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之王:美軍阿利-伯克級戰力全解析 2006-12-21《艦船知識》雜誌
隨著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於2005年全部退役,美國海軍現役驅逐艦只剩阿利‧伯克級了。這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阿利‧伯克”艦特別是其ⅡA型具備很強的綜合作戰能力,加之數量不斷增加,美國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不會因該級艦退役而降低。
為了打造21世紀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正在發展新一代航空母艦、水面艦、瀕海戰鬥艦、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等耗資巨大的裝備,加之每年為伊拉克駐軍要投入上百億美元,儘管軍費連年增長,布希政府為2006年度國防預算更是開出了4500億美元的大單,但也不免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斯普魯恩斯”必然選擇下崗,由“阿利‧伯克”獨挑大樑。身兼數職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退役後,阿利‧伯克級要身兼數職,或許有人會擔心它能否擔此重任,其實大可不必懷疑它的能力,該級艦設計之初就是一級多用途驅逐艦。雖然該級艦是以防空作戰為主設計的,但是艦上裝備了SQQ一89綜合反潛戰系統。美中不足是早期的阿利‧伯克級艦沒有設置機庫,平時不搭載直升機,所以,不能充分發揮該系統的效能,在反潛戰方面,略遜於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其主要原因是在設計時軍方要控製造價,而且有斯普魯恩斯級承擔反潛作戰任務。按當時的運用思想,防空、反潛作戰是各司其職,這與蘇聯海軍的現代級防空驅逐艦和勇敢級反潛驅逐艦搭配使用 的概念是一樣的。
早期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只設計了直升機起降平臺,反潛作戰能力略顯不足,這一缺憾曾遭到許多指責。美國海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都裝備了SQQ一 89綜合反潛戰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經升級到(V)10版本,不過基本構成還是SQS一53艦殼聲呐、SQR一19戰術被動拖曳聲呐、SQQ一28“蘭普斯”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Mkl 16反潛火控系統和相關武器系統、UYQ一25水聲傳播預報資料處理系統等。缺了直升機顯然影響到全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不能充分發揮整個系統的效能。在後續的阿利-伯克ⅡA級上設計了直升機庫,可以搭載SH一60B“海鷹”反潛直升機,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反潛作戰能力有了極大的躍升,成為名副其實的多用途驅逐艦,完全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戰略調整時,由於該級艦裝備的“宙斯盾”系統和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功能拓展性,為“由海向陸”作戰提供了巨大支援,再次顯示了其設計的成功。
獨領風騷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在許多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且其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部署面最廣,不愧為當今世界的驅逐艦之王。當然,其最為世人稱道的特點是最早裝備“宙斯盾”系統和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具備抗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的能力。在設計上,強調編隊協同作戰,重視可靠性、可維修性,追求經濟性和艦的生存能力。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專門為“宙斯盾”作戰系統和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而設計的驅逐艦,作戰系統可同時高速搜索、跟蹤處理幾百批目標,並可同時導引12 枚導彈攔截空中目標,“標準”艦空導彈的備彈量足以對付飽和攻擊。艦首尾裝備兩組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備彈90~96枚,並根據作戰任務,混合裝載“標準”艦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和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SPY一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配合3部SPG一62目標照射雷達、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結合多種電子戰手段,使該級艦成為防空作戰能力最強的驅逐艦,在氣象雜波、海浪雜波以及電子幹擾環境下,仍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可靠性、抗空中飽和攻擊能力。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繼承了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成熟技術,“宙斯盾”系統和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只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精簡,從而降低了開發風險,加之整個作戰系統中有專門的檢測和監視系統,保證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性。另外,美國通用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也是在兩級艦上使用成熟後,用於阿利‧伯克級艦,而這種採用統一的動力系統為其使用、訓練、維修、後勤保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該級艦一改美國海軍傳統的船型設計,最引人注目的是外觀顯得粗壯敦實,水線的長寬比由斯普魯恩斯級的9.6降為7.9。這種船型增加了艦內的容積,有利於艦的內部總體佈置,彌補了因採用緊湊型上層建築而造成的內部容積減少,一些重要的艙室移到甲板下佈置。這種船型設計大概是吸取了蘇聯驅逐艦的優 點,艦的寬度加大,使水線面更加豐滿;水線以上部分有明顯外飄,從正面看上去全艦呈菱形。在使用方面,這種船型具有較好的耐波性和操縱性。
在隱身性能方面,該級艦在設計時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是注重雷達波隱身設計,盡可能減小艦外形的雷達截面積。通過對上層建築的側壁傾斜一定的角度,降低桅頂至水線的高度以及上層建築的高度,減小上層建築的總長度的雷達波隱身設計,降低了全艦外形的雷達截面積。二是注意降低艦的雜訊輻射,在設計時 應用了以往的降低機艙機械設備結構雜訊和螺旋槳流體動力雜訊等成熟技術。三是應用遮罩和絕緣材料,減少向外輻射的熱量。在煙囪等發熱部位均覆有隔熱材料;在排氣管頂部裝有紅外抑制裝置,將熱廢氣與周圍的空氣混合,以降低廢氣的溫度,從而達到抑制紅外輻射信號的目的。
首先,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改變了航母戰鬥群的結構,使編隊防空作戰能力大幅度提升。以往,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基本由航母、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佩里級護衛艦、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快速支援艦等組成,各型艦都承擔不同的作戰任務,防空、反潛分工明確。如今的航母打擊大隊由於艦種的逐步減少,更加便於指揮、維修,從而減低使用費用。如前所述,阿利‧伯克級艦基本是補充提康得羅加級遂行防空作戰,後來,隨著空中威脅程度的降低,該級艦又承擔了對 陸攻擊任務。因此航母戰鬥群基本由航母、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佩里級護衛艦、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快速支援艦等組成。編隊的反潛 作戰任務也將由阿利‧伯克級艦承擔。如此編成,既減少了編隊中的艦艇數量,盡可能降低航行中的艦艇所受到的威脅,同時由於ⅡA型艦在兵力結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整體作戰能力不斷提高。
其次,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又承擔了新的使命任務,它將是美國海軍“海上打擊”的中堅力量。在新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美國海軍決定在原有兩棲戒備大隊的基礎上組建兩棲打擊大隊,基本構成是原來的3艘兩棲艦再加上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各1艘。 雖然阿利‧伯克級艦的作戰任務並沒有改變,但是由於水面作戰艦和潛艇的加入,使兩棲打擊大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全面提升,在對付中小規模危機時,不必出動航母打擊大隊,它就可獨立完成任務。本來,這種編成的作戰能力就已經強於其他國家的航母編隊。
第三,該級的部分艦成為“海上盾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布什政府上臺後,加速了美國國家彈道導彈防禦計畫的部署步伐,其中海基防禦任務主要由“宙斯盾”艦負責。具體做法是由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組成9個導彈防禦/水面打擊大隊。任務是為戰區部署的部隊和美國本土以及盟國提供防護,作戰時利用“標準3”導彈完成彈道導彈攔截任務,其中1艘阿利‧伯克級主要承擔編隊防空任務、遠端監視、跟蹤。雖然這兩級艦本身就是為防空作戰而設計的,具備當今最強的防空作戰能力,裝備有先進的SPY一 1B/DSEI控陣雷達、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和多種防空導彈,但是,在進行彈道導彈探測和攔截作戰時,雷達系統資源還是顯得不足,此時,一旦遭遇來自飛機或反艦導彈的攻擊將自顧不暇,需要其他艦的保護。美國海軍的艦艇在裝備了“協同作戰能力”(CEC)之後,編隊中各艦的作戰系統可以形成完整的導彈飛行航跡,共用同一的戰術態勢圖。即便本艦探測設備沒有捕捉到目標資訊,也可根據其他艦傳來的有關導彈的資料,進行攔截,極大地簡化了複雜的作戰任務,所 以有人將該系統譽為防空作戰革命性的裝備。必要時,擔負區域防空作戰任務的驅逐艦也可遂行攔截彈道導彈的任務。
美國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還處於限定能力的初級階段,由驅逐艦擔負遠端探測、跟蹤,巡洋艦負責利用“標準3”導彈進行攔截。根據美國彈道導彈防禦局的計畫,在2007年底前,將有3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搭載28枚“標準3”導彈,另外6 艘驅逐艦具備探測、跟蹤能力。“標準3”導彈已從2004年開始準備,2005年底前裝備8枚,這些導彈將首先搭載於2艘巡洋艦。2005年9月下旬,“柯帝士‧威勃”號驅逐艦和“伊立湖”號巡洋艦等艦已經部署在13本海,開始監視朝鮮彈道導彈的動向。其最終目的是要在亞太地區部署15艘具備彈道導彈防 禦能力的“宙斯盾”艦。
當然,美國海軍也不是一味地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增加任務,現在IIA型艦不裝備“捕鯨叉”反艦導彈,這意味著它將不承擔反艦作戰任務。有報導說,這是出於成本和重量的考慮,不過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國海軍的反艦作戰多由航母艦載機來承擔,因為“捕鯨叉”反艦導彈的射程為130千米,在這種距離上“短兵相接”會增大作戰風險,這與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不裝該型導彈的初衷大概是一樣的。另外,就目前的國際環境來看,在海上實施反艦作戰的可能也相對較小。
我們還應看到,美國海軍借斯普魯恩斯級退役之際調整了駐日第7艦隊在橫須賀基地的兵力部署,進一步充實了它在西太地區的實力。現在11艘水面艦中有7艘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除巡洋艦2艘外,5艘驅逐艦分別是“柯帝士‧成爾伯”、“約 翰-S-麥凱恩”、“菲茲傑拉德”、“斯特德姆”、“拉森”號,比原來增加3艘。2004年前完成遠端監視、跟蹤功能改裝的5艘“宙斯盾”驅逐艦中的4艘 已經部署在日本。另外4艘分別是“小鷹”號航母、“藍嶺”號兩棲指揮艦和2艘佩里級護衛艦“範德格裏夫特”和“加里”號。
根據《21世紀作戰概念》,美國海軍對現有兵力進行了重新規劃,準備組建四種作戰單元,從以上敍述可以看出阿利‧伯克級將在三種作戰單元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的組合使該級艦能夠適應各種作戰任務,在美國海 軍的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今天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可謂驅逐艦精英,享譽全球。事實上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美國海軍同樣有一位功績卓著、聲名赫赫的人物,他就是
二戰中 率麾下的驅逐艦中隊馳騁太平洋戰區,因其艦隊常以31節的高速追擊敵艦而得名“31節伯克”,戰後曾連任三屆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的阿利‧亞伯特‧伯克上將。美國海軍為表示對這位將軍的尊敬,十分罕見地在將軍在世之時就將美國海軍史上最先進的一級驅逐艦命名為阿利‧伯克級,期望這級軍艦能夠像阿利‧伯克將軍一 樣:快速、靈活、勇往直前。1991年阿利‧伯克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服役典禮上,阿利‧伯克本人親自到場鼓勵官兵:“戰艦是用來戰鬥的,你們應該知道 怎樣做好。”事實證明,該級艦沒有辜負將軍的英名,可謂艦如其人。
卓越上將
阿利‧伯克1901年10月19日出生於美國科羅納多州,是在美國出生的第三代瑞典 裔人士,其祖父19世紀中葉移民到美國。在家鄉讀完中學後,伯克1919年6月考入安納波利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4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分配到“亞利桑 那”號戰列艦。1939年6月,在美國海軍服役17年的伯克被任命為“梅格福德”號驅逐艦艦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伯克正在海軍一個軍工廠工作,渴望重返艦隊的伯克1943年1月 被任命為第43驅逐艦分隊指揮官。1943年11月1日擔任第23驅逐艦中隊(綽號“小海狸”中隊)指揮官,到1944年2月23日短短4個月時間裏,伯 克率領該中隊參加了22場戰鬥,擊沉日軍1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1艘潛艇、幾艘小型艦艇,擊毀大約30架敵機,此外還擊傷一些水面艦艇和飛機,給日軍造 成沉重的打擊,“小海狸”中隊及伯克由此名聲大振。二戰期間,伯克歷任第43、44驅逐艦分隊和第12、23驅逐艦中隊指揮官,以及第58航母特混艦隊參 謀長。
朝鮮戰爭爆發後,時任海軍作戰部長的福萊斯特‧謝爾曼將軍任命阿利‧伯克擔任駐遠東海軍部隊副參謀長,後又擔任第5巡洋艦中隊指揮官。1951年7月作為停戰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朝鮮戰爭停戰談判。
朝鮮戰爭後,他歷任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戰略規劃部長,第6巡洋艦分隊指揮官,大西洋 艦隊驅逐艦部隊司令。1955年8月,阿利‧伯克接替卡尼擔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並在此職位上連任三屆,直到1961年8月1日退休,這在美國海軍史上也 是空前的。擔任部長期間,他大力推動美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海軍艦艇由燃煤動力、燃油動力發展到了核動力,功不可沒。
1996年1月2 13阿利‧伯克將軍在馬裏蘭州逝世,享年95歲。去世後被安葬在美國海軍軍官學校公墓。
由於功績卓越,阿利‧伯克將軍一生獲得的榮譽無數,曾獲得海軍十字勳章、傑出服役獎章、功績勳章、銀星獎章、紫心勳章、總統集體嘉獎勳帶、海軍集體嘉獎勳帶、有2顆銀星和2顆銅星的亞太戰役獎章、二戰勝利獎章、國防服役獎章、菲律賓解放勳帶、朝鮮服役獎章以及聯合國服役獎章等等。1977年,他贏得一T“自由獎章”,這是美國平民獲得的最高榮譽。
如今,阿利‧伯克將軍去了,但是他的生命得以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延伸,該級艦隊將續寫將軍的輝煌。
難忘時刻
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是美國海軍建造數量最多、建造週期最長的一級驅逐艦,共建造 62艘,從1988年伯克級首艦開工建造,到2010年最後1艘艦交付使用,前後將歷時22年。在此期間,國際形勢風雲變幻,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海 軍的戰略進行了調整,為適應新戰略的需要,伯克級驅逐艦的設計方案也做出了調整,最終建造了二代三型驅逐艦,即I型、Ⅱ型和ⅡA型,由此形成了阿利‧伯克 級導彈驅逐艦一生中許多難忘的時刻。
1980年,I型導彈驅逐艦進行概念設計;1981年,開始初步設計1983年,完成初步設計,開始合同設計;1984年第二季度,完成合同設計,開始詳細設計;1988年12月6日,首艦DDG 51“阿利-伯克”號開工建造;1989年9月16日下水;1991年2月28日完工,交付美國海軍,同年7月4日正式服役。
1995年8月17日,阿利‧伯克Ⅱ型首艦DDG 72“馬漢”號開工建造;1998年2月14日,“馬漢”號服役;1997年10月9日,阿利‧伯克II A型首艦DDG 79“奧斯卡‧奧斯丁”號開工建造,2000年8月19日服役。
2005年1月21日,美國巴斯鋼鐵造船公司獲得一份合同,負責為美國海軍建造第62艘,也是最後1艘阿利‧伯克級DDG 112號,計畫2010年交付美國海軍。屆時,該級艦長達22年的建造歷程將以首艦DDG 51“阿利‧伯克”號的退役而宣告終結。
經典第一
作為迄今為止美國海軍史,也是世界海軍史上最先進的驅逐艦,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創造了美國海軍史以及驅逐艦史上的許多第一,堪稱美國海軍的驕傲,其中以下四個第一永載史冊。
●世界上第一級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上世紀60、70年代,為對付蘇聯海軍種類繁多,性能先進的反艦導彈,美國海軍授權RCA公司開發了“空中早期預警地面綜合系統”(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為AEGIS,故又稱“宙斯盾”系統。1983年首裝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此後,美國海軍不斷對其進行升級和改進,從基線0 發展到今天的基線7。阿利‧伯克級艦從首艦DDG一51開始到DDG56裝備的是經過改進、作戰能力大增的基線4“宙斯盾”系統;DDG 57至DDG 78這22艘艦裝備的是進一步升級的基線5系統;從DDG 79號艦開始升級為基線6。目前,“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發展為基線7,用於從DDG 91號以後的ⅡA型艦,以適應美國海軍作戰環境的改變,改善了淺海作戰能力,結構更加開放。
●世界上首次採用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驅逐艦。為了應對反艦導彈實施的飽和攻擊,美國海軍對導彈發射系統進行了改進,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型Mk41垂直發射系統,與以前的導軌式或箱式發射相比,提高了發射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維性,降低了全壽命期成本,呈半球形的發射範圍無死角,足夠的備彈量足以應對二次飽和攻擊。
●美國海軍第一級採用集體防護系統的戰艦,可防止核、生、化戰帶來的放射性物質污染。艦上除機艙以外的生活和工作艙室是重點密閉區,艙蓋採用雙層密閉,進入艙室的空氣全部經過多層過濾。上層建築由鋁合金改為高強度鋼,衝擊波壓力為0.49千克/釐米。使上層建築抗核爆炸衝擊波的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美國海軍史上第1艘以華裔將領命名的軍艦——阿利‧伯克級第43艘DDG93“鐘雲”號。2003年1月11日,美國海軍為新建的第43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舉行了正式命名儀式,以二戰時 期功勳卓著的華裔名將鐘雲的名字命名為“鐘雲”號,使其成為美國海軍史上第1艘以華裔將領命名的軍艦。鐘雲全名為戈登‧派伊亞‧鐘雲,1910年7月10 日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其有一半夏威夷原住民血統、1/4華人血統和1/4英國人血統。1934年5月畢業於美國海軍軍官學校,曾在美國海軍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上服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停靠在此的“亞利桑那”被擊中,起火沉沒,鐘雲倖免於難,並隨後於1944年被任命 擔任美國海軍“西格比”號驅逐艦艦長,鑒於在戰鬥中的表現,鐘雲獲得了美國海軍十字勳章和銀星勳章,並晉升為少將軍銜。1959年10月,鐘雲從美國海軍 退役,1979年逝世。為紀念這位二戰將領,美國海軍首次以一位有華裔血統的將領之名給艦艇命名。2004年9月18日,“鐘雲”號正式加入美海軍服役, 母港設在鐘雲生長的夏威夷。2006年9月10日,該艦與赴美訪問的人民海軍“青島”號導彈驅逐艦進行了中、美兩國海軍首次聯合演練。
戰場風雲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堪稱二戰以來最經典的一場現代局部戰爭“海灣戰爭”爆發,當時阿利‧伯克級首艦尚未服役,因此沒能奔赴沙場一展身手。
時隔8年,美國為首的北約以所謂制止南聯盟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屠殺和防止科索沃危機擴散,保證歐洲安全為由,對南聯盟發動了大規模空襲行 動。1999年3月24日,首輪攻擊中,包括“岡薩雷斯”號(DDG66)在內的北約海軍艦艇向南聯盟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由於南聯盟是內陸國家,且 戰場擺在北約“家門口”,北約國家的空軍基地足以滿足飛機起降的需要,作戰範圍也在其陸基飛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艦載機不再具有就近出擊的優勢,因此海軍在 這次行動中並不佔據主導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在戰區外向南聯盟發射巡航導彈攻擊,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參戰的3艘伯克級艦隻“岡薩雷斯”號、“羅斯”號和“斯 托特”號此役可謂初露鋒芒,牛刀小試。
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又一次對伊拉克宣戰。而此時,羽翼尚豐的阿利‧伯克級艦已經成為戰爭的主力,12艘姊妹艦隨美國海軍6個航母戰鬥群參加了戰爭,它們是“
星座” 號航母戰鬥群中的“米利厄斯”號和“希金斯”號;“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中的“米切爾”號、“唐納德‧庫克”號和“奧斯卡‧奧斯丁”號;“林肯”號航母戰鬥群所轄的“保羅‧漢密爾頓”號;“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的“阿利‧伯克”號、“波特”號和“溫斯頓‧邱吉爾”號;“小鷹”號航母戰鬥群的“柯帝士‧威勃” 和“約翰‧麥凱恩”號;“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中的“菲茨傑拉德”號。2003年3月20日,“米利厄斯”號、“唐納德‧庫克”號以及2艘提康得羅加級巡 洋艦和2艘洛杉磯級潛艇向伊拉克發射了45枚“戰斧”巡航導彈,對伊拉克發起了首輪攻擊,正式拉開了戰爭的序幕,有效地打擊了伊拉克的戰略和戰術目標,為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辛酸往事
阿利‧伯克家族在榮譽與輝煌的背後,也有不少辛酸往事。2000年10月12日,對阿利‧伯克家族而言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當地時間中午時分,隸 屬於大西洋艦隊的“科爾”號奉命赴海灣地區,參加海上攔截行動,正當停泊在亞丁港準備補充燃料時,2名恐怖分子駕駛l艘裝滿炸藥的小型橡皮艇全速沖向“科爾”號,並撞在左舷中部的水線部位,將左舷炸開了一個長12米,寬4米的大洞,大量海水從破口處湧入艦內,致使軍艦向左傾斜最大達40度,動力系統無法正 常工作。經過搶修後,部分受損系統重新開始工作,軍艦也恢復了平衡,但導致艦上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傷。直到2002年4月19日,修整。一新的 “科爾”號在諾福克再次服役。
人們對“科爾”號的災難尚且記憶猶新之際,伯克家族的2名成員2005年又上演了一場險劇。8月22日,“溫斯頓‧邱吉爾”號和“麥克福爾”號 在傑克遜維爾附近沿海進行訓練時,發生相撞事故,“麥克福爾”號的船頭被撞出了一個小洞,所幸沒有人員傷亡。雖然情況並不嚴重,但兄弟相撞足以讓雙方虛驚 一場,令美國海軍顏面掃地。
時至今日,阿利‧伯克家族成員仍未聚齊,但已經體會到了世間的甘苦,儘管不是一帆風順,這樣的生活也可謂絢爛多彩。
“阿利‧伯克”艦是世界上第一級被冠以“宙斯盾”的導彈驅逐艦,從此“宙斯盾”驅逐艦成 為各國海軍實力的徵象。而所謂“宙斯盾”系統是以SPY一1相控陣雷達為主要標誌的水面艦艇綜合作戰系統,該系統研製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編隊防空作戰能力。 系統主要由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顯示系統、武器控制、作戰準備狀態測試系統等分系統組成,可將全艦的各武器系統統一管理、調配、有機地綜合,使之成為一 個快速反應、極少大為幹預的作戰系統。該系統可控制多種武器構成遠、中、近相互銜接的防禦圈,以不同射程的武器有效攔截飛機和反艦導彈。
誕生
為了抗飽和攻擊,同時對付多個來襲目標,特別是針對蘇聯“逆火”式遠端轟炸機及其發射的空艦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的反艦導彈,1969年12月,美國海軍將ASMS更名為“空中預警地面綜合系統”,英文縮寫為AEGIS,與希臘神話中宙斯等諸神使用的盔甲、盾牌是同一個字,因此,該系統一般俗稱為“宙斯盾”作戰系統。1972年完成SPY一1雷達樣機的研製,從1974年開始對“宙斯 盾”系統進行陸上,其後在“諾頓海峽”號試驗艦上進行了長達3年的海試。首套系統於1983年1月,裝備到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上服役。
“宙斯盾”作戰系統一直與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自服役至今的20多年間經過逐步的改進與升級後,“宙斯盾”系統已經陸續衍生出8種版本(基線0~7),其中每個版本還有局部改進。阿利‧伯克級I型艦開始裝備基線4,隨著系統的升級,到ⅡA型艦(DDG一94以後)裝基線7。
組成
“宙斯盾”系統主要由以下幾大分系統組成,包括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系統、顯示系統、武器控制系統、導彈發射系統與戰備狀態檢測系統等。此外,系統還囊括 了LAMPS 11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SQQ一89綜合反潛作戰系統、Mkl 16反潛火控系統、SLQ一32綜合電子戰系統等。
SPY一1
SPY一1雷達是“宙斯盾”系統中探測系統主要設備,目前已經研製了1A、1B、1D、1D(V)、1F、1K等幾種型號,分別裝備巡洋艦、驅逐艦,1F、1K是專為出口而研製的。SPY一1雷達通常由4組天線、波束控制器、發射機、接收機、信號處理裝置以及電腦等組成。天線由4個相控陣面組成,安裝在艦艇的上層建築上,每個陣面可覆蓋120度,4個相控陣面可覆蓋以本艦為圓心的半球。
SPY一1天線的六大基本功能是:能夠快速搜索和跟蹤目標,搜索距離最遠達400千 米;對海、對空搜索,並且可以同時檢測、識別、判斷和跟蹤200~400多個目標(目標數依所用電腦的性能而定,20世紀90年代初期後SPY一1改用 UYK一43電腦,特別是引入商用電腦技術改進後,據稱可將跟蹤目標的數目提高N3000個以上);對“標準”導彈(12~18枚)進行中段制導;向特混編隊內的其他導彈系統發送探測和目標指示資料;為導彈末段照射雷達提供指向;對殺傷效果作出評估。
SPY一1雷達的八大特點是:兼備搜索和跟蹤功能,並具有同時跟蹤多個目標的能力。 相控陣雷達不同于普通雷達,它可以同時產生多個獨立的波束,以同時搜索和精確跟蹤多個目標,這對攔截飽和攻擊的導彈是十分重要的;系統反應時間短,普通雷達探測到目標後一般要經過幾次掃描(約幾秒鐘)才能錄取目標、建立肮跡,然後向跟蹤雷達“交接”目標。而相控陣採用數位波束控制,其波束由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只受相位移相器轉換速率的限制,所用時間為微秒級;自動化程度高;抗電子幹擾能力強;可對發射後的導彈進行中段制導;生存能力強。雷達陣面部分受損後,殘餘部分通過系統重組仍能繼續作戰;天線採用電子穩定,當艦艇搖擺或偏航時,相控陣雷達可以用電子波束控制來穩定波束;可靠性高。
指揮決策
指揮決策系統是“宙斯盾”系統的核心設備,它接收來自SPY一1雷達和其他感測器的目標資訊,負責資訊的分類、識別、處理、威脅判斷,根據單艦或編隊中艦艇、飛機的情況,通過UYK一4顯控台向武器控制系統傳遞指令資訊。
該系統自動化程度很高,根據交戰程度可按全自動、自動、半自動與人工作業4種模式進 行操作。全自動模式時系統完全不須人工介入,並與Mk1武器控制系統連接,可指揮Mk1武器控制系統控制各武器分系統自動發射武器,攔截任何進入警戒區以 內的目標,其他三種模式則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人工參與控制。系統不僅能指揮對空作戰,也可以指揮對海、對陸、反潛作戰,還能作為旗艦指揮、協調其他作戰平臺協同作戰。
顯示系統
顯示系統設置在作戰情報中心內,向本艦或編隊指揮官綜合顯示戰術資訊。美國海軍“宙 斯盾”驅逐艦上的顯示系統只有一對(2塊)大螢幕。目前,部分艦上的UYQ一21已被AN/UYQ一70先進戰術顯示系統取代,在新服役的驅逐艦(DDG 一81以後)上,“宙斯盾”先進顯示系統(ADS)已改用商用大螢幕顯示器(CLSD)。
武器控制
武器控制系統負責按照指揮決策系統的作戰指令,對武器系統實施目標分配、攔截計算、 指令發射和導彈導引等任務,在巡洋艦上武器控制系統使用的是Mkl,在驅逐艦上則使用Mk8。由於不設Mk99導彈火控系統、Mk86艦炮火控系統,各種 武器通過局域網接入單元,直接由Mk8控制。
導彈發射
Mk41垂直發射裝置有3個型號,“攻擊”型長7.67米,發射“戰斧”導彈、“標 准2”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術”型長6.75米,主要發射後兩種導彈,不能發射“戰斧”導彈;“自衛”型長5米,主要用於發射“海麻雀”防空 導彈。Mk41較其他發射裝置具備明顯的優勢,一是火力強,每個發射模組可同時準備和發射兩枚導彈,所以,在該系統的8個模組的彈庫中,可同時準備16枚 導彈的快速發射。二是發射速率高,反應時間短。達到每秒1發的速度,三是可靠性好,即便1枚導彈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其他導彈的發射。
艦上的作戰準備和狀態檢測系統(ORTS)與“宙斯盾”系統的各主要分系統相連,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作戰訓練
基線4以後的系統開始增設Mk29“宙斯盾”作戰訓練系統,它與作戰系統相連,可在 顯示器上提供一個戰術訓練環境,但不包含雷達系統的操作類比。作戰訓練系統中配備的UYK一43電腦還兼有為主系統電腦備份的功能,在主系統發生故障 或受損時替代其工作。基線6.2以後的作戰訓練系統還綜合了“戰鬥部隊戰術訓練裝置”。
隨著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於2005年全部退役,美國海軍現役驅逐艦只剩阿利‧伯克級了。這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就是“阿利‧伯克”艦特別是其ⅡA型具備很強的綜合作戰能力,加之數量不斷增加,美國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不會因該級艦退役而降低。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12-21/0731421115.html 美國USS San Jacinto (CG-56)號的垂直發射器
日本自衛隊金剛級神盾艦的垂直發射發出標准三型導彈SM-3
俄海軍光榮級導彈巡洋艦SA-N-6垂直發射系統
韓國自行建造的首艘KDX3宙斯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號
英國45級神盾艦
法意地平線級神盾艦
法國佛賓級神盾艦
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挪威海軍南森級
美國升級"宙斯盾"系統 打造海上反導攔截網(組圖) 2007-06-25 環球時報
美軍近期拉開了在全球部署新型“宙斯盾”軍艦的序幕。配置“標準-3”型攔截導彈的最新型“夏伊洛”號宙斯盾巡洋艦將在本月末部署到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美軍宣佈,在太平洋的新“宙斯盾”軍艦將增加到6艘,全球的新“宙斯盾”軍艦近一段時期將增加到18艘。美軍認為,隨著導彈技術的擴散,美國面臨的導彈威脅更加嚴重,因而加緊部署目前最具實戰能力的海上導彈攔截系統——宙斯盾軍艦。但實際上,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將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可能給世界帶來更多動蕩。
新“宙斯盾”艦數量超過預想
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目前美國海軍正加緊對“宙斯盾”戰艦實施現代化升級改造,以使最新型“宙斯盾”戰艦全部具備跟蹤和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而截至今年年底,將有6艘戰艦完成最新型“宙斯盾”系統的升級改裝。在這六艘“宙斯盾”艦中,包括三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夏伊洛”號、“伊利湖”號和“羅亞爾港”號。另外三艘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斯特塞姆”號、“迪凱特”號和“柯蒂斯·威爾伯”號。這些新型軍艦均配備最新型的“宙斯盾”雷達系統,以及垂直髮射系統。兩套系統同時工作,就可以發射“標準-3”型導彈對來襲彈道導彈實施跟蹤,並予以擊落。
分析人士指出,美海軍近期目標是裝備18艘最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但實際上美軍最終實現升級的“宙斯盾”軍艦數量要遠遠大於該數字。因為目前僅現役的“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就有22艘,美軍計劃在2015年全部升級。再加上48艘驅逐艦和新建造的其他艦艇,屆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主戰軍艦都將成為具備導彈防禦能力的新型“宙斯盾”戰艦,美軍海上導彈防禦系統也隨之初具雛形。
新“宙斯盾”能力更強
根據美海軍的計劃,新“宙斯盾”戰艦作戰系統經過了多方面的升級。如為了配合美海軍從“遠洋作戰”向“由海向陸”戰略的轉變,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將配備先進的聲吶設施、改進垂直髮射的“戰斧”巡航導彈等,以提升對陸攻擊、近岸水下作戰和支援兩棲作戰能力。為打造“網絡中心戰”能力,新型戰艦融入協同作戰系統,使多個裝備該系統的水面艦艇和戰機成為一個整體。而更關鍵的是,新型“宙斯盾”戰艦裝備了“標準-3”攔截導彈,其導彈防禦能力遠遠超過了此前配備的“標準-2”導彈。
從射程來看,“標準-3”導彈更遠,至少可達到425公里,而“標準-2”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80公里左右,射程的增大意味著防區範圍更加廣闊。從攔截方式來看,“標準-2”導彈採用攔截導彈自身爆炸,用導彈碎片殺傷來襲彈頭。這種攔截方式容易造成來襲導彈的爆炸,對於攜帶核生化彈頭的導彈來說具有很強的危險性。而“標準-3”攔截導彈撞擊來襲導彈的方式對其截擊,不容易引爆來襲導彈。從引導方式來看,“標準-2”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而“標準-3”則增加了GPS制導,攔截精度更高。
渲染“導彈威脅”不利於維護世界穩定
美軍認為,隨著全球導彈技術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了製造或採購導彈的能力,這對美國構成了潛在威脅。美國會研究服務局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大約有4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彈道導彈。而在巡航導彈方面,現在全球大約有130多種巡航導彈散佈在75個國家和地區中。特別是伊朗、北韓等美國視為敵人的國家,導彈的研發能力在不斷增強。導彈構成的對美現實威脅超越了其他任何武器,評論指出,美國將其他國家擁有導彈,不問青紅皂白就看作是威脅,美國這種渲染“導彈威脅”其實是一種追求絕對安全的集中體現,不利於現有世界的平衡和穩定。而隨著導彈技術越來越普及化,美追求絕對安全的反導成本遠遠大於導彈成本,到頭來也許是越反越不安全。
“宙斯盾”的由來
“宙斯盾”原本是神話裏的一種武器。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有一面雕有蛇發女妖頭像的盾牌,這是其護身法寶,誰見了此盾牌就會變成石頭。“宙期盾”就由此得名。
“神盾”系統又叫“宙斯盾”作戰系統。20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的蘇聯為了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而研究制定出了一種新的戰術——“飽和攻擊”——即在同時(或以秒計算的極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的反艦導彈,攻擊水面作戰艦艇,以使其有限的對空防禦火力通道“撐不下”,達成反艦導彈突防命中目標的目的。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隊現象,當許多人同時去購買車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時,就需要排隊等候。但對“飽和攻擊”而言,排隊等候的反艦導彈數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艦導彈數量。由此不難看出,反艦導彈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積小、被發現的距離近等特點,在過去就已經使得水面作戰艦艇傳統的對空防禦系統漏洞百齣,如果今天再面對成群反艦導彈構成的“飽和攻擊”,更是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1964年,美國海軍為了解決蘇聯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對航母戰鬥群構成的威脅和海上對空防禦問題,提出了“先進艦用導彈系統”(ASMS)的要求,並在1969年12月將其命名為“宙斯盾”(Aegis)系統(全稱為“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Aegis原是希臘神話裏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繪著一個蛇發女妖像,誰見了就會變成石頭,故被視作一種護身法寶。在美國海軍看來,“宙斯盾”作戰系統就是可對從四面八方向艦艇同時襲擊的敵方大量導彈組織有效防禦反擊的美國艦隊的堅固盾牌。
“宙斯盾”作戰系統從1969年12月起正式開始研製,1973年完成樣機,于1981年正式裝艦。該系統體現了美國80年代的科技水準,並在此後,一直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不含導彈)每套造價約2億美元。自1983年至今,該系統已裝備美國全部27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從1991年7月起,它又開始裝備“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此外,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南韓KDX-3級驅逐艦及西班牙海軍F100級護衛艦也配置了從美國採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
系統的組成
“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6個分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
MK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
它包括四機櫃AN/UYK—7電腦、AN/UYA—4顯示控制設備、變換裝置、RD—281記憶體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臺等。該分系統是全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它負責建立戰術原則,顯示並處理來自艦上各感測器的資訊,作出威脅判斷和火力分配,協調和控制整個作戰系統的運行。
MK1武器控制分系統
它由四機櫃AN/UYK—7電腦、“宙斯盾”綜合裝置、MK 138射擊開關組合件和數據交換輔助控制臺組成。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 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的作戰指令,具體實施對武器系統的目標分配、指令發射和導彈制導等功能。
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
該雷達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心臟,是“宙斯盾”戰艦的主要探測系統。它由相控陣天線、信號處理機、發射機和雷達控制及輔助設備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動目標探測和多目標跟蹤。該雷達工作在S波段,對空搜索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千米,可同時監視400批目標,自動跟蹤100批目標。
MK99火控分系統
它包括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 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 責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A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以便對已發射的導彈提供末制導。
MK41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
MK 26為雙導軌旋臂式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標準 2”中程艦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K 41則是一种先進的垂直髮射裝置,它包括61具導彈發射箱,可發射 “標準”、“戰斧”、“魚叉”和“阿斯洛克”導彈等。上述兩種導彈發射分系統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電腦實施控制。
MK1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
該分系統由一台AN/UYK—20小型電腦和若干AN/UYA—4顯控臺、主數據終端、遙控數據終端和輔助設備組成。它與“宙斯盾”作戰系統各主要分系統相聯,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目前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系統。
工作原理和特點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工作是從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始的。該雷達發射幾百個窄波束,對以本艦平臺為中心的半球空域進行連續掃描。如果其中有一個波束髮現目標,該雷達就立即操縱更多的波束照射該目標並自動轉入跟蹤,同時把目標數據送給指揮和決策分系統。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對目標作出敵我識別和威脅評估,分配攔截武器,並把結果數據送給武器控制分系統。後者根據數據自動編制攔截程式,通過導彈發射分系統把程式送入導彈。導彈發射後,發射分系統又自動裝填,以便再次發射。在導彈飛行前段,採用慣性導航,武器控制分系統通過AN / SPY - 1A雷達給導彈發送修正指令。進入末段後,導彈尋的頭根據火控分系統照射器提供的目標反射能量自動尋的。引炸後,AN / SPY - 1A雷達立即做出殺傷效果判斷,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攔截。該雷達採用邊跟蹤邊掃描方式工作,始終對全空域掃描以發現新目標。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不斷監視著全系統的運轉情況,一旦發現故障,立即採取措施,以確保作戰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宙斯盾”作戰系統共有4種工作方式:自動專用方式、自動方式、半自動方式和故障方式。後三種方式都需要人工參與控制。只有自動專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整個探測、攔截過程全部自動地進行,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當發現有威脅程度不同的多個目標時,該系統能自動暫時放棄威脅較小的目標,而對付威脅較大的目標。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功能特點是:
1,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50微秒,能對付作掠海飛行或大角度俯衝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2,抗干擾性能好。可在嚴重的電子干擾(包括無源干擾和有源干擾)、海雜波和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
3,作戰火力猛。可綜合使用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目標,具有抗敵方飽和攻擊的能力。
4,編隊防空能力強。該系統實施全天候、全空域作戰,能為整個航母編隊或其他機動編隊提供有效的區域防空。
5,系統可靠性高。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系統的大修週期為4年。
系統基本結構的演變
“宙斯盾”不是單獨型號的作戰系統,它已經形成了一個作戰系統系列。迄今為止,“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已包括7種型號(即0~6型)基本結構,目前正在開發7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形成過程就是美國海軍“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不斷改進(或升級),使之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準的過程。
基線0型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原始基本型。包括AN/SPY—1A雷達、旋臂式MK 26導彈發射系統、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和AN/SQS - 53A聲納等設備。該型系統最先配置在1983年交付使用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CG - 47艦和CG - 48艦上。在對0型基本結構略加改進的基礎上產生了1型基本結構。1型基本結構採用AN / UYK - 7電腦和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配置在CG 49、CG 50和CG 51等3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原先配置在CG 47和CG 48艦上的0型系統經改進後已升級為1型。
基線2~基線4型
基線2型以AN/SPY—1A相控陣雷達、MK41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斧”巡航導彈和AN/SQQ 89聲納為核心。與1型相比,2型的火力明顯得到增強,反潛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CG 52~CG 58的7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已配置了該型系統。基線3型採用了AN/SPY—1B相控陣雷達、AN/UYQ 21顯示器和CDR作戰通信機等裝備。AN/SPY—1B雷達是AN/SPY—1A雷達的改型,它改善了對干擾環境下低飛的小雷達截面導彈的跟蹤。基線3型的電腦程式已由0型的82萬行增加到100萬行以上。基線3型已配置在自1989年2月服役的CG 59~CG64的6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基線4型的主要改進設備AN/SPY—1A(V)雷達(裝在“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上)或AN/SPY—1D雷達(裝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AN/UYK 43/44電腦(代替早期的AN/UYK 7電腦,程式增加到接近400萬行)、C(D MK2通信和數據設備(裝在“提康得羅加”級艦上)或ADS MK2高級數據系統(裝在“阿利·伯克”級艦上)以及AN/SQS 53C聲納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經配置在CG 65~CG 73等9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和DDG 51~DDG 56等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從0型基本結構發展到4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戰系統865個部件中,有429個更換了,部件數也從865個增加到924個,作戰系統的重量從610噸增加到656噸。與0型相比,基線4型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了。
基線5型和基線6型
基線5型的主要改進包括增加“標準SM 2 BlockⅣ”增程艦空導彈、聯合戰術資訊分佈系統16號數據鏈戰術數字資訊鏈新型作戰測向器和具有很強戰術圖示能力的先進的彩色圖形顯示器等。其電腦程式增加到650萬行以上。基線5型已配置在DDG 57至DDG 78等2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基線6型的改進主要包括適合近海作戰的AN/SPY—1D(V)相控陣雷達、改進型“海麻雀”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先進的AN/UYQ—70顯示器、附加的處理機以及改進識別系統和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此外,該系統採用局域網互連系統,對各種不同的局域網實施最佳綜合。經過上述改進後,作戰系統反高速、低空機動目標的總體性能大大增強。預定配置基線6型的艦船平臺有自DDG 79以後的多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即將裝備的基線7型
2004年3月,第7代“宙斯盾”武器系統(即基線7型)安裝在美海軍最新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鐘雲”號上完成了海試,該系統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的最新進展;其主要改進包括輔助感測器、改進型“戰斧”導彈、寬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先進的電腦處理系統等裝備的升級。
試驗期間,美海軍用收集的關鍵數據對“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性能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該系統配備最新型雷達--SPY-1D(V)。SPY-1D(V)雷達系統是基線7型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提高了雷達在瀕海環境中的作戰效能。
基線7武器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艦載的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該系統中集成了洛·馬公司研製的遠程獵雷系統。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進一步增強的艦艇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它可以為航母和遠征打擊群提供建制探雷能力,同時還提高了艦艇各部門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基線7系統還首次採用了完全來自商用現貨供應(COTS)的先進處理計算結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電腦徹底轉向COTS的計算環境增強了系統的效能,同時也是向開髮式結構轉變的關鍵一步。開放式結構可以使系統的過程更簡單,速度更快。
基線7型系統將裝備在最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6/25/content_8435828_5.htm
(楨: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像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動輒以美國近萬噸級神盾艦96單元的垂射VLS,罵中國七千噸052C/D的(48/64)太少。其實噸位不足,再怎麼改進,頂多像052D將052C艦舯的16單元→32單元。至於艦首的730近防炮位,像美艦的密集陣置於艦首尾,在無法像134米長的054A置於艦兩測,長154米的052C/D也必須置於艦首尾之限制下,為取得大射角,炮座又須高凸,炮位之處不可能改裝成VLS。再說軍武間之質量須配套,美國9升噸級神盾艦配10萬噸級航母,中國7千級神盾艦配6萬噸級航母,剛好,不然可能重蹈<韓國的大洋海軍夢>。中國大驅得待052E或055了,果真要求全,本館<PLA最急需的武器>甚言「全能艦」:
在「和平共享」的<中國大戰略>下(習近平未來應會調整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為「和平共享」),研發出能在大洋上先看/打到美國航母和F22/35匿迹戰機的武器。
這就不能單靠PLA現有的陸上預警雷達/防空/反導系統和東風21/東海10反航母飛彈,或海上傳統的神盾驅逐艦,而必須在大洋上有:
多顆低軌偵察衛星、同温層預警飛艇或超地平線預警艦(052C/D米波雷達的探距已有350km)、以及配有遠程反航母/反艦/反潛/防空(反衛/反導)/攻陸/發射衛星等之飛彈的全能型巡洋艦。
如此,即使解放軍PLA沒航母也不怕老美了,若再有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就更能支持中國的「和平共享」大戰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東海/南海/藏南,中國沒必要與日越印等國爭占不毛之島/地,而是全力開發油/水(引藏南水北調黃河)資源,若日越印等敢搞破壞、就趁機痛宰之。
這樣一來,全球尤其亞非拉美的眾多開發中國家,便會信服於中國軟(如中國動輙上百億美元的經援非洲/東協)硬(如上述軍事戰略)兼施的「和平共享」大戰略了。
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坦克發動機 美早知中反衛星 《航空母艦及其克星》 巨浪1與東風21 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 中國航母 共軍能阻美救台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中國雷達 中國衛星 中國無人機 飛艇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保釣再起? 《海權論》 中國與東協 中國與印度 中國與非洲 中共十七大 中國大戰略 《和諧社會導論》 中國崛起
另外在詳貼052D前,先依051-6之序整理中國海軍各級驅逐/護衛艦。)
中日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海軍驅逐艦發展路線圖,我們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中日兩國海軍主戰裝備發展的脈絡,日本海軍在冷戰結束後極大地加強了海軍建設投入,在上世紀最後十年先後開工了金剛級、村雨級和高波級驅逐艦,建造數量接近20艘。而中國海軍驅逐艦從2000年之後才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這一階段是中國海軍摸索新型驅逐艦技術的初期階段。進入2010年之後,開始大規模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有三個標誌:1、052C型驅逐艦的量產,標誌著我軍第三代導彈驅逐艦逐漸成熟。2、052D型驅逐艦的量產,顯示中國海軍裝備建設正式進入量變範疇。3、055型導彈驅逐艦的研製,作為我軍第四代導彈驅逐艦,055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們2020年-2030年時期的主力裝備,具備和美軍DDG1000和阿利伯克III相當的作戰能力。
052D
052D(滿載7000噸),172?江南號2012-8-29下水,改良052C→052D:48 x紅旗9→64具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1 x 100mm雙用艦炮→ 1 x 130mm單管砲; 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純液冷式平面外罩相控陣雷達: 新型的RUB煙霧顆粒4 x 18管誘餌火箭幹擾系統;未來有可能改裝 8 x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 射程400km。
052C(滿6800),2003年170蘭州/171海口號下水後、不像054A量產、2010之後才再下水4艘,數据:長154/寬17、吃水6.1米、57000shp馬力柴油燃氣交替輪機、4500海浬/18節、乘員250人、1架Ka-28或直9/無人機、氣+液冷式弧形外罩相控陣雷達 探距400km、48 x紅旗9防空飛彈VLS 射程200km(海/紅旗9彈長徑粗故射程有增加空間,故美國標3/俄S400)、8 x鷹擊62(C602)反艦飛彈 射程3-400km、6 x 324mm魚雷管、1 x 100mm雙用炮、2 x 30mm 七管近迫防衛快炮、4 x 18管誘餌火箭。(詳參【圖博館】: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美國伯克級神盾艦 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 神盾艦)
(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定簡要如下(詳參【圖博館】:兩岸軍語):航母(如16遼寧號)、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獵潛艇以“縣”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補給艦以湖泊命名。
艦艇編號
1字頭爲驅逐艦(其中105-116屬北海艦隊,131-139屬東海艦隊,160-171屬南海艦隊);
2字頭、3字頭爲常規潛艇;
4字頭爲核潛艇;
5字頭爲護衛艦;
6字頭爲反潛護衛艇(獵潛艇);
7字頭爲導彈護衛艇;
8字頭爲補給艦、掃布雷艦;
9字頭爲登陸艦。
500噸以下的小艇以X字頭開始,X1字頭爲導彈艇,X2字頭爲魚雷艇,X3字頭爲護衛艇,X5字頭爲登陸艇。)
現代級驅逐艦——蒸氣輪機推動驅逐艦
(標準6500滿載7300噸),系列分別有:現代II型 (136杭州/137福州號),取消I型的後座AK-130雙聯裝130公釐艦砲、改為前後兩座SA-N-7牛虻艦空臂射系統、共48枚、射程25公里。現代II 改進型138泰州/139寧波號,9M317艦空導彈射程45公里,SS-N-22日曬超音速反艦飛彈、由原來射程120公里的3M-80E升級至240公里的3M80MBE。(詳參【圖博館】:日美評138現代級驅逐艦 評述137現代級導彈驅逐艦 新購現代級驅逐艦之議)
051——蒸氣輪機驅逐艦,系列分別有:
051旅大級,又分I,II,III,V級(標3250滿3670噸),1971至1992年、共造15艘,先後經多次改進,但2007之後已陸續除役。6x海鷹-2(C201)反艦飛彈 射程95km,166艦已換成8xC802 射程120km 。(中國海軍各型軍艦的反艦飛彈多有類似的升級:如由射程50km的C801→射程120km的C802→射程250km的C803→射程400km的C602)。(詳參【圖博館】: 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
051B旅海級(滿6000噸)、只有167深圳號,艦大卻只配海紅旗7短程防空飛彈八聯裝發射器一座,軍迷期待趁大修改裝052B臂射系統或054A垂射系統,但2007亮相仍是海紅7,其因似開腸破肚不利艦身結構。(詳參【圖博館】:052B 旅海級的167 與168)
051C旅洲级(滿7100噸)、只有115沈陽/116石家莊號,051C取消051B直升機庫改為32單元SA-N-6C /S300PUM1 遠程(150km)防空反導垂射系統VLS。(詳參【圖博館】: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052——柴油燃氣交替輪機驅逐艦,系列分別有:
052旅滬級(滿4200噸)、只有112哈爾濱/113青島號,艦首B砲位裝有一座法國Thomson八聯裝海響尾蛇短程防空飛彈發射器。(詳參【圖博館】: 從旅大級到旅滬級 )
112艦的二次改裝:HHQ-7導彈仍會被沿用
052B旅洋級(標5200滿6500噸)、只有168廣州/169武漢號,前後各安置1座SA-N-7臂射系統、共48枚、射程25km。(詳參【圖博館】:052B 旅海級的167 與168)
053——柴油輪機護衛艦
系列分別有A,B,G,H,HG型 (1700-2500噸),雖已陸續除役,但2011年完成最後6艘053H1G型升級將服役至少10年,其出口型F-22、巴基斯坦已購4艘將購4艘、2012年擊敗俄20380型奪得阿爾及利亞3艘輕護艦訂單。(詳參【圖博館】: 中國巡防艦發展史)
(上圖為江衛Ⅱ型053H3)A:FQF-2500反潛火箭裝置2座 B:100毫米/56口徑雙聯主炮1座 C:六聯裝HQ-61M艦空導彈1座 D:三聯裝YJ-1(C801)艦艦導彈2座 E:機庫 F:直-9反潛直升機1架 G:37毫米/74口徑雙聯自動防空火炮4座 H:水雷
054——柴油輪機護衛艦,系列分別有:
054(標3500滿3900噸)、有526馬鞍山/527黃埔號,配有:363S型2D雷達 探距150km、1x海紅7防空飛彈、8xC803(C802A)反艦飛彈 始中端次音速+未端超音速 射程250km、1x單管100毫米緊湊型艦炮、4xAK-630型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詳參【圖博館】:中國054巡防艦 )
054A(標3900滿4400噸),首艦530徐州號2006-9-30下水、至2012已有15艘,改配:382型3D雷達 探距320km、32單元海紅旗16中程(50-70公里)垂射艦空飛彈、1xAK176型 76毫米主炮、2x7管30毫米730型CIWS。(詳參【圖博館】:054A、KDX2和高波艦)
出口型054A
056——柴油輪機護衛艦
056 vs 054A 一半不到
(標1500/滿2000噸),2012年6月首艦下水後、下餃子般量產,056短小精悍,能反艦、反潛、防空、巡護、掃雷,配有:四枚反艦導彈、甲板能停直9反潛直升機/艦尾拖曳陳列聲納/艦首反潛火箭、76毫米主炮/兩門30毫米遙控艦炮/8聯裝FL3000艦空導彈、機庫能放二架無人直升機/艦尾小艇/掃雷具。(詳參【圖博館】: 056艦 中國輕型反潛護衛艦的發展構想)
052D型驅逐艦 维基百科
052D型驅逐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正在建造的新型飛彈驅逐艦,為052C型最新改良型。
在2012年8月從長興島江南造船廠拍攝的照片判斷,配備國產最新130毫米單管艦砲,相控陣雷達已換裝為早些時候畢昇號試驗艦所測試的改良型,為052C型所配備的國產相控陣雷達的最新改進型,新相控陣面積較大,且取消了原本風冷系統的弧形外罩[1]。最新的照片顯示,052D拋棄了052C型上的海紅九垂直發射系統,而裝備了64具新型通用型垂直發射單元。美國軍事新聞網站(StrategyPage.com)認為052驅逐艦的一系列改良代表解放軍的驅逐艦設計在過去10年中大幅進步,並使中國海軍擁有性能類似於美國在20年前開始服役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水平之艦艇。 [2]
裝備
相較於早先的052C型驅逐艦,052D型的上層建築傾斜角度更大,提供了更好的隱身性能;同時直升機機庫位於艦身左側的設計在052D型上變更成了設置在艦艇中軸線上;機庫兩側增設了一對小艇收納庫,類似於054A型護衛艦上的設計;517型對空雷達移動到了艦尾。
由於上層建築的傾斜角度增大,052D艦上有更多的空間用以安裝新型的相控陣雷達[來源請求]。此型雷達於2012年6月在中國海軍的畢昇號試驗艦上面進行測試時被首次曝光[3]。與052C型的相控陣雷達相比,新型雷達矩陣面積更大,因此合理推測該陣列應該配備了更多的單元;而且雷達罩由052C型的弧形變成了平面,意味著新雷達可能捨棄了原來的風冷/液冷混合系統而採用了純液冷系統。
艦載垂直發射系統
052D型驅逐艦所搭載的新型垂發系統能夠發射對空飛彈、巡弋飛彈、反潛飛彈與反艦飛彈。與052C型驅逐艦的垂發系統相比,新型垂發系統由轉輪式圓形發射筒改成了方形發射筒,且可能具備冷發射和在一個發射筒內裝填多枚飛彈的能力[來源請求]。052D型驅逐艦似乎並不具備054A型護衛艦所搭載的飛彈燃氣流排放系統,許多網友據此推測052D型採取了冷發射模式。根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052D型驅逐艦上的垂發系統依照GJB5860-2006標準研發製造,意味著其具備發射多種不同型號飛彈的能力。網上流出的GJB5860-2006標準說明文件[4]顯示,新型垂發系統的研製「採用系列化設計,按高度分為大型發射模塊、中型發射模塊、小型發射模塊……大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9000mm的筒彈;中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7000mm的筒彈;小型發射模塊可以裝載長度不超過3300mm的筒彈。」且「貯運發射筒直徑不應大於850mm……(發射筒)應有良好的密封性,充入一定壓力的乾燥空氣或氫氣,在規定的貯存期內,筒內壓力應高於周圍環境的大氣壓力。」 同時,新式垂發系統「(每個發射模塊的)發射架體一般有8個隔艙,一個隔艙可裝1~4枚筒彈。」每個發射模塊由一個發控單元控制,發控單元的要求為「能同時控制4發不同類型飛彈的發射……(而且)應具備快速自檢、機內測試功能。」從GJB 5860-2006標準的描述來看,新垂發系統與多國海軍採用的美國Mk41垂直發射統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網友據此推測中國可能有著將來出口銷售該新型垂發系統的打算[來源請求]。
艦炮
比起052C型驅逐艦,052D型的另一改進之處為其新式單管130毫米H/PJ38艦炮。該型艦炮由鄭州機電工程研究所(即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研發,由內蒙第二機械製造廠製造[來源請求]。H/PJ38艦炮實際上是蘇聯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的仿製版[5],總設計師陳汀峰此前曾設計過79式雙管100毫米艦炮,210式100毫米艦炮,以及HPJ26型76毫米艦炮。H/PJ38艦炮所用彈藥的設計者為周炳武。相較AK130,H/PJ38艦炮既可以發射分裝式炮彈,整裝式炮彈,以及多種次口徑炮彈(即炮彈直徑小於炮管直徑的炮彈)與制導炮彈。[來源請求]
數據鏈
網際網路上有消息認為052D型驅逐艦配備了最新的全軍綜合數據鏈系統。[來源請求]該系統據說相當於美軍的Link 16戰術數據鏈系統[6],比起052C型驅逐艦使用的HN-900系統要有明顯的提高(後者相當於美軍的Link-11/TADIL-A系統)[7]。全軍綜合數據鏈系統的總設計師為解放軍總參謀部某研究所所長王建新,開發過程涉及300多個研發機關與8000多名科研人員,並最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8]。
「中華神盾」
中國政府,軍方以及媒體多次把052D型驅逐艦稱為「中華神盾」。許多西方軍事觀察家質疑這種說法的準確度,並認為「神盾艦」一詞應專指搭載美軍研發的神盾作戰系統的艦隻(在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以及挪威海軍中均有這樣的軍艦服役)。不過也有說法認為,將中國的新一代防空驅逐艦稱作「神盾艦」,就像將20世紀初各國海軍模仿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建造的主力艦都統稱為「無畏艦」一樣,是無可厚非的說法。
參考資料
1.^ China building new Type 052D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Taipai Times. 29 Aug. 2012 [29 Aug. 2012].
2.^ Chinese Aegis Destroyer Evolves. strategypage. 4 Sep. 2012 [4 Sep. 2012].
3.^ 中國試驗艦測試新型相控陣雷達.
4.^ 我國水面艦艇導彈通用化垂直發射裝置通用要求.
5.^ China Steals Another Russian Success.
6.^ 我海軍已裝備全軍綜合數據鏈 應對更嚴酷作戰環境. 2011年11月.
7.^ 解放軍網戰建設. 2012年6月.
8.^ 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一切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 2012年4月.
http://zh.wikipedia.org/wiki/052D%E5%9E%8B%E9%A9%85%E9%80%90%E8%89%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