充當來襲者。一個目的是測試從同一母船上同時發射兩個SLQ-25A“水精”設備而不相互幹擾的能力(雙設備的應用可以加強主要艦艇的對抗能力,如航母和大型兩棲艦艇)。
英國皇家海軍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開始服役
[英國國防部2005年1月27日報道] 英國自主開發的反魚雷系統--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已經開始在海軍服役。
該系統是一種創新的反魚雷系統,系統內部應用了高靈敏度的聲學傳感器。系統由水面艦艇在後部拖曳作業,可有效識別和鑒定來襲魚雷的方位。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由Ultra電子公司開發,該系統不僅能夠向艦艇指揮人員發出魚雷來襲的預警信息,並且能夠應用
系統內部的聲學誘餌使魚雷偏離原始攻擊目標,使艦艇避開魚雷的威脅。
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將取代現役的聲呐2070系統,裝備英國海軍和海軍後勤補給艦隊的65艘艦艇。英國海軍目前共采購了16套,第一套水面魚雷防禦系統將裝備到23型護衛艦"威斯敏斯特"號上。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2-13/1532265857.html
臺軍潛艇發射德制重型線導魚雷擊沈靶艦(組圖) 2005-09-14 世界新聞報
臺軍海虎號潛艇發射德制重型線導魚雷擊沈靶艦
20年前,臺當局購入了兩批SUT魚雷,平均單枚成本達一億元新臺幣。由于後續補給無望,打一枚就少一枚,因此,臺海軍將SUT魚雷當作了“寶貝疙瘩”。
9月6日,曾經爲臺灣民衆上演過多次“做秀節目”的,臺海軍僅有的2艘現代潛艇中的一艘——“劍魚”級潛艇“海虎號”,在臺灣西南小琉球海域再次爲臺灣民衆上演了一場“魚雷秀”。在現場近百名媒體記者關注的目光中,“海虎號”發射了一枚裝有戰鬥部的德制 SUT重型線導魚雷(臺灣稱“獵鯨”魚雷),順利地擊沈了靶艦。
演出現場 衛星全程實況直播
此次“魚雷秀”的正式名稱爲“獵鯨戰雷射擊操演”,由臺海軍艦隊司令部負責組織,是臺“國防部”核定的“漢光21號”演習系列操演中的一個科目,主要目的是驗證臺海軍“劍魚”級潛艇戰鬥系統的攻擊能力,訓練潛艇作戰人員魚雷戰術的運用能力及實際發射和操控魚雷的能力。
臺海軍方面對此次操演極爲重視,6日當天,臺海軍新任“總司令”陳邦治上將親自坐鎮左營軍港督陣,海軍“艦隊司令部”更是全體動員,力求確保操演進程萬無一失。爲了保證操演的宣傳效果,艦隊司令部2年來首次邀請媒體現場觀看操演,並對整個操演過程進行了實況直播。
6日上午9時整,操演在臺灣西南小琉球海域正式開始。“海虎”號准時發射魚雷,8分鍾後,魚雷順利命中擔任靶艦的“雲陽”號退役驅逐艦,發出巨大爆炸聲並激起大片水花,“雲陽”號右舷中央被擊出一個大洞,逐漸進水下沈。在左營軍港陪同記者們通過實時衛星信號觀看操演的陳邦治,情不自禁地起身鼓掌並大聲叫好。
演出主角 只實射過4次的王牌
操演結束後,此次“魚雷秀”的主角——SUT重型線導魚雷吸引了各方的目光。該型魚雷是德國AGE公司于上世紀70年代末開發的一種反艦反潛兩用線導電動魚雷,是目前臺軍王牌水下武器之一。SUT魚雷最大航程達40公裏,戰鬥部重260公斤,單雷就足以重創一艘數千噸的驅逐艦。
1984年至1987年間,臺當局通過印尼購入了兩批SUT魚雷,但數量很少,平均單枚成本達一億元新臺幣(約2500元人民幣),而且後續補給無望,打一枚就少一枚。因此臺海軍將SUT魚雷當作了“寶貝疙瘩”,平日只使用未裝戰鬥部且射出後可以回收的“操雷”,極少使用裝有戰鬥部的“戰雷”。從列裝到此次操演前的近20年間,臺海軍總共只發射過4枚“戰雷”。不過,就是這4枚“戰雷”卻鬧出了一連串的“烏龍”事件,使得臺軍高層尷尬不已。
2003年的“漢光19號”演習中,爲顯示潛艇“水下作戰實力”,臺海軍特意安排首次公開進行SUT魚雷的實彈演練。結果在9月4日的第一次試射中,魚雷失去控制,直接沖上了海灘。此次事件在臺灣社會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時任臺“國防部長”的湯曜明爲此親自向陳水扁當面道歉。
演出時機 過于巧合
盡管臺“國防部”一再強調此次魚雷實彈試射操演是“漢光21號”演習的一部份,並表示希望外界不要把軍方所有演訓都理解爲“促銷軍購案”。但由于此次操演正值臺“立法院”即將開會審議包括潛艇采購等“三項重大軍購案”前夕,而操演的內容與“軍購案”又是如此“相得益彰”,因此幾乎所有臺灣媒體都認定,此次操演與“軍購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就連在操演結束後被指定接受媒體訪問的幾位臺海軍士兵,也是張口閉口不離“軍購案”。已經在臺軍潛艇部隊服役17年的潛艇電子士官長劉興貴在接受“中廣新聞”的采訪時毫不諱言地說:“在這裏要呼籲民衆讓‘軍購案’趕快通過,因爲現在潛艇技術突飛猛進,而建立潛艇部隊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臺軍的王牌水下武器——SUT魚雷
SUT魚雷是德國AGE公司于上世紀70年代末開發的反艦反潛雙用途線導重型魚雷,魚雷彈體直徑533毫米,長6150毫米,重1224公斤,動力來源爲一套重402公斤的銀鋅電池。SUT魚雷有兩檔航速,高速檔航速達35節,航程13公裏,低速檔航速23節,航程可達40公裏。SUT魚雷的戰鬥部爲260公斤高爆炸藥,單雷就足以重創一艘數千噸的驅逐艦。
SUT魚雷導引頭的搜索距離在主動聲自導時約爲2公裏,被動聲自導時爲4到6公裏。其電力推進系統可依戰術狀況調整航速,以安靜而且不留航行尾迹的方式攻擊目標。1984年至1987年間,臺當局通過印尼購入了兩批SUT魚雷,但數量很少。《世界新聞報》特約軍事觀察員 施 爲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9-14/152231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