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和林祖嘉、李誠、周行一合著的《經濟學的新世界》(天下文化,2002)只不過是二本又大又厚的「簡明的」「新」經濟學入門書(真有天下式的簡單明白的寫作風格)、有啥好評的?別被它的以下宣傳迷了:
「二十世紀人類在最後十年的轉變,助長了「全球化」、「新經濟」、「知識經濟」、「網際網路」等新現象與新名詞的誕生。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免費)資訊,以及加入WTO之後的新情勢,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內外都在變化的「新」世界。
面對經濟「新」世界,研習經濟學科的讀者,必須要把握住正在轉變中的「新」經濟思潮,把自己變成一個與時代脈動同的步觀察者。
這是一本簡明的「新」經濟學入門書,除了討論應有的基本知識之外,特別側重討論在經濟領域中一些新的演變:如知識經濟、市場失靈、風險、勞動市場、人力資本、套利與報酬等。將幫助讀者在第一時間,掌握住現實生活中對新經濟現象及新經濟問題的了解。」
你搞錯了,本文所評是麥肯齊(McKenzie, Tullock)的《經濟學的新世界》(桂冠,1985)。
啥「經濟學的新世界」?明明是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和「成本效益」來「看」世界。
原來是《經濟學眼中的新世界》,難怪作者<序言>會說:「在本版中,我們加上一章討論新發展出來的領域──社會生物學…我們希望讀者們能從中獲取東西,以便將來過上任何在傳統領域之外的問題時,均能以經濟方法去處理,不管這些問題是在公共生活中,或是在他們自己的私人生活中。」
那又可改書名為《社會經濟學》了!不過書中以「供需原理」和「成本效益」來解釋學生作弊、性交易、約會、婚姻育兒、男女同工不酬、竊盜…未免有點不道德和政治不正確了?
快樂就好,不然要依前評《快樂經濟學》的「不快樂」的「七大因素」: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等過生活嗎?
你是豬啊!(在此不是侮辱豬,而是反諷Mill在《功利主義》的名言:「做一個不滿足的人比做一個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做一個傻子好」)分不清「不爽的道德快樂」和「很爽的不幸福快樂」嗎?
經濟學>百度百科
經濟學的起源
JEL分類系統
經濟學學派列表
一些經濟學概念
經濟學概述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學科分類
經濟學的本質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經濟學前史──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資産階級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
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爲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οἶκος [oikos]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産權(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όμος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組成,從逐字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經濟學的起源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裏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說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爲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經濟學學科分支
JEL分類系統
JEL分類系統,是美國經濟學會《經濟文獻雜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所創立的對經濟學文獻的主題分類系統,並被現代西方經濟學界廣泛采用。該分類方法主要采用開頭的一個英文字母與隨後的兩位阿拉伯數字一起對經濟學各部類進行“辭書式”編碼分類。
例如,C71爲“C:數理和數量方法”類中,“C7博弈論與討價還價理論”中的有關“C71:合作博弈”的內容。
A: 經濟學總論和教學 (General Economics and Teaching)
B: 經濟學思想流派和方法論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C: 數理和數量方法 (Mathematical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D: 微觀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E: 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Economics)
F: 國際經濟學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 金融經濟學 (Financial Economics)
H: 公共經濟學 (Public Economics)
I: 衛生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J: 勞動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 (Labour and Demographic Economics)
K: 法律和經濟學 (Law and Economics)
L: 産業組織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企業管理和商務經濟學;市場營銷學;會計學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Business Economics; Marketing; Accounting)
N: 經濟史(Economic History)
O: 經濟發展,技術變遷和增長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rowth)
P: 經濟系統 (Economic Systems)
Q: 農業經濟學和自然資源經濟學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R: 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s)
Z: 其他專題 (Other Special Topics)
以上所列爲對開頭字母的一級部門分類,具體的細致分類請參照外部鏈接中有關美國經濟學會《經濟文獻雜志》分類系[1]的連接。
西方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個體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總體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經濟學方法
經濟學史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資本主義部分
世界經濟學
社會主義部分
經濟學學派列表
重農學派 --稅收思想(魁奈是重農學派的創始人和首領。有人曾認爲古爾奈也是創始人之一,但古爾奈除了經濟自由放任的主張外,並沒有樹立任何重農學派的主要論點。魁奈無疑地首創了重農主義所有的理論。他的代表作《經濟表》,就是這一理論體系的全面總結。
18世紀50~70年代,在魁奈的周圍逐漸出現了一批門徒和追隨者,形成了一個有較完整理論體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別,而且是一個有明確的綱領和組織的政治和學術團體。他們有定期討論學術問題的集會,有作爲學派喉舌的刊物—《農業、商業、財政雜志》和《公民日志》。
杜爾哥是繼魁奈之後的重農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深受魁奈的影響但不是魁奈的門徒,也幾乎沒有參加所謂“經濟學家”們的派系活動。他的《關于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農主義的重要文獻。他發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黨的論點,使重農主義作爲資産階級思想體系的特征有更加鮮明的表現。在他那裏重農主義發展到最高峰。)
李嘉圖學派
馬歇爾學派(劍橋學派) - 新古典學派 - 新劍橋學派 - 凱恩斯學派 - 新凱恩斯學派
德國曆史學派
奧地利學派 - 新奧地利學派 - 貨幣學派
供給學派 - 供給面學派
一般均衡學派
芝加哥學派
公共選擇學派
美國制度學派 - 新制度學派
經濟學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克拉克經濟學獎獲得者
經濟學家列表
一些經濟學概念
勞動價值
剩余價值
博弈論(賽局理論)
邊際效用
均衡價格論
有效需求
理性預期
貨幣主義
馬克思主義
凱恩斯主義
新自由主義
古典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外部效應
聖彼得堡矛盾
經濟學概述
詞源及其演變
經濟一詞,在西方,源于希臘文 oikonomia,原意是家計管理。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中論述了以家庭爲單位的奴隸制經濟的管理,這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適應的。1615年出現了以“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爲名稱的第一本書,即法國重商主義者A.de蒙克萊田(約1575~1621)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後的政治經濟學》。在整個重商主義時期,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局限于流通領域,但也包括國家管理。到了重農主義和英國古典學派,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生産領域和包括流通領域在內的再生産,從而接觸到財富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規律。古典政治經濟學已經同政治思想、哲學思想逐漸分離,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其論述範圍包含了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的大部分領域。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在亞裏士多德時代的觀點是:政治學、倫理學、政治經濟學三位一體,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倫理學與經濟學》說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學科曾經認爲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
17~19世紀末,政治經濟學逐漸被用作研究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理論科學的名稱。K.馬克思和F.恩格斯通常也都沿用這個名詞。但是,他們不僅對政治經濟學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革,而且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貫穿于人類曆史的各個發展階段,從局限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擴展爲整個人類社會的各種生産方式。只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稱爲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産方式及其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稱爲廣義政治經濟學。
19世紀末期,隨著資産階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演變,即更傾向于對經濟現象的論證,而不注重國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經濟學家改變了政治經濟學這個名稱。英國經濟學家W.S.傑文斯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認爲單一詞比雙合詞更爲簡單明確;去掉“政治”一詞,也更符合于學科研究的對象和主旨。1890年A.馬歇爾出版了他的《經濟學原理》,從書名上改變了長期使用的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名稱。到20世紀,在西方國家,經濟學這一名稱就逐漸代替了政治經濟學,既被用于理論經濟學,也被用于應用經濟學。
在中國古漢語中,早有“經濟”一詞,是“經邦”和“濟民”、“經國”和“濟世”,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理財、如何管理其他各種經濟活動,而且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問題。包括在“經世濟民”內的“經濟”一詞,很早就從中國傳到日本。西方資産階級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日兩國。日本的神田孝平(1830~1898)最先把economics譯爲“經濟學”;中國的嚴複則譯爲“生計學”。到1903年以後,中國學者才逐漸采用“經濟學”這個學科名稱。30~40年代,有的經濟學家在編寫和翻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時,則稱爲“政治經濟學”或“新經濟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經濟學界大多數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稱爲“政治經濟學”,而對政治經濟學以外的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則使用“經濟學”一詞。80年代以來,經濟學已逐漸成爲各門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研究對象
在階級社會裏,經濟學是一門具有階級性的科學。一般來說,持有不同階級立場的經濟學家,對同樣的社會經濟現象,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研究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側重點。對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之間,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對于作爲整個經濟學科的基礎的理論經濟學,在資産階級經濟學界比較流行的一個定義,認爲它研究人們既定的目的與具有不同用途供選擇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即認爲人們要滿足的欲望是衆多的,而一定時期作爲滿足欲望手段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用于某個目的就不能用于其他目的,經濟學就是要研究人們在以有限的資源滿足衆多的欲望時怎樣作出合理的選擇。在這裏,人們之間的剝削關系,資本剝削勞動的本質,就被掩蓋了。當然,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對理論經濟學的對象還有其他種種說法,但是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經濟學是“超曆史”、“超階級”、“超政治”的,從而,它適用于任何社會和任何曆史時期。這類定義的主旨,顯然是要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說成是永恒的、普遍的。盡管在資産階級經濟學中,有時也揭露以至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性質及其矛盾,但其目的還是企圖經過各種改良的、修修補補的辦法,使它永存下去。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一般稱爲政治經濟學。關于它的對象,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間,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爲它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産關系體系,即在一定的生産資料所有制前提下包括生産、交換、分配、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在階級社會裏,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在于揭露各個階級社會的階級剝削。有的則認爲它研究人類社會各個階段上生産方式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規律,因此,它既要研究生産關系,也要研究與之相結合的社會生産力的性質、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事實上,就是主張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産關系的經濟學家,也不把生産關系作爲孤立的研究對象,而是同社會生産力結合起來研究。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認爲,政治經濟學既然是以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生産關系(或生産方式)作爲研究對象,那麽,它既是一門理論的科學,也是一門曆史的科學。它不僅要研究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或生産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必然爲社會主義所代替的規律;而且要研究前資本主義生産關系(或生産方式),特別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産關系(或生産方式),揭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性質及其運行的規律,以及社會主義生産關系(或生産方式)的發生、發展及其走向共産主義的必然性,爲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服務。
至于以理論經濟學爲基礎的應用經濟學,它的研究對象是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經濟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等)、或涉及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如經濟計劃、財政、貨幣、銀行等)、或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如企業的經營管理)及其相應的經濟關系。應用經濟學就是要研究這些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特殊規律性。由于各種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有資本主義的應用經濟學,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有社會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由于所有應用經濟學都以一定的理論經濟學爲基礎,或多或少地要受到經濟學家的階級立場和觀點的制約,這樣,就有資産階級的應用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經濟學的分野。但是由于資産階級經濟學主要研究在社會化大生産和商品經濟支配下的經濟活動,因而它們的某些分析內容和分析方法,撇開其資本主義剝削內容,也有可資吸取和借鑒的地方。
經濟學作爲多種經濟學科的總稱,除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外,還包括其他許多門類和分支,它們也都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經濟學的方法,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指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或哲學基礎。就這個含義來說,資産階級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著不同的方法論。一般來說,資産階級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是反曆史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的。當然,這並不排斥有些資産階級經濟學家或者資産階級經濟學的某些內容,由于尊重客觀事實和經濟現象的本質聯系,也會不自覺地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個方法論要求實事求是地、從矛盾的發展變化中、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同樣,這也不排斥某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或者某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由于對實際情況調查研究的不深入或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有時也會在某些方面背離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方法論。
研究方法的另一層次的含義,是指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及其規律性的具體方法,如抽象的方法,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的方法,質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等等。這些方法都是在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在經濟學研究中,都被廣泛運用。只是不同階級、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在運用這些方法時的指導思想,即方法論基礎或哲學基礎有著差別。同時,這些研究方法對于經濟學的各門學科,也都具有普遍性。只是由于不同的經濟學科在研究對象上有所差別,因而在運用這些研究方法時,也會有所側重,有所不同。
經濟學各門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出現的一個新趨勢,是大量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經濟數量關系的分析。這是由于現代經濟發展日益錯綜複雜,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運用這些新的方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和解釋。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使運用數學方法分析日趨複雜的經濟數量關系和處理大量的經濟統計數據成爲可能。經濟學各門學科依據本身的特點,適當運用現代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對于增強經濟科學的精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科分類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經濟活動的內容愈來愈複雜、豐富,專業化程度愈來愈細密;同時,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聯系,也愈來愈緊密。適應這種情況,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也愈來愈擴展。一方面,從帶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經濟學中不斷分化出帶有應用性的和獨立的部門經濟學、專業經濟學等分支學科;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經濟學科內部各個分支相互交叉的學科以及經濟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以至自然科學學科之間彼此聯結的邊緣學科。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對分析的精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出現了研究經濟數量的分析和計量方法的學科;爲了總結曆史經驗,爲理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統的曆史依據,出現了各種經濟史的學科;爲了追溯和總結經濟理論本身的發展演變,出現了經濟思想史的學科。這樣,就在社會科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門類分支繁多的經濟學科體系。
關于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類,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自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經濟學科的發展狀況,各有自己的門類劃分。綜合兩類國家的經濟學科發展現狀,大體上可以分爲如下幾個門類:
理論經濟學 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爲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
在資産階級經濟學界,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爲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爲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爲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爲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另外,與經濟增長理論密切聯系的發展經濟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現在也已成爲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産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爲,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爲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産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産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此外,福利經濟學等也已成爲理論經濟學的獨立分支。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即政治經濟學,如前所述,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生産方式或生産關系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的,包括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原始公社、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壟斷前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生産方式三個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生産關系作爲研究對象的,但生産關系是不能與生産力脫節的,中國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爲了重視發展生産力,認爲應建立一門以社會生産力爲研究對象的生産力經濟學,但尚在研究探索之中。
經濟史 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特殊規律,爲總結曆史經驗和預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依據,也爲研究各個曆史時期形成的經濟思想、學說、政策提供曆史背景。經濟史按地域範圍劃分,有國別經濟史(如中國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等),地區經濟史(如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以世界爲整體,研究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按部門或專業來區分,有農業發展史、工業發展史、銀行發展史等;按曆史分期,有古代經濟史、近代經濟史、現代經濟史之分。關于世界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實際上屬于現代經濟史範圍(這部分內容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經濟百科全書》)。經濟史如同理論經濟學一樣,要受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
經濟思想史 或稱經濟學說史。它研究各個曆史時期出現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及其産生的經濟政治背景、所起的影響、所占的曆史地位,以及各個人物、各個學派之間的承襲、更替、對立的關系等。作爲一門評價和分析各個時期各個階級各個學派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的學科,它顯然也要受到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制約。經濟思想史一般包括作爲經濟學前史的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資産階級經濟學的産生、發展、演變,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産生、發展等幾個主要部分。按國別劃分,這個學科也可分爲中國經濟思想史、英國經濟思想史、美國經濟思想史等。
經濟數量的分析、計量方法 包括數理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等學科。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出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比較注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數量關系的分析。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些經濟學家應用數學推導經濟理論,建立數理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理經濟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廣泛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了各種靜態的、動態的、微觀的、宏觀的經濟模型。與之相聯系的一個分支是經濟數學,它側重闡述現代經濟分析中運用的各種數學方法,這實際上屬于應用數學範圍。經濟統計學是一門建立較早的學科,是統計方法在經濟數值處理和分析中的應用。3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把經濟理論、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三者結合起來,建立經濟計量學,用以建立計量模型,估算參數,分析各種經濟變量之間複雜的數量關系,驗證經濟理論,進行經濟預測,規劃有關政策。結合質的分析,適當運用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進行量的分析,可以增強各類經濟學科的精確性,增強制訂政策和計劃的科學性。現在,這類有關經濟數量分析、計量方法的學科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已受到重視並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應用經濟學 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個經濟學科。它大體上可分爲如下幾個分支:
①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建築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等。
②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等。
③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産力布局)等等。
④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等。
⑤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爲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等。
⑥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醫藥衛生學相交叉的衛生經濟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技術學相交叉的技術經濟學等等。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
應用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無論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擴展、不斷充實的。應用經濟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實踐,離不開理論經濟學的指導,但它們的發展反過來又豐富了理論經濟學的內容,起著指導實踐的作用。
經濟學的本質
(一)經濟學使用科學的方法
經濟學家使用的方法在很多地方和自然科學家們使用的相同。兩者都試圖建立用于解釋和預測的理論或模型.。例如,一位天文學家建立星體運動模型來解釋星體爲什麽在它所在的位置和預測它未來的位置。同樣地,經濟學家也建立經濟模型。
爲了解釋和預測,經濟學家建立了一些經濟模型,用以表示各種經濟現象背後的經濟關系。例如,市場供求模型表明需求、供給和價格之間的關系。盡管大多數模型也能用文字加以描述,但在經濟學中一般用圖表或數學的形式描述更爲直觀。
經濟模型是通過對經濟現象的原因做出一些相關假定之後建立起來的。例如,經濟學家通常假定,消費者收入增加時需求會增加。這些假設一般是基于對現實經濟生活的觀察,根據對特殊現象的觀察做普通論述的過程稱做歸納。在作出有關假定的基礎上,經濟學以圖表或數學函數把相應的關系表示出來,這就是經濟模型。
建立模型的目的是爲了解釋經濟現象。人們可以使用模型來說明經濟現象發生的原因。例如,通過模型,經濟學家可以說明發生通貨膨脹的原因,指出是工人的工資上漲太快還是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所致。
經濟模型的另外一個作用是預測。例如,如果對某商品的需求增加,它的價格會上漲;人們的收入提高,對某種産品的需求會增加多少等。預測過程事實上就是一個推理過程。在推理過程中,經濟學家不得不設想其他因素保持不變,例如,對某種商品的需求增加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這是基于該商品的生産成本沒有下降的假設做出的推理。
當然,一個經濟模型的有效性還要接受來自于實踐的檢驗。經濟學家要根據是否成功地解釋和預測現實經濟現象來對模型進行評價。如果預測是錯誤的,首先要檢查推理是否正確;如果推理正確,那就必須對模型進行改進或用其他預測更爲准確的模型來代替。有時盡管模型的預測不准確,經濟學家也想把這個模型保留下來,因爲它有助于深入考察經濟的運行。例如,可以實現效率、增長和公平目標的理想化經濟模型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但通過它卻可以對現實世界有更多的認識,比如認識它的不足等。
(二)經濟學是社會科學
盡管經濟學和自然科學使用的模型相似,膽經濟模型並不像自然科學中的模型那樣可以作出准確的預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經濟學中不可能做有條件控制的實驗。物理學家建立模型後可以用嚴格控制條件的實驗室實驗來驗證,然而經濟學家在研究經常變化的環境和個人、團體、機構等之間複雜的關系時,爲了發展合理的簡單化模型,他們不得不做簡化的假設,比如一個常用的假設是“其他情況保持不變”。然而,與物理學家不同,經濟學家事實上不能讓那些被假定爲不變的有關條件保持不變。
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有點像氣象學等一些自然科學。由于衆多因素影響氣象系統的過程和發展,氣象學家不得不做出各種簡化,以便得出較爲簡單的預測。不過,隨著近年來衛星和計算機的使用,大氣預報越來越精確。在經濟學中也是這樣,在計算機協助下,經濟學家發展了更複雜的模型,從而增強了經濟學的預測能力。
人的行爲之間的差異是經濟模型面臨的又一個嚴重的困難。盡管在相似情形下人們會做出類似的反應,但這些行爲卻時常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做投資決策時公司對膨脹率會怎樣做出反應?這依賴于公司商業信用狀況等不可預測的因素。在經濟模型中,人們的行爲往往被假定爲相同,這就導致模型不可能得出精確的預測。
由于這些原因,經常學中不同的模型之間差別很大,每一種所做假設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結果,經濟學經常存在著很多爭論。在現實社會中,不同的政黨可能和不同的經濟學思想相結合,左派政黨所借用的模型認爲要減少失業,政府必須進行幹預;右派政黨所持模型則認爲如果政府減少幹預,更多地依賴于自由市場經濟,就可以減少失業。
(三)經濟學和政策
經濟學家在幫助政府制定經濟政策中起很大作用,爲了考察這種作用,有必要區別實證和規範的觀點。
實證的觀點是對事實進行描述,它要說明的是有關現象是什麽的命題。實證命題可能對也可能錯,不過可以通過事實來加以檢驗。“失業在增長”,“明年通貨膨脹率超過6%”,“政府降低稅收,會增加進口”,這些都是實證命題。
規範的觀點是對價值判斷的一種描述,它要說明有關應該是什麽的命題,比如該做什麽和不應當做什麽,關于事情是好還是壞,值得贊賞還是不值得贊賞的觀點。“對富人比窮人收更多的稅”,“政府應當減少通貨膨脹”,“老齡養老金應隨通貨膨脹率增加而增加”,這些都是規範命題的例子。它們不能簡單通過事實證實或證明爲正確還是錯誤。
經濟學家通常用實證的方式對政策起作用。他們可以分析特定政策的影響,指出兩種政策中的哪一個更可能達到目的,但他們作爲經濟學家不說哪一個政策目標更可取。例如,經濟學家可能會爭論增加政府開支是否會減少失業,增加通貨膨脹,但他們不能說政策是否值得贊賞。也就是說,經濟學家也不能做規範的判斷,與其他人一樣,經濟學家也不比他人有更多的精神權力。
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的理論和曆史的多種學科的總稱。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除了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外,還有政治、法律、軍事、教育、道德、語言、藝術、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動和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在所有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經濟活動是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物質基礎。因而,除了哲學之外,經濟學,特別是作爲理論經濟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成爲社會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成爲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
任何階級或學派的經濟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某種哲學作爲自己的方法論基礎或指導思想。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作爲自己的方法論基礎的。當然,經濟學各個學科也爲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生動、具體的材料,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研究,也能豐富後者的內容,推動後者的發展。
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法律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等,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都是爲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資産階級的國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是以維護整個資産階級的私有制財産和經濟利益作爲任務的。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和法律等,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而確定的。就是以維護人民的整體利益,維護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作爲任務的。這種經濟基礎與作爲上層建築的國家制度、法律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使研究人類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經濟學和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學、法學等緊密聯系起來。經濟學要聯系國家制度、法律等上層建築來研究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政治學、法學等要聯系所要維護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來研究各種國家制度、各種法律等。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同樣適用于經濟學與以其他的社會上層建築作爲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學科之間。
經濟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等也有密切的聯系。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經濟關系是決定一個社會結構的基礎;而經濟活動又以相互間結成一定經濟關系的個人作爲生産的基本成員,以家庭爲消費和生活的基本單位,由此結成錯綜複雜的社會活動網絡。人們的生産活動和消費行爲都有一定的心理動機,並受行爲習慣的影響。但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爲狀態,也往往是以一定經濟利益的考慮爲基礎的。
經濟學前史──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
經濟學作爲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産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各個曆史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對當時一些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發表見解,形成某種經濟思想,但是沒有形成系統,並常與他們的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因此,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可以稱爲經濟學前史。
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在以曆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古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曆史文獻最爲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中,有色諾芬的《經濟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論和亞裏士多德關于商品交換與貨幣的學說。色諾芬的《經濟論》,論述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莊,如何使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得以增加。色諾芬十分重視農業,認爲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好職業,這對古羅馬的經濟思想和以後法國重農學派都有影響。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從人性論、從國家組織原理,以及從使用價值的生産三個方面考察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爲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社會分工學說,縱然旨在爲他設想的奴隸主理想國提供理論根據,但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提出了一個理論分析。這種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民分業”論和孟軻的農耕與百業、勞心與勞力的“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的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兩書中有關經濟思想方面的貢獻,不僅在于他指出了每種物品都有兩種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與其他物品相交換,而且說明了商品交換的曆史發展和貨幣作爲交換媒介的職能,指出貨幣對一切商品起著一種等同關系即等價關系的作用,從而成爲最早分析商品價值形態和貨幣性質的學者。但是他對追求貨幣財富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都從公正原則出發持否定態度。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于幾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圖(公元前234~前149)、瓦羅(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們論述奴隸制農莊的管理和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把農業放在社會經濟的首位,贊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是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關于財産、契約和自然法則的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法,以後在帝國時期有市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萬民法(適用于帝國境內的各族人的法律)。在這些法律中,古羅馬法學家對于財産權、契約關系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買賣、借貸、債務等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這些思想對于中世紀的“公平價格”概念和以後資本主義社會中關于一切經濟行爲都基于私有財産權的經濟思想,而有重大的影響。萬民法所依據的普遍性原則和自然合理性,以後逐漸形成自然法則思想,成爲資本主義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曆了千年之久,但封建制度從11世紀開始才真正建立起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爲教會所壟斷,形成所謂經院學派。經院學派主要用哲學形式爲宗教的神學作論證,但也包含某些經濟思想,用來論證某些經濟關系或行爲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後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問題,一是交換價格的公正性問題。貸款取息與教義抵觸,教會曾一再明令禁止。但後來迫于大量流行的貸款取息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采取調和態度。如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原則上反對貸款取息,但認爲在貸者因出貸蒙受損失,或借主逾期未還,或以入夥方式貸款等情況下,可以收取利息。關于公平價格的概念,在古羅馬法學家著作中提出過。在中世紀神學家中較早論述公平價格的是大阿爾伯特(約1200~1280),他認爲公平價格是和成本相等的價格,市場價格不能長期低于成本。托馬斯?阿奎那基本上接受這個看法,但加上了許多主觀因素。對這兩個問題,在中世紀並未形成有說服力的觀點,但爲以後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
在秦統一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前的戰國時期,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局面。諸子百家競相著書立說,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們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的封建經濟思想以至中國封建經濟本身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由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因而反映這個制度要求的各家經濟思想以及以後的演變,與西方古代的經濟思想比較,除在重視農業生産、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經濟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這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所說的“道”不單指自然界的道,同時也指人類社會的道。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主張清靜無爲和“小國寡民”,反對在當時日益發展的封建等級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禮制和法家所主張的刑政。這種經濟思想在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貨殖列傳》與《史記?平准書》中得到闡發。司馬遷反對當時桑弘羊爲了增加財政收入而主張封建官府壟斷鹽鐵等重要工商業的經營,主張農工商各業應任其自然發展。道家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西歐,對17~18世紀在西歐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響。
義利思想 即關于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範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行動應遵循的道德規範。義利關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長期爭辯的一個問題。儒家承認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對求利,但是他們把義放在首位,認爲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主張重義輕利,先義後利。這就是說,要把合乎封建等級利益的規範,作爲求利的前提。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但是儒家貴義賤利的理論,卻占統治地位,成爲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妨礙了人們對求利、求富問題的探討和論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商品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富國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爲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富強,提出了各種見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門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這是儒家早期的富國思想。以後商鞅在秦國變法,提出富國強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商鞅和以後的韓非,認爲農業是衣食之本,又是戰士之源,發展農業生産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因此,富國必須“重本”。同時,他們認爲工商業是末業,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會使人人避農,危害農業生産,因而主張“禁末”。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張“強國”就須“弱民”,即采取刑賞的手段,使生産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産所需之外的生産品,上交國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財富。《管子》的富國思想,在“重本”一點上和商鞅、韓非相同,但對“末”有不同理解,認爲要限制的只是“刻鏤”、“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與農、士同列爲四民,四民同列,重點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張富國必須富民,認爲“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以後,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著有《富國》專篇,提出了較爲完整的富國理論。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業在社會經濟中起作用,只是說對商賈的數量要有所限制;並明確提出富國必須以富民爲基礎,主張“上下俱富”。富國之策,受到漢以後曆代思想家的重視。到宋代,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富國思想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這與中國長期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這一特點有著密切關系。
賦稅思想 對土地課征賦稅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産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主要問題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後,對農業生産改爲按所有田畝課征賦稅。因此,中國古代的經書、史籍如《尚書》、《周禮》、《國語》等,常有關于田地分級和貢賦分等的論述。管仲相齊時,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賦稅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壞差別征以不同的稅額,體現了使納稅者負擔公平的原則。儒家在賦稅問題上主張“薄稅斂”,即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但荀況不是象孔丘、孟軻那樣主張恢複“藉田以力”的“公田”制來達到這個目的,而是追隨管仲的思想,認爲“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張“等賦”,即按田地優劣制定賦稅的等差。這些都表明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樸素的級差地租觀點。
平價思想 即關于穩定物價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這方面的論述。如《周禮》一書很注意對市場、物價進行管理的問題,提到當時官職中有司市、賈師掌握“平市”、“均市”、“成價”、“恒價”等事。戰國時代,李悝、範蠡鑒于谷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工商業者都不利,提出國家在豐年購進糧食,在歉年出售糧食的“平糴”、“平糶”政策,使糧價只在一定範圍內漲落。《管子》的《輕重》篇,則從貨幣流通量影響物價的角度,提出國家可利用收縮或投放貨幣的政策來平抑物價和積蓄重要物資,同時也可用來作爲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活動的手段。漢武帝時,桑弘羊實行的平准、均輸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價。這一平價思想也被用于國家儲備糧食的常平倉制度和救濟貧民的義倉制度。
奢儉思想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關系到財用的匱乏或富足,稅斂的苛繁和薄簡,因此,對待消費應提倡“儉”還是“奢”,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論述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黜奢崇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支配地位的經濟思想。先秦儒家,把“禮”作爲區別奢儉的標准,反對各個等級的人有超禮制標准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爲奢,其目的是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只是區別奢儉的標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爲消費標准;道家則以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作爲理想。秦漢以後,黜奢崇儉成爲對待消費問題的封建正統教條。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一書的《侈靡》篇,就論述過富有者衣食、宮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開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農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的門路,也可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方面的相互聯系來考察消費問題,提出了消費對生産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對這一思想,北宋範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陸楫都有所闡發。陸楫明確反對禁奢,認爲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儉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這種學說是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已有相當發展的反映。
除上述幾種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方面的經濟觀點,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財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盡其利、民盡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大都是爲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有些思想是爲擴大商品生産與交換、發展社會生産力開辟道路而提出來的。
資産階級經濟學的發展和演變
隨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産生和發展,相應地出現和形成了資産階級經濟學。
19世紀中葉前的資産階級經濟學
重商主義 16~17世紀是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商業資本的興起和發展,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資金,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爲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勃興提供了條件,正是在這一時期産生了代表商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思想。重商主義原指國家爲獲取貨幣財富而采取的政策。16世紀末以後,在英、法兩國出現了不少宣揚重商主義思想的著作。重商主義重視金銀貨幣的積累,把金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爲對外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展對外貿易。但是重商主義的研究只限于流通過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濟理論體系。
古典經濟學 17世紀中葉以後,首先在英國,然後在法國,工場手工業逐漸發展成爲工業生産的主要形式。重商主義已經不適應日益壯大的産業資本的利益和要求。這時,封建制度還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産階級面臨的任務是對封建勢力作鬥爭。這種鬥爭要求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怎樣使財富迅速增長,探討財富生産和分配的規律,論證資本主義生産的優越性。由此,産生了由流通過程進入生産過程研究的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先驅是英國的W.配第和法國的P.布阿吉爾貝爾。配第的主要貢獻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觀點,並在此基礎上初步考察了工資、地租、利息等範疇。布阿吉爾貝爾認爲流通過程不創造財富,只有農業和畜牧業才是財富的源泉。
出現于18世紀50~70年代初的以F.魁奈和A.-R.-J.杜爾哥爲主要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産的第一個系統理解。他們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農業來概括資本主義,用租地農場主的生産經營活動來分析資本的流通和再生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稱重農學派爲“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真正鼻祖”。
A.斯密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他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把資産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他批判了重商主義只把對外貿易作爲財富源泉的錯誤觀點,並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産領域。他克服了重農學派認爲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指出一切物質生産部門都創造財富。他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以及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他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他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並指出利潤和地租都是對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扣除。但由于斯密受到資産階級立場和方法的局限,他錯誤地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永恒的制度,認爲通過人類的利己之心和“看不見的手”可以實現社會的和諧,並且在價值論和分配論上表現出許多矛盾和混亂的觀點。因此,在他的理論中既有科學的見解,也有庸俗的成份。
D.李嘉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建立了以勞動價值論爲基礎、以分配論爲中心的嚴謹的理論體系。他繼承斯密理論中的科學因素,並作出了重大發展。他堅持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産中耗費的勞動決定的原理,批評了斯密在價值論上的二元觀點。他強調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財富在社會各階級間分配的規律,認爲全部價值都是由勞動生産的,工資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利潤是工資以上的余額,地租是工資和利潤以上的余額,由此,他闡明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此外,李嘉圖還論述了貨幣流通量的規律、對外貿易的比較成本學說等等。李嘉圖的理論反映了英國産業革命時期工業資産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李嘉圖理論體系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曆史性,和斯密一樣把資本主義看作是永恒的自然的制度,從而造成了理論上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他不能解決怎樣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資本和勞動相交換以及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等問題。但總的說來,古典經濟學到李嘉圖達到了頂峰,對後來的經濟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古典經濟學産生于西歐資本主義生産方式處于上升發展的時期,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新興資産階級和沒落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雖然已經出現,但還處于潛伏狀態,資産階級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封建制度及其殘余,爲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在這種條件下,古典經濟學還能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內在聯系和矛盾進行較爲客觀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成份。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貢獻是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從而成爲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一個重要來源,但由于階級和曆史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古典經濟學的庸俗化 古典經濟學在19世紀初發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開始著它的庸俗化過程。這反映了西歐産業革命初期階級矛盾的特點。法國的J.-B.薩伊和英國的T.R.馬爾薩斯是把古典經濟學庸俗化的創始者。薩伊閹割勞動價值論,發展了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交換價值的庸俗觀點;他還從效用價值論出發,轉到生産費用論,進而建立“三位一體公式”的分配論。他還提出“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場法則,根本否認資本主義存在供求脫節和普遍生産過剩的可能性。馬爾薩斯在將斯密學說庸俗化的同時,同李嘉圖進行激烈論爭,他抓住李嘉圖在價值論上無法解決的難題進行抨擊,並力圖否定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和關于利潤來源的學說。J.密爾和J.R.麥克庫洛赫則以斯密和李嘉圖的信徒面目出現,采用注釋和通俗化的形式將古典經濟學庸俗化。
1830年後,法國和英國的資産階級在政治上占據了完全統治的地位,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鬥爭從幕後走上前臺。從此,古典經濟學日益被庸俗化。在19世紀中葉,庸俗經濟學的主要代表,在英國有N.W.西尼爾(1790~1864)和J.S.密爾;在法國有F.巴師夏等。他們仍然自稱是斯密、李嘉圖的繼承者,但實際已抛棄注釋、曲解的手法而進一步采取補充、折衷的形式,對古典經濟學進行根本性的修正。J.S.密爾雖然受到社會思潮的一定影響,但他的理論體系卻是19世紀上半葉各派庸俗經濟學的大調和大綜合。他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中的若幹應用》一書,是19世紀中葉以後的幾十年間西方最流行、最有權威的經濟學教科書。他的體系在某種意義上是宣告古典學派的資産階級經濟學時代的終結。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資産階級經濟學
19世紀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矛盾加劇。工人運動的高漲和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傳播,給資産階級的統治以極大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資産階級經濟學抛棄古典經濟學的外衣或以古典經濟學批判者的姿態,建立新的庸俗學派了。
曆史學派 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遠遠落後于英法。在這個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出現了以國家主義F.李斯特爲先驅的德國曆史學派。曆史學派分爲舊曆史學派和新曆史學派兩個階段。以W.羅雪爾爲創始人的舊曆史學派活動于19世紀40~70年代。他們反對19世紀中葉以前的英法傳統經濟學,以曆史歸納法反對抽象演繹法;以曆史反對理論,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存在;以國家主義反對世界主義;以生産力的培植反對交換價值的追求;以國家幹預經濟反對自由放任。隨著7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出現了以G.von施穆勒、A.瓦格納(1835~1917)、L.布倫塔諾(1844~1931)等爲主要代表的新曆史學派,他們在上述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改良主義的“社會經濟政策”,因而被稱爲“講壇社會主義者”。
邊際效用學派 這是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在西歐幾個國家的一個庸俗學派,以倡導邊際效用價值論和邊際分析爲共同特點,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爲基礎的心理學派或稱奧地利學派,其主要代表爲奧國的C.門格爾、F.von維塞爾和E.von柏姆-巴維克等;一是以數學爲分析工具的數理學派或稱洛桑學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L.瓦爾拉斯和V.帕累托。邊際效用學派在美國的主要代表是J.B.克拉克,他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提出邊際生産力分配論。這個學派的主旨是宣揚主觀唯心主義,否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爲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辯護。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家把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出現稱爲“邊際主義革命”,即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這個學派運用的邊際分析方法,後來成爲資産階級經濟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他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庸俗經濟學的傳統,兼收並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産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産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爲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爲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這是繼J.S.密爾之後庸俗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他用漸進的觀點分析經濟現象;用力學的均衡概念和數學的增量概念分析商品和生産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爲;在靜態、局部均衡分析的框框內引進時間因素等。他用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並在這個核心的基礎上建立各生産要素均衡價格決定其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分配論。他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爲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這個理論體系的實質是在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抹煞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及其他許多矛盾。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爲典範。
制度學派 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的曆史學派變種。它的主要代表有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等。他們把曆史學派的方法具體化爲制度演進的研究,否認經濟理論的意義,以批判資本主義的姿態出現,提倡改良主義政策。
此外,在北歐出現了以K.維克塞爾(1851~1926)爲代表的瑞典學派,提出與馬歇爾不同的理論體系,強調投資與儲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論,在這一時期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說中,占有特殊地位。
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1.html?tp=0_11
文章定位: