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馬克吐溫的《頑童流浪記》(天華,1978,譯文佳,故未再買商周版),我感受到的是湯姆乃是位美式無害的頑童,而前評《蒼蠅王》乃英式性惡的殘童,《城南舊事》的小英子乃中式少女的童稚,《魯冰花》則是台式少男的悲情。
是嗎?你以下的評文可不是如此簡單化:
《蒼蠅王》代譯序的:「代表文明的拉爾佛和他的智囊人物小豬之間的爭執(小猪的眼鏡打破表示理性影响漸次瓦解。),以及他們與傑克之間的爭鬥,也就是現代社會相等的野蠻勢力之間的爭執或爭鬥。」(p.4)很能詮釋高汀的真正主題!
本來就是這樣,作者在小豬被殺之後,不是透過傑克說:「我是酋長」(p.289)。又夾議道:「他們真的是野蠻人了。但畢竟還是人類;然而,深夜隱藏的恐怖已經來臨。」(p.295)
你看人家表明的多清楚,是你被書名誤導了,一廂情願地要從《蒼蠅王》中找出什麼人性尤其孩童本惡的意含。
這麼說來高汀骨子裡還是西方尤其大英帝國伝統的東方主義之理性感性、文明野蠻、民主極權、善惡、對錯……等二分了?
廢話,不然書中他怎會安排拉爾佛和傑克的二元對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34/20050929101755/以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只覺「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自然毫不造作,道盡人事複雜的情感。」
再看吳貽弓導演、上海電影1982出品的同名電影,愈覺「在淡淡的憂傷中感染一股濃濃的詩意」。
別外行人看熱鬧了,電影少了小說<蘭姨娘>的以下情節:
「蘭姨娘很會燒煙…爸和蘭姨娘橫躺在牀上,面對面,枕著荷葉邊的繡花枕頭,上面是媽媽綉的拉鎖牡丹花…忽然,在噴雲吐霧裡,蘭姨娘的手,被爸一把捉住了… 『別胡鬧!沒看見孩子?』…他側抬起頭,衝我不自然的一笑,爸的那付嘴臉!我打了一個冷戰…媽的臉色好難看…我的心又冷又怕,好像和媽媽放丟在荒野裡。我整日守著蘭姨娘,不讓她有一點點機會跟爸單獨在一起。」
兒童不宜嘛,再說童真無邪,酒家女出身很討人愛的蘭姨娘,在英子的牽線下,與德先叔相好,當《傀儡家庭》裡敢反抗惡劣環境的新女性,徒留空遺恨的爸爸、和暗喜的媽媽。
不過電影將四篇獨立的短篇小說<惠安館>、<我們看海去>、<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串聯的更像一部長篇小說,尤其將<爸爸的花兒落了>的小結:「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與<驢打滾兒>的小結:「(得知小孩已死而要回老家的奶媽女傭)宋媽盤腿坐在驢背上…小驢兒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一個個清楚的蹄印兒。」結合成:喪父的小英子與媽坐車,和失子的宋媽騎驢,在雪地上依依不捨地各奔前程。這似乎更具影像魅力。
我以為皆是佳作,小說與電影,從一開始的:「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牠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到結束,都能散發文字與影音(尤其駝鈴聲、背新詩聲、唱驪哥聲)的魅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24/20060810063948/我覺得楊立國1989年導演的同名電影,拍得比鍾肇政的原著小說《魯冰花》(風雲,1989年版,1960年「聯副」連載)有魅力。連《魯冰花》書尾難得稍有文字魅力的:「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黄色花朶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然而,人世間的可貴的天才之花謝了,到底會留下一點什麼呢?他(老師)迷惘了……。」(p.226)也被改成只剩片頭的「使茶園得到肥份」,電影畫面結束於象徵天上星星、媽媽心肝、閃閃淚光的湖面波光,和「魯冰花」的主題曲音樂。
「一粒種籽死了新生更多」只不過是紀德引自約書的陳腔爛調。改編的好!使得電影《魯冰花》像一首淒美傷感而深沉的詩,像一幅美麗水鄉的山水畫。
一般影評只提及男女童星的演技純真自然,其實陳揚的下首主題曲音樂,串起整部電影,每次聽都會賺人熱淚:「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的心呀,魯冰花。家鄉的茶園開滿花,媽媽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可惜以整部電影而言,《魯冰花》還是不如《城南舊事》有影像魅力,至於小說的文字魅力更不能比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25/20060811065013/湯姆乃是位美式無害的頑童?有人可不是如此解讀:
在唸美國文學的當時,一直疑惑於這樣著名的一部兒童文學《湯姆歷險記》,何以沒有列入美國文學的書目中,而是《頑童流浪記》?基於這樣的疑問,於是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大抵而言,《頑童流浪記》與《湯姆歷險記》最大的差異在於,透過《頑童流浪記》,讀者可以一窺當時美國舊社會環境下的黑暗面及其恐怖,相較於《湯姆歷險記》,湯姆可以說是遊走於法律邊緣,而哈克(酒鬼之子)則真正帶領讀者進入那樣混亂及危險的處境中,難怪在文學史上《頑童流浪記》的成就大於《湯姆歷險記》。
馬克吐溫確實是一位厲害的作家,無怪乎他號稱美國最偉大的作家,從一開始閱讀《頑童流浪記》 便可以清楚體認馬克吐溫名言中「幽默是一股拯救的力量」。承接《湯姆歷險記》,馬克吐溫本著相同深具幽默及諷刺的筆法完成這本書,比較不同的是,《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明顯發現馬克吐溫蘊含在笑鬧片段中的深刻意涵,透過主角哈克的自述,把當時美國社會的一些黑暗現象描繪得一覽無遺,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為當時社會上的不公平與歧視暗自叫屈。《湯姆歷險記》中的湯姆以幽默嬉笑的態度去度過日常生活內的鎖事,而《頑童流浪記》中,哈克卻因幽默而每每化險為夷,由此也不難理解馬克吐溫在自己生命中最混亂時期是如何堅苦度過,也許正是憑藉著這股幽默的力量讓他輕易得將生命中的挫折一一擊潰,也成就自己的一番功名。
從馬克吐溫自傳中可以發現他對於美國的黑奴制度是相當感到不認同的。在《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感覺得馬克吐溫對奴役黑人及歧視黑人等情事充滿了無限的同情。主角之一吉姆雖為一個黑奴,但卻心性善良,且謙遜待人,在與哈克流浪的日子裡,他伴演著亦父亦友的角色,同時在有意無意間給與哈克不少的啟發。也許可以說,當哈克掙扎於是否告密吉姆逃跑時,正代表著馬克吐溫對當時黑奴制度的敢怒而不敢言,透過哈克將自己的真正心意表達出來,而哈克與吉姆的互依互存的朋友關係,對當時白人歧視黑人的社會下,或許也有相當的震撼。
《頑童流浪記》中可以明顯感覺到哈克的成熟與懂事,相較之下,湯姆在《頑童流浪記》裡的一切行徑,在讀者看來總有股幼稚、不成熟的感覺,讀來往往因湯姆的行為感到氣憤與好笑,特別是在後面篇章中,湯姆明明清楚老小姐已在遺囑中將自由歸還於吉姆,卻要吉姆與哈克與他共同搬演一齣拯救黑奴的戲,在這同時,馬克吐溫也透過哈克的頻頻疑惑─何以湯姆會幫助解救吉姆─中暗示了,其實湯姆早就明白吉姆已是自由身了。《湯姆歷險記》中的湯姆是個鬼點子多,一世聰明的小孩,在許多《湯》的讀者眼中,或許湯姆是他們的偶像,覺得他是個非常有趣及有創造力的人,然而在《頑童流浪記》裡的湯姆,不知道是馬克吐溫的刻意塑造與否,這裡的湯姆給與讀者的感覺是「湯姆畢竟只是個孩子」,一個胡鬧輕浮的孩子。而哈克在此給與人的感覺,不若湯姆,卻是堅強、不畏難、負責、勇敢及富正義感。
在《湯姆歷險記》中,馬克吐溫以第三人稱的筆法告訴讀者故事發展的經過,而在《頑童流浪記》裡,馬克吐溫透過哈克的自述,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告訴讀者整個故事。比較起來,第三人稱的筆法下,讀者是可以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看待湯姆所遭遇的一切情事,但在第一人稱的狀況下,給與讀者的感覺卻是如身歷其境般,讀者也跟著哈克的情緒、心情,一同感受他們所經歷的苦難與困境,特別在一些場面相當危急的篇章中,讓人往往因此而替哈克與吉姆捏了一把冷汗。我想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最大差異在於,第三人稱下,讀者是可以以相當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發生的事物,感覺也比較置身事外,情緒不易因此而受到強烈衝擊;但在第一人稱的狀況下,讀者卻無法再以客觀的看法去面對自己所聽聞、或看到的一切,隨著故是情節的進行,讀者也隨著屈屈折折而感到緊張刺激甚至害怕恐懼,我想當時馬克吐溫在著手著述《頑童流浪記》時,必定有將此考量進去,才能寫出一部代表著美國文壇上美國文學泉源的小說。
http://www0.nttu.edu.tw/ice/breeze/%e8%a5%bf%e6%b4%8b%e9%a2%a8/%e8%a5%bf%e6%b4%8b%e5%85%92%e6%96%87/2002%e6%97%a5%e4%b8%80/
%e9%a0%91%e7%ab%a5%e6%b5%81%e6%b5%aa%e8%a8%98.htm
馬克吐溫>維基百科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遊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士、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爲其友。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于其心靈裏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1]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爲“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2]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紐約州艾瑪拉。
筆名
“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爲這個筆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1潯約1.8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但亦有一說,指其在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然而,孰真孰假,或兩者皆虛,則無從稽考。
童年
馬克?吐溫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國密蘇裏州的佛羅裏達鄉村居民點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只有兩個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過後幸存下來,他的那兩個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奧利安?克列門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在他四歲時死去,而他的哥哥本傑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後亦死去了。他的另一個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溫出生前三個月。繼這班年齡較馬克?吐溫大的兄弟姊妹之後,吐溫又有一個弟弟——亨利?克列門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3]在吐溫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蘇裏州漢尼拔(Hannibal)[4]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爲了他後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曆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5] 那時,密蘇裏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了解奴隸制,這成爲了往後在他的曆險小說中的主題。
馬克?吐溫是色盲的,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1847年3月,當吐溫11歲時,他的父親死于肺炎。接著的那一年,他成爲一名印刷學徒。1851年,他成爲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並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志》(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在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並在紐約市、費城、聖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22歲時,吐溫回到密蘇裏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爲輪船領航員,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于現在的155,000美元)。
由于那時的輪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間亦不可以開燈。領航員需要對不斷改變的河流有豐富的認識,因而可以避開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溫在他得到領航員執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絲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執照前的訓練期間,吐溫說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門斯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輪船爆炸。吐溫爲此感到極內疚,並在余生中一直覺得他自己需負上責任。可是他繼續在河上工作並一直是領航員,直到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而縮減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與家庭
密蘇裏州是一個奴隸州,並被大部分人視爲是屬于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蘇裏州並沒有加入聯邦。當戰爭開始時,吐溫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隊聯邦的民兵部隊(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關描述),並加入了一場戰爭,在那場戰爭中有一個人被殺。吐溫發現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殺任何人,因此他離開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軍;吐溫則到他的哥哥奧利安那裏去,那時奧利安被任命成爲內華達的州長的秘書並管理西部。
吐溫與他哥哥乘公共馬車花了2星期多橫越了大平原區和洛磯山脈。他們到了鹽湖城摩門教的社會。這些經驗成爲了《艱苦歲月》一書中的主要部分,並給《卡城名蛙》提供了資料。吐溫的旅程結束在內華達維吉尼亞城的銀礦那裏。在那裏,他成爲了一名礦工。
在放棄礦工一職後,吐溫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報紙《企業報》工作。
吐溫次後到加州舊金山旅行,在那裏他繼續當一名記者,並開始做演講。他見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這成爲他的第一次演講。1867年,一家當地的報紙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區的輪船旅遊。
在他往歐洲和中東的旅程期間,他寫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見了查爾斯?蘭登(Charles Langdon)並看到蘭登姊姊歐麗維亞(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溫對她立即一見鍾情。他們在1868年見面,並在一年後訂婚,1870年于紐約市艾瑪拉結婚。歐麗維亞生了兒子蘭登,但蘭登在19個月時死于白喉。
1871年,吐溫一家遷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裏歐麗維亞生了3個女兒:蘇西、克拉拉和讓。吐溫亦成爲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士的好朋友。
吐溫之後再度到歐洲旅遊,這在1880 年一部書《浪迹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國,給他的舊公司償清欠款。吐溫的婚姻維持了34年,直到歐麗維亞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溫開始給《北美評論月刊》寫他自己的自傳。一年之後,牛津大學把一個文學博士學位頒給他。
吐溫比讓和蘇西都活得久。他經過了一段憂郁的時期,這是從他的愛女蘇西在1896年死于腦膜炎時開始的。歐麗維亞在1904年的逝世及讓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溫更憂郁。[6]
作家生涯
馬克?吐溫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紐約周六報刊》首次出版。這作品在那裏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爲它完成得太遲,趕不及納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國西部特色著作的書中。
這以後,《沙裏緬度聯邦報》派馬克吐溫去當時被稱爲三明治群島的夏威夷作通訊記者,給聯邦報寄來關于那裏的事情的信。後來他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地報》工作時也是根據這些幽默的信件寫出的,因爲《加利福尼亞大地報》派了他取道巴拿馬運河從舊金山到紐約市,作巡回記者。當時他就不斷寄出信件給報紙出版,諷刺而幽默地記錄他的所見所聞。1867年6月8日,吐溫乘遊艇前往費城,要住5個月。這一遊導致了《傻子旅行》的誕生。
1872年,吐溫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學著作《艱苦歲月》作爲《傻子旅行》的續集。《艱苦歲月》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後期生活的半自傳式描述。這書以“傻子”對歐洲和中東的很多國家的批評來諷刺美國及西方的社會。吐溫的下一作品《艱苦歲月》把焦點放在美國社會上。之後的《鍍金時代》並不是旅行文學作品,因爲這以前的兩本書都是旅行文學作品,而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這本書亦很著名,因爲這是吐溫唯一一本與人合作寫成的書;這本書是由吐溫和鄰居查爾斯?達德利?沃納寫成的。
吐溫之後的兩本著作均是關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經曆。《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溫對浪漫主義的醒悟。吐溫在《舊日時光》之後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後吐溫寫了《湯姆?索亞曆險記》,這本書描寫了他在漢尼拔的童年。吐溫模仿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出湯姆?索亞的性格來。這書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貝利?費恩爲配角。
《王子與乞丐》的故事情節雖然今天常出現于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但其實並不普遍被接納。這是吐溫首次嘗試寫“乞丐”,其缺點是吐溫在英國社會並沒有太足夠的經曆。《王子與乞丐》寫作期間,吐溫亦開始了《頑童流浪記》的寫作,並也把另一部遊記,《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馬克?吐溫往中歐及南歐旅行的遊記。
吐溫之後的出版著作爲《頑童流浪記》,這本書出版以後,令他成爲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頑童流浪記》是《湯姆?索亞曆險記》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後者更爲濃厚。這書成爲了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爲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爲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吐溫于1876年夏,《湯姆?索亞曆險記》發行後手寫了約400頁的《頑童流浪記》故事內容。
吐溫的妻子死于1904年,這以後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審查員及編輯者——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出版。這些書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這本書並未在吐溫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們找到1897至1905年之間的三種版本的手稿。這三種版本令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很混亂,而現在才可得到吐溫最先寫的版本。
吐溫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傳。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編輯者把這自傳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溫的幽默字句被刪掉了。
財務問題
吐溫從出版著作賺了很多錢,但他不適當的投資令他浪費了很多錢,其中大部分是投資在一些新發明上。這包括一種新創的鐵箍、一種新的蒸汽機、珂羅版(用來給印版雕刻的機器)和一種排字機。最後,還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賣出尤裏西斯?格蘭特的回憶錄,但後來還是失敗了。
吐溫的作品能寫成,功也該歸他的一個新朋友,因爲他解決了吐溫的財務困難。[7]1893年,他與財政家及標准石油公司首長亨利?羅傑開始了長達15年的友情。羅傑首先爲吐溫申請了破産。然後羅傑把吐溫著作的版權移交給吐溫妻子歐利維亞,以免債權人奪得版權。最後羅傑把吐溫的所有錢還給了債權人。吐溫之後開始他的環球演講旅行,把債務都還光了。[8]
後人對他的評價
近代幽默文學的泰鬥!
代表美國文學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懷有赤子之心的頑童,亦是仗義執劍的騎士!
作品目錄
《競選州長》
《湯姆索亞曆險記》(1876年)
《乞丐王子》(1882年)
《頑童流浪記》(1884年)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三萬元遺産》
《案中案》
《苦行記》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曆》
《康州美國佬奇遇記》(1889年)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鬥》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鍍金時代》
《人的五大恩賜》
《傻子旅行》
參見
美國文學
美國作家
美國作家列表
馬克?吐溫紀念橋
資料來源
^ 見《海倫凱勒自傳》,海倫?凱勒著
^ 馬克?吐溫官方網站:語錄
^ Mark Twain's Family Tree.于2007年1月1日查閱.
^ Mark Twain, American Author and Humorist.于2006年10月25日查閱.
^ Lindborg, Henry J..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于2006年11月11日查閱.
^ The Mark Twain House.于2006年11月17日查閱.
^ Lauber, John. The Inventions of Mark Twain: a Biograph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0.
^ Cox, James M. Mark Twain: The Fate of Hum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馬克吐溫作品集(免費網文)
譯序 競選州長 湯姆索亞歷險記 哈克貝裏芬歷險記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三萬元遺產 案中案 苦行記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鬥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http://www.millionbook.net/wg/t/tuwen/index.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